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的含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28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1

关键词:电子书店;管理系统;设计研究;系统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需求分析

1.1在线书店管理系统是属于poS系统中的一种,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线书店可实现快捷、高效的购书流程,这是因为在线书店通常需要在线支付平台相结合的。

1.2从系统结构上来看,这个在线书店管理系统包括客服端系统和管理端系统,在客服端系统里我们可以登陆和使用查询书籍、分类书籍和推荐书籍等功能,要找一些特定的书籍我们可以使用书籍查询和分类书籍的功能。并且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想要的书籍加入购物车和藏书阁里,方便今后我们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和及时阅读。我们可以使用管理端功能来使用书籍管理、客服管理、订单管理等功能。

2数据字典

2.1书籍信息表。含义说明:书籍信息表是书店关系系统的核心信息,提供了书籍的具体信息。

组成:iSBn号,价格,折扣,库存量,库存下限(如果低于下限则提示进货)。

表1

数据项含义说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取值范围

iSBn号区别每本书的唯一标识字符数80合法字符

库存量书籍的存货量整数101-9999999999

价格书籍的单位浮点数100.1-9999999999

折扣书籍的折扣率浮点数40.01-0.099

库存下限书籍在仓库中的最少数量整形101-9999999999

2.2库存信息表。含义说明:为书店提供库存的核心信息。

组成:iSBn号,库存量,价格,折扣,库存下限。

表2

数据项含义说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取值范围

iSBn号区别每本书的唯一标识字符型80合法字符

库存量书籍的存货量整型101-999999999

价格书籍的单价浮点型100.1-999999999

折扣书籍的折扣率浮点型40.01-0.099

库存下限书籍在仓库中的最少数量整型101-999999999

2.3订单信息表。含义说明:书店关系系统的核心信息,提供了订单的具体信息。

组成:订单号,订购人,订购日期,订购书籍,书籍数量,发货日期。

表3

数据库含义说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取值范围

订单号区别每个不同订单的唯一标识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订购人订购人的注册网名字符型10合法的字符

订购日期用户生成订单的时间日期型日期型长度满足特定的日期格式

订单书籍订单书籍的iSBn号字符型80合法的字符

书籍数量每份订单书籍的数量整形101-9999999999

发货日期管理员确定发货的时间日期型日期型的长度满足特定的日期格式

2.4顾客信息表。含义说明:顾客信息表是书店关系系统的核心信息,提供了顾客的具体信息。

组成:客户名,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购书卡号。

表4

数据项含义说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取值范围

注册名唯一区分用户的标识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真实姓名顾客的真实姓名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家庭住址顾客收货地址字符型100合法的字符

联系方式顾客的电话号码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购书卡号顾客的购书卡号字符型30合法的字符

2.5管理员信息表。含义说明:管理员信息表是书店关系系统的核心信息,目的是提供雇员的基本信息,管理权限等等。

组成:管理员编号,名字,密码,具体身份(超级管理员,书籍管理员,用户管理员,订单管理员)管理员邮箱。

表5

数据项含义说明数据类型数据长度取值范围

管理员编号唯一区分管理员的标识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管理员名字管理员的姓名字符型20合法的字符

密码管理员进入系统的密码字符型10合法的字符

具体身份管理员管理范围字符型20“超级管理员”、“书籍管理员”“用户管理员”、“订单管理员”

邮箱管理员与用户交流方式字符型30合法的邮箱地址

3概念机构设计

在线书店概念机构设计是由实体和联系模型来表示的,用e-R图来表示,我们根据这个经验型规则从这里总结出了以下几条:将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抽象为实体集是我们在在数据库系统界定范围内,应用静态数据对象或逻辑上作的比较,就拿会员、书籍这些信息来看。在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的这个角度上来,实体集就是数据源点和数据结构,数据处理抽象为实体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来的,作为一些特殊的情况如果数据元素没有从这个数据小狐狸功能产生出来,那么这个映射关系就不需要映射为联系反过来就必须建立起这个映射关系。

根据对网上书店的分析,就可以画出如下实体的eR图与实体间的关系eR图。

图1

4逻辑结构设计:

4.1把eR图转换为相应的关系。书籍里面包含iSBn号、书籍名称、书籍作者、书籍出版年份等等,订单里面包含订购号、订购人、订购日期、订购书籍、书籍数量、发货日期,库存里面包含iSBn号、库存量价格、折扣、库存下限,顾客里面包含注册名、真实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购书卡号等内容。

4.2数据模型的优化。把关系模式订单垂直分解为书-订单,订单-顾客。

5设计体会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法阵,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的发展以及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了,另一方面人类神文明有了飞速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图书事业是作为精神文明发展的一个动力。

计算机技术作为现代科技技术重要的注册部分,书店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注册部分自然就是图书自动化管理体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全集与子集,计算机技术在书店现代技术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现代社会的骄子,信息技术的主角,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现在对其他现代化设备的调控作用上,且起到和转换作用,也就是说这里书店自动化是书店现代化的核心和主导部分。

总而言之,建立书店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在大大提高书店流通率的同时,还推进了社会文化生活的进步。这点在人类精神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萍,朱晓勃,黄永刚.基于android移动终端医院挂号系统设计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2]张慧,邢培振.基于企业网双核心高可用性应用方案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04).

[3]施伟,王硕苹,郭鸣.跨平台移动应用中间适配层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

[4]徐耀丽,康慕宁,齐万华.ajax技术在远程教育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5]耿飙.基于XmL电子病历文档多重签名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6]刘磊.集装箱贝间调箱方法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7]陈琪,罗敏,杨国强.基于Soa架构的口岸电子闸口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8]孟琼.Spring框架事务处理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9]耿焕同,冯慧菁,薛丰昌.基于GiS的自动气象站实时资料空间展示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10]徐义晗.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12).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2

关键词:飞机;数据管理;集成管理

飞机是当今交通运输行业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其汇集了当今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说是人类当今工作科技发展支柱,航空产业也因此成为当今各国经济与国力的体现依据。就我国而言,航空产业的兴起也带动着材料产业、通信产业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飞机装备综合保障的分析与设计工作中,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分析已成为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分析飞机数字化装备数据集成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飞机综合保障数据集成管理

飞机是一个集机械、电子、通导、武器等多种装备及技术的综合体。在使用过程中如何保持飞机的最大系统效能,以最少的投入来保障各装备的安全可靠的运行一直是各级部门以及装备使用和维修管理人员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要进行有效地综合保障,必须要有能描述装备状态的准确数据。也就是说,要有大量的有效信息用于分析与决策,这就涉及到数据的集成管理。即数据是各种保障方案得以执行的前提。

飞机数字化装备数据是飞机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制造中所使用的制造数据的总称,它包含了工程数据、装配工艺数据、资源数据及检验数据等多个领域。其中工程数据主要指的是工程设计部门所的有关产品结构、产品物理性能、功能及设计方面的数据。装配工艺数据指的是飞机是数字化装配中所生成的各项工艺信息流。资源数据则是飞机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生产当中所生成的基本信息,其中包含了材料信息、设备库信息、人员配置信息及工具库等。检验数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随着装配业务流程的开展而不断变化,其中包含了检验测验数据、现场装置数据、数字化测量设备得出的实验数据以及误差分析数据等。

2以数字化为核心的装配技术

飞机装配的关键在于要协调和解决好系统件装配过程中的互换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装配的科学合理。数字化装配技术是一种能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快速研制和生产、降低制造成本的技术。数字化装配方法不仅包括了传统数字化装配概念中工装的设计、制造及装配的虚拟仿真等,还包括了如柔性装配、无型架装配等自动化装配方法。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是数字化装配工艺技术、数字化柔性装配工装技术、光学检测与反馈技术、数字化钻铆技术及数字化的集成控制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数字化装配技术在飞机装配过程中实现装配的数字化、柔性化、信息化、模K化和自动化,是将传统的依靠手工或专用型架夹具的装配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装配方式,将传统装配模式下的模拟量传递模式改为数字量传递模式,因此要首先明确以下概念:

2.1协调准确度。

协调准确度描述的是两个系统件相互配合的实际尺寸和几何形状的匹配程度,符合程度越高该值越大。由此可见,采用的先进装配技术必须能够提高不同系统件之间的协调准确度。

2.2关键特性

关键特性是指那些能够影响飞机系统件之间协调准确度的过程特性、零部件特性以及材料特性。它是由具体的计量和计数数据来衡量的,并根据数据制定相应的特性树从而指导飞机装配。

2.3基于数字化标工定义的互换协调方法

数字化协调方法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化标准工装定义上的协调互换方法,也即是常说的数字化标准工装协调方法,它能够保证组件和产品部件、产品和生产工艺装备、工艺装备之间形状和尺寸的协调互换。数字标工协调法的实现依赖于测量系统、数字化制造以及数字化工装设计,利用数控成形加工出定位元素。在进行工装制造时,通过室内GpS、数字照相测量、电子经纬仪、激光跟踪仪等数字测量系统实时控制测量,建立相关的坐标系统从而直接比较3D模型定义数据和测量数据,达到验证产品是否合格的目的。

3装配数据集成模型

飞机数据装配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在各个应用系统之间要及时互通共享,此时集成数据则能有效的保证业务流和数据流的互转。在飞机装配中,数据集成模型的构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系统集成框架的建立

集成框架指的是在分布式、异构的计算机环境中实现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及过程集成的软件系统,这一环节通常都是以pDm作为集成平台,将CaD、Capp、eRp、meS作为数据传输平台,从而实现内外信息的共享与互通,使信息流处于有效、有序、可控的状态。这种集成框架是以现有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平台来完成文档管理、项目管理和配置管理等任务。

