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安全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14

简述安全意识篇1

【关键词】“手指口述”安全管理推广实践

中图分类号:t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36―01

0引言

肃北县霍勒扎德盖北东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地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河西走廊北缘,在日常安全生产中,企业存在井下作业现场线多面广,条件艰苦,职工kj安全管理很难“深到底,纵到边”,使安全生产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不稳定状态,稍有疏忽就会酿成事故。为了克服以上不利因素,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北东矿业公司全力推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手指口述法的目的及必要性

1.1手指口述法的目的

“手指口述”法源自于日本的“零事故战役”[1,2]。其特点就是能够让企业员工进行安全确认工作,提高日常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简单实用且操作性强。充分的调动员工进行“心想、眼看、手指、口述”这一系列过程,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确认,将“人”的精神集中点和“物”的可靠性及“环境”因素高度融合,从而避免违章、消除隐患,达到预防职工发生安全事故的目的。

1.2“手指口述”法的必要性

矿山日常安全管理的核心就是把所有的隐患都处理在萌芽状态,而人是安全管理的组织者,又是实施者,更是受害者,所以安全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5]。从日常矿山管理来讲,井下人员工作时间较长,条件艰苦,工作性质比较枯燥、单一,所以很容易由于个体人员的疲劳造成判断失误,从而引发安全事故[6]。“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可以有效提高操作者的紧张意识,提高其对外界的注意力,防止注意力下降、精力不集中易产生的马虎松懈行为。“手指口述”法的推行,可以为进一步加强职工安全意识管理提供有效的途径,为进一步规范职工安全行为提供有效载体,使矿井对“人”的安全管理真正意义上落到了实处,通过“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可以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增添一个重要的砝码。

2“手指口述”法的实施

2.1全面宣传,强势普及

北东矿业公司“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管理办法的推广主要采取以下方法。(1)编制发放相关材料,组织基层安全管理人员针对不同岗位工种,编制通俗易懂、操作简单的手指口述卡片,并组织专人到各个下辖车间,班组进行宣传和推广,营造出推行“手指口述”的浓厚氛围,使广大职工转变以往陈旧的安全理念,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手指口述”的行动之中。(2)通过多媒体教学,利用职工的业余时间对员工进行“寓教于乐式教育”,不断激发员工对手指口述的兴趣。(3)召开手指口述专题会议,让企业下辖的各个车间之间互相交流,汇报,使每人都感受到企业推行安全确认法的决心,形成互帮互学的良性传承。

2.2以点带面,集中学习

为了让全体员工统一思想,更加高效的推行“手指口述”工作,北东公司采用先组织基层,在到高层的方针。组织班组长集中学习掌握“手指口述”的要点,逐步以点带面,然后全矿开展。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基层班组长兵头将尾作用,解放班组长的安全理念,规范其操作行为,完善其操作要领,又能依托班组长在班组中的特殊作用,带动各班组“手指口述”工作全面推行,让职工在实际操作中循序渐进,逐步感受每个人在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另外,进行典型带头,以点带面,逐步推广。从重点岗位工种中推行,在入井前集中员工进行宣誓并对操作要领进行演练,下井作业时对个人的安全状况、环境的安全隐患,工序的转换等安全细节进行确认分析,坚持贯穿“手指口述”操作法到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工作体系。在试点推行中不断总结“手指口述”操作法的特点和规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发挥安全确认管理的积极作用,抓点到面,逐步推开。

2.3制定方案,保障质量

以安全管理的角度而言,从安全检查到工作现场的安全确认直至有效整改,专业安全检查实施“手指口述”是很有效的。但是,没有制度,就会形成“形式主义”,难以达到“手指口述”安全确认的目的。所以,制定方案,完善制度就是实行“手指口述法”的关键之所在。在制定“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口令时,就要找准操作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关键步骤、关键环节,结合现有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现有的作业环境以及机器设备现状进行编制,形成便于操作、简洁生动,容易掌握的确认口令,这样才能适合在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的职工中广泛推行,保证安全管理工作不会脱离实际。

其次,为了防止管理工作出现真空,明确“手指口述”推行工作的责任到人,公司车间实行由主要领导负责,以班组长为基本单元,建立分区联保机制体系,明确包保领导、基层管理人员包保班组的相关责任目标。通过不定期不间断的抽查,有力保障了“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工作的平稳持续进行。

3实践意义

“手指口述”法的推行,变被动管理为职工自律,激活了安全基础管理的每一个细胞,激发了安全管理的潜在能量。可以说,有多少职工执行“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就有多少个现场安全管理者,职工每执行一次“手指口述”安全确认,都是一次安全警示教育,都是一次安全隐患排查,充分实现了企业对所有作业现场每一时、每一处、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的安全有效管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手指口述法其实就是将安全作业规程精炼化和口诀化,它有效地将职工从复杂而难记的安全规程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删繁就简,避虚就实,其原理通俗易懂,操作简单易学,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障安全生产,非常适合在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的职工中广泛推行,这是传统安全管理办法无法比拟的。同时,“手指口述”安全确认内容简洁明了,操作有气势,非常符合职工顽强、正直、豪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容易在工作现场引起共鸣,容易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

北东矿业公司通过推广“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较好地解决了工人在工作中注意力下降、精力不集中时易产生的马虎行为,杜绝了想当然的行动、错觉和判断失误行为,并且正确地识别设备,按照规范的动作进行操作,达到了预知危险和安全确认的目的,最终改善了企业整体的安全环境。

4结论

“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的推行为企业安全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将安全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体现职工我会安全的目的,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手指口述”法目前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和破解。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持之以恒地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方法,“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应,成为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的又一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我国煤炭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14):20~21。

[2].矿工违章行为的形成、演化与治理研究[D].辽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10

[3]曹庆仁.浅析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12:80-82

简述安全意识篇2

一、正确掌握企业会议纪要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别

1.企业会议纪要的概念: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实施办法对会议纪要的概述,结合企业实际,我们可以说企业会议纪要就是指根据企业工作需要,记载会议基本情况和传达会议主要精神,对议定事项作出具体安排,提出明确要求的一种规定性文种。

2.企业会议纪要的特征:(1)纪实性。企业会议纪要与政府机关的会议纪要一样,都是根据会议的宗旨、会议的发言记录、会议研究决定的问题(事项)等会议实况来写,如实传达与会者的共识和共同议定的事项,具有鲜明的纪实性。(2)指导性。企业会议纪要是对议定事项作出决定安排,提出明确要求,会议最终形成意见对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同时,也是督办部门督办检查的主要依据。(3)时效性。企业会议主要是为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会议形成的意见对一定时间、地点、对象、事项都有着明确的约定和要求,属于现实的、动态的实然范畴,具有明显的时限和效果特点。

3.企业会议纪要的种类:(1)办公性质会议纪要。主要是指经营管理层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对所涉及的生产经营、安全管理、行政党务等事项,进行安排部署召开会议形成的纪要,多倾向于事务性会议。(2)决议性质会议纪要。是指经营管理层研究决定企业发展规划、政策制定、人事任免、体制机制建设、利益分配、奖惩等涉及公司管理重大事项召开会议形成的纪要。(3)专项性质会议纪要。是指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单位)举办的各类技术评审、交流、座谈、研讨等专题性会议所形成的纪要。

二、客观认识企业会议纪要整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会议纪要整理中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文秘工作人员对会议召开的背景,议定事项的意义、作用等会议精神认识不深,领会不准,对会议议定事项要点掌握不透彻,对主要领导的意图、意见表述不到位;或是认为会议纪要多是关系企业内部事项的文种,没有请示、报告等上行文重要,对会议纪要重视不够等。二是文秘工作人员在整理会议纪要时,对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的区别界定不清,这里的界定不是文体和具体标准上,而是在整理纪要时经常依照会议记录照搬抄写,对会议形成的意见缺乏分析归纳、总结提炼,致使会议纪要在签发过程中要反复修改,不能过关。三是语言和文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布局、格式欠规范严谨,表述逻辑不够严密、条理不够清晰、层次不够分明,语言冗长,修饰语多,长句、复句多,文字不够凝练简洁。

