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治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43:42

城市建设治理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工作力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全面提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管理的法治化水平,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保障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坚持创新实践,不断研究新情况,推出新举措,总结新经验,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工作目标

我局推进深入开展法治区、法治城市创建,要以建设法治部门为基础,构建部门依法行政、行业依法管理、企业依法经营、产业科学发展、监督体系健全的“煤炭行业法治格局”,推进我区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权益保障“法治化”的基本实现,公民法律素质提高、依法维权意识增强、人人自觉依法办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

1.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工作,将法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

2.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足额划拨经费,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研究制定本单位、本系统的法治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本单位、本系统的法治化建设水平,建立规范的工作台帐和档案。

4.积极参加法治区和法治城市创建的各项活动,按照要求及时上报法治创建工作方案、总结、信息等材料,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法治建设工作。

(二)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力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6.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规则,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工作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等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工作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严格落实行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7.建立完善并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内民主制度规定,积极保护党员民利。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8.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干部选拔、任用程序规范,奖惩制度完善。

(三)坚持依法行政

9.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确保不发生因审批行为引发的重大负面影响事件。

10.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公开信息,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网上办事水平和能力。

11.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严格规范行政执法,确保程序合法、行为规范。建立健全和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完善执法主体资格审查、执法人员资格、执法公示、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行政执法案卷归档、评查等一系列制度。

13.认真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领导干部法制讲座、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等各项学法制度的贯彻落实,把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公职人员全年学法不少于40学时,普法考试参考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95%以上。

14.加强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健全复议机构,畅通复议渠道,服从上级复议机关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提高行政复议工作水平。

15.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履行行政诉讼裁决。

16.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制定程序和程序,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评估制度和定期清理制度。

17.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法院的司法监督和人民群众与服务对象的社会监督。

18.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和“罚缴分离”制度,行政性事业收费和罚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式返还。

19.不得利用行政职权干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

20.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制度、行政投诉处理制度和制度。

(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21.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企业”工作,强化对服务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普法制度健全,普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落实。

22.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社会法治氛围。

23.将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积极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使法治建设成果惠及于民。

(五)健全监督机制

城市建设治理篇2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环境;建设;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些年来,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为了恢复生态系统并且改善河流的功能,都做了很多有益实践,在让河道自然恢复的基础之上,还重新建设深塘、浅滩和恢复被截的河段,同时束窄比较宽的河槽,拆除一些涵洞等。

我国的很多城市也对城市河道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性的治理,目的是为了控制洪水、改善航道、方便附近农田的排水以及灌溉。但是大多数的城市河道治理之后反而出现更多的问题。

一、城市河道存在的问题

1.过多改变河道原貌,抗洪能力低。

传统的河道在治理方面单纯的强调抗洪,而忽略了河流本身的天然性,在治理的过程中,过多的改变了河流的断面形状以及边坡的结构,这样防洪的能力反而大大下降,洪水下泄都很迅猛,这样就容易造成下游的洪涝灾害。

大量使用硬质材料,破坏生态环境。

以往的河道整治工程中我们采用的大多是硬质的护坡材料,从表面上来看,让河道硬质化,应该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但是硬质的河道对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这严重影响了河道岸坡的植被,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同时,硬质的河岸坡道,大大的降低了堤防的渗水功能,使城市的地下水不充足,河道两边的天然湿地变成荒地,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河道周围的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会增加,导致河道水污染严重。

受到周围建设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

城市河道往往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有着明显的边缘效应,把周边环境和城市建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周边经常会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这些开发工程对城市河道产生了严重的干扰甚至破坏,使河流的自然景观以及生态环境都受到影响。

二、城市河道的生态建设

所谓的生态河道建设主要是指在确保河道的抗洪防涝的前提之下,对河道进行生态设计,以保证其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景观的建设。通过对河道的生态设计,采用人工和自然相互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创造自然和谐的水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建设方面

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工程中,要尽量遵从河流的自然形态以及现状,依照河道原有的形态来确定河流的主要线路,避免改变河道。在治理的时候要结合远期和近期的综合情况,全面考虑其上游和下游的情况,除了个别的卡口河段需要扩宽之外,其余部分尽量保持原始的形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让河岸与河底有自然的侵蚀、冲刷淤积,让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浅滩和深潭的分布。在材料选择上,不要使用硬质材料,要是河岸护坡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尤其是河床,可以采用原河底的蒂尼和粘土,或者是透水性好的卵石、砂土等天然材料,这样既节省成本,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

(1)生态建设方面

①护岸的设计

河道的生态建设方面主要体现在护岸的设计上。传统的混凝土护岸是封闭的,仅仅考虑了抗洪的作用,使河流中的水生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场所,阻止了水体和土壤的接触,使水体不能自然净化。

在护岸建设中,要尽量使用亲水平台,在河岸边坡比较舒缓的地方,可以采取自然土质形成的岸坡,或者是植树、植草以及块石堆砌的方式进行护堤,这样都可以为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岸坡的建设要有良好的渗透性,体现在透气、透水两个方面,这样可以保证河岸和河流的水体之间的水分的充分交换。在水分充足的时期,河水可以向堤岸外的地下部分渗透,大大缓解了洪水的灾害;在枯水时期,地下水又通过堤岸渗透到河流中,这样可以调节水位。而且使岸坡和土壤充分接触,还可以使水体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

②鱼巢的设计

鱼巢的设计最开始是起源于日本,之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出现这种设计。鱼巢是一种预制块状结构,它三面开孔,底部用卵石和自然岸坡相连接。鱼巢一般设置在河道堤防的凸岸以及岛屿的背水侧,这些都是河道的淤积部位,水势相对平稳,养料以及光照都比较充足,底部的卵石的渗透性又比较好,所以水生的植物和动物可以繁衍生存,这样对水质就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

2.景观设计方面

城市河道是城市组成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蜿蜒在城市周围,或者贯穿于城市之中,其景观建设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景观。河道的景观首先要满足于人对水的需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河道的基本作用,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把水和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水景观工程。在景观设计方面要顺应自然,结合周边环境以及城市的主体景观方向,岛屿交错、植物和动物相互配应,构建一个接近自然的怡人景观。

三、河道的有效管理

现在很多城市把重点集中在河道的改建工作上,而忽略了治理的工作,河道本身是很脆弱的,特别容易受到污染,所以治理工作更加重要。流域管理是目前河道管理的最佳模式,很多发达国家用这种管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要建立有力的流域管理机构。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再由地方政府部门具体的实施。例如,法国的塞纳河,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环境部门管理,经费由国家的财政部门支出,但是其具体的管理部门则是设立在塞纳河流域的水管局。

其次,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只有明确相关规定,才能有效的实施并管理,加强政府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例如在治理圣劳伦斯河方面,就建立了由环境部门负责,农业部、经济部、交通部、海洋渔业部等多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统一规划、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加强生态环境的基础建设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自然资源的永久性利用,尤其是水资源和山林资源,对农田要进行全面的规划,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营造现代化农业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长远的为经济发展服务,造福后代子孙。

2.整治大气环境和工业污水。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城市的所有工业的污染源的排放量要达到国家的标准,这样也可以间接的控制水体的污染情况。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建立可研课题研究组,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的检测机构,为污水厂的运行和排水提供资料,积极引进国外的一些治理技术,这样可以减少污染,净化河道。

城市建设治理篇3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内河综合治理

1城市内河的界定

城市内河是指在城市水域中和在城市水道范围内的地表径流以及河流主要通道分布情况,这些河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内河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城市遗产和绿色休闲场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城市的景观发展水平。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内河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城市防洪,供水安全和城市水环境景观建设等都是城市内河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内河综合管理与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存在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城市内河通道中,导致河流受到污染和破坏,严重影响了水体质量的提高,对于城市居民生活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城市内河管理中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内陆河流城市的流域区域环境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内河的综合管理,虽然针对城市内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这些治理活动的治理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加强对治理方法的转型和升级,才能促进城市内河所有的功能和作用恢复或增强。近年来,随着相关国家和地方保护河流相关措施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并投资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促进内河污染得到控制,城市内河情况已得到有效遏制。

2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内河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而分析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工作,在城市河道整治中,需要考虑各项治理技术要素以及水利工程的管理方法等内容,内河治理工程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自然河流被人工改造

在城市内河建设过程中,原本河线布局中天然河流在人工河的建造过程中被人为的改成直线或折线型,改变了河流横截面的几何形状,导致了内河形状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天然河流变成梯形,矩形和曲面的几何截面,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为使用混凝土,石块和其它硬质材料而改变了河道边坡材料,同时,城市内河作为城市的防洪和排水的主要通道,加强城市河道防洪安全是城市内河治理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由于内河管理无序和防洪能力不规范,仍存在一定的防洪安全隐患。

