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健康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8:33

城市生态健康篇1

[关键词]生态学;健康城市;城市规划;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个城市的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如:水体污染、交通堵塞、生态环境污染等,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及健康城市的发展。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良好的理论基础框架是构建健康城市的重点,本文将基于生态学视角与健康城市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1健康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在不同的角度来对“健康”进行审视,那么健康就有不同的侧重点。从生态学的焦旭来看,健康是一种热泪生存的状态,包括人类的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从健康促进的角度来看,健康是个体发挥潜能来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做出回应。而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健康则是指城市之间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比如:城市的更新会导致社会网络的突变,可能会促进某个行业飞速发展,也可能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健康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考虑。

2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2.1协调性原则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人与环境是城市中的基本组成元素,但是这一组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利用复杂的系统性理论来对环境与人之间的进行全面分析,如内部稳定状态、负反馈、相互依存的状态等。在注重多维度的结构中,为了让城市得到健康发展,需要遵循协调性原则,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同时也能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2.2动态思维原则

在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中,需要使用动态思维来进行框架的构建,注重的是城市各个系统的完整性和动态性。完整性是指在健康城市中,包括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如:物理环境、自然要素、建成要素、集体尺度等。动态性原则是指当一个系统环境出现变化及干扰后,系统变成与之前不同的状态,这种状态并不代表系统的功能失效,如:当城市住房市场受到干扰后,回归到正常的住房市场,而此时,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更好的住房市场”方面,而不是简单的“住房市场正常化”。因此,在健康城市的建设中,应当要坚持动态思维原则,保证城市建设的生态化发展。

3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城市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理论框架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3.1“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人与环境是城市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二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促进城市健康的重点内容。在城市之中,环境要素包括物质系统和社会系统,同时也包括了下属的多个子系统,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需要与人为要素有效结合到一起,如:城市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需求有效结合到一起、城市的娱乐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到一起等。而对“人”的要素则是从个人行为以及集体行为等方面入手,注重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各种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性作用等。如:杭州市注重打造城市健康环境,建设“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并积极展开全市城乡清洁工作。

3.2多维度展开健康城市规划

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构建注重的是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多维度展开城市规划工作。第一,从“水”的角度出发。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对“五水共治”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以及抓节水这五个环节。将城市中关于“水”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的“健康”程度,促进城市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从“气”的角度出发。不良空气已经对城市发展以及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的规划需要加强对“气”的治理。特别是面对燃煤烟气、有机废气、汽车尾气、餐饮油烟以及工地扬尘等有害气体,城市规划人员应当要以“五气治理”理论为规划的基础,与其他规划手段结合到一起,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空气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新的空气,促进城市以及城市人的健康发展。

3.3健康城市设计导则

健康城市设计导则是以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来提供全方位的设计指导和规定,引导城市建设的有效展开,包括城市形态的塑造、土地的使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在生态学视角下,健康城市设计导则则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环境,改善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强城市的整体设计。比如:美国纽约市层出台《活力城市设计导则》,以此来引导多个部门联合起来共同为活力城市的打造献计献策。虽然我国当前对健康城市的建设并没有一定的概念,但是一些先进的城市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健康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因此,城市规划单位应当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建设的手段,通过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来使建设手段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如: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今年了《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着眼于城市发展中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设定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等5个一级指标,并设定了包括空气质量、水质以及垃圾废物处理等20个二级指标,以此来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我国健康城市的规划和发展保驾护航。

城市生态健康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物元;海明贴近度;熵权;水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5)06-1185-06

abstract:onthebasisofsummarizingtheattributesofurbanecosystemandanalyzingitscontentofhealth,anevaluationindicatorsystemwasestablishedusingthefrequencystatistics.afuzzymattermodelwasthendevelopedusingtheHammingapproachdegreetoestimatetheurbanecosystemhealthinZhengzhou,Luoyang,andXuchang(thefirstbatchoftheexperimentalunitsofwater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Henanprovince)from2000to2013andanalyzetheimpactfactorsofurbanecosystemhealth.theresultsshowedthat(1)thelevelofurbanecosystemhealthinZhengzhou,Luoyang,andXuchangisimprovingslightly,butsomeindexestendtowardsworse;(2)thelevelofurbanecosystemhealthfromhightolowisZhengzhou,Luoyang,andXuchang,buttheimprovingrateinXuchangisthehighestwhilethelowestinZhengzhou;and(3)thehealthdegreediffersindifferentcitiesandtheharmonybetweeneachindexislow.Consequently,weshouldfocusonthedevelopmentofindexeswithlowhealthdegree,improvetheharmonybetweeneachindex,andincreasethehealthlevelofurbanecosystem.

Keywords:urbanecosystemhealth;fuzzymatter;Hammingapproachdegree;entropymethod;watereco-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现阶段全球很多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都面临着机能失调所带来的压力,城市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与恢复能力也正面临着资源耗竭和污染排放的考验[1]。随之而来,人们开始担心巨大人口压力下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并思考居住在什么样的城市才可获得高品质的生活[2-3]。城市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构成的三维复合系统[4]。为满足其自身的健康情况应包含三方面的内涵[5-6]:(1)满足社会发展合理需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结构(组织结构)、功能(活力);(2)生态系统本身维持与恢复的能力(恢复力);(3)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保证城市人群健康(人群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服务功能)。另外,Spiegel等[7]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暴漏-影响”机制探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评估中心城市社区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一系列干预措施的效率和效果。还有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分析具体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水平。因此,在水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的今天,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能够为未来城市健康发展,尤其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方向与重点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撑。

鉴于城市的本底特征以及发展情况,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许昌三个城市为研究区,首先根据频度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计算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分别计算三个城市2000年-2013年的健康指数,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发展趋势及不同要素的健康程度,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指标体系构建

采取频度统计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8]。在中国学术期刊中搜索论文题目中包含“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论文,选择引用率最高的5篇文献[9-13](依次编号为B1、B2、……、B5)和发表日期最新的5篇文献[14-18](依次编号为R1、R2、……、R5),共10篇。统计出文献中选择的评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具体指标共124个,其中5篇以上文献共同使用的指标个数为18个,见表1。

文献中的指标,都是学者们凭借各自的经验判断,遵循若干原则,采取一定的方法并对指标设计合理性进行相关检测和解释后选取的。因此,这18个指标是有意义的、合理的。按照文献B3、B5、R1、R4,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三分法),即:自然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按照文献B1、R2、R3、R5,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要素分为5类(五分法),即: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服务功能、人群健康。

1.2数据来源

评价指标a1、a3、a16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0年-2013年《河南省环境统计年报》、《郑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洛阳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许昌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其余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4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但《河南省统计年鉴》中缺少指标a8的2006年-2010年原始数据和指标a10的2000年-2004年原始数据,其依靠已有数据趋势分析估算得到。

2评价方法

2.1权重计算

本文选取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郑州、洛阳和许昌(分别用α、β、γ表示)为研究区,根据各自指标体系的数据序列,采用熵权法分别计算各城市的指标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3结果与讨论

3.1计算过程与结果

根据上述评价方法,计算各城市各年份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权重计算,计算结果见表1。

a.根据公式(1),结合各指标的原始数据,针对郑州、洛阳、许昌3个待评价对象,分别构建其判断矩阵xα、xβ、xγ。

b.针对每一个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根据式(2)、式(3),作各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再根据式(4),作各指标的归一化处理;将计算结果代入式(5)、式(6),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得到不同评价对象指标体系的权重值。

