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5:17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提高课堂效益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改革目标和任务

通过3-5年的实践和努力,全县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步入良性发展阶段,课堂教育教学发生明显变化,教师队伍教育教学理念发生转变,教学和学习状况发生变化,学校工作效益和教学明显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缓解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变我县教育落后局面,形成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模式。

三、改革内容

本次改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教育主管部门

要变单一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要将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下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上,把政府的宏观政策具体地落实在学校的管理上。深入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增强对学校的服务意识。让每一个职能部门对口承担一个乡(镇)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将干部的考核与学校的工作绩效挂钩。要让教科研部门和学校参与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在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推行管理措施的时候,邀请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有关领导或专家参与,或建立一支常态的业务专家队伍为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出谋划策。

(二)教研部门

要建立以教科研部门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机制。要加强教科研部门建设。以在职教研员和兼职教研员相结合的形式,分小学、初中和高中,建立一支能够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学科专家队伍。要以教科研部门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各乡(镇)中心校和县直学校教科研部门要成立不同学段的学科专家组,指导、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研究和教师培训,评估学校的教育教学;在统一部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又为不同学校提供个性发展空间,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教研员要认真做好“送教下乡”、挂钩乡(镇)或学校等工作,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校的改革

一是校长及其他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教学和教研任务,以及将班级考核、学科考核与学校领导的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管理的效能,校长对学科和班级工作进行统筹。要每周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一到两次督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要建立常态的学科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学科为单位,统一进行学校的学科教学及科研的管理,将责任落实到学科,以班级管理来协调年级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的分配。突出管理重专业性的特点,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上,使得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能够将集体的力量体现在学科教学与教研上,有效地避免师生重复机械劳动的过重负担,增强校长、学科长对教学的监督,使得那种各行其是的课堂教学无生存之地,不同班级的教学出现一个整体发展的态势。

三是要每门学科任命一名学科长,学科长组织各学科科任教师制定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然后各学科长一起根据学科教学任务来核定各学科的权重,合理调配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根据各科的教学量和学习量进行班级管理。形成一个学科联动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是教师要变统一的教学模式为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在继续保持大班额教学形式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学科管理的模式,协调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合理系统地制定统一的学习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以及有选择性的分层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五是要打破单一的终结评价,注重形成性和过程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力求使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通过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反思,促成其自我成长的能力,以此充分发挥好评价功能的诊断、调控、激励的导向作用。

六是各学校要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教育教学改革。

四、加强领导

为确保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县教育局成立*县教育局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全面领导和指导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局长董保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教育局其他领导班子成员担任,成员由教育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县教科中心主任、各乡(镇)中心校校长、县直各学校校长组成,主要负责本次改革工作的领导、协调,共同推进教育改革工作的开展。

专家指导组组长由教育局副局长韩永信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县教育局基教股股长、县教科中心主任担任,成员为教研室中小学教研员、*一中校长、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县高中学段兼职教研员,主要负责改革工作的调研、改革工作的总结、推进、推广,改革的评价、反馈等,负责对各学校实施改革的业务指导等工作。

五、方法与步骤

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专家引领、试点先行、分类指导、分布推进的原则,首先在高中先行,逐步向初中、小学推进。

1、20*年9月,根据全州部署、安排,在*一中高中部进行试点改革,积极探索改革经验,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改革总结经验、奠定基础。其他学校积极做好学习、宣传、动员工作,为下一步的改革造足声势。

2、2009年9月,*一中要在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典型成功经验,全面推进以“配餐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他初中阶段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学段特点的改革模式,稳步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并在*一中(初中部)、*二中、*三中、清平中学进行试行改革;小学阶段少数民族聚居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双语双文”教学,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2

【关键词】课程规划课堂教学拓展课程课改保障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育人模式,课程改革又是转变育人模式的重要因素。本轮深化课程改革把“选择性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将深化课程改革作为余姚教育内在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紧紧抓住“四个点”,以此推动本轮课改向纵深发展。

一、抓实课改规划――深化课改的起点

个性、拓展、整合是浙江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词,它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权”,需要校长有卓越的课程领导力,切实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确保深化课改有序、有效地进行。为此,在加强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强化“论证指导”这一关键,对76所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论证全涉及、指导全覆盖,整体提高学校课改规划的质量,使之成为这轮深化课改的一个亮点。

(一)明确顶层设计内容,搭建课改方案框架

习惯于执行课程计划的学校,缺乏对课程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内容和框架。于是我们根据这次深化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提出学校在深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时,务必编制好“三方案+三表”。“三方案”(一总两分):《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总方案》+《学校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三表”:总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教师任课情况一览表。

(二)指导课改经典案例,提高课改方案档次

要整体提升每一所学校课改方案的档次,需要有几个高质量的样板作示范。我们在课改初期,重点打造了两所学校的课改方案:长安小学“BeSt”课程和实验一小“实美”课程,点亮深化课改的航行明灯。

(三)研制方案论证要点,明确课改方案标准

有标准才有方向,“怎样的学校课改方案才是优秀的”,一直是我们重点思索的问题。为此我们研制了以下七条论证参考要点,促使学校课改方案更规范、科学、系统:①能依据校情和核心素养理清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明确且合理,关键词提炼恰当;②课程结构符合上级规定,且能支撑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特色,逻辑性强;③方案结构完整,责任落实明确,措施具体到位,安排合理有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围绕课程改革的立德树人、拓展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进、教师团队、互联网+教育等方面全面推进,且主攻方向明显,亮点突出;⑤课程建设的程序明晰,有一套课程开发、选用、审核、选课、实施、评价等具体要求和做法,力求拓展性课程精品化、系列化;⑥课堂教学改革追求“学为中心”,组织保障到位,措施手段有力,任务目标明确;⑦方案整体性和统领性较强,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体现课程改革与教育科研、教研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四)论证学校课改方案,把握深化课改方向

方案在实施前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确保方向正确、目标合理、措施到位。而这单靠学校的力量明显不足,我们就抓实“论证”环节,确保学校方案有思想、有措施、符合逻辑。我们组织部分优秀校长和专(兼)职教研员成立学校课改方案论证指导组,分学段分类分组对各学校“三方案”“三表”进行论证,分别采用a、B、C、D等级赋值,对相对优秀的a、B类学校进行指导,C、D类学校则要求重新设计,并将达到a、B类学校的课改方案编入《启航深课改》专辑。目前这样的论证和指导已经历时一年半,已汇编三个专辑,直到所有学校“全通过”。

