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1:50

自主学习含义篇1

授课题目

社会化概述

课程名称

幼儿心理学

授课对象

学前教育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课时

1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形式

讲授、小组合作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课程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选自“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幼儿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版,作者王振宇)。

本节内容是考试重点,部分内容比较难懂,将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于教学中比较难的问题教师针对性讲解,讲练结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高一学生,基础比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师需要把教学内容设计简单化,在学习过程中耐心引导,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的目标;

2、对幼儿社会化有更深刻地认识,明白社会化的意义;

3、尝试着寻找帮助幼儿社会化的途径。

教学内容

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的前提,社会化的目标

教学重点

社会化的含义

教学难点

社会化的含义

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流程

提问导入—抛出自主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教师讲授重难点—知识点回顾—随堂练习—纠错总结并结束

教学方法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与资源

智能化平台,信息化手段,数字化资源

教学实施(突出解决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教学阶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的前提

3.社会化的目标

自主学习,讨

论提升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解决

社会化的表现

活动二:社会化的目标

课中教学(时间)

提出问题:什么是社会化,具体表现是?

提问

看书思考

理解含义

教学内容1

社会化的含义

活动一:小组探究(5分钟)

什么是社会化

看书找答案

找到其含义

活动二:新知识点讲解(10分钟)

社会化的表现

讨论解决

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教学内容2

社会化的前提

提出问题

看书寻找答案

了解社会化前提

教学内容3

社会化的目标

提出问题

看书寻找答案

理解社会化目标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

学生回答

加深印象

课后拓展

课堂练一练;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习题;

预习新知:幼儿的语言发展。

教学评价

本节课课前任务简单明确,学生完成比较好,所有学生都参与了本节课,整个课堂设计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简单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疑难问题教师讲授并结合实际举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后及时总计,并设计了习题随堂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板书

1.社会化的含义:社会规范、人际关系、妥善自治。

2.社会化的前提:认知----前提

情感

3.社会化的目标:形成完整的自我:角色系统,能力结构

自主学习含义篇2

词汇的学习是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就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进行全面探讨,更好地促进英语的学习。高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工作应分三个阶段进行:预习词汇、学习词汇和复习词汇。在刚接触一个新的单词时,尝试让学生自主拼读、拼写和理解单词的含义;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发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新旧单词的结合,深层次讲解词汇含义,让学生对新词汇有深刻的印象;复习时,注重归纳整理,学生间可以相互检测,复述课文等方法巩固所学单词。下面就详细介绍三个阶段的教学策略。

一、预习词汇

在学习新词汇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新词汇学习的状态,利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新单词的积极性,了解预习的内容和目的,控制好预习的量,注意让学生标注疑难问题。为了高效率的达到预习的目的,教师要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一)调动思维,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鼓励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因此教师要在预习词汇之前让学生对新的单词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问题。当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喜好,结合时代信息现状,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knowledge一词,教师可以举例说:wehavelittleknowledgeaboutrealitytVshow.在这个例句中,realitytVshow是当今很热门的话题,很多中学生都喜欢看真人秀节目,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在整个句子的理解下knowledge变得亲切而生动,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单词,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鼓舞学生自觉学习读写新词

有了学习新词汇的兴趣,接下来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没有教师领读之前,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先读,有信心的学生还可以大声读给全班听,既能培养学生的勇气,又能增强信心,另外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能力的肯定是学生学习好词汇的保证。

二、学习词汇

在正式授课之前,要求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灵活把握课本知识,对新词汇进行仔细分类。例如:哪些词是新词,完全陌生的,通过汉语含义可以进行拓展和联想;哪些词用是在以前学过词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或减少前缀或后缀得来的;哪些词是需要多媒体形象生动展现的;哪些有旧词新意的特征。分类之后,教学词汇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下面主要介绍运用旧词新意和多媒体辅助的两种教学方法。

(一)一词多义的延伸

在英语中,很多单词具有多种含义和词性,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和词性。我们的教材中给出的单词含义很多只是本单元要用到的,并没有把这个词的所有含义和词性都一一列举,所以不能硬搬以前学过的含义或词性,否则就会曲解句子的主题,甚至造成语法上的矛盾,使文章混乱。例如minor,有形容词性“较小”的意思;也有名词“未成年人”、“辅修科目”的含义;还有不及物动词“辅修”的意思。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帮助学生引申单词,发现不同含义之间的联系,记忆起来也会比较轻松。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flewinto短语,教师在讲解这个短语的时候可以通过设置“飞入式”,在播放这个短语画面时,画面就以“飞”的方式出现在屏幕上,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便于记忆。

三、复习词汇

学生对新词汇的学习光有预习和课中教师的讲解是不够,课后及时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借鉴下面的方法引导学生巩固和复习所学单词。