(2)健康指数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

a.根据公式(7),分别对3个待评价对象各自的14个待评价样本建立相应的复合物元Rmn。

b.根据式(8)、式(9),计算各指标的从优隶属度,将Rmn改写为模糊量值形式,得到复合模糊物元Rmn′。

c.根据上述从优隶属度计算过程中确定的各指标最优值,构建标准模糊物元,见公式(11)。同样方法计算得到其标准模糊物元Rm0′。

d.根据公式(13),计算各样本的海明贴近度,以此构造基于海明贴近度的复合模糊物元RH和综合复合模糊物元RH′,即得到基于海明贴近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值(健康指数)。

(3)各要素贡献值计算。将各要素所包含指标的权重相加,得到不同要素的权重值,以此计算得到不同要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贡献值,结果见表3。

3.2逐年总体健康水平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计算结果,绘制时间变化趋势图,见图1。结合表2和图1,分析结果如下。

(1)郑州、洛阳和许昌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表明生态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加强。但是该变化趋势并不明显,主要因为部分指标(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单位GDp能耗、城市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等)有恶化趋势。其中三个城市共42个评价样本中,2013年郑州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好,健康指数为0.7519;2000年许昌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最差,健康指数仅为0.3827。

(2)相同时期内,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郑州、洛阳、许昌,但健康水平的增长速率则为许昌最快、郑州最慢。对于2013年和2000年,郑州市的健康指数分别为0.7519和0.5161,洛阳市分别为0.6305和0.4324,许昌市分别为0.6001和0.3827;从2000年-2013年,上述三个城市健康指数增长倍数分别为1.457、1.458、1.568。

3.3逐年各要素评价结果及分析

(1)以城市为分析对象,结合计算结果(表3)和各要素变化趋势图(图2),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对于自然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社会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而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对于经济子系统,郑州的健康水平略高于洛阳,而两者又明显高于许昌。根据上述对城市三个子系统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三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未来还需要在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上加大努力,社会系统需保持稳步提升。

b.基于五分法,对于城市活力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两市,洛阳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但许昌的健康水平要略高于洛阳;对于城市组织结构情况,郑州的健康水平明显优于洛阳,洛阳也明显优于许昌;对于城市恢复力情况,郑州和洛阳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明显高于许昌,另外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洛阳城市最高;对于城市人群健康情况,洛阳的健康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市,而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其中有8年的评价结果都为郑州城市最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情况,郑州和许昌的健康水平几乎相同,且都明显优于洛阳。根据上述对城市五个主要要素健康水平的阐述,分析未来各城市针对五个要素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以许昌市为例,许昌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在服务功能方面需要继续保持,活力、人群健康方面需要稳步提升,而组织结构、恢复力方面则需要加大努力。

(2)以各要素为分析对象,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各要素健康指数雷达图(图3),分析结果如下。

a.基于三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三角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社会系统的健康水平要高于经济系统的健康水平,进而高于自然系统的健康水平。其中,洛阳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最为协调,郑州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发展,在保持社会系统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系统的稳步提升,并加大保护自然系统,确保自然系统的完整性。

b.基于五分法,从雷达图显示的五边形形状可以看出,各城市组织结构情况的健康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活力情况次之,人群健康、恢复力情况最差。其中,许昌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最为协调,洛阳最不协调。说明未来城市发展要更加注重五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保证组织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促进服务功能、活力方面的稳步提升,提高人群健康,加大自然环境的恢复程度。

4结论

采用频率统计法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地量化各城市具体指标的权重,选择基于海明贴近度的模糊物元模型进行评价,有效避免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观性以及评价标准值难以确定的问题,增加了研究结果的客观准确程度。通过对河南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各个时期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发现在评价期内郑州、洛阳、许昌三市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呈上升状态,但改善的程度并不足够明显,且部分指标有恶化趋势,说明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威胁并未得到根本性缓解。另外,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健康程度差别较大,且不同城市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好,表明未来应针对健康程度较差的要素重点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参考文献(References):

[1]RapportDJ,mcmichaelaJ,CostanzaR.assessingecosystemHealth[J].trendsinecology&evolution,1998,13(10):397-402.

[2]SUmei-rong,YanGZhi-feng,CHenBin.UrbanecosystemHealthassessmentanditsapplicationinmanagement:amulti-Scaleperspective[J].entropy,2013,15(1):1-9.

[3]]SUmei-rong,YanGZhi-feng,CHenBin.UrbanecosystemHealthassessmentBasedonenergyandSetpairanalysis-aComparativeStudyoftypicalChineseCities[J].ecologicalmodelling,2009,220(18):2341-2348.

[4]米凯,彭羽.国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11):129-134.(miKai,penGYu.assessmentindicatorsofeco-cityanditspracticalstatusinforeigncountries[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4,24(11):129-134.(inChinese))

[5]patilG,BrooksR,myerswL,etal.ecosystemHealthanditsmeasurementatLandscapeScale:towardsthenextGenerationofQuantitativeassessments[J].ecosystemHealth,2001,7(4):307-316.

[6]CostanzaR.ecosystemHealthandecologicalengineering[J].ecologicalengineering,2012,45:24-29.

[7]SpiegelJ,Bonetm,Yassia,etal.DevelopingecosystemHealthindicatorsinCentroHababa:aCommunity-basedapproach[J].ecosystemHealth,2001,7(1):15-26.

[8]LiYong-fa,LiDong.assessmentandForecastofBeijingandShanghai′sUrbanecosystemHealth[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14,487(4):154-163.

[9]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6):525-529.(GUoXiu-rui,YanGJu-rong,maoXian-qiang.primarystudiesonurbanecosystemhealthassessment[J].ChinaenvironmentScience,2002,22(6):525-529.(inChinese))

[10]周文华,王如松.基于熵权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模糊综合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12):3244-3251.(ZHoUwen-hua,wanGRu-song.anentropyweightapproachonthefuzzysyntheticassessmentofBeijingurbanecosystemhealth,China[J].actaecologicaSinica,2005,25(12):3244-3251.(inChinese))

[11]胡廷兰,杨志峰,何孟常,等.一种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2):269-274.(HUting-lan,YanGZhi-feng,Hemeng-chang,etal.anurbanecosystemhealthassessmentmethodanditsapplication[J].acta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5,25(2):269-274.(inChinese))

[12]曾勇,沈根祥,黄沈发,等.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2):208-212.(ZenGYong,SHenGen-xiang,HUanGShen-fa,etal.assessmentofurbanecosystemhealthinShanghai[J].ResourcesandenvironmentintheYangtzeBasin,2005,14(2):208-212.(inChinese))

[13]桑燕鸿,陈新庚,吴仁海,等.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7):1280-1285.(SanGYan-hong,CHenXin-geng,wURen-hai,etprehensiveassessmentofurbanecosystemhealth[J].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6,17(7):1280-1285.(inChinese))

[14]秦趣,朱士鹏,代稳.六盘水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动态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37(9):185-191.(QinQu,ZHUShi-peng,Daiwen.adynamicapproachtotheassessmentofurbanecosystemhealthinLiupanshuiCity[J].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14,37(9):185-191.(inChinese))

