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低碳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14

乡村低碳发展篇1

乡村旅游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其未经雕琢的原生之美、田间树下的葱茏之美、当地居民的纯朴之美,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自然资源;在乡村旅游景点中,蕴含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祖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长久以来的风土民俗等,这些便是低碳旅游的人文资源。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乡村旅游得到了众多城市居民的青睐。农家乐、野外游等,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旅游选择。加之政府、旅行社等加大了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这也成为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低碳经济视阈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将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相融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就目前来看具有广阔的前景,如何使乡村低碳旅游呈现出自己的特色,与农业经济交相辉映,是乡村旅游面临的主要发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树立低碳经济理念

随着低碳经济与我们的生活日益密切,人们周围的低碳似乎随处可见,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低碳工业、低碳农业等,被冠以低碳的词汇不胜枚举。尤其在当前发展较快的乡村旅游业中,为了使乡村绿色、天然、纯朴、归真的特点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乡村低碳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多旅行社以低碳为卖点吸引游客,多数媒体也在极力宣传低碳理念,很多乡村旅游地也推出了低碳的旅游产品。当前,乡村低碳旅游的理念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心理层面的基础。

(二)创新低碳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各地的地理特征、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所以在开发乡村低碳旅游时,不能千人一面,全部采取一种模式开发,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低碳旅游,同时还能够推动当地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新是发展的助推剂,在借鉴国内外乡村低碳旅游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更要不断总结、创新,走出一条有别于他人的成功之路。比如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开发乡村低碳旅游的模式便大相径庭,在具体模式选择时,不能将其他地区成功的模式硬套在本地区,而应立足于自身特点、周边受众的需求、当地政策的导向等,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发。

(三)构建低碳乡村旅游产业链

农业是乡村生存之根本,乡村低碳旅游应以低碳农业为突破口,打造可循环发展的农业基地。而后再以循环农业为立足点,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以低碳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链,使乡村低碳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省绵阳市双泉村以沼气为循环资源开发了低碳旅游产业链。将鱼塘、果园作为旅游景点供游客垂钓、采摘,以绿色有机食品为旅游特色产品,乡村旅游发展的势头十分良好。双泉村还利用清洁能源解决出行问题,如电瓶车、自行车等,居民和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最后成为生成沼气的原料,将低碳贯彻到旅游中的每个环节。双泉村这种将种植、养殖融入到乡村旅游的做法,使该地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低碳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切实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四)开发低碳乡村社区

开发低碳乡村社区是促进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另一有效方法,不但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还能拓宽乡村低碳旅游的景区类型。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对乡村社区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力求保持乡村住宅的原貌,这一举措能够有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开发低碳乡村社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应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尽可能的使用环保型的建筑材料和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政府应鼓励乡村实行低碳生活,并向社区居民示范生活中如何践行低碳。力求将低碳乡村社区打造为一个集休闲与低碳为一体的生活体验区。

(五)基于政府主导的低碳保障

乡村低碳旅游离开政府的支持便会孤掌难鸣,所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有明确、清晰的政策指引,政策是乡村低碳旅游发展的指明灯,能够照亮前行之路,使乡村低碳旅游沿着正确的路线向前发展。二是要有科学的规划,乡村低碳旅游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要在合理的规划下科学有序、有的放矢的向前推进。三是政府应给予乡村低碳旅游以资金支持,资金是项目运行的前提和保障,资金无忧乡村低碳旅游才会发展无忧。四是应加强对乡村低碳旅游的宣传教育,要将低碳理念根植到每位经营者、游客、工作人员的心中,才会最终落实到行动上,在景点设置上,应布置一些低碳宣传的标语,使游客在游玩中能够自觉的行低碳之举。

三、结论

乡村低碳发展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城乡一体化;金融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71-03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城乡一体化是指我国的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从各自的优势出发,谋划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和富裕的方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城市郊区农村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然而,作为湘中传统工业重镇,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农业发展模式与低污染、高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目标不一致,这就需要制度、技术、人才等一系列的扶持。而众所周知,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和血液,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同样,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也需金融扶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确保3年内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衡阳现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难以发挥作为农村经济核心的作用,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本文分析金融支农不足的总的概况,农村金融空洞的凸显所致的资金供给不足的深层原因,以及提出如何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推进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措施。

1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创新金融体系的必要性

衡阳是农业大市,目前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倡导低碳经济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规模性调整和升级,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两型产业”,这种发展模式是资本和技术高度密集的结合,而目前的金融扶持明显不足,这就需要降低分散风险的金融创新。

1.1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不足

考察历年来金融业在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四个行业的信贷支出规律可得出金融业信贷支农明显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投资主体,它在农业投资领域的地位也因此逐渐弱化,金融机构对农业投资的地位明显增加,从2000年的4792.4亿元到2007年的15428亿元,[注:资料来源:stats.省略/]但从下图的趋势线可看出,虽农业贷款曲线一直是往上延伸的,农业支出占金融业信贷的比重、农业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都出现大幅度下降。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之后,金融业对农业的贷款从2003年开始逐步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和比例远不及金融业对工业的贷款。

2000―2007年金融业在工业、商业、农业、建筑业的信贷支出图

衡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推广等开发性资金缺口巨大。据估计,衡阳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急需10个亿,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需求31.5个亿。而近3年来,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每年分别只有1.89亿元、1.87亿元、2.58亿元,分别占财政总支出的6.54%、5.57%、6.69%。[注:资料来源:红网]这部分资金绝大多数是相关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而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2008年年末,衡阳市各项贷款余额276亿元,其中7县1区各项贷款余额132亿元,而农业贷款只有44亿元,不到全部贷款的16%,不到县区贷款的33%,且大部分集中在县城,造成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1.2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不足深层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国家有利的宏观金融政策的缺乏,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空洞化现象凸显,从而造成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

(1)农信社发展缓慢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商业化改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直接表现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网点设置的城镇化、资金流向的城市化和从业人员的城镇居民化。农信社的贷款实际上只覆盖了20%左右的农户,大量资金没有用于农村,而是被抽调到城市用于城市建设、投资购买各类债券和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等。

