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安全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7:25

经济安全意识篇1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以资源重新配置为中心的交流,通过资源的输送,各国家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深入。这使得我国与世界、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形成了资源输送为纽带的联系,相互影响更加深刻。然而经济的全球化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流动,也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形式等更加广泛和全面的被我国社会所知晓。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我国人民的意识形态开始不仅只了解社会主义政治,一些被西化的、美化的被标记“民主”的资本主义政治也被动的输入了我国人民的意识形态。以资源流通为主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带来以意识形态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传播为核心的“政治全球化”。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成为主导,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开始在经济全球化中进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这种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使得在全球化过程中被更多人了解的资本主义政治在发展中带有一定的优势性,这种不对等的状态使得对资本主义了解还没够全面的部分国人,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了解的偏差,片面的认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而西方议会制、多党制的被了解也使部分人错误的认为,只有西方的政治制度,才能够体现出民主,只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才是民主制度。这种非理性思想的蔓延和传播,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动摇着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尤其在青年一代中,其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在接受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时,很容易形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错误的比较,单纯的认为西方的政治就一定是好的。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更随着政治、文化的改变,带来世界范围内政治的全球化。

二、全球化加深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西方文化进一步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全球化的节奏,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速,对他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和交流的加速,使得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断加深。这种文化交流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所利用,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手段。越来越多的国际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以学校间学术文化交流、教育援助、图书赠送等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深入的文化交流中,更多的亲美学生产生,这些人发展成为精英阶层,成为亲美势力的骨干。同时,美国以各种研讨会、基金会和培训的名义,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政治渗透和交流,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观等,并且鼓励其在中国进一步宣传西方民主思想、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种文化传播的加速,使得社会主导风气形成偏离,通过对精英人群的模仿效益,西化的思想得以大范围传播。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中国人开始大力进行英语教育,以英语为纽带的西方文化、习惯等通过教育潜移默化的在青年一代中传播。在文化的学习中,一味的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不懂得保护民族文化的全面英语教育的弊端开始暴露。这种对英语的全面掌握和文化的深入了解,使得中国人在接触美国的书籍、影视和带有文化符号的比如“可口可乐”、“好莱坞”等产品时,拥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亲密度。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影视、及有文化含义的商品的传播,通过电影等形式,将西方塑造成国人眼中的天堂,刻意夸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距。通过文化的传播,西方国家得以从多方面大力宣传和描绘资本主义,并在潜移默化中使更多人接受了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三、全球化使世界局势更加复杂,宗教问题、地区冲突、恐怖主义等开始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全球化作为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极大冲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各个方面,这种发展是不可逆的。在世界融合的更加深刻的趋势下,矛盾和冲突也不断凸显出来,以宗教问题为核心的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越演越烈。比如为疯狂传播极端伊斯兰教思想为主旨的“伊斯兰国组织”,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宗教极端传播及恐怖袭击。这种宗教冲突,根源也属于意识形态的冲突。在特殊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反恐形势更加严峻,意识形态也受到影响。我国实行自由,佛教、伊斯兰教等信仰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受众,国际宗教问题的严峻,可能导致国内宗教受到影响,产生各种不理智的行为,比如中国新疆地区、地区,宗教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联系形成的以宗教为手段的活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更对我国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识产权侵权纠纷的立法和司法审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上文中对美国的《aLi原则》及日韩共同提案的简单解读,不难看出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该领域的立法、司法方面实际上已经先行了一段时间,并且也取得了许多成果,其中的很多内容是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从立法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并没有对于知识产权案件的建立专门的管辖权原则,相关法源只松散的出现在民事诉讼法中关于第四编的涉外部分以及最高院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虽然在去年我国颁布实施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并在其中设立了专门章节规定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但似乎仍存在问题,还不能完全地解决跨国知识产权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2011年后半年,我国也开始了又一次民事诉讼法全面修订,但是从最后一次公布的修订草案看,似乎本次修订并没有将涉外民事诉讼制度作为重点工作,所以更没有出现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专门规定的可能。但是综合分散的法源,可以看到我国关于知识产权侵权管辖制度还是坚持比较保守的知识产权严格地域管辖的原则,一般会将对侵犯本国知识产权的案件主张由我国法院的专属管辖。很多学者先前也认为在管辖权问题上,从我国参与跨国知识产权交往地位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应该坚持比较保守的的态度,继续奉行传统的知识产权地域管辖原则,不接受外国法院对我国公民发生在我国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连带管辖。如果我们大胆设想下,将《aLi原则》的管辖权制度作为我国法院在审理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的参考依据适用,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其实在《aLi原则》发表的初期,同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日本学者toshiyukiKono教授(KyushuUniversity)就曾尝试设想该原则是否应该或能够被日本法学法院采纳。但我国的现实国情与日本还是非常不同的,如果我国法院参考本原则或许可以令审理的管辖依据更为明确,并且审理也能更为高效,但是很有可能造成我国当事人需要到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更为严格的国家进行诉讼,如果败诉就需要承担更为高昂的赔偿和诉讼费用的风险。同时,如果通过我国法院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对于法官的素养和专利知识以及法官辅助手段等问题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aLi原则》的管辖权制度在我国适用可能在现阶段还是缺乏基础的。

四、结束语

经济安全意识篇2

关键词: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方法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41-02

引言

政治安全在国家的安全体系当中属于最高层次,同时政治安全还是国家安全的主要标志以及安全的根本,而政治安全的灵魂就是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它与促进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人们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背景就是全球化。所以在全球化这一背景之下维护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本文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如何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进行构建。

