网络金融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1:59

网络金融发展篇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而广泛的发展,电子商务随之越来越繁荣,而与电子商务息息相关的电子支付、网络证券等新型金融形式如何规范化也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网络金融为切入点,分析其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金融立法及执行方面的建议。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写作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

网络金融发展篇2

关键词网络金融;特征一、网络金融概述

一)网络金融内涵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开展论文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网络金融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它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适应电子商务(e-commerce)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

二)网络金融的特征1、业务创新。网络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竞争实力,网络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2、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放弃过去那种以单个机构的实力去拓展业务的战略管理思想,充分重视与其他金融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商、资讯服务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的业务合作,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也趋于网络化,传统商业模式下的垂直官僚式管理模式将被一种网络化的扁平的组织结构所取代。3、市场创新。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市场本身也开始出现创新。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全球交易的需求和网络世界的竞争新格局,金融市场开始走向国际联合。另一方面,迫于竞争压力一些证券交易所都在制定向上市公司转变的战略。4、监管创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网络金融监管呈现自由化和国际合作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过去分业经营和防止垄断传统金融监管政策被市场开放、业务融合和机构集团化的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在网络上进行的跨国界金融交易量越发巨大,一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不能完全控制本国的金融市场活动了。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业变得更加脆弱,网络金融所带来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两类: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基于网络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首先,从技术风险来看,网络金融的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制于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安全技术的发展状况。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网络金融的运行无法达到预想的高效率,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非法获取等,就会给金融业带来安全隐患。第二,技术解决方案的选择在客观上造成了技术选择失误风险,该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不兼容,这将会降低信息传输效率;二是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很快被技术革新所淘汰,技术落后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从经济风险来说,网络金融在两个层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其一,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混业经营、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在金融运行效率提高,金融行业融合程度加强的同时,实际上也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二,由于网络金融具有高效性、一体化的特点,因而一旦出现危机,即使只是极小的问题都很容易通过网络迅速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引发连锁反应,并迅速扩散。

三、网络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务规模有限,收入水平不高,基本上处于亏损状况。第二,网上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初级特征。我国的网络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主观方面,主要存在两点问题:第一,未能进行有效的统一规划。我国网络金融的发展因缺乏宏观统筹,各融机构在发展模式选择、电子设备投入、网络建设诸方面不仅各行其道,甚至还相互保密、相互设防,造成信息、技术、资金的浪费和内部结构的畸形,不仅不利于形成网络金融的发展,还有可能埋下金融业不稳定的因素。第二,立法滞后。一方面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金融立法滞后。我国此类法律极为有限,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与传统金融业务健全的法律体系相比,网络金融立法同样滞后。面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和电子货币时代的到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现行金融立法框架进行修改和完善,适当调整金融业现有的监管和调控方式,以发挥其规范和保障作用,促进网络金融积极稳妥地发展。

四、建议应采取的对策针对上述风险和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确立传统金融与网络金融并行发展的战略。(2)建立专门的指导和管理机构。(3)加快网络金融立法。(4)造就复合型金融人才。(5)改革分业管理体制。(6)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7)银监会应提高对网络银行的监管水平。(8)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护体系。(9)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10)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参考文献】

网络金融发展篇3

随着网络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金融业遭遇了极大的挑战与机遇.以电子支付、网络交易为特征的网络金融运行模式迅速发展被市场所接受。一方面,网络金融所具有的虚拟化、一体性与高效性的特性极大地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进步:但另一方面.网络金融的这些特性中也隐藏着新的风险.如何防范这些风险是我们在发展网络金融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字】

网络金融;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本文介绍了网络金融的概念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对网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风险防范以促进我国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积极的对策建议。

1网络金融的概念

所谓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的金融业务,包括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金融服务及相关内容。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

2网络金融的发展

20世纪,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辅助传统业务阶段、金融机构电子化阶段和网络金融初级阶段。

2.1辅助传统业务阶段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是从计算机的单机应用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联机应用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在机构内部以及外部开展活动。在进入80年代之后,出现了水平式金融信息传输网络、电子资金转账等系统信息技术,这应该是网络金融早期发展的主要贡献。

2.2金融机构电子化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行业逐渐实现了电子化的业务操作阶段,并不断研发除了与电子业务相适应的终端服务体系。银行陆续推出了以自助方式为主的在线银行服务、自动柜员机等电子网络金融服务的多种方式,大大简化了传统人工业务的繁琐性,也给客户带来了便捷的体验。

2.3网络金融初级阶段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传统金融业开始向网络金融业转变。到目前为止,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而且在亚洲新加坡、日本、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兴起了网络金融服务。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日益成熟、网络金融服务商的日益增多和强大,传统金融服务向网络金融转移必将是金融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

3网络金融存在的安全风险

网络金融安全伴随着网上交易的整个过程。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

3.1网络安全问题突出

由于中国计算机网络建设时间比较短,安全经验不足,暴露出的网络安全问题相对较多。一方面,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不稳定。另一方面,是很少应用网络安全技术,这在地方性金融局域网表现更为明显。

3.2金融装备落后

我国金融电子设备的核心技术人部分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产化率低、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少,在金融电子化过程中,整个金融系统内的操作平台,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人,以及电子支付系统等核心技术,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平台软件源代码未公开,导致我国金融安全的基础相当薄弱。

3.3交易监管滞后

由于网络金融交易的不透明、虚拟性、开放性,增大了交易者之间身份确认、交易真实性验证、信用评价方而的信息不刘称,决定了网上支付和结算系统全球化,提高了信用风险程度。目前,我国网络金融运作队存在管理经验不足、手段不全等问题。

4网络金融的风险防范措施

4.1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

我国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方面起步较晚,目前我国使用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大多是引进国外相对落后的产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进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进程,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以加强网络金融系统的基础建设。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木上防范和减少网络金融安全风险及技术选择与支持风险。

4.2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

一般来说,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和网络金融立法的滞后与模糊是造成法律风险的原因之一。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法制建设步伐,尽快出台有关网上交易和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降低银行的法律风险,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电子商务立法首先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再次,充分运用政策手段,鼓励网上银行按健康的发展方向开展业务。

4.3建立大型共享型网络银行数据库

要保障网络银行的资产安全,必须要解决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透明度的问题。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性工作。网络银行数据库的设计应该采用社会化大协作的思路,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科学管理,不同银行可实行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对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统计,统一授信的监控。

4.4建立网络金融统一的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电子化建设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应制定金融业统一的技术标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成立为此奠定了基础。确立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才有利于统一监管,增强网络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并有利于其它风险的监测。

网络金融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但也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网络金融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交易和资金的安全性,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向上发展。因而,防范网络金融风险,以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季玉山,王倩.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02(6).

[2]黄宗捷.网络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01.

[3]王元月等.网络金融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6).