3.2装配数据集成实现的关键技术

3.2.1数字化装配工艺的设计

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的基础是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即用集成的三维实体模型来完整表达产品定义信息,作为唯一的制造依据。mBD技术根据数字化定义规范,采用三维建模进行数字化产品定义,建立起满足协调要求的全机三维数字样机和三维工装模型。工艺人员可直接依据三维实体模型开展三维工艺设计,改变了以往同时依据二维工程图纸和三维实体模型来设计产品装配工艺和零件加工工艺的做法,依据数字化装配工艺流程,建立三维数字化装配工艺模型,通过数字化虚拟装配环境对装配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在工艺工作进行的同时及飞机产品实物装配前进行制造工艺活动的虚拟装配验证,确认工艺操作过程准确无误后再将装配工艺授权发放,进行现场使用和实物装配。在工艺模拟仿真过程中还可生成装配操作的三维工艺图解和多媒体动画,为数字化装配工艺现场应用提供依据。

3.2.2框架系统之间的集成

现阶段的装配数据是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以pDm作为集成平台,这一集成方式包含了封装模式、接口模式、内部函数调用模式、中间交火模式和中间数据库等,是根据数据类型、信息操作分类及存储方法再结合管理流程、开发成本形成的一套系统集成模式。

(1)CaD与pDm集成

CaD与pDm之间的信息集成利用接口连接的方式来实现,CaD系统将产品的结构。零件信息及时、准确的反映给pDm系统,确保了两个系统数据的一致性,另外通过pDm系统内部借口,将这些文件批量导出并存储到pDm系统中,读取零件相关信息,且生成Bom结构树,与三维模型、文件等信息一一对应。

(2)Capp与pDm集成

Capp与pDm系统之间的集成采用了接口与紧密集成混合的继承方式,是通过DeLmia作为系统核心,以ppR-HUB作为存储器,用来存储集成产品的相关信息和工艺资源,为产品装配各阶段工艺人员使用提供了最新、最真实的数据资料。

结束语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装配企业的信息集成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飞机综合保障数据集成管理分析,旨在通过建立统一装配数据模型,达到信息共享与交换的目的,但由机系统的复杂性,这一方案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参考文献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3

【关键词】串口测试串行通信报文编解码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89-02

在串行通信系统系统的测试工作中,报文协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测试内容,需要对各种报文协议进行大量的测试。测试人员在设计测试用例时针对每个报文协议手工编制大量的测试报文,再通过串口调试工具来进行串行通信并完成相关测试,最后根据报文协议来人工判读测试数据,工作量相当繁重。此外,报文协议的复杂性、枯燥性,以及重复性地输入输出数据给手工测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量测试报文的编制和解析更增加了手工测试的难度和出错率。编写专用的串口测试程序是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的有效途径,但是各类系统的报文协议种类多、区别大,使用专用的串口测试程序只能完成特定系统、特定报文协议的测试任务,无法灵活满足新系统、新报文协议的测试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提高串口测试软件的通用性和灵活性、提高测试效率为主要目标,提出一种通用报文编解码与串口测试软件的实现方案,重点对报文编解码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一、软件系统组成

在数字通信中,一次通信所要传输的所有数据称为报文。待测的串行通信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必须按照协议来传输报文数据,因此在对系统进行测试的过程中,报文协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测试内容,需要进行大量的报文编码、串口调试及报文解析工作。因此,通用报文编解码与串口测试软件总体上由报文元数据管理模块、报文管理模块、串口测试模块、报文解析模块共4个模块组成。

报文元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报文系统的元数据定义功能。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数据的数据(dataaboutdata),主要是对数据属性(property)的描述性信息。对于报文系统而言,元数据描述了报文协议的数据结构和报文字段的格式。报文元数据管理模块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让用户方便地输入和维护待测试报文协议的报文元数据。

报文管理模块提供一个直观的报文编辑界面,根据指定的报文协议的元数据信息,将数据帧结构中各项参数的具体含义和可选值等信息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呈现给用户,并根据用户设定的各项参数值生成十六进制的报文数据。

串口测试模块负责将报文管理模块生成的一条或多条报文数据发送到对应的串口,并接收串口的应答报文。

报文解析模块负责解析不同应答报文的具体含义,将报文的内容和意义直观展示给用户。由用户指定需要解析的应答报文以及期望匹配的报文协议,该模块根据报文协议的元数据信息,将十六进制的应答报文解析为用户可以理解的报文状态参数值。

二、关键技术实现

(一)数据存储方式。报文元数据既可以存储于XmL文件,也可以存储于关系型数据库,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1.XmL文件随系统软件存储于本地计算机,适合在单机环境使用;XmL的语法非常适合描述数据,能清晰地表示数据的逻辑结构,易于用户理解,用户使用操作系统自带的文本编辑器即可对报文元数据进行维护。但报文元数据均以明文方式存储于XmL文件之中,缺乏安全性保护机制,如果是多用户共用则可能造成用户敏感数据的泄漏。

2.关系型数据库如SQLServer既能有效地存储报文元数据,又提供了很好的安全性保护机制,适合在单机环境和网络环境使用。但是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增加了系统部署的工作量和难度,不利于非专业人员使用。

本文采用SQLite来存储报文元数据。SQLite是一款轻量级的关系数据库,具有零配置的特点,无需安装和管理配置,是存储在单一磁盘文件中的一个完整的数据库。SQLite可以为数据库文件设置访问密钥,从而实现基本的数据安全保护。由于SQLite既适合在单机环境使用,无需安装和管理配置,又具有关系型数据库的优点,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数据存储方式。如果采用抽象工厂设计模式,还可以方便的迁移到其他诸如SQLServer等数据库系统以实现C/S模式运行。

(二)报文元数据管理。本文研究的串口数据帧由帧头、数据及帧尾3部分组成。帧头标记每帧报文的开始,长度和值由串口通信协议具体定义。数据域存放数据帧的信息内容如方位角、俯仰角,或控制指令如自检命令、授时命令等。帧尾是整个数据域与帧头的校验码,常用的校验方式有累加和校验、异或和校验、循环冗余校验等,有的协议帧尾使用固定的值,甚至没有帧尾。

据此设计报文元数据的存储结构,包括数据帧表、帧头表、数据域表、位域表及枚举值表。具体作用如下。

1.数据帧表:包含某一类报文的描述性名称,帧头长度,数据域长度以及校验方式。

2.帧头表:存储某一类报文帧头各个字节的描述性名称和值。

3.数据域表:存储某一类报文数据域的各个数据项的描述性名称、数据类型、存储方式等信息。数据项的存储方式又定义为高中低3个字节、高低2个字节、不含位域的1个字节、包含位域的1个字节等类型。所谓“位域”是把一个字节中的8个二进位划分为几个不同长度的区域,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字节的二进制位域来同时表示几个信息。如果数据项包含位域,还需通过位域表来进一步描述各个位域的具体信息。

4.位域表:存储组成某个字节的各个位域的描述性名称、位域长度、是否提供枚举值、是否有默认值等信息。

5.枚举值表:用于创建报文编辑界面的时候,为枚举型的位域提供输入选项,如是/否、有效/无效、正常/故障,等等。枚举值表存储这些选项的描述性名称和对应位域的二进制值。

(三)报文管理。报文管理模块主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从报文元数据加载指定的报文协议定义,并动态生成报文编辑界面;二是用户根据用户在报文编辑界面设定的各项报文参数,动态生成十六进制的报文数据。

1.动态生成报文编辑界面。由于不同报文协议的报文格式、内容及长度不一,因此报文编辑界面必须根据具体的报文协议来动态生成。.netwinform的tableLayoutpanel控件提供了一个表格布局模版,适合以表格形式在窗体上动态添加控件,表格的行数也可以根据报文长度动态增加。本文使用单选按钮控件,提供默认值、枚举值及自定义值等选项来给用户指定各个报文字段的值,单选按钮控件与其所代表的报文元数据的名称和值(name-Value)绑定,用户选中单选按钮即可将其对应的报文字段值显示在当前行。

2.动态生成报文数据。这是本文所述系统的关键功能,实现的算法是根据报文元数据所定义的字节和位域顺序,在报文编辑界面依次查找和读取各个报文字段的当前值,并将读取到的十六进制或二进制值,经数据转换和重组之后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报文。

对于占1字节、包含位域的报文字段,程序将该字节各个位域的二进制值,全部拼接成一个8位二进制字符串,再转换为十六进制值。

对于占2字节的报文字段,值范围为十进制数0~65535,需要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值进行数据转换,分别提取其十六进制表示的高八位和低八位。例如十进制数60110,转换的结果为0xea(高八位)、0xCe(低八位)。借助C#语言中StructLayout和Fieldoffset特性,可以比较方便的实现相关的数据转换。

(四)发送报文。报文管理模块生成的报文并未包含校验码和帧尾,并不是完整的一条报文。在串口测试工作中,校验码也是一个重要的测试内容,还需要对缺少校验码或校验码错误的情况进行测试,如果由报文管理模块来自动计算出校验码,会对后续的串口测试工作造成不便。因此本文在设计软件时,将添加校验码和帧尾的工作放在串口测试模块实现。用户在窗体上设定校验码为“无、自动计算、随机生成错误值”三个选项之一,以及指定是否在报文末尾附加固定的帧尾值,报文将按指定的要求附加校验码和帧尾之后才被发送到串口。串口测试模块还可提供串口参数设定、自动定时发送、接收串口数据等功能。

