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1:43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1

关键词:农药污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其中70%-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1]。在农业生产中,农药的广泛应用,控制了许多危险性病虫杂草的爆发和流行,但农药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资源、农产品等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产品污染。目前,我国约有87万~107万hm2的农田土壤受到农药污染[3]。廊坊市委、市政府,结合廊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园林式、生态型、现代化”的城市理念[2]。因此,加强农药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打造廊坊市打造生态之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系统地对廊坊市农药污染现状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二)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搜集到的国内外农药污染及治理方法的资料的分析比较,提出适合廊坊市农药污染的治理对策。

(三)案例法

通过对农药污染成功治理的个案进行剖析,总结经验,以此对本研究提出的观点提供实证支持。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造成污染的原因

我国是农药消费和生产大国,而在农药的使用中,其利用率只有30%左右,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大气、土壤、水体、人类及其他有益生物种群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危害。据有关部门统计,主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率高达16%-18%[4],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我国农药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981~1985年全国有10万多人农药中毒,死亡1万多人;1991~1996年农药中毒事件24739例,死亡24612人,死亡率9.95%。[3]为促进我国农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意滥用农药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廊坊市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

1.农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废液排放、包装以及农药运输过程中的泄漏等是主要污染源。

2.药品质量差,剂型落后。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我国农药原药含量在95%以上的产品仅占50%左右,而发达国家90%的产品在95%以上。近几年国家对农药抽检只有70%合格,30%不合格的农药中,有效成分含量达不到要求的占80%以上,理化指标及其他项目(原药含杂质高、水分和酸度超标、悬浮率指标不合格)不合格在30%以上。[4]

3.不科学用药带来的污染。农田农药使用中,不科学的选药和用药,都会造成农药在植物及其产品上的残留造成污染,农药喷洒时的扩散、残留农药的挥发以及农药的包装、器械等也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采用喷雾法喷药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剂漂游于空中。[5]近年来飞机喷药防治已广泛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在功效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4.农林业生产技术传统,栽培品种更新慢,农药用量增加,也是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农药污染的对策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用药人员的素质,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普及农药使用知识,提高群众和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是解决农药污染问题的基础。

2.加强立法,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控制无“三证”产品(三证指: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农药标准[6])流入市场。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有机食品管理法规,制订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时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加强农药污染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严格执法,运用法律武器,对农药生产、销售、使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3.改进生产工艺。改进对农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应做到达标排放,加快无废或少废生产工艺的开发研究,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更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重点扶持大型农药企业,不达标企业实行关停并转,逐步实现大型化、集中化生产[7]。

4.研究、开发绿色农药使用技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农药。加快农药新产品的研发,促进我国农药产品的结构调整。加大微生物源和生物源农药以及农药新剂型的研发,更好地发挥农药在农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5.改进主要栽培植物生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走“无公害”农业发展道路是控制农药污染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加强植物检疫,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

四、结语

通过对廊坊市农药的使用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廊坊市打造生态旅游宜居之城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施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oL].http://blog.省略.

cn/xiangcunshengtai,2011.7.22.

[2]生态宜居,和谐廊坊[n].中国建设报,http://省略,2009-01-08.

[3]肖军,等.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376-2377.

[4]冯雨峰,等,造成我国农药污染的原因及其对策[J/oL].

海南植保信息网,2007-08-03.

[5]邢秋格.农药污染的现状、原因及防止对策[J].河北林

业科技,2010,(4):45-46.

[6]黄红英,程亚樵.园艺植物保护基础知识[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2006,226.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2

关键词: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农药及化肥污染;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4020803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安全无公害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在果树种植业发展中,农药及化肥的应用是造成果品食用安全的主要因素。由于果树的病虫害急剧增长、对农药的需求,以及果树生长,对化肥的利用日益增多。施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对果树的防治及生长具有快速、高效、经济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就会对果品造成污染。现阶段,在果品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及化学肥料较多,防治及施肥方法单一,不规范也不科学,对果品造成了污染,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本文重点分析了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农药及化肥的使用造成的污染现状、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对策。

2农药及化肥污染的现状

2.1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药特别是化学农药造成果品农药残留超标和果园环境污染,从而影响了人类身体健康。主要污染和危害为:

(1)对果树的危害。果树施用农药后,有一部分残留在果树枝叶、果实表面,另一部分却渗透到果树角质层或组织内部,在植物体内输导,残留于枝叶、果实各器官内,造成药害。这种污染轻者造成果树光合作用减弱,果实成熟期延长,重者可造成叶片黄化、落叶,果实发生果斑、褐果、落果,甚至植株死亡。

(2)对果品的污染。果树使用农药后,果品中含有一定量的农药残留,如果在采摘前几日仍使用高毒、残效期长的有机磷或者氨荃甲酸脂类农药,就会造成果品生产中农药残留量超标。

(3)对果园土壤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一部分农药直接进入土壤,被土壤颗粒吸附,以及大气中的残留农药和叶片上的农药经雨水淋洗落入土中,与土壤微生物接触,并且杀死它,而影响土质的腐熟和透气性,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能力,抑制植物生长发育。

(4)对果园周围水体的污染。喷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飘移降落至水体;同时,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于水体;另外,向水体施用农药,影响水中生物成长繁育。

(5)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喷洒农药时,农药微粒随风或随气流飘荡,污染空气;二是农药用量增加,农作物被害加重;三是病虫抗药性增强,病虫害防治越发困难;四是大量杀伤天敌,害虫失去自然抑制作用。

