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篇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篇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0:21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1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意义;展望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来源

在刚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以内地为投资建设的重点,缩小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为基本目标”的经济策略,大力发展重工业,以轻工业为辅,这时候非区域经济政策并不明显,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比较平衡的,各地区经济差异并不明显。但是这种区域经济均衡平衡发展的政策不能充分调动地区经济发展积极性,越来越显示它的弊端,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加快沿海地区开放为特征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东部地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税收优惠政策和土地优惠政策)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注意,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投资建厂,产业结构越来越多样化,新兴出现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为社会主义建设融资开辟了新渠道,缓解了我国建设资金短缺的现象;其次,大量新企业的产生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减轻了东部地区就业问题。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加上其地理位置不方便进行海上运输,没有得到太多外资的注意。没有外资的支援,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巨大的社会发展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明显。以广东和河南为例,1978年时,广东省的GDp为185.85亿元,河南省的GDp是163亿元,此时两省的经济发展情况差不多;1988年,广东省的GDp是1155.37亿元,河南省的GDp为749亿元,相差了406.37亿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广东省和河南省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巨大的经济差异引起了教育,医疗,民生等社会各方面的差异。非均衡发展战略毫无疑问大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一段时间里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不可否认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发达地区和非发达地区经济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转变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各级会议都开始商讨如何缩减区域差异,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今后1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贯彻的一条重要方针。这个方针是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意义

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为中原经济区设立提供纲领性文件,是我国为协调发展各地区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1.战略位置显著:就全国而言,中部地区是联通东部和西部的重要桥梁,促进中部地区建设,对于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展具有联动作用,同时也是为了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实现东p中p西三个经济区协调发展。

2.综合交通基础建设:最近几年,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铁路网布局将逐步成型,大沿邯(郸)长(治)―邯(郸)济(南)经济带和沿淮经济带将大力发展运输通道的建设,以便和“米”字铁路布局联通,形成更方便快捷的道路运输系统;正在建设中原国际物流园区、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国家干线公路物流港及空港物流园区,将会形成辐射全国的“内陆无水港”。

3.加快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现在更适合设立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技术产业,中原经济区承接部分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既有利于实施东部地区“腾笼换鸟”政策,也为中原经济区带来新的产业增长点,带动中原经济区发展;当地有很多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和自然景观,充分开放和利用旅游资源,一方面吸引旅客前来观光,另一方面促也进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链条的壮大,使得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调整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

4.加强中原经济区内部之间的联系:中原经济区涉及范围广,包括河南全省、山东西南部、河北南部、安徽西北部和山西东南部共5省,各地区的资源配置情况不同,利用效率也不同。而正在打造的以郑州为中心的铁路和加紧建设的一小时经济圈,将大大增强了区域内部和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联系,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避免资源重复浪费使用,从而带动区域内部协调发展。

5.中原城市群建设:中原经济区将把郑州打造成一个副省级城市,大力推动郑汴一体化,同时发挥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用,最终形成以郑汴洛为核心的大中原城市群,从而加强各城市间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周围地区城镇化,以便解决“马大效应”的问题,逐步缩小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差距。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展望

加强国内区域协调发展,不是一味的不科学的平均发展,而是根据我国国情具体分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诚然目前我国各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经济差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全国城市之间协调发展,也是省内城市和城市,城市和城镇,城镇和城镇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永萍.中国共产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探索[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郭岚.中国区域差异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2

2.国外城镇化主要经验启示城市顾朝林,GuChaolin

3.健全保障性住房体系促进天津社会和谐发展罗永泰,LuoYongtai

4.对进一步深化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统筹的思考杨玲,YangLing

5.杭州市"十二五"时期资源环境支撑研究林宏,岳凌云,LinHong,YueLingyun

6.天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与长效机制李学锋,LiXuefeng

7.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陈群元,喻定权,ChenQunyuan,YuDingquan

8.规划设计在物流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任举刚,RenJugang

9.天津海河规划与开发建设的再认识王健,wangJian

10.天津津滨双城间客运交通发展模式的思考韩宇,袁文凯,周欣荣,朱海明

11.浅析城市居住区道路交通规划王海天,王成欣,wangHaitian,wangChengxin

12.青岛市人口变动规律与特征逯进,陈阳,杨清帅,LuJin,ChenYang,YangQingshuai

13.完善公众参与之对策探析——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研究对象张鹏,Zhangpeng

14.浅谈桥梁养管单位关于事故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以天津市顺驰立交桥为例刘祯,钱文涛,朱维维,LiuZhen,Qianwentao,Zhuweiwei

15.有关"自然垄断与行政垄断"的若干思考高松,GaoSong

16.产业转移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下丹东大孤山经济区为例罗问,李南菲,Luowen,LinanFei

17.我国廉租住房融资模式研究杨峥,YangZheng

18.万里长城写生日记(之七)孙芳,SunFang

1.略论我国城市文化的思想特征任致远,RenZhiyuan

2.天津滨海新区"十二五"发展若干问题研究马献林,maXianlin

3."西三角"经济圈产业分工与协调发展研究彭劲松,黎智洪,pengJinsong,LiZhihong

4.城市天津城市化发展对策研究雷鸣,Leiming

5.以创新驱动实现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思考倪上,niShang

6.大武汉:城市竞争力在哪里?张可,ZhangKe

7.国际典型低碳城市实践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钟静婧,ZhongJingjing

8.从低碳示范楼建设展望滨海新区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发展刘杰,王长坤,LiuJie,wangChangkun

9.长沙市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罗文慧,LuowenhuiHttp://

10.对城市规划中的用地构成与分类的几点思考张宗潮,魏春军,ZhangZongchao,weiChunjun

11.天津与巴黎城市空间比较研究王健,wangJian

12.天津高速铁路线网规划的演进和探析张伯雅,ZhangBoya

13.基于GiS技术的住房建设布局引导探讨——以天津市住房建设规划为例王魁,张晓星,吴南,wangKui,ZhangXiaoxing,wunan

14.宅基地使用权市场发育模式研究赵伟,Zhaowei

15.公共租赁住房解析沈艳兵,ShenYanbing

16.对机械式停车方式的粗略认识刘幸坤,LiuXingkun

17.浅谈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武若愚,wuRuoyu

18.万里长城写生日记(之六)孙芳,SunFang

1.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的科学思路程必定,ChengBiding

2."双核+双子"背景下石家庄亚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孟祥林,mengXianglin

3.武汉城市圈软环境优化研究刘嗣明,王世红,LiuSiming,wangShihong

4.城市空间扩展方式研究城市陈玉光,ChenYuguang

5.优化边缘地区产业布局增强天津城市辐射能力周长林,孟颖,ZhouChanglin,mengYing

6.对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的思考与建议邢卓,沈锐,XingZhuo,ShenRui

7.浅议城市规模控制——读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有感韩继征,HanJizheng

8.宏观调控下天津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水平研究黄凌翔,尚聪敏,HuangLingxiang,ShangCongmin

9.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效应研究陈颖佳,ChenYingjia

10.后世博效应与闵行区"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思考张仁开,刘效红,ZhangRenkai,LiuXiaohong

11.天津市推动"三区"建设的若干思考贾艳慧,JiaYanhui

12.浅谈"飞地经济"中"飞地"的选择刘姿含,LiuZihan

13.对欧式风格建筑设计的初步探寻刘幸坤,LiuXingkun

14.住宅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靳杨,武若愚,JinYang,wuRuoyu

15.浅谈生态建筑节能技术与节能材料孙楠,Sunnan

16.客货分离的道路交通系统探讨白子建,刘润有,曾伟,BaiZijian,LiuRunyou,Zengwei

17.人行地道设计体会谢斌,刘建平,XieBin,LiuJianping

18.万里长城写生日记(之五)孙芳,SunFang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江曼琦,Jiangmanqi