(五)报文解析。报文解析是报文编码的逆过程。报文解析模块有两种实现方案:一是对串口测试模块接收到的报文数据进行实时的解析,二是先保存接收到的报文再进行解析。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合理,因为系统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接收到大量的报文数据,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解析和显示,界面上信息刷新的速度会非常快,用户可能还没有看清楚某个报文的具体意义,界面上的信息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为了分析测试数据的需要,报文解析模块应当先保存捕获到的报文,等到捕获的报文数量达到一定值时自动或手动停止报文的捕获,然后再开始对报文进行分析。

报文解析模块根据报文的数据帧格式来读取通过串口测试模块接收到的串口数据,并根据报文元数据的定义,将串口数据逐字节、逐位域的解析还原为有具体含义的报文信息,最后通过友好的界面将报文的内容和意义直观展示给用户。报文解析功能有助于测试人员观察待测系统对于测试数据的响应是否与测试用例的预期结果相符,减少了测试人员人工判读测试结果的工作量,提高了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综上,本文探讨和实现了一种通用报文编解码与串口测试软件的实现方案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实际应用情况表明,该软件能减轻测试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测试过程中人为的疏忽和错误,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正确率,同时也提高了串口测试软件的通用性和灵活性。当然,该软件还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例如可进一步朝着自动化测试产品的方向改进,根据测试脚本自动生成测试用例,并自动形成测试结果和报表,最终实现测试过程自动化和测试结果自动化。

【参考文献】

[1]刘烨,王永斌,刘宏波.报文解析工具中的XmL数据字典[J].计算机工程,2009(3)

[2]陈乃澍,吴国庆.炮兵指挥系统测试的报文通用解析编辑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6)

[3]马贤颖,刘文红,夏烨.航天测控系统遥控软件自动化测试仿真平台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14(4)

[4]董延杰,宋朝辉,陈静.嵌入式软件串口通信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研究[J].自动化应用,2014(10)

[5]曹佳佳.应答器报文编译码的研究与设计[J].科技信息,2012(1)

[6]侯高雷,黄明山,李志华.基于C~#的终端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2(2)

[7]张婷婷.基于.net的RS-232高效串口调试程序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4

摘要:高校信息化迅猛发展,行成了很多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是由不同职能部门主导下,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随着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出台,使得打通这些“信息孤岛”成为了可能。本文将分享对这些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的有益探索。

关键字: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资源的数字化贯穿于高等院校各个层次的信息管理系统上。各种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相继建立起来之后,便会从不同侧面将高校中的各种资源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于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因此,使用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来改造这些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高校信息标准化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各系统在应用中出现了要相互引用对方信息的需求。如教务系统中教师的身份信息需要引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而学生管理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信息需要引用教学系统的相关记录。然而,很多情况下数字化资源是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生成的电子数据,由于目前各系统信息的存储格式或表现格式不一样,因此,信息建设中各系统之间无法直接引用,有时甚至无法引用。[1]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统计信息》等7个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作为教育部行业标准予以,并于2012年3月15日起实施。教育部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同时废止。[2]

有了国家相关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使得数据可以互联互通,互相引用。

2.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探索

2.1有效协调工作

高校针对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指定相应牵头部门,该部门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成立信息化建设实体机构,从机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和部署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在学校层面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以实现资源的统一和共享。

*制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应用的顺利实施。

*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4]

2.2确立高校信息化标准

学院应在教育部2012年3月15日分布的标准基础之上,尽快完成本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1001—2012)中已有的代码,则在学院信息化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得再另行制定,同时应该填充高等学校管理信息(JY/t1006—2012)中相应数据集。

由于数据集较多,为便于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应该主要考虑以下数据集的制定:

(1)GXXX0101学校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学校简称、学校地址、邮编等数据项。

(2)GXXX0102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有校区号、校区名称、校区地址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JY/t1002:JCXX0102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3)GXXX0301院系所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单位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隶属单位号、单位类别码、单位办别码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JY/t1002:JCtB0103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4)GXJG0101教职工基础数据子类表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工号、单位号、姓名、英文姓名、姓名拼音、曾用名、性别码、出生日期、出生地码、籍贯、民族码、国籍/地区码等数据项。

(5)GXJX01专业信息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专业号、专业名称、专业简称、专业英文名称、专业方向号、单位号、学制、学科门类码本专科专业码、研究生专业码等数据项。

(6)GXJX02课程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简介、教材、参考书目、课程负责人号、课程开设单位号等数据项

2.3使用国标和行业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

国标GB/t14946.1-2009已经定义了民族代码、政治面貌代码、性别代码等代码,加上教育部《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1001—2012)已经定义的处分名称代码、高校毕业去向代码、户口迁出状况代码、就读方式代码、奖励方式代码、奖学金类型代码等代码,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涉及到相应数据项和数据类时,应该无条件的更改为《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标准中所定义的代码。

2.4使用标准数据类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在教育部行业标准基础之上的高校信息标准数据类制定完成后,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1)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代码库。

例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中相应的教工字典库、校区字典库、教学院系字典库、专业字典库等代码库将使用2.2所制定的数据类至少编号和名称2个字段。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2)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数据项

现有的有些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字典库,而是在字段值中直接体现专业名,院系名等。这些字段值也应按2.2所制定的数据类中名称相应字段值相同。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3.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相关标准,并提出了利用这些标准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这种标准化改造有利于处于“信息孤岛”的高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引用,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基于URp的高校学生数据管理中间件研究与设计》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ZB140

参考文献:

[1]李幼军,张广庆,刘炳兴.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标准的确立及应用[J].计算机时代,2008,(10)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5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 馆藏 信息空间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整个世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前进,信息化的程度包括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利用,已经被当作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因特网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功能的增强,变革信息存取方式的时机已经来到,用数字处理方法能简便地实现用模拟技术很难实现的功能,这使得“数字化”概念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数字网络”、“数字音频”等与数字有关的名词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常用名词,“数字化”不仅成为一种流行,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档案馆的形式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适应这种变化的需求,“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化办公的日益普及,数字档案馆从理论研究中跳了出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实践,我国部分中心城市已经创建了数字档案馆。鉴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数字档案馆”进行概念性的分析。

一、概念的对比

近几年来,被提出来的与档案馆未来连在一起的相关术语有很多,如电子档案馆(electronicarchives)、虚拟档案馆(virtualarchives)、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全球档案馆(globalarchives)等。

但人们在使用这几个术语时常常混淆不清,以下就是几种表述:

“电子档案馆”亦可称为“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或“无墙档案馆”,它不是一个实体机构、一个存放地的概念,可以把它的基本含义解释为“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一个信息系统”。①

数字档案馆(Digitalarchives)实际上就是电子档案馆(electronicarchives),它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②

虚拟档案馆(Virtualarchives),又可称为无墙档案馆(nowallarchives),指的是一种虚拟的档案馆信息环境。③

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我国档案界对数字档案馆、电子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无墙档案馆等新名词的使用还是比较混乱的,常常是各个名词混同使用,因此,本文先对这几个概念进行辨析:

1.无墙档案馆

无墙档案馆与无墙图书馆有着相类似的特征,从图书馆学中对“无墙图书馆”的定义和描述中可以看到,“无墙图书馆”这一概念是从用户感觉的角度来刻画网络化的特征,网络的信息传递方式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和地理的障碍,使得用户觉得就像在使用一个没有围墙,没有借阅的时间限制的图书馆一样。在这个方面,无墙档案馆在很大程度上与之相同,这个概念主要强调了在档案信息利用上时空界限的突破。目前,无墙档案馆这一概念使用得较少。

2.虚拟档案馆

在很多场合,“虚拟档案馆”的“虚拟(virtual)”与“虚拟实在”或者“虚拟技术”(VirtualReality)是等同使用的。许多对虚拟档案馆的定义都以虚拟实在技术作为主要用词。实际上,虚拟档案馆应该是与实体的传统档案馆相区别而提出来的,“虚拟档案馆实际上是‘利用电子网络远程获取档案文件信息的一种方式’,”④是对分布于各地、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动态搜寻相联结的存在。虚拟档案馆与实态档案馆是两个相对的概念,虚拟档案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网络信息环境。虚拟档案馆和无墙档案馆则有相似的涵盖范围,只是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稍有不同。

3.电子档案馆

电子档案馆是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名词,这种状况主要是受了“电子文件”的影响。“电子档案馆”中的“电子”主要是指作用于信息的技术性质,电子档案馆指针对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进行保管、控制和利用的一种专门机构,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勾划出电子档案馆的形态:电子档案馆是存储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档案,广泛提供利用的系统,其物理意义上的实体是计算机硬件设备,特别是存储设备,包括可与计算机暂时脱离的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以及与计算机相连的硬件载体,它不具有虚拟性的特征。

4.数字档案馆

人们总是把电子化和数字化当成同一概念来使用,并不对它们进行仔细的区分,然而,从严格意义上,电子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在计算机科学中,电子信息包括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所以,数字信号是被包含在电子信号这个概念里的,电子化的内涵大于数字化。由于数字化信息在电子化信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已逐渐视两者为同义词。由此,大多数时候,电子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也被看作是同一事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完全有可能不再依赖电子技术,那么,更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了。我们说,“数字档案馆”这个概念中的“数字”强调的是电子媒介上信息存在形式。数字档案馆是指依附于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象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档案信息的存贮、传输和处理的存在系统。正因为这样,数字档案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词。

二、数字档案馆含义的界定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的新概念,我们可以先对数字档案馆进行预测性的讨论,勾画出它的主要特征,应避免下定义过早导致概念的固化。

