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04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1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2

关键词: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我国交通运输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民用汽车共有2693.71万辆,公路车辆的行程共有187.07万公里,运送旅客共有162.45亿人次,运送货物共有124.50亿吨。交通运输业虽然发展快,但存在高能耗、环境污染等方面的问题。在能耗方面,交通运输行业就是能源消费和资源占用型的高能耗行业。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仅交通运输邮政业就消耗煤16672万吨,是全国能源消耗的7.5%。国内汽车油耗平均百公里高出发达国家20%以上,要使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降低能耗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环境污染方面,汽车尾气以及噪声的污染是交通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在汽车尾气污染中,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铅化物、碳氢化合物、氮氢化物和颗粒物质等都是污染源。在交通噪声的污染中,调查显示公路交通的噪声影响的人数达3390万人,处于70分贝以上的高噪声污染的人共有2700万。因此,研究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二、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由传统的“大生产、大消费、大废弃”的粗放型经挤增长模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优化生产和人口布局,使公路运输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减少不合理的公路运输,以利于实现对公路运输需求的有效控制,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公路运输需求,保证公路运输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优化配置各种不同运输方式,使各种运输方式都能被充分合理的利用,建立高效合理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努力提高公路运输业的运输能力,改善公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满足合理需求基础上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努力利用先进技术,保持公路运输资源的持续利用,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公路运输协调发展。公路运输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公路运输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在保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公路运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上一切经济活动根本出发点即是提高其经济效益,并且最终表现于经济活动的过程和归宿。所谓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较。提高公路运输业经济效益表现为:在投入的资金和物力、人力一定的情况下,产出的运量、周转量越多,运输质量越高,运输收入越多,利润越多,其经济效益越多,因此,提高公路运输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就在于运输过程,根本途径在于降低劳动消耗和提高生产效率。公路运输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在保证稳步提高公路运输供给规模和质量的同时提高公路运输业的运行效率。

2 公路运输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交通运输条件需求也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灵活性和机动性的需求不断增强,对公路运输的依赖不断增加,间接导致了公路运输业对社会资源和能源的占用、消耗以致给环境带来污染。虽然环境影响的结果未必是累计或者不可逆的,但一旦生活方式与活动布局对公路交通运输产生高度依赖,产生的负面环境影响就很难逆转。因此,按照运输需求的增加和转变趋势,合理利用公路运输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公路运输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相协调,努力减少不合理不必要的运输,创造更适合居住的环境,为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环境可持续性发展。

3 公路运输业的社会可持续性

发展经济就是为了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也应该以更好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公路运输需求为目标。发展公路运输业,优化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努力提高公路运输业运输能力,并在满足合理运输需求基础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有利于经济发展、以人为本和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保证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生存在地球这个环境空间里。同样环境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能阻碍经济发展,环境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好的存在发展,而经济发展好坏始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经济和环境的发展最终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而社会若想取得良好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发展作为前提。

三、公路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运输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交通运输业与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息息相关,交通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就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模式,它是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交通运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运输服务、运输装备的生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环节上,坚持以再利用、减量化为原则,走高效率、低排放、低消耗的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集约型的交通运输业。要改变目前交通运输模式,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公路运输结构的优化

在交通综合运输管理体制中,对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种运输方式得到充分发挥,做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集约使用,如建设大型的专业化码头。优化运输结构,减少厢式货车,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发展专业运输车辆,积极推进货运车辆的大型化、厢式化和专业化,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配送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推广大吨位车、柴油车和专业运输车辆。因此,要抓好运输企业集约化及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推动现代化运输模式的发展。

2 技术的创新

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的循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的技术创新分为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技术创新。在公路交通运输业中这两种技术的创新都能够有效降低公路运输企业单位生产成本,给企业提供更多利润,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公路交通运输业而言,科学技术的创新使人们能用最先进的技术、最少的能源消耗解决人们对于资源的索取,同时,采取科学技术创新的企业在社会生产中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就获得了更多的额外利润,也会促使其他企业采用新技术,从而达到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保证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管理技术创新是指在企业生产中采用更加科学化、规划化的生产工艺、流程及管理方法、制度等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成本。管理技术创新是无止境的。不同生产环境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创新的形式,管理技术的创新大体来说分为两类,一是企业根据所处生产环境的不同,企业对所应用的生产技术、生产方法或生产流程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编排。另外就是对于企业人员而言,企业要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采取新的激励方法与激励方式,提高企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企业根据所处不同环境,找到最优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便使公路运输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3 公路运输业的信息化发展

