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6:57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1

关键词职业道德

我们的生活中“职业道德”这个概念常常被人提起并关注着,在我们研究职业道德之前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其真正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和内容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爱岗敬业就是对自己的职业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实现职业的目标而奋斗努力。诚实守信就是实事求是地为人做事,讲信用、守诺言,这是职业道德的最基本准则。办事公道就是指处理各种职业事务时要公道正派、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公开公平,对不同的对象一视同仁,不区别对待。服务群众是指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要,端正服务态度。奉献社会就是要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职业义务,自觉地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通过对职业道德的含义及主要内容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单位的影响有着长远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职业道德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对个人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以优良的品德为前提的。职业道德是个人综合素质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从业者自我实现的重要保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对各类从业人员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内在需要。我们要生存,就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需要。

(二)职业道德对于单位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对单位的影响有着长远的意义。一个单位如果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建设,缺乏职业道德的约束,必将影响其长远发展,甚至是企业寿命。2002年3月,有着70年历史的“南京冠生园”正式启动破产程序。使用陈年馅做月饼被揭露后,冠生园受到了巨大的市场冲击,企业难以为继。2005年郑州“光明”牛奶事件,2006年河北“红心咸鸭蛋”事件等,都说明职业道德对于一个单位的重要性,一个单位是否重视职业道德建设直接影响其生存和发展。

(三)职业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既是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同时又是从业人员对社会所应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要求当社会利益与分部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每一个从业人员把社会利益放在首位。它在很大的程度上保障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职业道德对个人、单位、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加强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如何加强个人职业道德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去长期的思考与实践。我认为加强个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就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这里的理论学习包含了政治理论学习、专业化知识理论学习、法律知识理论学习等。其次,我们要依照所学,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法律道德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自身作风建设,这也是职业道德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加强单位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单位职业道德建设,就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它,确立它的重要性,把它提到单位重点工作计划中。可以建立长效机制,使职业道德的推行具备强有力的保证。以制度为约束的职业道德,是理性的、长效的,最能被大众接受和贯彻执行。要让职业道德建设深入人心,使其对单位的各种生产销售活动起到长期的有效的监督作用,保证单位的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

四、结语

职业道德对于个人与集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同时也是规范我们行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单位事业的建设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要从内心地自觉地树立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

(作者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2

[关键词]叉车驾驶员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127-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叉车驾驶员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叉车驾驶员的薪酬也水涨船高。作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如果毕业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叉车驾驶员,首先应该了解在企业中一名优秀的叉车驾驶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并以此为参照,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这样毕业后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本文将就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含义以及叉车驾驶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展开讨论。

一、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规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所谓道德,就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法律为保障并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及社会各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在维持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一般道德在职业行为中的反映,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进行职业活动过程中,一切符合职业要求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是用来调整职业个人、职业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恩格斯指出:“每个阶级,甚至每种行为都各有各的道德。”

二、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含义

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等)。

三、叉车驾驶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叉车驾驶员的工作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有一定的特殊性。叉车驾驶员在工作中任何一个疏忽、一个操作失误都将给社会带来危害,给国家、集体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的损失。叉车驾驶员必须对自己职业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促使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得以发扬光大。我国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结合叉车驾驶员职业本身的特征,就形成了叉车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这是各行各业共同的职业道德要求。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职业劳动,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将身心融合到职业工作中。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物流业作为一种发展中的行业,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中有很多分工部门的岗位条件很艰苦、繁琐、劳动强度大,叉车驾驶工作亦是如此。因此要求叉车驾驶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干一行爱一行,勇于吃苦耐劳,不要贪图享受,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和锻炼技能,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2熟悉叉车性能,操作技术过硬,确保作业安全

叉车驾驶员一是必须熟悉车辆上各种安全装置的用途,并正确使用;二是操作技术过硬,在运输、装卸搬运作业中动作要熟练,操作不失误;三是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能正确判断和预防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

