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网络构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4:59:46

交通网络构建篇1

【关键词】适应;休闲度假岛;立体网络模式

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镶嵌着一群宝石般苍翠如黛的岛屿,这就是被世人誉为“海上仙山”的美丽群岛――庙岛群岛,亦称长岛,长岛扼踞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与古城登州(蓬莱)隔海相望。近年来,长岛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仅去年一年,来岛游客就达296万人,高峰期一天进岛游客达2.8万多人。但是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2.5万多人的南、北长山(长岛),要接纳这么多的客流量,本身就是个考验,再加上进出长岛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舶。因此,为了适应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建设需要,长岛急需改进目前的港航现状,打造一条新的港航模式。

1.长岛港航历史

长岛港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长岛县南长山岛西岸鹊嘴湾内,西临庙岛,南隔庙岛海峡与蓬莱相望,是长岛县唯一进出岛通道。根据《烟台港总体规划》,长岛港区以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为主,并承担岛屿居民所需生活物资运输。

长岛港口始建于1973年,1975年竣工,1976年建成150米码头岸线,1977年4月正式挂牌营业,是客运、货运合一的综合性港口。码头总长165米,设计吃水-4米。1988到1994年,先后又经过3次改建。2004年3月10日长岛港正式接收长岛渔港(租用50年),作为货运码头。2005年长岛港陆岛交通码头工程建设,在原登陆点码头基础上,新建1个100米长的滚装码头、2个300吨级客运码头。码头年吞吐能力5万吨。2007年进出长岛港交通运输船舶2.4万艘次,人员183.7万人次,车辆17.5万台次,货物2.6万吨。此前共有18条船往返于“蓬长航线”,每次可运载近5000人。18条船中,包括两条滚装船,每条470个客座;三条客轮,每条可载客380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小不一的船只共13条。

2.长岛港航现状

出行问题是长岛居民一直以来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和保障旅游运输需要,长岛县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行业许可、审批转送和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主动帮助支持航运企业加快发展。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资2亿元更新建造或购置客船、客滚船7艘,旅游船4艘,油轮2艘,引入旅游船2艘,2012年引入首艘高速旅游客船“北游6号”投入烟台―长岛航线海上旅游观光运输。2012年,海上营运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蓬长航线及县域支线共计运输旅客280万人次,车辆16.5万辆,货物量230万吨,海上旅游运输12.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27%、4%、51%。2013年,投资4500万元开工建造一艘高抗风等级客滚船,投入营运后提高大风天气蓬长航线运营能力。2014年8月,投资3000万元建造的高端豪华客船“仙岛1”号投入蓬长航线营运。此外,加大引入力度,争取了旅游季节烟台―长岛航线海上旅游观光运输实现每日航班对开。这一系列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长岛居民和游客进出岛的需求。

3.长岛港航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8月10日,因游客爆满,运力不足,长岛上演了一场“围岛”景观:候船大厅、码头,到处都是等待出岛的游客,场面一时有点失控。烟台一旅行社游客200人耽误行程,100多人耽误返程。因出岛耽误了时间,当天下午行程安排要参观的景点已经关门,很多游客表示不满,后面的行程也都被打乱了。他们纷纷要求支付延误车票的相关费用,还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当时正值旅游旺季,也是“蓬长航线”的高峰期,再加上周末积压游客同时出岛,运力不足,导致了旅客滞留现象,这样的港航突发事件,因为天气等原因,时有发生。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长岛港的吞吐量不够。长岛日接待游客能力为3万人,可承担吃住2.4万人,但是高峰期的日客流量就近3万,如果加上因为天气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在岛内逗留的旅客,就极容易产生旅客扎堆滞留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国际休闲度假的形象极具有杀伤力。

此外,长岛港属于规则半日潮港。强风向为东北偏北及西北向,常风向为东北偏北;11月至翌年1月以北北西向风为主,年平均风速5.9米/秒。年平均雾日数为20天左右,多集中在4-7月份。影响长岛港的台风,平均每年2-3次,一般发生于7、8、9三个月份,台风路海区时,将出现大风、暴雨、暴潮及大浪。每年11至翌年3月为寒潮多发季节,平均每年出现4次,当寒潮过境时,会出现偏北在砚,风力达7-8级,持续2-3天。在大风季节,数天不通船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北五岛,一周内不通船也是时有发生,对岛内居民以及部分游客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打造立体港航网络,构建海上交通要道

从昔日的海岛旅游景区,变身为“国际休闲度假岛”,不是简单的身份更迭,长岛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岛的开发,核心在于“通”。而长岛孤悬深海,无论是岛屿之间的交流,还是岛屿与外界的来往,都只有乘船这一种方式,交通不便,制约了长岛的发展步伐,让大海变“通途”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仅靠一种港航模式,是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应景而出。按照以岛带海、以海促岛、岛海统筹的发展模式,功能区与资源环境协调、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布局原则,新的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应该为:

4.1两端纵深延长港航线路

海上,南面,重点推进蓬长大桥和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融入潮水机场半小时国际空港经济圈,争取开通长岛至大连、天津等区域性海上航线,开通长岛至韩国、日本等国际邮轮航线;北面,实施南北长山岛与小黑山岛、大黑山岛连岛工程,扩大城区规模,实现南部岛屿‘同城化’。

4.2空中开通快线,增加快速环岛游

对于不同的游客,他的消费观念和旅游意识都是不同的。很多游客也向往空中俯瞰长岛的旅游经历。因此,空中,将通过建设长岛机场,改造提升各岛屿直升飞机停机坪,开通旅游“空中快线”。空中快线的开发,不仅仅是拓宽了游客进岛的渠道,更是为打造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而铺垫基础。

4.3改变岛上进出港口模式,创建更便捷、更人性化的进出岛服务

随着进出岛客流量的增大,游客们对于排着长龙的购票方式肯定存有诸多不满。所以,目前的存在的小窗口人工售票方式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游客进岛的时候,购买一张进出岛卡,经过专门的进岛区进岛,出岛时,可通过专门的出岛通道(可以数条通道并行,类似于地铁进出站的形式),划卡自行出岛,则大大减少人工的劳动,同时又加快了出岛的速度。甚至,买了团体卡之后,只需一人划卡,就可快速通过。

4.4优化海上通航环境,建造高抗风等级客滚船

以上种种的港航构建模式都是建立在通航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也就是在船舶允许的抗风等级下,而遇到超过抗风等级的天气,人们仍是进不来出不去。所以,建造更高抗风等级的客滚船也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以“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工作理念和“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的发展思路,根据休闲度假岛建设需要,努力打造便捷高效、文明畅通的港航交通运输环境是迫在眉睫的。而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将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长岛港航的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新的便捷的海上交通模式的产生,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形象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交通网络构建篇2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智能电网;结构特点;注意要点

中图分类号:tn915文献标识码:a

1潜在问题

(1)采用落后的CaS技术建设行政交换网。基于CaS技术的交换网的业务数据其接续时间长,网络资源能综合利用的效率较低。

(2)基于ip技术的电网系统新建网络通信业务不能实现大多数电话机的ip功能。

(3)电力调度通信网络的建设,不能充分利用系统中原有的信息资源传输平台,通信资源利用率极低。

(4)行政交换网和电力调度交换网,只能提供单一的话音业务服务,不能提供丰富多彩的动态视讯业务,也就不能实现如今现行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

(5)通信网络设备种类、配置参数等较复杂,系统维护工作量比较大,设备一旦怠工就要整合系统所有设备的故障以寻找问题所在,耗费不少的时间检查和维护,严重影响正常运行操作。

2智能电网软交换网络

2.1层次结构和功能

随着新一代nGn网络研发和应用,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引入一些能实现系统实时通信需求的新技术,式电力通信事业电网建设的的重要发展方向。新一代nGn网络建立在单一分组传送网络上,以核心基础采用软交换技术和媒体接入技术构建一种开放型融合网络,即软交换网络,实现资源有效的分布式和端与端之间的一体化。软交换网络继承了oSi体系模型和电信网分层集控结构,同步电力用户的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需求。软交换网络的结构包含接入层、传输层、控制层、业务层四个不同层次结构,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软交换网络每一层结构都以与网络相对应的各种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每一层都具备各自的功能和特点,每一层结构都以完整的功能成为整个网络系统的重要部分。

