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篇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篇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2:13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1

2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国质检系统开展“质量提升”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提升质量安全水平、服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主线,提出在全系统内开展“质量提升”活动。

《意见》指出,“质量提升”活动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活动,努力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增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性;努力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防范区域型、系统性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提升基础保障和基层建设的水平,提高全系统履行职能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广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部门、行业组织加大支持、指导和服务的力度,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增强质量意识,努力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

《意见》明确规定了“质量提升”活动的3项内容,即提升服务发展的水平、提升科学监管的水平、提升基础保障的水平。在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上,要求深入开展质量振兴活动、推动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积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加强产品质量示范区建设、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对外贸易便利化、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等;在提升科学监管水平上,要求做好建立健全质量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全过程监管体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专项治理的有效性、提高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水平、创新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等:在提升基础保障水平上,提出全面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加强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加强计量基础建设,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加强口岸检验检疫能力建设、完善质检信息化体系、推动质量管理科学研究、加强基层能力建设等。

为做好这项工作,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了“质量提升”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活动办)。总局局长王勇亲任组长,副局长支树平、刘平均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和领导担任小组成员。副局长刘平均任办公室主任,总局各司(局、厅)主要负责人、两委主管领导、信息中心和机关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人担任办公室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由质量司和通关司牵头,具体承担“质量提升”活动的日常工作。活动办内设综合组、行业协调组、地方指导组、企业联络组和宣传组5个工作组。

为将“质量提升”活动落到实处,《意见》同时提出了5项工作要求:一是精心组织,密切配合:二是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三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四是加强工作交流,保障信息畅通:五是加强指导检查,力求活动实效。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2

党员学习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

在认真阅读和学习了《指导意见》之后,我了解到为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不断强化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举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的领导下,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显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所以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市场化改革,坚定不移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的总体要求下,我们要努力实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还需要很多具体行为的落实。我从《指导意见》中选取了部分与我现阶段的学习生活关联较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学习和思考。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大力推进创新发展和科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交大一直都是西部地区高校的一个支柱和标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在传承西迁精神的同时也不断地在进行科技创新,我校很多的科研成果或是发明专利也在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等各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新建成的创新港就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级项目,是陕西省和西安交通大学落实“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西部大开发三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的使命担当、全球的科教高地、智慧的学镇示范。可实现人才、信息、资本等市场要素的穿梭流动。

同时《指导意见》中还提到了一点,就是保障西部生态建设,推进西部地区绿色发展。我一直在青海生活,我们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我一直都有了解并且切身感受到了,我们青海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也注重着原生态的绿色保护,坚定贯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相信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各项工作要求,我国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会更充分,西部大开发将很快形成新的格局。

对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1.多增设创新型学科,但我们本身的传统专业的发展也不应落下,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

2.加强传统专业的学科建设,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实验课的教学方式,培养本科生的科研意识。

党员学习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很久以前就存在的战略部署,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许多情况发生了改变,为了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党中央这次《指导意见》的目的就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西部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依然、一仍然: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指导意见》中给出了西部大开发的详细内容,首先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有,打好三大攻坚战(即精准扶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措施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主要目的便是推动西部的经济快速全方位的良好发展,其次,从国际角度上,加大西部的开放力度,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巩固国际交流与合作,当然,西部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指导意见》同时给出了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决定,重视生态保护,提倡绿色发展。最后,也是点明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同时也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重要决策。

总的来说,新形势下西部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而《指导意见》也是立足新时代,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国际交流,各类政策扶持以及人民幸福等等角度全方位的构建了西部大开发的具体落实措施,可以感受到国家将西部的建设当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步,而并非单纯的缩小东西部差距,西部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也能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与国际交流,是国家外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在当下我国国际地位日渐增长的背景下,西部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开创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

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之下,交大作为西部高校,应该要配合好党中央的决定,《指导意见》中提到过要支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西部高校的国际交流,由此我们学校可以适当加大交流力度,吸引更多留学生前来学习的同时,也要鼓励交大学子走出去。在人才政策方面,《指导意见》提倡注重选拔符合西部地区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我们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些政策,比如与西部的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吸引更多的交大学子毕业后扎根西部进行建设。根据《指导意见》中的提高创新发展能力要求,学校也可以加大培养创新能力的力度,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质量。

党员学习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

杨晓雨

我认真学习了《指导意见》,通过组织生活会和同学的交流,对《指导意见》的研讨做了以下总结:

《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这正契合了西安交通大学对创新港的定位,“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西安交大目前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时期,创新港建设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大对创新港的投入,让创新港成为西部最高地,带头促进西北的发展。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加大美丽西部建设力度、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西安交大在促进民心相通和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方面不遗余力。展望未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这一背景下,学校需要扩大对外交流开放合作,推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之间的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识时达变,敢于担当,勇于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进入新阶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着力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

《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之以恒推进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60多年前,西安交通大学顺应时代的需要,担负着建设西北的重任来到这里,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在《指导意见》提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意见,新的历史机遇就在眼前,交大要紧紧抓住机遇,大有可为。交大人要担起时代重任为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复兴尽最大的努力。

对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1、提高综合方面的能力,加强综合建设,同时突出学科特色。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跨学科跨专业能力,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

3、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西部建设。

党员学习西部大开发心得体会

学习研讨结论:

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我深刻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于西部地区全方面发展的重视程度,《指导意见》中指出:“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艰巨,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由此可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西部大开发可谓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意见》指出,西部大开发要做好大开发、大开放、大保护、大安全四篇大文章,并从经济,社会,生态,教育等各方面提出了提纲掣领的指导。

“一带一路”是大开放的核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发展的经验与智慧,中国人民的实践、中国治理的成功范例持续为沿线国家破解治理困局、寻找发展道路提供着宝贵的经验,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也是如此,我国从分享防疫信息经验到开展药物疫苗研发合作,提供物资保障,以切实行动让世界见证了我国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的回信也表达了希望世界各国优秀青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的愿望,巴基斯坦青年们真诚的话语也深深触动着我,让我看到一带一路建设确实给沿线国家人民的工作机遇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美美与共,共同发展,我衷心希望“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人民带去发展的希望和光明,为我国在国际上树立起充满担当的大国形象。

《指导意见》中还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放到突出位置,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我们的国家正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现代化道路,人民是否满意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满足西部地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是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重点。