一、政治意识形态安全以及政治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对内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以及对来自外部的颠覆、压力和政治干预的有效防范,从而使国家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稳定和安全得到充分的保证,并对国家和领土完整予以维护,不断地促进自身国际地位的增强,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安全[1]。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以及制度的安全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必然前提,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政治制度安全以及安全。国家安全的核心就是政治安全,而政治安全中的灵魂则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安全。

1.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及其本质

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与社会的政治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相区别而又相联系的精神生活。作为特定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特定阶级的“自觉意识”,它是在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所产生的,并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及经济基础服务的[2]。这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功能所在以及本质表现。除了作为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之外,一个阶级还是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政治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使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可以保持相对的完整和稳定。作为不可忽视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包括了社会政治信仰的安全、社会政治指导思想的安全、国家民族精神的安全以及道德秩序的安全等一系列秩序的安全[3]。

2.政治意识形态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性

政治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利益、价值导向以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流意识形态在通常的情况下会起到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意识形态作为精神支柱以及有效武器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在保持社会的合力、排除各种因素干扰以及对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整合的方面,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精神条件[4]。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在促进国家利益实现的方面是一种非常关键的形式和手段。不管是文化的、军事的、经济的,还是政治的手段,都必须要在主流意识形态下予以开展的。

二、保障我国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法和策略

1.坚定思想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要在思想上予以坚持,通过对社会舆论、教育、宣传以及示范等各种形式和途径,通过创新意识形态的手段、方法以及内容等,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步地在人心深化,同时还要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长期的日常生活行为准则与内在信条[5]。

国家领导人对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充分的认识,其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对新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的时候需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清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当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以及诸多的不利因素[6]。我们面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观点、思想以及立场来对现实问题予以回答。

2.稳定政治

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在当今复杂的世界环境中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主要是我国国内涌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支持和信仰极大地动摇了[7]。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的国家政治稳定状况,同时还直接关系到了是否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所以要想从制度上充分保障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必须要首先保障我国的政治稳定。要想较好地保持政治稳定,就必须要促进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促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不断改善,从根本上对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我国的阴谋予以预防,维护我国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不动摇[8]。对党的作风予以整顿,对党内腐败予以严惩,促进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的不断加强,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对我国主流意识的侵蚀予以警惕,这是促进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加强的必要措施和手段,因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当中马克思主义是否能够占据主体地位的关键问题就是党风问题。只有这样,党和政府才可以真正赢得群众的心,人们才能够真正将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立起来[9]。

3.发展经济

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到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的问题。当代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及当代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代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结构与政治结构当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支持的作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以及安全与否直接受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想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就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的中心,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目前由于处于重重包围之中,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冲击和挑战,而我国整体经济没有壮大起来是最为根本的原因。所以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壮大发展。社会主义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在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过程中取得相应的优势,只有不断地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才能保证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从内心中予以拥护[10],才可以对社会主义予以更好地坚持,并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思潮予以防止,并能够最终保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

4.创新文化

意识形态与文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意识形态总要指导与支配一定的文化,而同时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文化的一种[11]。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中心任务,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不断地促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在意识形态多元化以及文化激荡的今天,不断地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予以坚持,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文化将一种持久的人文精神资源以及文化动力提供出来从而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意识形态将文化作为外延和载体趋势变得越来越为明显。所以必须要促进文化的创新,有效地统一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并有效地融合民族精神以及时代精神,不断地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革,同时还要以新的文化精神以及新的意识形态的面貌不断地去影响世界潮流的价值取向以及发展趋势。

5.注重网络

作为新的媒体传播的出现,网络使原有的信息控制方式改变了,人们在对世界进行了解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来实现,同时还可以对各种社会理念、价值形态以及政治观念进行了解[12]。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保证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促进意识形态安全的加强,积极开展意识形态的指导、教育和宣传。面对着来自网络上的巨大冲击,就一定要使国家的信息边疆得到确立和保护。与此同时,还要使网络信息安全以及网络运行安全得到确保。此外,还要促进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加强,为了将网络宣传的制高点抢占下来,将意识形态斗争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必须要采取主动姿态,对条件进行主动地创造,积极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从而有效地保证我国意识形态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安全。

三、讨论

意识形态作为与社会的政治结构以及经济结构相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相区别而又相联系的精神生活,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对之予以充分的重视。我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安全现在面临着来自国际以及国内的巨大冲击,尤其是面临着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必须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各个方面进行有力的保障,从而有效地保证我国意识形态的完整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庆龙,张明武.思想政治上的偏离与期望一首都大学生政治观的纵向研究报告[J].当代青年学研究,2001(5).

[2]梁莹,现代政治知识成长中的信任因素研究――实证层面的解析[J],人文杂志,2007(6).

[3]张新福,青年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刘彤.柏维春,论政治文化的内涵和结构――兼议我国政治文化的研究取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7).

[5]王浩斌.王飞南,政治宽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政治[J].山西师大学报,2007(3).

[6]宋衍涛.陈明磊,政治宽容与政治冲突的互动关系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

[7]郑志谦,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8]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政治价值与政治活动的追求――探析政治概念的二元结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9]孟东方.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当代青年研究,2009(6).

