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21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战略管理财务战略战略实施文献综述

财务战略管理是战略管理思想在财务管理上的实践,随着战略管理理论的蓬勃发展,战略管理的方法和要素被引入财务管理领域,推动财务管理向着财务战略管理的高度发展。本文研究国内外关于财务战略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动态,首先就战略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然后阐述财务战略研究的进展与动态。

一、战略管理及财务战略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ansoff教授(1976)首次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此后tomCopeland(1990)等学者指出,公司财务和战略经过20多年时间发展,这两者的思维和行为已经逐渐融合到一起,对公司财务战略的研究,对公司管理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得到深入的发展。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立场界定战略管理的定义,虽然这些定义差异性很大,但西方学者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有一致的观点,即企业战略包含公司战略、经营战略与职能战略3个层次。西方学者们首先在职能层次提出战略管理,并随后在战略管理的实施阶段进行研究。

e.F.Harrison与C.H.John(1985)等在《组织战略管理》一书中的“战略实施”一章中提出了“财务战略”,定义财务战略是“企业为配合其发展与竞争战略的实施而须提供的资本结构与资金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财务决策,如“合适的负债杠杆、资金来源、资金计划、资本与费用预算、各利益相关集团的财务利息以及股利政策等”。J.a.pearce和R.B.Robinson(1988)在其《战略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财务策略”的概念,并指出企业财务策略包括资金筹集、资金分配(投资)与分红、营运资金管理三大方面。RuthBender和Keithward等人(1993)提出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将公司划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强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战略。

Carim.Sandberg(1987)等认为财务战略研究的核心是融资决策中的财务杠杆使用度,即公司的债务与资本总额的目标比率。国外一些商学院将“财务战略”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向学生们讲授。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a.madhavan教授曾开设“公司财务战略”课程的财务战略模块,重点讲授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经营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前提下,如何综合考虑筹集所需的资金。

综上所述,西方对于财务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形成了基本一致的意见,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从主体来看,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是将财务战略定位于战略管理的职能层战略,从战略实施的过程来研究如何进行战略决策;就研究的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几方面。

二、财务战略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主要是以国外战略管理研究为基础,仅将财务战略作为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职能层次。从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主体来看,主要是关于单个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研究以及国家财务战略的研究。

在单个企业财务战略的研究领域。吉全贵(19997介绍了企业财务战略的含义、分类、特点和程序,论述了利润战略、成本战略、投资战略、融资战略、周期财务战略和竞争财务战略;分类研究了常规企业的财务战略,并提出了3种企业可选择的财务战略类型:积极型财务战略、稳定增长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罗福凯(2000)论述了成本减除、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资金结构理论等通用财务战略,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除应选择相应的战略外,还要考虑资金运动引起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郭复初(2001)分析了财务政策与财务战略的差异,认为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定时期内财务活动的纲领,每一种财务政策都要受到企业财务发展战略的约束。此外,蓝海林、胡建绩、赵德武等学者从财务战略在战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研究了财务战略作为一种职能战略,在其制定过程中的出发点、战略目标以及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研究领域。刘志远(1997)从现财环境下财务战略管理过程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集团财务战略的基本范畴与具体内容,对企业资金投放战略、企业资金筹措和分配战略的目标与原则、生成方法和类型等进行了论述。陆正飞(1999)以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作为企业发展财务战略分析的逻辑起点,分类研究了常规企业的财务战略,并提出了3种企业可选择的财务战略类型:积极型财务战略、稳定增长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王锋(2006将经济发展理论与国家财务理论有机结合,从经济发展观角度,由资本积累和结构优化这两个推动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推演出优化价值结构战略和构建资本平台战略这两个国家财务基本战略,并将微观的企业财务战略向宏观的国家财务战略进行推演,形成了国家筹资战略、投资战略、收益分配战略和资本重组战略4个国家财务基本战略,并进一步构建了包括8项具体战略的国家财务战略框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财务战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企业的筹资、投资、分配及营运资金管理等职能层面的财务战略;国内学者扩展了财务战略研究的主体,不仅包括单个企业的财务战略、还包括企业集团财务战略和国家财务战略,而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与国外研究基本类似。国内外财务战略的研究,在面向企业联盟体——供应链方面的财务战略研究文献较少,这也是笔者今后需要致力研究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蒂姆·科勒,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本文作者】:张学文周浩明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阶段,这些阶段共同构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200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少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许多战略管理学家在思考,从而促使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管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新的环境下,企业逐渐认识到,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通过创新和创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德-博诺,1996)开始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这个新焦点,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把顾客价值(CV)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DemisableValue)。彼得·杜拉克在40年前就观察到,公司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顾客”。博诺(e.de-Bono,1996)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zero),这样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知道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战略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价值重组自己的战略逻辑框架(石军伟,2002)。

但这种顾客导向的战略理论主要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之中,要准确、全面了解顾客需求并非易事,顾客导向战略实质上是一种追赶、防御策略,所以要想取得未来产业的领先地位,企业就必须超越顾客导向,而非仅把目光聚焦于顾客需求,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孙晓岭,2004)。

2.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美国学者穆尔(JamesF.moore)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标志着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作者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这一独特视角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但又不同于将生物学的原理运用于商业研究的狭隘观念,后者认为,在市场经济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似乎仅仅表现为最合适的公司或产品才能生存,经济运行的过程就是驱逐弱者。

穆尔提出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穆尔站在企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的层面上,把商业活动分为开拓、扩展、领导和更新四个阶段。商业生态系统在作者理论中的组成部分是非常丰富的,他建议高层经理人员经常从顾客、市场、产品、过程、组织、风险承担者、政府与社会等七个方面来考虑商业生态系统和自身所处的位置;系统内的公司通过竞争可以将毫不相关的贡献者联系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在这种全新的模式下,作者认为制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微观经济和财富,即以发展新的循环以代替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战略设计(汪涛,万健坚,2002)。

3.应用组织生态学、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企业战略的理论。当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与思路被引入到组织演进与进化的研究中时,组织生态学(organizationaleconogy)便产生了,其代表人物是Hannan和Freeman,主要研究组织进化过程、组织种群的变化与环境选择的结果。nelson和winter主要是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对组织的演进进行分析。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对组织成长的特别关注,在战略管理领域应用组织生态学展开研究将成为一个日益成长的方向。

与社会学相交融的研究思路带动了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分析方法的兴起。这派研究认为组织镶嵌于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网络关系,企业的内部结构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关系网络,企业集团以及其他一些被现代企业理论认为是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组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网络形式。社会关系(SocialRelationship)是网络分析的的基本概念,目前有两种研究思路,分别是以Coleman为代表的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理论和以Burt为代表的社会空洞(staucturalhole)理论。社会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社会关系数,而结构空洞则代表了网络内社会关系密集与稀疏地带之间的需要开发的区域。简单说,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拓展与积累其社会资本,而结构空洞理论则认为企业发展倚赖于对其所处网络中的社会关系空白地带的开发(姚小涛,2003)。

二、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遵循着如下的规律:从战略理论的关注点来看,存在如此的发展轨迹,即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的过程)———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产业结构的分析)———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核心能力的构建、维护与产业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关注企业外部(强调企业间的合作,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从竞争的性质来看,竞争的程度遵循着由弱到强,直至对抗,然后到合作乃至共生的发展脉络;从竞争的持续性来看,从追求有形(产品)、外在、短期的竞争优势逐渐朝着对无形(未来)、内在、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追求;从战略管理的范式来看,战略管理的均衡与可预测范式开始被非均衡与不确定性所取代。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把握在企业面临新的经营环境的条件下,战略管理理论将会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制定企业战略的竞争空间在扩展。企业必须从全球的角度、从跨行业的角度、从无边界的范围内来考虑配置自身的资源,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整合效果。