(五)组织现场交流观摩,提升课改领导能力

深化课改需要校长卓越的课程领导力。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总体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中。它需要一个交流学习平台,需要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为此,我们在培训和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对所分城区学校、中心学校、非中心学校分别召开课改推进会和现场会。目前,已举行3次大型活动、6次分组活动和10余次小组活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明显提升,学校课改方案的质量明显提高。

至此,我市已构建一套学校课改方案论证和指导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课程改革方案的整体质量,为深化课程改革开了个好头。

二、优化课堂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

课堂改革始终是课程改革的灵魂,仍然是这次深化课改的重点。课堂改革的方向是:推进体现学科本质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进小班化教育、多形式实施协同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促进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项目驱动,课堂改革成为核心任务

自2008年起余姚市就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2012年起启动“快乐学习行动”项目,以深化课改的余姚行动来打造减负提质的余姚模式。这些项目的重点在于打造高效常态课,建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系。该项目及子课题分别获省市成果一、二等奖。

(二)专家引领,“以学定教”成为课堂方向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专家的引领。2016年,五十多位省市专家指导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学定教”“学为中心”已经成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体系的基本特质已经明确:①以学生的“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为价值追求,突显育人目标;②以“简洁活力、扎实有效”为组织要求,注重课堂效率;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方式,注重学习方式转变;④以“分层―合作”为教学模式,突显“学为中心”理念。

引入Steam课程,探索“跨界”整合。我们引导优秀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跨学科进行课程拓展与整合,推进项目学习,将科学、技术、数学、工程和艺术整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如我们开发的《快乐科学》《神奇的光》等课程就体现了多学科跨界整合的特点。

四、夯实保障机制――深化课改的支点

深化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来保障。我们在硬件和经费有效保障的基础上,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支撑深化课改的推进。

1.厚实德育功能。立德树人既是深化课改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一方面强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我们在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广大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突出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相融,将育人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编写基于余姚地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结合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开发了两套义务教育段德育教材:《姚江情》(初中)和《姚江行》(小学),探索和构建基于余姚地方文化进行核心价值观浸润的德育教育体系。

2.提升教师素养。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建设的研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倾注了不少心思,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包括:新教师的初始指导和目标引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名师的阶梯培养体系和考核奖励制度的制定;开展规范、示范、名牌教研组评比,规范区域教研和师徒结对活动;开展专题和项目研究等。

3.丰富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标,引领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方向,抓住了“评价”就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目前相对成熟的评价改革有:小学低段全面推行“模块游考”;小学音体美课程实施水平评估;义务教育段期末质量数据采集分析;推行“等第”和“星级+特长”评价等。正在开展的评价专项研究有:基于现代技术和大数据的评价和改进;关于拓展课程实施水平的评价;学生拓展课程过程性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测评等。

回顾近两年的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余姚教育呈现出一些可喜的变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课堂教学改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拓展课程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学校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热情持续高涨等。

毋庸讳言,深化课改也存在许多瓶颈和节点。如:习惯于执行的校长还缺少课程实施顶层设计的能力;习惯于拿来的教师还缺少课程开发的水平;评价制度改革滞后制约着深化课改的推进;课堂中理念与行动脱节、技术与应用脱节、教学与练习节等现象时有存在等。为此,我们将从“德育课程整合”“主题下的基础性课程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生本课堂教学”“评价引领教学改革”“体艺课的分层走班”等方面入手,组织研究团队,确定实验学校,结合课题研究,进行深层次的专题研究,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做好探索性工作。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3

这次省级实验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学校实施方案交流会,是今年三月份在建湖召开的全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研讨会的一个后续会议,旨在进一步交流全市省级实验小学对市教育局颁发的《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贯彻落实的情况。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比较丰富。昨天下午七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了会议交流。今天上午,同志们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博士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小学发展性教学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相信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想就我市今后推进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谈几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年初,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充分表明教育部领导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今年春天,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等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联名写信给总书记,恳请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的实施,胡总书记、温总理对此都作了重要批示。最近,教育部正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素质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可以说,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顾我市课程改革三、四年来走过的历程,我认为,我市小学新课程实验总体来说运行情况是良好的。20*年我市大丰成为首批省级实验区,同时建湖起始年级率先使用新教材。2003年秋学期我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当前,全市小学正朝着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发生着深刻、喜人的变化:变化之一: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现在的课堂大多改变了以往满堂讲、满堂灌的状况,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也富有了灵性,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变得更加喜欢学校、更加喜爱学习了。变化之二: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正在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广大教师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一大批教师,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正在借助课程改革这个极好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小学各科教学的骨干。变化之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改革开始启动。不少实验学校已经把评价与考试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注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一些学校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重视知识、技能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老师总认为:这次课改同以往的课改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开头轰轰烈烈地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所谓改革,到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老模式上去。二是改革主动性比较缺乏。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途径。要改革就要有创新,就要动脑筋、花力气。而一些同志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新的改革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等待观望。三是畏难情绪较大。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七次改革,而是一个整体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质量、经费投入、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于是一些同志过分强调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新课程实验面前望而却步。四是形式化现象严重。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许多人对这次课程改革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甚至还有人认为改革只是换一换教材,说一说时髦用语。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搞一些看似热闹的对话交流和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的过多地将歌舞绘画、多媒体等引进课堂,从上课到下课热热闹闹,花拳绣腿式的课堂教学显得浮而不实。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等真正需要改革的东西,却很少去思考、去研究。

以上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各位校长、各位教研人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二、落实措施,扎实推进,以评价改革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

