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十篇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十篇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1:37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1

一、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在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信息系统在医疗保险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完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能够减少医疗保险工作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医疗保险办公室无法对医疗保险行为进行及时的监控,做不到事中监控、事后监管工作。一些具有医疗保险待遇的人由于缺乏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其难以及时享受到医疗保险待遇。

(二)医保政策普及性不够

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质量对医院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需要医院医保管理工作人员加强对医保政策的普及和宣传,提升医保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促进医保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但是在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下,政府和社会保险部门相应出台了更多的医疗保险政策,加大了医疗保险工作的难度。复杂化的工作影响,新医疗保险政策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宣传。

(三)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不完善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落后于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发展,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采用的是收支平衡、总量控制的管理手段,具体来说医院根据医疗保险改革标准要求为患者提供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因医保资金有限,无法支付医院的医疗费用,导致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时候,受到资金的限制,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要。另外,医院遇到的参保患者类型较多,包括城镇职工、学生医保、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种类型的医疗保险,不同医疗保险对应不同的需求,在具体的操作执行上存在很多困难,不利于医院医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医院医保基金的有限性和医疗保险服务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医疗服务是一种主动和被动结合的医疗消费模式,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但是受医院医保资金限制的影响,在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无法为参保人员提供完善化的医疗保险服务。另外,在医保制度的深化发展下,医疗患者能够自己选择所需要就医的医院,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医保固定化的量化指标之间存在冲突。

二、对医疗保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完善化的医院医疗保险信息系统

医院医疗保险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根据医院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持卡就医政策、及时结算业务的推行。同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简化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提升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更多参保人员的需求,促进医院医疗保险事业更好的发展。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医疗改革的深化发展下,对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引起有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关人员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优化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提升医疗保险工作的管理水平。

(二)加强对医院医疗保险的政策宣传

第一,加强对医院医疗保险最新动态的掌握。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需要将最新出台的医疗保险政策及时向院领导汇报,组织相关科室,结合医院发展实际制定出适合医院建设发展的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优化医疗保险管理流程,保证每一名参保人员都能享受到自己的基本权益。第二,提升医院医务人员对医疗保险政策的重视。医院需要提升医院医务人员对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视,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医疗保险拒付现象的出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年举办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险拒付常见问题分析,从而更好的促进医疗保险事业建设发展。第三,开展医院医疗保险培训。加强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政策讲座,对医院全体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医疗保险政策培训。

(三)加强对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清醒认识

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行之后,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涉及到医院、参保人员、医疗保险组织的共同利益。为了促进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关人员加强对医患人群、对医疗保险管理要求的了解,根据医院医务人员医疗管理面临的困境,及时找到解决困境的策略。另外,针对医疗保险制度实施之后,医院内外部经营发展环境的变化,需要参保患者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维权理念和消费意识,医院也要重新布置自己的医疗保险管理战略,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四)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医院医疗保险管理组织机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要更加规范、有序,实现对医疗保险各项工作的明确分工,根据不同工作职责对不同人员加强监督管理。医院医疗保险办公室需要加强学习各项医疗保险政策制度,保证及时解答患者咨询各项政策。同时还需要在医院内部全面落实医疗保险制度管理机制,调动社会各种积极力量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第二,完善医院医疗保险各项规章制度,提升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服务性。医院医疗保险制度的制定需要实现定点医疗管理和传统医疗管理服务的结合,构建高效的医院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模式。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医疗服务

我国的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二是有效平衡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增加医疗和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三是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完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医疗服务,从而有效地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一、我国现阶段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分析

1、社会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正处在逐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阶段,各地也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基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地区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筹资标准及待遇不统一,致使城市务工人员或者城郊结合的居民出现重复参保或有选择地参保等现象出现。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待遇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远远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使得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这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稳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

2、门诊费用增长过快

有数据表明,200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相对于1990年增长了6.81%,2005年增长至10.43%,到了2010年县级医院门诊费用则上涨到15.03%,且2011年国务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医保门诊报销费用不足1/3。由此可见,我国门诊费用增长过快,但居民医疗保险却不能得到合理的报销。虽然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中有关于报销大病费用的相关政策,但关于门诊的医疗保障服务还是不够完善。

3、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

随着社会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县级以上医院住院治疗费用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这都是造成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收支运行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我国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不断进行改革与推进,使得医疗保险的补偿水平逐年提高,极大地降低了居民医疗负担的风险。在社会医疗保险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却逐渐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资金的平衡运行也因此埋下极大的隐患。

二、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

1、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门诊统筹制度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效果,本次研究选用了“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与“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进行对比。参加两组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年龄均在32—49岁,文化背景、月收入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参加“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在身体健康方面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实验者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实验者存在高于1%的差异。研究实验进行两周,两周后对比两组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住院率、自我医疗率与未就诊率。(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门诊+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下降了16.13%,自我医疗率增加了13.11%“;个人账户+住院补偿”医疗模式的门诊就诊率增长了12.19%。(3)关于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门诊统筹制度明显降低了居民的门诊就诊率,家庭人均收入升高,其门诊就诊率也会得到相应的升高。自我健康评价差的居民,其门诊就诊率就越高。患有慢性疾病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低于没有患病的实验者的门诊就诊率。门诊统筹制度实施两周之后,自我医疗率明显上升,并随着家庭收入额增加而降低。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门诊统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社区门诊医院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了慢性疾病患者去医院的就诊率;有效降低了居民的自我治疗率,增加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门诊统筹制度的制定有效降低了居民的疾病负担,实现了让每位居民都享受到了最基本的医疗服务。

2、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随机选取某市城镇医疗保险数据库2009—2012年10%的样本进行研究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就诊日期、疾病诊断、住院总费用、统筹支付、大病医保支付、自费支付。因大病医保从2011年实施了自费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得到提高,故而将2009—2010年前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011年—2012年的调查样本作为一组。(2)门诊统筹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大病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后,患者个人自费支付的费用下降了19.83%,个人支付费用在住院总费用的占比下降了2.82%,灾难性医疗支付费用降低了41.23%。(3)关于大病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从研究结果可以分析得出,大病医保政策明显地降低了患者住院的自费支付,其主要原因是:大病医保中增加自费补充医疗保险,从而使得大病补充报销可以高达50%,降低了患者的自费费用,实现了患者“看得起病”的目标。但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大病医保又降低了患者自费支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尽量避免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大病医保政策实施后,退休人员的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的比例增加了,离退休人员自费费用与灾难性医疗支付比例也有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病医保自费补充的政策会引导退休人员或离退休人员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世界银行发展部门专家adamwagstaff曾研究我国西部新农合医疗实施的效果,发现“按服务付费”与“大病统筹”等制度有助于增长主张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因为大病医保政策中的多种支付方式,促使一些医疗机构加强自身的管理机制,以提高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大病医保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少医院不得不改进自身的医疗技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整体的住院费用。大病医保政策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院的自我发展,也有效地提升了大病医保资金的使用率。