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3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学习实践活动检查指导组第七组的精心指导下,我们紧密联系国资监管工作实际,精心组织、认真谋划、有序推进,准确把握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明确思路、解决问题“四个环节”,认真落实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组织群众评议三个步骤,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分析检查阶段取得了预期成效。现将分析检查阶段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做法

1、精心组织,在有序推进上下功夫求实效。进入分析检查阶段,我们认真按照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这一阶段的工作任务,迅速作出全面安排,迅即展开各项工作。一是及时转段动员。5月12日,我委召开转段动员大会,孙国强同志代表党委回顾总结了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了分析检查阶段的主要工作。孔培康同志对确保分析检查阶段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检查指导组的同志还莅临会议指导,组长闻桂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二是精心制定方案。根据市委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的安排,迅速行动,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讨论研究分析检查阶段工作,下发了《关于做好学习实践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通知》,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安排表,确保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有序推进。三是抓好组织实施。各单位“一把手”亲自动员、亲自部署,带头分析检查,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查边改,积极发挥引导带动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按照“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创特色”的要求,抓住重点环节和关键步骤,切实做到领导带头组织,党员全员参与,活动全面启动,确保了分析检查阶段扎实深入开展。

2、开门纳谏,在找准查实问题上下功夫求实效。在学习调研阶段开门谏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广开言路,围绕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创新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优化国资监管环境、提高队伍建设水平、加强党性党风党纪等六个方面重点内容,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广泛开展征求意见活动。一是召开征求意见会。组织召开了由市级机关12个部门领导、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和直属单位领导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民主恳谈会。结合破解难题、建立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服务和促进企业发展等工作,召开了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县区国资委领导参加的民主恳谈会,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三是开展公开征集活动。通过国资委学习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开设电子信箱、发放征求意见函等形式,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建议。四是开展谈心谈话。委主要领导与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其他领导与分管部门和单位部份党员干部进行谈心谈话,广泛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在整个查找问题过程中,发放征求意见表50份,召开座谈会2场,开展谈心谈话活动21人次,共征求到意见建议21条,经梳理后意见建议四个方面十条。切实找准查实了国资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

3、开展批评,在剖析思想根源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把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作为分析检查阶段的首要环节来抓,在确定会议主题、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谈心活动、撰写个人发言材料、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于6月5日下午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还邀请了市委组织部和市委指导检查组的同志参加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在民主生活上,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围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这一主题,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自我分析,对照检查,既找出了不足,又分析了原因,既查摆了突出问题,又明确了努力方向,达到了坦诚相见、沟通思想、民主团结、增进和谐的目的,民主生活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同时,机关4个党支部先后召开组织生活会,每一名党员干部都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查摆突出问题,并注重从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上寻不足、找差距,注重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学风上深刻剖析根源,注重从切实整改、自我提高上明确努力方向,取得了积极成效。党员领导干部还参加了双重组织生活。

4、充分酝酿,在形成高质量报告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把形成高质量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作为分析检查阶段的中心环节,认真抓好落实。为形成高质量分析检查报告,党委书记、主任孔培康同志高度重视,全程抓好这项工作。多次召集起草小组成员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具体要求。《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初稿后,还两次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讨论,形成《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对《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征求意见和民主测评,召开了由机关和直属单位的领导、中层干部和群众共30人参加的征求意见和民主测评会,并将《分析检查报告》(征求意见稿)派专人送达9家国有企业、20个机关部门、街道和离退休的党员干部,进行征求意见和民主测评。共发出征求意见和民主测评表55份,收回47份,征求意见建议3条、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评价为赞同44票、基本赞同2票,赞同率达到93.6%。在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又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质量较高的分析检查报告,使分析检查报告真正成为指导、推动国资监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总的来看,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为深入开展下一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个别党员分析问题还不够深刻、不够到位;在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上力度还不够大,学习实践的质量和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具体组织实施、不断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上还要加强和改进等。这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学习实践活动中,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主要成效

通过深入分析、深刻检查,进一步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和具体措施,为顺利转入第三阶段奠定了良好基础。分析检查阶段取得了以下成效:

1、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国资监管工作科学发展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理念有了新的深化,思想有了新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国资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推进国有经济转型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的核心任务,聚精会神想发展大局,集思广益议发展大事,凝聚智慧谋发展大计,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二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发展壮大。始终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握时机,抢抓机遇,着力推进国有经济发展,着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造和谐稳定的局面。三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抓住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切实做到加强监管和优化服务并举。牢固树立以监管促发展、以服务促成效的思想,切实把依法监管和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始终坚持监管寓服务之中,强化服务职能,改进服务方式,确保监管尽责、服务到位。四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大力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推动党员干部思想解放,并把解放思想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具体实践。大力弘扬“求真、实干、创新”的作风,保持坚定的信心,提振工作激情,增强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和谐安定氛围,形成推动国资监管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开创国资监管工作新局面。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4

编制规划是件大事

记者:据了解,《规划》的制定经过了前期准备、课题调研、初稿起草、集中修改、征求意见、专家评审等阶段,那么能否介绍下规划编制的背景?

有关负责人:可以。这个《规划》的编制工作是2015年5月正式启动的。我们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编制工作方案。编制期间,领导小组先后五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指导《规划》编制情况;先后六次向质检总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分管领导汇报《规划》编制情况;数易其稿,形成草稿,邀请纤检系统专家开展专题研讨,收集各类建议和意见200多条,在研究、吸纳相关意见及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后,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2016年12月,向国家认监委、标准委及质检总局各司局征求意见,收到总局计量司及产品质量监督司反馈的2条建议,经研究后,全部采纳,形成《规划》论证评审征求意见稿。今年1月初,召开专家评审论证会,来自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供销总社、西安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的8位专家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论证,并提出19条意见和建议,经修改完善后,形成规划送审稿。今年1月23日,经质检总局局务会专题审议通过,2月9日《规划》正式印发。

记者:编制《规划》过程中是否注意了哪些问题?