三、写好企业会议纪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会议纪要管理,强化文秘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技能的培训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根据对企业公文实际应用统计,会议纪要多涉及企业内部管理,应用广泛,作用突出,更具有“企业内法(条例)”色彩,注重议定事项落实结果,是一项企业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写好企业会议纪要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起来,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会议类别作出明确划分,梳理制定并形成一套可参考实用性强的会议纪要标准规范和明晰格式。同时,文秘人员要做有心人,养成“本不离身,笔不离手,多听多写,多看多集”的良好工作习惯。平日注重收集积累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业管理、专业技术等相关的国家、区域宏观政策、法规等动态信息和企业内各部门(单位)生产、销售、安全、技术、管理等微观要素信息,对企业形成立体式了解和全方位认识,写起东西就会得心应手。二是强化文秘人员知识学习和素质提升。一方面要对文秘岗位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训,鼓励其参加专业培训班,系统学习应用写作知识,提升应用文写作水平。另一方面要鼓励倡导文秘人员“学工结合,相互促进”。在工作同时,自觉地涉猎如语言学、文字学、逻辑学、历史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增强文化底蕴,提升综合素质。

2.充分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信息,全面掌握会议有关材料,完整表达会议思想和要求。

负责会议纪要工作的文秘人员,一是要树立走进事内、站在事外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所谓走进事内是指在会议召开前,对收集的上会议题要通读,掌握会议材料,对重点事项要心中有数;在会议召开整个过程中,要认真倾听,详细记录,确保会议记录完整性和客观性;会后要趁热打铁,尽快整理纪要。站在事外是指要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让那些没有参加会议甚至是不了解情况的人一看纪要就明白要干什么,怎么干,确保纪要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二是要充分了解会议召开的背景、意义、作用,掌握具体要求、标准、规范。不同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其意义、作用、要求、标准、规范不同,相应的写法也有区别。三是要统筹考虑,兼顾各方。有时会议议定的一些涉及企业多个部门(单位)比较复杂的事项,就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兼顾各方,确保信息表述的一致,责任主次分明,否则影响纪要的执行效果,事倍功半。

3.要准确记录会议信息,分类、分层、分序地分析归纳、总结提炼,确保会议纪要的纪实性和指导性。

文秘人员要严格按会议的实际进程,详细记录开会的情况和每位发言人的发言,保证会议记录的完整客观。同时要在记录会议信息上下工夫,提高书写速度、准确度,或是借助现代录音设施,会后整理记录,确保会议原始材料完整、客观、全面、准确。这是整理好纪要的首要条件。二是在会议记录基础上,围绕会议议定事项,逐一分类、分层、分序地加以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所谓分类就是按照企业生产要素不同,对会议议定事项分出相应的类别,按照此类别的规范、标准、要求来描述;分层是指对同一事项描述要分清轻重、主次、大小关系;分序是指对不同但具有一定联系的事项要分清先后,对同类但有明确次序关系的事项要按次序描述。分析归纳,总结提炼是指对纪要初稿做修订时,要遵循“理解领导意图,把握领导风格”和“来源于记录但高于记录,服从但不完全听从主要领导发言意见”的指导思想来做最后的升华。有些意见尽管是会议上定的,但要从整个会议的主题、议定事项的内涵、事情的变化和纪要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来综合分析认识,适当调整,总结提升。:

简述安全意识篇3

提起安全人们都知道他的重要性,每一次事故,令人毛骨悚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就化为乌有,不论是给个人、家庭还是企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8月8日我队开展了安全大讨论活动,通过活动我有了一下几点认识:

一是组织学习培训。利用周四安全学习时间和班前会空余时间,认真做好安全生产教育,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是提高安全意识的基础。既要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又要根据岗位,突出重点,随时随地地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教育;即要突出常见事故预防知识的引导,又要抓好突发事故的教育,尤其是抓好警示教育(运用以往的事故案例对队内职工进行警示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二是加强岗位责任。有的人由于养成不好的行为习惯,做事马虎大意,安排一项任务给他,没能尽职尽责,敷衍了事,随随便便,觉得给公家干活应付交了差事就行,这样难免埋下安全隐患,危害不小。轻者质量下降,重者人命关天。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来,事故瞬间就会发生。所以,加强岗位责任是重中之重。

三是职工的认识有限以及存在惰性:谁都怕麻烦,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想着简单的,不动脑筋的工作,想着干活就可能会出事,不干活就没事,都藏着掖着。用这种态度干工作铁定是干不好的,而且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从而忽略了许多的环节,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比如:对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很多地方都做不到位,或者说是认识不够,思想里没有那样的意识。

四是管理上的缺陷:安全检查落实工作困难,隐患排查以及员工的教育工作不扎实,岗位危险源认识不清楚等。

五是现场抓“手指口述,岗位描述”促安全

简述安全意识篇4

1.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中受到教育,向居里夫人学习。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和回顾,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和专注地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说明,只有这种精神、品格和热情,才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关键因素和坚实基础。

思路结构

本文的思路是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再用典型材料进行表述。

概括陈述:

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领起全文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

以典型材料表述:

第二自然段: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以蚕的结茧作比。

第三自然段:求学和从事研究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回忆五十年的历程。

第四、五自然段: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自然段:学会了温和,热爱生活。

第七自然段: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写作特点

第一,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第二,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加强语感。

(2)老师设计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3)同《阿长与<山海经>》进行比较,体会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的特点。

(4)同《一面》进行比较,体会记叙文中议论的不同方式。

(5)用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开头概括文章主旨领起全篇的结构。

(2)学习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总分式的结构特点,提高分析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能力。

(2)提高记叙文写作中概括叙述典型事例以突出人物特点的能力。

(3)体会作者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感情风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意目标

认真体会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顽强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从中受到教育,向居里夫人学习。

教学建议

课文主题

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和回顾,表现了自己作为科学研究工作者所具备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的品格和专注地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她以自己的不懈追求和辉煌成就说明,只有这种精神、品格和热情,才是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关键因素和坚实基础。

思路结构

本文的思路是先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再用典型材料进行表述。

概括陈述:

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领起全文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

以典型材料表述:

第二自然段: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以蚕的结茧作比。

第三自然段:求学和从事研究专心致志、艰苦奋斗。回忆五十年的历程。

第四、五自然段: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自然段:学会了温和,热爱生活。

第七自然段: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写作特点

第一,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第二,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教法建议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加强语感。

(2)老师设计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3)同《阿长与<山海经>》进行比较,体会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的特点。

(4)同《一面》进行比较,体会记叙文中议论的不同方式。

(5)用一个课时。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示例

一、课前布置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1)用课文自读提示中的部分词语造句。

①单个词语造句:固执呵责蹂躏

②写一段话,用上后面的几个词语:鞭策盛名奢望问心无愧

③结合课文句子,比较“沉醉”和“迷醉”,说说词义的差别,各造一个句子。

(2)朗读两遍课文。

二、交流预习作业。

(1)先作造句的交流,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看看对方的作业,然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同学念念自己的造句作业,大家评论一下。

(2)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的结构。

三、引导自学课文。

(1)同学们讨论课文的结构,说说应该划分为几个部分,归纳每个部分的意思。

老师总结:

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陈述观点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至结尾):记叙典型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2)填写下列表格,进一步理清段落之间的结构和意义关系。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自己认真默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概括段落大意,填写表格。同学之间可以小声交换意见。

(3)请同学说说自己填写的内容,大家进行补充修改。

答案:

自然段序号

概括主要内容

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段

陈述观点——事业成功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信心。领起全文。

表明观点,领起全文。

第二段

以蚕的结茧作比,记叙自己对待工作固执、勤奋而专注。

记叙典型材料,表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段

回忆五十年的历程,记叙自己求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是专心致志的,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段

第五段

记叙夫妇二人工作追求安静,生活只要简单。通过对比突出在获得研究成果时不追求经济利益,唯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第六段

年纪大了,学会了温和,更加热爱生活。

第七段

记叙自己热爱科学,向往未来,立足现实,埋头工作。

(4)小组讨论:

①本文同《阿长与<山海经>》相比,在使用记叙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内容,举出例子进行简要分析)

②本文为什么要这样记叙?(提示:可以从内容、写作目的、材料虚实方面考虑)

学生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的意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学生发言只要言之成理,老师就应该充分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表扬有创见的学生。下一个问题的讨论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

归纳:(只作为参考,不作唯一的答案)

《阿长与<山海经>》是具体记叙为主,有生动的描写,用具体事实突出中心,而本文是概括叙述典型材料突出中心。

围绕中心,从工作、学习、生活方面选取了典型材料,叙述层次清晰,但是没有具体事例,都是概括叙述。例如谈“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叙述发现镭之后,舍弃申请专利,仅仅是一个句子,略去了其中的细节。再如写热爱生活,“我愈会欣赏生活中的种种琐事”,但并没有对生活琐事如何兴趣盎然作详细描述,而是扼要地列举:“如栽花、植树、建筑,对朗诵诗歌和眺望星辰也有一点兴趣”。

