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3:38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1

摘要:随着传媒的日益发达,新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认识现代汉语的全貌,预测汉语发展的将来都需要对新词进行研究。文章描写了网络与新词的紧密联系,揭示新词的词义、造词法以及词汇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现代传媒造词法新词网络

汉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动作需要新名词来指称,召唤新语法来描述,要求旧词汇与时俱进地发展新词义新功能。近年来,汉语新词汇增速惊人,2006年,国家语委从主流报纸、网络中统计的新词仅为100多条,到2009年,就达到了579条。新词迅猛增长的本质是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新词能够迅速普及,为千家万户所知,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技术功不可没。

网络促进新词成长、传播

翻看中国语委公布的2008年、2009年年度新词,网络词汇、新闻热点的身影随处可见。白金剩女、食草男、贾君鹏、被死亡、被就业、杯具最早都是在各大论坛如天涯、猫扑中出现,受到网民追捧,风靡一时,然后受到主流媒体关注,频频现身报纸杂志。

网络影响汉语语言系统与网络的兴起息息相关。201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到2010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4.2亿,1/3的中国人在使用互联网,网络已经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此外,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网络信息传递几乎不受任何限制,甚至包括时间、空间的限制,千里之外也仅有数秒延迟。这两个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可以迅速获得众人认可,进入人们的现实语言生活。

网络为新词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土壤。网络没有审批制度,身份隐蔽,从语用学角度而言,语言交流获得了更为宽松的语境,言语的约束条件减少。网络相对于日常交流,口耳相传,则信息的传递速度快,范围广。此外,网络与最新的事物联系紧密。因此,许多词汇只有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才能产生,以“杯具”为例,它是“悲剧”一词的谐音,带有戏谑色彩。在口语交流中,这两个词发音完全一致,没有差异,也就没有产生的动力和必要。在报纸刊物中,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没有产生的条件。因此,“杯具”在网络中首先流行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再如“被××”,该词语最初源自“被自杀”,是指一起官员自杀被怀疑为他杀的事件,为了描述这一看似“自杀”更似“被杀”的蹊跷死亡事件,网民创造出“被自杀”的另类表达方式。类似词汇在传统媒体上审核较难通过,且“被自杀”在传统语法视角下无法成立。网络词汇影响日常语言生活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四类新词的风靡

拼音缩写造词:

BH:彪悍,暴汗。LZ:楼主。LS:楼上。

Jm:姐妹,S表示复数,JmS就是姐妹们。FB:腐败。

BC:白痴。HC:花痴。BS:鄙视。

Rp:人品。SB:傻逼。tX:童鞋=同学。

wSn:猥琐男。hll:华丽丽。HD:厚道。

YY:1.衣服;2.“意淫”。wt:网特。JY:精英。

DJ:待见

英文缩写造词:

pp:照片。pS:photoshop的pS;post的pS附言、附录。

eXBF:前男友。eXGF:前女友。noD:同意。

omG:ohmygod。SiGH:叹气。Btw:bytheway。

LoLi:指幼女。

上面的词语都是在论坛中经常使用的词汇,是对论坛常用词汇的缩写,已经抛弃了汉字字形,采取了表音文字。这类词出现的直接动因是网络对速度和效率的要求。网络论坛是一种快餐文化,寻求信息传递的速度,反映到词汇上,人们希望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相比汉字词,字母词汇更加简洁高效,例如“楼主”,如果用拼音输入法,要打“louzhu”6个字母,此外还需在候选项中做选择,如果用字母词,只要输入“LZ”两个字母。这样输入一个词就可以节约5次左右击键,大大节约了输入者的时间。

谐音造词:

甲醇:假纯,就是假装单纯。虾米:什么。

河蟹:和谐。葱白:崇拜。

稀饭:喜欢。败:买。

灰常:非常。酱紫:这样子。

兰州:楼主。驴友:旅游。

滴:的,地。介个:这个。

人参公鸡:人身攻击。筒子:同志。

谐音造词并非传统造词法,谐音词读音与原词相似,意义相近。这种造词法的发展与网络媒体的传播特殊性息息相关,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交流时,除了文字外,手势、语气、表情都是重要的手段,可以表达许多言外之意和色彩意义。但是网络交流一般还仅限于文字,为弥补不足,谐音词便产生了。大多数谐音词比原词传达了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主要体现在色彩意义上。色彩意义是非理性意义,它是人的主观倾向附加在词的概念意义上面的认识。诸如虾米、葱白、稀饭、酱紫由于语音改变而含有一种“可爱、嗲、亲切”的语义色彩。

隐喻、引申造词:

打酱油:指与自己无关,自己是路过的意思。

粉可爱:很可爱。

郭敬明:相当于剽窃、抄袭,又引申为同意、赞同。

倒:晕倒,表示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很惊异。

菜鸟:泛指新手。

汗:表示惭愧、无可奈何之意。衍生词有暴汗、大汗、汗死、瀑布汗、暴雨梨花汗等。

寒:对某帖某人或某现象感到浑身发冷。纯洁:做作,装纯洁。王道:相当于“权威、真理”之意。腐败:吃饭。

马赛克:相当于省略号,省略不适合呈现给读者的内容。

网络发展衍生出诸多新生事物,必然需要新词或旧词新意来指代,隐喻造词是一种普遍的造词方式,其机制在于以相似性为基础,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这样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就代表了两个语义范畴,从而使词义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词义。“倒”原是动词,人在吃惊、害怕时会吓倒、晕倒,因此,倒的意义逐渐从单一的摔倒变成蕴涵惊讶、无奈之意。再如“马赛克”,原来是电影术语指对图像打上方格不给观众观看,现用来喻指文章中不便给读者阅读的内容。隐喻造词充分利用了已有词汇,靠跨领域映射实现新的认知功能。

结语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网络新词促进了新词的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具有以往传媒不具备的传播速度、广度、自由度,在发展新词方面有特殊的优势,成为新词成长的沃土。这些新词最终能否进入汉语系统、进入人们的真实生活,却要看这些词是否有现实使用的需求,是否合乎认知规律。新词从产生、变化到最后逐渐稳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上提到的新词都还很年轻,大都只有三四年的生命,甚至更短。可以肯定的是,符合汉语规律的词汇将会在历史中沉淀稳定下来,进入人们的日常语言生活,不合规律随意创造的词语将会被淘汰。

参考文献:

1.任学良:《汉语造词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弗里德里希、汉斯尤格:《认知语言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董为光:《汉语复合词结构分析若干问题》,《语言研究》,2009(7)。

4.段益民:《网络政治话语“被××”的多元解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2)。

5.曾立英:《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定量与定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4)。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2

关键词:企业;网络新闻;传播趋势;探讨

一、网络传播的历史

从世界上第一份网络报纸《圣何塞信使报》1987年在美国诞生,到中文刊物《神州学人》1995年成为中国最早的网络报刊。中国网络新闻17年传播历程,从实践摸索到理论研究,由照搬传统媒体内容发展到独立运作。网络新闻市场激烈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新闻传播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趋势也基本同步于上述情况。从政府引导企业走向“信息高速公路”到企业自觉、自发探索新型的电子商务道路,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洪流催生着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也自觉、自发地不断得到探索,诸如“新闻中心”、“资讯中心”、“新闻室”、“newS”、“meDiaCenteR”乃至独立的企业网络新闻网站以及网络企业新闻企业的诞生,种种实践性工作,都亟待理论上的深入研究。

信息时代的今天,已经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具备宣传、沟通、营销整合三大功能。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理所当然要为企业服务。经常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新消息,无疑是提高业绩、增加竞争力、扩大企业美誉度和公信力的一把“利剑”。企业网络新闻的传播无论是企业综合新闻,还是企业行业新闻,抑或是企业产品科技新闻,其所有宣传活动都是围绕企业理念、企业形象、企业品牌打造进行的。坚持正面宣传,积极宣传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宣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挖潜增效、技术革新和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以及生产工作中涌现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让外界通过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了解企业,增强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必然的选择。

二、网络传播的特性

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性,一方面是由互联网这一媒体的技术特性或者说网络传播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又是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相比较而言的。