(1)接入层

接入层利用不同的接入方式和设备来实现多种多样的网络资源链接,使信息转换设备准确转换不同信息格式,满足各种用户的的使用需求。接入层的设备由SG信令网关、tG中继网关、iaD综合接入网关、waG无线接入网关、以及各种用户终端等设备组成,所有设备不具有呼叫控制功能,必须依靠传输层的分组传送网络与控制层软交换设备实现呼叫控制功能。

(2)传输层

传送网络具有高带宽和服务质量,较为广泛应用的是ip和atm两种网络,能实现各种电力通信在线业务、媒体流等信息在公共平台上的分组传输和共享。

(3)控制层

软交换是先进的网络业务数据传输技术,其将呼叫控制功能从网关中独立起来形成智能呼叫,以集成组网取代常规的底层网络元素,以软交换设备为核心直接快速地处理网络业务数据流,提高处理网络业务的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4)业务层

如交换网的业务层是一个高级的应用和管理系统,可以结合用户对手机、电话功能的需求和现有科技优化信息的配置模式,建立灵活的全网络业务信息的分布式管理,同时还能给用户提供全网络的参数优化配置、故障告警、安全监测等自动巡检和统计功能,以及实现实时的采集和数据动态运算与分析的高级功能。

2.2建设

2.2.1模式

智能电网电力软交换网络的集成模式,按照核心软交换机接入的数量可以划分为集中式、大区域和分布式三种模式。集中式模式的核心设备是两台并驾齐驱的大容量软交换机,可以实现电网系统所有用户终端和数字连接的统一管理,并在各区域网尚设立了程控交换机、中继信令和媒体网关,以促成中继互联的构架,如图2所示。

集中式交换网络适用于行政和电力调度行业的业务动态管理。通过建立、开通各种高级、便捷的业务功能,以两台大容量的软交换机为核心,在两台软交换机上修改调整和更新升级软件程序,整个交换网络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是,集中式组网结构也有严重的缺陷,所有ip子站不具有本地软交换的功能,只要主站或子站ip网络出现故障,子站的网关和用户服务终端就会全部瘫痪。

分布式的交换网络在各区域设置的是小容量的软交换机,以分散管理各个地区子站网络的服务业务信息来综合管理全网信息。使用的小容量软交换机在操作上比大容量交换机简单,易于工作人员掌握关键操作技术,实时优化单个网络业务信息结构的配置,提高单个网络处理数据的效率。由于配置的小容量软交换机数量较大,不但增大了网建的成本投入,几乎不存在较大的经济价值,而且也增大了业务信息的管理难度,不利于交换中心统一管理业务和设备。

2.2.2分期建设

使用电网系统软交换网络应建立在国家电网统一管理的基础之下,使网络服务信息的覆盖面扩大,融合和改造原交换网络,增加网络服务信息的高级功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促进技术升级和改造,结合电网建设的实际成本投入,加强各类软交换网络系统核心设备的配置和支撑的建设。电网系统软交换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完善,电网系统软交换网络的建设不断扩大,业务信息传输不断增加,实现了扩大化使用和推广。这都归功于软交换网络的建设质量,处于实现网络建设的优良建构,应做好建设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作。

(1)建设初期

软交换网络初期的建设工作是整个软交换网络建设的关键,也是整个电力系统交换网的建设基础,直接影响到网建中期建设和后期的应用扩展工作的进行。软交换网络初期建设要根据电网系统设备的实际情况,实现程控电路交换网络与交互中心的互联互通能力。同时要结合新建的变电站、行政管理部门等网络节点ip语音连接的确切情况,在网络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一整套通用的网关设备,使交换中心和公网全面汇接各个电路交换专网,组建电力系统软交换网络初期建设的架构。

(2)建设中期

软交换网络中期的建设,电网系统的结构功能由于初期的设备更新和改造因而变得十分复杂,也大大增加了网络服务业务量。电力软交换网络的建设规模需要再扩展,逐步增加网络节点数量。为此,可以按照内在功能把软交换网络设备划分层次,分为一、二级设备,二级设备只存储交换网络中心的业务信息,一级设备存储和管理各个二级设备的网络业务服务信息,充分运用网络的通信通道,提高在线业务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可靠性。软交换网络一级设备是建立在各个地区电力公司的通用网关,地区电力公司的通用网关分别链接电话交换公网和省级电力总公司,以中继媒体网关的使用功能实现统一汇接和覆盖所有的电路交换专网,进而实现全地区的电力通信的远程控制和调度。

(3)建设后期

软交换网络经过初期和中期两个建设过程,架构将近完善,其建设后期则是扩大软交换网络在全区电力公司的使用范围和规模。出于后期建设的目标,需要根据电力系统和软交换网络的实际功能来确定和引入路由服务器,按照平等权限把网络建构中的各个网络节点和子站的软交换设备连接起来,集成大区域的开放性组网。首先,按照区域信息的特点将整个软交换网络划分成多个大型区域网络,分区管辖应用范围和规模扩展的进程,实现软交换系统网络监督和管理得权限分配、分域管理等高级功能。

结论

综上所述,软交换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通信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为城市智能电网网络业务的通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因此,在智能电网中引入并实施软交换技术,一方面需要做好技术交接工作,确保软交换技术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电网当中,另一方面还要结合电网系统的通信设备,做好调研、整体规划和技术升级改造等工作,从而提高智能电网的安全性能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交通网络构建篇3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constructionofintelligent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asbeenplayingan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improvingmedicalservicequalityandmanagementlevel,andthenetworkarchitecturewhichtheinformationreliesonisattractingmoreandmoreattention.Comprehensiveplanningoftheoverallarchitectureofthenetworkintheearlystageplaysakeyroleintheefficientoperationof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inthefuture.Basedonpracticalexamples,thispaperstudiesthehospitalnetworkarchitecturerequirementsanalysisandimplementation.

关键词:三级医院;信息需求;网络架构;实例;实现

Keywords:tertiaryhospitals;informationrequirements;networkarchitecture;example;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126-03

0引言

某医院位于中级城市的市中心,目前属二级甲等医院,现有床位500张,按三级医院建设标准进行扩大建设,以达到1000张床位规模。对新建内科楼(14层)、门诊楼(5层)、中心机房进行网络方面的建设,并且需要与现有旧网络进行融合。本文结合某二级医院以三级医院为准备进行扩大建设,谈谈应从哪些方面长远考虑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并在应用中得以实现。

1医院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医院需求首先应与实际相结合,各级医院对信息系统需求有所不同,本例是以三级医院标准建设,其需求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1.1医院信息智能化系统需求目前,三级医院信息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医学影像管理信息系统(paC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电子病历(emR)、办公自动化信息(oa)等多种系统。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HiS除了与LiS、paCS、emR、oa不断融合外,还与医保、银行系统的业务及数据交互越来越频繁;目前掌上系统不断推进,内部无线系统成为必然;未来的卫生信息共享的云架构更是对医院信息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医院间的技术集中化处理和交流、各种信息上报下传,连接inteRnet外网也必不可少。门诊多点远距离设置也让网络架构必须考虑各种接入方式。

1.2患者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严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舒适、迅速、便捷、明了的就医环境,就需要通过监控系统、门禁控制、候诊排队、窗口对讲及LeD电子信息公告及引导、信息触摸查询等智能化技术手段对人员进行合理有效的疏导、分流、管理,保证医院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为长时间等待患者提供外连inteRnet的免费wiFi。

1.3医院管理的需求提供对医院的整体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管理和安全防范,需要严密的监控系统;提供对医院的各类信息实行统计,实现能源管理和收费管理,达到经济、实用、方便,财务及设备等管理系统;提供满足医院的各类日常试验、教学需要的条件和要求;加强对医院安防、服务、信息的管理体制,需要中心机房建设及信息容灾系统;加强医院内外信息沟通,需要外网及程控电话网络布局。

