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实施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38:50

规划实施意见篇1

(一)科学统筹,尽快编制城市详细规划。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变更方案尽快编制城市详细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做到功能齐全、科学适用。要科学编制城市交通、环境卫生、农副产品基地和科技文化教育等公共建筑布局规划。城市道路要适度超前,符合城市发展需求,保障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之间交通联系的畅通和可靠性。要同步规划地下排水管道、自来水管道、燃气管道、电线、电缆、通信光缆等地下基础设施。要根据城市社会性能及经济功能的整体要求,统筹规划旧城改造,对将要改造的城市旧区进行统一规划,确定改造方向,明确改造要求,注重建筑风格,突出山水园林特色。在详规出台前,市政府要先制定一个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要在城区范围内终止土地交易,冻结建房手续,对城区范围内的土地用途、绿化、街道、建筑要作个较详细规划控制,并在城市重要位置予以公示。

(二)大力宣传,有效提高规划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规划法律法规,要努力推进规划法律法规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各职能单位和全体市民的规划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规划,个个支持规划,全体市民自觉服从规划的良好氛围。要将城市总体规划向全体市民公布,分区分片公布城市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在城区中心地段制作大型城市规划宣传图,印制规划宣传小册子,举办城市规划图片展览,督促领导层依规决策,管理层依规行政,市民层依规办事,组织引导全体市民监督城市规划有效实施。

(三)强化管理,严格执行城市规划。要加强领导,加大力度,严格城市规划管理,严格审批城市建设项目,认真落实“规划无特区,一支笔审批”的原则,科学决策城市建设,坚决杜绝随意变更规划和不按规划办事的现象。要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增强规划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统一性。搞好部门执法配合,严厉处罚和制止违反规划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

规划实施意见篇2

《意见》指出,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意见》明确了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的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城市、县、镇总体规划方面,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

**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方面,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编制《**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

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方面,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

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方面,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近期工作重点是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编制特色风貌规划。

为加快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意见》提出以下保障措施: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规划实施意见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优环境兴*,改进作风促发展”为主题,以企业满意、基层满意、群众满意为目标,切实解决机关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弘扬新风正气,抵制不良习气,努力实现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城市发展提供一流规划服务。

(二)工作目标。通过扎实开展“规划管理年”活动,树立规划人员政治坚定、勤奋好学的形象,潜心做事、勇于担当的形象,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形象,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形象,民主和谐、团结协作的形象,道德高尚、清廉节俭的形象,使领导班子战斗力更强,党员干部素质更好,机关整体形象更佳,各项工作业绩更优,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

二、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更新规划服务理念

一是要坚持刚性控制,搞好弹性引导。规划工作事关城市的长远发展,在刚性控制方面严格依法办事;在弹性的方面则做好引导,不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拖延时间;二是要坚持“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以外,不得增加新的规划审批环节和条件;三是要坚持“换位思考,急人所急”,积极为建设单位出谋划策,把事情办妥办好。

(二)进一步细化规划服务措施

理念的更新,必须由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证,否则将是一句空话。为确保规划理念的落实,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优化*投资环境的要求,我局将进一步深化细化服务措施,实施“一三一三”系列管理计划,即“统一标准,三案同审,一次告知、三项调整”:

“统一标准”是指强化规划设计条件的管理,统一项目审批的标准。把规划设计条件作为一把标准尺子贯穿于各个管理环节的始终,强化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

“三案同审”是指规划方案、建筑方案、市政方案实行同步审批。为了简化审批环节,除规划设计条件明确要求等特殊情况需要分步审查外,所有建设项目一律实施三案同审。

“一次告知”是指将评审意见一次性提出并告知建设单位,坚决杜绝多次出具修改意见,让建设单位反复修改的现象。

“三项调整”是指调整完善局内部的组织架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调整完善职责分工,建立高效优质的管理系统;调整完善各类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日常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考评、考核、督查

为避免因审批环节的减少可能导致的相关处室权限相对集中,监督制约相对减少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健全考评考核和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力度,通过有效的监控措施来确保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政,确保相关部门和人员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规划服务水平。

三、组织领导

按照上级对机关作风建设的要求,我局在此次活动中要建立四项工作制度。一是建立领导责任制。局党组书记是局机关作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负主要领导责任。班子其他成员要自觉强化“一岗双责”意识,既要抓分管工作出成绩,又要抓分管处室作风建设出成果;分管范围内作风建设出现突出问题,分管领导首先要负责。机关各处室、分局、窗口和监察大队主要负责同志是本部门、本单位的直接负责人,对处室及本单位的作风建设负全面责任,处室作风建设的实绩将作为考核处室和干部提拔的重要依据。二是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局领导班子要分别确定一个单位作为作风建设活动联系点,密切关注联系点的活动进展,加强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具体指导,帮助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三是建立指导制度。局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各单位、各处室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督促落实。各单位、各处室要主动向办公室汇报情况,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信息畅通。四是建立群众监督评价制度。机关作风建设的有关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公布,广泛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吸收群众参与,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工作要求

1、坚持以教育引导为根本,进一步增强全体机关干部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地进行思想发动,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要总结先进经验,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典型引路,举一反三,努力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2、坚持以解决突出问题为关键,进一步端正机关干部的思想作风、学习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集中力量,限期解决。

3、坚持以促进规划工作为落脚点,进一步推动规划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机关作风建设是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的成效也要以具体的形式体现出来,要落实到改进我们的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上。通过活动,引导广大规划员工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要求,实现规划各项业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真正使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推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不断开创又好又快、走在前列的新局面。

规划实施意见篇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规划立市理念,遵循“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原则,依据《省全线整治规划》,按照“四个结合”,即防洪防汛与综合开发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相结合,河道治理与堤路建设相结合,专项规划与城市既有规划相结合的要求,高水平、高效率编制规划,为实施段环境景观综合治理,打造国际化大都市亮丽风景线,实现“安澜惠民、健康和谐、环境改善、持续发展”的治理目标,提供先进的理念指导和科学的规划依据。

二、规划编制原则

1、生态性原则:充分体现生态保护第一的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先进性原则:规划的内容与项目设置应突出时代特征,代表国际一流的园林绿地规划理念和方向。

3、可操作性原则:紧密结合沿线发展现状,满足未来开发建设需要,利于规划的组织实施。

4、发展性原则:与主城区产业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规划和兴平市、武功县县城总体规划相衔接,为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经济性原则:规划的各类设施应体现经济性,为今后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规划范围

西起上游武功与宝鸡交界处,东至下游包茂高速与西安交界处,防洪指导线以外,南北各控制200—500米,东西总长约75公里。

四、领导机构

1、专家顾问组:负责指导规划编制中政策性、宏观性问题,为规划竞赛、评审、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协调保障组:负责协调规划编制过程中各单位衔接问题,保障规划竞赛、评审后勤工作,落实规划编制费用。

3、技术服务组:协助设计单位进行资料收集工作,提供规划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实施情况,组织规划竞赛及规划评审会议。

五、规划编制形式

本次规划编制以邀请招标形式,委托国内具有国家甲级规划设计资质及丰富的河湖景观改造设计经验的单位进行概念性规划编制。

六、方案评选

本次方案评选以竞赛的方式进行,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分别给予奖励,并对所有作品予以购买。