简言之,就是网络传播在如下方面拥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点:

1、交互性

传统媒体的逻辑结构是星型结构,即中心制作,四面传输。

2、海量性

因特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无比的数据库。与传统媒体相比,由于它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它可以逃脱报纸版面、广播电视固定时段、节目容量等诸多限制。具体表现在:技术创造的电脑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包揽;由于数据库的存在,得以纵向保存历史新闻信息,正是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形成了网络传播的海量特点;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人人皆可成为信息源”,使得网络信息得以最大限度的源源不断。

3、多媒体

报纸通过纸质媒介利用文字和图片传递新闻;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网络媒体则兼容了文字、图表(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手段。受众也有了众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有字无声、有声有像、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各种感官得以充分调动。

4、即时性

报纸使用纸质媒介传递信息,传递速度受制于交通手段和零售环节;

广播电视采用无线电磁信号的形式,受到信号传输的限制;

网络新闻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光纤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为每秒30万公里,瞬间可达世界上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特点。

此外,传统媒介还有制作周期、截稿时间、播出时间等的限制。而网络新闻传播则受限很小,新闻稿件可以随到随发,24小时不间断发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

5、个人化

网络传播的个人化特征非常明显,技术带来的优势可以使得受众从容地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在各类数据库中“各取所需”;受众还可以自由的选择信息接收的时间、地点以及媒介的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作为网络传播另一端的传者也可用一种“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推送信息的专门化服务。

6、超链接

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传播是建构在超链接之上的全新传播模式。它对信息的存储可以按照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处迅速跳到另一处,打破了只能按线性顺序的限制。

企业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部分,企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经济效益,并间接地为巩固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一点决定了企业的网络新闻传播要及时地报道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产品的产量、产值、效益。要深入调查研究,反映本质性的问题。通过深入的报道,宣传企业各部门、各生产单位的成功经验,包括阶段性成果的报道等。

三、网络传播的趋势

企业是社会经济实体,企业许多工作具有社会属性,诸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环保绿化、社会公德教育、法律常识教育、职工业余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搞好企业的这部分工作,就是为社会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就能取得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应。增强企业的信誉。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的新闻中心地位已经日趋突显,在这样一种发展背景之下的企业网络新闻传播除了搜索服务和交互功能逐步完善,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外,企业网络新闻传播正在迅速地朝以下方向发展:

1、传播的专业化

与传统主流媒体和综合门户网站不同,企业网络新闻的受众是特定领域的受众,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企业职工,同行企业管理者和职工、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以及消费群体等。因此,企业门户网站的建设将朝着专业化领域发展。同时,企业网络新闻还更加注重专业领域新闻信息的深加工,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2、服务的个性化

网络时代把人们带入了一个个性化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选择阅读新闻信息,而是积极地、主动地选择。因此,企业网络新闻正朝着为特定领域受众量身定做新闻信息的方向发展。

3、营销的统摄化

整合营销传播是企业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企业内外所有资源,再造企业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以实现企业品牌传播目标的统摄。企业网络新闻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平台。企业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新闻——受众反馈”循环互动模式,就是整合营销传播中双向沟通的践行。在当今网络新闻媒体愈来愈为更多信息消费者广为接受的时代,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对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将发挥重大的龙头传播作用。如何加强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的建设,切实搞好企业网络品牌传播,提升企业网络品牌传播力,已成为中外500强的共识。

4、管理的总监化

伴随着网络传播环境发展的日渐成熟,企业网络新闻传播已经被提升到企业信息流管理的高度。企业网络新闻技术部也日渐成熟。企业网络新闻的传播亟需理顺企业记者、通讯员、企业新闻编辑和企业网络技术人员的新型协调关系。企业媒体管理统一化趋势正催生着新型企业新闻管理机制的诞生。从组织构架上建构专门负责企业内外部新闻信息乃至负责品牌管理的“信息总监”就应运而生了。由信息总监统摄下的企业网络新闻传播,正在企业整合营销传播战略麾下,集成企业线上、线下一元化的广告、促销、公关等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企业网络新闻传播管理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在激发企业整体品牌的提升,促进企业目标的健康稳定地实现方面必将成为更多企业整合营销的选择。

网络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因为网络新闻的受众是复杂的,它不仅有文字的爱好者,也有图片、视频、动画的爱好者。因此,网络新闻的编写不仅要内容精彩、文字优美,更要图片艺术、动漫动人,这样才能满足各种受众及网民的需要。

构建诚信网络,打造自己的网络信誉平台。网络诚信是网络发展的重中之重,网络新闻的监督最多的还主要靠网民,而我国网民的综合素质和监督力还不尽完善,这给一些不负责任的不法商人和别有用心的新闻传播者以可乘之机。他们即便失去诚信、捏造新闻也不会受到有效的制裁,只要换一个网名,或换一个域名便可“重新做人”,得不到法律惩戒,便给这些不法分子再次滥造新闻以平台之便。由于这些不法人员的随意滥造性造成了网络的秩序混乱,使网络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使网络新闻的发展失去张力和耐力。因此,如何规范网络信息平台,打造诚信新闻报道,这不仅是网络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社会各界的义务。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维护网络诚信,还原健康网络。只要我们每一个网民认真努力,诚信网络的健康之路将指日可待。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3

关键词:网络传播现代广告涉入跨媒体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信息传播(如书信、报纸、电视等)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新的技术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还为信息传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提供了一个综合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同时也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网络传播的特点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优势。诸如,网络传播的实时互动性、传播手段的多媒体性、传播平台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信息的海量性和丰富性、传受主体的双重性、传播的去中心化、传播对象的分众化和个人化、相对精确的效果测评和传播策略以及相对经济的传播费用等特性。这些特性既是网络传播的优势,也决定了广告传播领域不断涌现的变革,同时引领着当今和未来广告发展的趋势。

娱乐性与游戏化

现代广告传播越来越重视娱乐性,不仅与传统的影视剧内容以及网络视频、网络电视进行结合,还通过一种娱乐性和互动性更强的方式――游戏来进行广告传播,网络游戏广告就是这样新型的广告形式。网络游戏广告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多种,主要有:将产品或相关信息置入游戏中的网络游戏内置广告;专门以产品或企业的原型作为主题元素来设计的体验式游戏广告;基于网络社区的虚拟现实游戏广告,比如开心网、校内网。同时,作为新媒体的数字电视广告也在开发互动游戏广告,传统电视广告上也出现越来越多的“竞猜”、“寻宝”等互动游戏广告。

在娱乐至上的现代社会,如果一个广告没有观赏性或者娱乐性就很难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而互动游戏广告继承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游戏本身极强的互动性大大提高了广告的互动传播效果。如果广告在互动游戏中植入得不显突兀,甚至能够非常和谐地融入游戏内容中,那么这种游戏性、娱乐性的广告将成为未来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

受众“涉入”

国外关于互动性的最新研究是关于“涉入”(emgagement)的研究。消费者“涉入”不仅成为西方广告界的热门话题,同时也正成为广告业新的运作模式。新媒介环境下,受众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深深地“涉入”广告和营销的过程中,甚至主动担当广告信息的制作传播者和营销活动的策划者。受众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与广告信息的互动层面逐步提升,从而真正自觉又自愿地参与到广告传播活动当中。基于这种“涉入”关系的深刻,受众同品牌或产品也随之建立起深刻的感情,并能形成持久兼顾的品牌忠诚度。①

在吸引受众参与广告制作和传播上面,美国百事集团下的食品品牌多力多滋的创意表现可谓是集大成之作。多力多滋通过“碰撞超级碗”、“为口味而战”、“开启Xbox”(Xbox是微软制作的一款游戏)等广告活动,吸引受众主动参与该品牌的广告创意和创作。调查发现,受众在观看此类亲身参与创作的广告时脑部会非常活跃。

在整个广告活动或电视娱乐节目中,这种受众“涉入”的形式普遍应用,就像受众对亲自投票支持的平民偶像的关注度超越传统偶像一样,“涉入”式互动广告的关注度也将逐步超越传统广告,甚至成为未来广告制作与传播的主力军。