这样的概述,共同特点是综合同类材料,抽取精神实质。这样表述是由文章写作目的决定的。作者对自己的性格、为人、理想和信念进行总结,激励自己和启发读者,采用概括叙述的方法,浓缩了人生精华,增强了思想底蕴,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效应。

(5)小组讨论:

①本文同《一面》相比,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内容,举出典型例子,简要进行说明)

②这样议论的作用是什么?(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之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本组的意见,然后老师进行归纳。

归纳:(只作为参考,不作唯一的答案)

《一面》是先集中笔墨记叙作者同鲁迅先生偶然一次会面的过程,然后进行集中的议论,说明这次会面对自己的影响,本文是边叙述边议论,表明自己观点。

文章很多地方不是单纯地叙述,而是适时地穿插议论,表述观点。例如在叙述作者像桑蚕吐丝结茧一样地工作后,议论道:“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再如,叙述了夫妇二人没有申请镭的专利,抛弃了一笔财富;渴望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在这段叙述之前写道:“我在生活中,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种议论或在叙述之后进行归结,或在叙述之前提领下文,它们都鲜明地呈现了作者对问题的看法。这样的议论能够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便于读者迅捷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同时,有它们作为纽带,材料同观点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文章便突现出针线绵密、结构严谨的艺术特色。

课堂小结。

充分肯定学生读书自学的积极性,肯定自学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强调本课书的特点和学习的重点。

探究活动:讲科学家小故事的比赛

1.活动概述

为了人类的进步,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以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科学发明,他们的辉煌的成就造福于人类社会,他们的崇高精神品质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收集、讲述科学家的小故事,能够感受并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讲故事活动也会丰富我们科学史的知识,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目的

(1)感受并学习科学家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创新意识。

(2)丰富科学史知识。

(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时间

用一节语文课和一节班会连堂。

活动步骤

(1)准备:

①动员:老师讲清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②组成评委会:聘请一位学校领导、一位外班的语文老师、两位外班语文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和本班语文老师组成评委会。

③印制评分标准和评分记录表:

分为四个方面,满分10分。讲述的内容占3分;讲述者的语言占3分;讲述者的语气、表情占2分;熟练程度占2分。

每位同学讲述时间5—8分钟。

讲述要自然,不要背书;也不能照稿子念。

④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⑤同学们课下收集、整理资料,准备、熟悉讲述内容。

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选,每组选出1—2名同学参加,全班共10名参赛选手。

(2)比赛

①主持人宣布比赛要求,评分标准。

②参赛选手抽签,决定讲述顺序。

③选手依次上场讲述。录音留作资料。

④评委为每位选手打分,填写分数记录表。所有选手讲述完毕,评委和分,评出获奖的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其余获鼓励奖。

⑥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

⑦发奖。

⑧主持人总结。

参考资料

《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主编:路甬祥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科学技术发明家小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

《科技博览》主编:冯存礼刘民朝梅永红蓝天出版社

《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朱长超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学生丛书”《名人集》主编:袁运开科学普及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少年百科丛书》著者:马博华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中国科普佳作百年选》主编:饶忠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简述安全意识篇5

摘要:作家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赋予殖民地人民及殖民地女性以平等视角,刻画了英国殖民者与殖民地人民的冲突及殖民地中女性群体和殖民社会父权制的冲突,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讽刺并颠覆以父权为中心的殖民主义话语方面所做的尝试。本文试论证《藻海无边》是一部以挑战和颠覆父权话语与殖民主义威风为创作意图的文本。

文学评论家海伦·蒂芬(hellentiffin)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采用“英国经典文本的一个或若干人物,以及它的基本前提,并揭穿这些前提,颠覆这些文本使其为后殖民所用”①,是那些后殖民作家重写的目的,即颠覆殖民话语。在这些颠覆经典的重写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简·里斯(jeanrhys,1890-1979)改写自经典名著《简·爱》(1847)的《藻海无边》(1966)。

生于多米尼加的克里奥尔(creole)作家简·里斯一生漂泊于殖民地,对西印度群岛地区克里奥尔妇女在殖民主义父权制社会中的悲惨从属地位有着清楚的认识。在《藻海无边》中,作者通过安的声音,控诉了父权制的罪恶和殖民主义价值观的虚伪,剖析了殖民政策给广大黑人及白人殖民者后裔带来的痛苦、仇恨和人格扭曲,也揭示出安托瓦内特即伯莎·梅森的不幸是买卖婚姻和残暴的英国殖民者的罪恶所造成的这一本质。由于简·里斯在该小说中借助安讲述其悲惨命运,用一个“他者”殖民地克里奥尔妇女的话语颠覆父权制和殖民主义,从而同时受到后殖民评论家和女性主义者的关注。

女性长期以来都背着沉重的性别歧视的包袱,直到19世纪妇女才注意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开始奋力抗争。勃朗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被奉为“女性主义狂热崇拜文本”的作品《简·爱》的。自然,小说中那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主人公简·爱则成了“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英雄”②。其实,被读者忽视的疯女人伯莎·梅森也是反抗父权的一名女斗士。简·里斯在重写《简·爱》时就把她的反抗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把《简·爱》中的女权主义精神推向了高潮。

在小说形式上,小说的第一和第三部分,都是从安自己的视角(pointofview)来叙述的,泰勒(r.taylor)认为第一人称叙述通常标志着个性化的视角。③这样安才真正具有自己的声音,使读者能直接从安的特定眼光来看事物。但是,简·里斯并非为了突出安的形象而在《藻海无边》里刻意忽略罗切斯特的说话权。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大半篇幅用交叉进行的手法,以罗切斯特的口吻讲述,并穿插了一节安的叙述,使得事物在两者视角的切换中得以全面展现。

除形式上对父权中心话语的挑战,在小说情节上,简·里斯多次描写了安和罗切斯特的冲突来揭示父权社会的虚伪和卑劣本质。从小说一开始,读者就会发现安自幼就渴望安宁而幸福的生活,但安母的不幸命运又给她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母亲的悲惨结局反映了在殖民主义父权社会里,克里奥尔妇女所处的从属地位和所受到的重重压迫。她们扮演着男人所期望的家庭的、被动的角色,一切都得听从男人的安排和指挥。为此,安想摆脱男人的控制,能够独立决定自己的未来。当她被理查许配给罗切斯特时,她说的“不愿奉陪”让习惯于支配女人的罗切斯特和理查颇为惊慌和诧异。罗切斯特怕失去一个摇钱树;理查则怕甩不掉拖累。为此,罗切斯特违心地讨好安。让我们看看安和罗切斯特婚前的一次对话:

我(罗切斯特)轻声说:“安托瓦内特,怎么回事啊?我哪儿不对了?”

她一言不发。

“你不愿意嫁给我了?”

“对。”她嗓门很低。

“可为什么啊?”

“我怕会出事。”

“可你难道不记得昨晚我跟你说过了,一旦你成为我妻子,就再也没什么缘故好害怕的了?”

