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十篇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十篇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8:24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1

关键词:智慧农业;农业生产;商洛

一、发展智慧农业的背景

“农业兴则国强”,可见农业兴衰关系到国之根本,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要求,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是当前涉农部门及信息化机构面临的一大重要任务。同时,十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任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智慧农业,只有在智慧农业的坚实土壤中,才能成就美丽中国梦。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是集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环境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图像等)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及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同时,智慧农业可以实现更完备的信息化基础支撑、更透彻的农业信息感知、更集中的数据资源、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控制以及更贴心的公众服务。智慧农业与现代生物技术、种植技术等高新技术融合于一体,对建设世界水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许多省市开始发展智慧农业并出现了许多成功案例,如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打造智慧农业品牌,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推出了“大棚管家”等农业智能管理平台,帮助农民实现专业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管理,以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苏宜兴市新建镇新建村,“物联网”技术则应用到养殖业领域,蟹农们用手机能随时随地了解养殖塘内的溶氧量、温度、水质等指标参数,并操控自动投喂机按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长喂食,智慧农业切切实实为当地的蟹农们“养”起了螃蟹;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用“3G智慧农业——移动物联网信息化应用平台”,该平台分为3个层次。信息采集层靠安装在大棚内的传感器采集信息,信息传输层利用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信息传输到电脑、手机等终端,信息处理层则将用户的处理指令反馈到大棚中,实现了农业的智慧发展。商洛市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城市,耕地面积刚性减少,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保障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抗灾减灾能力低的问题更加凸显。加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产业化水平低,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问题严重。耕地零散,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这些现状和问题都表明商洛市急需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与智慧农业。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情况,分析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洛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等原因,智慧农业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引导不够

商洛市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设立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形成和构建了持续加大农业投入的保障机制,为激活生产要素,调动社会主体投入现代农业增添了动力。尤其近几年来,商洛市生态农业发展较快,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然而,商洛市现代农业,尤其是智慧农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政府缺乏智慧农业发展整体规划方案,缺乏智慧农业发展的鼓励性政策。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近年来,商洛市不断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并不断向农村延伸,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条件。但是,商洛市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水平仍旧不高。各大运营商的3G、4G无线移动网络在农村仍然不能全覆盖,农民家庭户均拥有的电脑数量仍然不高,农民信息消费支出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同时,智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各种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投入不到位。

(三)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与传统农业不同,发展智慧农业亟待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性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然而,目前商洛市主要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差,科技创新意识和推广应用能力不强,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信息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农民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也不是很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差,对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都远远不够。

三、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商洛市地方实际,提出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应对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强化对“智慧农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以政策杠杆撬动效益农业,明确智慧农业的重要地位、发展重点、发展模式、发展阶段和预期效果。出台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的各种鼓励性政策,并设置专项资金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升级,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

(二)加强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地区通信和网络基础条件,提高电脑的普及率,扩大3G和4G网络的覆盖范围;加大智慧农业所需的无线传感器、无线基站和传输设备等硬件设备和软件投入,为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建设。规范和统一农业信息资源标准,完善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土壤检测体系、土壤分析体系、作物生长监控体系、灌溉监测体系、作物个体生长监控体系、专家分析系统和智能决策等涉农系统,加强本地农业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整理和智能决策,形成多部门联动、一站式服务模式。建立市、县、镇和社区四级农业生产决策指挥调度中心和农业专家智能决策系统平台,加强农户需求的多样化研究,完善有关农产品生长和流通等数字化模型,实现数据处理与用户群个性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为智慧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四)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就是更好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智慧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巨大。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重视农业栽培技术的应用,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推广,重视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重视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加大对农作物监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宣传,真正地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智慧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队伍建设

对于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民队伍,为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人才保障。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和升级现有的村镇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和互联网,建立专门的智慧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和培训网点,加大信息投入和服务力度,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科技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培训效率,提高培训质量,保证信息化农业人才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结语

笔者探讨了商洛市发展智慧农业的必要性,分析了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应对策略,为商洛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加速了商洛市智慧农业的实施,加快了传统农业产业升级,所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对其他地方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赵建华刘宁杨煜琛单位:1.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2.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兴明.党的十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J].南方农业,2013(1):1-4.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编写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农业农村有关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焦泰文.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学习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政策,2013(1):81-83.

[4]江志峰.智慧农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6]杨大蓉.中国智慧农业产业发展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1-2.

[7]刘长文.山东移动打造“智慧农业”探出高效富农之路[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4(4):29-32.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策略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给城市的建设发展赋予了在经济、政治及技术领域的各项权利,城市被推到了发展的核心位置,在建设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同时,城市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失业等方面的困难。在新的发展态势下,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挑战,智慧城市理念推出,它是处理城市面临困难和挑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走向。

发展智慧城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智慧产业作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技术发展和巨大需求的基础上,它的主要特点包括涵盖了丰富的知识技术、对于物质及资源的消耗非常少、发展的潜力巨大且综合效益好。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加快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1.智慧城市产业在我国的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改善传统的城市建设、革新新的城市建设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使得城市全球化、信息化、智慧化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以其在信息获取方面巨大的优势,在完善城市服务、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方面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发展新的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化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分析,我们可以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以城市特色为核心,将城市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将其中突出的资源优势作为建设的重点,对其进行革新,让其成为城市的特色产业;第二种类型是较为稳定的跟踪探索型,此种类型的城市建设主要通过对城市自身的明确定位,进而对城市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索,吸取其他城市的建设经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城市建设策略;第三种类型是通过对城市产业建设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进行改进项目的研究,通过对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将城市建设为标杆城市,带领其他城市的发展。

2.智慧城市智慧化产业链的创建

针对智慧城市的智慧化产业链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行业、技术支持等。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必会带动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制造行业、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创新转型。为了更好地迎合智慧化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快对智慧化城市产业的建设,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发展目标,进而建设智慧的交通业、物流业、医疗业及农业等。建设智慧产业的核心指导观是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城市社会、环境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行分析,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基础,把智慧产业的发展放在城市转型的重要位置。

2.1智慧交通的建设

面对许多城市交通拥堵的难题,进行智慧化的交通产业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对交通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交通拥堵所造成的客观原因,部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如一些城市交通指示灯不完备,有些车辆来往比较频繁的交通路口,并没有建设缓解交通状况的红绿灯设施,以致车辆行驶秩序并不井然,导致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首先必须在硬件设施方面进行完善。其次,贯彻智慧城市的建设核心,推进信息化的建设,搭建完善的交通信息体系,重点在交通软件方面进行建设,完善交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针对不同类型交通工具的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路线查询向导,同时建设智能化、自动化的交通调度方式。

在改善公共交通方面,在公共交通监测系统中应用物联网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在城区的一些主要路段以及重要公共交通工具上安装诸如电子芯片及阅读器类型的射频识别设备,此种设备通过无线点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对交通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反应,通过对交通信息的及时传达,提高交通部门对于问题的处理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公共交通中重要组成部分公车的运行效率,缓和城市交通拥堵的现状,削减城市交通的部分压力。

2.2智慧物流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就昭示了生产柔性化、物品流通高效化的时代的到来。随着人们对于物流服务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物流服务的优质高效化成为了城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进行城市物流建设时,必须以建设智慧城市为方向,推进智慧物流业的建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提高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物流行业以城市作为出发点,它的结构、形态、布局都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城市的发展与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电子信息的不断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实现城市与物流业智慧发展的和谐统一。由于当前物流行业中存在着信息资源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和整合的缺陷,因此,在推进物流智慧化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运用其中,打造出高端高效的物流产业及其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广泛推进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让用户可以通过这个高效的平台,需要进行托运的任务,让许多物流机构能对任务进行自主筛选,对于小型货物的运输让比较小型的物流公司去承担,反之,大型运输任务承包给大型的物流公司,有效地优化物流信息的获取及物流资源的配置,让物流产业变得更加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

