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发展历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0:35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1

为了加强精麻药品的管理,确保用药安全和社会稳定,我院质量管理部门于6月20日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及使用情况进行了督查,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杜绝精麻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1、严格执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规的规定,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临床使用,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参加“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权考核”,合格者方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方权,处方权按通过医院HiS系统设置对应权限,定期对处方进行考核考评。

2、医院为门诊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病历”,留存建档,专人保管。

3、严格检查考核、加强组织管理、督促对麻醉药品的管理实行“五专”即:“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的工作落实。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购入、储存、发放、调配、使用实行批号管理和追踪。收回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空安瓿由专人负责计数、医务科、保卫科共同现场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医疗文书书写:

1、继续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加强医患沟通告知。各科室进一步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法律意识,使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严格执行各种规定。要保持病历的严谨性,保证病历的时效性,注重病历的证据性。

2、经治医师要认真负责地写好每份病历,把好病历质量的自我控制关。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上级医师定期查阅下级医师的病历,及时修改审签。

3、各科质控组织在科主任领导下,认真对每份病历(包括运行病历和归档病历)进行检查和质量评定,对缺陷病历及时整改。

4、加强病历质量的考核和日常管理,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组织,充分发挥病史质量管理组织的作用,定期对住院病历的质量进行检查考核。

依法执业情况:

1、我院对《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实行了严格管理,从未进行过涂改、买卖、转让、租借。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许可证批准的诊疗科目开展医疗活动,从未开展违规禁止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开展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均通过市卫监备案。 

2、我院在岗医护人员均取得相应资质和证书,执业地点变更率达到100%,我院从未超注册范围开展执业活动或非法出具《医学证明书》;也从未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护士执业资格的人员给予处方权与处置权,或多地点注册的医师从事医疗活动,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均挂牌上岗,并设立了监督栏和意见箱对外公开。

3、通过《上海市医师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管理办法(试行)》专项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医院医师管理工作,规范了医师执业行为,提高医师自律意识,树立了医师执业红线。督促了医师依法执业,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保证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从而推动医患关系改善,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行风建设、1+7方面

1、严肃开展自查,规范医疗收费

(1)继续完善健全医院内部收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规范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内容,没有在国家医疗服务收费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分解收费;实施医疗惠民政策,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减轻患者医药费用负担;

(2)加强院内收费管理,完善信息价格管理系统,开展医疗服务价格专项检查,增强收费透明度;

(3)完善“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严格执行药品招标采购,确保药品价格公开透明,有效降低药品价格。今年来,我院无乱收费现象发生。

2、严格执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制度

深入纠正医药购销商业贿赂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严格执行整治医药产品回扣“1+7”配套文件,不断完善医院采购管理制度,我院完善修订了《xx医院药剂科药品采购制度》、《xx医院大型设备、设施采购招标制度》和《xx医院高值耗材和一次性用品采购招标制度》,医院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一律实行网上集中招标采购,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院内使用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全面实施药品购销“两票制”,我院对近期17种抗癌药未开展招标采购计划。

3、加强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

为继续推进纠正和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和医疗服务中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

(1)对照“1+7”文件梳理、修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专项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全院动员共梳理制度18条,修改完善相关制度11条,新增制度7条,制订联合约谈、代表接待、自费药品审批、药品使用信息授权等相关流程5条。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2

关键词:医药物流专业优化对策

物流是通过原料采购、加工、储存、运输、分配流通及物流信息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1〕。随着现代物流技术向医药商品流通领域渗透,医药物流已不是简单的药品进、销、存或者药品配送,而是指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技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上下游资源,通过优化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作业过程,提高订单的处理能力,降低货物分拣错差,缩短库存及配送时间,减少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现代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紧密联系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显然,医药物流产业的发展必然对医药物流人才需求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使职业院校中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基本要素做出相应调整。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医药物流行业及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现代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发建设高职医药物流专业,以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变化需要的问题。

1.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行业背景

1.1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医药工业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17.5%,远高于同期全球发展速度,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4.4%,多数行业专家预测,2020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2]。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医药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并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2011年中国医药物流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元。

与国外高速发达的医药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的现代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特别是在国外比较流行的现代医药物流外包市场,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在我国还很少。国外90%以上的跨国医药企业都有现代医药物流外包的业务,但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寻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不到10%,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自己投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物流运输工作[3]。

1.2制约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现代医药物流理念引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加之医药生产与流通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中国的医药物流业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医药流通体系复杂,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导致医药流通环节过于繁多,药品流通费用率高,企业盈利低,配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另一方面制药企业、医药批发企业以及医药流通企业却各自为政,造成医药物流资源浪费严重,物流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物流各环节割裂,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建设及经营成本较高。而且我国医药物流标准化程度低,技术落后,医药产品的包装、运输、仓储标准不统一,大大增加了医药配送的难度[4]。例如,广西现有300多家医药公司,年营业额达到1个亿的不到20家,大部分公司仓储、办公等方面都很落后,平均销售利润率小于1%,存在配送能力差、效率低、仓储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投入比重过大等状况[5]。这种物流模式造成大量的储运资源闲置,严重制约企业的运行盈利能力。

2.医药物流产业发展与医药物流专业发展的矛盾

2.1初级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的制约。事实上,行业内的医药物流业务在过去的5年间,还停留在药品连锁经营企业为适应本企业零售门店的需要而开展的仓储与内部物流配送的层面,工作任务的技术含量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来自全国17个医药物流企业的113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表1)。但对人才素质的满意率偏低,高达76%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业人员的吃苦耐劳精神不足,50%以上被调查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操作能力不满意。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中,均将综合能力放在了首位。

2.2产业的快速增长与医药物流专业建设滞后的矛盾。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及药品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医药物流产业的调整发展。随着物流技术在医药商品经营领域的渗透,以第三方物流逐渐成为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导致医药物流人才数量需求的快速增长(表2)。

然而,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与传统的药学类专业相比,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与其他专业规模严重失衡。企业需求情况也说明了企业对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结构并不满意,对要求高职以上学历的人才总和达85.8%,但笔者所在学校,2008年开始在招收医药物流专业,连续三年招生规模分别为40、20、11人,呈显著快速下降的趋势。

2.3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从业人员专业结构分析,受准入政策及企业医药企业用人习惯的影响,目前医药物流岗位从业人员以药学(药剂)专业人员为主。但因这些专业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与物流业务的要求相距甚远。虽然学校为适应药品经营企业业务需要,已经加设了《药品仓储与养护》等课程,但修补式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调整难以培养出医药物流人才所应有的专业素质,加之人才培养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才能呈现,故人才培养不仅在数量增长速度上不可避免地滞后于产业发展,在培养质量上也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南部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最突出不足分别是:吃苦耐劳(76.1%),敬业精神(44.6%),专业操作技能(42.4%),职业素养(32.6%),团队合作能力(31.5%);而北部企业人员认为高职生的突出不足分别是:服从领导指挥(81%),吃苦耐劳(66.7%),专业操作技能(38.1%),敬业精神(33.3%)。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适合高职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较多,包括:仓管、配送、文员、物流营销、验收、拣货等。因企业物流设施与设备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从事医药物流岗位工作的能力素质要求略有差异,但各项能力需求的排序上却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表3)。