1.4与旧楼在网络上的衔接目前核心交换机无法满足扩容后接入需求,需重新建设核心交换机;新建大楼需要重新进行新的网络架构;原有网络设备、服务器等陈旧,新建大楼终端设备的增加,后续业务对网络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络百兆接入千兆骨干的网络平台无法满足业务应用高速、稳定的要求。

2医院网络架构的建设原则

2.1高性能网络作为企业信息运行的承载平台,涉及到众多不同的应用及众多用户,一些实时性强的交互业务应用(如语音、图像等),势必对网络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设计时首先要考虑有足够的骨干带宽、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先进实用的技术,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网络的无阻塞性,而不能使网络成为业务应用的瓶颈。

2.2高可靠性网络系统的稳定可靠是应用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保证。在网络设计时,应选用高可靠性的网络产品、合理的网络架构,制订可靠的网络备份策略,保证网络具有较好的故障自愈能力,以减少网络中断时间。为了保证较高的可靠性,新的应具有链路容错和核心节点热备份。

2.3安全性解决安全性问题需制定统一的网络安全策略和过滤机制,充分使用各种不同的网络技术,如虚拟局域网络(VLan)、、防火墙等。划分网络安全体系层次,控制信息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分离,关键系统用防火墙保护,通过划分VLan,隔离不同系统用户,加强系统的安全性。架构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评估系统,加强对重点系统的防范。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讲,重要的数据服务器集中放置,构成服务器群,以方便采取措施集中保护,并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

2.4可管理性企业网络作为一种地理范围,分布较大的园区网(甚至是一种多个园区网连接而成的广域网),日常管理及维护的工作量较大。为了尽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网络停顿时间,同时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打下基础,必须使企业网络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选择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网络实行集中监测,分权管理,并统一分配资源;②选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平台,可以集中对全网设备(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等)实施具体到端口的管理能力,并可提供及时的故障报警和日志;③选用的网络设备及其他连接在网络上的重要设备都应支持远程管理;④设计时需充分考虑运行维护的问题,在工程结束时,应有设计及实施文档。

2.5技术先进性先进合理的技术是投资保护的重要方面。网络核心设备应考虑使用国内外主流厂家生产的设备,同时要把先进的技术与国际公认的标准结合起来,使网络支持国际上通用的标准网络协议。

2.6可扩展性新建设的网络应支持各种高速网络技术,应用全系列的交换产品,拓展网络带宽。在工作组结构中采用组合技术,可灵活地构成不同系统,并可方便的扩展。对以后需进行网络扩展时,前期的投资应能继续能用。

2.7实用性在总体设计要一步到位,保证未来10年,满足医院对信息智能化的需求。架构网络到位的情况下,可根据技术的发展改造升级现有的智能化系统,以提升技术应用水平。实施的网络系统符合医院实际需要和投资的合理性,防止片面追求系统的先进性和超前性造成投资的浪费。

3网络架构的具体技术分析及实施方案

网络架构的具体需要技术分析包括HiS、LiS、paCS、视频等对网络带宽和速度的要求。①HiS、LiS业务对网络性能的要求。HiS主要应用在局域网中,以文字、图形信息为主;LiS主要是一些技术数据和文字为主。HiS、LiS最集中的时间段在上午8:00-12:00并发连接,但因其数据量多为文字,对带宽要求不算很高;②paCS业务网络设计需求。paCS医疗应用数据包含大量影像、文字等信息,对带宽和网速要求非常高;③视频类业务网络设计需求。视频类业务包含大量音、视频信息,对带宽和网速要求也非常高。

假设50个客户端,5秒内分别读取约30mB影像,则核心网络流量=(50×30×8)÷5=2.4Gb/s。千兆网络最大流量仅为0.7Gb/s,万兆网络的流量为7Gb/s,因此建议选择万兆核心,以及到影像中心的万兆汇聚。并且视频类单独设立网络。

综合医院的需求分析和网络架构的建设原则,医院网络主要采取内网、外网、监控网络完全分离的架构,具体实现如下:

3.1内网建设内网采用“千兆接入万兆主干”的思路进行建设。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理。无线网络只作基本铺设和测试。(图1)

医院内网建设在网络结构的设置上采用核心接入的二层网络架构,保证网络架构的稳定性。全网核心交换机采用双机运行。接入层采用千兆链路上联至核心交换机。同时双核心之间万兆链路互联,实现虚拟化冗余备份,逻辑上将两台核心虚拟为一台,进而提高网络的高可靠和高稳定性,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万兆链路互联,实现虚拟化堆叠。

网络带宽规划为接入层全部采用千兆交换机,以六类双绞线千兆到桌面。满足医院更新后的HiS、paCS等运行。

医院后期业务系统的上线,内部服务器区域网络设备要求极高的链路带宽、可靠性。数据中心链路设计全部采用支持下一代数据中心特性的网络设备。两台支持下一代数据中心特性的机房汇聚交换机采用万兆双链路上联至双核心交换机,实现万兆平台数据转发。

医院内网通过综合网关出入,经防火墙与医保网络、区域卫生平台、其它网络进行互联,实现与外部的数据交换以及安全过滤和安全保护;能够实现上网行为管理功能,对医院医护人员的上网行为进行管理审计;能够实现Vpn功能,满足移动办公时内网资源的访问需求。

中心机房配备2台核心交换机,双机热备,各楼层布8芯光纤各一条(内网、外网、视频共用)到各楼层弱电井光模交换机;从核心交换机连接接入交换机;从核心交换机布光纤到旧楼,将原有系统并入网络,远程门诊通过移动公司的专线接入网络。

3.2外网建设

医院在外网网络结构的设置上采用核心-接入的三层网络架构,接入层采用千兆光纤上联至核心交换机。配置一台核心交换机、一台路由器、一台安全网关、二台接入交换机,如果接入交换机不够部分利用现有网络部分交换机,接入层全部采用全千兆交换机,以六类双绞线千兆到桌面。

3.3监控系统网络建设

医院在网络结构的设置上采用核心接入的二层网络架构,接入层采用千兆光纤上联至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采用支持万兆扩展的千兆光交换机进行数据转发。接入层全部采用全千兆交换机,以六类双绞线千兆连接监控摄像头。

各楼层摄像头机位相对不多,从摄像头前端通过计算机双绞线集中到相对楼层,再从此汇集的交换机通过光纤集中到中心机房的监控核心交换机上。机房的核心交换机通过光纤与监控中心的核心交换机相连,在监控中心进行存储和前端电视墙进行显示。

无线架构因耗资过大,现目前只作预留双绞线及测试ap一个,这里就不谈及无线架构。

至此,总体网络架构成功实现并投入使用。2年多来,运行良好。具体情况如下:

①内网已实现千兆到桌面,paSC图像因上传下载量大,只有保证千兆桌面万兆主干才能正常开展工作。②目前接入信息系统工作站点500多个,属中等规模,满足现有信息系统需求,也为后期扩展留有带宽空间。③智能化的网络设备通过各种远程控制软件对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实现远程调控,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④监控系统因点位不算很多,数据量主要为上传量大,下行量少,对网络未形成压力,运行正常。⑤排队叫号系统、LeD大屏、监控系统等前期网络架构在保证医院工作有序安全开展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⑥随着网络的正常运行,对服务器要求反而越来越高,服务器面临需求全面升级。

4结论

综上实例,实现三级医院管理网络架构,千兆桌面万兆主干、使用高智能化网络设备已成现代网络架构必须,实现医院工作安全有序前期必须考虑LeD大屏、叫号系统、网络化监控系统等网络规划,楼宇异地容灾也应该考虑其中。近年无线网络的大力推行也让前期无线规划能在后期得以扩展。前期网络架构周全考虑才能满足三级医院智能管理需求,保证医院未来十年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磊.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架构规划与设计[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11).

