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16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1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管理现状;预算绩效制度化;建议

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财政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的战略部署,这要求我们需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跟踪、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这四项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在平时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思想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实行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执行预算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切实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

二、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财政部门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不断加深,并且以预算绩效管理为出发点,进行了很多探索性工作,同时也对预算支出绩效进行了有效评价,研究探索评价结果的效能,希望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的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同地区开展情况不同,导致明显不平衡性的产生;部分工作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现存的基础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缺乏专业的预算绩效管理人员负责相关事务,导致有些工作发生混乱;绩效评估结果未得到有效应用,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能的发挥,给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带来较多负面影响。

(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正确的绩效管理认识

对于有些人而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属于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虽然这几年经过宣传和应用,已经使一部分人对其优势和特点有所了解,但是由于长期受到“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思想的影响,部分工作人员并不能及时改变习惯,仍然习惯于把这种思想应用到工作中,导致预算绩效管理优势和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这也使得有些部门和单位仍然采用过去的财政管理方法,即要钱打报告、用钱不问效的模式。甚至有人把预算绩效管理当成是部门约束他们使用财政资金的手段,会限制他们的资金使用范围,从而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抵触心理,这对于推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很不利的。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产生的这种偏见,还导致在部门编制预算争取资金时,千方百计争取多要钱,但到了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不愿积极配合,存在被动应付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向不发生偏离,就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与国外相比,我国预算绩效管理起步较晚,至今为止还有一系列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有些预算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体系,所以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时很容易偏离方向。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有些工作人员利用管理漏洞,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出现不好现象,也缺乏权威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制度作为保障,权威性不足,都会产生一系列后续问题。比如,没有统一制度,不同地区财政部门会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案,不能在同等条件下对同类资金绩效进行评价,不能保证相关工作的公平公正性。而且这还很容易产生上行下效的情况。对于一些基层财政部门,由于缺乏有效数据去制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只能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或者直接参照其预算绩效管理方法。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所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保证制度的统一性、有效性。

(三)绩效评价带有明显的滞后性

对于财政部门而言,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是做好财政管理改革工作的重要前提,对于优化公共财政机制、保证财政资金有效使用率、强化预算使用责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预算绩效,用通俗的话来讲,指的就是我们所拿出的预算资金实际能够达到的收益或效果,所以这项内容往往是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重点关注的是结果导向,对于强化财政资金的支出责任和提高工作效率也是非常有利的。当前,国内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较多都是事后评价,没有在具体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进行评价,所以不能及时纠正工作中的问题。不仅如此,因为有些项目预算并没有明确需要实现的绩效目标,而且事后绩效评价也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导致在执行中的监控关注重点仍然局限于支出进度和资金合规性、安全性,对绩效实现的程度关注不够,导致评价质量不高。很多项目都是一次性的,所以得出的评价信息也没有实用性,事后评价基本上于事无补。

三、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建议

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至关重要。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存在的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了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对其他工作环节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构建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为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可以构建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必要性”、“依据充分性”、“效益指标”、“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评价指标,使大家知道哪些行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是有益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保证评价过程的透明化、评价结果的公开化,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提高满意度。单位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都要意识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发挥出绩效评价的价值,根据实际需要将其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为了提高大家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认识,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业务培训等方式,使大家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同时也让各部门都知道自己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能把所有的工作任务都交给财政部门,而是要各部门共同努力,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制度是开展有关工作的重要保证,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更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主要由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组成。在安排相关法规、制度内容时,要将绩效评价内容添加其中,规范评价行为。当有现成、合理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后续的管理工作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并且保证工作效能的发挥。当然,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不单纯是财政部门的事情,其他部门同样应该安排专业人员负责此类事务,会同财政部门一起做好相关工作,通过各个部门的努力,构建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要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同时也可以借鉴其他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2

一、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观念未建立

在实际性的工作过程中,很多单位对绩效管理工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对绩效预算管理的评价也没有深入的认识。大部分单位在进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将工作重点放在预算申报、项目争取以及预算的执行上,并没有对财政支出的效益和效果进行关注。一些单位单纯地认为预算就是简单的通过财务部门的报告,然后提交即可,这些和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的关系不是非常大,因此工作不到位。

2.法律法规在制度上不完善

很多法律法规缺少针对性,并设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实施的工作规程。在当前的工作过程中,我国目前所出台的法律没有涉及到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条款,因此此项工作的权威性不是非常大。国土资源预算绩效执行的15号文件当中缺少相关的配套管理办法,对于具体如何操作也没有提到。例如,在目标的填报以及定期报告和整改反馈当中都没有体现出具体的细则。

3.绩效目标指标设置不完善

目标的编报和审核在整个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当中属于重点和难点,目标的编报以及审核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性内容。但是存在的问题是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同的人员对这些指标内容的理解并不是非常透彻,并且理解也不到位,并不了解具体指标出在哪里,不了解目标如何细化。在指标的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指标标准值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就不能对不同年度的指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表达,很多专家在审查时也不能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值,没有对此进行对比。有些单位为了避免出现达不成目标的情况,会将指标压低,这样就会导致预算绩效目标的填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存在,不能真正地实现应该有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的策略和途径

1.对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进行分析

预算绩效管理和其他的工作并不相同,且和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的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一直以支出结果为准,并且预算管理模式也考察的是支出结果。预算绩效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出现主要是将预算的重点放在对成本的节约上,同时关注财政资金的不同性使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树立起一种意识,即“花钱必有效,无效必问责”这种管理理念,更加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单位的具体责任。此种财政体制是改革的成果,也是改革的必然选择,更是在公共财政管理当中的关键,在未来有非常广阔的空间,需要不遗余力地做好这份工作。

2.加强国土资源预算绩效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障一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更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安全的基础。按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规划,需要对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因此建议国家能够出台一些关于预算绩效的法规和办法,不断地推进绩效的公开和绩效问责制度建设,让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可以在法律制度下进行。每一个部门需要按照自己的工作特点,建立起工作的预算目标,并且在工作中时刻谨记目标的完成情况,做好绩效监控以及绩效评价和反馈整改工作。这些有针对性的工作能够让国土资源预算更加系统化,更加规范化和具体化,从而提升工作流程的完善性,有利于做好细则方面的操作。

3.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国土资源部的绩效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秉承一定的原则进行,绩效指标都是从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当中反应出来的,但是不能对所有的信息都进行处理,因此要秉承少而精、系统性以及可测性的原则。绩效指标体系首先确定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绩效沟通和执行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做出调整,了解项目的实际完成情况,并且做出绩效的考核评价。其次,项目的立项阶段还要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进行年度、课题以及项目招标的分析,做出评价。最后是项目的验收,分为测评、验收、归档、维护几个步骤。绩效管理,主要是任务预计情况,植物执行阶段,以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4.国土资源部结合政府进行绩效和预算管理