[10]陈晓阳.政治价值与政治活动的追求――探析政治概念的二元结构[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经济安全意识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经济化;生态经济发展

一、“意识形态经济化”的涵义

(一)“意识形态经济化”的概念

意识形态经济化就是运用人民大众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能动功能实现经济优化发展的最佳目标,扩大与强化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使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之内优化组合发展,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普惠度、满意度、幸福度,并以此促进人民大众先进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彰显力、影响力。

(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经济化”的特点

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体制的变革活动,也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与意识形态的整体性的社会变革活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

2.国家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有机结合的互映性。只有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政府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改革进程中前期遗留的矛盾,使诸多矛盾在方针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完善和经济发展中自动化解。正是由于国家意识形态不断吸收社会意识形态而得到完善和发展,才为吸引国内外资本的高效投入、吸纳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共谋复兴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创造了“中国模式”的发展奇迹。而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回溯效应”又增加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凝聚力、吸引力。

3.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民族自觉性。在当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在“阵痛”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在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民族性更加彰显。我们要在确立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时代和民族特点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既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密切联系,也与中国人民大众的意识形态民族性理念紧密相连,这个已经逐步形成并在不断完善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价值理念的中国民族特色是我们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新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起点。

(三)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经济化的功能

在当前“中国意识形态经济化”的进程中,内在矛盾表现为:“粗放型”经济发展意识与“集约型”生态经济发展意识之间的冲突;外在的矛盾表现为:经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的“西化渗透”与中国“和平崛起”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之间的冲突。中国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意识引领当前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意识,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公民意识。环境友好型社会意识,是通过全社会成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公民意识,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主流意识的构建与确立,它是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最优化为先导,以遵循自然生产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支撑,倡导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发展理念。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意识引领当前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载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互生共荣关系,统筹当前利益与长远宏景的契合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2.以全体社会公民生态环保观念引领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大多数社会公民对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了全新的认知。它是有效促进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我国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主导方式。我国大多数社会公民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它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四)生态经济发展战略与意识形态的辨证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有着相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最终目的,二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呈现统一化趋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生态经济是通过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来实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佳化、公平化。无论是发自主观使然还是客观应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两者统一与融合起来。

3.生态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统一的最终目的:“自然―人―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提是环境保护,根本是发展,目标是立足现实、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使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占居主导地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布局,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同时,生态经济倡导人们多方面的低碳生活需求,引导人们多样化的环境保护活动,并要求全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从而使人的关系日益趋向全面,并通过人们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社会管理活动的广泛参与以科技创新来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为“自然―人―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保障。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的发展上实现对生态经济新的超越,生态经济的主观追求是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公平是它的人性论基础,“自然权利”是它的伦理本质,使人们的意识性形态以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二、意识形态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作用分析

(一)生态经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每一种经济形式都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留下深深的思想烙印,每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又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生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生态经济的基本理念:理性、人本、自由、和谐;生态经济的基本原则:整体推进、科学构建、多元参与、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要求:生态良好、公平正义、统筹发展、民生幸福。这些基本的理念、原则和要求,不但形成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而且还决定着与它们相适应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生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包括低碳生活、绿色GDp、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体系等新的经济道德规范和价值观,这些围绕着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道德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也协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关系。

2.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带来新的影响力。现阶段,我国面临经济和社会全面转型的“深水区”,经济转型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和经营关系,社会转型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政府的职能和责任将重新定位,企业的生态经营管理日益得到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态经济观念也将引领经济生活新潮流,所有这一切都将会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生态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强的反作用。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经济功能,它可以从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转变为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然对生态经济建设产生重要的导向和保障功能。

1.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经济良好、快速、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任何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及任何发展模式的正常运转都需要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而一种新的政治、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普及,广大社会成员在对新的制度、体制和发展理念认识上达到某种程度上的一致,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念的基础。可见,意识形态可以通过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来维系社会稳定,并引导广大社会成员以自觉、自愿、自为的方式投入到生态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

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生态经济的良好运行营造稳定秩序,提高经济效率。通过意识形态,能够使国家的经济决策过程简单明了,使广大人民群众达成发展理念共识,减少人们在发展生态经济合作中的“摩擦费用”,降低社会的管理成本;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会减少执行经济制度的运作成本,提高企业自觉厉行经营活动的生态管理职能;意识形态能够使广大社会成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凝聚社会巨大正能量;意识形态能强化和约束政府行政部门的“单向度”行为,更好地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高政府部门公共管理效能的公信力。

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保障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使其健康发展。生态经济本身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它使人们更加务实,不搞形式主义,自觉树立生态观念,按生态经济规律办事;另一方面又使一些人只讲实惠、注重自身利益,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顾,给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潜在危害。而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纠正偏差的功能,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把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深入落到实处,纠正将生态经济发展流于形式的做法,真正实现以生态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务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以意识形态经济化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意识形态经济化要以保障国家安全为前提

国家安全包括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等诸多方面。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意识形态又是文化安全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意识形态作为一种阶级意识的文化,作为社会的特殊文化系统,不仅发挥凝聚全国人民“正能量”的轴枢作用,而且有效抵制和防范西方国家对我国“和平演变”的阴谋。随着我国市场准入的放宽,不仅国外大量的资本、资金、技术、设备等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而且大量的外来文化产品随之涌入,这无形中给中国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更为重要的是,某些发达国家把“文化大棒”看做是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它们认为要达到对中国“和平演变”、抑制中国“和平崛起”的目的,必须大规模地实施文化输出,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渗透达到其“西化”、“和平演变”的目的。如果当前中国意识经济化进程中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将会导致中国文化产业的萎缩和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将会对国家安全带来巨大潜在风险。(二)意识形态经济化要以有利于生态经济发展为保障

我国的改革与开放正处于关键“瓶颈”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经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经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绿色GDp,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特别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在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在当前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生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经济安全意识篇4

1.增加安全教育,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西山煤电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的进行,可以从整体上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如果职工的安全意识提高,那么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只有企业内部运作正常,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提高,实现获利。

2.增加安全教育,促进企业生产的稳定

增加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除了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之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内部稳定。一个企业内部的稳定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可以更好地发展生产,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说,西山煤电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势在必行,也是对企业的运作非常有帮助的。

