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十篇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十篇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38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创造思维学习环境教学实践

为了充分发挥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教师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科的特点,为孩子创造出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和情境,使孩子能积极思维、努力进取、主动求知、充满活力。当然,教师的主体参与和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主体性教学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使孩子主动从事学习,热爱学习,最终成为发展完善的社会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使孩子快乐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宽松愉快的

1.1注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提升孩子的生活经验。对我们教师来说,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生活中提升经验,几乎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发展,感受到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主导活动自觉地开展。在学习“10的减法”,为了使孩子对运算感兴趣,我们用比较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创设了一个情境:每个小组安排10个孩子,摆9张椅子,让孩子想想,够不够坐?差几张,怎样算出来的?10-9=1;10个孩子只有8支笔,还差几支?用什么方法算的?这样,孩子简易懂,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起来不但没有感到枯燥,所以主体性教学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情感的陶冶。

1.2创设自由的空间,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兴趣参与角色游戏。

过去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心理、个性等因素,一味“死教”,那是一种强迫孩子学习的教育。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是被动的,会感到痛苦,而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会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在各个活动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材料,材料的投放是体现阶段性、目标性、层次性的,然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大胆去选择、去活动。我们在角色区中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点心等玩具,标上名称和价格,提供自制的钱、记录本和笔,让孩子在“开商店”游戏中进行加减运算,轮流当“售货员”和当“顾客”,在玩中学不断地提高孩子的运算能力和生活经验。我们观察到在活动中的孩子是那么认真、投入,可以说这时孩子精神高度兴奋,注意力十分专注,他们已经达到了“忘我”步,他们主动参与于游戏,参与度是极高的。这种活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孩子在自主性活动中获得了一种自由,他们可随意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兴趣去进行活动我们有理由诊断自由是人参与活动的最佳境界。

1.3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有助于相互沟通、理解。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的沟通、理解、合作共事要基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正因为如此,近几年师生关系的研究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但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学识的不对等,但教师必须从“人―人”关系上理解师生关系,也就是说在主观上教师要使孩子为与自己地位平等的社会成员,要使他们为真正的主体。实施民主性教学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场,在这种教育场中师生会主生许多正向的互动作用。教师要把自己外在的权威转化成内在的权威;要建立一种资源分享的伙伴性师生关系,当教师给孩子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孩子一道貌岸然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要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孩子。那么,在这种非常和谐的关系中孩子一定能快乐学习。如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情感交流活动比较多,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重这种情感的交流作用,在上音乐课之前,我会播放一段抒情的音乐,或面带微笑和孩子轻松地谈话,或敲一敲打击乐器等,动静结合。一上课,以亲切的教态和学生一齐听着音乐做律动。有了一个这样的环境,孩子自然地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教师对孩子的尊重,是减轻孩子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

2.引导孩子主体参与,体验主人翁精神

2.1孩子主体性参与教学可以让孩子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孩子主体参与教学有种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孩子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教师能够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参与愿望,孩子就会有明显的向师性。孩子主体参与教学可以增强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孩子的人格价值会由此得以体现。在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设计教学方法等活动中,孩子会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对他们无私的爱,从而增强对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会在孩子心目中得到升华。孩子的主体参与,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孩子有了主体参与的愿望、能力,他们自然会对教学方法的设计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采用符合自己特点的,而且可以与教师一道对教学法做出设计。孩子主体参与教学内让他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反省。主体参与性较强的学生还能够对教师的教学作出自己的评价。让孩子真正体验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人。

2.2孩子主体性参与教学有助于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教育,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以挥孩子的主体性,促进孩子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师是孩子成长的引导者,孩子发展的领路人,而孩子本身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孩子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课堂上教师与孩子关系和谐,和孩子平等相处有了真挚的情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才愿意接近老师,愿意袒露自己的思想。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孩子的信赖。有了平等和谐的音乐氛围,孩子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如我班上有一个小男孩子,新插班进来,性格内向、不合群,上音乐课不愿唱歌、也不愿跳舞,老师走到他跟前,拉着她的手跳他也不跳,最后我鼓励她上课坐得好,听得认真,其实她也会的,然后我让组里的其他同学唱歌,让他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结果他不但不为难,接过乐器伴奏起来,效果很好,我及时鼓励了他,最后他不但用打击乐器伴奏而且还唱起了歌,这时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在体育课中也不怎么积极参与,也通过多次让他展示,树立信心。通过多次的鼓励,动手,使他有了自信,有了成功的喜悦,现在这个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活动中。