(一)小组竞赛法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给三分钟准备时间,然后每组挑出一名学生在教师的简单提示下进行默写,然后再每组挑出一名学生评改其他小组的单词,大家轮番循环,最后看哪一个小组的分数最高,赢的小组可以有奖励,分数最少的一组要表演节目,这样不仅增加学生间的互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词汇。

(二)写课文总结或用所学新词编故事

自主学习含义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用语;教材编写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11C0034C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化学用语主要由各类元素符号、各类原子和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组成,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行化学语言交流的重要信息载体。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刚开始接触化学,化学用语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思维和观念的形成,特别是化学的可持续性学习。从多年来的教学中发现,化学用语的学习情况与化学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化学用语在教材中应通俗易懂,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思维习惯,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拟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为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编写建议。

1化学式不应提前出现

人教版教材从第二单元开始在部分物质的后面出现物质的化学式。也许编写的初衷是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渐让学生接受化学式,积少成多。但是,九年级化学是启蒙课程,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尚不知化学具体学的是什么内容,还不懂得什么是元素,不知道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什么,不清楚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所代表的含义的情况下就让孩子去潜移默化,除了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外别无他法,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会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启蒙课从一开始就产生一种恐惧感。化学式完完全全可以根据一定的书写规律和法则踏踏实实教出来的,而不是以填鸭式的方式背出来的。我们也曾做过比较,发现先教化学式根本不能带来任何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议化学式到该出现时再出现。

2以化学反应的实质为线贯穿化学用语

人教版在第三、四、五单元是化学用语学习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学习化学用语的起步地。这三章内容是学生成绩两级分化的主要部分。很多学生学到这里觉得化学非常难懂,对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极易混淆。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无法依据现有人教版教材自主学习,教材的编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甚至有点乱。例如,人教版以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在此基础上得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概念。物质的分类如果在化学式及含义尚未掌握的基础之上学习效果又有几何呢?能真正地从宏观、微观角度去理解这些概念吗?很显然是不能的,学生只是对这些概念机械式地记忆。实际教学中让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结合起来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物质的分类,更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这些概念。忽视这种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会直接降低对学生从微观和宏观角度进行化学思维的能力。

建议以水的电解为例来贯穿整个化学用语教学。水电解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从这幅水电解微观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分子、原子的定义,及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判别;(3)根据模型书写H2、o2、H2o的化学式;(4)H2o中2的含义;(5)H2、o2、H2o等符号的含义;(6)o2与2o,4H与2H2的区别;(7)从微观角度去解释宏观上的质量守恒定律。虽然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比较简洁,但的确能帮助初中学生加深化学用语的巩固和理解。

3重视化学式的书写建议

化学式是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化学式的学习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第五、六、八、十、十一单元的学习。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式的编写是在第四单元课题四中出现。人教版按照化学式的概念、化学式的意义,简要地描述了单质的化学式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合价写出化学式。其中介绍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时是认为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是用元素符号表示,非金属气体是需要在元素符号右下角上标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笔者认为如此归纳单质的化学式是极为不妥的,如第九单元涉及到的物质碘的化学式是i2,试问它是属于上面所说三类中的哪一类?关于化合物的化学式,人教版只是强调在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要知道这种化合物含有哪几种元素及不同元素原子的个数之比。同时,还应注意三点,如化学式中出现1要省略;氧化物书写时氧元素在右边;其他非氧化物把金属元素写在左边,非金属元素写在右边等。课本仅举了一个五氧化二磷化学式的书写。这里不禁要问,学生仅根据这些能看得懂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吗?五氧化二磷这类物质的化学式一定需要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吗?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又如何去写?这些人教版均没有说清楚,甚至教材连化合价怎么标法都没有说清楚。但是,第五单元一下子出现非常丰富的化学式,诸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锰酸钾、氯化钾、硫酸亚铁、碳酸钙等物质,学生怎么能接受?特别是+2、+3价的铁,课本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之间的区别;高锰酸钾、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这些物质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住,因为,从课本中根本找不到它们的来龙去脉。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化学式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书写是有法可循的。建议教材编写可以先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模型去认识化学式及含义。然后根据化学式的含义及分子、原子的模型让学生初步认识有关化学式的书写。化学式与化合价是分不开的,所以,应先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化合价的基础上根据化学式的书写原则教会学生如何书写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法则整理如下:

资料:名称中没有数字的化合物书写原则:①写:先读后写;②标:标出相应元素的化合价;③约:将各化合价的绝对值约简;④交:将约简值交叉,分别写在元素的下标。即正前负后,约简交叉原则。

4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

加强化学用语含义的理解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升化学思维能力,促使学生以化学相关的观念交流。人教版对化学用语含义的描述具体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显然对于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含义是过于简单和分散的,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理解上的困难。化学用语的含义笔者认为可以见表2。

