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2:58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1

论文摘要: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关键,它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得以健康顺利发展。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教育,则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历史教育则是宏扬人文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21世纪将是世界各国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世纪。在综合国力中,有硬国力,也有软国力。其中,社会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国民受教育程度、人口、领土等可测量的叫硬国力,国民的道德水准、情感、意志、心态、价值观、凝聚力等不可测量的叫软国力。人文素质属于软国力范畴。以科学技术体现创造力的智力素质是战略资源,人文素质同样也是战略资源,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有机地整合精神、观念、道德情操和品质等等个体内在的文化素质,进而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同志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在这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我国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一、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在我国,对现代化本质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起初认为现代化主要是指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在物质方面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的现代化;后来发现物质现代化进程涉及政体的改革和法制的建设,需要有高度的民主制度的保障,于是政治民主化便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最后又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化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即表现为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现代化的内涵就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化,是指一个社会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巨大转变的过程,是一种含有多层次、多元素、多侧面变革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转型,其中既包括物质转型,又包括精神转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7一1982年社会发展计划中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的观点和理论,这一理念将社会发展资源方式分作两大类:经济物质的发展是外源,人的自身的发展和文化、价值观的进步为内源,社会的现代化必须强调人是“发展的促进者和目的”,“内源发展以人为中心,是提高人类和文化价值的事业。’,①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这是美国社会学者列维于1996年在《现代与社结构》一书中最早提出的,其基本观点就是将人的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早在1984年,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访问我国时,就提出:“希望中国除四化以外,进人第五个现代化”,那就是人的现代化。他说:“无论哪个国家,只有它的人民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都能与各种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相互配合,这个国家的现代化才能实现。”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发展,也为我国广大社会学理论工作者所认同。如1991年召开的以“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中国社会学学会年会“在关于社会发展的讨论中,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的发展。认为人作为现代化的主体,既是社会最根本的生产力,又是生产关系的承担者,还是所有上层建筑的体现者,只有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真正动力。”

总之,现代化是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变革和进步发展进程,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思想道德、人的发展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和提升过程,它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二、人的现代化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得以健康顺利发展

从西方国家已完成的现代化进程来看,人的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比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难实现,往往更复杂,更艰难,而且越至发展深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也越大。西方发达国家,在反思20世纪60,70年代的教育时,常常痛感忽视道德教育带来的人才片面发展的后果,他们吃惊地发现,发达的教育未能提高一代人的道德水平,没有培养出理想的公民,却造就了“道德迷惘的一代”。在西方发达国家,青少年的道德危机的状况绝非个别。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青少年被称为“漠不关心的一代”,“有太多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几乎从未接触过我们的自由所赖于存在的基础—道德标准”,“各个年龄的孩子承认撒谎、欺骗和盗窃行为的人数之多也前所未有”③,他们似乎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只理解了一半,只强调权利而忽视了义务;英国的三分之二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分不清对错,不知道该相信谁或把谁作为榜样;法国青少年被人们称为“被牺牲的一代”,他们昏头昏脑,吸毒,搞、搞自我破坏;德国青少年被称为“迂菲士”(Yfu-fies),即不成器的人,或被称为“一代未知数”。一位全球问题专家指出:“工业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损人利己的驱使,对为社会服务和树立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没兴趣。’,④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西方当代青少年的一个特征是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某些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却相对淡漠,以致引起了人们的“道德恐慌”,人们惊呼“道德教育处于危机之中”。

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绩,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而且也带来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的历史性进步。然而,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观念从昔日的有序变为暂时的无序,特别是由于工业文明在“看不见的手”—利益的驱动下,依托商品经济和价值法则方得以运行,市场经济以利益为杠杆启动整个社会,刺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激活了整个社会,其历史的进步作用不容置疑,但负面效应也日益彰显:反映在教育上,表现为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注重解题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生活和社会的体验性学习;只注重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忽视了知识发生的人文背景,忽视了知识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培养出大量有知识没文化、有才无德的残品甚至是危险品。诸如影视明星赵薇穿日本军旗裙的事件、清华大学研究生刘海洋向动物园黑熊泼硫酸、成都某大学生活烤小狗等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反映在社会经济生活上,表现为金钱拜物教,利己主义导致的社会冷漠、精神生活的平庸化、短期行为、欺诈坑骗的流行等等,结果使一些在建国后已经绝迹的现象又沉渣泛起。在这种情况下,实现现代化又从何谈起?