2.3主体性教学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育活动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如在体育活动中,练习投掷动作,首先我们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投掷的环境,在活动场地挂有高低不同的圈,圈中吊有各式各样的公仔,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孩子练习投掷的动作,有了这样的环境,孩子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了。练习双脚跳的动作,我们为孩子设了三组难易不同的障碍(第一组是二个月饼盒高,第二组是三个月饼盒高、第三组是四个月饼盒高)。第一步:首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想法去跨越障碍;第二步:请玩法比较新颖的孩子做示范,其他孩子可以尝试学习他的方法;第三步:统一尝试用双脚并拢跳的方法越过障碍,但是可以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物。这样,在充分自主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体能也大大地得到提高。

3.主体性教学能满足孩子的个体差异

在主体性教学中,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孩子。我们是针对孩子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培养他们成长,最大限度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而且给不同的孩子量身定做。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开发孩子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才,为发展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让孩子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活动中都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感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对他的尊重,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中必须体现出来的。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2

父母只应该是孩子的“顾问”和“参谋”,而绝对不能应该是“保姆”和“帮手”。家长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赶紧上阵解围。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时常处在被动应付的状态之中,从来都不敢主动地去干点什么。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普遍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许多孩子把学习当成是为父母学而不是为自己,因此,学习就成了一件苦差事。不仅如此,家长的过分关注,还会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这种学习上的依赖,有时甚至还会蔓延到其他方面,造成孩子自理、自立、自强能力的低下与丧失。而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少老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孩子的学习被迫处于被动状态之中。

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水到渠自成”。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授子以鱼”不如“授子以渔”,作为家长应帮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就要不断地刺激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孩子做功课时,不要让孩子依赖父母的帮助来解决困难,而要让孩子自己从经验中吸收教训。例如,有困难的时候,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使孩子养成依赖性,更要使孩子明白做功课是他的责任。

哪么,如何作好呢?从本人的实践中我体会到以下一些经验:

第一、家长要学会做榜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方面,应把工夫下在为孩子创造温馨适宜的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等方面,而不是代替老师传授书本知识,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家长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都很爱学习,其实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让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学到新知识后的快乐和成就感。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认真复习和预习,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本领。

第二、鼓励自主精神: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的介入,表面看好像是在帮助孩子,其实确是在起反作用,使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反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解救自己。帮孩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让孩子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家长进行参谋,并采取相应的监督措施,使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学习,并逐渐成为习惯。毫无疑问,我们的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然而在无意中却往往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干涉孩子的决定,从穿衣戴帽,到选择朋友,只要有精力,家长都要加以“指导”、“绝对不!这样绝对不行”、“那样绝对不行!”、“应该这样做!”向孩子传输的信息就应该是“你绝对不懂,你绝对不行,听我的”。)这种完全训导式的教育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我怀疑,甚至逆反,所以,我们应该向西方的家长学习,承认孩子的自我能动性,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活动的权利,以及对孩子进行引导式的教育。这既应该是当代幼儿教育科学的核心理念,又应该是培养幼儿良好健康的心理的必要前提。

第三、要学会表扬孩子: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对于孩子好的表现要多鼓励,对于孩子的错处,不要过于批评,免得使其产生厌烦情绪。

第四、不要急于求成:要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也要从平常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什么事都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请家长为孩子“减负”,从而让孩子跑得更快,飞得更高不要急于求成。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个难题时,与孩子一起分享而不要急于让孩子去解决更多难题。

第五、培养合作精神: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并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指导孩子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指导其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自立者,天助之”这应该是一条屡试绝对不爽的格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介入孩子的事情中,表明看应该是在从困境中搭救孩子,其实在起反作用,使孩子们永远绝对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据说,一个4岁的孩子正弯腰费力地系鞋带时,一个过路人想去帮助他,却遭到拒绝。孩子说:“我已经绝对不小了,都4岁了。”意思应该是他已经长大了,系鞋带这类事要自己完成。这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自主意识绝对不应该是值得我们深思吗?

