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5:58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1

abstract:thetransferofforestownershipistoshortenthecycleofforestmanagementandanimportantmeansofactiveforestryeconomy,butbecauseoftheintroductionoflawsandregulationsaboutthetransferofforestownershiplagged,transferofforestownershipisnotstandardized,andmostofthecollectiveassetsarelost.therelevantdepartmentsshouldformulate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toregulatethetransferofforestownershipaccordingtothelawsandregulations.

关键词:林权流转;流转;法律法规

Keywords:transferofforestownership;circulation;lawsandregulations

中图分类号:F31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310-01

1辽宁省集体林权流转现状

据初步统计,辽宁省集体林权流转宗地数累计达28.6万宗,流转面积达1116.2万亩,流转林木蓄积量达4077.8万立方米,流转金额达58亿元。2010年,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的清原、本溪两县列入国家林业局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全省林权抵押贷款面积231.8万亩,贷款金额达39.6亿元,其中农户抵押贷款面积193.4万亩,贷款金额达26.3亿元,涉及农户2.7万户。全省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28个,其中24个为发改委物价部门审批成立。有资质的评估师达307人,初步满足了全省森林资源流转价格评估需求。为了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流转行为,2010年4月29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林业厅《关于切实加强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辽政办发〔2010〕17号),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

2辽宁省集体林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2.1法律法规出台滞后,没有规范的管理办法。1998年新修订的《森林法》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规定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或称林地使用权可以进行流转,截至目前为止,从国家层面尚未制定一部规范林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对林权流转缺乏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法律约束。

2.2有关法律法规对森林资源流转尽管有所规定,因无罚则难以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但对于发包方不按上述规定发包,责任人应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使得在林改前大量的暗箱操作留下的隐患难以解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2.3林权流转管理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林权流转管理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很大一部分林农流转时私下交易,不履行合同备案程序,林权转让不经过集体经济组织同意,也不及时到林业部门办理林权证变更登记,有的虽签订流转合同,但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和流转期限不明确;有的在流转时没有现场勘界,四至不清,面积不符,等等,造成一些违法的、不规范的流转,再加上林权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林农对政策的不了解和经济利益的驱使,致使大量的林地以转让的方式集中到个别林地经营大户手中。

2.4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辽宁省目前已建立40个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但有一些县区没有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机构没有正式批复,规格也没有达到副科级,人员也没有批编,资金来源不明确,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得不到保障,省林业厅虽然筹措了一部分资金,但对服务中心的长期运营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造成在管理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不稳定,不利于林权管理服务职能的长期发挥。

2.5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渠道不畅。一是管理职能不明确。2006年以前,遵循国务院的第412号令,评估机构由国家发改委归口管理,省归口物价主管部门管理。2007年国家林业局与财政部联合出台了评估管理办法,明确归口林业局和财政局管理,但是,关于评估师资格的确认、建立评估机构的程序等,一直都没有明确规定,使得这项工作处于盲目无序的工作状态,已建立的中介评估机构由于得不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评估队伍专业性差,出具的评估报告质量不高。二是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资产评估,多为由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3进一步加强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工作的对策

3.1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林权流转。林权流转就是要实现林地、林木资源配置市场化,从而落实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因此必须制定和完善林权流转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办法,明确流转的原则、方式、程序、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特别是罚则等。

3.2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正确引导林权流转。要进一步加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机构长效机制,稳定工作人员队伍,加强组织培训,完善服务内容,把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列入财政一般预算。国家应加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把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资金扶持长态化,并建议把扶持资金纳入财政专项经费,用于完善服务中心办公软件方面的建设,建立规范的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提高服务质量,正确引导林农依法合理交易。

3.3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科学指导林权流转。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要尽快畅通渠道,明确职能,使基层工作有章可循;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四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管理,提高评估质量。

3.4加强林权流转合同管理,监督完善林权流转。林权流转合同管理是林权流转管理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林权流转管理机构,明晰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给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充分、合理地发挥主管部门职能作用。依法建立集体林权流转和流转合同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机制,制定林权流转登记簿,做好流转合同登记备案,把林权流转合同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确保林权流转规范、科学、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沈文星,吕祥熙.集体林权流转制度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2

第一条为了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保护流转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林业改革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我省行政区域内的森林资源流转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森林资源,是指权属归农村集体和农户的森林、林木、林地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植物。但不包括森林内的野生动物、矿藏和埋藏物。

第四条森林资源流转应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保护农村集体和农民利益,不改变林地用途、公益林性质和林地保护等级的原则。

鼓励农户将森林资源向林业大户、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林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五条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流转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等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森林资源流转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确定全省林权交易中心平台,推动各地区林权交易网络互联互通。

市、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林权交易市场服务平台,公开流转供求信息,为流转双方提供便捷服务。

第七条森林资源流转可以依法采取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抵押及作为出资、合作条件等方式。

第八条森林资源流转收益归林权权利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挪用和平调。

第九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强迫或者阻碍林权权利人依法进行森林资源流转;

(二)违背流转双方意愿代办森林资源流转事务;

(三)恶意串通,损害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条下列取得林权证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的森林资源,可以依法流转:

(一)集体商品林、公益林的林地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

有权;

(二)农户商品林、公益林的林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森林、

林木所有权;

(三)县以上人民政府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宜林地的

承包权、经营权,自留山的林地经营权。

第十一条森林资源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流转:

(一)未取得林权证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的;

(二)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

(三)未取得抵押权人或者共有人同意的;

(四)处于自然保护区内的;

(五)属于一级部级公益林的;

(六)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森林资源的流转期限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集体统一经营的森林资源(以下简称集体森林资源)的流转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七十年;

(二)家庭承包经营的森林资源(以下简称农户森林资源)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三)自留山林地的流转期限,由流转双方协商约定,最长不得超过七十年;

(四)森林资源再次流转的,不得超过上一次流转合同约定期限的剩余期限。

第十三条集体森林资源流转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组织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推选产生流转工作小组;

(二)流转工作小组依法拟订流转方案,明确流转森林资源的基本情况、流转方式、最低保留价、流转收益分配等事项,并将流转方案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日;

(三)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讨论通过流转方案,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流转收益分配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者成员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代表同意,并在书面决议上签字;

(四)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备案;

(五)在市或者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交易平台,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或者竞价协商方式交易;

(六)依法签订流转合同。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备案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指派人员完成实地勘测,确认流转林地四邻有无林权争议,并对申请人履行流转程序情况进行溯查核实。

第十四条农户森林资源流转的,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取得共有权人同意;

(二)以转让方式流转林地承包权的,应当经发包方书面同意并加盖公章,以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事前报发包方备案;

(三)向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备案;

(四)在市或者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交易平成交易,或者以双方约定的方式议价交易;

(五)依法签订流转合同。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备案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指派人员完成实地勘测,确认流转林地四邻有无林权争议,并对申请人履行流转程序情况进行溯查核实。

第十五条集体森林资源流转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要求进行资产评估的,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农户森林资源流转的,自主决定是否进行资产评估。

第十六条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流转的,应当在依法召开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书面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对流入方的资信情况、经营项目和经营能力等进行审查,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未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不得签订流转合同。

第十七条农户的林地承包权以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并且流入方应当是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户。

自留山林地经营权流转的,流转期间不再享有国家有关自留山的优惠待遇。

第十八条森林资源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当事人名称(姓名)和住所;

(二)森林资源的坐落、四至、面积和林种、树种、林龄、蓄积量;

(三)流转方式,流转林地的用途;

(四)流转期限、起止日期;

(五)流转价款、支付方式和时间;

(六)流转后发生国家征占用林地补偿分配;

(七)林木采伐、更新造林和森林保护要求;