2.3智慧医疗的建设

由于许多城市公共医疗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导致出现医疗成本较高且医疗渠道较少等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们。为了有效改善医疗产业的现状,推出了智慧医疗的概念。

智慧医疗主要是由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及家庭健康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智慧医院系统又由数字医院和提升应用两部分组成。数字医院主要是通过对各医院有关部门提供的对于病人信息的整理,整合出优化资源、满足用户需求的医院信息系统,让病人进行有效选择。它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水平,让病人能够利用此平台对看病流程进程优化,同时医生也可以利用智慧化的医疗信息平台对病人实行远程会诊,是对医疗资源的有效优化。它是互联的、写作的、预防的、普及的、创新的,同时也是可靠的。它能够及时处理一些重大的医疗事件,通过授权,医生能够对病人的病历、治疗措施进行了解,同时病人也可以通过该平台更换医生或医院。

高效、高质的智慧医疗体系不仅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的水平,同时可以解除医疗费攀升的难题,为广大城市民众提供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2.4智慧农业的建设

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必须把智慧农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很多城市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依然是以传统的生产模式为主,不仅浪费巨大的劳动力,同时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智慧农业的建设步伐,将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建立农业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

智慧农业系统主要由监控、监测功能系统组成。它能够利用无线网络获取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对农作物的各种参数进行选配,同时,在农业园区实行自动监测,对农作物的实时情况进行把握,并能够根据农作物自身的特性建立报警信息处理方式。它通过将(下转第92页)(上接第71页)与农业相关的场地、畜牧方式等周围生态环境相联系,优化生态系统,对其物质资料进行有效的交换、循环利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对农业信息的监测以及对其实施指令的方式,让机械代替人为生产活动,缓解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缺失的难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智慧农业以其完备的信息化支撑和对农业信息多方位的感知及农业数据资源的集中共享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广泛及深入的为农业生产服务,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手工生产的方式,转变了农业生产体系结构,使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得到不断地扩大,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率变得更高,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结束语

智慧产业的建设是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iBm“智慧地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各行各业更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建设势在必行。它是一个不断在发展中的新型概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必须明确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当前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将产业智慧化融入其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城市战略新兴产业。同时,城市产业也需不断提高产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推进对信息科技的研究,加快产业融合的创新发展,培育出更多的新型智慧城市产业。[科]

【参考文献】

[1]冯奎.城市功能:从工业制造业到服务业——中国城市如何走出服务业发展的困境[J].城市规划,2013(03).

[2]李中义,张彩玲.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设魅力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发展路径的思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3]周立,王承华.城市型绿色旅游度假区规划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阳澄湖半岛规划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4).

[4]彭英柯.文化城市与城市文化产业关系研究一一基于城市发展理论的视角[J].科技与企业,2013(07).

[5]白惠峰,陈建成.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中心城市功能整合分析——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3(04).

[6]赵家荣.发展“城市矿产”建设生态文明——在2012年“城市矿产”产业高峰论坛上的讲话[J].浙江节能,2013(01).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3

关键词:辽宁;智慧农业;物联网

引言

智慧农业是智慧经济在农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对农业生产、运营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智能感知和预警、智能分析与决策、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流程、可视化监管、智能化决策[1]。智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科学化与高效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出台诸多关于发展“智慧农业”纲领性文件,报告明确提出智慧农业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路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生物种业、重型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自主创新”,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智慧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辽宁省在农业领域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施“互联网+”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辽宁省农业从业人口比重较大,属于农业大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慧农业的实施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17年,《关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提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1.1辽宁智慧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近年来,辽宁省政府积极推进农业大数据建设、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农情远程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智慧气象系统的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实施了远程农业可视化建设工程、远程控制物联网技术工程、农业预警会商系统工程、专家智能应用系统工程等4项工程,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智慧农业在辽宁省的发展。2012年,沈阳市成立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启动了3333.33hm2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项目,规划利用4a时间完成2666.67hm2日光温室、533.33hm2畜牧养殖,以及133.33hm2水产养殖的目标。2015年,盘锦市盘山县林场与辽宁奥星通讯科技公司合作,建设智能化现代化蔬菜大棚,实现了信息感知、智能调控和专家远程指导。2016年,沈阳市在浑南区营城子街道建立了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新型现代设施果蔬示范园,占地面积3.53hm2,20个温室,6个冷棚。2019年6月,法库县投资约10亿元建设“法库贵澳大数据农业科技产业园”,规划用地总面积约133.33hm2,主要建设15万m2冬暖式保温大棚、5万m2纹格式智能玻璃温室、组培育苗基地、特色种植、农旅观光、特色农业及农业数据中心、生态餐厅、康养风情小镇等综合体。目前,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程度还很低。农业生产与运营仍以传统方式为主,集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测分析、灾情预警、农村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信息预警服务中心尚未建立起来。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模式只在个别的农业产业园区得以应用,农村智慧化水平停留于初始阶段,距离智慧农业的普及还有很大差距。

1.2辽宁智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农业现代信息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素,但辽宁省的农业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业管理、智能服务、农产品安全追溯等方面的应用仍仅限于少数农业龙头企业,并集聚在大城市的近郊区域,尚未形成以省为中心,市与县为节点,遍布乡、镇、村的架构,没有建立起由上而下的需求与供给信息链。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相对缓慢,据辽宁省第3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只有17.3%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

1.2.2智慧农业规模十分有限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全省温室占地面积仅有60.0千hm2,大棚占地面积42.5千hm2。全省范围内,目前尚没有建立起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统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仅有少数几个试点园区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运营领域,全省农业总体上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设施化生产程度很低。

1.2.3智慧农业的技术水平较低辽宁省大田作物尚没有大规模地采用“3S”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部分设施农业也远未实现自动播种、灌溉、施肥、除草、病虫妨害等功能。对耕种机械进行智能控制,实现农业耕种的智能化生产的比率非常低,能够达到农产品从播种、养护、采收、加工、包装、仓储,直至运输的可追溯数字化管理的地区屈指可数。

2制约辽宁智慧农业发展的因素

2.1缺少统一规划

辽宁省各地市农业物联网应用基本处于试点阶段,一般由信息企业主导,政府缺乏统一规划和引导。在基地与项目落实、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缺乏有效指导,基础信息不全,质量不一,技术创新不足,标准不高。物联网系统彼此不能兼容,厂家不同其生产的设备互不通联,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导致智慧农业信息数据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整合程度低。农业数据采集覆盖面狭窄,缺乏权威性,很难做到信息数据共享。

2.2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2016年底,辽宁省共有拖拉机60.5万台(其中大型仅有15万台),平均82hm2耕地才有1台拖拉机。牲畜养殖和农田种植使用的设施、设备以简单器械为主,很难与数字技术对接,影响机械智能化的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2016年末,全省能灌溉的耕地面积1023.4千hm2,占辽宁省全部耕地面积的20%,其中只有喷灌、滴灌、渗灌设施的耕地面积268.1千hm2。农村信息化程度低,农户计算机拥有率还未全面普及,平均每百户仅有电脑25台(截至2016年底)[2]。部分农村手机信号差,用于智慧农业生产、管理、运输与销售阶段的信息数据大多为简单的归集,而专业性分析数据资源较少,可用于指导生产、运作、管理与销售的信息不足。