5应精挑细选习题,加强练习

加强练习,不等于搞题海战术,必要的练习可以起到消化、巩固相应知识的作用,但是练习一定要精挑细选,避免机械的重复训练。人教版教材对于化学用语的练习非常少,只是在化学式内容中有少量练习,且化学式中的练习缺少一定的针对性,甚至在练习中出现了学生从没学过的氯化物。如果缺少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无法达到一定的学习效果。

建议化学用语的练习应该多样化,包括识、读、写、交流等多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必要的练习,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加深理解,从而逐步达到熟练的水平。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含义篇4

【关键词】含义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24-01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只要你的手指在键盘上轻轻点击“百度新闻搜索”,首页上立刻显示“新闻”、“娱乐”、“社会”等热搜词,许多博客文章前都会显示相关内容的关键词。在教学中一些重点词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感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阅读时教师要如何指导学生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和全文主旨?

一、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渡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同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符合的意思。所谓联系上下文,指的是学生自己去寻找联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达到自觉地理解词义,而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这就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积极思考。

1.从上下文中找相似语句结合起来理解

这种方法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效。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时的确有一定的难度,80%的学生做沉思状,思考了很长时间还是不能说出,我引导学生从上下文中找“哪一股风”指哪些风?学生很快就找到句子:“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向我吹来。”我紧追着问:“它们”指什么?学生水到渠成地说是“精彩极了”“糟糕极了”,这样继续理解“刮倒”的意思怎么会被“精彩极了”这样的评价刮倒呢?学生叽叽喳喳地就各抒己见,什么容易骄傲,什么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了,我又引导学生类推理解“糟糕透了”的作用,学生都能说到重点上,联系下文知道作者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说明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

2.设计思考性引领性的问题

教学时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应该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思考性、引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的过程,引导学生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自己解决,领悟课文学习中的难题。如,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文中对老教授的眼神描写,共有三次,而且用词一样,都是“平静地望”而这看似相似的三次“平静”所包含的意义肯定是不一样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找出这三次眼神描写的句子,认真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想想,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再适当联系下文想想,这“平静”的眼神里包含着什么意思?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自觉地联系上下文思考“平静”的意思;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虑地大胆练习;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时,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当渐渐觉得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自己学懂了有深刻含义的句子,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领悟并学会了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要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我抓住契机,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决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也绝不是靠吃现成的快餐得来的,只有靠读得遍数多了,意思自然就明了,学生的语感也就增强了。

二、联系词语的色彩

词语的感彩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厌恶、否定、鄙视的感情,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如“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这是写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里的一句话,第一个“骄傲”的含义是“自满、自大”的意思;第二个“骄傲”的含义是“自豪”的意思。显然前一个“骄傲”是作为贬义词来用的,而后一个“骄傲”是作为褒义词了,这些关键词的感彩是用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三、结合时代背景和主旨来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文章是社会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由感而发的产物,任何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意识。因此,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思想状况,是准确理解语句含义的关键。如五年制小语第十册中《卜算子·咏梅》一课,作者是一位政治上成功的国家领导人,而且当时国家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激情昂扬,以澎湃的热情赋予勃勃的生机。相反,诗人陆游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南宋时期,他一生渴望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但因社会原因,壮志难酬,而诗人又不甘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因此,他笔下的《卜算子·咏梅》充满着伤感和无奈,学习本课将两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讲给学生或学生查阅资料,在充分了解两位作者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情况下,再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既容易又深刻,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学习《匆匆》一课时,若学生没有了解作者朱自清写本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最黑暗的时代,当时作者等一批有志青年,希望有所作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但受时代的限制,作者报国无门,但又对虚度年华感到无限惋惜。如学生了解不到这些,学生就只能感受到要珍惜时光,很难理解作者无奈、苦闷的心情,通过了解作者写本文的时代背景,再结合文中“头涔涔、泪潸潸”、“掩面叹息”、“徘徊”、“不能平的”等揭示作者内心感受的词语,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文章中所流露的作者情感。

四、以修辞知识来分析语句,体味语句的情味和含义

自主学习含义篇5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策略;低年级数学;应用题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感知觉逐渐完善。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正在发展。记忆带有很大的不随意和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应让学生的各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一、对教材的研究

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的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和、差、积、商四种,大体可以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与加、减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明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联系加、减法含义确定算法。而对于它们的变型题,如求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的题目,教学中应在沟通其与求和、求剩余应用题的联系上下功夫,使学生正确掌握思考方法和解答方法。

第二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相差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加、减法含义进行思考的应用题。对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教学中应该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差数的正确概念、分析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的关系为重点,使学生对谁和谁比、谁多谁少、较大数能分成哪两部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与加、减法含义建立联系,确定算法。而对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以及反叙的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来说,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转换思想,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第三组是与乘除法含义有直接联系的三种应用题,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应用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确题意的基础上联系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