第六、激发孩子的兴趣:自主性固然很重要,但我们绝对不能局限于“自主性”,而应该更广泛地考虑与之密切相关的兴趣问题。因为自主而积极的生活态度常常表现为广泛的生活兴趣。我们的父母往往希望孩子能很努力地学习某个东西,但应该是如果没有兴趣,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半途而废。哈佛素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家们总结说:在自主性教育下所产生的求知兴趣能够使人的大脑处在最佳状态。将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成孩子的兴趣,这可应该是价值连城的法宝,兴趣,只有兴趣,才应该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请记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这应该是家长们最该操心的大事。

总之,自主教育就应该是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摒弃成人的桎梏,让孩子真正自立和自信。当前,重视儿童的自主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趋势,美国的幼儿教育理论大都以儿童发展的自发性和自由教育为基础,而日本教育以培养“善于自我思考,具有正确判断能力的人”为目标。所以,自主教育,对我们的父母来说太重要了,希望你的孩子,成长为独立的、自主的现代人,那只有父母做到“不要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拐杖”。

[参考文献]

[1]《家教博览》2001年第05期作者:赵忠心;

[2]《孩子学习吃力》2012.2中国高速网门户咨询教育;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小学双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应用;双语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3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双语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双语数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要想培养孩子们的小组合作意识,我们应积极引导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活动任务,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地位;要有效激发孩子们创新能力,提高孩子们的双语数学素养。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孩子们小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小组合作是指多名学生在活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活动中相互配合的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以孩子们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积极合作,发挥小组的集体的优势,提高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以完成预设的小组活动任务为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班级授课制中师生单一交流,教师独霸整体课堂而孩子们常常被动学习的局面,孩子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双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织形式,有利于调动孩子们学习双语数学的主动性和兴趣,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在双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就这一课题谈谈我的几点体会和见解。

1.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提出具体的活动目标,使他们在合作学习时,能够准确地了解小组合作的重难点,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没有方向性,小组合作也就无从谈起。再者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小,并且知识水平不高和参差不齐,小组合作组织者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不是很。还有我们如果不给孩子们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只靠他们自己感悟,那么孩子们就则会漫无边际的思考,效率非常低下。孩子们围绕一问题展开了小组讨论,这一小组活动目标的提出,使孩子们紧紧抓住要合作的问题,有效分工,积极动脑,热烈讨论,发挥小组智慧的优势,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小组合作任务并自主获得了知识。明确了小组合作目标之后,我们还需要充分考虑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积极引导孩子们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孩子们积极探究有效解决小组合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2.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2.1我们要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愉悦、轻松的合作氛围。教育心理学指出孩子们只有在宽松、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利用一切因素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和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巧妙设置疑问,引导孩子们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把质疑、释疑作为合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过对孩子们质疑释疑的指导,让他们学会从知识的探究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加深知识的掌握,使他们学得更为主动、更高效。

2.3捕捉孩子们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提出一些综合性和有价值的问题,让孩子们通过小组的合作来解决,这比他们个人思考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在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时,要给与及时有效地启发和点拨。

3.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活动内容

在我们双语数学教学中,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只要孩子们自己看看书都能够找到答案,这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或者一些内容是必须要老师讲解的,否则孩子们就很难理解和掌握,这就不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

一个没有合作意义的内容,用来小组合作是一种无价值的劳动,会使孩子们产生厌倦。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主题应源于新课标,因此我们要根据教科书内容,精心设置合作活动主题。活动主题要源于教科书并高于教科书,主题内容要应能唤起师生交流探究和便于小组活动的实施,使"兴趣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于活动之中,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活动和探究问题,同时要确保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合作。只有选择适当的小组合作活动内容,才能够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意义,不流于形式。

4.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

我们在确定小组合作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尽量把问题设在孩子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积极鼓励孩子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还要有效设置小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们合作的兴趣,提出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

5.小组合作学习后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4

 

1巧妙引领,分阶段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教育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应该起到积极而巧妙的作用。教师应该多读些有关创设有效自主学习环境的文章,从最深处理解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广大教师们更好的实施,从而能渗透到日常的所有工作中去。教育

1.1课前提倡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起点

有很多数学老师不喜欢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课前预习了就会把一堂课的知识掌握了,接下来自己就不好教了。其实孩子能课前学习新知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去学习总是等待老师把知识灌进他的脑袋里。因此,教师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们课前进行预习,如果感兴趣甚至可以自己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等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一个人做不来的实验可以喊几个同学,也可以请家长加入。彻底的进行一次、两次,甚至是很多次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了研究成果了必定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些课前的自发的操作研究不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有这样的自主先前研究作前提害怕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吗?