3.优化医药物流专业的策略

医药物流专业是近年来从药学专业和药品营销中衍生的新兴专业,其发展也需要经历孵化、培育、成长的阶段。物流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在社会上也需要经历一个逐渐被人认知的过程,这些因素是导致医药物流专业人才需求较明显,而招生规模却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药学(药剂)专业因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医药物流专业不同,毕业生在医药物流职业岗位从业,存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的先天不足,在医药物流专业还处于相对弱势的萌芽阶段,以非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补充医药物流岗位人才的空缺,虽不失为一种权宜之策,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医药物流产业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已经十分显著。要使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职业院校应建立医药物流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3.1重构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由于产业和发展,职业岗位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以大药学专业满足医药行业各种产业形态发展所导致的人才需求变化是不现实的,根据具体工作业务的变更和发展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只做些修修补补的微观课程门类的调整,也难以适应现代医药物流业务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任务为导向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势在必行。

重构特色化、差异化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必需对专业培养目标予以准确定位,着眼于两个差异:一是与面向全社会大物流系统开设的通用性物流专业课程相比,突显医药类商品特性及行业分管的规范性要求;二是与面向整个医药行业各细分领域业务的大药学(药剂)专业相比,突显现代物流技术对医药商品“流转”业务的技术特色。因此,医药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的内容上必需着眼于医药物流业务的规范性、特殊性要求;在课程的结构上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开发课程,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在最大限度上与医药物流工作任务接轨;在资源配置上与现代医药物流企业内部的环境、设施、设备相适应;在教学模式上强化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首岗适应力;在教学标准上与医药物流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接轨。其次,要充分关注企业对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需求,针对目前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教学进程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专业教学的各个过程,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特色,提高学生的可技能发展的能力。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改革,最终实现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素质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适应职业岗位的现实需求和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3.2适度激励保证医药物流专业规模的持续发展。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从招生宣传与拓展就业市场的两个维度,开展医药物流的专业营销。具体的操作方法:首先可以大力引进企业岗位人员入校实施宣传与引导,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引入企业开办校企合作班,以就业吸引生源;其次,可以从调整和优化本校专业结构的角度思考和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医药物流专业的培育力度;其三,深化校企合作,多向企业宣传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特点与优势,让企业充分认知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与一般医药类相关专业间的差异,减轻医药物流专业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在同类职业岗位的竞争压力。多方的协调沟通,才能保证医药物流专业的规模从而保障医药物流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3加快中高职衔接的步伐。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的三个统筹。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事实上,国内各地均对“3+2”、“2+3”、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作各种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马建富等对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中高等职业教育“引桥”、“接口”、“直通”三个技术设计[6]。周小雅等以制药技术专业中核心课程《制剂工艺与技术》为载体,进行了同一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衔接模式的探索与实践[7]。这些研究与实践,无疑为医药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尽管调查显示医药物流企业对中职及中职以下学历人才需求仅占总需求量比例不足2成,但仍有超过半数的在职人员有接受继续教育以提升学历水平的需求,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及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有必要将中职学校为重要生源输送地而加以高度关注,并根据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工作背景及学力水平等特点设计富有个性化特色的医药物流专业课程,从而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步伐,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更好、更全面地为企业、社会服务。

4.小结

综上所述,医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预示着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人才的学历及职业素养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专业建设起步晚,人才培养质量存在诸多问题,使职业院校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挑战。为此,必需改革医药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设置课程、修订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备优质教学资源等多方面改革和建设医药物流专业,以保证医药物流专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艳.我国医药物流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总第567期:140.

[2]刘兆国.医药商业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9,4:57.

[3]王继平.新医改下我国现代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2.

[4]杨辉.我国医药物流配送的发展及对策建议[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9):80.

[5]罗往黄智耀.南宁医药物流业大步向前走南宁日报[n].南宁日报.2012-5-3.

[6]马建富沙启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理念构建与技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28):9.

[7]周小雅.中高职衔接的《药物制剂技术》一体化课程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35.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3

1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美容行业迅猛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崇尚自然、追求健与美的需求日益高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美容行业年产值已经超过三千亿元,从业人员超过一千三百万。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对美容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1]。

我国美容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关键性转折: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普通美容转变为专业美容,从单纯的西医美容转变为中医美容为热潮的美容业,其中,中医美容现已从初级阶段转变为快速发展阶段,美容服务也从单纯的面部护理,发展到养生保健、美体塑身、健康长寿等多种新项目。这些转变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中医美容理论,又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级美容人才,然而目前中医美容教育明显滞后,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2]。

据广西南宁市美容机构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容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一般民营机构中持有正规学历文凭的仅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其中以大、中专学历为主,专业背景以美容、推拿或护理为主。民营美容机构现正向品牌化、高品质服务经营迈进,对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大[3]。中医美容以其天然、有效、安全等独特优势在美容行业中份额迅速攀升。为迎合人们对自然疗法的追求,社会上但凡美容机构大多挂上了中医的头衔,从业人员鱼目混杂,其中不乏未经系统学习过中医短期培训就上岗的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中医美容执业欠规范,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已严重阻碍了行业发展。加速人才培养步伐,规范行业行为,刻不容缓。

此外,医疗机构对美容人才学历要求多在本科、硕士研究生层次以上;美容企业对高素质人才求贤若渴,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用于培训人才,经常邀请中医师亲临指导咨询和诊治等,大量事实表明,高层次人才的短缺已束缚了行业发展,只有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层次,培养出大量业务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高学历美容人才,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促进行业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

2本科层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美容人才最高效的途径

中医美容,架构于中医基础理论之上,与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紧密关联,相比西医美容和一般意义上的生活美容,其内容更丰富,架构更复杂。若无中医学高等教育基础知识的支撑,学员很难真正掌握中医美容的真谛,也无法适应现在中医美容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中医美容教育必须向高等教育迈进[2]。

医疗美容所面对的损美性疾病常产生于皮肤科、妇科、内分泌代谢科等疾病基础之上,并且和心理因素、行为方式、生活起居等因素密切关联。大众对美容服务的要求也日益趋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美容医师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精准的专业技能操作、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作为中医美容医师还须掌握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基础理论、多种中医诊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上述知识结构的搭建、素质的培养仅靠短期培训、大中专层次的培养或工作中的学习进修是难以达到的,只有通过高等教育系统尤其是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学习,才能得以实现。

为适应美容行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就要培养兼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中医美容的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本科教育从源头上为行业发展提供最高效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开设中医美容专业本科教育,将为中医美容事业培养出行业中坚力量,学生们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

3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是提升招生质量和拓宽就业途径的重要保障

依照现行的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能招收到生源水平较低的考生,开设本科教育能提高人才培养的准入条件,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加入到学习中医美容的行列中来,从而大幅度提高生源素质,从根本上保障美容人才质量。

据调查,美容专业毕业生就业渠道狭窄,就业岗位以各类生活美容机构、化妆品企业为主,而非医院的美容科或医疗美容服务机构。究其原因,首先是医院对学历的高要求使美容毕业生止步于医疗机构而涌进生活美容市场。目前把培养层次只限制在专科层次上,造成了学生进医院困难[4]。这样不仅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也影响了从业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其次,现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规定医疗美容实施主诊医师责任制,而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具有医师资格并经注册;②受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③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如整形、皮肤、中医等)的工作经历,按规定,要胜任医疗美容主诊医师的工作必须接受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教育,大专学历层次毕业生若想从事医疗美容,也只能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工作[1]。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限制了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已严重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导致其纷纷改行,中医美容高级人才流失,加剧了人才匮乏。然而,随着美容学科的发展进步,美容行业规范的日益严格,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疗美容专业毕业生报考的限制必将被打破。发展本科层次教育能大幅增加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夯实医学基础,推进美容专业日渐与医学专业接轨,争取早日合法考取执业医师资格,从而摆脱学历偏低和执业医师资格等从业条件的桎梏,大大拓宽就业途径。