3、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的影响

(1)研究总额预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方法。分析某市住院总人次前80%的医疗结构,用不同的方式对患者的次均住院总费用、次均自费支付进行结算,随后比较自费支付费用比例的变化。(2)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研究结果。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法下,次均住院费用与使用医保支付费用增加明显,但总额费用控制效果比较好的普遍是三级医院。针对一些特殊疾病,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方式下的次均住院总费用和使用医保支付费用的情况有所下降,但结果并不明显,二级医院的次均医保费用支付明显是高于三级医院的。从整体上看,使用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的患者住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6%,三级医院自费支付比例下降了2.4%。(3)关于总额支付制下的结算办法对医疗服务影响的讨论。精细化总额控制(即住院总额与次均住院总费用)、增幅管理结算办法有助于医疗结构提高对医疗费用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通过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结算办法可以看出,二级医疗机构的次均医保支付费用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的挂床现象也明显高于三级医疗机构。主要原因为一些二级医疗结构的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后,导致了一些不必要住院的现象存在。对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尤其是对二级医疗机构。推行对特殊病种实行精细化总额控制、增幅管理的结算办法,提高对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随着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改革完善,相关部门应该探索出符合住院服务的支付方法,优化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的建议

1、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当前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而造成我国城乡医疗体系不完善。无论是医疗资金的统筹管理还是医疗保险的待遇及相关管理制度,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导致重复参保或有选择性参保的现象出现。要按照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新要求,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医疗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经办服务的有机统一,建立起符合实际、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大程度惠及参保居民。

2、推进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

门诊部门作为我国社区医疗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就会造成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当门诊服务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居民就会更多的选择住院来治疗,从而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患者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间接加重了我国看病难的情况,也增加了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风险。医保部门应重视门诊统筹制度,完善并推行门诊统筹制度的广泛实施,提升门诊对小病的治疗率,优化我国医疗体系,提升门诊医疗医院的使用率。

四、结论

结合我国居民当前看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善,才能逐步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在完善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国家也要重视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增加卫生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协作,降低医疗道德事故的发生,有效地提升我国医疗资源的使用率,如此才能实现社会医疗制度最初的目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看病难的情况。

作者:邵东单位:烟台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许海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对医疗服务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5(7).

[2]潘杰、雷晓燕、刘国恩:医疗保险促进健康吗?──基于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3,4(12).

[3]毛阿燕:近二十年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对患者的实际影响:患者就诊实际报销比例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2,10(24).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3

1医院与医疗保险的关系

医疗保险主要是建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保证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多年以来患者和医院之间“两点一线”的固有模式,引入了第三方,即医疗保险机构,从而形成了更加稳固的“三角关系”,即医疗保险与医院处于同一个为患者服务的运行系统中,相互依靠,相互制约,同时也形成了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的对立统一关系。

2医疗保险基本资料

我院医院2005-2007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资料见表1。

上表中基本医疗保险收入2006较2005年增长了31%,2007较2006年增长了53%,而三年中医院的整体收入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医疗保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份额也增长了10个百分点,这说明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基本医疗保险将是一块很重要的部分,谁能作好,谁将是未来医疗市场最大的赢家。

3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的影响

3.1医院要接受患者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双重选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使医院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使医疗服务行为得以规范。同时,增加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医疗保险机构对医疗单位也有严格的制约,这使得医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制度更加完善,迫使医疗单位必须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3.1.1医院要转变观念和管理意识,改变以往等着患者来就医的供方市场心态,积极寻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医院的供方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被削弱,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加大,逐渐向社会化、公平化的方向转变。因此,医院要转变经营意识,一切为了患者,树立牢固的质量和效益观念。

3.1.2医院必须要降低成本由于医疗保险采用定额结算的方式,宗旨是“低水平、广覆盖”,其医疗费用水平势必要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医院要在有限的费用空间内获得利润,同时又要保证患者的合理检查治疗要求,只有通过挖掘医院内部潜力,加强成本核算,减员增效,提高治愈率,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缩短平均住院日,多收患者等方式得以实现。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4

    首先,对年度内参保职工医疗费用实行总量控制。将当年所筹集的医疗保险基金,扣除风险调节基金、企事业单位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外地就诊医疗费用等费用外,其余作为各定点医院的本年度医疗费控制使用。同时,对定点医院参保人就医的业务工作量(含门诊、住院)进行年度控制:以上年度的实际工作量为基数,扣除不规范医疗行为工作量,加上自然增长额工作量,作为当年控制目标。医疗费用总量控制指标和工作量控制指标,均在年初一次性确定,分四个季度下达给各定点医院。凡发生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部分医疗费用,医疗保险机构不予支付。

    其次,总量控制下,对定点医院的医疗费用实行定额结算。全年工作总量超过年度控制目标数,按年度控制目标数结算;工作总量不足年度控制目标数,按实际发生数结算。

    第三,1997年参保职工住院和门急诊医疗费用的结算,仍按1996年门诊、住院病人定额结算标准执行。今后每年医疗费用定额结算标准的确定,均以上年定额结算标准为基数,综合考虑当年可筹医保基金等因素,统一测算制定。对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医院制定不同的结算标准,并适当拉开档次。

    第四,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院在年初签订当年度结算合同,并按合同履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当年实际发生的门、急诊总人次及出院总人次数,在总量控制指标内按定额结算标准进行结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部分医疗保险机构不予支付,低于总量控制指标的按实际结算。医疗保险机构在每个月月底前按定点医院打卡实际发生数支付上个月医疗费用;每季度按总量控制和定额结算指标与定点医院进行结算,于下季度第一个月的月底前支付上季度应付医疗费用总额的95%,其余5%部分按医疗、服务质量考核结果支付。

    第五,每季度组织考评小组对各定点医疗机构考核一次,考核结果直接与医疗总费用的5%部分挂钩。综合得分大于85分的,医疗保险机构应全部支付;未达到85分的,则全部扣减。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5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配套推进企业改革和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各项体制改革,从市的实际出发,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消费水平,建立一个新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二、改革的任务和原则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用人单位和个人承受能力,建立起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险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三、实施范围和对象

市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以及上述各类用人单位中的退休人员。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实行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的机制,建立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是国家为保障职工患病期间的基本医疗需求,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单位和个人征缴的用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专项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两部分。