绩效和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位的事情,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这样才能降低管理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涉及方面比较广泛,创新性非常强的工作,管理活动也十分丰富,需要融合政府的绩效和预算管理工作,两者成为完善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桥梁。政府的绩效管理考核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工作,分别是人的管理和工作的管理,其中法定职责以及工作重点还有制度建设等非常重要。预算管理考核的是政府所使用的资金花费是否体现了公平性,是否是合理的使用。不能将资金耗费在不匹配的工作当中,对产出的效果进行关注。国土资源部是绩效考核的主要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的指标和体系,建议在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对预算的目标进行申报和审核,对绩效评价进行完善,并且结合政府绩效和国土资源工作指标,掌握更多的工作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做到不重复,也不覆盖,真正地在绩效审核以及申报过程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将申报审核以及执行监控还有绩效评价结合在一起,每一项工作的进行不增加其他的工作负担,从而真正地做到桥梁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降低管理成本,让绩效预算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5.按照分类细化的思想建立项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动态性管理,需要经过目标的编制、审核以及评价,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按照绩效标准要素进行衡量,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两者是对应存在的,只有在达到标准需求的程度上才能做好目标的绩效评价。国土资源部中的各个部门职责不同,所负责的范围也不相同,如果只使用一套指标也不符合标准,因此需要按照不同的支出科目进行预算绩效目标的考核和运算,以此建立起国土资源的预算绩效管理指标库。按照不同的指标划分为必填和选填两个项目,在必填当中要直接的给定,选填的内容可以是自己选取,从单位和项目指标出发进行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建立起相应的标准库。绩效评价的结果需要进行更多的应用,从而真正地发挥出绩效考核的作用。例如,预算编制的实现、运行以及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需要呈现出一种动态性的运行系统,让评价工作更有意义,实现有效的绩效考核,实现国土资源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性目标。

三、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3

【关键词】新预算法;绩效;管理

一、绩效的内涵

绩效原则是西方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指政府应当将绩效贯穿于预算全过程,建立按绩效分配预算,前期评价和结果评价机制。新预算法首次提出要对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从根本上解决过去重收入、轻支出,财政资金不问效果的问题。第五十七条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二、新预算法对于绩效的规定

预算原则是预算法的灵魂,缺少原则的预算法将是行政条例和“碎片化”的,而非逻辑和谐的法律。其中,预算公开和绩效是现代政府治理中两个最主要的原则。

第一是确立了绩效评价是政府和预算单位的法定责任,“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第57条)。

第二是确立了预算分配上的绩效依据和预算草案应附有绩效目标的制度。“各级预算应当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家宏观调控总体要求和跨年度预算平衡的需要,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收支预测,按照规定程序征求各方面意见后进行编制”(第32条),部门、单位在编制预算草案时,应按照财政部有关制度“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第三是明确了人大应监督绩效。县级以上人大在审查决算时,应包括“支出政策实施情况和重点支出、重大投资项目资金的使用及绩效情况”(第79条),以及财经委员会提交的预算草案审查报告,应当对“执行年度预算、改进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绩效、加强预算监督等提出意见和建议”(第49条)。

三、绩效财政的显著特征

认真研究和分析新预算法,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传递出的有关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信息,呈现出以下五个显著的特征。

(一)顶层特征

新预算法提出“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在国家法律的战略层面首次提出预算应遵循绩效原则,政府资金“绩效”入法,这是对传统预算观念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变革,顶层架构,立足点高,为我国预算体制由传统预算向绩效预算转型奠定了法理基础。

(二)闭环特征

新预算法要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要贯穿预算活动整个过程,由目标导向,编制依据,预算审核重点,执行关注,监督评价,结果审点,预算公开,结果应用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和目标确定环节,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闭环,实现预算全流程覆盖。

(三)目标管理特征

新预算法首次引入“绩效目标”概念,明确将绩效目标作为财政部门制定的预算编制规定之一,并作为各预算部门编制预算草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这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条件。目标实际上就是预期结果,将结果前置作为预

算编制的内容,本身就是突出绩效预算的核心“结果导向”的理念,具有鲜明的目标管理特征。

(四)强调结果特征

新预算法指出,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编制,人大审查上一年总预算执行情况,要提出包括提高预算绩效的意见和建议,审查本级决算报告,要重点审查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各级政府要开展绩效评价,评价资金使用结果的有效性,在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中,明确提出资金绩效理念,重点突出政府各类资金最终实现的结果,是否取得应有的效果,“花钱要问效、结果很重要”。

(五)参与性特征

新预算法在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时,把绩效“参与性”摆在突出位置。首先是政府内部,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预算支出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编制预算要参考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其次是外部监督,明确界定人大预算审查的重点要涵盖资金的使用效果,并且要对提高资金绩效提出建议。

四、绩效财政的地方实践

随着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各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不断完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践。近年来,多个地方围绕“绩效”这一主线,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绩效评价,初步形成“纵向―横向―重点―内生动力―外部合力”“五位一体”的绩效评价网络化管理体系。包括:(1)构建“参与式预算评估”与“第三方绩效评价”相衔接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2)实现“财政组织评价”与“部门自行评价”相结合的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3)突出“大额专项资金评价”与“部门整体支出评价”相扣的绩效综合评价方向;(4)形成“目标―分层次指标―评价―结果应用”四点联动的绩效评价管理模式;(5)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评价管理专家”双管齐下的预算绩效监督机制等。通过“五位一体”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落实,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质量。应该说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我国已基本具备,只欠“新预算法”颁布施行的号令吹响。2013年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新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蓝图,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预算法是财税领域的“龙头法”,修改的新预算法无疑将引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开启大幕。新预算法的出台是国家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更是财政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4

(宜昌市西陵区教育局湖北·宜昌)

摘要:新《预算法》是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的里程碑,把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纳入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全过程,是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资金配置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在绩效理念引入、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措施

2014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这部新《预算法》的出台对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解决财政资金“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分配好、管理好、使用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资金几乎都是财政资金,管理好义务教育学校的资金使用尤其重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是学习贯彻新《预算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学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有利于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2011年,财政部推出《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此项改革措施的全面开展,各级财政部门相继出台绩效管理文件,湖北省财政厅于2014年6月出台《湖北省省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对全面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做出具体规定,明确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不仅是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同时包括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目标是花尽量少的资金、办尽量多的实事。

在义务教育学校推行预算绩效管理尤为重要,势在必行。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就是把绩效理念引入、绩效目标设定、绩效跟踪评价、绩效结果应用贯穿学校资金预算、分配、执行、考核全过程,既关注预算投入,又重视预算产出,全面提高资金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管理活动,通过学校预算绩效管理推进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

二、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面临问题

一是义务教育学校财务人员素质难以适应。一方面,学校领导习惯于重点关注教育教学管理,对财务管理特别是对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另一方面,义务教育学校没有配备专门机构和人员从事预算管理,大多由财会人员或后勤管理人员代管,而这部分人员大多由教师转岗而来,年龄偏大,往往对财务工作认识不够,政策不熟,对财务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正解理解不够。因此,学校基础财务与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规范,直接影响学校预算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数据准确的获取。

二是学校预算编制不科学,随意性大。当前对预算绩效管理宣传培训不够,基层义务教育学校的“一把手”对资金支出绩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预算绩效管理知识了解不够。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内容主要是公用经费、专项支出、项目支出。项目在安排和选择时,缺乏有效的量化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同时由于对本学校的发展规划、前景等缺乏全面了解,对预算指标了解不够,使得预算编制随意性大,不少学校单位更是把编制预算束之高阁。因此,常常出现实际支出与预算不符,资金预算与支出存在偏差,预算与会计核算脱节,财务信息系统与预算执行监控脱节。