网络金融发展篇4

201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14年1月份金融统计数据中,“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万亿元”成为最引人关注的数据之一。央行调查统计司将这一存款减少原因归结为季节性因素和春节的影响,但市场上热议的却是近期高年化利率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使得许多活期存款趋利“搬家”。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诸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与网络保险等和网络交易相关的金融业务服务活动统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发展对传统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面临弱化,收入来源也受到蚕食。面对网络金融浪潮,银行业应研究制定应对策略,加快变革,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网络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网络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有网络支付、网络融资和网络投资理财等三种,分析三种业务模式的发展趋势,能够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研究背景支持。

1.网络支付业务模式

近年来,以网上支付为代表的商务类应用持续快速增长,并引领其他互联网应用发展,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突出特点。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了2.60亿人,用户年增长3955万人,增长率为17.9%,使用率提升至421%。从未来发展的预期看,我国互联网渗透逐步加深的势头不可逆转,网络消费供需面持续积极向好,这些都将推动网上银行、网上支付应用人群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首先是网络银行业务发展突飞猛进。网上银行用户规模不断扩张。从2007年的4032万人增加到2012年6月末的19077万人。网上银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交易笔数不断增加、替代率稳步上升。网上银行的产品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虽然现阶段网上银行并不能将线下的业务全部转移到线上,但网上银行业务将基于经济、政策、用户的需求而越来越丰富。其次是第三方支付呈快速发展势头。自从淘宝网成为B2C市场的龙头老大,依附其生存的支付宝也逐渐成为人们广为熟知的第三方支付方式,但直到2011年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获准经营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公司名单,坊间应用火热的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商才算正式获得官方认可。截至2012年底,央行

共颁发了197个第三方支付牌照。而后,第三方支付业务呈快速发展势头,从2012年第三季度到2013年第三季度一年间,第三方支付企业互联网收单交易额规模逐年上升,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再次是手机在线支付快速发展。据2014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人,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5亿人,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网上终端的地位。2013年手机在线支付快速增长,用户规模达到1.25亿人,使用率为251%。

2.网络融资业务模式

网络融资是指建立在网络中介服务基础上的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在网上填写贷款需求申请与企业信息等资料,借助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再经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其在融资领域主要有以下服务方式:一是供应链金融方式。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对一个产品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促进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协作,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良性发展。二是自建信息平台方式。自建信息平台方式主要以阿里巴巴公司的“阿里小贷”为典型代表,主要基于对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分析处理社交网络的用户信息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网络信用评级体系和风险计算模型,并据此向网络平台商户发放订单贷款或信用贷款。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数据显示,阿里金融在2012年7月就已经实现了日利息收入过百万元,从2010年至2014年初,阿里小贷已经累计发放超过1700亿元的贷款。三是众筹方式。即融资者借助于互联网上的众筹融资平台为其项目向广泛的投资者融资,每位投资者通过少量的投资金额从融资者那里获得实物(例如预计产出的产品)或股权回报。众筹融资方式按照募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捐赠模式”、“借贷模式”和“股权模式”。众筹方式的网络融资在我国方兴未艾。截至2012年底,全国活跃的网贷平台已超过300家,全行业成交量达200亿元。网络融资改变与丰富了传统的融资模式,正成为一股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兴力量,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3.网络投资理财业务模式

网络投资理财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搭建网络平台,为金融机构理财产品、贷款、基金产品或保险产品的信息,承担信息中介的职能,或从事代销业务,代表企业有“天天基金”和“铜板街”等等。而另一种在当前发展火热,并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也就是直接将互联网特点与现有金融产品相结合研发而成的投资理财产品。该形式以支付宝的“余额宝”、腾讯的“现金宝”、百度理财以及微信理财等为代表。根据2013年12月26日,淘宝理财正式的《2013年淘宝基金互联网理财趋势报告》显示,互联网理财的热潮正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呈现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二、银行业应对策略研究

银行业应该把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机遇,研究进一步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通过战略转型实现持续发展。

1.升级传统业务,创新多样化服务方式

一是继续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提高安全性,做好传统业务的网络化和移动化。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内容均包含传统查询业务、转账汇款及缴费充值等结算服务,这些功能仅仅是传统柜台业务的网络服务方式的延伸,并无本质区别,导致了各家银行的电子银行功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商业银行应该在技术、产品及服务等方面打造自己的鲜明个性,加大技术投入,以创新为驱动,挖掘潜在的网络化金融需求,创新电子银行产品,如网络贷款、现金管理、电子商业票据、网络金融社区等,将电子银行从“交易主渠道”上升到专业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二是加快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为自身金融业务服务。自建电子商务平台是指银行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全流程平台,如建设银行旗下的“善融商务”和交通银行旗下的“交博会”,还有民生银行与其股东出资组建的独立法人的电子商务公司―“民生电商”等。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帮助银行挖掘优质客户,并通过后续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对银行的黏性。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在自建平台上进行、资金在自建平台上流转、信贷在自建平台上产生,一笔交易带动了资金流转,撬动了信贷产生,从而使银行找到了新的收益点。而与此同时,交易产生的资金沉淀,对于拉动银行负债业务的效应也很明显,此类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对于银行保持净息差的稳定也至关重要。为适应客户金融行为从线下向线上迁移的特性,保持银行在对客户资金、信息和需求掌握上的主动权,银行以电商平台建设为契机主攻互联网金融成为大势所趋。三是建设直销银行,开辟银行业务的新模式。直销银行是指通过非实体业务网点的媒介工具,如邮件、电话、传真、互联网、移动终端及互动电视等,实现银行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直接进行业务往来的经营机构。直销银行往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够实现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直接的业务往来,在经营成本、费用支出方面较传统银行更具优势,从而能够提供比传统银行更具吸引力的、费用更加低廉的金融产品及服务。

2.与非银行的网络金融组织开展合作,突破瓶颈限制,实现“共赢”

网络金融和传统银行并不是互相孤立的,网络金融更不是摧毁传统商业银行的杀手,其关系是竞争又是互补的。二者展开合作,商业银行可以依托其数据积累和挖掘方面的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客户,促使产业升级,而非银行网络金融组织则可以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从网络融资业务方面来看,随着贷款企业的成长,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单纯的网络小贷服务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更需要网络小贷与商业银行合作,享受商业银行完善的内控机制和充足的信贷资源。传统银行应积极探索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借助其积累的海量信用交易数据库,发挥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联合打造在线融资平台,提供中小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有效发掘新客户群,提升经营收益。因此,传统银行与非银行的网络金融组织进行合作、博弈和创新,能够打造出一个全新的金融生态圈,也有利于双方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共赢”。

3.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网络金融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在银行核心竞争力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人民银行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金融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明确了近10年金融人才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强调“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金融人才素质”,提出了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的9项重点工程和若干政策措施,说明从政策层面上对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视。传统银行更应该认识到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目前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偏单一,纯经济专业或者纯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较多,而既具有管理能力,又熟悉银行业务,还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很少。银行应该从招聘和培训两方面入手,招聘时偏重于对复合型人才的选聘,培训时要积极转变思路,从课程设计、师资队伍、教学内容等方面向培养复合人才方面倾斜,处理好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