可见,人的现代化在是一个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的标尺之一。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所遭遇的困惑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而我们自己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边倒的倾向也有偏离航向的危险。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我们应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在处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关系上偏重于前者而忽视后者所付出惨重代价的教训,及时校正现代化前进的罗盘,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因为,人的现代化是关系到现代化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

三、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人的现代化最基本观点是把现代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作为现代人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素质。现代化的实现,其中最大的障碍,恐怕是人的观念的改变。因为没有现代化的观念,现代科学技术是不能为人所掌握,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人的观念转变最大的制约在于文化。鲁洁教授通过对我国的贫困经济与贫困文化的调查,⑤充分证明,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它在很大程序上是一种贫困文化所造成的。调查也再次证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十分重要的条件。从实际上来看,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短期内是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那么高的科技进步。然而,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文资源的挖掘,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社会资源的巨大推动力量。有人为此还提出了具体的思路是“文化引路、教育奠基、科技开车、社会制衡、经济腾飞。”显然,教育是最基础的一环。颇有战略意识的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早就尖锐指出:“在21世纪,国与国的竞争、综合国力的比赛,最关紧要并有决定性的,是公民教育文化水平……这就是智力战”,⑥这种决定着民族兴衰存亡的智力战,使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日益普遍的重视,这样教育作为开发地球上最重要的智力资源,优化民族素质的结构的宏伟的人文工程,自然成为各国确立自身在21世纪战略地位的关键。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领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作为一项育人铸魂的社会化的人文工程的教育,诚如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的断言:“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在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今天,教育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其目的不仅要求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德性完善,更重要的是向创造性、多样化人格扩展,使其行为符合现代化要求,从而达到现代化水平。而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格力量的体现,是一个现代社会文明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人文精神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坐标,是一个现代化社会成熟程度的基本标志。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对个人而言,就丧失个体生存的根本依据;对社会而言,则意味着价值信念的失落,民族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深层次链条的断裂。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这样的社会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现代社会。教育对个人而言,拓展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渠道,对社会而言,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显然,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历史教育是重建人文精神,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从当代中国的实际来看,重建人文精神,其核心应是:在继承和光大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把培养当代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现代人格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2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观德国职业教育后现代课程观

[作者简介]姜洪侠(1976-),女,黑龙江北安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与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当代艺术、高职教育。(北京100018)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06-02

德国职业教育最初在人们印象中往往是偏重技术理性的,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的设计常被理解为仅仅针对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2010年10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赴德国莱法州教师培训学校的教师培训项目,在考察了德国的现代职业教育后,发现我们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解读存在一个误区,其技术教育并不是职业教育的全部内容,教育理念更重视对学生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养,这是与现代企业发展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分不开的。帮助学生建立优化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强调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是德国职业教育对时展作出的积极回应。从德国职业教育的宏观引导性政策和教学方法中,我们看到了后现代教育观对其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后现代教育观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一、后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教育观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时代知识量、信息量的迅猛增长,人类的主体性和个体性逐渐张扬。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洪流。受信息化与商业化的影响,“知识已不再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事业,而是经过工业与商业操作的过程后,才成为人们所接受的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主张以“非中心化”“多元化”“零散化”等为本质特征的后现代哲学、后现代教育在西方首先诞生了。后现代文化具有多元包容的特征,后现代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的全局性,重视终身学习。后现代教育观是相对于现代教育观念而言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现代教育观念偏重狭隘的知识技能传授及专业技能的纠偏。传统教育的课程观一般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论”和“知识中心论”,对于社会的需要、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育多有忽略。而后现代教育观则重视个体的差异,强调自主学习,重视师生交流,注重在行动中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其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知识、技术方法讲授向互动教学及探讨式教学转变。

在我国,后现代教育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是艺术教育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提及。而在职业教育领域,后现代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其原因在于教学中提高对“关键能力”等素质培养的关注度会削弱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社会不能停止发展的脚步,职业教育更不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因此要关注后现代文化现象,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二、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论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

1.后现代教育的“目的论”。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以下几种教育目的论:一是教育应造就一批具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这种公民能够认清优势文化的霸权性以及文本的集权性,向它们挑战,进而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跨越文化边际,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二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文化与社会环境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建立一种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个人的道德意识以及对自然、土地的伦理概念;三是教育目标应求得一种内部平和,并且能够把家庭中的平和、安定及各社会成员之间的和平共处扩充到整个社会乃至国家,从而避免一种相互利益的冲突状态,使整个社会充满和谐。“不是砌砖,而是建造整个建筑(天坛)”强调了解知识的建构,而不是单一专业技能的局部,强调完整的培训。德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全局性的概念――从宏观的角度,建构教育结构,强调人的全面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无疑与时展对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2.德国职业教育与“关键能力”培养。加强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1972年德国联邦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aB)所长梅腾斯首次提出“关键能力”概念,认为关键能力有四种基本要素:基本能力,水平能力,可迁移的知识原理,传统的、经久不衰的能力。凯泽等人在20世纪90年展了梅腾斯的关键能力概念,将关键能力分为五个方面:明确主题的能力,独立性与参与能力,团体或社会能力,系统或方法能力,反省能力。凯泽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他认为,关键能力是不能传授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并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获得。可以看出,无论是梅腾斯,还是凯泽的关键能力概念,所指的并不是某种具体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而是强调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能力仍然能起作用。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从而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一能力是对不同职业的造就性能力,经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可携带的能力”。