所谓数字档案馆,是指二进制编码的数字方式存储、处理档案信息内容,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提供网络检索和利用服务,实现超大规模资源共享的数字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有序的信息空间,一个开放的信息环境。从广义上讲,数字档案馆建立在档案馆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自动标引、自动著录、自动检索、自动统计等活动,不仅能使本地和联机用户查询利用直接形成于计算机系统的数字档案,而且还可以利用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传统馆藏的数字化信息,它是连接了众多档案信息源(包括文件形成部门构建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的广义信息系统,既是用户与信息源的接点,也是信息源与信息源的节点。

在图1中反映了数字档案馆的概念构成。

图1

与传统档案馆相比而言,数字档案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数字档案馆的文化性质没有改变

同样,数字档案馆的的文化功能依旧保持。数字档案馆的建立使得档案馆实现由完全的实体保管模式向智能管理模式的改变。在数字档案馆的环境下,档案馆将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档案归入其管理范围,对各种各类的档案进行监督和控制,不仅包括政府机关行政档案,也包括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社团、甚至个人的档案,使档案馆真正成为集中统一管理具有社会价值的各类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实现保存社会记忆的功能。因此,数字档案馆的文化性质不可能改变,也不会改变。

2.馆藏内涵发生变化

数字档案馆所拥有的完整的的馆藏含义应该是“实体馆藏”+“虚拟馆藏”。馆藏的内涵要求数字档案馆除了收集数字形式的信息,还需要把原有馆藏的文字、声音、视频信息等都实现数字化的转化和处理,将各种信息以计算机可处理的字符编码形式或图像形式、多媒体形式存贮在计算机存储设备上。数字档案馆不可能置档案馆原有的馆藏资源而不顾。所以,从宏观的档案馆收藏内涵角度来看,馆藏一方面包括实际拥有的传统馆藏的数字化形式和各类数字格式的馆藏,即“实体馆藏”,另一方面还包括连接在数字档案馆上的外部档案信息资源,即相对的“虚拟馆藏”。数字档案馆勿须存贮庞大的数据库的备份,馆藏不再是实体意义上的集中保管。数字化的馆藏可连接成网,用户通过远程登录利用信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中一直努力的文件就近保存的处置方式,可避免档案馆馆藏之间的不必要重复。

馆藏内涵的变化,使得传统档案馆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原有的旨在构建一个庞大的本地馆藏目标需重新考虑;馆藏的评价标准也需要重新界定,实体档案的收集质量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大量高质量的数字化档案将成为评价优劣的重要方面。

3.服务方式的变化

传统档案馆的服务方式相对单一,等客上门是最常见的方式。相较之下,数字档案馆是开放式的,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联网的方式查找所需要的信息。正如美国档案学家D・比尔曼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辅导报告《虚拟档案》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虚拟档案出现之时也就是用户不论到哪儿都能查阅任何地方的文件,而不必知道它们存放在何处之时。”⑤借用图书馆学的用语就是,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是一种“用户驱动”的服务模式,简单的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而且信息检索系统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纸质文件信息的输入、处理、存贮、检索和输出,同时还能够加工各种视频、音频信息。这样的检索系统不仅具有灵活的数据组织、管理、检索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联机信息处理、资源共享、远程传真、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传统档案馆的检索功能是静态的,而数字档案馆的检索则是动态的,数字档案馆的服务方式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从单一服务转变为多元、多层次服务,从而增强与用户的紧密联系,加快档案信息的使用频率,有效地提高服务质量。

4.业务工作内容的变化

尽管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许多任务和业务活动上都很相似,但由于其保管对象的变化,数字档案馆的业务工作几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档案管理从手工操作逐渐向自动化转变。传统档案馆中由人工开展的编目、标引、检索、统计工作,在数字档案馆环境下,可借助计算机应用系统自动进行。从事档案收集工作的人员将不必逐户上门征集,只需轻敲键盘,文件形成者的信息材料瞬间即可征集进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数字档案馆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字化信息形式的同时,还要对原有馆藏实现数字化,其工作内容包括了数据库的建立、控制和网络系统的维护。传统档案馆在利用服务业务范围方面包括了帮助用户查询档案信息及相关资料,指导用户使用档案馆信息和建立登记用户使用档案反馈情况登记;而数字档案馆除了需要实现电子检索之外,还要建立面向用户的交流界面,以便用户自主地查阅利用数字信息。另外,数字档案馆的鉴定工作有所扩充,在内容鉴定基础上又加入了技术鉴定的工作内容,对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可靠性、有无病毒感染及载体状况等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检测。

5.社会角色的变动

档案馆员社会职责的变化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社会逐渐演变的同时,档案馆的社会角色也有所改变。20世纪下半叶档案馆步入自动化发展阶段,人们逐渐摆脱了档案为保管而保管的社会意识,档案工作人员的自我定位从单纯意义上的保管者转向了信息的提供着。而如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档案馆员将再度发生重大变化。接收档案不再是数字档案馆的唯一功能,它将主要实行对分散的信息集中控制并便于公众利用的职能,所以档案馆员的主要职责是:①管理信息资源;②分析和组织信息资源;③提供和传递信息;④为用户利用信息提供咨询。也就是说,档案馆员将成为关注档案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可靠,履行对信息的监督、传递、控制职责的资源开发者。

注释:

①冯惠玲.无纸收藏――《拥有新记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摘要之二.档案学通讯.1998,(2).

②王宇晖等.对传统档案馆未来形式的认识.档案.1999,(6).

③王宇晖等.对传统档案馆未来形式的认识.档案.1999,(6).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6

【关键词】学习资源共享;元数据标准;元数据收割协议;认证web服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6―0066―05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概念和基础

1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学习资源指支持学习的任何事物,包括物质形式的和非物质形式的。非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包括教育制度、人际关系、学习氛围等等。物质形式的学习资源又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老师、同学、朋友、专家等等。非人力资源从大到小包括教学设施(例如图书馆和教室)、教学设备(例如投影仪和各种实验仪器)、学习工具(例如计算器和各种文具)和学习材料(例如教材和各种多媒体音像资料)。狭义的学习资源仅仅指学习材料,也是通常意义上的学习资源。

学习材料是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学习内容的载体。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些学习内容载体的形式出现了数字的和非数字两种。非数字的学习材料包括传统的印刷教材、各种挂图、模型和标本等等。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41的定义,数字形式的学习材料分为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案例、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常见问题解答、试题、试卷、课件、网络课程九类,这些都可以称为数字化的学习资源。

在国外的数字化学习研究中,也将数字化学习资源称为学习对象,是指“提供给教育者、学生和自学者使用和重用,以支持学习或学习支持活动的任何可再生和可寻址的数字资源”。通常学习对象是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即使用imS内容包装规范打包好的学习资源。

由于我们国家早期建设的很多资源库的资源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不造成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浪费,在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时,必须能够重用这些资源。因此本文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采用CeLtS-41中的定义,但也不排除经过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结构化表示和包装的学习对象。

2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

无论是原始的素材资源,还是经过了教学设计的课件和网络课程,以及打包好的学习对象,学习资源共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资源是自包含的;2)资源是可寻址的。

资源的自包含性是指资源是独立的,即资源不依赖其他资源可以单独存在。同时自包含性还意味着资源可以作为单一文件进行传递,而不是包含多个文件需要传递多次。

资源的可寻址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通过网络地址进行唯一标识,即一个资源必须有一个网络地址,并能够通过这个地址访问到该资源。当然一个资源可以有多个网络地址,反之则不然,即一个网络地址不能标识多个资源,而只能标识一个资源,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无法识别,进而造成无法访问和传递。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和机制

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问题的产生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散存储;二是各个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之间由于认证、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不同造成的互操作障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就是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包括以下层次[1]。

1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解决资源分散式存储的方法是为资源建立统一的目录索引,称为资源的“集成(Gather)与发现(Discovery)”。资源的集成与发现的基础是区分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中的两类信息实体:资源(assets)和元数据(metadata)。资源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本身,元数据指的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描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发现都与元数据有关。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前提条件是各个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

为资源建立统一目录索引的第一步是资源的集成(Gather),就是将各个分散的资源库中的元数据进行收集,并集中存储在同一个地点,称为“信息中心”。信息中心收集元数据的方式有两种:推(push)和拉(pull)。推是由各个资源库主动向信息中心提供元数据,拉是由信息中心主动向各个资源库索取元数据。

由于元数据提供了资源的详细描述信息,所以信息中心可以向最终的资源用户提供资源的检索服务,称为资源的发现(Discovery)。用户检索的条件信息与元数据进行匹配,同时检索的结果信息也是元数据信息。信息中心可以利用元数据信息提供灵活多样的资源检索服务。资源集成与发现的原理见图1。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传递与交换

资源的集成与发现是在元数据层次上进行的,可以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查询和检索,但没有涉及到学习资源的统一传递和交换。即学习者或学习支持者在公共资源目录上可以查询到某个资源,只是返回了元数据,而不是资源本身。实现资源传递与交换的条件是资源库之间必须具有统一的认证以及数据传递协议。

通常用户在信息中心检索资源,在信息中心返回的匹配资源的元数据中包含资源的网络地址。用户选择某个资源要求进行传递时,信息中心根据元数据中的资源地址向相应的资源库发送传递资源的请求。资源库首先会要求认证,用户提供认证信息,资源库认证后再将资源传递给用户。这一过程称为资源的传递(delivery)。如果资源的传递发生在资源库之间则称为资源的交换(exchange)。此外如果一个资源库主动向另外一个资源库传递资源也属于资源的交换。前者称为请求(request),后者称为提交(submit)。资源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见图2。图中虚线属于资源的集成与发现。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

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层次与机制,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需要元数据、元数据收割和认证服务三方面技术标准的支持。