(6)对人畜的影响。施药时,农药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等途径直接进入人体内;同时,农药残留在果品、土壤、水体、人畜饮食或由食物链间接进入人体内,如超量将导致生理代谢失调,轻者头痛、头昏、恶心、腹胀,重者致癌、致畸,影响人畜健康。

2.2化肥污染的现状

化肥污染仅次于农药污染,主要有:

(1)土壤污染。一是促进土壤酸化。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使土壤物理性质恶化,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一旦土壤中某种营养过剩,会造成土壤对其他元素的吸收性能下降,破坏了土壤内在平衡,使土壤板结;二是增加土壤重金属有毒元素;三是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四是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

(2)对水体污染。一是对地表水的污染,使用的氨肥、磷肥随排水进入水源使水质恶化,改变水体微生物种群,影响水环境及生产生活;二是对地下水的污染。使用化肥随灌溉和降雨,进入地下水,使地下水中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磷酸盐含量增高,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3)对大气的污染。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含量增加,化肥中的氮元素进入大气后,增加了温室气体,导致环境温度升高。

(4)使河川、湖泊、内海的营养恶化。主要是水中氨、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被生长过多,而且导致水草繁生,水塘、湖泊变臭,成为死水。

(5)食品、饲料有毒成分增加,危害人畜健康。

3农药及化肥污染产生的原因

3.1农药污染的原因

(1)农药产品存在问题。农药产品上主要存在着农药品种不足、结构不合理、农药剂型落后、农药产品合格率低、高效低毒农药少等问题,以致果农用药单一,对新农药使用率不高,而加大农药对果树的污染。

(2)农药的使用量日益增加。一是气温逐渐变暖,有些病虫无越冬休眠期、发生周期越短;二是果树种植面积增大及个体种植,为有害生物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化学农药依赖过大及使用不合理,对农业、机械、物理等防治措施应用不多,破坏生态平衡,天敌减少,病虫猖獗,以及农药使用负面影响,而施药后刺激害虫繁殖;四是病虫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而加大用药量及次数。

(3)缺乏用药常识,用药不当造成药害。一是部分树种、品种用药造成药害;二是盲目加大用药浓度;三是随意混配农药,而有些农药则不宜混合使用;四是盲目喷药,致使有些树上喷药过多而浪费农药,并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4)粗放使用农药。一是粗放的喷洒方法造成农药污染,大水量粗雾喷洒方法,药液流失量极大,损失了农药,且造成药液对土壤、地表径流水等污染,喷洒时气流吹到周围环境,而造成环境及其他作物污染;二是粗略的农药取量,使用高毒农药中毒风险加大,实际使用时药量加大,造成农药损失及环境污染。

3.2化肥污染的原因

化肥污染主要是由于不科学、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的。

(1)施肥用量不当。随意增加化肥施用量,以盲目追求产量。

(2)施肥方式不合理。忽视果树不同时期需肥规律及肥料效应发挥。

(3)施肥配量不科学。长期偏施氨肥,忽视有机微肥施用,加剧了土壤营养元素的结构性失调及因产量提高有机肥含量相对不足。

4控制农药及化肥污染的措施

4.1控制农药污染的措施

果树病虫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监测、检疫力度。以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防治等综合防治方法,保护和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有选择性地使用化学农药,科学合理用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次数。

(1)加强农业防治,预防控制病虫害。要创造有利于果树生长健壮条件,增强对病虫害抵抗力;要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繁殖,而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一是合理建园,培育和利用抗性品种及健壮无病虫苗木,把好检疫关,控制病虫害传播;二是做好清园,清除病虫残体,深耕除草;三是科学管理,增强果树抗体。施肥、浇水、松土除草、合理密植、修剪及间作,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生草、果实套袋,创造出有利于果树生长发育,不利于有害生物孽生的环境条件;四是定期观察,搞好测报。

(2)提高生物防治技术。一是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或在果园大量释放天敌,以虫治虫;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及生化农药真菌、细菌、放线菌、病毒、线虫等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防治果树病虫;三是利用昆虫激素诱杀昆虫等。

(3)开展物理人工机械防治。根据病虫的某种生物学特性,辅以较简单的机械或措施直接将病虫害消灭,最常用的有捕杀、阻隔、诱杀、黑光灯、糖醋液、性诱剂、高温处理、射线处理、涤白、果实套袋等方法。

(4)科学安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一是合理用药,使用无公害果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高效、低毒、污染小或无污染的农药;二是对症用药,准确识别有害生物种类及药剂特性后用药;三是适时用药,应把握好防治时期,最好在病虫害发生前用药,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同时忌在暴雨前施药;四是适量用药,使用时要根据病虫情况、果树状况及农药特点,采用常用浓度;五是专性用药,一些杀螨剂杀蚜剂仅对螨、蚜有毒杀作用,却对有益生物无害或毒性小;六是混合用药,同一时期发生几种病害或虫害,科学采用两种或多种农药混合使用,可兼治几种病虫,又能抑制或延缓病虫抗药性;七是轮换用药,可防止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并保护害虫的天敌;八是选择用药,利用有害生物与天敌在生物学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使用药剂只杀伤有害生物而对天敌不影响;九是创新用药,改进农药使用性能,以提高药效,如在农药中加入展养剂、渗透剂、缓解剂等,既节省农药又提高药效;十是规范用药,尽可能地采用低容量细雾喷洒技术,淘汰大水量粗雾喷洒机械。