(八)合同期满时森林资源的存量要求和处置办法;

(九)违约责任;

(十)当事人约定的其他事项。

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作森林资源流转合同示范格式文本,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向森林资源流转当事人免费提供。

第十九条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森林资源,改变森林、林木所有权和林地承包权的,当事人应当在流转合同签订后,依法向国土资源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

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二)林权证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

(三)履行法定流转程序的证明;

(四)已签订的流转合同;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以森林、林木、林地抵押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认可的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由林权权利人或者其委托人持林权证或者不动产权属证书,到市或者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交易平台办理抵押登记。

第二十一条森林资源以转让或者出租方式流转的,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应当对流转后的林地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改变林地用途的,应当及时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转让后流入方的经营动态进行跟踪了解,督促护林员加强对流转频次较高区域林地用途的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改变林地用途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非法改变用途林地每平方米三十元罚款;逾期未恢复原状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定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代为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强迫承包方进行林地承包权、经营权流转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强迫或者阻碍农村集体或者农户依法流转森林资源的;

(二)侵占、截留、挪用森林资源流转收益的;

(三)恶意串通,损害农村集体或者农户合法权益的;

(四)在森林资源流转活动中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五)有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转让,是指林权权利人将部分或者全部林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转移给他人的行为。转让后原林权权利人的林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相应灭失;

(二)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者全部林地承包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以一定期限转给他人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行为。转包后原林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林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三)出租,是指林权权利人将部分或者全部林地经营权和森林、林木使用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行为。出租后原权属关系不变,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出租方负责;

(四)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林地进行交换的行为。互换后原林地承包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发生变更;

(五)入股,是指林权权利人将林地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林业合作生产经营,或者将林地承包权、经营权和森林、林木所有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集体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流转;景谷县

中图分类号:F5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226-04

1引言

景谷县地处滇西南普洱市中部、澜沧江畔,全县辖10个镇、135个村(居)民委员会、19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7万人,国土总面积75.18万hm2,有林地58.32万hm2,其中生态公益林13.5万hm2,商品林44.82万hm2。要发挥好商品林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规范林地林木流转问题,所以探索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势在必行。景谷有大量的中低产林,同时劳动力资源丰富,社会资本急于寻找投资领域,可以说是林地有余力,人有余力,资金有来源,服务有市场。近年来,各地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新特点,借鉴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经济成分多元化、投资主体多样化的新思路,大胆探索了新型的林业经营制度,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业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分配方式,并在一些地区和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林地林木流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的必然性,但景谷县有的地方在推进林地林木流转时,只顾当前利益,不考虑未来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流转过程中,缺少林地价格评估,林地资源价格混乱,随意性大,资产流失现象严重;林地林木转让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转让的程序也不明确等现象。林地林木流转的随意性、强制性和行政性,严重侵犯了林农的利益,影响到林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并造成国有、集体林地资源资产的流失;影响林农的正常生活,影响到林业生产的连续性,成为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规范集体林地林木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依法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必须改革原有的林地林木经营机制,建立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林地林木经营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就是在分析景谷县目前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现状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

2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

2.1集体林地林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涵义

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林地用途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按一定的程序,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有偿或无偿地由一方转给另一方的经济行为;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是指除国有林木以外的所有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按一定的程序,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有偿或无偿地由一方转给另一方的经济行为。依法、有偿、自愿进行的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实际上是一种合法的产权交易行为。以市场为主配置林地资源,主要是在明确林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承认林地林木的商品属性,培育林地林木流转市场,以地租、地价调节林地林木供求,为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提供市场机制。

2.2林地林木流转的基本原则

2.2.1分类经营原则

林地的利用必须按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建设起分类经营、分级管理的科学的营林体制,从制度上保障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2.2利益调节,效率优先原则

建立新的林业发展机制,跳出传统林业的束缚,打破地域、所有制界限,坚持利益驱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把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引入林业生产。只要有利于林业发展、有利于群众收入提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应该大胆尝试。

2.2.3相对稳定原则

赋予林农长期而有保障的林地使用权,是落实中央政策、确保农村稳定的需要。在承包期内,除非其主动放弃林地的承包权,否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通过任何手段使林农失去承包的林地林木。只有明确界定林农的林地林木使用权、所有权,让林农真正感到自己是林地林木的主人,林农才会有爱惜林地保护林木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林地的投入。引导林农搞好林地林木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林地林木资源的配置效率,必须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进行。只有赋予林农长期而有保障的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离开林地的林农才能放心回到林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的所有权流转才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林地流转不是将林农的林地使用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而是要进一步巩固林农的承包权,使林农知道自己在林地上的权利并能行使相应的权利,即让林农获得林地林木的处置权;将坚持林地林木承包的稳定与实现林地林木有序流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政策上明确规定林地承包权归承包者所有并保持长期稳定,同时允许承包者采取拍卖、转让、转包等多种形式将林地使用权用活用好。

2.2.4自愿、公开、公平原则

自愿就是对林地林木流转形式不强求一律,不同的林地类型采取不同的流转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的选择,尊重林地林木产权所有者的处置权,不搞定式,不强行推行一种方式。

公开、公平就是流转方案要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讨论同意通过。流转的过程、结果要公开,采取招标、拍卖方式的应事前通知,让村民有充分的准备并公开竞标。在公平的条件下,实行阳光作业,让群众参与,并接受群众监督。

2.2.5依法、依规原则

强化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政策和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办事。在流转过程中,要处理好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林业主管部门要适时对森林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指导,以防止包而不管、管而无效。依法实施不同的转让办法,特别是对生态公益林,只允许生态景观的借用,不允许对林分开发利用。在流转中,不得改变林地用途,不得造成林地上现有林木资源的人为毁坏。

林地流转过程中的所有手续一定要规范,尤其是流转合同。流转合同一般应包括流转双方单位(姓名)及地址,流转林地的地类、面积、地点及四至(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或卫星影像图),流转的期限和起止日期,流转的用途,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合同应当经过公证机关公证。

2.2.6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林地流转形式原则

关于林地流转形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情况。流转的形式、规模、进度等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脱离实际。鼓励林农自愿流转方式,如转让、转包、委托代耕(植、管)等,要尊重和鼓励林农在林地流转过程中对林地流转形式的创新。对乡村组织出面的流转方式,要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因为行政色彩浓的流转,有可能自觉不自觉违背林农意愿和侵犯林农的合法权益。林业增效、林农增收、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是推进林地林木流转的根本出发点,在保证集体、林农收益的基础上,要保证森林经营者的合法利益,让森林经营者通过辛勤劳动获取更多的利益,使林地出让方和受让方通过等价有偿转让达到互利共赢,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2.7有利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原则

林地流转的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造新的林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落后的林业生产关系,优化资源培置,盘活林地资产,使资源、资金、技术等林业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优化,提高科学经营森林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发展森林资源,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加速实现林业历史性的转变和真正意义上的跨越,有利于国家生态安全、经营者致富、解放林业生产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3林地林木流转的范围

2.3.1流转范围

农户的自留山和承包经营的责任山,集体经济组织共有的林地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其他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依法取得的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均可依法流转。

2.3.2符合流转的相关规定

进入流转的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应当符合下列规定:郁闭度在0.2以上的乔木林地,用竹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业;其他依法可以流转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

2.3.3不得流转的相关情况

集体林地所有权;集体林地使用权和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权属不清或有争议的;没有权属证书的;属于风景名胜古迹的、自然保护区、列入县人民政府规划的生态公益林等;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

2.4林地林木流转的方式

(1)家庭承包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除抵押方式以外,承包方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或公开协商的方式,实现转包、出租、转让费等收益归承包方所有。