七、规划编制安排

本次规划编制分前期准备与考察、概念性规划编制与方案竞选、详细规划编制与评审、施工图设计等四个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与考察阶段。

(1)做前期准备。主要任务是前期资料收集,邀请设计单位。拟邀请6家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

(2)考察学习。主要任务是与设计单位一起,前往长沙、武汉、湖州、杭州、福州、洛阳等国内河道综合治理较好的城市考察学习。

同时,规划范围内千分之一基础地形图测绘工作也于该阶段展开,并于年4月20日前结束。

第二阶段:概念性规划编制与方案竞选阶段。

(1)进行方案编制。主要工作是设计单位现场踏勘,资料整理,规划编制。

(2)进行方案评标。主要任务是邀请专家,对7家设计单位编制的概念性规划进行评选,并向社会公布评选结果。同时确定详细规划编制单位。

(3)进行方案修改。主要任务是中标单位根据评标会专家意见并结合其他方案优点,对概念性规划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三阶段:详细规划编制与评审阶段。

(1)进行详细规划编制。主要任务是设计单位在概念性规划的指导下,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详细设计。

(2)进行详细规划评审。邀请规划、水利、景观、经济等方面专家对详细规划进行评审。

(3)进行详细规划修改。主要任务是设计单位根据评审会专家意见对详细规划进行修改完善。

第四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

确定设计单位,结合水利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八、资金安排

规划编制涉及概念性方案竞选、详细规划编制、施工图设计、现场考察、方案竞选、规划评审,以及规划范围内千分之一基础地形图测绘等相关费用,根据有关标准和工程量计算,列入今年城建资金计划统筹安排。

九、几点要求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相关县市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本次规划编制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建立分管领导包抓协调的工作体系。

规划实施意见篇5

一、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纲要》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把整顿和振兴奶业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作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持当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建设现代奶业为总目标,以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整顿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站、规范养殖为重点,认真实施《省千万吨奶战略工程规划》,推动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加快高附加值乳制品研发,促进奶业配套服务业发展,延长乳品业产业链条,鼓励独立核算的地区总部(销售公司)建设,使我市奶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落实任务,确保完成我市工作目标

年底前,由市畜牧兽医局负责,推广生鲜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奶站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由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负责,严格审查生鲜乳收购站资质条件,实现全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管理;由市经委牵头,在全行业组织开展整顿和规范工作,推进乳制品生产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使我市奶业发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10月底前,由各级畜牧兽医、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在推进养殖规模化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力争使我市奶牛良种覆盖率提高到100%,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接近5.8吨,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奶牛比重提高到35%左右;由各级发改、畜牧兽医、财政、工业等部门负责,引导乳制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奶源优势地区合理布局,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并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由各级工业、发改、畜牧兽医、质监等部门负责,完成乳制品生产企业良好生产规范改造,实现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80%以上;由各级工商、物价等部门负责,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不良竞争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由各级卫生、质监、工商、畜牧兽医等部门负责建立奶业的检测监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由各级卫生、质监、发改、工业、工商、畜牧兽医、商务、监察等部门负责,建立起从奶畜养殖、生鲜乳收购到乳制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我市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三、强化措施,为奶业振兴提供政策保障

(一)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扶持奶牛生产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对规模化养殖企业(奶牛存栏100头以上,下同)基础设施贷款由省级财政给予贴息资金支持工作。积极筹措保费补贴,推进奶牛政策性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努力降低和分散奶牛养殖风险。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扩建牛舍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扶持。二是扶持良种引繁。以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支持优良品种的培育、引进、扩繁和科技推广。三是扶持饲草饲料生产。重点推广青贮、黄贮饲料,支持草场改良。四是扶持粪便资源化处理。重点扶持规模化牧场、规范化小区的奶牛排泄物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五是扶持疫病检疫防控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饲料产品安全监测、兽药质量及兽药残留抽检、鲜奶质量检测、畜产品质量检测,支持奶牛布病、结核病检疫净化、奶牛疾病防治等体系建设。

(二)强化生鲜乳收购管理。各级畜牧兽医、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督促企业增强社会责任,认真执行《省生鲜乳购销合同》示范文本,并坚决制止随意拒收生鲜乳的行为,维护奶农利益。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通过收购、控股、租用等方式对现有的奶站进行接管。

(三)切实规范生鲜易行为。要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并协商确定生鲜易参考价格,于每年4月20日和10月20日前向社会。各级物价、畜牧兽医等部门要加强指导,保证协调机制的正常运行。

(四)建立生鲜乳质量监管制度。要结合全国打击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剂专项整治行动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我市生鲜乳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要认真执行全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启动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监测结果不合格的,要依法严厉查处。

(五)搞好奶牛养殖技术指导。要加大开展以“三进五到位”(进村、进场、进户,良种到位、良法到位、良料到位、良医到位、良管到位)为主要内容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技术水平。培训7000名基层奶牛防疫和繁育技术人员。

规划实施意见篇6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全市旅游业发展全面提速,十一五”时期。取得丰硕成果。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温泉之都、建设山水都市旅游精品、提升“六大精品景区”品质等重大战略举措,实施了一批旅游主题年重大建设项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旅游经济主要指标年均增幅超过20%增幅在全国名列前茅,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巩固,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基础更加坚实。

1.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全市国内、入境和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均获得了高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为25.5%入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幅为%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为25%年,十一五”时期。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62亿人次,其中,入境旅游者137.02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17.85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0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68.36亿元。西部12省(区、市)排名中,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分列第6位、第5位和第4位。

2.旅游产品类型更加丰富。

全市以“旅游主题年”为抓手,十一五”时期。着力推进“太阳”工程、五方十泉、10大生态旅游、10大乡村旅游、10大名镇旅游、10大温泉旅游等项目建设,构建了包含观光、休闲、度假、商务等不同类型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了浪漫的温泉之都、多彩的山水都市、壮丽的长江三峡、精美的大足石刻、神奇的天生三硚、峻秀的画廊等旅游精品。

3.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旅游业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方面配套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时期。旅游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截至年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406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4家,一般旅行社382家;星级饭店271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4家,四星级饭店60家,三星级饭店128家,二星级饭店68家,一星级饭店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9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38家,3a级旅游景区32家,2a级旅游景区23家,1a级旅游景区1家。此外,市还组建了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构建了更好的旅游投融资平台。

4.旅游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意见》渝办发〔2006〕221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激活旅游市场优惠奖励政策的通知》渝办发〔〕22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水都市”旅游精品――“太阳”工程建设的意见》渝府发〔〕131号)等文件,十一五”时期。加强了与周边省市、主要客源地以及国家部委的合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5.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十一五”时期。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从2005年的9.8%上升到年的11.6%旅游业在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帮助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五”时期,总体上讲。全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要求相比,与旅游业发达地区、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