3.“关键能力”培养与“自主学习”。借助于教育学的方法论研究,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当代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德国,职业教育正转变其“技术理性”“理性至上”的观念,有意识地向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上靠拢。“自主学习”“学习情境设计”成为在德国职业教育里反复被提及的关键词。学习情境的设计的教学效果评测标准不仅仅是在该情境中学生掌握多少技能,还有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中能多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地学习。这与后现代教育观承认学校教育仅仅是终身学习的起点的理念是吻合的。在德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某一位教师在教学上的突发奇想,而是全体教师自上而下群策群力的结果。职业教育教师是该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是学习的专家,必须考虑用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创设什么样的情景来营造合适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判断学生的兴趣所在,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一直陪伴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正确对学生进行方法、过程和结果的引导。对教师的考核也不是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作为标准,而是把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当作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后现代课程观与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编写课程大纲或教学计划应该采用一种一般的、宽松的、多少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方式。随着课程或课的执行,特定性愈加明确并在合作中获得――通过教师、学生和课本的合作。这种合作性规划不仅容纳灵活性――利用意外事件,而且要求规划者以一定的深度理解自身和学科”,后现代的知识观和课程观主要体现在对不确定性和非连续性方面的强调。课程内容应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因素会引导我们去学习和探究。从现实看,我们的课程内容确定性太强,没有多少思维空间,学生似乎只需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需进行更多的思考。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长期主导教育领域的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开始向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而是共同构成了一种学习群体,互相影响。

我们看到,在德国莱法州教育部门的专业规划中,每门课程的标准性文件内容很少,只是概括一个学习领域和情景,并没有太细化的内容,很多内容要求学校和教师灵活掌握。正是这样,让教师有更多的灵活度。在授课过程中,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授课,用不同的案例设计不同的学习情景,而且同一个教师教不同的班给出的学习项目也并不一样。在学习领域的设计中,课程的组织并不囿于学科界限,而是向跨学科和综合化发展,课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

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知识的获得与技术能力的提高不是唯一的必然的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要促进学生的成长,通过个人转变实现教育终极目的。这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情景设计、差异性教学策略、多元化评价方案等方面得到了验证。在学习情景设计中兼顾教育性与社会性是很有必要的。在德国莱法州的斯派尔教师进修学校,Zumeinerperson女士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情景设计案例。在课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设计购买为“学习教父项目(LernpatenderBürgerstiftungpfalz)普法尔茨学习型社区基金会”准备的学习包。学生必须学习如何订货、下单、验货等过程,在授课中学生要应对意外的困难,如送货不及时、样品与实际误差等。学生不仅在真实的学习情景设计中学到了相关专业知识,提升了社会能力,同时也因为自己帮助了弱者而深感欣慰,后者让我们看到了德国职业教育对教育终极目标的关注。

四、德国职业教育评价方法与形成(过程)性评价

“评价应是共同进行的、相互作用的。应将其作为一种反馈,作为‘做―批评―做―批评’这一循环过程的组成部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转变及对过程评价的重视是新教育观的重要特征。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多大程度地充满创造地展开自主学习和工作。其二,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评量不是指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其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参与度。如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我们更多地跟学生描述一件美术作品的背景、画家生平,作品风格。而同样内容的课程在后现代教育观念中,教师应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发现与观察,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视觉感受,让学生在“参与―反思―批驳―分享”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德国的职业教育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似乎更轻松,讲授时间少,甚至讲课ppt也要求学生来做,学生来讲。教师只做更正与提示,再布置引导性问题留给学生思考。这种课程设计似乎教师授课时间更少,但对老师而言,实际上是要求更高了。首先,教师必须是某专业领域的专家,才有可能对学生提出有质量的引导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反思性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教师要设计、组织、控制学生“学”的过程,这更加全面地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

时代在进步,一味地用已有的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在德国,不是学生掌握一门知识、通过一门考试就算了,而是掌握实际的工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有方法、有判断地工作。在项目教学评价中,教师与学生共同给每个项目打分,学生的成绩也由其所在小组共同商议得出,考核是一个探讨、学习、权衡的过程。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及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中我们看到了后现代教育观念目的论与课程观的影响。在对比了后现代教育观和德国职业教育后,不难看出两者的切合点,更应看到我国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差距并非仅来自教学水平与教学方法,还有教学观念上的差距。教育观念的变化必将对教育行为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种自上而下的观念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的求索。德国职业教育观念为我们拓宽了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的思路,引导我们站在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社会学角度上的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技术应用要点

引言

教育理念是教育教学开展的方向,新教育理念下,将一切有利于教学发展的要素在教学中引入显得十分必要,现代教育技术在技术以及理念的层面有着很强的先进性,在教学中引入,体现了教育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不断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能够提升教学有效性,从多个方面对于学生进行引导,还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是教育理念发展层面的要求。总的来说,不论是在理念的层面,还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均有十分显著的必要性体现。