[15]秦趣,崔小平,代稳.基于未确知测度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环境工程,2014,(8):114-117.(QinQu,CUiXiao-ping,Daiwen.Urbanecosystemhealthevaluationbasedonunascertainedmeasure[J].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14,(8):114-117.(inChinese))

[16]李梦婕,申双和,李雨鸿,等.模糊数学方法评价南京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形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2):107-115.(Limeng-jie,SHenShuang-he,LiYu-hong,etal.evaluationofurbanecosystemhealthinnanjingviafuzzymathematics[J].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2014,14(22):107-115.(inChinese))

[17]秦趣,杨洪.矿业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25(7):33-35.(QinQu,YanGHong.anindexsystemresearchtotheassessmentofurbanecosystemhealthinminingCity[J].JournalofRuraleconomyandScienceandtechnology,2014,25(7):33-35.(inChinese))

[18]田秀华,李永发.基于熵值-topSiS法分析2006至2011年北京与上海城市生态系统健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8(2):44-48.(tianXiu-hua,LiYong-fa.assessmentofBeijingandShanghai′surbanecosystemhealthfrom2006to2011basedonentropy-topsismethod[J].JournalofXichangCollege:naturalScienceedition,2014,28(2):44-48.(inChinese))

城市生态健康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健康;养生之都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聚地,也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个规划合理、生态宜居的城市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如何规划和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满足人们对健康幸福需求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1世纪是生态化的世纪,是人类从工业社会过渡到生态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在城市建设中,哪个城市建设更生态,哪个城市更适宜人类居住,哪个城市的居民健康度和幸福感最高,哪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就更稳定,城市的发展就更快。因此,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焦点问题。“健康养生之都”这一概念伴随着生态文明和城市发展的结合应运而生,体现着人民对绿色经济发展、健康生活文化、宜居生活环境、医疗卫生进步的渴求。

一、必要性分析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拥有人口一千多万,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为豫陕鄂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域次中心城市,豫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第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便利的交通造就了南阳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兴建,人口压力的增加,城市生态压力逐渐变大。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更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下,南阳市打造健康养生之都,把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联系在一起,能够更好的推动城市良性发展,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如:经济发展问题,产业布局问题,环境宜居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人民幸福感问题,市民身体素质问题等等。

二、可行性分析

(一)从自然生态条件上分析

南阳市三面处于伏牛山脉的环绕之下,又有南阳的母亲河――白河从整个城市中心横贯而过,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在众多城市里也是极少见的。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南阳位于渠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南阳城市生态以及优良水质的肯定。从气候上看,南阳处于南北分界线,自古就是农业发达的盆地,温和的气候和发达的农业早就了极高的空气质量,而发达的农业又反过来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在自然条件上,南阳市天然宜居,保证了此地生活的人们呼吸了健康的空气,饮用高质量的水源,为打造健康养生之都打下了基础;而在城市规划上,截止2017年,南阳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在发展时聚焦生态保护,推动了全市生态实现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先后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月季之乡的美誉,是打造健康养生之都的天然地,打造健康养生之都也将使南阳市拥有更多绿色,生态更和谐,环境更优美。

(一)从社会文化条件上分析

南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曾孕育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等历史名人,这对打造健康养生之都有着重要意义。南阳市广大人民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对健康养生理念接受度很高,张仲景中医养生文化更是健康养生理念的直接支撑,宛西制药等一批著名企业积极开发中成药、保健药品和养生药膳,也推动了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此外,南阳市也是河南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人口给城市带来活力的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给社带来了困扰。截止2015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5.69万人,百岁老人457人,全市老年人口比例连年递增,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增速较快,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对医疗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健康养生之都,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市民身体素质,提升市民精神面貌,符合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

三、对策研究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为指导,加强南阳市基础设施与服务建设

南阳市现有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山水文林是南阳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南阳打造养生之都最宝贵的资源。但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城市中出现了一些破坏生态的现象。尤其是在市区河道的治理,空气质量的把控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这需要在南阳市政府的号召下,自上而下地进行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使南阳市的生态环境恢复到青山绿水,甚至更加和谐,为健康养生之都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鉴于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不断加重,增加医疗卫生设施、兴建养老机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都有利于健康养生之都的打造。

(二)合理发展城市经济,以绿色经济带动城市健康养生之都建设

经济发展是一个城市进步的标志。打造健康养生之都和经济建设并不矛盾,尤其是在提倡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在,南阳市要想建成健康养生之都,必须从绿色经济入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旅游业,依托仲景中医资源发展中医药产业,依托南阳市发达的农业现状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

(三)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加强健康养生思想文化建设

源远流长的楚汉文化、张仲景中医文化为打造健康养生之都提供了理论支撑。南阳市应凭借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人民的健康养生理念,提升市民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众多民间的药方、祖传的中药等,弘扬我国的中医文化,增强我市的医疗卫生实力,亦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产业。

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研究健康养生之都的建设,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其进行更好把握,符合城市发展做好顶层设计的理念,也符合我国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且有利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

城市生态健康篇4

硬件与软件

《决策》:中国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如何理解这个理念?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孙逊:健康城市理念的提出是与中国发展的某一阶段有关。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提出过很多的概念,这与执政者的执政理念有关。这一届的政府越来越关心民生,这是很重要的东西。对于民生,老百姓可以触摸到的概念就是健康,这个是他可以直观感受到的。

周旭霞: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城市”理念,认为城市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经济实体,更应该是能够改善人类健康的理想环境;城市应被看作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从一个物质匮乏、短缺的社会,发展成为物质丰富、市民生活的快速提高的社会,城市日益向现代化演进。但同时,也给市民健康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多数城市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遭受破环,市民的健康受到侵害和威胁。如水、空气、食物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但在全国范围内,清洁的水、空气已经成为稀缺,食品安全也使得市民的生活提心吊胆。在此背景下,提出健康城市是符合中国的发展现实,也符合市民的生活愿望。

《决策》:健康城市中,“健康”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几个方面?

孙逊:这个“健康”的内涵,重点还是生理健康,也包括广义上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城市来说,其健康首先是指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老百姓健康水平如何,它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是健康设施,这是硬件方面的指标,包括这个城市有多少医院,人均床位数是多少,平均医生、护士数等,这是体现一个城市健康水平非常重要的指标。

第二是健康服务,这体现的是老百姓主观感受。老百姓看病方不方便,医院服务态度好不好,医疗水平高不高等等,这些都是与健康服务直接相关,属于这个城市健康的软实力。

第三是健康保障,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投入指标,它包含三个数字投入:整个城市的健康投入是多少?健康投入占整个城市GDp的比重是多少?还有就是分摊到每个人的人均医疗费用有多少?第三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第四是健康环境,包括现在大家关注的空气质量、水质量、食品健康,还有城市垃圾分类等,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一个城市生活环境和管理水平。

以上四个方面,对一个城市的健康水平起不同程度、综合性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城市健康水平,而衡量一个城市健康水平最直观的指标,也是最令人信服的指标,就是这个城市的人均预期寿命,如果再进一步,就是健康寿命;就是说,不仅要活得长,而且要活得健康。但后者比较难以统计。

周旭霞:健康城市强调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致力于提高市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我认为应该从城市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健康要素(水、空气、食物等)、人口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健康产业以及全民健身八个方面着手。

其中,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组成,它的核心是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是社会运行的“安全网”、“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健康城市的内在要求和必备条件。

经济发展是关键

《决策》:健康城市的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措施?

