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00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1

2020年即将过去,2021年迎面走来,一年的工作即将画上句号。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不忘初心,迅速适应角色转变

8月是我工作的分水岭,8月前岗位是学校中层干部,8月后调整岗位为副校长。自我角色虽然转变了,但是教书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未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教好书、育好人是基本工作要求,备好课、上好课是神圣责任使命。作为中层干部,上有压力、下有阻力,扮演着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上传下达、协调安抚是基本职责。而作为学校副校长,要分管学校一项或多项事务,责任更重、担当更多,既要积极开展工作、主动作为,又要严格遵守纪律、依章办事;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既要主动积极的开展工作,又要严格遵守自己职责;主动之中要掌握分寸,在校长和中层干部、教职工之间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协调工作。

二、团结协作,克难攻坚逆势前进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做任何事,唯有团结协作方能成功,内部有分歧甚至窝里斗往往是失败的主因,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尤其是在2020年更是感触更深。

三、善于取舍,努力做好统筹规划

作为一名兼职管理任务的教育工作者,一边是教学、教研任务的繁杂,一边是管理工作的琐碎,所以要善于统筹,做到事无巨细,皆能有条不紊,安排好每天、每周、每月要做的事务;当然,工作中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只要无关大局或涉及底线,皆可一笑而过,抛之脑后。这就是考验取舍的能力了:善于记忆固然是一大优势,但善于忘记未必不是一种境界。工作时认真执着,踏实投入,才能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与收获;但学会遗忘,及时清除思想垃圾和负面情绪,才能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工作更高效,让生活更纯粹。所谓“心小事大,心大事小”就是这个道理。

四、“三心”并举,切实服务学校工作。

1、凡事要讲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家庭和睦、工作进步的保障。俗话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用心做好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尽心尽力坚持做好每一件事,这就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具体来说就是做事要热心、细心、专心、耐心,而不是斤斤计较、推诿拖沓,动不动就说“这是你们的事,不是我的事”,不计较,有担当,工作才能更舒心,生活才能更顺心!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2

同志们,这次党史专题组织生活会,大家一次进行了对照检查发言,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提升境界、凝心聚力的效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牢记初心使命,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党员同志要以此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为起点,继续深入学习党史,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促进思想觉悟再提高,并将徐诶效果体现在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上来,党员同志们应时刻不忘红色精神,努力践行新时代精神,从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树立正确党史观等方面认真学习党史,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在学思践悟中筑牢理想信念。在下部工作中,支部将认真制定整改方案,逐项研究细化,一条一条兑现、一项一项整改落实,并将工作与党史学习教育统筹结合起来,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学出忠诚、学出干劲、学出责任、学出使命,真正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成效。下面,我代表支部班子讲四点要求。

一、要学出觉悟。学习党史,悟在关键,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悟、领悟、觉悟,学习每一段党史,都要把自己真正地带入,去领悟其中的发展规律,感悟前辈奋斗的艰辛,如果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领悟,就算学的内容再多,时间再长,形式再丰富,也只是“花架子”、“空壳子”、“假把式”、无法实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更无法达到“悟思想”、“悟初心”、“悟真理”。学习党史要真切感受党一路走来的艰辛,在学习中砥砺初心,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理论水平,提高党性觉悟,切实将学习的成果和心得感悟用在工作中,落实在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服务的建设实践中。

二、要学出深度。学习党史要有刻苦的精神,百年党史内容丰富,资料详尽,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历史,就必须沉下心、用足力、花精力认认真真通读党史,把学习党史作为筑牢信念之基、锤炼党性之梯、补足精神之钙,对党史中重点事件和关键节点要做到读通、读熟、读透。深刻了解党在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与使命担当,弄清党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用心学史,锤炼忠诚爱党的真心;用情学史,锤炼担当使命的初心;用力学史,锤炼清正廉洁的恒心,切实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把党史学深学透。

三、要学出实效。学习党史,每一名党员都要付出实际行动,用真情,动真格,学真知,以严肃认真、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教育中来,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行动上执行起来,做到避虚就实,真学、真记、真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党史学习教育当做一次自我提高、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过程;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凝聚成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转变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实际成果,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堡子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实绩。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3

【关键词】哲学水平领导管理领导力

领导力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领导管理者的哲学水平。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领导管理过程都证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领导的全过程实际上是领导管理者哲学水平的投射。凡是哲学水平高的人,其领导管理工作往往是出色和卓有成效的,凡是哲学水平低的人,其领导管理工作往往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所以我们研究领导力的时候,首先要把领导者的哲学水平作为最重要的标志。

领导管理的全部过程是领导管理者哲学水平的投射

从古至今,人类从来没有离开三大消费实践活动管理的领导,也没有离开领导的管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是三大消费实践的活动过程,也是领导以正确思想带领群体组织(大至国家,小到企业)实现有计划、有目的的目标任务的实践过程。国家机器系统各层级角配组织结构的领导班子群体,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以严密的组织,保障实施内外战略、策略、政策和战术,以正确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达到最佳目的。