作为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尚待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一是旅游目的地体系尚不健全。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鲜明的旅游形象。旅游目的地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旅游区域发展不够均衡,纵深发展乏力,空间格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发展潜力很大,二是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仍显粗放。全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组合度好。但是目前还有不少高品质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得不够好,缺乏有震撼力的国际旅游精品。同时,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散客化、个性化、多样化、体验化和精致化等方面,市场开发还不到位,游客满意度还比较低。

缺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新业态,三是旅游经营主体发育不够成熟。缺少有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活力不足。旅游产业链不完善,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不高。

具有专业技能的员工比例不高,四是旅游人才和科技支撑亟待加强。旅游产业人才队伍总体上素质偏低。高级管理人员短缺。旅游业科技含量不高,旅游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运用不普遍,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旅游业产业素质、服务品质还有较大差距。

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机制有待加强,五是旅游产业协调机制尚不健全。旅游发展合力不够充分。全市一盘棋”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

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欠账大。六是乡村旅游发展滞后。主要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向乡村旅游延伸不足。

二)十二五”时期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市旅游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十二五”时期。困难与希望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十二五”时期。

旅游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是宏观环境向好。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全球经济有望温和回升,将有利于为旅游业发展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促进各国和地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的互相渗透,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将为旅游发展创造新机会。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有利于凸显旅游产业地位。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将推动旅游产业素质提升,并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从国内环境来看,国旅游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十二五”时期,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今后一个时期,将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期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升级、城乡互动催生新的消费革命”国民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产业。国务院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发展迎来新热潮,呈现加速发展态势,旅游总收入增速预计将持续高于GDp增速。

旅游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市我国是中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二是区域地位凸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统筹城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开发西部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时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攻坚时期,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建立、两江新区崛起等重要机遇。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旅游业被定位为加快和率先发展的行业之一,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的重要内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将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大发展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得到更大支持。

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十二五”时期,三是五个助推。围绕“五个建设,全市将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美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状况,整治社会治安秩序,提升健康卫生状况,可望为旅游业的转型升位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提供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将对旅游业发展起到重要助推作用。

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2.“十二五”时期。

旅游资源的部门、地区分割和旅游者、旅游要素自由流动需要之间的矛盾,一是体制机制障碍亟需突破。最主要的有:旅游部门职权范围相对有限和旅游产业综合性大产业性质之间的矛盾。区域旅游发展的整体性和行政区域的层级性之间的矛盾等。

国旅游业的发展一直缺乏综合性的根本法,二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国家层面。专业性法规体系也不健全。从地方来看,旅游立法也存在一些薄弱和滞后的地方。特别是适应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等新领域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基本上还是空白,将给旅游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以及旅游业在推进“缩小三个差距”中应当发挥的作用等方面,三是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旅游产品和市场开发、旅游经营主体培育、旅游运营模式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旅游业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周边省市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四是区域竞争加剧。国发〔〕41号文件的出台固然给各地旅游业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和市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国际方面,此外。世界主要经济体消费能力降低、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可能设置的各种软性贸易壁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五个建设,创新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精品景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三个差距”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和率先发展,把旅游业建成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建设成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西部地区旅游高地。

二)发展战略。

1.加快和率先发展战略。

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各行业资源,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大项目和大营销为重点,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若干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提升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2.精品带动战略。

加快等精品景区建设,瞄准国际一流标准。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全市旅游业提档升级。

3.“五个转化战略。

加快旅游业发展,充分利用“五个建设发展后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改善的机遇。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4.产业融合战略。

坚持旅游业与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功能。延伸以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园区和旅游产业集聚区,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

三)发展目标。

全市旅游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通过五年努力。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显著提升,全面建成形象鲜明、产品多元、服务一流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和西部旅游高地。旅游产业效益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旅游业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的重要产业,使成为中国以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的典范。

力争全市年接待旅游过夜游客达6250万人次,2012年年底。年均增长25%旅游总收入达1550亿元,年均增长30%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0亿美元;就业总量达195万人。2015年年底,力争全市年接待旅游过夜游客达1.08亿人次,年均增长20%旅游总收入达3000亿元,年均增长25%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16亿美元,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进入西部各省(区、市)前3位、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前10位;旅游产业就业总量(直接与间接就业)达250万人。

三、主要任务

全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十二五”时期。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加强旅游市场宣传营销,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促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一)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推进区域旅游纵深发展,突出主城区都市旅游以及精品景区打造。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空间上的拓展和相对均衡,把“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成为“山水都市旅游区”把“两翼”分别打造成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构建“一区两带”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

加快打造“山水都市旅游区”1.以城带郊。

积极构建“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2.以线带面。

深化发展地质地貌观光、生态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积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突出等亮点

加快建设“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3.以点带片。

做好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加大市场宣传营销力度,将“打造成为“民俗生态旅游带”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增长极。

4.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全覆盖的旅游集散地体系。

5.加强市内外区域旅游合作。

二)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全面提升观光旅游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发展邮轮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和复合化发展,促进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

1.全面提升观光旅游。

依托“五个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以山水都市景观为基础。围绕两江新区、公租房、廉政教育基地、唱读讲传、国防教育基地、山城夜景等创新举措和发展亮点,加强主城区风貌改造,灯饰提升工程等的动态文化意蕴,实行整体包装,突出地方性、时代性,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旅游。

进一步优化旅游环境,以长江大小三峡(白帝城、小三峡)大足石刻、天生三硚、钓鱼城、天坑地缝、白鹤梁等为重点。健全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然和人文观光旅游精品。

突出景区特色,充分发挥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加速三峡库区湿地、神女峰、神女溪、大昌古镇、金刀峡、黑山谷、桃花源、阿依河、千野草场、雪宝山等观光旅游精品建设。

2.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

丰富温泉文化内涵,完善“五方十泉”加快建设“一圈百泉”推动“两翼多泉”开发。推进温泉资源多样化利用,提高中国温泉之都”品牌号召力,着力打造“世界温泉之都”十二五”时期,五方十泉”应普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其中至少两家温泉要建立与疗养院合二为一的正规疗养温泉。

发挥美食之都、购物之都优势,结合“宜居森林等建设。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度假。建设一批符合普通老百姓需要的休闲娱乐场所,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公园绿地体系,大力发展集购物、美食、娱乐等于一体的旅游休闲综合体,推动旅游和城乡居民休闲的融合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促进乡村休闲度假蓬勃发展。

3.积极发展专项旅游。

鼓励提升邮轮旅游档次,加快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加快主城区及沿江旅游码头建设。加快老旧普通游船更新换代步伐,支持高端游艇发展,推进长江三峡沿线一批游艇基地建设,形成顶级邮轮集群,使长江三峡成为国内内河邮轮游艇旅游龙头。鼓励游轮游艇旅游发展,加快重要节点游艇基地建设。

丰富展示手段和体验内容,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旅游。加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将红色旅游和青少年修学、党员学习、干群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批部级和市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强各类历史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名人踪迹的开发,加大博物馆等现代文化场所开发利用力度,形成良好人文氛围。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优势,挖掘传统商业、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文化资源,加大整合开发力度,以民俗旅游发展促进民俗文化保护。积极发展融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化和多元化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收入从以餐饮住宿收入为主向以旅游综合收入为主转变,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