2.3设施投入产出率低

智慧农业难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初始投入大,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农产品的低廉价格与微薄收益很难支撑农业的高投入。智慧农业所需要的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无人机技术、遥感技术等数十种高新技术需要现代的设施和设备,这些设施、机械的价格昂贵,远远超过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一般的农户难以有足够的资金投入。高投入限制了高科技、智能化机械农具进入农业生产,制约了智慧农业发展。

2.4智慧农业应用人才缺乏

智慧农业需要既懂信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现实的情况是,从事农业的生产者大都是中老年农民,不仅知识水平低,而且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技术装备缺乏认识,根本不具备发展智慧农业所需的素质和能力。2016年,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826.7万人,年龄35岁及以下的仅有117.0万人,占全部生产经营人员的14.15%,而年龄55岁及以上的则占到39%。在农村,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又懂农艺和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匮乏。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鼓励大学生与在外务工农民积极返乡创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但真正回到乡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高素质人才寥寥无几。

2.5土地规模化经营进程缓慢

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智慧化生产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辽宁省的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截至2017年初,辽宁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30万hm2,但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仍然很低,全省仅有1.5万农户经营面积超过6.67hm2,规模农业经营户生产经营人员只有41.2万,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4.98%。土地流转价格不高,农民之间流转的旱田价格只有300~400元667m-2a-1,农民普遍不愿意出让土地的承包权,依然将土地视作基本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频繁引发矛盾和纠纷,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小、速度慢,制约了外来资本的流入。此外,大多数农户无力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和购买先进的农业生产机器,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限制了智慧农业的推广应用。

3辽宁智慧农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3.1规范智慧农业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智慧农业发展应该以省为单位,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制定好智慧农业行业信息标准,明确具体建设目标、任务、资金投入与筹措等。农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多样性,要根据辽宁省气候和土质情况,把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在辽宁省农业领域的应用规律,探索适宜辽宁地域特点的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经营网络化和服务在线化的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

3.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将现有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综合服务体系,直接面向农业生产、销售和物流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服务、农业及农村工作的信息化。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将农村物流建设纳入到城乡建设规划中,形成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降低智慧农业运作成本。应大力推广ppp模式,围绕现代畜牧、现代种业、设施园艺、设施水产和智能农机等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先进的智能、精准、高效、绿色智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基地[3]。

3.3建立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

各地政府要积极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构建一个集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农业监管、农业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平台。提高农业数字化、精准化水平。让农业互联网零距离贴近一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积极推广低成本、易操作的智能终端和应用软件,满足农民实际需要,提高资源利用率。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使用财政资金,鼓励采取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4]。制定政策,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智慧农业建设,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对智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对民间资本进入智慧农业领域给予支持,旨在建设高标准的智慧农业生产基地。

3.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依托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涉农企业,开展智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用好“大学生村官”与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政策,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到农村挂职,对农技人员进行智慧农业的相关培训。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人才,提升种养殖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开展信息智慧农业,对于自愿到智慧农业企业工作的大学生,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4

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

宁波市设立政府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对策思路研究

宁波市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宁波市总部经济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港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呼应舟山群岛新区开发建设的对策研究

《宁波经济丛刊》2011年选题参考

对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进一步探析和建议

宁波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融合共享是智慧城市的生命线

宁波杭州湾新区:用智慧打造未来

建设食品智慧系统创建宁波智慧城市

江东区站点经济发展研究

利用外资推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加快培养宁波市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

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宁波城乡统筹

图片征集启事

宁波软件园区概况

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做好七个“继续”

全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与下阶段工作建议

上半年宁波市经济形势分析及趋势展望

下半年宁波市经济运行环境和趋势分析

上半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和下半年工作建议

上半年宁波市规上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宁波市对口援建青川灾后恢复重建成效显著

轨道交通助推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促进消费需求的积极财政政策思考

深入谋划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内外市场持续活跃服务业保持高位增长——2010年前5月宁波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大力推进我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宁波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提升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品牌影响力的思考

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港口规模的关系研究——基于宁波1989-2009年的实证分析

下阶段宁波市经济工作重点

2009年十项改革任务

宁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评价与思考

金融危机下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形势分析

鄞州区“四招”破解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难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江东经济持续增长

2009年宁波市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2009年1-4月宁波房地产市场呈现“小阳春”

宁波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增长动因及对策建议

2008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述评

宁波市大型社会公共设施运行机制的探索

发挥海洋文化作用,促进“海上浙江”建设

论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金融危机对商品出口的影响——以宁波实证为例

关于降低民营企业发展成本的几点建议

《宁波经济丛刊》2009年征文选题参考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宁波市民生重点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以创业创新精神建设宁波轨道交通若干问题的调查思考和对策建议

宁波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的调查研究

宁波都市经济圈的内涵特征和发展条件

关于创建和谐企业的若干思考

2008年一季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阶段工作建议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5

在国家新四化战略的指导下,立足“高端装备基地、都市绿色粮仓、大都市生态花园、区域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争取通过3-6年的建设周期实现“生态、文明、活力、幸福”的特色生态园林水城的建设目标,融入南京都市圈。抓住创建智慧城市的契机,明确“以信息资源整合为支撑,以促进智慧应用和发展现代产业双轮驱动,以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优化环境”的建设策略,使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特色产业形成创新示范(工业物联网创新),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以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的智慧产业、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生活水平走在县域经济的前列。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智慧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建立有利于促进智慧科学和规范化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为智慧建设提供坚实保证。

(一)加强组织保障。

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智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负责智慧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住建局、经信委、信息中心、有线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智慧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实施推进工作。各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具体建设要求建立多方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规划引领的前提下,将按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的方式明确建设任务,建设过程考核督查机制,科学合理地分解任务,确保建设目标实现。

(二)加强政策保障。

以创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县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着重探索深化信息资源集约共享制度,推动信息化建设从分散建设尽快走向集约建设、资源共享的高级阶段。拓展应用领域开放制度,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逐步向社会开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益性应用领域。

(三)加强资金保障。

智慧建设是一项涉及城市管理、企业发展、居民生活的系统工程,该项工程的顺利进行必然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落实和有线公司签订的合作建设协议,智慧建设采取Bot合作投资模式:由有线投资建设运营(特许运营期10年),政府每月支付运营费购买服务,投资运营期满后,产权移交至政府。落实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智慧建设,使用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所有资金),应当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集约高效的原则。

(四)规范项目管理。

科学建设规划智慧项目,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严格执行智慧建设管理办法,按照项目申报审批、规划建设、招投标、资金管理、项目验收、运行维护等流程,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建设内容及分工

智慧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依据住建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围绕“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智慧建设与宜居、智慧管理与服务、智慧产业与经济”,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原则及目标,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保障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以“适度超前”为设计原则,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体系。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应尽快满足智慧城市应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统一的智慧业务支撑体系及应用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宽带化、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水平和支撑信息化的能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宽带及无线网络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升级拓展等项目,显著提高我县的信息网络覆盖率与宽带接入率。

2、云计算中心。整合计算资源和数据,支撑大规模的智慧应用,处理大规模交互请求和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已做的准备工作基础上尽快建成,在云计算中心的基础上,将搭建智慧所需要的“政务云”、“制造云”、“企业云”等。

3、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建设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建筑物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各数据库内容完整、功能完善、更新制度健全。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构建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