评价改革既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度以及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我市自新课程实验开始以来,就同步进行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初,市教育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上半年,全市32所省级实验小学和市大庆路实验学校、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按照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分别制定了学业评价改革的学校实施方案,市教科院已经将这些方案汇编成册,并作为会议材料分发到每所学校。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将纸上的方案变成实际的操作行为,以评价改革的扎实推进,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宣传。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影响改革深入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各位校长要带头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学习《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在统一班子成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讨论,以形成共识,增强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把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利害关系向家长、向社会进行宣传,以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为新课程推进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课程改革中舆论宣传工作很重要。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改革了成绩公布方法,学生考试成绩以等级制公布,学校考试结果直接通知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成绩只公布等级很是不理解,有的还找到学校质问老师:我们的孩子在你们学校读书,结果考试连个分数都不能知道,这怎么行?这是对学生、对我们家长负责吗?有一些领导干部也找到我们,要查一查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素质教育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对新课程实验中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做法,要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宣传栏、校报、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赢得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对《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教科院已将各校的实施方案汇编成册,并在会上发给了大家。昨天下午,代表不同层次的七所学校,又做了大会交流。这些根据各自学校不同校情制定的、各具特色的、有一定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希望各学校组织班子成员及教师认真学习、借鉴。应当指出的是,有一些学校对这项改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自己的思考,实施方案制定得简单、粗糙,有的干脆把市局的《指导意见》依样画葫芦地翻版了一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做法。这次会议后,希望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的修订,并进行细化,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位老师。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把方案修订、完善的过程,变成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提高,进一步统一认识的过程,绝对不要仅仅一两个人草草地拿个方案。市一小等学校的方案制定得比较具体、详细,操作性比较强,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研究。实施方案有了之后,不要仅仅是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为什么这次《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市教育局要紧紧抓住省级实验小学?一是因为省级实验小学有条件来承担这个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也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实践和探索。二是因为评价改革不仅能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而且也为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因此,我们的校长应当好好把握机遇,主动地去研究、去实践。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探索具体的实施途径。比如形成性评价怎么评?展示性评价展示什么?水平性评价如何命题?等等,这些需要各实验小学先行探索、超前思考。当然,现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扬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对水平性评价改革的实践和研究问题。水平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的学科水平笔试。强调这个问题,就是想表明这样两个观点:一是考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考试;二是考试需要研究,要严格把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坚持考查学生应知应会、教师应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又要避免任意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学科考试的命题上要进行研究、要进行改革。市教育局组织的20*年、2004年的质量调研及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其试卷命题坚持“用素质教育思想命题,为课堂教学改革导向”的原则,对试题进行了精心的研制,应当说,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调研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小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各学校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考试命题,进一步改进水平性评价,使考试的导向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四,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实施评价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一蹶而就,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完善、提升,从而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次会议主要是实施方案的交流会,下一次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评价改革的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到时能介绍自己学校有特色、有个性的经验,展示自己学校在评价改革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更好地发挥省级实验小学的示范性、实验性作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我市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学校校长是评价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评价改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各学校都要成立学业评价与监控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一把手校长不要成为一个不问事的名誉组长。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要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真抓实干。学校的职能部门、学科的教研组长、相关教师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探索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评价改革操作途径。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资料,加强学生学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确保学业评价与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教研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研究和指导的职责。实施新课程,教研部门、教研人员要身体力行。教研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能力;要把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进行调研,和一线老师一起实践、一起研究,并及时解决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和教师一起及时反思评价改革中的优劣得失,不断提升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实施水平;要及时发现、培植、总结先进典型,绝不能做“教研官”。最近,市教育局常局长在大丰召开的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市、县教研室和教研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县都要建设高水平的教研队伍,各县(市、区)要配齐配足教研员;要实行教研员聘任制度和流动制度,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要加强教研员的工作考核,考核要和学科教研活动、学科教学质量挂钩,要看帮助基层解决了多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员每年要开设示范课,下基层指导教学工作四周以上,要在学科研究、教师培训、命题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要加大教学视导力度,今后要改变教学视导只是数数学生作业,查查教师备课,看看学校课表等粗浅的、低层次做法,要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作用,反馈意见要站在教改前沿,击中实质和要害,重在帮助学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市教科院、各县(市、区)教研室很好地贯彻落实常局长对教研工作的要求,加大对小学教研员工作的考核力度,努力发挥教研员这支队伍在全市新课程实验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自主学习;课堂改革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至今已有10年。10年过去了,课堂虽然有所变化,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2009年秋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司司长讲道:“课堂教学必须继续改革,如果不改革就会回到老路上来,这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接下来的改革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推广,是深化改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新课程教学提出来的“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创新”的理念。然而过去的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不再适应新课标要求,没有树立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可见,课堂教学改革重要而必要!

一、“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由中国科学院卢仲衡先生在上海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为“教师阐明教学目标学生自学(配备自学辅导教材:自学课本、习题本、答案本)35分钟学生完成练习(阅读、练习、自检、小结)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师对全班进行总结。”

(二)学习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其不同的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二、“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实施步骤

(一)组织发动

1.组织发动

实施前要在班级中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如介绍该学习模式的重要性、课改学校的过去和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情况,强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好处等,使学生乐意接受改革,乐意改变自己。特别是全面掌握全班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以便于在改革实施阶段划分学习小组。

2.学习小组划分

实行小组组长负责制,每个小组4~8人,以6人为最佳。小组成员自行组织推荐组长,或由自己成立组长后招募组员,只有自愿组建的团队才能融洽交流,才能形成和谐小组,相互交流才没有压力和障碍,各小组自行命名(命名原则为健康,积极向上),自选竞争口号。建立学习小组间合作、竞争机制,实行捆绑式评比,各组都有各组的竞争口号,便于经常性评比。

(二)教师的备课步骤

1.各备课老师必须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收集有关课本,本节本章的教学资料,对本科目同章节的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然后依据知识点和主要问题设置学习目标,此步要求老师要提前两周左右时间像学生一样去学教材,做练习,然后研究撰写教案,制作课件。

2.集体备课。团结就是力量,充分团队作用。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提前一周研究下周教学内容,针对课时划分,学习目标,学案编制,课后作业等方面进行共同研究,达成教学共识。

3.编制学案。

①编制原则:以课时学案为基础,即每课时一份学案,但是内容必须精简,内容太多则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学案的意义。

②编制内容:课题名称、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指导、基础知识、问题探究(可选)、当堂检测、能力提高(可选)、拓展延伸(可选)、问题反馈等。

③编制人员安排及要求:编制成员为本备课组成员轮流安排,一人编制,至少一人审阅(以保证学案质量)。编制人要提前一周编好后交给审阅人检查修订,保证学案在上课前一天发放给学生,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

(三)课堂教学的一般环节

1.阐明学习目标及任务:学案已经写明,在此只是让学生重新回顾并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1~2分钟)