三大消费实践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对立统一的过程。在这运动过程内存在着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这些规律运动过程又产生了事物变化阶段性的对立统一规律,这个阶段的变化规律与事物整体系统对立统一联系在一起,形成自然和事物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我们领导者在领导群体实施战略目标任务过程,推动事物健康发展,就必须下决心用全力找出主要矛盾。如果能抓住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工作,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研究分析问题过程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依靠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领导管理者的正确思想、正确认识从哪里来,只能从三大消费实践过程中来。在三大实践过程逐渐了解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断提高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创新三大消费的能力。认识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人们只能从有限的认识,向无限的认识发展,认识有先有后,是有过程的,是螺旋发展的过程。

在1937年7月写的《实践论》和同年8月写的《矛盾论》,以及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做的讲演报告,都有同一个目的:提高全党各级领导的哲学水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中问题的出现和革命的暂时失败,不是我们党的高层干部革命意志的不坚定,而是我党内大多数干部的哲学水平低,不懂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矛盾论》是让我们全党干部学会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学会分析矛盾,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研究解决矛盾的方法,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这是当时中国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非常重视干部领导能力的提高,而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哲学思想水平。

我国在1949年到1979年间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和错误,其原因是我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十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主张把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过程中,全党遇到最大的困难,仍然是党内的教条主义思想。教条主义一害党员干部,二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党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高层干部的领导哲学水平,提高领导干部理解中央政策和政治方针的悟性灵感认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认真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所担当的历史重任。

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凡是有悟性好、灵感好的思维认识,在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导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就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上下级满意的成绩。

悟性灵感认识与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

悟性、灵感是创新的思维认识。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哲学的基本核心理论。认识有圆周似的螺旋发展过程规律,即物质――消费实践――认识(发现――悟性――灵感)――物质(包括观察发现和对物质的改造、创造过程到使用)――消费实践――认识(发现――悟性――灵感)――物质,如此周而复始、从不停止。(见下图)

认识的过程原为两个阶段(在以往对认识过程的概括中,原本没有发现、悟性、灵感这三个阶段,但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重要的认识过程,故在认识后面括号内将此三点标注明确,以示重视),即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根据我的研究,认识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经验性认识阶段(包括实验、体验)――理性认识阶段。且认识是有过程的,是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从认识圆周螺旋发展规律示意图解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物质是自然的万物,亦称物质。物质是可感觉到、观察到、测试到的,或者虽然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观察到,没有测试到,没有感觉到,但最终仍可被认识,它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客观存在。

二、消费实践是指人们在共同的三大消费中有目的的实践行为(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的消费),以及它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关系,这一切都是矛盾的运动过程。

三、认识(包括思维、悟性、灵感)物质和消费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脑接纳物质和消费实践信息,经过人脑的创造性作用,加工出来意识、认识(包括思维、悟性、灵感)。它是人脑物质的产物,即认识的产生源于物质和消费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行为。认识过程――观察发现――感觉、感知、印象(表象)是感性阶段,发现、悟性、灵感、实验、体验、判断是经验认识阶段(可重复阶段,而且认识贯穿于意识认识全部过程,是理性认识的初级阶段),概括、抽象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论、思想、观念的阶段。特别应注意的是发现、悟性和灵感是认识阶段非常重要的认识。

四、发现是人的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传入人的大脑,经大脑创造加工出的意识的认识。它贯穿于认识全过程。

五、认识是有周期性的过程,也是圆周螺旋活动发展过程。三大消费牵动经济圆周螺旋活动发展规律,也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人们对任何客观物质和事物的认识都是有过程的,是由不认识到初步认识,再到较深刻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悟性、灵感认识与发明创造以及创新性工作。我在三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已发明了9项目个人专利,11项公司专利。我在学习知识及对实践经验的感悟中产生了灵感,提出了以人体仿生学的方法实现三种菌多菌共生的设想。开始的实验都失败了。我偶然在梦中见到草原上的马、牛、羊都在吃草,马最挑剔,牛较不挑剔,羊最不挑剔,什么草都吃。这一现象使我感悟,产生了灵感:让三种菌分级发酵,结果实验成功。

如何保证市场营销的发展?我对学习过的军事思想有感悟,产生了灵感,并把的军事战略、策略、政策、战术思想引到商业市场上来,以军事思想指导商业市场。把军事管理引到企业管理上来,并总结经验,如把鞍钢宪法、大庆的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引到我在三株的管理上来,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西方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三株企业文化,成功指导企业管理15.7万人的有序运转。在企业遇到灭顶之灾时,又能通过管理使15万人静悄悄下岗,无一人闹事。上述种种都是我悟性、灵感的创新思维认识指导的结果。任何一个领导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要发挥悟性灵感认识,这样才能取得较佳的成绩。

由此可见,把悟性、灵感思维、创新认识,引入认识论、方法论过程,会使人类创造消费的能力和消费水平,从有限认识向无限过程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更快的高速发展。

人的悟性灵感创新思维认识是无限的,是自然科学发明创造的源泉,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源泉。人的悟性灵感认识,有天资的基础,同时又是在实践中学、思考、总结、培养、锻炼生成的,如果能坚持做有心人、留心人、用心人,与学思、实干、总结相结合,您就会得到悟性灵感认识的厚爱。