1、用人单位缴费率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6%缴纳。退休人员在参保时由用人单位为每人按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的定额标准一次性缴纳。退休人员本人享受终生医疗保险待遇。缴费渠道为: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退休人员按原规定的预算管理形式(财政预算、事业经费、社团收入)按比例拨付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其它事业单位,从事业经费和收入中列支;企业在税前列支。

2、职工个人缴费按上年度本人工资总额的2%缴纳,由用人单位从工资中代为扣缴。

3、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纳基数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统计口径计算。其征缴比例根据国家政策和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实际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及物价指数适时调整。

4、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进行征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减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缴、拖欠或通过瞒报工资总额等手段少缴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积累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1、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职工建立个人帐户。职工个人帐户资金包括:①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缴纳的医疗保险费。②从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按30%左右的比例,分年龄段以本人工资为基数划入个人帐户。在职职工:40岁以下按1%、41——50岁按2%、51岁以上按2.5%划入,退休人员按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划入。

2、个人帐户主要用于支付个人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门诊医疗费用,也可用于住院医疗费个人承担部分,余额可结转使用,但不得提取现金或挪作它用。职工在本市凋动工作,个人帐户随之转移并继续使用,调出本市时,个人帐户资金余额,可退还给本人或随同转移。

3、个人帐户结余的资金,按本年度城乡居民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可依法继承。

4、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规定划入个人帐户后的其余部分为统筹基金,用于统筹范围内的基本医疗费用。

5、当年筹集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规定计息。

(三)职工医疗费的支付办法

1、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的医疗费,可用个人帐户支付,个人帐户不足的用现金支付。

2、职工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个人先按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lo%左右(三级医院850元、二级医院650元、一级或无级别医院450元)的起付标准自付后,再由统筹基金按医院等级(三级65%、二级70%、一级75%)标准支付,其余部分由个人自付,以鼓励职工到普通医院就诊。当年再次住院的依次降低起付标准。起付标准是可以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槛”,其作用是增强个人节约医疗费的意识和增强统筹金的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起付标准作相应调整。

3、按照保障基本医疗的原则,实行医疗费最高支付限额封顶。封顶线为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4倍。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通过大病救助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

4、基本医疗保险用药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乙类药品,个人先负担10%;国产贵重药品、家庭病床、特殊项目检查治疗、器官移植及转外地医院诊疗,其医疗费,个人先负担20%后,再按规定比例报销。

五、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

(一)、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待遇不变,医药费保障办法按办发()27号文件执行。筹资额每人以本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为标准由原渠道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单独立帐管理。

(二)、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可按《关于实行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意见》的规定,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三)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住院费报销比例在职职工提高5%。

(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业服务中心按照本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代职工缴纳,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六、医疗费用结算管理办法

(一)、加强电算化管理,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对个人帐户实行iC卡管理制度,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参保职工门诊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符台基本医疗范围之内的用个人帐户(iC卡)支付。

(三)、职工用个人帐户支付的医疗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定期与定点医院、及定点药店据实结算。

(四)、参保职工住院医疗费,符合基本医疗范围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定额、定质、定人数的原则与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定期结算。启动初期,不具备计算机网络管理条件时医疗费先由参保人员或用人单位垫付,然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参保人或用人单位结算。

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一)、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筹集、管理和支付。要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要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审批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其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财政预算解决。

(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也不得用于平衡财政预算,要加强管理,强化监督,确保基金安全。

(三)、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做到基金及时拨付和结算,简化医疗费报销、帐户结算手续,为患者提供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四)、完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医疗机构、工会等单位的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定期听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运营和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服务情况的工作汇报,并向社会公布。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支情况进行审计。

八、加快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管理水平

(一)、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凡经县级以上卫生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开业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均可申请承办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业务,经审查合格,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资格证书。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本着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并便于管理,兼顾专科与综合、中医与西医,注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原则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并与之签订服务合同,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二)、职工必须在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就医,并持有效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

(三)、取得定点服务资格证书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应当坚持“因病医治,合理检查,科学用药,有效治疗、合理收费”的原则,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要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度。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降低医药成本。

九、建立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一)、为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因大病、重病而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以上费用,建立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基金,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余额结转,不得挪用。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经办,单位和职工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按规定同时参加大病救助医疗保险,享受有关待遇。

(二)、为保持一些行业职工的现有医疗消费水平,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允许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不实行社会统筹。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

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后列入成本。

十、组织领导

(一)、加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统一领导。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二)、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制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会同财政、卫生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病种目录、费用结算办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等配套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运营,编制医疗保险基金的预决算,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工作。

十一、实施步骤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一)、做好《办法》的宣传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配套管理办法。同时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搞好软件的设计开发,做好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个人帐户的建立,各种证册的印制、业务人员的培训、定点医院的确定等各项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6

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镇的国有企业、县以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单一或混合型经济所有制企业职工(指企业所有从业人员,下同)和离退休人员。

第三条 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遵循以下原则

(一)医疗保险责任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

(二)医疗保险水平应当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医疗保险实行企业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四)保证基本医疗,正确引导医疗消费,鼓励节约,克服浪费,强化对医患双方的约束机制,实现医疗费用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第四条 医疗保险基金由社会医疗保险统筹金、单位医疗保险调剂金、个人医疗保险帐户金(以下分别称社会统筹金、单位调剂金、个人帐户金)三部分组成,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单位调剂金和个人帐户金由企业管理。

第五条 企业按在职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10%提取医疗保险费,从福利费中列支;离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按实际使用额在劳动保险费中列支;职工个人在增加工资的基础上,按本人上年度工资总额1%缴纳医疗保险费(离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医疗保险费)。上述费用按下列比例分别划入社会统筹金、个人帐户金和单位调剂金:

(一)社会统筹金。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由企业分别按上年度本企业工资总额的3%和离退休费用的8%计提,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0日前向所在区(市)社会保险机构缴纳。

(二)个人帐户金。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由企业代扣,全部记入个人帐户;企业提取的医疗保险费分别按下列基数和比例记入个人帐户:

1、45周岁以下的职工,每人每年按上年度本企业人均工资的3%计提;

2、45周岁及其以上的职工,每人每年按上年度本企业人均工资的5%计提;

3、退休人员,每人每年按上年度本企业人均退休费用的8%计提。

(三)单位调剂金。在职职工的单位调剂金为扣除社会统筹金和个人帐户金后的金额部分;离退休人员的单位调剂金由企业据实列支。

第六条 企业应当按规定预缴半个月的社会统筹金,作为医疗保险费用统筹的周转金。

第七条 企业破产时,应当按有关规定清偿欠缴的医疗保险费。

第八条 社会统筹金支付发生困难时,财政予以支持。

第三章 医疗保险待遇

第九条 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先从个人帐户中支付;超过个人帐户额度的部分,从单位调剂金中支付。从单位调剂金中支付的医疗费,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本人需按下列比例负担:

(一)门诊医疗费:在本单位医院(保健站)或经本企业同意到定点医院就医的,个人负担10%;到其他社会医疗机构(不包括私营医院、个体医疗所)就医的,个人负担20%。

(二)住院医疗费:在本企业医院(保健站)或经本企业同意到定点医院住院的,个人负担10%;经本单位批准到其它社会医疗机构住院的,个人负担20%;在非本企业医院住院的,个人还要负担10%的床位费。

(三)上述医疗费中的高新仪器检查治疗费,个人负担30%。

第十条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属下列疾病之一,并在季度内累计医疗费超过3000元以上的部分,按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由社会统筹金负担:

(一)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

(二)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透析疗法的;

(四)消化道大出血;

(五)大手术治疗范围内的病种;

(六)甲类传染病;

(七)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八)重症肝炎;

(九)肺心病急性期;

(十)脑溢血、脑梗塞急性期;

(十一)急性脊髓炎;

(十二)肝硬化有严重并发症的;

(十三)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十四)急性心肌梗塞;

(十五)其他疑难病症。

第十一条 下列各项费用不列入社会统筹金负担范围:

(一)未经批准在非定点医院就诊的医疗费;

(二)不属于医疗保险经费报销的自费药品、异型包装的药品以及未批准的外购药品;

(三)挂号费、出诊费、特护费、新生婴儿费(保温箱)、住院电器费;

(四)就医路费、急救车费、会诊费(交通费);

(五)医疗咨询费、特约上门服务费、代请专家诊治费、气功诊疗费、食疗费、体疗费等;

(六)各种整容、美容、矫形、健美手术的治疗及药品等费用;

(七)未经社会保险机构批准组织的各种体格检查、各类保健、预防服药等费用;

(八)器官移植源所需费用。

第十二条 用社会统筹金支付的医疗费采取分档计算累加支付的办法拨付:超过3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拨付90%,超过5000元至10000元的部分拨付85%,剩余部分由企业和个人各负担50%;超过10000元的部分拨付80%,剩余部分企业负担90%,个人负担10%。职工个人负担的医疗费年度内超过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30%的,超过部分由企业和社会保险部门各负担50%。

第十三条 老红军、离休人员、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的医疗费除应当用社会统筹金支付的部分外,其余部分从单位调剂金全额报销。

职工患国家规定的甲类传染病的医疗费,应当先从个人帐户金列支,个人帐户金不足的分别由单位调剂金和社会统筹金按比例全额报销。

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部队军以上单位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并仍保持荣誉的,其个人负担的医疗费按职工及退休人员个人负担标准的50%执行。

第十四条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初次在社会统筹金中报销医疗费的,企业应当提供该职工的病历、医疗费支出台帐和全部医疗费单据及住院费用清单,并填报医疗费用拨付审批表,于次月15日前到企业所在地社会保险机构结算;两次以上的结算,须提供病历和新发生的医疗费单据及住院费用清单。

第十五条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住院治疗需预付押金的,由本人垫付;本人垫付有困难的,企业应当给予解决。

第四章 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第十六条 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中的个人帐户金和单位调剂金,由企业统一管理、分别使用。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四区(以下称市内四区)的社会统筹金由市社会保险机构管理,其他区(市)的社会统筹金有所在区(市)的社会保险机构管理。

第十七条 个人帐户金的所有权归个人,个人帐户金年终有节余的,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职工变换工作单位或失业的,个人帐户金应随之转移;无法转移的或职工和退休人员出国定居或死亡的,应当将个人帐户金的余额退给本人或其亲属。

第十八条 市内四区社会保险机构于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5日前将当季收支兑除结余的社会统筹金上缴市社会保险机构,其他区(市)自行管理。

第十九条 社会保险机构按社会统筹金征缴数额的2%提取管理费,市内四区由市社会保险机构统一提取和管理,其他区(市)自行提取和管理。

医疗保险基金及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不计征税费。

第二十条 医疗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管理,应当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和工会的监督。

第五章 职工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青岛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

市和各区(市)社会保险机构,具体负责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业务工作。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职工医疗保险档案,确定专人负责职工医疗保险的日常管理,做好本企业职工医疗保险的有关工作并接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社会保险机构根据企业和职工的分布状况,确定部分医院作为社会统筹医疗的定点医院,实行定点医疗制度。

除社会统筹医疗外,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医疗定点医院。

第二十四条 社会保险机构和企业应当各个定点医院签定有关医疗服务范围、项目、收费结算方式等内容的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定点医院超出规定的医疗服务范围、项目和收费标准,职工、企业和社会保险机构可不支付医疗费。

第二十五条 卫生、劳动、物价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保险机构,应当对定点医院和销售药品的单位进行资格认定,制定医疗诊治技术规范、医疗收费标准、医疗保险基本药品报销目录和检查、治疗的费用控制标准,并定期修订。

第二十六条 各医疗单位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医疗工作中的各种不正之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合理检查治疗和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第二十七条 各定点医院对定点医疗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门诊治疗应当开双处方,住院治疗结算时应当附医药费、治疗费、床位费、高新仪器检查治疗费等明细清单,否则职工、企业或社会保险机构可以拒付。

第二十八条 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应当凭《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手册》到定点医院治疗;如确需转院治疗的,应当由定点医院出具证明,经所在企业同意。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九条 企业拒缴、无故拖欠或少缴社会统筹金的,由社会保险机构责令限期补救,并按日加收欠缴额2‰的滞纳金,并暂缓其在统筹金中报销医疗费用;滞纳金并入社会统筹金。

第三十条 定点医院违反医疗规定和医疗合同,除按医疗合同的规定处理外,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医院资格;对直接责任人由有关部门给予相应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企业无故不按规定报销医疗费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纠正。

企业和职工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医疗费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冒领的医疗费,并按冒领金额的2倍处以罚款。

第三十二条 社会保险机构拖期支付、少付、漏付医疗费的,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纠正。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造成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所称工资总额按国家《关于工资总额组成规定》执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按从业人员实得工资计算;无法确定工资总额的,按社会平均工资确定。

第三十四条 企业职工因工伤、职业病发生的医疗费按工伤保险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青岛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工伤保险职业病管理尘肺病