4、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智慧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不同部门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避免多头投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有效支撑城市正常、健康的运行和管理。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组织、编目、管理以及应用绩效评估,实现城市公共数据的共享服务,为城市政府专网和公共网络上的各类智慧应用提供基于城市公共数据库的数据服务、时空信息承载服务、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知识服务等。

5城市信息安全建设。建立全面覆盖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标准统一的城市级信息安全体系,提供实时全面保障,预防和管理信息风险,创造有利于智慧安全运行的环境。牵头单位:住建局、开发区、信息中心、有线。责任单位:发改委、公安局、经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土局、环保局、卫计委、统计局、人社局、民政局、科技局、商务局、档案局、各镇。

(二)提升城市建设与宜居水平

智慧建设主要着力于提升城市城乡规划、城市管理等智能化水平,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美化居住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在此目标基础上结合区域建设发展方向,完善各专项规划,系统指导智慧城市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智慧城管。构建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创建“民主、高效、生态、和谐、智能”的城市新形态。以管理创新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为支撑,以协同应用为主导,以“执政为民”为目的,建成功能完善、高效实用、高度集成,具有国内县级先进水平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牵头单位:城管局。责任单位:发改委、信息中心、有线、各镇。

2、综合网管信息系统。建设全县范围内的综合管网管理系统,形成面向全县的市政综合管理的专题空间信息,并将整合的管网信息与全县公共空间信息平台叠加显示,进行管线分层加载、管线属性查询、统计、空间分析、管线横断面分析、管线碰撞分析、爆管分析以及关阀分析、抢险分析、预警分析等多种突发事件分析。牵头单位:住建局。责任单位:开发区、安监局、水务局、信息中心、有线、供电公司、电信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燃气公司、各镇。

3、智慧创新体验中心。主要包括创新体验中心、体验中心、交流研讨中心、论坛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企业会展中心,打造会客厅与名片,传播规划方案。让政府或园区在传播智慧城市理念与展现规划前景的同时,让市民亲身体验城市发展的愿景,成为对外展示宣传的重要窗口。牵头单位:宣传部、住建局。责任单位:开发区、发改委、信息中心、有线。

(三)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能力

围绕城市建设管理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利用先进、可靠、适用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通过强化跨部门数据整合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和智慧化水平。同时,通过信息平台的搭建,完善政府服务功能,对政务服务、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1、@智能门户(市民云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智慧城市各项服务于市民的“连接器”,接入政府提供的如驾驶人违规查询、个人纳税信息查询、社保查询、政策法规查询、物价查询、水电煤缴费等政府提供的服务,还可提供包括医疗、酒店、餐厅、百货、快递、票务、高校、景区等第三方行业应用。牵头单位:信息中心。责任单位:纪委、组织部、开发区、发改委、公安局、住建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经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土局、环保局、卫计委、统计局、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商务局、局、国税局、地税局、文广新局、政务办、有线、供电公司、各镇。

2、“大联动”平台。通过机制的创新,通过一线队伍整合、职能整合、管理联动、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举措,实现信息采集、指挥高效正确、处置快速及时,科学运用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资源,集城市服务、管理、执法为一体的综合管理。

牵头单位:信息中心。责任单位:公安局、住建局、城管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卫计委、消防大队、有线、供电公司、各镇。

3、电子政务。建立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平台,以政务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数据库为核心,覆盖全县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受理、审核、批准、办结的统一行政审批,使行政许可实现“一表式登记、一网式审批、一站式领证”的先进管理模式,提升政务形象、公众服务能力与效率。牵头单位:信息中心。责任单位:县委办、政府办、纪委、组织部、开发区、发改委、公安局、住建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经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国土局、环保局、卫计委、统计局、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商务局、局、国税局、地税局、文广新局、政务办、有线、各镇。

4、绩效考核。包括地区目标制定、进展报告;职能目标制定、考核;单列目标制定、考核在内的功能均可指定本级党委、政府的下属部门负责。通过各部门的分工协作,有效解决目标制定、分解难,目标执行过程跟踪难、目标绩效考核难等问题。牵头单位:发改委、有线。责任单位: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县委各部委办,县各委办局,县直各单位。

5、视频监控管理平台。充分兼顾公安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充分发挥视频监控系统在加强社会管理、提升警务效率、组织群防群治、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的作用。支持实时视频监控检索、信息数据上传下调,并能实现与卡口识别系统、区域联网报警系统、警用pGiS系统集成联动。有效整合视频监控资源,最大限度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互控,可以为城管、交通、环保、水利等政府其他管理部门预留图像接口,实现资源共享。牵头单位:公安局。责任单位:安监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卫计委、水务局、城管局、教育局、信息中心、有线。

6、智慧住建。围绕“住房管理、工程建设、物业管理、燃气管理”四大重点服务方向,通过基础支撑、整合提升、共享利用和公共服务四个领域的信息化项目实施,打造“规范统一、协同高效、共享畅通、决策科学、服务便捷”的信息化应用环境,进一步推进住建局的业务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牵头单位:住建局。责任单位:发改委、公安局、经信委、国土局、科技局、有线、各镇。

7、智慧社区。完成社区综合管理、智能家居安防、社区“健康小屋”等系统平台搭建,并利用智慧社区中的功能进行广泛宣传;更好地提升试点小区的整体智慧化管理水平,让用户充分享受智慧社区带来的便捷,从而增强社区居民生活幸福感。牵头单位:住建局。责任单位:宣传部、公安局、卫计委、民政局、信息中心、有线。

8、应急智慧平台。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数据的收集、分析、对应急指挥的辅助决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处理城市突发事件和向公众提供社会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系统,为城市构建一张全面的应急预警和处理“安全网”,完善政府对公共突发事件(如流行病、恶性案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机制。牵头单位:公安局。责任单位:住建局、安监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环保局、卫计委、城管局、商务局、局、有线、供电公司、信息中心、各镇。

9、智慧生态。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个生态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云计算将环保和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牵头单位:环保局。责任单位:住建局、国土局、水务局、有线、各镇。

10、征信平台。建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以行政执法信用记录为重点,建立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各领域的信用记录,启动建设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完成全县人口和企业(包括外来人口和企业)的信息监管平台的建设和数据建库工作,有效地改善投资融资环境、提高市场行为透明度、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对提高的综合城市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牵头单位:信息中心、有线。责任单位:开发区、发改委、公安局、住建局、经信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人社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人民银行、工行、中行、农行、建行、农商行、农发行。

11、智慧教育。以“智慧教育”为抓手,建设基础教育“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公平。牵头单位:教育局。责任单位:发改委、住建局、有线、各镇。

12、智慧卫生。加快构建并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医疗服务机构,通过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实现居民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构建无所不在的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全民健康体系。整合现有卫生信息资源,为居民解决各种医疗问题。牵头单位:卫计委。责任单位:发改委、住建局、民政局、有线、各镇。

13、智慧安监。通过建立的各种数据模型与传感器采集的计算数据,使用计算机、光纤、无线通讯、遥感、传感、红外、微波、监控等科学先进技术设备管理安全生产。实现对涉安人员不安全行为和事物不安全状态,迅速、灵活、正确地预测和解决,实现综合管理设备现代化。牵头单位:安监局。责任单位:开发区、公安局、有线、各镇。

(四)增强城市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

我县已形成了以石油机械、汽车配件、新能源、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智慧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1、智慧园区。主要是面向园区、企业、居民三种服务对象,通过平台、应用、数据三种服务形式,提供六大服务内容包括网上服务门户、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制造、企业云服务、园区管理服务、公共资源服务等。牵头单位:开发区。责任单位:发改委、住建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人社局、科技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政务办、信息中心、有线、各镇。