一句话:要提高领导者的领导水平能力,必须学习领导管理哲学。掌握认识论和方法论,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解决工作实践过程的一切矛盾和问题,才能避免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片面性和局限性,才能实现较佳的战略目标,才能真正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前人经验可借鉴,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摸着石头过河,才能创造出让人惊叹的伟大业绩。在其发展中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这是矛盾运动的规律,体现了突出――平衡、平衡――突出的法则,这是运动法则,是进步的法则。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认识这一法则,努力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在前进中不断实现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再解决平衡。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过程。突出是发展,平衡是调整管理,这是普遍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的体现。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能力,学习领导管理哲学是金钥匙。

提高哲学水平是提高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领导管理科学是由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系统学、运筹学等发展而来的。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研究侧重点是被管理者,很少研究领导者和领导对管理的作用;领导科学研究侧重点是领导者,不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系统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所以说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都有片面性。领导管理科学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对立统一运动的整体,它研究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任务,统一意志、共同奋斗运动过程的管理,以及领导在这一过程中的权利、权威、责任、利益、作用力、与被领导者的关系等。

人类从生活消费开始,创造了生产消费到科研生产消费和社会消费过程的三大消费实践。人类原来对自然和一切事物只是本能地感知、顺应、适应自然和现象的规律,谋取生活消费的物质,发展到逐步对自然有了正确的和非正确的理念认识,这一认识又指导人类有意识地认识自然,适应改造自然,创造发明新的、物质的、精神文化的消费产品,不断满足消费需要,这一过程是继承、积累、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认识是人的大脑加工出来的思维,创造性的思维和思维方法(悟性和灵感),悟性灵感思维认识是创造创新发明的武器,也可以说没有悟性灵感认识,就没有创新发明,也就没有人类文明进步,所以说,认识是哲学的核心。

人类在从事三大消费实践的群体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自己的领导。他领导管理群体实行有组织、有纪律、有决策、有计划、有目的组织活动,是实现目标的过程,形成了系统层次的整体和整体系统层次的角配结构规律。在这一领导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领导者也是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同时又是领导者,领导者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被领导者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这一过程,领导对自然和一切事物的认识,对统一群体的思想认识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正确思想一方面来自对群体知识智慧的总结和提升,另一方面是来自自己的知识智慧与群体知识智慧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悟性灵感认识,形成的思想和领导方法、艺术和领导工作作风,它作用于群体实践活动过程,实现目标目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领导管理哲学是领导管理的灵魂,一句话,领导管理哲学就是“领导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领导者应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导管理哲学,用于指导工作实践,使主观愿望能较好地与客观实践相吻合,不唯书不唯权,坚持从调查研究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指的是客观环境和自然及一切事物的真实现状;求,是研究自然物和一切事物的客观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的规律,研究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矛盾及矛盾的次要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规律,用唯物辩证法解释自然和事物本质变化的认识规律;是,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悟性灵感认识,找出解决内外矛盾的方法并实施解决矛盾,实现目标目的的结果。这一过程中,调查研究是前提,因为书本知识是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领导者的认识有正确也有错误,所以实事求是才是真道理,才能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4

【关键词】社会支持;自我概念;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395.6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332-03

RelationsBetweenperceivedSocialSupportandSocialSelf-esteemofCollegeStudents/YaoXiao-lin,LiUHong,GUoCheng.Research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betweenperceivedsocialsupportandsocialself-esteemofcollegestudents,andtoprovideevidenceformentalhealtheducation.methodsSelf-reportdatawerecollectedfrom477collegestudentsbyusing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pSSS)andtexasSocialBehaviorinventory(tSBi).ResultsFirstly,socialself-esteemofcollegestudentsongender,grade,whetherasinglechildandhomelocationshowed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Socialsupport;Selfconcept;mentalhealth;Regressionanalysis;Students

社交自尊是自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交往状况的情感评价和体验。社交自尊对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交自尊较高的个体通常对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评价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比较满意,因而能体验到积极的情感,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研究表明,社交自尊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2-3]。

在个体自尊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支持常被看成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socialsupport)是社会支持的重要成分,反映的是个体对支持的知觉。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被看成是一种稳定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特征。研究认为在压力情境中,领悟社会支持起图式作用,对行为和事件的意义作出解释[4-5]。领悟社会支持比较高的人更可能将他人的任意行为解释为支持性的,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人则将相同的他人行为解释为消极的。因此,领悟社会支持对于了解和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领悟社会支持更可能表现出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增益[6]。可见,领悟社会支持可能对社交自尊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对领悟社会支持与大学生社交自尊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便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有益的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西南大学文学学院、教育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等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7份,回收有效率为95.4%。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1)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SocialSupportScale,pSSS)[7]。分为家内支持和家外支持2个因子:家内支持,主要指遇到困难时感受到的来自于家庭内部成员的具体的或情感的支持与协助;家外支持,指遇到困难时感受到的来自于家庭外部成员如朋友、同事、领导等具体的或情感的支持与协助。采用1~7级记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越高。(2)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该问卷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客观评定个体的自我价值感或社交能力,被认为是评定社交自尊的最好工具之一[8]。原量表由2个独立平行的分量表组成,为了缩短测查时间,本研究只取其中的1个分量表。该分量表共16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示社交自尊的水平越高。