“是啊,”她说。“那时理查进来,你笑了。我不喜欢你笑的那副样子。”

“你对我一点也不了解,”她说。

“你要是信任我,我也信任你。就这么讲定了?你要是不跟我讲明我哪儿得罪了你就打发我走,那就会害得我很痛苦。我会怀着一颗忧伤的心离开你。”

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像罗切斯特这种标榜自己为“纯正的英国男人”的人在安面前也只得低下他那一直高昂的头,卑躬屈膝地乞求安下嫁于他。尽管由于安的单纯和他的老练,他最终靠欺骗达成所愿,但在同安相处的短暂蜜月中,他就明白了靠自己的这些伎俩根本无法控制安,于是他只好绝望地“咒骂自己发了这场高烧,咒骂自己处处小心,才弄得自己如此有眼无珠,如此软弱无能,如此优柔寡断。我总不由想起她力图摆脱我……还是听了我那番真真假假的甜言蜜语和信誓旦旦才让步呢?不管怎样,她总是让了步,只是态度冷淡,不情不愿,一边还想以缄默不语,脸无表情来保护自己。不堪一击的武器,既对她起不了多大作用,又对她起不了多长作用”。可见,安显然具有居高临下的控制权,而罗切斯特则显得如此无奈,使他那白人男性形象开始动摇。

在这种被动而尴尬的情况下,罗切斯特为了巩固男人的权力地位,千方百计地想彻底击败安。当他发现安想用奥比巫术来挽回他们根本不存在的爱情,他再也无法容忍了,因为在父权社会中,只允许男人有激情和性爱的自由表达,而妇女只是生育繁殖的工具,应当服从男性的这种生理要求,如果妇女表现出需要性爱,就会被视为堕落,只有疯女人才会这么做。随着仇恨的日益升级,罗切斯特干了最为恶劣的事情,和女佣在与安的卧室仅一墙之隔的房间做爱:“我根本没有悔恨过,我也不急于想知道同我们仅仅一室之隔的妻子的卧室里发生了什么事。”除此之外,他还想用安母亲的名字(伯莎)来称呼安,目的是想让安也走上其母亲的绝路。虽然这两件事情的确给安造成了致命伤害,但安看透了罗切斯特的企图,把罗切斯特“浑身上下骂遍了”,并坚强地向他宣称,“伯莎不是我的名字。你用别的名字叫我是想法把我变成另一个人。在父权社会里,歇斯底里症被看作是女性病⑤,但女权主义认为,歇斯底里是女性对父权社会的一种特殊抵抗方式。在这个社会,当她们被当作性欲的对象而她们的愿望又受到压制的时候,她们唯有用自己的身体来抵抗压制。⑥也就是说,安像《黄墙纸》中的女作家以及众多其他小说中受压迫的女性人物一样,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给万恶的父权制最后一击。可以看出,貌似强大的父权社会的忠实代表罗切斯特在看似弱小的安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安堪称“女权主义的英雄”。

 

父权制度是造成安和罗切斯特婚姻失败的罪魁祸首之一。残酷的殖民主义则是给安带来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罗切斯特对安的控制和占有实质上是英国殖民者对西印度群岛进行殖民统治的一个象征⑦。斯皮瓦克曾说过,《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用帝国主义塑造出来的人物”⑧,而简·里斯却恰恰以这位来自英国前殖民地的克里奥尔妇女为女主人公,以自述的笔法来描述她在殖民地的生活和遭遇,这本身就可以看作对殖民帝国主义的反抗,难怪很多评论家都把《藻海无边》称作“一个颠覆文学经典的后殖民文本”。

简·里斯在《藻海无边》中将殖民帝国置于殖民地人民的直接视线和话语中,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否定了前者的优越地位,并揭示了两者之间不可消除的矛盾和斗争。小说中黑人女仆和克里斯托芬谈话反映出殖民地人民对“英国”的认识。当黑人女仆给罗切斯特端来咖啡时说道:“不是英国太太们喝得的那种马尿,我熟悉她们。径自喝啊喝的,喝她们的马尿,扯啊扯的,扯她们的鬼话。”她的话虽然粗俗,却非常坦诚、直率,洋溢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对宗主国的蔑视和嘲讽。当克里斯托芬被问及英国时,她回答道:“我亲眼看到的东西才知道,我从来没见过这地方。”在她眼里,只有亲眼见过的东西是可信的,这个结论就充分质疑、讽刺了殖民者精心营造的宗主国权威,而她对英国“贼窝”的定义,正是对殖民本质的一针见血的批判。

在罗切斯特的眼里,安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能给他带来巨大财富,他对安的占有就像所有的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统治和占有一样。虽然她一方面不断询问关于英国的情况,试图了解更多,但另一方面又坚持自己对英国已形成的观念。在她眼里,英国就“像个梦”,她必须醒来,并且从白人丈夫身上,她清晰地意识到英国的虚伪和她与英国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因此罗切斯特虽竭尽全力也无法改变安对英国的态度,以至于他只有把安囚禁在英国的土地上,以完成他的征服。但安在桑菲尔德庄园做的最后的一次梦中,在黑人蒂亚(tia)向她挥手和“那个男人”叫她“伯莎”的喊声中,她毅然朝蒂亚那儿跳下去,这一举动就充分表明她最终背离了罗切斯特而认同于黑人文化。⑨因此安不仅找回自己的身份,而且还从岛上黑人那学到了传统的反抗手段。⑩安最后像当初岛上的黑人烧毁她家的庄园那样,用一把大火烧毁了象征殖民统治和父权中心文化的桑菲尔德庄园,也说明罗切斯特对于安的控制以失败告终,而罗切斯特的失败也象征着大英帝国最终没能征服西印度群岛。在这块土地上,殖民者威风扫地,颜面荡然无存,大英帝国和白人男性的骄傲和权威在文本中彻底崩溃。

综上所述,简·里斯在这部小说里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给《简·爱》中同样是克里奥尔女人的伯莎·梅森重塑历史,通过她和殖民地人民的声音和视角来重新审视以父权制为中心的殖民主义话语,从而解构了中心话语所建构的权威,打破了中心话语对殖民地人民和女性的垄断。从这个意义上讲,该作不是对《简·爱》的简单重写,也不只是如有些评论家所认为的对一个已有文本的颠覆,而是一个与《简·爱》既有互补性,又具独特性的独立文本。正因为《藻海无边》不仅仅颠覆了《简·爱》中的殖民语境,而且在对于像伯莎这样的女性的解读上,跃出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更接近边缘女性的客观话语,从而在宣扬女权主义精神上比《简·爱》更胜一筹。正如评论家thomasf.staley所说:“《藻海无边》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简·爱》中人物形成的考虑,而且还扩大了我们的审美意识,并且在读了《藻海无边》后重读《简·爱》时我们对于罗切斯特和伯莎的认识就会更深入。”这也许就是简·里斯创作该文本的伟大之处吧。

①海伦·蒂芬:《后殖民文学与反话语》,罗钢、刘象愚译;《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陈永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⑧gayatrichakravortyspivak,“threewomen’stextsandacritiqueofimperialism”,1985,pp209-225.

③申丹:《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8页。

④简·里斯:《藻海无边》,陈良廷,刘文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以下凡出自该小说的引语均不再加注。

⑤loistyson,criticaltheorytoday:auser-friendlyguide,gerlandpublishing,inc.1999,pp.84

简述安全意识篇6

首先介绍述职报告的定义。根据国家有关公文写作的规定,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属于行政公文中议案、报告和请示三个上行文之一。《国家行政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是社会组织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己某一阶段工作情况,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履行职务情况的口头报告。作为综合性较强的公文,属于报告的一种,又与总结和讲话稿相似。

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特点

(一)个人性。安全生产工作述职报告是积极安全生产责任人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回顾,按照上级规定在一定时间进行,要从安全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结论。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本岗位,或所管理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提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在写法上,以叙述说明为主。叙述不是详叙,是概叙;说明要平实准确,不能旁征博引。

(二)规律性。述职报告要写事实,但不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简单地罗列在一起。它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得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和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理性很强,其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必须进行“扬弃”,即必须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而继承性,就是要继承发扬以前工作中好作风、好的方法,去掉不好的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即今后工作计划,是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的重点内容。

(三)通俗性和专业性。安全工作既面向群众,又必须有相当的专业性、学术性,因此要在保持相当的专业性的同时,又不失通俗性内容要尽可能明晰准确,结构是格式化的。如果需要在面对听观宣讲,则必须口语化,适应受众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三)艺术性。述职报告的艺术性是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整个报告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述职报告必然联系整体的讲话活动特点来进行。“述职报告”一词,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看待:“述职”,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报告”,是呈现表像而又整体的艺术生命体。报告者要两者并重。写作述职报告,最好从上述总的认识出发。

安全述职报告的主题

述职报告是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如议论文、说明文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报告中反复突出。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工作的“主张”、目标,在报告中就是“主题”。确定主题,这是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反复突出。当然,安全工作述职报告离不开“安全”这两个字,其他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等应该也相当时髦。

安全述职报告的一般结合和格式

简述安全意识篇7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对比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附图{图}

2、借比法: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讲地震时,可以用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的关系来说明、引导,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再简单的一解释,学生就听得明明白白,易于消化。

3、类比法:在初中课本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英国时,教师可通过列表与日本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附图{图}

4、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的影响的知识,就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最后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5、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中国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6、群比法: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全面对比:

简述安全意识篇8

摘要:勃朗特三姐妹小说叙事视角的主要形式是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本人认为作家叙事视角的选择与代表一个时代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情感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关注女作家小说中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观念的反叛意识与超越意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由作家自身的文化身份所决定的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维护意识。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认为:“某一文化的成员对其生活方式必然有一种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不可取代的。……这种为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称之为‘感觉结构’。”①赵国新在《情感结构》(structureoffeelings,即“感觉结构”)中介绍雷蒙·威廉斯发明的这一术语时指出:“最初被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对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②这里特别要提出威廉斯对19世纪中叶英国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概括:人的社会地位由金钱、而不是门第决定;穷人受穷是因为奋斗不力;出色的人终将脱颖而出;忍受苦难使人的精神升华,让人懂得谦虚和勇气;节俭、节制和虔诚乃是主要美德;家庭是发扬这些美德的主要场所;婚姻具有绝对神圣性……并言明这种理想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必然遭遇的尴尬,“情感结构”则起到“维护”这些价值观念的作用。{3}

那么,在勃朗特三姐妹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选择及其观照中,我们会发现怎样的“情感结构”呢?