4.2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控制肥料的污染应放在肥料新品种研制和施肥技术研究上,要科学施肥。

(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土壤化肥污染,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

(2)严格化学肥料使用原则。使用的化肥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登记认可及生产许可,质量指标达到有关标准要求,严禁使用的肥料坚决不能用,如含氯复合肥和硝态氮肥(硝酸铵)等。

(3)制定防止化肥污染的法律法规和无公害果园施肥技术规程。使施肥使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控制化肥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把握使用有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长效肥料、沼气肥等无害肥料。

(5)不长期过量使用同一种肥料,科学掌握施肥时间、次数和用量。采用分层施肥、深施肥等方法减少化肥损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6)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增强土壤保肥能力和化肥利用率,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使土壤疏松,防治土壤板结。

(7)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磷肥、钾肥和微肥的用量。通过土壤中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的作用,降低农作物硝酸盐的含量,提高作物品质。

(8)改善施肥方法,发展节肥施肥技术。一是改进化肥生产技术,研制与推广高浓度、缓效、控释肥料及肥料增效剂,减少施肥次数及肥料流失;二是配合使用脲酶及硝化抑制剂,延缓脲酶对尿素的水解,抑制硝化速率,减缓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三是提高肥水综合管理技术。基肥用无水层混施,追肥用铵态氮带水深施,减少氮的流失;四是提倡耕地土壤修复工程。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及土壤pH值变化,可采用施用石灰,增加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等降低果树对重金属元素吸收积累,并防止过低pH值对果树生长的毒害作用,或用翻耕等方法去除或稀释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毒元素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成利霞.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3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4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的河流、湖泊、沟渠、池塘、水库等地表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水环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涝起着调节作用,同时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污染越来越严重,水环境状况越来越恶化,大部分水源中重金属、氨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大肠杆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是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面源的监测、管理及污染控制比较复杂。在农村大部分集镇周边河流均存在被污染的现象,不仅造成粮食减产[1],而且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据调查,我国患病人群的88%、死亡人数的33%都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农村水环境的恶化,不但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2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2.1化学肥料、农药的大量使用

我国农村有机肥料施用的大幅度减少和氮、磷、钾肥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化学肥料使用的快速增长,其结果导致氮磷钾使用不平衡、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水分易流失,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2]。我国农药总量由1989年的20.62万t增加至1997年的39.45万t。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来自于:直接向水体施药;农药通过雨水或灌溉水由农田向水体迁移;农药生产、加工企业废水的排放;大气中残留农药随降雨进入水体;农药使用过程中,雾滴或粉尘微粒随风漂移沉降进入水体;施药工具和器械的清洗等。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并在灌水或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2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放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由于乡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严重污染,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其中,废水排放达30亿t,化学需氧量排放300万t,固体废物排放量达3000万t,严重污染了农村的水环境。许多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造纸、印染、电镀、化工、冶炼、矿产、机械加工、建材等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实行对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后,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郊区或小城镇,一些电子、机械废旧垃圾性物品也转移到农村。目前,农村工业污染已使全国20万km2的耕地遭到严重破坏,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环境的污染。

2.3污水灌溉

由于大量未经处理污水直接用于灌溉,水质超标、灌溉面积盲目发展,已经造成土壤、作物及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污水灌溉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危害着污灌区的饮水安全。污灌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污水处理跟不上,污灌水质超标,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量低,缺少必要的污水处理措施。二是污水灌溉面积盲目发展,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污水灌溉大都是农民自发的,农民在缺乏正常灌溉水的情况下,自发引用污水作为农业用水的水源。虽然颁布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但由于污灌水质无人监管,灌溉部门没有按标准把关,导致污水灌溉面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三是河道灌溉功能退化,在城市郊区大都变成污水排放的河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道的管理未纳入城市的规划,致使有些污灌用水的河道变成城市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的河道,久而久之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污水河。

2.4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消费需求增大,消费种类也从猪向牛、羊、禽等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各地在城镇郊区附近建立了一大批养殖场,由原来农村的分散养殖变为集中养殖,由此带来了畜禽粪便废弃物的排放处理和污染问题。

2.5居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

我国生活垃圾数量巨大,同工业垃圾一样,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在城郊和乡村存放,不仅占用了大片的可耕地,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3-4]。

3参考文献

[1]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2]彭举威,汪诚文,付宏祥,等.我国农村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28(2):44-45.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5

交叉污染重则引起法律纠纷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药制剂产能已从150万吨/年增长到500万吨/年。而国内种植业每年使用成品农药的量(包括卫生和非农需求)却仅为150万吨左右,国内农药制剂产能目前已经处于过剩状态。中国农药制剂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向世界。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制剂企业依然采取作坊式生产方式,生产的农药制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交叉污染。随着国际市场对农药审查标准日趋严格,若不解决农药制剂生产中的交叉污染问题,实现清洁生产,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农药产品的出口。

所谓交叉污染,指的是农药制剂在生产和物流过程中混入了其他组分或物质,由此可能对制剂造成一系列的污染。目前农药产品交叉污染的形式主要有8种,即杀虫剂或杀菌剂中混进了除草剂、除草剂中混入别种除草剂、低毒农药中混入高毒农药、杀虫剂或杀菌剂中混入了高生态毒性杀虫剂、种衣剂中混入高生态毒性杀虫剂、种衣剂中混入对非标靶作物有植物生长调节功能的杀菌剂、制剂中混入对登记作物敏感的物质、制剂中混入可改变产品物化性质的成分等。而农药制剂生产过程中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途径包括设备和器具污染、人为污染、生产环境污染和突然的自然条件变化污染等。