1.2课堂上把探索、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了教师大力推崇的课前自主研究作前提,我们的课堂才会更高效、更精彩。教师们把自己的目光不再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知识得到的过程上。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对课前自主学习得好的,实验操作做得好的孩子给予很高的表扬,这样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那些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孩子感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尽快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应该把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让孩子们尽情汇报自己或者自己的研究团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大部分孩子可能汇报的还是书本上提供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创新。因为创新意识以及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渗透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一定能够培养起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上给定的方法,而是在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下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应该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所得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以激励他们继续想自己所想,创自己所创,对于其他同学也是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注意到教室里还有极少一些孩子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可是没有得出结论来,有的甚至是研究到一半就研究不下去了,这些孩子的研究过程尤其值得老师们关注,或许教师的一个指引就能让他获得成功的美好。

1.3课后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延伸到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能完全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的,因此,把实践研究延伸到课后去操作,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丰富起来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补充。

我们班就曾经搞过《圆的面积公式》的不同的推导方法的研究。孩子们想出了好多除了把圆拼成长方形之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有的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合作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孩子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有的孩子把圆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总之,孩子们在自己的兴趣倡导之下,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当我利用数学活动课来听孩子们汇报自己五花八门的方法时,我不由得感叹,谁说我们的孩子探究的意识,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了。

2注重总结,让学生们收获自主学习的成果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辟出一块专栏用来记录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的成果,用以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每天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记录,等到周五用专门的一节课时间对一周来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对于那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教师要给予表扬,甚至把他们的名字以及在自主探究过程的发现贴到教室的专栏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所得是了不起的,是值得班内每一个学生去学习的。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并积极配合,也应该得到老师们由衷的表扬,老师们千万不能忽视这部分孩子。学期过半,教师们还可以号召孩子们把这半学期的各种各样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办成手抄报,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并看看哪一组同学的发现最多,哪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办的最精致、最美观。在全班同学的大会上颁发特别奖章。这样,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信心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

教师的期望对孩子的一生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暗示积极的激励。可能在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都有好的期待和激励让一个孩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实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形式:

(1)语言激励。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做的很好!”“你真不简单!”“看,我们的学生多聪明!”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3)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5

[摘要]: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与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把好这个重要关口。因此,在初一第一次半期考试后开一次家长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是初中教育良性循环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升初家长会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青春期教育.家长应上第一课.中国教育报,2004-11-14.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6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在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应该起到积极而巧妙的作用。教师应该多读些有关创设有效自主学习环境的文章,从最深处理解创设有效的自主学习环境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广大教师们更好的实施,从而能渗透到日常的所有工作中去。

1.1课前提倡预习,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起点

有很多数学老师不喜欢孩子进行课前预习,因为他们害怕孩子课前预习了就会把一堂课的知识掌握了,接下来自己就不好教了。其实孩子能课前学习新知识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去学是等待老师把知识灌进他的脑袋里。因此,教师们完全可以鼓励孩子们课前进行预习,如果感兴趣甚至可以自己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等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一个人做不来的实验可以喊几个同学,也可以请家长加入。彻底的进行一次、两次,甚至是很多次的研究,这样学生的兴趣来了,有了研究成果了必定是一个良性循环。这些课前的自发的操作研究不就是孩子自主学习的最好体现吗?有这样的自主先前研究作前提害怕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吗?

1.2课堂上把探索、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了教师大力推崇的课前自主研究作前提,我们的课堂才会更高效、更精彩。教师们把自己的目光不再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把目光主要放在知识得到的过程上。课堂上广大教师要对课前自主学习得好的,实验操作做得好的孩子给予很高的表扬,这样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那些还没有行动起来的孩子感受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利于他们尽快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在新知的探究阶段应该把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让孩子们尽情汇报自己或者自己的研究团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大部分孩子可能汇报的还是书本上提供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创新。因为创新意识以及真正的创新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不断培养不断渗透的过程,到了一定的时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是一定能够培养起来的!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不拘泥于书本上给定的方法,而是在自己的思考和操作下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成果。教师应该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所得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以激励他们继续想自己所想,创自己所创,对于其他同学也是先锋模范作用。应该注意到教室里还有极少一些孩子也作了一定的研究,可是没有得出结论来,有的甚至是研究到一半就研究不下去了,这些孩子的研究过程尤其值得老师们关注,或许教师的一个指引就能让他获得成功的美好。

1.3课后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延伸到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上的40分钟是不能完全解决每个孩子的问题的,因此,把实践研究延伸到课后去操作,把孩子们的课余时间丰富起来不失为一种重要的学习补充。