有关负责人:这个肯定是有的。可以这样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结合中央精神、质检总局的要求。紧紧围绕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战略布局,以及质检总局关于“十三五”期间质检工作的总体部署,将基层工作实践与中央顶层设计做好衔接。二是结合产业升级、结构调整需求。将推动解决纤维产业发展粗放、布局调整、供需不匹配、产能过剩等问题,作为纤检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着力点,及时调整工作思维,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维护纤维产品质量安全,助力产业调整升级。三是结合纤检事业自身发展需求。新形势新问题为纤检工作发展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围绕提升自身履职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质量技术基础、提高纤检工作公信力,推动纤检事业发展。

规划好坏首先看思路

记者:如何构想《规划》的定位?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有关负责人:“十三五”期间纤检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题是保障、支撑和引领,主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纤检事业。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的部署,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工作方针,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要求,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服务纤维生产加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纤检事业发展新体制,全面提升纤维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纤维产业质量安全。

记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是否也就有了一些基本的原则?

有关负责人:是的,《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这样概括:坚持市场规律与监管效率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技术引导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稳步推进相结合。

记者:那么,如何表述《规划》的目标?

有关负责人:《规划》总体目标设定充分考虑了纤维产业、纤检系统实际情况,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总局“十三五”规划以及相关棉花、物流、纺织等专项规划充分衔接。总体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纤检理论、制度、技术、机制工作体系。纤维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纤维产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智能化纤维质量管理体系初步构建。新疆、内蒙古、广西等条件较好的纤维重点区域纤维质量明显提升,其他地区纤维质量稳步提升,纤维产品供给体系质量显著提高。中国纤维标准体系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质量标准和检验技术向“一带一路”国家辐射。纤维公证检验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显著提高。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纤维市场环境,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保驾护航。

抓住关键定内容

记者:感觉到《规划》的内容很丰富,能否概括下主要有哪些方面?

有关负责人:《规划》主体分为成效经验、发展环境、总体要求、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六个部分。

记者:有哪些成效经验?

有关负责人:《规划》从坚定不移抓质量、全力以赴保安全、一心一意促发展、改革创新强质检四个方面对“十二五”期间纤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得出坚持服务全局工作、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提升工作有效性四个发展经验。

记者: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什么?

有关负责人:“十三五”期间发展环境概括为两点:一是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一带一路”、区域经济新战略、供o侧改革的实施,为加快传统纤维产业技术升级、促进走出国门加速成长提供了重要机遇,标志着我国纤维产业已经具备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纤检事业正步入发展的良性轨道。二是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纤维产业供给结构严重失衡,“量大质低”,纤检事业满足纤维产业转型发展诉求、满足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需求、满足国家创新型政府要求任务艰巨。

记者:如何把握《规划》的主要任务?

有关负责人: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1.加强纤维质量监管。着力推动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建立质量诚信与银行信贷管理协作机制,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快推进纤维加工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共享进程;加快纤维质量监管方式转变,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责任主体、专业纤检机构监管规范、协会团体辅助自律、公众参与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系,落实“放、管、服”,简政放权;强化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学生服、面料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学生服、面料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人民群众质量维权意识,完善“阳光纤检进高校、进工地、进幼儿园”活动;探索监督管理与行政执法的协作模式,厘清与不同层级政府及质监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探索推进纤维质量监管权力清单制度建设。

2.完善质量技术基础运行保障。强化公证检验能力建设,建立适应纤维产业发展,满足未来纤维公证检验需求的检测体系,加快实验室检验技术升级,提高公证检验的先进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仪器化非棉纤维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逐步实现非棉感官检验向仪器化检验转变;启动纤维标准提升工程,提升纤维标准影响力。建立更加协调配套、先进科学、适合中国国情的纤维标准化体系,强化检测技术国际交流合作,推进山羊绒、茧丝、麻类等纤维的标准国际化,向中亚、东亚、东盟相关国家输出我国棉花、羊绒、茧丝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技术。

3.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大政策融入力度,m一步推动公检制度融入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力度,推动纤维公检制度和政策性贷款、市场保障金、物流体系融合;发挥对产业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对纤维产业全链条的服务作用,对接农业、加工、流通和纺织需求,发挥公证检验大数据的作用,推动中央供给侧战略的实施,开拓棉花公证检验新服务;探索培育纤维品牌,与地方政府以名牌带动经济发展需求对接,推动实施纤维品牌发展战略。倾斜“一带一路”覆盖区域,推动优质纤维产区创建名牌产区,推动优质企业创建名牌企业,为产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宣传推荐、人才培养、检验服务。

4.夯实质量监督基础。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完善纤检事业法律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完善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建立健全大案要案报备、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大力加强科学技术支撑,推进系统技术能力建设,强化区域技术能力建设协调发展,加快纤检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纤维计量监督、量值传递和计量检定、仪器设备维修和保障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建设。贯彻实施“人才强检”战略,优化纤检人才队伍结构,建立纤检事业发展专家智囊库,为谋划纤检事业发展,解决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供良策;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建立纤检系统行风建设的综合预防治理机制,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记者:三项重点工程是什么?

有关负责人:重点工程有三项:

一是纤维质量监督强化工程。包含3个子项目,纤维质量监督体系建设项目,搭建企业产品质量承诺公示平台,建立纤维质量监督检查结果公示平台;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项目,搭建纤维企业质量信用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启动纤维企业品牌推进工程;纤维制品放心工程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纤维制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推动将学生服监督专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在全国10个省建立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纤维制品质量舆情监控和舆情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二是纤维质检体制改革深化工程。包含两个子项目,深化棉花质检体制改革项目,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的检测技术体系,建立棉花公证检验信息技术示范实验室20家,稳步提高公证检验覆盖率,开展棉花标准重大课题研究。推动毛绒质检体制改革项目,实现毛绒质量管理信息化,新建、改造毛绒、茧丝、麻类纤维公证检验实验室15家,制修订毛绒快速检测方法国家标准,推进毛绒纤维检测仪器化,研制毛绒仪器化公证检验设备校准样品,建立非棉纤维标准样品生产基地。

3.互联网+纤维质量工程。包含两个子项目,纤维质量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全产业链,实现纤维质量信息与产业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挖掘产业质量风险点,研究产业质量发展趋势,为纤维产业经济升级服务。检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立服务公证检验工作的智能化、集约化支撑体系,实现检验资源、检验设备、突发性质量事件应急处理、新型纤维材料信息、检验人员交流与培训等信息共享。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5