公路运输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管理科学化、管理信息化。公路运输业的运营和管理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的运营和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提升公路运输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公路交通运输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加强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础信息平台。深化部省道路运输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建立长效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制度。改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覆盖部、省、市、县四级运政管理机构的广域通信信息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应用,同时加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建立公共物流信息查询服务平台等,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2)支持企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支持公路运输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推广无线射频识别、智能标签、智能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企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费改税”对运输市场的冲击。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从今年开始,省、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对长途定线客运、高速客运等一直未实行对外开放,至今尚无一辆个体或私营的营运大客车,长途客运线路80%以上均由交通专业客运单位经营。然而,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总之,经受来自国内的“费改税”冲击和加入wto来自国外的外资冲击,适应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区域性交通枢纽的要求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三是要不断拓展行业管理职能,从只对营业性运力管理逐步向包含营业性驾驶员和从业人员,以及非营业性运力在内的交通运输全行业管理的转变。在管理目标上,要实现“十化”: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目前,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一、交通运输业所面临的新形势

(一)“费改税”对运输市场的冲击。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将养路费、运管费、客票附加费、货物附加费等收费项目均改为在燃油中征税,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和竞争机制,但是,也会对运输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一是使营业性与非营业性车辆的营运成本和经济负担相同,势必造成非营业性运输车辆对运输市场的冲击;二是随着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工作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分流出来的公务车、企业过剩的自备车和迅速发展的私家车都将对运输市场产生强大冲击;三是加大出租车等小型车辆的负担,影响着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机构改革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从今年开始,省、市、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将陆续面临机构改革,交通管理的机构设置、管理职能、人员编制等都将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调整。交通管理机构的改革无疑会对运输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企业转制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为巩固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主导地位,保障骨干主渠道作用的发挥,长期以来,对交通专业运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和扶持措施,对长途定线客运、高速客运等一直未实行对外开放,至今尚无一辆个体或私营的营运大客车,长途客运线路80%以上均由交通专业客运单位经营。然而,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抓大放小,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战略性的调整、改组,因此,进一步加大运输市场的开放程度势在必行。

(四)区域通枢纽建设对运输市场的影响。随着路网建设、场站建设、运力工具结构调整、行业管理等都将紧紧围绕建设区域通枢纽这一总体目标而展开。

总之,经受来自国内的“费改税”冲击和加入wto来自国外的外资冲击,适应机构改革、企业转制和区域通枢纽的要求是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

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加速区域通枢纽建设的步伐,交通行业管理部门应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加强运输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途径,逐步实现行业管理工作由行政手段为主向通过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管理的转变;二是注重政策导向,发挥协会的引导和行业自律作用,逐步实现运输管理工作以“统”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三是要不断拓展行业管理职能,从只对营业性运力管理逐步向包含营业性驾驶员和从业人员,以及非营业性运力在内的交通运输全行业管理的转变。在管理目标上,要实现“十化”:

(一)机构设置效能化。目前,运输管理体制比较顺畅,机构设置比较科学、合理,通过实行一城一交的管理体制和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机构设置模式,既精减了机构和人员,减少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内耗,增强了管理的合力,又极大地方便了运输经营者,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费改税”的实施,运输管理体制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更,在管理机构方面,要根据“费改税”的形势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对交通运输行业管理的机构进行设置和人员配置,并进一步理顺行业管理部门与交通专业运输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行业管理部门与社会客运服务中心、出租客运服务中心等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确保运输行业管理的政令畅通。

(二)规划决策科学化。目前,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在规划决策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

一是忙于事务,对市场调查研究不够。例如,出租客运行业是行业管理的重点,也是矛盾的焦点和前几年发展的热点。但是,因缺乏市场调查,对出租客运行业的乘客构成情况、各种出行目的所占比重、平均运距、平均实载率、日均营收、主要路段的出租车流量变化等情况缺乏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给领导决策和宏观调控带来难度;二是对定量分析研究不够,对运输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和分析大多停留在比较浮浅的定性分析阶段;三是科学的决策方法运用较少,大多由领导凭经验拍板决定。因此,要想提高规划决策的层次和水平,必须在认真开展市场调查,掌握大量详实、可靠的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并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进行评估、比较和决策,才能提高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才能有效地避免决策失误,保障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地快速发展。