1.2.2研究程序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由主试阐明问卷内容和相关注意事项,被试填完问卷后当场回收。所得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影响大学生社交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因素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女生的社交自尊显著高于男生;二、三年级学生的社交自尊均显著高于一、四年级;非独生子女学生的社交自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农村学生的社交自尊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见表1。

女生的总领悟社会支持、家内外支持均显著高于男生;其他年级的总领悟社会支持、家内外支持均显著高于四年级;文科生总领悟社会支持、家内外支持显著高于理科生;非独生子女学生的总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外支持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农村学生的家外支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见表1。

2.2影响大学生社交自尊的相关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对影响社交自尊的主要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和是否恋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4.286,p=0.039);专业性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6.248,p=0.013);专业性质、独生子女和是否恋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9.307,p=0.002);性别、独生子女和是否恋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10.205,p=0.002)。其他影响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2.3影响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因素交互作用分析对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及其各因子的主要变量进行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年级和是否恋爱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011,p=0.030);年级、生源地、独生子女和是否恋爱存在交互作用(F=3.490,p=0.016)。其他影响变量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2.4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相关分析领悟社会支持的总分、家内支持、家外支持与社交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26,0.446和0.515(p值均<0.01)。

2.5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交自尊影响的回归分析以社交自尊总分为因变量,以领悟社会支持的家内支持、家外支持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变量选入和剔除的标准为0.05。结果表明,家外支持与家内支持依次进入回归方程。见表2。

3讨论

大学生社交自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领悟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以往研究一致[9]。男生,一、四年级学生,独生子女和城市学生的社交自尊显著偏低;男生、理科生、独生子女、城市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偏低。这一结果提示,要提高大学生的社交自尊及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男生,一、四年级学生和独生子女以及城市学生应是特别关注的群体。

本研究中,男生的社交自尊显著低于女生,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并不一致[1,10]。以往研究认为,男生的社交自尊要高于女生,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传统文化影响下男女观念、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及男女两性的社会化过程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取向有关[11]。关于大学生的自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这要做具体分析。由于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加剧,人们在男女角色的承担上已经不再固守以往旧有观念。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攀升,女性体会到更多的社会认同,也更多地肯定自我价值,不再依附于男性。反而社会压力给男性带来更多的社会责任,更难体会积极的自尊情绪。在本研究的自尊测量问卷中没有明显涉及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调查结果性别差异是不同的也可以理解。未来研究需要在这方面有更进一步的探索。另外,本研究表明男生领悟社会支持显著低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具有更少的社会支持,这可能是由于女大学生对别人给予的社会支持比男生感受更深刻,而男大学生对别人给予的社会支持没有女生感受深刻。因此,男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比女生少[12]。这一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交自尊的性别差异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研究结果表明,非独生子女的社交自尊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更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被他人接纳并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时,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寻求帮助,为自己今后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城市学生的学习竞争更加激烈,与人交往的范围和程度更加狭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也倾向于更低,社交自尊更低也可以理解。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更少的机会从外界获得有益的社会支持,而社会现实又不断地冲击他们,使得其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更少,社交自尊更低,但这些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佐证。

在社交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上,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越强,其社交自尊的水平也越高。进一步回归分析揭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对其社交自尊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尤其是来自于家庭以外的朋友、同学及其他关系密切者的情感支持与协助,对社交自尊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一结果显示了领悟社会支持在个体身心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处于“准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普遍远离父母而开始独立生活,当他们在学习上或生活上遇到困难或感到无助时,这时身边的同学、朋友或老师及其他关系密切者成为其主要社会支持来源。另外,作为个体成长过程中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的最主要社会源,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那些家庭支持功能良好的大学生,由于在家庭中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认可,能独立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并学习如何适应和处理家庭变化,因此掌握了更高的社会交往技能。当他们进入社会后,也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并体验到自我价值感,获得更高的社交自尊。提示大学生在社交自尊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可能与其不健全的家庭支持存在一定关联。改善其家庭功能尤其是社会支持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社交自尊[1]。这一结果提示,领悟社会支持对提高社交自尊有较大作用,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培养和完善,让大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从而使大学生的心理得到更为健康的成长。

4参考文献

[1]罗丽芳,陈梦华.大学生的社交自尊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43-45.

[2]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卫生,2002,23(1):47-48.

[3]王涛,席波,王翠丽,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33-534.

[4]LaKeYB,DRewJB.asocial2cognitiveprocessesinperceivedsocialsupport//pieRCeGR,LaKKeYB,SaRaSoniG,etal.Sourcebookofsocialsupportandpersonality.newYork:plenumpress,1997.

[5]叶俊杰.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心理科学,2006,29(5):1141-1143.

[6]BRiSSettei,SCHeieRmF,CaRVeRCS.theroleofoptimisminsocialnetworkdevelopment,coping,andpsychologicaladjustmentduringalifetransition.JpersonSocpsychol,2002,82(1):102-111.

[7]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0):41-43.

[8]汪向东,陈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4-325,142-147.

[9]王艳芝.大学生社交回避及苦恼与领悟社会支持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7,28(3):235-237.

[10]梁书生,王璐.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水平及其关系的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2):65-68.