1学习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资源集成的基础是资源库必须为资源提供元数据,目前国际上的元数据方案有很多,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是DublinCore和ieeeLom。DublinCore起源于图书馆领域,用于数字资源的描述和交换,由于其广泛的影响力在教育方面也有所应用。ieeeLom是针对学习资源开发的,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imSmetadata、SCoRm中的元数据都与它一致。我们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中有CeLtS-3、CeLtS-41和CeLtS-42三个元数据方案。其中CeLtS-3是ieeeLom的本地化,两者完全一致。CeLtS-41为九类学习资源扩展了相应分类元数据元素,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领域。CeLtS-42是针对基础教育开发的,是DublinCore、ieeeLom和CeLtS41的选择与组合。不同的元数据方案定义的元数据元素有所不同,但可以相互映射和转换。当然映射和转换时可能出现信息丢失。表1是ieeeLom和DublinCore之间的简要对比。

目前主要使用ieeeLom(CeLtS-3),在某些需要简化的场合使用DublinCore,如果需要为某类资源提供额外信息则使用CeLtS-41。

2数字化资源的元数据收割标准

资源集成的方法是将各个资源库的元数据收集起来存储在一个地点。元数据的收集又称为元数据收割,可以参考的标准主要是oai-pmH(oai元数据收割协议:openarchives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2]。

oai-pmH的原理如图3所示。oai协议定义了两个角色: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数据提供方相当于各个资源库,它存储学习资源及其元数据。服务提供方相当于信息中心,它收集元数据并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数据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通过oai请求和oai响应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一个服务提供方可从多个数据提供方处获取元数据,而一个数据提供方可向多个服务提供方提供元数据,两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

oai定义的请求包括GetRecord、identify、Listidentifiers、ListmetadataFormats、ListRecords、ListSets共六个。oai请求以Http请求表示,每个请求至少有一个以key=value形式出现的参数,多个参数用符号&隔开。例如要列出资源库an.省略/oai-script中标识符为oai::hep-th/9901001,元数据格式为DublinCore的记录,相应的oai请求为:

an.省略/oai-script?verb=GetRecord&identifier=oai::hep-th/9901001&metadataprefix=oai_dc

oai-pmH响应必须是形式良好的XmL实例文档,并且XmL数据必须是有效的XmL方案。下面是对上面的oai请求的响应:

metadataprefix="oai_dc">an.省略/oai-script

...

oai-pmH协议支持多种元数据方案,例如本文中列出的ieeeLom(CeLtS-3)、DublinCore、CeLtS-41等等,前提是资源库必须提供元数据,可以通过ListmetadataFormats得到数据提供方支持的元数据方案。

3认证服务标准

用户根据元数据提供的网络地址向资源库发送传递请求以后,资源库需要进行用户的认证,目前在数字化学习领域涉及到认证服务方面的标准中可以参考的是imSCC中的authorizationwebService[3]。

imSCC认证服务的原理如图4所示。imSCC的认证服务是学习者在学习管理系统中运行通用弹夹学习包中的某个需要认证的资源时,学习管理系统和认证服务系统之间进行的认证通信。

imSCC认证服务的认证消息是使用web服务Soap协议进行传递的。首先(1)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学习包的标识符及学习管理系统的地址,(2)认证服务要求提供密钥,(3)学习管理系统向认证服务提供密钥,(4)认证服务根据密钥返回认证结果。整个消息传递过程如下面的代码所示。其中LmS代表学习管理系统,wS代表认证服务。

LmS:

CartridgeiD

theLmS’sURL

wS:

Licenseagreement

pleaseenterkey:

Key

text

LmS:

CartridgeiD

theLmS’sURL

aKey

认证通过:

wS:

theKeypassedbyLmS

expirationDate

认证未通过:

wS:

theKey

amessage

当认证服务应用于资源库的学习资源传递时,学习管理系统相当于资源库,认证服务由各个资源库提供。认证消息的传递发生在用户使用的软件(可能是信息中心,或者是专门的资源搜索工具)和资源库之间。用户向资源库请求传递资源时,资源库会通过认证服务进行认证,再根据认证结果决定是否向用户传递资源。资源传递可以使用Http或Ftp协议。

四小结

本文探讨了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基础、层次与机制,并简要分析了可以参考的技术标准。由于学习资源共享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分步骤地实施。首先各个资源库应该为自己的资源提供完整的元数据描述;其次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例如教师教育、图书馆等等可以进行元数据的收集,建成资源信息中心。最后再尝试开发统一的资源库互操作接口。

在技术标准方面,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个,imS早期还开发了一个资源库互操作标准,称为imSDRi[4]。imSDRi为不同技术体系下的资源库互操作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框架。重点描述了提交/保存(submit/store),搜索/提供(Search/expose)、聚集/提供(Gather/expose)和请求/传递(request/deliver)四种互操作接口,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进行互操作的消息格式,其中也包含了认证信息。消息的传递使用Soap协议,资源的传递使用Ftp和Http协议。此外该框架还考虑了访问控制、资费管理、目录服务和注册服务等问题,但计划在将来开发。DRi提供了实现资源库互操作的基本思路。此外目前imS正在积极开发一个名为学习对象发现与交换(LoDe:LearningobjectDiscoveryandexchange)的标准,也值得关注和跟踪。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10):5-9.

[2]oai.openarchivesinitiativeprotocolformetadataHarvesting[S].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7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业对其名称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8

【关键词】记账方法;账务处理;会计信息;会计方程式;多元记账

这里研究的记账方法是狭义的概念,即以会计凭证(通常是记账凭证)为依据,运用一定的记账原理和规则,把经济业务分类记录到账簿中去的方法。现在通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符合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般要求,也能适用于电算化处理会计信息。但由于记账符号、记账规则等方面的一些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扩展,从而能够进一步加强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处理能力,进一步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

一、记账方法的数字化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保尔.拉法格著马集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3)从纯数学的角度看,目前通行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至少有三个方面还没达到完全数字化,一是记账科目用文字表示,二是记账符号用“借、贷”文字符号表示;三是记账金额只利用了数轴的右半部分,只是在极少的特例情况下使用负实数。为适应新经济时代信息处理技术高度发达的要求,需改进记账方法,使之全数字化。对于记账科目,可以使用科目编号的方法来解决,下面本文着重探讨记账符号的数字化和记账金额的全(实数)数轴化。

(一)“+-”记账符号

现行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的记账符号“借贷”有二种含义,一是表示记账方向,如以丁字型账户为例则是表示左方和右方;二是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示记账金额的增减,如资产类账户“借”表示金额的增加,“贷”表示金额的减少,而负债或权益类账户则相反。将“借贷”数字化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表示记账方向,二是能表示金额增减,且无论哪一类账户所对应的增减,含义最好是一致的。记账符号数字化的实现方法大体上可分两种:第一种方法是用数字替代“借贷”。如用“0”表示“借”,用“1”表示“贷”,但这种方法仅能满足前面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如再用于表示增减含义则过于勉强了。第二种方法是用数学符号“+-”来代替“借贷”,既可以表示记账方向,又能直观地表示金额的增减,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记账符号。

其实,“+-”记账符号并不是本人的新发明,在会计发展史上曾有不少学者提出或使用过数学符号做记账符号:前苏联索科洛夫在《会记发展》(陈亚民等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90年)一书中曾提到:“格拉杰夫和格诺夫(保加利亚)否定账户的两面结构而解释为单方面结构,每笔记录冠以‘+’号或‘-’号;19世纪末,德国学者m.伯利纳也提出用正号‘+’代表‘积极财产’,以负号‘-’代表‘消极财产’;法国经济学派的继承人查拉波尔特认为每项业务最低限度要有两个账户,一个是正的,另一个是负的,一个给予价值,另一个获取价值,然后引进符号‘-’和‘+’以取代‘借’和‘贷’”。近二十年来,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使用正、负数学符号作为记账方向和记账符号,如杨爱芬《记账方法》、孙思湘《关于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陈颖源《现代会计学》、田君《复式记账原理探索》、李兴让《数理簿记与电脑簿记》以及付朝选在《财务与会计》上发文提出的以“+”、“-”作符号的“正负记账法”和万仁章设计的“中国式国际通用(+)(-)记账法”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不打算把上述观点一一点述,仅将其进行一个概括:上述一些论文或专著已部分提出“正财产、负财产”、“正账户负账户”等概念,并提出使用(+)(-)、“+”“-”等数学符号分别取代“资产、负债、权益”等概念和“借、贷”等记账符号,其中已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正负记账法”(付朝选1989.5)。

本文所论述的“+-”记账符号不仅仅是以数学符号“+-”替代文字符号“借贷”,而且还具有数学含义和一定的经济学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数学含义方面:“+-”不仅表示了记账方向,而且还可以直接表示记账金额的增减,这样就可以将传统的两栏(借方栏、贷方栏)发生额的记录与计算简化为独栏(发生额栏)的记录与加减计算。由此推论,期初与期末余额栏也不必再分借、贷方,仅用带“+-”号的金额就可以了,一般是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负(-)数表示贷方余额。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将正数的‘+’号省略。