2.2城市河流不连续

人工水利工程造成城市内河出现非连续流动的现象,一些水利工程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流入相对静态的人工湖,导致内河整体的流速,水深,水温和流量等边界条件均发生了改变。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内河中的沉积物增多以及河流中的营养物质被限制在路堤内的河流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植被面积减少,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同时由于自然河流的不连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缺水干涸。由于水资源的短缺,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内河发生严重干旱问题,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基本生态需水。在城市内河管理过程中,除了洪水控制的需要,城市河流往往会被切断,以加快内河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雨水无法蓄积,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2.3城市内河污染严重

目前,许多城市在内河综合治理过程中缺乏对污水分流的相关措施,导致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大量的城市污水和雨水直接排入城市河流,导致城市内河变成排水沟。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城市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路面硬化,非法采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水污染,使得内河治理过程中必要的生态基流量不足,加剧了河流栖息地的破坏,以及造成整体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破坏。另外,当前一些城市的内河景观单一,内河生态系统不够稳定。城市内河是一种罕见的景观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虽然存在许多人工景观设计,但是这些内河生态景观过于单一,在改善城市内河水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于城市居民的要求。

3加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方面要合理进行内河整治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内河治理实际环境,不断完善内河治理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和选择内河治理工程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城市内河整治规划必须基于污水处理的具体现状,合理对污水处理进行划分,同时还应考虑城市的地理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技术,经济可行性,并合理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比较方法,达到工艺合理,经济上可行和计划可操作。对于城市排水管道埋深确定合理的方案,不仅要确保内河整治方案不仅能够符合当前水环境发展的特点,而且还能满足长远发展需要,加强对城市内河的综合治理规划,确保整体治理方法的系统性。城市内河管理需要结合整体的、生态的最优性原理,综合考虑水景观,给排水的有机结合,实现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和旅游等功能。同时做好对城市内河治理的重点规划。在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中,应注意首先维护城市内河的完整性而不是每个地区的内陆河海岸侵蚀导致整个河流结构被建筑占用,而且还要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做到规划合理科学,这样有利于城市内河功能的发挥,对城市内河建造城市景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另外,要促进市民参与,发挥公众的保护力量。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尊重城市自然环境、当地历史和文化发展,尊重城市居民的长远利益,尊重城市的合理科学规划,发挥公众成为保护和城市水系统管理监督的主体作用,提高公众对城市水系统的维护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内河的协同管理。在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内河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处理和解决,建设多功能城市水系统,加强对内河的协调管理。同时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由于涉及城市供水系统,景观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内容,进而需要对城市内河发展实行统一规划,落实责任,促进一个科学的内河管理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的评估,促进内河整体优化效应的形成。同时在综合治理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通过整合或单独整体改造,实现内河的水资源净化和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通过其他技术来恢复城市水系统的功能。加强对内河污染控制,一般来说,内河的全流域易受外界固体废物和废水的污染,因此,应在做好河流附近垃圾场地清理工作,防止消除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内陆水域的污染,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大的企业进行严格控制,进而有效促进节约用水,使用再生水的理念,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对河道的疏浚。由于河流排放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流域水污染,同时造成河流内泥沙量逐年增加,河床被抬高,从而影响了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因此,河道疏浚工作需要定期实施,进而可以增加河流的流量段,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加强污水进入污水截流管道的清洗,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内河污染指数,还可以解决内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另外,在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治理技术的投资力度,以便加强对河道整治工程水环境的监测分析与污染源的调制,应加强科学研究项目,利用水污染治理新技术,通过引进新工艺如生物净化技术,来提高污水治理效率。

4结语

目前,我国城市内河综合治理主要是采取治理理念和传统治理技术方法的结合,但是在内河整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创新城市内河工程治理思想,从恢复城市河流生态功能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城市内河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城市河流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注重生态水环境的保护和研究。同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城市河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城市内河系统正常发挥自身的功能,实现城市水生态环境的稳定。

参考文献:

[1]景洪德.城市内河综合治理调研[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朱庆平,黄利群,叶亚琦,朱明敏.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城市内河综合治理[J].我国水利,2013(15).

[3]樊明华.论城市内河综合治理应重视的几个方面[J].福建建材,2012(04).

[4]吕永,邹春雪.城市内河综合整治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4(03).

[5]苏群勇.城市内河综合治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9(08).

城市建设治理篇4

论文摘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各种制度规范的配合与协调。和其他规范相比,法治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保障。法治所蕴涵的自由、权利、秩序为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理念支持。同时,继续完善立法、强化行政执法和推进司法改革,对于以法治促进创新型城市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做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其必经之途。国务院明确提出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年是我国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也同样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而创新型城市的建立一方面有赖于知识或技术的创新,另~方面更离不开制度特别是法治的促进和保障,法治所蕴涵的 自由、权利、秩序为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理念支持。 

一、 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概念。历史上最早揭示法治含义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一书中提到:“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 良好的法律。”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不同的思想家、法学家对“法治”概念长期无休止的争论,对法治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此,1959年在印度召开了“国际法学家会议”通过了《德里宣言》,这个宣言集中了各国法学家对于“法治”的一般看法 ,权威地总结了三条原则:一是根据“法治”原则 ,立法机关的职能就在于创设和维护得以使每个人保持 “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二是法治原则不仅要对制止行政权的滥用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要使政府能够有效地维护法律秩序,借以保证人们具有充分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条件。三是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是实施法治原则必不可少的条件。 

“弘扬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一个新提法,这是继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又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命题。“法治精神”是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中所普遍尊崇的法律至上、公平正义、保障人权、权力制约、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的总和,它的内涵十分丰富。所谓“法治”,是指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指导和调整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现代意义理念层面的法治主要是指一种治理国家与社会的价值和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涵,包括了以下几方面: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和十五大的依法治国、十七大的法治精神,从实质上来看是一致的、有机统一的。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弘扬法治精神,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法治的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二、法治在构建创新型城市中的作用 

法治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上上下下、各行各业齐努力,到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一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达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途、当然选择。国家的创新需要法治来保障,城市的创新也必须依靠法治。法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根本保障,法治保障创新环境、创新制度。

(一)法治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供法律环境 

法治的价值在于:自由、权利、秩序。把自由、权利、秩序等作为现代法治的基础价值,实行法治、建设现代法治国家这样中国的法治道路就有了理性的价值导向,从而在理念层次对法治精神进行了合理选择与恰当定位。 

首先,自由的创新产生的源泉。从法学角度来看 ,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在于保障自由。“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法律通常被看作是可以包括多种价值的综合体,但法律最基本的价值则是在于保障“自由”。法律必须体现自由、保障自由。只有这样使“个别公民服从法律也就是服从他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从而达到国家、法律与个人之间的真正统一,可以说,没有 自由,法律仅仅是一种限制性规则,无法真正体现出法律表征人的价值 ,维护人的尊严上的意义,从而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在社会生活中也就得不到实现,得不到实现的法律只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价值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自由是社会生命力、创造力的源泉。在全社会形成发扬不同思想,宽容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见解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苗子的出现。这两个角度是有交叉的,创新中的自由必须依靠法律给予明确,法律以明确的规定告诉人们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鼓励人们开展科技创新;同时法律以加大激励的做法切实为人们提供条件。 

其次,法治保障创新的权利。创新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困难的工作,需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持之以恒,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成果的产生十分不易,但创新成果却很容易被侵犯。因此,以法律的形式确认 、保护创新成果就十分重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肯定创新权利、保护创新权益,刺激创新 ,促进创新 ,优化创新的资源和环境。知识产权从法律上确认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保护发明人的创新利益,使得发明人可以收回自己在创新的投入 ,获得应得的回报,从而激励个人和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使技术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最后,法治提供创新的秩序。秩序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创新需要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进行。动荡不安、秩序混乱、社会矛盾激烈,人们忙于基本生活的维持,根本无瑕去从事创新活动。法治是维护社会民主政治安定团结、社会生活有条不紊的有效保障。通过法律制定和法律实施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创新氛围,提供进行创新的规则,保护创新的机制。同时,法治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科技法律制度鼓励发明创造,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创新活动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法治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架构制度安排 