一、多媒体教育技术

多媒体在教学中引入,是当前基础教育开展的重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教育技术,集成性地引入了视频,动画,图像,音乐,能够对于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引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入是必要的。首先,数学课程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学生动化,动态化十分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广泛引入多媒体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关键。其次,多媒体教学资源还有一个应用要点,就是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针对性的应用。例如,了解学生对于不同媒介的信息,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应用。

二、信息化教学平台

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使得信息化教学平台成为了教学开展的一部分。首先,信息化教学平台,就是利用网络虚拟空间,构建一个新的教学平台[1]。在这个教学平台上,老师可以教学通知,上传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测评,学生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其次,信息化教学平台,主要的形式是教学网站或者一个应用程序,学生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可以进行自主性,选择性,针对性的学习。例如,学校构建一个数学教学网站,老师们登录教学网站,上传大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薄弱的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信息化教学平台,弱化了教学开展时间与空间层面限制,使得教学开展更加灵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入相关技术,构建教学平台[2],使得教学平台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学生在课下完成,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以及能力水平的提升十分关键,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思路。

三、大数据技术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一切可以在教学中引入的技术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组成。大数据技术思维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形成的,在教学中应用,意义也是十分关键的。首先,大数据技术思维,就是不断地收集教学中的数据,然后利用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例如,基于小学数学课程开展,收集学生的相关数学,包括学生的兴趣喜好,成绩水平,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对于各种教学资源的喜爱程度等,将这些数据进行收集,就形成了学生基本的教学数据。其次,将大量的数据收集之后,应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智能化的研究,实现教学方案的自动化生成。例如,学校可以与相关科技企业合作,设计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平台,平台能够根据当前的教学数据,进行教学思路,教学方案推荐,促进了教学模式开展更加地科学合理。总的来说,大数据技术思维在教育教学中引入,体现了精细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对于教学模式层面的改革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4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怎样让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大国,现代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现代实行的教育制度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沉重的的使命?答案当然是不行的。因此,在此之前,中国加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力度,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在含义。伴随着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教育的改革为中心和制度创新教育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也被摆上台面。从我国近代以来最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即让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成长,学生的生活和科学世界的整合,寻求学生创造个性化校园文化来看,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公民社会建构主义思想在教育界的崛起。

关键词:现代教育公民构建有机结合

一、现代教育的含义

要想弄清楚现代教育的概念,我们就必须先领会教育的意义。古代中国没有教育这个说法,教和育有着不同的意思,教是教化,育是指培养自己的孩子,使其从善。中国喜欢从品德培养来讲明教育的意义。在现代化的前提下,现代教育理念它经常是与传统教育相违抗的。对于现代教育的定义,在教育范畴有不一样的观念。一个是在时间的维度上,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分为古代和现代社会,因此,教育也相应地被分为古代与现代教育。当代教育的受教育者们被教育者教化成顺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的现代社会活动的人。其他的一个是在性质的维度上,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指的是西方教育历史上的两个流派,即传统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广义的传统的教育是历史的继承并广为流传的教育方式,现代教育的教育系统;广义的现代教育是与当代生产,当代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相匹配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仅仅认为现代教育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一个通过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紧密联系,被其推进和制约着的教育体系。将这些教育的含义整合,其实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的产物,收到现代化影响而形成,现代教育与现代政治制度、社会体系的设计密切相关,作为现代的社会体系中的成员,现代教育让现代人类开发和利用人自身和社会自然的能力达到了不可置信的水平。

二、公民社会的含义

公民社会是一个相关学科范畴出现的比较多的词汇。公民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概念。在近代社会之前,公民社会和政治国家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经过区分,

公民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开始呈现。在本文中,就是在现代的公民社会前提下对现代教育和公民社会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公民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来说,确定的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是十分关键的。

三、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建构的联系

现代化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扩展中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推动,致使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有着独特的含义。公民社会的建设是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着的,现代教育在中间起到十分关键的效果,是公民社会里不可或缺的成分。它和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一起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它对培养公民意识、维护社会秩序、确立公民身份发挥着不同凡响的作用。现代教育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中一个特别的体系。在现代化的条件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之间特殊的联系。(1)、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必要前提

在工业革命以前,市民社会与国家整合,社会没有独立性,而是作为一个单独的组织。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某个水平时,公民社会开始形成,是以公民社会具有现代化的气质。当公民社会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出现时,表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出现了裂纹,传统社会的秩序和系统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崩溃和重组,每个公民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个体,这种主体性很大程度的激发了他们参与公民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各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形成了,在宗教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出现了多样性。如何保持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团结,近现代思想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功能。教育是公民社会的一个主要成分,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十分明显。