网络金融发展篇5

当代金融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金融组织体系的信息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导致了网络银行、电子货币等新型金融组织和工具的兴起,而且使金融组织理论本身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中,未来一国金融体系竞争力的相对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实践。

一、对金融组织的经济学分析

在经济学理论分析中,金融组织和金融工具长期被抽象在理论分析框架之外。在典型的阿罗——德布雷范式中,市场被假设是完善的,未来的信息尽在人们的预期之中,消费在代际之间可以顺利传递,储蓄始终能转化为有效投资,市场保持出清。金融体系对于产出和需求不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在分析中完全可以忽略它们的存在。

但完美的市场现实中并不存在,金融组织出现的历史,甚至要早于经济学诞生的历史。随着金融中介机构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日益加大,简单的完全市场假定已很难使人信服。解释金融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其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首要任务。

现代金融经济学认为,金融组织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经纪人组织、基金组织和银行机构。经纪人组织是信息和合约实施的中介者,其作用是发现,联络与介绍潜在的借款人和贷款人,并不参与实际的金融交易过程。共同基金组织在中介资金供需双方的基础上,通过持有部分资产提供某种信誉支持。他们为投资者提供自身资产组合的一部分份额,其资产组合由外部的市场工具构成,投资者的份额价值随着构成中介机构资产组合的各种资产价值的变化而波动。吸收储蓄存款的银行组织,是经营资金的现代企业。他们向借款者提供固定价值的债务组合,向贷款人出售固定价值的债权,其债务组合与其持有的债权组合不再直接相连,其所持有的资产组合价值取决于他们的经营治理,独立于对借款人债权承诺的价值之外。

Kelandandpyle和Chan通过金融中介模型,解释了经纪人组织存在的原因及其职能。他们认为,当投资项目所需款项并不是单一借款人所能满足时,经纪人在中介交易时,具有搜寻成本方面的优势,存在经纪人组织的经济可以有更高的产出。在最简单的经济中,一位投资者的意愿贷款可以对应另一位投资者的意愿借款,此时不需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假如不同投资者之间在资金数额的供需上有差异,每位投资者只需要与另一类中,能够实现意愿交易量的最少人数进行交易即可。交易成本对投资人和经纪人并没有区别,经纪人无法以更低廉完成风险的分散。但是,当投资组合规模的增长低于交易成本的增加时,中介机构就具有了成本优势。也就是说,经纪人拥有在多样化基础上的规模优势。

但是,Lelandandpyle和Chan模型无法经受一致性假设的检验,在一致性假设下,经纪人并不比其客户具有初始信息优势,经纪人的客户完全可以取代经纪人,自行寻找投资机会。金融组织无法从信息中获得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钱特在以上模型中,加入了核实成本的概念。所谓核实成本,是指确定了投资项目以后,对最终收益进行预期评估的成本。显然,经纪组织通过累积的专业优势,可以加速产出的效率。但是,在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中,经纪组织如何获得普遍的信誉认可呢?钱特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缺陷,基金组织应运而生。基金类中介机构,通过自己在投资组合中持有一定的投资,并披露其相关信息,取得投资者信任,就可以将投资人个体的、分散化的信息核实过程集合起来。而中介机构通过将核实成本在其客户中摊薄,节约了社会的总体资源,也获得了信息节约的经济回。

对银行组织的解释,是金融经济学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经纪组织和基金组织对于社会产出的贡献,基本上都源于信息方面的优势。但是,如何保证贷款人的资金被投向了适宜的项目,借款人按约履行义务呢?前者是一个监督的问题,后者是一个实施问题。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杰森、麦克林、克莱因、法玛等人,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银行组织存在的原因。

杰森和麦克林的模型表明,贷款人通过经纪人或基金,虽然也可以对借款人进行监督并保障合约的实施,但是在这种委托——关系中,委托人需要对人的行为密切关注,同样会产生昂贵的监督成本。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使人对委托人的权益保证固定金额的支付。在资金使用权的借贷关系中,这种制度安排体现为投资人对金融中介、金融中介对借款人,资金使用权让渡固定回的客观需求。它促使了早期银行制度的产生。

但是,采用固定回的方式,并不能保证金融中介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克莱因和法玛等人的研究表明,固定回可能导致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委托人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克服监督放松的有效办法,是使人成为剩余财产权利的主张人。也就是说,在支付固定回后,金融中介机构拥有剩余索取权。保证剩余索取权的办法,就是使金融机构拥有独立于投资者的资产组合。

固定回制度和剩余财产索取权的结合,形成了现代银行组织,也使金融机构成为社会资源配置中直接发生作用的一环。不同于前两类金融中介,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的转换,资金供需双方不再发生直接联系,而是分别持有银行固定的债务、债权,这又使银行承担起了经济运行中固定契约信息的经营责任。

现代金融经济学对金融组织的这些解释,并不是对现实的简单注解,它揭示了金融组织在现代经济中形成的制度原因,并将金融组织纳入了经济分析框架之内,使其成为了生产函数中的一个要素。

二、不完全信息与金融组织理论框架

信息优势、规模效应以及基于委托代关系基础上的制度安排优化,都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解释金融组织在社会产出和需求中的作用,但却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些配置不能依靠市场进行,或者说金融组织与金融市场为何存在边界。

上述对金融组织的解释实际上隐含了一个重要假设,即经济社会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完善信息需要支付成本,以及存在着普遍的交易费用。在没有任何诸如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等的无摩擦市场中,纵向一体化的企业结构并不比市场更有效,一切交易都可以通过市场完成,不会有企业组织的出现,同样不会存在金融组织。正因为信息是不完全的,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契约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付出信息费用,金融组织才可能存在信息成本方面的优势。

因此,不完全信息和交易费用等构成的所谓“市场摩擦”构成了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起点,这些摩擦的存在使金融中介的存在成为必要。在此基础上,界定金融组织的性质及其职能,构成金融组织理论的框架。

第一、金融组织在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组织,它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取决于其对交易费用的节约程度。交易费用的节约愿与金融组织具有的非凡信息优势,这种节约对社会产出有积极影响。

金融契约所涉及的交易费用,包括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是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发生的那些费用,它不是由于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如交易中发生的交通运输费用、通讯费用等等,即使在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外生易费用仍然存在。”内在交易费用“,则主要是源于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费用,它是交易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衍生出的合约制定和监督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在资金的借贷关系中,上述分析中提到的识别成本、核实成本、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都属于这一范畴。它是金融交易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金融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分离开来的原因,在于不完全信息对于资金借贷关系的影响,不同于对一般商品交易的影响,不完全信息会导致资金借贷行为存在普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严重阻碍金融交易契约的实施。