打造一批功能完备、服务专业的商务酒店。加强旅游企业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衔接和合作,大力发展商务旅游。建设和完善商务设施。建立商务旅游服务网络,促进商务旅游专业化经营。抓住主城改造以及悦来国际会展城建设等机会,完善会展场所及设施,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制定商务会展旅游发展规划,针对商务旅游特点推出个性化订制产品,提高舒适性、安全性和灵活性,打造现代化的商务旅游产业体系,创立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

具有世界影响、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顺应现代消费需求新趋势,规范发展高尔夫旅游和主题公园项目。打造以山地高尔夫为特色。按照精品化、差异化要求适度发展大型主题公园项目。

4.强化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重点开发一日游、两日游旅游线路,针对本地市场。做好交通衔接规划,加强市场秩序管理,促进“人游针对中远程市场,加强不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合作,加强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饭店等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旅游线路产品开发。争取将温泉之都、大足石刻、大仙女山、画廊、合川钓鱼城、天坑地缝、四面山、金佛山等纳入国家旅游线路。

三)加强旅游市场宣传营销。

加大旅游市场宣传营销经费投入和工作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旅游形象。

1.整合宣传营销资源。

整合各行业、各区县(自治县)各主体宣传营销资源,树立大旅游理念和集团军概念。共同促进旅游宣传营销工作。充分发挥市级宣传营销资金带动作用,根据各区县(自治县)从宣传营销资金专户中实际支出的旅游宣传营销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助,放大市级宣传营销资金使用效果,力争每年整合全市旅游宣传营销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按照公司化运作模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推进共同营销。

2.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旅游宣传营销体系。

构建旅游形象体系。加大投入,围绕全市旅游主题口号。集中对全市主题旅游形象和长江三峡(大小三峡、白帝城)大足石刻、天生三硚、天坑地缝、白鹤梁、钓鱼城等旅游精品进行宣传营销,打响旅游品牌。完善旅游宣传的十个一”一个标识、一句口号、一幅地图、一本画册、一首歌曲、一张光碟、一台演出、一份报刊、一套丛书和一家网站)工程,加快打造“三名平台”名媒宣传营销平台、名人宣传营销平台、名节宣传营销平台)综合运用电视、报刊、广播、户外广告、网络、手机短信等手段,深度推介旅游。进一步深化与中央、境外及市级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集中时段强力宣传旅游。重视宣传效果,对于市场反响较差的演出项目等要重新打造,提升品质。开设卫视旅游栏目,重点打造旅游频道、旅游广播频率宣传品牌。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旅游整体形象广告,每年集中推介1―2个重点景区。各大型活动应把旅游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户外公益广告栏按一定比例切块用于旅游宣传。鼓励著名制片人来渝拍摄影视剧作品,奖励推介风土人情和景区的优秀影视和文学作品。

3.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

稳步开发本地旅游市场。利用高速交通发展的机遇,实施旅游消费激励措施。加强等周边大城市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市场的开发。围绕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努力提升旅游接待设施和服务的国际化程度,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计划,构筑国际化的旅游营销网络体系。市外主要客源地设立办事处。每年开展专题旅游推介、组织海内外重要客源地旅游推介各10次以上。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建立旅游门户网站,适时旅游信息。

4.丰富旅游节会活动。

策划推出温泉之都旅游节,继续办好中国西部旅游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等重点节会活动。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节会品牌。提升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影响力,支持“一区县(自治县)一节会”活动。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深入开展旅游主题年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宣传营销工作。

四)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旅游要素,围绕旅游产品开发和目的地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强化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

1.加快建设旅游精品景区。

2.优化饭店业结构和品质。

积极引进国际顶级酒店管理品牌,规划建设一批五星级酒店和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旅游酒店。支持开发青年旅舍、经济型连锁式酒店、自驾车营地和房车营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包含星级饭店、经济型饭店、度假村、休闲公寓、乡村旅馆、青年旅舍、汽车旅馆、农家乐等多种类型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2015年,全市五星级酒店要达到100家以上。

3.加强旅行社规范管理。

加快实施星级旅行社标准,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规范旅行社管理运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重点培育骨干企业,鼓励发展专业化与特色化旅行社,支持导游服务公司以及旅游电子中间商等新业态发展,加强对旅游中间服务业态研究和分类管理,推动形成比较合理的分工体系。十二五”时期,全市力争实现全国十强旅行社集团1家、全国百强旅行社4家的目标。

4.实施“畅通旅游”工程。

力争在3年内5a级景区一级路或高速公路直达,把发展旅游景区交通作为“畅通重要内容。大力促进旅游公路与高速公路网络的连接。3a级以上景区公路建成三级以上油路。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形成旅游交通环线,加强各种交通工具的衔接。旅游客运服务要延伸到主要景区和主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交通标识、公路服务区要增添旅游服务功能。改善旅游包车条件,中心城市和旅游重点区县(自治县)设立旅游车公司。完善重点景区停车场设施。加快高速铁路建设,优化运行调度,加强时刻衔接,开行旅游专列。开通到北美、欧洲、日韩等主要大城市直航航线,加密台湾等主要客源地航班,2011年直航台湾航班每周确保达12班以上,力争达20班以上。鼓励开辟旅游包机航线。支持万州、黔江机场向旅游机场转型,推进等支线机场建设。规划并建设朝天门等邮轮母港和旅游码头,完善配套设施。对码头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降低各类邮轮游船停靠费用。

5.大力发展旅游餐饮娱乐。

继承发扬传统名品,充分挖掘餐饮文化。积极发展创新产品,支持各区县(自治县)打造地方特色餐饮品牌,强化美食之都”形象。规范餐饮场所管理,规划建设旅游餐饮集聚区,提升餐饮管理水平。组织厨艺大赛和餐饮服务技能大赛,提升菜肴质量和餐饮服务水平。鼓励发展主题餐饮,鼓励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支持餐饮“走出去”深入挖掘巴文化、抗战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加强传统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支持旅游景区开发娱乐项目,支持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市场前景好的大型主题公园建设,鼓励社会娱乐业和旅游业结合发展,适度发展大型旅游演艺项目。

6.加强旅游商品开发。

打造全市及各区县(自治县)标志性旅游购物产品,依托本地名优特新产品。积极发挥旅游业对工农业产品的营销功能。做大做强传统民间工艺品牌,加大地方特色工艺品、纪念品、宣传品等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旅游商品体系,努力实现“一个区县(自治县)一个品牌”积极建设旅游商品产业园区、交易中心和研发中心,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特色街或特色集贸市场,推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一体化。主城区及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打造一批不同特色的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基地。进一步规范旅游购物市场秩序,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产销体系。

7.推动旅游产业融合与集群发展。

推动旅游和农业、工业、文化、体育、金融、物流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强化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围绕精品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强综合配套功能,积极发展旅游综合体和旅游产业园区,利用3―5年时间,形成3―5个产值规模超10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群以及20个产值规模超10亿元的旅游产业集群。

五)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国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具有市场活力的旅游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旅游经营主体。