1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龙口市职业病总人数有675人,其中尘肺病656人,占职业病总人数的97.2%。统计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工伤保险医疗费支出数据,平均每月拨付工伤医疗费354人次,其中尘肺病272人次,占76.8%。尘肺病人中门诊就诊244人次,住院28人次,尘肺病医疗费占工伤医疗费总支出的41.1%,平均每人每次住院5584.73元,每人每次门诊1180.8元。可见职业病工伤医疗支出占工伤医疗总支出的比例较大,合理管控尘肺病患者医疗支出对于工伤保险基金高效利用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在职业病职工的日常就医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1职业病医疗费用浪费突出

职业病职工门诊超量拿药,无明显指征定期拿药,诱导医生开大处方,存在药品倒卖乱象。职业病职工与其他就医人群,如外伤性老工伤患者、伤残军人、大病慢性病患者、离休人员类似,由于这些人群均有定期用药和可以利用特殊身份门诊开药的便利条件,给社保经办管理人员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龙口市2017年7月开展的尘肺病职工入户走访调查中发现,有的患者不按需购药,一次药未吃完就再次开药,存在药品积存的现象;有的职工一人诊断职业病,全家跟着吃药;也有的职工无法说明目前用药的名称、数量,而且药品去向不明,无法提供最近一次开出的剩余药品,存在与个别定点医疗机构相互勾结,虚构门诊病历,蓄意超量开药,给他人使用,或通过药店回购、转卖他人等方式谋取私利、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现象。职业病职工住院大检查,治疗机械化,疗效一般,存在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发现尘肺病患者存在定期住院的机械化入院现象,部分没有明显的感染和疾病加重的入院指征,存在较多的挂床现象。由于这部分患者是职业病专科定点医院的老病号,病人熟悉医院,医院也熟悉病人,部分病人长时间不在院,有个别病人甚至出现医嘱上有静脉输液而手背上找不到输液针眼的证据,存在医院与个人勾结重复检查、滥用药的乱象。通过逐月对比,发现部分患者诊疗方案基本一致,病历记录类似,存在浪费医疗资源,浪费工伤保险基金的现象。原因分析。上述问题,其他地区工伤保险职业病经办管理中也普遍存在[2]。针对职业病患者就医中的种种乱象,纠其原因,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疗效期望较高,而对职业病的医疗健康素质较低,对疾病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认为不吃药就不行,造成滥用抗生素、长期滥用药的浪费现象。而且这部分职业病职工部分属于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之后,较之前企业自费支付时期管理相对严格,报销相比差距大,导致职工心理不平衡。另外,职业病职工的法制意识较差,没有意识到虚假住院、滥用药物等行为是骗取工伤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

1.2职业病结算管理方式单一

之前龙口市一级至四级职业病职工和退休后查出职业病的职工发生医疗费可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网结算,随着工伤联网结算的普及,2018年将所有职业病职工都纳入了联网结算报销范围。此举虽然方便了职工,简化了报销流程,但对于医院的监管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控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龙口市一直按照烟台2011年出台的文件对住院尘肺病患者进行单病种限额结算。如分为初诊尘肺无明显并发症、尘肺并发病毒性感染、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敏感)、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耐药)、尘肺合并重度感染-肺心病等,分别有规定的单次住院治疗费用限额标准。目前单一的结算方式导致医院熟悉每个诊断病种的最高限额,往往每次住院都诊断为高限额标准的病种,而且将费用金额控制在最高限额标准线附近,导致治疗费用没有拉开档次,医疗费用没有得到合理有效控制。

1.3职业病工伤预防措施不力

作为县级市的工伤保险经办人员,在日常接触到的大量职业病职工和职业病高危行业中,没有看到工伤保险基金“防患于未然”用于工伤预防,而只是不停的“治已病”。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职业病预防措施少而简陋,工人工作环境差,健康知识缺乏,尘肺患病率比较高。

2针对问题的对策建议

2.1加强日常就医管理

面对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种种就医乱象,龙口市工伤保险经办部门联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多次针对职业病就医进行大力度突击检查,加强对职业病职工和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服务协议。针对门诊定期拿药职工,职业病定点医疗机构需按照职业病职工实际病情合理用药,合理检查,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按规定规范书写病历和处方,严格执行门诊处方药量规定。职业病门诊开药需职工本人持有效证件、专用病历手册开药,因特殊原因导致不能自己拿药的,需经审核同意签订委托书,严格规定固定的亲属拿药。同时,严格掌握职业病职工入院、出院指征,不得诱导住院、变通住院、虚假住院。患者在其他定点医疗机构所做检查的结果,医院应充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不得盲目使用与病情诊断、治疗无关的各种检查、治疗等项目。医院对诊断为尘肺合并感染的职业病职工,需在系统上传信息及出院小结的诊断结论处,注明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及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不得无证据一律诊断为尘肺并发细菌性感染(耐药)。

2.2提高医疗康复水平

要提高职业病工伤保险基金的利用效率。可以请上级职业病专科医院专家进行培训指导,规范诊治流程,提高治疗疗效。医院还应加强对病人进行职业病日常护理保健的健康宣教,预防和缓解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因天气环境变化造成的感染等。注重尘肺病初期的治疗,可以开展大容量全肺灌洗术治疗等有效的早期治疗方式[3]。在康复期开展呼吸操和呼吸功能康复锻炼,并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在职业病职工的疾病各个阶段应采取用综合措施,真正做到工伤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2.3探索结算管理模式

目前龙口市针对职业病住院费用的单病种限额管理模式导致职业病定点医院倾向诊断高限额病种,并控制费用在限额标准线附近。针对单一结算方式,建议参照医疗保险的结算方式实行多元化结算模式,加强医院自主管理病人、自觉控费的能力。如实行总额付费管理模式,根据历年尘肺病医疗费支出数据以及参照其他专科医院数据测算出职业病专科定点医院一年的医疗费支出,计划性的分配给医院,在年底根据检查评分,可以对超总定额部分实行弹性结算,对未超总定额有结余的部分予以奖励医院,以促使医院根据患者病情实行最佳诊疗方案,拉开治疗费用档次,自觉严格控制医疗费支出。也可根据职业病分期和严重程度测算出每个病情等级尘肺患者一年的医疗费,按照医院签约服务的各病情等级职业病人数,确定每年费用总额。医院与病人实报实销,工伤保险按病情等级人头数定额与医院结算,督促医院严格规范治疗,提效控费。