交通网络构建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项目导向;情境教学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基于四个学习情境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把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整个课程教学均在网络实训基地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围绕一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进行分解,开发和设计出若干个实训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在边做边教,边做边学,做到教、学、做一体。

序号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SoHo网络构建SoHo网络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SoHo网络设备选型、分类ip地址规划,设计网络建设方案36SoHo网络布线实施、网络连接与配置、网络测试与验收双绞线制作、SoHo网络设备连接、aDSL接入配置、网络配置、网络测试与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32企业办公网络构建企业办公网络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设备选型、无类ip地址规划、服务规划224设计网络建设方案2企业办公网络子网规划、交换机安装与配置子网规划、VLan的划分2二层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4三层交换机的安装与配置6常用网络服务的规划、安装与配置文件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2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2网络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43园区网络的构建园区网络构建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建网方案如何根据实际项目进行需求分析,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交换机、路由器设备选型、无类ip地址规划,设计网络建设方案214园区路由器安装与配置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包括静态路由、Rip、oSpF、aCL配置)10园区网络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24校园网的构建案例实训校园网的需求分析、校园网组网方案规划与设计根据我院龙腰校区的实际情况和网络需求进行分析、交换机与路由器设备的选型、规划与设计组网方案2

12校园网组网实施交换机安装与配置4路由器安装与配置4校园网测试与验收全网连通性测试,故障排查,验收文档编写2

2、教学项目举例

项目名称:构建SoHo网络                所属学习情境:SoHo网络构建

实施场所:校内网络技术实训基地   课时:6课时    环境准备人员:实训教师

指导教师:专任教师为主,兼任教师为辅          评估小组成员:专兼教师、各小组组长

教学目标:

通过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SoHo网络构建的工作流程,掌握SoHo网构建技能,能按项目需求构建小型网络。具备SoHo网络的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及SoHo网络的运维管理能力

学习任务:

根据SoHo网络的构建项目要求,能对SoHo网络的硬件需求,软件需求分析,并根据软硬件的选择原则,能根据用户需求做出合理的资金预算;能根据SoHo网络布线标准,熟练制作双绞线;能熟练完成SoHo网络的连接,网络配置,网络测试及故障的排查方法;能按项目需求很好地完成构建SoHo网络建设方案并实施项目

实施环境要求:

每组学生3-4人,每组实践平台要求:3-4台计算机,[一台modem、一台aDSLmodem]。材料准备:双绞线、水晶头、RJ45压线钳、交换机/集线器(每组一台)、网卡(每机一张)

项目说明:

项目场景介绍

现有一个办公室,共有四台电脑,要求连接成网络,相互之间能相互通信及文件和打印共享,同时有一台电脑能支持远程桌面功能。(如果环境允许的话,可设计完成与internet网络的连接)

需求分析

(1)连接四台计算机

分析:采取什么拓扑结构,需要什么网络设备,如何联接

(2)能相互通信

分析:如何安装网络软件,如何设置网络属性,如何测试能否相互通信

(3)能共享文件与打印资源

分析:如何设置文件与打印资源,如何访问网络资源?

*(4)访问internet网络

分析:有几种连接方法?采用哪种连接方法访问internet性价比最高?为什么?

项目教学过程:

将学生进行分组实施项目,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每组4—6人,一个实验平台,按照项目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环节来开展教学,实现边做边学,从做中学。

(1)资讯

教师给出项目,分析项目建设需求,让学生明确这个教学项目要完成的任务。

(2)计划

要求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项目说明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建网初步方案。

(3)决策

确定网络构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并由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工作任务,明确项目实施的步骤及完成的时间。

(4)实施

小组成员按方案和工作任务安排进行项目实施。

(5)检查

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成员进行访问测试,看能否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如果未达到要求,则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故障分析和排除,并记录排障日志。

(6)评估

项目经过自己检查,提交给评价小组进行验收,评价小组将对项目的各项功能进行测试,评分,并要求小组提交所有的项目过程材料(包括方案和排障日志)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中指导,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回答和解释学生提出的疑问,从而让学生学习到该教学项目所应该掌握的部分知识内容。

教学项目验收标准:

(1)组网方案合理、描述条理清晰、内容完整、方案设计性价比高(30%)

(2)网线制作规范和连接规范(10%)

(3)各主机是否配置正确,ip地址规划合理,能实现四台主机相互通信,并能相互共享网络资源(40%)

(4)过程表现情况及团队合作情况(20%)

(5)是否选择最优连网方式,连接设置正确,能成功连接interne

3、结论

本课程依据网络技术专业高职生的培养目标、企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针对网络构建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所应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实践教学,重于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网络组建必须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术贯穿于教学项目中,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综合项目的工作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缩短校企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根据企业的场景,企业用户的需求,完成企业网络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学生上岗和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交通网络构建篇5

关键词:可重构;路由交换;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9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22-01

多年来,路由交换节点设备领域存在的局面是,支持特定业务网络的路由交换设备一旦使用后,新业务的推出就只能依赖于设备的整体升级或者更新换代,往往意味着运营商需要进行重复投资,给原有设备资源的投入造成很大的浪费。另一方面,在目前网络建设中,节点是封闭的,节点的升级和改造只能由原提供商实施,无法实现开放,高端路由交换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被少数品牌公司垄断和瓜分,也不利于路由交换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开放的具有可重构能力的网络节点设备,有助于通信设备制造商降低开发成本。

1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体系结构

传统路由器的体系结构,包括系统、单元和模块3个等级。路由器的控制、交换、转发和接口单元通过各种功能模块组合而成,各个单元通过较固定的拓扑连接成路由器系统。系统、单元和模块大多是封闭式一体化的,系统只能按固定模式利用功能单元完成单一任务,要改变单元的处理功能和能力需要重新设计软硬件模块;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体系结构,分平台、组件和构件3个等级。

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包括控制平面、交换平面、转发平面、接口平面,控制平面与交换平面接口、交换平面与转发平面接口、转发平面与接口平面接口和可重构管理系统。可重构管理系统功能是按照用户的需求执行路由交换节点的变形流程和管理构件库。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的重构过程分两步:(1)从交换平面和3个平面间接口的重构出发,建立重构节点的基本框架和路径;(2)可重构管理系统沿着建立好的数据路径,采用发送数据包的方式通过交换平面将重构指令和构件库加载到相应的平面,对各个平面的组件和构件进行组装、拆分和升级,完成整个路由交换节点的重构。

2可重构路由交换平台关键技术

2.1组件化技术

组件化技术为系统可重构提供了保证。组件就是一组定义清楚的接口,具备向客户独立完整交付的特性。通过解耦,构成整个系统的各个组件可以灵活替换重构。业界流行的组件化技术主要有Com、CoRBa等,这些技术通过接口和实现分离、面向对象技术来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

2.2升级技术

目前电信系统常用的升级技术采用的是热补丁技术,基于局部运行代码替换或注入的思路,这种方式在热补丁的编程和功能支持方面有较大限制。

2.3逻辑虚拟路由器技术

逻辑虚拟路由器技术通过将物理路由器划分为不同的逻辑路由器,并在逻辑路由器上运行一个或多个虚拟路由器来支持新业务、新应用,支持灵活重构,充分保护现有投资。

2.4转发可重构技术

路由转发引擎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式。

2.4.1通用CpU

通用CpU的优点是功能易扩展,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网络功能,缺点是性能低下。所以,在路由器的设计模型中通用CpU一般仅用于网络设备的控制和管理。