第四组是反映两个数与它们的倍数之间的关系,需要间接运用乘除法含义进行思考的两数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教学中应以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沟通其与乘、除法含义的联系为重点。

二、模式的运用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抛锚式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一)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件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图文并茂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确定问题

在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三)自主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四)协作学习

运用计算机网络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以优化学生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

(五)效果评价

自主学习含义篇6

摘要: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了解学生词汇学习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后,结合阿拉伯语派生法以及阿拉伯文化背景,根据记忆规律,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词汇教学效率的同时,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完成词汇学习任务。

关键词:基础阿拉伯语;词汇;教学策略

有著名的学者曾指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没有语法,表达甚微;没有词汇,表达为零。”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却总是记了又忘,收效甚微;教师花很多时间讲解每课的新单词,但学生能在短时间内记忆的却寥寥无几。这当然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本文主要讨论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过分重视词汇意义的讲解而忽视了其文化;对教学策略理解片面,词汇讲解过于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等等。其实,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困难“有的放矢”,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以下仅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研究谈几点看法。

1、结合语言特点设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1.1强调派生法对阿拉伯语词汇学习的意义

派生规则是阿拉伯语中极富特色的规则,是其最主要的构词方法,它被视为这门语言的“灵魂”。派生有:小派生(也称基本派生)、大派生、更大派生和超大派生。在本文所说的派生主要指小派生,其含义主要是“一个词分蘖出另一个词,虽有形态结构的变化,但是他们共有相同的、排列顺序一致的根字母,而且含义基本相近”。在阿拉伯语的派生规则中,一定的词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含义,学生如能掌握一定的派生规则,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提到,想到)、(知道、了解)、(学)这几个词是属于阿拉伯语中型三母简式动词,它的同根派生词(提醒)(使知道)(教)属于型三母复式动词。式三母复式动词是在式三母简式动词基础上产生的,它含有使及一物动词变为及两物动词的作用。了解了这样一个派生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这几个派生词的意思了。再举一例,(使用,利用),这个词的词根是这三个字母,由这三个字母组成的三母简式动词为(工作),(使用,利用)是它式的派生词。所以,如果学习着了解式的派生词具有“表示‘要求'”的含义,便能知道意为“‘要求'……做/工作”,也就是“利用、使用”的意思。总之,词汇的派生法有很强的规律性,如果可以恰当的运用这个策略,将会给学习着带来极大的帮助。正如外语教育学专家刘润清所说的:“对词汇的构成规律认识越深刻,学习新词就越容易”。

1.2结合阿拉伯文化进行词汇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联系,任何人类都离不开文化,语言又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而词汇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重要的元素,它对社会、文化的反应最为敏感和直接。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必须注意这门语言的文化背景。一些特殊意义的词语可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教学,同时把握文化原则和交际原则,便能帮助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例如,阿拉伯语中习惯使用被动语态,这与我们汉语的表达习惯是截然不同的,究其原因,其实是跟她的文化相关。举例说明:(痊愈)这个词,我们说(你痊愈了)用的正是它的被动式,因为(使你痊愈),在穆斯林看来,世间一切都是由主宰、裁决的。这正体现了阿拉伯人的。教师在教学中若将这些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含义,由此不仅掌握词汇的使用,同时也增进对阿拉伯语文化的了解与兴趣,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2、结合记忆的特点和手段采取相应策略

2.1根据词汇记忆的特点

1)分散记忆

这里所讲的分散记忆包含两种含义,其一是针对高频词汇的学习,在词汇教学过程中不是把一个单词的所有义项和用法集中一次全部教给学生,而是课文讲解或者课后练习中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多次接触该词的不同语境,此时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词汇的不同含义和用法,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词汇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其二是将词汇记忆任务分散,比如,学生需要花费两小时来记忆60个生词,我们就可以让大家把生词划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20个,同时将记忆时间分段,每部分可占用40分钟,其记忆效果比一次性花两小时去背诵60个单词要好。

2)避免混淆意思或结构相近、相同的单词

在阿拉伯语词汇教学中,学生要格外注意一些词语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中的意义关联和区别,通过适当的辨析,加深对词义的理解。最直接的做法就是举出两个单词在实际应用的例子,以启发式的方法,让学习者自行比较分析、总结,随后教师进行评价、指正。意思相近的词语例如:(数目,数字,一些)与(量,数量)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联系,都可以表示“量”或“一些”的含义,而同时两个词的意义也有明显的差别,即(数目,数字,一些)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像“学生人数”,而(量,数量)则没有此类用法。在授课过程中,老师要想学生讲明区别。再如结构相近的词语:作为直接及物动词它的含义为归还、送回,搭配介词后的含义变成答复、回复。同样的动词,在作为直接及物和间接及物时其含义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比较,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词汇结构、含义的变化。