二、西山煤电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1.西山煤电职工安全意识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西山煤电的一线职工对于安全教育意识是非常缺乏的,他们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一些基本的安全教育,以及一些自我保护措施都是非常不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非常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伤亡事故。面对这种现实,加强西山煤电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紧迫的,只有加强了职工的安全教育,培养安全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西山煤电职工安全培训教育过于形式化

对于西山职工的培训教育进行调查后发现,在企业内部并不是没有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但是结果却并不是非常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企业内部员工并没有认真地对待每次职工安全教育,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形式教育,并没有真正地去学习安全知识,从而不能真正地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所以面对西山煤电职工安全培训教育过于形式化的问题,必须要进行解决,否则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西山煤电的跨越式发展。

3.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缺乏专项资金支持

西山煤电的安全教育培训,还存在着企业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的现象。作为企业的员工来说,由于本身缺乏对安全教育培训的认识,所以不可能主动去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所以作为企业来说,就必须要建立专项的资金,来支持职工教育培训的进行。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西山煤电缺乏对教育培训的资金支持,这就使得企业职工的安全意识更加的缺乏。所以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促进安全教育培训的进行,保障企业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三、西山煤电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的策略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西山煤电是一个大型的集团企业,对于职工的素质具有极高的要求。面对当下企业内部职工安全意识缺乏的现状,必须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所以为了提高西山煤电职工的安全意识,必须要加强教育培训,避免形式主义,要确保在培训的过程中,每个职工都能够得到较好的培训教育,使得职工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知道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建立正确的意识,发挥意识的导向作用,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设置专项资金,促进安全培训教育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西山煤电还要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够接受到安全培训教育。人人平等,机会均等,实现每个职工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于这项资金的来源,可以是企业进行出资,也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申请,从而保障资金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而这份专项资金的设立和操作,还需要建立一定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的专项专用,从而真正的帮助西山煤电的职工的素质提高与发展。

3.成立安全教育宣传部,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在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还要配合一定的安全教育的宣传活动。例如可以建立安全教育宣传部,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西山煤电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因为安全教育培训只是定期的进行,并不能够每天进行安全教育,但是作为宣传者,就可以每天进行口头宣传,让企业职工可以耳濡目染,把安全规则记在心头,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安全。这样就可以更好地配合安全教育培训,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经济安全意识篇5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47-02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如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要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除了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外,借助于具有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素材的历史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会有一举多得之功效。笔者,对此曾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一、历史教育中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政通人和,一派繁荣景象。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青年学生往往认识不到国家安全面临的严重威胁,思想麻痹,缺少忧患意识。因此,青年学生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睿眼。

1.在和平年代看到的不和平景象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我国的安全和统一仍然面临严重的威胁。西方超级大国亡我之心不死,东面的强邻日本也不愿反思侵略历史。特别是,西方超级大国在前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日渐衰微的情况下,把中国看成其二十一世纪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开始以各种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周边安全也存在不少隐患。南沙群岛被东南亚小国强占,尚未解决,中日东海问题和争端也日益升级。同时,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空前加强,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地提出了“中国”,叫嚣压缩中国的战略发展空间,或明或暗地支持纵容“”、“”、“”等分裂势力,增加中国维护国家与领土完整的成本,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进一步恶化。当前,国家间的竞争日趋广泛、激烈,当达到白热化的时候,战争就在所难免。因此,歌舞升平之下掩藏着波涛汹涌。

2.花样百出的新的国家安全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初,走私、贩毒、非法枪支买卖、环境污染、跨国犯罪、经济情报战、疾病的跨国传播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虽已出现,但还构不成战略威胁。现在这些问题已相当严重。生物入侵滋生,洋垃圾不断涌入,新的国家安全问题凸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受益的同时,也使国家安全防范更加困难,安全风险扩大到经济、文化、信息、科技人才等诸多领域。西方国家利用经济和技术优势,扰乱中国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迟滞中国的发展步伐。控制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枢纽与咽喉航道,扼制中国发展的生命线等等。所有这些,虽然不像全面战争那样立即带来国家生死存亡问题,但也直接关系到中国发展的态势与前景。这种矛盾还会随时转化为刀光剑影的军事冲突。可见国家安全不是无忧无患,而是凶险交织,既有急流冲击,也有暗潮隐涌。

3.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历史学科教授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蕴涵了丰富的国家安全教育素材。以史为鉴,资治育人是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历史教育中。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上处理国家安全方面史实,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对当今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对处理国家安全问题有较清晰的思路及对策。章太炎说:“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可见,要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就不能忽视历史教育。我们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二、历史教育中培养国家安全意识的途径

国家安全的内容是广泛的。传统意义上,国家安全主要被看作为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被赋予了越来越广泛的内容,除了传统关注的、领土、政治及军事安全以外,还包括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并呈扩大化趋势,尤其是经济安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历史教育中,我既重视对学生传统的国家安全方面教育和培养,更重视“非传统安全”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

1.在传统的国家安全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政治安全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保持稳定,不受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国防安全是指国家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安全,不受外来军事威胁或侵犯。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教育素材。

历史的教训太深刻!翻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1840年鸦片战争,就让人触目惊心。大英帝国仅凭16条军舰、4000名陆军就迫使满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领土丧失,国家的独立地位遭到了破坏,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更使中国蒙受奇耻大辱。

我在执教《鸦片战争》一节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系列思考讨论题:鸦片战争前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朝,曾出现太平盛世――康乾盛世,似乎歌舞升平、一派祥和,可以高枕无忧。却蒙受1842年鸦片战争失败,被迫接受《南京条约》的奇耻大辱,这是为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当今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政通人和,一派繁荣景象。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下,我们是否高枕无忧?你觉得我们面临哪些独立、领土安全方面的隐患?我们如何避免历史悲剧重演,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安全?你如何为维护独立和领土安全作贡献?