(三)行业管理法制化。由于交通运输业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涉及面广,影响力大,随着“费改税”的实施,利用行政手段对运输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的力度会明显削弱,要实现由行政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为主的转变,真正做到行业管理法制化,一是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加速地方通运输法规建设的步伐;二是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四)管理手段现代化。要加速以微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加强运输行业管理部门的装备建设,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和现代化管理水平。

(五)经营主体多元化。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抓大放小,扩大对外开放,实行运输经营主体多元化,是运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对交通专业运输单位而言,我认为主要有五大不足:一是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超前意识不够,对行政保护的依赖性太强;二是企业包袱沉重;三是高层次的人才比较缺乏;四是规模经济未形成;五是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含量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科技和资金这三大基础,交通专业运输企业要牢牢抓住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前的宝贵时间,调整结构,加速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交通专业运输企业的网络优势、管理优势和人才优势,走专业化规模经营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在经营主体多元化的运输市场格局中居于主导地位。

(六)运输市场有形化。在客运方面,根据客运线路走向和运行方式,对市区各客运站的进站车辆、营运班线等进行调整和优化,对同一方向的客运班车相对集中在同一站点发车,既方便乘客,又可避免同一线路因站点分设而导致客源和效益明显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同时,随着客运服务中心等专业客运站点的对外开放,公路客运站点已基本满足客运车辆进站经营的需要,有必要对规模小、位置偏的一部分过渡型小型客运站点进行撤并,彻底消灭客运马路市场,全面实现“车进站、人归点”,并通过完善客运站点的服务功能,为乘客和经营者提供优良的乘车和经营环境;在货运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市场地理环境和货源条件的情况下,统一规划,因市设场,在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附近,以及主要港口、枢纽站周围新建或利用现有停车场改建一部分货运交易市场,并注重大型货运交易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七)运力结构合理化。要大力发展特色运输,鼓励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适应运输需求和运输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快速化、集装化、特种化等运输工具的发展。

(八)运输组织网络化。在客运方面,要在各客运站点实行微机售票的基础上进行微机联网,组建公路客运业微机售票网络系统;在货运方面,要在完善各货运交易市场组货、配载与服务功能的基础上,以货运配载中心为枢纽,以各货运交易市场为节点,采取会员制的形式,通过微机联网,利用广播、电视、传呼、互联网等媒介,初步形成覆盖全市、沟通全国的货源和车源信息网络。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9]吴效葵,陶思宇,查伟雄.铁路运输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

[10]林晓莺,梁成谷.2005年全国铁路各项运输指标再创历史新高[J].铁道货运,2006.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6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7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交通运输业;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产业而今已经成为国内外发展的热点产业,物流信息化则是这一热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在发达国家物流活动的组织已由企业内部信息集成转向各企业间的信息集成,物流活动飞、更加国际化和网络化。我国正处于物流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改造的重要阶段。

一、信息化对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革命中,电子信息技术充分地运用在交通运输物流业中,成为了现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对物流活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物流活动中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处理输出,由此产生起指挥、协调、支持和保障作用的决策。信息化对现代物流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沟通联系

物流系统是许多个行业、部门以及众多企业群体通过各种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构成的经济大系统,物流信息作为沟通物流活动间联系的桥梁,能够满足各方的需要。

2、引导和协调

物流信息和物流信息的反馈优化供应链结构的变动和物流布局的;协调物资结构,促进供需平衡;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物流资源的整合和合理使用。

3、管理控制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实现物流活动的电子信息化,我们能够通过货物实时跟踪、车辆实时跟踪、库存自动补货等手段,追踪物流运行,提高服务质量和控制运营成本。