2.房地产业发展与经济衰退的相关性分析卢卫,Luwei

3.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戴学来,DaiXuelai

4.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其评价体系设计——以天津市区县为例谢思全,王蒙,XieSiquan,wangmeng

5.城市日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刘焱,LiuYan

6.对城市高密度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细则的思考——以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商务为例邢燕,巢元凯,谭健,XingYan,ChaoYuankai,tanJian

7.浅析小城镇形象与环境景观设计要素——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例姚程明,文剑钢,YaoChengming,wenJiangang

8.天津滨海新区新农村村庄空间建设模式研究杨建敏,马晓萱,谢爱华,郭珊

9.天津之眼——永乐桥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唐颖,tangYing

10.浅析现代城市亲水空间的营造樊平,Fanping

11.滨海新区路基改良技术研究冯炜,王新岐,Fengwei,wangXinqi

12.利用京津优势促进河北省科技创新对策研究马建章,maJianzhang

13.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选择马海龙,maHailong

14.以实践为特色的生态服务功能与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天津市城乡绿地系统为例路立,藏留洋,于顺东,刘健

15.刍议天津在京津冀地区城际战略性产业链中的作用周艺怡,沈佶,ZhouYiyi,ShenJi

16.宽容:世界城市精神的基础理念——兼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李培挺,Lipeiting

17.发达国家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启示与借鉴杜小平,DuXiaoping

18.万里长城写生日记(之四)孙芳,SunFang

1.对北京"着力推动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即世界城市建设"战略的思考傅崇兰,FuChonglan

2.关于中国重庆两江新区战略构想李勇,LiYong

3.成渝经济区构建中的内江自贡合并问题焕力,HuanLi

4.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张继明,ZhangJiming

5.中国城市群的不协调现象探析陈群元,喻定权,ChenQunyuan,YuDingquan

6.基于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辽宁省城市群发展研究张军涛,杨代刚,ZhangJuntao,YangDaigang

7.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以青岛为例刘文俭,LiuwenjianLiuwenjian

8.城市规划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崔卫华,刘锋,Cuiweihua,LiuFeng

9.天津地铁一号线与常规公交接驳方式改善研究魏星,郭本峰,蒋寅,weiXing,GuoBenfeng,JiangYin

10.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道路规划城市赵晓燕,薛峰,ZhaoXiaoyan,XueFeng

11.新都市主义理念在厦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丁一楠,屈扬,DingYinan,QuYang

12.郊区化背景下:广州市中心区与郊区的关系杨海华,YangHaihua

13.被征地农民群众的基本社会保障和就业补偿意愿研究辛毅,程琦隆,XinYi,ChengQilong

14.天津商业地产市场研究杨峥,YangZheng

15.无法挽回的失落——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场所精神的丧失高波,GaoBo

16.镜面虚影——城市之上的桃源与乌托邦施水清,ShiShuiqing

17.天津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创新与文化金融创新王琳,wangLin

18.万里长城写生日记(之三)孙芳,SunFang

1.物质城市与文化城市孟海贵,mengHaigui

2."地王"现象面面观徐凤臣,徐翔,XuFengchen,XuXiang

3.上海"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张仁开,ZhangRenkai

4.主导产业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定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王晓玲,wangXiaoling

5.大力发展天津港口经济促进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和快速发展李文增,Liwenzeng

6.秦皇岛推进旅游立市的几个战略问题张帆,ZhangFan

7."十二五"时期浙江资源环境压力分析及对策建议林宏,岳凌云,LinHong,YueLingyun

8.以科技创新引领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青岛市为例于淑娥,张炳君,YuShu'e,ZhangBingjun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3

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区域国际经济组织法浅谈

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关系十分紧密,其是国际关系法制化的结果。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是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理论,对国际经济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其价值论的不足导致多边贸易体制偏离了社会正义,使得多边贸易自由化陷入困境。与之对应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推动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法的发展。

新自由制度主义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新自由制度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应全球形势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着名的国际关系学者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他们合着的《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的世界政治》一书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巅峰之作。相互依赖、国际机制、全球主义等构成新自由制度主义的核心概念。

新自由制度主义摒弃了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这样一种理念,更加倡导国与国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通过一种默契的行为使双方之间或多方之间达成一种双赢或共赢的利益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当中,国与国之间只有趋利避害,才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达成一致,使参与其中的行为体在无政府状态这样一个国际大环境中,将这场博弈达成一种“非零和”(nor-Zero-Sum)的结局,从而使其在博弈中达到最优。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保证国际合作的有效机制是国际制度,因为国际制度可以通过加大或减少国际之间的交易成本和提供可靠的信息、调整博弈效用结构、加强互信行为、加强对未来的重视,使行为体相互期望值趋同,达到促成国际合作的目的。①与新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强调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认为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至少同等重要,而且经济利益显然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②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各国为促进生产力发展而制定符合世界市场统一趋势的国际经济规则便成为欲求之目标,拆除各种不利于经济自由化的法律壁垒成为晚近国际经济规则谈判的主要内容。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一揽子协议是二战以来国际经济自由化立法的最重大成就。

新自由制度主义价值论的不足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新自由制度主义者在对国家行为的分析中,把道德因素排除在外,国际合作不需要依靠利他主义、理想主义、个人品德、共同目标、中立标准,或是共享深嵌在文化中的价值意识。这样一来,新自由制度主义在价值观上的缺失,对国际经济法律自由化偏离“社会正义”的倾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即现有立法倾向是对发达国家有力的形式的“程序正义”,而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紧迫需要的“社会正义”。其表现在不顾南北方经济实力的差距,不切实际地要求南方国家加快自由化步伐,而对自由化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严重考虑不周。③

首先,从世界贸易组织达成的协议上看,乌拉圭回合产生的服务、农产品、知识产权等捆绑协议都要求发展中国家改变自身的国内经济政策以适应自由化发展需要,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不利。其次,wto协议中包含了一些关于给予发展中成员及最不发达成员有关差别和优惠待遇的规定。但实践中,这些特殊和优惠往往被大打折扣。第三,从wto的决策程序看,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被边缘化倾向。wto在进行决策时,遵循的是“协商一致”的原则,在无法达成一致时,采用投票制,每个成员国拥有一票。协商一致和一国一票制相比,似乎更为民主,但在实践中,由于一些非常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都不在场,对wto而言,沉默就意味着同意,所以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真正的公平。④另外,wto的争端解决程序复杂,使发展中国家在启动或辩护上存在很大困难。况且,争端解决机制最终效力来源于成员方的报复能力,而发展中国家实施报复的能力很小,很难利用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毋庸置疑,多边贸易体制坚持的形式正义,没有考虑或很大程度上没有考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悬殊的事实,把发展中国家置于严重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从多边贸易中得到的收益只占世界总收益的很小一部分,出现了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情况。因此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各成员方动力不足,成为多哈谈判失败的关键。在多边自由贸易进展缓慢、多边贸易谈判进程受阻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开始寻找新的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各个成员的首选,而且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向纵深发展。wto规定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主要为货物贸易自由化,包括降低或取消区内关税、消除非关税障碍等,以及与货物贸易自由化相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然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协定的内容逐步超越了这一范围,除了货物自由贸易外,还包括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与贸易的便利化与产业合作等内容。