俄国批评家乌斯宾斯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立足点,他指出叙事视角涵盖立场观点、措辞用语、时空安排和对事件的观察等诸方面。英国文体学家福勒在此基础上提出视角或眼光的三重涵义:1.心理眼光;2.意识形态眼光;3.时间与空间眼光。{4}尽管福勒以作者的眼光取代了叙述者的眼光,也混淆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界限,但无疑他的区分维度还是非常有效的,便于我们从各个层面考察叙事立场、措辞和读者的接受。以此观照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创作,挖掘其叙事视角确立的内在心理机制、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以及时空叙事的“情感结构”,会获得一些令人欣喜的发现。

一、叙事视角的确立:内在心理机制

不同的叙事者构成对事件的不同的观照与表达方式。显然,是采用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可以任意转换叙述眼光的全知叙事呢,还是仅以单一或几个人物自身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或者在使用了全知叙事后,又在文中不时换用限制叙事,以增强作品的悬念感和新奇感,的确与作家的表达习惯与理性调整密切相关。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又不乏自传体和日记体。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以下简称《房客》)、《维莱特》、《教师》等。三姐妹中只有夏洛蒂的作品《谢利》采用全知叙述视角。

虽然使用的大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的双重视角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包括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两种视角(pointofview)。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造成过去与现在的“幼稚”与“成熟”、蒙在鼓里或洞明一切的差异。{5}在《简·爱》中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叙述;在《艾格尼斯·格雷》里则是从情感的焦灼到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释然;而《教师》无疑以男主人公回忆视角虚拟了英国老师与英瑞混血女子弗兰西斯的恋情,也喻指了现实中的法国教师与英国女学生之间的跨国恋情——尽管这只是夏洛蒂的一厢情愿,却也热烈、持久,显示出心灵激情的强度和力度。

由于回忆视角的运用,《简·爱》在叙述幼年的简·爱的思想、行为和宗教意识时,显示了幼年的简与成人的简的思想情感的合一,使得幼年叙述者的“我”成人化因素极为明显。虽然成年的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的简才是这种心理眼光、意识形态眼光的聚焦人物,但是小主人公已经“是”接近定型的“叛逆者”了:自尊、倔强、奋发图强,反抗意识与意志强劲。自我与经验的抒写与凸现使得这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女性形象具有无法忽视的艺术感染力和道德、伦理力量。

另一方面,经历事件的叙事者眼光的投入,又使得人物的立场观点与情感态度具有明晰的真实感和陌生化的喜剧效果。小简·爱有关“换心”的幼稚思考和以“保持健康,不要死掉”来与地狱进行抗争的勇气让人忍俊不禁。

作品中这两种叙述眼光交替出现,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眼光的交叉处理,使得叙述既避免平铺直叙,便于叙述者的思想意识的随时流露和表达,又贴近历史的事实层面,尽可能保持了客观性。正好将简的叛逆与刚毅的性格塑造得完整统一,不足之处就是“真相”的揭示往往带有诸多先入之见的印记。

其二,第一人称主人公“复合式”双重视角

《房客》的两个主人公的交叉叙事——马克希姆的书信及海伦的日记构成了对同一故事的互相补充和印证。叙述者聚焦的中心人物其实只有一个——马克希姆眼中的海伦和海伦眼中的自身。将充满神秘色彩的女主人公遭遇误解的“现在”与为了爱情迷失自我的女主人公的“过去”统一于新的美好爱情婚姻的大团圆结局。作者的视角定位一来便于女主人公从私密的角度抒写自己情感的投入、盲目、后悔、决绝的逻辑发展历程,展现一个热情任性、为爱情丧失理性判断力的女子如何在发现所托非人之后,痛苦地劝说、挣扎、挽救终至放弃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男主人公的视角出发观察审视海伦的外在形象特质并感悟体察其内在精神品性,经历一个好奇、误解、发现、还原的形象认知过程,形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和互补,完成对女主人公立体的形象塑造。

其三,第一人称见证人“交叠式”多重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交叠式”多重视角的《呼啸山庄》,情况则大不一样。艾米莉的叙事技巧早已开创了现代叙事方式的先河,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聚焦于中心人物的圆心聚焦模式了。这也正是艾米莉超越她的姐妹的地方。据夏洛蒂的《呼啸山庄》再版序中对妹妹的评价:“她的想象力原是比较沉郁而不大开朗,比较强烈而不大欢快,她从这些民俗传说中找到材料,用来塑造了像希思刺利夫、恩肖、凯瑟琳这样一些人物。”{6}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莱恩则断言:“艾米莉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当一个人赋有天才,并且具有像她那样的激情,心灵就必须在一种安全的、隐私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7}她们似乎都在试图阐释、求证艾米莉独特叙事方式背后的社会因素、个人性格及心理原因。

以一个家庭的传奇闻名于世的“勃朗特三姐妹”较多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而同时期的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以及盖斯凯尔夫人则顺应时代的大潮,以全知叙事视角观照社会人生。个种缘由,在本人看来,与其各自的生活境遇关联甚深。就三姐妹而言,其一,如果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来考察,她们越是敏感于环境的压抑,就越是存在一个渴望自我倾诉的心理原动力。人生的困厄与不自由,荒原的广漠无情与内在心灵激情的冲突让三姐妹更得心应手于以“我”的视角看世界,表达内心孕育的难以排遣的情愫和诗性精神;其二,她们的生存境遇如此悲苦,饥饿、疾病、死亡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但她们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作为剑桥大学毕业生的牧师父亲爱好文学又有一些藏书,使得孩子们幼年练笔时就显示了过人的艺术悟性与文学才华,以日记和诗歌的形式(多为第一人称)记载与贫苦生活成反比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三,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家庭教师,对其心理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简·爱》、《艾格尼斯·格雷》、《教师》、《谢利》中都写到了家庭教师或寄宿学校的教师。可以说,小说中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视角无疑最明显、最直接地呈现了这个自我表达的迫切欲望,所有的思想、情感都在文学文本中以直观、鲜明、强烈的姿态加以呈现。

二、意识形态的“社会特征”:中产阶级价值观

叙述视角体现的意识形态眼光“指的是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价值或信仰体系”{8},按照阿尔都塞的看法,“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意识”,就是叙事者的文化归属感。这里就涉及到作者“文化身份”的定位问题。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饶芃子教授所论述的:“文化身份这一概念,在西方社会科学文献中已被广泛使用。‘身份’不等于特性、特征,但特性、特征、特点都是身份的表现。我们所说的‘身份’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包括五种主要成分,(1)价值观念;(2)语言;(3)家庭体制;(4)生活方式;(5)精神世界。”并精辟地指出:“‘身份’批评运用于文学研究中,是与对主体的理论反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后结构主义极力鼓吹主体的打碎或消解,但实际上人类不能离开身份而生活,那是一种对自我的确认。”{9}无疑,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创作群体大多属于中产阶级,她们的创作必然带有浓厚的身份意识,既有其阶级属性,又打上性别身份的印记。这里本人无意重复学界诸多对于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及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叛逆精神的论述,相反,从她们及其作品中的苑囿于时代流俗的角度进行解读,或许能够切近其心灵与表达的某些“真相”。