(2)、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不断发展的保证

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现代公民社会在开始出现之时,就和现代教育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作为同样具备现代化气息的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现代教育一直围绕着公民社会的需求在实施。现代公民社会经历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从国家政治和公民社会的统一整合中分离开来,形成市民社会和国家政治社会,第二步是公民社从私人领域中分离出来成为公共领域的奠基。公民社会离开国家政治社会和私人领域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现代气息的领域,它会经历重新建设的过程。现代教育的现代性同样跟随着公民社会的现代化,使现代教育在个体社会化和知识权利合法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是对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以,现代教育是公民社会安全系统,它并不是在物质方面保证公民社会的持续,而是要在文化和精神等方面来保障公民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新的世纪刚刚开始,人类面对的制度创新的变化,社会的变迁,甚至学校教育模式的改进,这是一场绝不可能快速解决的改革,而是一场长期且艰辛的战斗,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在建构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我们应该关注到,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挑战,建构主义理论对传统的文化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形成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育制度的合理性问题提出了质疑。虽然一些流派研究建构主义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他们观点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能够互补,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构建主义对学者和老师的要求是需要勇气,但也必须基于建构主义认识论相一致的方式从事相关研究。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实践探究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拒绝任何机械快速的模式,避免走老路。

参考文献: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师;素质

社会各界以及教育教学领域人士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虽然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形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缺乏有效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举步维艰。教育教学领域有一句话:“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素质教育更是举步维艰。”其中症结就在教师自身的素质有待提升。

一、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在素质教育中,所谓素质,就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必须更新,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与教学水平。所谓的教学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素质对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一般来说,素质教育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有以下的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在教师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处于中心地位与主导地位,对教师的其他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具有师德、具有事业心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道德精神,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从古至今,很多实践表明,言传才能身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在素质教育实施的情况下,思想道德品质成为教师整体素质中的核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

(二)科学文化素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具有关键作用。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教师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素质。教师需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随着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逐渐增多。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当前教育对象正在变化,个性化逐渐增强,他们的兴趣逐渐的广泛,学生的求知欲逐渐增强,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增多,基本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学习的时候,往往会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果教师回答不上来,那么就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教师需要具有科学的知识与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具有正确的教学观点,科学地掌握客观的工作规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影响,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在素质教育下,需要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教学能力的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师职责的关键因素,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需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与教育的科研能力,要能够有效的掌握信息。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有效的进行自我调控,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具有创新能力与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会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四)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社会,学习压力、工作压力逐渐增多,这一切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与迷茫。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自身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

(一)创新素质。在新的时代下,教师的创新素质具有关键的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的精神、意识与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育人者先育己,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身也要具备创新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计算机教学成为现代教学的关键因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需要教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新时代要求下,信息技术的素质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根本要求。21世纪是信息社会,教育教学领域被不断地变革,课堂教学手段,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成为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三)具有民主的意识与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精神与文化素质,注重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当下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引导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近年来,教师违反教育犯规,实施强制管理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

(四)较高的文化修养。教师的文化修养,对于激发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成为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在当今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关键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若想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自身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自身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信息素质、民主素质,文化素质等,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6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关键

作者简介:杜敏(1980-),女,湖北松滋人,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管理学院讲师,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运输经济与物流管理,远程教育理论。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远程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a146);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现代远程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之一(编号:2010JZ0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57-0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总的培养目标上其定位是有差别的,研究性大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普通本科学校则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宽基础”,高职高专学校则培养应用型岗位技能人才,强调“订单式培养”。在同一层次中的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由于办学特色、专业性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异,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差异。传统专业开办的历史较长,人才培养模式已相对固定,但新专业尚在探索阶段,因此,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适时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个新办专业来说具有战略的意义。为此,很多高校都着手开展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三进三出”工学结合模式,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围绕一条主线,建立一个体制,搭建一个平台,构筑一个体系”的“产学研”办学模式,中州大学的“五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实境耦合”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反映了各校的特点。

现代远程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大学就是以成人在职学生为主要对象,以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的现代远程教育大学。这一点有别于一般的本科院校和高职学校。但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对理论基础、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必须达到专业与行业所承认的标准,这与其他高等学校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如何使培养对象达到这一标准,制定一个既符合自己教育体制,培养对象和教学方式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又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企业要求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在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显得必要且迫切,这也是文章的研究意义所在。

二、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课题组认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使教育对象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对远程教育系统及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的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方式。

关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其关系,该课题组指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手段;远程教育系统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形成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式为最终目的。

可以看出,此“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高职教育等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了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特点。文章的研究正是以此研究成果为指导,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的。

三、远程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远程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自1999年开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到现在,广播电视大学已从传统的以函授为主发展成为利用现代先进的远程教育手段为成人学生提供开放教育的开放大学。并从2005年起开设了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是由深圳电大与中央电大共建共享的,在办学过程中,制订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课程,建设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并对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以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正常开展。但对远程开放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含义尚待进一步明确。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教育作为世界各国发展其综合国力之根本的一个领域,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信息化的环境,信息化将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信息技术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应是全方位的,即运用于学校教育、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科研及其指导等工作中、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工作者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关键。