(2)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缺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初是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农副产品合同收购、农业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国家政策性专业银行。但是,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成本较高,业务单一,服务农村经济的政策缺陷明显,难以承担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衡阳近4年农业政策性贷款累计下降约1.5亿元。

(3)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服务网点减少。在“商业化”转化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注重集约化经营,不少县域内的分支机构大量撤销,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和放款权,截至2007年,共撤销了33000多个县级以下营业网点。同时,各国有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将内部的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等不断向城市转移;管理机制上,经营重心城市化,核算单位上移,基层营业机构及县支行的贷款审批权限和财务权上收;业务对象上,将重点放在开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很少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4)农村邮政储蓄成为资金漏斗。邮政储蓄利用中央银行的高存款转存利率的优惠政策和网点优势,存款近年来超常增长,截至2006年3月,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同期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9.7%,联网网点超过3.5万个。由于邮政储蓄奉行“只存不贷”的行业定位,邮政储蓄70%以上的存款来源于县及县以下地区,与之相对的是98.63%的资金用于同业存放和证券投资,几乎全部流出农村。

(5)非正规金融的体外运行化。由于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和企业融资的需要,使得民间金融活动在县、乡(镇)农村地区十分活跃。据中央财经大学李建军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地下信贷的规模大概介于7405亿~8164亿元,地下融资规模占融资规模的比重为28.07%。但长期以来,由于民间金融一直被排斥在正规金融体制之外,没有合法地位,处于一种半公开或完全地下的状态,缺乏政策及法律的规范支持和监督,因此,目前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潜伏的风险也较大,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

2促进衡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创新

2.1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指出,2010年的金融创新由前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转为健全金融体系。衡阳要解决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金融总量不足,还要面对农村金融资源外流这一现实,就应该对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并加强政府引导,创建一个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合作金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和民间金融合理分工、适当交叉的体系。

(1)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首先,建立农信社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各级联社、农村信用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职责,完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形成权责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要把产权制度改革与完善法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把完善内控制度和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农信社必须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和电子化网络平台建设,使所有农信社都能接入人民银行的大额和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尽快解决农村信用社资金汇划、汇兑困难问题。并开展工资、代收话费、代办保险等业务服务。最后,创新信贷产品,增强支农扶农功能。农信社要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拓展小额贷款用途。要将不同功能、不同性质的贷款产品捆绑在一起,支持农民专业化、企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发展。

(2)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借鉴国外经验,立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农业发展银行要从制度和业务发展两方面来创新。首先,资金筹措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的显著特征是成本费用低、量大集中、相对稳定和可用期长。所以它应逐步减少对中央银行的依赖,改变目前资金来源渠道过窄且不稳定的现状,逐步拓宽融资渠道。其次,治理结构方面,可以考虑成立由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农业部等部门负责人和若干独立董事组成的董事会。日常经营活动实行董事会下的行长负责制,成立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最后,要把业务向生产领域延伸,积极扶持具有较好收入现金流、能够还本付息的农业产业化领域,成长性强、带动面广、信用度高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术和市场成熟、农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农科技项目以及为大中型龙头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上下游农业小企业。

(3)引导农业银行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继续完善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和经营业务分离,拥有城乡两个市场、实现城乡联动发展是农业银行的独特优势,农业银行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涉农资金供给和创新信贷投放机制,在做精、做大、做强城市业务的基础上,稳步做细、做广农村业务,实现城乡的联动,为农村提供多种形式的中介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

(4)创新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机制。邮政金融的资金漏斗一直为人垢病,要积极开辟新的资金运用渠道,鼓励和支持邮储将一定比例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邮政银行转存人民银行的资金可按一定比例留给当地人民银行调度使用,通过再贷款形式由农村信用社放贷给农业企业和农户或者允许邮政储蓄与农信社签订协议存款,将资金交由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和农村地区。也可通过购买投入农业农村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或其他农村金融债券,使资金回流农村。

(5)规范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是分散的、多元化的,因此要根据机构多样化的原则来创新,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率。要本着“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和国际慈善组织共同参股,新设社区银行、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和小额信贷组织等多种农村金融机构。但在允许民间金融准入的同时,也必须设计好其市场退出机制。允许运转不灵、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严格按市场机制办事,保证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要给民间金融以应有的保护。政府要通过法律保证各项合同、协议的实施,对不履行合同的组织以严厉的处罚,使市场能够健康运行,确保民营金融的稳固基础。政府还要充分运用好现有监管网络和监管资源,密切跟踪其风险情况,督促其完善法人治理,健全内控制度,严格防范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各类风险。

2.2加强政府引导

农业产业的天然弱质性导致了其比较收益低、回收周期长、自然及市场风险高等特性,对于以赢利为唯一目标的商业金融机构来说,自然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率更高、风险较低的工商行业。因此,在低碳经济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唯有政府加强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引导功能,才能确保足够的金融支持。此外,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竞争性,也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金融运作中的失灵现象。

(1)国家应尽快采取对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例如,对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贷款给予税收优惠,免收营业税,减收所得税;允许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贷款风险准备金的提取比率,使之与农村地区贷款的高风险相匹配;对存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的存款免征利息税,增加金融机构支农资金来源。

(2)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农业以及一些涉农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贷款抵押担保,在银行申请贷款时必然受到歧视。因此,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应当逐步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成立涉农贷款担保基金。其担保对象主要包括难以通过正规渠道在商业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农户、农业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3)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的直接目的是,在农业遭受各种灾害后依靠农民自己在丰年的保险积累,提供适当的补助,以利于农民顺利渡过难关。通过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不仅可以稳定农民收入、降低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的龙头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还能相应降低向这些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今后政府和保险公司应根据农民增强抗御农业风险能力的客观需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险种,有效分散和降低农业风险,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通过加强政府引导,构建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对参加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同时给农业保险公司一定的政策优惠,提高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农村保险业特别是农业保险的发展,推动农村保险、“保险+信贷”等新型金融业务的开展,实现农村信贷服务与保险服务的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凌云.衡阳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2005(11).