逆向选择是指在交易之前“那些可能造成不利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经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而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可能从事从贷款人的观点来看不希望看到的那些活动的风险,因为这些活动时的这些贷款很可能不能归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贷款人被迫在增加信息成本或者增加贷款风险之间进行选择。而金融组织在演进过程中形成的识别成本、核实成本、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优势,能有效减轻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交易的障碍。

第三、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同时存在,是因为在不同的资金交易中,它们具有不同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经济人组织在识别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促进了金融交易的耦合,以低廉的成本便利了市场交易;基金组织为投资者间接参与大量工具的市场组合投资提供了便利,同时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风险收益组合;银行通过直接介入资金配置,提供固定价值的投资产品,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换。

第四、金融组织具有的信息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契约成本节约优势,减轻了因不完全信息而产生的社会资源浪费,促进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最终会导致社会福利的增加。

三、对网络银行组织的理论解释

网络银行的出现,既是传统银行的延伸,又是诞生于网络所形成的虚拟世界和网络经济中的一个新型组织。对网络银行组织的解释是网络经济时代金融经济学面临的新任务。

大体上可以将网络银行产生的原因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现有银行为适应环境变化,对自身经营方式的调整,可称之为“适应性原因”,另一类是在新的理论观点下,对新的组织方式的尝试,可称之为“创新原因”。

“适应性原因”包括:网络银行可以增加了对客户的吸引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可以迅速开发金融产品,增加市场竞争力;可以吸引高价值客户,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可以降低经营成本等。“适应性原因”实际上是对建立网络银行可能收益的表述,对于熟悉网络银行组织性质的意义不大。主要原因是,这种观点将网络市场等同于传统市场,忽视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在网络市场中,信息生成、扩散和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信息的传播,彻底改变了传统信息矩阵式传播方式,形成了无限扩散的分布式信息扩散方式,在网络的每一个点上,信息的接收、生成和扩散融为一体。抽象掉作为传统银行原有产品销售渠道的表象,网络银行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市场环境。这个市场非常类似与经济学静态均衡中所假设的瓦尔拉出清市场,此时经济行为个体在信息方面的地位是平等的,借款人、贷款人和金融中介在信息方面,本质上一样。在初始的经济模型中,金融中介和一般投资者并没有区别,即并不具有先天性的技术和信息优势。在高度智能化和专业化软件的配合下,贷款人的项目识别能力大大提高。而项目的核实、监督和实施成本,对于金融中介和贷款人出现了同质的不稳定变化。尽管仍然存在不完全信息,但Lelandandpylet和Chan模型的假设前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立在传统市场上的金融组织理论框架,在解释网络银行组织时出现了困难。

“创新原因”正是基于上述市场差异,对网络银行产生的一种经济学理论解释。

第一,信息生成与传播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社会分工方式的变化,也使原有金融组织的职能发生了改变。

在金融行业内部,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大大提高,导致了不同金融组织原有的成本优势界限不再明显,机构内部原分工格局发生了变化。以业务为主的“块块”式分工,在互联网上很自然地被以客户为主的“条条”式业务综合所取代。原先,客户的不同金融需求,由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分别满足,构成了原有金融业务分工的平行阵列。现在,无论是银行、券商,或是保险公司,都在按照新的线型的业务开展方式,为其客户提供“一站到底”的全面服务。

在金融行业外部,非金融性的电子科技公司,也已从为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阶段,演进到了自身开始承担部分银行业务的阶段。一些大的零售商和电子公司,通过对客户采取分期或延期付款,正在逐步吞噬银行的短期放贷市场。同时,他们利用其技术优势所发行的信用卡、电子货币等支付手段,也使金融组织苦心经营起来的票据清算所和支付网络不再具有明显优势。

分工方式的变化和资源配置整合程度的提高,促使了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金融组织的出现。

第二,经济形态的变化导致的金融组织经营对象的变化,相应地需要新的组织形式相配合。

在网络经济下,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和市场与贸易自由化的结合,构成了所谓的“非摩擦经济”。“非摩擦经济”既不同于古典经济学,又非凯恩斯主义。它假定无生产和销售成本、无竞争对手和可以获得无限资源,了长期以来占主流地位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成本效率理论。在新经济中,信息既是一种重要的消费品,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对于金融业而言,传统的以“资金”作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模式,在新经济中受到了来自各经济主体的挑战。在网络经济中,金融组织已经很难维持资金经营的特权。“非摩擦经济”使银行业的“本质”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信息成为了银行业的新生血液,而不再是资金。银行只有通过收集客户金融需求的准确和直接的信息——他们的金融目标和观念、对风险的承受度、偏好与爱好,才有可能获得客户和为他们提供服务。网络银行正是银行业在“非摩擦经济”中,组织制度演进的结果。

四、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

上述对网络银行组织的解释,涉及到了信息状况改善、分工市场化、金融组织职能转变等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促使了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一,在网络经济中,信息状况的改善,使得相对比较优势取代了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成为金融组织生存的基础。

如前所述,现代金融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是不完全信息,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随着信息完备程度的提高,是否会引起金融组织萎缩,甚至消失,即在何种状况下,会发生市场对金融组织的逆向替代。

在假设信息相对完备的情况下,Leland、Diamond等人对市场与金融组织之间的替代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改善会降低融资的识别成本和核实成本,但是对于依靠于主观判定的监督成本和实施成本影响有限,借款人能否在市场上直接取得借款,仍然有赖于监督和实施成本的大小。减少这些成本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厂商提供某种信号,使自己与那些“坏”厂商区别开来,由此产生了借款人信号成本,降低信号成本的有效途径,是利用银行等金融组织的信息共享优势。只有当借款人的信誉,能够相当部分抵销对贷款人的道德风险担忧时,才能够进行直接融资。而厂商信誉的建立与其资本相关,资本充足的厂商可以进行直接融资,资本数量中等的厂商,由于需要额外支付建立信誉的大额费用,仍会依靠金融组织进行融资。

金融组织之所以能降低“信号成本”,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对“生产”比较优势。如同一个国家拥有一些特定的自然禀赋一样,金融业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也形成了其“自然禀赋”。金融组织自出现以来,一直被作为一个可以依靠的第三者,承担着交易者之间的支付清算功能。它与信息的完备程度和交易费用无关,是规模生产的结果。在网络世界中,金融组织继续了长期演进中形成的这种“自然禀赋”,支付业务成为了网络银行在网络经济中竞争生存的基础。网络金融组织同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不同,是风险和期限转换的基本职能,被支付职能所取代。