2.教师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学案、练习册,组长负责检查组员作业并讨论相关疑难问题,交流并统一组内答案(注:统一答案不是相互抄袭,是在大家有一定基础后讨论得出的最终结果)。(10~15分钟)

3.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同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以部分空白形式呈现),完成后与部分同学交流,检查学生自学讨论完成情况。

4.学生自行到黑板上完成知识框架,构建本课知识脉络,展示自己的才华(注:要求每人只完成一题,不能带书和资料等,照顾尽量多的同学能展现自己),没有上黑板展示的同学则观察黑板上的问题有没有出错,并自行到黑板纠正。(3~5分钟)

5.检查评比小组完成情况。此过程分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小组必答题,随机分配给各小组,然后由该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以分数的形式展现完成情况,答对加分,答错不记分;该组答错,其他组抢答,按抢答部分记分;另一部分为抢答题,抢答部分设置以必答部分的双倍积分,答错扣必答部分分值(抢答的原则分两优:一是优先给弱势团队,而是优先给先抢答者回答),每次结束给予精神鼓励,对表现较弱者给予安慰并提出希望。(7~10分钟)

6.课堂总结:总结本课知识点及重难点,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原因。(5~8分钟)

三、“自主学习·合作建构”教学模式的完善

在教改实验初始,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难以估计到的。教改实验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但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行为,它和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不论出现什么问题,我们就要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全力解决。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进行持之以恒的艰苦探索,更需要全体教师的集思广益、通力合作。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集体的智慧是崇高的。咱们有信心来开创中学课堂教学的新天地,探索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5

关键词: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模式;改革

《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非常鲜明的融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型为一体的特点。为进一步适应专业建设改革的趋势,促进泸州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能力的培养。

1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能够保证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还能体现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因此,开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1)专业培养的要求。泸州医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培养方向是医药营销与医院管理。由于学校性质、经费、场地、制度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比较受限,学生实践途径比较单一,校内实训基地欠缺,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判断市场变化趋势,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

2)学生发展的需要。《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开设,学生前期要具备市场营销理论和统计学基础,才能对市场有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有利于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我们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市场调查实训等方式在各学生中进行实践,可切实提高学生在调查选题、方案撰写、问卷设计、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数据统计、市场预测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职业素质,为其成为优秀的营销管理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2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及问题

为了解该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采取访谈法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学院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反馈的信息,总结出该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实践性欠缺。该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原理、原则、方法和步骤等理论性的知识为主,而对相关的理论开展的实践锻炼不够。特别是受校内实训基地、调查条件等的限制,学生缺少集中性的实训锻炼机会。

2)课程相关案例拓展不够。调查中了解到学生认为课程较为枯燥,大部分都是关于方案制作、问卷设计等方法和技巧,案例结合不多,动手参与的机会较少,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

3)课程考核方式较为单一。课程考核内容主要是通过平时考勤、课堂讨论、期末考试的形式,没有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考查,更没有采取形成性的考核方式,方式较为单一,难以体现学生对调查和预测的运用。

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结合泸州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和办学特色,我们以市场调查实训、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为依托,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评价体系,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教学模式。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

1)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和应用性的要求,未来主要面向医药企业、医院、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就业,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对课程准确定位,增加医药环境、医药品牌研究、医药产品调查、医院顾客满意度等内容和相关案例,并引导学生开展与医药相关的选题调查,加强学生对医药市场的了解。同时,为了适应信息化的潮流,教学别增加了对学生网络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应用的要求,拓展适合网络调查法的小组使用专业的在线问卷调查、测评、投票平台“问卷星”(http:///)开展在线设计问卷、回收问卷、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大大方便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范围,提高了数据收集的速度。同时,还加强学生对SpSS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方法的改革。《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法、小组团队学习法、情景模拟法、课堂讨论法、调查比赛法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小组团队学习法、市场调查比赛法是通过班级分组的方式开展调查实训,形成小组竞争,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课程制定了《市场调查比赛活动方案》、《市场调查比赛评分表》、《市场调查比赛进度表》等规范实训的规则作为指导。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结合相关的案例和实训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情景模拟法则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角色扮演、模拟场景的方法开展问卷调查模拟、入户访问模拟、拦问模拟、焦点座谈会模拟等,为各小组后期的实地调研、访谈、收集资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是加强对学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教学,强化学生对SpSS、eXCeL在问卷统计分析上的运用。

3)考核方式的改革。一直以来,课程主要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以考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为主,难以测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适应学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要求,课程改革中加大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核,采用形成性考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每个年级上课之前任课教师将课程的考核方案报教研室、院系批准,并在课堂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征求学生意见。课程的期末总成绩=市场调查实训20%+(平时表现、考勤)10%+期末考试70%。其中,市场调查实训即通过考核学生小组的调查选题、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市场调查报告、课堂汇报、情景模拟的质量,占20%;平时听课、课堂讨论、考勤占10%;期末考试占70%。通过三届学生的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学生对课程的重难点有了比较熟练的掌握,问卷设计能力、调查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4)教学评价的改革。为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对课程教学的意见,课程教学改革力求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教师评价体系。目前,主要改革了教学沟通模式:通过电话、QQ、邮件等积极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教师与学生小组的联系,指导小组调查实训全过程,实时了解学生情况并给予指导,建立了教师、学生双向沟通渠道和支持系统。同时,学期末还要开展学生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对老师的意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为未来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更多的参考。

4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成效

4.1强化了学生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学生的调研能力

通过市场调查实训、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手段,强化了学生对《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在调查中了解到,48.7%的学生认为课程非常重要,38.9%的学生认为课程比较重要,两项共占比例为84.6%,可见,学生认识到了该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为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考核中,90%以上的学生能较好撰写市场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在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处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形成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调查中了解到,89.7%的学生都认为本课程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和调查实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好,而且84.6%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操作的方式对掌握课程内容的作用比较大,可见同学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接受度很高。

4.3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成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参考

近三年来,每一级市场营销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都坚持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实训、情景模拟等内容,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成果,经过整理形成了比较好的调查方案、调查问卷、调查报告、汇报ppt等。这为今后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现成的案例、参考和示范,也有利于课程教学改革活动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冯宇.以项目化改革的思路开发研究《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J].技术与市场,2013(05).