[2]张孝鹏.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J].衡阳通讯,2009(1).

[3]陈龙.关于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5).

[4]刘菊芹.基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农村信用、信托体系重建[J].特区经济,2006(6).

[5]张素华.浅谈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想[J].中国商界,2009(8).

[6]苏玉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构想[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乡村低碳发展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旅游;路径

如今,低碳旅游正在成为全球旅游业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也应当响应低碳生活的方式与理念,利用低碳技术成果的所具有先天性优势,从而将我国乡村旅游目的性发展成为实践低碳经济模式的重要阵地。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少数乡村旅游目的地出现的盲目建设,造成了乡村旅游的高碳化现象,这与低碳旅游的方向完全背道而驰。依据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现状,加快我国乡村旅游的低碳化进程是促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界定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较低的能耗、污染和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我们人类社会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以后的又一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最理想形态就是要充分地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经济。其实质在于追求清洁能源和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在于实施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生存观的切实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节能减排、实施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特民俗、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的,以城市民众为主要目标市场,旨在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度假及娱乐等方面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我国乡村旅游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发展较为迅速,从而让乡村旅游业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业在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改进于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机会,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均具有较大贡献。同时,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粗放式发展,造成了大量问题,因此,乡村旅游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走出一条低碳化之路。

低碳旅游则是指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应用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以及实施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而得到更加高的旅游体验质量、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之一。低碳旅游的核心就是要用更假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得到更加大的旅游经济与环境收益。面对着这一国情现状,发展低碳旅游是加快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二、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路径分析

(一)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

政府及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低碳旅游宣传的主导力量,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各类媒体对广大民众开展低碳宣传教育,从而让低碳、环保的理念以及低碳旅游生活方式能够更为深入人心。要大力强化对导游、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的低碳环境宣育与培训,致力于丰富其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带动与引导广大旅游者们的低碳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点关于生态环境宣教工作的力度,应用多媒体宣传工具、景区标识、纸质宣传品等实施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化的宣教活动,积极倡导崇尚低碳、文明的生活方式,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尽量减少碳排放量,从而让减碳行动能够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与行为,从而受到旅游者们普遍认同的一种文明生活方式。

(二)形成良好的低碳运营机制

低碳经济所注重的是一种经营模式的变化,倡导绿色、高效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让乡村旅游开发也能保障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一是要努力开发更多更好的低碳旅游设施。在具体设计上,应当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环保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隔热、保温作用的建筑材料,更加合理地设计通风与采光系统。在建筑中应当积极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化装饰,尽可能地选用低碳、环保装饰材料,在景区积极推广运用节能装饰灯,从诸多环节上努力做到节能减排,切实有效地控制每一环节的碳排放量。要积极推广建筑中的节能、环保新技术以及新产品,充分提升生态人居之内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不宜过于现代化,而是应当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保持相互协调,可以在住宿上引入帐篷露营方式,从而把旅游者对于当地旅游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点。二是要努力实行低碳交通。随着自驾游的不断增加,对旅游景区交通造成了许多不便,而且更加重要的是车辆所排放的尾气也会对当地大气造成污染。因此,要尽可能地限制私家车在乡村旅游景区之后的使用率,倡导采用自行车、电瓶车或者太阳能汽车等为主要旅游交通出行方式,积极鼓励发展公共交通,从而在空气污染源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周边地区那些影响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污染不达标企业,也能实现控制碳污染之目的。三是要努力倡导低碳消费。乡村景区的消费场所或者住宿地应当尽可能地提供绿色、健康食品,从而降低消费后残余食物造成的污染,倡导自带食物,尽可能地减少户外煤和柴火等大量排放污染性气体的燃烧形式。

(三)积极开发高体验性的低碳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是诸多旅游产品中和体验性的关系最密切的形式之一,游客们在参与和自身需求契合度比较高的旅游活动之时,其体验的满意度必然也会随之而得到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对于旅客所产生的吸引力自然也会增加,这就十分有利于提升旅客的重游率,带动当地经济效益之提升。笔者觉得,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各类低碳旅游产品,比如,体验一天渔民生活、体验一天农民生活、当一天乡村教师等和城市游客的生活经历具有较大反差的体验式旅游活动。同时,还可积极开发知青返乡行和红色旅游等怀旧主题旅游活动。与此同时,还可进行一些碳补偿活动,从而让游客们用植树来抵消其在旅游中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量。游客们还可自愿认领当地的树苗来奉献环保爱心。旅游目的地可定期把树苗生长状况通过邮件方式告诉认领的游客,从而加深游客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密切旅游地和游客之间的关系,实现提升重游率之目标。当然,还可积极开发沙疗、温泉疗养、森林探险等新型体验型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游客们在更高层次上的精神需求。

(四)努力发挥旅游者的参与作用

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低碳乡村旅游工作的实施。为此,要切实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心理,更加积极地推动低碳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比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旅游活动在广大旅客的心目中从来都是与追求轻松、享受相互联系起来的。所以,由此而产生的炫耀性消费与过度消费现象可谓是层出不穷。实际上,低碳旅游不但不会降低乡村旅游质量,而且还能够让旅游者们体验到不一样的乐趣。通过徒步行走,不但能够降低碳排放,而且更能锻炼旅行者的身体,让其自身潜能得到最大上的发掘;而干净、整洁、朴素的农家饭店不仅能够提供理想的休息环境,而且更能感受到纯正的农家风情。唯有当旅游者的消费心理真正地发生了变化,旅游公司开发低碳旅游产品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彻底激发,这样一来才能保障低碳乡村旅游能够顺利地实施。二是要切实规范消费的行为,积极参与到低碳旅游之中。倡导旅行者们在出行时最好能自带洗漱用品以降低饭店一次性用品使用率;要指导旅行者合理地应用所需电器,注重节水、节电。以上看上去都是旅游者们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实际上每一位旅行者们的点滴努力均将汇集成推动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五)应用新型能源技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积极发展低碳技术,是实施节能减排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能源的安全主要来自于资源安全与技术安全,人们一般都会十分重视资源安全但是往往会忽视技术安全。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能够加以改进的,这也是实施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在乡村旅游的经营点上,可应用微生物沼气技术来切实解决我国农村地区所存在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这是实现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要致力于研究、开发、推广与应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出先进技术在节能过程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对于因为乡村旅游而产生的各类气体、固体、液体等形态的污染物,可应用合理的技术进行治理,以求实现各类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之目标。