第二,市场分工方式由横向分工向纵向分工变化,金融组织的行业非凡性下降。

在新古典经济学以前,金融中介之所以每每被视为不存在,与几千年来我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密不可分。在马歇尔那里,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从事生产的纯消费者,另一种是不消费的纯生产者。厂商是市场产品的销售者,居民是市场产品的消费者。企业的存在是外生给定的。于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就是给定组织框架下的资源分配问题。科斯的伟大贡献就在于,他通过对交易费用的研究,解决了企业演进的合理性问题和与市场的边界。张五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劳动力交易费用低于产品交易费用,是企业出现的原因。

网络经济理论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经济学中关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假定。在网络世界里,消费者在消费许多信息产品的同时,成为了他人所需信息的生产者,最起码为信息商们提供了“原材料”。比如,短信息服务,消费者在使用短信息时,实际上同时“生产”出了一个短信息的产品生产,电信、iCp通过营销这种产品获得收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界限的模糊,使得传统的社会横向分工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以客户为中心的纵向扁平治理模式正在成为网络企业的主流经营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再是行业的区别,而是投资和经营方向的不同。从这一角度出发,网络金融组织不再是一种先天的非凡行业,尽管他可能具有某种后天的非凡性,但是其他企业对其的替代成本已大大下降。换言之,网络银行是经营特定产品的一般企业。

第三,市场不断细分的结果,使金融组织成为网络经济中的准市场。

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一个重大区别,是网络经济的市场出现了不断细分的趋势。个性化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络企业的目标。市场的不断细分,使得企业与市场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类特定产品的交易市场。反过来,一些细小的市场,也内化成了一个企业或行业。

网络金融发展篇6

加入wto给中国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以新技术加快银行业的改造是应答这1冲击的首要举措。如何调剂自我、超出竞争者、面对于新世纪,考验着所有的银行。网上银行是现今互联网技术在银行经营中引发的新1轮变革,其增长迅猛,服务方式独特,对于现今国际所有传统银行机构都发生了巨大的震荡。我国银行业因而可能会迎来1次新的机遇。但不论未来怎样发展,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将是网上银行带给顾客的最大利益。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普及,使我国的网上银行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然而因为外部环境、内部监控和相应的法律机制不够健全,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良多压力以及问题。虽然我国目前有些商业银行,如招商银行等的网上银行业务已经经开始起步,但依然面临着网络经济市场需求不足,交易范围小,效益差;市场文化尚不适应,网上交易的观念以及习气还有至关差距;信誉机制不健全,市场环境不完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金融业的网络建设缺少总体计划;网上公用认证中心树立及网上银行相互联网;服务体系的树立和安全防范等几大问题,亟待咱们在发展网上银行的进程中加以解决。基于此,本文的主要钻研目标就是在网络金融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于我国网上银行面临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相应的统计资料,行之有效地提出若干增进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建议。

本文在第1章绪论说明了选题的目的以及意义,并对于国内外网上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第2章论述了网上银行的基本概念,并从网络金融组织理论的角度分析了网上银行的发生与发展的意义。第3章以二00五年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具体统计数据为根据,对于网上支付市场、网上银行用户使用情况做出了分析,并对于国内互联网用户范围、网上银行企业用户以及个人用户范围和未来用户使用网上银行的项目进行了预测;同时详细分析了国内网上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第4章,从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模式选择、技术战略以及业务战略几个层面入手,提出了推动国内网上银行发展在外部环境,经营管理以及金融风险监管3个主要方面的对于策。

网络金融发展篇7

2第三方支付平台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产生的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技术要求高,主要综合运用了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并整合金融大数据,满足新时代下的金融需求,注重用户的体验,在网购时代,互联网金融的用户粘性逐渐增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表现行为多样,主要体现在第三方支付、金融中介、信用评价、线上投资理财、金融电子商务等等,既结合传统金融的特色,又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属于互联网思维下的金融新模式。

2.2第三方支付对互联网金融发展

首先,微信理财通及余额宝的普及均体现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以p2p为实例,p2p平台中账户资金不能够进行支付资金的外流操作,而仅能进行资金回流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户、进行理财等操作,为此有效控制了用户账户资金的风险,确保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账户与互联网金融账户中资金的有效分离,提高了客户资金的安全性。其次,第三方支付在业务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可有效利用大量客户的信息以及数据,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资金托管、金融理财等功能与作用的实现。同时,有助于互联网金融公司有效借用滴单方支付平台对各用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有效评定;使得更多客户及企业的信息更加透明,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3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网络金融发展问题

3.1第三方支付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第三方支付平台是新事物,发展时间还比较短,我国对之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信用评估披露机制,第三方支付平台属于一种传统信用模式,但是模式基于交易信息的信用评级,没有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难以保障信息来源的真实性,甚至一方的信用等级来源于交易另一方对于自己的评价,实质上是以支付企业充当信用中介。目前,第三方支付核心是通过在线提供支付服务,实际上是一种虚拟的支付模式,这样很多信用缺陷问题便由此产生了,如支付的安全性难以保证,同时商业伦理道德丧失不免大量虚假信息存在和不断产生,交易失败后的责任承担问题等等。第三方支付作为独立机构从事金融服务,支付过程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极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若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信用度较低,用户将信息传递给支付平台过程中,便很有可能给用户带来一系列的风险问题,不少用户消费观念传统,对于第三方支付信用度不高。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信用制度落后。

3.2没有健全的监管体系监管第三方支付

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第三方支付成为一种主要的支付手段,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交易方式多样化,但是主要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在交易过程中第三方支付平台做为信用中介,先收取买方预先付款,待确认检验商品后将资金支付给卖方,支付方式突破很多现有的交易限制,银行和客户见面的机会变少,这使得对客户情况的了解也变得困难,让非法洗钱、信用卡套现等违法活动有了可乘之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特征,继而让第三方支付具备自己的特征,一些卖家骗取钱财后从网络的世界里消失的也是时有发生,虚拟性带来欺诈风险,严重扰乱正常经济秩序。虽然第三方支付存在问题亟待解决,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法律法规。

4第三方支付平台与网络金融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产生的问题,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同时应该加强与商业银行之间业务的接洽与合作,并且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保持密切联系,深入掌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态。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力,加强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环节的监督与管理,鼓励这些相关企业进行和服务质量提升,改造传统技术,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流程,进而实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顺利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事业的繁荣发展。

网络金融发展篇8

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近期多种新兴网络金融产品的推出让我国普通居民对不同的理财工具增进了了解,同时提高了大众的金融理财意识,丰富了我国金融市场,这些网络金融产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网络信贷等从收益性、流动性等方面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因此对银行传统存款业务及理财业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面对这些冲击,商业银行应该逐渐改变经营思路,进行改革创新,从市场细分的个性化服务及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网络金融;商业银行;业务发展