不妨考察一下文本中简·爱对“贫穷”问题的态度。小简·爱态度鲜明地表示:“对于辛勤劳动、受人尊敬的贫穷,他们不大能理解;他们把贫穷这个字眼儿只跟破破烂烂的衣服、不够吃的食物、没生火的炉子、粗暴的态度和卑劣的习性联系在一块儿。在我看来,贫穷就是堕落的同义词。”{10}内心里她认为贫穷就是屈辱的同义语。离开桑菲尔德的简宁愿死在小山上、荒野里,也不愿死在街上或来往人多的大路上,“让乌鸦和渡鸦——如果这一带有渡鸦的话——把我的肉从骨头上啄去,这要比装在济贫院的棺材里,在乞丐的义冢里腐烂好得多。”{11}有人将简·爱对贫穷的认识与看法,看成是阶级偏见,甚至是鄙视下层人民的表现,显然是脱离了历史地评判作家的话语语境的粗暴做法。上文才提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中就有一条“穷人受穷,是他奋斗不力”。可见,夏洛蒂是认同了这一价值观的,与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歧视与否根本不相关。所以在《简·爱》的后半部分,圣·约翰家的女仆汉娜拒绝收留出走的穷愁潦倒的简,简又说道:“世界上有一些最好的人,像我一样一无所有;要是你是个基督徒的话,你就不应该认为贫穷是一个罪过。”{12}以基督教仁爱精神提醒汉娜应该平等待人,特别是应该帮助那些境遇比自己差的人,这显然也符合维多利亚中产阶级的道德伦理。考察语言自身,会发现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贫穷就是堕落的同义词”,“贫穷不是罪过”,存在一种“受人尊敬的贫穷”。然而,依据“情感结构”这一理论术语或可化解其中的矛盾。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固然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理想观念形态,现实却也存在诸多变数,奋斗会有成功,但奋斗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化解这一矛盾的手段便是在文学文本中利用我们熟知的“飞来横财”,解决主人公的无财无地位的尴尬,满足中产阶级那一套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本人过去一直认同简·爱的爱情宣言是其反叛意识的强烈而集中的体现。在今天看来,这一认识从总体上说固然不错,但在进一步的细节考察中,居然有很值得“怀疑”的地方:“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13}这该如何解释呢?“美貌”与“财富”都是外在的东西,简·爱本人并没有因为财富和外在的条件才离不开罗切斯特,那么,她为什么以为外在的财富与美貌是吸引罗切斯特先生的法宝呢?《教师》中同样一贫如洗的教书先生克利姆斯沃思也曾因为贫穷而“只觉得一阵剧痛穿心,这是我从未感受过的痛苦,一种因自己地位之低下、金钱之匮乏而感到耻辱的痛苦;伴随着这痛苦,也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欲望:多做事、多挣钱、出人头地、发财致富”{14}。

更有意思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纯洁生活运动”将婚姻生活导向了婚姻神圣性的坚定信念。那么,婚外恋、离婚、背叛自然为道德理性所不齿,然而现实生活无法避免这些现象的存在,移除障碍的法宝便是让已经成为障碍的人物发疯、酗酒、出走或意外死亡,从而达到对既定的观念的维护。因此,《简·爱》中伯莎·梅森疯狂而死、《房客》里亨廷顿酗酒纵欲而死。

显然,无论是第一人称主人公的言行或故事情节的构建都显示了作者潜在的“情感结构”,那就是基于中产阶级的身份意识对于所处时代的普遍的价值观念的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洛蒂也好,安妮也好,是没有超出她们的身份局限的。

三、空间叙事的潜意识:心灵自由与“帝国想象”

空间叙事除了提供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外在物质条件外,还立体构建了作者自身的“感觉结构”或“情感结构”,毫无疑问,作家的空间设置是“有意味的形式”。

首先,空间迁徙的心灵自由导向。

主人公境遇与生存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也许可以这么说,生存空间成为寻求心灵自由的标杆。简·爱从盖茨海德、罗伍德、桑菲尔德、“沼屋”、芬丁庄园的地域变迁预示着“禁锢”——“自由”——新的“禁锢”——新的“自由”的循环上升,并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房客》的格拉斯戴尔庄园禁锢了海伦的爱情想象,心碎而到破败、苍凉,充满神秘感的怀尔德菲尔山庄生活,获得自力更生的“自由”;丈夫亨廷顿重病,重回格拉斯戴尔庄园,再次“禁锢”;亨廷顿“意外死亡”,禁锢解除,并拥有格拉斯戴尔庄园。与《简·爱》一样,通过对地域变迁的描绘,构建女性主人公经济与精神的双重优越意识。

《呼啸山庄》里凯瑟琳的空间迁徙也暗喻了一个从“自由”——禁锢——死亡——“自由”的心灵追求过程。充满自由气息的呼啸山庄的荒野和潘尼斯顿山岩——代表制度、教养、礼仪的画眉田庄——最后的遥望呼啸山庄而死,以肉体的解脱重获自由,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望、对原始生命力的激情,心灵回归精神家园。艾米莉曾在1841年3月1日的一首诗中写道:

我若祈祷,那唯一

启动我双唇的祷文只有:

“请别扰乱我的心,

给我自由。”

是的,短暂的生命已近终点,

这是我唯一的祈求——

无论生死,但求心灵无拘,

又有勇气承受!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15}

在艾米莉看来,心灵的自由其实是以摆脱环境与物质的依托而最终获得的,哪怕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见到彭伯利庄园时,自卑情绪抑制了她对达西先生的爱情;《房客》的马克希姆见到“宏伟堂皇”的格拉斯戴尔庄园,“心就凉了”。“这庄园……对一个没有心事的人来说的确赏心悦目,但一点也激不起我的情绪。然而唯一使我觉得宽慰的是,这一切全都留给了小阿瑟,严格地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由他母亲来继承。”{16}

这里我们似乎验证了简·奥斯丁“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不可忽视金钱的地位”的爱情价值观念,也明白了安妮笔下的理想男性在面对金钱家世上的不平等时心中具有的巨大阴影。空间叙事的功能其实承载着物质与财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力。无论是伊丽莎白的自卑心理,还是马克希姆的侥幸心理,抑或其他名家笔下的相似叙事:于连站在富丽堂皇的德·瑞那市长家门前不敢按门铃,站在德·拉·木尔侯爵府邸前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住在这样富丽的地方的人,怎么会感到不快乐呢?”……都表明空间的转换与变迁既显示人物生存境遇的改观,更彰显人物心理、精神的内宇宙的丰富复杂。说到底,与心灵自由的终极追求密切相关。

其次,小说叙事中的“帝国想象”。

赛义德发现,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文化中,到处隐含着帝国经验,尤以英国小说为甚。即便某些小说家本人并无海外活动经历,可在帝国意识形态氛围下,他们的作品也渗入了殖民主义思想,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赞同海外扩张的舆论。{17}萨克雷、狄更斯作品中自然也涉及到了这一内容。夏洛蒂的《教师》中,一开始便以男主人公威廉·克利姆斯沃思的朋友查尔斯去“殖民地任职”为起点。《简·爱》中则多次涉及了英属殖民地的信息:圣约翰向简·爱求婚以便一同去印度传教;罗彻斯特与西印度群岛一个种植园主兼商人的遗传有疯病的女儿伯莎·梅森在牙买加结婚,从而获得三万英镑的陪嫁;简·爱的叔叔在马德拉斯岛留给她五千英镑的遗产等等。目前还未查证到三姐妹对殖民问题的看法,但创作中用来完成对“财富受人尊敬”的价值观的肯定的做法则是明显的。无论是合法继承还是欺骗攫取都体现了19世纪现实生活中对金钱的关注态度,都涉及到了这种殖民经验,陷入了流俗的解决问题的避重就轻心理。

维多利亚时代精神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自身就存在矛盾性。一方面关注女作家小说中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观念的反叛意识与超越意识(艾米莉尤甚),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作家自身的文化身份对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维护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近不受遮蔽的文学与文化的“真相”。

①罗钢,刘向愚.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②③{17}赵国新.情感结构[J].外国文学,2002:(5).