2.2根据词汇记忆的手段

1)分类记忆法

在每一个学生的脑海,所有的有关联的词语是储存在一起的,在词汇输出的过程中,如果能找到单词之间的关联性,便能更快地从记忆中检索到的词汇,这就是词汇分类的意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个记忆手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

2)通过反义词、同义词扩大词汇量

阿拉伯语中存在着许多反义词、同义词,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借助反义词、同义词这个纽带,可以帮助学习着将已知的词语和新词联系记忆,通过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帮助学习着掌握新词。根据人类记忆的规律,零碎、散落的记忆碎片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而相互联系的知识比较容易让学习着留下深刻的印象。阿拉伯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词、同义词的联系纽带,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策略,帮助学习着扩展词汇量,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基础阿拉伯语教学中,通过正确、科学的策略,提升词汇教学效率是一项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基础词汇教学往往面对的是零起点的学生,教者要充分结合语言的特点、记忆的特点来制定策略。“派生法”是阿拉伯语词汇最重要的的规则,教师在开展词汇教学时必须结合这一法则。另外,紧密结合词汇的记忆特点和手段,以分散记忆、辨析意义相关联词汇、分类记忆、通过近反义词扩充词汇等方法来开展词汇教学工作,通过有效的策略帮助学习者达到系的效率最大化,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作者单位: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少华.阿拉伯语词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基础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年级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自主学习含义篇7

高中数学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学习内容量大面广,需要学习众多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并做大量的习题,学生普遍感觉难学。常常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不住数学公式,从而影响解题的数度与质量,导致数学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尽如人意。然而数学公式是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推理论证的重要依据。许多核心知识点都以公式的形式呈现,如,基本不等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等。学生只有掌握数学公式,才能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从本质上把握内容、形式的变化,才能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数学公式用纯数学符号来表示和公式在应用中常有变形,学生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常有障碍。因此,强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以数学公式教学为载体,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心理和实际障碍,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数学公式有效教学策略

1.注重公式引入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公式的引入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探索能力的首要环节,教师应注重数学公式引入方法的多样性,通过引入阶段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某个公式的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公式的求知欲,并启发学生思维,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找准学习新知识的切入点。

(1)以实验等直观手段引入公式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其直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与多媒体,以实验等直观手段加强数学公式的直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公式的直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公式的兴趣。(2)以学生已学相关公式引入新公式的教学,通过类比迁移强化新公式的教学。教师应利用数学系统性的特点,以学生已学相关公式引入新公式的教学,通过类比迁移强化新公式的教学。(3)以数学趣味故事或数学史引入公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应用公式的欲望,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应用公式数学趣味故事或数学史引入公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应用公式的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公式,培养学生观察与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与推导公式

引入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我探索、相互讨论概念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从而发现某个数学公式,为推导、理解、掌握公式打下基础。有时还需要在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

教师可直接将公式呈现给学生,探讨证明公式的途径或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我探讨、相互讨论,发现某个数学公式,再进行推导和证明。

3.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并理解公式含义、理清公式网络以及公式的形式化与变形以便正确、灵活运用、掌握公式

掌握公式的程度是检验学生课堂效率的标准。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方法与数学思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公式推导出后,教师应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公式并理解数学公式的含义、理清公式网络以及公式的形式化与变形,以便正确、灵活运用公式、掌握公式。

(1)注重分析公式的形式结构特征,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公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公式符号化的特征以及固定的外在形式结构,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公式。(2)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引导学生分析公式所蕴含的数学意义与作用。数学公式有其特定的数学含义,公式的数学含义说明了它具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引导学生记忆其外在的形式结构,并理解其内在的数学含义,以便深入掌握数学公式。(3)进行循序渐进、适当难度与数量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熟悉公式,在例题的示范下进行基础题的训练,在初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组织进行变式练习,要求学生将公式运用于新的情境中,并进行综合训练。学以致用,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

4.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算、空间想象及思维能力

在公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分析和目标及课时的重难点,做到既教知识又能培养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差异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最优

组合。

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公式与定理的内容、分析其条件与结论间的内在关系、正确地掌握其证明及推导方法、明确其使用的条件和适用的范围及应用的规律并考虑对一些重要的公式和定理能否作适当的引申与推广,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将公式和定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并领悟公式和定理所包含的教学思想方法,灵活地掌握应用公式,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数学公式乃至数学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促进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自主学习含义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语境教学法

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单词往往都是他通过具体的语境所呈现,但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只是纯粹地死记硬背单词,与语境相脱离,导致记忆效果一般,且容易遗忘。英语词汇与汉语词语一样,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够发挥作用,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也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