精准性

传统的广告传播存在着两种尴尬:一是受众(买家)缺少直接与广告主(卖家)连通交易的方式;二是广告主缺少能够精准确定和吸引其受众或曰消费者的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受众与广告主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此情境下,以精准为特点的广告形式和营销方式应运而生。

呼叫广告是继以展示为主的门户广告、搜索引擎广告之后的第三代网络广告形式,是按效果付费的网络广告形式,因此也可以说是营销形态的广告形式。受众根据广告中提供的电话免费联系广告主,广告主根据来电的数量和质量,向广告制作者和网站支付广告费。呼叫广告是将现代通信技术与媒体传播整合在一起的互动式广告,是广告主与客户互动沟通的创新广告媒体,也是一个崭新的网络营销平台。呼叫广告也称来电广告或通话付费广告,凭借其广告体系、呼叫中心、效果评测体系,实现了网络广告互动的精准化和网络营销的精准化。在国外,ingenio、Google、eBay和mSn都已经推出了呼叫广告服务;在中国,蚂蚁互动吹响了呼叫广告的号角。

以iFocus为例,这是中文互联网广告媒体整合平台运营商互动通旗下的富媒体精准产品。它有三大特点:精准、匹配、灵活。具体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其精准营销:首先,通过人群细分、通过各类技术手段,以及第三方参考依据,定义出人群的网络行为习惯,从而找到精确的媒体列表;其次,采用自身监测跟踪系统及aC尼尔森专业第三方协作模式,确保广告效果数据真实、客观、公正。②

数字化传播时代,媒介的碎片化、传播的去中心化、受众的分散化,导致广告投放的规模效应被削弱。可以说精准投放是未来广告发展的趋势,精准营销也是网络营销的新策略。当代广告,无论是传统广告还是新媒体广告都在努力实现精准的投放和高效率的营销。精准投放的目的是为广告主细分媒体资源对受众进行归类,最终为广告主寻找到其产品和品牌的目标受众或者说潜在消费者,从而实现广告主和受众的直接快捷的互动。

整合化与跨媒体

媒体融合。数字传播环境下,新媒体强势崛起,传统媒体也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新旧媒体为了实现最佳收益,选择了一条在竞争中合作的道路。广告媒体由分立走向了融合,彼此间加强互动交流,无论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还是三大新媒体之间都走向了互动整合的道路。媒体间的互动整合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新的广告形式。新旧媒体整合方面,最典型的当属电视与网络整合产生的网络视频广告。而新媒体之间的整合最典型的是手机与互联网的整合,这种整合将随着3G手机技术的逐步推广而更加深化。这两种媒体融合的结果将是手机逐渐衍化成互联网络的一个微型接收终端设备,基于手机用户大大超过互联网用户,如果3G技术解决了手机上网的一些技术难题,手机网络广告就会成为网络广告最重要的一部分。

跨媒体。跨媒体并不是简单的媒体融合,而是包含触发媒体和深层媒体等不同媒体层次的交叉传播。跨媒体广告和跨媒体营销是未来广告发展的又一个趋势。跨媒体平台是以网络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中心来连接不同的媒体。受众通过接触触发媒体来进入深层媒体获得具体详细的广告或营销信息。最典型的跨媒体广告是已在日本和韩国广泛应用的手机二维码广告。二维码被印刷在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各种商品的包装上,受众输入或扫描、拍摄二维码,就可以瞬间上网得到感兴趣的新闻或广告信息,并可以随时下载相关图文、音乐、视频、优惠券或了解企业产品信息等。其中承载二维码的各种媒体形式为触发媒体,手机或电脑网络是深层媒体。

手机二维码广告是手机通信、平面媒体与互联网融合产生的新的广告形式,也是电子商务、移动商务全新的跨媒体营销平台。这种跨媒体广告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真正让受众主动去寻找广告信息,变被动营销为主动营销。以二维码为代表的跨媒体广告将成为广告的发展趋势。

整合营销传播。网络传播环境下,单纯的广告已经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广告越来越重视利用广告之外的事件、内容和体验来增加广告的附加值。同时当今广告、公关与营销等策略也渐趋一体化,不断相互整合呈现在广告或者营销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整合广告与调查、营销与策划、公共关系与媒体投放等多种传播手段与营销手段,加强各个环节的沟通与合作,来实现最佳的整合营销传播效果。

简言之,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营销手段的同时整合广告、促销、媒体、公关等不同环节进行广告传播是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未来广告将是以整合、交叉、互动传播为特点的新型广告。

人际化与个性化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两极传播论以及传播的实践可以得出,大众传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人际因素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际传播上,网络环境下的广告传播也不例外。网络环境下的去中心化,使得受众细分化,受众不再是大体一致的受众,而是充满个性的个体。广告传播也不再是撒网式的大众传播,而是更加趋向“窄告”,即广告面对的是更加细分化的受众群体和个人,由此产生了虚拟社区营销、病毒式营销等新型营销策略,以及个性化订制广告、blog个媒体广告等新型广告形式。可以预见,广告的人际传播、口碑传播以及个性化将成为未来广告发展的新趋势。

病毒式营销。经济学上有个“荷塘效应”原理:第一天荷塘中只有一片荷叶,一天后就会新长出两片,两天后新长出四片……可能到第29天只看到四分之一的荷塘被荷叶覆盖,到第30天还有一半的荷塘是空的,但到第31天,你会发现整个荷塘都会被荷叶覆盖。网络就是这样一个荷塘,网络的无限复制、分享传播特点使得网络传播像病毒一样,呈指数级扩散。这种病毒式传播一般使用一些基于网络人际的分享程序,如QQ、mSn、e-mail、BBS、blog、虚拟社区等来传播广告或品牌的内容产品,通过网络传播的人际扩散的病毒式特点,使得广告内容通过网络人际关系、口碑传播,迅速覆盖广大受众。

个性化订制广告。个性化订制广告是基于数据库,追踪网站用户的在线行为,根据用户的行为找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基于用户兴趣和习惯,为用户提供和他们兴趣习惯有关的广告。③个性化订制完全以受众或曰消费者为中心,是一种更为精准的广告投放方式,也使得互动传播更为准确、深刻。广告的“广而告之”属性正在慢慢消解,“一对一”式的个性化营销与传播成为未来广告的发展趋势。

个媒体广告。2006年,“YoU”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在网络传播中,每个人都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传播者,个媒体成为网络媒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网页blog是当前最热门的个媒体。博客不仅能作为一个个人表达平台、网络交往平台,还将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广告平台和网络营销平台。虽然博客的商业价值还有待开发,随着博客的商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无论承认与否,博客媒体将成为网络广告新的投放热点。

社区营销。web2.0时代,是一个网民主导的社区时代,网络受众被划分成一个个虚拟社区。消费者在网上按照共同的爱好、话题或者共同使用的品牌产品来形成社区,通过口碑传播在社区内互相影响,形成较强的群体归属感。社区营销即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细分受众群,按照受众特点定向投放广告。或者利用社区,设置议题,形成讨论,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美誉度,进而形成品牌归属感。社区营销也将是未来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之一。

结语

总之,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广告,无论是传统媒体广告还是新媒体广告都将呈现出新的趋势:

首先,广告的互动传播将更加娱乐化,引入游戏等娱乐形式。广告的互动层面将更加深化,进而从受众的大脑思考、心理参与的层面实现互动传播,受众会越来越主动并“涉入”到广告的制作和传播的过程,充当互动传播的双面主角(既是接收者又是传播者)。广告的互动传播将更加便捷、精准,广告的平台同时也会成为消费者和广告主直接交易的平台。

其次,广告的表现形式、传播策略和手段会更加多样。广告和营销将会超出广告或营销本身,越来越重视体验、重视内容、重视事件、重视口碑,使得广告或营销带有更大的、更具吸引力的附加值。

再次,广告或营销传播将越来越细分化、窄播化,将更加重视人际传播的作用,更加重视个性化因素,从“广而告之”走向“精准告之”。

注释:

①许正林、薛敏芝:《2007年西方广告研究综述》,《中国广告》,2008(3)。

②灵玲:《精准策略――iFocus不变的关注》,《广告大观(综合版)》,2008(3)。

③杨坚争、李大鹏、周杨:《网络广告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4

关键词:网络直播;自媒体;手机视频;网络主播

随着网络视频直播的不断发展,网络视频直播不再简单运用在会议、会的直播上,网络视频直播逐渐渗透到娱乐领域,用于娱乐目的的网络直播越来越多,随用于娱乐目的的直播平台也随之出现。

另外,智能手机的应用,也为网络视频直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技术支持。智能手机的应用,让随时谁地拍摄视频并上传互联网成为可能,便捷的技术手段,娱乐目的的需求,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为直播平台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5年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只有200余家,截止到2016年5月31日,在广电总局提供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持证机构名单中,一共有588家视频直播机构。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行业数据监测点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络文化市场整体营收达1017.2亿元。目前,国内网络文化相关行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其中网络直播成为增速最快的领域,市场营收82.6亿元,同比增长209.3%。

井喷式的发展创造了一批商业成功案例,造就新一批网络红人,papi酱、回忆专用小马甲、叫兽易小星等,创造巨大商业利润;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电商网站也看到网络视频直播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上马直播平台。网络视频直播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对网络传播行业,也悄然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

一是利润当前,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直播市场,开创“直播+”模式。2015年,大洋彼岸的社交网站Facebook推出FacebookLive功能服务,正式进军直播市场。国内,两大社交网站腾讯QQ空间和新浪微博也同时进军直播市场,开创“直播+社交”新领域,社交与直播的结合,使得直播正在成为下一代社交方式。随着视频直播在受众中的广泛应用,直播平台成为一个聚集人气的重要工具,各大电商,如蘑菇街、聚美优品,甚至淘宝、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也纷纷开通直播,抢占更多用户时间和流量。“直播+电商”模式,成为各大电商聚拢人气,开创新销售模式的发端。

二是收入诱惑,刺激大量年轻人加入直播主播大军,迎接“全民直播”时代到来。与传统行业相比,行业准入门槛低,投入少,足不出户就可以赚钱的工作方式,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投身网络主播。没有学历限制,只要有个手机,在哪儿都能直播赚钱,吸引个各个阶层的青少年,无论是90后、95后,还是00后,“网红”“直播”这些热词对他们来说再熟悉不过。网络直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好玩又赚钱的事情。2016年9月7日,网红直播垂直媒体《2016中国网络主播调查报告》,据统计的映客、花椒、一直播三大直播平台各自排名前1000的主播收入累计数据,其平均累计人民币收入是199665元。巨大的收入诱惑,轻松的工作状态,使得年轻人,进入网络主播行业。报告中显示90后主播占比48%,是直播大军的绝对主力,95后以34%,屈居亚军。

三是传播方式的改变,频密的互动改变人际交往习惯,边际效应提高。在新媒体时代,彻底颠覆了传统传播方式,微博、微信的发展,让“自媒体”成为可能,个人即媒体的思维模式已经被人们接受。网络视频直播,这种传播方式出现以后,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网络主播现场直播,现场人与人交流,跟面对面交流没有多大差异,完全抛弃传统的人机交流模式。随着网络直播内容及形式不断丰富所带来的边际效益提高,人们越来越习惯运用直播跟人聊天、学化妆、与明星互动以及了解产品信息等,直播依靠直观的视频影像联结了不同于微信、微博等依靠文字图片为主的传播交际系统,人们可以通过直播更直观地接触真实的对方,直播成为网络人际交流的新平台、新空间。

网络直播行业作为互联网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部分直播平台内容良莠不齐、打球,平台与平台间的恶意竞争,伪造数据等问题也在不断凸显。2016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重申相关规定,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依法开展直播服务。快速发展的直播行业,已经如当年的视频网站一样,成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不得不更加努力管控的领域。同月,20多家主要从事网络直播表演的企业负责人《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承诺从2016年6月起,对所有主播进行实名认证,对于播出涉政、涉枪、涉毒、涉暴、涉黄内容的主播,情节严重的将列入黑名单。从国家相关部门到央媒都在重点关注直播行业,这对直播行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视频直播行业的市场会在监管和自律中回归理性发展,将吸引更多人的加入。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5

【关键词】网络;纪实摄影;传播;影响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任何系统发生突变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另一个系统的‘异体受精’”。例如,印刷术和蒸汽印刷机的结合所产生的突变,广播和电影结合所产生的突变(即有声电影)。同样,互联网的内容是通讯和计算的杂交,由计算机联网组合而成,我们可以通过它使用电子邮件、邮件通信组、万维网、聊天室、互联网接力聊天、即时通信和新闻组,以及远程登陆服务和文件传送协议等方式来完成我们与外界的交往活动。互联网是计算机技术、社群和人脑的延伸,许多人把互联网看成是地球村。

最开始的互联网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为美军工作的科学家创建的。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支持美国的通讯系统,防止俄国人对其进行核攻击时通讯系统遭受严重的损失。1969年,在美国国防部的援助下,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脑按照分组交换的原理连成了网络arpanet(汉译为“阿帕网”),1979年,aRpa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委员会iCCB,新的网络协议定名为tCp/ipC,即传输控制协议/国际协议,这样,“互联网”一词正式出现了。由于互联网协议,全球各地的计算机可以相互交流,所以就产生了上述的很多新的功能。我国最早接触互联网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直到1994年,我国通过64K专线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在国际上正式被称为有internet的国家。

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世界互联网数据网站做出的统计(如图1),截至2012年7月底,全世界的互联网使用人数已经达到24.05亿,占世界人口的34.3%,并在2000-2012这12年间,每年都在以566.4%的速度持续、稳定地增长。统计地区具体包括亚洲、非洲、欧洲、中东、北美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澳大利亚等,其网络普及率分别占到了世界总人口的15.6%、27.5%、63.2%、40.2%、78.6%、42.9%、67.6%。

就我国的情况,根据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也已达到了3.88亿。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人可以足不出户,只需要有一台连接了网络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就可以实现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大大提高了人类获取、处理和储存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它已然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图1《2012年世界互联网使用人数统计报告》

与语言、文字相比,图像在信息的传播上更加直白、形象、快捷,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语言和文字的缺憾,用决定性的瞬间展现反映出精彩的世界,为人类保留了很多真实而形象的历史资料。同时,图像是全世界人民共通的语言,不同年龄、种族、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通过图片共享人类的生活经历,因此,图片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可在一百多年前,图片传播的载体还是报纸、书本杂志等传统媒体,这使得人们能观看到的图片数量很受限制,图片在人类传播史上也因此很难占据主导地位,一直被用做文字的配图来辅助传递信息。有人说,真正的读图时代是网络时代,数字相机和数字图像一被发明出来就与电脑连接在一起,通过电脑阅读和欣赏图像,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些图像进入到网络领域。纪实摄影图片正是因为网络的普及而如鱼得水,变得自由而灵动,这得益于网络媒体所呈现出的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一是传播速度极快。这是网络图片相比传统媒体图片传播最具有颠覆性的优势之一。过去的纪实图片依照传统纸质媒介的发行周期,期刊的发行周期比较长,报纸的速度最快也要到第二天才能被看见,尤其在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记录上,传统媒体的图片发行就明显滞后。在网络时代,只要把数码相机连接上我们的电脑,通常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向网络上传所拍摄到的图片。奥运会期间,摄影记者借助尖端科技产品的运用更是实现了从拍照到上传到网络的时间缩短到不到20秒。图片的流传速度完全可以和光速相制衡。

二是传播量大、影响面广。互联网超文本链接技术的出现使互联网成为媒体传播史上容纳量最大且无上限的“信息仓库”,这给纪实摄影图片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各种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和网友自建的个人空间和网页都聚集了各种各样的纪实摄影图片,这使得我们只要一上网,就会被巨大的图片浪潮所包围,借助网络巨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张好的纪实摄影照片具备有惊人的传播力量,任何受众对其的影响力都无法抗拒。

三是互动性强。传统的纸质媒介使图片几乎不存在互动性,图片与受众的互动微乎其微,受众与图片的互动几乎被抹杀了。在网络时代,图片的传播在图片与受众的互动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网络图片不只是用来被观看,更成为了互相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一些图片论坛上,可以见到这种互动性。网友之间互相上传图片,彼此评价和分享图片信息,增强了图像信息的传播和互动。