2.4落地工伤预防措施

我国工伤预防起步较晚,目前龙口市并不在工伤预防试点范围之列,有学者针对试点地区工伤预防实施情况指出,工伤保险的预防支出不能仅用于宣传培训,要考虑预防措施的实质性投入[4]。结合龙口市实际情况,应加快工伤预防措施在各地的落地进程,须将工伤保险预防基金分项目列出,合理运用,如鼓励企业采取综合防尘措施,对企业设备改造升级进行经济补偿,对主动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减少工伤职业病发生的企业进行奖励性投入。另外,要将《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相关监管部门工作更多的结合起来,如建立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与工伤保险经办管理联动机制。对于尘肺高危企业重点检查是否对特殊工种职工进行职业卫生安全教育和考核并建立健康档案;对企业防尘设施、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进行定期监测抽查;检查企业是否采用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等湿式作业方式;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是否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防止粉尘飞扬;个人防护用品方面,是否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上述各项安全检查结果需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伤保险经办管理部门共享,定期汇总、年底评分,评价结果与工伤保险费率浮动挂钩,完善企业工伤保险费率定期浮动机制,以经济手段促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病的预防控制,也借此帮助维持工伤保险收支平衡。工伤预防基金除了用于职业病高危行业生产线的一级病因预防,还应分项目投入到临床前期二级预防和临床三级预防。如用于对职业病职工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包括职业病高危工种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患病后的疾病康复管理教育。让尘肺患者能早期发现,采取早期治疗,遏制病情发展,并且对处于疾病慢性康复管理期的病人,提升日常防范上呼吸道感染、提高抗病能力、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呼吸功能锻炼等知识的知晓率,自觉采用合理治疗方式,减少医疗资源和工伤保险基金的浪费。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8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

(二)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施救、公开便捷、救急救难、及时有效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基本建立起资金来源稳定、管理运行规范、救助标准统一、救助程序便捷、信息资源共享、救助效果明显的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格局。

三、救助对象

具有我区户籍,已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

四、救助办法

救助对象到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在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用药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和服务设施目录范围内,享受医疗费用报销“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即救助对象的住院医疗费用在扣除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其余个人承担费用再按50%的比例给予救助。单次救助金额不超过6500元,每人当年累计救助金额不超过30000元。

五、定点医疗机构范围

为保证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与区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有序、有效衔接,确定区医院、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医院、区胥各庄中西医结合医院、胥各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计划生育服务站、区医院门诊部、区妇幼保健院高庄子社区门诊部、区济康医院和14所乡镇卫生院(共23家)为医疗救助“一站式”试点医疗机构。

六、操作程序

(一)农村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本、低保证或“五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单和医疗救助结算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在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医疗机构出具的补偿单,在其他医疗机构住院就诊的凭区新农合办公室核准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补偿单(附住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新农合审核章),达到大病保险额度的需提供大病保险报销单据一幵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附补偿单据、低保证或“五保”证复印件)按季度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拨付区民政局发放。

(二)城镇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操作程序。

1.救助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登记时,须向医疗机构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医保卡、低保证等有效证件,由医疗机构与区民政局进行信息核实确认(或联网信息比对)。出院结算时,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救助资金,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负费用。定点医疗机构统一将垫付的医疗救助单(注明自付金额和应享受救助金额)报区民政局。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汇总报区财政局,经区财政局审核后与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结算。2.救助对象在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就诊,需本人先行垫付相关费用。出院后,持住院相关材料到区社会保险事业局履行报销手续,然后将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核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结算单(附医院票据和诊断证明复印件,加盖医保审核章)和低保证复印件报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3.救助对象达到大病保险报销额度的,年底由区社会保险事业局报销、保险机构赔付后,到区民政局办理医疗救助。

七、特殊救助情形

对受救助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本人同时又属重点优抚对象或失独家庭等特殊人员的,按其相应属别高的医疗救助补偿规定执行。

八、不予救助范围

1.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列入报销范围、不予补偿的情形。2.非本年度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3.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低保对象。4.不符合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政策规定,以及市、区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不予救助情况。

九、资金的筹集、管理

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资金通过区财政预算安排。区民政局每年年底提出下年度医疗救助用款计划,经区政府批准后,纳入下年度财政预算。所需资金列入财政医疗救助资金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由区民政局具体组织实施,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单位密切配合。区民政局要严把救助对象审核确认关,及时调整“一站式”服务对象的范围、救助比例,向定点医疗机构准确提供救助对象信息,幵做好资金申报及发放工作。区财政局负责及时筹集、拨付医疗救助资金,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金动态增长机制,幵对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区卫生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具体工作,制定和落实相关医疗机构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对医疗救助“一站式”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管,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具体工作,配合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区广播电视台、《今日》报社等媒体以及各乡镇、胥各庄街道及各村(居)委会要积极做好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的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医疗救助的对象范围、审批程序、救助标准等,提高群众对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政策的认识程度,使这项惠民政策广泛知晓、深入人心。

(三)强化责任,严肃纪律。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救助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医疗救助相关规定,积极垫付资金,控制医疗费用,遵守医规医德,为救助对象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凡在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小病大医、等恶劣行为的,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9

劳社厅函〔2003〕2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文本》(劳社部函〔2000〕3号)、下发以来,许多统筹地区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了医疗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并严格按协议进行管理,保证了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但也有部分地区迄今尚未签订协议,或虽已签订但协议内容不够完善,在具体管理中还存在疏漏。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拟定了《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若干要点》,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协议管理,及时完成协议补充完善工作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是明确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双方权利与义务,规范双方行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本,是处理双方关系,尤其是考核定点医疗服务质量和结算医疗保险费用的重要依据。强化协议管理对于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各项政策规定,确保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障权益,改进医疗服务,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益,实现基金收支平衡,促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强化协议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这项工作的落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各统筹地区工作的指导,督促其及时完成协议的签订与完善工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各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并定期督促检查协议管理工作。目前尚未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年度协议的,必须于6月底前签订;已经签订协议的,要参照附件所列完善要点,以签订补充协议的方式对协议进行完善。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7月底前将本省、区、市协议签订和补充完善情况报送我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二、完善协议内容,明确协议管理的重点

当前要着重从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规定,改进费用结算办法,控制参保人员个人负担,加强定点服务考核监督等方面,充实和完善协议内容。要制定和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例。要加强诊疗项目管理,重点对新增诊疗项目、大型设备检查和一次性医用材料的使用进行控制。要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健全费用控制与医疗服务质量保证机制。可以根据定点医疗机构的级别、专科特点与定点服务内容等,在总额控制的前提下,明确具体的结算方式与标准,并确定审核检查及费用控制的指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简化就医结算流程,努力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要围绕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费用控制等方面,确定考核监督办法,并对违规行为和违规费用明确违约责任。