[11]彭欣,马绍斌.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1):40-41.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5

关键词:初中教育;美术;实践性;美感;策略

实践性教学是我国几千年所追求的一种教学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性教学有了一定的进展和提升,但是效果仍然不尽人意,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改革。就此本文提出了些许建议。

1美术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佳句。这足以看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方针和策略,实践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需要感官刺激和实物体验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在充分感受物像的前提下有效地表达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另外一方面则要求教育者在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物像的认知感受与表达,挖掘出学生对物像的视觉表现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从而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学生学习美术的实践精神,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美术观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2中学美术与实践性的联系

美术和其他的学科大不相同,它隶属于视觉体系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通过视觉以及触觉收集信息。将自己的感受利用画笔在画面上描述表达。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进行教学。甚至可以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当中,通过不同类型、不同感觉的视觉图片,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同时还可以进行户外教学。

例如,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四季分明。可以就不同的学期,不同的季节让学生外出写生向自然学习,在自然中感受与描绘物象的形体与书本作品临摹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感悟自然的美,领悟自然的魅力,将这些视觉感受融入创作过程当中。例如,在乍暖初春的季节,从三月树上翠绿的芽儿感悟生命的倔强。在燥热骚动的夏季,从溪边杨柳感悟夏的火热和生命所绽放的热情。在凄凉冷漠的秋天,从枫叶和黄叶的坠落中感悟人的悲欢离合,事物的阴晴圆缺。在冷峭冰冷的冬季,从树木的干枯,从冰冷的街道,从冰冻的河流,从飞扬的雪花感悟银白,感悟冰冷,感悟自然所赋予我们的所有力量。让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自然中想象美,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将创作带入到一个自然意境之中。这样不仅从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方面感悟到了自然的魅力,同时让学生能够耳濡目染地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相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上的假、大、空的形式。

不仅如此,还应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一教学目的的实施,是为了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技能技巧,让学生通过造型技法练习、视觉观察练习以及工具材料操作练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美术素养与多样绘画形式的认知。

3审美情趣在实践性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生活的实践而制作的,美术也不例外。将美术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无疑是为了将其还原到物像视觉的本质。学生只有继承传统美术理念,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当中,在不断的学习中研究优秀的美术作品,在比较中得到美学的价值观念,最终才能把作品中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学生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融合在一起,总结其中的经验,对所学知识触类旁通,才能够在艺术中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在生活中捕捉灵感,将他人的思想和自己的表现方式融合与相互补充,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提出相应的美学审美标准,从而更深入的研究美术教学,不断的创造艺术作品,将艺术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实践中领悟到艺术的内涵和审美思想。

4实践性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和生活的定义并不相同,社会像一个大染缸,把我们从纯色染成了不同的颜色,人在社会中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事儿学到很多东西,将美术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通过社会实践的体验能够从中感悟到艺术精神。并且将哲学领悟和美学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创作无疑是一条捷径。

例如,在暑假或者是寒假中,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在水果店或者是超市打工,在商场或者是饭店打工,在娱乐场所或者是KtV等等,看着五颜六色的物品,看着各式各样的人,能够领悟到的不仅只是单纯的学校能够做到的。

走向不同的城市,了解不同城市的文化和内涵,感悟每个地方的风俗和人情,在社会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悟生活,将生活中的体验描绘在自己的画面中,记下岁月的痕迹,这不仅是绘画作品本身,更是绘画历程的记录,从这一过程中感悟美术历史与美术精神。

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因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帮助学生学习美术更重要的是树立实践性的观念极其重要。

最后,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观优秀名家的画展,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体会到的具有真实与现场感受。正如音乐中聆听现场音乐和通过mV听音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当学生近距离的接触到作品的时候,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的心灵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一些真实体验,通过画面的观察能够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体会到艺术作品中强大的磁场。而且,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种人生经历,是青春的写照和印记,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实践财富,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美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久、更远。

5结语

本文针对初中美术教学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的这一观念进行细致化的论述,首先将美术教学和感官结合在一起,利用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从而积极的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当中寻找自己的灵感。其次,将美术教学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四季分明的地区和接近自然的写生作为提升学生创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美术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将美术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美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社会实践必然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让学生提早的在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在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努力的自我调整这对于学生本身和美术创作的感悟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应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美术作品展,从近距离的观念,近距离的作者接触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的再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绍良.生活世界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问题探微[J].中国美术教育,2010(03).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6

【关键词】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被试为随机抽取的阜阳师范在校学生400人,发放问卷400份,实际回收378份,有效问卷318份。

(二)研究工具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由Zimet等编制,是一个强调个体自我理解和自我感受的社会支持量表,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的总程度。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及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85、0.75、0.72、0.85。pSSS含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别计分法,即分为极不同意、很不同意、稍不同意、中立、稍同意、很同意、极同意,分别记为1―7分。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表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统计结果

mSD

家庭支持5.3220.951

朋友支持5.1600.953

其他支持5.0381.047

领悟总的社会支持5.1730.845

由以上列表可以看出在领悟的社会支持中家庭所给予的社会支持最高,且总体的差异较小即标准差较小。总均分和各维度均分都在5(稍同意)以上,在七点量表中处于中上等,因此,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偏高,但仍未达到理想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男(n=161)女(n=157)

mSDmSDtp

家庭支持5.2611.0035.3840.893-1.1530.250

朋友支持5.0540.8805.2681.014-2.0030.046

其他支持4.8451.0525.2361.052-3.3830.001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p=0.250.05)。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分析