就业追踪发现,美容专科毕业生学历危机感突显,深感学历偏低给工作和前途带来负面影响,提高学历层次愿望急切,很多学生毕业后就读了成教本科或考研。可见,开设中医美容本科教育,能激发学生安心致力于行业发展,为其就业和日后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4本科教育是推进中医美容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依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众多教育专家和美容行家一直致力于中医美容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焦点大多集中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展本科教育将推动教育改革向前迈开重要的一步。

探索符合客观要求的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新的培养模式已成业界共识,开展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上,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具备美容医师的职业素质,还应熟练掌握高级美容技能,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包括中、西医学的基本理论,中、西医学美容,中、西医临床各科,美容心理学,还应增设化妆品学、美容化妆、美容护肤、医学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美容医院经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只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美容中医师和高级美容师双重技能的培养,才能造就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中医美容人才[5]。在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方面,中医美容教育应重视中医膳食、心理、养生、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美容方法的运用与创新。还需充分发掘祖国医学的精粹,研发出更多具有中医特色的有效产品和治疗方法。更应重视与现代医学、先进科技有机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经验来发展如生物工程技术、仿生技术、基因等。而单靠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和目前的科研现状是无法达到这些内容的。为加快中医美容学科专业发展步伐,必须配备相应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培养大量综合型和研究型人才。因此,吴志明等多位有识之士提出中医美容教育应设立本科层次教育,甚至发展成为高学历层次[4]。

5既往中医美容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本科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2004年教育部将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这是我国顺应美容医学临床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重大决策。虽然教育部一直未对中医美容本科层次教学有明确规定,但有些办学机构仍然坚持医学美容本科教育的办学方向,并取得初步成就。例如2002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开设了中医美容本科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03年起、广州中医药大学自2002年起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且招生人数持续走高。截止2010年已有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4所高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本科生,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7所院校招收中医美容方向硕士研究生。显然,近二十年来,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尽管现有的中医美容本科人才培养均挂靠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医学等专业以美容方向招生,但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均进行了大量实践和探索,积累了相当的办学经验,多年的人才培养已打下坚实的基础,发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水到渠成。

前景广阔的美容市场,逐步规范的行业管理,日益提高的消费要求,急需大量由高素质医学美容专业人才组成的主导力量充实到行业中来,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基础和现代医学技术,又同时兼具良好美学修养的高素质中医美容高级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适应市场需求,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层次势在必行。纵观中医美容专业多年的办学历程,在中医药院校中广泛开展中医美容本科教育时机已成熟,这必将为中医美容学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地发展、持续发挥中医美容优势乃至走向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宜群.中医美容人才需求及教育现状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86-88.

[2]冯居秦.精品战略推动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向品牌化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0):17-19.

[3]甘宁峰.中医美容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06-107.

[4]吴志明,吴燕,李丽琼,等.从学生就业情况分析中医美容的教育和人才培养[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2009:100-102.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4

关键词:制药工程;制药技术;药物;制药工业水平

医学药业是关系民生,关系人们生命健康的一个重要行业。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当更多的疾病威胁到人们生命时,人们对医学药业的关注与重视便越发深入起来。制药工业是医学药业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医学研究以及医学治疗的制药供药工作,是医学事业得以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我国药物的使用现状

药物在医学研究以及人类健康科学领域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药物的管理组织工作并没有引起相关重视,对医学研究以及药物发明的了解更少,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当时人们生活品质的不好。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使得人们无暇顾及温饱问题以外的其他事,对健康的关注也随之降低。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直到现在,人们对医药的重视这才慢慢体现出来。现阶段,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已经成为人们消费时预先考虑的一个问题,健康消费已然成为社会消费的主流。

近年来,我国社会总体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升,对各种新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医药产品以及医药制作、监督管理等相关要求。

通过调查得知,近几年来我国药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收入中所占据的比例呈现出上升状态,并在一定基础上,相对地拉低了我国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收入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据的比值。人们对药物的需求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使用愈加频繁,药物使用量正在不断增长。

目前,药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以及应用概念正在不断扩展,除了简单的治疗、预防以及疾病控制以外,还逐渐延伸和扩散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养护等各个方面。比如脱发生发、减肥美容、增智强身等与人们生活品质有所关联的需求上的应用,又或者是在抗抑郁、抗痴呆、抗流感和传染疾病等各方面医学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上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健康消费提供并注入了新的内涵。

其次,随着医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所研究和发明出来的医药品种也变得丰富多彩。目前,药物治疗主要以个性化治疗为发展趋势,提倡针对患者的个人特点进行对应式治疗,以期更加快速、有效的完成治疗,恢复患者健康。这样的治疗方式对药品种类的需求将更加多样而丰富,长期发展下去,将对制药工业的健康、积极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目前而言,我国人民对药品的使用情况,或者说药品的人均消费水平并不如美国、日本高,甚至还不到这两个国家的1/10,但是从其对值来看,美国占首位,从相对值来看,日本药品消费不亚于美国。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的药品消费占世界总消费的一半还多。从国内来看,除了治疗用药,个人消费为主的保健品,如vc,卵磷脂等调理性药品,从非典时期以来明显增长。这些都表明人民健康意识、健康消费能力,健康投入正开始明显提高。

二、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回顾

2l世纪是生命的世纪,健康产业的世纪,制药工业是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药产业要大发展,上新台阶,离不开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不仅新品种要依托工程技术,实现产业化、商品化。老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也要依托工程技术的提高。

从我国中成药业、化学制药业、药物制剂业到生物技术制药业的发展,都町以看到制药工程的作用。我国化学制药业近半个世纪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国际化学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国。这些原料药物都是过r专利期的普药。2004年出口近60亿美元,2005年估计近80亿美元。在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市场竞争就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实质就足生产下艺的竞争。

中国的Vc经过十年的激烈竞争,已占国际市场的主体地位,象罗氏这样的维生素著名生产企业,现在已正式退出Vc生产领域。其中中国的二步发酵工艺工程技术起着关键作用。然而从世界看,印度、韩国、巴西等国也是普药原料药的生产大国。在不少品种中,其价格与质量比我们有优势,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在工艺工程技术上略输一筹。我国的药物制剂技术,相对原料药生产技术而言要简单。相当一个时期,医药业的技术重点放在原料药生产上。原因是当时受外部制约,原料药进不来,只得自己搞,解决有无的问题。另一方面不少人认为制剂,诸如压片、装胶囊,是简单技术,没认识到制剂的复杂性。生物药剂学作为专门学科开始普及。

1982年人胰岛素工业化生产标志国际生物技术制药新时代的开始。虽然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药物的上游研究,虽然到80年代末,已基本掌握,但真正产业化生产干扰素、epo、CSF等现代基因工程药物,是依托生物技术工程上的进展,基因表达和蛋白纯化获得了突破,到了90年代中期才成功的。目前我国企业虽已掌握了产业化的基本技术,但面对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许多方面有待提高突破。中成药生产虽已有千年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还是作坊手工业为主。到80年代初,多功能提取罐等中成药成套设备历经选型设计、方案审查、试制运行、鉴定投产后,正式全面推广应用。与此同时,一批中成药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从生产装备到厂房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随着流化一步制粒、喷雾干燥等设备广泛使用,特别是指纹图谱方法在质控技术中的应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的内涵有很大的深化。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出:我国医学产业的发展以制药工程为奠基,制药工程中所包括的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以及药物制剂四大工程决定了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高低,也就是说,制药工程技术是影响并决定我国制药工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以后的医学研究以及制药工作中,务必要将制药工程技术作为医学研究以及药剂制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考,开拓进取,以促进我国制药工程技术进步为主要手段,进一步提高我国制药工业水平,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瑜,黄龙峰.国际制药工业现状及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J].安徽化工.1998(01)