冷阳表示,形成交叉污染的原因包括无意行为和有意行为。其中,无意行为多是操作不当所导致的,而有意识行为往往是为了提升制剂效果故意添加其他成分的人为行为。无论是哪种原因,产生交叉污染之后,制剂都有可能导致植株死亡、破坏种植环境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违反政府规定或违备交易合同条款、造成严重法律纠纷的污染事件。

一般农药企业都不会仅生产一种产品,这就存在着交叉污染的风险。而这个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体系标准风评一个不能少

在一个生产多品种农药制剂的企业内,对于所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而言,其他产品的组分都有可能成为这种产品的污染源。为了避免在农药制剂加工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交叉污染,国际农药界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设备改造。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国内农药企业也必须建立起自己产品的清洁生产体系,通过有针对性的生物学测定,把产品的交叉污染程度控制在安全的可接受清洁标准值(CL)之下,避免交叉污染所带来的风险。

冷阳表示,企业在进行生产线建设的时候,应尽量保证贯穿一条主线,防止各类药物及辅料之间的交叉污染。在清洁生产控制方面,要保证物料按程序和各自的生产流程线定向传输,严格控制物料溢出,杜绝不同生产线之间物料的接触和混杂;生产环境和厂区环境中的交叉污染源药物浓度需严格控制在不影响产品达到清洁标准值的范围内;严格监控所有交叉污染源物料,保证其不会在不同生产区和生产线之间传播。

同时,企业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支专门的技术队伍,针对企业的产品结构,研究和测定工厂所生产产品的清洁标准值要求,并进行相关的风险评估。通过基建和改造,设立适合农药制剂清洁生产要求的总体布局和产品生产流程及装备,并建立与其匹配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清洁标准值体系,走向世界的支撑技术

冷阳还着重强调,农药产品和污染源农药的CL值只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农药制剂工厂有多少个产品在生产,就会形成多少产品一交叉污染源的排列组合,因此必须进行对应的生物学试验,测定出对应的CL值,并以此来指导和调控农药产品的生产。目前国内的农药制剂企业普遍对清洁标准值体系非常陌生,必须进行相关的学习培训,加强体系普及。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6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化肥污染;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85-02

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环保意识较低,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水、大气、土壤等方面。一般而言,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农田渗漏或挥发作用,形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秸秆污染、集约化养殖场污染以及污水灌溉带来的污染。

由于农业活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发生区域的随机性及污染负荷分布的差异性,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长期性、隐藏性、难治理的特性。虽然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十分重视,但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并且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恶化。为了中国农村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

一、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由于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失控。中国的环保工作从一开始就把重点放在大城市、大工业和大工程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政策,如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而设计的,而有关农村、农业的环境政策和法律法规却很不健全,甚至存在诸多空白。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方面,农村也远远落后于城市。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日益加大的污染负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加剧。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化肥使用量过多。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然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一个事实:中国的化肥使用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1/3。统计显示,1980年至今,中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同期,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1%~52%,而化肥投入量则减少了31%~47%。近几年来,由于农业化肥用量的增加,化肥已成为农业环境中一种主要污染物。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从土壤中流失,有的转化为”难效态”而残留在土壤中,有的则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公开资料显示,各种作物对肥料的平均利用率,氮为施用量的40%~50%,钾为30%~40%,磷为10%~20%。对作物不合理大量施肥,不仅导致营养物质损失,降低肥料中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而且还造成对环境的污染。

2.农药使用量过多。中国农药的产量和使用量都居世界前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农药行业产量达112万吨,比上年增长11%,其中除草剂产量增40%。据调查,喷施的农药若是粉剂,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面,其余的药剂飘游于空中。大量使用农药,虽然控制了病虫害,但是造成农产品品质下降。目前,在中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高效低毒农药品种只占15%左右。化学农药还大量地杀伤天敌生物,破坏农田生态平衡。由于农药没有得到合理使用,大部分被浪费,这部分农药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水体,致使水体各种污染物质含量超标,水质恶化。

3.养殖场成为污染源。目前,中国畜禽养殖业由过去农民个体家庭饲养逐步走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而且越来越集中在城市周围。由于畜禽养殖的饲养方式、养殖规模和分布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畜禽养殖业的环境污染总量、污染程度和分布区域也随之变化。从养殖场产生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氮、磷等,随每天冲洗的污水流入河道、湖泊,造成水体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畜禽养殖场的排放污染物,主要是畜禽粪便,它除含有氨、氮、磷、钾外,还含有大量的CoD和其他物质。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目前只有少部分养殖场引进了国外的沼气发酵设备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大部分禽畜养殖场均没有采取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此外,畜禽养殖对周围环境的危害还有畜禽场废物污染和畜禽体、畜禽产品中残留的有毒化学物质等。

二、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危害

1.化肥的污染。大量施用化肥导致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使藻类等水生植物生长过多,引起水域富营养化。使用化肥地区的井水或河水中氮化合物的含量也会增加,甚至超过饮用水标准。长期过量而单纯施用化学肥料,会使土壤酸化。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团粒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铵离子量增加,并代换Ca2+、mg2+等,使土壤胶体分散,土壤结构破坏,土地板结,并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施用化肥过多的土壤会使蔬菜和牧草等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增加,化学肥料中还含有其他一些杂质,如磷矿石中含镉、铅等,这些杂质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增加。施用于农田的氮肥,有相当数量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对空气造成污染。还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进入土壤。