(六)探索挖掘低碳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业不仅属于经济行业,更是属于文化行业。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文化形态的一种深度探求。所以说,应当尽可能地保护乡村文化所具有的乡村性,从而满足现代都市游客积极寻求文化差异之心理。要尽可能地充分开发乡村民俗文化类资源,比如,当地的婚丧嫁娶、节日、祭祀等;深入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资源,比如,腰鼓、二人转和皮影戏等形式;进行传统手工艺展示,比如,剪纸、吹糖人和捏面等;实施传统农事示范表演,比如,牛拉犁展示、驴拉磨展示以及现场舂米等;积极开发乡村餐饮文化资源,以当地特色菜肴为主要载体,充分延伸与提高附加值,比如,可以全力发展体验性的乡村饮食旅游,设立各种类型的乡村特色餐厅,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乡土旅游文化活动,从而让游客们在观赏、参与演示与品尝美食的过程中得到久违的和现代都市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精神体验,这样一来肯定能极大地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所具有的文化附加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的低碳化是现代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发展趋势,而乡村所具备的自然环境又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把低碳理念引入到乡村旅游之中,能够很好地克服传统乡村旅游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环境与旅游之双赢。所以说,低碳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策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3]廖忠明,王国权,卢志红.发展低碳旅游经济[J].江西科学,2010(3).

[4]周梅.我国低碳旅游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7).

乡村低碳发展篇4

关键词:低碳;高碳;农村

一、引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有水平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的形态。乡村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大,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农村内需扩大,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大,生产活动迅速增加,导致农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为了减少农村的碳排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增碳汇减碳排放,低碳经济在现代农村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低碳乡村的概念是在欧洲1924年提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低碳发展模式在乡村地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保证现在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监督实施,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在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始终贯穿低碳节能、环保意识,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减排增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们说的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将Co2和H2o在各种光能的作用下转变为氧气和糖分。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就起到固碳效果,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汇。森林是碳汇的主力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约25000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的碳大约有1.15万亿吨,约占总碳汇量的46%。森林每生长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吨Co2,碳汇功能很强大,所以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经济的碳汇手段。农田碳汇、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汇方式。大气中的Co2被农作物转化为化合物固定下来,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释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将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汇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碳汇方式。依靠广袤的草原吸收大气中的Co2。

三、低碳农村的发展阶段

低碳农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农村到低碳农村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成册的阶段》和《政治与增长阶段》两本著作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所著,在以上两本著作中根据社会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产业主导部门、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四个方面,将低碳农村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这个标准和方式,我们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基层低碳意识、能源结构、碳排放情况、单位产值碳排放为六个指标,从静态指标和发展趋势两方面入手,均将低碳农村分为六个阶段。

(一)静态指标方面

1.传统农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较为落后;人们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没有低碳行为;完全使用生物质能源;碳排放极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且使得传统结构受到冲击;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没有低碳行为;能源结构仍然以生物能源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也比较低。

3.减排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结构问题露出端倪;人们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为还是较少,人们没有自觉低碳意识;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多样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为主;碳排放逐渐增多,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高。

4.低碳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注意到结构问题严重;人们有了低碳意识,较多低碳行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渐增多变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洁能源出现;碳排放空前的高,达到峰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极高。

5.低碳成熟阶段。本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低碳行为不断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产领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开始占主体地位;碳排放较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较高。6.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是低碳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成熟并且结构合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普及到各个领域,低碳行为无处不在;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较低。

(二)发展趋势方面

1.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层农民低碳意识没有变化;能源结构也没有变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

2.低碳认识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低碳意识有所增加;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或者稍有提高。

3.减排实施阶段。本阶段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基层低碳意识提高,低碳行为增多;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能源出现多样化;碳排放量增速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飞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最快;人们的低碳行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质能源慢慢减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阶段。经济基础增速减缓,结构较合理,趋于优化;基础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增速很快;生物质能源占主要,清洁能源出现,但比例较低;碳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农村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减缓平稳,结构合理;基层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完全普及;生物质能源逐渐退出,清洁能源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连续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四、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现状

(一)关键指标情况

从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广东农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农业生产消耗的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无不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关,据统计(如下表4所示):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1764万千瓦,到2010年的2253万千瓦,10年间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万千瓦,13年间增加41.6%;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405亿千瓦时,到2010年的1044亿千瓦时,10年间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亿千瓦时,13年间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611吨,到2010年的740万吨,10年间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万吨,13年增加27.1%;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的8.47万吨,到2010年10万吨,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万吨,13年增加了29.9%。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预示着石油农业的所占比例增大。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亟待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根据郝华勇2014年在《我国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一文中构建的评价体系,从乡村能源结构、乡村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西、天津等在总得分分别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从总分方面看,广东低碳水平与这六座城市相差甚远。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动态评价得分

吴贤荣、张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运用DeapVersion2.1软件测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从时间序列维度进一步剖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将amCpi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得出的结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国中等水平,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明,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正处于实施减排阶段,因此要分析优劣势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飞阶段迈进。

五、对广东发展低碳农村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指导,让农民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设低碳农村,与每个农民和农户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规政策、举办低碳经济讲座、加派宣传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低碳经济,让农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让他们知道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更经济环保、更安全健康、更时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接受节能、环保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实训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的、实现向可持续农业技术顺利过渡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农业实践中,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

(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农村能源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农村环境的美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适宜地区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能源技术。

(四)地方政府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规划,发挥低碳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地方政根据当地特色制定战略目标,根据当地特色形成可操作、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加强低碳示范区的建设,比如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示范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低碳实验区,引领和带动低碳农村的全面发展。

作者:顾群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其国,赵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05).