1实现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问题

1.1构建信息教育的平台是信息技术能力之“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切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2加强师生信息化的素养是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之“本”

全面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信息技术应用重点定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的整合这一中心议题上。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开发、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呈现、信息处理的综合及其运用[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提升为同学生、教材、教师并列的教学过程构成要素,将传统的主要素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为和谐高效的四要素,形成真正的学生主体性的突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本中心”的全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备课、上网查阅教研资料、用网页等形式编写教案,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教学效率。利用信息作为手段,可以超越传统信息呈现的教学内容,快捷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网络通讯技术,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练习和测验,可实现计算机软件对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减轻教师负担,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1专家讲座

通过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全体教师讲述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等问题,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教育意识,自觉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

2.2观摩学习法

教师通过专家讲座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有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进教学的需求,但在实践上如何操作则需要有一些具体的课例来做指导。对于大多数教师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到开展教育信息化比较成功的学校参观学习,再组织本校教师开展教学示范研讨活动,从而使更多的教师自觉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2.3培训集中法

组织系统而实用的信息技术培训是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学校中组织诸如计算机知识操作技能、课件的制作与加工、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策略、数据库开发及从网上获取教学科研信息的技能、与计算机使用有关的法律问题与道德问题之类的培训班显得十分必要。培训时应讲练结合,以教师的操作练习为主,同时落实有关培训制度,以保证培训的质量。

2.4环境养成法

学校还应通过校园信息化建设,营造一种信息化的工作氛围,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这样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2.5课题研究法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的教育新课题,如何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来改进教学,它需要广大中职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化时代的学与教,有助于教师信息能力的创新。

3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具备的基本信息能力

3.1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纷纷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师生口耳相传式的教学将不断弱化,而计算机和网络等新的信息技术将更多地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例如可用woRD进行英语写作或作为排版软件用于制作电子简报,用eXCeL教数学等。另外,数据库的应用培训是网络时代教师的重要技能,不仅有利于教师了解网上资源搜索机制,也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3.2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对信息时代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授业”的职能将被淡化,一种新的基于资源型的学习模式将要成为重要的学习模式[3]。在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一个疑难情境,让学生根据问题搜集信息,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网络等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对学生搜集信息的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减少学生浏览信息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型学习的质量。因此,从表面上看,这种基于资源型的教学模式教师似乎比较轻松,但其实对教师获取信息能力的要求更高。

4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原则

4.1分层次原则

在确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上,应考虑到教师的年龄、任教学科及信息知识水平等特点[4]。从普及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一般的教师,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当前信息教育及普及的需要。经过信息技术培训,达到一定的水平。从提高层面上讲主要针对信息科学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其目的在于培养信息学科的带头人。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并能够根据这些教学设计开发出各种科学软件和网页等。

4.2设施建设与教师培养同步原则

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不单是提高理论和改变观念的问题,还要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因此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时,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硬件保证,让教师接触到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在实际操作和使用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4.3制度约束与自觉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观念和在教学中已形成的惯性,教师往往并不热衷于接受培训。为了保证教师培训效果,学校必须制订必要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定要求教师接受培训。例如可以在培训管理制度中建立成果激励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通过培训学习能将知识、技能转化为成果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把培训考核与教师工作实绩结合。

5参考文献

[1]刘雍潜,李龙.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2.

[2]刘成章.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8

人工智能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到高等教育活动中;高等教育也将迎来人机协同的智能时代,必将会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产生冲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指引和坚实的保障。高校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通过可视化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中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对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以及“人工智能&高校”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条件为中文期刊,文献时间跨度为2016-2020年,共检索到期刊325篇。其中,CSSCi共43篇,这说明我国学者在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深度有待加深。将检索的文献选中,以Sati软件所支持的endnote格式导出。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共词分析法,它通过文献中共同出现的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强度,反应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研究过程为:首先,将导出的endnote格式文献导入到Sati中,并将其转换成XmL文件格式,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得出高频关键词的排序。然后,将利用Sati生成的共词矩阵导入到Ucinet中,并利用netdraw对高频关键词生成的图谱进行中心度的分析。接着,再利用Sati生成关键词的相异矩阵(由于相似矩阵中为0的关系较多,会对聚类效果会产生影响),将相异矩阵导入到SpSS中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进而分析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根据阅读的文献以及研究的热点提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

三、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年度发文量介绍

绘制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的文献发文量的折线图,可以直观的看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年度发文趋势。如图所示,2016-2020年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文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2016、2017年,发文量均在十篇以下,说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处于萌芽阶段。2018年发文量开始逐渐上升,虽然低于50篇,但是相比较于前两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说明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开始初步发展。2019、2020年发文量明显得到提升,说明这两年我国学者开始逐渐关注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高等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对2016-2020年文献发文量的解读,预测2021年总发文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