2、政企云平台。大力扶持地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信息化能力弱、产品和市场信息不畅、市场竞争力不足、政企互动渠道窄等问题。通过平台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目标,推进中小企业两化融合进程,促进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牵头单位:经信委。责任单位:开发区、发改委、住建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人社局、科技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政务办、信息中心、有线、各镇。

3、智慧农业。主要包括实现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12316”惠农短信平台、农业部“12316”云呼叫系统平台、培育本地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在生产中运用、面向行业应用的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面向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生产管理平台、农业种植标准化管理系统、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农产品物流仓储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牵头单位:农委。责任单位: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统计局、科技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政务办、信息中心、有线、各镇。

(五)加快发展创新项目

为又好又快地建设幸福,针对本县特色,在城市发展中,创新技术手段,改变思路,打造具有特色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之路。具体任务包括:

1、智慧旅游。通过三湖、入江水道水乡特色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提供集餐饮、娱乐、景点于一体的全流程服务,从而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构建全县统一、功能完善、先进实用、安全可靠的旅游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支撑平台。实现旅游资源多样化、旅游服务便利化、旅游管理精细化、旅游市场全国化的目标。牵头单位:文广新局。责任单位:宣传部、发改委、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商务局、信息中心、有线、各镇。

2、众创空间。从服务平台、运营机制、孵化基金、载体空间、创新学院、文化氛围等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孵化创新产业。持续优化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引领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为创新城市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做出新贡献。牵头单位:经信委。责任单位:开发区、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局、商务局、教育局、政务办、有线、各镇。

3、工业物联网。利用RFiD技术无线射频自动识别和无线网络,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新增、调拨、闲置、报废、维修等)过程的智能化动态实时跟踪集中监控管理,为企业投资决策、资产合理调配提供准确的参考数据,有效增大投资边际效益和提高资产使用率。牵头单位:经信委。责任单位:开发区、发改委、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局、商务局、有线。

(六)有序推进扩展项目

扩展项目42个:智慧市场监管、智慧档案、智慧公交、智慧金融、市民一卡通等。

四、工作要求

1、细化任务,明确进度。各单位要按照要求,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对所有分工任务,都要提出阶段性时间进度安排,以保证贯彻落实工作按进度有序推进。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

一、智慧城市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继上世纪“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和“数字地球”等项目提出后,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Bm了《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主题报告,提出“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以振兴产业、应对危机。2009年2月,iBm公司在北京召开的年度论坛上,又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的战略,并相继与十余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自此开始“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新概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得到热切追捧。通过分析“智慧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个建设“智慧城市”的理由。

第一,工业化以来的产业发展又一次遇到瓶颈。尽管新工业革命提出用“信息化浪潮”来谋得突破和变革,但作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国家之一,美国当年认为制造业是“夕阳产业”,因此放弃了制造业,片面发展服务业,使得其经济增速放缓,让日本和东亚、欧洲赶上。而在新世纪后的产业发展中,世界经济还是围绕“以城市为中心”的思路,重点发展以房地产业和交通业为核心的产业,从而引起世界金融泡沫和经济危机。因此,为了寻找新的出路,提出“智慧城市”这一新概念,从而引申新的产业道路。

第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人类科技发展已经在“能源技术”、“材料技术”、“信息技术”三大技术基础领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极大地改变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交互方式,提高了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能源与材料的稀缺以及信息污染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因此,科学技术必须运用新的智慧解决其发展方向问题。

第三,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治理普遍遇到不可持续的难题:如安全问题、利益分配问题、节能问题、污染问题、就业问题、服务问题、效率问题等。而城市管理层的服务和治理能力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复杂环境,几乎难以继续其功能,甚至出现“城市破产”等现象。所以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希望能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应对城市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职能。

以上三部分都源自于发展“智慧城市”的根本需求,但这些问题存在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就是长期以来的技术发展、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缺少智慧,割裂了生态的、系统的联系,缺少长远的、科学的、生态的规划和智能生成与发展系统。

二、必须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下规划智慧城市建设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世界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又互相转化的。因而只考虑加强城市发展而不考虑城乡协调一体化发展必然是要走“先发展,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这样做出的顶层设计也是片面和不可持续的。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混乱局面和举步艰难的状况就有这个原因。党的十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办法,即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就为全面系统地规划“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在城乡一体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整体规划,重视和理解城乡一体、城乡互补、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第一,城市的工业生产原料、能源主要来自农村。其别是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轻工业的原料都是来自农林牧生产的可循环资源。

第二,城市市民的生活资料主要来自农村。如吃的食品、水产、素菜、水果、粮食,用的木材、手工艺品、花卉等。

第三,农村是工业和信息产品的主要市场。农业要产业化、机械化、良种化、生态化,农民要穿用出行。

第四,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几乎是处处互补的。城市污染重,农村污染轻;城市交通差,农村通行畅;城市土地紧张,农村土地富余;城市绿地少,农村绿地多;城市消耗大,农村消耗小;城市文化发达,农村文化较匮乏。

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城乡一体规划出发,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要服务于城市居民,也应该能够服务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把推进综合协调机制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首先就要把如何推进综合协调城市及其周边农村的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

这个一体化必须包括城市规模与其周边农村的资源提供能力相协调,应与周边农村环境可改善和可持续改善能力相协调,应与其本身和周边劳动力再生产相协调。该城市的产业规划必须与其传统产业优势和周边可循环资源的供应相协调,应该与其传统优秀文化和周边自然增长物资和文化需求相协调,应该与城市和农村的长久安全相协调,应该与能源最省相协调,应该与材料生态循环使用相协调。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智慧要求

1.基本理念的再认识

智慧城市首先必须不断准确和深刻认识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一般的知识,也不是简单的智能的组合;智慧不是存在于单个人脑的知识集合,也不是某一种专业,一种文化的结晶。智慧是人类文化动态发展的生命力,是复杂网络自主发展的生态力。从人类开始逐步深刻认识到信息资源以来,人类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下图的发展路线图:

根据目前对智慧科学的认识,它必须基于信息科学、知识科学和学习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有效地发展。近年来,虽然知识和学习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许多领域的发展应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在更大的智慧前提下应用发展,还有待认识的深化和支撑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际含义可能多数人认为是没有认识异议,不需要再认识的。而实际上,正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度把“城市化”等同于是工业化的必然支撑和途径,致使对城市的认识走向异化,使得“城市化”过度,让现代化建设走向不可持续的绝境。其实,城市早在工业革命前就诞生,它只是因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一种综合体。一些交易集市、手工业作坊、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集中在固定的建筑群区内进行,就形成了城镇。所以,城镇从一开始就是自然产生的、生态的、与乡村一体发展的。

2.基本系统的再构建

一般从技术角度出发来看待智慧城市建设,往往把这项工作仅看成是技术应用、技术领域的事。其实,现代任何一样复杂事物的解决都必须在三个层面同时发展结合才能奏效。这三个层面就是:理念、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因此,智慧城市不仅是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最新实践,更应被视为城市治理理念的最新突破。技术进步只是实现智慧城市你的一个重要前提,例如,物联网技术解决智能终端和互联问题,这只是智慧化的条件之一,不是结果。智慧城市的活力在于能根据先验知识和现实动态问题自动生成新的知识,发展出新智慧的系统结构和机制,并将其用在智慧经济、智慧公民、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各个方面。