三是教育经费支出的不均衡。目前从预算批复到预算执行单位大多到四五月份了,在预算批复之前,只能给学校按进度拨付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项目经费年终财政部门存在“以拨代支”现象,花不完的钱也列了支出,造成次年的结余只能做“往来”,无法真正反映预算单位的支出,脱离了财政的监控,严重影响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学校在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尚未完全实现财政投入与绩效有机衔接,存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两张皮”现象。如有的乱发奖金、补贴,有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还有的会议费、招待费挤挪办公费,由于专款不专,导致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

五是预算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预算绩效管理主要由财政部门进行评价。各级教育部门还没有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义务教育学校也没有建立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因此义务教育学校对绩效考核意识不强。

三、推行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对预算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把义务教育学校预算绩效管理纳入本系统学校管理重要议事日程,逐步推动建设义务教育学校绩效目标管理体系。自上而下层层设立考核的绩效目标,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成立以校长负责、多部门联动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考核小组,从观念上重视、制度上保证来落实。

二是推进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加强绩效目标管理。目前各级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是预算绩效评价的主体,建立由学校自评和财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评价为主、聘请第三方评价的立体评价体系。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支出特点,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来实施。同时义务教育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建立程序完整、结构科学的预算申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学校的预算绩效评价重点是基本支出中的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对预算绩效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考核操作性强。如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绩效评价,应从预算编制、执行以及经费管理、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正确发挥导向作用。

三是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要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实行绩效评价与部门预算的相结合,上级财政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管理好的学校和项目予以表彰和奖励,在下达下年度预算指标时,对该学校相关项目资金予以优先安排。中央及省级专项奖补的资金根据相关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而定,特别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综合考核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差。同时设立预算绩效管理激励性资金,督促学校改进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5

(一)整体设计,健全制度体系

天津市在2011年前后,由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天津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对绩效目标、组织管理、工作程序、绩效报告和结果应用等内容作了详细规定。随后,市财政局又制定了《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家管理办法》、《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天津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档案管理办法》,以及《天津市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规程》、《天津市财政支出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文书样式》等配套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二)增点扩面,评价整体推进

天津市按照“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全市绩效评价工作。市级层面,自2008年起,从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基本建设、行政运行等支出方向入手,对商业发展和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社会保障房建设、燃气旧管网改造和市属高校信息化建设等百余个项目实施了绩效评价。同时,从2011年起,各预算部门凡500万元以上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自评范围,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统一联动、共同实施绩效评价的良好局面初步呈现。区县层面,全市各区县从2011年起,也都选择了1到2个重点民生项目或社会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市和区县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得以形成。

(三)前置端口,强化目标管理

为强化源头控制,天津市在总结已有经验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按照“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的原则,设计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申请书》。该申请书包括项目实施计划、立项情况、绩效目标等内容,囊括经济、社会益、环境效益以及数量、质量、时效等多维度指标。从2012年起,市级各部门在编报项目支出预算时,凡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都要填报绩效目标,由财政部门对其内容的完整性、资金规模的适当性以及绩效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审核。人代会后,绩效目标随同部门预算一并批复,作为预算执行中监控和预算完成后绩效评价的依据。

(四)培训考核,提升业务水平

天津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多次召开市级和区县级预算绩效管理培训会议,布置推进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通过组织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搭建信息平台等方式,与市级预算部门和各区县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做法,剖析存在问题,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建立绩效管理考核机制,对市级预算部门和区县财政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掌握工作动态,定期进行通报,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区县予以表彰,对进展缓慢或存在问题的提供帮助找出症结,及时予以纠正,稳步推进全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平衡深入开展。通过几年努力,天津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着全过程管理机制未完全建立、绩效理念有待深化、基础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国内外预算绩效管理经验借鉴

(一)西方国家主要做法

美国1993年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战略目标和绩效信息,以便国会制定政策和进行项目监管。各部门按项目年度产出目标来编制预算,预算提交国会严格审议后再由总统签字才能生效,然后严格按规定数额和用途来执行。英国财政部按季度收集部门绩效任务完成信息,对存在的风险进行监控和检查,并向内阁委员会汇报。以部门为主建立成果、产出、效率和投入等四类绩效指标体系,全面衡量预算支出效果。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其充分理解绩效预算的运作理念和运作方式,保证绩效预算顺利实施。新西兰推行以产出为核心的预算管理,实行预算拨款和部门产出直接挂钩的奖励惩罚机制,并建立预算绩效评估信息系统,颁布《国家部门法案》、《财政责任法案》和《公共财政法案》等法律,为改革铺平道路。加拿大在编制绩效预算时,十分注重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财政经济委员会会主持召开一系列由专家、利益集团和普通公众参加的公开听证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二)外省市主要做法

浙江省邀请人大、政协和专家及中介机构参与细化论证绩效目标,通过部门申报、专家审阅、实地调研、部门陈述、专家论证,形成项目绩效目标报告书,明确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分年度目标以及相应的绩效指标和标准。海南省根据预算执行的关键点,设计了《项目绩效监控分析表》,确定了项目需求是否发生变化、实际进度是否比计划滞后等16个监控要点,并印发《关于开展项目支出绩效监控分析的通知》,要求预算单位按季度围绕“是否存在绩效问题”对项目实施展开自查。北京市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制度、整改制度、预算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不断强化结果应用。评价工作结束后,及时向被评价单位通报结果并下发整改通知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书面形式向市政府和人大报告,经市政府同意后在市级政府部门范围内公开;事前评估结果直接应用于当年预算安排,事后评价结果与下年预算安排挂钩;出台问责办法,明确绩效问责情形和方式。广东省制定《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见》和《省财政部分资金实施第三方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方案》,通过竞争性招投标方式,研究和探索开展引入第三方评价。研发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为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支撑保障。

(三)国内外管理的基本经验

一是管理流程规范。如美国按项目目标编制预算草案,经审批通过后严格执行;英国和海南定期收集部门绩效任务完成信息,对存在风险进行监控;北京以多种形式利用评价结果,提高其利用价值。二是制度设计完善。如美国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新西兰的《公共财政法案》、广东的《关于引入第三方评价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意见》等,都为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持。三是管理基础健全。各先进地区管理主体明确,英国评价指标体系、标准及方法健全,广东专家中介机构库管理规范,且有完善信息系统作支撑。四是绩效文化良好。西方国家绩效预算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具有良好的绩效文化环境,国家主动推动绩效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改革背景。五是参与层面广泛。如加拿大、浙江除政府部门在改革中发挥作用外,立法机构、审计部门、社会各界等都广泛参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三、深化天津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建议

(一)健全管理系统,实现全程跟踪

做实绩效目标管理工作,使其切实与部门发展规划相匹配;扩大绩效目标填报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财政性支出,减少绩效目标管理盲区;明确审核标准和程序,达到具体细化、可衡量、可实现。完善绩效监控机制,创新监控手段,通过确定监控重点、提交监控报告等方式跟踪绩效实现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题严重时暂缓执行预算。规范绩效评价程序,明确评价内容,提高评价质量,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同时要注意评价工作本身的成本效益问题,做到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成果。加大评价结果应用力度,解决评价中发现的问题并对类似项目给予警示;推动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对资金分配进行引导和约束;评价结果要逐步对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有效监督。

(二)抓好基础工作,夯实管理根基

一是健全绩效机构人员。在财政内部建立绩效管理专门机构,或在多机构参与的情况下,进一步明确预算绩效管理总牵头部门和分项工作牵头部门,锁定工作内容。预算单位要有专门的绩效管理负责人,使工作任务安排、反馈顺畅,提高工作效率。

二是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天津实际,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共同研究设定分部门分行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文件形式下发。