[2]李卉妍,王浩.《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

[3]韩志华.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研究,2013(08).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6

关键词:导学案;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108-03

作者简介:唐淑红,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物理)。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引领了全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它创造出的导学案已是当前各所学校学习和效仿的标杆。实践证明,“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杜郎口中学的升学率,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否对城乡各类学校都具有普适性?能否机械模仿?如何根据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导学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如何具体实施?这些,都是课改时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在考察的基础上对基于“导学案”的课程改革的高师师资培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实施

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从实践中探索出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预习、交流、展示、反馈等,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期望以此达到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本位”逐渐向现代教育的“学生本位”转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新课程改革早已提出建构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但这种改革模式却往往出现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日常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

无容置疑,“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已成为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朵奇葩,它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是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被看作是学生能“对学习进行控制的能力”,体现为一种“超然、批判性反思、决策好独立行动的能力”。[1]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很显然,“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的教育思想,是在向“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境界努力迈进。

虽然“导学案”的课程改革出发点是好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在一些学校中,仍由于不能把学校具体情况和课程改革很好地结合,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在高师教育中,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是对高师学生的重要的职前教育,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奠基之举。

二、存在的问题

1.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实施具有一定困难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杜郎口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在35~40人左右,实施“导学案”课程改革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而我国很多城市(如湖南省各市)中学班级人数都在80人左右,实施分组讨论,对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学生的能力要求非常高,是否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难以掌控,对课堂教学的调控总不能如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展示讲解时,条理清楚,受到教师的青睐。但由于担心中等或差生在展示时耽误时间,教师往往总是让优秀的学生上台展示,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主体性”的机会。考察中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前预习应付差事,课堂讨论当看客,合作探究事不关己,展示提升不敢上台。对此,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关心,长此以往,优者更优,差者更差,两级分化更为严重,与课改中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的理念相违背,不能达到预期的、应有的效果。

2.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的设计过于单一,不能有的放矢。有些“导学案”和“练习卷”、“测试卷”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把习题分成了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等几类,导学性不强,存在照搬教材内容的现象。许多教师把解题技巧和重复训练视为教学的“法宝”,在导学案设计时作为重点内容来考虑,而不考虑教学的现实意义,使得教学脱离了生活与实践,导致学生在面对联系现实生活的题目时显得束手无策,严重影响了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设计导学案时,很少考虑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简单粗暴”的所谓“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课外完成导学案,包括课堂探究、展示提升、当堂检测等,也就是在校七节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全部要在放学后两三个小时内完成。众所周知,课堂探究、展示提升等环节应该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怎么能全部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呢?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导学案”,课中交流、展示“导学案”,课后“再做下一个导学案”,这样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习题操练”,无疑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违背了基于“导学案”的教学改革初衷。长此以往,优者产生厌学情绪,差者抄袭导学案,使得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教师、学校会越来越反感。

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对基于“导学案”的课程改革自身没有经验,对课程改革的理念认识不够深刻,教学过程指导不到位。课堂上,小组成员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不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而是趁机说些与讨论无关的话题,小组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由于学生疲于应付“导学案”作业,展示时大多是将网上查阅的资料、“教学用书”之类教辅书籍上的答案在课堂上一一回答,课堂表面上是热闹的,学生是活动的,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还有些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不考虑年级,不考虑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一味硬性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允许超过10分钟。笔者认为,知识内容较为简单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但对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内容,则需要教师讲解、引导,不能机械照搬。

三、原因分析

1.学校层面

有些学校在学习考察完毕后,还没有对教师进行深入的培训,没有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论证,就进行机械的模仿和照搬,并且对所有的年级、班级和开设的全部课程全方位实施。诚然,实行课改的初衷是好的,思路也是进步的,但是对人的培养,一定要慎重,不能仓促。对于好的教学模式,应该遵循鲁迅笔下“拿来主义”之意,有选择地拿,能为我所用地拿,并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

2.教师层面

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教学理念转变慢,角色转换不到位。他们往往在形式上做到了课程改革,实质上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对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课改的原因思考甚少,只求做好教书匠,不求成为教育研究者。在实行“导学案”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执行者,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实施及教学效果都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在授课时如何运用导学案,工作是否到位,对课改的成败有直接影响。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四、思考与建议

1.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所有的教学理念、改革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学行为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教师不理解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改,所以学校应该提供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高师院校应注重增加对学生的新课程改革教育,让在职的教师和未来的教师都能深刻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及其深远意义。只有这样,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课程改革过程中才是主动的,积极的,才能保证课改的成功。

2.导学案的设计

要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首先应注重导学案的指导性作用。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做练习。要通过阶梯式学习内容的呈现和有序的学习步骤的安排,引导、鼓励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在“导学案”的编写中,要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第二,要能发挥主体性作用。即要以生为本,导学案的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要过多过滥,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逐步落到实处,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第三,体现培养创新能力。导学案在设计探究活动方面,应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大胆质疑,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第四,体现开放性、实践性。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具有开放的教学思想、科学新颖的教学设计、灵活创新的教学内容和务实高效的教学效果。“导学案”的设计编写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3.“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外,教师不应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课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全体学生参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地探索、思考、交流、讨论、猜想、总结,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拓展;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并作适度拓展和延伸。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城市和乡村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改革过程中,高师教育的责任应该立足于冷静思考,立足于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把师资培养和改革实践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一味“追新潮、赶时尚”,盲目模仿,会失去自我,甚至会迷失方向,背离学科教学规律。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7

高考是教育改革中最敏感的“神经”,也是改革进程中最大的“坚冰”。每年“两会”都有高考的话题,却往往被其他教育热点所淹没。不是高考改革不重要,恰因其太重要、太敏感、太艰难而被反复提及,以致人们产生了视听“疲劳”。今年“两会”,一份关于异地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让高考改革陡然成为“两会”的热点。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上小学、中学,临到考大学,却不得不回原籍参加高考,这是万千随迁子女所面临的尴尬状况。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实行的高考户籍限制政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持续“发酵”,并凸显了出来。

“两会”召开前夕,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异地高考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本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出了时间表:异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

就此,异地高考改革“破冰”进入倒计时。

改革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已经出台的“山东方案”,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教育部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针对外来务工比较多的省份,袁贵仁强调:“不论随迁子女多少,各省份都必须出台地方政策,给出解决方案。”