第一,立法方面:在法治状态下,完备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规则。 

良好的立法为人们严格依法办事创造了条件,为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提供制度化的根据。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宪法、知识产权和科技法、其他配套法律法规 (如合同法、公司法、税法)等多层次的法律体系。首先 ,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第 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 ,给以鼓励和帮助。”其次,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的发挥主要作用的法律一知识产权法、科技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以及相关一系列实施细则和司法解释,并加入了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积极履行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2007年 12月修订的科技进步法,以激励 自主创新为主线,在明确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责任和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整合科技资源制度、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均增加了不少重要的制度安排。最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健全了其他配套法律法规,如《民法通则》、《合同法》、《公司法》等,门类齐全并注意适时更新,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执法方面:法治政府的建立对于鼓励创新、保障创新,促进并保障创新成果的合理使用和推广,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2004年国务 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简称《法治政府纲要》),大力推行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必须在法律的控制下运行,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区别所在。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 、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来自法律的授权和接受法律的规范制约。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 自身的权力 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被滥用。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出发点和前提就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它要求各级政府和和政府各部门的公务员明确树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在各个专业行政管理领域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提高行政执法的法制化水平。法治政府的建立,对于科技创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法治政府能够很好的整合社会资源为创新活动创造条件,通过政策引导、法律实施等具体执法活动,保障创新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配套条件。同时,法治政府在科技创新中更强调传统职能的转变,要转变成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政府,防止国家权力对经济、科技的不当干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司法方面:法治通过促进司法制度改革、推进司法功能转化、建立高素质司法队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司法制度是解决纠纷的制度设计 ,也是对利益的调节和再分配。一个良好的秩序不是没有矛盾的秩序 ,而是有一个良好的矛盾解决机制的秩序。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法治要求司法制度作为创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要在法治状态下,大力推进司法制度改革,推进司法功能转化,从传统的片面强调打击、惩罚的专政功能向调解民事、经济关系等方面转化。切实有效 的实施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的具体措施,并且在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各项具体措施时,不断丰富和完善各项措施的内容。与此同时,由于知识产权随着传播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逐渐建立,并因技术的发展不断扩张。权利客体、权利主体、权利范围、保护期限都不断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首先都是在司法判例中实现的,因此,建立一支理论和业务上过硬的司法队伍,提高审判水平、学习国际规则,最大限度降低知识产权侵权损害,最大限度保护创新技术和创新成果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选择。司法机关对创新成果依据知识产权法律进行申请与登记,依法严格保护技术创新主题的权益,特别要注重对知识产权原则的运用,使司法更具公平性和灵活性。法官运用利益衡量等方法,进行创造性司法活动,在兼顾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检讨现有机制,平衡权利人、科技业者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通过判决,实现共赢或利益平衡的局面,使创新得以保障,正义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167 

2 朱苏力.法治及本土资源 [m].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201—236 

3 俞可平等.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2 

4 王一茹.论科技创新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j].科教文汇,20o7,12 

5 许登明.试论创新与知识产权 [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 

6 唐德先.现代法治政府问题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 ,2003,5 

城市建设治理篇5

【关键词】邢台;七里河;综合治理;城市建设;作用

一、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简介

七里河位于邢台市南部,东西横贯市区,属于季节性行洪排水的河道。过去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河道淤积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给城市防洪安全带来隐患。为此,邢台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保护城市防洪、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按照“防洪、生态、休闲、宜居”的原则,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规划进行设计。

七里河建设中设沉沙池一座(含一座橡胶坝),新建跨河建筑物橡胶坝11座,跌水8处,平均水面宽度185米,11座景观桥,设河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规划定位为:“生态、休闲、宜居、宜业”等多功能为—体,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以自然、生态、园林为目标,营造水陆相依,适于居民休闲、游憩,体现人文精神的地域景观,形成城、景和谐的城市新区。

二、七里河综合治理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防洪功能

七里河虽然是本市一条主要行洪河道,可长期以来,七里河区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河道淤积严重,加之河道内的违章建筑,极大地消弱了七里河的行洪防洪功能。而且沿线企业、厂矿污水及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内,致使河道内少量存水发黑发臭,蚊蝇孳生,河道内垃圾成山。工程完工后,邢台市区段防洪标准可达100年一遇设计,可保护城区人口免受洪灾之苦。

2、生态功能

工程完工后,共需栽植各类乔、冠、篱360万株,形成乔灌篱相结合的观赏防护林带,可使两岸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河中碧水清流、波光荡漾,达到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的和谐统一。园林植物枝叶茂盛,下雨时,其庞大浓密的树冠可有效地阻挡或减少雨水的地表径流,降低降雨对地表土壤的直接冲刷;加上树木庞大发达的根系对地表土壤的固着作用、地表植物的截流以及死地被的吸收和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和减缓了地表经流流量和流速,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散失,有效地积蓄了雨水。

城市空气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如So2、Ci2、HCi、F2、HF等,植物的叶片可以将其吸收分解或吸收而减少空气中的毒物质。园林树木可通过分泌杀菌素、滞尘、减弱风速等作用直接或间接灭杀空气中的有害菌或阻止传播,可使空气中的含菌量显著降低。

园林树木一方面可以通过本身庞大的叶面系统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又可以覆盖与防护作用阻滞空气中尘埃的流动和地面重复尘埃。树木枝、叶吸附积聚的尘埃经雨水洗涮后回到植被覆盖的地面,从而由流动态变为固定态,达到减尘的目的。其中,树木是绿地减尘的最活跃分子,减尘率可达22%---90%。

园林树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庞大的树冠可阻挡阳光直射地面而减少辐射热,致使树荫下与阳光下温度不同,由草坪、地被植物覆盖形成的绿地由于对阳光的吸收与反射,使绿地温度远低于地面。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

树干和茂密的枝叶对声波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并能不定向地反射声波、减弱噪音、乔灌木的复层群落降噪效果最好。

3、休闲功能

沿河段由西向东,两岸分布有长廊、园林、亭榭、沙地、果园等等几十处休闲景观,处处典雅精致。一座河心小岛镶嵌河间,岛上滨水码头、竹松晚翠、蒲花纷飞等十几个景点令人乐而忘返。更兼有青松翠柏,绿树葱葱,令人陶醉……

森林休闲运动区位于自京广铁路西侧至规划守敬南路区域,布置户外观光、健身设施,并建设了水上项目基地,可以进行赛艇、皮划艇等水上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也可以为市民游泳、沙滩排球、垂钓等活动提供条件。实现“让河于民”。沿京广铁路规划经济林带,成为沿铁路的绿色屏障。

餐饮休闲区位于新华南路与京广铁路之间、七里河北岸。引七里河河水入园,在园内形成富有水乡特色的园林式餐饮区,结合园景设置富于错落变化的复层水乡庄园式的园林别院,环绕水边,疏密有致,变传统的封闭式餐饮场所为融自然环境于其间的开敞空间。并有廊道、石桥、木栈道相连,营造优美的生态亲水自然环境,使商业功能与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观光游览功能结合在一起。

开阔休闲区位于新华桥南岸东侧,以开敞空间为主,改变原有河岸单一生硬的特点,改变河道单调呆板僵直的岸线,运用卵石浅滩,木制观景平台、木栈道、引湖设丘等,布置满足青少年需要的游憩设施。

景区共设计了7个主要对外出入口,并在与景区交接的出入口采用绕行方式出入景区,达到既保障交通安全,又不影响景观效果。景区内观光车行道位于地形相对较高的50年一遇防洪堤上,沿河岸穿行于各个风景区段,是景区的结构性观景路。步行游览道主要有滨水景观道和景点游览步道。滨水景观道沿河岸水滨布置,与水面距离约0.4—1.6米,亲水性较强。景点游览步道在景区内形成便捷的局部循环式游览体系,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提高游览的选择性和通达性。在河心岛至西北两岸之间设计了步行栈道,增加了趣味性和游戏性。

景区植物以自然式种植为主,形成整体统一的大环境效果。夜景照明采用先进的太阳能等节能灯具,在景区内还设置了多处停车场、坐凳、公厕、停车点等公共设施。

4、宜居功能

该工程的建成使邢台市人均可新增水面9.4平米,新增绿地14.4平米。它改变城市绿化品种单一,面积小,缺乏游乐场地的现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免费的亲水大环境,同时也为市民提供各种休闲广场及游乐设施,发挥文教和游憩的功能,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场所。