3遵守劳动纪律,维护生产秩序,有高度的组织观念

遵守劳动纪律首先要遵守规定的劳动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有事要请假。遵守劳动纪律还要求做到服从分配,听从指挥和调配,工作时间绝对不能饮酒等,这些都是叉车驾驶员职业特点的客观要求。遵守劳动纪律还表现在遵守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企业内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既具有科学依据,又是生产经验和血的教训的总结,因此无论是新职工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都必须严格遵守。任何麻痹大意、违章违纪行为,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

叉车驾驶员不按照安全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操作规范不仅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同时也关系到企业的外在形象。叉车驾驶员的行为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因此应该大力倡导良好的行为习惯。

5具有高效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现代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力量所在。物流企业的基本要求是大型化,否则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在复杂的物流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工序、岗位应该在各自分工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相互倾轧、耗费资源、降低效率、牺牲效益,这些都是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精神相悖的,必定被行业所鄙弃。效益源于效率,物流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又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其服务要得到客户的接受和社会的认可,必须既要有完美的服务,还要有低廉的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没有效率就没有效益。从这一点来讲,也就要求叉车驾驶员要有高效的团队精神。

6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

叉车驾驶员职业要求叉车驾驶员具备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复杂作业能力,而且现在叉车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为了保持职业的竞争力,叉车驾驶员需要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技能。

俗话说:“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录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作为当代职业院校的学生,国家、社会和企业赋予了我们重要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我们必须内外兼修、德才兼备,才能不辱使命,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3

【关键词】中职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106-01

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所以,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德育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质、体能素质等。中等职业学校要遵循中职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德育素质

德育素质是中职生综合素质中的首要素质。职教工作者要贯彻“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加强中职生德育素质的培育。

德育素质包括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两方面。高尚的道德是人一生的追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道重德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律己修身、仁爱孝悌、诚信好礼、谦虚谨慎、和睦亲善、勤劳节俭、自强不息、刚正不阿、精忠报国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博大精深,源源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绵延的精神支柱,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它传承给学生,并使之发扬光大。

政治思想素质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具有政治性,中职生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唯其如此,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强中职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崇高美德。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感召和情感凝聚。集体主义教育根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关注和指导学生的集体生活。合作学习、集体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积极进取、竞争向上的拼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要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进行。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各项事业取得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有些历史教训值得总结,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取得了旧中国无法比拟的成就,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决不是社会制度的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确有在科技管理、文化等方面的互相借鉴,但决不能因此而抹杀两种制度之间的本质区别。今天和将来,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

二、文化素质

中职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中职教育又是学历教育,不是一般的培训基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不仅要增加学生的专业技术含量,更要增加文化知识含量,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工人。学校教育是培养中职生文化素质的主渠道和重要形式,忽略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对中职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学生不应只是个“工具人”,还应是个“社会人”。未来社会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中职生就业面临很大的挑战和压力。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中职生既要有较充实的文化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学习、艺术的基本修养、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文化素质教育应和专业课程一样列为必修课,在教学时间上充分保证。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深入广泛的人文阅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包括文学的、哲学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著作,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施有计划地阅读,在阅读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学校应大力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素质

扎实的专业理论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即个人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中职生立业之本,是中职生综合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个体在行业中能否打开局面,站得住脚,终究还取决于业务素质的高低。

中职生要适当理解、熟悉和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突出专业技能训练。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专业兴趣,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专业技能体系。

要摆正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专业实践中认识、创新专业理论。重理论轻实践和重实践轻理论的做法都不可取。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要加强和完善各种实验实习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实践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大赛,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体能素质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4

关键词:德育创新高职校园国防文化

近年来,军事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老师和思政工作者的重视,军事课程的其他一些功能也逐步被挖掘出来,其中尤为重要的当属军事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德育之于智育,既根植于智育之中,又有自己的特点和途径,军事课的德育潜能是非常丰富并且适应时代需求的”[1]。国防文化表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文化要素,“是国防建设和国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和文化提炼,表现为一种主体自觉意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2],其核心是宣扬爱国主义。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重要平台。“高职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师生在校园内全部实践活动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它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国防文化教育,积极发挥军事课程的德育功能,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新的方向,值得认真研究。