孙逊: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肯定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适应的医疗服务水平,是决定一个健康城市最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指标。

随着经济发展,它对环境的破坏可能也越来越大,但我认为环境因素对健康水平的影响,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滞后的过程,这个影响力并不会马上反映出来。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上海是预期寿命最高的城市,达到了80.26岁,北京、天津紧随其后,但这三个直辖市并非环境保护最好的,这说明决定健康城市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之成正比的医疗设施和服务水平。

因此,对我们各个省市的城市管理者或执政者而言,应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在考核城市政绩时,除了GDp、工资水平等经济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健康水平,它体现在这个城市的预期寿命是多少。因此必须根据城市的经济l展水平,合理切割一部分用于健康事业,要开办好医院,引进好医生,尽可能多地覆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实在在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问题,这样才能使城市经济的发展惠及每一个普通百姓。

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老百姓的健康理念。这里举一个城市生活中关系健康的具体例子,比如垃圾分类处理工程,就是一个事关老百姓的健康生活理念和习惯问题。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都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垃圾处理就与城市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何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让老百姓养成自觉的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时政府的各种措施都跟上,这样城市的面貌和治理水平就会上一个全新的台阶。遗憾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可以说还没有一个城市下决心想做好这项工作。

周旭霞:城市问题的重点可归结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或是城市硬件建设和软件维护两方面。城市建设方面,以往过多注重效率,忽视了城市经济承载能力和城市社会与环境的资源消耗等。

城市健康是事关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论题。从健康城市建设和管理角度来看,需要采取的措施是如何将城市方方面面进行要素分解。

首先,通过城市空间的规划改造来解决或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等城市绿地系统,构建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美化城市、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其次,通过加快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逐步增强骨干企业实力,为城市健康发展奠定产业基础。

另外,通过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引导和鼓励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体育健身中来,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观念、一种生活行为,让市民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当前应该最为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促进市民健康素质的极大提升;健康文化作为健康城市建设的基础,是推动健康城市持续发展的内部动力。

最后,通过加大健康文化宣传力度,组织和动员市民广泛参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市民健康素养,促进市民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形成,推进城市健康文化发展。

打造健康城市品牌

《决策》: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地方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孙逊:健康城市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城市的主管领导,我建议有条件的城市想打造品牌,不妨从健康城市这个角度入手,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城市领导者应该着力打造该城市的医疗水平,有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标志。其次,做好城市卫生工作,降低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尤其是恶性病、传染病发病率,对这个城市的预期寿命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统计,以利于前后对比。然后,就是治理好健康环境,这是最具表征的,包括污染企业的治理、城市绿化率的提高、食品质量的保证、空气质量的良好,和垃圾的分类处理等。还有,做好社会养老保险,这是个非常有空间的产业,养儿防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和家庭结构,需要社会来承担这个问题,因此城市建设亟需提高不同层次的养老机构,解决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做好这几个方面,这个城市的健康水平肯定就会提高,就有可能打造健康城市品牌。

周旭霞:政府在健康城市建设的不同领域,应该扮演引导、监管、服务等不同的角色。

一是应该在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机制方面有所作为,二是提供文化、教育、体育以及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居民共同享有的公共资源,其服务效率和设施利用的公平性等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各个方面,是健康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要不断改善的主要任务。三是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城市绿化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生态屏障;园林绿化对于健康城市的意义还在于其宣传教育功能和示范作用;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让市民喝得上干净的水,呼吸得上新鲜的空气,看得到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是健康生活的关键。

《决策》:目前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城市做得比较成功?其创新性做法主要是哪些方面?

孙逊:根据我们的数据调查,在直辖市层面,上海最好,预期寿命最高,其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也走在全前列。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城市层面,做的比较好的是深圳,它整个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工资都比较高,并且它有着强有力的健康保障措施。在地级市层面,江西九江最高,其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是全国首位,其医疗卫生费用也很高,说明九江把财政收入里面相当一部分资金转化为健康城市的资金保障。

就目前而言,各个城市在健康水平方面都还有上升空间,上海、北京等各方面起点都比较高的城市,则应该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上下功夫。例如垃圾分类处理,上海在一阶段大张旗鼓做了一阵,一直动员到居委会,小区里放了各种颜色的垃圾桶,还给每个家庭发了两种小垃圾箱,但由于宣传动员还不给力,监管也不到位,加上最后都是一股脑儿倒在一辆垃圾车里拖走,最终不了了之。这项工作看似小事,却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一项系统工程。很期待上海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跟上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那些全球城市的步伐。今天,上海在地铁、高架、城市地标建设和城市交通管理等方面已让世界刮目相看,不相信解决不了一个垃圾分类处理的小事,问题是领导要把这样的小事当大事抓,当做建设健康城市这样关系到城市面貌、市民素质和子孙万代的大事来抓,就一定能抓好并抓出自己的特色来!

城市生态健康篇5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生活质量;健康城市

一.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也可以叫做生活品质,生活质量的追求虽古已有之,但是概念的提出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Campbell、Converse和Rodgers(1976)正式的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对于生活质量的衡量也提出了多个标准。

由于这一观点最早是经济学家提出的,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等各项数值指标成为了衡量居民生活指标的依据。到了50年代后期,“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进步是质和量的统一”这一观点在西方学者在硏究现代居民的发展状况后提出。对个体生活方式的评估,不仅要观察其生活条件、生活水平,更要分析个体对生活目标取向、主观感受程度。美国政府首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倡导“生活质量”,此后生活质量这一标准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制定发展目标时的重要口号之一。

二.城市森林公园

有学者提出“城市森林公园是指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主要为市民提供森林生态旅游的场所,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森林野趣突出,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和假日郊游等户外活动需求,等同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社会公益性开发型的公园。”对城市公园的范围划分并不十分明确。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首先应该明确城市森林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园、公园绿地、森林公园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环具备着多种功能。首先,从生物生态环境、社会环境讨论城市森林公园的功能:从生物生态环境角度来说城市森林公园经过规划配置,或是保留部分水体环境,与城市其他地区高度的开发形成对比,引进各种动植物品种,营造比较自然、压力较小的生存空间。其次,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说除美化环境与提供居民休闲游憩场所外,还有有抑制降低人口密度、缓解过度都市化、间隔相冲突的土地使用、预留未来公共设施用地、提供社交聚会场所、抒解居民身心压力、安排教育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犯罪事件、提高附近地价等。根据外国学者对克里夫兰市的城市森林公园的研究显示,城市森林公园成为市民抒解压力、休养生息的环境,并总结出远离感与私密感,是城市居民追求都会公园优质经验的特质。

三.城市森林公园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现实意义

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而从欧美经验看,我国正处于由城市化率50%向70%挺进的过程中,即城市化“黄金发展期”的后半段。

大量人口聚集在城市,为城市整体环境带了了一系列问题,环境,社会,经济,粮食等问题也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凸显。由此导致的后果极为严重。一方面是教育、医疗、交通、就业、安全、卫生、住房、环境等方面的“外伤”;另一方面是居民对于城市产生质疑、失望、厌弃、痛恨乃至于仇视等极端心态和行为,这类“内伤”为城市发展埋下潜在隐患。在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问题摆在居民的面前:缺水、限电、排队加油、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堵车长龙,全国房屋价格猛涨,流动人口导致的治安问题,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弥漫在全国的各个大中型城市等等。这些都显示我国部分城市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1.位于城市中心或是城郊附近的城市森林公园成为“健康城市”的重要一环,其功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城市规划方面: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能缓解城市化的脚步,预留部分公共设施用地,并对城市进行分区,缓和城市内部分区的矛盾;