2.在经济学含义方面:根据“+-”记账符号数学含义,应当存在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应怎样确立呢?正(+)数和负(-)数或加减法的经济学含义又是什么呢?查相关资料,负(-)数有两种含义,一是小于零的数,二是相反的数。显然,本文所述的负数主要采用第二种含义。现代企业大多是两权分离的,从理论上讲,无论是所有权或者是经营权都可作为原点,但在实际效果方面两者有较大的差异。现在做简要的剖析:先假设以所有权为原点,企业资产(财物)为“+”,对外负债为“-”,那么自有资本是“+”还是“-”呢?若为‘+’则难以建立方程式(也称会计等式),若为‘-’又好象有点牵强附会,也不太符合数学含义上的相反数的概念。但假设以经营权为原点,则能够顺理成章,较好地应用“+-”数了。企业的资产(财物)为‘+’、对外负债为‘-’,企业的资本(或权益)则可理解为是经营者对所有者的负债(一种内债,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受托的责任),这样也符合数学上的“+-”数是相反数的含义。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两权分离与企业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以经营权为原点来理解“+-”记账符号的数学含义是普遍适用的。也有这样一种情况,某一人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但他可把资本看作是作为经营者的他对作为所有者的他的负债,即自己欠自己的债。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日常管理是由经营者进行的,账务处理过程作为经营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是较为合适的。下面,本文还要涉及与“+-”记账相关的一些问题,均是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论述的。

(二)利用全数轴――一种更完美的会计方程式

在现行的记账方法中,几乎不涉负数,使人感觉会计好象有些厌恶负数,在故意回避负数。从数学的方面来看,只使用正数就相当于只利用了实数的一半,效率不高。其实,最早使用负数的却正是会计,而且是中国人。著名数学家卡乔里(Cajori)在《数学史》(1919)中提到:最早运用负数的是中国人,他们早在公元一世纪使用红筹代表之正数,记人欠;用黑筹代表负数,记欠人。由此可看出,负数的概念(主要是负数的相反数含义)首先是在会计里而不是在数学里出现的。

在本文论述“+-”记账符号时,又在账务处理中重新引入了负数,这不仅能更加有效地运用数学,而且还可以导出一种(可能是)更加完美的会计方程式。

1.簿记中的数轴:簿记中的数轴完全可以做到和数学中的数轴完全一致。但考虑到长期以来习惯的影响(左借右贷),还是如图1所示比较容易理解些:

图中a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期初余额300.00

图中B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本期正方发生额50350.00

图中C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本期负方发生额-21730.00

图中D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期末余额28920.00

图1会计账务处理中的数轴

此数轴和数学中的数轴方向相反,以经营者经营权为原点(亦可看作为中点),左方(含左方的向左增加和右方的向左减少)为“+”,右方(含左方的向右减少和右方的向右增加为“-”)。需要提请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增加与减少是相反数意义上的。账户余额是数轴中的一个点,根据点的位置可确定账户的性质;发生额是数轴中的某一段,如方向向左则为“+”,方向向右则为“-”。

2.新的会计方程式(会计等式):从图1的数轴中可以看出,余额是数轴中的某一点,它所在的位置决定了“+-”号,与原点的距离则是余额的大小;发生额是数轴中的某一段,可等效为与原点的距离,方向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根据复式记账法原理(无论采用何种记账符号),每一笔经济业务要产生一对金额(距离)相等、方向相反的两条记录,由此可导出一种新形式的会计方程式:|∑(+)发生额|=|Σ(-)发生额|∑发生额=0;|Σ(+)余额|=|Σ(-)余额|∑余额=0。这是一种具有自动平衡性质的会计方程式表达形式,∑发生额=0、∑余额=0,多么简单明了,最简单的往往也是最完美的,因为简单之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余额(或∑(-)余额)表示某一时点的经营规模;∑(+)发生额(或∑(-)发生额)表示某一时段的业务量,“+-”在这里是如此地和谐。

二、一种多元(多维)的记账方法――多元“+-”记账法

记账符号的数字化使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朝全面数字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但数字化的道路是漫长的,本文在此继续向前探讨。

(一)从直线平面多维立体的转变

前述的会计账务处理中的数轴是一条直线,它从一个方面(即只考虑了记账方向和记账金额,而未涉及具体分类科目)体现了复式记账的一般数学表达式。从完整的复式记账角度来看,其数学表达方式应是平面的:见图2。

图2和数学中的平面坐标图有几处不同:

1.横轴的方向相反,原点与数轴相同;

2.纵轴的方向暂无实际数值意义,上面的各点表示分类,如各级科目。

3.纵轴原点仍为0,数值无正负(目前无正负,暂且以正数表示)。假设科目以等长的数字编码表示,则纵轴的数值可用于表示科目。每一科目的余额或发生额、每一笔会计分录都可以表示为图中的某一点。

图3举例:甲公司现金科目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余额、发生额图示

图3中a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期初余额300.00

图3中B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本期正方发生额50350.00

图3中C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本期负方发生额-21730.00

图3中D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现金(科目代码101)”期末余额28920.00

图3中e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期初余额-50000.00

图3中F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本期负方发生额-1855.00

图3中G点代表甲公司2000年“其他应付款(科目代码209)”期末余额-51855.00

会计账务处理数轴中的一些特性及体现的会计方程式在平面坐标图中依然成立,只是将浓缩在一条直线上的各点分散至平面中去了。若各点垂直向横线集中(即不考虑各具体科目),平面坐标图可等效数轴图。

尽管平面坐标较好地表达了传统的复式记账,但随着经济业务的日趋复杂化及加强管理的需要,对经济业的分类越来越精细化和多变化了。这就带来了一个矛盾,如何在平面图中表达越来越多的各种会计信息。其实,只要能够解决经济业务的分类问题,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些越来越多的分类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仅通过细化纵轴,即细化科目的级数就可以实现,如往来类科目、存货类科目等;另一种情况是仅通过细科目仍难以达到需求,如费用类科目、某些资产类科目(如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等,为了满足管理的要求,需加上部门分类,若仅通过细化科目有时就难以满足要求:如果在明细科目之下再增设一级部门分类科目,则只能表示某一明细科目的各部门分布情况,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布情况则难以直接表示;如果改在部门的明细科目之下再设明细分类科目,虽然解决了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布情况的表示问题,但又不能直接表示明细科目下的部门分布情况(需将各部门的明细科目分别汇总),也不太符合簿记核算的常规。因此,最好能根据需要,能同时(或随时)按明细科目和部门分类处理会计信息。这样一来,前述的平面图中的两根轴,即一根量(金额或数量)轴,一根分类(主要是常规会计科目分类)轴就不够用了,只有向新的空间进军,再增加一根辅助分类轴。当然这根分类轴不仅仅是分部门用的,还可以加入管理的其他分类。于是,这里就有了两根分类轴了,一根是常规会计科目的分类轴,一根是会计管理类的分类轴(此轴属性与会计科目分类轴类似),原来的二元(二维)平面坐标图变成了三元(三维)立体坐标图了。在此种情况下,如果设想两根分类轴可以根据需求相互调换,账务处理系统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选取择任一根分类轴进行处理输出信息,当然也可同时对两种分类进行处理输出信息。三元立体坐标图如图4所示: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们发觉三元立体坐标图也难以满足需求的时候,那就向超过三元的多元立体空间进军。三元立体坐标空间中的各点可根据一定的规则投影至平面坐标图中,又可再垂直集中至数轴上(或直接投影集中至数轴上),因此,会计账务处理数轴的特性及体现的会计方程式在三元立体坐标图中依然成立。

(二)动态分类

会计信息处理的核心问题是分类,前述的多元分类基本上满足了静态分类的要求,现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动态分类实现更加灵活的分类形式,使得账务处理系统具备更强的信息处理功能。所谓动态分类包含两种情况:

1.动态重组:就是说某一分组(或称分区)的综合分类代码中的各组代码的位置可以动态地重新组合。如设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科目代码为三级(三组),分别以aBC表示,则动态分类的表现形式是科目代码既可能是aBC(常规科目与分类),也可能是aCB、BaC、CaB…等多种组合。显然,动态分类比固定静态分类更加灵活,某些情况下具有多元分类的功能,可减轻分类多元化的压力。实现动态重组的一般做法是将分类代码的相关明细分类组码(即需要进行动态重新组合的一些分组码)相对独立,使它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顺序关系,然后将各种组合,(一般是根据实际情况预估的一些组合)存放于一数据字典中,在信息处理时按需要用其中的某一组合。

2.动态增加:根据实际需要能动态地(随机地)增加新的分类或新的分类组合,则是更加完善的动态分类,前提是有预留空间。一般情况下,在一个会计期间内,各分类及分类组合只可增加,不可更改或删除。

(三)多元“+-”记账法

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方法符合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其基本原理不仅适用于手工处理会计信息,也适用于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但由于前面所述的只能对经济业务做平面(二元)静态分类的局限性,需要对其进行扩展,加强对经济业务的分类处理能力。本文所设想的这种扩展的复式记账方法可称之为多元“+-”记账法,这是一种使用“+-”记账符号、采用多元动态分类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一种扩展的复式记账方法。基本方法是:1.在记账凭记数据结构中除常规的二元分类信息(记账方向,科目)数据项之外,增加一个或数个分类信息数据项,用于记载各种新的分类信息。该数据项使用数字组码,以容纳较多的分类信息。在实际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重新分类的经济业务的记账方向与该笔业务的常规记账方向一致;2.上述方法可实现多元静态分类,在此基础上可将含有多级分类信息的数据项,如科目或其他分类等数据项中的各级(亦可称各段,各组等)分别独立,再增加一个分类组合数据项,用于记载各种需用的分类组合。在会计信息处理实际过程中,分别调用相关的分类组合,达到灵活处理、输出的目的。在这些分类组合当中,有些是固定的,每次均需处理的,而有些则是非固定的,只是在为满足某些特殊需求而临时调用一下;3.用“+-”代替“借贷”记账符号。“+-”号不仅表示记账方向(含余额方向,“+”代替“借”、“-”代替“贷”),同时也是运算符,在登账处理时仅需独栏求和即可达到传统的分两栏分别对发生额求和后再计算余额的效果。

多元“+-”记账法与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各种分类处理。主要区别是:1.传统复式(借贷)记账法对经济业务只作两种类型的分类,即记账方向与科目(账户);多元“+-”记账则能够对经济业务同时作多种类型的分类,以满足不同的需要;2.传统复式(借贷)记账法只是固定的、一次性的对经济业务静态分类;多元“+-”记账法则可以动态地选择分类组合或多次增加新的分类,并且不会对之前已作的分类及处理产生影响;3.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有严格平衡关系;多元“+-”记账法视具体情况,其中有些存在平衡关系(复式分类组合),有些不存在平衡关系(单式分类组合)。有些分类组合并不是单纯为了记账,而是直接为编制报表或后续的会计管理、决策支持信息处理服务的。

多元“+-”记账法,为会计基础数据的动态分类、重组及多次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使会计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出,多元“+-”记账法包含并扩展了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即传统的复式(借贷)记账法是多元“+-”记账法的一个子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芳.知识经济对会计中簿记方法的挑战[J].上海会计,2001(4).