(一)打牢工作基础,依法行政制度化。我局重视发挥法制工作服务司法行政工作大局中的作用,将法制工作与执法执业、内部管理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制度建设。一是完善业务管理、法律服务行业执业二类制度,强化执法执业规范建设。二是进行《市司法局执法依据执法事项》、《市司法局规范性文件汇编》、《市司法局制度文件》三个汇编,强化法制工作规范管理。三是明确工作时限实现率、出证差错率、投诉查处率、行政执法过错追究率四项测评指标,强化法制工作效能督查,提高了法制工作质量和效用,促进了执法行为规范化。

(二)创新工作机制,依法行政规范化。创新执法执业监督领导机制。整合局纪检监察和政策法规部门资源,成立市司法局行风建设办公室,建立了由行风办、行业协会、县区局、市局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法律服务行业执法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集中受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执法执业监督机制,实现依法行政与纠风治乱和效能监察的统一管理。创新执法质量管理机制。将执法工作纳入全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各项行政执法工作标准化管理,法制员通过现场访谈、查阅文件、抽样、记录等,对各处室工作进行符合性审核,落实纠正措施,促进了执法工作质量和执法管理水平提高。试行行政指导工作机制。根据管理事项和服务对象需求,探索建立了重点项目行政辅导、服务发展行政建议、监管检查行政提示、轻微违规行政警示、行政处罚案后帮扶等五种类型的行政指导工作制度,促进了司法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职到位和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

(三)优化服务环境,行政监督社会化。以“多维度、信息化、能动性”为着眼点,整合便民服务资源,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阳光司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打造司法行政阳光服务品牌。一是实行阳光政务,提高政务信息公开质量。在局门户网、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及时、更新工作依据、文件制度、工作动态等,开通网上办事栏目,充分满足民众和媒体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知情权及舆论需求,提高工作透明度。二是实施阳光管理,实现权力网上规范运行。将行政权力全部纳入网上公开运行,强化电子实时监控,开展行政提速,实行逐月通报,推进权力运行质效并进,目前我局上网运行的行政权力事项共计5类93项261件。三是开展阳光行动,提高网络问政效能。畅通局门户网“局长信箱”、“在线投诉”以及淮水安澜网“民生通道”、“阳光”政民互动渠道,建立24小时网络值班、网络发言人制度,规范网诉网复、调查核实程序,及时跟帖回复群众咨询投诉,并跟进落实,强化效能问责,进一步提高了机关执行力。

(四)加大研讨力度,依法行政科学化。组织专题理论研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法律问题,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先后形成了《开展留守儿童法制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组建律师维权中心为社会正义撑腰的重要性研究》等一批优秀理论文章,促成全国主流媒体聚焦盱眙留守儿童法制宣传,苏南企业家现场设立奖金5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见义勇为维权中心,为弘扬社会正义者撑腰;成立市台商法律服务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肯定和台商的好评。抓好业务性调研,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关于稳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的调研报告》,为我市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强化司法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被省厅内网调研专栏采用,为在全省开展执法考评提供参考;市委办、市政府办出台的《转发<司法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律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为推动全市律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与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构建和谐审辩关系切实维护司法公正的意见》,有效改善了律师执业环境。认真组织重大活动,提高执法把关水平。在全市法治建设等各项活动中,我局认真组织、策划、督办、考评,推动各项活动取得预期效果。联合市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市县处级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暂行办法》,组织了8次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共有108名拟任处级职务的干部参加集中考试,增强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开展“小手拉大手与法一起走”行动,创建“青少年零犯罪社区”,我局被司法部、中央综治办、中国关工委表彰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五)加强队伍建设,行政行为文明化。我局突出执法理念、执法素质、执法能力三项重点,着力推进司法行政队伍文明服务水平提高。一是开展专题教育,强化依法行政理念。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在执法思想、执法作风方面存在问题,深化制度执行意识,使全体干警真正成为依法行政的实践者和推动者。二是组织专题培训,增强依法行政素质。把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考核、评先、任职的依据之一。通过集中授课、岗位自学、网上学习、选派参训等形式,落实行政执法人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全员轮训制度。邀请法律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组织人员参加市法律知识更新培训、省行政复议应诉资格考试等,提高了队伍法治素养。目前,市局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已达到14名,2人具有行政复议应诉资格证。三是开展案件评查,提升依法行政能力。连续三年集中开展了涉法涉诉案件、行政执法案卷、法律服务案件三类评查工作,通过认真审查案卷的办理程序、手续、证据、时限、效果,指出存在问题,提高了办件质量,促进了基层案件办理行为规范化。

(六)发挥职能作用,司法行政实现跨越发展。市委、省厅主要领导先后12次做出肯定批示,充分肯定我市司法行政部门服务大局、服务民生、社会保障等工作。一是融入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法律保障得到新加强。深入推进大调解工作机制建设,大力推行网格化排查新模式,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的防范、调解和处置能力;加强社区矫正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交付衔接、监督管理,重新犯罪率为0.56‰,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加强刑释解教人员数据库建设、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完善基本信息沟通机制,加大社会化帮教力度,有效防止脱漏管现象发生,帮教衔接率100%,安置率96%,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融入党委政府经济转型升级工程,法律服务迸发新活力。广泛开展“法律服务直通车”等活动,为加快经济转变提供全方面的法律支持,全市各律师事务所共担任法律顾问1255家;公证业稳步发展,积极对接重点项目推进、招商引资、企业经营、城市化建设,无一件错假证;大力推进法律援助扩容升级,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提前完成省“十二五”末万人办案率8件目标,连续六年有案件入选“全省十大案例”;认真开展“三大类”司法鉴定,规范出具司法鉴定报告;成功组织国家司法考试,连续多年实现考卷零差错、考场零隐患、考务零失误、考试零重大违纪、考生零投诉“五零”目标。三是融入党委政府法治建设工程,法制宣传开启新篇章。总结“五五”普法成果,启动“六五”普法,开通普法网站,以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创新法治文化传播形式为抓手,大力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法制宣传教育,推动建成覆盖城乡的各级各类法治文化阵地1300多个,涟水、淮阴、清浦、水利系统等县区和普法单位相继建成全省有影响的法治文化阵地。大力推进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重点的各类法治实践,深入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全市有5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71个村(社区)被表彰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完成《2012年全市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确定的重点工作情况