三是探索构建软件系统。研发涵盖评价指标和标准库、项目库、专家库、资料档案库在内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四是推进专家中介库建设。明确入围条件后,向社会征集和遴选绩效管理专家和中介机构,并公布入选名单,分类管理,动态更新。根据工作任务范围,明确专家和中介机构报酬标准。

(三)提升管理层级,引导广泛参与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推动中央修改现有《预算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或建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法规,为改革确立牢固的法理基础;着手制定市级和区县预算绩效管理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改革发展方向;整合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制定绩效管理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是提高行政管理层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在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地位,推动由政府统筹预算绩效改革,政府领导要负总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引导各界广泛参与。除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各预算部门大力参与外,还要有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形成内部主动和外界倒逼双推进的改革态势,保证绩效管理改革顺利实施。

(四)培养绩效文化,深化绩效理念

一是创新理论研究。进一步拓宽研究渠道,推动高等院校、社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预算绩效管理理论研究,重视理论成果的转化,用最新理念促进工作有效展开。将绩效理论列入政府日常学习计划中,树立预算绩效管理意识。

二是宣传绩效理念。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以及奖励考核、行政问责等手段,推动绩效文化建设,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预算绩效管理在建设高效、责任、阳光政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扫除改革中的种种思想障碍。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6

「关键词政府财务管理系统绩效审计制度预算制度

一、引言

政府财务管理系统是一个政治的开放系统。政府依据纳税人的需求与支持,通过政治系统形成政策,依据政策规划施政计划,尔后根据施政计划编制预算并据以实施,这是系统的投入;其后达成施政目标并满足纳税人的需求,这是系统的产出。该过程结束后,政府尚需依据纳税人对施政的满意程度及目标达成程度,检讨并修正其政策。上述过程中,公民纳税以维持政府施政所需,政府执行施政计划与预算,其结果是否符合经济性、效率性与效益性?公共服务产出的质量如何?亦即其预算与计划执行的绩效如何?这均需经过具有审计专业能力与超然独立地位的审计机关的监督和评价,这种监督与评价制度即为绩效审计,换言之,绩效审计在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肩负着信息反馈的功能。

自Davidosborne和tedGaebler提出“新政府运动”以来,公共部门的管理开始强调成果导向、弹性授权与责任制,政府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财务审计转向绩效审计。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绩效审计。2004年7月,具有83年历史的美国Generalaccountingoffice,更名为Governmentaccountabilityoffice,这是该组织近年来工作内容转变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绩效审计将成为其未来工作的重心。

我国开展政府审计已有20余年,成果颇丰,但绩效审计仍处于试点阶段。近年来,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迅速,政府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推行绩效审计已是现实所需。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是提升审计质量、实现审计目标的必要保障。因此,本文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以及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与特征,进而对我国现行制度体系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推进我国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英、美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一)英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英国近代审计制度始于十九世纪的行政机关变革。1866年颁布的《国库及审计部门法》(exchequerandauditDepartmentact)中首次建立了公共支出问责制度。议会授权支出,行政机关将支出纪录与账簿送请审计长审核,审计长审校并撰写审计报告提交议会。该法案规定审计长及其下属必须审核政府机关的每一笔交易。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张和公共支出的膨胀,尤其是一次大战后,这种审计方法变得不现实,因此英国于1921年修正了《国库及审计部门法》,规定各政府机关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自行管理各项收支,审计长仅需对相关的交易事项实施抽样审计,并向议会报告政府的支出是否符合议会的要求。

20世纪60年代,议会及学界要求改革审计制度以适应政府角色的改变,特别是赋予审计长超然独立地位。1983年《国家审计法》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审计署(nationalauditoffice,nao)。nao隶属议会下院,其主要职责一是依《国库及审计部门法》对政府机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与鉴证,即财务审计;二是依《国家审计法》对各机关使用公有财物及政府经费作出经济性、效率性及效益性检查与评估,即绩效审计。

nao执行绩效审计的选案标准主要考虑金额数量、是否已显现绩效不佳迹象、议会及民众关心的程度等。每年由下属业务部门提出百件左右的方案,审计长择要选出其中的五十件左右作为该年度执行绩效审计的标的。

nao的审计报告分两阶段提出,一是先导性研究报告,先导性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是否需要实施全面绩效审计,若经评估认为需要审计,则需进一步规划审计重点及方向。二是全面审计后的正式报告。在执行绩效审计时,nao的审计人员随时与被审单位的相关人员保持合作关系,听取对方意见。审计完毕先将审计结果的初稿送被审单位征求意见,作为撰写正式报告的参考。由于与被审单位事前及事中的充分合作,故报告提出后,受审单位对报告所提内容的接受程度较高。nao的职责仅限于向议会提交审计报告,后续的追踪查证工作,则由各行政部门自行负责。nao跟踪审核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向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结果。

(二)美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美国的财政监督制度深受英国议会对政府财政控制观念的影响。直至宪法(1787年)颁布前,政府审计事务皆由议会办理。1789年美国国会立法成立财政部,由其执行政府的财政监督权。财政部长口头或书面向国会参众两院提交审计报告,依国会指示履行职责。一次大战后,国会为提高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效能,于1921年制定《预算与会计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act),成立审计总署(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直属国会,自此财政部的会计检查职权划归Gao.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下,Gao大大增强了国会制衡行政部门的能力,这也是美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次大战前,Gao协助国会监督行政机关的支出情况,主要工作是审核各机关送审的凭单。在约翰·R·摩卡尔(JohnR,mcCarl)担任审计长时,曾实施部分付款凭证的事前鉴证制度,但随着支出凭单大量增加,审计工作负荷过度。1950年颁布《预算与会计程序法》(theBudgetandaccountingproceduresact)时,放弃凭单的鉴证手续,废止事前审计制度。

1981年6月,鲍歇尔(Charlesa.Browsher)就任美国审计长,将Gao的工作目标定位于:①向国会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②促进Gao与国会间的沟通与联系;③加强对国防预算的审计;④强化Gao核查各联邦政府机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能力;⑤加强Gao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在鲍氏的任期中,Gao两度增修政府审计准则,建立起有效的Gao与国会间的沟通制度,并将各机关年度决算的审计交由公开执业的会计师鉴证,Gao则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绩效审计,审计范围涉及财政赤字、国防安全、信息资源的运用、人口老龄化、波斯湾战争中武器的使用效率、改善全国医疗健康计划、全球化的挑战等。鲍氏的不懈努力将Gao推上了世界绩效审计的领袖地位。

Gao是国会四大辅助机构之一,审计任务70%以上来自国会,依据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规定,超然独立地行使其职权。与nao类似,审计结束后,在提交正式审计报告前,Gao先将审计报告草案送受审单位征求意见,经过双方充分沟通后,再向国会提交正式的审核报告,并在正式审计报告中列明受审单位的意见,供报告使用者评断参考。Gao每年向国会提交各类审计报告多达1300多份,除少部分涉及国防机密的外,民众均可索取审计报告。审计信息的公开使审计结果得到各方的重视,这对审计功能的提升尤有帮助。

三、我国绩效审计制度的变迁

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时间较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该阶段,国家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点。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考虑了经济效益问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该阶段,审计机关一方面继续实施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对象的微观经济效益审计试点,另一方面,也开展了一些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审计工作,例如全国审计机关同时开展了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共审计200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05815亿元,审计后对716个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提出了意见,压缩项目总投资达1285亿元。