[2]李友华,续姗姗.建设低碳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基于推广应用低碳技术[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01).

[3]杨彬如,韦惠兰.关于低碳乡村内涵与外延的研究[J].甘肃金融,2013(09).

乡村低碳发展篇5

一、“碳关税”及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一)“碳关税”概述

所谓“碳关税”,就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试图寻求通过征收“碳关税”(carbontariff)的方式,对没有实施温室气体强制减排的国家、企业和产品实施附加的惩罚性的边境调节税,试图部分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及二氧化碳减排问题。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未来仍需要大量增加能源供应来满足发展的需要,加之我国的能源资源赋存结构为“富煤、少油、贫气”型,增加能源消耗势必大量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目前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分别占全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1]。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属于严重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工型农业生产资料的高碳型发展模式,因此“碳关税”的实行,必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一系列影响。

(二)“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

近年来我国农业原材料价格上升,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加上劳动力短缺,工资、运输费用等不断上涨,“碳关税”的征收使成本进一步增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碳关税”的征收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税收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增加。第二,我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为规避“碳关税”成本,需要削减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使农产品生产达到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标准。提高技术水平、改革生产方式需要加大科技与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这也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第三,我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还需要增加农产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碳排放的测试、检验、认证和鉴定等环节,而我国多数企业和商检部门缺乏相关的测试技术和方法,须进口大量的检测没备,这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

2、农产品出口市场缩减

“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为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制定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层层障碍。我国2008年农产品出口国别结构中,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占了很高比重。“碳关税”的实施,提高了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门槛和国际市场上技术认证标准。而我国目前农产品生产属于高耗能型,这将会使我国许多出口农产品因达不到其“低碳”标准而被排挤出发达国家市场。加之,发达国家实施了“碳关税”,就会有其他国家效仿,利用“碳关税”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这就恶化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环境,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范围面临缩小的可能。市场缩减,会减慢我国农产品出口速度,导致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降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川表示,如果征收30美元/吨的碳关税,将导致我国出口总额下降0.715%;如果碳关税率提高一倍,即60美元/吨碳。对我国出口总额相应下降1.244%[2]。

3、农产品出口规模受限

我国虽然积极实行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农产品出口市场也进一步扩大。但目前农产品出口市场仍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推行技术环保标准、严格限定产品的含碳量。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存在科技含量低,农药、化肥含量过高等问题,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因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产品碳排放不能很快达到这些国家与地区的标准,从而影响顺利出口。同时,随着“低碳”观念的普及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国外消费者将更青睐低碳农产品,我国高碳农产品受到排挤,出口量因此下降。

4、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等),而非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油料、棉花等)。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我国农业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9.21%来自动物肠道发酵,5.04%来自动物粪便管理系统,只有35.75%来自水稻等的种植(以1994年为例)[3]。这意味着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更容易被征收“碳关税”,其生产规模会被迫缩小,这些部门的劳动力等资源会溢出并转移至土地密集型农产品部门,这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农业结构优化。

5、农产品贸易逆差更加突出

由于农药、化肥的使用造成了农产品品质的下降,本身竞争力不强,“碳关税”的增收又使其成本提高、市场缩减、规模受限,出口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加上征收碳关税,会引起各种媒体热议,舆论作用引发人们对低碳农产品的热捧,国外消费者会对我国部分农产品消费信心下降甚至产生排斥心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影响;与此同时国内居民随着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对农产品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也会排挤国内部分农产品,有条件的会热衷国外进口产品,导致进口量加大,最终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加大。

(三)“碳关税”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但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生产过程为高碳型,农业发展中存在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高碳型生产资料的问题。而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等化工型生产资料,其高能耗、高污染等特性一方面影响土壤的有机构成、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食品安全,另一方面生产这些原料本身要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这种高碳型生产模式,必然会受到“碳关税”的冲击。

加之我国对农产品生产的副产品――秸秆处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秸秆不能及时还田,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农民因秸秆没有合适的出路而大量焚烧,结果将农作物固定下来的碳又返回到了大气中,造成生产后的“二次污染”,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能源的紧张,而且加重了农业碳减排的压力。探讨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对应对“碳关税”带来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二、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农产品出口贸易抗逆能力的构筑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4]随着中国旅游业不断发展,以乡村旅游为核心产品之一的休闲旅游成为新常态。而乡村旅游可以促使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可以促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有机融合。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生态农业的思想,将有助于改变农业生产中的高碳发展模式,生产有机食品,有利于减少贸易中的壁垒,增强农产品出口的抗逆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一)乡村旅游中农产品出口贸易抗逆能力构筑的可行性

乡村旅游中的有重要吸引功能的内容就是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如果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强化生态农业的意识,使乡村旅游产品发挥低碳生产的示范作用,将有利于农产品出口贸易抗逆能力的构筑。

1、乡村旅游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游客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乡村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有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4]。因此,人们渴望来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旅游的大卖点,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受到高度关注。有利于科学安排生产,改变传统高碳耕作模式,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碳排放。

2、乡村旅游以安全的食品吸引游客

目前,我们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受到关注,人们渴望到农村吃到安全的绿色食品,农村农产品的安全性也成为游客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依然采用高碳生产方式生产农产品,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就会下降。因此,乡村旅游开发中,需要改变高碳方式,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3、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变化引发的风险小

由于乡村旅游是在原有农业生产条件和资源基础上进行的,它一方面保持了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应功能,同时通过有效利用农作物的形态、色彩、物候、空间结构等特点构造美的景观,从而产生了旅游吸引力,成为农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使农业又兼有了旅游的功能,成为城市居民热衷的旅游选择与休闲度假方式之一,与普通农产品相比,增加了旅游服务收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5]。对经营方式的调整带来的产量降低等负面影响抵抗力强,有利于低碳生产方式的尝试。