1.初中英语词汇语境教学法的主要优势

首先,增强词汇记忆,在学习初中英语知识时,需要学生记忆的词汇较多,所以在记忆过程中较为困难,而语境教学法是使词汇通过具体的语境呈现出现,然后讲解词汇的特点,不仅可以避免学生机械记忆,还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境学习单词,提升记忆效率。其次,推动词汇理解,每一个英语词汇都是相对孤立的,但是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其词性与含义可能发生变化,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准确掌握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有利于学生对词汇的理解与掌握。再次,提升词汇运用,学习英语词汇的目的是能够运用到具体交流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通过语境教学法,词汇与语境同时出现,学生在认识和理解词汇含义的同时,还能够掌握其具体的运用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到别处,提升词汇的实践运用能力。

2.初中英语词汇语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2.1巧用语言语境开展词汇教学

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运用语境教学法,其中语言语境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语境,在英语对话或课文中出现的每一个词汇、短语和词组,都存在具体的语言语境。不少英语词汇都具有多个词性与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它们的意义不同,具体的语言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汇的含义以及具体的运用方法。同时,在语言语境中,当学生遇到生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词的语境来推测其含义,以此培养初中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激发学习英语词汇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进行“look”这一词汇教学时,其具有名词、动词等词性,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语言语境分别展示其不同词性:pleasehaveagoodlook.是名词语境;Youlookveryprettytoday.是动词语境;以此帮助学生掌握“look”的各个词性与含义。

2.2巧用文化语境开展词汇教学

英语同汉语一样皆为一门语言类课程,语言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更是表现文化的主要方式,不同的语言种类,其文化体系也不同。初中英语教师在运用语境教学法开展词汇教学时,巧用文化语境,是从英语文化的自身出发,根据英语语言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与价值观念等创设特殊的语境。英语和汉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其表达方式与表达方法差别较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以此提升英语词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drago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在汉语体系中一般翻译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着吉祥与雄伟;在英语体系中则表示脾气暴躁的人,让学生了解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升词汇学习效率。

2.3巧用情境语境开展词汇教学

情境语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初中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运用语境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模式的优势,把具体的英语词汇融入到特殊的情境语境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运用英语词汇。同时,初中生应该尽量多掌握关于统一主题的英语词汇,不断扩充自身的词汇量,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可以灵活快速组织语言,把英语词汇运用到准确的语境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知识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clothes”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营造一个在服装店购物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总结出更多的衣服类词汇,包括skirt(裙子)、hat(帽子)、dress(连衣裙)、trousers(裤子)和gloves(手套)等,然后互相分享,拓展词汇,从而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提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词汇作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科学合理地运用语境教学法,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全面优化和改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语境教学法的优势,让学生在了解英语词汇含义的同时,掌握具体的运用技巧与方法,且能够准确运用到实践交流中。

[1]张艳.语境理论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自主学习含义篇9

[内容] 

 