一、高职院校军事国防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谓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培养的不只是合格的大学生,更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不仅要实现普通高等学校的德育大纲和德育目标,还要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奉献社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等意识和优良品质。当前,高职院校以90后学生为主体,由于时代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很强,不喜欢集体活动,参与社会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喜欢特立独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因此,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创造新的方法拓展新的领域。军事国防教育由于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这些德育品质包括爱国主义、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团结合作、协同作战、勇于牺牲、个人服从集体、善于战斗、乐观向上等多方面,无不充满着正能量。充分发挥军事国防教育中的优良德育品质,使之内化为当代高职学生必备的素质,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搞好高职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意义

1.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当前,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处在一个瓶颈期,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契合90后学生个性发展品质,新的德育教育方式又处在尝试和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系统性德育教育模式。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国防教育的内容,发挥国防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对于处在瓶颈期的高职德育教育而言是一剂强心剂,有利于拓宽高职院校德育教育的途径,寻找到新的方向。

2.有利于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补充,建设具有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国防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和优秀的德育品质,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国防文化,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和国防教育两个平台,培养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德育品质,同时针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摆脱当前的功利性、注重娱乐性和科学性不足等特点,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和打造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十分重视高职校园国防文化的建设。

3.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决定》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高职院校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国防教育作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激励大学生为国奉献、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三、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构建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平台,可以将军事课程学习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机融合。但是,当前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和国防教育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没能在平台建设中,有效地将军事国防教育中蕴含的德育价值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普通高校军训时间为2―3周,实际军训时间不得少于14天;事理论教学为36学时。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国防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军训和军事理论的教学上,只是完成了《大纲》的要求。但《大纲》指出,在完成规定的学时外,应积极开设与军事课相关的选修课和举办讲座,而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诸多校园文化活动,缺少国防文化的内容,更不要说发挥其中蕴含的德育价值了。这种情况不仅降低了《大纲》的预期成效,而且不利于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有序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不够重视,认识有待提高;二是重军训,轻德育;三是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四是缺乏对新媒体的应用。

四、德育创新视角下构建高职校园国防文化的思路

构建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创新德育建设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既可以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教学,又可以丰富高职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和实际,在内容、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以期有所改进和突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厘清思路:

1.思想重视,与时俱进。

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面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各种思潮不断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高职国防教育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抓手,增强学生对国防文化的认识,增强国防教育对学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积极发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向上等国防教育的作用,促m大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面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刻变革,知识理念的快速更新,以及新世纪学生特点的新兴化和多样性,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也适应时代的变化,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积极跟上时展的形势,与时俱进,拓展高职校园国防文化的渠道,丰富其内容,发挥其德育价值和导向功能,才能紧扣时代脉搏,避免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缺失,增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提高教师积极性,充分发挥军事课的德育功能。

按照《大纲》规定,军事课程必须列入高职院校正常教学计划的,而且是学生的必修课,内容分为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学习两个模块。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高职院校军事技能训练能够正常正规开展,但对于军事理论课,由于受各种条件影响,不能按照《大纲》的要求施教,大多是以大课、讲座、看录像方式进行,不仅没有系统性,而且缺乏科学性,既无法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无法保证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

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军事理论课教学受到影响较大的原因就是缺乏专职教师,仅有的几名接受了几天军事理论学习的兼职教师。因此,要充分发挥军事课的德育功能,一方面必须按照国家的要求配备好专(兼)职军事理论课教师,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军事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只有完善制度,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以大课、讲座、看录像为主的模式,同时可以使教师静下心来专门研究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在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发挥军事国防教育的延伸功能,充分发挥其蕴含的德育价值。