4、缩短物流管道

需求存在一定的波动,为应付这一波动,我们通常会在物流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上设置中间库存和最终库存,但是这些库存增长了供应链,提高了供应链成本。通过物流信息化的实现,我们就能够实时地掌握供应链上不同节点的信息,增加透明度,减少库存,缩短物流管道,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二、我国物流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地区壁垒已经被逐步打破,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市场。交通运输物物流企业也正在成为实现区域之间物资交流和信息交换的重要手段。我国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在软硬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操作上以及发展模式和构造理念与国外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其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受现行经济体制的制约,物流企业信息化设施和管理程度较低。

如今物流信息分散度较高,物流和信息流混杂在一起,这使得物流信息传递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出现车找不到货,货找不到车,货车实载率普遍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要完善现有的物流管理系统,就必须实现物流和信息流的分离。

2、未能使物流与电子商务成功接轨

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意味着使物流和电子商务在业务和技术两个方面实现对接与整合。这样,一方面,现代化的物流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在信息化交易的推动下发展;另一方面,电子商务通过物流活动实现具体的业务。但就我国现有的实践来看,目前物流工作领域中由电子商务促成的交易量依然很小,这与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时间较短、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直接相关。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如何进一步使物流与电子商务实现接轨,这一问题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存在问题

建立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交换,是当前物流实现信息化的核心与关键。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推动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的管理模式。

三、提高交通运输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为使交通运输物流企业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首先需要大力改进物流服务理念、着重培养和引进物流人才、打破地方保护;其次,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集成业务流程中各个彼此分离的环节;最后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结和管理,使整个业务流程合理和透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设以客户为中心的信息系统

信息化的进程中,充分应该考虑客户的态度,注意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作用。针对内部客户,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与机制的激励来引导;针对外部客户围绕“专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进行经营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再造,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业者。为此,要求物流业者创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不断进步的客户同步成长:

2、信息化与流程再造相结合

物流的信息化便随着流程再造,这是物流成功的必要条件。面前国内很多产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都通常只是改善一些简单的应用、个别环节和功能,进一步的信息化、现代化,就需要解决产业的整个系统优化、流程改造、经营管理理念等问题,需对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处理。

3、物流节点的网络化

物流活动具有复杂化,和多节点的特点,物流的节点网络化已成为企业信息管理的关键点。节点的网络化能够使公司订货和配送中心作业处理大大加快,送货标准时间有效缩短。

四、结论

物流信息化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是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使得生产商、物流商和需求方的有机的供应链得到形成和巩固,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应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实现现代物流的跨越式发展,因而,明确物流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成为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做好以下几点:1)加快物流信息化组织体制建设;2)制订出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3)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高俊.我国交通运输物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2]王友顺,刘阳.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考[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2,04:105-107

[3]李弢,林坦.交通运输在现代物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综合交通与物流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2013:5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8

2012年,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将重点研究推进振兴我国海运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帮助海运业尽快走出困境,提高我国海运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我国由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转变。这是日前在海南召开的全国港航管理局长联系机制第三次会议传出的信息。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在会上指出,海运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我国海运业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轮承运我国重要战略物资的份额较低,海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特别是当前海运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大型海运企业航运主业普遍亏损,发展资金短缺,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小型海运企业遭受冲击更为严重,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等,亟需国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海运业持续健康发展。

面对当前海运业的严峻形势和未来海运业发展需要,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在认真总结入世十周年来我国海运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推进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振兴我国海运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并整合企业、研究院和水运主管部门力量,拟定了振兴我国海运业的发展战略。该战略充分阐述了振兴我国海运业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明确了未来一个时期海运发展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沿海港口、国内沿海运输和国际海运,以海运为重点,涉及沿海港口、航运服务业以及支持保障系统等,并积极呼吁完善扶持我国海运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加快海运船队结构调整,推动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海运船队,增强国轮船队对战略物资的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海运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现代高端航运服务业,全面提升我国在世界海运界的话语权。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港航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围绕海运业振兴,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强烈呼吁国务院继将内河水运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将振兴海运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支持我国海运业保持长远稳定发展,增强保障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实力。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9

2010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出席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代表座谈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坚持服务生产、改善民生,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开创交通运输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座谈会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刘小明、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厅长江维、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志慧、宁波市交通局局长劳可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纪昌、长江引航中心高级引航员姚泽炎分别介绍了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发展内河航运、发展现代物流、做大做强企业和岗位建功情况,对新时期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提出了建议。