(一)大力推进行政职能转变。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经组织专题调研、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向市政府常务会议作“关于理顺全市司法所管理体制的情况汇报”,11月20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司法所建设的意见》,使司法所成为县(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近期,各县(区)将按照“机构独立、编制单列、职能强化、管理规范”的要求,落实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强司法所的组织、业务、队伍建设。开展行政指导,更新执法理念。以优化服务、促进发展为目的,出台实施意见,制定程序规定、执行制度、格式文书等,协调相关处室积极推行重点项目行政辅导、服务发展行政建议、监管检查行政提示、轻微违规行政警示、行政处罚案后帮扶等五种类型的行政指导,以“项目+案例”模式,将行政指导这一柔性的行政管理方式全面融入业务工作之中,实现涉及外部工作事项纳入行政指导范围100%,目前,已开展行政辅导50件,支持了服务对象做优做强。强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我局严格执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受理、、保密审查和监督保障制度,明确专人负责系统管理,强化政务公开及权力网上运行的实时监督,实现信息从源头产生、收集存储到公开的规范化管理。专题召开各处室负责人会议,过堂督查,并及时沟通,及时提醒,逐月通报,推进了政务公开及行政权力网上规范运行。公开信息107条,依申请公开1件,没有发生不符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情形,运行行政权力2类3项93件。

(二)切实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一是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部门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和备案制度,对2010-2011年度规范性文件进行分类汇编,对本局和县(区)司法局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通报,并及时在局网站上向社会公布,确保局规范性文件内容合法、制定程序符合规定。二是扎实加强制度建设。邀请专家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市司法局行政调解工作制度(试行)》,探索和规范了我局运用行政调解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方法;以群众满意为导向,制定《市司法局101%服务制度》、《市司法局2012年服务质量目标及分解表》,深入推行依法行政责任制。三是加强工作标准制定。围绕司法行政事业发展、业务工作创新、重点工作推进、重大行政决定等,研究制定各类工作标准,组织人员就“争创群众满意的法律服务示范窗口”、执法工作标准进行讨论,出台《市司法行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点标准》、《市司法行政系统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标准》、《县(区)局执法考评细则及评分标准(试行)》,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授奖重要依据,进一步推进工作提质、提效。

(三)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和相关制度规定,坚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重要工作集体研究决定。明确重大决策事项范围,重视做好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形成干警参与、调研论证和领导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和社会公示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听取公众意见、专家论证、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所有重大决策,确保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切实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杜绝了行政决策中擅权、专权和滥用权力现象发生,实现决策责任制约。今年,我局经组织调研、局办公会议讨论,科学民主决策主要有三大事项:一是积极协调将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列入全市政法十件大事,深入全省部分地区调研,在我市洪泽县进行试点,现已在全市推开,推进了基层司法所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打造新型教育矫正模式,市社区矫正局机构已获市编办批准,逐步建立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矫正工作队伍,实行“一纵五并举”新型教育模式,即从上至下三级联动教育,引入心理矫治,开展感化、训诫、专题、帮教、回访教育并举的矫正模式,提高了问题对象自我调控能力。三是提请市两办发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联合四部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推进会,同时运用网络宣传,开发法律知识竞赛题库和网上答题系统,扩大了普法工作实效。潘恒球入选全省十大法治人物,实现我市历史性突破。

(四)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加大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强化执法执业检查。一是开展案件评查。制定实施意见、评查方案,通过“健全体系、严格标准、丰富形式、完善制度”四项举措,将案件评查工作同执法规范化建设和涉法涉诉工作相结合,采取各处室专业评查与评查小组复评相结合的方式,排查梳理了职能处室受理的投诉案件、有可能赴省进京上访的案件以及法律服务案件共100件,围绕案件的事实认定、证据收集、程序应用、法律适用、实体处理、办案人员工作作风、案件处理和社会效果等八个方面开展自查复查,同时对各县(区)局案件评查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各县区案件评查工作开展情况,通过评查,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办案质量。二是开展执法服务质量检查。将执法质量管理作为重要抓手,明确服务质量目标,按岗位职责与工作标准、工作规范与服务制度、执法程序与具体要求、服务对象满意调查与改进反馈等方面,编制检查计划、检查表单,成立5人内部审核组对各处室半年服务质量进行符合性审核,通过现场访谈、查阅台帐等,强化了处室责任,加强了过程管理,促进了工作持续改进。三是开展执法执业考评。我局把执法考评工作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关键,明确执法过程控制要求,固化执法标准;将监督检查融入日常工作中,固化监督检查;明确执法质量目标考核细则,固化考核评价。成立由分管领导带队、处室负责人参加的执法考评组,突出执法规范、投诉、开展执法执业监督检查情况等方面,通过一听、二看、三查阅和交流座谈的形式对县(区)司法局执法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和督导,并走访法律服务窗口单位,查阅工作资料、看事务公开情况、发放调查问卷,严格执法考评标准,逐一打分,及时反馈,强化了监督检查力度。同时广泛开展社会评议,聘请行风监督员,加强与公安、法院、税务等部门及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视察,组织开展社会评议,变封闭式考核为开放式评议,确保执法考评取得实效。

(五)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了各处室负责人为责任人的行政调解责任机制,各相关业务处室具体承担各自行政职能和业务范围内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积极推动行政调解工作开展;联合市中院、公安局、卫生局、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出台了《关于联合化解医患纠纷的意见》,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消费纠纷调处与大调解工作对接的实施意见(试行)》,增强行业性纠纷的化解力度,专业调解工作水平大幅提升;创造性地开展社会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信息化”运作、“法律化”调处工程,完善月例会通气、季督查分析、半年讲评通报等制度,积极实施援调对接工程,启动农民工讨薪案件办理高速通道,快立快办、务实高效地全力化解社会矛盾;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人员,先后开展了“以调促和,喜迎十”为主题的社会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以“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的调解“十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社会知晓率,群众对调解协议的“法律化”认可度也随之提升,全市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共调处成功31432件,调处成功率98.4%,防止矛盾纠纷激化17466件,劝阻群体性上访337批次6220人,防止纠纷引起自杀50件50人,防止民转刑案件62件149人,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六)完善依法行政保障措施。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完善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述学制度,把法制学习作为领导班子建设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中心组成员学习笔记、撰写学习体会和理论及调研文章适时进行检查考核,提高了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增强依法执政能力。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核。制定年度学法和培训计划,以网络教育、座谈讨论、办公网平台交流等方式,增强学习互动;以业务培训为突破,精心开设基层工作、社区矫正、公证工作等业务培训班5期,近500人次参加了培训学习。月底我们对持有行政执法证的人员进行了统一组织考试,并将考试结果及时上报,所有人员均考试合格。开展服务为民系列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学习,提升忠诚度,助推大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职业道德主体教育实践活动、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提升了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提高了服务水准。以“优化服务,执法惠民”为主题,开展行政执法服务月活动,制作宣传靠牌、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组织了由公证员、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组成的法律服务队伍,接受群众法律咨询,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展示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三、2011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整改情况