城市建设治理篇6

一、跨行政区划污染与协同治理雾霾过程中的博弈分析

(一)雾霾的溢出效应与跨行政区划污染

溢出效应的本意是某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对本组织产生预期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个体或者组织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溢出效应组织活动过程中对非组织成员或者其他组织会产生正外部性效应。与溢出效应相对应的是回波效应,即受到溢出效应的成员或者组织会对产生溢出效应的组织产生正面影响。本文借用溢出效应表示污染源区域对邻近区域产生的负面影响。京津冀三地原本属于统一行政区域,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紧密联系。在北京和天津先后独立为直辖市后,京津冀三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开始出现较大差异,京津的大城市病与城市的高污染问题同时出现,在2013年“雾霾”成为网络关键词后,京津冀区域的雾霾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三地在空间上不可分割,在经济发展上紧密联系,在雾霾问题上也被牵扯在一起。雾霾在某个地区产生,会弥散到邻近周围区域,随着雾霾散播区域扩大,其浓度逐渐降低,污染程度也相应降低。雾霾的流动性特征使得京津冀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必须跨区域治理雾霾治理污染,以便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成效。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呈明显的趋同性特征,北京与周边的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天津、唐山等6市的pm2.5指数具有同涨同落趋势,因此京津冀地区成为了区域性的雾霾污染群落。调查分析表明,北京的pm2.5污染对相邻6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度,并且北京对其他城市污染冲击的衰减速度小于周围城市对北京污染冲击的衰减速度。[1]由此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在雾霾污染方面已经是相互影响的格局,在这个污染群落中,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负面影响高于周边城市对北京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相互间存在重要影响并发展成为一个污染群落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跨区域治理雾霾。在污染空气从污染源产生并跨越行政区划边界向区域蔓延后,虽然邻近行政区划不存在污染源或者存在较弱的污染源,但同样会受到较为严重的污染空气的影响。跨区域污染必须与跨区域治理相伴随,否则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污染源区域由于高污染而在达到高经济增长的同时,邻近区域却在低污染且经济在低位徘徊的同时,承担较高的污染治理费用。按照这样的逻辑,任何一个区域均不希望担任后者的角色,于是邻近区域间在污染问题上就会存在博弈。

(二)雾霾治理过程中的博弈问题分析

1.非合作博弈下的搭便车行为与霾污恶化

在治理雾霾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成效,不同行政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邻近区域在雾霾治理问题上存在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情况,前者的结果是邻近区域都会出台较好的治理措施,以期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污染程度尽快降低;后者的结果是邻近区域在治理雾霾过程中持不合作态度,双方都不减少甚至增加污染排放,区域污染程度不但不能降低反而增高。前一种状况下,邻近区域都会从雾霾治理过程中受益,后一种状况下,邻近区域都会因雾霾加重而受损失。图1展示的是a和B两个区域在治理雾霾问题上产生的博弈过程。该图中展示的是两个利益相关者间的博弈过程,参与博弈的个体增加时可以首先将其简化为两个个体的博弈,得出的结论不会受到影响。图中的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表示a区域和B区域。图中的曲线a1a1、a2a2、a3a3、a4a4、a5a5向坐标系的左下角突出,表示a区域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得到的效用,越靠近左下角的曲线表示效用水平越低,越靠近右上角的曲线的效用水平越高,如果用U表示效用水平,则存在如下关系:U(a1a1)

2.合作博弈情况下的帕累托改进与霾污减轻

前文论及,在非合作博弈情况下,“区域a+区域B”的霾污程度会加重,这就需要在两个区域间构建起合作治霾的机制,在合作治霾的情况下,每个区域都要有明确的治霾责任,“区域a+区域B”的治霾力量都锁定霾源,同时实行多治霾多付费的对策,这样的制度设计对于两个区域都相对比较合理。在合作博弈情况下,虽然还会存在产霾企业获得的收益与治霾投入付出的成本间存在不对称问题,但不合理程度会尽量减轻,经济发展与治理雾霾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理顺。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博弈是制度设计层面的一次帕累托改进。经济学理论认为,存在甲乙两个利益相关者的情况下,如果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在甲的收益不降低的情况下,乙的收益却能够得到提升,这就是一次帕累托改进。因此在合作博弈情况下,a与B两个区域会将各自的效用水平锁定在图1中的Y区域。以图中枣核区的m点为例,m点可以做出三种选择,每种选择出现的结果都会有差别:在第①种选择中,m沿着B2B2移动,因为同一条效用线上各点的效用相同,因此B的效用不会降低,对a的效用水平却可以由a3上升到a4,即m点在该运动轨迹下,B的效用水平在没有变化的情况下a的效用水平却能够上升,这样的帕累托改进对a是有利的,但B不会受到损失。因此在合作博弈情况下,a、B两个区域在合作治霾问题上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第②种选择中,m点沿着a3a3移动,在这种情况下a的效用水平没有发生变化但B的效用水平却从B2B2上升到B3B3,这仍然是在合作博弈情况下的制度设计上的一次帕累托改进;在第③种选择中,m点不沿着枣核区的边缘移动,而是从m移动到n,再从n沿着nB2’或者na3’移动,从图上可以看出,a3’和B2’的效用分别高于a3和B2,即U(a3’)>U(a3),U(B2’)>U(B2),因此当m点向枣核区内部移动时,a和B的效用水平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如上3种情形中,第②种情形是最理想的。这需要a、B双方明确各自责任,在治霾付费问题上也要在投资数量上进行详细分割。在第③种情况下,帕累托改进的最佳位置应该是在R―S线上的某点上,这时a、B两个区域都实现了各自的预期,同时对对方的治霾决策也相对比较满意,两个邻近区域在合作治霾问题上达到了较高的合作水平。这种合作水平的维持,一方面需要严格的制度设计做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双方恪守诚信,即在合作治霾过程中任何一方不能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扩大产霾量,从而相应地让合作者受到损失,导致二者又从合作博弈退化到非合作博弈状态,区域霾污又回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聚集节省与外部经济

在有密切联系的邻近区域间通过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能够创造更大的聚集节省。经济一体化的概念最先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其研究范围并不局限于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跨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其研究对象,因此该理论与亚当・斯密提出的绝对收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收益理论都有很大关系。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进程中,通过参与合作的各个区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通过较高水平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投入相同数量和质量的资源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区域经济一体化会使参与协同发展的各个区域均受益。图2展示的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创造的聚集节省的情况。假设甲乙两地都同时生产m产品,前者的产量为m1甲,后者的产量为m2乙,在m1甲和m2乙单独生产的情况下,前者的生产成本(C1甲)高于后者的成本(C2乙),产品相同但生产成本有差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有差别,如果m2乙与m1甲以同样的市场价格在出售,前者就会因为利润较低而被逐出市场,而当甲的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市场就会由于存在供给缺口而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在乙被逐出市场后,乙地同时也会存在资源闲置问题。甲乙两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从而出现较大差异。现在将两个区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同生产m产品,于是图2中的左半部分中m1甲向右扩大到m1甲+m2乙,生产成本由原先的C1甲降低为整合之后的C3甲,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C1甲、C2乙和C3甲等三个成本水平中存在C1甲>C2乙>C3甲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区域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发展,能够产生较好的聚集经济效应。在资源整合在一起后,两地的生产成本都较各自原先的水平更低,这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并非单纯给处于劣势的甲地带来收益(C1甲>C2乙,从而甲地不占优势),给占有优势的乙地也带来收益。因为整合发展后的成本水平C3甲明显低于原先各自的成本水平。如上讨论是建立在两地资源整合不存在外部经济条件下的情况。如果存在外部经济,则资源整合后的“产量―成本”线会由l1甲下降到l2甲,从图中可以看出,后者与前者相比较,在获得相同产量时,后者付出的成本更低,以e3甲与e4甲相比较,两处所对应的产量相同,但e4甲对应的成本C4甲较e3甲对应的成本C3甲稍低,这就是由于聚集效应造成的成本节约。在图2中,沿着箭头a的方向,即从l1甲到l2甲再到l3甲是聚集效应逐渐增加的方向,外部效应越强,l2甲就会越加靠近原点(图中的三条曲线中,l3甲的聚集效应最强),聚集节约越大即图2中的阴影区域就会越大。因此邻近区域通过创新经济一体化发展机制,使得各个区域能够充分发展自身优势并展示比较优势,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行政区划约束与相邻区域发展基础存在较大差异,优势区域会认为为弱势区域做补贴,从而弱化与弱势区域进行一体化发展的愿望。根据前文分析,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受益者不但是弱势区域,优势区域也会从中受益,当然优势区域较弱势区域的受益程度稍小。在图2中,优势区域乙的受益程度为C2乙-C3甲,其幅度要小于弱势区域甲的受益幅度C1甲-C3甲。在治理雾霾问题上同样存在一体化问题,可以协同治霾的两个邻近区域在各自治霾的情况下,单位治霾投入获得的边际收益都会相对较低,而且霾源在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治霾效果就会更差,两个区域合作治霾就产生聚集经济效应,治霾的综合成本就会降低,而且会降低由于非合作博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雾霾的促成因素、分布区域与协同治理的依据分析