第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具有新的发展特征。其一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突破了国家的限制。传统上,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是一定地理区域的国家,即主权国家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唯一主体。随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出现了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成为主体的情形,比如apeC的成员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近年来,伴随着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主权国家内的不同关税区亦成为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主体。如Cepa,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同属于一个主权国家,但在wto框架内,又属于不同的关税区;其二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打破了地理上相连的特性。早期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主要在毗邻或地理距离较近的国家间组成,但晚近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大多打破了地理上的相连性,表现出跨地区、跨洲际的特征。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美国—以色列自由贸易区等均打破了地理上相连性;其三是双边一体化组织成为新的亮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拥有易于达成、灵活多样、运作机制高效、涉及内容既广且深,较少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相邻等方面的限制等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成为许多国家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首选,现有的大多数Fta都是两国间或一个国家与一个经济联合组织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如美国近年来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有20个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Fta均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呈现出双边化发展趋势;其四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交叉重叠。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边界清晰、成员关系单一,一般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立的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则互相交叉重叠,一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多个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者大的区域组织包容次区域组织,相互关系错综复杂。

第二,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设置渐趋弱化。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为了保证本组织职能的常设性和稳定性,都设有一套常设机构,有具体的运行机制。传统上,按照每个机构所承担的职能来讲,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机构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设置的,主要包括权力机构、执行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或准司法机构。但由于晚近达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多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其具有运作机制高效的特点,无需按照“三权分立”的模式设置组织机构。大多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采用强化自由贸易规则、弱化组织机构的方式来推动区域贸易组织的运行。各自由贸易协定的法律规则十分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庞大的组织机构的需求就不是十分强烈。

目前,大多数双边自由贸易区均设立类似于自由贸易区委员会这样的机构,作为自贸区的最高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及执行情况进行审议,考虑任何关于修改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其附件的建议,并监督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实施;负责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执行有关的事项,并考虑任何可能影响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其他问题;在必要时建立增设委员会及特别工作组,并向任一委员会或工作组就相关事宜征询意见。但在自由贸易委员会之下,并没有建立常设的执行机构和行政机构,只是就具体事项设立相应的委员会或工作组,如货物贸易委员会、服务贸易委员会以及投资委员会等,负责处理相关事项,在各自领域发挥着具体的职能。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4

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谈判分析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上海休闲产业升级研究

公开展示权与作品传播的版权保护

中国陶瓷产业屡遭国外反倾销之思考

我国涉案wto争端解决的国内法审查以及应对研究

GatS框架下自然人流动规则的问题和出路

wto反补贴案件中条约解释方法实证研究

tRipS协定下的非传统商标注册义务

进出口贸易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美国反补贴调查中的“不利可得事实”规则评析

ita的未来走向及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

我国海运服务市场开放与海运服务贸易自由化

2010年境外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述评

GatS与国际健康服务贸易综述

论市场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政策

加拿大贸易救济制度中的竞争问题研究

wto框架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法律问题探究

国际贸易视角下的著作权法第四条第一款

wto非正式决策机制“绿屋会议”研究

wto体制下建立核心劳工标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

Gatt1994文化贸易产品待遇条款评析

“后危机”时代人民币主动国际化政策研究

我国农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论区域一体化协议中的竞争规则

论区域一体化协议中的竞争规则

双边投资协定中的tRipS-plus标准研究

2008年我国专利申请授权呈现四大特点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外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

碳排放贸易及其与wto体制的关系

我国反倾销调查实践的特点及思考

多边贸易体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浅论购买美国货条款的保护主义实质

保险服务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浅析美国保障措施实施的权力制约机制

排除台湾阻扰,张月姣顺利成为wto上诉机构成员

区域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标准,功能及其协调

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效应分析-以出口关税为例

俄罗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与“人世”谈判进程

论服务贸易中服务原产地的确定问题

wto框架下的促贸援助:提高贸易能力

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新动向分析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五大变化

知识产权——我国企业的软肋及其改进的路径

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评析

wto: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将继续下降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5

《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

纠结与错位——慧远与《庐山远公话》析

瑶族神符概说

粤北瑶族生计方式及其转型研究——以连南瑶族自治县连水村为例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周朝对诸侯的册封看周天子的邦主地位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

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中国共产党危机动员机制变迁初探

1962年广州会议与知识分子问题关系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经济社会转型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略论

普密蓬“足用经济”哲学与二宫尊德报德思想的比较与启示

浅析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型”盈利模式

对象介词短语的内涵特征与变体类别

古入声字在桂北(西村)平话中的演变

“本无其字,依声讬事”考

动词深层语义与中间结构系统

浅谈修辞手段在法汉诗歌翻译中的应用和理解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四村瑶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师作品选

试论我国民族地区行政区划发展历史及现状

关于盐井地区制盐技术的调查研究

浅析21世纪以来的云南省民族地区扶贫政策

伦理道德的载体——论明清小说创作与批评中的忠孝节义人物

王定保《唐摭言》述论

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中国家族企业信任的研究进展

略谈建筑施工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集中管理

再议企业利润分配的会计核算

apeC经济一体化对欠发达成员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广州五仙观旅游资源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习俗”视角下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解读

扩大内需视角的重庆市居民消费需求探析

和谐社会视野下关于贫富矛盾问题的思考

关于完善驰名商标法律制度的思考

我国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立法刍议

走向现代德育——以主体间性视角分析

略谈高校党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模式创新

一类二维线性动力学Koiter型弹性壳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纵向场成分对部分偏振高斯-谢尔模型光束传输特性的影响

基于anSYS模态分析的压电陶瓷参数数据的转换及其输入

蚁群算法在Logit模型参数标定中的应用

广东省电力负荷特性分析

废气污染物排放计算方法在火力发电行业普查中的应用

基于aRm的无线数据采集器设计

JXta技术及其在网络通信系统上的应用

在线支付协议的分析与改进

协作式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ntraweb在线学习辅导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技术师范型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保证研究

基于仿生学的家庭迷你音箱设计

电子商务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基于automod的物流分拣系统的仿真与分析

基于Foxpro的组织人事管理系统的设计

大陆集装箱港口发展对台湾港口影响之研究——以上海港和高雄港为例

《网络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之政府责任初探

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发展模式研究

网络时代中国青年社会参与的特点及思考

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研究初探

新时期团组织引领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探析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接纳机制研究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中的民间组织参与路径

高职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改进和优化

新时期团组织引领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探析

志愿服务与青年时尚研究初探

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文化遗产特征分析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贫困大学生资助绩效评估

国外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研究综述

中国志愿行动融入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青少年性犯罪动机类型与针对性预防对策分析

青少年社会教育工作者队伍的现状与建设策略

论青少年美育素质养成的悟化范式

论我国政策工具应用背景的优化

广东省农村青年协会建设调查报告

浅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及路径

透过历奇教育浅析体验式培训在中国的发展

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历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思考

城市高中生偶像崇拜校际差异的调查分析

志愿者服务动机调查与激励机制设计

广东青年中心建设模式的探讨

现代性的流变:从新青年到新人类

沿海地区大学生网络群体的调查分析

实地研究方法在青少年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最终消费在广东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态度的嬗变轨迹剖析

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仲裁制度的思考

当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调查及对策研究

关于广东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浅谈非公有经济领域青年发展需求

青年人力资源状况及改善对策

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社会转型下开展家庭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上市公司推行独立董事制度之法律思考

城市社区就业:背景、问题与对策

顺德市青少年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信息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冲突及教育对策

西部:重视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

广州市党政机关青年素质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应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7

摘要:随着各国经济的开放型发展,国际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拥有160个成员国(截至2014年6月26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在降低贸易壁垒、协调国家之间贸易与经济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所支撑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对话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难以协调,使人们开始质疑多边贸易体制。与此同时,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又对wto多边贸易体制构成挑战。

关键词:wto;多边贸易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

多边,不同于双边或单边,包括至少三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但又区别于区域或其他数量较少的国家集团。多边贸易体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所管理和协调的体制。wto作为多边经济体系中三大国际机构之一,是世界上唯一处理国与国之间贸易规则的国际组织。大多数国家,包括世界上几乎所有主要贸易国,都是该体制的成员,但仍有一些国家不是,因此,使用“多边”一词来说明wto的贸易体制更为恰当。