四、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利用Sati3.2、Uciet6.0以及SpSS26.0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对导出的文献进行分析。论文中的关键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所研究的主题,因此统计文献中关键词的频次,可以间接观察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Sati3.2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将表达意思相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比如将人才培养与高校人才培养合并)剔除挑战、影响等词,选取频次不低于4次的为高频词。利用Ucinet对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进行格式转换,转换成为##h格式,然后将其导入到netdraw软件中,对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进行中心度分析。结果如图所示,高频关键词用节点表示,点越大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说明该关键词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越大;节点之间由实线连接线越粗,代表相连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越强。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下图:首先,节点大小,除“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高校”外,人才培养、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比其他节点要大,说明较多的文献涉及到该领域。因此,为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次,连线距离,人工智能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人工智能处于边缘处,并与其他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较少,说明在该领域的研究较少,关注度不高,有可能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方向。如图所示,高校教师、学科建设将各个节点连接了起来,丰富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体系。通过分析后,将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组,处在同一分组内的关键词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因此共词聚类树状图可以展现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方向。利用Sati导出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并将其导入到SpSS26.0中,利用系统聚类法对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进行聚类分析,以euclidean距离作为变量距离,使用瓦尔德法(ward法)绘制聚类树状图。如图所示,图中纵向是24个高频关键词,横向的长度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距离。根据聚类树的结果,笔者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第一:人工智能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包含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等关键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大多为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促使其迅速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第二:人工智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包含虚拟现实、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新工科、高校教学、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服务等关键词。智能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再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全方位评估与分析,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该主题主要研究智能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从而制定出更加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人工智能完善高校智慧教育的发展。包含高校教师、高等教育、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高校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就业、教学改革、高校财务、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该研究主题包含两方面,一是对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硬件应用的研究,如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以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支撑,为师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二是对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改革的研究,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促进高校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等发生变化。

五、发展趋势讨论

结合阅读文献以及对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热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完善高校教育人工智能

教育人工智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以大数据作为基石,通过算法模型进行分析、模拟和判断,构建自适应学习环境,形成人机融合的教学的方式,探索学习者学习发生的条件,并为其创建新的学习条件。教育人工智能是多学科融合的新兴研究领域。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应当响应国家政策,并与各级政府以及企业携手前进。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以期促进教育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二)延续教育使命,发展终身教育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吴酉民指出,“未来的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可供终身学习的地方,支持人们有创意地生活的场所。政府、企业要携手并进,高校要对终身教育有足够的了解,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迎接ai时代和终身教育时代做好准备。为了应对智能时代给各行业带来的冲击,高校应该贴合各行业的发展的现状,开展符合行业发展情境的课程,以更为方便、快捷的方式满足人们继续学习的需求。

(三)注重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国家要提高人工智能的发展,则需要增加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的能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ai时代高等教育更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逐渐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大学,进而培养更多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兴办人工智能学院是高校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高校在创办人工智能学院时,应结合国家政策以及学校自身的专业优势,既要符合发展的共性又要具有其自身的个性。

六、研究结论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9

安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新疆中专院校不断的探索在双语教学上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因学生入学的综合素质的差异性致使在双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年龄、汉语基础

水平、综合能力等因素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专院校双语教育问题,中专院校双语教育保障因素分析,力求提高中专院校双语教育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新疆;中专院校;双语教育;保障因素;浅析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引言

新疆双语教育不仅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教育进步的关键,更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随着新疆各项事业不断地发展,新疆双语教育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取得了很

多骄人的成绩。现阶段,新疆双语教育到了质量提升的新的关键时期,新时期新的要求之下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正在朝着更高的目标稳步前进。新疆双语教育不仅是指中小学教育,大中

专院校双语教育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中专院校主要是技术性院校,教育和就业问题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中专院校培养的教育对象的年龄正是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要多方面的综合的考虑问题,保障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两种语言,了解两个民族文化,这样既可以提高综合能力,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道路。因此,中专院校的双语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深思

现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保障中专院校双语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症下药,从而切实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能够让低水平进入的学生高水平的走出去,为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自己

的一份贡献。这也是中专院校双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为了使新疆教育的发展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新疆教育的发展同新疆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确保新疆长治久安和增进新疆现代化

建设步伐,新疆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有必要采取多元措施,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学到实际的技能,从而促进新疆双语健康快速发展。

一、新疆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概况

现阶段,不仅是在中小学,在中专院校也是双语教育教学,因学生的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大中专学校双语教育教学中会有更多的实际性问题,因为这里面临的就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实际操作性是非常高

。因此,切实提高中专院校双语教育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1.1中专院校双语教育重要性。新疆中专院校是新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生,采取自主选择报名,学好专项技能,通过掌握高技术水平从而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这大大减缓

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新疆中专院校的双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家政府为新疆双语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政策的支持,主要是以2011年10月新疆座谈会上张春贤书记在报告中提出以现

代先进文化为引领,先进科技水平为支撑,各民族共同奋斗,努力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及长治久安。双语教育作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是新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为标志,新疆