一、新兴网络金融产品创新

(一)货币市场基金的创新产品

在网络理财产品中,各类“宝”类产品短时间内吸引转移了大量银行存款,这些产品中首先推出的,也是对各个领域影响较大的便是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合作创造的“余额宝”产品,该产品引入了货币市场基金,将这种原本机构投资者占主导的基金类型带到了普通百姓身边。借助淘宝网,“余额宝”产品自2013年6月13日上线截至10月16日,其开户用户超过1600万,累计申购的货币基金规模达1300亿元,到2014年第三季度其资产规模达到5392亿元,这也使天弘增利宝基金成为用户数最大的公募基金和中国最大的货币基金。面对“余额宝”产品,多家基金公司借助第三方销售机构随之推出各类新产品,如“天天活期宝”、“数米现金宝”、“众禄现金宝”、“收益宝”等,截至2014年6月份,市场上的宝宝类现金理财工具已经超过50只,这类产品与“余额宝”产品有着共同的特点,即依托货币市场基金,这些产品的上线大大提升了“货币市场基金”在公众心中的知名度,为公众开拓了新的理财渠道。目前网络理财产品除了在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在销售渠道方面也进行了丰富,以基金公司为例,传统的销售方式主要是柜台直接销售或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代销,随后发展到依托第三方网站进行代销,现在又增加了通过淘宝网进行网店直销,对客户购买网络理财产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二)网络信贷

1.p2p网贷平台。网络贷款2005年起源于英国,随后在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展起来,2007年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是一种以网络平台为中介的直接信用形式,即借贷双方通过网贷平台自由竞价,撮合成交,网贷公司从中赚取中介手续费的借贷模式。在当代网络金融环境下,p2p网贷以其贷款的高效性和便捷性,规模增长迅猛,就我国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从2007年第一家p2p网贷平台的成立,经过几年的创业试水阶段,到2012年进入了爆发期,而2014年则呈现井喷态势,网贷平台家数从2014年1月的880家增加到9月的1438家,根据《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2014年9月月报》数据,仅9月份新上线平台103家,网贷成交量257.28亿元,其中24家公司获得总额近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2.小额消费贷款。比较典型的产品即支付宝在2014年年底推出的“花呗”,相当于银行以往的小额消费贷款,对于部分交易活跃的用户,根据其网购的活跃度、支付宝理财金额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评定,给予一定额度的透支,当其在淘宝、天猫等进行商品交易时,即可享受透支消费。

二、网络金融产品的优势分析

(一)以“宝”类产品为例,其收益性和流动性的优势会相对突显

1.资金的流动性主要考核的是资产的变现能力,即投资者随时收回资金的能力强弱,目前个人理财方式中变现能力最强的便是银行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虽然也可以通过提前支取实现流动性,但收益按活期计算。“宝”类产品的前身是货币市场基金,这种基金一般情况下的变现,即基金赎回时间通常最快为t+1,有的基金则为t+2或t+3,但现在的“宝”类产品则对赎回时间进行了创新,使赎回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投资者资金的使用效率。例如天天基金网的“活期宝”提供了普通取现和快速取现两种模式,其中快速取现可以实现实时到账;就“余额宝”而言,则以支付宝与余额宝账户之间的转账即可完成申购和赎回,赎回时间根据不同转出银行有所区别,最快2小时内实现到账。除此之外,“余额宝”深受公众喜欢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其消费功能强大,基金账户资金直接消费的功能也为投资者解决了淘宝网随时消费的后顾之忧,满足了客户对资金强流动性的需求。

2.收益性的强弱可通过两个指标来衡量,即收益率的高低和收益的稳定性。通常银行存款收益的稳定较强,但整体收益水平偏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置顶为3.3%,而天天基金网以“活期宝”多只货币市场基金中的南方现金增利货币a为例,尽管其收益率缺乏稳定性,但就2013年6月30日到2014年6月30日年平均收益率就达到5.1963%,几乎与银行上浮后的五年期定期存款持平。决定收益高低的另一个标准是计息付息方式,通常银行的定期存款为单利计息,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而“宝”类产品通常采取复利计息模式,即定期支付,实行利滚利,“余额宝”产品在众多“宝”类产品中,定期支付收益的转换期最短,为按日支付,从这点来看,相当于按日计复利,与银行传统理财产品相比,在同等收益率的条件下,收益会增加。

除此以外,从投资能力上看,与相同收益率的银行普通理财产品5万元的起点相比,“宝”类理财产品一般在投资起点上都比较低,“余额宝”更是低至一元,这为投资者提供了小额资金的投资渠道,对于小额闲散资金的聚集起到了推动作用。从余额宝的使用方面,也有其特殊性,例如其网络购房的功能:2015年3月23日,全国十大城市的方兴地产拿出1000余套房源支持余额宝购房付首付,而除了方兴地产,万科、保利以及远洋地产等房地产企业也在尝试将传统业务与互联网相结合。以余额宝购房付首付为例,面对房地产交易这种特殊的交易类别,淘宝网单独设置了余额宝支付的类别,并对规则体系、安全风控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这种合作模式大大的激活了余额宝用户的资源,也对余额宝的资金池进行了扩充。

(二)p2p网贷最大的优势是其高收益和其借贷的便利性

2014年9月数据显示,p2p网贷综合收益率为17.14%,由于该模式存在监管空缺,运行极不规范,其中出现了p2p很多平台倒闭跑路现象,因此中国银监会已经明确了监管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正在着手制定具体监管细则,当整个行业纳入正规监管后,其投资收益率会回归理性,但即使下降,也可以维持在12%左右,从当前理财产品收益情况看,该收益率也具有明显优势。

(三)网络小额消费贷款

以支付宝推出了类银行业务“花呗”来看,是阿里巴巴将互联网与金融业务融合的新产物,最大的特点是为客户提供了手续简便、方便快捷的交易模式。尽管“花呗”产品并未具备贷记卡的全部功能,但其最重要的消费透支功能的实现既为其淘宝、天猫的销售扩大了潜在市场,又为优质客户提供了短期融资理财工具,因为其还款日为确认收货后的次月10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享受最长50天的还款免息期;而且“花呗”的还款方式中实现了自动多方关联还款模式,为客户还款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商业银行的发展

(一)找准定位,做好市场细分

自2013年起,已有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灵活多变的存款业务,例如深圳建设银行针对个人客户的“一年期特色存款”业务、民生银行的“随心存”、广发银行在2014年3月的“定活智能通”、广州农商银行的“定利灵活账户”,这些创新绝大部分采取提前支取可按存款天数来获得相应定期利率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在获得活期储蓄便利的同时也能获得定期存款的收益。

目前来看,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提高存款流动性的特点上,面对各类新型网络理财工具,商业银行要想维系原有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还应更全面的对存款业务进行改革创新。

(二)结合货币基金市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借助货币市场基金推出了一些新型理财产品,例如民生银行推出的“如意宝”以及在2013年11月份联合两家基金公司推出了一种全新的电子银行卡,在普通卡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财功能;2014年1月工商银行在浙江试点推出了理财产品“天天益”,可以使客户银行卡的活期闲置资金转化为货币市场基金。面对商业银行的这些改变,可以看出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意识到新型理财产品创新的必要性,那么具体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及网络优势。商业银行的业务网络化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网上银行,增加网络服务项目;另一方面则可以借助第三方平台,将自身的优势产品进行推广,而第三方平台的优势则在于其可以最大限度的整合各大银行的资源,为网络金融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便利的投融资市场,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网络金融的整体效率。

商业银行的资源优势是其他机构望尘莫及的,因此,只要商业银行摆脱固有思维模式,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加强改革创新,抓住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仍然可以在新兴网络产品盛行的金融市场中寻求突破。

参考文献:

[1]魏丽宏.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发展趋势[J].中国金融,2013(10).