[2]连云港医药产业迅速崛起[J].机电信息.2006(04)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5

在拉萨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随身携带着藏药包的藏民,空气中四处飘荡着沁人的藏药香……藏药,已深深融入到藏族同胞的生活和文化当中,而藏药厂,可说是藏药文化发展的缩影。

历史久远,传承300多年藏医药文化精髓

追溯自治区藏药厂(以下简称“藏药厂”)的历史,得从300多年前讲起。

早在1696年,藏族杰出的大学者桑吉嘉措主持创建了藏医学历史上闻名的“拉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成为当时的藏医学中心。众多藏医学知名专家、经典藏药制剂、顶级炮制工艺就在这里产生。

1916年,集医学教育、医疗技术、药物研制、天文历算、语言文化为一体的著名拉萨“曼孜康”医学院延生。自此,拉萨药王山利众医学院与曼孜康并肩成为雪域高原上的两大医疗中心。

解放后,两中心合并,成立了拉萨市藏医院,后更名为自治区藏医院。1964年,作为自治区藏医院下属的国营制药厂――自治区藏药厂正式建立,并将经典制剂与正统工艺及藏药配伍技术等传承下来。该厂的建立,在藏医药发展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坐台”技术,稳坐藏药研制头把交椅

藏医药注重选材,更注重炮制工艺。代表藏药制药工艺顶峰的技术是“坐台”(藏语音译,有的译成“佐太”)。和平解放前,全藏区仅有曼孜康和药王山医学院的极少数名医掌握此项技术。藏药厂成立后,对“坐台”技术潜心挖掘,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加工流程,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获得国家专利。藏药厂是唯一拥有此项专利的企业,所以说藏药厂代表着藏药的传统和顶尖技术水平。

此外,藏药厂的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因其神奇而独特的医学价值,入选我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露众生,首揽藏药中国驰名商标

“甘露”是藏药厂的生产商标,藏语意为“治病的神药”。

为了充分发挥藏药药效,除了重视传统工艺外,藏药厂在选材上也非常讲究,选用的全是生长在世界屋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道药材。正宗的配方,地道的药材,精湛的工艺,显著的疗效,使“甘露”产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1997年,“甘露”品牌系列七十味珍珠丸等10个名贵藏药品种被国家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2004年11月,“甘露”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在藏药企业中,甘露最早获此殊荣。

源古承新,勇立藏药潮头浪尖

经几代藏医药传人的不懈努力,藏药厂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著名藏药生产企业。如今,藏药厂可生产350多个品种,范围涉及心脑血管、消化、妇科、皮肤等多个领域;取得批准文号的产品54个,其中甘露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等12个产品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8个产品列为医保目录品种……

开拓进取,创新营销新模式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6

20*年是医院深化改革的关键年,今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医院年初制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围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年工作主题,坚持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全方位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作为分管医疗工作的业务院长,现将半年来所做的工作向仁济公司领导及院领导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一)、落实医院管理年活动有关工作

医院管理年活动,本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兼医院管理年办公室主任,根据***省及***市《医院管理年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精神,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内容任务进行了分解,制定了本院《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计划》及本院《医院管理年活动考核细则》,其中对质量与安全要求相关质量指标等方面的内容,正在组织实施过程中。

(二)、医疗管理工作

1、不断完善和落实医疗工作制度

修证完善了我院医疗工作制度已汇编册,待校对后即可发致本院医务人员,本制度涵盖了各项关键性医疗制度及常用医疗工作制度、医疗事故、纠纷防范和处理预案、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处理预案以及本院抗感染药物应用实施细则等。同时,对关键性医疗制度强化了环节管理,把每周一次的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统一了全院关键性

医疗制度落实过程中八个登记本,规范了记录的要求,使医院的各项制度的落实正在向规范化方面进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化基础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全面提升全院医务人员的“三基”水平是强化基础质量的关键之一,今年则重抓了学习,抓学习首先要抓学风,与学习制度的落实,尤其要侧重医务人员实际工作水平的提高与应急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是抓学习制度的落实,规定每周二为医院业务学习日;第三是抓学习的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操作常规、各规章制度及规范以及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及医学进展;第四是抓学习的方法,包括全院性及科室业务讲座、病例讨论、远程教育、外出参加学术活动,选送上级医院进修及短期培训,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克服困难,选派了数十名医务人员去上级医院进修与短期培训,针对我院的现状,尤其侧重了高级职称人员的继续再教育问题;第五是以考促学,注重考试的实用性,以及考试的深度与广度。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对全院45周岁以下在职在编的医技人员举行三基考试2次,参考人数达268人,在参考人员中随机抽考83人再次考试,两次成绩均达良好。

3、抓病历处方质量的提高。

上半年召开病案管理委员会议3次,就如何提高我院病历书写质量进行讨论,同时对各科的归档病历、处方质量评审结果进行展评,及时总结梳理,剖析存在问题,及时反馈,要求各科室限期整改,并组织复查整改情况。除了院内每月组织对病历、处方进行自查外,上半年共抽取315份归档病历在自查的基础上,送到****人民医院评审。在共计315份送审病历中,甲级病历284份,乙级病历28份,未定级病历1份,丙级病历2份,甲级率达90%。对丙级病历的个人给予了严肃处理:1、待岗两个月处分;2、扣发人民币1000元;3、全院通报批评。同时,当事人所在科室扣季度绩效考核分5分。对质量差的病历和处方以《医疗通报》等形式在院内公开曝光,起到了一定的警示和促进作用。

上半年我们进行了我院处方的重新认定工作,确定了具有处方权的218名医生,落实了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在全院组织医务人、药剂人员学了《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采取了落实措施,4月1日正式起用新处方。在提高病

历、处方质量方面还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增加了抽取归档病历的样本量;②检查现住院病历每周一次,所查病区包括所有的现住院病历;③由往年一查了知到今年文字通报科主任,到目前在检查的第二天,直接由医务科在科室晨会上进行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形成文字资料,每一位医生人手一份;④处方质量检查由往年每季一次改进到每月一次,到目前的每月检查三次;⑤在要求上一定按规范严格执行,不允许检查人员有老好人思想。强化了检查过程中的严肃性、严谨性、规范性,强调了检查的质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目前尽管我们的病历处方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总体已有明显提高。

4、规范管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

为进一步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减轻病员不合理负担,根据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纠正不正之风的通知》(*卫办[2004]**号)和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控制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比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制定了****人民医院科室药占比控制指标。今年以抓抗菌药物使用为突破口,努力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出台门诊病人处方最高限额,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目前,我院绝大部分科室已执行抗菌素分级使用原则,目前对少数未执行科室近期已采取相关措施。

5、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及防范措施。

上半年组织全院人员进一步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制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规范各项诊疗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督查,每周组织一次医疗安全检查。召开全院医生会议5次;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试1次;组织“病历规范化书写与医疗事故防范”专题讲座1次,进一步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病历重要性的认识,就如何从法律的角度认识病历书写的重要性,如何使病历书写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开展讨论;邀请*****市卫生