前文论及,雾霾具有流动性特征,因此受雾霾影响的区域不一定就是产霾区域,因此产霾区域需要负责其管辖的行政区域以外的邻近区域的治霾问题。雾霾的制造者会在产废过程中受益,而且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却需要更大区域承受,受益与受损存在严重不对称。经济学理论认为,私人受益高于社会受益的情况下,社会就会为较高的私人受益承担更多的成本,这时私人行为就会对社会产生外部不经济问题。产霾区对非产霾区造成负面影响,而其收益又远远高于周边区域时,外部不经济问题就随之产生。既然如此,在治霾过程中就要以产霾区域为主导,充分整合周边区域,才能够充分展示资源聚集整合优势。

(一)雾霾的促成因素与京津冀产业分布

1.雾霾的促成因素分析

2013年雾霾成为网络热词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雾霾问题。当空气中的细微颗粒物的密度超过了空气承荷力时,雾霾就会产生。专家认为,雾霾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与硫酸盐、硝酸与硝酸盐以及其他的有机碳氢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这些成分与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气溶胶,长期漂浮在空中而不能沉淀下来。其中pm2.5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入肺颗粒物”,人们在呼吸过程中这些微粒会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从而造成疾病,对人身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雾霾一般有机械污染、化学污染和光化学污染等几种情况,机械污染是由工厂排放烟尘和机动车扬尘所致。化学污染是由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氮化合物影响所致。光化学污染是多种有害组分在光照下产生化学反应并进一步形成有害物质所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增加,工厂、矿山等制造的烟尘、机动车引发的扬尘以及建筑工地制造的烟尘,以及多种有害化学气体排放到空中,都成为雾霾产生的重要成分。pm2.5由于表面积巨大,人体吸入后会深入血液,从而会导致难以治愈的呼吸道疾病。同时也会影响能见度从而影响交通,也会通过影响光照而降低农作物产量。正是由于雾霾具有较大的潜在隐患,并且出现该问题后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所以成为关注的焦点话题。雾霾既然是由于人们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超出了环境容纳阈限,即自然环境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对排入的异物进行稀释,就需要从改变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入手,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蚪饩鑫眦参侍猓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2.京津冀产业分布格局分析

图3展示了京津冀各个区域的产业分布情况,各个区域的产霾量存在差异,河北省行政区域呈“空心拳头”形状,将京津包裹了起来。处于主导风向上游的张家口和承德的产业构成中,以非污染类型的产业为主,污染性产业主要分布在主导风向下游即京津东侧和东南侧的河北省地区,图中的F1F7分别表示了石、邯、衡、邢、沧、津、唐等城市对北京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些城市到京津的距离存在较大差异,对京津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论及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问题时,需要按照距离京津由近到远,按照“分步走”的方式逐步进行,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近京津的河北省区域内的保定、唐山、衡水、沧州、廊坊等与京津协同治霾的对策,这些城市与京津之间形成高效互动。从图上可以看出,沿“石家庄―衡水―沧州―天津―唐山”一线围绕北京形成弧状污染链,形成环北京污染弧,在西北风和东南风两个主导风向的影响下,污染弧与京津之间的雾霾相互影响。因此“问题空气”在“京津+环京津地区”范围内已经是大范围内产生和大范围内污染的问题,单纯从某个区域着手治霾并不能解决问题。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在治理雾霾问题上也应该采取“联防联治”的措施。治理雾霾需要与建设城市体系“齐步走”,通过“软区划”[2]方式对三地的污染行业进行统一治理,既不应该发生“京津污染、河北买单”的问题,也不应存在“河北污染、京津买单”的问题。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的空气质量都能得到改善。

(二)雾霾的分布区域分析

图4展示了我国雾霾的主要分布区域,雾霾分布区域虽然较广但相对集中,各区域的雾霾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别,京津冀地区以及豫北地区雾霾比较严重,鲁、晋、鄂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区雾霾也相对比较严重,东北地区的中南部也存在雾霾问题,除此以外的其他地区虽然也有雾霾但程度较轻。从图上可以看出,全国雾霾分布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中和华东,即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地区,即图中的①②③④连线以东的地区。京津冀地区在太行山以东,成为雾霾的重灾区。在2013年1月13日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石家庄、邯郸、保定、北京、长春、唐山、沈阳、西安、成都、郑州等10个城市中,河北省有4个城市,保定和唐山榜上有名,而这两个城市与京津距离很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与京津大都市逐渐形成“双核+双子”的结构。在全国所有受雾霾影响的区域内,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京津两个大都市人口密度大、产业分布集中,正在以京津为核心发展成为京津冀城市群。雾霾的严重程度要求人们深刻思考治理雾霾的措施,在合理化产业结构和降烟除尘等方面做文章。前文论及,雾霾是在空气的稀释能力已经饱和情况下出现的大面积污染现象。既然空气对有害烟尘的稀释能力有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排烟排气方面就需要有节制,不能因过度排放有害烟尘而造成作为公共物品的空气的“公地悲剧”问题。在治理雾霾问题上,需要按照行政区划问责,构建一体化机制进行治理。

(三)京津冀协同治理雾霾的依据分析

1.污染企业外迁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由于京津与近京津的河北省间“包裹与被包裹”的独特的行政区划关系,北京的雾霾能够弥漫到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的雾霾也可以弥漫到京津上空。谁都明白,雾霾发源地的雾霾浓度最高,因而负面影响也最大。京津为了解决雾霾问题,首先做出的抉择是将污染产业外迁,但该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由于外迁产业仍然分布在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因此雾霾仍然能够笼罩在京津上空。雾霾并不像企业有行政归属,通过“甩包袱”将治霾企业搬迁,邻近区域间只是在进行零和博弈。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只有在更广泛的区域内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才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治理雾霾。但由于行政区划相对稳定,治理雾霾应该超越行政区划限制,尽早形成治理雾霾的一体化治理措施。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较大规模的城市团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从吸收模式向辐射模式的变化,前者以集聚发展为主,后者以分散发展为主。大型城市团的产业集中度、人口集中度在提升过程中,就会引发城市病,雾霾就是其中的重要问题。因此城市团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分散布局的前瞻性意识。在分散发展格局下,核心城市的非核心职能外迁,同时导致产业外迁和人口外迁,核心城市与腹地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城市团进入分散发展阶段的职能外迁与前文论及的“甩包袱”并非同等概念,前者是在科学论证和规划基础上,包括产业和人口在较大范围内合理布局的总体安排,不会在为核心城市“解决问题”的同时在周边区域“创造问题”。

2.区域一体化治理雾霾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前文,图5中的m点在向枣核区以内或者在枣核区的边缘移动时都是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只要邻近区域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能够从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就会减少“公地悲剧”并实现帕累托效率,高层对话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基础。在各个区域分散治理雾霾的情况下,由于治霾投入的差异以及不同区域间非合作博弈倾向的存在,雾霾不能得到根治,而合作治霾就会达到较好的效果。在图5中,X区域的投入为mXmX,产生的效用为iX,Y区域的投入为mYmY,产生的效用为iY。但是当两个区域进行综合治理时,总投入不会发生改变,仍然为mX+Y=mX+mY,但所取得的成效iX+Y却远远超出分隔治理条件下产生的效用iX和iY。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除了前文论及的外部经济效应外,规模效应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雾霾在规模化治理过程中产生的边际投入取得最大边际收益的状态。而在邻近区域单独治理雾霾情况下,不仅不会促成规模效应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出效应,即一个区域投资的增加而导致另外一个区域投资减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在变相地增加邻近区域的治霾负担。假设X区域起初并没有发觉Y区域较少治霾投资,因此即使Y区域投入降低,X区域的投入也不会降低。当X区域考虑到Y区域有减少投资的问题时,X也会相应减少投入。于是两个区域间的关系又回到非合作博弈的老路上来。由于邻近区域的污染源分布密度有差异、污染程度不同,在分区治理过程中投入程度会存在不同,再加上空气的公共资源特征,在缺乏统一标准和严格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治霾过程中出现挤出效应不可避免。因此只有制定一体化的治霾措施,才能够强化治霾效果。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雾霾治理措施探索