3.大力开展国防教育第二课堂,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容。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开展校园国防文化建设,可以将德育与军事课程学习有机融合起来。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防教育第二课堂时,可以依托宣传部、组织部、学工部、团委及学生组织等部门,开展竞赛、会演、体验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仍以扬州市职业大学为例,每年新生军训期间,人武部都会开展国防教育征文比赛和新生宿舍内务评比;每逢重大节日,团委会举行升旗仪式或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学校组织部或宣传部举行一些会演;尤其在学校精心打造的校园文化品牌“一二・九”晚会中,更是突出了国防文化因素。2016年,该校自主创编的以革命先烈许晓轩为原型的独幕剧《石榴花开破晓时》,荣获了江苏省小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立项,开创了该校获得省级以上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立项的先河。

高职院校国防教育第二课堂,应加强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开展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从而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国防文化氛围,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打造高职校园国防文化新平台。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现代教育同样离不开网络,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基地,加快校园网络建设,既为教学工作提供便利,又为学生学习、交流和获取资源提供平台。因此,在高职校园国防文化的构建中要抓住现代多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时效性强、资源丰富、时空拓展方便等特点,加强国防文化的传播,并及时对内容进行更新,对知识进行拓展,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有力的素材支撑。例如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中,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课堂、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定期一些国防文化知识,与学生进行互动,答复学生相关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网络信息技术为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提供了新颖的平台,网络已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但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在积极发挥其优越性的同时,应做好思想引导工作,遵循国家政策法规,坚决抵制和消除不良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将网络给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4]。将国防文化,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开拓高职院校德育的新渠道,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校园国防文化,充分发挥军事课程的德育功能,对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建设我国现代化国防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高峰.基于德育创新的高职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2013(2):220.

[2]孙绪闻.论我国国防文化的现代化重塑[J].国防,2016(7):43.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改革高职

【abstract】atpresent,chinaiscarryingoutbythe”examination-orientededucation”toqualityeducation,educationreform.therefore,thequalityofeducationhasbecomethefocusofcommonconcerntothewholesociety,butalsohighervocationalcollegestoexploreanimportanttopicindepth.thisarticlefocusesonanalysisofthemeaningofqualityeducation,qualityeducation,themeaningofquality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aswellasthespecialqualityofeducation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intheimportanceoffouraspectsoftheimportantcontent.

【keywords】quality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educationreformvocational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教育改革。www.133229.com因此,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更是高职院校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但是当前一些素质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不清晰。本文着重分析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的意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素质的含义,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1]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2]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养成和提高,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目前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最让用人单位头疼的问题是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负责任,这就让就业市场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反差:一方面,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山东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董事长黄鸣说说:“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完成的教育内容,却要等到企业再'补课',这对个人、企业和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

这种理念所强调的,就是在对学生的培育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争取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辩证关系,促进三者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以往所说素质教育,多是侧重于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即所谓的“又红又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素质的其它方面,如学生的人格精神,个性发展,生活品味,道德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育。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品德高尚,身体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实践证明:素质教育能更好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能更好促进受教育者终身发展的需要。能更好地发现和培养各个领域拨尖人才。

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从职业教育的方面看,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素质教育的提高。然而,就职业教育来说,有其自身的特点,与普通院校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所培养人才的“应用型”上,即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适应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不同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由此,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也必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和要求,即把人才“能力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

“能力素质”包括哪些基本方面呢?一般来讲,应包括: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管理决策能力、实际工作组织能力、信息收集传递能力、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等。这不仅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业技术的把握、实际操作能力、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具有针对性,以充分显示其特色。

四、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素质与素质教育第一次被赋予确定内涵和特殊现实意义,并具有法律的性质和效力。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2000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提升到了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用人的角度讲,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文化层次高,有发展前途,但不稳定,吃苦精神普遍较差,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中专生、职高生多数有吃苦精神,心甘情愿从基层干起,稳定性强,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初中毕业的员工文化层次低,悟性差,提高慢。因而,不少企业集团为了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高职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从我国的国情看,我国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处在萌芽状态下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大不相同,对人才层次、类型和规格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我国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忽视对劳动者,也就是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必须注重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劳动者是知识、技术的载体,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创新能力越强,其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在现代社会,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决定因素。比如美国、德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对职业技术教育相当重视,劳动者的素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我国与之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突出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总之,重视和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既是历史发展的需求和市场的选择,又关系着职业院校的声誉和前途,更是职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如何搞好职教中的素质教育,需要职教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需要深入的研究和不停的探索,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6