针对2011年度我局依法行政工作存在的基础薄弱、执法监督信息化水平不高、部分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和水平不强等不足,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将依法行政与执法规范化建设、争创群众满意的窗口服务单位活动、解决执法突出问题相结合,找准定位,加大力度,通过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制度,提升服务层次和质量,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明确执法质量目标、执法岗位职责、执法过程控制要求,强化执法管理;突出执法规范、执法办案质效、投诉等重点,开展案件质量跟踪督查、执法考评、行风评议等,强化监督检查,推动了执法、执业行为的规范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得到了有效履行,工作成效得到了领导及群众的充分肯定:扎实开展“三进三服务”法律服务工程,办理涉及农村、城市居民医疗、养老和其他社区保障政策落实法律事务671件,为法律服务对象减免费用涉及金额766万余元,着力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实施法律援助“司法为民”工程,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720件,切实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组织实施基层基础“强基”工程,7名同志荣获国家有关部委的表彰,市律协党委被表彰为全省律师行业先进党组织,罗岸伟被评为全国优秀律师并当选中华全国律协理事,实现律师行业历史性突破,夯实了司法行政社会管理科学化发展的根基。市委书记刘永忠今年五次就市司法局工作作出批示,省司法厅厅长缪蒂生年内两次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成效。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局将着力贯彻两个《意见》,以两个《意见》作为推进依法行政的行动指南,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行政管理创新,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服务发展水平,努力推动我局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务求实效,组织好服务质量年终评查、执法状况考评、行风建设示范点创建三项检查。着力执法执业监督,完善执法服务质量标准,探索多样化的柔性执法方式,定期开展服务质量内部审核,适时组织案卷评查,促进服务质量提高;健全执法考评工作长效机制,在完善配套、评改结合、宣传示范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执法考评的导向、激励、监督、管理作用;开展行风建设明察暗访,查找问题,组织开展观摩会,发挥组织推动作用,命名、授牌一批行风建设示范点、示范岗,加强典型示范,提高司法行政系统行风建设水平。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6

关键词:林业;信息化;意见;解读

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我们林业系统贯彻党的十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全国林业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步伐,更好地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意见强调,林业信息化是破解林业发展难题、创新林业发展平台、促进林业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的关键抓手。将信息化融入林业建设全局,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是顺应世界信息时展潮流,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等中央决策部署,开创林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实现林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统一思想为前提,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启动智慧林业建设,为提高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现代化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贡献。

意见实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举措。

1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总体要求。一是充分认识林业信息化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二是准确把握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2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一是优化林业信息化顶层设计。二是完善林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三是强化林业信息资源整合。

3加强网站建设,推动职能转变。一是加强林业网站群建设。二是推进林业办公网站群建设。

4深化业务应用,开展示范建设。一是加强重大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二是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市县建设。三是开展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建设。

5深化数据挖掘,促进兴林富民。一是加强林业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二是深化林业商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6加快标准建设,提高质量效益。一是加快林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二是推进林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7健全安全体系,保障信息安全。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体系。二是落实风险评估和等级保护制度。

8是增强创新能力,夯实发展基础。一是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加强林业信息化软科学研究。

9理顺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支持。一是建立行之有效的财政支持机制。二是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质监各项工作。着力提高全县质监工作服务××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着力转变不利于质监事业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质监领导干部破解难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质监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建立完善一整套富有效率、合理公正的质监体制机制,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质监事业新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要求

整改落实工作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服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质监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做到能改的要立即改正;需要一定时间的,要制定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属于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的,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应当解决但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紧紧围绕服务××经济建设,推进各项质监工作,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明确责任,以“创新质监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为主线,坚持“抓学习教育、强化理论知识,抓调查研究、探求发展机制,抓整改落实、努力改进不足”的方针,以落实整改项目带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

三、整改目标

通过整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领导班子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质监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推动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有力,为推进质监事业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作贡献。

四、整改项目及措施

(一)学习实践活动期间可以整改落实的项目和整改措施

1.积极帮助××县清真肉食品加工厂向上级质监部门协调牛干巴产品的“酸价”指标问题。

组织有力证据,向省、州质监局反映用国家标准GB2730-2005《腌腊肉制品卫生标准》中理化指标酸价的“灌肠制品、腊肉、咸肉”标准来衡量牛肉产品的质量,是不尽合理的实际问题,争取不将酸价指标纳入牛干巴产品质量检验判定。

2.进一步畅通群众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举报、计量器具检定申请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事宜的咨询渠道。

在全省开通96128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的基础上,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公布我局各股室电话号码和计量器具检定程序、组织机构代码办证程序,进一步方便群众对有关产品质量问题的举报、计量器具检定申请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办理事宜的咨询。

(二)近期能够整改落实的整改项目和整改措施

1.紧紧围绕全县重点经济发展项目的推进思路,充分运用质监职能服务地方经济。

进一步加强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扩大内需保增长政策措施的若干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质监服务企业的活动。具体是:对全县13个重点工业经济发展项目中的××县马氏木业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木地板生产线和云南大理荣联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肉加工项目,由于涉及生产许可证管理,向业主深入宣传相关制度,积极帮助企业从建厂开始就向规范化迈进,为顺利取证打下基础。

2.多注意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高,收集整理本单位突出的工作亮点,进行宣传和推广。

一是各股室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把工作亮点和经验材料及时反馈给办公室,并注意多向县委、政府和州质监局上报,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多宣传、多推广。

二是充分利用质监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宣传质监工作的亮点,为营造质监工作的发展环境做好宣传工作。

3.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和新修订的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宣传,进一步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法律意识,努力提高我县的食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水平。

采取召开宣贯会、发放法律法规单行本及宣传资料、深入企业宣传等多种方式,让企业了解“两个安全”的重要性,并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承担起安全责任。