(2)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以其他方式承包或以合同方式变更林权权属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所有权,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实现转让、出租、入股、抵押、互换等方式流转。

以转包、出租等非林权权属变更流转方式取得的林地、林木使用权,如需再流转,应当有合同约定或取得承包方林权权利人的书面同意。

(3)集体经济组织保留的林地和非国有林木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实现转让、出租或者其它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流转。

2.5林地林木流转的限制

(1)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期限自2006年5月算起最长为70年,自留山可以长期。再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使用期的剩余期限,流转的林地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应在户有林地面积和户有林木蓄积的2/3以内。

(3)流转合同规定的采伐、更新造林责任方,应按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流转届满时的林地郁闭度和造林保存率符合有关要求。

(4)集体经济组织所共有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必须经相关机构评估后在县林权交易中心内公正、公开、公平进行。

2.6林地林木流转管理

(1)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林权流转登记申请的审核、权属变更和他项权利登记、合同管理等相关流转服务和管理工作。

乡镇林业站负责林权流转的具体管理工作。各级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应当积极协助有关单位做好当地的林权流转的财务管理工作。

(2)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加强对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职责,取得县人民政府批准颁发的林权证,是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权属的法律凭证。

流转管理工作经费列入县人民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流转管理工作机关不得收取法定税收、核定工本费之外的其他管理费用。

(3)流转后的林木采伐、林地的更新,按有关规定执行。

(4)登记机关应当全面收集申请资料及审查、审核、异议、调查、公告、告知、送达回证等全部登记材料,规范档案管理。登记档案应公开,允许公众查询。

(5)除轮包、出租外,以转让、入股、抵押、互换等方式流转的必须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2.7林地林木流转的程序

林地招标流转的操作程序一般包含以下几步:①明晰产权。拟流转的林地必须权属清楚,具有林权证书。权属不清或没有林权证书的林地不能流转;②制定方案。内容包括林地现状、四至范围、经营目的等;③资产评估。流转方案被批准后,林地所有者提出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范围、评估基准日、评估时间和评估要求,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④确定底价、公开招标.招标内容、时间和投标条件要预先公示;⑤签订合同。投标者中标后,要与权属所有者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⑥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

林地拍卖的操作程序一般包含以下几步:①对拟卖林地向社会公告;②对买卖人进行资格审查登记;③对林地资产进行评估及四至范围勘查;④现场拍卖,公开竞标,一锤定音;⑤交清钱款,签订合同。⑥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

集体林地使用权的流转,须经拥有林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会议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

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前后林地林木流转情况

3.1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的林地林木流转情况

景谷县从2005年开始在民乐镇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2006年5月全面铺开,在2006年之前景谷县林地林木私自流转严重,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永平镇就有150个村民小组是私自流转的,其它乡镇也程度不同地存在类似情况。未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不少村民小组的集体林有些已经流转给了个体老板,多数村民小组只是和老板签了协议或合同,存在的问题:一是林地林木流转价格低,群众利益受损;二是合同或协议制定不完整、无公证部门的公证,个体老板期骗群众;三是没有一个村民小组的协议书写明流转期满后如何收回林地;四是流入方和流出方纠纷比较多;五是多处出现林木采伐后无人进行更新造林,流入方和流出方相互推委扯皮,双方都不愿意造林。

3.2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地林木流转情况

景谷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以来林地林木私下流仍然然严重,但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前林地林木流转情况有所改变:一是林地林木流转价格有所提高,群众知道保护自己权益。二是在合同协议书写也较完整,个体老板期骗群众现象减少。三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林木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减少。四是林木采伐后更新造林极积性提高。尽管如此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不断地研究解决。

4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应措施

4.1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私自流转严重

尽管景谷县为保护林农的利益制定并出台了相应的集体林地所有权及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办法,明文规定自留山、新均山到户的集体林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属于个人的是否评估、是否流转不由个人说了算。属于集体的必须经过相关部门评估后再进行公开流转,并且必须有权利所有人2/3以上的人签名同意方可流转,但收效甚微、私自流转仍然十分严重。

4.1.2低价格流转严重

景谷县在没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之前,大多数群众对林业政策不了解,对林产工业、林产品市场也不清楚,所以一方面不知道林木市场行情,另一方面木材经销商存在欺诈行为从而导致不少村民小组的集体林形成了低价格流转,使群众利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损害。

4.1.3流入方和流出方发生纠纷较多

随着景谷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工作的不断推进,林业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群众对林地林木的行情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各项林业政策有了更多的掌握,加上木材经销商、各木材加工厂老板之间恶性竞争,相互争夺流转林木林地,导致流入方和流出方发生纠纷,甚至木头砍在伐区上拉不出来的情况都时有发生。

4.1.4产权未明晰就进行流转的情况十分严重

木材经销商为了获得便宜的林地林木,在没有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村民小组中进行游说,从而低价格获得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而其流转的范围又超出了其集体林范围,导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无法推进,这些现象较为严重的有永平镇、民乐镇、碧安乡三个乡镇。

4.2应对措施

4.2.1针对私自留转的情况

(1)加大对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商品材采伐管理和木材生产计划分配办法(试行)的宣传力度。力求让每个林农都掌握这些政策,知晓如何申请木材生产计划,懂得如何办理商品材采伐证,如何进行木材交易,让林农安心地营林造林,放心地进行木材生产交易,真正体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从而真正落实林农对林木、林地的“处置权”。

(2)针对集体林私自流转的情况,视对林农的集体利益造成的损失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确保林农的切身利益。

4.2.2针对低价格流转的情况

(1)林木没有采伐的由村民小组提出申请,请林业、司法等相关部门让流入方和流出方坐在一起进行协商解决,谈得拢的谈、谈不拢的严格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处理。

(2)林木已经采伐的、由村民小组提出申请,林业、司法等相关部门参加,按采伐当年的价格,协商补偿部份损失,协商不了的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3)对林农进行相关的林业政策宣传,提高林农的政策水平和经营林业的能力。

4.2.3针对流入方和流出方发生纠纷比较多的情况

(1)区别清楚是公开流转还是私自流转。

(2)如果是私自流转的,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并进行林业相关政策的宣传,最后要求双方按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集体林地使用权非国有林木所有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解决。

(3)如果是公开流转的,各项程序合法、三分之二以上的群众同意、合同协议齐全的做好群众工作,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出尔反尔,要求群众要诚实守信、履行合同、协议的义务,实在做不通的,一方面可以和流入方协商能不能让利群众,另一方面告知群众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4.2.4针对产权未明晰就流转的情况

(1)明确告知流入方和流出方,产权未明晰和未经评估就进行流转集体林是不合法的,要求双方该退钱的退钱、该还山的还山,特别是把国有林当作集体林流转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把相应的林业政策对双方进行宣传教育,让双方知进退。

(2)要求林业部门按现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政策,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产权明晰是落实经营权和处置权的前提条件。

致谢:在此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景谷县林改办、林业服务中心等办公室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西南林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付健生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此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陈后文,包中才.国有林场林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及实践[J].林业经济,2001(4):39~42.

[2]陈根长.中国林业物权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02(10):12~15.

[3]钱如玉.美国私有林经营管理对我国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启示[J].林业经济,2002(10):42~44.

[4]李立清,李燕凌.对我国林业资本市场的观察和思考[J].林业经济,2002(6):52~55.

[5]陈根长.中国的“复关”“人世”及其对林业的影响[J].林业工作研究,2002(5):1~28.