(一)京津冀行政区划变迁与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1.京津冀行政区划的变迁

京津冀三地在历史上是一个整体,后来逐渐分化为三个省级行政单元。该区域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明代为京师(北直隶)、清代为直隶、民国及以后为河北省。在历史上,明代的京师与清代的直`均较目前的“京+津+冀”的面积大,现在的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和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区都隶属直隶省(如图6)。京津冀三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的情况下,保定曾经长时期作为直隶省(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河北省的中心城市位于行政区划中部,并且距离京师很近,因此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区域经济,不存在行政区划间的阻隔。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的顺天府属直隶省,当时辖大兴、宛平、良乡、固安、永清、东安、香河、通州、三河、武清、宝坻、宁河、昌平州、顺义、怀柔、密云、霸州、文安、大城、保定、涿州、房山、蓟州、平谷等24州县。因此当时的顺天府所辖区域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廊坊+部分保定”区域。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北京经济发展需要,先后分四次将隶属河北省的县域行政单元(第一次是昌平;第二次是大兴;第三次是通县、顺义、良乡、房山;第四次是怀柔、密云、平谷、延庆),于是北京有了10个郊县。随后天津也独立为直辖市。三地分解为三个行政区划后,区域经济发展状态也开始分化,京津的大都市优势逐渐显示了出来,京津大都市周围的近京津地区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京津从河北省分离出去后,河北省行政区域也成为了“空心拳头”形状。虽然行政区划被分开,但三地的经济仍然联系在一起,京津也始终担当着京津冀三地的经济中心角色。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探索

京津冀三地虽然具有紧密的地缘联系,但由于行政区划阻隔,环京津的河北省地区与京津大都市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大落差。专家将这种状况称为“环京津贫困带”、“灯下黑”、“大树底下不长草”。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家先后提出“首都圈”、[3]“北京经济圈”、“大北京”、“环渤海经济链”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措施,随后又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方案,而后又将其调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核+双城+三轴+多中心”的发展举措将京津大都市与京津周边的中等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三地进入了实质化的协同发展阶段,京津的很多非核心职能开始向外疏解,京津冀三地的很多金融机构、产业布局开始出现了新格局。以保定为例,天津银行、北京银行、河北银行等都相继落户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很多人率先认识到了京津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这为以京津大都市为核心向周边的河北省地区由近及远地构建京津冀城市群格局奠定了基础。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创造竞争优势和争取更多机会,保定、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石家庄等城市先后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定州(原隶属保定)、辛集(原隶属石家庄)等县级城市也先后成为河北省省管市。行政区划调整后,使得这些城市具有了更大的容纳能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也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扮演的角色也由“承接”转向了“对接”。石家庄作为京津南侧的第一个省会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也开始得到强化,其目标是发展成为与京津大都市三足鼎立的大都市,并在整合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界定方面也经历了由最初的“1+3+6”到随后的“1+3+9”的变化。其中“1”指北京,“3”指天津的武清、蓟县和宝坻三个区县,“6”指隶属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和秦皇岛,“9”是在原先“6”的基础上加上了衡水、石家庄和沧州。至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范围得以明确,实施对策也得以细化,三地整合发展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地的区域经济、城市体系等都是一个整体,在雾霾治理问题上自然也不能分隔进行。

城市建设治理篇7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公共建筑的具体范围,按照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XX)和建设部、民政部制定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以下统称《设计规范》)执行。

第三条(术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孕妇、儿童以及其他行动不便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

(一)坡道、缘石坡道、盲道;

(二)无障碍垂直电梯、升降台等升降装置;

(三)警示信号、提示音响、指示装置;

(四)低位电话、低位坐便器、低位洗手池等低位装置;

(五)专用停车位、专用观众席、安全扶手;

(六)无障碍厕所、厕位;

(七)无障碍标志;

(八)其他便于行动不便人员使用的设施等。

第四条(管理职责)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

城市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维护的监督管理。

规划、公安、交通、房管、民政、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专业规划)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老龄委等部门按照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七条(设计要求)

设计单位在设计建设项目时,应当按照《设计规范》以及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配套设计无障碍设施。

设计单位设计盲道时,应当与建设项目周边已有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第八条(施工和图形标志的设置)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配套建造无障碍设施。

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设置指导和提示人们正确使用无障碍设施的图形标志。

第九条(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在组织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并将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内容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市或者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

第十条(养护维修)

无障碍设施的养护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

无障碍设施养护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城市道路桥梁的无障碍设施由相应的道路桥梁管理单位负责。

第十一条(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对已建成但没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或者已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但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应当根据国家规定标准和要求,制定改造计划并实施改造。1

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承担。

第十二条(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擅自占用、移动、涂改、封闭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或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占压盲道停放。

第十三条(临时占用的审批)

因城市建设、重大社会公益活动等,确需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应当经城市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同意。

因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及绿化改造等管线井及树穴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应按城市管理部门审批方案,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迁改。

临时占用期满,占用单位应及时恢复无障碍设施的原状。

第十四条(对不符合标准建设的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未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建造无障碍设施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予以处罚。

对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解释机关)

城市建设治理篇8

关键词:内蒙古城市治理治理模式

21世纪,世界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城市发展。完善城市治理是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对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内蒙古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管理病”层出不穷,城市治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成为社会最不满意的领域,城市治理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进和突破的严峻问题。

一、克服重建轻管,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内蒙古“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落到实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治理因利益松手,规划向开发让路,环境为建设放行的问题。城市治理工作繁琐复杂,财政投入大,见效缓慢。不到情况恶化、上级检查、群众举报、媒体曝光之时,只能是讲起来重要,比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而城市建设有着效果明显、凸显政绩的特点。博弈之下,地方政府总是把主要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到建设上,这是我国压力型的行政体制在城市发展与治理中的突出体现。由于重“地上建设”,轻“地下治理”,我区很多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存在老化、落后、管理不到位问题,例如,地下排水管道由于口径小、后期维护不到位,大雨过后道路臭水积溢,遭遇“内涝”,有的地区管线用不了几年就得重新铺设,各种管线频繁地重复开挖,出现了让百姓叫苦不迭的“马路拉链”现象,给人民的出行带来很多不便,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其实地下管线在国外早已不成为问题了,巴黎、东京、伦敦、罗马、墨西哥、澳大利亚地下水道世界闻名。还有一些城市注重表面繁荣,新区、主街道市容环境的治理并不差,但小街背巷、老区、城中村、建设工地、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就相去甚远了。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出现的“城中村”,形成流动人口的聚集地,成为城市治理中对流动摊贩整治、食品安全监管、公共治安管理的难点地区,形成了城市中的“高风险”地区。

究其根源,重建设、轻治理是我区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厘清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作为城市治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强化其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职能,突出城市治理中的公共服务导向。改革现有的考核机制,把“民生福祉”作为城市治理的最重要内容。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花园城市”,与其政府在城市治理方面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密不可分。建设重要,治理更重要。一个城市建设再多的道路,如果没有交通管治、交通规则,交通拥堵就不可避免。只有治理改善了,建设才能效益最大化;应把纳税人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普惠性和实用性的民生项目上,少一些观赏性和标志性的建筑,多一些问题意识和民生考量。只有切实把城市治理摆到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审视、谋划和推动,才能真正实现建设和治理并举,重在治理。

二、突破城管瓶颈,疏堵结合建立长效治理机制

城市治理中有许多屡禁不止的现象,如占道经营、乱倒垃圾、车辆乱停、乱贴广告、违章建筑等问题时有发生,长期以来得不到彻底根治,严重损害了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大瓶颈。目前,城管行政执法局主要将大量的精力花在突击检查、集中整治和事后查处上,有“突击式”“运动式”的特点,行使“未端治理”的职能,许多治理主体采取“游击战术”,再加上具体执法中,大案要案很少,难以向公安、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管理威慑力不足,使城市治理工作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低水平循环治理怪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却事倍功半。部分城市在治理中疏堵失衡,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治理局面。为了争创“绿色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忽视困难群体的利益,片面追求城市容貌的整齐划一,盲目取缔所有占道经营,为了创建“无摊城市”,对摊贩采取强驱硬赶、没收经营工具、缴纳高额罚款等强制手段。这种只堵不疏的强硬做法,虽然也能收到一些成效,但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同时这种强硬执法方式损害了政府的形象,甚至严重时引发暴力抗法,如今暴力执法与抗法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备受大众和舆论的关注,人们往往站在弱势群体方,势必增加城管工作的开展难度。