我们班就曾经搞过《圆的面积公式》的不同的推导方法的研究。孩子们想出了好多除了把圆拼成长方形之外的方法来推导圆的面积。有的孩子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合作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三角形;有的孩子和自己的同学一起把圆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有的孩子把圆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总之,孩子们在自己的兴趣倡导之下,用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当我利用数学活动课来听孩子们汇报自己五花八门的方法时,我不由得感叹,谁说我们的孩子探究的意识,谁说我们的孩子没有创新意识,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得不从自己的身上找找原因了。

2注重总结,让学生们收获自主学习的成果

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辟出一块专栏用来记录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的成果,用以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每天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记录,等到周五用专门的一节课时间对一周来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对于那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教师要给予表扬,甚至把他们的名字以及在自主探究过程的发现贴到教室的专栏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所得是了不起的,是值得班内每一个学生去学习的。对于那些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其他同学的小组学习过程中,并积极配合,也应该得到老师们由衷的表扬,老师们千万不能忽视这部分孩子。

学期过半,教师们还可以号召孩子们把这半学期的各种各样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办成手抄报,进行小组间的比赛,并看看哪一组同学的发现最多,哪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办的最精致、最美观。在全班同学的大会上颁发特别奖章。这样,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信心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力量

教师的期望对孩子的一生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暗示积极的激励。可能在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都有好的期待和激励让一个孩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实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激励形式:

(1)语言激励。我们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成果,这样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安全感和怕受批判、紧张的情绪,容易抑制学习的积极性。任何时候,教师都应及时鼓励学生:“你做的很好!”“你真不简单!”“看,我们的学生多聪明!”即使学生做得不够好,你也可以说:“你做到这一步确实不容易,你已经努力了。”自信心是创造力的要素之一,教师这种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情感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真诚,无私坦荡的微笑,激起的是学生乐观、自信、善良和友好的品性,以及由此而点燃的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

(3)目标激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大到人生理想的追求,小到某一具体行为的实现,在学习上也一样。目标一经确定,学生往往就把它作为行为方向和行为尺度的舵,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宜,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7

过完暑假,许多孩子就要上小学了,从幼儿园迈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转折,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开学前,家长在帮助孩子做好物质、习惯准备时,还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准备,让孩子适度接受“受挫教育”。上学前,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喜欢小学。开学前,多跟孩子聊聊学校里有趣的事情,例如“这里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交到更多的朋友”,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渴望和向往。千万不能把上小学作为恐吓孩子的手段,说“你这么皮,让老师好好治治你”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害怕学校、害怕老师。同时,要让孩子对“成为小学生”一事感到自豪。在入学前的一段时间,要经常抓住机会祝贺孩子,让他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增强自信心,从而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每年开学时,都有很多孩子上了几天不想来了,跟家长闹情绪。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时被哄着的时候多,受到的批评少。“我接触的很多孩子,刚上学受不得一点批评,别人批评他,他就开始闹情绪。”冯艳说,孩子刚上学,遇到做错题等情况,就会有积极性受打击的感觉。所以在入学前,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度的“受挫教育”。写错了、做错了,要接受批评,受到批评就马上改正,同时可以教育孩子“今天做不好,下次继续努力”。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并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督促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1喋喋不休也是一种过度教育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过度教育指的大概就是给孩子过多地“开小灶”,导致孩子消化不良。事实上,过度教育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以下几方面:

1.1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

这恐怕是现代家庭最常见的教育误区。胎教、幼儿英语、周末学钢琴、假期参加补习班,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恐怕早已是家常便饭了。父母总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让孩子受最好的教育。但是要知道,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固然重要,也要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和气质差异,一味给孩子“恶补”,很可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因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甚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扭曲,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1.2过度干涉

这类父母对孩子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对孩子缺少平等和尊重,忽视孩子的独立性,总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不肯放手让孩子去做。或者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要站在身后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天性被束缚,健康的成长被限制。

1.3过分保护

这类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像保姆一样,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可能满足,一切事情都尽可能代替去做,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任何委屈和挫折,孩子有任何不满或不顺,他们便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职责。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心中惟有自我,不会考虑别人,缺乏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自理能力差,难以适应他所生活的社会。

1.4过分处罚

与过分保护相反,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现实,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有时仅仅是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别的孩子能做到,便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做到,过分重视父母的威严,如果孩子违抗命令或犯错,便感觉自己的尊严受到冒犯,挖苦、辱骂孩子,甚至对孩子进行体罚。