2.企业战略具有高度的弹性。战略弹性是基于企业自身的知识系统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的应变能力,员工的知识结构及其组合的方式和机制是战略弹性的核心部分。因其具有难以模仿性,战略弹性一旦建立,就确立了企业的战略优势。

3.不过多考虑战略目标是否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企业不能简单地平均分配资源,而是要创造性地通过各种途径来整合资源,通过与知识的组合来克服资源的限制,从而为顾客多创造价值。

4.由企业或企业联盟组成的商业生态系统成为参与竞争的主要形式。未来的竞争是不同商业群落之间的竞争。对于一个单独的企业个体来讲,竞争更体现在加入或营造有影响力的、能为自己带来实际价值的企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与合作的和谐环境中,寻求一个更为有利的地位。

5.制定战略的主体趋于多元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整个网络系统中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节点,高层主管不再居于信息传播的中心,普通员工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他们具有既是决策参与者又是决策执行者双重身份的特征。

6.战略的制定从基于产品或服务的竞争,演变为在此基础上的标准与规则的竞争。企业会有意识地制造变革、与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对手或企业联盟共同合作,创造和制定指导行业的技术标准或者是竞争规则。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确定优势地位。

7.战略理论研究的视角趋于多元化。由于战略管理中的复杂性,使得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去研究战略管理理论。但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寻找一种普遍适用的战略管理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系统思考是应对复杂性和变化的最有效的手段(iackson,2002)。

三、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战略管理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企业多元化、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知识理论、高度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开始受到高度的重视。

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实证研究;(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人对于目前企业战略发展所强调的归核化(Refocusing)问题展开了一定研究,例如将核心能力具体化,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指标,并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实证分析,虽然这种研究指标以及样品的选取还有待于进一步精确,但已开辟了国内相关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法;由于数据易获取、资料较齐全,上市公司目前已成为国内战略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对象;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人从社会网络这一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人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汗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在其后的十余年的研究与实践中,他及其带领的研究群体形成了和谐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论,该理论下的战略分析框架即和谐机制的要义是:“和则”用于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人的不确定性的削减,“谐则”用于确定性环境下物化要素的优化;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由企业的整体进步和企业中人的全面发展体系构成;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

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在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

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方面不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理论,因此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钟映弘、杨建梅,2003)。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的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ChineseContext)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可以强调背景与问题的中国特色,但不能强调研究方法的中国特色。

在重视战略理论在实践中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还要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民,刘鸿渭,2003)。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乔晓东等译.竞争战略[n].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

[2]徐二明.企业战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6.

[4]王方华.企业战略管理[m].复旦大学版,1997.

[5]赵国杰,冯石岗.建构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体系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4.

[6]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2003,4.

[7]姜振寰,刘艳梅.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

[8]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3.

[9]严建援,颜承捷,秦凡1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机、形态及其绩效的研究综述[J].南开学报,2003,6.

[10]李梅,金照林.顾客价值创新:动态环境下的企业战略新逻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3,12.

[11]孙晓岭.企业竞争新思维:超越“顾客导向”[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

[12]徐全军.企业理论新探:企业自组织理论[J].南开管理评论,2003,3.

[13]武亚军.90年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研究趋势[J].南开管理评论,19991

[14]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

[15]王磊,刘洪涛,李垣1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

[16]石军伟.企业战略理论的逻辑比较[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8.

[17]蒋峦,蓝海林,谢卫红.企业战略理论研究[J].科技与进步,2002,3.

[18]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

[19]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西方战略管理学定义历史现状前沿

战略管理学的定义、核心问题、研究对象和目的

学术领域的划分有多种方法。战略管理学术领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学者对公司管理和商业竞争有关问题感兴趣。区分战略管理和其他管理类或商业类学术领域的主要标志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战略管理学界关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导致企业的成功和失败?因此,战略管理是直接研究企业竞争行为的社会科学。

这个基本问题确定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和竞争。评价研究结果的尺度是竞争的产出。对企业来说,是生存和经济回报。研究方式是通过对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竞争(环境和过程)的认识,探索影响竞争结果的要素和原理。战略管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索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灭亡的原因,并推广具备独特竞争力的公司和组织,使之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Summer,Bettis,Duhaime,Grant,Hambrick,Snow&Zeithmal,1994)。

早期战略管理学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把该领域的研究问题定义为:企业如何行动?为什么企业和企业有所不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公司总部的设置有何必要性(Rumelt,Schendel&teece,1994)?但后来,由于战略管理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学者对战略管理的研究侧重于探讨造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对经营业绩的探讨不可避免地导向对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研究。因此,战略管理研究的问题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稍有变迁,但总体上还是围绕企业成败的原因这个核心命题。

企业成败的命题实际包含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企业能产生经济回报而其他企业不能?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带来更高的回报?为什么有些企业能持续产生回报而有的企业只是昙花一现?早期的战略管理学科和学术研究关注第一个问题(1960-1980年);中期和当代的研究更关注后两个问题(1980年至今)。尤其1991年后随着内部资源论的广泛流行,最后一个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战略管理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文献

(一)发展历史和现状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战略管理学可追溯到80多年前。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率先在高年级mBa课程中引进一门新课“公司政策”。该课程旨在帮助硕士研究生综合在各工商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以提高毕业后经营管理公司的整体能力。随后几十年间,其他商学院逐步效仿哈佛大学商学院,在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科目中设立公司政策和战略。到20世纪70年代初,大部分商学院都设置了类似课程,并将战略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高年级的核心课程。全球公认的评定和认证商学院教育能力的机构—国际高等商学院联合会(aaCSB),逐渐把战略管理、公司政策和相应课程列入其认证国际商学院商学类学士学位的重要指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战略管理内容不断扩充和细化,教学方法也在多元化。今天,案例教学、模拟和直接讲授都是普遍的教学方式。因其整合性和定位在高层管理领域,战略管理和公司政策已成为工商管理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

虽然战略管理自从被引入商学院课程以来非常受欢迎,然而其知识体系发展迟缓。一个原因是战略管理最初就被列为独立的综合类核心课程,表面上看它和其他商学课程没有明显的理论联系。早期讲授战略管理的教师背景复杂,有些是在各职能学科如市场和金融授课的学者(porter&mckibbon,1988)。这些学者更关注在自身领域内的研究。有些是没有学术背景的经理人。此外,早期商学院教师的工作评定更关注教学而不是学术研究。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发展独立、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因此作为一门综合类学科,战略管理一度被认为缺乏具体的专业内容(Rumelt,Schendel&teece,1994)。尽管战略管理学科已有特定的研究视角(即企业整体经营)和明确的服务对象(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其综合性反而约束了自身的发展(Hambrick&Chen,2008)。从起源到20世纪70年代初,战略管理学术界没有准确和系统地定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和理论范畴。实际上,专注于发展战略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学术界还没有成型。战略管理的教学目的只是被粗略地定义为发展全面综合管理能力及培养战略家和组织建设者。经营战略分析方法主要依赖零散的、不系统的分析模型。