关键词:教师道德师德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www.133229.Com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

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

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所谓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应持之以恒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与教学内容的自然交织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1.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从教育教学理论上来看,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符合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唐代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阐述了教师的任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传道”是最重要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意识到肩上的重任,既当“经师”又为“人师”;既讲科学技术,又教为人处世,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又处于德育的熏陶与感染之中,帮助其生理与心理的均衡同步发展。

从职业院校的教育实践看,仅仅依靠“德育课”或“思政课”这种专门的德育灌输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革新,纯而又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因此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渗透作用,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培养方面看,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用人单位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走上各种各样的一线工作岗位。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调研发现,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聘用职业院校学生的标准,专业是其次,品德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品德很好、专业一般的学生和一个专业很好、品德一般的学生供其选择,用人单位肯定宁愿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企业愿意培养的是那些思想品德好的、愿意为企业服务的、任劳任怨的员工。因此,职业院校有责任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2.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2.1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只不过没有政治理论课那么直接而己。首先,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受一定的哲学观点所支配。如市场营销课程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强化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其次,各专业课教材是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编写的,它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关系,其内容是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如会计课程的“单证填制”教学,就蕴含了丰富的职业道德规范。再次,各专业课教师对教学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本身,也对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它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完成作业,以及在课堂上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所作的评价,都具有教育作用。

2.2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效果比较好且时间充裕

将德育渗透其中的专业课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虽没有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工干部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那么直接、鲜明,但却是自然地寓德育教育于专业学习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这种教育效果会更有效。另外,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时间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到,职业院校学生除第五、六学期参加实习外,前四学期内开设课程几十门,其中专门的德育必修课四门、选修课两门,占总课程的六分之一,其余均为专业课程,所以职业院校在专业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时间非常充裕。

2.3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有着一些特殊的优势

首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专业课教师所学专业与学生的求学专业一致,师生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这些共同之处,有利于师生相互认可,相互沟通,为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其次,教师与学生接触较多。专业课教师担负着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工作,课时一般较多,几乎要天天面对学生。此外,专业课教师还要进行大量的实习实训和课外辅导,很多同学也愿意在课余时间与专业课教师聊天、谈心。这就为专业课教师开展德育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再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学生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将来还要从事该专业,以此立足,以此生存。学生作为一名专业知识的未知者,往往把专业课教师看作知识的先行者和带路人,本能地对其认可、亲近甚至“崇拜”。

3.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优秀思想政治素质的渗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指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还要潜移默化的教学生做人的准则,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有理想、有道德、讲诚信、爱岗敬业和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自然科学是相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无不体现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之中,绝大多数专业课程的理论体系中都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如物理课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是“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渗透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有帮助的。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8

1、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即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劳动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其内心思想的变化和对具体工作内容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社会分工出现之后,职业道德就备受人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增加了职业道德这一内容,毕竟大多数社会人在社会中均扮演某一行业工作者角色。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具体职业活动中所需要遵循的具体行为准则,它不仅包含有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含有员工与员工之间,职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个具体行业中所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从概念上看更为具体化和形象化。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认知过程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同样也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规范。这一点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具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肯定要围绕不同行业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做到全局把控、细致入微的效果。此外,职业道德教育还要通过具体工作实践来加以检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方式,而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讲座或者几年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质的变化。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措施

(1)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即是指学生自己把自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自觉依据相关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具体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主观能动的具体表现,自控实际上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学会如何把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等等都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方,首先应该以学生职业道德需求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践者,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具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全面调动和增强学生对自我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其次要全面激发学生职业道德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让学生懂得职业道德对于其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一点,调动他们自我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学校可以多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水平等等,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具体教学任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作为教师肯定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制定详细计划,定期安排教师进驻具体企业挂职锻炼,进而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师能够将第一时间的职场动向传授给每一名学生;第三,从企业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或者优秀工作者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一方面既能够充实自身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能够拉近学生与这些优秀人员的距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感染周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武,徐媛媛,张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问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1:83-87+91.