3.卫生安全方面:森林本身具有降低噪音、阻挡扬尘、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一系列优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是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的紧急避难所;

4.城市景观方面:城市森林公园将自然之美带入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软化了城市给人的视觉冲击,美化城市环境。

5.社会治理方面;城市森林公园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机会,给居民提供了社会交往,教育教学,游玩放松、体育锻炼等活动的场所,使市民得到身心和谐,对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起到间接的抑制作用。

6.生态环境方面:与陆地其他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有着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物生产力最高,生态效应最强,同时森林有较为复杂的地形和丰富的形态。城市森林公园保留、模仿或修复自然环境对保护、营建具有地域性、多样性和自我演替能力的局部生态系统进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全民健康的全球策略》中定义健康“并不是单一清楚的目标,他是领导人们迈向进步发展的过程。健康的人有工作能力、参与所在社区的事物;而健康系统则指在家庭、教育机构、工作地点、公共场合、社区及健康相关机构都处于健康状态。它也包含个人和家庭应采取主动态度去参与和解决他们自己的健康问题。”

四.结论

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城市森林公园正是两者互动的媒介之一。借鉴西方国家的健康城市观点,健康城市的最后阶段由治疗转而改善社会环境,从治疗的方式转为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健康篇6

   当前城市与河流现在面临着众多的问题,针对当前城市与河流的诸多问题,当前政府实施了治理技术研究以及相关实践。而后介绍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最终探讨了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抛砖引玉,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借鉴。

   1.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看来,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不管是在概念、内涵方面,还是在评价方法和体系构建方面均处在初级阶段。所以,非常有必要为河流系统管理提供大量的、准确的数据支撑以及决策支持。总体说来,在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理论体系构建、方法体系设立、实证研究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1.1明确、完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与内涵

   纵观外相关理论,笔者发现对于城市与河流健康的概念理解比较模糊、理解片面,并且城市与河流健康内涵的趋向于多元化。并且,相关研究倾向于选择、制定有关的评价方法,而非是清晰地说明或者确定基于社会需求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总之,不确定的、模糊的城市与河流健康概念首先限制了城市与河流健康综合评价体系的良好发展,其次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该评价体系在城市与河流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1.2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健康的理论基础及其方法学

   尽管利用水文特征、水质理化参数、河岸带状况、河流形态结构以及生物群落指标等进行综合的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已经基本达成共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讨阶段,仍缺乏系统和综合的研究;此外,在评价方法方面未能建立针对不同尺度、功能定位、城市化影响下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城市与河流健康评价方法构建和标准化方面仍有待于持续深入。

   1.3拓展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内涵及其实践应用的范围

   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是进行城市与河流管理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它在河流管理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已经受到较为广泛地承认。鉴于当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生境与河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迫切需要以城市与河流流域为整体的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体系。没有综合性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了城市与河流评价对河流管理的指导。

   所以,深入研究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河流健康理论、评价方法、案例实证分析等,不仅仅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更有助于推广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相关理念和相关方法,并为特定区域的水生态保护、生态修复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2.1目标原则

   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性与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既要强调保护于恢复河流系统的重要作用,更要认识到人类社会适度开发河流资源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寻求开发与保护的共同准则,即强调利用评估的方式,明确城市与河流在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自身健康状态,并描绘出其变化趋势;进而通过河流的科学管理,让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与发展的轨道。进一步拓宽河流生态保护的理念,仅仅要求城市与河流的可持续利用这一方面用以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然是不够的,更加应该确保河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来“保驾护航”,说到底,就是要求河流自身和人类需求的持续协调。

   2.2多维原则

   多维综合评价试图以水系、流域、河流等不同空间维度为研究出发点,并在该出发点上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重视流域水文、生态的时间关联和空间联系,分析实现多维信息综合的有效途径;因此,成为了河流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城市与河流综合评价必须强调等级和维度概念,同时运用多维度特征信息,掌握流域等级系统并确定不同等级系统的关联,向城市与河流管理工作者提供综合的现状背景资料,并指导当前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和恢复工作的顺利开展。多维评价的内容包含微观、中观、宏观等空间维度以及短、中、长等时间维度,它是空间维护和时间维度的合理选择与有机结合。

   2.3实施原则

   长期以来,适应性管理被公认为是管理复杂流域的有效方法。它利用规划、监测、反馈、调控等方式,明确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性尤其是不确定性。所以,它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行为的针对性、管理结果的成效性。尤其是该方法与河流管理的集成中提出的要求;对于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要求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能够结合生态系统、认识水平以及管理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之贯穿于设定管理目标、确定管理方案、后评估等关键环节的全过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强化目标监测与后评估。

   2.4参与原则

   城市与河流健康将影响相关的河流管理行为和过程。参与群体:对各主要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予以充分考虑,包括政府管理者(环保部门、水利部门、水务部门、林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流域管理部门等)、专家(环境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水利学、社会学等专家)、一般公众(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河流沿岸居民)等。

   3.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方案的合理选择

   3.1评价标准的选取

   当前,无干扰状态或者微干扰程度的状态是否能够作为城市与河流健康的评判基准,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原因是城市与河流水环境综合评价的标准必须是动态的、灵活的,因为生态演替阶段、气候变化、地质构造变迁、人类生态价值以及社会历史文化氛围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城市水环境综合评价标准的不同。所以,相关的评价标准需要在专家评判之后,并结合现有标准规范来进行具体地确定。

   3.2评价指标选取

   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守以下几点要求:既可以客观反映生态系统的实际状况,又可以度量的综合参数;既要不受特定地域限制,又要易于比较;既能够考虑对人为压力的敏感性,又能够要求对自然变化的稳定性。

   3.3流域尺度选取

   该方面需要评价流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植被覆盖、流域水力干扰机制、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等一系列因素对城市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以及各组成部分健康状况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因此,考虑人类的价值,则需要选取较大尺度。

城市生态健康篇7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

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

文化氛围不好等。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城市生态健康篇8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理念,加快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着力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健康中国样本”夯实基础。

二、重点建设领域

(一)普及健康生活。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各类媒体加大健康科普力度,广播电视、报纸开设和规范健康栏目,积极拓展新媒体健康教育。到2020年,通过大众传播媒体接受健康科普的人群比例达80%。继续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组建健康生活指导员队伍,引导居民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充分发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的辐射效应,打造一批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开发并推广促进健康生活的技术和用品,把促进健康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媒体健康专栏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全覆盖,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开展健康下基层宣传“五进”活动2000场次,建成省级健康社区80个,健康单位200家,省级健康促进学校全覆盖,打造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广场)、健康文化长廊、健康小屋、健康一条街等支持性场所100个。

(二)优化健康服务。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特别是全科医师队伍建设,补足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规范妇女儿童和农村人口的健康管理,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加强传染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中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到2020年,全市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55%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90%以上,公众自救互救单位覆盖率达90%以上,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5%以上,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实现全覆盖。