张德江在听取代表发言后指出,“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基础设施建设上了新台阶,运输服务和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应急保障能力有了新提升,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重大改革取得新突破,主要指标都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总体得到缓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运输保障,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二五”既是交通运输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要迈出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大步伐。

张德江强调,要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完善网络、建设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要求,实现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创新,确保规划的连续性、前瞻性、综合性、指导性和实践性。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能力,促进城乡、区域交通运输协调发展。要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加快构建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安全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体系。要加强综合物流体系建设,加快物流网络建设,尽快把物流业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要综合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成果,依法、科学、文明进行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管理水平。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监管法制化、设施现代化、应急高效化。要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律框架体系,强化“立、改、废”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消除制约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加快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步伐。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证。

交通运输业发展篇10

一、认真领会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过去5年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全党同志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正常运转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保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交通运输业也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既要满足基本交通需求增长对交通供给量扩大的要求,又要按照资源节约以及安全、舒适、便捷的要求,在扩大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质量,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今后做好交通运输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在交通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就必须把握好交通运输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不断优化和完善各运输方式的内部结构,注重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优化和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运输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注重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二、加快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促进我区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

“十五”以来,自治区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进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总量的快速增长,路网规模不断扩大,运输能力显著提高,为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较大贡献。到2006年底,全区铁路总里程达到8060公里(比2000年增加879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8.3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1254公里,一级公路2347公里;民航机场9个(比2000年增加2个)。目前,铁路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2007年全区铁路在建重点项目18个,总建设规模4691公里,其中新建3211公里,占已建成里程的40%;公路建成了贯通东西的省际通道,国道110、208、210我区境内路段全部建成高速公路,所有旗县通油路,通乡油路建设全面展开;民航新建成了3个支线机场,其余机场全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扩建。可以说,近几年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实现自治区交通运输业新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加快自治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总体思路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为保障,以协调发展为立足点,继续加大投入,全面提高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逐步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和运输市场体系,基本满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根据自治区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新发展、新跨越,重点要在三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在交通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二是在政府筹资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在东部盟市加快交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交通管理体制还不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铁路管理体制相对滞后,不适应铁路加快发展的需求。在国家还未对铁路行业作出重大改革决定的前提下,可否探讨在自治区成立地方铁路建设投资公司,作为今后参与境内铁路建设项目的地方政府投资主体,按照股权比例行使权力,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动作的运营机制,提高政府对铁路路网资源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目前,自治区政府投入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养路费,受财力制约,各级政府财政用于公路建设的资金有限,更无力投资铁路建设。为了扩大政府资金渠道,更多地筹集交通建设资本金,自治区已在部分煤炭资源富集的盟市开展了资源置换交通建设资金的试点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还处于筹划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因此,要加快研究资源置换资金建设自治区重点交通项目的具体办法和政策,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政府筹资方式上的新突破。

近年来,自治区交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东西部的发展还不平衡,西部地区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盟市之间快速通道以及各盟市通往西北、华北各省的快速通道均已建成,而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快速通道还未建成。因此,要加快东部盟市分别通往东北三省的快速通道以及东部盟市与西部地区的第二通道建设,使东部盟市与东三省的联系更加便利、快捷,为顺利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提供交通保障。

三、实现交通运输业“三个突破”应做好的重点工作

(一)继续加强规划的编制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网络、优化结构是建立现代交通体系的重要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各交通专项规划,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协调各方面利益,使规划成为政府合理布局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一经确定,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都要自觉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二)加强对交通领域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当前比较迫切的是研究铁路、公路交通行业管理体制及机制创新问题。通过深入盟市、企业现场调研,赴发达省区学习取经,研究提出我区铁路、公路等行业深化改革、政企分开、完善机制的具体方案,为自治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

(三)扎实推避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提高项目前期工作的深度和质量,争取国家尽可能又快又多地批复我区上报项目;自治区审批权限内的项目要在坚持节约土地、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加快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新开工一批重点交通项目。

(四)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做好国家各类资金的争取工作,使国家投资更多地向我区倾斜。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千方百计筹集建设资金,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资源置换资金等形式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另外,还要通过扩大银行贷款规模、发行企业债券、利用外资、经营权转让、股票上市等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