   近年来,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外语界对第二语言

及学习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交互作用语言教学"理论的产生

与发展则是这一飞跃的标志。该理论应用于外语阅读教学,对我们颇具启迪意

义。

   根据交互作用阅读理论,"文字含义并不是仅仅存在于文本中的符号,被动

地等待读者吸收。阅读者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努力挖掘它的含义。"在阅读过

程中,语言材料和读者是交互作用的。文字含义既不存在于语篇(text)之中,

也不存在于读者之内,它产生于两者相互作用之中。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

若干变量(variables),这些变量无疑都会对阅读理解产生影响。本文旨在探

讨英语阅读中的诸变量及它们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

   阅读理解是读者从语篇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著名语言学家Christine

nuttall认为,作者将自己头脑中的信息编码(encoding),形成语篇(text),

读者再把语篇解码,获取信息。作者要把他头脑里的信息(一个主意,一个事

实或一种情感)传达出去,让别人理解,他首先必须把信息形诸于文字,即编码,

作者亦被称为编码者。作者一旦完成了编码过程,信息就以语篇的形式存在于

作者的头脑之外。阅读过程则是一个解码过程。作者要传达的信息进入读者头

脑,交际过程随之完成。但是,交际过程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在交际的各个环节

中都可能出现"故障",致使交际中断,信息无法传递。

   信息在从作者的头脑到达读者的头脑里的过程中,若干因素会影响读者接受

信息。这些因素被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变量。阅读变量主要有三:1)读者变量

(readervariables);2)语篇变量(textvariables);3)作者变量(writer

variables)。

   1)读者变量:以往人们认为,语篇的含义就像杯子里的水,而读者的头脑

则象个容器。语篇含义可以直接倒入读者的头脑里,读者则像海绵一样毫无保

留地吸收语篇含义。根据这一观点,读者在阅读中的角色是被动的,他只需敞

开头脑,语篇含义就象水一样注入其中。"交互作用阅读理论"则认为,文字意

义并非被动地存在于文本之中等待读者解码的语言符号,恰恰相反,文字意义

是在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角色是主动

的,他只有全神贯注,努力挖掘文本的含义,才有可能获取文本中的信息。在获

取信息的过程中,读者的个人知识结构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读者具备了理解

文本含义的一切背景知识(如作者生平、文本内容等有关知识);那么他不需费

很大力气就能理解文本含义。否则就如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前进,难以

找到通往文本含义的坦途。由此可见,相同的文本对不同的读者难易程度不同,

原因在于读者个人知识结构的差异,这就是读者变量。读者变量是影响阅读的

一个重要因素。

   2)语篇变量:语篇变量是指句子的结构、长度、词汇密度

(vocabularyintensity),新概念的多寡、文章主题的难度和新颖度等。一个

文本的难易程度在于读者与作者在以上诸方面重合部分之大小。重合部分愈大,

文本愈容易,反之则愈难。事实上,完全的理解是不可能的,阅读理解的目的在

于尽量挖掘文本含义,扩大重合面。毫无疑问,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影响甚大。

   3)作者变量:作者也是个变量。在写作之前,作者对读者的特点一定要心

中有数,然后根据其特点,进行写作。这样,他所要传达的信息才会准确地传

达给读者,否则就会出现误解或不完全理解,致使交际中断。

   二

   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注意研究了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做到了有的放矢、

采取了有效措施克服这些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收到了较好效果:

   (a)在影响英语阅读的诸变量中,作者变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为我们

不能要求作者写什么、不写什么或如何写。但是我们可以在浩如烟海的阅读材

料中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材料以解决作者变量给阅读理解带来的负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了语言习得的五个假设:1)习得与学习假设;2)

自然顺序假设;3)监查假设;4)语言材料假设;5)情感过滤假设。国外

语言学界对这些假设颇有争议,但是其中语言材料假设已被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克拉申认为,英语学习者通过接触略高于他们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即i+1(i

为现有水平,1为略高于i的水平),而习得语言。他们不断吸收语言材料,从

而逐渐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中的阅读方面,阅

读材料应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不可让学生感到太难,一点都看不懂或

不部分看不懂。我在教学中选择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的阅读

材料。这些材料题材广泛(内容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学

科、文学等)、妙趣横生、文笔优美、观点新颖、幽默诙谐。学生不仅学到了英

语语言知识,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且还获得了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

   (B)语篇变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语言方面的和非语言方面的。句

子结构、长度、语汇密度属于语言因素,而新概念、文章主题、新颖度则属于

非语言因素,亦可称之为文化因素。在语篇中,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比如

dog一词,显然是个词汇问题,属语言因素,学生认识这个词,应该说没有语言

问题了,但是,当这个词在句子、甚至语篇中出现,学生仅知道它的汉语对应

词是"狗"就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它的文化内函(CulturalConnotation)。许国

璋教授称此类词为Culturally-loadedwords(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我在教学中

采用两种方法解决语篇变量对阅读理解的负影响;(一)深入分析难句、难词,

强化并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二)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角度分析一些具有文化

内涵的词、句和典故等,以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

的。下面试举两例说明:

   例1.iamnotsonaive,however,astobelievethatsexisrespon-sible

forthisunfortunateplightoftheamericanwomen.iamnotafeminist,but

iamanindividualist.idonotbelievethereisanyimportantdifference

betweenmenandwomen——certainlynotasmuchastheremaybebetween

onewomanandanotheroronemanandanother.

   在这篇短文中,individualist是个关键词,它是从individualism而来。

国内出版的各种"英汉"和"汉英"词典均将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

视为对等词。individualism是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它强调充分

发挥个人的自由、权力以及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简言之,它是美国人的生活

准则和美国社会所倡导的精神,也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它是个褒义词。而

中国则倡导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个人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一切从个人利

益出发,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显然,

个人主义不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它是个贬义词。由此可见,individualism和个

自主学习含义篇10

成语语约义丰,表意准确而生动,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每年成语题都会准时出现,可见成语考查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语题得分率向来不高。不少学生觉得记忆成语耗时费力而又容易遗忘,花了工夫却成效不明显。确实,到了高三再死记硬背,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来不求甚解的生硬记忆也难以达到准确运用成语的最终目的。所以成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平时积累。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性结构的词组或短句,它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约定俗成的。而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所以成语中包含许多文言文知识。笔者尝试在课本文言文学习中,穿插成语的学习和记忆,既有效积累了成语,又可利用成语作为反证,帮助理解与记忆课本文言知识,一举两得,效果很好。

一、从课文内容分析中学习直接来自文本的成语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我们的文言文教材往往选择的正是此类作品,所以许多成语就出自课文文言篇目。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了“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作的喻证,说的是“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一”;学习《劝学》,知道了“青出于蓝”出自“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所以此成语已有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越前人之义;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此成语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人教版必修五课文《滕王阁序》中包含的成语最多:物华天宝、物换星移、穷途之哭、白首之心、躬逢其盛、好景不常、起凤腾蛟、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学完课文,也就掌握了一批成语。