自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始,战略管理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根据昆(Kuhn)对一般性科学的定义,一个学术领域的成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占据主导地位和相对系统的理论规范的诞生;二是认可和探讨该理论的规范的学术团体的成型。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系列经典著作的出版奠定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1962年,经过系统研究美国大型公司的历史,钱德勒发表了工业史研究的三大著作之一《战略和结构:工业企业历史的若干篇章》,简称《战略和结构》。钱德勒总结了他对通用电气、西尔斯、埃克森和杜邦这四大公司在成长过程中内部产品和组织结构变化的考察,指出公司的结构应根据公司战略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不同的公司战略应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公司和战略》区分了战略和结构,并系统探讨了多元化战略和事业部式结构的关系,从而为企业高层决策者在运营公司中制定长远发展目标和决策提供初步的理论指导。《战略和结构》还初步明确了高层管理的基本职能:制定战略和组织结构,为进一步确立战略管理的核心研究范畴奠定了基础。因此,该著作被后来的学者公认为早期开创战略管理学术领域的经典著作(Rumelt,Schendel&teece,1994)。

值得一提的是,在钱德勒之前,也曾有著作探讨经理职能问题,但这些著作都没能从战略决策角度讨论高层管理者的职责。比如,1938年查尔斯·巴纳德发表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深入探讨了组织的特性、组织目标和经理职责。但该著作关于经理职能的描述仅限于协调和沟通以有效和高效地实现目标,而没能指出非常重要的制定目标的功能。

在1960年前后,还有几篇理论经典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和《战略和结构》共同奠定了战略管理早期理论基础。这些著作有1957年伊迪斯·彭罗斯(edithpenrose)的《企业成长理论》、1965年伊戈尔·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和1965年由肯尼斯·安德鲁斯(Kennethandrews)等主编的《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Learned,Christensen,andrews&Guth,1965)。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彭罗斯提出传统企业的成长过程,指出企业成长延续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经营,然后走向国际化的战略轨迹。彭罗斯被认为是最早论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利用内部资源进行创新和发展竞争优势实现战略性成长的学者。《企业成长理论》是公认的当前非常流行的内部资源理论学派(Barney,1991)的先导著作。

另一部开创性的著作是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安索夫早年在洛克希德公司新泽西分部做经理时,感受到传统的基于企业过去经营历史的战略计划方式在实践中的弊端。到卡内基梅隆大学经营管理研究生院任教后,安索夫把自己对战略管理的思考进行了系统整理,以《公司战略》发表。安索夫详细阐述了战略的概念,认为经营战略目标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报酬。他对经济效益和会计指标进行了区分,指出战略规划是5项重要的经营决策的交叉:产品和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集成企业内部竞争力的衍生效应,及自我生产或收购策略。安索夫认为战略管理的核心是确保这5大决策的一致和相关,通过追求5个经营方向的相互促进来实现战略目标,即经济报酬最大化。

和安索夫的《公司战略》同年出版的《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虽以教材的方式出版,也对战略管理领域有深远影响。该教材的组织者安德鲁斯在书中提出了至今仍广泛流行的战略决策制定分析模型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Swot模型吸取了钱德勒的战略概念和philipSelznick提出的特有竞争力概念,把企业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的机遇、挑战结合进行一体化分析。合理的战略决策的制定应基于企业内在特有竞争力和外在成功要素。除了提出战略模型,安德鲁斯还主张区分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认为战略制定应包括制定明确的公司级战略目标、战略分析和选择,而战略实施应注重资源调配和行政性事务。

以上四部著作,特别是《战略和结构》、《公司战略》和《商业政策:教材和案例》,系统地定义了管理术语,如战略和战略管理,还描述了战略管理的目标,包括战略管理的内容、战略管理实施的主要步骤和分析方式,从而为战略管理奠定了理论框架和范畴,也为战略管理作为独立的学术领域铺平了道路。因其逻辑性和实践性,这些著作的发表立刻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对战略概念和战略管理的极大兴趣。深入交流、探讨和延伸这些著作的思想促成了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的学术界的诞生。1970年3月,10名对商业政策感兴趣的教授聚集在芝加哥探讨如何定义商业政策研究领域及如何发展该领域。这次会议直接促成了1971年美国管理学会将公司政策和规划作为独立的研究分支(Hambrick&Chen,2008)。在1971年成立时,公司政策和规划分支共有60名注册会员。其后的几十年间,该分支不断壮大,注册的会员占据了美国管理学会会员的1/3,成为管理学会9个分支下的第二大分支。

另一个促进学术界形成的里程碑事件发生在公司政策和规划成为美国管理学会独立分支后。1977年,丹·申德尔(DanSchendel)和查尔斯·霍弗(CharlesHofer)邀请了93名学者、咨询专业人员和职业经理人在匹兹堡大学讨论如何进行战略管理相关研究。匹兹堡会议是首次专注于探讨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和战略管理研究的大会,在此之前的会议大部分专注于讨论各类教学方法(Hambrick&Chen,2008)。根据大会讨论结果和论文,1979年申德尔和霍弗整理发表了论文集《战略管理:公司政策和规划的新思路》。该论文首次采用战略管理一词取代公司政策和规划来描述战略管理学科和学术领域,并指出战略管理过程应包括战略制定和实施两步骤;战略应是多层次的,包括公司级战略、业务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这些基本定义和分类确立了战略管理学科和研究的基本框架。该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正式取代公司政策和规划成为研究战略决策和战略实施的新领域。1981年,申德尔发起成立了战略管理协会(SmS),专门致力于战略管理研究。战略管理协会的正式成立和其专业期刊《战略管理》的创立,正式宣告了战略管理学术界的形成。

(二)研究机构、协会和核心文献

从主要理论著作发表时间和学术界形成年代看,战略管理还是一门年轻的管理学科。当前全球致力于战略管理研究的专业协会主要有美国管理学会公司政策和规划分会(BpS)、战略管理协会(SmS)、欧洲的战略规划协会(StrategicplanningSociety)和各国家和地区管理学会下属的战略管理分会(如eURam:europeanacademyofmanagement)。战略管理机构主要是全球各商学院下属的战略和组织管理系、战略管理博士点及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的研究中心。如位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由迈克尔·波特教授主持的“战略和竞争力中心”。研究成果大多是各类学会所办年会的论文集、管理类期刊和专著。权威性的国际会议包括美国管理学会年会、战略管理协会国际年会、运筹学和管理科学协会年会和各地区管理学会年会和分会(如asianacademyofmanagementannualConference)。专著的发表根据出版商和学者的研究领域有很大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战略管理类期刊有学术研究和面向管理者两类。对学者来讲,研究类管理期刊应是理论研究跟踪的重点。专业战略管理期刊包括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StrategicentrepreneurshipJournal,Strategicorganization,advancesinStrategicmanagement和LongRangeplanning。另外,综合管理期刊也接受战略管理文章,a类综合管理期刊包括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managementScience,Journalofmanagement,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和organizationScience。

面向管理者的期刊主要有HarvardBusinessReview,mitSloanmanagementReview,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和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等。其他期刊不在此一一列举。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美国管理学会公司政策和规划分会列出的期刊进行跟踪()。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的由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主办的协会期刊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专门发表中国公司和组织管理的论文。另外,由asiaacademyofmanagement主办的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也倾向于发表中国和亚太地区管理的文章。国内学者可特别关注这两种期刊。

战略管理理论前沿

以下是当前战略管理学界三种较新的理论发展方向。一是社会网络理论,把社会学人际关系理论引入战略管理理论,由于具备较成熟的理论思想和实证研究方法,发展非常迅速(Borgatti&Foster,2003)。发展方向主要是解决理论内部的争议和扩大其应用性。二是动态竞争力理论,是目前战略管理前沿理论。该理论在学界已拥有一定的支持者,但还有待发展,实证研究也非常欠缺。三是客户价值理论,可能是一个研究热点,因为无论理论和实证都还处于初步阶段。