④⑤⑧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⑥⑦玛格丽特·莱恩.勃朗特一家的故事[m].杨敬远,顾耕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⑨饶芃子.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⑩{11}{12}{13}夏洛蒂.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4}夏洛蒂·勃朗特.教师[m].刘云波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15}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宋兆麟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简述安全意识篇9

——对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使用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于2003年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2004年秋起在全国课程标准教材试验区开始使用。2007年,本着“尊重实验检验,深入研究问题,不断提高质量”的态度,人教社中数室又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教材使用几年来,笔者通过教材研讨会、教材培训回访、教材实验情况调查、读者来信等,收集到了许多教材使用中的意见和建议。在对这些问题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现将一些共性的问题整理出来,供广大教师和教研员参考,希望对于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

一、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安排

课标实验教材中代数、几何不再分科,而是综合安排课程标准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几部分教学内容。因此,教材的体系结构与以往的大纲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让教师理解编者的意图,现将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1.代数预备知识的处理

在数与代数领域,基本内容仍然是数、式、方程(组)、函数等。为了突出方程、函数等重点内容的学习,教材对于代数式的相关内容作了分散处理。在2007年以前的课标实验本教材中,教科书是利用分配律,将有理数的运算引伸到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的加减法及去括号问题,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对相关的代数预备知识进一步巩固,最后再在前面已有具体的、分散的对式的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各章,对代数式的有关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实际上,代数式的内容是学习方程、函数等内容的预备知识,而我们在研究一次(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问题时,用到的代数知识也就是最简单的含有一个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因此实验教材的这种安排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教科书的这种“分散安排、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实验教材与原来大纲教材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难以适应。也有教师指出,教材的这种处理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后对于由数到式的自然过渡不适应,解方程时出现欠缺必要的预备知识的难点,不利于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考虑到这些意见,2007年教科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修订。将整式的运算分成两部分,“整式的加减”的内容单独安排一章,放在“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作为学生学习“一次”内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的预备知识;“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安排为另一章,放在“一次函数”内容之后,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次”内容的基础。这种处理,既保持了教科书对于代数预备知识“突出重点、分散安排”的处理原则,又使得相关内容比较集中,利于教师教学,从一年来教学实验的反馈信息来看,教师对此调整还是比较认可的。

2.函数内容的安排

课标教材改变了大纲教材“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内容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原大纲教材的“函数”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分阶段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的内容。

这种处理,还是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的。我们知道,函数内容历来是初中代数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反映事物间运动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一个过渡。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如何克服这个难点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在呈现概念时,无论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还是后面研究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教科书都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图象的、表格的、解析式的),向学生展示不同函数所反映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在研究它们的图象和性质时,注意加强类比,突出研究方法的引导,突出“观察图象反映的变化规律——用自然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用符号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的三步曲等等。教学中要注意理解教材的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对这种运动变化的数学模型有一个长时间的认识过程。不要开始就一步到位,将许多原来初三复习时的综合题目拿来处理。否则不是“难点分散”,而是“难点提前”了。今年秋开始使用的修订后的八上教材中,我们也将“一次函数”的内容适当地作了后移,这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内容。

3.平面直角坐标系位置

在原大纲教材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安排在函数内容之前,坐标系的内容仅只是为了研究函数。在课标教材中,为更好地反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安排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第6章),使坐标这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工具能更早更多地得到使用。坐标系的内容不仅用于研究函数,也用于其他方面,如用坐标方法分析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等的本质特征,处理某些图形问题,加深对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的认识等。

教科书提前安排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尽早的把这个数形结合的工具给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有序数对(x,y)可以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使得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又可以用几何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这种桥梁作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另外,在课程标准中,坐标系的内容是放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科书也是从位置确定的角度引入的,这与大纲教材不同,教学中要引起注意。此外,由于七年级下学期初学生还没有学习实数,“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主要研究的是点与有序整数对的对应关系,要注意把握这一教学要求。

4.圆与相似的位置

本套教科书中,“相似”的内容安排在“圆”之后,主要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在课程标准中,相似是图形变换的一个内容,教科书也是将它作为一种图形的变换处理的。对于图形的变换,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教科书先安排的平移、轴对称、旋转等全等变换,后安排相似变换。而研究圆的一些性质,又与旋转变换关系密切,因此把圆紧接着安排在了旋转之后。

其次,对应课程标准中“圆”的内容,已经删去诸如“弦切角”“圆幂定理”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用不到相似的知识储备。即便是修订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有关定理(弧、弦、圆心角的关系、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等)的证明,也不需要相似的知识。因此,可以把相似放在圆后来学习。

另外,把相似的内容安排在圆之后,还可以把圆中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相似的应用来处理。例如作为相似三角形判定和性质的应用,教科书安排了相交线定理的例题(没有给出定理名称),以及一些与圆有关的习题等。这样也能复习有关圆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与圆的理解。“把圆中的一些问题作为研究相似的应用”与“把相似作为工具来研究圆”这两种处理方式中相似的作用是不同的,相应的难度也是不同的,这一点也请老师们注意。

二、关于教材对一些内容的处理

课标教材的编写中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重视科学、关注文化;重视基础、返璞归真;重视思想、立足发展。素材选取注意贴近生活,内容呈现注重过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维等。下面就几个具体问题加以说明。

1.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内容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编写意图。

在数与代数领域,有理数及其运算是一切运算系统的基础。让其他运算的对象和数作类比,让其他对象的运算和数的运算作类比,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多研究方法方面的启示。例如,在“整式的加减”中,由于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实际就是利用有理数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整式的乘除”中,各种法则实际上就是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时将数字换成字母的一般情形;“分式”中,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分式的运算也完全可以看作是分数的相关内容的拓展;“二次根式”中,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根式后,二次根式的加减也就类同于整式的合并同类项,也就是利用有理数的分配律,等等。教材编写时充分注意到上述联系,重视数的基础地位,类比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学习式、方程、函数的相关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科书按照“从感性直观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本质认识,从对静止状态的认识发展到对运动状态的认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过渡”的顺序编排这个领域的内容,注意在教科书各处对于“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之间的联系。例如,教科书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安排在了“轴对称”一章,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充分利用它的轴对称性,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一些性质,为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证明性质提供思路。将图形的运动与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证明有机整合,利用运动研究图形,得到图形的性质,再通过推理证明这些结论。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注意渗透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通过频率来估计事件的概率,通过样本的有关数据对总体的可能性进行估计等。教科书安排的反映课程标准“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更侧重于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更关注把数学和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以及数学与外界之间的联系。

2.关于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科书编写中,我们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学内部的),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教科书中方程、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例如,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全章改变了“概念——解法——应用”的传统教材结构,而以实际问题为主要线索,将概念与解法融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

模型思想是课标对“数与代数”领域的一个重要要求,教材的这种处理,体现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将原来教学中的“列方程”这一难点分散,有利于学生理解方程的本质,同时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提高。对此,也有一些老师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将列、解方程合在一起造成了难点集中,一节课中列方程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没有时间再去讲解方程,造成学生解方程的技能下降,还是原来“概念——解法——应用”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对此,教材修订时进行了充分的考虑。2007年后的新版教材在基本保持原来体系的基础上,降低了引入的实际问题的难度,增加了一些基本的解方程的例、习题,删去了一些较难的问题等。同时,教学时也应注意,教材“实际问题——方程——实际问题”的循环是一个总体上的要求,并不要要求每一节课都要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例如在第一课时利用较简单的实例引入相关内容,介绍相应的解法后,后续课时可以安排纯粹解方程的练习课,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循序渐进的安排推理与证明的内容

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教科书按照“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加深地安排,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延续。教科书从七年级开始渗透推理的初步训练,到七年级下学期的“第7章三角形”中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开始正式出现证明。在以后各册中,对于推理证明的要求一以贯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教材的这种处理,实验教师还是充分认可的。也有教师提出,教材对于推理证明的这种安排很好,但教师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

对于一个需要推理证明的问题,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到最后表示出完整的证法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们首先需要分析这个问题的各种条件,寻找证明思路,然后理清证明过程,最后才能把它完整的表达出来。同样,学生接触推理证明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阶段,得到结论后,要问个为什么,要讲点道理,这时讲的道理可能不完整,但能把关键的内容说出来,这就是“说点儿理”,例如教材对“等角的补角相等”的处理。进一步,学生能把一个简单的思维过程完整叙述出来(文字语言),这就是“说理”,例如教材对“对顶角相等”的处理。再进一步,用简单的三段论推理的形式表述一个一步到两步的推理(这时有文字语言、也有符号语言),这就是“简单推理”,例如教材由“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最后,能用数学符号语言完整的表述一个思维过程,就是“用符号表示推理”,即“证明”,例如教材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4.概率内容的处理

了解概率的意义,是课标的要求,不同的教材对概率定义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人教版课标教材修订前后对概率的意义的处理也不相同,修订前教材是“先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再讲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修订后是“先讲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再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动呢?