第三阶段,本世纪至今。本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财政支出迅速膨胀,政府政务公开,提升国家竞争力等等均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的驱动力。2001年审计署组织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资金审计和农村电网审计、2002年组织的重点机场审计,以及2002年深圳市审计局组织的对12家市属医院的医疗设备采购、大型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情况的审计等均是在此背景下实施。2003年7月,审计署制定《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

我国的绩效审计带有明显的本土特征。首先,《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法、效益”的规定,将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揉合在一起,审计工作主要以查处和揭露国有企业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目的和内容。其次,审计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属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并较多地集中在对其财务成果的分析上,对其经济活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第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数量较少。第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也比较少。第五,尽管我国施行绩效审计已初见成效,但是,及至今日,我国的绩效审计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如尚无类似于美国《绩效成果法》的全国性法律及相关制度,现行的《审计法》、《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也均未涉及该主题。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已成为我国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提升审计质量的瓶颈。

四、完善我国绩效审计制度体系的建议

绩效审计制度是审计机关执行审计业务的规范,涉及《审计法》、《预算法》及其施行细则、各项工作指南、审计准则等。经由对各国绩效审计制度的比较,结合我国当前开展绩效审计中出现的问题,考虑近年来审计署关于绩效审计的重要举措,提出如下建议:

(一)修订《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

我国现行的《审计法》颁布迄今已届十年,《审计法》及其实施细则均未明确提及绩效审计。然而,由于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现行的《审计法》已无法充分适应当前审计业务的需求,修订《审计法》及相关的配套法令已成为必然,因此建议:第一,将绩效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及程序等引入《审计法》;第二,为便于监督政府新兴计划,若修法缓不济急,则可先修订《审计法》实施细则,在不违背母法规定的前提下,先就绩效审计程序与结果的处理制订完整的配套措施。

(二)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

准则是一种权威性的规范,用于确保审计质量、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审计专业技术,使审计机关提交的审计报告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与重视。推行绩效审计成功的国家均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如美国政府审计准则(俗称YellowBook黄皮书)的第六章为绩效审计工作准则,第七章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指南》共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绩效审计的内涵,第二部分说明绩效审计的基本特性,第三部分是绩效审计的工作规范,第四部分介绍审计长公署绩效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各项重要功能。我国目前尚无绩效审计准则及工作指南,因此建议:第一,从速制订并实施绩效审计准则,系统化、规范化、具体化绩效审计的工作依据和流程;第二,汇编绩效审计案例,作为审计人员办理绩效审计的参考,以利于经验承传。

(三)统一年度预算编制与绩效审计评价口径

预算是政府施政的财务计划,预算的编制应满足绩效评估的需要。我国《预算法》尚未引入绩效预算观念,各级政府编制的年度预算普遍存在施政计划目标不明确、缺乏绩效衡量指标与方法等问题,无法评估预算执行结果是否达成预期效益,因此建议:修订《预算法》,将绩效预算观念引入《预算法》。

(四)建立决算审计报告与行政机关奖惩关联机制

决算审计报告是预算与计划执行结果的评价报告,是政府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反馈信息。当前我国的决算审计报告并未与行政机关奖惩机制相关联,决算审计报告中所揭露的各项审计意见普遍未受到行政机关的重视,同一问题重复发生,因此建议:修订各级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要点,将上年度预算执行绩效列为次年度预算分配额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健全行政部门绩效评估制度及评估指标

犹如公司必须对股东负责,政府也必须对纳税人负责,善尽公共资源管理与运用的职责。美国1993年的《政府绩效成果法》规定,各机关提交预算管理部门的年度绩效计划应包括如下内容:①计划绩效目标;②用客观、可量化与可评估的方式表达目标;③简要说明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过程、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④建立绩效指标;⑤确定计划成果与目标的对照基础;⑥说明所采用的效益评估方法。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因此建议:第一,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绩效成果法,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第二,由权力部门推进落实绩效评估制度,以获得行政机关的积极参与支持;第三,各行政机关绩效评估结果列入年度决算报告,以配合立法机关监督施政的需要。

(六)提高绩效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时效性

审计机关对外提交的审计报告,在时效上均有滞后性,这削弱了审计报告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第一,就社会各界或纳税人所关心的议题而开展的项目调查,若不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应适时予以公开;第二,设置审计机关发言人,选择适当信息,适时对外公开;第三,精选年度绩效审计案例,通过审计网站,对外公开。

(七)构建专业咨询机制

由于审计职能的变迁,许多先进国家的政府审计人员由过去传统的auditors的角色,演变为评估人员(evaluators)。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政策评估的时代,评估联邦政府的计划是否符合经济、效率与效益原则。我国的政府审计工作亦逐渐朝此方向发展,因此审计人员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外,尚须具备其它自然与社会学科的专业知识,诸如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公共政策、信息管理、法律、土木、建筑等,同时对于政府施政必须要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公共政策分析与评估政府计划执行绩效的职能。目前审计机关因受相关制度的制约,用人渠道受限,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范围过于狭隘,因此建议:审计机关可参照加拿大政府的做法,建立“审计咨询委员会”(auditadvisoryCommittee),提供专业与技术咨询,委员们可来自审计署及社会各界,均应是其所属领域的领导者或知名专家。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7

2020年财经委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正确领导下,紧扣全县工作大局和县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部署和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要点安排,尽职尽责,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作为,积极探索人大财经委工作的新思路,从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增强监督实效等方面入手,着力提升新常态下的人大财经监督能力,较好地完成了人大常委会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发挥了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精准监督促企业“茁壮成长”,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落实

自修改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以来,2月份,盱眙县人大常委会财经委通过深入企业调研、视察县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情况,召开相关部门和企业座谈会等形式,精准排查在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先后排出了部分部门对该法内容还不清楚,对应承担的法定职责和义务不了解;部分企业对相关扶持政策不知道、相关法律条款及国家有关政策还未落实到位;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税费优惠和权益保护等方面,与法律法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引资企业帮办服务意识不强;相关部门对企业各种检查、处罚日渐增多,少数部门还存在“中梗阻”和“吃拿卡要”现象;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结构不尽合理、贷款担保条件等还比较苛刻,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有以罚代管现象,中介机构管控不到位等15个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及时形成调研报告,在向县人大常委会会议汇报的基础上,召开常委会会议审议了《中小企业促进法》执行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向县政府发出了书面审议意见,并跟踪办理情况,县政府关于建议县政府对照《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关条款,逐条分解、落实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并把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纳入对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主动听取企业主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推进中小企业做优做强,促进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挥监督实效“摸清家底”,积极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题调研。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4月份,县人大对全县国有资产运营及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县国联集团、天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江苏都梁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在调研中调研组详细查阅了各家国有资产管理台账,并与各类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座谈交流,了解全县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及管理现状。

开展国有资产管理专题调研,是落实中、省、市人大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见的具体行动,更是在帮助政府摸清本县国有资产家底,梳理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研组强调,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全面开展国有资产清理清查工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完善制度,夯实国有资产管理基础;防控风险,提高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统一口径,规范编制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建立定期向人大报告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管理上台阶。

(三)加强无列算不得支出工作监督力度,牢牢守住“钱袋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职能的要求,切实做好预算审查筹备工作,及时了解掌握县属单位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有效解决预算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科学合理审查监督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一步提升人大预算监督工作水平,6月份,县人大财经委一行赴财政局调研无预算不得支出工作开展进行专题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工作报告。