[2]喻平,蒋宝珠.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01).

网络金融发展篇9

关键词:网络金融;金融风险;应对与防范

一、网络金融风险的涵义、种类

(一)涵义。网络金融风险,顾名思义,主要是指,相关金融机构开展网络金融业务过程中形成的风险形式总称。网络金融是在互联网全面发展之后,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不断结合下形成的产物。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很多,其中,操作金融风险、安全金融风险、技术金融风险、市场金融风险等都是较为重要的风险形式。

(二)具体种类

1、安全风险与技术风险。就现阶段而言,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系统崩溃、病毒攻击、计算机磁盘破坏等内外因素。由于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客观、广泛存在,使得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一直都是制约网络金融发展的重要所在。其中,来自黑客群体的有意攻击,已经成为网络金融安全风险不断滋生的集中体现。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技术风险,主要是伴随着支持网络金融发展的技术系统而客观存在的,任何开展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都需要选择一定的网络金融技术系统予以体现,然而,相关的金融技术系统难免存在技术缺陷或者系统漏洞,这都会引发技术风险,另外,我国各类网络金融机构的金融团队技术陈旧,系统更新不及时等一系列不良因素也能引起相应的技术风险。

2、市场风险与信誉风险。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市场风险,主要是由网络金融机构与网络金融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很多情况下,为了更好地获取网络金融支持,一些网络金融客户利用信息不对称现象,将自己的信用情况进行“隐蔽”,结果使得相关的网络金融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难以对这些金融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明确了解,以至于引发相应的网络金融风险。

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中衍生的信誉风险,会因为计算机系统崩溃等客观原因,员工操作等主观原因的广泛存在而引发,对于从事网络金融的金融机构来说,上述要素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服务在广大金融客户群体中的信心,从而形成相应的金融信誉风险。

二、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

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形式更具多元化,且具有更为明显的风险破坏性,相对而言,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更高。

(一)风险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与传统金融不同,网络金融的交易范围更广,涉及技术更为高端,而网络金融风险受到网络金融高效性、广泛性、实时性的特点影响,其金融形式更具多元化特征。对于网络金融风险来说,其具体形式不仅包括:信誉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一般风险形式,也包括:技术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形式。网络金融风险形式更具多元化,意味着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各类风险,也会在更大程度地对网络金融的具体发展形成不同的不良影响。

(二)破坏性更大。网络金融的开展,是依托互联网的开放性实现的,互联网的日臻成熟不仅能够为网络金融的繁荣提供网络环境支持,而且也会对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形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仅如此,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乃至无国界性,使得网络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更具破坏性。总而言之,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风险的破坏性更大。

(三)防范成本更高。以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主要以纸质货币结算形式为主,而传统金融风险一旦形成,则能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风险应对,其金融风险应对防范成本较低,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网络金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实时性、高效性鲜明优势,而网络金融风险同样具有相应的发展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网络金融机构发现已有的网络金融风险,却因为网络金融形式的实时性、高效性特点,为风险应对、风险防范举措的实施提高了解决难度,增加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成本。

三、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网络金融风险不断呈现复杂化、多样化特点,并且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明显的不良影响,为此,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要结合自身实际,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一)加强基础建设。加强网络金融基础建设,需要从加强团队基础建设、硬件基础建设角度入手,其一,从团队基础建设来看,很多网络金融风险的滋生,都源于相关金融机构人才的缺失上,所以,加强团队建设,实现专业人才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形成较为优秀的网络进入业务专业人才建设,提供多途径、全方位的发展基础保障。

从硬件基础建设来看,我国现有的计算机硬件系统普遍趋于陈旧,并不能更好地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硬件保障,进而引发一系列金融风险,由此,相关政府部门、各类网络金融机构都需要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情形,推动现有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升级、更新,并积极形成核心技术生产保有优势,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更为良好的硬件基础保障氛围。

(二)构建防范机制。网络金融防范机制的形成、加强,是充分应对网络金融风险,保障网络金融业务不断有序、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防范机制的具体实施,可以主要从强化防范职能、建设防范队伍、形成防范制度等几大方面入手,形成必要的防范脉络。其一,强化防范职能。网络金融风险贵在防范,所以,相关网络金融机构要重视金融防范职能的实施比例,将网络金融风险防范作为日常工作的常备部分予以保障性实施,其二,建设防范队伍。构建专业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团队,为实现金融防范工作开展形成必要的团队实施保障,其三,形成防范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网络金融机构都要形成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将所有的业务防范行为都置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之下,并逐步形成“制度防范保障+人才防范保障+职能防范保障”的风险防范脉络。

(三)强化法制建设。我国现有的法律现状,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金融业务具体开展,所以,各级立法机关要充分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律建设情况,为我国现有的网络金融业务开展的安全性、便捷性,形成更具针对性地专有法律建设,不断填补、完善应有的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方面的法律、法规。而不断强化网络金融法制建设的关键还在于,各级政府机构更要依托政府管理优势,促使不同地区的网络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法制观念,将网络金融业务开展不仅满足、从属于中央、地区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下,更要依存于金融机构内部法制机制之下。

(四)形成全面信用制度。我国网络金融业务在不断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信用制度的相对缺失,经常性地引发一系列潜在或者明显的金融风险,由此,在这一情况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引导各类网络金融机构形成必要的信用制度。归纳而言,我国政府部门要引导网络金融机构效仿传统金融机构构建个人信用制度,并逐步实现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业务充分开展,尤其为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形成必要的信用保障氛围。

四、结语

本文以“网络金融风险应对及防范”为主要研究主题,着重从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种类分析入手,对网络金融风险的不良影响进行简要阐述,继而提出网络金融风险应对防范对策。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

参考文献:

[1]黄剑.论我国网络金融的风险防控[D].西南财经大学,2014.