一.战后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二战之后,1944年7月举行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会议曾计划成立国际贸易组织(ito),从而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协调战后世界经济的“货币―金融―贸易”。最终由于美国国会的反对,成立国际贸易组织(ito)的愿望落空。不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的谈判仍继续进行。

关贸总协定本来只是在ito成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原计划其大部分条款会在“国际贸易组织”在各成员国通过后纳入其中。但是,各种分歧与困难使得该在短期内难以被通过。因此,23个发起国于1947年底签订了临时议定书,承诺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

该协定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由关税减让表和最惠国待遇条款组成,关税减让表规定了23国政府关税减让的义务,是一个法律性的行为准则;第二部分包括商业政策规则;第三部分专门列出了有关适用领土和区域安排的规定。①根据《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发起国建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组织,也被非正式称为Gatt。同国际贸易组织一样,其宗旨是通过达成互惠互利协议,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等措施,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在生效之后,关贸总协定的有效期一再延长,并为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多次加以修订。

二.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Gatt制定国际贸易规则,促进国家间的合作,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作为一个临时性、非正式的国际组织,它在体制上和规则上有着多方面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条文漏洞较多。比如,有些规则缺乏法律约束,也无必要的检查和监督手段;致使许多规则难以很好地落实。第二,总协定只认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歧视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第三,总协定解决争端的机制不完善。第四,随着经济发展新问题出现,客观上需要新的贸易组织来应对。第五,上世纪90年代区域一体化的浪潮迅猛发展冲击着Gatt的作用,三大主要区域贸易集团欧洲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都在此阶段建立。而区域贸易集团依据自身特有的优势消弱了关贸总协定的作用。②

因此,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Gatt在世很多领域无法发挥应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并建立一个正式的国际经济组织逐渐成为现实需要。

1990年初,时任欧共体轮值主席国的意大利首先提出了建立一个多边贸易组织(mto)的倡议。瑞士与美国也分别于同年的5月和10月向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体制职能谈判小组提出建立一个新的多边贸易组织的提案。12月,在正在举行的乌拉圭回合布鲁塞尔部长级会议上正式作出决定。到1991年12月形成了一份“关于建立多边贸易组织协定草案”。1993年12月15日乌拉圭回合结束时,根据美国的建议将“多边贸易组织”(mto)更名为“世界贸易组织”(wto)。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于1995年1月1日正式生效。与Gatt在1995年共同运行一年后,1996年1月1日wto正式取代Gatt,完全担当起全球经济贸易的管理组织角色。

与Gatt相比,wto有如下特点:

第一,wto是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是一个正式的组织。wto的组织结构更加完善,其最高权力机构是部长级会议,具有立法、司法等权力。部长级会议休会期间,由全体成员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履行部长级会议的职责,由总干事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而Gatt只是一个临时性协定,主要凭借秘书处来帮助实现缔约方的目的。

第二,wto制定的贸易条款具有法律制度上的正式性,比Gatt更具有法律效率。

第三,wto中涉及贸易的内容更广泛,管辖的范围也更广。Gatt只涉及货物贸易,而wto所涉及的贸易不仅包括货物,还包括服务、投资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

第四,wto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wto要求成员不分大小,对其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协议提出保留。但是,Gatt的许多协议,缔约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③

第五,wto争端解决机制相对于Gatt来说更加完善。

可以说,wto开创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新时代。与Gatt相比,它吸纳了更多的成员国,制定了较为明确的标准和规则,以规范和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并力图解决成员国贸易争端,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三.多边贸易体制的内部矛盾

wto成立后,以开放、平等、互惠的原则,吸引了发展中国家的加入。随着发展中国家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发达国家占主导的国际贸易格局,其团结一致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争取了许多优惠措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国主导规则的状况被彻底打破,wto中不公平待遇仍然存在,“非歧视原则”也没有得到充分贯彻。而且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多哈回合谈判可谓循环往复、屡次受挫,2001年启动,历经12年直至2013年才有所收获。

2001年11月,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了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会议上通过了《多哈宣言》,决定2002年1月31日启动wto首轮多边贸易谈判,即多哈回合谈判,并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所有议题的谈判。谈判包括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规则谈判、争端解决、知识产权、贸易与发展以及贸易与环境8个主要议题。

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wto第五次部长级会议上,由于各成员国无法达成共识,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不能按最初的计划结束。

2005年12月13日,wto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举行。本次会议的重点是推进世贸多哈回合谈判,使之能够在2006年底最后期限前结束。会议上还通过了《部长宣言》,根据该宣言,发达成员和部分发展中成员2008年前向最不发达国家所有产品提供免关税、免配额的市场准入;发达成员2006年取消棉花的出口补贴,2013年年底前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

2006年多哈回合谈判进入关键时期。但是由于各方利益的冲突和矛盾,7月27号多哈回合谈判全面中止。虽然在2007年曾恢复谈判,但是仍以失败告终。

2008年7月wto小型部长级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舆论称为多哈谈判的最后一搏,但最终因为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特殊保障机制上难以达成一致而失败。

2013年12月wto第九次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召开,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实现多哈回合谈判“零突破”。在区域集团化迅速发展的当前,增加了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成员国的信心。“巴厘一揽子协定”包含10个文件,其中《贸易便利化协议》计划将在2014年7月31日正式实施。

但是,2014年原定于7月31日在日内瓦签署的《贸易便利化协议》因印度、古巴、玻利维亚、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反对搁浅。可谓是对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大打击。

多哈回合谈判涵盖大约20个议题,其中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议题。可以说这两个议题是其他议题得以解决的前提和基石。农业和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议题可以归为三大方面:农业补贴、农产品关税和工业品关税。多哈回合谈判屡次失败也多是因为成员国在以上三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在农业议题中,形成了多方利益集团:要求大幅度削减农业关税的美国和凯恩斯集团,要求尽可能维持对农业高度保护的欧盟,要求给予发展中成员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等特殊差别待遇政策的发展中国家联盟,还有最不发达国家组成的G90集团等。

其实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虽然各方分歧非常复杂,但主要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分歧。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当的份额,但贸易规则的制定权多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实力和权力的不平衡导致改变贸易格局和改革wto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根据现实需要,多边谈判需要在议题上的不断扩展和在内容上的不断深化,但在有些领域,如农产品、知识产权、环境与劳工标准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歧严重。究其根源,主要是发展水平不同,利益诉求不同。

多哈回合谈判的屡次受挫也使人们意识到,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和统一还存在着巨大的困难。多哈回合谈判举步维艰,各国虽不至于抛弃多边贸易体制,但肯定会产生失望情绪,从未转向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

四.多边贸易体制的外在挑战

多哈回合谈判的失败暴露出wto多边贸易体制内部存在的矛盾,不仅如此,它还面临着外部挑战。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欧盟主要国家又在债务危机的泥潭中愈陷愈深。危机的蔓延重创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而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时之间难以找到,加之利益集团的游说和选民的压力,其只得在现有的国际贸易上寻求自保,贸易保护主义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以我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为例,见下表: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wto)网站anti-dumpinginitiations:byexportingcountry:http:///english/tratop_e/adp_e/aD_initiationsByexpCty.pdf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从2002年的311起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166起。危机之后,反倾销调查数量又开始攀升,虽然在2011年降低至165起,但整体趋势是上行的。2008年与2009年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为78起,可谓历史最高水平。④在最初,wto是将反倾销、反补贴协定作为贸易补救手段通过的,期望通过消除非正常的进口低价,从而减轻其带给进口国市场不公平竞争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中,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常常被用作隐形的贸易保护手段,以降低外来竞争和保护国内产业。⑤