2.4.2aSiC芯片

aSiC芯片可以使用硬件方式实现性能极高的多种常用网络功能,单颗芯片就可以实现几百兆ppS以上的处理能力。

2.4.3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

FpGa是可以反复地编程、擦除、使用以及在电路不动的情况下,用不同软件就可实现不同功能的一种门阵列芯片。

2.4.4np(networkprocessor)

np保留了aSiC高性能处理数据的特性,同时,np通过众多并行运转的微码处理器,能够通过微码编程进行复杂的多业务扩展。

综合而言np转发方式是目前几种转发方式里兼具高性能和扩展性的典范,也是当前各个机构研究的热点。

3面向服务提供的可重构路由交换平台的新型网络体系

构建一种资源可共享,节点可重构,能够提供柔的物理网络,创建新型网络服务的需求可通过重构网络节点实现,以此增强网络服务提供能力的可扩展性。各种业务流量由业务接入/控制层进入网络服务层,网络服务层对业务流量的服务提供是分层进行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3.1逻辑承载层在接收到来自业务接入/控制层的逻辑承载网请求后,对资源共享层的传输资源和节点处理资源能力进行查询,查询参数由逻辑承载层根据业务特性需求进行选择,这些信息包括逻辑承载网络的处理节点输入/输出接口信息、输入/输出接口的带宽分布、逻辑承载网路径最大跳数、逻辑承载网类型及所支持的协议类型等。

3.2资源共享层的可重构路由交换平台根据查询要求,向逻辑承载层报告处理能力。

3.3逻辑承载层根据业务特性需求、服务质量参数和网络资源,判断是否具备逻辑承载网的构建条件,如果符合,则选择适合业务类别的组网策略,并向可重构边缘层下达逻辑承载网的构建命令。

3.4可重构边缘层根据逻辑承载层的命令,利用资源共享层提供的物理资源,构建可重构的逻辑承载网络。逻辑承载网络(LCn)的定义与用户业务的聚类方法有关,按照现有网络承载业务的特征进行聚类,

3.5在逻辑承载网构建成功后,逻辑承载层根据接入/控制层的需求、资源共享层的资源变化情况等,对逻辑承载网进行管理和维护,保证服务提供。

3.6逻辑承载层根据接入/控制层的需求,决定逻辑承载网的持续时间,如果没有为业务生成服务的需求,就向可重构边缘层发出撤销的命令。

3.7重构边缘层根据逻辑承载层的命令,释放该逻辑承载网资源,撤销该逻辑承载网,不再为该业务流量生成服务提供。

4结论

作为网络构建平台的路由交换节点,需要在功能和性能上满足动态扩展可重构的结构,才能更好地满足下一代网络的发展要求。本文提出的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顺应了目前国际网络技术主流发展方向,为构建柔性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平台支撑。■

参考文献

交通网络构建篇6

关键词:GiS;复杂网络理论;公交网络;结构特性;方法研究

abstract:asthemainbodyoftheurbantransportation,publictransportationandinfluenceddirectlyserviceofthemassesoftravel.toachievemaximumrange,thehighestdegreeservicestothemassofthepeople,playitsenormouspotentialofurbanpublictransportationnetworkmustbethestructurecharacteristicsofaccuratelyanddepthofunderstandingandtheunderstanding.thispaperwilltakethecitybusnetworkastheresearchobject,thespecificresearchGiStechnologyandthecomplexnetworktheoryofcombiningresearchmethods

Keywords:GiS;thecomplexnetworktheory;Busnetwork;Structurecharacteristics;methods

中图分类号:F57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复杂网络理论的基本介绍

复杂网络理论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其主要针对从世界生活中抽象出的各类网络的结构进行研究,揭示网络所具备的具体特征和规律,从而探寻和优化其网络结构的普遍适用方法。城市公交网络结构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环境的保护及城市交通出行方式构成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公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城市公交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的交通运输管理之中,为交通控制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结合GiS技术下研究城市公交网络的必要性

所谓基于GiS条件下的研究方法,就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即由计算机程序和把客观世界抽象成模型化的空间数据而形成的地理信息空间模型。从而使非专业研究人员也能通视觉、计量和逻辑等各方面进行模拟,信息的流动以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利用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变化来进行仿真[3]。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作为服务于城市客运运输网路的主要构成,其线路的布设方法与城市构成形态和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本文将主要采用arcGiS及其及其提供的Geodatabase数据库结构,对城市公交线网数据库的设计和构建方法进行介绍,从而为城市公交线网的结构特性分析奠定数据基础。

三、GiS技术与复杂网络理论相结合的主要方法

(一)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城市公交网络分析模型与设计

1.公交网络模型的概述

目前,将城市公交网络抽象成复杂网络,并进一步利用复杂网络理论深入研究网络自身的结构模型,并将其与该影响城市公共交通的因素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逐步引起研究学者的注意。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抽象出的主导影响因素,建立合理的公交网络模型,对于真实地反映和验证公交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从而证实城市公交网络的网络结构类型和此类型具备的理论特征,从而为更好的设计与优化现实的公交网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公交站点网络模型

所谓公交站点网络模型,就是将现实存在的城市公交线路中的公交站点及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而形成的网络模型。在这个模型之中,公交站点被抽象为网络模型的节点。如图2所示,若2个站点彼此相连并且这2个站点之间没有其他停靠

(2)公交换乘网络模型

反映城市公交网络连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公交的换乘情况[5]。在公交换乘网络模型之中,如图3所示,以公交站点为节点,按照每条公交线路的走向将2个的站点连接起来,如果站点之间有共同的公交线路通过则存在1条边连接,从而建成了公交站点的全连通换乘网络。

图2公交站点网络模型示意图图3公交换乘网络模型示意图

(二)利用arcGiS进行空间数据输入和分析

1.GiS数据库的概述

所谓GiS数据库,是指以特定的信息结构(如国土、规划、环境、交通等)和数据模型(如数据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表达、存储和管理从地理空间中获取的某类空间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空间信息需求的数据库[9]。与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系统相比,GiS数据库有许多特有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量数据的管理能力。

具备空间分析能力。

设计方式灵活,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城市公交线网,其包涵着大量的空间信息和属性数据。

2.空间数据库的组成

空间数据库是一类特殊且重要的数据库,其内部存储了大量与空间有关的数据。同时,基于Geodatabase的空间数据库具备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无缝连接和一体化存储管理的能力。如下图4所示,即为城市公交线网数据库的数据组成示意图。

图4GeoDataBaSe模型下城市公交线网数据库组成示意图图5数据分层示意图

3.空间数据库设计

为了提高空间数据中各个要素的检索速度,方便数据的查询,更新与管理,在空间数据库中,往往将不同类、不同级的图元数据进行分层存放,如图5所示,每一层存放一种专题或一类信息。用户可以利用不同的标准将相关的图元要素进行必要的组合成图层,来表示地理特征以及描述这些特征属性的逻辑意义上的集合。如下表1所示,即为城市公交线网数据库的数据分层设计。

四、实例

本文将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对aRCGiS软件下的城市公交网络结构特性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如图6所示,即为构建基于GeoDataBaSe模型下的公交线网数据库的公交站点的站位分部信息和对应站点位置。

在复杂网络中,节点的度即为与该节点连接的其他节点的数目,因而从直观上理解,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即意味着这个节点在复杂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14]。

本文共统计了乌市城市核心区域的368个站点(双向)所拥有的135条公交线路数量的情况和换乘站点情况,并根据所构建的乌市公交邻近站点网络和换乘网络模型,对各站点的度分布统计情况,如图7和图8所示。

在基于站点的网络模型中,网络的平均节点度为6.322,说明一个公交站点平均有6条公交线路与之相连,从这个角度也可说明乌鲁木齐的公交线路的重复率的确较高;在基于换乘的网络模型中,网络的平均节点度为183.03,说明对于一个公交站点,平均可以约有183个换乘选择。

如图9所示,即为乌市公交站点网络模型的站点度分布示意图。由图10可知,节点度在1~5之间的,占50%,6~10的占33.7%,11~20的占15.3%,只有1%的节点的度大于20;与此同时,可以看到站点的图分布状况基本成显现出一条直线的趋势,这说明乌市的公交站点网络的度分布呈现出幂律分布,经过拟合其幂指数为-2.32。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利用arcGiS中GeoDataBaSe模型下数据库进行数据组织,利用GiS技术结合复杂网络分析理论分析城市公交网络的研究方法。此项研究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还有较多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1.本文在构建交通模型时,仅突出了公交线网和站点的因素作为研究对象,未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因素。因而,关于完善公交线网优化的模型的设计研究工作还需要专项研究。

2.目前,关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研究工作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仅涉及了部分关于静态网络拓扑特性的理论内容在公交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关于利用动态网络理论构建公交网络模型并结合GiS软件进行可视化动态分析研究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3.arcGiS软件是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GiS软件之一,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空间数据库的设计、构建上的功能突出,操作方面,同时具备相当强的空间分析和二次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裴玉龙,李洪萍,蒋贤才等.城市交通规划[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新长,马林兵,张青年.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吴秀芹,张洪岩等.arcGiS9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吴建军,高自友.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6]赵俊红,马军海,李瑞山.基于天津市公交网络的复杂性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9,12,6(4).