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不仅要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将其智慧生成和发展的软系统方法论,生态模型的建构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程度等方面纳入参考评价。除此之外,该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病包括城市用地不断扩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社会文化渐趋世俗化等引起的各领域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如何?这些都该被纳入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内。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7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行业实训

中图分类号:tp39;tn91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6-0-03

0引言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1]圈定了10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智能农业便是其中之一。据工信部统计,智能农业在其领域五年内需要的人才约为1000万。从产业需求看,物联网人才[2]总体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工程应用型人才两类。

研究型人才主要为研究生层次或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各类“研究型企业”或“高新企业”的研发部、研究院所急需的人才。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物联网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偏重于研究型和创新型,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特点。工程应用型人才主要为各类高职学校或信息类本科学院毕业生,以从事物联网系统设计、产品开发、物联网项目实施等为主,以系统设计、产品开发、工程项目策划与实施为主的企业,更应注重工程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近几年大量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开始转向系统的实施与维护过程,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占比已赶上甚至超过了研发型人才需求。巨大的市场潜力,广阔的行业发展前景,急待提高的人员素质,为职业学校办好此朝阳专业建立信心和决心。很多高职院校抓住此良好环境和契机,建设好该新兴专业,物联网实训室应用平台是保障此专业能较好完成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1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室平台的需求分析

1.1实训室建设意义

从教学方面来说,应培养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系统开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扎实的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知识,并具备在物联网领域跟踪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及较强的物联网应用能力。通过理论课程的教学并结合实训室的实验,让学生、学员亲自动手,接触各种实训室设备。最终实现能让学生独立构架各种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目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知体验与动手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结合来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水平。

从科研方面[3]来说,物联网技术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包含RFiD射频技术、有线传感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交换与网络异构、终端管理等关键技术。实训室物联网设备通过射频识别等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通过建设物联网实训室为教师提供物联网应用研究的科研平台,通过实训室设备促进教师与科研人员进行更好的科研研究。

1.2实训室的建设特点

物联网实训室设计以技术全面化、业务典型化、应用教学化三个方面为指导思想进行建设。

1.2.1技术全面化

主要解决技术知识层面的问题,实训室引入物联网龙头企业工业化产品体系,融合产业发展趋势,设计模式吻合教学实训体系。实训室不仅可以全面支持物联网培训认证所要求掌握的技术,还全面涵盖了物联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4],如物联网概论、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网络、现代通信网、传感器原理、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均可在此完成并创新拓展。

1.2.2业务典型化

主要解决应用和就业层面的问题。众多教育集团公司将多年成功的商业模式及成熟的行业应用如车联网系统、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转化为典型的业务场景以用于支撑物联网行业应用实训,使学生在实训的同时了解、融入真实的行业产业应用。

1.2.3应用教学化

应用数字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培养和定位问题,通过物联网实训平台、行业应用实验箱、实训墙、行业应用实训场景等多种形态、多种应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以及物联网技术体验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感知体验与动手的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的结合。

1.3实训室的建设目标

通过建立实训室,建设一个教、学、研、培训认证统一的实训平台,集教学、实训、培训认证功能于一体,围绕物联网主题,同时兼顾当前it流行技术的发展趋势,注重各种技术之间的融合c灵活应用,既可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又注重项目实训及创新试验,各设备之间还可以灵活组合。学员不仅可通过实训室里的相关设备掌握物联培训认证所要求的所有技术,还可以基于各种模块,按照自身需求进行独特设计,融合各种技术进行创新试验及项目实训。建设一个完整的物联网实训室,进行各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视频技术等教学实验,模拟典型智慧校园、智能追溯等实际应用。通过实训培养物联网方面的高技能技术人才。学生、学员可就业于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从事与物联网相关的工作。

物联网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应在物联网的识别、感知、通讯传输、组网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方面,衍生至物联网整个产业链,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物联网核心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训水平为目标,建立一个完整的、基础的实训架构体系。实训室的建设需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满足农业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范和教学基本要求;

(2)能够支撑学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

(3)能够支撑学校物联网教学实训,实现物联网各知识点的实训;

(4)能够满足物联网产业综合创新的实训,如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

2智慧农业实训室应用平台

典型物联网应用实训平台[5](智慧农业套件)以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物联网智慧农业设备为基础,结合可灵活部署的移动实训台。学生可通过应用平台实训产品的训练进一步了解各种农业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进行模拟训练;从实训产品中学习传感器、wSn及嵌入式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实验案例及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供多样化的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超强用户体验。让学生可以在实训室中看到农业物联网行业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特色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2.1实训室平面图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室平面设计图如图1所示。具置可按实地重新规划,根据教室实地情况,使用20+1套典型物联网应用实训平台进行教学,可以满足对20~40学生进行教学。此外,结合农业院校特色,新建一个农产品温室大棚,充分体现了智慧农业套件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丰富实训课程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

2.2系统结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属于移动实训系列产品,主要由物联网网关、工控平板、数/模采集器等11个物联网典型部件构成。其中移动实训台、物联网网关、安卓工控平板是核心部件,采集器使用四输入模拟采集器和数字量采集器,有继电器i和继电器ii,传感器包括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开关,通过风扇i和风扇ii完成。

2.3平台实现流程

智慧农业套件实训平台通过网关连接到公共网云平台,构成了基于感知层基础的物联网云平台。具体数据流转流程[6]如下所示:

(1)通过四模输入量采集器采集光照、温湿度传感器数据,通过aDam-4150采集人体红外传感器数据;

(2)模拟输入量采集器通过ZigBee传输协议将数据传到网关,aDam-4150通过串口将数据传至网关;

(3)网关通过tCp/ip协议将数据传输至云平台或者工控平板进行数据逻辑处理;

(4)云平台或工控平板形成控制指令,并通过tCp/ip协议传给网关;

(5)网关通过串口将指令传给aDam-4150;

(6)aDam-4150给继电器输出指令,控制风扇的开闭。

3核心部件功能介绍

3.1网关功能介绍

物联网网关作为系统设备域的重要部件[7],集成物联网核心采集器、控制器,通过ZigBee协议、modbus协议等采集、解析数据,具有透传、控制命令下发等功能,可将数据实时显示于网关显示屏。网管功能截图如图2所示。具有采集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数据的功能并进行显示,还可手动下发指令,打开风扇,将采集的数据传输给工控平板或云平台,同时工控平板或云平台通过网关可下达对继电器的开关指令。基于这些功能,农业套件平台网关具有以下特点:

(1)LCD显示功能,可同时显示6路传感器数据;

(2)本地声光报警功能,具备超温、断电报警功能;

(3)通过wiFi/GpRS/以太网传输可将温湿度数据实时传送至后台;

(4)内置后备电池,断电后可继续工作2小时;

(5)支持断线储存功能,最大支持5000条记录。

3.2工控平板功能介绍

工控平板是智慧农业套件的数据处理核心,通过对网关传输数据的逻辑处理,可自动下发控制指令。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逻辑处理,自动生成控制指令;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案例进行开发并展示;对网关下达继电器开关指令,或通过串口对aDam-4150下达控制指令。基于这些功能,工控平板具有以下特点:

(1)支持通过网关连接和通过串口与采集器直接连接两种数据采集方式;

(2)显示内容丰富,界面友好;

(3)多通道数据传输,支持wiFi、串口、RJ45等多种数据传输方式;

(4)可旋转支架。

3.3云平_功能介绍

物联网云服务平台[8]以云计算架构实现系统的云平台管理,包含用户管理、数据存储、逻辑处理,设备管理、配置,资源管理、配置等功能,如图3所示。支持多个网关、传感器、执行器等物联网设备动态接入和管理;对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存储;可远程手动或自动下达控制指令;BS架构可实现远程管理、监控;提供了丰富灵活的api接口,可通过api接口获取数据,组建具有逻辑功能的各种应用场景。

4结语

物联网智慧农业实训平台以移动型实训台为硬件支撑平台,所有部件可灵活调配,紧跟教学进度,可按需组合,平台系统安装部署灵活,方便教学,支持四种数据传输模式,学生可自由组合,了解学习数据传输的原理,掌握数据传输的方式和知识。平台的农业套件主要包括ZigBee无线组网相关的传感器、继电器等多种物联网设备,通过配套的智能农业应用实训及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动手进行安装调试,接触物联网技术在短距离传输领域的真实使用,最终实现感知体验与动手相结合、方案设计与实际验证相结合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R].2011.