1.加快培育旅游龙头企业。

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旅游投资集团、旅游产业发展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鼓励国际国内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入驻鼓励非旅游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经营,鼓励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进入发展。支持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并购等方式,实现集团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重点培育从事资源经营、旅行接待、景区开发和主题公园打造等的大型旅游集团。扶持旅游装备、酒店设施、休闲用品等生产、营销龙头企业发展。

2.提升中小旅游企业活力。

引导中小旅游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市场开拓能力。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积极组织中小旅游企业争取融资、财政、税收、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探索更有效的奖励、税收减免和补贴措施。推动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制定实施针对“农家乐”民俗户等特殊经营主体的优惠政策,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3.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旅游业经营。

除法律明令禁止的领域,放宽准入门槛。旅游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鼓励各种类型的资本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鼓励利用外资发展旅游业。简化旅游项目审批程序,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旅游产业项目一律改为备案制。鼓励旅游创业,特别是对农民、城镇失业人员、大学生等群体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鼓励民营博物馆等旅游资源开发,支持旅行社将其纳入旅游线路。

4.加强面向旅游企业的公共服务。

加快行业协会改革,积极打造旅游投融资公共平台。加强对旅游企业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科研支持,协助采购、联合营销、对外交流等各项工作。

六)促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面向市场需求。实施旅游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人才交流、旅游人才星火、旅游人才繁星等“四大工程”加强旅游学历教育,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大旅游人才开发工作力度,推进旅游人才市场建设。

1.加强旅游学历教育。

筹建旅游学院。加强旅游院系和学科专业建设,整合存量旅游教育资源。争创旅游博士点。科学合理设置旅游专业和教学内容,创新旅游教学模式。加强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编制实训教材,培育“教师+技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

2.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

云阳县建立库区旅游培训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将确定为中国西部旅游教育培训基地。主城区、黔江区建立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加强库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探索以旅游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农村人才的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村中等旅游职业教育。2015年,实现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学历水平大幅提升。

3.推进旅游人才市场建设。

以就业或创业等方式转移到旅游产业。利用西部地区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吸引国内外旅游人才参与全市的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从事旅游工作,积极引进旅游业界高层次人才。建立与发达地区的人才互动交流机制,定期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旅游工作。建立全市旅游人才信息库,推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2015年,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就业总量达到250万人。

4.改善旅游人才发展环境。

实行导游人员聘任薪酬与职业资格挂钩制度,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予以支持。地方率先建立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大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思想、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旅游激励制度,对旅游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

七)推进旅游资源环境保护。

推进旅游业的节能环保,强化旅游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优化城乡风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

对资源闲置或造成破坏的项目要立即整改或限期退出。进一步提高旅游规划的法律效力,旅游项目经营权出让一律实行招投标等公开竞争方式。对不符合旅游规划的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和设施,有关部门不予批准立项和开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要求,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利用,灵活运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等方式,积极探索将相关旅游资源纳入统一经营主体,推进旅游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切实保障博物馆、纪念馆、文物保护单位等建设经费。

2.加强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把景区绿化纳入“森林建设范畴。关闭影响景区生态环境的小水电、小矿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景区生态。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然保护区等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必须按规定编制项目对保护区域的生态影响报告。对长江三峡、武陵山区等生态环境敏感地区以及温泉、高尔夫、大型主题公园等生态影响较大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要制定全市开发利用调控规划。完善景区污染防治设施,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100%制定旅游景区生态环保评价指标体系,并率先在5a4a级景区实施生态环保评估。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治理消落带,推进“绿化长江行动”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提升生态脆弱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减少旅游开发和旅游者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3.推进旅游业节能环保。

积极推进低碳旅游发展,制订实施旅游业节能减排计划。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十二五”时期,全市力争将星级饭店、a级及以上景区每万元旅游收入的用水用电量降低20%推动绿色旅游饭店创建,推行宾馆、餐饮行业一次性用品收费制度。

4.优化城乡风貌。

做到无缝隙”覆盖,加强城区卫生日常保洁工作。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对影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造或拆除。加强交通管理,积极疏导影响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各类违规行为。加强城市治安、文化综合整治及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素质,着力解决车辆乱停、摊位乱摆、牌子乱挂、垃圾乱扔等问题。加强旅游景区风貌整治,对景区标徽、字体、色调、员工服装、纪念品包装等进行创新设计,充分体现地方性、民族性、艺术性。

四、重点建设项目

全市将围绕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以下重点工程项目:

一)重点景区(点)建设项目。

1.六大精品景区。

长江大小三峡(奉节白帝城、小三峡)天坑地缝、白鹤梁、天生三硚、大足石刻、钓鱼城。

2.山水都市旅游区。

两江四岸滨江休闲带,解放碑都市商圈旅游区。红岩联线,江北铁山坪,九龙坡走马镇、千秋生态农业园、寨山坪,北碚大金刀峡、金刚碑古镇、大后港(草街大坝、大木桥)南岸广阳岛,巴南桃花岛、浪琴游艇基地,沙坪坝磁器口古镇、中华绿谷,大渡口马桑溪古镇,渝北兴隆现代农业区,巴南区琵琶洞度假区、林海景区,双桥区万商会所、国际鲜花港,璧山奥特莱斯国际旅游度假村。

3.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

丰都名山、南天湖,涪陵武陵山、北山坪。忠县石宝寨、四望楼,万州青龙瀑布、潭獐峡,云阳张飞庙、龙缸,奉节白帝城、天坑地缝,大昌古镇、宁江半岛、神女溪,巫溪红池坝、大观山、宁厂古镇,开县汉丰湖、雪宝山,石柱西沱古镇,长寿区长寿湖、长寿古镇等。

4.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

画廊,大仙女山。黔江小南海、蒲花河、濯水古镇、城市峡谷公园,石柱黄水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秦良玉历史文化旅游区开发,彭水阿依河、摩围山、鞍子苗寨,酉阳桃花源、龚滩古镇、龙潭古镇,秀山洪安边城。

5.其他重点景区。

万盛黑山谷、森林世界,南川金佛山。潼南“三色”旅游公园、双江古镇、大佛寺,铜梁玄天湖度假区,江津四面山、游艇产业园,綦江古剑山,永川茶山竹海,荣昌路孔古镇,城口黄安坝、九重山、川陕苏区城口县苏维埃政权遗址纪念公园,垫江牡丹生态旅游区,梁平双桂堂、百里竹海,大足海棠香园。

6.综合性项目。

温泉之都项目大型主题公园项目。

二)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项目。

五星级酒店建设、长江三峡旅游营销中心、山城夜景灯饰工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安全监控系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三峡游艇基地建设、沿江旅游码头建设、旅游汽车营地建设、西部旅游集散中心、黔江武陵山旅游集散地、涪陵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港、奉节兴隆旅游新城等项目。西部旅游总部经济园区、中国(旅游交易所、五星级邮轮建设项目。

三)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

重点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外部交通以及相关市政设施。

全市旅游投资总额1万亿元,十二五”时期。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2/3旅游主体项目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1/3旅游主体项目共计102个,投资总额3250亿元,其中市级重点项目52个,投资总额2115亿元;区县(自治县)重点项目50个,投资总额1135亿元。

五、发展保障措施

促进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产业配套政策措施、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等措施。