学生经过课前准备,课上合作探究,得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说。

如有一小组提出,西方列强欺凌宰割旧中国靠的是什么?就是坚船利炮,而当时清王朝武器装备落后,军备废弛。今天,虽然中国的国防日益强大,但在高尖端武器发展上,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很远。当今战争胜负决于战场,但决定胜负的环节却隐藏于平时的竞争之中,直接表现是武器装备的研发速度和质量。这些,取决于一个国家国防工业的发展规模和创新能力。所以,发展中国的国防科技当务之急,在研制高尖端武器方面要有重大突破。我们爱好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但不是害怕战争,我们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打退一切来犯之敌,捍卫祖国的和领土完整。我们有志青年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科教创新能力,献身于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

政治安全教育的最好素材,就是剧变。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思考讨论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剧变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胜利?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我们如何维护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形势的稳定?

通过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学生形成了许多共识,如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是有预谋有步骤的,是别有用心,我们千万不要受西方民主的忽悠,西方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对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执政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综合国力,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剧变的覆辙。

2.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经济安全是指“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利益不受外部或内部威胁侵害”。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主要责任在政府,维护的效果则主要看政府的能力,维护的具体内容包括金融市场的安全、国内产业的安全等,但这并不是说经济安全只是政府一家的事情,广大民众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学校同样也可以有所作为,承担起对中学生进行国家经济安全知识和观念的教育与培养的责任。

我在执教“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内容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思考讨论题: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什么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同时有面临哪些挑战?

还通过提供一些事实案例,要求学生思考:经济全球化下,我们如何防范国家经济安全风险?

通过课前准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如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但要防范西方势力的经济入侵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风险,使我国经济健康平稳的运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由中国制造大国转变到中国创造大国上来,在世界发展的舞台上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

3.在国家文化科技安全方面对学生的培养

文化科技安全同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一样,是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文化安全问题已日渐突出地摆到我们面前。“冷战”时代美国总统杜勒斯就明确地指出:“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所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此等言论不得不引起我们警觉。如果对文化安全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不从战略高度树立文化安全观,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加强文化安全防范,那么本域文化的失守势必危害国家的生存发展。

历史教材中,有好多文化科技的课目,如“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在教授这一系列教学内容时,我都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文化科技安全,并分析目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面临的诸多隐忧。一是全球化背景使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破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变成“村落”,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相互渗透、影响和融合,国家对外来文化的进入难以选择、难以排斥,这使得西方敌对势力推进文化渗透具有极为便利的条件。二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文化安全的潜在威胁越来越突出。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段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各种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他们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西方价值观的宣传;利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采取网络贴文、电子邮件等手段,争夺他国思想文化阵地;通过电子游戏、影视作品、卡通漫画对他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戏说、丑化,损害其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消解民族凝聚力;凭借世贸组织的相关协定,向他国大规模输入影视剧、图书等文化产品,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输入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并对我国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通过分析和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文化安全环境是严峻的,必须从战略层面大力构筑抵御文化侵蚀的安全防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才能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占据主动。为捍卫国家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有智者说“太平景象最能带来的一种危险,就是使人高枕无忧,而保持适当的疑虑却是防患于未然的良方”。忧患意识,即人们应有的防患于未然的清醒与理性警觉。它来源于自觉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表现为无所畏惧的坚定意志和卧薪尝胆的奋发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不畏强敌的主体思维以及由此焕发出来的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忽视历史的民族是肤浅的,不懂历史的军队是无力的”。忧患意识建立在对民族历史的深刻认知基础之上,是国人生发危机感的底蕴。倘若对历史文化知之不多,对世界主要国家崛起的历史及本国近代史的了解肤浅,甚至连本民族的屈辱史都不甚了了,那么,忧患意识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显然,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必须强化,教育内容要与国家兴衰史紧密结合,以鲜活、生动的史实启迪人们了解过去,反思现实,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4〕逯兆乾.诡谲变局下的国家安全形势及对策.国防大学周五学术报告,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特辑,下册

〔5〕张召忠.目前我国安全形势和国家思考.国防大学周五学术报告,中国国家安全与国防现代化特辑,下册

〔6〕魏向前.当前国际安全形势与中国对外战略选择.当代世界,2011.1

〔7〕景乃权.提升和强化我国金融战略中的安全对策.经济参考报,2011

〔8〕宿景祥.现阶段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问题.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1

经济安全意识篇6

1.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些对安全保卫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高科技的防范设施应不应成为正比?

3.随着企业体制转换和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断深入,博物馆的保卫机构和队伍建设如何进行?

我就上述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作态势转变为市场经济的产业运营式工作态势

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多年了,而在一些县级博物馆的内部保卫制度确没有什么变化,仍保留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管理模式和方法。领导靠部署、工作无目的、责任分不清、待遇大锅饭。这些旧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

一是旧的领导体制必须变。要变领导为管理,变制度为责任,不断增强安保工作的管理机能。在机构上,建立以法人为核心的安保工作领导机构,使它成为单位安保工作的权利机构;在业务上由聘任的保卫科长负责,主抓日常性安防工作;在分工上,由一名副馆长分管安保工作。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那种管而不抓,抓而不管的被动局面,形成了馆长全面抓,分管领导专门抓,科长具体抓的工作态势。