双语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质量提升高速发展。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教育的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双语的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主要是具有

技术能力的双语人才,特别是在19个省市援疆工作展开以来,越来越多的商家步入新疆,需要很多双语人才,这也要求中专院校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培养更多更好的双语人才,不仅减缓了就业压力,

同时也是助推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中专院校双语教育特殊性。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个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悠久历史和先进文化,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双语语言的学习是每一个新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新疆是一个

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新疆双语教育不仅是指教育,它也是各民族文化间的纽带。只有很好的掌握双语才能实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民族繁荣发展

。中专院校双语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仅要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才,而且还要培养技术要求高的专技人才,减缓就业压力,为新疆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因此,新疆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与中小学双语教育有共性,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生源方面,以新疆伊犁财贸学校为例

,主要面向各个地区初高中毕业生,学生入学是以自主选择报名登记的方式,因此学生入学时在各个方面都表现一定的差异性,山区的学生汉语基础相对城市的学生要弱,这也是造成了双语教育教学困

难。

1.3中专院校双语教育的引领性作用。十的召开为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专院校对整个社会起着引领性的作用。中专院校应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科技技术为支撑,努力实现新疆跨越

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中专院校为社会提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双语人才,这个是其重要的教育目标。双语教育作为一个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双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中专院校要科学定位,建立校本研

究体系,分层次教学,逐步提高中专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能力。新疆双语教育的质量同新疆社会的和谐发展并重,新疆双语教育的质量同新疆社会长治久安并重,新疆双语教育同新疆现代化建设同

步,建立法规促进新疆双语教育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新疆双语教育的引领性作用。

二、中专院校双语教育保障因素

近年来,新疆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现阶段,切实提高中专院校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影响中专院校双语教育保障因素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法律保障因素、学校保障因素、家

庭保障因素等。

1.1法律保障。现阶段是新疆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飞速前进的关键时期,在这种关键时期,新疆双语教育必须立法,通过立法手段来进一步规范双语教育,力求新疆双语教育快速

稳步发展。双语教育立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规范双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保障双语教育稳步实施,促进双语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为了能够将双语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上,新疆双语

教育立法势在必行。为了使新疆双语教育向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新疆双语教育立法问题势在必行。通过立法手段,能够使双语教育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完善化。在大中专院校以校本教学为特色,

也在为双语教育高效有质量的发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用双语交流,在社会中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1.2社会保障。社会作为一个巨系统,是双语教育稳步实施的重要空间,是保障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中专院校的双语教育对新疆双语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之,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和谐发

展、边疆稳定。民族和睦的基础。其中社会保障因素至关重要,社会应保障每一个家庭能够有资金使受教育者接受正常教育,保障受教育者提供更好更优的环境。从而保证受教育者正常的受教育权利。

1.3家庭保障。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作为受教育者的第一任教师,应该必须为受教育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而不是因为客观原因任意的放弃自己的责任,家长应该全力维护受教育者正常的

受教育权力,家长不能因自己的责任失缺,导致受教育者不能够接受正常教育。因此家庭保障因素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新疆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少数民族教育进步的关键。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每一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文化,语言是各民族交流间的重要桥梁,这就会使语

言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新疆双语教育不仅仅单一的包涵教育,它也是各民族文化间的纽带。只有通过这个纽带能够实现各民族间的文化沟通,才能进一步促进新疆现代化建设。现阶段,中专院校的双语

教育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法律保障、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和谐处理三者间的联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双语技能人才,专门服务于新疆双语教育,促进其健康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杰,双语政策平行落实的历时思考与共时创新,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会通讯,2010.1

[2]戴庆夏,滕星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

[3]尤努斯・阿不列孜.双语教育与民汉兼通教育研究.新疆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篇10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平台与载体,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只有学校建设好校园文化并努力实现“培育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办学目标,才能克服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切切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才能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为国家为民族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后备人才支持。

一、党和国家对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重视

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未来”不仅意味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还应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只有学校发展可持续教育,才能培养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

二、推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含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协调关系,提出的全新的战略性理论。一个国家是否能持续性发展,鉴于该国家的子民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对青年一代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显得极为重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身发展条件提出的新的展望观,是推动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有力保证。因此,我们人类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要具有这种思想,必须接受可持续性教育。这就是为什么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通过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学能力、自理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等,要教育学生永远铭记,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强家富。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发展的永恒的主题。

三、校园文化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核心的。

那么,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怎样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黑格尔有句名言:“人是靠思想站立着的。”正是人类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越过了一道又一道屏障,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才实现了现代的高科技发展的社会。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培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以引导学生用和谐的眼光关怀人与自然,关注时代与社会。

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主体就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离开了学生,就无教育可言,便无可持续性发展可言。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髓,滋养着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培养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生。

四、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是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源,它在学生中起着凝聚学生的心,激发学生上进、发挥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