[6]陈根长,刘东生.把林木、林地第二轮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推动林业政策体制、机制转变的突破口[J].林业工作研究,2002(10):1~8.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4

新区财政局、规划建设局、社会发展局、各街道办事处、国有林场:

为规范**新区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行为,维护流转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造林绿化产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意见》等相关规定,结合新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程序

(一)根据新区造林绿化总体安排,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拟定年度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计划,提请新区工管委研究议定后确定造林绿化流转土地目标任务,任务分解至各相关责任单位落实执行。

(二)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的土地流转工作,包括土地流转宣传发动、前期摸底调查、面积核实及合同签订等项工作。同时负责委托第三方测绘机构对流转土地进行实地测量制图,明确流转土地权属、座落、四至及流转面积等相关信息。

(三)流转土地用地单位确定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各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用地单位及前期委托的第三方测绘机构共同组成流转土地交接小组,各方对流转地块座落、边界及面积确认无误后,由新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同各街道办事处及用地单位签订流转土地合同。

(四)各街道办事处应建立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台账,对土地流转合同及有关文件、文本、资料等进行归档并妥善保管,同时分别报送纸质和电子流转台账档案至财政和林业主管部门进行备案。

二、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拨付与管理

(一)造林绿化土地流转用地单位为社会力量的土地流转费用,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约定、流转面积及补助政策,社会力量于每年3月1日前将当年应付土地流转费用一次性足额缴付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拨付至相关街道办事处。

(二)当年新增流转土地所需资金由各街道办事处根据造林绿化任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资金额度后,于当年3月1日前向林业主管部门提出预拨资金申请,林业主管部门确认后上报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提出资金使用意见并及时将土地流转预拨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各街道办事处当年新增造林绿化土地流转工作完成后,应及时将流转土地测绘数据和流转台账报送至林业主管部门,由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对造林绿化流转土地面积、是否交付使用等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各街道办事处根据确认后的土地流转面积上报土地流转资金申请,在前期预拨土地流转资金的基础上实行多退少补。

(三)往年造林绿化流转土地所需资金,各街道办事处于每年10月底前将次年所需资金额度上报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根据财政部门要求上报资金需求申请,由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将造林绿化土地流转资金纳入林业主管部门年度财政预算管理。

(四)根据财政部门资金使用统一安排,林业主管部门及时将资金使用计划上报财政部门审核,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时将年度土地流转资金拨付各街道办事处。此后,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将土地流转资金拨付至相关村委会及农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三、造林绿化验收及奖补资金拨付管理

(一)造林工程完成后,各街道办负责统计辖区范围内的当年新造林数据并于6月30日前上报新区林业部门,新区林业部门于8月30日以前组织完成造林综合核查工作,由街道办将造林核查数据分发至各村进行公示,如有异议统一汇总并予以更正。

(二)按照《**新区造林绿化工作奖补的意见》确定的奖补政策,根据造林核查结果,对验收合格的造林主体给予奖补。所需奖补资金优先使用上级造林绿化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新区林业部门提出资金申请,财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拨付。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5

一、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延长山林承包期工作的延续和深化,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优化森林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明晰林权归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维护林区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这项改革,确保取得实效。

二、稳定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

(一)长期稳定山林承包政策。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动摇,保持林业生产责任制长期稳定,依法保障林农的合法权益,使林农多得实惠。对已经划定的自留山,要保持林权长期不变,收益归个人所有;对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要稳定承包关系,严格按照承包合同兑现收益;对集体统管山,要明确经营主体,规范经营方式,收益要惠及全体村民。

(二)完善经营机制。充分尊重林农的自主经营权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明晰产权和林农自愿的基础上,以山林产品、资金、技术为纽带,探索建立新型林业经营组织。积极引导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完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对自留山、责任山,鼓励林农通过联户经营、委托经营和转包经营等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集中连片的规模造林项目,优先纳入当地重点造林工程,并安排造林补助经费;对集体统管山,要按照“管理民主、经营科学、分配合理”的要求,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决定经营管理方式,其经营收益纳入村级财务统一管理,并按规定公开收支情况。

三、推进集体林权依法、有序、规范流转

(一)引导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集体林权有序流转。对依法取得的林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或合作条件。

(二)规范集体林权流转程序。集体林权流转当事人应当凭合法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以下简称林权证)和其他相关材料,签订书面流转合同。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以单独流转,也可以一并流转。流转期限一般应控制在1至2个林木轮伐期内。

1、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集体林权,可以由林农依法自主决定流转,流转收益归个人。已流转给他人的林权需要再次流转的,必须征得原承包人的同意,并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期限。集体林权流转应当报发包方备案。农户和个人拥有的林权在流转时是否需要评估,由当事人自主决定。

2、集体统一经营的山林林权流转,其流转方式、基价、收入以及收入的使用、分配等都必须提前向村民公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进行。集体林权流转采用转包(出租、转让)等方式的,应当通过公开招标和拍卖的方式确定。流转收益主要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分配和发展林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

3、对未取得林权证但已流转的林权,只要权属清晰,其林权流转申请和林权登记申请可以一并提出,经依法审查合格后,按规定程序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手续。已经发生流转的林权,要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依法合规”的原则,对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的,予以维护;对暗箱操作、、严重损害集体或者村民利益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并纠正。

(三)优化流转服务。省林业厅、省财政厅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办法和程序,明确中介机构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条件,以及完善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等,为集体林权流转提供规范化的制度平台。加快林业要素交易服务市场建设,抓好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和咨询、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流转交易等方面的管理服务工作,为林农和业主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

四、强化集体林权管理

(一)加强林权证管理。按照统一、规范、科学、公开的要求,认真做好林权登记、变更、权证发放、流转交易、评估监管、抵押登记等工作。加强林权档案管理,加快林权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及时更新林权证管理数据库,并把林权管理资料与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征占用、造林补助以及林木采伐申请、流转、抵押等林事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二)完善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合理分配采伐指标,实行采伐公示制度,探索建立并逐步实行采伐限额指标的年度结转滚动使用制度。指导林业经营者特别是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大户自主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经营者自主确定采伐方式、时间和数量。逐步放开毛竹经营采伐计划管理,实现林农自主采伐。工业原料林和非林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其主伐年龄由林木所有者自主确定;速生丰产林的主伐年龄、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对成熟的人工用材林,在采伐限额内优先审批;对定向培育面积3000亩以上的工业原料林和其他人工商品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并优先安排采伐指标;对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等非规划林地种植的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纳入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三)妥善调处林权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和完善林权纠纷调处预案,充分发挥乡村调解机构和民间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长效调处机制,促进林区社会和谐稳定。

(四)加强林业执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整合现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监管,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并严格实行“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制度。

(五)创新林业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业技术推广服务、林(竹)区作业道路建设、林木采伐、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竹木产品销售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创新森林资源保护机制,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护林防火、防止乱砍滥伐、防治有害生物等联防组织,建立健全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火服务网络,逐步形成政府指导、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乡村联合、村组互动、群防群治的工作新机制。

五、努力增加林业投入

(一)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今后3—5年内,力争全省每年修建林(竹)区作业道路5000公里以上,使林(竹)区作业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逐步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适当扩大补偿范围,探索完善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分档补助”办法。绿化造林、生态公益林管护、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良种培育推广、山林纠纷调处以及生物多样性、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必需经费,要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改革集体林育林基金、更新改造资金征收管理办法。从20*年起,将征收的育林基金、更新改造资金全额返还给林业生产经营者。市、县(市)返还资金原则上由各地财政承担,其中欠发达地区由省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林业厅制定。