二是旧的内部保卫制度必须改。过去的一些规章制度不健全、不严谨,甚至华而不实,奖罚不明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隐患不除,安全难保,制度不严,后患无穷。以我所在的凤翔县博物馆为例,2009年新任班子上任后,首先实施了建章建制工程。利用两年的时间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保卫规章制度。如《展厅交接班制度》《文物出入库制度》《安全值班制度》《文物资料借阅制度》等共计7项。最后,在全体职工会上付诸实施。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认真落实责任制,把制度变为责任。

三是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把思想教育看成是“虚”指标,把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看成是“软”任务。我认为,经济建设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抓经济指标是“硬”任务。但是,忽略思想教育,忽略法律意识教育是错误的。无论是“硬”指标也好,是“软”任务也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不能松。凤翔县博物馆所以能连续26个安全年平安度过,保持安保工作取得好成绩,最主要的一条是领导重视,始终抓住了法制教育不放,不断提高全员防范意识。在实践中,我们把“软”任务变为“硬”指标,“虚”功实做,常抓不懈,除了日常教育外,每年都集中一个月的时间进行专题法制学习,每季度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实战演练,分别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集中文物法学习考试。并把考试成绩与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我们制定了凤翔县博物馆文物工作者准则,把它作为一项硬指标贯彻到职工中去,成为职工的行为准则,有效地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实践证明“虚”功实做,能筑起一道坚强的防护工程,形成了处处都是安全网,人人都是安全员。

二、高新技术的发展与科学防范设施应成为正比

计划经济搞统配,市场经济讲效益,安保工作同样要讲效益,在飞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安保工作也要科学。今年我馆通过多方争取,国投专项资金40万元将近日安装,高配监控报警系统,将为博物馆全方位安全防范升级。因此,只有不断地掌握新的科学防范技术,配备必要的科技防范设备,才能更加有效地保护。目前,一些县博物馆出现了,讲效益、忽安全;上展览、忽防范;讲安全、忽设施的状态,这与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的体制在创新,知识在创新,技术在创新,而我们一些博物馆的安保设施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开资靠财政,工作靠部署,设备靠政府;多年来形成了依靠思想,因此造成了该消除的隐患消除不掉,必要的设备跟不上。这怎么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要求。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全,安全也需要科学的设备来保证。因此说,博物馆的先进技术防范设备建设尤为重要。要把它提高到对人民负责、对文物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去认识,并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纳入到博物馆的头等大事来抓。

三、机构改革不能削弱保卫机构,精简人员不能不要保卫人员

21世纪是新事物、新知识和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转变观念,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的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核心就是以创新促发展。这就给我们保卫工作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博物馆的内部保卫机构怎样设置,保卫人员如何安置的问题。

当前县级博物馆由于编制的限制,普遍的做法是:

1.压缩保卫机构,由各业务部室分担安保工作。

2.合并保卫机构,将保卫机构合属到办公室,设一到两名保卫干事。

3.保留保卫机构,缩减保卫人员。

我认为,各单位的风险等级不同,藏品保管量不同。因此,对各单位的机构设置不加评论。但是,需要阐明以下三个论点:

一是以法律手段确立法人责任制。单位的一把手(法人)必须要担负起保持本单位安全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并由司法机关和法人签订责任书,形成法律条文。法人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在上述四种意识的约束下,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科学的设置内部保卫机构,以保证第一责任人法律责任的实施,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是机构改革不能代替管理,缩减人员不能削弱保卫机构。要趁着国家对文博事业的支持和免费开放的大好形势,将当前工作的重点放在改革上,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不抓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抓改革就没发展。而用改革代替管理是错误的。抓改革和抓管理应是两项并行,相得益彰的工作。抓改革不能丢了抓管理,抓管理不能丢了抓安全。尤其是当前,在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也比较突出,我们文博战线上的各级领导干部越要把安全保卫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可以说,精简机构,缩减人员是改革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但一味地追求减员增效而忽视保卫机构的作用,忽视安全防范工作是不可取的,这样的效益也是不会长久的。

经济安全意识篇7

【关键词】重点单位;管理现状;存在问题;监管对策

所谓消防重点单位也就在对当地进行有效的保护的单位,如果当地出现火灾等一系列安全事故时,消防重点单位就需要对当地的居民、建筑工程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保护,从而减少伤亡人数以及当地的经济损失,保持当地经济的稳步发展。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消防重点单位是地方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重点单位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经济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方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然而消防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另外,我国尚未制定一套间断的消防法律法规,人们的消防意识薄弱,以致于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不能够全面执行,工作始终不能够执行到位,以致于我国火灾事故频繁发生,由此看来,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消防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管理现状

自2009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该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为消防重点单位实行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重点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存在着一定的惯性思维,没有较深的消防安全意识,由于该工作与社会经济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以致于消防重点单位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出现漏洞,其主要体现在:

一是消防设施管理跟不上形式的需要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消防安全工作的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消防单位的管理模式不能够与技术发展同步,还有一些单位在进行消防设计时不能够充分将安全因素考虑在其中,单纯的以为只要通过了消防安全部门的审核与验收就能够运用在消防工作中,所以在工作中选择的消防产品质量不高,使消防工作不能够认真到位。同时,在建筑中,由于自动报警系统的探头没有定期更换,超出了使用年限,致使其老化,经常出现误报等现象。还有一些企业中,设置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栓等消防设施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维修与保养,通常只是存在于形式,而不能够正常运用在实际事故中。还有一些值班人员没有对相关消防设施进行全面的了解,在紧急情况下胡乱操作,以致于经济损失惨重。

二是重点单位主体意识不强

近年来,消防单位开始重视对重点单位工作人员的消防意识,采取强输硬灌式方法对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已初步取得了成绩,但是重点单位的消防主体意识并没有完全提升。在有些单位中,由于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消防意识浅薄,在岗位上没有认真执行相关工作,这种存于表面形式的工作只会导致更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汇报工作过程中,只存在一些虚假行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损失惨重,不利于当地经济水平的发展。