(一)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是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之一,可视作对战略群体理论的改进。其基本思想是企业的外部联系和企业间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经营业绩有影响。研究核心是企业在网络中的地位,特别是网络联系的中心性和密切性。该理论认为企业的外部网络关系决定了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业绩。社会网络理论和企业知识相辅相成,从外部认识企业如何创新,从而补充了知识网络理论从内部对创新的认识。

虽然社会网络学者一致接受外部网络影响企业创新和业绩这一基本观点,但对社会网络如何影响企业经营持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密切的网络联系能增加信任,影响信息和资源交流的质和量,带来社会资本从而对企业经营有益(Coleman,1988;adler&Kwon,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网络联系能交流更稀缺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Granovettor,1982;Burt,1992)。两种观点都有相应的实证研究支持(如Stuart,2001),但各自实证研究的情境和研究方法难以比较。对创新感兴趣的研究者应寻找相应的权变条件来解决其不同。此外,外部网络可能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该理论另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是负面的网络影响和企业如何建立和脱离外部网络,保持合理灵活的外部网络。

学术界对社会网络理论的批评主要是认为该理论是基于数据分析,而不是通过理论指导数据分析,因此不能作为一种理论(Salancik,1995)。但知识管理的兴起和外部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社会网络理论的内容和影响力,社会网络理论仍将作为一个主要的管理和组织理论被深入研究和运用。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Borgatti和Foster(2003)的综述文章。

(二)动态竞争力理论

基于对内部资源论缺陷的认识,学者们继续寻找企业能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原因。坚持以企业内部为基础建立竞争优势的学者在内部资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更有辩证性的竞争能力理论:动态竞争力理论。蒂斯(teece)、彼森索(pisanso)和苏恩(1997)提出能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企业应具备动态竞争力。动态竞争力指企业具有的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快速适应、整合、构建和重塑内外部竞争力的能力。支持动态竞争力的学者把动态竞争力和功能性能力区分开来,认为内部动态竞争力是导致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能力;动态竞争力产生功能性能力;功能性能力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而变化,而动态竞争力是不变的(Helfat&peteraf,2003;teece,2007)。这种区分解决了理论上造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内部能力可能是无限的,从而弥补了内部资源论的缺陷。

然而,动态竞争力理论目前还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能回答动态竞争力本身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动态竞争力本质上就是企业的学习能力(eisenhardt&martin,2000),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不同企业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企业学习和创新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管理企业的学习能力?二是动态竞争力、功能性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还有待研究。近期有些学者提出竞争优势在日益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很难持续,企业最多只能拥有暂时的竞争优势(Brown&eisenhart,1998;D’aveni,1994)。暂时竞争优势的产生和影响正成为战略管理学者的研究热点。

(三)客户价值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的第三个发展方向也是针对内部资源论的缺陷。普利姆(priem,2007)指出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或价值占有过程应把客户需求和消费过程结合起来。他指出企业可通过三种对客户的影响方式来创造价值:提高客户对企业产品的认识以发展客户人力资源成本;影响客户鉴别产品价值的信息以减少企业对客户需求的依赖;强化需求的特殊性而增强顾客对产品的依赖。普利姆的观点引进了市场学有关需求特殊性的理论。其观点还有待实证研究,但其关于价值的思想结合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需求,和战略管理发展的初衷相一致。由于价值创造在战略管理中占核心地位,对客户在价值创造中的研究和相应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andrewsK.R.(1971),theConceptofCorporateStrategy.H.DowJones-irwin:Homewood,iL.

2.ansoff,H.i.(1965),CorporateStrategy:ananalyticalapproachtoBusinesspolicyforGrowthandexpansion.Homewood:RichardD.irwin

3.Chandlera.D.(1962),StrategyandStructure:ChapterintheHistoryoftheindustrialenterprise.mitpress:Cambridge,ma

4.Hambrick,D.C.,Chen,m.(2008),newacademicFieldsasadmittance-seekingSocialmovements:theCaseofStrategicmanagement,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33(1),231-251

5.Helfat,C.e.,peteraf,m.a.(2003),theDynamicResource-basedView:CapabilityLifecycl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4(10),997-1010

6.porter,L.w.,mcKibben,L.e.(1988),managementeducationandDevelopment:Driftorthrustintothe21stCentury.newYork:mcGraw-Hill

7.preim,R.L.(2007),aConsumerperspectiveonValueCreation.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32,219-235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1

在企业战略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可以建立一个合理化的长期发展战略方向,是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通过合理的配置企业化管理相关资源,对环境中不断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和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的整个利益方向。企业的战略基点是企业起始的方向,为了保证和逐渐提高合理的竞争,寻求合理稳定的关注于全局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企业战略的规划和管理是具有大的宏观环境,事宜的行业环境,行业相对竞争的形式和自身资源的相互利用性的,通过对企业管理的战略分析可以很好的找到企业的发展立足点,从而找到企业的合理定位,选择确定合理的战略实施方案,优化企业管理方法,从而更好的在企业行业中寻找到合理的竞争方向。

一、企业管理战略规划的起源

企业管理战略规划这个概念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渐渐开始实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从初步的理论形成阶段、经典理论整理阶段、竞争理论实践阶段和现在的适合当代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通过各个阶段的逐步发展可以了解到企业管理战略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是和企业的发展统一前进的。

1.初步的理论形成阶段

对于早期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中各要素对企业的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通过早期学者的研究确立了企业的基本管理职能主要是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指挥管理、协调控制管理。而计划管理是整体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更是最基本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创造组织的品质,如何将企业与环境组织相适应可以作为现代战略企业研究的方向。

2.经典理论整理阶段

对于经典理论整理阶段,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理论整理的发展逐渐形成,不断壮大,管理的理念不断深化和提高,管理的规模化要求不断形成,逐渐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从初期的单一形式逐渐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管理理论的整理阶段要注重研究与环境形式的内外相互的结合研究。其中分为设计企业的发展管理战略理念,对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机制有一个明确、清晰、合理的管理方针;对计划确立一个合理的可控制、有意识的过程;对管理目标、项目情况和预算状态有一定的分析,确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业地位,保证企业行业的结构分析和竞争地位;对战略的基本形成有一个合理的信息处理能力、获取相关知识、确立认知能力;对企业战略管理相应的学习观点有一定的了解,对市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不可预知能力有一定的判断力,通过了解和学习,逐渐认识到环境组织的复杂程度,有助于确立相对合适的解决办法;对于组织文化可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的人员的思想培养的提高;对政治因素的处理要保证合理的关注相关利益;对于企业管理中合理的分析方法和使用技巧可以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合理的应对和解决;对于企业战略管理权利问题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各个方面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确定合理的战略意图;对于企业战略文化体系的研究主要是组织各种合理的因素进行整合,从而发挥合理的作用效应,其整体效果不会超过企业整体战略理论和企业文化问题;对于企业环境与结果上的研究主要针对如何可以提高人们现有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加受人关注的组织生态情况和结果,从而获得结构与环境综合的统一。

3.竞争理论实践阶段

合理的将企业行业内部的结构布局、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战略资源发展相互结合起来。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对企业内部的结构布局进行合理的分析,将结构与企业核心能力、结构与企业战略资源的发展相互适应,创造合理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践阶段提高竞争优势模式,通过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寻找较为有价值的核心竞争能力,这需要企业长期而持久的基础发展,在企业结构的大框架下,合理的组合和分配,从而获得合理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竞争实际方式,再利用合理的企业管理运行方式提高企业的管理独立运行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整体实际竞争能力。