(三)完善健康保障。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群全覆盖。推进医疗养老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养老、医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统筹城市和农村养老资源,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衡发展,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确保所有老年人口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建立覆盖全过程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保障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到202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基本医保参保率均达98%以上,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40张,全市已经创建成为国家卫生镇(县城)的地区达到健康镇(县城)标准的占50%以上,30%以上的省卫生村、社区达到健康村(社区)标准。

(四)建设健康环境。统筹规划、设计、建设城乡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公共厕所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其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水源保护,开展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大力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建立完善低碳、便捷安全的交通体系,促进道路交通安全,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统筹治理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处理,建立餐厨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杜绝“地沟油”返回餐桌。加强城乡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创造舒适、规范、整洁、放心的消费环境。到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乡水质监测持续保持乡镇、水厂全覆盖;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73.9%以上,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47微克/立方米左右,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标准的城市比例为100%;城市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达80%。

(五)培育健康人群。着力建设“优生之城”,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提高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儿童保健等妇幼健康服务覆盖率。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制定实施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群体及残疾人等群体的健康干预计划。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定期开展健康素养监测调查,提高干预效果。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严格落实公共场所控烟措施,降低烟草相关疾病发病水平。推广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模式,鼓励成立形式多样的健康自我管理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体育设施布局和管理,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以筹备省运会为契机,重点推进大型体育场馆、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升管护平台智能化水平。实施农村健身设施提质工程。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乡镇建有内含5个运动项目的室内全民健身中心,所有行政村建有体育活动室和“五个一”运动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推广“运动是良医”的理念,在群众聚集的体育休闲公园打造集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与一体的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及数据分析能力,建立运动处方库,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健康文化产业发展,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文化作品,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到2020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左右,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4%,全市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0%,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10万和5‰以内,有组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锻炼总人数的比例达50%以上,达到《国民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93%以上。

三、落实各项建设任务

(一)建设健康城市

1、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进一步深化“十大主题健康促进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健康“细胞”工程。积极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建设。健康社区建设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健全文化体育设施,向家庭和个人就近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面、连续性、综合,建立完善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不同地域、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社区居民的融合,倡导团结和睦、积极向上的邻里关系和家庭氛围。健康单位以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积极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保障饮食安全和营养,控制吸烟危害,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和单位文化。健康家庭建设以家居环境整洁、家人身心健康、家庭文化和谐等为主要内容,以关爱家庭成员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为重点,改善家庭生活品质,提高家庭健康水平,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2、完善健康管理模式。推进医防结合,建立健全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组织体系。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纽带,通过整合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等信息互联共享,以大数据支撑群体疾病预测和个体化服务。发挥红十字会“自救互救自愿者服务队伍”作用,做好公民自救互救知识普及和体验馆建设工作。发挥中医预防保健优势,拓展“治未病”、中医特色康复等服务;探索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组建中医药健康服务团队,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开展融合中医药健康管理理念的健康服务。推进全民预防保健服务,积极发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疾病预防等服务,规范发展母婴护理、养生美容等服务市场。对居民的健康危害因素及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防治结合、联防联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3、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强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餐厨垃圾管理,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加强污泥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加快城市公厕建设,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改进城市环境卫生保洁方式,推广降尘、低尘清扫作业方式,扩大机械化清扫保洁作业范围。多措并举改善住区环境,完善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配套,逐步开展市县无障碍环境建设。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更新提升,推进适宜养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打造“绿化、美化、舒适化”的高品质宜居空间。

4、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蓝天工程,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优化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全面整治淘汰10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进一步强化石化、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废气治理,实施工业烟尘、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实施大型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工程,推进石化、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查与综合整治,石化、化工行业全面推广“泄漏检测修复”技术,完成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废气排放源整治工作。强化联防联控、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机动车尾气、施工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禁烧等污染防治,有效解决复合型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5、提升供水保障和水污染防治水平。健全城市供水应急和预警机制。加快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形成“双重水源、双重保障”能力。健全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饮用水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饮用水卫生监测能力建设,定期监测、检测和评估饮用水源、供水单位出厂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并按时向社会公布。加强南水北调沿线和淮河入江水系环境治理,实施市三江营饮用水源地暨南水北调水防治项目,着力推进沿线工业污染治理、船舶交通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良好湖泊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湿地生态修复,到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省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75%以上。开展重点水体、重点断面达标综合整治,重点实施槐泗河、古运河、仪扬河等水体整治。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河道治理,组织开展入湖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保障行动。市区于2019年底前,其它县(市)于2020年底前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所有入江、入湖支流消除劣Ⅴ类水体。

6、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因地制宜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群落的营建,利用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提高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度。推进七河八岛、三湾、宝应湖等生态中心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到2020年,自然湿地保护率达50%。持续推进“绿杨城郭新”行动计划,市区每年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4%,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41.8%、绿化覆盖率达44%。加速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均衡公园绿地布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加强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积极探索“生态+休闲旅游”、“生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开创绿色发展的新局面。

(二)建设健康村镇

1、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违章建筑,疏浚坑塘河道。结合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实施,引导规划发展村庄,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建立村庄保洁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聘请保洁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物的综合利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生物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规范收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禁止焚烧秸秆,引导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加强规范种植和绿色养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大力开展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到2020年,沿江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均要建成省级以上卫生镇,高邮、宝应省级卫生镇比例达70%以上;加强卫生村镇动态管理,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健康村镇建设奠定基础。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完善道路、环卫、电力、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全面实施“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发展农村客运,推进宽带普及。健全覆盖所有自然村庄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提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强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强化一体化推进、规模化建设和专业化管护,到2020年全市行政村村部所在地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在城乡统筹区域供水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到村组、到农户的管网改造。建立健全供水设施维护的长效机制,加快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建设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改造,鼓励开展四格式、纳管式、集中式的生态改厕,加强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乡镇卫生院、集贸市场、公路沿线等区域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加强改厕后续服务和管理,教育和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卫生厕所。到2020年,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以上。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强化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工作,全面落实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控制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强化医联体建设,提升18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便农村居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加强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常见病、多发病、急诊抢救、二级以上常规手术、正常分娩、儿科和部分危急重症等的诊疗水平。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馆建设,积极发展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药服务。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保证村卫生室正常运转。

5、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拓展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和环境整治服务功能,广泛普及疾病防治和卫生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和帮助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全完善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场所,积极发展乡村特色健康文化。建设农村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培养农村文体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带动开展简便易行的群众性健身活动和科学健身知识讲座,鼓励和支持农村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措施,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促进项目的拓展。

四、强化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制定有利于居民健康的公共政策,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审查制度。市、县两级爱卫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推进目标管理和责任制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机制,制定有利于健康的公共政策,将健康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政策之中,不断增强推进工作的整体合力。

(二)落实配套保障,创新投入方式。多渠道、多层次构建健康城市、健康村镇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落实经费保障,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落实财税减免、专业人员培养等配套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其他组织和个人赞助捐款,推动健康事业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健康篇9

关键词:健康城市;体育健康促进;社区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7-0020-03

aStudyontheHealthpromotionofSportsanditsFunctionsintheConstructionofHealthCity

LUDongxu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LiaoningChina)

abstract:onthebackgroundofthehealthcityprogramandbasedonthetheoryofhealthpromotionputforwardbywHo,withliteraturereviewandlogicalanalysis,theconceptofhealthpromotionofsportsanditsstatusandfunctionsaresuggestedaswellaselaborated.thestrategiestocarryitoutarealsodiscussedinordertoprovidesomeideasandsuggestionsforpeopletoexplorethepotentialofsportsinthehealthcityprogramandthehealthpromotion.