局有关专家分别作“医疗安全与医疗纠纷的防范”、“医疗事故的确认与法律责任”专题讲座,布置各科室就如何防范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开展讨论,排查引发纠纷、事故的隐患,制订整改措施,在中层干部会上交流,同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全面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高危科室、高危时段的安全督查力度,每季度按医院绩效考核要求提供考核数据;组织相关手术科室学习《江苏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进一步完善手术审批备案登记制度,并进行了手术审批备案专项检查。下发卫生部《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并组织学习,从7月1日起对会诊进行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种同意书的书写,督促临床卫技人员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从整体上讲上半年医疗纠纷发生率较往年有所下降。

6、注重学科建设,增强医院发展后劲

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学科专业分工既向精细化深入,也

“医院业务院长述职报告”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向高度综合发展,传统的学科专业不断分化,融合与重新组合,使医疗单位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跨学科、跨部门的技术问题也越来越多加强,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医院管理的重要课题。今年医院确定了六个培养发展重点建设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上半年先后两次召开了重点学科带头人专题会议两次,组织学习《医院学科建设要求》,各学科制定学科发展规划,4月份开始按计划逐步实施,期间,我们先后成立了儿童哮喘诊疗中心、泌尿疾病诊疗中心和胆道疾病诊疗中心。消化内科今年已开展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因设备因素还未正式挂牌,但其基础工作已在开展,并意向与****联合组建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建设达到出人才、出成果、出品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带动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

7、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方案与考核细则

上半年根据医疗质量管理要求及医院绩效工资考核细则要求,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方案》、《病区医疗质量考核标准》、《门诊医疗质量考核标准》、《急诊急救质量考核标准》、《药剂科质量考核标准》、《外科管理工作要点》等。

8、其他工作

①年初***市卫生局2004年年终检查工作,计划生育执业资格检查,爱婴医院检查;②综合病区开设工作,疼痛门诊开设工作;③协助新出台绩效工资发放;④年初两院合并医生配备与调整工作;⑤协助全员竞聘上岗工作;⑥主持制定emSS(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方案(待讨论实施);⑦业务工作与手术;⑧主持重危病人抢救与突发成批伤员的救治。

(三)、防保工作

1、传染病管理

会同防保科对全院医护人员分期分批进行了流脑防治知识培训和霍乱防治知识培训以及相关工作的落实。

督查本部和分院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传染病总登记本和肺结核转诊登记本完善情况。

2、健康教育

在“4.7世界卫生日”、“5.31世界无烟日”、“6.6爱眼日”分别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宣教3次,上街、赴义诊3次,累计接受义诊、健康咨询560余人次。按创卫要求整理了近几年健康

教育资料,并对分院集中培训。

(四)、药剂管理

1、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窗口服务形象,坚持站立收方服务。

2、狠抓药品质量,坚持药品质量“三把关”制度,即验收、领药、发药三把关,未发生假劣药品事件。

3、坚持双人复核调配制度,上半年未有差错事故发生。

4、召开全科人员会议,狠刹购销领域不正之风。严禁药剂人员参与药品供应商的任何经营活动。门诊处方双人统计装订,严禁统方。

5、积极筹备市药监局、市卫生局关于创建星级药房工作并顺利通过了市药监局的初验。

6、完成了制剂室的净化设计、装修和净化室的净化监测及制剂室换证前的前期准备工作。

7、积极配合*****药品统一招标配送工作,协调处理配送过程中的相关事宜。

(五)、医保工作

1、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重申了医保病人的具体要求,抽查了280余份医保病历,则重检查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情况。

2、针对医保工作存在的问题,如:用药档次高,用药数量偏大,部分用药不合理或无指征,出院带药超剂量,住院时间较长,用药无医嘱等问题,分别在中层干部会议及全院医生会议上进行了传达,加强了督查的频率与力度,目前,以上现象已得到有效控制,1-7月份医保费用已全部结算。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由于本人既是一个领导又是一个医生,因此常常难以正确摆正管理与业务和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由于手术等因素影响管理工作,又由于我院以往在管理上严重缺乏一整套的管理方案与制度及考核细则。今年上半年看书动笔制定软件资料较多,因此在某些问题的落实上还没有完全到位,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过去的管理上“欠债”较多,面对一大堆

问题,有时难免有畏难情绪,工作的力度还不够大,今后要注意改进以下方面的工作: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7

关键词:大数据;中医药信息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01

applicationoftCminformationintheageofBigData

panwen,Chengtao,niuChongxin,ZhaoXiaoli

(Gansuacadem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ciencesandtechnology,informationResearchinstitut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ansuLanzhou730050,China)

abstract:Byanalyzing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information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thispapertriestodeterminetheroleoftCminformation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scientificresearch,themanagementofmedicalinstitutionsandthepublichealthresearchinstitutes,torecognizethegreatvalueofthetCminformationofbigdatain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inthefuture.theageofbigdatadawns,especiallyitsapplicationinthefieldsofChinesemedicineisjustbeginning.weshouldseizethisopportunityandlettheChinesemedicineindustryrise.

Keywords:bigdata;tCminformation

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药行业的结合,则大大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各种中医、中药数据库和以提高诊疗质量为目的包括专家系统在内的医用人工智能系统、远程医学系统、综合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成为中医药信息化的重点。

1大数据时代到来

当数据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当科研处于以数据为基础进行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1],当数据开始变革教育[2],这些都标志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data)时代。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同样,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大数据时代的理念与技术的研究,也已经悄然展开。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教授指出:“‘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临床与科研,将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大数据,顾名思义是大规模的数据集,但它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的概念。大数据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相比于传统的数据仓库应用,具有数据量大、查询分析复杂等特点。iBm公司指出,大数据的特点是4个V: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及Veracity(真实),它提供了在新的和正在出现的数据和内容中洞悉事物的机会,使业务更加灵活,并回答以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3]。Gartner公司的报告也提出,大数据是大容量、高速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它们需要新的处理方式,以提高决策能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4]。

由此可见,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其背后隐藏了深刻的理念,这些理念包括:①将对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里的分析是指深层的挖掘。大数据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好积累的数据和信息,以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政府机构以及科研工作者首要关注的问题。②多种数据的整合和融合利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多样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其表现方式可以是数据库、数据表格、文本、传感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同一个事实或规律可以同时隐藏在不同的数据形式中,也可能是每一种数据形式分别支持了同一个事实或规律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这既为数据和信息分析的结论的交叉验证提供了契机,也要求分析者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融集各种类型的数据,从多种信息源中发现潜在知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③更加广泛地应用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数据量大、类型多样、增长速度快是大数据的突出特点,这必然会带来数据获取、整合、存储、分析等方面的新发展,产生相应的新技术或者将已有的技术创新地应用于大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同时,计算机辅助分析或基于计算机的智能化分析,将成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与信息分析的主流模式。

2中医药信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作用

在中医药领域中,中医药信息具有非常典型的大数据特征。有资料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人次,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另外,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要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只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价值。

2.1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诊疗和科研中的作用

中医药信息在中医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对中医药的诊疗和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刘保延教授认为,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些海量信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中医药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地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超前理念、先进方法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医药学来说,如何让大数据成为学科发展的大优势,取决于对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也是一个大考验,处理得好,应用得当,大数据就会成为“大优势”,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大价值”。