各地要针对协议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管理需要,确定管理重点,适时调整完善协议内容。要依据有关部门制定的管理标准和服务规范,细化协议指标,并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抓紧制订医疗保险管理急需的技术性规范和标准。

三、健全工作制度,提高协议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健全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协议全面、顺利、切实地履行。在确定定点医疗机构的过程中,要本着方便参保人员就医,促进充分竞争的原则,打破垄断,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逐步扩大定点范围。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与之签订协议。建立与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调机制,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也要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和协调,对协议签订与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要注重发挥专家作用,聘请专家为协议管理提供咨询,并对医疗服务管理中的技术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协议管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强化考核监督,确保协议的执行

各级经办机构要按协议中规定的指标和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监督。考核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与医疗费用结算标准相挂钩。要探索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制度,依据考核情况,每年评定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协议的信用等级:对考核结果优异、参保人员满意率高的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可简化审核结算程序,并以适当形式通告公众;对考核中发现问题较多、参保人员满意率不高的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审核,加强管理和监督;对问题严重、考核结果较差、参保人员满意率很低的定点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应依据协议追究其违约责任甚至终止协议,必要时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定点资格。要注重发挥参保人员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协议签订和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指导。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加强对各级统筹地区经办机构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不断总结经验,以典型引路的方式推动和完善协议管理工作。今年下半年部里将组织力量对各地协议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医疗保险司和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报告。

附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若干要点

二三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协议的若干要点

一、就医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甲方)、和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乙方)、要共同致力于优化医疗保险服务,简化参保人员就医手续,不断提高医疗保险管理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保险服务。

(二)、乙方要通过设置医疗保险宣传栏、公布医疗保险咨询与联系电话、设置导医服务台等方式,为参保人员就医提供咨询服务。要公布门诊和住院流程,方便参保人员就医购药。要公布主要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的名称和价格,提供医疗费用结算清单和住院日费用清单,保证参保人员的消费知情权。各种清单要及时、清晰、准确、真实。

(三)、对明确列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的门诊特殊病种,乙方要根据甲方管理要求,如实向甲方提供参保人员检查诊断和治疗等有关资料,协助甲方做好参保人员门诊特殊病种审核支付工作。

(四)、乙方应根据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有关要求,配备相关设备,做好网络衔接。要按医疗保险管理规定按时、准确录入并传输有关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完整,协助甲方建立和完善各种基础数据库,及时完成信息的变更和维护等工作。乙方医疗保险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运转和维护以及信息传输情况,要列入定点医疗机构考核内容。

二、医疗服务项目管理

(一)、甲方要及时通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政策,乙方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的供应,并提供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备药清单,包括药品商品名、通用名和剂型等详细资料。甲方要根据乙方提供的资料,及时对医疗保险药品信息库进行变更和维护。

(二)、甲方要根据乙方级别与专科特点,具体明确乙方目录内药品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费用占参保人员用药总费用的比例。

(三)、乙方要控制参保人员药品费用支出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其中:三级医疗机构要控制在××%以下,二级医疗机构××%以下,一级医疗机构××%以下。

(四)、甲方按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规定和乙方业务开展情况,明确乙方业务范围内的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乙方要向甲方提供其业务开展范围内的诊疗项目清单及收费标准。遇有新增价格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时,乙方要依据物价部门的批复文件及时向甲方提供资料。

(五)、乙方要严格按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及相应的收费标准记帐、收费、申报。超项目规范及费用标准的,甲方有权不予支付。

(六)、甲乙双方要加强对一次性医用材料的使用管理,共同议定费用控制措施。

(七)、乙方已开展并经甲方同意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内的诊疗项目目录,乙方已列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的内部制剂清单,可作为定点协议附件。

三、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控制

(一)、乙方提供需参保人员自付的超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时,必须按知情同意原则,事先征得参保人员或其家属同意并签字。否则,参保人员有权拒付相关自负费用。

(二)、乙方要将所有住院参保人员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控制在其医疗总费用的××%以内;将所有住院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个人总负担控制在其医疗总费用的××%以内。

四、费用结算

(一)、甲方要在协议中明确对乙方的结算方式、标准、时间以及审核检查和费用控制的主要指标。参保人员就医发生的各项医疗费用,乙方要按要求统一申报,不得遗漏。对按规定应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甲方要按约定的结算办法及时足额给付,不得无故拖欠和拒付。

(二)、要加强出入院管理,保证需要住院的参保人员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同时及时为符合临床治愈标准的参保人员办理出院手续。不能诱导参保人员住院,也不得强行让未治愈的参保人员出院。乙方出入院管理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医院医疗保险工作总结篇10

[中图分类号]F840.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105-02

通过对唐山市2004年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的因素有多方面,可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医疗保险个人负担的比例,以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

1参保职工医疗消费情况

1.1门诊患者负担情况

2004年唐山市医疗保险参保职工门诊就医购药个人负担率为9%,个人负担最高的县(市)区为迁安市,负担率为23%,最低的是滦县,为0.55%。2004年市本级参保职工门诊个人负担率为13%。

1.2门诊特殊疾病患者个人负担情况

市本级门诊特殊疾病患者个人负担率为18%,负担最高的是丰润区37%,由于门诊特殊病属慢性病,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医疗消费高、医疗费用可控程度低、道德风险高的特点,在政策制定上较为宽松,药品不再分甲、乙类,超过起付标准部分直接报销80%,因此总体个人负担水平明显低于住院患者,尤其在尿毒症(肾移植术后排异)、癌症、糖尿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几种疾病上,个人负担在15%左右,低于个人总负担比率。从病种发病率来看,23种慢性病中,冠心病、高血压以6‰的发病率高居榜首,脑血管病、糖尿病以5.6‰、5‰次之,中晚期癌症以2.2‰的发病率紧随其后。

1.3住院患者负担情况

唐山市参保职工住院患者个人负担率为24%,个人负担最高的县(市)区为古冶区,负担率为35%,最低的是路北区,为20%。2004年市本级参保职工住院患者个人负担率为26%。调查分析:

1.3.1次均住院费用年均上涨3.3%2004年唐山市参保职工每一出院人次平均住院医疗费为5049元。市本级次均住院费用几年来呈波浪起伏状,2004年为5881元,4年间年均增长3.3%,较2001年绝对增长9.5%。县区中以唐海县最高,次均住院费用为7552元,其他比较高的县区有路南区6985元,遵化市6642元,比较低的县区有玉田2922元,迁西3093元。由于县区医院全部为二级甲等以下医院,次均住院医疗费应低于市本级二级医院水平4805元。路南、路北、丰南、丰润区把市区三级医院也定为本地定点医院,因而提高了住院医疗费水平。