(三)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加快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步伐,拓展信贷支农渠道,盘活森林资源资产,增强森林资源转化为资产的能力。人行、银监部门要加强对林权抵押贷款的业务指导,出台相应的指导意见。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完善贷款管理办法和操作规程,创新贷款模式,为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多元化的信贷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和小额贷款,提高林农直接贷款的比例。对林权抵押贷款以及用于营林生产、森林资源保护、木竹经营加工、森林休闲等林业产业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并尽量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起步阶段,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林业小额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林业发展。林业部门对林权抵押贷款,要做好林权证合法性和真实性的确认以及林权抵押登记工作。在抵押贷款期间,未经抵押权人同意,不得发放林木采伐许可证,不予办理林权变更手续。

(四)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各级林业、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要认真研究出台与林权抵押贷款相配套的林业保险、贷款贴息、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建设等扶持政策,降低金融风险和融资成本。对符合林业发展导向的抵押贷款项目,要按照“低保费、低保额、保成本”的原则,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提供森林林木保险服务。稳妥发展林业担保机构,鼓励林业担保机构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成立森林资源资产收储中心,进一步降低林业信贷风险。抵押权人通过司法程序取得的抵押林权,林业部门应优先安排采伐指标。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林权登记;操作办法;陆良县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07103

1引言

陆良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于2009年7月全面结束,相关的林农已经拿到了《林权证》,林农投资林业的积极性高涨,进行林权抵押及林权交易活动逐渐铺开。陆良县由于林改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村社就将集体山林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承包给单位或个人经营,以桉树为主的商品林和以水果为主的经济林得到了较快发展。为了确保林农的合法权益,完善林权登记管理操作办法,是发挥林权证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律凭证作用,是保障林农在公益林补偿、林地征占用、造林补助、林木采伐、林地流转、抵押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依据,也是农村脱贫致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陆良县集体林基本情况

陆良县辖8镇2乡1个华侨管理区,139个村(居)委会,625个自然村,1366个村小组。陆良县国民生产总值78.90亿元,林业产值1.45亿元。

全县国土面积198959.0hm2,林业用地89657hm2,占45.06%,有林地面积61103.7hm2,灌木林地1884.3hm2,疏林地1106.6hm2,未成林造林地1614.0hm2,宜林荒山荒地6857.2hm2,苗圃地132.0hm2,按林地所有权划分,国家所有林地面积1232.6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1.37%;集体所有林地面积88424.41hm2,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98.63%。按林地使用权划分,国家使用林地面积1232.6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37%;集体使用林地面积80073.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9.31%;个人使用林地面积8257.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21%;其它使用林地面积93.1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1%。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1986400m3,全县森林覆盖率33.44%,林木绿化率43.23%。应确权面积8.07万hm2,已确权面积7.98万hm2,确权率96.6%。

3林权登记管理操作

林权登记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依照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履行林权登记造册,核发林权证,属于履行法定职能行为。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

3.1林权登记主体

林权登记主体为林权权利人,林权权利人指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人、委托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3.2林权登记材料

申请林权登记需提交林权登记申请表;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及委托权限的委托书;林权权利人为合伙(合作)人还应提供合伙人的身份证明及委托事项及委托权限的委托书。初次申请登记的需提交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包括:林地权属勘查登记表,林地承包合同或林地、林木权属协议,其它可以证明林地、林木权属的证明文件;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需提交林权登记申请表;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人或者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及委托权限的委托书;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材料需提交林权证,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3.3林权登记办理程序

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林权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的程序见图1。

3.4办理期限

乡镇林业站接到书面申请后,3个工作日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初审意见,7个工作日对宗地进行勘查登记,5个工作日内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报件。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受理林权登记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报件审核,安排在县、乡(镇)、村分别进行公示30d,公示结束后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输机制证并报送县人民政府审批盖章。

4林权登记管理建议和对策

陆良县由于林改起步较早,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许多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均通过各种方式承包出去。因此,多数都存在着承包合同不规范,权利义务不明确;此外在主体改革时,全社会动员,多部门参与,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时间要求紧,参与林改人员,对业务技术技能和政策法规尺度把握不一,宗地调查和登记质量参差不齐,林权登记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研究和制订林权登记管理操作办法,并在林权登记过程中纠正主体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错漏,理顺登记程序,明确权利义务,是巩固主体改革成果,确保林农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关键所在。为此,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4.1加强林权登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发放宣传单、专题报道、下乡开展咨询等多种形式,把国家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权登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到每一个涉林单位或个人手中,增强其林权意识,使他们切实相信权属登记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变“要我登记”为“我要登记”。

4.2加强林权登记机构建设,规范林权登记管理

林权登记发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涉及到林权确认、林权初始登记、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抵押贷款登记备案、林权流转招标拍卖挂牌审查及合同备案等。要加强林权登记机构――陆良县林权管理中心的建设,选取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充实到林权管理中心,把林权登记管理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确保登记发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4.3明确林权归属,维护林区的社会稳定

(1)妥善解决林权流转遗留问题,要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原则慎重处理,对于依法操作、手续完备的林权流转行为,应当予以维护,依法给予变更登记;对于基本合法、确有不合理或争议较大的林权流转行为,要在政府主导下协商解决;对于暗箱操作、、、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林权流转行为,要依法予以纠正,或者通过司法程序加以解决。

(2)妥善处理林权纠纷问题,要加大山林纠纷调处力度,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群众以理性的、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尽快明确林权归属,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4.4强化林权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林权登记信息系统

《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要切实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建立林权登记档案,提高林权档案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要加强林权登记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林权登记发证结果的信息共享,接受公众查询和监督,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林权档案管理工作。

4.5加快林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林权数字化管理

对已发证的宗地,认真报保管好数据,协同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信息中心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平台所需的基础信息库以及转换原有数据,以方便林农查阅。

4.6强化林权证的法律地位,保障林权人合法权益

一是切实发挥林权证在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法律凭证作用.要把林权证与公益林补偿、林地征占用、造林补助、林木采伐申请、流转、抵押等林事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做好新证与老证的衔接,对于已经换(核)发新版林权证的,应明确:以前发放的各种林权证书一律停止使用。不得作为办理流转、抵押、申请采伐、领取相关补助等林事活动的法律凭证。

4.7完善现有的林权登记管理制度

(1)生态公益林能否进行流转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规定,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的规定,商品林和公益林只要权属明确、不改变林地用途和性质,其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都可以流转。因此,不能限制生态公益林的转让。

(2)自留山转让后是否还是自留山问题:自留山是林业“三定”时划定的归农户长期无偿使用的林地,并允许继承、转让。但是,自留山转让后,对于受让方来说,其受让的山林不应是自留山,因此也不应长期地归受让方无偿使用。

(3)林权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应如何审查的问题,林权登记机关是依当事人的林权申请而进行登记审查,应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是否齐全进行审查,提交的权属证明材料是否合法有效和申请人是否具有申请资格进行核对。但是,对于申请人提供申请材料的真伪性,林权登记机构难以鉴别,应明确规定由申请人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登记机关只从形式上审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8.