表3大学生领悟社会的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独生子女(n=64)非独生子女(n=254)

mSDmSDtp

家庭支持5.1720.9645.3840.893-1.1530.250

朋友支持5.0200.8805.2681.014-2.0030.046

其他支持4.7931.0524.84551.052-3.3830.001

领悟社会社会支持4.9950.8285.2960.848-2.5790.01

由上表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0.05),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50.05),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表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的单因素分析

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领悟社会社会支持

mSDmSDmSDmSD

大一5.5040.9035.5620.8205.5870.8725.5510.744

大二5.5620.9715.2530.823.0880.8655.2340.774

大三5.2610.9404.9601.1244.8061.1725.0010.934

大四1.5260.2084.9310.8384.7600.9594.9590.776

F1.5267.56310.507.968

p0.2080.0000.0000.000

由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

三、讨论

(一)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现状

从调查的情况看,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作为高校,不仅要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还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领悟能力,这样才能使得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真正对大学生产生支持作用。

(二)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性别差异

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的,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但总体上的主观支持显著高于男生这和宋尚桂[2]研究发现,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三个项目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是相同的。我们认为在主观支持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社会支持,可能与性别特点有关,情感上来讲女性比男性细腻、敏感、耐心,更容易深入到内心体验自己的情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共情。所以在获得社会支持时,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温暖、同情、肯定与鼓励,因此主观支持水平较高。

(三)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在是否独生方面的差异

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只是在领悟其家庭支持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其总体水平非独生子女也仍高于独生子女的。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性格原因方面原因引起,家庭中独生子女会得到尽可能多的需求满足,而总体上独生子女在社会上会有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四)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年级差异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即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同时在在各个维度上以及总的社会支持得分上,高年级的社会支持得分要比低年级的低,大一学生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是最高的。可能是由于大一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在适应大学生活中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帮助。这个与大学生活传统有关,如学校往往给予新生更多的关注(如各种迎新活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注越来越少。提示学校在给予学生支持方面后劲不足,需要在这方面加以完善。

四、结论

(1)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偏高,但仍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2)女生所感受的社会支持普遍高于男生,只是在家庭支持方面不显著高于男生;

(3)独生子女所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4)大学生主观的社会支持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但在家庭支持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

参考文献: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7

大家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吃西瓜,分享一切,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一家人的感觉,无形当中更体会到了几分亲切之感,希望我们以后的团学能够像一家人一样,成功一起分享。以下为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团队精神训练心得感悟总结范本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参阅。

团队精神训练心得感悟总结一

上周日,我们在几位学长的组织下进行了一次学生干部拓展训练,每一个项目都令人记忆深刻。通过本次拓展训练,我认为大家不论是在团队意识还是团队工作能力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下即为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概念在现代管理学中经常被提起,拓展训练使我对团队精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一开始,我们就被分成两个小组,以竞赛的方式进行训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够去的最后的胜利。从“穿越电网”到“小白兔,蹦蹦蹦”这些活动中不难看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穿越电网”中,我们吸取了上个小组的一些经验,并且事先做好了一些规划,最终使得我们队在这项活动中得以胜出。通过这个活动也让我明白了,做事情之前都要做好详细的计划,然后再展开活动;还要学会从以前的活动中总结,吸取经验将活动举办的更好;更让我领悟到集体配合的重要,重视集体智慧的发挥,增强同心协力战胜困难的决心与信心。启示团队目标的实现需要合理分配角色、科学配置资源,搞好沟通协作,只有系统地思考问题,才能把握全局、统筹谋划,加快成功的步伐。没有集体,就没有任何个人的位置,成功也无从谈起。通过参加训练,能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感悟集体的重要,深刻认识沟通和协作的内涵。

我认为:正因为团队精神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各项活动,所以在工作中,团学就是一个团队,要让团学的每位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队意识很重要,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团队的利益,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得到从团队中得到支持,方便以后的工作。

二、信任

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信任他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小白兔,蹦蹦蹦”的活动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只有我们信任这他人,才不会害怕摔倒,才能一直坚持到学长喊一声“起”。还有也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我想信任和学会换位思考是这项活动的意义所在吧。

这些活动项目结束后,我们又进行了一些总结,进行了一些思想交流。学长们也在交流的过程中将我们的一些还不成熟的想法引导到正确的工作思路上去,让我们获益非浅。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吃西瓜,分享一切,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一家人的感觉,无形当中更体会到了几分亲切之感,希望我们以后的团学能够像一家人一样,成功一起分享,困难一起解决。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一年里,努力提升自己,做好团学的工作。

团队精神训练心得感悟总结二

激情飞扬熔炼团队,xx日有机会参加了公司组织的拓展训练,目的是为了增强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激发我们的工作激情,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参见拓展训练,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拓展训练带给我的感悟及启发将会让我一生受用!让我从中认识到了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团队,什么是超越自己!