[2]钟佐彬,徐敬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0,03:173+190.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9

 

关键词:高校教师义务师德

1教师的法律义务 

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专业人员,由于教师的言行和品德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为了使学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教育,我国的《教师法》第八条对教师应到履行的义务做出了如下明确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明确的看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其目的是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因此,作为教育学生的教师,不仅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为人师表。特别是在高校里,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他们既有一定的思想,但却还不是很成熟,且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举止、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等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如此,为了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教师,就必须首先要遵守国家法律,用自己备好课、讲好课、上好课的具体行动来当好学生的表率,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时刻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但从这些义务规定中可以更加明确得知的是,不论是在教师的教育职责方面还是在教师的教育内容方面,教育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育人育德展开的,这不仅深刻体现了品德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更是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其优秀的品德就成为更为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资格和条件。 

2教师的职业道德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如果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将道德融入在某一职业活动中,此时的道德就成为职业道德。据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就应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从思想到行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也简称师德,从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由于教师在从事教学的工作中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因而,师德的含义不仅包含着教师在其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还包含着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精神品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应具有渊博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然而,令人值得深思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以及职业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心理状态及外在行为等方面出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得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不良习气,而且使教师这支较为纯洁的队伍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反映教师师德下滑,师德失范现象屡有发生,抨击教育腐败等问题的论辞比比皆是。即使是在教学当中,仍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且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学时常呈现出重教书、轻育人,重成绩、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等不良现象。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从根上讲,不能否认的是与教师的师德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想法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效果,更关系到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这支队伍必须是一支德才兼备的队伍。若要把这支队伍建设好,应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要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义务的关系,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通过对教师的持续性教育和制度约束,使教师自觉抵制社会的不良习气,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意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教育观。 

(2)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人民教师,既要脚踏实地,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又要淡泊名利,甘为红烛,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上作。要正确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性,要廉洁自律,,有高度的自尊、自爱、自律精神,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义务和责任,牢固树立乐于为师、终身奉献的崇高志向,尽全力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坚定不移地热爱和献身教育事业。 

(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是人民教师所必须具有的高尚品德,是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人才,其前提是不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爱生如子,才能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严要求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纯洁高尚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4)严于律己,严谨治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其素质的最直接表现,教师只有努力钻研业务,创造性的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敢于进取创新,树立新观念,寻找新规律,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职业道德素质的含义篇10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当今时代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同阶段的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从四个方面阐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以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为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出的部署,这对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体现是对受教育者的职业性培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准则、职业修养、职业社会观念等一系列的东西。一般性的大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等是共性的,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容。因此,对职业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内涵更丰富更全面、更直接和具体。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

一、改进和加强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高等职业学校要把德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法制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德育,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方面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每个学生在开学典礼上都要背诵“医学生誓言”,让他们从一入学开始就知道自己的职业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同时学校还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

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德育与各教学环节、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各个教学环节中,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文化氛围建设,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的要求,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档断加强课程改革,课程结构要实行整体优化,要认真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现代内容和传统内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关系。开设课程必须以职业素质为中心,围绕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所以在文化课程的设置上要紧扣两个目标:一是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培养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必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检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艺术节和文化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直接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展示自己虽不成熟却充满热情的作品,体会运用艺术形式进行交流的感受体验艺术创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及于终生。

三、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学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社会服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质量意识的教育,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要求,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来资格标准相适应,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学校要加大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把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的着力点要放在能真正体现专业的特色和水平上来,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让仪器和设备产生教育效益还应该同时争取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地方和行业技术培训、推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要集中力量,对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实习基地和设备进行统筹建设,对区域内的同类型学校开放,以共享资源,提高效益。通过有效的实践训练,高职毕业生可以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以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

四、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和必然趋势的重要标志,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众化的必然结果,是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实行创业教育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开设并上好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要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实行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通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举行创业计划大赛,让学生及时了解从事的职业,创业计划大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创新性意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管委会载体,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吴金凤、邱勇夫,创新教育的战略意义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