(二)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农产品出口贸易抗逆能力的构筑

1、制定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减碳”规划

国家旅游局测算,200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8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573亿元。农民直接就业达495万人,间接就业、季节性就业达1840万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旅游接待人数7.71亿人次,收入1145亿元,直接就业989万人,间接就业3680万人,旅游从业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5%”,这也就意味着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战略型分支之一[6]。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特别是农产品生产方式设计中,应结合“碳关税”的征收要求,积极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达到发达国家标准,制定农产品生产的“减碳”规划,确定不同时期农产品碳排放目标和“减碳”实施方案,逐步减少乡村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实现农业低碳发展。与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使产品生产者、游客认识到农业减碳的必要性,同时使游客感受到乡村旅游产品的安全性,一方面达到减碳目的,同时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2、加强乡村旅游中农产品技术创新

乡村旅游吸引力构筑中要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鼓励旅游科研单位、绿色农业设计单位及生产企业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针对我国农产品目前的高耗能、高污染现状,研究发展循环经济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绿色农业发展进程,使乡村旅游产品成为生态产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品在出口贸易抗逆能力建设中的示范作用。使乡村旅游产品突破“绿色瓶颈”的制约,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提高旅游市场美誉度。

3、促进乡村农业产品经营方式转变

乡村旅游产品中农业景观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景观农业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它既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开发,其发展必须兼顾农业和旅游的发展规律,要改变经营方式,避免在重产量、重效益的思维方式指引下滥用化肥、农药的状况。为了限制对农药、化肥使用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运用经济杠杆,如开征化肥、农药“环境税”,虽然会提高化肥、农药的市场价格,最终的目的都是抑制化肥、农药大量使用,农业低碳发展。

乡村低碳发展篇6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

乡村低碳发展篇7

(一)农村土地资源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

农村土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业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土地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生活必需品,如蔬菜、棉花、粮食以及水果等,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肉蛋奶等养殖产品也来源于农村土地,低碳经济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是保护农村土地资源,只有充分认识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保障各种农作物的正常供给,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保护农村土地资源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农村土地是社会粮食的主要供给场所,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我国属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量非常大,面临社会粮食供不应求的现状,必须加强保护农村土地资源,为促进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地矛盾关系突出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各种开发技术以及样地技术导致土地费力下降,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明显降低。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与土地资源的实际价值成反比,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农民为了保障自身权益会坚决反对样地技术,人地矛盾日渐激化。

(二)土地资源匮乏

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村可耕地范围不断缩减,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土地调整以及重新分配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快速地发展。伴随着商业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大面积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土地资源匮乏。

(三)耕地质量下降

随着工业化速度的加剧,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农村土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污染。土地污染严重的主要来源有农药化肥、农膜兽药以及粪便等引起的内源性污染等。以上污染源导致农村可耕地土地半截,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一)发展低碳农业

1、树立体坛经济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以先进的生产技术、替代技术以及废旧资源利用等技术为依据。广大农民是从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必引导农民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了解低碳经济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思想保障。

2、树立低碳农业发展必须的技术和模式

先进的技术和发展模式是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保障。树立低碳农业发展必须的技术和模式需要建设者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结合村农土地资源实际利用状况,建立资源节约型复合生态系统生产模式;第二,建立友好节约型利用系统生产模式;第三,建立固碳增汇型优化调控系统的生产模式;第四,构建生态文明型统筹兼顾协调系统生产模式。另外,建设者还应该注重低碳农业、绿色农业以及有机农等结合发展的重要性,为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供基础保障。

(二)实施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率

1、农村土地开发与利用流转

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转变农村农民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从村土地资源来发与利用流转可以有效满足以上要求,并能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推动农业规模化的发展。因此,建设者应该结合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导农村正确认识土地资源开发与流转的重要性,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住宅用地流转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农村废弃、闲置的读图越来越多,实行农村住宅用力流转将有效缓解农村用地紧张的问题。住宅用地流转既要结合村庄规划的实际要求,还要注重群众对群众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努力做到村内整治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城乡发展模式

乡村低碳发展篇8

本次研究调查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1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本次调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

1.2进行预调研

在保定周边地区,团队成员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农户进行调查。调研结束后,记录和修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1.3正式调研

考虑到河北省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各异等因素,团队成员在保定、石家庄、邢台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若干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水平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行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农村地区18岁以上的居民;调查内容主要为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63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比例为95.4%。

2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面临很大挑战。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于低碳城市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存在。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资源日渐枯竭,农村环境日趋恶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为低碳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是评价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标准。在低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理念标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北省农村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轮作耕种、秸秆还田等多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专业集群的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也在河北农村地区得到积极建设和发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设较晚、低碳进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费、生产生活碳排放量较高等问题。

3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缓慢;农业经营模式多为粗放式经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力较落后。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而华北地区又是虫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因此,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6]。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另外,河北省农产品的供给层次较为单调,主要为粮食作物,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新农村建设。

3.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区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的严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种多样化的大幅减少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远见,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过度开发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就地排放污染水源。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使农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重视,缺少专业的环境治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经验,多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两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碍。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消耗大,收益的回报期长、见效慢,农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农村地区执法整治力度较弱,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机构进行严厉治理。

3.3农户受传统生活观念束缚,低碳意识薄弱

农户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很难被改变。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低碳意识薄弱。例如,当前河北省农村有国家实行的低碳家电下乡政策,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低碳消费需求不足[7]。在低碳经济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河北省农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单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还存在一些直接燃烧薪柴的方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河北省农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边的粪堆以及垃圾堆随处可见,这“三堆”便反映出农户薄弱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

3.4低碳新理念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现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实和执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农村,政府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小、宣传面窄,这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不够了解,低碳意识较薄弱[8]。实际上,河北省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到农村中去,很多优惠机制没有被农民了解,低碳农村的建设进程受到阻碍。在宣传方式上,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民对低碳新农村知识的需求。

4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4.1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作者:菅浩翔徐田安晨林赵丽敏许雨飞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发.我国建设低碳农村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640-5642.

[2]高成全,赵玉凤.基于农民意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5(2):61-62.