2.农药的污染。喷洒农药时,雾状或粉剂的微粒悬浮在大气中,造成对大气的污染。施药时散落在田间的农药,随灌溉水或雨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和海洋,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此外,工厂“三废”排放,洗涤药械等活动也会造成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施药时,大部分农药降落于地表,造成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另外,药剂浸种、拌种等施药方式,则使农药直接进入土壤中。大气中的农药,也会随雨水降落而污染土壤。喷洒农药对农作物直接污染,以及作物对周围环境农药的吸收,会造成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畜禽食用了被污染的饲料,也会造成农药对畜禽产品的污染。

3.养殖场污染。一部分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对养殖粪便、垃圾随意堆放,仅作简单处理或处理不及时、不达标,养殖场周边空气污染。排泄物迅速腐烂发酵,产生硫化氢、氨气、硫醇、苯酚、挥发性有机酸等上百种有害物质,以及畜禽体内排出的有害气体,都会对大气造成污染。

畜禽粪便通过污染地表水,进而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畜禽粪便和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钾、硫及致病菌等污染物,未经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集中排放,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富营养化。当前畜禽粪便主要的消耗途经是作为有机肥料直接还田,粪便中还含有大量的病源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如果不加限制地还田,其负荷超出了农田环境的消化能力,也会对农业环境构成污染。

三、治理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1.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和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资源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应确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早在2006年4月中国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该法对农产品的产地和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也做出严格限制。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其评估的目标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没有考虑到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所以,中国现行立法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估制度进行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建立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此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建立针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制度。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制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首先,农业生产应采用清洁的农业投入品。农民应采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化肥,易回收易降解的农膜。其次,农业生产应采取清洁的田间操作措施。美国的最佳管理实践就是很好的例子。现已提出的最佳管理实践有:少耕法、免耕法、综合病虫防治、防护林、草地过滤带、家畜粪肥的大田合理施用、人工水塘和湿地等方法和措施。对于这些方法和措施,中国可以结合自己的国情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并据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而有效地控制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

3.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的复杂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渠道,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补偿按补偿资金的承载主体可分为国家补偿、社会补偿和区域自我补偿,补偿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如政策补偿、技术补偿、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

事实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如美国于1971年提出了乡村洁水计划,根据这个计划政府为那些自愿执行最佳管理措施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农场主分摊部分费用,此外,还考虑给农场主以税额减免。这些生态补偿政策实践为中国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农业生态补偿主要表现为政府、社会对自愿采用新技术和新生产模式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并以此来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农民进行补偿或农民通过这种长效发展机制来实现自我补偿;政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如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吴砾星.湖南:五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eB/oL].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2012-07-11.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7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污染现状;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6-0258-01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1]。也有学者[2]认为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业生产活动引起的、时空上(沉淀物、化肥、农药、病菌等)在各种应力作用下以低浓度、大范围的形式缓慢地在土壤内运动并且从土壤圈向水圈、大气圈扩散,对大气、水、土壤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由于随着流域内的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地形地貌和水文等特征不同而具有空间上的流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具有很强的分散性特征;由于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的因素诸多,其表现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非常显著。此外,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到多个污染者,在特定区域内污染排放的相互交叉性导致对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性较为困难。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用氮、磷、钾化肥产量为6217.2万t。据统计,我国年化肥使用量达4000万t以上,约占世界使用总量的1/3,是世界化肥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化肥单位面积平均使用量达400kg/hm2,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kg/hm2安全值上限[3]。2011年底,我国化学农药产量达264.87万t,除草剂原药产量为117.5万t,杀虫剂原药产量为70.9万t,杀菌剂原药的产量为15万t,这3项高残高毒农药占到化学农药原产量的76.79%。由于在施肥时间、方法以及施肥量上的不合理性,农业集约化水平较低,化肥的利用率低,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为10%~20%,钾肥为35%~50%,农药的利用率也不足30%。加之农业生产带来的面源污染引起的水体环境污染情况严重,直接影响到了人畜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主要来源仍然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了工业排污。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畜禽养殖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农村畜禽养殖排污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又一产生原因。加之农膜对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作用明显,近年来各地农膜使用面积不断扩大,2008—2009年全国的农膜实际产量和使用量为207.9万t,覆盖面积为2066.67万hm2,全国农膜产量和使用量均占世界总量的62%,其中,高、中、低档农膜产品结构分别为2%、38%和60%。由此可见,我国农膜使用仍以低档为主。低档农膜在分解过程中产生诸多有毒有害物质,对周边土壤、大气、水体的危害是显著的,农膜不易降解,其残留物也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当前,世界各国均通过相关措施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美国通过颁布《清洁水法》,使用最佳管理实践设立环境质量激励项目和保护管理项目来控制农业面源,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其意识到“为农业生产的原料付过费,浪费越多损失越大”,进而自觉提高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日本通过行政政策和立法配套等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对环保型农户建设实行硬件补贴和无息贷款以及收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适用于水地、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作物品种,将高科技治污运用到农村污水、家禽粪便以及垃圾场渗滤液的治理,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丹麦、挪威、匈牙利则通过对化肥等实行征收税费政策来限制农业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哥斯达黎加推行国家生态补偿计划遏制森林退化趋势,提升水环境服务价值[4]。农民将保护林地所取得的碳汇出让给国家森林基金,由后者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出售。根据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启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措施着手。