教练带领我们做了很多项目,第一个是“信任背摔”。当你站在两米高的背摔台上笔直地往下躺的时候,只有相信的力量才能让你毫无顾忌的笔直地躺下去,因为你相信你的同伴们他们一定会在下边用他们的双手牢牢地接住你,让你安全着地,从这个项目中我真正的体会到了相信的力量。

我们还做了“八米高空断桥”这个项目也让我有了很大的启发,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当你站在八米高空的架子上准备跨出一步跳跃到对面的时候,只有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自己可以突破自己的时候,才可能有足够的勇气去迈出这一步,让我彻底地感受到了,只有不断挑战自己才能战胜自己,只有不断战胜自己才能突破自己,要相信有些东西靠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去做到的,只要你肯去挑战自己!

教练还带领我们做了“有轨电车”“逃生墙”还有经典的管理类项目“七巧板”,都让我感到一生受用,有轨电车这个项目,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团队,以及团队齐心协力的力量有多大,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将会跟自己的团队相处的更加融洽。还有最让我震撼心灵的逃生墙项目,这也是让我最感动的一个项目,以至于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的时候,当别人把生的机会让给你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俯下身子回头看看那些愿意被我们踩,愿意把生得机会让给我们的那些可爱的人,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感谢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给过我们帮助的人。还有我们做的七巧板项目,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管理技巧,以及锻炼了我们团队的组织协作能力,让我们以后的工作更加轻松出色的达成目标。

拓展训练已经结束几天了,但是我内心的激动却久久不能平息,一次拓展训练终生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受用的东西,感谢公司组织这么好的活动,相信我们每个人在经历了这次拓展训练以后,在以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将会更加有激情,更加积极努力的付出,一起为创造出公司未来更好的明天努力。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团队精神训练心得感悟总结三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时间,拓展训练所给予我的启发和心得体会却是一笔永久的精神财富,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得到十分有益的人生感悟。从“孤岛求生”、“空中断桥”、“翻越毕业墙”等活动中,不难看出,有了竞争机制,为了完成任务、取得胜利,作为一个团队,就必须精诚团结,通力合作,相互配合。但并不是有了团队就万事无忧,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要有完善的组织体系、得力的领导、分工要明确,彼此要信任、理解和包容。这样我们的目标、任务就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在所有的训练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翻越毕业墙”这个项目。毕业墙高4.2米。拓展培训师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保险措施,什么道具都不能用。全队学员必须在不违反规则情况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翻越毕业墙才算成功。你们的拓展训练才算毕业。”怎么办?只有靠自己,靠每一位队员的智慧,靠团队的力量。最后大家协商的结果是用搭人梯的方法,第一排左边、中间、右边各站一人,踩着他们的肩膀上去,先爬上去的人再用手拉下面的人上去。每一位队员心中都暗暗鼓励自己要勇敢,踩上队员肩膀的时候,身后有几十双大而有力的手顶住背部及臀部,一股力量在支持我们向上攀越,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油然而生,也充满了勇气。

最后,当所有人出色的翻越过毕业墙后,拓展培训师宣布:“你们团队40人仅在9分30秒钟全部成功翻越毕业墙。”大家高声欢呼,辛勤的汗水、成功的泪水交融在一起。可以看出,人的潜能是需要挖掘的,要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拓展训练的项目对人的体能的要求并不高,更多的是对人的心理的挑战,而且也会感悟到、体验到它是一项让每个人在心灵和精神上都有一个新的超越,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的活动,你会发现人的潜能真是巨大无比。这个训练项目告诉我:挑战自我,没有不可能的事,不要因不可知而畏惧,不要因从未尝试而放弃。要重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各项任务方可顺利完成。

这次拓展训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知识与心得体会也非常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分层管理、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二是做事先要认真思考,周密计划,再实施行动。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做过“电网”项目时,大家先不急于过网,而是每个人找好自己的位置,充分论证,最后一举通过。三是应学会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通过分析、判断,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通过组织、协调达到目标。通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四是作为领导,要看到差异,容纳差异,协调差异,利用差异,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塑造一个完美的集体、完美的团队。五是从失败中我们也能得到教训和启示:在工作中,各单位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形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六是知识和技能还只是有形的资本,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的力量。拓展训练就是开发出那些一直潜伏在身上,而自己却从未真正运用的力量。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收获超出了阅读书籍获取的间接经验和总结。它改变了我们某思维模式和理念,重新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认识了团队的巨大力量,也领悟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把团队合作的精神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8

【关键词】数学感悟;从生活中感悟;铺垫

体验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它更多的是指一种情感的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的外在表现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很重要的因素,它是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感体验的心灵之桥。很多知识,不通过学生自我的体验、思考、感悟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如工程问题中用数量表示事物和用关系表示事物的区别和取舍,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不能用几个平均数的和除以平均数的个数,简便计算中多加(减)了几要反过来减(加)几等等,这些不通过学生自我的感悟是很难理解的。

然而,数学的感悟也并非纯粹的让学生无目的的思考,数学的感悟需要多种方法的铺垫和辅助,力求让学生感悟数学水到渠成。本人觉得感悟数学知识要注重这几个方面。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小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里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与经验,这些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可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提供表象支撑,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数学经验往往是零散、肤浅的,有的甚至是不为学生所觉悟的,如果将有序而系统的数学学习与学生这些经验结合,可使学生主动对这些经验产生数学化的感悟。