2过度教育的危害不仅是学习障碍

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走过了头,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有的家长觉得,给孩子“加码”过多,消化不了,无非是白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过度教育的危害,不仅表现在影响孩子的学习上,有时甚至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这比单纯的学习障碍更令人担忧。

2.1过度教育,导致学习障碍

过分强调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使孩子的休息和自由玩耍时间被大量占用和剥夺,父母的强迫、过多的智力刺激,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快乐,使孩子丧失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丧失了兴趣的学习,会变成一种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便对学习发生抵触和抗拒心理。这也是当今许多孩子厌学、恐学和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2.2过分干涉,导致逆反心理

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样样过问,很容易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便你说得对,他也不肯照办,甚至对着干;或因为害怕父母的批评训斥,有些事情干脆对父母隐瞒,结果直接导致了撒谎、离家出走、网络迷恋等行为问题。而且,由于干涉多,赏识鼓励少,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

2.3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的交往障碍

父母对孩子过分的宠爱和保护,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苛求别人关怀,缺乏责任感和爱的能力。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应对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一旦离开父母,容易引发无助、无能、自卑等心理冲突,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方面,容易发生困难。

2.4过度处罚,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对孩子过于严格、苛刻,使孩子感受不到亲情和爱,在恐惧、压抑的环境中长大,会使孩子变得压抑、自卑、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或者相反,变得冲动、冷酷、脾气暴戾。这样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人往往怀有敌意,攻击性强,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常存在困难,遇到挫折、失败时,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和反应。

3该如何对孩子适度教育

过度教育是个很庞杂的问题,它的形成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心理需求和成长规律,讲究教育方法和技巧,一定可以让孩子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

(1)早期教育和特长教育,要从孩子的个性、气质类型、潜能特点出发,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主动、快乐、不容易厌倦的,相反,若学习缺少了兴趣和快乐,则是被动、强迫、枯燥和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2)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不要过多干涉。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和代替,要允许孩子自己探索。犯错误和失败,是成长过程中难免的,不能因为害怕孩子犯错或失败,而对孩子横加干涉。

(3)不要对孩子大包大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会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发展自我责任感,帮助孩子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取各种能力。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8

   孩子为什么依赖性强?换个角度来看,是家长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实际上,孩子从学会走路就开始渴望独立,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希望独自探索世界的奥秘。可是我们的家长总是不放心、不放手,大包大揽,捆住了孩子的手脚,绑住了孩子的思想。

   另一个方面我们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幼儿期就开始抓知识学习,忽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上的事家长代做,孩子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过度保护和望子成龙心切是孩子缺乏独立性的两大根源。

   怎样培养孩子独立性呢?我以为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始:

   加法

   家长要增加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多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多给孩子增加一些当家做主的机会。家长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不妨来个“小鬼当家”,让孩子当家长,给他提供锻炼自立的机会。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与谁玩、学什么,这些多让孩子参与,尽量让他们自主决定。在学习上,家长不要全程陪读,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多提问题,多思考,而不是让孩子等着家长的答案。

   减法

   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干预,越俎代庖大包大揽只会弱化孩子的独立性,妨碍孩子的独立成长。孩子能做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能做的主让他自己去做。孩子干不了的事情做不了的主,家长不能包办代替,让孩子站在台前,自己退到幕后,家长只能当参谋当顾问,帮助孩子分析,提供建议和各种可能的方案让自己去选择。家长适时放手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乘法,加法的倍增

   家长要在孩子小时指导孩子形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在生活上养成自己事自己做的自理习惯,在学习上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对以后的生活、学习起着加速发展的作用。家长还要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触类旁通,同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良好的方法能加速促进孩子的独立成长。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师;主导作用

1什么是幼儿舞蹈教育

1.1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与意义

舞蹈被认为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母。它既是最神圣最崇高的艺术,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通过舞蹈,人们能够最真挚、最热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所以它具有一种巨大的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通过正确的系统化的舞蹈教学来发掘少儿的潜能,塑造少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少儿全方面的发展非常重要。

幼儿舞蹈教育主要是指对3~6周岁幼儿所实施的舞蹈教育,这一时期是一个孩子受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是指这个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性格品质、兴趣爱好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时期,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孩子掌握艺术技能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少年儿童得到身心、情感的熏陶,体态仪表、身体素质上的全面训练,更要加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从而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2幼儿舞蹈的教学方式和特点