[3]于瑞卿,刘倩.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经贸实践,2015(14):5-6.

[4]刘倩,马宇博,于瑞卿,等.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464户农民的调查数据[J].经济研究参考,2016(40):75-80.

[5]王祥峰,杨萍,李明辉,等.低碳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38-140.

[6]武玉安.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37.

乡村低碳发展篇9

关键词:低碳农业;节能减排。 

1 低碳农业的含义与特点。 

“低碳”是近期最热的词之一。但现在人们一谈到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城市的多,讲农业的少,讲乡村的少。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新近指出,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所以,低碳经济在农业上大有可为。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是指以减少大气温室气体含量为目标,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和适应变化技术为手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壤有机质、做好病虫害防治、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等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高碳汇的农业。低碳农业首先是一种理念,是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它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不仅要像生态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进行高效的农业生产,而且在农业能源消耗越来越多,种植、运输、加工等过程中,电力、石油和煤气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况下,还要更注重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的降低。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低碳农业只是一个离我们比较遥远空洞的概念呢?绝对不是。最简易、最有效的例子就是植树造林。据科学测定,1hm2茂密的森林,一般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005kg,放出氧气735kg,可供975人1天的需要。1hm2玉米地产出的秸秆就可以压制出7.5t秸秆炭,1.3t秸秆即可满足1户农民全年的取暖做饭。 

低碳农业具备五大特点。一是低耗性。低碳农业体系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二是持续性。低碳农业的转型,不仅意味着农业经济形态的转变,更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农业革命,它涉及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技术转型、食品安全、国民健康、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多方面的问题。低碳农业并不意味着产出剧烈下降,生产停滞不前,而是要求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优性。低碳农业是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既要收获优质产品,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态双安全。四是协调性。低碳农业运作与发展涉及多领域,尤其是生产与生态的协调。资源与环境是农业生产的自然基础,资源贫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现实困惑都要求人们必须发展低碳农业。低碳农业的本质是生态农业经济,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资源贫乏的压力;而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强化生态建设来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更是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五是系统性。发展低碳农业,要有统筹的思维,即要考虑如何从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避免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农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们健康,这无疑是发展低碳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2.1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 

发展是硬道理。农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发展。建设低碳农业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一致,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关于发展的科学思想和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又为我国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拓宽了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提高了低碳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2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农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轻农业资源与环境压力、解决面源污染的一场革命,是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农产品的安全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要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化生产、从大量使用农药到生产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从农业有机废弃物乱堆乱放到无废物、从难以为继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农业。通过发展低碳农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村清洁工程稳步推进,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就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2.4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对农业的可更新资源注意增殖,对不更新资源注意保护和利用,使自然资源能得到持续的利用,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5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低碳农业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低碳农业又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它能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多样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因此低碳农业的发展,必将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 

3 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思路。 

发展低碳农业,最终实现低碳生活,任重道远。因此,要大力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制定相关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制定法律法规。十多年来,中国相继出台了《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了《土地管理法》等一系列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可以借鉴美国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有针对性地出台法律法规,尽快制定并完善农业投入品对生态环境影响等相关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控制过量的化学品的投入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问题,规范低碳农业发展。二是建立财政支持政策。对农村购买太阳能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同时,大力扶持乡镇低碳生产企业,在税收上予以优惠,帮助企业提高产量、质量和科技含量。三是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农村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大农业。 

3.2 依靠科技支撑。 

加快农村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一是要提升粮食核心产区的低碳农业基础建设。加大整合力度,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区、生态畜牧业、粮食(叶菜)功能区等项目,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二是要加强培育适应低碳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大力推动农作制度创新,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水旱轮作等发展模式。三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轻农业发展中的碳含量。如用粪肥、堆肥或有机肥替代化肥,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等。四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借科技之力,将各类农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进行系列开发、深度加工。如将原本是负担的废菌包,一经科技“魔术之手”,转身变为吃香的有机肥,进而又延伸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如此,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既节约了能源资源,又解决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了优质高效低耗低碳的农业经济。 

3.3 注重资源节约。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一是发展节水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年用水量约为4000亿吨,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8%,是最大的用水户。其中灌溉用水量为3600亿~3800亿吨,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据水利部农水司测算,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6,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吨水生产的粮食约1kg,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因此,要以实用技术与先进设施的集成推广,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革灌溉制度,调整种植结构,推行抗旱耕作。农作物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分配为依据,提高用水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可以减少和避免水的渗漏与蒸发;改造落后的机电排灌设施,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和农作物喷灌、微喷灌、滴灌等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发展节投农业。其实质是有害投入品减量。 

实施有效替代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这是工业革命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既有可能带来农产品的残毒,又有可能带来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要在以往成功研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与替代的配套技术,如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替代化学农药,用可降解农膜替代不可降解农膜。要集成推广测土配方与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推广生物农药与综合防治技术,使之用得少、用得好,少残留、少污染,真正实现肥药的合理利用,以求达到丰产治污双赢的目的。三是发展节地农业。其核心是实施优化与合理的立体种养,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立体种植、养殖旨在充分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产出效益。在南方的江海冲积平原,常见的有农作物合理间种、套种的立体种植模式,如:桑田秋冬套种蔬菜、桑田夹种玉米的农桑结合;苗木合理夹种的花卉林木结合;稻鱼共生、菱蟹共生、藕鳖共生、藕鳝共生的农渔结合;以及水网地区的林草渔牧结合等。 

这些地区已经积累了一田多用与一地共用的丰富经验。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多因素共生的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合理途径与能量转变效率,并据此建立标准化生产规程,配套相应的设施,实现传统农业向标准农业的产业化转变与跨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4 实施清洁工程。 