[3]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决定(云发[2006]19号)[R].昆明:云南省人民政府,2006.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78-1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惠及全县林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实事。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研究和破解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确保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1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经历了林业“三定”、“四荒地”转让拍卖等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调动农民爱林、护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使永靖县农村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永靖县国土总面积18.64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8.35万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8%。其中国有林地1.91万公顷,集体林地3.97万公顷,个体林地2.47万公顷,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2.9%、47.5%、29.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7%。我县被列为甘肃省中部地区林改试点县以来,坚持以“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遵循先行试点,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原则,共勘界确权3.95万公顷,颁发林权证1963份,其中确权到户3.71万公顷,其它方式确权0.24万公顷。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县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或明或隐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不可忽视的。突出表现在:一是群众认识不足,缺乏林改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生态公益林补偿低,管护形势严峻。林改的基本政策导向是“管住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放活商品林容易,但要想管住生态公益林不容易。三是林业融资制度不健全,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林权改革之后,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面临着造林金费不足的困难。四是集体林地流转存在隐患,影响林改绩效。五是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阻碍改革进程。

3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对林权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应重点把好明晰产权确定、分类经营管理、规范流转程序、完善融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确保高质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3.1还权于民,夯实明晰产权基础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产权明晰后,及时核(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明晰产权、勘界确权是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考虑现实又考虑历史,既考虑改革又考虑发展和稳定。对以前林地流转不规范、谁占谁有等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群众不理解、因历史遗留问题纠纷较多的地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改革;对出现的各种山林纠纷,认真梳理调处,逐步加以解决,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3.2放活经营管理,完善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机制就是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办法。对商品林,农民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案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一是落实主体。借鉴商品林林改的程序、原则和做法,根据群众对山林依赖性程度,因地制宜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林管护中来。

3.3规范流转程序,搭建林地流转平台

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做好产权明晰工作的同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程序,及时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一是政府部门要出台森林流转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流转程序进行规范。二是林业部门设立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木产权管理。三是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县林业局以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队伍为基础,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

3.4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林业资金支撑

主要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制度创新,来解决融资困难和森林保险的问题。在林权抵押贷款上,明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条件,规范贷款程序,完善金融支林配套制度,形成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合作性融资等多种形式的支林局面。

3.5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林业体制改革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林业三定”和分类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林农和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解放林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确权核(换)发林权证,力争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到“十一五”期末,全面完成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

三、基本原则

1、依法依规的原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依照《森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财产权,维护和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平等的经营权,做到还山、还林、还权、还利于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2、稳定性、连续性的原则。稳定林业“三定”以来落实的林权,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对已明确了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并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应予维护,不得打散重来或借机无偿平调。对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要妥善处理,对权属不清的,要依法确认、协商解决,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3、权益平等、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集体林地、林木和森林属集体经济组织的内部成员共同所有,每个成员享有平等的权益。充分发挥林农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做到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4、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尊重群众意愿,根据各乡镇、村、组的集体商品林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引导群众自主选择改革的具体形式和方法,允许经营和管理形式多样化,可以一村一方案、一组一策、一山一策。

5、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考虑林农生活水平和集体经济的实际,既要确保林农利益,让群众从改革中得到实惠;又要兼顾集体利益,努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集体和农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四、改革的范围

本次改革的范围包括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重点是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国有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

五、改革的内容

(一)明晰产权。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它方式落实产权。集体林地的承包期限最高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依法继续承包。对于村级基层组织经济困难的,可视情况保留林地总面积10%以内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

明晰产权有以下几种形式:

1、稳定自留山。已划定的自留山,继续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政策,由农户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不得强行收回。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自留山、承包山已“两山并一山”的,可按林业“三定”政策予以区分,不能区分的,按责任山的形式予以确权发证。

2、完善责任山。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承包期内,山上林木归责任山户主所有,允许继承。原承包基本合理且执行较好的,可直接续包;对违法签订的承包合同,要依法纠正,重新签订家庭承包合同;面积及四至界线不清的,在进一步明晰的基础上,完善家庭承包合同;农户不愿意继续承包的,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被划为公益林的责任山和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集体林,要依法维护经营区的稳定。

3、明晰集体山。对目前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可采取多种方式明确权属:

一是“均山”。适宜于分户经营的,可以农户为单位,按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确权到户,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二是“均利”。不适宜分户经营的集体山林,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可以交由有经营能力的农户或其它经营主体集中承包,其收益由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分享。

三是“均股”。集体统一经营效益好且群众满意的山林,经三分之二以上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可以继续实行集体统一经营。但要将现有林地、林木折股分配给集体内部成员均等持有,财务单独核算,70%以上的收益按股分配。

已经流转的集体山林,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对手续不完备、合同不规范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予以完善;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集体林产权明晰方式及承包方案,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对于采取“分山不分林”或者“分股不分山”形式经营的,财务要单独核算,70%以上的收益按山林面积或者股份分配。将集体经营管理的山林流转出去的,要将流转收益分配给农户。

4、维护联营山。与国有林场、森工采育场等单位联营的集体山林,要履行联营合同,保持联营关系的稳定。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单位经营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要明晰权属关系,依法维护经营区的稳定和林权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5、调处纠纷山。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再落实经营主体;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暂不核发林权证。凡承包集体林地,必须签订书面承包合同。产权明晰后,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二)放活经营。坚持五统五放的方针,即统一公益林管理,放活商品林经营;统一“三防”管理,放活造林营林;统一资源流转管理,放活木竹交易;统一采伐管理,放活社会化服务;统一林业规划,放活林业投资融资。竹材采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抚育间伐人工用材林胸径小于10厘米(含10厘米)的林木,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管理。人工培育的珍贵树种用材林,按一般树种商品林进行管理。企业或个人营造的商品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由所有者根据经营目标确定采伐林木的年限,林业主管部门按森林经营方案优先保证其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

林地经营自还给林农,允许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林木。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林木可依法开发利用。

(三)规范流转。

1、坚持自愿、平等、合法的原则,推进山林有序流转。要充分尊重承包经营者的主体地位,由经营者自主决定是否流转以及流转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流转。凡自愿流转的,要依法签订流转合同,办理林权变更手续。已经流转但手续不完备的,要补充完善。集体经营山林的转让,应当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

2、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评估师制度。组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对森林资源资产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严格考核。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按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执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六、方法步骤

(一)准备阶段(年3月底前):建立机构,宣传培训、调查摸底、制定方案,落实经费。

1、建立机构。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林改办),办公地点设县林业局,由林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从相关单位抽调能力强、水平高、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林改办日常工作。

组建驻乡镇工作队,由办点的县级领导任队长,牵头办点的县直单位负责人任副队长,其他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指导办点乡镇的林改工作。各乡镇和村委会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的林改工作。要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分级负责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状。

2、宣传培训。召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动员大会,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改革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有关政策法规,让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参与改革。逐级开展业务骨干培训,让各级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3、调查摸底。一是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由各驻乡镇工作队组织驻村工作组,对各村森林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森林类别、森林权属等,填写集体林权现状各类调查表。二是查阅台帐、合同等文书档案,对已经流转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如自留山、林改以前已流转的山场、“四荒”拍卖、个人造林及林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收集汇总,重点调查经营面积、林种、树种、经营形式、流转时间、期限、是否办证等基本情况,同时对林权权属、面积、四至边界进行登记造册。三是开展走访和座谈,充分了解广大群众对以往改革的意见和本次改革的总体要求、具体设想等。

4、制定方案。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各乡镇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不同森林资源状况,科学制定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方法步骤、组织保障等内容。各乡镇的改革实施方案要按县改革方案制定,并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各村组的改革实施方案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报县林改办备案。

5、落实经费。财政部门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及时安排、拨付林改工作经费,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勘界确权阶段(年4月至12月):现场勘界、张榜公示、纠纷调处、签订协议。

1、实地勘界确权。各乡镇根据林改方案要求,由各行政村或拥有林地所有权的村民小组组织人员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在县、乡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逐块调查登记和地形图小班勾图。

2、张榜公示。将实地勘界确权结果张榜公示,二榜定案。首先对村小组林权地界进行勘查,进行第一榜公示,公示期7天。对林地、林木权属明晰的,进行宗地勘界;权属不明晰的,由矛盾纠纷调处组进行调处。宗地勘界结束后,进行第二榜公示,公示期30天。

3、纠纷调处。对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积极予以调处解决;对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妥善解决。

4、签订承包协议。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权,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林农签(补)订林地承包合同书,再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连同与林农签订的合同书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建档发证阶段(年1月至6月):全面建档、统一发证、理顺关系、规范管理。