幼儿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充满色彩的孩童时期,她们对外界相当敏感,在她们小小的审美世界里,对形形客观的外在世界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们的舞蹈兴趣再好不过。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时期又是培养兴趣爱好最关键的时期,家长对子女的兴趣选择也很重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是人生中成长最美好的时期,性格活泼,好奇、好模仿,并且有强烈的求知欲。幼儿舞蹈教育对每一个学习舞蹈的孩子来说都非常重要。而今从幼儿舞蹈教学现状来看,学习舞蹈的幼儿基础差,上课时间少,所要教学的内容又多,因此舞蹈教师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启发、引导以及性格和兴趣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养都很重要。

2教师的主导作用

2.1教师主导作用的涵义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良师育英才”,足以可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意义。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也是智能、潜能的开发者,拥有必要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教师既了解培养目标,又能很好的掌控教学进程,在一定范围内对教学内容也会有取有舍,并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方法等,在教学方面处于支配的地位。

2.2如何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诱导、和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表现在充分收集教学资料、、认真学习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不断更新知识、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中;在实践性教学方面,教师表现在认真调动好教学的课堂气氛,启发、引导并培养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学习兴趣。

2.3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将儿歌、童谣与舞蹈相结合。幼儿舞蹈的教学能让孩子们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3-6岁的幼儿学习舞蹈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孩子非常喜欢儿歌、童谣,用儿歌和童谣编成基本功的组合或者小的舞蹈片段,让孩子们边唱边跳,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很浓郁的学习兴趣。就连平时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能认真的跟着老师动起来,用着这方法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舞蹈变得活泼又有趣,动作可以根据歌词编排,简单好记,让孩子们在舞蹈的课堂中没有压力,在舞蹈的海洋中快快乐乐的成长。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老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在孩子的心中起着主导作用。有一次在课余和孩子聊天,孩子说老师我以前的舞蹈老师天天生气,天天骂我们。听了孩子的话我们不得不深思,舞蹈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老师的批评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孩子对舞蹈的兴趣。所以老师在和孩子说话是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比如:在压腿的时候,孩子的膝盖没有伸直,老师不要一味的训斥孩子,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孩子你做的已经很好了,但是如果膝盖能再伸直一点就更漂亮了,尤其是女孩子都愿意美,听了老师的话孩子会很认真的做,这样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又不会损害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兴趣。还有的孩子胆子比较小,平时也很少跟老师和同学沟通,做动作时总是犹犹豫豫的,这是老师一定不要训斥孩子,而是要帮助这样的孩子建立自信心,可以适当的多鼓励她,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示范动作,让全班同学为她鼓掌,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教师要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孩子条件不一样,孩子的素质、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性格也不一样,教师拟定的教学大纲并不完全受用于每一个孩子,所以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内心和孩子的基本情况,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传授方式,认真并耐心对待条件较差的孩子。对待音乐感较差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教授知识。比如:通过讲故事和做游戏的方式,给孩子们编排动作,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使之不会因为学不会音乐舞蹈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确保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愉悦的心情。教师应多花时间注意孩子的动向,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需要教师去开启和发现,充实好每一位孩子的课堂生活,活跃孩子们的节日舞台,为她们编织更多美好的梦想,健健康康成长起来,这就是一名舞蹈教师最大的欣慰。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照本宣科,死搬硬背,应该多注意学生脸部的表情变化,从孩子们的面部表情看透孩子们内心的世界,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幼儿脸部的表情看透学生学习的进度,这是一种最直接又准确的反应。孩子是世界上最单纯最诚实的人,会与不会都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比如说讲到舞蹈中的表情,每个舞蹈都是一个小故事,教师在上课期间千万不要吝啬讲故事的时间,因为她们听懂了,脸上的表情轻松自在,这样的表情会自然的融入到舞蹈当中。如果孩子没有学会那不是孩子的错,而一定是教师没有讲解到位。教师在上课时要及时解决孩子们遇到的各种难处。教师务必在讲解过程中,言辞简练,通俗易懂,动作规范到位,感染力强,让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掌握好技巧。

“教亦多术”。在舞蹈教学当中,教师应总结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保证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质量。不仅还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也不能有失教师的威严,在教学中要做到“严中有爱,因爱而严”。

3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能得到提高。在建立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并落实好教学相长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光靠老师教还不够,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因素,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也相当重要。