要想在治理中突破瓶颈,走出困境,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需要追根溯源,从源头着手,转变治理理念,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行政”向“服务”理念的转变,把监督、治理、服务融合在一起,才能建立起长效的治理机制。实行疏堵结合的政策,管中疏、疏中管,一方面要兼顾困难群众的就业谋生需求和方便市民生活的购物需求,另一方面又能有效缓解执法者与执法相对人的对立局面。一是要民生先行。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农贸市场、便民超市、公益广告栏、垃圾转运站、停车场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且长远来看也可以降低治理的成本、提升治理的质量。如在小区里设置公共广告栏来疏导小广告,可以减少清除小广告的工作量。出台配套招商政策加快相关市场建设,免费或低租提供给弱势群众,引导马路市场进厅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严重影响市容的顽症,切实兼顾好“肚子”与“面子”的关系。二是要科w合理规划。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完善一片,坚持主体工程与市政配套工程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使用。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配套建设城区各类便民服务场所,建设完善各类集贸市场,努力从源头上合理规划,统筹建设。特别是市政道路的修缮改造,要同步进行各类管线的改造,能入综合管廊的要入综合管廊,避免反复建设,同时使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一样完备。三是要实现无缝治理。治理必须由市容治理向综合治理延伸,由重点时段治理向全天候治理延伸,由市区向城郊结合部延伸,由主干道向背街小巷延伸,由公共地域向居民小区延伸。将各种科技成果进行整合,高度集成应用于城市综合治理中。四是要逐渐转向柔性治理。传统城市管理是以行政命令、制度约束为主导的管理。柔性治理依靠思想文化的灌输,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情的互动和良好风气的熏陶来达到治理的目的,维护治理主体的权益、体恤其需求、顾及其感受,体现人文关怀,充分保障人权,是一种能实现高效率与高士气良性循环的治理。总之,从结果导向的问题式管理变为原因导向的预防式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才能真正建立城市治理的长效机制。

三、创新城市治理模式,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协同治理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内蒙古城市治理还未摆脱传统行政主导型管理的模式和框框,城市政府主要采取强制性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维护城市运行,充当着“全能政府”的角色,决定一切,包揽一切,无形中为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导致效率低下,治理成本高,监管权力失控。由于城市治理主体单一,企业及相关组织参与城市经营的途径及其作用有限,公众参与治理制度缺乏。城市治理中凸显的矛盾和难题越来越多,一些看似简单的城市治理问题却长期得不到解决。事实已经说明,现有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政府首先需要把自己解放出来,大力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培育城市治理网络中的多元主体,构建政府机构、市场部门、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相互协调、高效规范的城市治理新格局,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效率。这种治理模式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主体本身的独特优势:政府的权威公信、财政支撑优势,市场的运营高效、多元竞争优势,社会的个体诉求、公众监督优势。首先,不论在什么时候,政府始终是公共治理的第一发起者和终极责任人,始终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主要发包方和首席监管人。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减少或削弱,而是为了政府更有效、更低耗、更有序、更规范地承担作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的责任,更可持续地保障全社会的人本化服务。其次,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社会配套实施以及全民参与监督的治理模式。逐步开放城市治理的运营市场、作业市场、保障市场、监督市场。积极把市政建设等市场化,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外包公司负责实施。同时,政府购买服务也要区分对待,比如要为提供纯公益公共服务的市场主体提供货币化的补偿。再次,加强城市治理的公众参与建设,兼顾各方利益。完善电子政务公开制度,增强城管工作的透明度,市民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系统随时查阅所需要的信息,同时能发表自己的呼声,提出意见建议。健全完善公众参与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城管的领域,建立市民听证、市民评议等制度。营造全社会自我监督、自我治理的意识,形成城市治理的广泛群众基础。不过这种模式也要防止政府管控越位和规范缺位,防止市场价格失控和质量失范,防止社会诉求过度和监督过失。

四、整合城市治理力量,强化街道、社区的治理职能

由于城市治理工作量大面广,情况错综复杂,具体治理事项由多个部门承担,问题就出在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界定不清,在实际中多头重复管理和相互推诿扯皮现象长期存在,导致治理成本高却效率低下,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大量的城市问题不断积累,为城市危机事件埋下隐患,被人们称为“城市治理病”。此外,各有关职能部门间归口不一,壁垒森严,协调起来难度很大,配合力差,难以形成合力,增加了城市治理工作开展的难度,严重影响治理效率。尤其是应对突发性重大事件的联动应急反应能力差,因此,实践中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形成指挥统一、互联互通、综合调配、行动迅速的危机治理系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治理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城市治理体制的承载和支撑。我区城市治理体制重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区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治理、重心下移、上级监督”的城市治理w制,城市治理网络虽然延伸到了基层,但实际运作中治理重心下移的制度却难以得到落实,尤其是街道和社区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城市治理依然被动滞后,缺乏前瞻、超前的主动治理。城市治理职责的下沉已成为国内城市治理创新和改革的大势所趋,基层公共治理机构将走向城市治理的前沿并成为重要主体之一。推进城市治理重心下移,强化属地化治理,是提高城市治理效能的重要途径。赋予街道相应的治理权、治理经费和治理设备,做到责权利相一致,区(县)治理部门可以下放相应的治理人员,对其工作进行协助、指导和监督。社区是最基层、最靠近百姓生活的平台,是城市治理的基础,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事关城市治理全局。美国的社区治理做得十分出色,昆明市江北社区云大教工小区治理模式也是一个成功的治理案例。对比之下,我区城市的社区建设显得十分不完善,社区治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应确立社区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责,并对其适当的授权,做到权责一致,费随事转。可以由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负责本辖区内日常治理的巡视、检查、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向城管执法机关上报,彻底改变“能管的看不见,看见的不能管”的弊端。充分发挥社区的自治管理能力,城市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考核,培育社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突破治理力量不足的瓶颈。从而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区(县)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社区居委会自治的城镇综合治理机制。避免政出多头、互相推诿、高耗低效的城镇治理体制弊端。

城市建设治理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原因;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水土保持概况

城市水土保持是从城市土壤侵蚀的特点出发,采取与城市功能分区相配套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预防和治理城市开发建设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城市水土资源,改善与美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系统协调持续发展。

城市水土保持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城市开发建设活动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的防治、城市环境的绿化美化,还包括对广大郊区原有侵蚀环境的整治。具体包括:监督和防治城镇开发建设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监督和防治广大郊区农业开发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原残留的“自然流失区”城镇沿河岸(海、湖、库)防护林的建设;水源保护区的水源保护林建设(包括林相改造);城镇固体垃圾的处理;城市化开发中的排水问题;城镇开发中有关水土资源保护的绿化、美化问题。

二、影响城市水土流失的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导致的城市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及人口极速增长等问题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水土流失,给城市居住环境与安全构成了威胁,制约城市现代化的发搞好城市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适宜居住的生态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流。

1城市水土保持意识淡薄及法制不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公益事业,涉及各行各业,必须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和多部门各行业的协调配合,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但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居民对水土流失的危害缺乏认识,在城市建设中,一些开发建设者往往只看重眼前利益,并没有意识到由此引发的不良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水土流失的加剧。同时,城市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淡薄,相关法律不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不强。

2城市基础建设引起水土流失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改变了地形,破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从而引起土壤侵蚀,造成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如道路、地下管线、防洪和排水工程等,改变了原有的水系和地貌植被,使水土资源布局改变;房地产开发活动,使地形地、城市布局等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街道整治及房地产开发等城市建设项目是导致城市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3城市环境建设用地规划不合理

城市绿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及广场用地相比面积很少,而这些用地大部分已被硬化,降水极易形成地表径流。

大量的地表径流遇孔洞或裂缝下泄易形成潜蚀,造成地面塌陷城市大量使用地下水还将引起地面沉降,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

4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引起水土流失

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和工业废弃物随意堆放以及取土采石等活动使原有自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产生的大量弃土弃渣,污染水资源、阻塞河道、恶化环境,如不采取积极的水土保持措施,会加剧城市的水土流失。

三、如何完善城市水土保持

1加强宣传及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加强水土保持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水土保持科普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使全社会关注水土保持,重视水土保持和积极参与水土保持。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工具,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氛围,同时也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切实做好城市水土保持的预防监督工作

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不合理。只有加强城市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工作,认真贯彻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开发建设项目业主认真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义务,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措施,按照“谁建设,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划分到建设单位,只要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就能从源头上遏制城市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快速稳步发展。