在概率论的历史上,人们曾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给出概率的定义。这包括古典概率定义,几何概率定义、概率的频率定义、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等。这四个定义,体现了概率定义“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概率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

修订前教材中从掷硬币试验说起,是想借助具体问题说明频率的稳定性,引出概率的频率定义。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此的理解却存在较多障碍。由于频率是随机的,而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常数,试验中出现频率与概率的偏离程度较大的情形是可能的,这是随机现象的特性。为什么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会稳定?是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还是在一个范围?这个常数为什么是0.5,而不是0.5001或0.4999?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修订后教材改变了顺序,先从掷硬币试验仅有两个结果说起,再分析硬币质地均匀使得两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这是客观的、有道理的,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接受了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0.5。然后再说明大量重复试验会反映客观规律,而规律是合乎道理的,从而进一步解释在一般情形下频率的稳定性,引出概率的频率定义。这种做法使得教学过程顺利得多,学生对试验中出现的频率偏离概率的现象也能接受了。

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

1.有理数乘法

对于有理数的乘法,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直接是“规定”;有的采用“归纳”的方法,利用一些特殊值,从“正×正”到“正×负”再到“负×负”。在有理数的乘法中,对于“正×正”“正×负”“负×正”不难理解,问题的焦点在“负负得正”上。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说是一种“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有其合理性的,其核心就是要在正有理数扩充到全体有理数后,其运算律(特别是分配律)保持不变。例如,要使分配律保持不变,就必须有

(-3)×(-5)

=(-3)×(0-5)

=(-3)×0-(-3)×5

=0-(-15)

=15

这也就是“负负得正”。

人教版教科书在初次送审时。采用的是这种“保持分配律”的做法。这种做法,体现了数域扩充中的规定的合理性,但比较数学化,学生不易理解。为此,审查委员希望我们能找到一种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体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也就是目前教材的处理方式。采用联系实际的处理方式,对于“负负得正”来说,就是要找到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它们互相之间还要存在倍数关系。如果这两个量都在三维空间,必然引起混乱。为此,必需有一个量是时间,另一个在三维空间。经过反复考虑,教科书最终采用了小蜗牛在数轴上爬行的例子。

对于教科书的做法,也有一些教师表示不好理解。实际上,对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把“过程”和“结果”一起来看。例如,对于“负负得正”的情况,由于小蜗牛一直在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应该在原点右边6cm处,也就是+6处,再加上向左爬是-2,3分前是-3,这就是(-2)×(-3)=+6。这样,给“负负得正”一个联系实际的直观解释,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也有助于它们理解相关内容。

2.总体与个体的定义

关于总体和个体,在不同的概率统计的工具书、专著以及教材等文献上,有不同的界定。有的把全体研究对象作为总体,每一研究对象作为个体;有的把全体研究对象的数量指标取值(如身高)作为总体,每一研究对象的数量指标取值(如身高)作为个体。目前修订的人教版课标教材采用前一种方式。

实际上,每一种说法中,总体与个体是按照同一解释界定的。虽然两种说法不尽相同,但是前者所说的总体、个体与后者所说的总体、个体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就是说两者所反映的总体和个体的从属关系是完全一致的。两者仅有说法上的差别,而本质相同,它们并不矛盾,没有对错之分。把所有研究对象作为总体,每一研究对象作为个体,能简明地反映调查范围及总体与个体的从属关系。在调查多种数量指标的问题中,对应于不同个体取多维数量指标值,表达更方便、简明和清晰。而直接把所有研究对象的数量指标取值作为总体,可以强调调查目的,而且对导出总体的分布的表述也比较自然。

教学中,在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上,重点是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而不在于不影响这种关系的的定义方式上。很多概念不必过度挖掘,只要学生明白其基本意义就可以,过分强调非本质的表述,可能导致重点的偏离。

3.信息技术的使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正是本套教材的特点之一。教科书将科学计算器作为必学内容,可以利用科学计算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运算,进行验算,帮助探索一些结论等。对于计算机软件,教科书安排了一个“信息技术应用”的选学栏目,包括利用计算机软件描述和分析数据,探索函数图形的性质,在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探索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尽可能多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对于科学计算器的使用,应当注意在保证学生对基本的运算规则理解的基础上使用,要保证一定程度的笔算的训练,不能削弱对运算的基本要求。教科书在“有理数”一章修订时,将对使用计算器的介绍调整到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后也说明了编者对这一点的考虑。

4.习题的处理

教科书对于练习、习题的处理,是按照“使练习、习题成为学生学习正文内容的自然延续”的原则来安排的。练习题的安排,不是简单的课时划分,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来安排。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复习巩固”层次的习题主要是让学生复习本节(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层次的习题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是要学生综合运用本节(章)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数学内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拓广探索”层次的习题的综合性、实践性更强(不仅是难度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发展的空间。

简述安全意识篇10

关键词:煤矿企业;矿井建设;安全培训;本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8.096

0引言

建设安全本质型煤矿企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煤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煤矿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首先就要保证其内部结构的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的安全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一些煤矿企业往往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威胁着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一些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只将经济利益视为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却忽视了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从根本上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矿井的建设,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存在,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1安全文化建设对于煤矿矿井建设的重要性

安全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就是将人、物、系统、制度这四要素进行统一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建立正确的安全管理制度,才会更好的确保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很多煤矿的工人都是在井下作业,这就大大增加了工作的危险性,如果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经验或者是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对此笔者建议煤矿企业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工作人员安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建立一定的安全管理理念,为职工的安全作业给予更大的保障。

2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

2.1倡导安全理念文化

倡导安全理念文化对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安全理念文化主要能够体现出煤矿企业自身的个性、促使并保持企业正常运作以及长足发展而建构的。安全理念文化能够反映企业发展的目标,对于煤矿企业而言,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文化能够时刻提醒人们要注意安全,尤其是下井下作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身边的设备等,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为了更好的让人们认识到安全理念文化的重要性,有关管理者还可以定期的对员工开安全意识大会,目的就是更好的灌输安全知识以及安全矿井建设的等有关的知识[2]。

2.2安全文化理念创新

安全文化理念的创新非常重要,安全文化是煤矿长期发展的必要保证,在社会的发展中,文化理念在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追求“文明”生产和“文明”建设,这种理念要远远高于安全生产,为了实现安全文化理念,有关部门的领导应该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发现违反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应该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且给予警告处分。只有这样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

2.3完善现有安全管理制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一些煤矿的安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从事煤矿工作的员工来自于农村,这部分员工往往安全意识较差,组织性不强。对比笔者建议有关部门的管理者一定要严格的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管理,严格执行持证上岗的政策,为建立一个安全本质的矿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实际的煤矿作业中,有关工作人员还应该严格的遵守安全条例,不得擅自违背条例,一经发现,必须要接受惩罚,这也是为树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做基础。

2.4安全教育文化引导

通过观察前些年的煤矿行业可以发现,该行业经常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其后果是惨重的,每一个煤矿坍塌都会造成多人死亡或者是受伤,回顾这些事故是悲惨的,也是令人伤心的。但是通过回顾这些煤矿事故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对于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情况,更应该加以重视,站在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对煤矿安全事故进行总结,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经验教训的分析,才会更好的起到预防的作用。煤矿有关部门的领导有必要定期的对员工讲述一些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这些能够时刻警醒人们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进而避免不必要问题的发生[3]。

2.5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是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对于人们而言并不困难,只要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规定的章程进行建设就可以,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煤矿企业并没有将这项任务落实到实处,而是将安全文化建设放在了嘴上。笔者认为只有从实际行动上落实并贯彻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让员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才能够从思想上接受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

2.6实施科技兴战略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中,很多高科技技术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企业的发展当中,对于煤矿企业而言,适当的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例如煤矿企业为了安全文化建设可以创设无人值守和生产系统自动控制技术,这种技术不能能够提升煤矿企业的工作效率,还能够确保人们工作的安全性,避免事故的发生。为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给予了很大的保障。煤矿企业的有关部门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应该将煤矿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工人的自身安全视为首要的任务,而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不折手段,只有实施科技兴战略,才会跟上时代的步伐,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如今我国煤矿行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为了实现煤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生产就一定要对其严格管理,从根本上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素质培训,要确保实际工作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危险意识,这将会对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及和谐矿井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娜.企业安全文化与本质安全型矿井关系初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7):134-135.

[2]吉忠堂.煤矿安全培训与本质安全化矿井建设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06):145-150.

[3]赵建民.露天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浅谈[J].经济论丛,2014(04):13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