勘界确权完成后,各乡镇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基础材料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录入微机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发放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不得登记发放林权证。核发林权证后,对原有的山林权证要依法予以注销。完成新(换)发林权证的,一切林事活动均凭新证办理。

(四)综合配套阶段(年1月至9月):建立市场、规范流转、理顺体制、完善服务。

1、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在坚持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前提下,改革商品林采伐管理办法,适度放宽公益林的采伐强度和采伐方式,积极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实行木材采伐指标分配公示制度,依法落实林农和林业经营者的林木采伐自。

2、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落实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要落实好森林保险政策,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障制度,通过政府保费补贴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充分发挥保险对林业和金融信贷的补偿保障作用。

3、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林业服务机构,为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扶持林农组建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和自治组织。引导林农建立民间护林防火、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组织,提高林农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水平。

4、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督机制。对涉及林农负担的各种收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向社会公布现行涉及林农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检查监督、案件查处等各种工作制度,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和加重林农负担的行为。

5、深化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基层林业管理机构改革,重新核定基层林业站、木材检查站的机构、职能和编制,将核编定岗后的人员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供养范围;建立专门的林权管理机构,加强管理,提供服务。

(五)总结验收阶段(年12月底前):县乡自查、市级核查、总结表彰。

对外业区划勘界、林权登记发证、微机录入建档以及林权流转等进行全面验收,总结完善。验收工作由县、乡镇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组织逐级逐项检查验收。验收结束后,县、乡镇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总结评比,迎接市级核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失误或有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或给予行政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乡镇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负责组织实施本乡镇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委会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村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民小组要组建包括包组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原林业“三定”时的老村干部和村民代表3人以上的工作组,负责本小组的林改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二)广泛宣传,强化培训。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标语、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林业主管部门要逐级组织业务培训,让各级工作人员和基层干部熟练掌握和运用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三)明确责任,加强配合。要落实领导包干责任制,采取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的办法,将责任落到实处。要建立奖惩机制,把林权制度改革作为考核、使用和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各级林权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组织力量深入乡、村、组对改革情况进行指导检查,林业、发改、财政、编制、劳动保障、农办、税务、金融、民政、监察等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林权制度改革积极和稳妥推进。

(四)确保经费,专款专用。在上级财政给予经费补助的基础上,县、乡财政要保证林改所需经费,并将林改经费纳入当年度财政预算。要加强林改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拨付到位、使用高效、专款专用。

(五)严明纪律,确保质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要切实做到林权制度改革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要严格按照改革方案,周密、稳妥、有序推进。坚决杜绝暗箱操作、的行为。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9

林地承包合同是林地使用权登记的权利依据,但并不是所有的林地承包合同都能作为林地使用权登记的依据。林地承包合同分为家庭林地承包合同和其他方式林地承包合同2种,家庭林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权利、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是林地使用权登记的权利依据;其他方式林地承包合同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由协商的,是否能够作为林地使用权登记的依据,根据合同内容而定,例如:某集体将一块荒山承包给甲用于植树造林,双方约定,甲只能在该承包地上栽植核桃等经济林,而不能栽植杨树等用材林,也不能将承包地转包、转让给别人,如有违约合同解除。该承包合同就不能作为林地使用权登记的权利依据,因为该合同中双方约定违反了物权法定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是用益物权,承包方完成林地使用权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即依法享有自主经营和自由流转的权利,但该合同限定了承包方的自主经营和自由流转权利,合同内容与《物权法》规定相互矛盾,所以不能作为林权登记的依据。

2林地使用权的流转

林地使用权的流转是指不改变林地用途,将林地使用权依法由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林地使用权流转的主体是承包人,客体是使用林地的权利,对象为林地。林地使用权流转合同是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基础,登记是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公示形式,只有完成登记才能实现物权变更,否则,双方只是合同关系即债权关系,不发生物权变动。债权是相对权,只在当事人之间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内容有当事人双方约定,遵循合同自由原则,债权不具备流转的法律基础;物权是绝对权,物权的设立、变更、种类、内容等只能有法律规定,当事人之间不能自由约定,物权具备流转的法律基础[2]。《河南省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未依法取得林权证书的森林资源不得流转,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林地使用权登记

林地使用权初始登记是登记的第一步,初始登记应当给初次获得该林地使用权的人。林地家庭承包的农户,自林地家庭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林地使用权的初始登记人,在承包期内农户把林地使用权转包、出租、转让给别人的,需进行变更登记,承包到期或林地灭失时需进行注销登记。集体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市场运作的方式将林地承包给单位或个人的,由承包方进行林地使用权初始登记,在承包期内承包方把林地使用权转让给第三人的,需进行变更登记。初始登记权人没有进行初始登记,将其林地使用权通过流转合同进行流转的,受流转人直接申请林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的,应当不予登记[3]。

4完善林权登记制度

林权流转管理办法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作为林改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得乱砍滥伐,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依法维护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消除林业发展的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及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林区经济,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林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和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根据《物权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林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所有,每个家庭及其成员平等享有承包经营集体林地的权利,集体经济组织将林地林木发包给农户承包经营时,要按照每户所有成员的人数来确定承包份额,切实做到按户承包,按人分山。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式多样的原则。各乡镇应根据本地森林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允许改革形式多样化,引导林农组建协会、联户经营、股份合作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依据当地森林资源状况、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林改实施方案,走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路子,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

3、坚持林业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原则。对已明确的林木所有权、经营权和林地使用权,只要是大部分群众满意的,在改革中都应予维护,不得打乱重来或借机无偿平调,以取信于民。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改革过程中要实行“阳光作业”,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改革中的各项重大事项必须经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改革的程序、方法、内容和结果四公开。改革方案必须予以公示,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愿,严禁暗箱操作,违规实施,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5、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的原则。要妥善处理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既要还权于民、让利于民,确保农民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多得利,又要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既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又要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经济利益。

6、坚持经营和管护并重,切实保护现有林木的原则。在处理农民得实惠与生态受保护关系上,要加强现有林木的管护,不论以任何形式取得承包经营的农户,不得乱砍滥伐,林改不能以林木资源消耗为代价,更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

二、改革的范围和主要内容

(一)改革的范围

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重点是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以及规划的宜林地。国有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集体林地林木权属有争议的先行调处,再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明晰产权

(1)已划定的自留山由农户继续长期无偿使用,允许继承,并核发或换发林权证;已合法流转的应当完善手续,登记变更,办理林权证。已承包到户经营的责任山由承包户继续承包经营,允许继承和流转,由承包者申请核(换)发林权证。自留山和责任山因抛荒被集体收回统一造林的重新承包到户,对重新组织承包造林的,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并发给林权证。

(2)尚未确权到户的集体林地林木原则上应确权到户。就是在保持集体林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明确经营主体,做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以均山为主要形式,把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让农民有第二块责任田。然后在勘验“四至四界”的基础上颁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

(3)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直接分包到户,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意,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达到绿化标准,或者由村集体统一组织造林开发后再确定经营主体。

(4)产权明晰后,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2.规范流转

(1)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鼓励产权明晰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有序流转。林权流转应当向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凭林权证和其他相关材料签订林权流转合同。

(2)集体经营的林地林木,其流转方式、流转基价、流转收入的使用和分配等都要提前向村民公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其流转的有关合同应当报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流转的收益大部分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分配,其余部分可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

(3)已确权到户的林地林木,流转时应当签订合同。林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政府申请登记。已流转的林地林木再流转时,必须征得原承包人同意,并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未取得林权证已经合理流转的林权,只要权属清晰,其林权流转申请和林权登记申请可一并提出,经审查合格后按相应程序办理林权登记或变更手续。