Keywords:healthcity;healthpromotionofsports;community

建设健康城市(HealthCity)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应对快速的城市化趋势及其人类健康所受到的威胁而提出的应对策略。wHo指出,健康城市是指“能保障广大市民健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1]也就是说,在建设健康城市中,要动员城市的各个方面,为提高市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发挥更大作用。本文以健康促进为切入点,以wHo提出的健康促进理论为依据,提出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旨在将体育融入到健康城市的创建行动中去,充分发挥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通过对体育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促进中的地位、作用的阐述和实施途径的探讨,为使体育能在健康促进和健康城市的创建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供参考。

1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地位和作用

1.1体育健康促进的概念

我们将体育健康促进界定为:体育健康促进是以改善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为目的,以体育干预为手段,改善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形成有益健康的体育意识;完善体育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

体育健康促进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们科学的体育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体育健康需求,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生命时程。

也就是说,体育健康促进是利用体育手段来优化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过程;通过体育健康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形成符合健康要求的体育意识;通过对运动不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科学选择和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活动;对普通人群来讲,体育健康促进不仅局限在增强体质,而且还要利用体育行为干预和控制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延长健康生存年龄。对于慢性病人群和伤残人群来讲,体育健康促进可以改善病人的病理状态,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其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1.2体育健康促进的地位

1.2.1体育健康促进是创建健康城市中的重要一环

wHo提出的健康城市策略是以人的健康为切入点,把所有的与人的健康有关的问题都综合在一个整体的概念之中,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它把由各种措施组成的疾病控制、促进健康的活动整合成一体;也把影响城市居民行为并直接影响健康的各种政策和环境的支持整合成一体;更需要社会中不同部门之间互相合作形成网络系统作用,而决非只是卫生部门的单独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城市的健康资源,围绕着人的健康这个中心环节,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需求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发展整体。

体育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的社会组成部分,在建设健康城市中,它的服务对象是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全体居民。居民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是构成健康城市策略中健康人群的基础。体育健康促进是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开展的体育行为干预,使所有不同人群的健康素质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1.2.2体育健康促进是常见慢性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手段

体育健康促进不仅能增强人的体质,提高健康素质,在某些慢性疾病尤其是各种现代“文明病”的控制和积极防护中是其他医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医学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影响人类健康和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经由过去的以各种急性传染性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尤其是在居民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肥胖症和糖尿病等所谓的各种现代“文明病”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很多慢性病是一种长期累积性,不能自愈,也不可能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2]

体育的健身、健心和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是不争的事实,得到了人们的共识。运用体育手段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形成良好、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常见慢性疾病,是值得进一步强化和推介的,也是建设健康城市中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体育健康促进是党的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旨在明显“改善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3]

自《全民健康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以来,经过体育部门的积极努力,将全民健身作为一项“工程”正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体育在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中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医疗卫生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保护和增进国民健康。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在各级卫生部门的努力下,卫生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基于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不良行为、习惯和不良生活方式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入。卫生部门也正在不断地拓展服务领域,调整服务结构,改善服务方式。多年来,卫生部门已经注意到体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关系,由于部门职能范围的限制,未能充分开发体育在疾病预防和疾病干预中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列为我党和政府的优先发展的一项长期事业。无论是以体育系统为主管部门开展的全民健身还是以卫生系统为主管部门开展的健康促进,两者都以提高国民的健康为宗旨,是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两个途径。

提出体育健康促进,就是以健康促进为切入点,有利于加大力度协调、整合社会各个部门尤其是体育和卫生部门的力量,实现体育、卫生等社会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在不断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这一长期事业中,进一步拓展体育的功能;有利于推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广泛地开展健康促进工作。

1.3体育健康促进的作用

1.3.1体育健康促进可以增进各类不同人群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健康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这一界定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能够通过调节现代社会生活的各种压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来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健康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体育健康促进不仅强调一般人群的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更强调对其他患病人群疾病状态的干预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根据病理学理论,疾病发生、发展具有以下的几个阶段:即在从正常人高危人群(亚临床状态)疾病并发症死亡。[4]

针对这一过程,从任何一个阶段实施干预,都将产生明显的健康促进效果,干预越早,效果越好。通过健康促进(包括体育健康促进)针对不同阶段的人群特点实施干预,可以使不同人群的健康状态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改善。

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为人们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提供了可能,使无病人群能够在全面增进健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蚀,保持自身良好的健康状态,延长健康生命期。

对于慢性病病人,体育健康促进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干预病人的病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改善和提高他们原有的健康水平,减少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自身的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1.3.2体育健康促进可以减少医疗开支

“慢性病多为终身性疾病,预后差,并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及残疾,使存活者的生命质量大大降低”。[5]这类慢性终身性疾病的病痛和伤残不仅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社会和家庭负担不堪重负。在我国,慢性非传染病医疗费用的增加直接造成了我国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在卫生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十五”时期,卫生总费用逐年增加,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尽管2004年有所回落,但是卫生总费用仍然占GDp比重5.55%。[6]由于医疗费用的增加,使慢性病人的家庭承受着过重的负担。

对个体而言,开展体育健康促进,以其经济上较少的支出,在控制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中,尤其在改善病人的病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3.3体育健康促进有助于体育人口的增加

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们体育活动参与程度的反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到2010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体育健康促进将体育主动融入到创建健康城市的健康促进运动中,通过倡导人人参与,将体育行为干预同提高不同人群的生活质量、预防、治疗和控制疾病联系在一起,引导居民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从事相应的体育活动,促使人们将体育活动融入到生活中,养成体育行为习惯,优化生活方式。这无疑将不断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

1.3.4体育健康促进有助于健康城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wHo于1996年4月公布了健康城市的十条标准,其中包括为市民提供卫生和安全的环境;提供各种娱乐和休闲活动场所,以方便市民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赋予市民选择有利于健康行为的权利;使人们更健康长寿和少患疾病等等。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不是一个达标指标,而是一种逐步改善的进展性动态指标;其核心是,一切要围绕着人类的健康,使城市成为由健康市民和适合于人类生存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体。

通过体育健康促进的开展,动员居民的广泛参与,使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让城市更有活力,充满生机;为满足体育锻炼的需要所提供的各种体育设施,点缀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和各类健身活动点,不仅使城市生活更加方便,更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这样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正是健康城市的指标体系中一个具体要求。

在体育健康促进活动中,尤其是在与同伴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中,居民们可以通过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加各类活动,通过相互间体育动作技术的交流,甚至通过各种生活琐事的沟通,达到感情的宣泄和相互间的理解,丰富家庭生活内容,维系亲情;邻里们在体育活动中相识并建立联系,相帮并建立友谊;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这有助于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2以社区为基点,构建体育健康促进的操作平台

2.1构建社区健康促进协调机构,整合社会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和力量

鉴于健康促进和建设健康城市并非是某一部门的单独行动,更不是卫生部门独木能支的。2005年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健康促进委员会,此后,全国许多城市都成立了市一级的健康促进委员会负责本市的健康促进工作。然而,由于健康促进的操作平台是在社区,因此,有必要在社区层面成立健康促进委员会,定期研究、组织制订推进健康城市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具体政策、规划和工作计划,协调社区的健康促进工作。