二、企业管理战略规划的理论延伸和发展

在竞争的企业管理战略发展过程中,行业间竞争的趋势日趋明显,环境情况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程度是不可以预知的,这造成了在实际规划管理过程中,如何可以提高企业战略上的行为和意图,保证战略矛盾不受到产业的影响,防止相关产业受到产业链上的依赖,在企业管理上要合理的控制企业的战略矛盾,明确高层管理在适应性学习过程中战略转型的重要性。注重多元化转型过程,利用生态基础理论、动态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法等方法确定合理的战略分析方法,从而用于管理企业战略规划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保证行业竞争市场的持续发展和良好创新性的突破,创新思想的建立可以保证企业管理战略的合理利用,保证战略目标的持续性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企业战略性管理发展过程的相关介绍,可以对其形成的整个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企业管理者对于日趋激烈的技术创新发展,对于丰富的需求、对于信息科技等商业活动的竞争逐渐加快,企业管理战略发展理论必将面对强大的冲击情况。伴随着企业发展地位和角色的转变,多形式下的战略模式可以保证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快速化和稳定化,这有利于未来我国各行业企业之间合理的搭建形式多元化的理论形式,保证结构的合理发展,理论的相关融合,未来企业管理中战略性发展将势不可挡,必将以快速优质快发展的节奏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吴金希,彭锐,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模型与案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52.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行为论系统论匹配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西方管理学界开始关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以期借此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这种对战略管理的热情使人们开始关注于各种管理活动在战略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Schuler等(1984)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以更宏观的视角去讨论人力资源在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这些研究可以被看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简称SHRm)的最初理论来源。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对SHRm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其任务目标的看法也在不断调整中,SHRm先后出现了所谓行为学派和系统学派之分。

行为学派的基本观点

在早期的研究中,所谓SHRm就是指所有通过影响个人行为以满足组织战略需求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Schuler,1984)。基于这一视角,行为学派认为,个人行为是企业战略和企业绩效间的中间变量,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通过影响和控制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以服务于战略和绩效。学者们分别从通用视角和权变视角出发,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得到了不少有益结论。

(一)通用视角

通用视角下,研究者遵循的理念是普遍主义原则,并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最有效的SHRm活动来管理员工,并实现经营状况的持续改善。

相关的研究中,pfeffer的研究结论,影响极为深远。在其1994年的研究中,pfeffer提出了十六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并在1998年的研究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缩减至7个:就业安全、选择性雇佣、自我管理的团队、与公司业绩高度相关的薪酬、大量的培训、减少员工的地位差异以及信息共享。

此外,Delery等(1996)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采取内部职业升迁通道、正规培训体系的规模、结果导向的考核措施、与组织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就业安全、雇员发表言论的自由及工作定义的丰富化设计是有效的SHRm活动。其中,结果导向的考核措施、与组织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就业安全的有效性得到了经验数据的支持。

(二)权变视角

权变视角下,研究者认为,在拥有不同组织特征(包括战略)的企业中,对有效行为的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企业会采取不同的战略,不同的战略又会对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不同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应据此进行适应性调整。

相关的研究中,Schular和Jackson(1987)定义了12对相互对立的个体行为特征,并分析了在创新战略、质量领先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下,什么样的个人观念和行为是更有效的,并由此推出不同战略下,组织更倾向于采取何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以创新战略和成本领先战略为例,在采取创新战略的企业中,有效的SHRm活动则包括:鼓励团队工作的工作设计、长期导向并关注团队绩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强调内部公平的薪酬体系、多样化的薪酬体系和股权激励、宽阔的工作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但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其有效的SHRm活动应包括:避免含糊的职位说明书、狭窄的工作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短期和结果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最小限度的员工培训等。

系统学派的基本观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是互相联系的,SHRm不应仅关注于对个体行为的控制。因此,在系统论的视角下,学者们认为,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应放在战略管理的视角下进行有效的整合,不应单纯地考虑某一个或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如何对企业的战略提供帮助。

据此,wright和mcmhan(1992)将SHRm定义为,旨在使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的、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活动。这一概念体系与Schuler(1984)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强调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其他特征(如战略)的垂直匹配,还强调了组织内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水平匹配。这一划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可以被看作是SHRm的主流观点。

相关研究中,wright和Snell(1991)为SHRm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研究认为,在人力资源系统中,个人的技巧和能力可以被看作是投入,需要从外部环境获取;员工的行为可以被看作是生产;绩效和工作满意度可以被看作是产出。因此,SHRm的任务主要是能力管理和行为管理。其中,能力管理的意义在于保证员工在既定战略下拥有足够的技能;行为管理的作用在于保证当员工拥有足够的技能时会按照有利于战略实施的方式进行工作。

该研究设计了四种能力获取、能力利用、能力保留、能力替代等四种能力管理战略,以及行为控制和行为协调等两种行为管理战略,并构建了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主要活动(包括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培训、薪酬体系等)的矩阵表(见表1)。这样,为满足战略发展的需要,企业将采取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组合予以配合,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培训、薪酬等人力资源职能部门就可以依据矩阵表,各自采取措施,完成各人力资源战略。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近年来,学者对SHRm中匹配进一步展开讨论,并极大地扩展了SHRm的研究视野。受此影响,在权变视角下,学者们不仅关注于企业战略的差异性,还开始关注于企业的产业特征、所有权特征及外部环境特征的差异性。此外,通用视角下SHRm的研究也极为丰富,并提出了一系列能够服务于企业战略需求的通用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一)匹配的界定

在匹配的界定方面,不少学者都批评了“垂直匹配”和“水平匹配”的概念划分,并认为这种划分缺乏理论和现实支持,且不适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Delery,1998)。在此背景下,“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的概念划分开始得到学者的认可,并成为目前SHRm研究的主流框架。

“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的划分最早由Jackson和Schuler(1995)提出,旨在强调SHRm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匹配。其中,内部匹配指的是,SHRm与企业内部的技术、结构、规模、生命周期、战略等的匹配;外部匹配指的是,SHRm与企业外部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环境、劳动力市场、产业特征、文化传统等的匹配。

这种划分之所以被广为接受,是因为它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例如:Cabreba等(1999)讨论了什么样的SHRm活动能促成组织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匹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一方面采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促使行为规范的形成;另一方面调整人员选拔的标准,刻意寻找拥有特定理念的申请者,以促成价值理念的形成。

(二)权变视角下的新进展

在内外部匹配的概念体系下,SHRm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不少研究开始就不同的产业特征(如:生产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和组织特征(如:公共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及私人组织)下,SHRm活动对企业战略的支持展开研究。

例如:Richard等(2007)考察了不同产业特征及外部环境(确定性环境和不确定性环境,资源充沛型环境和资源稀缺型环境)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teo(2000)和wei等(2005)讨论了公共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改革对企业SHRm活动的影响。公共社会组织的市场化或私有化,将促使采取更多的SHRm行为;Rodwell等(2004)考察了盈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卫生组织中的SHRm活动,并在经验数据的基础上,认为SHRm活动对这两类组织的绩效都起到了显著的正作用。

(三)通用视角下的新进展

此外,学者们还关注于SHRm实践在帮助企业获取战略性竞争优势方面做出了何种贡献。总体来看,这方面的研究仍在通用视角下展开,基本思路与pfeffer(1998)是一致的。但从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到,不少学者明显地借鉴了权变理论的主要思想,其研究也多针对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行业内的企业。