[7].安莉莉,马杰良.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城市公交网络可靠性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8]吴建军,高自友,孙会君,赵晖.城市交通系统复杂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王,彭其渊.成都市公交复杂网络拓扑特性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7,25(2),39一42.

交通网络构建篇7

【关键词】软交换;电力通信;应用举例

1、引言

为加快实现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电力企业迫切需要实现其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最新通信技术的软交换网络,可以实现以宽带ip技术为基础,利用企业的数据网络,搭建内部的nGn语音网络核心平台。该平台不仅能满足目前的通信需求,而且可以提供多媒体、视频等各种丰富的业务,并能和企业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系统有机结合,为提高电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软交换技术及其主要优势

软交换技术是基于分组交换网络,以软件来实现交换与呼叫控制管理的一门新的网络技术,它是nGn(即下一代网络)的核心,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软交换与传统交换机的区别在于它所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而将智能尽可能地移至外部业务层。

2.1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

软交换网络采用一种分层的网络结构,共分为4层:接入层、传送层、控制层和应用层。

⑴接入层主要指与现有网络相关的各种网关和新型接入终端设备,完成与现有各种类型的通信网络的互通并提供各类通信终端到ip核心层的接入。

⑵传送层主要指是由ip路由器或宽带atm交换机等骨干传输设备组成的包交换网络,是软交换网络的承载基础。

⑶控制层是软交换网络的呼叫控制核心,用来控制接入层设备完成呼叫接续。

⑷应用层主要指为网络提供各种应用和服务,提供面向客户的综合智能业务,提供业务的客户化定制。

2.2软交换实现的主要功能

⑴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

⑵媒体网关接入功能

⑶业务提供功能

⑷协议功能

2.3软交换网络涉及的主要协议

软交换技术是一个开放的、多协议的实体,采用各种协议与媒体网关、终端和网络通信,协议包括:媒体控制协议H.248及mGCp;互通协议BiCC及Sip-BCp-t;应用支持协议parlayapiS及CopS协议等。

2.4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

⑴建设及运维成本低。软交换网络体系采用公共、可管理的宽带分组网作为传送平台,使得原来分立的各种网络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而且,网络中的设备普遍处理能力高,容量大,使得网络层次和结构得以简化,节约了网络建设成本。

⑵组网更加灵活。软交换网络采用分层结构,将传统交换机的功能模块分离成独立的网络构件,构件间采用标准的接口协议且相对独立,使得网络结构逐步走向开放,运营商可根据业务需要自由组合各部分的功能产品来组建网络,实现各种网络的互通,并可以根据业务需要,适时扩大网络规模。

⑶强大的业务功能。软交换可以利用标准的应用平台为客户定制各种新业务和综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特别是可以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和多媒体等各种业务。

⑷可实现网络的平滑过渡。软交换网络是pStn的自然演进目标,二者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共存,对于新增的用户需求,可逐步采用软交换设备替代pStn中已到寿命的设备,最终实现向软交换网络的平滑过渡。

3、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3.1电力通信网引入软交换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电力光纤传输网络的大规模建设为软交换的应用奠定了传输基础,而软交换技术几乎涵盖了目前电力系统的各项通信业务需求。

⑴电力通信网业务范围包括了话音、数据、图像和多媒体业务,除电力专有业务外,今后的网络需求正在由基于话音通信为主逐步转变为基于数据通信为主。通过引入软交换技术,可以将上述电力系统中所有的通信业务都集中在一个纯ip底层的网络上,能实现与电力系统现有制式的交换网络以及internet、pStn等外部通信网的互通。

⑵电力系统目前建成的光传输网络带宽普遍较高,有的完成了多业务传输平台(mStp)建设,为软交换承载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⑶随着软交换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取代传统交换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采用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实时智能化的网络管理系统,提供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利用公网资源不断扩充电力通信网络业务。

3.2软交换网在某水电厂应用实例

某水电厂现有有三个通信站分布在行政基地、电站和开关站三个不同地区。该水电厂采用软交换设备组网,实现三方及与上级调度机构之间的通信调度及多媒体业务等功能。

该软交换系统在行政基地和电站均采用软交换技术的调度电话交换机,终端用户包括模拟网关、ip电话、调度台。该软交换机可实现可视调度、视频通话、ip电话、语音网关、软电话、提供调度视频会议等多媒体功能。该系统与现有的调度电话交换网采用数字中继2mb/sQ信令方式互联互通。

具体配置为:在行政基地和电站各配置一套调度电话软交换机,实现双机异地冗余调度软交换系统。其中行政基地配置软交换核心服务器1套,综合媒体服务器1套,录音录像服务器1套,汇聚网络交换机1台,中继网关1台,可视调度台2个,ip可视电话机若干;电站配置软交换核心服务器1套,录音录像服务器1套,汇聚网络交换机1台,中继网关1台,可视调度台1,语音接入网关1套;开关站配置可视调度台1个,ip可视电话机若干;行政基地和电站的网络交换机以及开关站的调度台和ip电话直接接入电厂现有的ip局域网内实现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构建篇8

关键词:分层体系移动核心网设计

1.前言

信息通信网络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固定电话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internet网等多个相对独立的网络,这些网络由特定的网络资源组成,承载和疏通特定的业务。这种“一种业务,一种网络”的网络格局已逐渐暴露其固有的弊端:多种复杂的协议、复杂的网络共存;网络管理和维护成本很高;不利于网络资源尤其是传输资源的共享不便于跨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的提供。目前,在2G移动通信网络中逐步引入分层体系结构的软交换设备组网,可提高传输效率与组网的灵活性,减少设备占地面积,降低运营成本,以实现移动网络向3G网络的平滑演进。

2.交换网络建设总体原则

结合对某运营商交换网络现状分析的结果,本着“从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的前提,遵循以下建设原则。

1.构建合理网络结构,提升网络安全能力:原则不再对tDm端局进行扩容和新建。从满足业务需求、节省投资和利于网络演进的角度出发,考虑引入软交换设备,传统交换局替换为软交换,提升软交换比重;考虑重要网络容灾,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2.充分根据mSC,VLR等网络的实际负荷,利用历史发展数据和相关资料合理预测市场话务需求,准确分析网络性能需求,解决现网急迫问题。

3.对于新建端局,采用软交换设备。要求软交换设备采用和R4软交换同一平台及架构的设备,能够通过简单软件升级和增加硬件板卡支持ip化和R4。并能够平滑升级支持3G。

4.对于新建软交换设备,须支持2G/3G互操作。

5.mSCServer的设置原则:为“大容量、少局所;集中放置、区域管理”,原则上集中设置在省会城市,对于业务量较大的中心城市,也可考虑设置,全网mSCServer的设置要统一规划。对于非省会城市设置的mSCServer,如果同时负责管理本省内其它本地网的mGw该城市必须处在二干传输中心节点的位置,并且要确保其具备相应的维护技术力量。

6.mGw的设置原则:mGw设置在有业务需求的各个本地网,尽量放置在传输节点上,尽量考虑与BSC同局所,节省a接口传输资源。初期,mGw单系统承载的最忙时话务量建议不超过8000eRL,中后期,可以适当考虑上调。mGw要求能同时支持tDm端口和ip端口,并支持ip入+tDm出、tDm入+tDm出、tDm入+ip出,采用ip承载时能够支持ip入+ip出。