众所周知,中医药发展离不开临床。以前中医主要通过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感悟升华,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了中医传承困难、成才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中医药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重点要解决的是临床实践如何数据化、数字化问题。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研制的“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及其成果的延续和推广应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就是利用大数据实现中医药临床科研变革的有力工具。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旨在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的工具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其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采用“继承创新”的方法,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在医者“思维”的组织下,通过查询检索、统计分析以及数据挖掘等,从中发现中医临床的经验,揭示诊疗规律,评价临床疗效等,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再去更加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临床实践数据化,采用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将不同医生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研究建立了“中医临床标准术语集”和“中医临床规范术语字典”等系统,基本满足了临床病历书写与数据挖掘等对规范术语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化的中医电子病历系统。目前该项目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病历10万余份,其中包括40多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在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此系统,临床诊疗实践被详细记录并被量化为可分析的临床数据,形成了蕴含丰富临床经验和临床规律的海量数据库。然后,数据管理平台将整合不同研究中心、研究现场所产生的数据,形成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中医临床数据一旦被全部汇集起来,将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将具备无与伦比的特色优势。

2.2中医药信息在中医医疗机构管理中的作用

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为医护人员创造更加公平、公正、有效激励的工作环境和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为充裕的医疗资源。2012年3月,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携手iBm构建智能运营平台,利用iBm在业界领先的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帮助该院搭建了大数据时代下的智能运营平台,成功部署了国内中医院行业第一个完整的运营数据分析系统,为医院管理体系输入至关重要的洞察力,不仅推进医院向管理现代化大阔步迈进,也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民生大众的就医体验。智能运营平台的构建全面提升了医院在日常运营监控、阳光用药监察、医保费用监控、科室目标管理四大方面的技术能力。基于此项技术,iBm医院智能运营系统致力于帮助医院进行日常运营信息的整合,从医院管理目标出发对医院运营数据仓库进行规划和建模,以医院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电子病历(emR)、病案管理、医保等系统作为数据源,进行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为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利用打好基础。在医院运营数据仓库的基础上,iBm先进的医疗运营分析模型和分析工具能够帮助医院获得良好的业务洞察能力。而在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的过程中,iBm医疗分析专家不仅可以帮助医院发现原有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提出整改建议,还可以立足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帮助医院设计、规划出新的管控指标体系并对医院业务系统提出一系列整改要求,使医院的分析数据更加完整,更加准确。这些工作也从决策分析的角度引导和促进医院业务系统配合分析目标的要求,采集更加动态全面的信息,支持更深更广的业务洞察。

2.3中医药信息在公共卫生研究机构中的作用

利用大数据的中医药信息,公共卫生研究机构能够更早地预测即将爆发的传染病及其传播范围和规模。对于个体而言,大数据就是全数据,通过集中全部诊疗信息、体检信息形成个体的全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中医药领域来讲,包括中医、藏医、苗医等民族医学在内的中国传统医学拥有真正的大数据。现在仅仅是一个开始,既是挑战也是良机。只要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勇气迎接大数据时代,就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信息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作用,抓住祖国传统医学崛起的机会。

参考文献

[1]eScience-atransformedScientificmethod[eB/oL].[2012-09-06].http:///en-us/um/people/gray/talks/nRC-CStB_eScience.ppt.

[2]advancedpersonalizededucation[eB/oL].[2012-09-06].http:///ccc/docs/web_learning_spring.pdf.

[3]whatisbigdata?[eB/oL].[2012-09-06].http:///software/data/big-data/.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8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著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发展目标和研究方法。中医科研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归纳辨证论治的方法、思路,应以研究药性,以及药性与中医理论的关系为切入点。然而,目前中医药科研淡化了中医理论整体思维方式,确立了以线性、分析还原论为指导思想,按现代医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实验室量化指标来研究中医药“实质”、“本质”和“有效成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微观探索”、“指标检测”、“客观实证”,试图从实验室里发展中医理论、开发中药新药,甚至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作为中医药研究的突破口,这种完全按照西医科研路子开展中医科研违背了中医药发展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001-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中医、中药项目中,纯中医药类研究课题也不多,有些项目应属于中西医结合研究课题。加强和正确引领中医药科研,是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只有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根本,确立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才能不断创造和完善符合整体医学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体系,才能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源头。

3医疗模式和标准西化,削弱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诊断治疗的模式和标准,以整体论的思维为主导,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疗疾病。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也可以用不同的处方来治疗,都能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征。如蒲辅周曾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乙脑,在治愈的167人中,用了98组中药处方[3]。可见,中医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医疗模式不同于西医,两个医学体系应有不同的诊疗模式和标准,在实践中应“求异存同”,而不应“求同存异”,这样才能突出各自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必须认同和建立不同模式和标准。如中医的半里半表病及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用西医理论是无法解释和解决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中医医疗模式、标准以西医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为主导;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也按西医医院的管理方式来实施。如西医院是分科管理,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北京某大医院共分了37个科室,各科室只负责自己的那一部分,没有一个科室对患者全面负责,通常情况是一个患者看一次病要跑几个科室。而中医历来只分内外妇儿,大夫都是全科医生,每个大夫都对患者全面负责。但目前我国的中医院也同样按照西医院的分科方法,科室越分越细,全科医生越来越少,医药分离、针灸与中医分开等。这种按西医医疗模式和管理方法来从事中医临床实践和管理,丧失了中医药的整体优势与特色,阻碍了中医药自己的标准化战略的发展,导致了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越来越少,中医药必然会日渐萎缩。

4有关政策法规导向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

国家的法律法规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依据和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着眼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然而,我国现行的一些政策法规没有充分考虑中医药发展的实际,有些甚至不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可以说现行法规政策的有某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医生历来重视使用自制的丸、散、膏、丹为患者治病,且医药不分家,但这些传统做法和经验,如按现行的“药品管理法”相关条款规定,是不合法的。另外,中医药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如东汉建安年间伤寒病大流行,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有效制止了伤寒传播。明代永乐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提出的“温疫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论,对有效防止传染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理论就是在治疗传染病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然而,我国现行的《传染病法》规定,传染病只能在传染病医院治疗,但传染病医院基本没有中医。2003年有关部门确定sars是ⅰ类传染病后,北京的中医就无法介入sars治疗。后经多方面努力,中医才在防治sar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间中医是振兴中医药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纵观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历史上闻名于世的医学家,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一不是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成名于民间。当代的中医名家吕炳奎、董建华、方药中、焦树德等也无一不是来自民间[4]。有许多民间中医具有一技之长、掌握特技疗法,他们的治疗方法不但具有中医特色,而且效果好、费用低,民间中医的研究成果只要加以重视和整理提高,有很多成果可成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但按现行的《医师法》规定,许多民间中医无法取得合法的行医资格。

如何解决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和更多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认为应成立专门中医药发展的工作机构,从抓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一套长远的中医药发展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政策法规,为中医药传承与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氛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和发展中医药原创性成果;逐步建立中医药自己的标准体系,合理搭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平台。我们相信,只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是有前途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机构基本情况[eb/ol].www./lanmu/jiaoyu/index.htm,2006-12-12.