据了解,从去年1月起,教育部就在各省市展开方案调研、对接和征求意见的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时期。

在采访中,袁贵仁特别对“异地高考”进行了概念界定。他指出:“如今大家说的异地高考,其实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主要针对随父母跨省区读书的孩子,而在本省内流动的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

教育部关于异地高考实施方案“时间表”消息刚一,便引发了社会热议,也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学者“两会”期间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异地高考问题的源头、改革的最大障碍都在于现有的高考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各省区的课程、考试都有较大差异,习惯了当地教材的学生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加上高考前夕来回奔波,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面临两难抉择,多数城市新移民表示不会再返回原籍,因为相当一部分新移民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在迁入的城市,返回原籍面临着巨大的代价,有些孩子不得不走上出国留学的道路。

实际上,异地高考问题由来已久。随迁子女读书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只是近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异地高考问题才变得越发突出,以致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据相关统计:当前全国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有47.8万多随迁子女,在现有政策下,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参加中考,不能报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参加高考。而由随迁子女读书问题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乃至恶性事件不断掀起舆论风潮。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教育顾问张放平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是个公平的问题,如果说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尽管户籍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另眼相待,不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而要回老家高考?而且这种考试还是“国考”。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认为,北京、上海等地名校集中,但这都是公共资源,不能只被当地居民独享。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韦苇直言:“孩子在哪读书就在哪高考,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不应该拿户口来卡学生,不该把户口作为高考报名的防火墙。”

对于随迁子女的境遇,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感慨地说: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读,但家境一般,尤其是贫困家庭,只能望大学而兴叹。

亿万随迁子女家长翘首企盼高考能够打破户籍限制。改革的呼声首先来自民间。从2010年7月起,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家长先后提议“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他们为此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并向教育主管部门表达这种意愿。在他们看来,异地高考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就会有数千万的孩子面临失去良好教育的机会。

对于民众的呼声,教育部积极回应。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首次表态正在调研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2011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在教育部新闻会上透露了解决思路: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

随着探讨的深入,异地高考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2011年8月总理表示:“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此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15位法律教育学者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再次呼吁“废除高考户籍限制”。

在多方推动之下,“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被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与此同时,山东、上海等省市也进行了异地高考的地方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除了已经出台的“山东方案”,北京等省市也在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

显见,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时间表,与其说是形势所迫,不如说是水到渠成。对于这样的改革新动向,许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给予了肯定,认为是“民意所向”。然而,肯定背后,则是诸多的担忧。方案尚未出台,但围绕方案的争论已经此起彼伏。

多重问题待解

方案尚未正式公布,有些问题已无法绕开,这些问题困扰异地高考、乃至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已久,正是改革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关键所在。

3月4日上午11点,小组讨论结束,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刚站起身就被众多记者拦截。在会场电梯门口,杜玉波被众记者整整“围困”1小时。谈及异地高考问题,杜玉波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他承认,异地高考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一旦放开了北京的高考户籍限制,可能引发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考生增多,从而影响北京考生的利益,杜玉波表示,这样的问题会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予以考虑。

事实上,异地高考问题因“户籍”而生,而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户籍制度改革,这就意味着异地高考改革不但涉及教育主管部门,更与各省市户籍制度政策相关。而触碰到了户籍制度改革,则无疑碰到了社会改革中更坚硬的一堵墙。

对此,张千帆也坦言:异地高考改革最大阻力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的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可以想见,北上广等在这个问题上矛盾最突出,实现异地高考阻力也会最大。

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在实施过程中已经遭遇到了现实的狙击。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湖北省曾出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将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可是,当年湖北省有关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的通知,报名条件仍为“具有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国公民”。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大学副校长邵峰晶认为,取消户籍政策势在必行,但却有很大的阻碍,“各地资源不均衡,取消户籍的政策若真正实施,肯定会牺牲一些地区考生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直言:“小城市放开,也没多少人去,但北京、上海如果放开就会乱套。”在她看来,北京高中教育资源是按照现有的规模配套的,现在放开,北京市承受不了,因此北京市异地高考的门槛肯定要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认为,开展异地高考总体上有利于教育公平,但也会产生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如中部一些省份,但不能因此说京、沪生源考生的总体综合素质要差一些。异地高考会驱动中部地区的“中等生”成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然后摇身一变,再以“优等生”的分数考上京沪名校。

高考改革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现有招生制度框架下,各地方、各群体都已划定了利益区块,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各方势必会极力守护各自的利益。因此,异地高考改革,表面看是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实际上是对现有高考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点上,哪一方都是不会轻易让步的。

即便单从教育层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看,异地高考改革也并非那么简单。高考改革是一盘棋,而异地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异地高考改革的通盘解决难以脱离高考改革的大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认为,高考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所以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很多配套的东西跟进。

实际上,作为焦点,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题调研的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这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多次,几次成文,多次修改,是讨论最深入、情况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内容。民间的一些建议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家长从自身情况考虑,有些简单,因为实际上它涉及了各个地方的社会管理、教育投入、土地征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地方政府担心的是,一旦放开高考政策,会给当地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造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资源集中城市最为突出。

除了户籍“坚冰“以及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具体到异地高考改革,自身也存在一时难以克服的难题。袁贵仁表示门槛设置应该考量下列因素: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但实际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引发一些争议。

有京籍家长在网上建议允许外地户籍学生在京参加高考的条件为:学生有北京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籍证明;父母必须有10年以上的北京工龄,包括社保和工资纳税证明,不能补缴;住所证明:房产证或者10年以上租房证明(有街道+6人以上本地邻居证明+信件邮戳证明);独生子女证。

对此,有京籍家长发问:“什么是父母有‘工作’,谁来界定?连续纳税、固定住房,这些由哪个部门来审核,会不会将来又催生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这些京籍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是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要尽快出台政策,否则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政策如何稳中求进

针对异地高考改革中的种种障碍,有学者认为,这恰恰反映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后矛盾的盘根错节,尽管艰难,但异地高考改革事关教育公平,是大势所趋,必须知难而上,没有退路可言。

对此,杜玉波在政协小组会议上发言表示,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不同群众的诉求,必须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现在都想改革,谁都希望要改,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不改革那是大错误。”

杜玉波强调:改革不能说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很多人走弯路,吃了不少苦头。搞改革既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稳中求进。改革要走小步,看准了再迈大步。