(4)已经流转的林地林木,凡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没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但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大多数村民对某些条款有意见的,原则上维护原合同,并在当地乡(镇)政府和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有争议的部分协商解决;对明显不合理、严重侵害集体和村民利益的,应依法予以纠正。

3.放活经营权

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对立地条件好、经营利用对生态环境不造成危害区域的商品林,承包经营者可自主决定经营方向、经营模式和经营目标;对已划定的公益林,在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通过林下套种、养殖和开发森林旅游业等,发展林业经济。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公益林,要落实管护主体,加强管护,维护生态安全。

4.落实处置权

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拥有的林地承包经营权进行转包、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对其承包的林地依法经营和开发利用。

5.保障收益权

农户承包经营林地林木的收益,全部归农户所有。征收集体所有的林地,要依法足额支付林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林木的补偿等费用(规定减免的除外),安排被征林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经划定的公益林,已承包到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要落实到户;未承包到户的,要确定管护主体,落实管护报酬,明确管护责任。

6.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体系建设

改进商品用材林采伐审批制度,建立和完善适应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林木采伐管理新机制。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从严控制公益林的采伐。因遭受冰雪、病虫等自然灾害,影响林木生长,造成防护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的,依法报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未审批的不予采伐。凡未经批准擅自乱砍滥伐,造成生态破坏的,依法追究责任。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总体目标

争取用1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县153.9万亩集体林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服务,规范管理,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二)工作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机构,广泛宣传发动,分级开展林权制度改革政策和业务知识培训。这一阶段的工作要使上上下下都能充分认识集体林权改革重要性、紧迫性,要赢得群众的理解拥护和积极参与,形成上下合力推进林改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达到让大家了解林改、关心林改、拥护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的目的。

2.调查摸底,制定方案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摸清山林权属,并进行造册登记,明确四至界线、面积及权属,并进行张榜公布,掌握山情、林情和社情,为林改提供详实准确的数据资料,制定出具体的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村民小组制定出《承包方案》。建立林改方案逐级审查备案制度,各乡镇方案由县林改办审查备案,村社方案由乡(镇)政府审查备案。未经审查备案,一律不得实施。

3.勘界确权,调处纠纷阶段。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对公布无异议的山林由村民小组作为发包方与农户签订林地承包合同,并将权属落实情况登记造册,连同承包合同、林权登记申请材料一并报所在乡(镇)政府审核。二是建立健全解决林权纠纷的工作机制,对林权争议和承包经营权争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行纠纷调处,使历史遗留问题、权属、四至四界等矛盾纠纷得到全面解决,保证林改工作顺利进行。

4.建档发证阶段。主要任务是:林权登记材料经乡(镇)政府审核无误后报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核、登记。经审核合格、登记并公布无异议后,报县人民政府核准,依法颁发全国统一制式的林权证。同时按照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将林改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资料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林权制度改革档案。

5.总结验收阶段。主要任务是: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研究出台具体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各乡镇要认真开展自查验收,并向县林改办报送总结材料。在自查验收的基础上,县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组织检查验收组,按照统一的验收标准,对各乡镇林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向上一级林改领导小组写出专题报告。

(三)林改具体工作环节

1.开好会议,宣传动员,以各种宣传形式把林改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了解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

2.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推举成立由5人左右组成的林改理事会,主要以底数清、情况明、威望高、有公心的老党员、老同志为主,以协调解决林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为林改顺利推进做好准备。

3.抓好林改工作培训,培训一批懂政策、懂技术的骨干,提高林权制度改革操作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改革质量符合要求。

4.调查摸底,造册登记。主要任务是调查摸清当地集体林木林地面积(包括已承包确权到户面积),四至四界,并造册登记,掌握第一手资料。

5.第一榜公示。对调查摸底,造册登记的集体林木林地面积,四至四界情况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6.因地制宜,制定林改方案。张榜公布无异议之后,制定出村社具体林改实施方案。

7.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林改方案。制定的村级林改方案由村民大会讨论三分之二以上成员通过后报县林改办审批备案。

8.外业勘界勾图,承包确权到户。方案确定后,进行外业勘界和绘制勾图,将集体林木林地确权到户。

9.调处矛盾纠纷。对勘界四至四界并确权到户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通过村级林改理事会调处解决后进入下一步工作环节。

10.第二榜公示。对本次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到户(包括林业“三定”以来已承包、拍卖、租赁到户)的情况进行公布。

11.签订合同。对确权到户情况公布无意见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承包农户签订集体林木林地承包合同,并对林改前已承包到户合同不规范的继续规范完善。

12.林权权利人申请发证。确权到户并合同签订结束后,由林权权利人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由乡政府统一汇总后向县林改办提出办理林权证申请。

13.县林改办审核。林权权利人提出办理林权证申请后,县林改办对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审核。

14.输入微机。对申请办理林权证各项原始资料审核无问题后输入微机,以便存查。

15.第三榜公示。对申请办理林权证受理,审核并确定发放林权证前对承包面积、四至四界、林种等情况再次进行公布。

16.制图、填证、发证。第三榜公示无异议后,绘制承包面积图纸,填写林权证并发放到承包户手中。

17.建立档案。确权到户并颁发林权证后,对林改各项资料分类装订归档,建立一套完整的林改档案。

18.检查验收,总结完善。林改工作基本结束后,制定检查验收标准,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总结经验,完善提高,不断巩固改革成果。

四、林权制度改革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具体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责任主体,因此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的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由林业局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同时,四大班子包乡领导要负责抓好所包乡镇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乡镇严格实行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县林改领导小组下设宣传报道组、调查摸底组、方案制定组、纠纷调处组、确权发证组、总结验收组,并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建立起县级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社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

(二)宣传动员部署,提高思想认识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思想认识的高度统一,只有上上下下都能充分认识集体林权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才能赢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拥护和积极参与。为了提高各个层面对集体林权改革重要性的认识,要采取会议动员部署,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把政策交给群众,让群众了解林改、关心林改、拥护林改、支持林改、参与林改。在宣传教育中要抓好自上而下、逐级培训的做法,层层抓好培训工作,培训一批懂政策、懂技术的骨干,提高应对改革复杂情况的能力和水平,确保改革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深入到基层,深入到林改工作第一线,亲自调查研究,亲自部署安排林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三)落实工作经费,提供改革保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任务重,必须在人力、财力上得到保证。根据中央《意见》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的要求,从年起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以确保林改工作顺利开展。

(四)强化协调服务,形成改革合力

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班子是否得力,直接关系到林改各项政策措施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为此要选调业务熟、能力强、素质高的人员,组建林改工作具体办事机构,负责政策指导,技术培训和日常工作。林业、发改、财政、农牧、国土、民政、公安、司法、交通、、档案、新闻宣传等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尤其是每个村(社)要推选底数清、情况明、威望高、有公心、能干事的同志组成村级林改工作小组,负责林改各项具体工作,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指导和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以推动林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严肃工作纪律,规范技术操作

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绝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村级林改中,严格按十步流程,即:开好会议、宣传发动;民主选举、成立组织;培训骨干、强化指导;调查摸底、全面普查;分门别类、梳理问题;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审核修订、公示通过;公开实施、现地划分;公示结果、签订合同;验收发证、归档备案的程序规范操作。尤其是在林改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贯穿于集体林改工作的全过程,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林木行为发生。对在林改中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作风不实,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乱砍滥伐林木,群体性上访等严重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林改过程中借机偷盗和乱砍滥伐林木的违法破坏分子,要严格按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依法处理,严厉打击,绝不姑息,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林改工作平稳运行。同时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确保改革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