3科学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目标、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对象、内容等,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防洪、城市水资源保护等基地建设相结合,按照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根据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城市水土保持功能分区和城市功能区划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高度协调统一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地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合理确定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体系。城市水土保持规划应以规范开发建设为主,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同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结合,同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同城市防洪、水资源保护和绿化美化相结合,分区防治和总体部署相结合,城区防治与郊区防治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突出源头治理,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防治措施体系上,应坚持法制措施、管理措施与治理措施相结合,以法制措施为主导,以工程措施为依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先分类示范后全面推广,先治严重水土流失区,后治一般水土流失区。先重点后一般,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4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城市水土保持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课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如城市水土流失形式、规律及其特殊性的研究、工矿区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标准的研究等。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摸索经验,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探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提高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的科学水平,为城市水土流失的监测监控及防治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为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城市建设治理篇10

“十一五”时期是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新机遇、新形势、新任务对城乡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高起点、高标准、大范围、大动作开展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就是要在“十一五”时期,利用3到5年时间,在新的形势下开展新一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

下面,我就做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实施新一轮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提高我市城市品位,经营城市,全力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四大品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营造有益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居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实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我市的“十一五”规划,不仅谋划“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工作,对城乡建设和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期实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完成“十一五”各项规划的一个基本要求,市委、市政府对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标准,主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前,我市已经拥有“四张品牌”,但根据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我市的绿地、园林面积等各方面还有一些差距。因此,我们要加大绿化和美化力度,通过2到3年的努力,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使*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并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二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群众的文明素质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工作量大,难度大,压力大。但是市委、市政府已下定决心,在“十一五”期末之前完成部级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三是打造旅游名城。全市上下要齐心协力,实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认真研究解决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多方面问题和不足,把我市真正建设成为优秀的、美丽的城市。四是打造中国北方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第二,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常态工作。多年来,我市在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清扫保洁工作做的比较好,但离高标准还有一些不足。因此,我们要从春季集中整治开始,把这项工作作为常态工作,时时刻刻、日复一日地进行整治。

第三,实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人文古迹为主体,以生态风光和边境风情为两翼的旅游产业框架,特别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成功,迅速扩大了我市的知名度,提高了影响力,我市旅游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真正打造“魅力*”,在旅游业发展上实现新飞跃,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城乡环境,而且“五一”到十月末大量游客将涌入我市。因此,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更高的标准,下决心、下大力气,高质量、快节奏整治城乡环境。

第四,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发展经济、突出投资拉动的需要。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抓好投资环境,就是抓到了经济工作的关键。县域经济的突破必须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只有搞好城乡建设,才能形成人流,才能聚集人气,就能有效增加我市竞争的“资本”,增强对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到“十一五”期末比2005年翻一番,力争实现一番半;综合经济实力排序力争进入全省前15位。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就必须依靠投资拉动,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不仅需要一个优良的投资软环境来保障,也需要一个更好的城乡环境作为基础。因此,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从现在开始,以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依据,把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作为加快城乡建设,提升城乡品位,提高城乡承载功能的唯一目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高标准、高水平,逐项抓好落实。

第五,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广大市民爱我家园、建设家园,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卫生习惯和公德行为的一个有效载体。“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城市是我们大家的,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好坏,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们在座乃至全市人民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城市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文明意识的提高,需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在新一轮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中,我们要组织各个单位,全市上下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参与中提高文明意识、卫生意识以及规范的公德行为。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高质量完成整治任务

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帷幕从今天开始已经拉开,这项工作不只是今年的问题,而是3到5年一个阶段的问题。全市上下必须高度统一思想,攻坚克难、真抓实干,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整治工作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抓好春季卫生工作。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抓好20*年春季爱国卫生工作,对城乡环境卫生进行阶段性的集中整治。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在“五·一”之前,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整治城乡环境卫生。这是雷打不动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能否把新一轮环境综合整治抓在手上、落到实处,首先就看春季环境卫生的整治情况,这是衡量我们当前整治工作的唯一标准。在4月底前,领导小组要集中检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好的进行表扬,没动的坚决曝光,坚决批评,坚决处罚。我们今后抓工作,安排部署后就必须动起来,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到哪里,相关部门和单位就要落实到哪里,检查督促就要到哪里,届时不过关就要受到相应处罚。下一步,由玉波同志全权组织和协调相关各位副市长,结合各自分管战线,立即行动起来,在“五一”前,结束春季卫生集中整治工作。

(二)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水平。进行城乡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是完善城乡整体功能,提升城乡品位的一个基本途径。要把城乡建设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点内容狠抓落实。在市区环境建设上,要坚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棚户区改造和申报二期工程,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多元化、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坚持“大手笔、具特色、出精品”的原则,大力度进行城市建设。从当前看,今年我市通过实施滨江风貌区、工业园区创业大路、10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政务中心及莲花公园、集锡集丹连接线等大项目,我市在城市建设格局上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长远看,在抓好高品位、高档次的大项目的同时,要全力抓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小区管理、街路硬化、解决群众如厕难等各种问题。这是我们城市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原则。从品牌建设看,在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遗址公园等重点公益项目建设上,我们要走出*,走出吉林,引进先进的理念和设计,进行高起点的品牌建设,突出品位、突出特点。

(三)全面提升城乡环境管理水平。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管理是个常态的、永久的过程。刚才,各位副市长与各自的分管战线都签订了具体的责任书和责任状,下一步各位副市长与分管战线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市容市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建设秩序、市场秩序等方面的管理。一是要加大卫生保洁和市容市貌管理力度。去年,我市借鉴外地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市环卫处实施了改制,从今年1月1日起由路禹环卫公司承担市区环境卫生保洁任务。经过3个月的运行,总体状况比较好。今年,建设局要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结合我市实际,重新制定、完善《*市城市容貌标准》和《*市城市市容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要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加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力度,重点是加强市政设施、建筑景观、园林景地、行道树、绿化带、垃圾中转站、果皮箱、公共厕所等市容、环卫基础设施的彻底清理和维护以及小区和主要街路的清扫保洁。要把广告牌匾的整治作为全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整治和规范力度,使每个广告牌匾都成为艺术品,点缀城市、美化环境。各乡镇也要建立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并组建环境管理和卫生保洁队伍,健全环境管理责任制度。二是要加强交通秩序管理。交通和建设部门要加快城区停车场建设,并配套建设各类道路交通附属设施、交通标志和交通管理设施,尽快解决占用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问题;实施城区公共交通专业规划,合理设置、建设规范的港湾式停车站点,设置各种站牌。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机动三轮车的管理,从严、从重打击三轮车载客现象,绝不能手软。运管部门要规范出租车市场,严格控制市区内出租车总量,逐步提高出租车辆的车型和档次,提高城市的品位。三是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和工商局要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农副产品市场特别是早市的管理工作,并加强市场内环卫设施以及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彻底解决市场外溢、占道经营、卫生状况差等问题。

(四)全面提升城乡环境治理水平。一是要加大水源地环境治理力度。自20*年第十五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将通沟河水源环境保护列为一号议案以来,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对通沟河水源环境进行保护和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但通沟河水源保护是一项集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为一体的工作,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继续把此项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点工作,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把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环保局要切实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林业局、太王镇、通胜街道要加强对水源涵养区参业用地和参后地的管理,确保在山的298亩西洋参今年全部下山,去年下山的490亩参后地全部还林。同时,林业局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严禁在参后地种植农作物,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要加大林业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滥砍盗伐行为。司法部门要全力配合,对在水源涵养区进行滥砍盗伐的违法行为,要从重从严从快查处。通沟河河道环境卫生各包保部门也要切实负起包保责任,开展经常性的保洁活动,保证河道内的污染物得到及时清理。太王镇、通胜街道要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快沿河厕所、牲畜圈舍的改造以及加强对垃圾清运等日常工作的管理。二是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环保局要继续严格执法,重点对餐饮、洗浴行业的原煤散烧锅炉和文化娱乐场所、建筑工地的噪音进行治理,并配合建设局抓好市区锅炉的整治拆除工作,确保市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三是要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覆盖全市所有村、屯。爱卫办、文明办要充分发挥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指导作用,彻底治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禽畜乱放、粪土乱堆、私搭乱建“五乱”现象。同时,要多元化筹措资金,大力进行农村改水改厕,改善农村的卫生现状,保障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爱卫办、文明办要尽快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标准化建设量化考核细则》,并加大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凡环境卫生未达到标准的乡镇、村屯,年内不得评为文明镇、文明村。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决定成立领导小组,我任组长,玉波、永杰及有关副市长和立昌同志任副组长分头负责。开发区、各乡镇、各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把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

二是部门配合要到位。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问题,不仅仅是爱卫会或建设局的事,需要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涉及部门多的工程和项目,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形成上下一致抓工作的氛围。

三是执法执罚要到位。在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当中,要通过严管重罚等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城乡群众的行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