[2]郑恩元.中医是成熟的科学[j].科技中国,2006,2(2):84-87.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9

1电子病历的概念和功能

医疗过程全面信息化直接催生了电子病历,比起传统的纸质病历,电子病历的信息容量更大,能更加系统、完整、真实地记录下所有信息,如在诊疗过程中,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剂量、服用周期、注意事项等。

电子病历的应用,具有诸多的功能,从存储记录的功能上,电子病历是病历信息的一种记录方式和存储媒介,包含纸张病历的所有信息;从信息传输的功能上,电子病历代替纸张实现病历信息的电子交换和电子采集,在患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起着信息传输媒介的作用。因此,它不仅是静态的病历本身,而且是动态的智能的信息源。开发应用电子病历,充分发挥电子病历的动态智能源作用,资源共享,挖掘它在药学领域的服务功能,可极大的提高医院药学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对医院药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构建临床药学信息咨询平台

电子病历的发展促使药品咨询系统成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建立标准和实用的药品信息资料,开发药品咨询系统,可为医生、护士、药师等提供方便、准确、实时、快捷的药品信息网上咨询服务,提高了医院药学服务咨询的质量。

通过深入临床查房,能帮助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和信息,以更合理为患者设计给药方案、合理用药,也为查房和会诊提供更为科学的判断依据。由于纸质病历能够承载的信息量有限,不利于全面记载相关临床信息,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医药学的发展。电子病历的应用推广,弥补了这个不足,使药师获取临床信息更为便利、全面。

电子病历为保存管理信息资料、交流信息资料提供了便捷,拉近了药师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药学信息的共享。电子病历提高了药物信息服务的质量、确保了药学信息内容的及时性和新颖性、增加了药师、临床医生、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使药师走出药房,进入临床,与临床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用药治疗方案,提高药学服务水平。

3电子病历可实现在线实时监护,促进合理用药

以电子病历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力地推动了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与药学信息服务学科领域的发展,方便了患者和临床医务人员,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电子病历应用于临床药学设计的处方分析、临床处方设计、电脑控制给药以及临床用药监护等方面,已成为药学工作者不可或缺的一个工具,提高了临床药师用药的分析能力,方便临床药师指导患者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药品。

促进合理用药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适用老年人和婴幼儿使用的药物,需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通过药动学计算软件,可计算出某种药物的最佳剂量,供临床医师参考。②临床上慢性病患者用药比较特殊,品种多、时间长、剂量大,更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用药分析。③针对部分出院后还需用药的患者,临床药师应向医师建议,对患者指导用药,并做好信息登记及随访工作。

4建立同步电子药历,进行有效知识累积

药历是临床药师在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以合理用药为目的,采集临床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整理、归纳形成的完整记录,是为患者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是开展药学服务的必备资料。

在使用传统的纸质病历时,受到信息容量有限的限制,在采集资料、建立药历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药历书写工作的进一步进展也因此受阻。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因没有有效的药学知识积累,发展脚步也变得缓慢。电子病历的应用,能方便药师随时采集药历所需要的信息,做到与病历同步,如电子药历临床信息的自动生成、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自动监控系统等,能对临床用药实行动态监测,从而构建合理用药的监督体系,对临床合理用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促进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工作

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近几年进展十分迅速,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漏报问题在很多单位依然很严重,报表分布也极不均衡,重点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报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报表的信息点越全面,aDR报表质量越高,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因果关系判断也越明确。电子病历的推广使用,能够基本记录下aDR报表所需的信息,让报表工作更为简便,可操作性也更强。aDR报表工作中相对较难的是对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因果关系的初步评价,原因在于在判断不良事件的不良关系之前,首先要将患者病情、患者个体差异等混杂因素排除出去,电子病历详细的信息能帮助药师全面、准确掌握患者的情况,并在跟医生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增加了判断排除非药物因素的准确率。

6促进药物经济学研究

医药行业发展历程篇10

关键词:院内制剂;中药;历史;现状;对策

doi:10.3969/j.issn.2095-5707.2014.01.012

thepolicyHistory,presentSituationandCountermeasuresofChinesemedicineHospitalpreparations

LiZhe1,Changnuan1*,LiLi2

(1.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2.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Hospitalpreparationsplayanimportantroleinguaranteeingclinicalmedicationandmeetingmedicalresearch.inorder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thispaperfocusesontheimpactoftheexistingpolicyonthedevelopmentofChinesemedicinehospitalmedicinebased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preparationspolicyhistoryandcurrentsituation.andthen,weanalyze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Keywords:hospitalpreparations;Chinesemedicine;history;curr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院或综合医院中医科为了满足诊疗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程,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的中药处方为基础研制而成,仅供自己医院或限定单位使用的药品。中药院内制剂历来具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费用低廉等特点,深受百姓欢迎。而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对于保障中药院内制剂健康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为更好地促进中医药院内制剂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对我国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历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1中药院内制剂政策发展沿革

中药制剂的应用源远流长,历代中医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临床应诊时,常常运用丸、散、汤、膏等剂型。如在战国秦汉年间形成的《内经》中就已有丸、散、膏、汤等剂型使用的记载。《伤寒杂病论》中就药物剂型较《内经》时代有了更大的丰富,所用剂型种类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医籍和简牍所载医方内容,计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栓剂、阴道栓剂等不同剂型。同时亦说明当时中药制剂工艺技术是何等的多样化、复杂化,为今天中药制剂政策规范标准提供了历史参考依据。当时的中药制剂大多是古代太医院及诊所自己配制后供患者使用,这可视为院内制剂的最初形式,也说明了我国古代对于院内制剂的规范标准政策并没有统一,更不像今天国家对医院院内制剂所要求的那样系统规范统一,当时不过是完全依靠各个医家、药工自觉行为,按照传统制作工艺进行自发生产,在国家层面的监督行为并不完备。直到公元659年,才诞生我国第一部(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该书由唐政府组织编辑并正式发行,体现了唐统一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医药学的更高要求,以及唐统治者皇帝唐高宗李治对医药学的高度重视。当时以设立的“尚药局”、“尚药监”等机构为基础组织条件,责令由开国功臣英国公李积、太尉长孙无忌领衔,苏敬等20余位专家集体编撰,同时诏令在全国各地征集道地药材,绘制药图,编写班子本着“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无稽必正”的编写原则,对于前代药物总结“详采博要”,对当代经验则“下讯众议,订群言之得失”,在各方支持下,不到两年就撰成了图文并茂、充分反映当时药物学发展水平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1]。该书虽然为药物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一些中药制剂内容,如银膏、卤砂、密陀僧等药用制品。银膏是一种用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的膏剂,用于补牙。从这些有毒的中药制剂应用中可以体现当时中药制剂水平。但当时很多中药制剂并没有在其应用安全性上从法律层面加以规范限制,甚至一些药物直接来自炼丹术,除了能治病以外,还被唯心地蒙上神秘色彩,一些统治者们妄想炼丹成仙,长生不老,结果不仅没有长生不老,还常常因服食丹剂中毒身亡或终身残疾,仅唐朝皇帝因迷信服丹而中毒身亡的就有6个。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到当时对于中药制剂毒性作用不能完全掌握控制,因此,这些药物的应用安全性亦得不到法律限制。但同时这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肯定会得到一部分医家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进而促进中药制剂政策发展。