如何稳中求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合浦县廉州中学副校长周怀慷认为,异地高考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才能坚定异地高考改革的决心。

异地高考的根本矛盾,在于高校的招生资源分配不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打破。然而,异地高考改革,既要为随迁子女提供高考机会,又不能触碰京沪等教育发达省份考生的利益,从静态利益再分配角度看,这是“无解”的难题。然而,如果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以“时间换空间”,则存在实现的可能。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这样的态势:一方面,4%教育经费目标实现,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适龄入学人口呈下降趋势,并会逐渐趋于稳定。一上一下、一加一减,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育不均衡缺口将会逐渐缩小。

异地高考问题说到底是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在这种条件下,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依然是少数人的梦想。加之历史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严重不平衡,在现有高考录取与户籍挂钩的框架下,才使得异地高考问题凸显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根本上要依靠增加教育资源。异地高考应针对“改革增量”做文章。异地高考改革,可由教育部在不核减流出地招生指标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或者略低于流入地的录取比例,单独核定异地高考考生的招生指标,所需增量指标从国家增量中统一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经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就认为专门出台异地高考解决方案,是“治标不治本”,应立足于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就会导致诸多不公平现象。从长远看,另一个根本性的办法还在于大学真正能够做到自主招生。

除了增加教育资源,还要立足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将增加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刀刃”上。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蛋糕”尽量不动或者少动,又能够惠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随迁子女,增加这些地区和群体的高考指标名额,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多的不公平。

据杜玉波介绍,今年招生之前,将出台针对贫困地区考生的招生倾斜计划,首先是保障680个贫困县,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山区孩子能走出来”。

周怀慷指出,教育资源应该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基本均衡,差异是相对的。他认为,相对合理的差异更能促使教育发展,教育资源的差距应该是一步步缩小,想一下子抹平差距是不现实的,而各地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除了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高考制度的改革还依赖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对于这样一项大工程,涉及各个地方,需要中央做顶层制度设计,协调好各方利益。教育问题在教育之外,异地高考也不例外。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表示:一次性全部放开户籍限制不太容易实现,但可以在教育资源还未平衡的情况下,逐步放开户籍限制。

具体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旦取消户籍限制,高考人口向大城市和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大量迁移的现象将会发生。所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方案,可分为大方案和小方案。

储朝晖解释,大方案就是要在高考机会存在不平等的城乡、不同地区间缩小差距,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高考面上的公平程度;小方案,则是要考虑到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客观需求,为这些人的子女在就读地高考提供切实的方便。对于这个小方案的决策,从现有的行政体系实际情况看,不应是全国一刀切,而应该在全国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方案。

张千帆表示,随迁子女高考完全不涉及什么技术问题,它主要是全国高考试题不统一带来的困扰。异地高考的顽症纯粹是不合理的招生与考试制度造成的,应尽快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高考的困惑。全国统一考试一旦恢复,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立即自动消失。高考搞分省命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为地方歧视开道。

主张恢复全国统考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陈重华认为,在打破户籍樊篱的“过渡”阶段,可考虑恢复全国统考,这样可以实现考生自主在其学习生活的地区读书、回户籍地参加高考。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政协常委沈丽荣则建议增加招生考试的次数,消除一考定终身。沈丽荣认为,可以增加一次高考的机会,比如分别在4月初和6月初举行两次考试,把两次考试成绩之和或者平均值,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

对于有可能加剧的“高考移民”问题,袁贵仁对异地高考的概念界定,实际上将“高考移民”摒除在了异地高考范畴之外,也为异地高考改革划定了条件。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准入条件”: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许多代表委员还是表示了担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幼薇认为,难免有人会钻空子,还要看实际执行中怎么来规避这类问题,需要科学的设计和可行性的操作。

为避免短期内由于拥入大量外地考生而导致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金兰英还设想了一些具体限制措施。“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设置一定限制条件,比如,父母必须提供1年以上纳税证明,在当地买了房子或者在当地居住了5年以上等等。”

据杜玉波介绍:异地高考相关文件正在上报国务院办公厅的报批过程中。有了文件,各省就有依据了。至于实施的时间,杜玉波说,原则上年内各省都要根据文件的标准再因地制宜地提个办法出来,最后的时间限制会有一个统一要求,最快在明年高考时就能解决。

链接

异地高考的“地方”与“民间”探索

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2年2月29日,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凡在该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就地参加高考的新政,异地高考就此从山东省“破冰”。《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从2014年起,只要高中全在山东省就读,外省考生也可在山东参加高考并参加录取。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议论无数,其中大部分都是拍手赞同。然而,在许多学者看来,推出这项政策有着更为“便利”的原因:山东历年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所以有意愿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会很多,这使工作便于开展。

上海:异地高考“有限”开放

事实上,上海在异地高考问题上也已经迈出了脚步。2012年,有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考,两年前只有8类人可以参加,6年前这个数字是6类。这10类非沪籍考生主要包括了持引进类人才居住证人才的子女,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支内支边知青的子女等。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两类,是去年新增加的。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上海市降低非沪籍考生的报名门槛,主要受惠群体还是高端人才的子女,而普通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仍被排斥在外。

民间方案:以学籍和父母常住地认定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8

1、加强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和指导,逐步构建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管理机制,研制《*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手册》。推进全市中小学评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我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

2、认真指导全市98所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评价改革试行工作,加强调研管理培训指导,引导实验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开展试验,并认真总结评价改革的经验和成果,通过各实验学校合作交流、研讨、展示活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二、强化中小学评价队伍建设

1、努力办好市首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通过“学习——实践——研究”,提高学员教育教学评价管理和教学能力,加强教育教学队伍建设,以点代面,促进我市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

2、成立*市教育教学评价指导中心,各县(市、区)相应成立教育教学评价指导小组,形成评价管理网络,加强评价研究指导力量,提高评价调研指导质量。

三、落实全市普高课改重难点项目《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攻坚任务

1、组建好班子,选择确定好项目子课题,把我市具有教育教学评价经验和理论的领导、研究人员、教师机制起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修改、制定相关教育教学评价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组织普高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实施,确保我市高中评价改革顺利实施。

2、认真落实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和学分认定方案,研制下《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并组织实施、调研和指导,保证顺利实施。