一)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旅游业发展统筹协调能力。

完善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建立以旅游综合服务满意度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将各地旅游工作纳入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促进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加强旅游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鼓励探索大旅游管理体制,积极争取设立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健全跨区县(自治县)边界的旅游综合发展机制和跨省(区、市)边界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

2.探索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将工作重点放到运营监管和公共服务上来。积极推进旅游协会专业分会等旅游中介机构建设,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水平。建立旅游发展监测与预警系统,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和行业管理手段。筹建旅游规划研究院,设立旅游行业专家委员会,强化创新研究。积极筹建旅游交易所,探索以市场运作方式整合旅游资源。筛选一批示范试点景区,推进景区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

3.积极推进试验区建设。

争取开展竞猜型体育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免税购物等试点。探索在五星级豪华邮轮、重要旅游景点建立免税商店以及游客离境退税机制。设立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大仙女山旅游景区、大足石刻旅游景区、钓鱼城旅游景区、金佛山旅游景区、黑山谷旅游景区“一带五区”统筹城乡旅游专项改革试验区,争创中国旅游创新实验区。允许其先行先试。

二)完善旅游业发展配套政策和措施。

1.加强旅游法规和标准建设。

重点加强地方旅游综合法规、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建设,结合旅游业发展特点。推动低碳旅游、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旅游、旅游装备制造、旅游服务质量等领域的标准建设。

2.进一步减免税收和规费。

计征基数可扣除支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实际费用。落实国务院关于宾馆饭店与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同价政策。对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企业,全面落实旅游企业所得税税率减按15%计征的政策。旅行社的营业税。适当减免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基金。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旅游企业,只缴纳污水处理费,免征排污费。

3.完善土地优惠政策。

用地由市国土房管部门专项安排,全市旅游主题年活动确定的市级旅游重大项目。项目所涉及的公益设施建设,减免市、区县两级土地出让金。稳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鼓励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垃圾场、废弃矿山和可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发展旅游业。鼓励通过租赁、兼并、抵押等多种方式盘活流转土地,保障重大旅游工程项目用地需求。探索以生态移民、宅基地(房)换住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提供旅游项目用地。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以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用于旅游接待设施项目建设。探索旅游景区(点)一地多用”模式。重大旅游项目可适当配置房地产用地。

4.实施旅游奖励政策。

出台关于组织游客来渝奖励办法、旅行社组团到区县(自治县)旅游奖励政策指导意见,制订出台鼓励国内外旅行社在渝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优惠政策。争取强度更大、范围更广、包容性更强的奖励政策。

5.制订旅游消费激励措施。

扶持休闲度假示范活动。探索推进企事业单位奖励旅游、福利旅游等做法。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获准的公务活动中的有关服务事项可委托旅行社安排。探索发放旅游消费券,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动公园、展览馆、博物馆逐步免费开放,鼓励景区实行门票优惠。

三)提升资金保障能力。

1.大幅增加政府投入。

现有基数上逐年增长。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旅游宣传、营销专项资金保障体系,建立市、区县两级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市级旅游发展资金对区县(自治县)支持力度。把旅游业作为三峡库区重要支柱产业,加大对长江三峡旅游资金投入力度,对豪华邮轮修建和改造给予贷款贴息补助。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生态补偿基金和生态质量保障基金,支持开展旅游节能降耗和旅游绿色环保活动。

2.加强金融支持。

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推广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深化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旅游企业的授信额度。支持开展侧重于旅游业务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试点,设立旅游股权投资基金,大力推进适合乡村旅游开展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降低景区售票点和宾馆饭店刷卡费率。积极探索保险业与旅游业融合共生的创新发展,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旅游基础设施试点工作。

3.强化资本运作。

研究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培育一批旅游上市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市场融资。探索开展动产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和林权质押等权益质押担保方式融资。力争将旅游投资集团等包装上市。鼓励各类投资基金、开放式基金参与旅游项目建设。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和股权质押贷款方式进行融资。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助联保方式实行小额融资。设立或者完善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的多层次旅游企业融资担保基金与担保机构。完善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推广“主管部门贴息、地方政府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开发”五位一体”投融资模式,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化服务。完善市、区县两级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推出一批有牵动性和影响力的大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势企业投资开发。

四)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提高设施水平,加强全市市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功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加快主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实现水、电、气和宽带全覆盖,4a级及以上景区逐步建成数字化景区。积极采用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等多种方式,解决游览参观和休闲度假场所的公共交通问题。加强景区卫生管理,实施旅游公厕标准化改造工程。

2.加快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鼓励订制个性化产品,建设集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机构总部、旅游服务中心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大厦。渝中区、万州区、黔江区等中心城市和重点旅游区县(自治县)建设区域性的旅游散客集散中心。主要景区、火车站、机场等设立旅游服务中心或接待站点。建成标准化旅游标识系统、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语言无障碍系统。建立商务旅游服务网络。提高舒适性、安全性和灵活性。

3.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统一规划旅游线路,按照统筹兼顾、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市和区县两级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大力整顿长江三峡旅游市场秩序,制订邮轮游艇、游船评级标准,根据级别确定指导价格。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坚决禁止“黄赌毒”打造高品质文明景区。完善12301旅游投诉处理系统,构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公共平台,实现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建立价格诚信机制和旅游行业信用等级公共投票系统,加强旅游联合执法,坚持不懈地打击非法经营,净化旅游市场环境,建立依法治旅、公平竞争、规范经营的旅游市场新秩序。

4.强化旅游风险防范和安全监管。

研究制定旅游发票贴花保障制度。完善旅游安全预警信息提示制度,鼓励旅游保险产品创新。重点旅游景区要编制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旅游安全设施必须纳入项目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风险较大的旅游项目实行安全评价制度。

五)加强规划实施与管理。

1.强化规划的指导地位。

区县(自治县)旅游发展规划和市级旅游专项规划要突出对本规划的支撑作用,本规划在全市旅游业各级规划中居于指导地位。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引导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规划合力。

2.建立规划的落实机制。

要明确实施主体及责任,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并纳入考核体系。积极做好旅游规划任务时序的合理安排,抓好规划任务空间科学配置,确保规划任务落地。规划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形象提升、市场主体培育、旅游环境优化、人才体系建设、资源环境保护等主要由政府履行责任的任务,要全力推动落实。规划提出的预期性目标和产业发展等任务,主要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政府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

规划实施意见篇7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规划实施意见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促进“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根据“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结合县直机关实际,现就市直机关贯彻落实

“五五”普法规划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党员干部、职工学习法律知识,努力提高县直机关党员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和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淮南,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努力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要进一步掀起学习贯彻宪法的热潮,使党员干部熟悉并掌握宪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性。同时,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促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要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

2、深入学习宣传《公务员法》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学习《公务员法》的学习活动,开展契约自由、公平竞争、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原则和制度的宣传教育,促进经济主体依法生产经营和管理。要大力提倡和学习宣传通过法律途径、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进步。要积极开展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为文化、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服务。要加强淮南地方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法制宣传的针对性。