危机发生以后,在限制贸易保护、促使尽早结束衰退、恢复全球经济以及国际贸易可持续增长方面,世贸组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用。在全球范围内,受危机和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世界贸易增长大幅度下降,由2010年的13.8%下降至2013年的2.1%。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存度非常高,这使得其经济形势异常严峻。所以,wto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恢复全球经济。而完成多哈回合谈判,进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发展、维护成员国利益或许是wto目前所能作的最大贡献了。⑥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构成威胁。在多边贸易体制遭到质疑时,区域贸易集团迅速发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美欧发起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当然,新一轮的区域集团化,除了源于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和多边贸易体制陷入泥淖之外,还源于其自身的优势。区域贸经济一体化成员地理上接近、参与方相对较少,且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更容易协调成员方的利益,甚至可以在某些多边贸易体制无法协调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但是区域贸易协定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区域内过多的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将会带来意大利面条碗效应,繁复的规则和标准即可能成为成员国的贸易之累,反而会阻碍贸易自由化。而且随着其蓬勃发展,其对多边贸易体制也会产生一定的危害。第一,冲击了wto最为核心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区域贸易协定在其内部实行贸易自由,对外却采取贸易保护,对非成员国设置壁垒,这背离了wto削减各种贸易壁垒的宗旨。第二,区域集团化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后,对非成员国设置壁垒,可能会发生同盟成员的低效率生产取代非同盟成员的高效率生产,从而造成进口成本的增加,不利于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最大的目标。第三,区域贸易协定会与wto多边贸易体制争端解决机制产生冲突。wto争端解决机制只适用于其成员国,而相当大一部分区域贸易集团并未加入wto,所以一旦区域贸易集团之间发生贸易冲突,根本无法采取wto争端解决机制。

五.结语

从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到1994年世界经济组织的建立,直至今天,多边贸易体制在推进世界经济自由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wto多边贸易体制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协调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和冲突方面表现的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它开启一条世界各国互利共赢的多边贸易合作的新路径,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一种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可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而获益的观念,这使得各个国家对国际贸易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多边贸易体制真的失败,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会使区域壁垒增加,区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从世界的整体利益来看是十分不利的。对于我国来说,为预防不测,应该主动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两种资源,并充分协调wto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贸易体制之间的冲突,承担起wto成员国的责任。

虽说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贸易自由化潮流定是不可逆转的,这就意味这多边贸易体制总有一天要全力承担起世界经济自由发展的重任。(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章昌裕.wto困境下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与挑战[J].对外经贸实务,2013,(12):4-8.

[2]巩胜利.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新趋向与中国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3,(11):20-24.

[3]巩胜利.21世纪:美国新战略“三大”规则――tpp、ttip、pSa之后的全球贸易新规则新秩序的“破立”格局[J].国际金融,2013,(5):30-33.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8

一、加强宣传,着力营造依法用海的氛围

自《海域使用管理法》正式施行以来,我局高度重视宣传和普法工作,着力营造依法用海、科学用海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是通过各种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在2002年,邀请县委、县政府和县人大有关领导发表电视讲话,苍南报全文刊登了《海域使用管理法》,苍南电视台连续播出有关资料片和宣传标语,我局印发了大量的《海域使用管理法》单行本和宣传资料,都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二是举办涉海涉渔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2002年12月,县政府邀请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领导和法律专家,开办了为期两天的涉海涉渔法律法规培训班,全县涉海人员200多人参加了培训。三是开展以“蓝色的海洋,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的海洋环保宣传周活动。2005年,我局以“6.5”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开展海洋环保宣传周活动,召开了宣传贯彻《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座谈会,在苍南电视台制播了3期《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系列专题报道,与县环保局、炎亭镇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开展保护海洋环境公益性活动,主办苍南县第二届生态(环保)公益晚会,开展大型生态建设宣传展版巡回展览。在沿海各地公路两侧树立海洋宣传牌。四是开展《海域使用法》颁布实施五周年宣传纪念活动。在苍南电视台制播《关爱海洋》系列节目,在苍南报刊登海洋专版,印发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文件汇编,召开专题座谈会等。

二、强化组织制度建设,提高示范县建设保障能力

根据国家海洋局有关要求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养殖用海管理示范县工作实施意见》,我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沿海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协调、组织和实施,确保示范县创建工作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和经费到位,努力形成对养殖用海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下发了《关于明确沿海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做好海域使用监督管理职责的通知》,将沿海各乡镇人民政府协助做好海域使用监督管理的职责明确玻各地内部职机构和有关人员。同时,根据苍南实际,认真制定《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示范县建设的要求和时间安排。该方案经县政府审核后报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准,下发沿海各地。此外,我局还根据示范县建设要求,开展了《苍南县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进一步明确相关海域的功能定位,特别是更加重视渔业用海与其他行业用海之间的矛盾协调。修编后的苍南县海洋功能区划现已报请省政府批准。

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养殖用海基本情况

自2005年以来,我局多次开展全县养殖用海基本情况调查,相继完成了《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情况调研报告》、《苍南县海洋综合管理情况调查报告》、《苍南县水域滩涂养殖海域使用测量成果报告》等调查报告,使上级领导及我局全体海域管理人员对本县的用海情况特别是养殖用海情况有了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同时,我局海洋科同志通过请教老同志、走访有关村居、查询历史档案等方法,基本摸清了困扰我县海域使用管理多年的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的发证情况,包括发证对象、发证面积、发证范围等,这不仅为下步全面推进养殖用海海域确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妥善解决乡镇、村居之间的养殖用海纠纷提供了历史依据。今年7月份以来,又根据省局的要求,全面开展养殖用海普查登记工作。在此基础上,为加强我县养殖用海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海域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开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海域使用权申请审批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处理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61号)、《温州市浅海滩涂海域使用权收回处理办法》(温州市政府令第92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我局还代县政府拟定了《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暂行办法》。目前,该办法已通过县政府法制局的审核,正报县政府常委会议研究,预计近日即可出台。

四、慎重开展老证换新,有序推进养殖用海管理

为了加快实施示范县建设,我局于2005年开始着手养殖用海的确权发证工作。因为我县的养殖情况基本上都是以养民小规模分散养殖为主,如果以养殖渔民个体为发证单位,发证的工作量很大。而且长期以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实际上行使着对养殖用海的经营管理,大部分沿海村持有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和旧版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证。因此,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我局对养殖用海基础上仍是确权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再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发包。明确要求沿海各村向海洋主管部门申请换发新证,对符合《苍南县海洋功能区划》的养殖用海重新进行海籍调查,加大对乡镇之间、村村之间的海域使用纠纷的解决,逐步将养殖用海纳入规范化管理范围。目前,我县已对1400公顷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无权属纠纷的养殖用海申请进行了公示。但因为发证涉及到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和旧版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证的政策处理问题及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的征收,所以对公示后的养殖用海,尚没有全面下发海域使用权证。待《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暂行办法》近期出台后,我局将在11月份全面开展对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和旧版海域使用证的清理和换发工作。

五、坚持功能区划制度,妥善处理用海纠纷和冲突

近年来,随着我县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养殖用海纠纷,养殖用海与其他类型用海之间的冲突明显增多。对此,我局始终坚持海洋功能区划制度,严格根据海洋功能区划的定位,合法、合理、合情解决各项用海纠纷。对于养殖用海之间纠纷,我局坚持“海域国有、依法审批”和“尊重历史、注重现状”的原则,认真做好海籍调查,主持召开有关各方协调会,相继调解处理了中墩与龙沙、中墩与赤溪、大渔与龙沙、沿浦与霞关、芦浦与巴曹等乡镇之间的养殖用海纠纷,有效稳定了沿海乡镇的社会秩序。对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海影响到养殖用海而发生冲突的,我局本着“服从大局、兼顾公平、依法处理、合理赔(补)偿”的原则,积极协助县政府或业主单位做好养殖用海海域使用权的收回和经济赔(补)偿,防止发生群体性上访上告事件。特别在江南海涂围垦工程的审批过程中,我局协助江南海涂围垦指挥部开展养民的政策处理和养殖用海海域权的收回工作,确保了该工程的顺利审批。同时,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养殖用海侵占航道、锚地等现象,妨碍了渔船的航行和锚泊,进而发生渔船在航行过程中或锚泊时,损害养殖设施和养殖产品,甚至造成渔(养)民生命财产损失的恶性海上生产性事故。为此,我局开展了养殖海区航道专项整治行动,清除侵占航道锚区、妨碍航行安全的养殖设施,并在选址设置显著标志。