三是重效益、轻安全意识长期存在

在有些单位中,由于企业法人只顾及眼前利益,往往忽略了长远利益,也没有做好安全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并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这就使得工作人员的消防意识浅薄,致使在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因过于慌乱而造成更多伤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新形式下消防重点单位的监管对策

综上所述,消防安全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消防部门进行合理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调查分析,每年消防大队都能在消防重点单位中发现新的问题,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经济损失,为经济增加了一定的负担。我们从消防重点单位上看,单位管理人员需要积极配合消防大队的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1)制定一套完备的消防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另外,需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适时更换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消防安全意识,从而有利于消防大队对各个重点消防单位的了解;2)当单位中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变动时,需要及时向消防大队汇报,使其了解单位消防的实际情况;3)重点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消防安全逐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真正形成消防安全工作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局面,保证消防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消防大队作为重点单位的主要监管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1、充分发挥新《消防法》的作用,做好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

作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按照新《消防法》第十七条规定提出的要求,明确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做好建立消防档案,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对职工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工作。

2、积极抓好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消防主体意识和业务管理水平。

基层消防大队每半年要对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进行一次集中培训,要采取多项措施,提高培训质量,切实抓好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精心选择培训内容,进一步明确重点单位的责任主体地位,克服依赖和麻痹思想,自觉搞好消防工作。

3、牢固树立为重点单位热情服务的思想意识,正确处理监督管理和热情服务的辨证关系。

消防大队在不断加大对重点单位监督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为重点单位出主意、想办法,做好热情服务工作。

三、结束语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管理是消防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但不是全部工作,基层消防大队每年的保卫工作,专项整治工作、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消防大队每年都要花大力气对辖区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予以调整,并要求重点单位要积极配合消防大队工作,经常报报自己的家底,不要怕发现问题,更不能将存在的问题藏着掖着。只有将存在问题提出来,寻求解决办法才是一劳永逸。

参考文献

经济安全意识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生产

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不仅影响了职工家庭的幸福,还给企业的正常生产的进行造成了阻碍,甚至隐性的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给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造成了不良影响,阻碍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安全事故频发的发展时期,针对性的加强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与完善安全生产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一、强化安全生产的监管

在市场经济有利的条件下企业对于利润,尤其是巨额利润的盲目追求,不仅仅导致了生产、生活资料生产、再生产过程中的内在的矛盾,而且导致了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种种危机,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治理的不安全性。企业的生产必须是安全的,以人为本,法人负责。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是用金钱买不来了,绝对不能,也不允许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经济的暴力,那是可耻的。现在企业要在加强安全生产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必须按照《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操作并给落实。

作为管理工作者,应各负其责,严格管理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保障好员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公司的良好发展。所以各行业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认真把生产监督好;否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也应当自觉遵章守法,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职责。杜绝违章指挥,违章生产。提高安全的门槛,从而实现安全生产。

二、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在生产的过程中,经常因一些小问题出现一些大的安全事故。就是因为生产人员安全意识不高;违章生产,缺乏安全知识。比如:近日在武汉发生的一起案例,员工落在造纸厂缺氧的废水池中,其他员工缺乏安全知识,盲目下池求人,因被救人的惊慌挣扎,和水池的缺氧;一人拉一人,导致四人死亡。由此可见必须提高员工的文化程度与安全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等培训,转变员工的观念。同时企业也应提高生产的安全措施,给员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文明生产。

三、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保证安全制度的正常实施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也任重而道远。安全生产责任如果不落实,生产安全的设施再完善,制度再严谨都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安全生产的责任建设,使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要位,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机制,履行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更精细的提高监管力度。且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坚持“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和劳动者遵章守纪、企业负责、行业管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秩序与安全生产环境,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进步,这种安全生产改造肯定能尽快的实行,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尽力去克服,营造一个无事故的安全生产环境。

参考文献:

[1]祁有红,祁有金.第一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的无上法则(全新升级版)[m].北京出版社.2009-6-1

[2]中国安全生产协会注册安全工程师工作委员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安全生产管理知识(2011版)[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05-01

经济安全意识篇9

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可以有效保障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迅速增长,它能够维护人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农业机械;安全事故;预防

1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它是整个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是因为农业机械驾驶人员可以通过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了解到农业机械事故的危险性,从而加强对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安全意识,积极配合农业机械监督管理部门开展的各项工作。宣传教育工作还可以让驾驶人员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和法律意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驾驶人员。因此,要认真做好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并且将它落到实处,努力提高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法律观念、道德品质,做到自觉遵纪守法,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农业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

2积极引进农业机械有关的先进技术、设备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的经济与科技也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此时,农业机械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然后利用引进的技术与我国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不断改革和创新,制造出更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从而更好地避免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加强农业机械驾驶员操作能力的培训

农业机械能否正常的进行作业,其主要执行者就是农业机械的驾驶员。农业机械驾驶员的驾驶技能直接关系着农业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培训工作,了解农业机械基础常识,熟悉农业机械驾驶操作技能,掌握道路交通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那么农业机械培训工作的开展要注意哪些事项呢?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教学水平,即培训的质量,驾驶人员的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都要落到实处,保证驾驶人员真正的掌握农业机械基础常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技能和道路交通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水平和我国的农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也要认真开展,并且落到实处,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考试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是为了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有效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农业机械事故存在的隐患。