3、要围绕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的要求,以普及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廉洁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保障意识为重点,切实提高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普法固然要广泛和全面,只有系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才能够保障公务人员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但是,从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各种违法案件和腐败案件看,对公务人员普法,不仅要普及法律常识,更要通过普法重点提高几种意识。必须强化责任意识,防止权力滥用;增强服务意识,克服;树立廉洁意识,防止腐败蔓延;强化程序意识,减少形式主义;增强权利保障意识,杜绝特权观念。

4、开展以建设“平安涡阳、和谐涡阳”为中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纪、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要加强机关党员干部守法观念的培养,要加强依法维权、依法宣传教育。开展治安和刑事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要加强法律权威和执法公正教育,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要求

1、要大力强化领导机制。县直机关各单位要普遍建立普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单位主要领导要作为第一责任人,认真落实普法工作责任制。要把普法工作纳入《机关党的工作责任制》和创建“文明机关”、“五型”机关、“四好”科室的考核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普法工作所需经费要列入单位的年度预算。

2、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要把普法学习作为机关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党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每年要确定3至5个法律法规重点宣传普及。要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把依法行政水平和效果作为工作考核内容。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全过程。

3、大力营造学法用法的氛围。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把法律学习作为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五五”普法其间,将适时开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宣传月、学法经验交流会、普法园地竞赛等系列活动。

规划实施意见篇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实施“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抓手,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构建“视野前瞻、定位准确、系统完善、管理科学、覆盖城乡”的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指导建设原则。围绕当前建设重点,编制一批科学性、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规划,指导城乡建设有序开展。

2、坚持适应形势发展原则。根据新的发展形势,对已有规划抓紧修订、补充和完善,对未编规划抓紧启动编制。

3、坚持即期长远结合原则。编制一批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和前瞻性的规划,增强规划的引导性。

4、坚持规划联动衔接原则。城镇规划编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城市、县、镇总体规划

按照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定位,完善城市、县和建制镇总体规划,为城镇建设提供更合理的框架结构、更充裕的发展空间和更科学的规划指引。**年完成市和四县总体规划(含近期建设规划)、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以及20个重点镇的总体规划修编、修订,**年底前全面完成建制镇总体规划修订工作。

近期工作重点:

1、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用地功能布局,统筹**排市域交通、供电、防洪等重大基础设施,对旅游、生态、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等提出规划指引原则。同步完成未来5年的“近期建设规划”及近期建设区的控规编制工作。

2、修编“四县总体规划(**-**)”。依据《**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四县总体规划修编。歙县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总体定位,突出“古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休宁县以“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为原则,做好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同步完成“近期建设规划”,开展近期建设区域的控规编制;黟县围绕西递、宏村等重要节点,依托文化遗产密集区的资源优势,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系;祁门县以“新城”开发建设为主要载体,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同步改造提升老城区。

3、修订建制镇总体规划。根据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要求,全面修订全市建制镇总体规划,以20个特色镇为重点(名单附后),突出发展特色和优势,做好镇区规模拓展和镇域村庄协调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引。

4、编制南部城镇群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区域经济一体化,明确重点发展区域,统筹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形成以**中心城区(含屯溪组团、新城组团、岩寺组团)为核心,休宁海阳组团、歙县徽城组团为两翼“一加二”的空间结构框架,统筹南部城镇群协调发展,为**市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城乡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

围绕“十大工程”建设,服务即期建设需要,在**年底前完成一批重要区域、重点项目的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为开发建设提供翔实的规划依据。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可延至**年底前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由各区县政府自行划定范围,分区域、分阶段组织编制。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在《**风景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服务**景区为目标,按照“四门洞开,山上山下互动”的总体要求,处理好景区与周边汤口镇、谭家桥镇、耿城镇、焦村镇、三口镇和洋湖林场区域之间的关系,尽快编制完成“**景区外部交通专项规划”和“环**周边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带动并加快“五镇一场”建设,提升**景区及周边城镇接待能力和容量,形成以**风景区为中心的“大**、大联动、大旅游”格局。

2、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按照规划用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的规模,通过编制高铁**站站前区综合规划,实现站前区枢纽交通与市域和市区交通的“无缝”衔接。按照商贸旅游、商务办公、文体娱乐和高品质居住区的功能定位,编制站前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站前区的开发建设提供依据。

3、编制《新**江综合开发工程规划》。制定西起桃花岛,东至花山景区的新**江综合开发规划。以老街区域为核心,改造提升老城区沿江风貌,完善滨江旅游服务功能,编制三江口、桃花岛和江心洲三个主要节点周边的详细规划建设方案。以花山谜窟为核心,拓展城市空间,丰富新型旅游业态,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旅游休闲度假区。

4、完善《太平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按照建设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的要求,以加快环湖区建设为主题,以环湖公路为主线,拓展环湖区建设用地规模,完善太平湖总体规划内容,为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提供空间,为太平湖的大发展、大跨越提供规划依据,年接待能力从80万人次提升到200万人次以上。

5、修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围绕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配套,修订完善《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整治规划》,完成老街区域交通协调规划研究工作和小街小巷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规划控制导则。深化《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府衙修复、斗山街改造、渔梁坝开发和练江改造等方面做到详细规划的深度。以“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为抓手,以西递、宏村、唐模、棠樾、呈坎、黄村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村落为重点,修订和完善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和其它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按照一个新村(解决村民的居住问题,疏解古村落的保护压力)、一批项目(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丰富旅游服务业态)、一套设施(道路交通、消防供水、污水排放)的要求,完善和拓展开发利用篇章。

6、编制和完善重点建设区域详细规划。根据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尽快完成详细规划的编制、调整完善工作。近期重点完善和编制雨润商务度假区、茶博园、新徽天地旅游度假区、黎阳老街改造、徽文化艺术长廊、东**旅游小镇、太平湖SpG项目、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北驿度假区、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新**医药博物园、纳尼亚小镇等一批用地面积在1000亩左右的重大旅游休闲、文化产业项目详细规划。同时按照整合教育资源的要求,抓紧编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规划。

7、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区别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在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道路沿线和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生态、徽韵”原则;景区景点周边按照“建设新村、配套功能”原则;城郊按照“集约用地、风貌整治”原则,结合“村庄清洁工程”,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三)城乡发展重要支撑专项规划

保障发展需要,在**年底前,加快完成一批重要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综合竞争力。

近期工作重点:

1、编制**市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交通”的要求,结合高铁建设,尽快完成高铁站站前区综合交通规划,确保高速铁路与城市道路交通配套设施同时建成投入使用。抓紧做好**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市公路网和旅游公路网发展规划,尽快形成以高铁**站为核心、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道路为脉络、县乡公路为延伸的市域道路交通体系。

2、编制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按照服务“大旅游”的要求,编制自驾车旅游服务专项规划,在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全市自驾游服务中心”,在各区县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区”,在景区景点周边规划建设“自驾游服务接待点”,通过三级体系建设,构建自驾游配套服务网络。修编**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抓好乡村旅游全市统筹,完成乡村旅游的规划布点和用地布局,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3、修订和完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按照服务“园区建设”的要求,抓紧完成全市各经济园区总体规划修订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为园区发展建设提供依据。按照园区集中、产业积聚的发展思路,着力扩大园区规模,**经济开发区原则上按照20平方公里规模进行建设;区县园区通过整合资源,盘活土地,结合发展条件,适当拓展规模。在现有园区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要求,在全市统筹**排2-3个新的园区。