3.1教师自身需具备综合素质能力

教与学是师生双方活动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光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没有学生的积极性是徒劳无获的。教师应运用教学的思想、技巧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并启发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产生求知、创新的欲望,使自己处于永不满足的状态,懂得举一反三来解决问题。教师也要在学生们独立思考、提出很多问题的同时,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以促使自己不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发挥出来了,教与学两方面就能相互促进,教学质量也就能随之提高了。

曾有人说过:“你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舞蹈教师应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升和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舞蹈教师在课下应做到,按时练功、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定期和其他教师研讨,如果条件允许要定期去进修学习,多参加学术交流,阅览群书以提高自身修养,给孩子们树立好榜样。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幼儿舞蹈教学课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本身。同时,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编排的舞蹈要能表现出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能展示孩子们生活中浓厚的童味。舞蹈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力求做得准确规范,同时要把舞蹈风格和韵律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视觉表象。幼儿在学动作、排节目的时候,都是跟随着教师的示范动作来进行模仿和学习的,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和理解,找到关键,并鼓动幼儿活跃参与其中。

3.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尤其是幼儿教学环境,要根据孩子们生长的需要尽可能打造符合她们本质特色的学习环境,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会受到空气,温度,光线,颜色等各种外界事物的影响。当今社会对幼儿培养很重视,教学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幼儿舞蹈教室应选择温度适中,空气流畅,光线充足的场所,要铺上硬度适中的木地板和地毯,舞蹈室也要有墙镜,这样能加强幼儿直观的审美感受。

学校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在校内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这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如果只是单一的考虑教师因素而不考虑学生的配合,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需要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促使教与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都能得到提高;但是只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却忽视掉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环境因素中,如何营造而进一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积极性的氛围,这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实际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英才而奋发努力。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7).

孩子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感知;教法;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

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美术课过于注重美术专业性质,偏重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滋润,更谈不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割裂了美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人类现实社会中各种文化的有机联系,旧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那么,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如何采取创造性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创造性学习的愉快,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产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呢?

一、激情创境,调动感知,营造主动大胆的创造氛围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感知,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营造一种紧张、活跃、和谐、张弛的理想氛围,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每上一节新课的开始前,我总是想方设法,针对课型,针对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创设问题悬念、新奇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进入兴趣学习的氛围。例如,“春天的色彩”让学生讲一讲《春姑娘来了》这个童话故事。春天的色彩五彩缤纷,引导学生走进童话般的春天世界,并用春姑娘是“谁”的提问,揭示本课课题,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珍惜美好春天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文化知识。

人类的创造体现在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上,对孩子来说,在他们还未具有改造物质世界的愿望与能力之前,其创造与想象主要体现在自由情感驱使的富有乐趣的活动之中。他们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以自由的心态驰骋思维,以无拘的行为大胆创造,当他们在自得其乐的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满足与愉悦,心灵的自由促进其思维的活跃,一些奇妙的想法也就随之而产生。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控制者,通过有意设置一定的情境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求知欲望和个性化创造欲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

形成。

二、优化教法,放手课堂,拓宽自由驰骋的创造空间

有句话说得好,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优化教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目前总结所有优秀的教法都能遵循“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原则,都能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只有采取创造性的形式让孩子自主地探索新知,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让孩子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孩子的学习素养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才能使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首先教师可将“玩”引入课堂,努力构建“伙伴型”“合作型”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一节观摩课,我印象较为深刻,教者根据孩子喜欢玩水的天性,用水作为美术表现的题材。上课时,教者挽起袖子,双手在水中浸湿,然后不断变换手的动作和形态,在水泥场地上按着、印着……奇迹出现了,水渍留下的痕迹,有的像张牙舞爪的大螃蟹,有的像昂首好斗的大公鸡,有的像猫的脚印,还有的像孩子的脚丫,生动有趣。教者示范后,学生也都争着玩了起来,有的甚至将鞋袜脱了,用脚来印图案,印出了狮子头、蝴蝶、鸡冠花等丰富的形象。有的孩子通过几次按、印或几个同学组合,使其成为多种形态,其乐无穷。这样的美术课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快乐,而且对发展孩子的形象记忆、联想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其次,注重孩子情感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创造潜能需要有效地刺激才能得到开发。对于情绪敏感、外露的孩子来说,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方式莫过于激发他们的情感,孩子本身具有丰富的情感,极易被情感所打动,让孩子感受生活与世界中丰富的情感或感受,感受付出、关怀、尊重、理解、宽容等,并在感受与表现中学习生活、学习做人。我们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孩子的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并在孩子“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多给孩子一点自主、探究、合作的活动空间,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