六、严格程序,认真做好海域使用管理和年审工作

严格按照海域使用权申请审批程序和海域使用权转让程序,做好相关用海项目的审批和海域使用转转让,维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切实落实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参照国有土地权证和房产权证抵押登记办法,制订了切实可操作的海域使用权抵押登记制度,协助龙港镇建业混泥土建筑有限公司的专用码头及配套设施用海项目成功地向某商业银行借贷资金490多万元。这不仅充分体现了海域使用权的物权性质和海域使用权证的价值,也有力提高了用海单位对海域使用确权发证的重视程度。

同时,全面落实海域使用权证书年度审验工作,实行海域使用权复核。由于过去在海域使用审批中缺乏相应的测量技术手段,造成我县部分用海项目没有明确的四至和经纬度,致使我们无法将全部用海项目输入微机管理程序。所以,在2006年的年审过程中,我局海洋管理科、海监大队和水科所联合开展海域使用复核工作,克服人员不足、用海项目分散等困难,对《海域使用管理法》施行以来颁发的海域使用权证进行全面的复核,对大部分用海项目进行拍照存档,并测量相应的坐标数据。

七、当前示范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国土意识不强。目前,沿海群众仍存在“祖宗海”的观念。认为“农民有土地、渔民应该有海域”,海域是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全部依赖,国家加强对海域的管理,是“与民争利”。而沿海乡镇虽然有规范养殖用海管理的呼声,但认为如果全面开展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的征收,会增加养民的负担。

(二)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与原苍南县海洋局颁发的旧版海域使用权证的处理。1997年-2002年期间,原苍南县海洋局在没有收回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的情况下,颁发了86本旧版海域使用权证。这些证件,有相当一部分与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存在重叠或冲突。同时,由于上述两次发证当时,海域使用勘测技术手段落后,使用权证书都没有标注准确的四至经纬度,增加了换发证时的难度。

(三)部分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养殖行为直接影响到养殖用海的管理。为了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市、县海洋功能区划将一些传统养殖海域定位为围垦区、港口或工程项目用海预留区。而实际上,在主导功能实施之前,养民仍会长期在这些传统养殖海域开展养殖生产。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的规定,核发海域使用权书必须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据此,海洋主管部门对这些已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传统养殖海域,既不能核发海域使用权证书将其纳入规范管理,又不能不顾养民利益在近期内将其取缔。如大渔湾围垦工程也已列入了《温州市海洋功能区划》和《苍南县海洋功能区划》,并将作为全市、全县最近几年的重点工程迅速启动,涉及用海面积将达6万多亩,其中3万多亩的传统养殖用海将受到直接影响。县政府明确要求,对大渔湾围垦区内的养殖用海,不再发放海域使用权证,对原持证单位在到期后也不再予以续期。但在大渔湾围垦工程尚未得到审批的情况下,县政府还没有针对原持证单位和传统养民出台相应的赔(补)偿政策。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县的示范县建设和下步83浅海滩涂使用权证及旧版海域使用权证的处理。

(四)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征收难度较大。虽然省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农业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明确要求各地停止对传统养民征收海域使用金。对此,县政府目前对征收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还存在较大顾虑,这也是导致《苍南县养殖用海管理暂行办法》迟迟无法出台的重要原因。而实际上,目前各地基本上都是以村集体的名义向村民发包养殖用海。

八、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依法用海自觉性。继续开展《海域使用管理法》及配套制度的宣传和教育,深入、细致地做好对从事养殖生产的沿海渔民、其他类型的养殖户及各类经济组织的宣传工作,切实提高社会各界依法用海和有偿用海的法律意识。

(二)发挥沿海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在养殖用海管理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沿海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参与养殖用海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努力争取征收养殖用海海域使用金,并由县财政按县50%、乡镇和村50%的比例返回;允许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对确权到本村的养殖海域进行发包、出租,并收取相应的承包费、租金,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9

海河流域京津冀地区农产品虚拟水实证研究曹永强,姜莉,张伟娜,刘琳

基于虚拟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农业结构调整及其效益分析乔光建,苑振海,贾黎婷

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缺陷及法律完善张美红,ZHanGmei-hong

清洁发展机制在水电中的应用王小辉,马智杰,袁旭音

兴化市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方国华,汝向文,吴婷婷,张明,薛根林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受水区水价测算方法及实践秦长海,裴源生,张小娟

CGe模型框架下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水价研究方法探讨赵永,ZHaoYong

新疆兵团各师农户对灌溉水价承受能力研究江煜,范文波,古丽马兰,王英,刘兵

推进区域水利现代化的几点思考张淑华,ZHanGShu-hua

四平市节水型社会制度体系框架设计罗陶露,刘庆海,张树军,孙东梅,姚文锋

我国小型水库基本特征及其分析蔡守华,伦,郑福寿

系统工程方法论在重大工程项目决策机制中的应用胡萍,HUping

南水北调东线江都站改造工程的施工管理万泉,刘媛媛,朱承明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体制变革探讨袁峡,YUanXia

关于表彰全国水利经济研究工作突出贡献奖和学术成就奖的决定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21世纪初期水利经济研究工作展望与建议刘海声

关于对西部水资源开发问题的几点认识孙爱霞

立足水利建设的实践不断开拓水利经济发展新局面梁建义

生态环境建设之我见马卫东

制度创新是水电企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姚高宽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李华

发挥水利综合效益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摘录)张广荣

加强水利经济研究建设现代水利经济(摘录)张岳

西部大开发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到突出位置(摘录)彭谦

中国洪水保险的实践与探索(摘录)万群志,程晓陶

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摘录)季云,田圃德

论江河源头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摘录)张艳得

理顺中小水电电价势在必行(摘录)皮颂孚

我国水利类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对策研究马骏,李锋

黑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中行政首长负责制探讨袁伟,周克仪

浅谈水利企业职工持股参与分配的可行性李军

农业供排水价格理论及安徽省水价制定探讨张进

黄河下游用水户水费承受能力的调查分析刘鹏鸿,袁汝华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价模型研究王修贵,陈协清

水利工程水费转为经营性收费面临税金问题的思考李华

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统计工作林晖,高玉莹

我国水利"十五"投资效益预测高弋绢,黄涛珍,袁汝华,毛春梅

几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王远,吴玉柏

地下水环境污染的经济学评价方法郝晓美,刘兴平

察雅县卡贡灌区改造工程经济合理性分析傅巧萍,陈士金

南京市水利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章仁俊,艾旭华

发挥水务一体化优势促进水利跨越式发展刘冬林,朱月新

积极应对入世加快水利发展赵新

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促进灌区经济自立李少平,刘玲宁

浅谈乡镇供水投资机制沙鲁生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倪新贤,郑易

论水利枢纽与生态环境韦公远

入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其引发的水权水市场问题分析徐雁

关于我国入世后勘测管理工作的思考童广秀,王艳辉,张淑惠,刘康和

资产证券化:我国水利工程的融资选择欧阳芳,陆庆春,沈菊琴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两部制水价的探讨刘传武,史红笛