财政局主要负责人对我县部门预算编制情况进行了详细地汇报,分析了当前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压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根据相关上级要求和我县实际,我们提出在预算执行中,一要注重加强财政管理。加强跟踪管理,定期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二要精心编制财政预算。加强对各方面研究,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央及省市区最新政策,落实县委县政府政府最新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理清主次。

(四)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调研,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为充分了解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9月份县人大财经委一行赴财政局对我县调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采取汇报、座谈的方式进行。县财政局局长蒋学文汇报了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县财政局绩效科结合工作实际分别进行了座谈发言。

对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从指标体系建设、部门主体责任落实、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我县进一步推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推动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积极探索、逐步完善,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为推进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夯实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基础,财经委带领县财政局相关人员赴绩效工作先进地区学习借鉴,督促县财政局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相关制度,帮助其拟订了《盱眙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盱眙县县级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盱眙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

县人大财经委一行赴财政局对我县调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采取汇报、座谈的方式进行。县财政局局长蒋学文汇报了全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县财政局绩效科结合工作实际分别进行了座谈发言。

调研组充分肯定了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从指标体系建设、部门主体责任落实、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我县进一步推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六)高度重视、压紧责任,财政预算监督持续发力

2020年我们继续坚持把对预算的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依法做好预算监督贯穿到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审计等各个环节之中,创新工作方法,理清工作思路,切实加大监督的力度,严格按照监督法、预算法和县预算监管办法的要求,依法开展预算审查监督,规范预算行为,努力做好财政预算全过程监督工作,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1.提前谋划、注重实效,持续加大对预算编制的监督力度。

把预算监督列入县人大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在年度预算编制之前,我们即组织财经委员、专家组成员深入到县直有关经济部门和实现利税较大的一些重点企业及新上项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交流、走访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分析经济现状及全年走向将对财源、税源、费源的影响。同时还深入财政等相关部门单位了解预算编制的政策依据、基本原则和重点内容,并将调研情况与之交换意见,督促财政部门制定并报送预算编制工作方案,及早部署预算编制工作。以确保预算编制规范性、可行性、科学性。

主动照会政府财政部门,参加全县预算编制动员布置会议,会上对预算草案的编制原则、细化程度、时间要求作出具体规定。与县财政部门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对编制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从监督角度作出意见,并要求财政部门和有关预算单位落实到位,使预算监督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2.注重发挥人大代表预算审查监督作用

为使人大代表充分发挥预算监督职能取得实效,年初县人代会安排专门议程和时间,要求各代表团按照会议日程和时间,在审查县政府年度预算草案报告和县本级预算的同时,分别专题审查一家单位的部门预算。一是为了让代表看懂预算草案文本,县人大要求财政局提交人代会审查的预算草案必须“有表有图有说明”,表要细到款项,要与去年预算数决算数有比较;图要直观一目了然,要有彩色饼状图,用“切蛋糕”的方式,让代表了解预算财力构成和预算支出去向;说明要说清说透,不但要说明收支增减情况,更要说清为什么。二是提前确定重点审查单位并通知代表团,以便各代表团开展开展调研准备。三是为让代表们知道如何审,在人代会期间举办“预算审查专题培训班”,请预算审计专家就如何审查预算专题培训,让每位代表都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到预算审查监督中来。四是财政局代表县政府向大会主席团作报告修改说明。使参会代表不再做‘举手代表’,发挥了代表审查监督实效,很大程度改变了人代会预算审查流于形式的状况。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8

关键字:高校预算;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239-01

一、当前高校预算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1、主要是指编制内容不完整。

表现为该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未全部纳入,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部门综合预算。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的规模较大的高校中,学校一级作为预算主体,其收入支出应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而作为“其他收支”、“经营收支”核算的二级学院、后勤、产业等部门作为二级财务机构,其收支经费并没有全部进入学校的预算管理范围,致使编制出的预算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的资金收支情况,容易产生体制外资金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破坏了预算管理统一性、完整性、效益性的原则,从而使预算起不到应有的管理作用。

2、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力不够

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和财政要求,项目支出预算要提前编制,而高校年度计划通常在年底制定,这就容易造成两者相互脱节,从而形成了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必须进行调整,否则难以实施,但与此同时预算调整程序又比较严格、报批时间长、手续繁杂,造成了许多高校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或不按财政批复预算执行。对于跨度时间较长的项目按现行规定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要求全额编制预算,资金集中下达,这就容易造成前几年年末形成了大量的项目结转资金,但实际项目竣工时却又大大超出项目概算。而对于大多数项目支出来讲,年终决算数一般都高于年初预算数,从而使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同时各高校特别是筹建新校区的高校其资金压力很大,从而存在很多资金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项目上,而是用在了资金短缺的部门和项目支出上,可以说项目资金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极大削弱了高校预算的严肃性。

二、预算执行缺乏科学的分析评价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的分析考核制度,考核意识不强,考核指标不明确,预算执行结果没有与责任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也没有相应配套的奖惩措施。即没有对预算涉及的各个环节执行进度、执行效率、执行效果做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改进,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也缺乏应有的考核、监督和评价。这说明高校对于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减少了预算控制和分析指导功能,也严重削弱了预算的激励作用。同时各高校在预算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即没有通过制定一系列绩效指标对学校的投入、效率、成果、潜力进行量化的考核和评价,没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从而很难形成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管理体系,削弱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提高预算资金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

对于上述的高校预算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内部预算管理体系。

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机构或组成专门的预算小组,单独机构的设置从组织上保证了预算编制政策与标准的统一性,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预算小组和预算建议顾问委员会吸纳了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全部教职员工参与预算的积极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面对预算方案的意见并进行修订,使预算方案更加科学、全面、合理。同时要确立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性,预算一经批复就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增减,如遇特殊情况确实需要调整,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且审批权限分布于多部门,有利于互相牵制,避免人为因素的操纵。

(二)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加大财政监督力度

国外高校的预算定稿以及定期执行情况都可以向社会公布,而我国高校的预算情况的知情权仅限于财务部门,很多本校职工及社会公众对高校预算都不甚了解,这也是我国高校预算约束力软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既不利于预算的监督执行,更不利于学校总的财务管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加强财政监督。首先,要加强相关预算监督的立法。通过法规明确监督对象、内容、责任、方法和处理意见,规范监督程序,加强对高校编制预算、预算执行、拨款程序以及年终决算等方面的监督。其次,要对预算编制方法进行监督。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审查各高校预算编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准确。检查对于高校的专项资金,是不是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具体的支出内容上,强化资金项目财政评审工作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预算执行中频繁追加预算、约束力弱化的现象。

(三)认识绩效预算的重要性,建立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预算思想最早形成于美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公共管理理念和民主化背景下,追求效率的一种预算管理方式。所谓绩效预算,是通过设定有意义的绩效目标、衡量进展情况、为决策者在配置有限资源和审议优先次序时提供信息,从而在管理过程中创造价值。绩效预算包含三层面含义:第一个层次,绩效预算是一种新的预算理念,是在现有的框架和程序下,追求管理效率、效果和有效性的理念;第二个层次,绩效预算是一种新型预算管理模式,即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益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第三个层次,绩效预算是多学科理论创新的制度载体,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以及信息学等都对绩效预算的产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可以说绩效预算的特点与高等学校预算的特质是基本吻合的,应该在高校中大力推广,而推行绩效预算的关键点是建立绩效指标体系,常用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有平衡积分卡法,Dea数据包络法,层次分析法等,但必须注意得是由于各个学校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还难以制定统一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所以应该根据各高校的办学特点和管理需要,科学设计符合本校实际和管理需要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以便使本校预算管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起到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山东女子学院财务处