网络金融发展篇10

[关键词]网络金融风险监管央行审慎监督制度

一、前言

现在,对金融稳定的广泛共识是“价格稳定应当成为中央银行首要关注的问题”。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价格稳定――更一般地说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可能受到不稳健的金融体系的危害”。一个不稳健的金融体系可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损害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与必需的职能。因此金融稳定与价格稳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从稳定价格的角度考虑也需要健全有效的金融监管。网络金融的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最大变革与发展趋势。为了对今后的金融业的走向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为了保障网络金融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有必要对网络金融的发展变化有一个清晰地了解。时刻把握其变化的趋向尤其是对其风险种类、特点、危害等,并采取有效可行的监督管理措施等都是为了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对于金融业来说,金融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金融创新有业务品种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金融工具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等等;而网络金融,这一基于公开网络业务平台上的创新,堪称目前最具活力、辐射面最广的金融创新之一,因此引起了金融领域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其实,从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1995年10月18日成立至今,网络金融的发展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网络金融服务仍然是各家金融机构努力扩展其业务的首选渠道,而且网络金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展着。本文就如何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进行深入探讨。

二、网络金融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

网络金融的出现改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手段,使金融机构的效率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是网络金融业有其脆弱性,网络风险波及的范围更广,破坏性更大。因此对网络金融进行监管是更重要而健紧迫的现实。

在金融自由化、网络化的大背景条件下,网络金融监管是指金融主管机关或金融监管执行机关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根据金融法规对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活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网络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为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推动经济的发展,根据法律法规对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活动所实施的监督管理。为了实现金融监管的目标,金融监管当局在监管过程中应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1)依法监管的原则

这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网络金融机构同样必须纳入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管理,不能有例外,要有法律保证;另一方面.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而行。非如此则难以保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也就不能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

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优胜劣汰的一种有效机制。金融管理当局管理重心应放在创造适度竞争环境上,既要避免造成金融业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与活力,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剧烈动荡。为此,网络金融监管的目标应是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

(3)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结合原则

外部强制管理再缜密、严格也是相当有限的,如果管理对象不配合、不愿自我约束而是千方百计设法逃避、应付对抗,那么外部强制监管也难以收到预期效果;相反,如果将希望单纯地放在网络金融机构本身自觉自愿的自我约束上,则实难有效避免种种不负责任的冒险经营行为与道德风险的发生。因此,要把创造自我约束环境和加强外部强制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经济效益与安全稳健相结合原则

要求网络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经营业务是金融监管的中心目的,为此所没的金融法规和一系列指标体系都应着眼于金融业的安全稳健及风险防范。但网络金融的发展毕竟在于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追求发展就必须讲求效益。因此,金融监管必须切实地将防范风险同促进网络金融机构的效益协调起来。此外,金融监管当局还应注意如何顺应不断交化的市场环境,跟踪网络技术的发展的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及时进行调整。

(5)分类监督管理原则

即将金融机构分门别类、突出重点、分别管理。但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做相应的调整。现阶段,网络经济的发展引发了金融业务的综合化趋势,传统的按业务标准将金融业划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的做法已失去时代意义。因此,传统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制度也出现被“全能经营、统一监管”制度替代的趋势,金融监管将内“机构监管型”转向“功能监管型”。

三、如何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

(1)对网络金融系统安全的监管

网络金融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安全问题,如何确保交易安全是网络金融发展的关键。强制要求网络金融机构采取防火墙、虚拟保险箱和其他加密技术来保护自己并保护客户利益不受损害是极其必要的。监管当局应成立专门的技术委员会对网络金融的系统安全进行资格认证和日常监管,对网络金融机构的系统分布安全提出监管规范,要求其按仟务要求,层层设墙。从整个网络安全运作的高度,从每个安全环节人手实施网络安全的控制和管理,结合网络防病毒一并考虑,进行网络实时、动态测试.在不断遭受攻击或意外事故的同时让网络防护措施不断加强。

(2)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监管

面对网络金融,消费者和顾客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被动地位,与网络金融机构相比,消费者是网络技术背景下的弱势群体。除了消费者应注意加强自身风险意识外,风险控制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者和网络金融服务的提供者。

应当避免网络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隐蔽行动优势向消费者推销不合格的服务或低质量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网络金融机构对客户资料和账户交易资料有保密的义务,未经客户许可或特定执法机关执法要求金融机构不可以将客户资料向第三方提供。此外,还应当考虑与网络金融高技术服务特点相应的责任。由于网络金融服务隐含了对高效率时间利用和使用便捷的承诺,客户通过网络金融完成金融交易时责任一方对损害的赔偿不仅应包括对市场交易直接成本的赔偿,还应包括对市场交易效率成本的合理赔偿。比如,消费者接受网上银行业务和参与电子货币行为的动机在于其便利和效率如果因为网上银行人为或技术的原因,丧失应有的便利性,不能及时获得流动件、不能按预期的高效率实现支付结算功能等,那么除了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外,对间接损失也应该适当考虑由事先承诺提供这些便利的金融机构来承担。

(3)健全的央行审慎监督制度

实施央行审慎监督,必须以牢固的法律基础为前提,否则必将损害央行监管的权威性、连续性、强制性和规范性。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规定,这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央行监管的效果。央行审慎监督制度的法律法规应包括金融稽核监管制度、人民银行内部稽核制度、金融机构内控制度、金融机构现场检查规则与非现场检查规则、金融稽核监督业务审计制度、外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制度及其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它们主要对非现场稽查和现场稽查的内容、程序、后续监督、处理反馈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实现稽核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切实保障监管质量,堵塞风险漏洞。

(4)完善对网络金融的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内容体系

在现场检查中要着重对技术要素进行检查:对网络金融客户口令管理、网络防火墙功能、网络金融的场地与关键设备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确定网络金融是否恰当选择适用于其环境的加密技术、关于网络金融系统病毒检测和预防程序。在非现场检查中要着重检查业务发展规模,包括交易额、网上银行客户数、业务覆盖区域和盈利能力,监测受到黑客攻击和入侵的次数、受到病毒感染的次数、业务运作系统出现问题的次数等。

(5)不断提升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水平

在监管实践中,应提高全面掌握网络金融机构业务经营情况的能力和对网络金融风险的预测水平,增强宏观控制的系统性和前瞻性,还要加强网络金融监管规范化建设,提高网络金融监管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建立强制信息披露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比传统金融业务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则,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通过财务报表、网上公示等手段披露有关网络金融业务的信息。

(6)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金融监管合作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积极同有关国际组织(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或与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建立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制度,学习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冲突等与相关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及时进行有效协调。

同时,借助国际间的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加强对借用网络银行方式进行非法避税、洗钱等行为,对利用网络银行方式进行跨国走私、非法贩卖军火武器及贩卖等活动,对利用网络银行非法攻击其他国家网络银行的电脑黑客网站,以及其他国际犯罪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形成能有力保障我国网络金融健康运行和对全球网络金融负责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名村.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监管[J].黑龙江金融,2007,(12):105-106

[2]陈光春.网络金融风险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20):114-117

[3]杨梦莎,刘文涛.中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研究[J].金融经济,2006,(10):108-110

[4]黎宇霞.试论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的若干问题[J].北方经贸,2005,(06):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