(四)城乡环境风貌整治规划

针对需要重点整治环境风貌的节点、路段和区域,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品位”的要求,在**年底前,编制完成环境风貌整治和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塑造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面貌。

近期工作重点:1、编制城市重要节点改造规划。中心城区按照“拓展和内涵提升”的要求,完成高速公路率水桥区域、草市—篁墩区域、汤屯高速公路出口区域环境风貌整治改造详细规划,同时启动仙人洞路整体改造详细规划,完成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拆迁**置区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规划,提升城市形象。各区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选择若干“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重要出入口”区域,完成一批改造提升和环境整治项目规划,通过环境整治和整体改造,迅速改善城市面貌。

2、编制特色风貌规划。以“整体要有规划,群体要有美感,单体要有特色”和“瘦、透、秀”的总体要求,制定城乡特色风貌控制导则和新农村民居建设标准图集,分类指导各地建设。编制完成城市(区县城)亮化规划,提升亮化的品位和档次。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抓好任务分解落实。市委、市政府成立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抓紧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工作,制定具体的规划编制方案和工作计划,建立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责任到人。

2、加大投入,做好资金保障供给。城市、县、镇总体规划等要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各项目业主要将规划编制经费纳入项目开发建设的总投资,保障资金供给,确保各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完成。

3、开放市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拓展视野,开门规划,加强与国际接轨,开放搞活规划编制设计市场。广泛借助“外脑”、引进“外智”,切实提高城乡规划的编制水平。加强前期论证和调研,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高质量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实施。

4、狠抓落实,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各司其责,共同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建立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其纳入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市政府有关部门要严格目标管理和督查督办,对工作进展快、任务完成好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行动缓慢、任务完成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规划实施意见篇10

免疫规划是政府卫生防病工作的重要职能。全区儿童免疫规划已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职能部门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立党为民、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实担负起对贯彻《条例》、实施免疫规划的职责。区财政局要将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予以保障。区卫生局负责全区免疫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医疗机构实行审批准入。区教育局要配合区卫生局做好适龄儿童接种的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动员、组织和实施工作。切实履行儿童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公安机关向区卫生局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人口统计数据。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人口出生有关情况,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二、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做好一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一)按市政府决定将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共7种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单位不得向受种者收取任何费用。

(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订并具体实施全区免疫规划,承担全区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疫苗供应和“冷链”管理,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报告工作,负责全区预防接种门诊物资管理。

(三)各预防接种单位要各司其职,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1、在区卫生局划定的区域内,按照全国《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组织开展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

2、提出并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建立健全疫苗领用登记,做好疫苗管理和“冷链”管理,保证疫苗质量。

3、按照有关规定对指定辖区内的新生儿和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和查漏补种,同时对入托入学儿童按《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规范的通知》进行补种补证工作。

4、做好接种率常规报告和疫苗针对传染病以及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工作,并对预防接种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5、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做好统计上报工作。

三、预防接种单位工作要求

(一)预防接种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实行行政许可准入制,各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区卫生局批准,方能从事划定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区卫生局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预防接种单位及划定区域。

(二)各预防接种单位须确定一名负责人专职负责划定区域内的免疫规划工作,并按照全国《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完成区卫生局下达的免疫规划工作任务。

(三)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要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执业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执业资格,同时经区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并颁发合格证,方能从事预防接种工作。各预防接种单位不得随意更换预防接种人员,如需更换须报区卫生局批准。

(四)做好疫苗供应和管理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精神,疫苗供应和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对疾病控制系统长期持续投入所建成的较为完善的冷链系统的优势,形成规范的疫苗流通体系”。为确保疫苗接种质量,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各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在区卫生局的监管下,对预防接种疫苗实施规范化管理;为确保全区预防接种安全,原则上要求统一第二类疫苗的流通进货渠道,所有疫苗必须按规范纳入单位药品管理范畴,并做好使用记录。

四、目标考核

由区卫生局牵头负责,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预防接种单位下达目标任务并进行考核。考核实行百分制,其中平时考核占60%,年终考核占40%。

(一)考核以年度工作计划为主,其中为充分发挥第二类疫苗的防病作用,第二类疫苗规范管理接种率达到85%以上者加10分。

(二)各预防接种单位要按照以下分类指标要求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目标考核。

1、各预防接种单位年度考核总分达到95分以上者为优秀;80—95分者为合格;低于80分者为不合格,不给予接种补助。

2、常住儿童建卡建证率达到100%;3个月以上寄居儿童达95%以上,每下降1%扣总经费的1%。

3、常住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单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达到90%以上),每下降1%扣接种补助经费的3%,低于85%的单项接种率不给予接种补助;流动儿童的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率应达到90%以上,低于85%的单项不给予寄居儿童接种补助。

4、预防接种单位对划定区域内学校、托幼机构入学、入托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覆盖率为100%,补证和补种率达到95%以上。

5、向适龄儿童的家长发放宣传资料并进行宣讲,入户宣传率达到95%以上,使其免疫规划信息和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6、全年无预防接种事故发生。发生一起接种事故,扣发预防接种补助费的10%。

7、加强第二类疫苗的规范管理。接种率应达到80%以上并且管理规范,可获得附加分,同时纳入总分管理,每下降2%扣1分,扣完为止。

五、经费管理

(一)区财政局每年下拨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工作专项经费,保证全区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全区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接种补助经费由区卫生局统一管理,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标准严格发放使用,专款专用。第一类疫苗接种补助费按照4元/人针次的分配。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针次留取1元冷链运输费用和接种人员培训等费用;二级防疫地段留取0.5元/人针次的管理费,基层接种单位2.5元/人针次。

(二)区财政局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的全区实施免疫规划和第一类疫苗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异常反应处理、冷链运转等工作经费按实际发生数予以保证。

(三)各预防接种单位必须建立免疫规划补助经费的管理专账,实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四)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原则上用于预防接种工作,即总金额的55%用于预防接种器材、设备更新、维护和管理支出;45%作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村(居委会)干部或村医等相关人员的目标任务奖励和劳务补助。

(五)接种补助费用按季度以二级防疫地段医院为单位下拨。各二级防疫地段医院对辖区各接种点接种情况按接种人针次数及疫苗种类分类统计核实后,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5日前将上季度的接种人数统计报表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15日前将上季度的接种补助费下发到各二级防疫地段医院,各二级防疫地段医院于每季度的第一个月20日前将上季度的接种补助费下发到各三级接种单位。

(六)经费管理的几点要求:

1、各二级防疫地段医院向三级接种单位发放第一类疫苗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若发现有收取费用者,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停发该地段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接种补助费,并予以警告,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再次收费者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2、各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时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若发现有收费者,停发该接种单位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接种补助费,并予以警告,责令其退还接种费用,再次收费者,取消接种资格。

3、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15个二级防疫地段医院疫苗接种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发现二级防疫地段医院有违规现象,停发免疫规划第一类疫苗接种补助费,并对免疫规划先进单位及个人进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