四是无限制的下载、复制和转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快捷迅速地获取图片的途径,但正因为图片可以被无限制地下载、复制和转载,使图片很难保持原图片的唯一性。我们在上网的过程中,随时看见自己所需要的图片,随时用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很迅速地拥有这张图片。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也使原图片的传播力得到大大的加强。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发展中国电影传播影响

中国电影从1905年诞生以来,在先后六代电影人的探索中不断成长,影院电影积累了百年的经验与教训,也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进入21世纪后,媒体环境日新月异,网络媒体的发展和由此而形成的全球化传播格局对电影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竞争的加剧使国产电影的生存遭受到严峻的挑战。综观当前国内电影传播的整体格局,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传播随媒介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特征和存在的各种问题。

1.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影传播打破地域及时间的限制,全球范围内竞争加剧。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对全人类最明显的影响就是使“地球村”的预言成为事实,使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在网络出现以前,人们观看电影主要是在电影院,其次就是在家通过影碟机播放,对电影的选择性较低,国外不同类型的影片或是年代较为久远的影片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是很难找的。有了开放的网络媒体后,电影传播便打破了地域及时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共享。而这种开放性传播也使电影业的竞争从国内走向国际,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不但要与国内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竞争,还要经受住来自互联网上海量电影资源争夺受众眼球的挑战。

2.网络电影传播使电影受众分众化。

电影自发明后从卢米埃尔的地下小酒馆走进了电影院,从民间走向商业,从小众、分众走向大众。影院放映方式的出现,“创造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受众’”[1],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传播者掌握着电影传播的主动权。自1895年巴黎出现第一家电影院以后,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由一个“新奇的玩意”变成了一种主要的大众娱乐形式。据统计,在1911年,纽约的电影院已经有400多家,每周电影的观众人数达到150万人,其中工人阶层所占的比例为72%。[2]

录像机和播放机的使用将看电影的时间控制权从传播者一方交给接受者一方,增强了选择性和丰富性,大众受众也开始分化。在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种分化的趋势明显增强。人们看电影的途径从影院、影碟机越来越多地转向网络及建立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上的各种新媒介。多样的传播渠道,类型丰富的电影资源,使电影受众从“大众受众”重新分化为“小众/个性化受众”。

3.海量而多元化的网络电影资源加速了电影对生活方式及消费文化的渗透,刺激了对电影产品的需求。

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看电影不再是高成本的消费,也不再是完全被动的无选择性的行为,这无疑增大了电影的受众面。网络传播的开放性极大地丰富了受众可能获取并观看的电影资源,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资源从内容、情节到艺术表现形式再到所表现的国家民族文化内涵都越来越丰富多样,从国产片到外国片,从最早的无声黑白电影到今天从色彩到音响等各种表现手段都具极高质量的影片,从注重思想深度的欧洲人文电影到场面宏伟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大片等,再加上形形的相关信息及评论,今天的网络可谓一本电影百科书。单从网络点击的活跃程度看,电影已经占据了全民生活与消费的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大面积的电影传播增进了越来越多的人对电影及电影文化的了解与喜爱,而在丰富受众电影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对新出的影片越来越挑剔。

然而,网络上电影碟片的传播还受到技术的限制,不可能达到大屏幕胶片电影的综合表现效果,而随着品位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优质电影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对影院推出的新片始终抱有期待。

4.网络市场的不规范与竞争的加剧使国产电影的生活受到严峻挑战。

在网络发展初期,免费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此,互联网开始出现电影下载及在线观看时,多为免费。随着网络市场培育到一定的程度,网络已经渗透到电影产业的内部,便开始涉及版权和盗版的问题。目前在网络上传播电影的行为大多为盗版行为。盗版碟片直接转为盗版下载,许多网站没有获得授权就擅自将电影提供给大众。而面对快捷而又无须费用的网络电影传播,人们自然多不愿去票价昂贵的影院看电影。

由于电影的生产需要较高成本,即使在开放的网络上,一位导演或演员也很难像一名网络歌手那样轻轻松松地凭借某一个作品一夜成名,为自己赢得发展的空间与机遇。一部电影要收回昂贵的成本主要还是依靠票房,而如今拍摄的电影往往得不到票房保证,严重影响到电影公司及导演的积极性。正如中国星集团主席向华强所说:“投资者既要出钱拍电影,又拿钱做‘警察’捉侵权人士。我们正考虑是否继续拍电影,长此下去唯有结束公司转行。”[3]如何在网络时代保持并增强影院的吸引力,对当代电影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5.受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电影的深度与艺术性遭忽视,电影多元化全面发展受压制。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丰富人们视野与知识、共享稀缺资源的同时,因其过量的信息包围使人对事物的关注耐心每天都在降低。信息时代阅读的快节奏削弱了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如今的文化正在统一为大众流行文化,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

网络信息的传播与欣赏方式带来了观众观影的随意性,节奏快、场面大、视觉震撼、明星众多等外在的“眼球效果”被日益强调,而艺术的表达方式、深邃的内涵主旨则被忽略。深度不再重要,注意力决定一切,在信息爆炸、资讯更替异常迅速频繁的环境中,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就要能让受众主动关注,并且最大限度地迎合受众的喜好,想方设法地刺激受众日趋麻木的神经。为了争夺更多的眼球和更高收入,越来越多的电影将“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将“电影商业化”等同于“媚俗”、“娱乐化”,而一些文艺电影也开始大肆在炒作宣传上下功夫。

而迎合多数受众的结果则是电影越来越趋同,缺乏创新。因为受众需求的最好凭据,往往来自他们以往的媒介选择行为。媒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其固定受众或目标受众的兴趣、期待和文化品位常常形成某种刻板的印象,并且寻求合适的传播内容来与他们的刻板印象相匹配。经验与票房纪录告诉我们,过去几年中哪一种电影形式和内容是最受欢迎的,那么将那些成功的电影类型或产品作一些细微的改动,下一次仍然有效。于是电影的广告宣传、策划工作变得比创作本身更为重要。

在电影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票房成绩不能反映总的需求情况,忽略除当前影院观众以外的数量庞大的电影受众群体正是电影产业越来越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作为文化产业必须担负起传承优秀文化、服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如此一来,电影传播的受众本位就不应该是“迎合多数受众的共同口味”,而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指导方针,以优质的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SeemcQuailD.,audienceanalysis,Sagepublications,London,1997:5.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7

摘要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网络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现代体育报道中的一匹疾驰运行的“黑马”,现状是可喜的,发展趋势是迅猛的。一、现状透视:(一)微博不微,视频当红;(二)彰显优势,扬长避短;(三)合作双赢,竞争有序;(四)原始报道,成倍增加;(五)内容拓宽,深度挖掘。二、发展趋势:开发、各单位体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汲取其他领域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的总体规划,适应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部门的组织,相关的规则和条例,交流信息和进行适当调整;再次,做好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网络传媒现状趋势发展

北京奥运会的发展机遇,网络媒体在报道事件的运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运营方式,不断走向成熟和正常的方向。随着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网络媒体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现代体育报道中的一匹疾驰运行的“黑马”,现状是可喜的,发展趋势是迅猛的。

一、现状透视

(一)微博不微,视频当红

网络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到今天是微博不微。以世界杯为例,可窥见一斑:一九九八年世界杯,当时网络传媒什么最火?——论坛;二〇〇二年,网络首选的是短信;二〇〇六年,博客成了座上客;二〇一年世界杯在南非,微博一下子成了关注的焦点。各大网站都注重微博世界杯布局建设,趁机完美微博。看一下几大网站都在干什么?“微博观赛”是腾讯的杰作,“围观世界杯”是新浪的创意。“推转世界杯”是网易的手笔,“微震世界杯”是搜狐看家本领……网络新秀,闪亮登场,各具特色。微博的方便性和交互性,成为一个世界杯体育信息传播最好平台。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这届世界杯上,微博用得最多,微博成了传播体育信息最好的网络产品,52%世界杯网友通过微博表达见解,参与互动。以新浪博客为例,仅在阿根廷和德国双雄比赛的2小时内,新浪微博新添了三百万条微博数,微博的发送量达到3000/次峰。