相关研究中,Richard等(2001)提出了SHRm效力的概念,并说明了高SHRm效力在减少员工流动率、改善企业的业绩方面的贡献。其中,SHRm效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团队导向的工作设计、适应力强的员工以及授权等方式得以实现。Vlachos(2008)就专门针对食品企业,讨论了职业安全、选择性聘用、自我管理的团队、决策分权、全面的培训以及信息共享等人力资源活动与企业绩效的关联度。其中,除了职业安全外,其余人力资源活动都对企业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及经济社会多重转型的历史时期。企业面临着劳工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且过去那种粗放型、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也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格控制。在此背景下,依靠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因此,未来我国必将进入战略管理时代,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成为我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李宝元(2005)、安鸿章(2005)、张正堂等(2005)都曾先后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念引入到国内,并引起极大的反响。具体到企业运用层面,根据笔者的一些实地调研,包括BSC在内的一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实际有效性仍令人怀疑。在一些公司,BSC系统中,各项指标的设计明显有生拉硬扯的倾向(李宝元等,2011)。

这种理论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情况,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一些管理咨询机构为企业导入管理方法和理念时,缺乏对企业的足够了解,难免落入生搬硬套;二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手法,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三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运用时,忽视了我国企业在管理制度和契约化管理程度上的不足,并导致SHRm与企业特征的不匹配。

参考文献:

1.李宝元.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精要[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其理论基础[J].财经问题研究,2005(1)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评述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知识在企业竞争优势方面的作用越加突出,而人作为知识的载体,逐渐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重视,人力资源已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已经从传统的职能部门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20世纪80年代,随着战略管理的兴起,战略人力资源管理(SHRm)开始出现,Devanna第一次提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概念,1984年Beer等人的专著—《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对SHRm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Kanter(1983)及Baird和meshonlam(1988)认为组织需要一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去帮助他们适应对柔性和创新所产生的需求“战略奇迹”的速度;wright和mcmallan(1992)认为战略人力资源是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Chadwick和Cappelli(1999)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战略定义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政策与组织输出之间的关系。这些定义中最常用的是wright和mcmahan提出的,它突出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系统性、战略性和目标性四个基本特征。

(3)SHRm的绩效研究。Roger和wright(1998)用“绩效信息市场”来评估组织绩效,获取了多维的组织绩效评估结果,然后又用多维权重绩效测量体系评估组织绩效与SHRm之间的关系;macDuffie(1995)提出满足员工能力、工作动机和参与机会三个条件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提高组织绩效具有贡献作用;Sheppeck和militello(2000)开发了SHRm与组织绩效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环境、经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因素这四个基础变量相互作用的系统行为导致组织绩效的提高;Dyer和Reeves(1995)建立了早期的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型,Becker和Huselid(1998)对其进行了完善;程德俊和赵曙明(2006)认为人力资源实践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此外,学者还就单项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terpstra和Rozell(1993)证实五种招聘活动与企业整体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关系,还有学者证实员工训练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关系,abowd(1990)发现绩效薪酬对经济效率和市场绩效的显著正向作用。(4)评述。结合国内、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国外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较为成熟,以普遍观、权变观、配置观为代表,并逐渐运用于实践。而国内由于受传统人事观念的影响,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较晚。近年来,相关社会现象的出现,逐渐引起了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反思与重视,企业逐渐把人力资源上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观点众多,有的定位在关系上,强调战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有的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匹配性上定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此外众多的理论模型是源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如资源、静态和动态视角等,但是所有的SHRm研究的理论模型都是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的,一是企业如何通过人力资源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二是人力资源和竞争优势之间的作用机制。

从目前SHRm与组织绩效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二是组织绩效与人力资源实践的关系,三是是否存在与组织最优绩效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学者们根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以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的“黑箱”,这些模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中间机制路径的不同,或者说用来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不同。即便已经有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存在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机制和在不同环境的变化至今还没有完全被发现和证实。

三、不足与展望

基于以上分析,关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1)SHRm的定义没有统一。SHRm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内容和理论日渐丰富,研究视角各异,但是至今为止对战略人力资源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2)SHRm与组织绩效的“黑箱”没有探明。虽然学者们依据不同的理论提出了各自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有的学者甚至还通过案例证实了员工特征和行为、组织承诺、员工流失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这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没有完全揭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3)研究对象停留在企业,没有对行业或地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从目前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研究对象定位在企业中,关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际中,可不可以把地区作为一个大的“企业”,来研究地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地区绩效”的关系,从而提出区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值得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理论逐渐丰富,研究区域具体化和多样化,很多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企业绩效等的关系,然而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情境因素的变动会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如何,是削弱还是强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的作用机制如何,学者们应尝试整合不同的理论观点,全面系统地提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各项活动对组织绩效有何影响,基于组织背景特征研究员工个体人力资本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把研究对象延伸到区域层面,探讨区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些新问题都需要后来学者继续努力探讨。

参考文献

[1]wRiGHtpm,mCmaHanGC.theoreticalperspectivesfor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J].Journalofmanagement,1992,18:295~320

[2]CHaDwiCKC,CappeLLip.alternativestogenericstrategytypologiesin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m].Greenwich,Ct:Jaipress,1999:11~29

[3]DeLeRYJe,DotYDH.modesoftheorizinginstrategichumanresourcemanagement:testsofuniversalistic,contingency,andconfigurationalprediction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6,39:802~835

[4]谢奇志,贾怀京.简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0,12(4)

[5]颜士梅.国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3)

[6]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2(6)

[7]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现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网络战略管理战略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cluster)、伙伴关系(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

改革开放近三十多年来,面对着不断变化的国内国外新形势,中国企业认识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力量。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取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可获取的重要资源,既是支配其它资源的重要力量,也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企业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组织竞争力是企业不能被模仿的优势,这一内容正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关键内容;二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战略的高度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研究,将人力资源与企业的其他资源整合配置,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一、国外理论研究现状解析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西方。西方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国富论》中指出:“一国国民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通常将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划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一)第一阶段,传统人事管理萌芽和发展的阶段。1964年,迈尔斯、马姆和皮格尔斯等认为,传统人事管理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管理的需要,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形成了更加全面和广泛的概念,对人的管理成为这一理念的中心,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正式提出之前,也就是从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是传统人事管理从萌芽到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人事管理体系已趋于完善,呈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的特点。随着管理工作范围的扩大和深入,由一般行政事务管理,延深到集中式的管理。这期间,企业雇主的管理意识也由工作效率为中心转变到重视职员个体差异,注重人际关系,激励机制等,这一阶段还出现专门的人事管理部门和专职的高级人事管理人员。

(二)第二阶段,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演变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此阶段可以视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时期。随着1965年,雷蒙德•迈勒斯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人力资源模型”的概念。这一时期的相关理论研究从传统的人事管理监督制裁到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激发,从消极惩罚到积极激励。1972年达特尼克在《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中提出了“在组织中,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点;1979年翠西和彼得森在《人力资源系统管理》中进一步阐明,“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际和工业关系应包括招聘、甄选、绩效评估、薪酬和员工开发以及劳资谈判等基本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直到1992年,经由斯托瑞的深入研究才得以解决。

(三)第三阶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和完善阶段。这一时期学者们提出了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1984年,迈克尔•比尔(美)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迈进和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范畴中体现出来。这一时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观念频出,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赖特(wright)和麦克马汉(mcman-han)等人(1992年)为人力资源战略下的定义是:企业为了能够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有计划的、具备系统性和战略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斯托瑞(1992年)在其发表的论文《Devel-opmentinthemanagementofHumanResources》中提出了注重实际效果的理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斯托瑞模式,后期被广泛运用,他认为战略就是一种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韦恩•F•卡肖等人(1995年)认为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把它作为企业重要的竞争战略,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紧密联系。马托森(mathis)、杰克逊(Jackson)等人(1999年)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发展;劳动力的质量和适用性;人口多样性;组织重组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对产业转型和组织重组的适应性进行研究。戴维•沃尔里奇(美)等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克服来自8个方面的挑战才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国内理论研究现状解析