(1)完善环境立法。重点是要建立起国家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修订新的化肥和农药管理法律法规,对面源污染较小的化肥或有机肥的生产与使用给予扶持与鼓励;制定有机废弃物排放法规政策,加大对城镇污染排放和规模化牲畜粪便排放的监管力度,提倡利用资源循环技术。

(2)加强高新技术推广。改进对农民技术服务支持措施,提高农民对化肥和有机肥的利用效率。一方面将农业技术推广尤其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技术的推广与商业活动(如经销农药和化肥)区分开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引进对政府和私营农业技术推广员资格认证工作力度,规范推广程序,提高推广人员技能;此外,还要拓宽农民培训方式,增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环保意识。

(3)发展循环农业。大力推广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提倡发展无公害农业,通过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来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养殖业、种植业与沼气使用充分结合起来,既可以缓解农村人、畜禽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可以有效解决这些污染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3参考文献

[1]叶长林,吴新民.浅析农业面源污染对新安江流域水质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158.

[2]刘丽,张仁慧,柴瑜.西安市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3):209-212.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8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均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农村废弃物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都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生态质量也有所下降,因此对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经济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水污染现状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农村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沟渠等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水生态系统总称。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农业生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农家肥被化肥、农药等广泛取代。这些化肥农药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同时,又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这就是所谓的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物是污染地表水和地下饮用水源的重要因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村畜禽养殖业带来的水环境污染。近年来畜禽养殖业从农户的分散养殖转向工业化养殖,但是90%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且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大多数的屠宰场直接将动物血、废水等倾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水体污染严重。

1.1化肥、农药等不合理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但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的使用结果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土壤中的肥料养分容易流失,进入河、湖、库等污染了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另外,长期施用化肥对农业环境造成影响:氮素化肥浅施,造成氮的逸失,碳肥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大气中Co2含量,增强了温室效应。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我国农药利用率低于30%,导致70%的农药散失于环境当中,散失于环境中的农药直接接触人类皮肤,可引起皮肤过敏、红肿、瘙痒等。一部分还可通过人体呼吸系统进入肺部,促使哮喘病的发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害虫的天敌也无一幸免,从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果农药使用不当,尤其是临近收获的农作物,会造成污染危害,譬如一些地区的蔬菜、水果有机农药含量超标,就是农药过量使用所致。

1.2农村废弃物污染,农民的生活垃圾乱倒,生活垃圾多为混合垃圾,如:旧衣服、厨房垃圾、废旧电池、塑料袋等,形成了一个天然垃圾场,夏天蚊蝇滋生,冬天东北风一刮塑料袋满天飞,同时生活垃圾腐烂、发臭、发酵分解,给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而且垃圾在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了多种酸性的代谢产物,在雨水的淋浇下流入到地表或渗入地下,引起饮用水源的污染,对土壤也造成了污染,进一步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垃圾中的病原体可能导致农村传染病的发生。

1.3塑料薄膜的污染,农膜的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膜主要是用来覆盖种植庄稼,庄稼收获后若不及时清理,就会被埋在土壤中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差,土壤中的水分运动受阻,不利于土壤空气的循环,引起土壤板结,由于大部分农膜使用非降解地膜,使农作物减产。农膜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很漫长,同时挥发出有害物质,使土壤活性降低,破坏了土壤的生态环境。

1.4农村乡镇小企业污染,由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崛起,引发了资源的超量开采,生态环境恶化。农村工业污染使耕地遭到严重破坏,值得注意的是高能耗的实心黏土砖厂仍在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烧制这些黏土砖时消耗大量的煤,同时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这些废气的排放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废水的排放量也不容忽视,主要是造纸厂、食品加工厂等废水的排放,由于其中的有机污染物较多,可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有些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转,偷排废水现象严重。

2为了改善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在宣传教育上下狠功夫,把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环保知识手册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使农民从根本上意识到农业生态环境对其自身健康和其生活的环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有责任帮助农民懂科学,学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地膜等。通过提高农民本身的知识和素质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

2.2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为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首先成立综合整治领导小组,逐步分工到位,事事到人。加大投资,多方筹资,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使人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垃圾池,使垃圾定点存放,集中收集处理,逐步实现每村配有保洁员,负责日常卫生的打扫和垃圾的定期清运,做到村村垃圾无死角。在化肥污染问题上,推广生物有机肥,使土壤和水的污染降到最低,采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新农药。与此同时,有计划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使农民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再者积极推广农村能源建设,如:沼气、太阳能清洁能源等。推进生态村创建,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着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2.3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监管机制

要健全农村生态建设的管理机制,制定法律和政策是重要的,完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更为重要。环境监管能够有效地防治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在此过程中,应做到全程监督,全社会共同参与。根据地方特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监管模式。对于改扩建和新建企业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严防城市中的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同时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增强基层环保工作力量,配备基本的监测设备和一般技术人员,定期公布本区域的水质、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严厉打击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9

关键词:农药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赔偿

中图分类号:X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5-0036-02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生产与使用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每年发生的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纠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药污染确定的损失赔偿不尽合理,导致群众意见较大,在许多地区成为敏感问题。因此合理、公平确定环境中各种经济损失的赔偿,是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处理的问题。