二、在文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成语

(一)文言词语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组成成语的语素多为文言语素。所以成语的许多用词保留了古义,这是对现代人的理解造成困扰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意识地引进涉及古义的相关成语,可以纠正许许许多多错误。

望文生义是成语运用中最常见的错误。所以笔者在教学《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吊”为慰问之意时,引入“吊民伐罪”;学习《氓》中“士也不爽,二三其德”的“爽”字为“差错”时,引入“屡试不爽”;讲到《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假”字为“借用”时,引入“久假不归”……推广到形影相吊、毫发不爽、因果不爽、不假思索、假公济私、假手于人、比物假事……学生就掌握了一批成语的正确含义。只要正确理解了成语中文言词的意义,避免了望文生义,对这些易错成语的运用也就不再出错。

不明白成语中的文言词义,也就不明白成语的真正含义。还有一种常见失误:写错成语用字。如莫名其妙、不可名状的“名”字,欲盖弥彰、相得益彰的“彰”字,食不果腹的“果”字都是学生易混易错的字。在学习《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说出)者”,《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逍遥游》“腹犹果(充实)然”等句子时,有意识地指出含有这些字的成语的含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准字形。

理解了成语中的古义词,还可帮助我们体会成语的褒贬色彩。如从《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学到“鹜”是野鸭子之意后,引导学生思考“趋之若鹜”一词,把人比喻为野鸭子,此词自然带有贬义色彩。从《师说》“吾从而师之”中学到“师”是“以……为师”之意后,可以理解“师心自用”是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因而这也是贬义词了。

(二)文言特殊现象

古今汉语词法和句法有诸多不同之处,而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基本上在成语里都有所保留,这也是使现代人难以理解成语正确含义的一个因素。学习古代汉语的特殊语法现象时,穿插学习带有这些文言特殊语法的成语,学生就容易理解得多。如:

通假字:由《念奴娇·赤壁怀古》“早生华发”学习“春华秋实”,由《劝学》“虽又槁暴”学习“一暴十寒”,既记住了这些成语的含义,也记住了它们的字形。

文言特殊用法:由《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衣(名作动)帛也”学习“衣锦还乡”,由《师说》“则耻(意动用法)师焉”学习“不耻下问”,由《陈情表》“则刘病日(名作状)笃”学习“江河日下”等。

文言特殊结构:

宾语前置: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鸿门宴》“大王来何操”学习“人莫予毒、时不我待、唯利是图、何去何从”。

状语后置:从《张衡传》“虽才高于世”“验之以事”学习“胫大于股、持之以恒”。

被动句:从《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徒见欺”学习“受制于人、见弃于人”。

省略句:从《苏武传》“后随浞野侯没(于)胡中”“匈奴以(之)为神”学习“失之(于)偏颇、不以(之)为意”。

三、通过课文相关内容的拓展学习成语

(一)时代背景

课本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距离我们较远,所以在教学时往往需要介绍作品的时代和写作背景。此时,也是很好的渗透成语学习的机会。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介绍晋侯、秦伯同围郑的原因,可趁此学习“秦晋之好”,明确其泛指两姓婚姻,而非一般的朋友交情或国家友谊;学习《氓》时,补充介绍“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等成语的出处与含义,对比突出《氓》中女子离开负心郎的勇气与坚强决绝在当时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下的可贵;学习《师说》,拓展到《孟子·离娄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既了解了“好为人师”的贬义色彩,也更深刻地体会了韩愈提倡拜师学习的做法的勇气。

(三)涉及典故

古人写作追求典雅含蓄,语言精练准确。运用典故就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而成语典故的内容在课本文言文中也常有出现。如学习《滕王阁序》“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可说“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此成语之意。学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知道此典故常用于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就可以讲讲“功高不赏”的来源,将两成语进行区别。

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成语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教师先要对生活中、考试中常见易错成语和高中文言文课文篇目都有全面的了解,并进行整体规划,在课文何处穿插、学习哪个成语,在单元中侧重学习哪类成语错误类型都有预先的准备。只有胸有成竹,才能有意识、有步骤地将成语知识渗透进文言教学中。

2.适度原则

文言文教学毕竟是以学习文言文为主,所以还需要把握适度原则,不能因穿插成语的学习而割裂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滕王阁序》《陈情表》等一些课文涉及成语较多的话,可以用课后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梳理归纳。

3.反复原则

成语穿插在文言文学习中,是比较零散的,也就容易遗忘。隔一段时间应指导学生进行梳理归纳,如在一个单元或一册书学完后应帮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可按易错类型:望文生义、范围不当、褒贬不当等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