我国对识人用才看法和认知自古就有,孟子提出“不用贤则亡”。《墨子》中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晏子曾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等。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入我国企业管理领域以来,其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企业管理当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力不断增加,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操作者和学院里的学者才真正开始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形成研究体系后进入决策系统,才能为行政决策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政府行政决策的推行,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才能真正使理论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论是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认可和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企业竞争真正迈入了人才竞争激烈化的阶段,所以实施正确的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在国内,赵曙明、王通讯等一批学者开启人力资源战略研究的先河,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战略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和经济环境研究形成了我国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才学理论专著,使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跨国经营方向的研究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我国对人力资源战略研究从理论、目标和职能三个方面解析如下。

(一)理论方面。研究以人力资本为主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战略和管理模式。陆国泰、张德、于凯成等人在借鉴西方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对我国人力资源战略理论体系进行深度研究并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许庆瑞(2002)等人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石扬令等人对在加入wto之后而有所改变的外部经济环境中,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需要重视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许小东研究了战略导向型人力资源管理。

(二)目标方面。对如何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进行研究。萧鸣政认为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应该总结三点:第一,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要;第二,对组织内外部的人力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和管理;第三,对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进一步维护和激励。朱舟等人(2001)认为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是从雇主、公司员工以及雇主与员工方面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战略是为企业最终实现整体目标而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属于整个企业管理的,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实现企业总体目标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所在,所以人力资源战略的目标也是服务于企业总体目标的。

(三)职能方面。主要是对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选择、人力资源开发、薪酬和福利、劳资关系等主要职能进行研究。李剑锋、杨海辰等人认为招聘是引入环节,也是人力资源战略的基础环节,企业对外招聘人员是要全面测试,重点选拔,注重招聘效果。于衍平、张建国等人认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对员工的薪酬福利、绩效管理方面的激励,它要求在实施激励机制时要注重系统化和科学化,指出必须充分拉开对企业贡献度不同的员工之间的待遇差距,建立真正对企业发展行之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徐芳等人认为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职能已经从培训与开发转向了包括职业开发和组织发展在内的职能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人力资源战略理论研究已从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单一性、简单化和相对独立化转变为一种全方位的战略规划、研究和开发。由此而见,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特点:第一,视人为资源,将员工视为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投资,确立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第二,以“人”为中心开展工作,使用主动开发型的管理模式,激发潜能,协调冲突,实行科学的员工激励;第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现出战略型和策略型的管理;第四,向人性化、制度合理化和领导民主化方向发展,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建立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第五,强调企业文化的地位与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和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范承林.国际化经营中的人力资源战略[J].企业管理,2008,10:58~59

[2]郑伟.强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21:55~59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联盟绩效评价;契约式战略联盟;股权式战略联盟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战略联盟成为共赢的有效竞争模式。但是,据有关数据统计,现代企业战略联盟的失败率在24%~67%之间。在研究这些联盟案例后发现,企业战略联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联盟绩效太低。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对指导企业的联盟活动,提高联盟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股权与非股权角度出发,对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中存在的研究问题进行了述评,希望能为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二、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内涵

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研究始于企业绩效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联盟绩效。有学者(如Harrigan,1986;Fielunan&Levinthal,1991;parkhe,1991)认为联盟关系的时间长短代表着联盟的绩效,也有学者(如Das&teng,2003;严建援等,2003)认为战略联盟绩效是联盟企业完成企业战略目标的程度。借鉴企业绩效=实际结果+行为过程的定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包括预期目标绩效和管理活动绩效(arino,2003;吴焕香,2006;段琳珊,2007)。

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对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内涵的认识仍不统一。综上分析,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定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第一,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是指战略联盟给企业带来的业绩,有些业绩(如财务收益)发生在联盟期间,有些业绩(如员工素质提高)则有可能发生在联盟解体后,因此,其绩效关注的不应该是联盟时间的长短而是联盟给企业带来的变化。第二,企业在联盟中实现预期目标的同时,往往还会获得一些非预期收益(如企业新的发展机遇和业务机会等);有时,即使预期目标没有实现,在非预期目标方面的收益却非常明显。因此,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还应该包含非目标收益。本文认为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就是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所取得的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统一体。其中预期目标绩效指企业在组建联盟前意图通过联盟实现的联盟目标,是联盟前追求的绩效;非预期目标指企业在组建联盟后额外获得的收益,是联盟后获得的一种附加价值。

三、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

本文从评价理论、评价对象和评价指标三方面归纳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

1.评价理论

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是:联盟目标实现理论、联盟解体理论和综合绩效评价理论(见表1)。

综上分析,在三种绩效评价理论中,综合绩效评价理论能全面地反映战略联盟的绩效。第一,联盟目标实现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仅仅通过目标实现程度来衡量战略联盟绩效,而忽略了联盟给企业带来的非预期目标绩效。第二,联盟解体理论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战略联盟的绩效,因为它并不能概括实践中高绩效的战略联盟通常也会在联盟目标实现或联盟期满而终止的情况。第三,综合绩效评价理论把联盟绩效分为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思想,既能评价联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能评价预期目标之外的收益,因此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联盟的整体绩效。

2.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解决的是对谁进行评价的问题。本文从评价层面和评价内容两方面归纳企业战略联盟的评价对象。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包括个体绩效层面和整体绩效层面。从股权与非股权角度出发,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分为股权式战略联盟和契约式战略联盟。契约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只能是个体层面,即评价各联盟企业在组成联盟后的获益情况。股权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既可以是个体层面又可以是整体层面。其中个体层面是评价联盟企业各自的绩效,而整体层面是评价联盟体的绩效。在确定评价层面后,评价内容往往因为研究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对象。由于联盟的目的会影响联盟的绩效表现(曾庆洪等,2009),现有研究在评价契约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时往往根据联盟目的选择评价内容。归纳现有研究,契约式战略联盟的联盟目的主要有知识、企业协同和创新。

为了获取知识而结盟的企业,现有研究关注知识在联盟间的转移绩效和在联盟中的运行绩效。张喜征等(2009)认为知识转移绩效包括知识转移效果和知识转移投入产出两个方面。任慧(2011)研究发现:在评价知识联盟的运行绩效时,要额外注意共有知识和私有知识的创造、合作延续性以及合作主体技术地位变迁等方面的绩效。

为了获取上下游企业的协同效益,现有研究关注供应链联盟的绩效。有学者评价供应链的综合绩效,构建基于BSC的评价指标体系(黄海标,2008)。也有学者重点研究供应链联盟的风险管理绩效,认为它包括经营业绩、顾客市场定位、组织管理效率、联盟持续发展的能力、联盟伙伴关系、联盟外部风险管理等五个方面(刘国平,2010)

为了创新而结盟的企业,现有研究关注联盟的长期绩效。联盟式物流服务创新更多地表现为供应商、客户等主体广泛参与的模式,其绩效可从创新直接产出、新服务产品收益、联盟合作效应、创新人才培养等维度评价(张德海,2010)。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分为过程绩效和产出绩效,其中过程绩效包括创新投入、研发能力、创新管理能力三个方面,产出绩效包括创新技术效益和创新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向刚,2012)。