[2]文硕.复式簿记原理与”符号之争”简介[J].会计学家,1990(1).

[3]李兴让.评正负记账法与符号之争[J].会计学家,1990(2).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9

关键词 数字信息群 知识组织 技术框架 信息机构

分类号 G250.73

1 引言

从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学两个方向来看当前的文献型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其技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路线,前者注重于依靠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知识组织;后者则强调通过元数据对数字对象内容进行揭示和组织。由于研究背景的不同,这两个方向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单纯从计算机技术进行知识组织研究,势必使对知识的揭示和组织停留在表面,很难对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揭示和组织;图书情报学方面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的探讨,还缺少从知识的角度进行信息组织方法的实践与应用。特别是对于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类元数据信息,例如图书馆中的书目数据,一方面承认其编制过程中包含着广大知识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对数字对象的内容中蕴含的知识挖掘不够,对知识之间的关系难得到充分表示,往往是换一种实现方式用传统书目数据来对文献本身进行组织。

本文研究多文献多类型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框架,提出该知识组织框架的一种构建技术(multi-documentsKnowl-edgeorganizationFrameworktechnique,mdKoFt)。这个知识组织框架在整个知识工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为上层的知识应用提供服务,具有对知识的发现、整序、组织等功能。整个知识组织框架分为知识表示层、知识发现层和知识存储层三个层面,每一层分工负责知识组织中的某一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试图在上述两个方向之间进行平衡,为多领域信息系统协同发展和文献信息知识集成提供重要基础。

2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

在信息机构实施多文献数字信息群知识工程中,知识组织的核心作用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数字资源中发现知识,提供知识的表示模式和知识库,为提供知识服务奠定基础。目前的信息技术还很难进行包罗万象的知识组织,更多的是对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进行组织。因此,应从整个知识工程划定涉及的领域范围,确定一个上下文语境,以便按统一的知识表示视图进行。知识组织的实现形式可以是虚拟的或者实体的组织,虚拟的组织侧重于提供统一的知识表示视图和对资源的定位,实体的组织则将分散的信息资源按照统一的形式重新进行组织。其中,元数据的地位非常重要。根据元数据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在知识工程的不同层次使用不同的元数据。如描述数字对象的书目型元数据maRC仍然有用并将长期存在,但对各类描述性元数据的功能的发掘不应该只停留在数字馆藏的保存上,还应该重视其揭示内容方面的功能的发掘。在知识组织的层面上,还需要定义知识表示相关的元数据。这类元数据对知识的表述应该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在大的框架下允许适当进行扩充或者变换,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要。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是指实现对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工具要求的功能。先给出文中一些概念的定义:

定义1:元-元数据(m-metadata)是关于元数据的数据,记作Super(m)。

元数据多用作对数字对象的描述,但对于元数据自身的描述却存在缺位的现象。各种元数据规范的定义缺乏对元数据自身包含元素的语义的计算机可理解的表示形式,导致计算机对于元数据的元素语义很难进行理解,更不能进行推理等高级应用,这大大影响了元数据互操作的可用性。元-元数据也采用结构化的数据组织模式,但其重点是对元数据本身进行描述,尤其是揭示元数据内部的组织关系和元素的语义含义。

定义2:对于领域知识Kd,如果可以采用某种形式对其内容进行表现,则称这种表现形式为领域知识Kd的一种知识表示,记作Kd。

知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使其能够被人和计算机理解,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形式将其从抽象到具象。知识表示就是要完成这个过程。对知识的表示的方法很多,有一阶逻辑、Rough集、神经网络、语义网等,每一种知识的组织工具其实都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对知识的内容进行定义。本文使用基于规则的表示方法。

知识组织框架的功能需求直接来源于知识组织框架的总体需求,在功能上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知识定义。知识定义是整个知识工程的基石,也是进行知识组织的核心。知识定义功能包括对知识表示框架定义、规则库管理等功能。知识表示框架定义是使用XmL、RDF等技术,根据特定领域对知识的定义,将其形式化的过程,主要是对知识包括的属性、方面以及如何呈现进行定义。对知识定义有多种方法,但都离不开一定的规则,通过对规则库的管理,可以对知识的表示、组织、利用等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并反映到整个系统上。

元数据管理。由于用于描述馆藏数字对象的元数据方案多种多样,对这些元数据方案的管理就特别重要。元数据管理包括元-元数据管理、元数据注册、元数据抽取和元数据映射等功能。元-元数据管理就是要为元数据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个管理的接口;元数据注册是将元数据方案纳入到系统框架中的第一步,通过注册告知系统元数据方案的结构定义、资源的位置等信息,为元数据抽取提供信息;元数据抽取要根据元数据注册信息,自动地从信息源中抽取符合知识组织需要的元数据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在数据库中的字段名称、长度、依赖关系等,元数据映射是一个半自动化的过程,将抽取回来的元数据元素信息进行语义分析后,按照一定的映射模板,与知识表示框架中的具体属性建立关系。

知识挖掘。知识挖掘是知识组织的关键步骤。根据系统对知识的定义和信息资源元数据抽取映射的结果,定时地按照系统和用户的需求,从信息机构的馆藏信息资源中挖掘知识。这样的挖掘是一种增量的挖掘,不但能够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还能够及时反映信息资源变化导致的影响。知识挖掘的过程是可控的,如果不采用实体的知识组织方式,还要考虑知识挖掘过程中的效率要求。

知识存储。知识存储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对于抽取回来的元数据信息的存储,它不但能够存储元数据的当前信息,也能够保留元数据方案演化产生的历史信息,以保证知识挖掘的一致性,另外一个方面是对知识挖掘结果的存储。不管是采用虚拟还是实体的知识组织方式,对知识挖掘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都需要采用恰当的存储方式,从而方便

发现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为产生新的知识提供条件,也便于提高整个知识组织的运行效率。

3 知识组织框架mdKoFt的分层结构

知识组织框架mdKoFt,利用长期积累的信息学科的数字信息群相关元数据信息,通过构建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框架和以元-元数据为基础的元数据互操作协议,以对元数据的注册、抽取、映射、存储为核心,从而搭建信息资源与知识组织之间的桥梁,按照灵活、可扩展、可定制的思路,解决知识组织的问题。以知识工程的分层结构观点,多文献数字信息群的知识组织包括知识应用层、知识组织层和数字信息资源层,由系统管理层统一管理。数字信息群知识工程中知识组织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承上启下,向上为知识应用提供服务,向下整合信息资源,因此其架构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直接决定着知识工程的生命力。

知识组织框架的可扩展性:表现在对新的信息资源的接纳能力和对知识表示层的变化的应对能力。信息机构的信息资源是时常更新的,新的资源的加入,对原有知识组织肯定会产生影响,比如对知识之间关系的补充和扩展、知识层次结构的调整和补充以及可能出现和加入新的知识等。因为用户需求变化而带来的知识表示层的变化,会导致知识组织内容上的变化,而且必须认识到这些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组织架构的可扩展性为知识工程应对这种变化,及时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知识组织框架的灵活性:表现在其提供的应用接口对知识服务要求的满足能力上。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信息机构需要向用户提供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服务和知识获取工具。不同的知识服务和工具对知识组织在知识内容、表现形式、响应速度、检索条件、检索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各种应用都要通过知识组织层提供的接口来访问和操作经过组织的知识。灵活的知识组织框架的含义就是要能够为上层应用提供足够灵活的功能接口,通过适当的配置和调整、组合来满足这些上层应用的不同要求。

现代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大多采用分层的结构组织形式。分层就是按照需要实现的功能,将系统水平地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下面的层次为上面的层次提供数据和服务,上面的层次通过调用下面层次提供的功能和数据来完成本层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划分应该清楚,按照“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调用,一般不允许跨层的功能调用。依据分层设计的思想,知识组织框架mdKoFt按照功能分为知识表示层、知识发现层和知识存储层三层,如图2所示:

知识表示层。提供对知识框架中知识表示的定义,实际上这一层不仅仅用于知识组织,还对知识应用层有所约束,只是知识的表示是对知识进行组织或其他操作的前提,因此也一并归于在知识组织框架中。在整个知识工程中,必须要对知识达成一个共同的理解,才有可能实现对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应用。

知识发现层。根据知识表示层提供的知识定义,从信息机构的馆藏信息源中去发现知识。在知识发现层中,首先使用元-元数据定义知识发现的协议,再从各个注册信息源中抽取出元数据,通过元数据互操作定义,形成信息源的全局视图,然后再根据系统给定的规则,按照知识定义中对信息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从信息源中获取所需信息。

知识存储层。由数据仓库组成,负责将知识发现层从信息资源中抽取的知识按照主题进行组织。还要负责对系统中引入或用到的各类ontology、叙词表、分类词表等知识组织工具的存储。对上要提供进行知识应用的接口,上层的知识应用都是在知识存储层上进行的。