我国城市水价浅析方玲,裴源生,王立

水市场建立的支撑和保障体系于纪玉,刘方贵

浅谈会计委派制邵远亮,蔡民波

国库集中支付优势分析谢继萍

财政国库支付制度变迁的成本问题——以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为例黄江涛

长江流域片水利投资后向效应经济分析陈锡康,李景华

安徽港口湾水库工程中的施工索赔控制傅巧萍,陈士金

淮河流域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的社会影响评价田圃德,施国庆,张彬

江水北调工程管理体制探讨及对南水北调的经验借鉴李新安,施国庆,吴玲

浅谈大汶河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揭锡玉,徐国东

青海共和盆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王学全,卢琦,杨恒华,孙德福,赵雪彬

区域水资源供需的系统动力学仿真袁汝华,耿小娟,邱德华

水资源价值评估模型在尼洋河流域的应用李朝霞,LiZhao-xia

最优污染水平的数学解析与模式孙强,王艳,邢颖

基于KaLman滤波方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岳金桂,武琳

跨界水资源协商管理内涵及主体分析框架周申蓓,汪群,王文辉

水利建设项目社会后评价初探刘峰,郑垂勇

企业准备金的所得税政策比较研究魏长升,陈建卫

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思考符瑞光,FURui-guang

农业两部制水价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基于湖北漳河灌区末级渠系的调查马培衢,maBei-qu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与管理模式研究综述蔡守华,张展羽

关于强化节水灌溉工程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杨福喜,YanGFu-xi

利用期货期权理论构建我国水权市场的初步设想辛长爽,郝介江,金锐

关于水权概念的探讨马国忠,maGuo-zhong

水权制度探讨及北京市水权制度建设的思路韩中华,马东春

城市水务产业SCp分析王亚男,胡继连

我国水利多种经营发展的Swot分析赵敏,戴小木,李殿阳

山西桑干河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范世平,徐明,周喜

江苏省黄墩湖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研究甘小荣,GanXiao-rong

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雷晶,周丽,赵敏

基于过程的水电工程全面动态风险管理赵彪,陈志鼎,杨丽丽

partnering模式中信任合作机制研究肖建红,王敏,施国庆

水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研究蒲志仲

论我国水资源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胡新辉,王慧敏

海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国外节水技术借鉴孙景亮

基于损失的水电开发非物质成本构成高雪梅

水土保持投资效果及影响评价包晓斌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水电站投入产出效率谢飞,袁大祥

Bot模式建设中水厂的中水价格分析对比研究马东春,汪元元

初始水权价格及其实现路径初探马国忠

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的思考朱卫东,张元教

广东省大中型水库灌溉水费征收存在问题分析孟戈,邱元锋

我国城市雨水收集及利用产业的培育研究李春芳,胡继连

我国水利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Swot分析陈楚

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报价决策模型研究胡洋,陈俊,蔡益民

全面预算管理在水利事业单位应用黄学超

泗洪县创建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探讨陈康宁,董增川,蔡继,杨树云,李大勇,缪萍萍

我国农村水污染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黄锡生,张显云

大隆水利枢纽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周祖光

借鉴国外协调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经验李蓉,郑垂勇,马骏,赵敏

水权制度与政府效用的博弈分析张文军,唐德善

会计寻租成因及对策探讨陈晓坤,周思年

关于反倾销应诉中会计方法运用的探讨肖冉,陈晓坤

水价对中国北方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影响分析李琳琳,陈晓光

广州市用水量变化规律分析王艳,吴学伟,许刚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水银行"的必要性分析张郁,吕东辉

地下水水权冲突及其协调机制戎丽丽,胡继连

低压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综述梁春玲,刘群昌,王韶华

农田秸秆覆盖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刘玉含,张展羽,伊德里萨,高晨宇

坚持综合治理提高除涝防渍标准苏亚,王信平,钱锋,刘冬薇

浅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篇10

>>中国与印度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研究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CaFta建成后对广东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前景展望与韩国经贸关系的特点浅析我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与前景浅析美国汇率法案与中美经贸关系2017:美国经济走向与中美经贸关系前景广阔的中美经贸关系奥巴马第二任期美国经济前景与中美经贸关系美国重整制造业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与对策中欧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墨经贸关系的机遇与挑战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展望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与问题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贸关系浅议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中英经贸关系的挑战与应对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根据这些规则,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的优惠待遇仅适用于它们来自自贸协议伙伴时,其他生产和包装过程也必须在当地进行。对美国纺织工业来说,这样的规则最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对于越南和马来西亚来说,它们的出口利益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tpp的谈判方式与众不同,难以统一市场准入时间表。由于存在不同的关税削减期限,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提出进行多边谈判,促进tpp谈判更加透明化和简单化。然而,美国更倾向于两阶段的谈判战略:首先与非Fta伙伴,如文莱、马来西亚、新西兰和越南,完成双边谈判,然后才协商一个共同的市场准入时间表,目的是对非Fta伙伴国施加压力,促使它们大幅开放国内市场,取得参加多边谈判的资格。尽管这种双边策略存在推迟tpp进程的风险,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美国的贸易利益。这种战略可能会形成一种混合性的妥协结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成果仍然存在很多疑问。因此,tpp对市场准入时间表的谈判可能会被搁浅。随着新成员的不断加入,现有的时间表反复被修改,tpp伙伴还需要重新进行谈判。

第四,tpp关于知识产权的规定存在较大争议。美国的立场是,tpp关于知识产权的标准要比《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标准还要高。美国建议在tpp中实施非tRipS义务。例如,为了阻止“未经授权存储和传输受版权保护的材料”,tpp国家应提供“与版权拥有人合作的法律激励服务供应商”,威慑未经授权存储和传播专利材料的行为。{“trans-pacificpartnership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CharterDraft,”article16.3(a),10February2011,p.32,http:///sites/default/files/tpp-10feb2011-us-text-ipr-chapter.pdf}发展中国家伙伴会发现自己很难接受这些规定。当然,美国也允许tpp成员拥有tRipS以外的权利。一个典型例子是tRipS第27条授权wto成员排除“植物和动物”,“用于治疗人类或动物的诊断、治疗和手术方法”两大类的专利。{wto,“the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article27.3(b),marrakesh,moroccoon15april1994,http:///english/docs_e/legal_e/27-trips.pdf}然而,美国的草案规定,出于公共秩序或道德的理由,tpp成员可以“在有限例外的领域使用专利发明”。这些超越tRipS的规定将增加tpp的监管成本。由于直到2011年,仍有五个tpp国家处于美国“特别301条款”名单之中,相互妥协变得特别困难。

最后,其他超越wto规定的义务,包括政府采购问题,可能拖延谈判。文莱、智利和新西兰甚至至今没有批准《wto政府采购协定》。tpp伙伴可能会发现非常难以接受美国所坚持的环境和劳工权利条款。他们的担心非常现实,因为在2010年,美国根据自己的标准,指控危地马拉对劳动法执行不力,违反了《美国多米尼加共和国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CaFta-DR)》第16条的规定。{“DominicanRepublic-CentralamericaFta,”Chapter16,august5,2004,http://ustr.gov/sites/default/files/uploads/agreements/cafta/asset_upload_file320_3936.pdf}这些超越wto的苛刻条件,加上美国两党对贸易调整援助(taa)计划的暧昧态度而变得更加严重,会增加美国国会批准tpp的不可预测性。美国与哥伦比亚、巴拿马和韩国的自由贸易谈判都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tpp伙伴与美国谈判的信心。