(2)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对象。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层面既可以是个体绩效也可以是整体绩效,但是这两个评价层面的评价内容有所不同。从衡量联盟目标是否实现出发,个体绩效应反映出个体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整体绩效应反映各联盟成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和联盟的共同目标(石书玲,2011)。关于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的现有研究重点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绩效评价,这些研究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评价联盟的整体绩效,第二类评价联盟的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

联盟整体绩效评价是评价国际合资企业的整体绩效。有研究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知识转移绩效。合资双方对合资企业的知识贡献内容是不同的。大多数情况下,外方母公司贡献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本地母公司贡献在本地市场经营的经验、技巧、关系、习惯、政策优惠等。曹竹(2008)认为,合资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绩效评价需要从知识贡献方所贡献的知识内容、知识需求方(即为合资企业)的知识学习效果、知识编码、人际沟通和知识情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也有研究关注国际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绩效。双方母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会显著影响国际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郝燕蓓(2007)认为,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主要经过文化冲突、适应与融合三个阶段,而文化的适应与利用评价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阶段,因此其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绩效。

评价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的现有研究参差不齐。其中,有一类研究主要基于联盟企业目标和联盟体目标一致性视角,强调可以从相同的维度对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只是这些维度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詹也(2012)构建了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双层制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其中单个联盟绩效指标体系的重点是反映企业个体的财务状况、对合作的满意度、内部管理、企业间的沟通;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的重点是反映出企业管理所有联盟的财务整体状况、合作关系的稳健性和目标的实现、联盟管理的总体效率和效果以及能力提升。另一类研究主要基于联盟企业目标和联盟体目标差异性视角,强调应该根据各自目标的独特性设定不同的评价维度,并且每一个评价维度反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曹兴(2010)研究技术联盟知识转移绩效,认为其个体绩效体现在技术能力、获利能力和社会资本三方面,其整体绩效主要体现在技术合作效果和网络关系效果两方面。马雪君(2012)针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的影响因素,从联盟成员的学习效果、经济收益效果、社会关系效果、管理协调效果四方面评价联盟个体绩效,从技术创新成果、内外网络关系效果两方面评价联盟整体绩效。石书玲(2011)认为:知识联盟的个体绩效从显性利益(联盟企业的财务收益)实现程度和隐性利益(学习对方知识并且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程度两方面进行评价;知识联盟的整体绩效从显性利益实现程度(联盟体的财务收益)、隐性利益实现程度(联盟体的竞争能力)、联盟稳定性(联盟关系)和联盟成长性四方面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战略联盟形式无论是契约式还是股权式,评价层面无论是个体绩效还是整体绩效,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内容始终围绕着联盟目标的实现程度。这些研究过于关注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即预期目标绩效),却未能评价企业在联盟中所取得的非预期目标绩效。基于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是预期目标绩效和非预期目标绩效的统一体分析,在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绩效时,应该同时评价联盟预期目标和非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3.评价指标

对联盟绩效的度量一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Saxton,1997;Gulati,1998;Das&teng,2003)。绩效评价指标经历一个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发展的演进历程。单一维度指标往往使用财务指标或某一非财务指标来评价战略联盟的绩效;但随着战略联盟目标的多元化发展,其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随之向多维度发展。

(1)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契约式战略联盟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为:联盟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见表2)

(2)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与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指标相比,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较为复杂,主要原因在于股权式战略联盟的绩效评价层面包括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归纳现有研究,股权式战略联盟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思路为:评价层面评价视角联盟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见表3)。

四、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

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评价企业的联盟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深化。

1.界定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

现有研究从不同视角把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界定为目标绩效、联盟关系绩效或联盟管理绩效。由此可见,企业战略联盟绩效的内涵尚未统一。企业战略联盟绩效应该是反映企业通过结盟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目标收益和额外收益。因此,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联盟企业目标绩效与非目标绩效的综合绩效,构建更加明确、具体且操作性强的战略联盟绩效概念,为相关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2.丰富综合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

现有研究多应用联盟目标实现理论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的绩效,衡量联盟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而没有考虑联盟的非目标绩效。未来研究可以应用综合绩效评价理论,综合评价企业战略联盟的目标绩效和非目标绩效。

3.深化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体系

现有研究多从联盟目的(知识、企业协同和创新等)着手研究契约式战略联盟绩效的评价对象,并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指标。随着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的联盟目的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未来研究应构建能够衡量多元化联盟目标绩效的评价体系,以企业战略联盟的不断发展提供指导。

4.分别构建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评价体系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合资企业的整体绩效或同时评价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缺乏关于评价母公司在组建股权式联盟后所获得的绩效(即股权式联盟的个体绩效)的研究。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强化股权式战略联盟中个体绩效和整体绩效的差异,分别构建股权式战略联盟的个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arino,a.measuresofstrategicallianceperformance:ananalysisofconstructvalidity[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03,34,(1):66-79.

[2]Das.t.K,tengB.partneranalysisandallianceperformance[J],ScandinavianJournalofmanagement,2003,(19).:110-116

[3]张喜征,芦冬青.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模型及仿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7):367-369.

[4]任慧.知识联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01-106.

[5]黄海标,李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战略联盟绩效评价[J].商业研究,2008,(5):135-138.

[6]刘国平.基于BSC的新创高科技企业供应链联盟风险管理绩效评价[J].供应链管理,2010,(11):106-108.

[7]张德海.联盟式物流服务创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12):37-38.

[8]向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绩效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2):27-30.

[9]曹竹.合资制造企业知识转移绩效评价及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0]郝燕蓓.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经济论坛,2007,(11):88-91.

[11]詹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联盟组合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37-39.

[12]曹兴.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行为绩效评价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9):12-17.

[13]马雪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8):62-66.

战略管理研究方向篇10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空间集聚、市场关联与比较优势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选择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和区位优势研究基于weaver—thomas拓展模型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理论思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量预测模型构建基于金融视角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体系构建总部经济视角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研究低碳经济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思考路径依赖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研究低碳视角下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现状战略性新兴产业下的公私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胡振华,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组合赋权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模型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7)

3.武瑞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管理研究,2012(2)

4.贺正楚,吴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选择[J].科学学研究,2011(5)

5.董树功.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产业特征的分析与思考[J].城市经济,2012(1)

6.贺正楚,吴艳,周震虹.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估指标的实证遴选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7.黄鲁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特性评价指标与标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7)

8.韩祺,姜江.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2(5)

9.贺正楚,张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几类产业内涵和特征比较的视角[J].学海,2011(6)

10.王先庆.产业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实践[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

11.michaele.porter.Cluster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5)

12.筱原三代平.产业结构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13.w.w.Rostow.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on-Communistmanifesto[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0

14.赫希曼(a.Hirschman).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15.张良桥,贺正楚,吴艳.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以生物医药为例[J].经济数学,2010(3)

16.徐泽水.不确定群组决策的一致性调整及专家的赋权[J].运筹与管理,2000(9)

17.彭祖赠,孙韫玉.模糊(Fuzzy)数学及其应用[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8.樊治平,胡国奋.区间数多属性决策的一种目标规划方法[J].管理工程学报,2000(4)

19.FacchinettiG,RicciRG,muzzioliS.noteonrankingfuzzytriangularnumb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Systems,1998(13)

20.徐泽水.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方法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XuZS.GuHF.anapproachtouncertainmulti-attributedecision-makingwithpreferenceinformationonalternatives[J].proceedingsofthe9thBellmanContinuuminternationalworkshoponUncertainSystemsandSoftComputing,Beijing,China,2002

作者简介:

林宏杰(1980-),男,厦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模糊数学方法和决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