网络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带来视频当红的今天,网络视频体育信息闪耀着夺目的彩。从现场直播到到精彩回放,从观看三维立体,到三维技术的精彩进球,及特效的动画效果,到3G手机上移动观看,以及ipad提供独家视频体验区和网站设计,创新和原创视频节目等,所有的网络视频集锦在比赛报告隆重登场。世界杯期间,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便捷的网络视频观看最新的比赛报告,专家评论、直播,视频播放吸引了众多的眼球,让人对体育信息有了多方位的感受。新开发的视频网站已成为主要传播力量,酷6网视频创造了历史新高,平均每日视频播放时间达到二点二八个亿,最高峰值达2.88亿,《疯狂球迷24小时》疯狂了许多人。32天的现场视频广播放次数总计达到3455万次,高峰时,同时在线八十万人。视频当红成了网络媒体事件风头浪尖,为新型的体育媒体推陈出新。

(二)彰显优势,扬长避短

过去主要的媒体是报纸、广播、电视,现在最红最怕的是互联网。这种新媒体集传统三大媒体有很多优点于一体,它是媒体的数字媒体。它除了传统三大媒体新闻传播的“共同”特点外,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即时性,大规模,全球性的,交互式,多媒体,新媒体的功能。在世界杯中优势和网络媒体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互联网扬长避短,让人津津乐道。所谓的坚强点,互联网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新媒体特性这些主要特征世界杯中得到了成功反映。互联网——时效性强的形象代表,第一时间将最新,最精彩,最花边八卦新闻,都呈现给用户,因此,广播,电视,报纸自叹不如;作为最广泛的新闻数据库和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的网络媒体,它依托互联网大量的信息,如暴雨洒向网民,几乎每个人都忙于参加到互联网中;作为世界可以共享,传播无国界的网络媒体在世界杯后,进一步优化,最有效地利用。远比报纸,广播电视传输范围广大和快速,实现“一个人发信息,地球人都知道”的快传效应;网络媒体,通过“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方式,让2010南非世界杯更生动,更亲密,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互联网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多媒体和新媒体特点的网络媒体,在世界杯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面刺激观众的感觉,大众媒体和小众化及分众化传播的特点,显示最精辟。互联网能避开自己的短处——剽窃猖獗,有的甚至公然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互联网成功改进网络媒体。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在网络媒体,这一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同时,随着宽带通道的改进,信息垃圾处理,全国扫黄打非强大的推进,网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制约着体育网络媒体面前渐渐治理,从而大大提高网络质量的空间和互联网的传媒品质。

(三)合作双赢,竞争有序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8

本文对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进行了简单介绍和对比分析,得出了要将二者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结论,并针对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传播;融合发展;媒体行业

1前言

目前,我国传统广播电视传播在多个方面均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网络传播以其快速、便捷、多方位、多角度等特点,适应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满足了人们的娱乐需求。只有使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真正一体化融合,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成熟优势,同时实现网络传播的创新发展,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要。

2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传播,就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有线导线向周围地区进行播放音像、图像节目的传统传播媒介。网络传播是以计算机硬件设备为基础,以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载体,进行高速运转的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政治时事、社会新闻热点、娱乐八卦、全球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传播形式。目前,将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信息联合、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是传媒行业进行整合和改良的有效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广播电视传播在新一代竞争格局中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能促进网络传播进一步成长,是媒体界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广播电视传播的继续发展需要借助网络传播的平台

首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能提高广播电视传播的性能。因为网络传播具有信息采集的广泛性,具有对文字、图片、表格、音频、视频,甚至衍生出来的论坛等多种形式信息集中的功能,广播电视传播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进行自身适用的提高,拓展进步成长空间,使广播电视传播实现质的飞跃,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形式界限。其次,与网络传播的融合扩大了广播电视传播的覆盖范围。突破原有电波传送速度和范围限制,进行网络光缆的技术借鉴,改良发射主体和传递方法,使其覆盖区域扩大,信息传送更加迅速,从而加快广播电视传播文化的推广,跟上国际化的进程。最后,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促进了广播电视传播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交互性,也提高了容量。广播电视传播运用数字通信技术,可以使受众群实现对播送节目的点播,不仅更新速度快,更能提高与节目组、制作方的意见交流,增强互动性。广播电视传播运用网络传播的信息流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播送信息的容储量,突破传统广播电视传播的限制。

2.2网络传播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广播电视传播的支撑

在广播电视传播的众多优点中,很多地方都是支撑网络传播进一步发展的垫脚石。比如:广播电视传播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积累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受众群基础,很好地弥补了网络传播受众范围单一的缺点;并且,广播电视传播的制作团队精良,经验丰富,遇到问题能及时应对;另外,广播电视传播拥有丰厚的节目资源,这就使其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起点上拥有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播电视传播因为其特殊属性,拥有丰富的采访资源,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独家、热点话题事件传送给网络传播的制作团队,稳固了信息来源渠道的独有性。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需要广播电视传播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融合发展,促使二者共同进步。

3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上存在的问题

第一,广播电视媒体的领导阶层中有些对网络发展的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对各大商业门户网站、新闻咨询综合网站的形势认识不到位,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传播的战略优势研究不彻底,并没有深刻看出网络的时代性带来的巨大效益。第二,广播电视传播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中缺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it界人士以计算机知识见长,而新闻界人士以电视节目编导、直播语言编排为主,对网络程序的知识只是略懂皮毛。这样的局面导致了两大部门的沟通产生隔阂,合作也不协调,双方单独作战,没有真正形成二合一的形式。第三,节目资源的综合整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开发。以现有形式的资源来说,不能快速地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娱乐追求有了更高的目标,因此在资源的更新速度、流行程度都应拓展提升,丰富个性化的服务内容,让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融合发展呈现“二者争鸣,色彩纷呈”的景象。

4实现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有效融合发展的建议

4.1广播电视传播应转变观念,学习网络传播“以受众为本”的观念

在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后,对于广播电视传播的经营理念就有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顺应传媒市场的发展,也应符合网络传播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对广播电视传播经营者的观念进行升级,以受众为本的目标作为努力方向,不仅要充当意识形态的工具,更要突出自身的制作意图,迎合观众的需求和口味,不断创造产业的增长点,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4.2运用网络多媒体的手法对广播电视传播进行品牌调整

对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方向要进行适当改动,通过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借鉴网络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技能,对自己的媒体品牌建设目标和营销方向,做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方案。网络传播也能运用电视传播的高清优势进行网络视频播放的升级,使其更为逼真,效果性更强烈。

4.3建立付费收视的盈利模式,创新发展收视体验

电视传播和网络视频传播发展初期都没有建立付费收视的模式,因此建立付费收视这一创新举措,具有很突出的体验意义。不论是广播电视个别频道进行付费才能观看,还是网络媒体中各大视频网站实行全新影片付费观赏,都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这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来进行盈利,而是自身的产品换一种方式营销,提高了媒体目标需求层次的重合度。不仅使供应商盈利,而且使受众群能有一种全新的观赏体验,冲击性很强。

4.4重视培养广播电视传播与网

络传播融合的综合型人才新世纪传媒界的主流方向是数字化、网络化、电脑化,因此互联网在技术支持和传播形式多样化方面给了广播电视传播很大的帮助。与此同时,对记者、编辑们的综合要求也更加严苛,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思考问题的全局性和开放性,对热点话题要有足够的敏感反映。并且,要大力推行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知识的综合培训,致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新型媒体人才。

4.5广播电视传播要树立网络理念,网络传播要树立务实理念

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的结合,奠定了电视网络传播领域的开发。不仅要使广播电视传播建立正确的网络理念,对资源整合、节目播送形式升级,同时网络传播也应树立稳固的发展观念,不能只求快,还要求稳。二者融合建立的网络电视发展趋势,形成新的盈利模式,进一步夯实,传媒行业产业化的根基。

5结束语

在时展的脚步中,传媒界的二次发展是大势所趋,做到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融合发展更是必然选择。使广播电视传播和网络传播优势互补,做到二者融合贯通,这样做才更加符合社会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阶段人们的需求,也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媒体行业往良性发展的方向迈进,对广播电视传播与网络传播进行糅杂、撮合,使其融合发展,呈现出全新的传播形态。

参考文献:

[1]强月新,姜欣.谋划开局•深化改革•飞速发展——2011年中国媒体发展盘点[J].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12(1):3-92.