作者简介:陈鹏(1983-),山东济南人,山东女子学院财务处基建科副科长。

参考文献:

[1]赵岩.高校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09:

[2]张秀英.我国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体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9

关键词:绩效预算;委托;管理体系

所谓的绩效预算,是借鉴现代经营管理和工商管理等理论重塑安排和利用预算资源的过程,强调绩、效引导资源分配、使用、管理。绩效预算成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在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起源,继而推广到多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纵观诸多实施绩效预算的国家,此项改革在节约成本、提高成果、增强政府工作人员责任心方面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1]。

一、绩效预算的实质——基于委托的分析

1.完善公众—政府间的委托关系

公共财政是社会公众将公众资金委托为政府为自己谋取公共福利的资金使用活动,该活动具有收入的公共赞同性(非赞同毋纳税)、支出过程的公共决定性及投向的公共服务性。整个活动体现出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委托—关系。绩效预算以前,这种委托是不健全的。委托人在将公共资金委托给政府以后只是或只能关心到政府有否将资金投向公众关心的领域及是否足额投入;政府在投入资金以后,是否获取合意结果,自身也不关心,而且由于公众和政府在资金使用上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难以采取措施确保政府的高效率及自己获得合意结果。因此形成的对政府控制模式仅是投入控制。

绩效预算的实施确保了在预算分配使用之前,公众预先得知政府运行的具体目标和计划。加上政府事后就事前计划和目标达成情况作明文披露,此种安排成功地解决了双方的信息问题。通过此项安排推动了公众的委托目标和政府的目标明晰化,且政府(政治家组织)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将精力集中于计划和目标的努力实现。

2.完善政府—部门—预算单位的委托关系

政府承担的公共责任是通过其组成体系内的各政府部门和机构完成的,其中直接向权力机关负责的是本级政府的领导人及各部门领导(在部门预算下部门领导直接对本部门预算负责),其他各级预算执行单位在政府和本部门的领导展开工作,在这一层面又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即政府和部门将承担的公共责任委托给各预算执行单位。绩效预算以前,政府对各执行单位立足于合规性控制,但受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执行单位预算最大化的动机,监管资源花费较大且成效不高。

绩效预算的实施成功地将执行单位的预算最大化动机和政府的动机保持一致,各执行单位要想获得最大的预算额度,必须很好完成政府和部门交给的任务方可。通过此种安排,有效地激励了各执行单位。

二、绩效预算要求管理体系重塑

1.公众—政府委托层面要求权力机关角色转型

在第一层委托关系上,为了保证政府所定绩效目标符合公共要求,应当加大权力机关在绩效预算中的参与力度。包括在绩效制定、绩效检查、绩效报告各个环节上。

美国参议员罗斯认为,“来自国外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的经验告诉我们,除非以立法形式保证在拨款前确定绩效目标,否则他们永远不受重视”,且“国会有权给与指导,阐述机构需要完成的任务”。从美国S.20法案对原法律相关部分修订中可以明确看到国会在绩效预算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强调各部门在确定绩效目标时必须和国会协商,听取国会的意见和建议。预算执行结束后,各部门负责人需要提交上一年度的绩效报告。

2.政府—部门—单位委托层面要求政府角色转型

政府及所属部门将受托责任进一步委托给各预算执行单位,确定各执行单位的绩效目标,以目标控制代替原有的投入控制,此种转变并不简单代表放松控制,政府在确定委托目标时必须加强对目标的控制,包括对目标制定、管理、报告的控制。

美国预算管理办公室在绩效预算中拥有确定绩效评价替代方案、审批权力下放等最终决定权力,以确保各预算执行机构能朝着政府希望努力的方向前进。

3.多层次委托最终要求多层绩效预算体系

多层次的委托要求多层次的绩效预算体系与之相匹配,政府和部门直接向权力机关承担报告义务,预算执行单位直接向政府预算部门承担报告义务。

美国现行绩效预算体系包括总统管理议程(对各部门的绩效评价或各部门的自我评价)、预算执行单位的评价和项目绩效评价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彼此相互联系,构成美国绩效预算体系。其中总统管理议程表明了各部门或政府整体完成受托责任情况,预算执行单位评价表明了各单位完成部门委托责任的情况,项目评价反映了重大项目取得的效益情况,三层体系共同帮助政府更好地完成受托责任。为了做好三层之间的联系,美国通过paRt(项目评价体系)对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再评价,在实施中,联邦预算管理办公室按照paRt测定结果对下属部门绩效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指导和建议,保证所属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实现和政府自身目标具有一致性。

4.财政分权化和绩效预算体系的统一性

财政分权化程度的不同,绩效预算的体系也不同。当前西方国家推行绩效预算,多是各级地方政府分别展开。美国联邦政府是在借鉴了地方政府和外国的经验独自开展的,联邦政府绩效预算体系和地方政府绩效预算体系各自独立。联邦政府的绩效预算涉及本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和联邦政府拨款项目,并不干预地方政府绩效预算情况,地方政府仅向本级权力机关负责,联邦政府也是如此。对同时牵涉到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部分(主要是联邦政府拨款、地方政府负责执行的项目),联邦政府通过加强政府间合作方案单独规定。

三、构建我国绩效预算管理体系的改革对策

1.加大我国各级人大会对本级政府预算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力。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界定了权力机构和行政机构在预算事务中的权责,但是长期以来,权力机构的预算地位较行政机构来说,是弱化的。由于预算要求弱化及预算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等原因,权力机构没有办法发挥最终决定作用。多年来,立法机关在预算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不过是“橡皮图章“的作用。要想推行绩效预算,加强政府对权力机关委托责任的负责程度,必须加强其地位和作用。

广东省在进行绩效评价与预算试点改革中,出现所谓“只问花钱不看效果”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很多财政拨款用不完,却花不到其他需要的地方去,须全部上缴。“你一用,就违反了规定。相关部门也不管你用钱的效果如何,就看最后究竟有没有花光钱。市里曾拨款给我们区整治一条河,区里只花了其中部分钱,就已达到预期效果。结果将余钱上交市财政时,人家却说‘绩效不好!怎么还剩1000多万啊?’”广东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指出,此类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省钱”,而是关系到如何制定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严格的预算管理和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广东省正试图通过一系列的预算审查制度创新加大权力机构的作用。

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展开对此类问题的改革。2006年财政部起草预算法初步修订草案,涉及部门预算的法律地位、立法机关与行政部门在预算事务中的具体职责及相互关系的界定等。此外,为加强立法机关对政府工作和预算事务的监督,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06年8月27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监督法》对立法机关在预算与支出审查中的职责、作用以及履行职责的方式和方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2]。

2.持续推进预算相关改革,加强政府对下属部门和单位的控制能力,并逐步转到绩效目标要求上。我国开展的一系列预算相关改革,包括集中预算分配权、要求编制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政府采购等措施,加强了政府财政部门对所属部门和单位财政信息的掌控能力,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下面仍应加深改革,逐步推进改变政府会计制度、完善政府财政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要逐步做到政府及所属部门和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与完全。对一些信息披露情况和习惯良好的,政府应逐步转移到对绩效目标的要求。