4 mdKoFt构建技术:组件结构

基于上述知识组织框架的分层结构,研究知识组织框架mdKoFt的组件结构。与整个架构采用的分层的组织思想相似,框架每一层内部也按照功能进行了划分,不同的功能由各自相对独立的模块完成,模块间通过接口调用来实现数据通信。每个模块之间尽量减少相互的依赖关系,做到功能单一,“高内聚、低耦合”,这样既可以为整个架构带来扩展的空间,合理的模块划分也使各个功能的实现和测试变得更加容易,大大增强了架构的鲁棒性和灵活性。层与层之间通过公开定义的接口进行调用。

4.1 知识表示层

知识表示层由规则库管理模块、知识定义模块和规则库等三部分组成。

规则库管理模块是对系统中用于知识组织工具和知识定义的规则进行管理的模块。所谓规则,在系统中表示为对知识属性的产生方法的定义,例如:“知识应至少由创建者、知识的类别、知识的描述三部分组成”就是-条规则,该规则规定了知识的结构。系统中的规则不但影响到知识的表示,也会影响到知识的采集策略。规则使用XmL/RDF表示,存储在规则库中。

规则库是一个关系数据库,根据规则的定义对规则进行存储,对规则库的访问只能通过存储过程进行。

知识定义模块提供用户和系统管理员通过一定的规则对知识进行定义的功能,系统中对知识的定义是通过规则来实现的,其规则来源于规则库。

4.2 知识发现层

知识发现层需要实现的功能比较多,但从大的方面分可以分为对元数据的管理和对知识的抽取,核心是对元-元数据的定义和管理。系统就是通过元-元数据将知识的抽取和知识组织工具、数据信息资源联系起来。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元数据注册、元数据抽取、元数据映射、元-元数据存储等几个模块。

元数据注册模块公布了要加入系统的数据信息资源的注册接口,通过该模块可以通过元一元数据的形式,向系统登记数字信息资源使用的元数据标准、资源位置、学科领域、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有关数据信息资源本身的信息。

元数据抽取模块可以在数据信息资源注册以后,根据其注册的元一元数据,自动地抽取其元数据信息,还提供侦听数据信息源元数据改变情况的功能,通过定期数据信息源的定期访问,比较其元数据变化情况,及时地反映数据信息源的变化,并提供历史变化情况的比较和回顾。

元数据映射模块根据定义的元一元数据和抽取来的数据信息源的元数据,采用自动映射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数据转换模板,实现从元-元数据中的元素与数据源元数据的元素的映射。映射结果使用XmL/RDF的形式进行表示并存储在元一元数据库中。

元-元数据库是存储元-元数据定义,元-元数据与数据源的元数据映射信息,以及其他与知识发现相关的信息的地方。

知识抽取模块提供根据元-元数据的定义和系统对知识的需求,以及知识组织工具的组织规则,从数据信息资源中抽取、清理、转换信息,以构建、补充知识组织工具内容的功能。

4.3 知识存储层

知识存储层实际是一个数据仓库,提供按照不同的主题对知识进行存储的功能。在具体的实现时应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知识组织工具(指叙词表、主题词表、ontology等)一般具有自己的结构,不同的知识组织工具应该按照其自身的要求进行存储,提供不同的学科领域的使用入口;

对于系统采纳使用的知识组织工具,也应该通过元数据注册、抽取的形式获取其信息,并统一加以管理,为实现知识工具与元一元数据之间的映射提供信息;

可以通过规则管理模块对知识组织工具的内容组织规则进行管理,为知识抽取提供依据;

数字化管理的含义篇10

围绕上述问题,本文对现行的证券法规中的数量要求(主要是数字比率)进行了探索,发现在现行的证券法规中除有关关联交易的规范不同的规章之间有一些差异外,法规涉及到的数字比率的控制意义和《公司法》、《证券法》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在社会意识中人们对比率的基本观念以及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一般认识。

一、研究方法

1、对数字比率的分类

百分数:假设监管对象的要素为一个100%的集合,控制的目标或者参数是达到某个数量的点,最常见的有5%、10%、20%、25%、30%、50%、70%、75%、80%、90%、95%.按照集合进行分割,上面的百分比可以分为互补的六组5%~95%、10%~90%、20%~80%、25%~75%、30%~70%、50%,每一组中只有一个独立的逻辑含义。

分数:用分数表示的比率,是以1作为分子,如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三分之二,转化成百分数,相当于百分比中的25%、30%、50%、70%.尽管在绝对的数值大小上不完全相同,但有基本相同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分类,法规中比率就只有5%、10%、20%、30%、50%等5种,这一简化使分析方便易于得出一般的规律性结论。

2、分析和比较

在对数字比率分类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现行证券法规对有关数字比率作了以下归纳和比较:(1)现行法规中按照5%、10%、20%、30%、50%的顺序相邻的两个比率之间的控制意义的差别;(2)现行法规中相同的数字比率其代表的控制意义的差别;(3)相同的经济变量在不同的法规中控制比率的差别。

3、分析对象

包括《公司法》、《证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等部门规章包括《审核备忘录》等在内涉及到现行证券发行制度的主要法规。

二、不同数字比率之间控制意义的差别

1、比率的控制意义

每个数字比率在不同法规中有大量的应用,但只有相邻的两个比率如5%和10%,其控制上的内涵才有可能产生混淆。本文经过分析归纳,列出其基本含义(见附表)。

2、比较分析

在上述比率的含义中,容易混淆的是以下几组:

5%和10%的差异。5%和10%在100%之中都为小数,在5%以下一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数,5%的含义是值得关注,而10%一般的含义是相当重要,标志着该部分组分已经成为100%的集合中一个独立的主体。

涉及股东权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具有提案权,而持股10%以上的股东则具有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在有关公开信息披露要求中涉及的持股5%以上股东的持股变化、对外股权担保等必须披露,体现了值得关注的基本思想。

涉及企业资产的变化一般以10%的净资产为关注的限度,如基金投资一家上市公司股票不能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上市公司出售资产超过总资产10%以上必须披露等等。

在收益变化中,也有几处法规涉及到5%,如年报中期间数据变动幅度超过30%,或者占总资产5%,报告期利润总额的10%应说明情况以及变动原因。这里因为是变化幅度,所以更加严了;发生大额银行退票(占被退票人流动资金的5%以上)应予以披露(《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则》),可能退票隐藏巨大风险所以特别关注。

25%与20%、30%的差异。20%的概念通常让人想到帕雷托分布,人们通常认为世界“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20%的含义是非常重要,但并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因此在法规中用到20%的地方往往不具有定性判断的含意,一般是提醒管理者或者检查者关注起潜在的风险,另一种应用是为控制集合的性质,某些参数需要严格限制其在集合中的影响,在20%以下或者80%以上。

30%和70%在实质上是相对应的一组比率,大致等于1/3和2/3,但前者不足,后者有余。1/3的意义在于在平均分布的一个团体中有可能成为控制力量。30%在100%团体中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这里的实质性影响指这些参数的变化,可能导致体系功能、性质等重大的变化。

介于20%和30%之间的25%尽管在数字大小上和前两者差距不大,但意义上却截然不同。如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易时,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补价转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的比例等于或者低于25%确定。

30%和50%的差异。30%的控制意义是具有实质性影响,50%则是控制的实现。某一集合参数超过50%以后,在数量上就控制了局面,涉及到系统的性质则将发生质变。典型的例子是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的要求中来自经营管理层的董事不能超过董事会人数的50%,其目的显然是避免形成现代企业委托管理中“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在一般会议表决过半数通过就认为是决议生效,但重要的决议则需要出席会议三分之二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其目的是要保持大部分股东意见一致,以便公司经营管理稳定。

三、同类比率代表的控制意义的差别

1、三分之一和30%的差异

一般而言,三分之一主要针对人员而言,在数量上应该相当于33%,但在证券法规中30%很常用,33%几乎没有(所得税),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于执行和使用中便于记忆、简化的考虑。但这种差异就30%、70%以上而言,其控制意义加强了,而30、70%以下其控制作用有所放松。例如对资产负债率不超过70%的要求,相对于三分之二是放松了,但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前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完工进度不低于70%的要求则有所加强。

35%和65%在法规中非常少见。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发起人认购部分不少于股本总额的35%,体现了确保达到33%(三分之一)的意思。另外,在国有资产折股中有一个65%的下限,大致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在促进国有资产的盘活、重组和国有资产流失压力之间的矛盾心态。

2、有关20%在法规中意义的细微差别

20%的基本意义是“非常重要”,有可能对体系的性质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法规中有两种不同的应用:

非判定性质的应用。在非判定性的应用中,法规要求公众或者监管者(股东)关注某些重要的事项如持股超过20%的股东,投资占20%的股权,但并没有强制性规定不能超过这一界限,其意思为可能对公司造成较大的影响。另外在信息披露中,因为超过20%可能对公司经营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要求上市公司对某些经营的情况进行公开披露,如投资者持有公司可转换债券达到20%、发行人持股超过20%,等。

限定性质的应用。在限定性的规定中,低于20%或者高于80%一般把相关的资产、人员等组分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如非专利技术在股份公司中的出资、合格境外投资者所占的比例,可以成为重要的部分,但不能成为必不可少的组分,把风险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20%以上、80%以下则是强调其重要性,如要约收购中保证金,保证收购方的收购诚意。

四、同样的经济系统参量在不同法规中的控制尺度

在不同的证券法规中,一般很少有对同一参数作出不同规定的情况,但有关关联交易出现了一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