2农药及其环境污染的类型特点

农药主要是指化学农药。所谓化学农药,一般是指用于防治农、林、牧业病、虫、草、鼠害和其他有害生物的药物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的加工制剂。目前世界上农药大约有千余种,主要按主要防治对象、作用方式、来源和化学结构来分类。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类型主要有3种。一是人畜急性中毒事故。在农药的环境污染事故中,最严重的是农药对人体的污染中毒事故;二是水生生物中毒事故。它是农药环境污染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中毒事故的主要农药类型是杀虫剂和除草剂;三是农作物受害事故。该事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受害作物比较集中,主要发生在水稻、棉花、玉米、油菜、果树上,农药种类多但比较集中,有80%是由除草剂引起的。

农药环境污染事故主要有3个方面特点。首先是突发性。多数农药环境污染事故都是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发生的。其次是地域不确定性。农药环境污染事故可在生产、储运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随时发生。再次是危害的严重性。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有的可能是无法挽回的。

3环境污染事故特点及处理原则、程序

3.1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的特点

环境污染事故纠纷案件具有民事案件性质,但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民事案件的特点。

首先是绝大多数的环境污染纠纷受害一方人数众多,受害面积大,情节复杂;其次是事实确定专业技术性强;再次是处理纠纷部门复杂,有的只能由行政部门管理,有的只能由司法机关确定损害赔偿问题,有的兼有行政和司法性质。

3.2事故纠纷的处理原则、程序

我国对污染事故纠纷主要采用如下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及时处理纠纷,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以调解为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协调解决环境纠纷。

我国目前的处理方法可归纳为:“以行政调解、处罚为主,以法律调解、处罚为辅”。显然目前的处理方式并不完善,只有设立专门的环境污染事故仲裁机构,才能及时、公正的解决事故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我国环境污染事故民事纠纷的解决有2种并列程序: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概括为申请、受理、调查、调解、处理和执行6个阶段;另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由法院依民事诉讼程序审理,这也是最终的解决程序。因为在第一种程序中,如果当事人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4.1经济损失赔偿原则及有关法律依据

确定污染事故赔偿损失的范围,必须遵循“赔偿损失的原则”:对财产损失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两部分;对人体健康、生命的损害,赔偿由此引起财产损失的原则;考虑当事人经济状况的原则。

法律依据首先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其次是有关环境保护行政性法规文件,如《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再次是有关规章、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最后是有关资源法律、法规。

4.2环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分类

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事故双方往往在损失的计算上意见分歧。为便于计算,可将损失分解为多项指标:资源的损失、社会公共事业的损失、人体健康的损失,以及工业、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损失等。

计算损失指标时,一般认为,污染物排放限度均以环境质量指标和受纳水体功能要求为基准,如污染事故中农药的排放量超过了一定限度,足以使土地、作物、水域、建筑、人民生活等方面造成损失,为弥补这种损失又必须增加额外开支的,才把额外支出列为损失目标。

4.3确定损失时应注意的问题

全部赔偿的原则。财产损失包括直接和间接损失。如何正确计算,对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国环境保护法尚未有具体规定,但在实践中有一些经验值得参考。如以某企业排污毒死鱼苗为例,受害人直接损失是指被工厂污染物毒死的鱼苗成本,包括鱼苗费、鱼苗运输费、鱼苗死亡之前的饵料费、鱼塘租金、养鱼劳务费等。受害人间接损失是指鱼苗长成鱼后通常得到的收入,即利润部分。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是按照一般成鱼价格的一定百分比来赔偿,例如按40%~60%进行估算。

财产损失的赔偿以一次性为限。实际中某些环境污染物,例如农药的残留期较长,一时根除较为困难。尽管如此也不宜作多次赔偿,可在确定赔偿金额时适当增加一次性赔偿的金额。一般只赔偿一次。

事故的责任者有义务尽快采取措施减少危害。有关部门在计算补偿费用时可根据事故的责任者是否在污染事故发生后及时采取了适当的补救措施以减少经济损失来确定最终的补偿费用。

参考文献:

[1]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2]陈汉光,丁芙蓉.公害民事纠纷的行政处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张寿林,黄金祥,周安涛.急性中毒诊断与急救[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篇10

为配合国家环保总局《农村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调研工作,我们利用2006年寒假组织近400名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籍大学生,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家乡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显性田野调查。本文在对调查问卷进行全面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有代表性的100个村的调查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这次百村调查地点选择了除、安徽、上海、海南四省市以外的26个省、市、区的100个村庄,并按经济发展水平东好西差的梯状分布规律,在东、中、西部各选三分之一。这些被选村庄按地型特征分别统计,其中有7个村位于盆地;35个村位于平原;20个村位于丘陵地区;28个村位于山区;8个村位于高原地区;1个村位于戈壁滩区。

农村环境污染告急

从农村环境问题百村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国农村区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一是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脏乱差”的污染问题突出;二是滥施农药、化肥和大量使用不可降解的农用地膜、棚膜等,对土壤、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乡镇工业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的环境污染突出;四是养殖业造成的恶臭和水体富营养化普遍存在;五是采矿、泥石流、滥砍乱伐和外来生物入侵造成的植被破坏和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生活生产垃圾和污水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主要污染源调查项下出现的频率最高,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在百村调查中污染生活生产垃圾占46%;生活污水占23%。垃圾包围农村现象比较普遍,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调查项下,百村中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有21个村;随意丢弃和随意堆放的有17个村;集中处理的有10个村;用作农家肥的有24个村;掩埋处理的有11个村;定点堆放的有17个村。