我国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面向绩效的改革探索,在改革的立足点和改革长远规划方面均存在其局限性,短期内可能能够产生明显的财政资金上的节约和改善,但对财政管理其他配套制度的不触及,只是人为地降低了短期内的改革难度,从长远来看,许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仍使改革的推进终将面临窘境。比如随着试点项目改革的成熟,如果要进一步推广改革的对象,对部门绩效的评估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部门占有公共资源的核算、对公共服务成本的核算等问题,配套制度的不完善将使绩效预算改革无法进行[3]。

3.逐步构建完善的政府绩效预算体系,形成不同层面的绩效预算制度。我国现行的绩效评价,作为绩效预算基础,已经拓展到项目评价、部门评价,此类评价是从上至下推行的,是政府自身展开的对自身的评价,中间缺乏权力机构希望看到政府绩效的评价层次,在缺乏权力机构对政府预算的强力约束情况,此类评价的作用必须审慎评价。

4.结合我国的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人代会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和下一级人代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决定;各级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决定。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时必须符合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的要求。由于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的相对集权,在推行绩效预算时,可由最高权力机构结合最高政府制定政府绩效预算的指导政策,由各级人代会结合本级政府制定本级政府的绩效预算的具体做法,如此,可以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同时又照顾到地方政府的具体情况。我国绩效试点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开展的试点活动缺乏法律依据。与已经实施绩效预算改革的西方发达国家法律先行的鲜明特点相比,我国在面向绩效的预算改革方面刚刚起步,相关的法律建设还几近空白。

参考文献:

[1]陈天祥.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缘起和发展[J].武汉大学学报,2007,(3):165-170.

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优化方案

一、引言

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纷纷探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经过不断尝试,至“十三五”收官之际,已搭建起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雏形。但距离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仍是事业单位“十四五”时期财税重点工作。

二、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预算绩效管理是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运用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是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有机融合的一种管理模式,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重要作用。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中提供公益服务的重要载体,其不以营利为目的,大多以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资金为主。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推进,为实现稳健发展,对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质量,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托于预算绩效管理,事业单位必将更加合理规划各项工作、优化预算资金配置、有效监督资金使用情况,以达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目标。

三、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来,事业单位在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方面做出大胆尝试,通过不断探索,已基本形成预算绩效管理意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得到很大提升。伴随着预算绩效管理在单位管理中地位的不断提升,现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中,由于管理层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尚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主要表现在:第一,业务层面。将预算与绩效作为两套管理体系,预算工作归至财务管理范畴,由财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绩效工作则纳入人事管理范畴,由人事部门负责具体落实。受两部门职权及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影响,使得实际工作中,预算与绩效工作几乎处于“脱钩”状态。第二,制度层面。因认识存在偏差,在制度建设中,分别建立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两套制度,虽然以“预算完成率”作为制度连接点,但只是形式上的预算绩效管理,并未真正实现管理一体化,无法有效发挥预算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作用。

2.战略管理意识薄弱

为做好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管理层普遍存在“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伴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虽已树立向社会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远景战略规划,但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紧密围绕单位战略目标展开。由于事业单位战略管理意识薄弱,对于单位发展总体规划不足,使得各项业务的实际开展缺乏计划性和目标性。没有战略目标的指引,预算绩效管理失去了有力的抓手,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预算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工作流程不合理

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大多采取“先编制预算,再制定绩效评价指标”的流程方式运行。现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如下:业务部门编制预算→预算负责部门审查→单位管理层审议→预算执行→绩效评价。目前,事业单位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预算编制方式,虽然单位管理层对预算进行审议,但预算所要达成的目标设定权却归属于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为能够顺利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形成良好的绩效评价结果,往往编制的预算数据较为保守,使得绩效目标简单易行,约束力不强。

4.绩效考核指标与预算关联性不强

目前,事业单位对于预算的绩效考核,无论在项目设定还是指标设计方面均较为笼统,多以对收、支、结的预算完成率考核为主。但在业务部门预算编制时,大多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及单位重点管控事项展开。由于在预算绩效考核中没有设计对于重点事项的考核指标,使得在实际执行中,预算编制部门更加注重整体预算完成情况,而对预算中的重点事项很少加以管控。年终开展绩效考核时,由于收、支、余预算完成率较高,从而做出良好的绩效评价,但实际重点事项完成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预算落实情况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评价。

5.绩效评价结果未得到有效使用

在现行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下,绩效考核即为预算绩效管理的终点,对于绩效评价中反映出的信息没有切实运用到加强单位管理方面,绩效评价结果难以对资金使用部门和预算单位形成实质性制约。

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改进方案

1.提高思想认识

第一,业务层面。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谋划和部署,使得预算与绩效形成完整的工作链条。同时,为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可进一步考虑组建直接受单位管理层领导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第二,制度方面。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有关预算绩效管理文件精神,在把握文件精髓、掌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各类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推进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建设。

2.树立战略管理意识

战略管理在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在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中树立战略意识,明确单位愿景和使命,并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预算绩效管理需紧密围绕年度战略目标开展:以实现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出发点,以战略目标实现程度作为绩效评价的依据,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对单位经营管理的指导与监督作用。

3.重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建立全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链条,将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重塑后的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图:管理层确定绩效目标→业务部门根据绩效目标细化预算方案→预算管理部门审查→管理层审议→预算执行→过程评价→预算修订→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在预算编制方式上,可采用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编制方式,先由管理层根据单位战略目标向各业务部门下达年度绩效目标,再由各业务部门根据绩效目标编制预算;在预算编制方法上,除增量预算外,对于年度特殊事项鼓励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对于延续时间长、构成复杂的项目,建议采用滚动预算编制方法。通过预算编制方式和方法的优化设计,增强管理层对预算与绩效目标的管理力度。

4.加强预算与绩效间关联

对于预算的绩效评价指标,除对收、支、余总量预算完成率进行考核评价外,还需要对预算年度重点事项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将预算中的重点项目全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强化对预算重点项目的监督与管理。通过预算与绩效的紧密结合,使业务部门不仅重视总量预算执行情况,更加注重对项目预算的管控。

5.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

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应注重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将评价结果与单位奖惩机制挂钩。从部门层面,对于预算绩效评价良好的部门或项目,在未来年度安排预算时给予优先保障;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佳的部门和项目,未来年度预算需从严审核,并根据具体原因考虑是否调整、削减或取消预算资金;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合格的部门及项目,应当向部门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问责。从员工层面,需要将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于员工的薪酬、奖金、晋升等事项,通过预算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关联,打造全员参与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提高员工对预算及单位战略目标的关注程度,共同推进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展望

目前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起点、以绩效评价为终点的线形平面化管理,在整个体系中,绩效管理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深入推进,未来绩效管理在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作用必将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形成以绩效联通预算编制、执行、评价、反馈和应用各环节的立体式、网格化绩效预算管理体系。随着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时效性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成为必然发展方向。将进一步对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与业务信息系统的有效对接,通过对预算、业务、绩效三方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实时监控、即时分析,全面发挥预算绩效管理在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方面的效果。六、结语现阶段,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国家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加速推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必将出现飞跃式发展,最终实现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供更好公益服务的目标,促进事业单位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资料

1.包国宪、张蕊.从“预算绩效”到“绩效预算”――我国预算绩效评价回顾与展望.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