[2]廖圣清,申琦,柳成荫,李硕德,秦悦,秦绍德.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十五年:1998—2012[J].新闻大学,2013(6):70-82.

[3]焦和平.三网融合下广播权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重构——兼析《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前两稿的相关规定[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1):150-159.

[4]曾静平,王若斯.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之融合学科研究——以电信传播学科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5(4):66-69.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9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传播自由网络中立

互联网自兴起之日起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冲击着各行各业已有产业结构的同时又带来了许多新兴行业,产生了诸多新媒介现象。其中,互联网的发展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的冲击以及网络传播自由与网络中立之间的关系尤其引发了人们的激烈争论。

1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及其特点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所营造的虚拟社会更是成为真实社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毫不扩张地说,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任何传统媒体所没有的自由传播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即任何人都有运用新闻传播工具,实现其言论、出版等民利的含义在互联网时代也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1]。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自由是受到严格“把关”的相对自由;那么,在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及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点,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每一个网民都可以享受网络传播自由带来的便利。就如万维网的发明人伯纳斯?李所言:“在网上,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2]网络传播带来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大众和接受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种环境下,依赖于媒体运用基础之上的,更加侧重对媒体所发信息的评价的自由,即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自由得到了重组,并产生了新的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网络传播自由是指网络用户在因特网上和接收信息的自由。这种网络传播自由不再强调把关理念,也不再受到媒介资源的控制,由此,媒体的神圣地位被打破;在信息面前,人们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搜寻甚至是主动。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传受的互动性,带来了整个传播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面对网络的竞争纷纷增加受众参与类内容,电视更是在技术上跟进,各种媒体竞相融合。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变革,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介,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世界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世界,并拥有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在网络传播的诸多特征中,对社会生活冲击最大的莫过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网络传播自由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信息选择的自由

相较于传统媒体上的传播,网络传播摆脱了时间空间和层层把关的审查机制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媒体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媒介强势向用户“推送”信息的方式转变成了由用户主动从媒介上选择信息的“拉式”模式。在这种新模式的影响下,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转化为主动搜寻有用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网民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体现了信息选择的自由性。

1.2信息的自由

由于互联网在技术上呈现出无中心特征,这就使得互联网不再受到资源的限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付费等方式来享受任何一台服务器上面的信息。这种无中心的特点还使得互联网信息的门槛迅速降低,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平行的,这就使得人们在互联网上信息也是自由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互联网信息的者,用户主动的内容迅速成为网络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UCG(用户产生内容)的信息方式充分体现了网络传播信息的自由性特征。

1.3信息交流的自由

互联网交互性的特征使得网络上的每一个人既是受者又是传者。相对于传统媒体单一的传播方向,互联网时代的受众拥有更大的自由性,更多是在进行着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活动。网民之间以及网站之间的频繁互动和即时沟通为互联网提供了庞大的信息内容库,这在维持互联网内容的正行运转之外也体现出了互联网信息交流的自由性。

2网络传播自由的失控及其负面效应

网络传播的自由性、既时性﹑交互性等优势,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众多挑战和问题。其中,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不仅影响到网络信息传播的环境,还削弱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破坏了社会公众平等、健康、有序的网络信息交流的权利。

2.1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对媒介环境的污染

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史托尔曾说过:“因特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接受无政府主义的东西。”[3]在缺乏有效管制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凭借着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低门槛性的特征肆意着自己的观点;这看上去比传统媒介时代严格的传播限制要自由很多,但实际上,这种自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是最终会危害到广大网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自由。而这种“消极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信息的虚假和泛滥,使得真正有用的信息被埋葬起来,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一方面减弱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媒体的可信度,使得网络媒介的权威性弱化,因而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大量垃圾信息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作为网络主力军的青少年,如若长期处在一个充满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网络环境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会因为好奇而单纯的相信或者模仿网络信息所构造的事件,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说,网络传播的自由泛滥不仅仅降低了网络媒介的公信力,削弱了其舆论领导力,还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

2.2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有损于现实世界的利益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现实世界中对于人们隐私权和知识产权等各项权利的保护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系统,并形成了道德(软性的)和法规(硬性的)等两套秩序。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人们具有更多的话语权,相对于现实世界中已经约定俗成的不合法的行为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世界中似乎变得模糊起来,在现实世界中具有约束效应的法律条文面对互联网庞杂的内容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下,网络上各种侵权事件时有发生,并很难得到完美的解决。尤其是网络传播自由对个人隐私权的冲击是各种网络侵权事件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一种。网络传播的自由泛滥使得一旦有关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出去,就会引起数以万计的网友们的关注、转载和改编,并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遍整个互联网。而网络传播自由性的特征也使得政府很难对于网民行为作出及时的反应和严格的规范;之现阶段我国对于在互联网上侵犯个人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因此,一旦出现个人的隐私权遭到侵犯,势必会带给当事人难以名状的痛苦,甚至会出现家破人亡的现象。这样,原本只是在网络上的侵犯个人隐私权的事件最终会变成损害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利益,这也体现了网络传播自由的泛滥对于个人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影响。

2.3两大阵营对于网络传播自由的辩护和反驳

随着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普及,它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主流传播媒体。互联网为各种不同声音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网络传播的自由性逐渐扩张并变得泛滥,这使得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虚假和垃圾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对网络传播自由进行控制。正如斯皮内洛所指出的:网络空间言论自由和内容控制问题已无可争辩地成为初露端倪的信息时代最富争议的道德问题[4]。当然,人们对网络自由精神及其实现程度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不同的理解使得人们对“是否应当对网络传播的自由加以限制”的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分歧,并由此分成了自由派和规制派两大派别。规制派认为,网络传播虽然是自由的,但这种自由不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其他值得珍视的价值,因此,应当对网络传播自由进行必要的规制。而自由派则认为,互联网建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分享信息的平台,因此,互联网技术上尽量减少对其自由性的约束和现实世界中努力控制其自由性的做法是相冲突的。正如迈克尔?戈德温所认为的那样,网络把出版自由的全部权利交到了每个人手中[5]。作为一个平台,互联网给予了人们更多地话语权,人们可以更加自由的阐释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互联网传播的自由性已经成为一种民主的展现形式,因此,应当尽可能地拓展网络空间自由表达权的范围,政府不应限制或过滤网络信息,不应该干涉网络传播的自由权。实际上,两大派别的争论在本质上也是对于网络信息传播及其收益的划分,因此,在研究“网络传播自由”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已有的“网络中立”的研究成果,以图找出“网络传播自由”发展的科学路径。

3网络中立对网络传播自由的启示

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带来了“网络传播自由”之外,还带来了“网络中立”等新的媒介现象。两者虽然不属于同种利益集团下争论的话题,但其实,两者都和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已不断向相对规范的现实社会挑战。因此,我们不妨借鉴“网络中立”研究的成果来正确地认识它、引导它,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网络传播自由”的有效方法。

3.1制定政策或法律措施,有效引导“网络传播自由”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可以承载很多企业的创业平台,更是一个信息十分丰富的数据库,而“网络传播自由”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着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库,另一方面,网络传播自由的滥用也使得数据库里面的信息良莠不齐。为了保证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质量,提高其对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能力,我们可以借鉴“网络中立”的成果,把“网络传播自由”当做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特征,利用法律或者政策对其进行适当的规定,对涉及到个人隐私等权利方面的内容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罚,不断地完善政策或法律条文,努力做到明晰网络传播自由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干预性的实施“网络传播自由”,即要发挥网路传播自由能够表达民意、分享信息的积极作用,又要规避其虚假和垃圾信息泛滥的消极作用,让“网络传播自由”真正能够为社会建设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3.2技术控制