总的来看,tpp在三个方面对东盟构成了挑战。首先,tpp挑战了东盟在东亚甚至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架构中的地位。东盟在东亚地区一体化中发挥着领导和驱动作用,“东盟+n”合作模式意味着东盟是核心,决定着东亚整合进程的速度和程度。东盟成员国对塑造亚太经合组织规范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满足和维护了它们的切身利益。tpp明显是要将亚太经合组织的贸易便利化进程搁置一旁,另起炉灶,超越了东盟成员国的发展阶段。第二,tpp挑战了东盟的团结和凝聚力。tpp部分成员是东盟的成员国,非常渴望得到美国的庞大市场,促进出口振兴经济。tpp成员之间的互补性明显大于东盟成员间之间的互补性,会降低东盟成员对东盟自贸区的期待。第三,tpp将挑战东盟提出的地区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2011年提出来的RCep计划已经开始谈判,预计到2015年结束。它是以当前“东盟+1”自贸协议为基础的“东盟+6”模式。然而,如果tpp谈判早日结束,势必会对RCep谈判造成压力。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美国没有与东盟的自贸协议,所以美国还没有加入的可能性。如果美国真的想全面重返东亚,寻求与东盟发展自贸关系才是具有实质性的步骤。

美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前景

从本质上说,tpp谈判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美国与东盟关于自贸协议谈判问题的扩大版。从tpp的地理范围和开放标准看,美国的做法不仅过于雄心勃勃,而且难以从东盟方面获得集体支持。当前,奥巴马政府选择了一个优先政策错置的自贸协议路线图。美国寻求领导地位事实上将阻碍tpp谈判的进程。通过双边tiFa或tpp方式参与东亚地区合作的“美国方式”证明并不可行,美国必须考虑依照贸易整合的“东盟方式”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谈判策略。具体来说,中期目标应是达成美国东盟框架协议,为自贸协议谈判提供法律基础。从长远来看,这种自贸协议将巩固东盟在与美国tpp谈判进程中的主动地位。东盟与外部大国谈判自贸协议的历史经验可能成为未来美国东盟自贸协议的典范。东盟的做法源于其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内部整合。除了东盟澳新自贸协议,东盟五个地区自贸协议中的四个都起始于框架协议提供的签署协议时间表。到2010年,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贸协议和东盟韩国自贸协议已经开始进入实施进程。东盟中国自贸协议框架在2002年签署,是东盟与其贸易伙伴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协议倡议。这个协议倡议随后由货物贸易(2004年)、争端解决(2004年)、服务贸易(2007年)和投资(2009年)四个协议得到补充完善。东盟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实现了框架协议设想的建立自贸区的目标。

美国可能需要考虑未来的美国东盟框架协议,使其成为增强版的tiFa。这种tiFa与原先的美国东盟tiFa在许多方面会有所区别。虽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法,tiFa没有法律地位,但东盟的框架协议可以根据关税总协定第XXiV条,成为促进签署自贸协议的“临时协议”,从程序上看与全面地区贸易协议之间没有区别。根据关税总协定第XXiV5(c)条款,临时协议包含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签署自贸协议的计划和时间表,计划和时间表包括如何实施阶段性协议的信息。东盟与日本和韩国的框架协议为完成整体的自贸协议谈判提供了详细的计划与时间表,与中国和印度的框架协议更是对商品、服务、投资自由化等分别规定了时间表。根据合理时间范围的要求,以及关税总协定第XXiV条的规定,要求除非在例外的情况下,建立自贸区不要超过10年。{wtoanaLYtiCaLinDeX,“Generalagreementontariffsandtrade1994,”https:///english/res_e/booksp_e/analytic_index_e/gatt1994_09_e.htm}中国和韩国与东盟分别在2002和2005年签署了框架协议,在2010年开始实施,表明它们均遵守了这一规定。美国与东盟签署框架协议将向东盟传递一个强烈信号,即美国承诺与东盟建立自贸区,有效缓解他们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担忧。另外,美国与东盟签署贸易便利化的框架协议,将为建立超越世界贸易组织的自贸区铺平道路,美国行业协会或国会可能不会反对包括市场准入、知识产权、劳工权益或环境标准等有争议的问题。根据框架协议,最终的自贸协议也需要满足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美国与东盟的自贸协议应该也不例外。

事实上,东盟框架协议规定谈判商品贸易协定和服务贸易协定的原则。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协议和东盟韩国自贸协议消除超过90%贸易商品的关税和为服务部门提供便利化等措施,都满足了这些要求。因此,东盟的自贸协议经验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了循序渐进实现自贸协议的原则,应该成为指导美国与东盟谈判自由贸易协议的基本要求。因此,以东盟框架协议为模式建立改进型的tiFa,在当前既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一致,也具有建设性。因此,美国与东盟的框架协议应该学习东盟谈判签署框架协议的“搭积木”和“多速”{RobertF.owen,“Governanceandeconomicintegration:Stakesforasia,”aDBiworkingpaperSeries,no.425,may2013,p.17.}特征。

首先,美国与东盟的框架协议应为签署具体领域的协议提供时间框架,和东盟与中国、韩国和印度的自贸协议一样,包括一份框架协议和冲突解决、商品、服务和投资等四个协议。其次,东盟方式的灵活性也体现在东盟国家的商品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上。例如,东盟框架协议包含“早期收获计划”,提前给予自贸协议伙伴优惠待遇,作为实施自贸协议的前期步骤。早期收获计划的范围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缔约各国选择早期收获计划主要体现在不敏感且能够互利的领域。东盟四个欠发达国家准备实施自由贸易协议的时间更长一些,如与中国的自贸协议到2015年才开始实施。这个措施让东盟自贸协议与tpp根本不考虑参与方发展水平而使用相同的标准存在明显区别。再次,争端解决协议涵盖了管辖国家之间因框架协议而出现的冲突,推进各方签署商品、服务、投资等协议。投资协议通常在最后阶段才开始谈判,为各方在更具争议性的问题上积累共识。最后,东盟与中日韩印澳新之间的自贸协议覆盖了东盟所有成员。根据2006年美国与东盟投资与贸易协议的谈判,美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对实现自贸区目标造成了潜在的政治障碍。自缅甸在2010年政治改革以来,美国与欧盟采取了软化政策,逐渐解除了除武器禁售之外的几乎所有经济制裁措施。美国与东盟的框架协议需要建设性地面对缅甸困局,使其至少不会对美国与东盟达成自贸协议构成障碍。

美国与东盟的框架协议同样可能采取“搭积木”的模式,为最终实施地区自贸协议奠定基础。美国应摆脱受制于和单个东盟国家签署双边自贸协议的思维定势,实现双边自贸协议多边化,形成地区性的自贸区。美国与新加坡的自贸协议就涵盖了印度尼西亚的巴淡岛和民丹岛经济特区,有助于印尼获得更多的外国投资。美国与新加坡的自贸协议关于原产地原则的内容还包括了一个称为“综合采购计划”的新式设计。根据自贸协议,综合采购计划允许原产地不是新加坡的一些医疗设备和信息技术产品可以作为新加坡的商品出口到美国。这种不追究“综合采购计划”产品来源的措施有助于吸引东盟国家公司密切与新加坡的联系,从美国与新加坡的自贸协议中获得优惠待遇。美新自贸协议的这些特点对东盟其他国家经济利益具有一定的扩溢效应,也应该纳入其他的自贸协议中。

从建立地区自贸区的角度来看,美国也可能通过与和自己具有较大贸易利益的东盟国家达成双边自贸协议促进贸易地区自由化进程。中国使用的也是这种方式,不仅与东盟整体签署了自贸协议,而且与新加坡签署了双边自贸协议。为了促进美国东盟自贸协议和与东盟国家分别签署的自贸协议最大限度地实现自由化,美国也可以帮助东盟增强能力。美国国际开发署自2008年就支持东盟单一窗口项目,美国与东盟的框架协议可以将之列入其中。地区贸易区的优势在于,进口国在地区任何一个港口终结关税程序后,就可以将商品运送到任何成员国,这样就可以节省办理通关手续的时间。这些都可以协调东盟国家的原产地原则,从而避免“意大利面碗”效应问题。这种共同但有区别的自由化计划有助于加强东盟整合进程,并反过来有利于美国的出口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