4.确保烤烟收购用计量器具准确可靠(人为破坏除外)。

充分履行职责,在烤烟收购前对每一烤烟收购站点的每一台收购用计量器具依法进行检定,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在收购期间,不定时进行监督巡查,严厉打击各种计量违法行为,确保烟农和企业的合法利益。

(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整改落实的项目和整改落实措施

1.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上还存在一定偏差,“一盘棋”思想还未完全形成,质监工作的职责和理念有欠缺。

每周不少于一次组织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学习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全体人员责任、大局意识和服务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职工头脑,指导质监工作。

2.全面完成县委安排部署的挂村包组工作任务。

按照《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挂村包组工作的通知》(巍办法〔2009〕23号)要求,对我局挂村包组的五印乡岩子脚村委会从宣传政策法律、完善发展思路、推进重点工作、解决困难问题、化解矛盾纠纷、听取意见建议等方面,力尽所能地支持帮助群众。

五、具体实施要求

1.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局领导班子成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带头抓好整改落实工作,深入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做到务实的作风不改,扎实的工作力度不减,为做好整改落实工作做好表率。

2.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局领导、相关股室要按照本方案分别抓好对应整改落实项目的各项工作,保证整改措施有人抓、有人管,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取得实效。

3.上下联动,协调配合。各股室要统一认识,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达到上下联动抓整改,全员参与抓整改。广大党员干部和职工要有大局意识,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整改落实工作。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8

本刊讯(杨希张晓楠)国务院办公厅5月13日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意见》指出,要从九个方面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一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五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六要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七要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八要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九要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意见》强调,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9

根据省委教育工委《全省教育系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安排,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苏州科技大学围绕“学习新思想,改革再出发,开放迈新步,发展高质量”主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教育工委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导向、坚持领导带头、坚持联系实际、坚持结合融入,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一个目标”、“三大任务”、“六大提升”,紧紧围绕推动“以品质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和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特色发展”道路,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落实活动。全校各级干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扎实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而持续推进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着力破除与新时代要求、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凝聚广泛思想共识,提供强大创新动力。

二、方法步骤

按照省委、省教育工委统一部署,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党员干部为重点,面向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从2018年5月开始到2018年年底,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阶段(5月底—6月底)。一是动员部署。校党委根据省委、省教育工委统一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精心策划部署。各二级党组织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大讨论活动的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精心策划部署,广泛宣传发动,拉开大讨论活动序幕。二是征集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学校改革发展中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发动各单位结合实际,深入开展有针对性的大讨论。三是舆论先导。充分利用我校各类媒体宣传报道大讨论活动情况,营造良好氛围,吸引干部师生广泛参与。

(二)学习讨论阶段(6月底至8月底)。一是结合纪念真理标准问题讨论40周年,各级党组织通过举办中心组学习会、报告会、研讨会、教职工政治学习会等形式开展学习研讨,推出一批学习研究成果。二是在我校官网官微刊发全校师生大讨论活动的动态情况等,在校报开辟专栏刊发解放思想大讨论征文。三是召开各方面代表人士座谈会,广泛听取师生对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四是举办解放思想主题论坛,邀请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作系列报告。

(三)实践转化阶段(8月底至12月上旬)。校属各单位认真梳理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意见建议并提交学校党委办公室,学校专题研究,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巡视整改任务落实等工作,把大讨论活动形成的共识性意见,切实转化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办法、措施和政策制度,体现到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具体方案上。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科学确定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系统谋划走在前列的路径举措,全面落实走在前列的机制保障,形成一批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努力突破长期制约学校事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全校师生普遍关注的难点问题。

(四)持续深化阶段(12月上旬至年底)。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学习报告会、理论研讨会,深入学习贯彻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大讨论活动成果,推动学校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持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党委常委为成员的学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主任由党委宣传部部长担任,成员由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办公室主要负责人组成。各二级党组织成立本单位解放思想大讨论领导小组,由二级党组织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本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团委书记等有关人员参加,机关党工委以职能部门为单位成立领导小组,由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由各职能部门班子成员组成。要明确职责任务,严格责任落实,把大讨论活动与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与学习领会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特别是与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谋划推进,精心组织实施。

在大讨论活动中,校领导要带头学习研讨,亲自撰写讨论提纲,做好分管与联系单位活动开展的指导和检查。各二级党组织负责人抓好本单位在各阶段的学习讨论。

(二)搞好分类指导。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重点围绕增强“四个意识”、强化系统思维、砥砺担当精神,着力破除影响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进一步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教育思想,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组织者、引领者;对学校教学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重点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在深入调研讨论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对策建议,做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和“先锋队”;对普通教师,重点提振投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精气神,做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热情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篇10

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重要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全会部署,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一、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落深落细落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严格落实省委“三四八”工作机制,健全完善贯彻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工作管理台账,确保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2.深入学习宣传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组织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全省教育干部培训必修课程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推动高校落实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员轮训。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党100周年等主题遴选支持一批重点课题,深化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述。组织编写《在福建》等系列采访实录辅导读本。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上讲台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机制常态化。

3.系统推进教育系统基层党建。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学习·诊断·建设”行动,持续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党建工作“强基”计划。落实中小学校党建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落实《民办学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加强机关党建工作,开展支部达标创星活动,深化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压实压紧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责任链条,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问题。

4.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深入实施学校思政课“一攻坚四创优”行动,遴选建设一批学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加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持续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集体行动和“一校一策思政课”行动。研究制定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筹划组织学习“四史”、“网上重走长征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第六季全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机制。加快补齐思政课专职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短板。推动高校持续加强易班校本化建设,培育一批网络育人品牌。

5.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科学精准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巩固拓展校地联网、部门联防、上下联动、家校联手、师生联合“五联”机制,压实属地、部门、学校、师生“四方”责任。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共防,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加强学校健康管理,抓好学校其他传染病防控。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分学段对师生个人加强防护提出要求。推动应对“疫后综合征”各项具体工作落实落地。

二、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6.编制“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牵引性作用的重大政策、项目、工程、计划。做好与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教育“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衔接。制定“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分工方案。研究制定“十四五”院校设置方案。加快推进独立学院转设。持续推进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高质量发展。完善省、市、县三级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机制。