[2]蒋建伟.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解读[R].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研究专家组,2011.

[3]物联网实训室建设方案[DB/oL].上海左岸星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2013.

[4]福建新大陆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关键技术实训室建设方案[R].2012.

[5]物联网智慧农业实验室建设解决方案[DB/oL].CK365中国测控网.

[6]谢杨.基于云计算的现代农业物联网监控系统[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产业发展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079-02

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智慧的地球”这一愿景。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随后,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中,iBm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011年,在“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专题演讲中,我国两院院士李德仁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数字化城市和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该说智慧城市根本上体现“人”的主导地位,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集成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各方面资源和信息,动态的传导给人们,使城市空间更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相关产业涉及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的技术支撑、基础设施、服务运行等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来看,主要包括:网络、计算、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感知、采集、终端等设备及软件;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等系统软件;数据处理、共性支撑服务与应用服务等软件;行业智慧应用平台与系统;系统集成平台等。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城市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城市管理方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同时,有力促进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转型发展,以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信息化特点。

我国尚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起步阶段,虽然部分城市和地区启动了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工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距离智慧城市的实际运行并发挥综合效益还存在一定距离。目前,我国在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相关技术成果也较为成熟,然而,缺乏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和技术整合集成的综合平台是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瓶颈。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成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和软件设计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通过智慧城市建设的巨大技术需求的牵引,带动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以智慧城市综合平台为中心辐射的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环保、智慧建筑等应用领域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以制造业为例,通过智慧手段促进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其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和智慧型制造的转变。在企业产品研发、过程控制、市场营销及售后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融入更多的信息技术,大幅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全面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协同化和智能化。

以农业为例,精准农业概念的提出和实际应用是智慧农业建设的一大体现。通过地球空间信息获取、自动化控制、实施环境监测等高新技术的集成融合,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模式,争取有限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相对节省的资源消耗和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更高的作物产量,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可以利用智慧手段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拓宽行业服务内容、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强化辐射能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交通、物流、气象等跨行业的信息综合共享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的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形成经营方式灵活化、服务品种多样化、服务形式特色化、服务质量精细化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贡献力量。

3智慧城市应用

3.1智慧政务

建设智慧政府是实施智慧政务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政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能,一般来说,智慧政府包括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大领域。

(1)智能办公

智能办公是运用网络通信、物联网、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等技术,通过构建综合信息化办公平台,提高办公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从系统功能角度看,有些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水平: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角色、喜好,对系统界面和功能进行自动优化;提供通知提醒、邮件提醒、事务提醒等辅助功能;能够依据待办事务紧急程度,自动移交对口部门或人员进行处理;能够通过先验知识的智能化管理,提供针对具体事务的办事经验和模板。

(2)智能监管

智能监管系统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公安、监察、质检、安监、环保和减灾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智能监管系统能够实现对监管对象的实时、动态信息获取,在提高监管效率和成效的同时,有效降低监管成本。例如:遍布城市的具有人脸自动识别功能的监控摄像头,能够大大提高抓捕在逃疑犯的几率;根据执法现场情况,自动调取有关材料,生成罚单,方便公务人员执法;安装在特种设备上的智能传感器,能使质检人员足不出户在第一时间获取设备的运行数据和质量可靠参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灾害多发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实现了灾害的提前预报预警。

(3)智能服务

智能服务是现代公众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其目标是实现自动感知、预测公众需求,为公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实现交通路口信号灯时长的自动配比;依据公众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的气象服务;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建立与真实场景极为相似的虚拟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现公众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游览;建立场景式服务平台,引导公众办理有关事务。

(4)智能决策

智能决策是以智能信息获取与处理为基础的,是智慧政府建设的最高层次。智能决策系统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对多地区、多渠道、多领域的实时和历史信息进行管理,实现多维数据集成;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数据仓库基础上进行自动化知识提取;在知识库的支持下,形成符合决策层要求的统计报表、预测演示、情景分析报告和建议应对措施,辅助政府领导干部进行正确决策和科学决策。

3.2智慧民生

智慧民生切实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主要包含智慧食品安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方面。

(1)智慧食品安全

智慧食品安全主要体现在利用射频识别和远程监控技术等,实现食品的全过程安全跟踪。例如:在销售的鸡蛋或肉类食品上印制唯一标识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实现对食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消费者也可通过唯一标识码访问相关养殖、生产、物流企业的网站,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

(2)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是对传统医学诊疗手段的重大革新,已渐渐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安装在人体身上的传感器,可实现对人体健康参数的实时监控,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机构,如有关参数出现异常,可以第一时间通知患者就医;对于所处地区医疗条件有限的危重病人,由于路途遥远无法及时就医,可通过专业医疗信息网络,由医疗水平较高的医疗机构施行远程诊断和治疗,实现各类医疗资源的高效共享。

(3)智慧交通

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在较为成熟的智慧交通系统建成后,交通工具依据自动控制信号自由行驶,公路通过实时流量监控实现自动化流量调节,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交通工具的行踪、交通设施的状态以及大范围交通总体情况将了如指掌。

4结束语

智慧城市既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又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是人类应对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日益短缺等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为这些问题的缓解或解决提供了科学手段,也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对于我国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德仁.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J].中国建设信息,2011(23).

[2]王辉.智慧城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杨红艳.“智慧城市”的建设策略:对全球优秀实践的分析与思考[J].电子政务,2012(1).

[4]史璐.智慧城市的院里及其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功能和意义[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9

关键词:智慧水利;水利信息;建设

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础,它关乎到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同时,水利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保障,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灾害频繁、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传统水利由于各个业务系统之间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一些项目重复建设,同时建设区域相对分散,不能有效统一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水利工作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水利部印发《水利网信水平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到2021年基本建成水利系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网络全面互联、数据融合共享、数据的深度分析以及关键业务智能应用,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是我们水利人面临的时代课题。

1智慧水利的核心内涵

所谓“智慧水利”指的是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收集水利信息资源,上传至统一的数据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处理和执行,实现水利信息共享和智能管理,有效提升水利工程运用和管理的效率、效能。智慧水利涵盖了水文、水政、水资源、农村水利、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使用自动化信息采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覆盖、感知观测内容,并第一时间将观测信息上传,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水利物联网”整合在一个大数据平台内,形成水利信息云服务体系。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针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多、规模大、工期长和施工复杂性等特点,运用智能融合技术,通过数字化生产管理,使其流程更加优化合理、调度更加科学、管理更加统一,可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智慧水利使水利业务管理、涉水跨行协调管理、信息检测、电子政务等工作更加全面、精细、实时、智能,有效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率和社会服务水平。智慧水利是构建各个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的渠道,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将水文、地理信息、水务工程、防汛抗旱、水资源以及水土保持等相关数据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水利与物联网和互联网结合形成的水联网、形成完善的数据资源共享系统,有效解决各个系统孤立存在、相关信息和数据无法共同享用、部门间工作重复、管理协调不到位等问题,促进现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智慧水利建设的目标