1.3.2药品费用占住院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大幅下降2004年唐山市参保住院病人药品费用占住院医疗总费用的53.4%,其中三级医院为52.3%,二级医院为52.7%,一级医院为63.7%。市本级参保住院病人药品费用占住院医疗总费用的47%,较2003年的51.5%下降4.5%,药品费用占住院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大幅下降,基本在50%以下,说明住院医疗总费用中医疗技术成分得到明显体现,以药养医现象有所遏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国家不断调低政府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使药价整体水平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医保经办部门加大稽查力度,严格管理,降低乙类药品自付比例的结果。

1.3.3参保职工自费药负担率大幅下降按照河北省卫生厅要求,自费药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要控制在8%~15%左右,2004年市本级参保职工自费药负担率为3.4%,较2003年的7.2%下降3.8%,说明尽量使用《药品目录》内药品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用药管理逐步规范。

1.3.4参保职工平均住院日数下降2004年唐山市参保人员累计住院床日1013773d,平均住院日15.6d。市本级累计住院床日数481435d,平均住院日数18d,较2003年22.5d略有下降,整体上历年均呈下降趋势。

1.4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总体状况

唐山市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总平均比率为21%,市本级参保职工个人负担总平均比率23.8%。调查分析:

1.4.1个人负担总平均比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市本级2001年个人负担总平均比例为33%,2002年为25.5%,2003年为24.4%,呈逐年下降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乙类药品自付比例由20%降低到10%再降到5%;扩大了门诊特殊疾病病种(由8类18种增加到13类29种);药品目录扩大等等。

1.4.2人均医疗费增长过快①全市情况:2004年全年人均医疗费819元,其中:在职职工人均医疗费561元,退休职工人均医疗费1310元,为在职职工人均医疗费的2.3倍。②市本级情况:2004年市本级全年人均医疗费934元,其中在职职工人均医疗费616元,退休职工人均医疗费1380元,为在职职工人均医疗费的2.2倍。人均医疗费4年平均增长19.5%,绝对增长70.7%,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却只增长了6.13%。

2影响参保职工个人负担状况的因素

由于医疗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供方垄断性,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即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医疗消费实质上是一种被动消费,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消费,是极易滋生道德风险的温床。部分医疗机构存在忽视患者利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由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未能理顺和“以药养医”问题未能妥善解决,多开药、用贵药、乱检查、重复检查现象仍比较突出,为住院患者提供过度医疗服务以获得较多的医保基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医保基金的流失。

2.1按服务项目付费引发医疗过度供给

费用结算是医保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定额结算、总额预付、按项目结算三种。唐山市采取的是按项目付费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不仅容易诱导医院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而且还需要对大量的服务项目和收费账单进行审核,工作量大,管理成本高,其弊端日渐显现。

2.2药品费用居高不下,“以药养医”现象依然严重

2004年参保职工药品费用占住院医疗总费用的比重虽然较上年大幅下降,但仍然占住院总费用的50%左右,居高不下,药品费用的高比例严重地冲击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平衡性,增加了社会和个人的负担。

2.3医患双方道德风险引发医保基金流失的黑洞

由于医改涉及到国家、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以及医疗机构等方面利益的调整和分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机制还处在初始阶段,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新情况和新矛盾,而医患双方的道德风险在医疗保险领域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造成损失最大、最难以有效地规避,主要表现为:一是医嘱外记账,二是治疗与病情不符,三是乱记费、多记费,四是以药易药变通记账,把自费项目变通为统筹基金支付项目,如有的医院把住院床位费分解记账。

2.4制度因素使个人负担率难以再降

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乙类药品要先自负5%,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要先自负20%,然后在职职工再自负15%,退休职工再自负12%。这样算下来,参保职工最终个人要负担32%或29.6%,而像一次性医用材料、体内置放的材料、Ct、mRi等特检特治在住院患者尤其是大病患者的费用中要占相当的比例。外地转院、异地安置、急诊在非定点医院住院参保职工住院费用要先自负医保范围内费用的20%,个人负担明显加重,一般在50%左右,高出普通住院患者一半以上。部分县区没有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或实行了但筹资比例过低,也影响了个人医疗保险待遇,因此制度因素使个人负担率难以再降。

3降低医疗保险个人负担的措施

3.1优化结算办法,发挥核算机制

建立“按服务项目付费、病种定额、按实结算”等多种结算办法并举的复合结算机制,实行立体化的费用结算,充分发挥结算办法的杠杆作用,做到因医院而宜、因病种而宜、因管理而宜、因服务而宜,进一步融合医保关系,解决医、患、保三方面的矛盾,使医疗管理更加理性化、服务化,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费用的流失。

3.2对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和“两定点”信誉等级制度,即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政策、费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打分,按照不同类别的定点机构、定点药店执行医疗保险政策情况,确定a、B、C信誉等级,给予相应政策,采取不同管理办法,畅通医疗保险定点进出渠道,保证医保定点准入和退出机制更加科学,激励“两定点”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3.3强化指标控制,建立医保费用预警预报监控制度

强化指标控制就是建立一系列质量与费用控制指标体系,质量指标包括大型设备诊断阳性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手术伤口一级愈合率、患者平均住院日数、术前占用病床日数、门诊抢救成功率等。费用指标主要包括“三率”指标及辅助考核指标,“三率”指标即强化医疗服务管理的三项指标:个人负担总平均比率、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备药率、自费药负担率。辅助考核指标包括参保职工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次均门诊费用、手术患者人次数、特检特治占总医疗费用比例、人均住院费年增长率等等。

预警预报监控制度就是通过医保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对参保人员发生的住院、单病种、门诊特殊病费用及违规项目、医疗消费等指标进行重点监控,并采取文字通报、上网等形式定期公布。对各项指标增长较快,问题较多的定点医疗机构采取向主管领导发出《预警告知书》的形式,促使定点医疗机构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加强医疗保险费用的管理。

3.4加强政策引导,推进“三改并举”

药品价格管理改革应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尽可能建立比较完善的医药竞争体系和规则,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民;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双向转诊”制度,使门诊病人大量地向社区分流,降低医疗成本;规范医疗保险病人出入院标准,把康复治疗和护理由大医院向社区转移,降低平均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费用;建立医疗新技术准入制度,防止过度利用和滥用新技术。

理顺服务价格,在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重的基础上,合理提高医疗技术劳务价格。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首先要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建立药品流通的竞争机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通过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联系,促进医生因病施治,合理用药,遏制滥开药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患者对不同药店的选择,促进医院药房、社会药店的竞争,使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其次要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减员增效,降低医疗成本,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