7.网络结构应尽量简单、清晰,便于实施。网络结构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便于以后网络的发展。3.交换网络建设方案设计

针对现网交换核心存在系统负荷高的问题,根据网络性能需求分析,考虑到网络演进,通过引进软交换设备,设计规划软交换网络架构。采用传统交换机与软交换设备混合组网的方式,解决系统容量问题。实现交换网络mSC增容,一般有两种手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现有mSC扩容;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新建mSC。现有局扩容方式,优势是工程周期短,投产快,网络分区不必做较大规模调整,有利于保持网络稳定,电源配套等项目增加投入不大;劣势是解决增容相对有限,议标方式扩容单位成本相对较高,并且需要核定处理机的处理能力是否满足,如果再需要升级处理机,则扩容的成本将会进一步提高。

新建局方式,则可以满足各种规模的扩容,并目可以采用招标方式,有效单位造价;其不利的方面主要是,工程周期相对较长,网络分区要做较大规模调整,电源配套等项目增加投入较大。但新建局方式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可以采用更新的技术,更新的产品,从而保证投资的长效性。

结合对两种建设方式的分析、交换处理能力需求预测及容量需求预测,提出交换端局建设方案。本期工程不考虑对传统交换局进行建设。从网络向3G演进的方向考虑,对于有新增容量需求的传统交换局均采用新建软交换方式建设,新建软交换局管辖区域需要结合BSC划分方案确定,应尽量避免新建局与原有交换局间出现频繁切换从而影响网络质量,考虑到今后3G业务发展需求软交换局优先考虑管辖市区。提出以下建设方案:城市a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1与mGw2,进行管辖区域调整,管辖部分市区BSC;

城市B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2,管辖部分市区BSC;

城市C-F业务区:新建软交换mGw,管辖部分市区或郊区BSC。

软交换组网布局如图1所示。

4.结论

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根据某运营商核心网现状分析的结果,本着“从市场出发,以服务、效益为目标”的前提,提出了建设总体原则:即引进R4结构的软交换设备;网络结构要简单、灵活,便于向3G平滑过渡。通过对网络资源利用情况数据的分析,重点解决各业务区系统容量不足与资源利用率高问题。通过话务量预测,确定系统性能需求。经过方案论证,设计了采用软交换设备的分层体系结构的移动核心话路网与信令网网络组网方案。

参考文献:

交通网络构建篇9

关键词:虚拟专用网络;虚拟局域网络;智能社区;主干网络;仿真测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073-02

1引言

只有建立和完善智能社区的网络管理,才能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针对智能社区网络进行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在小区之间利用Vpn技术进行信息间传递,在多个小区组成的社区之间通关VLan组成庞大的网络系统,通过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网络管理的成本,并且可以对网络的带宽划分、网络传输的稳定性、信息传递的安全性、门禁系统、监控系统、住户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方便业主的网络使用,减轻网络管理员的工作量。

2智能社区主干网络需求分析

目前在诸多城市自社区形成以来,入住率逐步提高,所需要的网络使用量也相应提高,网络需求量达到高峰,社区业主的日常网上娱乐活动,物业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网络资源,所带来的影响就是网络的负载率大大提高并接近于饱和状态,虽然网络运营商多次提高成本来更新网络传输技术拓展带宽,但仍然难以满足人们的网络使用需求。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为了方便管理将多个小区组成社区,不断通过架设新的网络来实现有效管理,造成网络负载及网络构建成本的增加。所以现阶段急需新技术来解决社区网络的高负载、高成本的情况。为了让业主和物业都能使用上最有好的网络,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运营商都在努力提高网络质量。但如果只是单纯的提高网络带宽,会造成了大量的成本及日后的维护困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负载、高成本的情况。解决的途径是在现有网络资源的条件下如何合理分配网络带宽。另一方面,社区中的住户人员组成复杂,对内部网络形成了安全隐患,并且来自外部网络安全隐患同样存在,使物业保存的业主信息和业主的个人隐私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合理分配网络带宽的同时还需保证网络安全性,同时还需考虑网络构建的成本和网络维护成本。

3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构建

3.1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总体设计

基于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构建的需求分析,为了探讨和研究构建合理高效安全的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本文以天津天房社区为例,利用Vpn+VLan技术构建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案例背景为:天方集团为了响应政府大力推广智能社区的号召,在天津市梅江居住社区开展智能社区的网络构建,并通过一系列措施使该区域的网络质量和网络便捷性得到提升,并规划在未来的几个社区也进行智能社区构建。经过分析,具体需求如下:(1)合理分配网络带宽;(2)提供一定的网络安全性;(3)降低网络构建成本和维护成本。

天津天房社区原有网络结构复杂,不便于网络管理及其维护,本文选择利用Vpn+VLan技术重新进行网络层次划分。这两种技术有着相对于专线网络具有低成本,易维护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具体总体设计思路为:首先对于三个主要网络节点上面的路由器进行Vpn网络构建,Vpn技术成熟,能够提供可靠的数据加密、信息安全交换的能力,在Vpn的构建中选用BGp(边界网关协议);其次对三个主要路由器节点下的交换机进行VLan的网络构建,VLan具有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特点,可以有效的控制网络风暴的发生,对各小区及各小区楼栋之间的带宽有效管理,并可以收集各小区业主所传回的信息以方便物业的管理,还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3.2基于Vpn+VLan的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构建设计

(1)ip地址划分。

为了对天津天房智能社区的网络利用Vpn+VLan进行主干网络构建,实现按层次划分进行合理带宽分配基础,本文对天津天房智能社区网络进行ip地址划分,设计分为三层,第一层及第二层同属于介入公网,并且第一层为Vpn构建。第三层为VLan构建。整个网络所使用的设备分别为思科12400核心路由器,以及3Com9300核心交换机、3Com3900二层交换机,每台设备所属于的区域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且每台设备及其下属设备的ip地址、所属VLan、主机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进行了合理设置,为后面的网络构建提供了基础。

(2)Vpn网络构建。

天津天房智能社区主干网络的Vpn构建主要实现社区中各小区管理服务器之间的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互联。Vpn构建主要为思科路由器间的互连,在路由器各自下方设置了用于下一层网络构建的交换机及其所配套的用于收集信息的服务器。如图1所示。

(3)VLan网络构建。

天津天房智能社区主干网络的VLan构建主要实现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及动态协调管理。如图2所示。第一层路由器下面设置了中心交换机进行VLan的划分,并设置了用于信息收集的服务器,在中心交换机下方设置了三台交换机,用于小区内部的网络构建。

(4)安全设计。

为了保证天津天房智能社区中各小区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设置了各小区之间接入的安全验证、社区内部网络数据交换安全验证以及访问权限控制等安全设置。本文采用基于ipSec的Vpn实现技术,在接入路由器上配置密钥交换协议iKe,认证算法设置为mD5,认证方法设置为RSaSignatures,加密算法选择的是DeS,生命周期设定为3600秒;对ipSec协议的配置为协议选择是aH+eSp,认证算法为HmaC-mD5,加密算法为DeS。

4仿真测试及数据分析

本文为便于测试,本文简化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对天津天房智能社区网络业务进行定义:数据库查询业务、网页浏览业务,多媒体数据传输业务等,利用仿真实验使用的opnetmodeler14.5,通过一个简化后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来进行测试整个以太网的流量信息,主要统计数据指标为:Vpn路由器的平均网络延迟、Vpn路由器的网络负载,VLan交换机的平均网络延迟、VLan核心交换机的网络负载。

(1)Vpn的网络仿真运行结果。

从图3的网络的延时曲线图得到整个网络的延时平均值,能反映整个网络总体延时情况。整个网络的延时有少许波动,但平均保持在0.4微秒。因此,主干网络整体稳定性能良好。图4为网络负载波形图,采用Vpn互联的两台路由器的负载情况,从图片得知:两台两台路由器的负载情况基本相似,主要为社区内各小区之间的数据传输数据量峰值为650bps,整体保持在350bps到650bps之间,没有出现极端情况,网络整体保持稳定。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天津天房智能社区主干网络的Vpn构建成功,达到设计需求。