在现代生活方式影响下,农村区域居民消费水平普遍提高,生活垃圾和日常耗水量较过去大为增加。村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日用消费品多为工业制品,但绝大多数农村的垃圾处理和给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直接丢弃到村庄附近的沟塘、河边或者其他角落。群众意见较大的是废旧塑料袋不仅量大,而且难以降解;养殖业和小作坊式加工业产生大量废水,与生活污水相混合沿沟渠漫流,直接排入池塘、水库或湖、海。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不当引起一系列环境卫生问题,造成农村严重的“脏乱差”现象,不仅影响乡村景观而且形成潜在的污染威胁。如臭水坑和垃圾的自降解过程所产生的臭气和滋生的蚊蝇,容易传播瘟疫和疾病,对村民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多。工矿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表现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浮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生产企业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废水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废渣等固体废弃物对植被、农作物带来的重金属和化学元素污染等方面。百村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被调查的村庄及其附近存在污染企业的有57个村,地表水被企业废水废料污染的占45%;浅层地下水受工业废水、废渣污染的占20%;空气质量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土壤被工厂废水废渣污染的占13%。多数地区的乡镇工业,可以说基本上还处于先污染后治理,或先污染不治理的状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现象普遍存在。

滥施或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白色污染被村民选为第三大污染源。从调查情况看,我国早已禁止使用的六六六、DDt、甲胺磷等含有机氯、有机磷成份的农药使用比例仍然较高。这些剧毒农药的滥用或过量使用,不仅影响食品安全,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致使农副产品和土壤中残存了大量有机氯、有机磷成分的农药,容易引起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灾难,最终危害到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受到污染后品质下降,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部分农药残留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二是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水循环系统,直接影响到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提高了农作物害虫的抗药性,引起大量鸟类、昆虫和有益菌类的死亡,使农作物害虫失去天敌。在调查是否发生过剧毒或高残留农药引起的人畜中毒事件项下,发生过人畜中毒事件的村庄占31%。

调查显示,目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尤其是绿色食品的生产,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百村中有绿色食品生产的占49%;无绿色食品生产的占51%。

废旧农用地膜、棚模等塑料制品也已成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污染问题。可降解地膜因价格较高,使用率较低;非降解膜因价格较低,使用率较高且回收率低。故大量废旧农膜遗留在耕层土壤中,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废旧塑料包装袋、餐盒等在农村生活垃圾中占有相当比重,农民对其处理方法或者一烧了之,或者混入垃圾中任意堆放。这些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或无害化处理不当,给农村环境埋下较大隐患。问卷统计显示,调查地有96%的农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其中白色污染情况一般的占6%;污染严重的占49%;污染轻微的占40%。

养殖场的恶臭气味,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影响较大。畜禽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调查中发现除个别养猪企业把粪便用来制作沼气外,大部分企业的畜禽粪便经晾晒后用作农家肥,废水任意排放。调查表明,分散型家庭养殖比较普遍,而且多数还是散养。也存在规模养殖场建于村内,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企业建在水源附近,对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养殖企业粪便处理不当引起的恶臭对所在村环境影响较大。部分庭院式小规模养殖,人禽(畜)共处,畜禽粪便在住宅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个别规模养殖场污染排放强度上并不低于工业企业。据基层环保部门反映,自非典和禽流感疫情暴发以来,因养殖业污染引发的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脆弱的农村生态

目前农村地区生态破坏严重,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林草覆盖率低引起的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浪费和水体污染,土壤有机质下降和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等方面。

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在对空气(大气)质量的调查中发现,百村中空气质量受轻度污染的占57%;中度污染的占14%;重度污染的占3%。空气污染的原因分别是:受工矿企业废气、扬尘影响的占39%;养殖业恶臭影响的占2%;沙尘影响的占9%;秸秆燃烧和炊烟影响的占14%;生活生产燃煤影响的占20%;车辆尾气噪声影响的占18%;农药化肥散发影响的占3%;城市污染气体转移影响的占3%;废弃地膜燃烧影响的占1%。

被调查的百村中,水和土壤生态环境受资源开发利用影响的分别占51%和38%。这类村庄多分布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因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色金属、钢铁冶炼和煤炭电力工业发达,这些工业企业在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并且贡献越大,污染越重。

植被破坏,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严重。植被破坏情况调查显示,有71%的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植被破坏现象。植被一旦被破坏,林草覆盖的恢复就减慢。部分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地力下降、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上多数地区降雨量相对集中,严重的洪涝灾害每年都要发生。华北平原区有一个面积占8.77万公顷的古河道在风力侵蚀下,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所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已迫在眉睫,植树种草,恢复植被任重道远。

水资源浪费、水体污染导致的水生态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用水没有安全保障。农村生活用水质量没有安全保障,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国家水资源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华北、西北属于严重水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我国一些沿江和平原农村地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地区,由于受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大部分河流监测断面水质均为劣五类。因饮用水没有安全保障,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癌症高发和斑牙病、结石、皮肤病等地方性疾病。在我们的调查中,百村中自来水普及率占47%,饮用水轻度污染的占36%;重度污染的占4%。

课题组在河北省曲周县的农村调查中了解到,因化肥农药的大量滥用,加之当地降雨量小,致使农药化肥残留下渗严重,再加上大量的生产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沟渠、村边、田间,导致污水下渗,一般在地表浅层70-90米深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