4加强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

(1)完善农业机械统一管理体系。从古至今,我国一直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农业机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把建立农业机械统一管理体系作为农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对农业机械统一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2)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度体系。就目前来看,需要建立并颁布一项对全国农业机械驾驶人员都具有约束力的农业机械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这项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以后,全国的农业机械都要接受安全监督和管理。对驾驶人员来说,有了法律的约束,会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农业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农业机械安全事故来说,有了相关的法律作支撑,也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3)强化农机站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和安全监管意识。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全面建设农业机械监督管理的队伍,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包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服务意识和执法水平,农业机械监督管理人员同时也一定要牢固树立“五民”观念:民为根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

(4)强化农机监理部门为民服务的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变化相当大,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要求农业机械监督管理部门的干部一定要学会摒弃各种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接受先进的服务手段和服务理念。农业机械监督管理部门不仅仅是一个执法部门,更是一个服务性质的部门,所以要深入基层,为农民解决难题,真正关心和帮助农业机械驾驶员,真正做到为民服务。

5加强农机安全检查工作,严格年度检审验程序

为了有效预防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进行农业机械安全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农业机械监督管理部门在开展检查工作的时候,可以协同当地公安交警部门一起进行,这样可以扩大安全检查的范围和区域,大大提高了安全检查的力度。安全检查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进行道路安全检查,全面打击黑车驾驶、非法驾驶、超载超速、酒驾等。除此之外,安全检查工作也要扩展到乡间小路、田间、作业现场和场院,对于农业机械操作技能差、违章操作、超载超速的驾驶员要立即进行专项整治,这样才能够消除农业机械安全事故的隐患。农业机械驾驶人员的年度审验和农业机械的年检都是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是每年工作的必要程序,绝对不能只做表面工作,敷衍了事,一定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存在许多安全隐患的农业机械设备,不应该办理入户;对于驾驶人员状态不良的情形,不予签盖年度检验合格章,必须等到修复以后再参加检查。如果在年度审验中,驾驶人员成绩不合格,为了他们的人生安全,对于熟人也坚决不能“走后门”,要重新参加相应的培训,然后再进行相关考试,检查人员一定要确保驾驶人员熟练掌握驾驶技巧、熟悉农业机械基础常识、具备相关法律法规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农业机械机车状态良好,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农业机械事故的发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6结语

经济安全意识篇10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既会对一国的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会危及一国的政治、经济安全,产生双面的影响。政治安全指的是一国的政治体系具有对社会矛盾的变迁调适功能,能在社会矛盾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中,保持原有的政治性质和政治结构不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的各种矛盾,解除外在的不安定因素,防止出现政治动乱等危害国家政治安全的行为,能够抵御外在势力对一国安全的破坏和颠覆,保持一国政治秩序的稳定。

 

确保一国的政治安全,有助于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有助于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幸福。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由于各国发展历史不同、经济制度差异以及文化差异较大等,使得各国在政治安全维护方面的侧重点和策略各有不同,这也增加了一国应对国际势力破坏的风险,只有及时认清国际国外的形势变化,把握好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追求,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维护好我国的国家安全,把握好我国在国家社会的发展命运。

 

一、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

 

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的相互交织,对各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都产生了许多影响。国际社会经济的风云变幻、政治变革的层出不穷以及文化建设的千姿百态,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破坏政治安全的稳定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日益展现出大国强国的风范。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威胁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利益。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型,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出口的产品势必会激烈的抢占我国市场,威胁到我国经济安全。作为国家政治稳定保障的经济,一旦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强烈冲击,势必会对政治制度的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近些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活动猖獗,我国国内的台独势力、藏独分裂势力以及“东突”恐怖组织,都在谋划危害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的破坏行为,对我国政治稳定都构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改变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意识形态指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环境中,所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意识形态是支配一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政治发展轨迹的直接体现。国际社会的一些势力,也在不断地利用经济直接投资、文化传播等形式,企图向我国国民输送他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以及政治模式等,趁机改变人们的基本观念和社会认知,产生社会制度的信仰危机,激起民愤。这种企图扰乱我国结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式,推销他们的社会制度的行为,都可能会影响到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影响国人对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的认识,破坏我国政治形态的稳定。

 

(三)削弱政府的管理能力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国的政府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府要能立足全球视野,着眼国内国外情势,综合判断和做出相应的决策。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渗透力日益增强,我国在应对国际社会挑战时,也是困难重重。例如,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商品开始涌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势必要进行产业机构的升级才能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就要求政府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以扭转竞争处于劣势的局面,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与迅速发展。

 

二、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现实举措

 

(一)大力发展经济,维护政治稳定

 

经济是一国政治制度稳定的保障,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政治制度的稳定奠定基础。一方面,应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弊病,促进市场经济的积极发展。这需要政府及时关注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情变化,有针对性的修订相关的政策、法律,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保障。

 

其次,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既要为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便利,有效利用境外的资金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又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出口的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高高科技如高铁、核工业的出口比重,提升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二)制定符合国情的政治安全观

 

一方面,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政治安全观。政府要把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相结合,综合加以考虑,树立“多位一体”的安全新观念。因为各种安全观直接都会相互影响,只有统筹考虑,才能更好的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

 

另一方面,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治安全措施。在确立了相关的政治安全观之后,政府结合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变化,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有针对性的利用一切优势条件,及时防范国际社会出现的不良动向,集中一切国内的力量,给予国际邪恶势力最致命的打击,给国内外相互勾结的势力予以重创。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合作与冲突不断,只有不断加强交流与合作,才能在风云突变的国际社会中独善其身,维护自身的政治安全与稳定。一方面,我国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中可依靠的力量,积极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双方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互协作,共同发展,在国际社会建立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国际组织在国际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的驱动力,不断加深与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有助于我国更好的与其它国家建立合作关系,更好的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