1.1数学的感悟归根结底是对生活的感悟;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现实中生存的。数学的产生首先源于生活的需要,小学阶段学习的常量数学更是如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我在教学时,数学概念的引入,计算方法的得到都注重从生活中得到。例如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中都是简单的叙述和数目较小的计算。超过1600元部分的一般都不会跨越3个收费标准。所以如果学生遇到较大数目的计算他就会出现错误。在教学中,我税务部门找来几张个人所得税的收费单出示个学生看,让学生从收入和所缴税中加以比较,从中总结出它们的计算规律,进而总结出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纠正了学生错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即使遇到再大数目的计算也能很轻松的计算了。

1.2数学的感悟还在于把数学运用于生活;数学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应该运用于生活。而运用于生活的过程也是感悟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如在学过圆柱的表面积后,如何让学生体会我们理论计算的表面积一般比实际的表面积要小,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测量出实际物品的相关数据,然后计算出表面积,然后在用这些数据制作出相应的材料,自己做出这个物品,当学生用这些材料做不出相应物品时,学生自然真正的体会其中的道理。

2.适当铺垫,感悟数学

数学的感悟,有时仅仅靠学生的独立的思考是很难实现的。它需要感悟的支点,前期知识的铺垫。而感悟的支点也有很多,比如说,合理情境的创设,前期后期知识的“认知冲突”,学生不同思考的矛盾冲突,知识间区别和联系等等,这些都可以是学生自我感悟数学的支点和铺垫。如同写作文,适当的渲染和铺垫会给读者很好的意境享受,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地的做好充分的铺垫,学生对数学的感悟就会水到渠成,而且会给后期的可能会产生的错误打下预防针。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要求语文学习要注重体验感悟,彰显了语文的特性,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合乎汉语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的升华,体验感悟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符合人类学习的认知规律,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强调体验感悟,就是为了纠正长期流行的理性化阅读分析的偏差,把体验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又一着力点,使其成为阅读教学新的高效增长点。体验感悟如何才更有实效,这对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体验感悟不仅是辅助教学工具,而且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兴趣。运用体验感悟组织阅读教学,能站在学生的立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与人物对话,提高学习兴趣,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体验感悟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整合积累多种知识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这些都有利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阅读教学中将体验感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体验感悟对阅读教学的推动作用,充分利用学生和学校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断促进学生各种智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入人心,它不仅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推广过程。改革,就要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科学的,是盲目的,往往会半途而废。语文教师要努力收集、整理、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料或网络上的已有资源,结合体验感悟指导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做研究性学习、探索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体验感悟的能力。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多种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结合,加以综合运用,渐渐内化为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因此,体验感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课堂上要贯彻新课程理念,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喜爱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发现,学会体验感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下发现语文阅读学习的规律,对学习语文学科感兴趣,把课本中枯燥乏味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兴趣化,从而发现问题,掌握规律,激发兴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一线教师深刻感受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体验感悟,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学习、实验、讨论、总结、提升,我对体验感悟有了具体而深刻的认识,不但熟练掌握了体验感悟组织阅读教学的方法,而且初步掌握了体验感悟组织阅读教学的技能和技巧,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探讨,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显著强化,教育理论水平大大提升。

建立和谐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自觉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爱护。热爱学生是教育的真谛,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是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做到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改善师生关系,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和谐、具体、生动的情境对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活跃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有重要意义。一线教师一定要注重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自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体验感悟能力。教师要开动脑筋,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逐步使学生得到点金术、金钥匙,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学习的快乐。

对于体验感悟,我有几点建议:

1.体验感悟要体现在语文阅读教学全过程中,是高效率、创造性地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体验感悟。

2.循序渐进,注重科学性。任何一种模式和方法使用时都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注重层次性,科学安排,体验感悟,绝不能将目标设置过高,不切实际,要肯定不同层次的整合,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运用,重视体验感悟。

3.体验感悟是教育思想,更是教育理念,要联系学生实际,依照不同的课型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科学使用。

工作总结体会和感悟篇10

关键词:工具性;统一性;剥离;阅读;移情体验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阐述:“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新世纪的每一位高中生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也就是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英语这种最重要的国际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人文素养。课程必须遵循语言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言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应该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英语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本身所具有的联想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言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训练。英语课呼唤感性,英语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英语的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其实,“把阅读权还给学生”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或不怎么重视“学习本位”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的指向不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奥地利学者查德・巴伯尔杰认为:“阅读首先是一种感觉的活动。人们通过视觉器官认识了语言符号,这些符号反映到大脑中转化为概念,许多概念又组合成较大的单位,然后发展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联想、评价、想象等。”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曾听过一节《themillionpoundBanknote》公开课,印象很深。教者放一段原版电影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轻声模仿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受感染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地方稍作点拔,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剧中人物的语言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手舞足蹈,忘情其中,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难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英语和理科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理科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理科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各项技能形成的过程,而英语学科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言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英语学科的人文性,把英语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理科课。比如,在教学《Journeydownthemekong》一文时,文章分六个部分,传统的方法教学,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旅游途经的地点以及各自的特点。于是学生把这一课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列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课文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有的老师是这样教的,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导游,带领“游客“去旅游。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理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高中课文中有许多文章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让人文思想的阳光洒满英语课堂,也就是在教学中,在教导学生学习语言技能的前提下,更多的重视人文思想的教育。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在学习掌握基本的英语技能的同时,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著。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