(2)VLan的网络仿真运行结果。

图5为中VLan网络的延时平均值,反映VLan网络区域下的网络整体延时状态,延时峰值值达到065微秒,但整体稳定在0.6微秒。因此VLan网络区域的网络稳定性能良好。图6为核心交换机VLan网络负载波形图,分别为核心交换机的VLan发送与接受的网络负载波形图,主要为小区内部的数据传输,波形峰值达到7800bps,整体稳定在6000bps到8000bps之间,没有出现极端情况,网络整体稳定性较强。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天津天房智能社区主干网络的VLan构建成功,达到设计需求。

5结束语

从仿真中可以看出,随着仿真时间的不断增加,网络的负载和延迟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主要是因为Vpn采用了隧道封装、ipSec中的加密和认证技术等技术,VLan增加了网络管理负载等因素,说明在保证数据通信高安全性、网络带宽合理分配和管理等时必须牺牲一部分网络性能,所以网络负载和延迟也有一定的提升和波动,但并没有出现网络性能的极端情况,由此可以说明这些开销都是可以容忍的。

通过网络仿真及其数据分析,得出利用Vpn、VLan进行智能社区主干网络的构建符合智能社区的网络需求,本文提出基于Vpn+VLan的智能社区主干网络构建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Deal.CiscoVpn完全配置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20-30.

交通网络构建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作用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产业集群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始从“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变。相较于传统的线性技术创新范式,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则更强调创新是一种区域内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发生在集群内的企业与基础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与生产商和用户之间以及企业和更广的制度环境之间(asheim,2002)。技术创新的网络范式应用到产业集群的研究,为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供了合理的解释(Camagni,1991)。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网络性质

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区位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现象,是介于市场与科层管理的组织形态。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网络结构。网络的概念最早由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提出。威廉姆森认为网络是由行为主体或节点通过基于市场交易的正式关系或基于信任的非正式关系连接而成,是介于市场和等级企业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这种组织形态有助于交易成本的降低、信息的传播和资源的共享。

从网络视角来看,产业集群就是一种特殊的网络模式,是由基于产品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网络与基于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叠加、嵌套而形成的一个立体、复合式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决定着产业集群的创新模式和绩效。现实经济中,由于创新过程的复杂性和外部不确定性,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结点(Dosi,1988)。可以说,合作网络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关于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的企业经济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企业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共享技术与市场,共同承担成本而组成的企业共同体。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的内涵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个行为主体,基于资源的传递和共享的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总和。其方式是通过创新系统的主体构成有效的网络,互动创新;其目标是通过知识有效地积累、传承、扩散与增长来促进技术创新,从而导致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包含了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创新网络是指企业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或机构所结成的正式合作网络,主要是指区域内每一个企业在其设计、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等创造价值的活动中,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的长期的稳定关系(主要指区域内的产业链条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还有企业与研究机构或大学在共同参与技术合作、知识技术扩散等活动过程中而结成的研究开发网络,以及企业与公共机构或中介服务机构结成的教育、培训、公共政策扶持等服务网络。广义的创新网络还包括各个行为主体在长期交易中所发生的非正式关系。这种非正式关系的网络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这种网络关系是区域内自身所固有的),包括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企业主之间、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之间等非市场交易活动中建立的公共关系网络或个人间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些关系往往是在非正式交流与接触中、频繁交易或合作过程中基于彼此信任基础上建立的,所以这种网络形式能够更有效地传播和扩散隐含经验类知识(Saxenian,1994),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生的社会化过程,加速知识创新的速率。

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化结构及作用机制

(一)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模型

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生产企业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也是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产业集群内各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行为中形成了包括关联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中介组织及金融机构等的网络结点(见图1)。不同的结点在网络中连成的价值链以及各链条中流动的知识、信息、生产要素等构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网络。

由图1可以看出,首先,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商与用户)、竞争企业以及相关企业构成了产业集群的核心网络。它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密集的企业关系网络,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垂直关系网络(如与供应商、用户的关系网络),另一个是水平关系网络(如群内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合作)。它们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与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方式实现互动,构成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价值部分。其次,大学、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中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构成了产业集群的辅助网络。第三,产业集群内部行为主体尤其是核心企业在一定市场条件下与外部主体的交流和互动所形成的市场环境,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外部网络。

(二)作用机制

首先,集群网络中的企业是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经常处于集群内创新网络的中心位置。不仅担负着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关键任务,而且制约着整个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能力,其技术研发决定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程度。

其次,大学和研究机构也可以直接参与创新活动,但其知识、技术成果等只有转化成企业的产品并在市场中商业化,才能够完成创新活动的整个过程。而集群内的政府部门、中介服务组织和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则是通过为创新的直接主体提供信息、智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服务条件,间接参与创新活动或过程。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根植于本地的产业集群不仅需要网络内部提供的信息与知识,更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知识、信息的交流。同集群网络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相比,集群与外部网络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对保持集群网络的健康发展同样重要。

结论与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产业集群中的合作创新包括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还包括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等行为主体的合作互动,它们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以组建集群合作网络的方式进行创新。与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相比,集群合作网络不仅能够克服单个企业从事复杂技术创新时的能力局限,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小企业过度竞争和大企业组织刚性的缺陷。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创新应成为现阶段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选择,这也是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从集群创新网络的三个层面:核心网络、辅助网络和外部网络,以及构建非正式交流网络方面,提出了提升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网络结构优化对策:

(一)核心网络层的结构优化

1.提升集群中企业个体学习的能力。培育成员企业间的合作竞争意识。在观念上从单纯的竞争导向转变为合作的竞争导向。加强彼此的沟通协作;完善企业创新系统。企业要强化创新意识,尤其是中心企业和骨干企业等高位势企业,应尽快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而其他企业要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和外部研究开发机构的力量,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

2.深化集群内企业成员间的专业化分工。确定成员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合理定位。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应围绕自身资源打造核心技术,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把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外包给其他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的配套、辅助和服务功能。地方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产业链内的中小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主动为大企业、大公司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链;加速企业技术、人才、资金的合理集聚,形成一个技术先进、专业化程度高、与大企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化分工生产体系。

(二)辅助网络层的结构优化

1.构建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网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构建的合作研发网络涉及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将大大降低技术创新风险,极大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缩短项目的开发周期,同时还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构建政府政策支持网络。政府应遵循产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制定出相应的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为集群网络发展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环境。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来营造集群网络发展的硬环境;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人才环境、文化氛围等软环境,健全信用机制,降低网络行为主体的交易成本,增强社会资本积累能力。

3.构建技术创新信息共享网络。从创新知识源的寻找,进行技术评估、技术选择、技术交易、投资评估、投资担保到项目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介服务体系起到了桥梁作用。当前必须大力加快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技术交易公司,推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基础设备和公共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4.构建完善的规模化融资服务网络。发展孵化器、创业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和相应的服务;发展风险投资。通过发展创业投资母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通过降低风险企业的税收减免、风险代偿机制,刺激风险投资企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引入民营机制,发展社区银行或中小银行;发展互助担保。允许在现有金融体制下,以互助担保协会(公司)为中心进行外源性债券融资;发展金融创新业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个人信用担保等贷款业务。

(三)外部网络层的结构优化

大力培育区域创新文化。建设专业化、开放型的生产方式、促进人才流动、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积极推进与外部机构的有效合作。为了避免“发展路径锁定”和资源的有限性,产业集群网络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从外界获取信息、知识和资金等资源。

(四)构建开放型的非正式交流网络

非正式交流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人际空间和较高的交流频度,从而提高了人员获取知识的广度,加速了知识流动,提高了知识整合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200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2000

3.[美]萨克森宁.地区优势:硅谷和128公路地区的文化与竞争[m].曹蓬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4.王颖.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优势的理论分析―一个基于SCp范式的分析视角[D].浙江工商大学,2007

5.李大为,刘英基,杜传忠.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理及实现路径―兼论理解“两个熊彼特”悖论的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