7.稳步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制定省级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正确认识高层次人才称号、规范SCi论文指标使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破除“唯论文”等配套文件。引导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健全质量保障制度和自我评估机制。督促指导高校改进教师科研评价。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纳入经费监管、改革督察、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8.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细化高考综合改革配套政策和措施,组织开展新高考全流程适应性考试,加强新高考命题、考试、录取等工作管理,确保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稳步推进中考中招改革,深化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制度。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完善普通专升本考试招生政策,规范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等各类特殊类型考试招生管理。

9.系统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我省实施意见。做好国务院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接工作。开展对市、县两级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实施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工作。组织开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推进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标准化等评估工作。

10.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研制民办高校分类登记实操办法、退出补偿或奖励计算办法。完善民办学校年度报告和年度检查制度,修订民办高校年检指标,规范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持续推动民办义务教育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进一步推动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发展。

三、提升服务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能力

11.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部等九部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落实落地。推动部省共同支持厦门市建设以闽台深度合作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快推动福州新区职教城建设。实施省级“双高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对接产业、支撑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会同有关部门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试点工作。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总结推广高职“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指导推动职业院校科学设置专业,实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5个。做好高职扩招工作。推进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推进中国职教学会职业教育知识技术技能建设研究院(福建)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

12.推进高等教育提质创新发展。启动编制《福建省高等教育“两区两带”建设方案》。分类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遴选确定新一轮省级“双一流”建设范围,实施一流学科培优工程。研究制定高水平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开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系列项目验收,启动新一轮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遴选一批“四新”项目,组织召开全省“四新”建设推进会,开展本科专业二级认证试点。落实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新增一批部级和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遴选建设一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培育工程,推进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优秀教材。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举办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办好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13.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实施高校基础研究厚积薄发计划,持续实施省自然科学基金高校联合资助项目,在新型交叉学科、薄弱学科和关键急需领域新增布局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实施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质量跃升工程,加强高校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启动新一轮高校科技创新平台评估工作,遴选支持若干具备冲击“国字号”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联合攻关,深入实施福建省高校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探索攻关任务“军令状”制度和“揭榜挂帅”等机制。制定实施《关于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若干措施》,深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工作。

14.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职教联盟平台作用,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提质增量。建设“留学福建”网站,搭建国际学生招生宣传平台,稳步扩大来闽留学规模。深化闽台教育融合发展,落细落实各项教育惠台政策举措。加大闽港澳台教育合作交流,实施闽港澳台姊妹校交流项目。做好港澳台学生招录管理工作,加强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吸引更多港澳台优秀青年学生来闽就学。

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5.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组建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化建设,发挥德育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增强德育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遴选建设100堂中小学思政课示范课。遴选100个“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遴选建设第四批20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组织开展“圆梦蒲公英”、科普教育、普法教育、心理辅导、艺术展演等大型公益活动。

16.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研制我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制定我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特色模式。组织编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高中、初中和小学版)。做好第14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相关工作。组织全省中学生九大联赛、大学生系列联赛活动,继续举办青少年足球学生夏令营。研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推进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高校美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持续组织高雅艺术、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举办福建省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节、2022年新年音乐会暨中小学学生乐团汇报演出等艺术展示活动。

17.加强劳动教育和家庭教育。推动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探索成立福建省学校劳动教育发展中心和学校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手册。遴选建设第二批2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第三批100个劳动教育实践特色项目。发挥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作用,密切家校合作。贯彻落实《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行为规范》,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举办50期《家长课堂》,开展“家庭教育”巡讲,建立一批家庭教育基地,遴选一套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18.加强语言文字工作。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做好我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申报工作,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建设。组织开展第24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加强语言文字科研工作。

五、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19.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福建省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继续推动公办园项目建设,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万个,加大普惠性民办园管理扶持力度,巩固无证园治理成效。研制乡村中小学附设学前班基本办班标准,持续开展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工作。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加强幼儿园地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科学利用,推进幼儿园教学开放活动。推动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切实纠正“小学化”倾向。修订出台《福建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办法和标准》。

20.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发展。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若干措施》。指导各地完善优化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逐步推进标准班额建设。修订完善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对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评估标准,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和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推进校际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推动各地完善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扩大课后服务覆盖面。完善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制度。修订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指导意见》,制订《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工作方案》。

21.加快构建高中育人新模式。继续实施高中质量提升计划,加大对“县中”办学支持帮扶力度。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推进实施新课程新教材,修订印发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推动落实新修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抓好首届新高考高三毕业班复习备考指导工作。修订完善《福建省达标高中评估办法》,继续组织做好达标晋级与达标复评工作。持续推进示范高中建设,适时启动第二批示范建设高中遴选工作。

22.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统筹管理,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工作,做好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站点备案和检查工作。推进福建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扩大试点规模。推进福建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推动设区市、县级广播电视大学更名转型。加快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开发建设一批远程学习资源,建设一批老年教育机构、打造一批社区(老年)教育品牌。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9·28终身教育活动日”。

23.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健全“两为主”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制定《福建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和推进特殊教育实验区工作,培育建设一批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基地校和融合教育试点校。制定《福建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资助对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贯彻落实教育部《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持续实施民族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开展内地新疆高中班工作交流活动。

24.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实施“2021届福建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开展就业创业精准指导服务,加强重点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援助,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和就业创业基础课程建设,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互联网+就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六、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5.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开展第六届“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评选表彰,宣传高尚师德典型。推动制定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及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推行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师德承诺制度,落实教职工准入查询性侵违法犯罪信息制度。

26.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探索构建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参与的师范生培养机制,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中小学名师名校和学科带头人认定、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教师、校长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过程质量监控。做好高校“教育科研类”引进生、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27.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高校人员总量管理改革。启动修订《中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推动高校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中小学教师资格免试认定改革。推动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落实到位。

七、夯实教育事业发展基础

28.健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推动出台我省教育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监测,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设立省属学校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专项资金。完善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推进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支持高等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调整优化教育经费结构,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设立思想政治和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工作专项资金。统筹推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改进高校经费使用绩效评价。稳妥推进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

29.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落实《学习贯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实施方案》,统筹推进法治思想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推动加快《福建省学前教育条例》、《福建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和《福建省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开展第六届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系列活动。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资格考试。研究制定福建省高校章程修改规则。完善福建省教育审批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清单,实现同一审批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30.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构建福建省教育专网。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行动,进一步优化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上线运营,推进省高等教育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深化省属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启动省级“智慧校园示范校”和“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健全完善网络安全预警监测平台功能,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