创造清洁的网络环境,保证网络用户自由的权利,正确的发挥网络传播自由的积极作用,除了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监督之外,还需要充分的技术支持。我国现有的网络控制技术主要是分级系统软件和过滤技术软件两方面。所谓分级系统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分级标准,帮助用户控制在登陆网络后所应该看到的和不应该看到的信息内容,防止用户接近有害信息。过滤技术是通过一定产品数据库来限制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取舍,将不良信息阻拦在赛博空间的边缘,从而实现对非法有害信息的防范。这两种防范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保证网络传播自由的边界,但是,这两种措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为网络传播自由的合理发挥保驾护航。

3.3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

毋容置疑,对于网络传播自由的规范应该注重其自律机制的建设。重视每个网民的作用,以每个网民为对象,注重启迪网络用户自己管理自己的自觉性,从而达到自下而上的网络传播管理。就像“网络中立”中网络内容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一样,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觉遵守“网络中立”,不利用自身优势恶意打击对方的互联网业务,不歧视非本公司用户的互联网内容的请求,严格遵守自律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网络传播自由”真正从根本上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弥补法律的滞后性,为“网络传播自由”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也从推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4结语

无论是“网络传播自由”还是“网络中立”,两者的产生和发展都和互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对网络传播自由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现阶段网络传播自由带来的主要问题,并借助“网络中立”的成果对“网络传播自由”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可以相信,随着网民素质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网络传播自由将越来越发挥其积极作用,并真正做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芳洁.试论网络播自由对传播秩序的冲击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2002年第5期.

[2]周敏.论网络传播自由与自律[J].湖南农机,2008年第5期.

[3]徐芳洁.试论网络播自由对传播秩序的冲击及其对策[J].新闻传播,2002年第5期.

[4]Richarda.Spinello.Cyberethics:moralityandLawinCyberspace[m].JonesandBartlettpublishers,2003.55.

[5]李伦,李军.网络传播自由与规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网络传播的发展篇10

关键词 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传播

中国分类号0206 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与特点

网络传媒是一种依赖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媒,它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连通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网际网。据新华社博鳌2009年4月18日电,工艺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18日说,2009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3.16亿人。其次,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是网络传媒发展的支持。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使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它集交流功能、传播功能、商务功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它进行网络聊天交友、收发电子邮件等交流活动,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易、拍卖、股票交易等商务功能,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些活动对空间与时间的限制。由于使用人群众多,网络本身传播信息的作用就更易发挥。第三,中国网络传媒发展的必然与趋势。在世界网络传媒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必须紧跟世界的步伐。中国新闻传播媒体的网络化进程,虽然可以追溯到1993年12月6目的《杭州日报》电子版,但真正拉开序幕的是1995年中国公用计算机因特网的开通。1995年1月12日《神州学人》杂志开中国出版刊物上网之先河。1996年是中国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一年,也是中国网络媒体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的一年。到2000年,已是各种网络传媒形态充分发展:报纸电子网络版、网络新闻媒体、门户网站都在蓬勃发展。网络媒体在中国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成为正式提出了的新媒体概念。网络媒体作为新型媒体自然有其独特的方面:从传播角度分析,网络媒体的出现拓宽了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时间空间的许多限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网络媒体可以将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信息时效性的重大进步。从受众与传播者的身份来看,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的统一。在利用网络媒体的时候,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人进行沟通,甚至也可以“新闻”,受众就可以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而对于任何网络信息受众都可以对其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受众,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利用网络受众也拥有了较大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众热衷网络传媒的原因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诉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是谁都可以畅所欲言的。而网络传媒就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在这层意义上,网络传媒的确给受众带来了很多权利。

但是网络媒体中受众权利的放大也带来了许多弊端。由于网络可以以匿名、假名信息,并拥有网络的多渠道,许多动机不纯的组织虚假信息,使大众受到蒙蔽;网络的搜索功能使人们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而错误的信息给许多当事人造成的巨大的伤害,却因网络的虚拟性无法给予补偿。例如,“人肉搜索”的不当使用致使当事人身心都受到伤害。还有一些网站片面的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刊载虚假错误新闻、传播色情信息、刊登违法广告等,严重危害了社会,也使网络媒体的公信度降低。据2003年9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新闻的网民信任度排名垫底。而网络用户的也呈现低龄化,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据第十二次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1%,其次是25-30岁(比例为17.2%)和18岁以下(比例为17.1%),本科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网民达到了71.9%。网络媒体作为中国媒体的发展最强劲的一股力量,应利用其优势,宣传优秀健康的信息文化,服务人民与社会。

二、网络媒体7三大传统媒体

19世纪的报刊、20世纪的广播、电视、21世纪的网络……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传播载体、主体与方式。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集合了传统的媒体的传播功能和优点,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于是有人惊呼:传统媒体要被取代。可是就在耳边还一片喧嚣之时,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博弈之中寻求平衡、和谐。通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探究整合的玄机。

首先,从传播的载体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报纸媒体传播主要以文字通过纸张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通过电波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主要以声音、图像通过电视信号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将无声和有声的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进行集约化处理,以其多媒体的传播载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较为单一的格局。其次,从传播方式分析,传统媒体有其不可避免的限制,例如。报纸以空间为载体,便会苦于版面有限,不得不将许多内容舍弃;广播电视以时间为容器,要受到时段的限制,也要放弃许多精彩信息。于是,网络在时间与空间的优势就显示出来,网络的超大容量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其时间上的无限时,也是时间理想意义上的无终点延伸。网络用超链接的方式将精彩丰富的材料进行了传播。第三,在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关系来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是从事信息传播的专业人士,他们有着自己的新闻视角和信息灵敏度,为大众传播了许多精彩的讯息。传播者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传者相对被动,只是单项的接收者。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在网络媒体中,传播主体不再仅仅是专业人士,更是受众本身;网络媒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网络传播实现了主体与受众的巧妙结合,也实现了单向的大众传播方式和双向的人际传播相融合的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信息,所有网结生产、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从传播模式方面看,传统媒体的传播主要是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是播放型传播,是一种树立中心意识的传播;而网络媒体的传播,除了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外,还有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优势,这种优势的存在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是这并不代表它可以取代其他传统媒体。就像电视的诞生并没有让报纸销声匿迹一样,“第四媒体”网络的出现也不会取代传统媒体。这

是由他们各自的特点和受众的接受水平和条件所决定的。报纸的版面限制是它的劣势,但也正因如此,报纸上的讯息有极高的可阅读性和公信力;广播的纯粹声音的传播也给听众独特的接收方式;电视作为最常见的传播信息的形式,其公信度也是居第一位的。传统媒体几十年发展中的品牌形象以及精良新闻采编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是随便可以超越的。网络虽然集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但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一定虚拟状态,造成虚假信息肆虐,色情无节制等不好的现象,是网络媒体的很大弊端,也使其公信度垫底。在此网络传播信息的浩瀚无垠与有限高质之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从受众接受程度和条件来看,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颇为成熟,受众群体也相当稳定,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及接受条件要求也不高。可是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受众是呈现低龄化的,也并不稳定。因此,网络媒体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有待良好的管理机制和法律规范,同时也需要大众的健康使用。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但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自我调节来适应迅速变化的传播业。网络媒体并没有取代传统媒体,它的出现只是增加了一个传媒家族中的新成员而已。可以预想到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媒体会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会出现“第五媒体”、“第六媒体”……毕竟像网络媒体这样的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性远远地大于它们之间的取代性。例如:在电视选秀大浪潮的风行中,就利用了网络媒体、手机通讯等新型媒体的超强宣传攻势。网上投票、电台网站等利用网站进行宣传的方式着实让电视节目得到了空前的传播效果,而网络媒体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在我国,除了少数商业网站之外,一些主流媒体,电台、电视台也纷纷设立了自己的网站,传统媒体也开始出版网络版:例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不仅在新闻提供方面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知的权利”,而且开设了BBS论坛――“强国论坛”,让用户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有“表达的权利”。这实际上是为中国平民新闻话语体系的建立拉开了序幕。对于网络媒体本身,借助传统媒体的成熟运行机制加以健全和改进自身的不足和提高自身的公信度;对于传统媒体则借助网络的力量提升了自己影响力以及提高了受众的注意力。

三、网络媒体发展趋势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