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一是实施清洁能源。要利用农村丰富的资源发展清洁能源,推进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人畜分离养殖小区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目前农村主要有:风力发电、秸秆发电、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利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积极实施“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既净化了环境又获取了能源,还增加了收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普遍好评。二是实施清洁生产。优化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农业清洁生产,要推广节肥节药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提倡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淘汰“跑、冒、滴、漏”的生产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减少农药用量。要在现代农业的大框架之中,依照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高优化的要求,因地制宜地规划与建设“三品”基地。“三品”即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三种农产品因其品质好、无农药残留或微农药残留,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此,各地要在过去成功与探索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品”基地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大幅度提高,以求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三是实施清洁家园。要科学规划,建设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优化景观布局;实现统一处置生活垃圾,有效转化废弃资源,使之成为宜居胜地,绿色家园,靓丽景观。 

3.5 建设乡村新镇。 

一是推行以低碳农业发展为理念的乡村新集镇规划。以低碳农业的理念进行乡村新集镇的规划、改造和建筑设计,搞好乡村新集镇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完成低碳农业理念指导下的现有乡村新集镇公交系统,建成融入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快捷公共交通网络。 

二是大力推进生态乡村新集镇建设。大力植树造林,重视培育林地,特别是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在吸碳排污、改善生态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以最大限度保护蓝天碧水为目标,加快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新集镇污水达标排放,加快绿化步伐。 

三是积极推行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打秆焚烧或丢在公路边、河流中,造成二次污染。二是养殖废弃物排放污染。部分养殖场畜禽排泄物没有经过处理就进入耕地、河流,网箱养殖、河蚌投饲等引起河道淤积、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随处可见。三是农村生活污染相当突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影响已越来越严重。全市农村中约有20%的人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约有80%的生活垃圾随意倒在山地、路边、江河,而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物分解、耗能产品大量投入和秸秆资源的不合理处理都会导致碳排量增加。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发展低碳农业的良好氛围。 

把低碳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广泛开展低碳农业宣传,提高农业生产主体——农民群众的低碳意识,努力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自发行为。要把低碳农业基本知识,纳入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促进低碳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应用。 

3.2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制定低碳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坚持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加大对低碳农业的投入,建立健全低碳农业投入保障机制。政府尽早对农业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专门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补贴、税收等优惠政策,比如对秸秆还田、养殖废物处理、设施防控病虫和新肥料使用等技术推广的补助和扶持,充分调动各级抓好低碳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加速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原动力。 

科技是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原动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结合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实践和农民的切实需要,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办好各类培训班,扩大培训数量,提高培训质量。积极组织科技服务下乡活动,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有关知识。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低碳农业发展的原动力。 

3.4 加快实施清洁工程,促进低碳农业全面发展。 

首先是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综合组装配套推广农业清洁技术;其次是以控制农村生活污染为重点,建立废弃物收集处理、生活污水净化设施与物业管理制度;最后是以优化农民居住条件为重点,实施生态庭院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文晋,李都峰,王宪恩。低碳农业的发展思路[j].环境保护,2010,(12):38-39. 

乡村低碳发展篇10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县高度重视此次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组织召开专门会议,认真研究,对宣传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作了统一部署,及时制定《2014年县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方案》,并成立了以周秋平副县长为组长的县2014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领导小组,确保了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顺利开展。

二、活动情况

(一)营造宣传活动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我县分别在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各乡镇政府门口、县文明湖、牙叉市场门口、各中小学校公告栏等醒目位置张贴省2014年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海报,在县文明湖组织开展了节能宣传咨询活动并发放《2014年节能宣传手册》。县商务局等部门、乡镇以政府信息公开栏、各村委会宣传栏为突破口,以“践行节能低碳•共建碧水蓝天”为主题,以“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米”为切入点,开展了大力弘扬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同时,在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刊登了各部门、各乡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的有关信息,为节能宣传周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活动期间,全县共计悬挂宣传横幅100余幅,发放宣传手册7000余册,发送宣传短信息50000条。

(二)开展能源紧缺体验

6月10日为低碳日,我办联合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倡导全县干部职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停开办公区域空调一天,停开公共场所(四楼以下)电梯一天。各单位领导积极参加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形成“领导带头示范,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公共机构争当节能表率”主题签名活动

6月9日,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在县委办公大楼前隆重举行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暨“公共机构争当节能表率”主题签名活动仪式。县四大办、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近200人参加此次签名活动仪式。同时,在办公大楼前展示有关节能宣传海报、图片。

(四)深入校园开展“爱粮惜粮•反对餐桌浪费”活动

6月10日,为切实增强宣传效果,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节能意识,县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县教育局、县粮食局深入思源学校等城区设有公共食堂的中小学校开展“爱粮惜粮•反对餐桌浪费”宣传教育活动,向学生发出“爱粮惜粮•反对餐桌浪费”倡议。并深入食堂向工作人员了解学生用餐及爱粮惜粮情况。

(五)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乡村骑行寻宝活动

6月14日,由县政府牵头,县工信局、县节能减排办、团县委、县机关事物管理局负责组织的“节能减排•绿色出行”乡村骑行寻宝活动在县文明湖正式启动,县政府副县长以及各有关部门、各乡镇政府负责同志出席此次启动仪式。团县委书记向志愿者授旗,志愿者代表宣读节能减排倡议书,县政府副县长作动员讲话。他说,举行此次乡村骑行活动,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大力打造“三地一区”、“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增强社会各界的节能意识,充分发挥公众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表率作用,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倡导绿色出行生活方式。县工信局局长宣布乡村骑行活动开始,40名青年志愿者身着印有统一宣传口号的服装,骑着挂有“践行节能减排•共建碧水蓝天”等标语的自行车环县城主要街区和奋勇村、农场等地开展节能宣传和低碳日活动。

(六)组织开展“禁实”工作专项检查。为使“禁实”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县的“禁实”工作健康顺利开展,按照《省“十二五”城市城区限制使用粘土制品和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行动方案》的具体要求,宣传周期间,县工信局、县节能减排办、县住建局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丰龙实业有限公司等5家页岩砖(灰砂砖)厂及各在建项目工地开展生产、使用粘土砖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经检查,我县无粘土实心砖生产企业,不存在粘土砖生产死灰复燃现象,县城在建项目工地无一使用粘土实心砖,“禁实”率达到100%。

三、狠抓工作落实,活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