宋代加强了医事管理,改进了体制,在太常寺属下分设太医局和翰林医官院、御药房以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疗事故的责任制,如凡利用医药诈取财物者,以匪盗论处;庸医误伤致人死命者,以法绳之。元代政令禁售毒药、烈性药和堕胎药品,其致人于死者,买卖双方均处死刑。这些政策对于规范中医医疗行为,改善中药制剂市场,保证用药安全有一定价值。宋金元时代有“御药院”、“尚药局”、“惠民局”、“广慧司”等机构[2]。其中“御药院”保管国内外进献的珍贵药品,供帝王需用。“尚药局”为最高药政机关。“惠民局”管理经营药物制剂和售卖。“广慧司”为元代医疗机构,多修制御用的回回药物,后在其属下专设有回回药物院。北宋施行王安石新法时,按“市易法”,由政府控制药品贸易、国家专利。1076年由太医局创立“熟药所”,可为较早的部级面向百姓的“中药制剂厂”,1103年增为5所,另设“修合药所”,也即部级中药饮片“炮制加工厂”2处。11年后前者改称“医药惠民局”,后者改称“医药和剂局”。且于此期间由太医令裴宗元、提辖措置药局陈师文等将药局所收药方加以校订,编成了《和剂局方》,成为该局的制剂规范,后经多次增补,丰富内容,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该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对于后世中医院内制剂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容忽视。到了南宋,于临安改名为“太平惠民局”,不久在淮东、淮西、襄阳等地均仿照成立了“惠民药局”,且一直延续到元代。

明清时代中医制剂不像宋代那样由政府主办,但是全国各地炮制中成药的大小店堂很多,比如仅安国就存在明嘉靖年创办的三槐堂、明万历年创办的体延堂和瑞生堂、明崇祯年创办的永和堂,以及清宣统年开办的永德堂、明槐堂和永春堂等,都是当时颇具名声的中成药加工店[3]。不少药店经营一些畅销全国的名牌药品。说明当时政府对于这些中药制剂的管理政策相对宽松。

2院内中药制剂审批情况及对于当前中医发展的影响

2.1院内中药制剂管理日益严格

这一方面促进了院内中药制剂的规范发展,另一方面也对于实践中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批带来困难。中药制剂在生产上市前,要经过一系列研究与审批过程[4]。一些三级小中医院一般都设有制剂室,并能生产各种院内中药制剂,其制剂验方均为当地医院老中医及专科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由于当前国内外面临种种因素,严重制约了医院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申报,除少数三甲医院几个制剂品种申报审批外,多数医院未见申报。而一些社区医院,多数为一级医院,因为规模小,更是不具备申报中药院内制剂的资格。

2.2院内中药制剂管理与中医临床现实矛盾重重

第一,几乎所有医院中药制剂项目的审批过程,均不能充分反映中医药的规律、特点和疗效,审批一个院内中药制剂,几乎与审批一个西医新药过程相同,难度大,研发周期长,从而导致审批一个早已历史上应用数百年或数十年安全性和疗效非常肯定的院内中药制剂需要10万元左右的成本,造成了院内中药制剂开发成本高。此外,物价部门对院内制剂的利润空间有所限制(不能超过5%),导致医院在院内制剂的投入上无钱可赚,必然会给中小医院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经济负担,使这些医院只好放弃对院内中药制剂的研制申报。

第二,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完全解释中药院内制剂的理论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习惯将化学药物的研发思路及管理规范套用于中药,使得中药新药的开发难以体现中医药特色,局限于很狭窄的范围内,而能够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复方制剂又不能体现新药的创新和进步[5]。药监局制订的管理办法中,不仅未考虑中药制剂的特殊情况,还忽视了大多院内制剂系中药复方组成,其原理主要根据中医药理论,很难以现代医学理论去阐明其药理、临床疗效等科学事实。

第三,院内中药制剂来源于历代医家对人体和疾病诊治的探索过程,不断探索,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淘汰,能保留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中药制剂多数疗效肯定,已经受到临床实践的检验,很多中药制剂在审批以前临床观察年限或病例数量实际上远远比当前药监部门短短数年或数十年建立起来的各种监测数据丰富,经受得起历史的再次考验。倘若真得完全依靠现在管理制度,对这些中药制剂,特别是院内制剂加大限制,势必制约和阻挠中医事业发展。中、小医院只能单独依靠汤剂来治疗疾病;在中医专科建设方面,中、小医院研制的院内专科制剂将难以应用,大医院存在的“名医”、“名方”、“名药”,在中、小医院得不到发扬,因为无院内专科制剂的支持,中、小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将困难重重;一些疗效尚可的院内制剂,也面临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的问题,甚至面临被重新审核下去的危机。

3对策及建议

3.1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

中药院内制剂从总体来说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应当切实转变政策观念,重新认识中药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具体来说,中医院院内制剂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可以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院内中药制剂是特色专科建设的必须保障。院内中药制剂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及医院生存发展极其重要。中医院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我国制药工业的影响上。医院制剂是新药开发的源泉,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绝对离不开院内中药制剂研制的支持。允许中医院院内常用、急需中药制剂调剂使用,在通过临床验证的基础上,扩大使用范围,鼓励更多的院内制剂向新药研制的方向发展,是对院内中药制剂审批区别于新药的研制标准。

3.2建议药监部门对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作适当的修改

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中药院内制剂存在的问题,保障中药院内制剂的健康发展,应当完善院内制剂的管理,结合实践情况,对于当前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的系列管理文件进行适当修改。

3.2.1完善中药院内制剂室的建设结合目前我国一、二级中医院及社区医院的现有状况,综合考量包括资金投入、管理、效率等方面,并不建议在现阶段在每个医院都建制剂室。考虑对各县(市)级中医院需要研制的院内中药制剂,有限度地扩大院内制剂调剂使用范围,适当下放调剂使用审批权。在原有国家、省级审批的基础上,对非特殊制剂调剂审批权可下放至地级市。在完善审批手续后,可以先选择几家已建有制剂室的中医院,统一交由该制剂室委托加工。

3.2.2建议政府将院内中药制剂的审核和批准职责及权限分开在管理办法中专设中药院内制剂管理方案,以体现中药制剂的使用历史和特点规律。医院作为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临床基地,汇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见解,在各科临床中都积累了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方药,有充足的处方(或制剂)来源[6]。同时将院内制剂的审核权限交给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由中医管理局召集专家组,审核申报的院内中药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正确评价后再交于省药监局审批。

3.2.3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分类注册制度建议分为不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含限制使用饮片的传统剂型中药制剂和非传统新剂型中药制剂3大类。对第一种中药制剂实行备案制;对后两种中药制剂实行注册制度。

3.2.4完善对于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加成方式的规定建议对院内中药制剂的利润适当放开,至少允许按照中成药的利润加成。建议当今政府学习历史上,宋代惠民局、和剂局成功的制药经验,允许中医院的制剂室为患者小批量单独加工传统的中药制剂,缓解当前看病难、药价虚高等社会医疗难题。

3.2.5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促进民间老中医(其资质认定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审查)与有条件生产院内制剂的中医院联合开发、申报,所开发的产品限于在该医院和其所在的诊疗机构内使用。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发现民间中医药的精髓。

总之,新《药品管理法》等系列文件的出台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院内制剂规范统一,提高了国家对医院制剂的生产质量、配制条件和配制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显示了国家对医院制剂工作管理规范化与法制化建设的要求,保障院内制剂的使用安全性,但是更大程度上造成部分中医院或社区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严重萎缩,中医药科研受阻,中医传承发展受到挑战,造成中医按照传统方法炮制的丸、散、膏、丹审批过程复杂。加之其不能完全摆脱现代科学理论的评判,众多中药制剂因审批困难而放弃使用,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必要对上述文件提出建议性调整,以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58-61,77.

[2]陈峰,曹彩,刘新民.我国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的战略研究系列(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4,6(4):1-9.

[3]杨见瑞.祁州中药志[m].2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8.

[4]王方升.中药制剂工艺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药事,2009,23(1):52-55.

[5]李光耀,毕开顺.中药新药研发策略刍议[J].中国药业,2008,17(12):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