3、组织召开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学校评价、教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引领全市中小学评价改革,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4、实施边完善学校评价、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以评价来保障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实施评价课题的研究和指导工作

1、努力实施《*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行动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研究》两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选择部分学校分担子课题研究,扩大评价研究队伍,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逐步更新中小学教师评价观念,转变评价方式和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骨干教师研修班的领班工作,把办班和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有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成为中小学评价骨干教师。

2、认真做好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研究课题项目调研指导工作。调查研究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改革的现状,形成评价研究对策,并对现有评价研究课题进行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研究质量。

3、继续深化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为市局制定整合教学模式推广运用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整合教学评价量表,有计划组织开展整合涓埃哦西评价,探索整合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召开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果研讨会,推广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全面推进中小学整合教学发展。

五、其他评价工作

1、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评价专题调研,开展职业教育评价方案研发工作。

2、继续办好“教学评价”网站(主页),广泛收集评价信息,丰富网上教育教

学评价资源,为教育行政及教师评价服务,定期刊出“*市教育评价研究”专集。

3、开展课程评价工作,协同市局基教处开展校本课程评审工作。

六、协助上级教育部门相关工作

主要工作安排

时间主要工作内容备注

8月

9月5、组织召开市直属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具体负责人会议。

6、修改完善《*市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组织实验学校开始实施,实验学校评价研究项目上报。

7、开始研制《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

8、分别召开高中评价、初中评价、小学评价实验学校负责人会议。

10月7、召开县(市、区)评价负责人工作会议。

8、市中小学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小软件(小制作)评比。

9、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研修班开班培训活动。

11、组织市中小学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培训。

12、市教育信息化修班学员外出考察学习。

11月6、组织召开市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7、部分高中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8、召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方案》征求意见会。

9、召开市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研讨会。

10、刊出《教育教学评价研究》专集(二)11月13日至11月19日期中考。

12月6、山区、海岛评价实验学校调研指导。

7、召开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成果推广现场会。

8、组织部分评价改革实验学校到上海考察学习。

9、全市第三次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案例评比。

10、*市教育教学评价经验交流会(评价论坛)。

1月至

2月6、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专题调研。

7、市2009年度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案例评比。

8、刊出《教育信息化》2009年第8期。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9

新华社北京2010年12月5日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通知》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努力形成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坚持统筹谋划,确保改革协调有序推进;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各校大胆试验。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使教育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基本内容为三大类,即专项改革试点、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专项改革包括十大试点任务:基础教育有3项,分别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途径;高等教育有3项,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另外4项是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重点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和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协调发展。统筹编制符合国家要求和本地实际的办学条件、教师编制、招生规模等基本标准。统筹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体制机制。总的来看,试点任务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每项任务在确定试点地区时统筹考虑了东、中、西部的布局。

重大政策由点及面推广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指出,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改革的风险最小化,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改革,做到统筹谋划,系统设计,循序渐进。今后将从三个层面系统推进教育改革:一是重大标准、重要制度的改革以及复杂、敏感、系统性强的改革,由国家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在做好整体设计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二是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由省级人民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在国家指导下开展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总结推广;三是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自行组织改革试验。

这位负责人强调,凡是涉及面广的重大政策,应该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先行先试,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由点及面推广。“这样做可以减少改革成本,使改革收益最大化。”

据了解,从2010年年初开始,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就结合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研究确定了近期启动实施的重点任务,并将这些重点任务公开,请愿意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选择一项或几项申报国家改革试点,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协商论证、综合平衡、统一部署”的原则,制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总体方案。

试点要在四方面取得突破

着眼于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力争在4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是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教材、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二是在办学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推进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三是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建立健全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深化高等教育管理方式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在保障机制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着力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试点方案须咨询委员会评审

为加强对全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20个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是审议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和政策措施,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统筹协调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由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领导,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同时,为加强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已于11月中旬成立。各地各校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都要经咨询委员会评审、完成备案程序后,才能启动实施。

中小学教学改革方案篇10

新学期即将到来,长沙市教育局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表示,今年下半年,长沙将启动中考改革调研,完善中考成绩的呈现方式,可能不再简单用等第制衡量学生,有可能将等第制和分数制结合起来,促进中考改革与新高考改革方向对接。不过,家长和学生们暂时不用担心,新中考方案最早将于2019年实施。卢鸿鸣解释,此次改革并不是取消等第制,而可能实行“等第制+分数制”,让中考改革方案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6年,长沙在全国率先开展中考制度改革,改变之前使用的分数制,推行等第制,即中考成绩不再以分数形式呈现,而是以a、B、C、D、e五个等第形式呈现。与此同时,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也是等第制),并将评价结果与高中录取挂钩。之所以进行中考改革,卢鸿鸣表示,主要是为了使中考与湖南新高考更科学地对接。按照湖南新高考方案,高校录取时依据考生语、数、外全国统考成绩和自主选择的三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学生。因此,中考改革也会围绕“两依据一参考”来探索。卢鸿鸣表示,新的方案会科学谨慎地推出,长沙市教育局将会进行广泛调研,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有效促进中考改革与新高考改革方向对接。如果实行“等第制+分数制”,会以哪种方式呈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长沙推进中考改革或将是这种方案:中考成绩实行分数制,综合素质评价还是实行等第制,两者一起构成考生综合成绩,成为高中录取依据。这样,既避免了“等第制”对于不同层次学生区分度不够的弊病,又能够让中考与新高考实现更好的接轨。鼓励走班制和小班制今年下半年,长沙市教育系统将鼓励支持学校探索走班制和小班制,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任务。支持9所学校开展现代教育实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实验,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工作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完善四级联赛制度,完善足球特色学校联赛机制。大力实施体育艺术“2+1”制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2-3项体育技能和1项艺术爱好。长沙市还将在今年下半年组织对首批申报标准化学校建设的304所中小学校进行评估验收,督促各区、县(市)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新改扩建,确保学位供给,将小学、初中起始年级班额控制在50人、55人以内。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生宿舍、食堂建设。开展省市县三级标准化实验室合格学校创建工作。小学到校时间调整获批后将正式实施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卢鸿鸣介绍,教育行政部门在中小学减负方面也将下大力气。第一步就是减少小学生在校时间,关于全社会关注的“城区小学生早上到校时间调整至8点30分”,目前已通过公开听证环节,报市政府获批后将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