水利的管理对象是江河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和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对象是经济社会、工农业生产。新时期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利用现代化技术,使水利工程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建设水利信息感知体系;建立交互共享和跨层级、跨领域服务的水利大数据;建立数据汇聚、存储、交互、分析和服务为一体的支撑平台,全面健全保障支撑环境;建立涵盖水文监测、水政执法、水资源开发利用、城乡水利现代化、江河管理保护、水土保持、供水、排水、防汛防涝等业务的信息化应用平台,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资源、数据资源、应用资源、标准规范的统一,促进水利各项业务专业化和智能化管理,提升科学决策和高效的管理水平,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水利水资源保障。

3智慧水利实现的思考

3.1建立智慧水利标准规范化的体系

智慧水利建设是国家规划建设项目,须在国家关于智慧水利建设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进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共用:一是,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技术规程。二是,按照水利部建设标准规范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建立水利数据资源目录,开展数据资源标准规范建设,构建智慧水利数据平台,全面保障数据准确性、唯一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三是,按照水利部《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的要求,建设水利信息多层级的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数据资源的有效和安全共享。

3.2完善水利信息监测网络系统

对所选定的地域、河道湖泊、水资源、水环境、水务设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等在现有的监测网站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定位、无人机及物联网、5G等技术和手段,进行智能感知系统的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的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感知能力和水平。

3.3加快水利信息传输网络的建设

目前,现有的水利信息网络与智慧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需要在现有的信息传输网络基础上,加大通讯网和互联网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和完善信息网络的范围,逐步形成有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等感知对象的信息局域网络,同时形成各级水利部门的网络系统,力争做到县级以上水行政部门及其主要支撑单位网络的全联通。同时,要扩大互联网络通道建设,预留适度通道带宽,为水利业务拓展预留必要的空间。

3.4加大水利信息数据存储体系的建设

数据仓库是智慧水利大数据平台的核心系统,水利数据种类多、数量大,实现智慧水利后需要强大的计算和存储等基础设施支撑。在已有水利信息检测系统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不断完善已有的基础水文、地理信息系统、水资源、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水土保持以及税务普查等相关的数据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形成计算、网络、高效存储资源池,完成水利大数据存储体系的建设,为实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和管理奠定基础。

3.5加强水利信息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水利云数据中心是依托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现有仪器仪表收集信息,并上传至统一的数据中心,将有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处理、执行,构建一个基于数据的综合智慧平台。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平台及智慧水利综合应用平台,将数据、生产过程信息覆盖至系统内各个角落,实时了解、分析、控制生产流程中任一环节,实现管理调度的智能化,达到高效节能的目标。

3.6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智慧水利信息平台建设要在国家智慧水利建设政策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统筹规划、联合建设。在水利信息云平台中,通过整合创新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资源,创建跨层级、跨领域服务和分级管理的水利信息平台,实现水利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优化水利工作的各项业务流程,促进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3.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安全和灾备系统建设

一是,依据水利部《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的要求,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安全监控和巡检,防范网络攻击。加强对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的用户管理、认证管理和审计管理,及时发现漏洞,及时有效处置漏洞。二是,智慧水利建设极大提升了数据规模,现有的灾备体系难以满足数据安全存储的需求,按照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要加强备份中心建设,保障水利信息安全。

3.8大力推进业务领域智慧应用

智慧水利的关键工作是智慧业务的应用,由于对传统水利向智慧水利转变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应用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硬件配置高档但开发利用率低、内容更新跟不上致信息资源落后、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以及专业人员不足等现象,都制约了水利业务的智慧应用。需要充分发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终端和4G、5G网络的优势,开放各类专题数据服务接口,提高数据的共享化程度,促进智能网络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同时加大专业人员的培训,提升水利系统管理和处理水利信息的能力水平。

智慧农业建设需求分析篇10

【关键词】智慧政务业务协同关键技术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深化,对政务政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政务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城市建设,而智慧政务的建设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持。因此,加强对政务业务协同关键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智慧政务概念

智慧政务主要是指将云计算、SDn网络及物联网等技术作为基础,通过检测、整合及分析等,实现对各个职能部门下的资源进行高度整合,为城市各主体创建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智慧政务的发展,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政务业务效率及质量,还能够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1]。

二、智慧政务业务协同关键技术分析

智慧政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而实现政府稳定业务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性,由此,要想构建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需要加强了解和掌握关键技术。

2.1政务web服务语义模型的构建

不同于传统政务,智慧政务涉及范围较广,囊括了各个系统中的业务,而针对综合性、系统性智慧应用及服务而言,技术需要具备更强的操作能力,才能够满足智慧政务发展需要。现阶段,我国智慧政务主流语义web服务模型主要采用owL-S和wSmo两种形式,由于智慧政务具有透明度高、主动性及反应快等特点,针对语义模型的构建,可以从语法、语义及非功能属性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针对语法方面,可以采用服务于参数语法描述法,将名称、注释及性质等内容纳入其中,例如:就服务语法而言,服务提供者可以规定服务对象,如: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对象为农民工和失业人群。其次,语义方面,可以从消息和行为方面呈现服务需求,例如:政府采购时,价格参数包括税前、后等类型,而单位则为人民币等。最后,一般情况下,非功能属性可以从质量和安全方面入手,囊括了价格、时间等方面。

2.2分阶段多策略服务模型的构建

由于参与智慧政务协同服务数量较为庞大,对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诚然,在语义推理技术引导下,能够发现需要的服务,但是,难以满足大规模数据集发展需求,基于此,为了满足日渐多元化服务需求,可以积极采用关系数据库检索技术,将其融入到智慧政务系统中,最大程度上缩小服务搜索空间,并结合上述技术,对服务需求进行准确定位,职能部门在获取相应指令后,提供针对,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基于可组合组合模型构建

基于可组合组合方法主要是将服务组合问题转化为搜索与或图,进行解图处理,以此来减少工作量。在面对巨大工作量时,为了缩小状态空间规模,需要将可组合性模型引入其中,为组合服务方案的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避免语义描述存在的问题,还能够显著提高执行效率,进而为城市公民及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4业务集成及协同框架构建

信息时代背景下,云计算与Soa的出现,对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避免传统电子政务存在的重复建设、资源共享难等问题,可以对it基础设备及数据资源等集中到一起,进行动态整理及分配,但是,前提基础是要对政府政务进行详尽的梳理,有效识别各个业务系统需要的协同功能,利用web服务方式和方法实现信息共享及交互。受到业务集中与协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系统协同难度较大,由此,智慧政务系统将eSB技术渗透到传统系统当中,有效突破了协同难这一弊端,确保政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将Soa技术作为基础的形成的集成与协同框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保证传统业务稳定运行的同时,满足新业务开发需求,并促使软件工程、领域建模等工作也随之发生改变,为智慧政务良性循环提供更多帮助与支持。综上所诉,智慧政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坚持合理原则,构建匹配政务协同系统[2]。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智慧政务协同系统作为一项综合性系统,在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等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政府部门要认识到智慧政务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并树立以人为本原则,适当增加技术研究资金投入等,加大技术研究力度,了解和掌握现有技术的本质与核心,引进先进技术,调整和优化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