协调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社会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更好地推进健康促进和健康城市建设。同时,从政策层面,可以为健康促进的开展和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证。

开展体育健康促进,就要充分利用在社区层面由健康促进委员会所搭建的合作平台,构建社区体育健康促进的组织体系,弥补体育本身在人财物等方面的不足,积极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活动,使其在改善和提高不同人群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图1)。

2.2依托社区大力开展体育健康促进

在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统筹安排下,辖区内各部门和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健康促进。在健康教育方面,对于有关卫生、疾病控制和营养知识方面的宣传,要以卫生机构为主,有利于市民的认可和接受。体育部门要主动开展有关体育健身理论知识的宣传,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体育不仅是健康促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在行动上,针对人们的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要面向全体居民,在社区积极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利用创建健康城市的有利环境,分别结合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展普通人群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人群的体育行为干预,优化生活方式,开发和引进各种适合于不同人群特点的体育活动,提高全体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率,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

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医生为核心、以健康促进使者(志愿者)为支撑、以辖区内相关专家学者为后盾的体育健康促进服务队伍。

完善居民健康促进监督制度,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建立居民的健康档案,加强对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和体育活动的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反馈,指导居民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行为干预。建立体育健康互助制度,发挥健康志愿者的作用,帮助体育弱势群体开展各种体育行为干预。建立辖区内企、事业单位体育行为干预制度,确保成人体育健康促进的实施。整合社区的各类学校、企事业等单位体育设施和其他各类资源,由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制定统一开放、管理政策,为体育健康促进提供必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体育设施网络。开展体育健康促进是政府各部门的职责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委员会”的协调下建立社区体育健康促进发展资金,在社区层面按着一定比例提取各部门和组织如疾控中心、民政部门、青少年和妇女组织等本部门的经费,这有利于经费的合理支配,形成1+1>2的效果。总之,社区是体育健康促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的协调下,可以有效地整合辖区内体育和卫生等部门的人、财、物资源。这是实现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有效途径。

3结语

建设健康城市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生存空间和保证居民的健康。健康促进不是卫生或其他任何一个部门单独能实现的,它强调充分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促进人类的健康。体育健康促进是人们体育运动预防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减少疾病症状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治疗某些慢性病的有效措施,更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全面增进健康的有效手段。

在健康促进的国际运动中体育已经成为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美国“健康公民2000年”的成功实施和“健康公民2010年”规划的制定就是众多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密切合作的典范。我们认为,提出体育健康促进,以卫生和体育部门为主,整合其他职能部门的力量,制定健康促进的规划,是健康促进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玄泽亮,傅华.城市化与健康城市[J].中国公共卫生,2003,(2):236.

[2]王陇德副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会上答记者问[o/oL].2004.10.12[2005.6.5],moh.省略/news.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8-19.

[4]卫生部.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编写说明.[o/oL].2004.10.2[2005.6.5],moh.省略/public/open.

[5]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o/oL].2006.5.12[2006.6.12],moh.省略/public/open.

城市生态健康篇10

产城互动建设生态乌当

:贵州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乌当区要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标志性项目,加快培育大健康医药、大数据电子信息及其他产业快速发展。乌当区如何找准发力点,立足生态优势,形成独特的产业发展定位?

常文松:乌当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贵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贵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今年年初的区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了“推进产城良性互动,打造生态健康之区”的总体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讨论和探索,立足于乌当良好的区位、交通、生态、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初步形成了发展定位:城市功能定位为承接贵阳市核心区城市功能疏解的现代化新型城区,市民的“周末花园”,面向西南、中南以及泛珠三角的区域性夏季休闲度假区和养生养老目的地,贵阳市重要的山地生态高效都市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区;产业定位为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贵阳市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聚集地。

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

:省委提出贵州要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在近日首届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大会上乌当区被授予“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称号,作为贵阳市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乌当区如何抓住优势建成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引领示范区?

常文松:大力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是省委、省政府守住两条底线、推动后发赶超的战略部署,是全面打造贵阳发展升级版的重要支撑。乌当区发展大健康医药产业,必须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推动产业量质齐升,我们将抢抓省、市有关支持政策,通过壮大培育现有企业和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医药制药企业和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养生养老康体健身中小服务企业,以及一大批专业从事医疗保健养生文化服务的创客团队,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努力形成布局科学、产业集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乌当区在全省大健康医药产业中的领军地位。

到2020年,力争产业规模在省、市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培育规模以上医药企业17家以上,其中50亿元医药集团2个,30亿元医药企业3个以上,10亿元医药企业5个以上。培育20个产值上亿元单品种。建好乌当健康医药产业园,建成3个以上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区,5家规模化高端民营医疗机构和高档养老服务机构。

:发展大数据产业是贵州省实现后发超越的创新性产业方向,是贵州省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在这个大背景下,乌当区如何建设贵阳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特色食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产业聚集区?

常文松:发展大数据产业是省、市的重要战略。乌当区将抓好大数据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齐头并进、重点突破”的原则,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产业的市场化水平,探索大数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市“701”项目,重点加快与华为、贵州广电网络合作的智慧城市基础网络及数据中心、高速光纤传输与无线wiFi网络等项目建设进度,形成大数据数据源采集的天地双网,为智慧城市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加快智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安监等项目建设,全面深化民生、产业、政务服务、环保等各类智慧应用,创建良好的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环境。注重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教育、医疗、就业、学习、出行等方面的智慧项目建设与智慧应用,让人民群众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大数据时代的成效和便利。

加快大数据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注重利用大数据资源和手段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探索新产业业态和新商业模式,重点促进医疗保健服务与大数据结合、医药流通与物联网结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数据中心、呼叫中心、智慧物流中心、电子商务,同时强化围绕医疗保健服务、教育产业的智能硬件(穿戴设备)研发制造。到2017年,全区计划引入国内外大数据产业领先企业3至5家,实现产业规模达百亿元。

培育旅游打造贵阳“后花园”

:今年在我省举办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乌当区的香纸沟景区是重要的观摩点之一,这对乌当发展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温泉旅游带来那些机遇?

常文松:我们将以首届中国山地生态旅游节暨乡村旅游国际会议为契机,通过重大活动倒逼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形象面貌、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服务能力,目前正按照国家5a级标准,全面推进旅游节观摩点香纸沟景区建设和观摩点沿线提升打造,同时由贵阳市农委、贵阳市旅发委和乌当区政府发起主办了“火红乌当、相约十月”贵阳市首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活动。通过精心组织一系列活动推动城市居民到农村休闲观光,宣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美丽乡村、都市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精品乡村酒店,吸引市民消费,扩大内需,更好推动我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打造乌当多元化的山地生态旅游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培育旅游经济增长点。

:2013年7月,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到乌当调研时提出“把乌当区建设成贵阳市民的‘周末花园’”。时隔两年,乌当区破解陈刚提出的这一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的发展命题情况如何?怎样把乌当建设成“生态良好、景色怡人、功能完善、业态丰富、特色浓郁、文明友善”的贵阳市民生态健康“周末花园”?

常文松:乌当建设“周末花园”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山水林田兼具,全区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市级风景名胜区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森林公园1个;省、市、区文物保护单位26个,还将陆续建成乐湾国际旅游综合体等4个纳入全省“5个100工程”的重点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