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3:30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1

关键词:新课标诗歌教学价值

一、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新课标如此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由审美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完整的有机生命个体,审美是其感性生命的一种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实现学生的完满人性,审美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审美有助于学生幸福地生活。此次新课标的一个最伟大之处,便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本理念。特别是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的迟钝和贫弱,审美能力还待提高,审美情趣有待提高。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诗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文学审美活动有一个规律:即阅读是作家——作品——读者双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也就越能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包括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各心理因素在内的、对作品进行完形、对意味进行充分体验的能力。审美能力与审美心理张力成正比,审美心理引起的张力越大,审美能力的提高幅度就越大。如同人的身体一样,各心理因素如果能经常得到一定强度的实践锻炼就会增强素质和有所发展,反之就会衰老,会迟钝或萎缩一样,学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就必须接受一定强度的审美实践活动,诗歌阅读便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它为学生审美实践的有效锻炼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教师虽然也可以采用艺术方式请学生欣赏图像文本提高审美能力,但是这些直观性、浅白性、受控性很强的表现形式留给学生的感知、想象、理解、创造的空间明显要小得多,主体审美能力提高的幅度也就要小得多。当电视屏幕直观而又固定化地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之时,一种规定性的现实存在替代了无数个心灵的创造,审美能力的提高因而受限。尽管表面看来,声、光、色、乐样样都有,似乎具有很丰富的审美信息,但它给予人的精神自由度是有限的、狭小的。诗歌以其浅白性、直观性、受控性特点成为一种最高的艺术,而诗歌教学这一以最高艺术为教学内容的诗歌教学,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

(二)诗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审美意识与一般意识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是一种自觉的审美需要。审美需要的客观性,但是审美需要并不总是浮现于人的意识上层,很多时候人们关注的是实用、科学、伦理的领域,忽略了审美活动。诗歌几乎就是美的化身,它所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它所展现的美恰恰是通过学生的审美实践付出一定的审美劳动得来的,所以会让学生刻骨铭心,甚至终身难忘,从而使学生“嗜美上瘾”,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诗歌教学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学艺术,它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教精致。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由麻木迟钝引向敏锐丰富、由悦耳悦目的低级层次走向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高级层次。所以,要养成和培养纯正、高雅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是最好的途径,诗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二、诗歌教学能培育学生的诗性智慧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诗性智慧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的精神能力,在人类的各个历史阶段因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而使之显现出不同的风格和风貌,但是一直以来贯穿始终的想象性、创造性却亘古未变。诗性智慧是一种以想象为形式的创造性思维,他的形式是想象,其结果是创造。想象力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因为想象是建立在感知与记忆基础上的一种表象运动,它不是物体的复现,而是对物体进行重组与再造。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于世界的思维,但它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在想象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头脑中表象的未定性、模糊性,所以会生发出许多新的变化,这直接带来思维的创新。

(一)从诗歌的本体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离不开想象,情感性、音乐性、想象性是诗歌的三大本体特征。想象是诗歌的本体,必不可少。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反映,但绝非是生活的如实描写,而是一种想象的描写,雪莱说过:“诗使它所触及的一切都变形。”这指的就是诗歌的想象。要是有一首诗歌把生活表现得过于实在,太像生活的实际,这种照搬现实、缺乏想象的作品是称不上诗歌的,比如说“这个少女很美丽”就不是诗,“少女如花”这一带有想象性的言语便具备了诗歌的质素。因此,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浮想联翩,离不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那些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总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作出激情澎湃、瑰丽多姿、光焰万丈的诗篇。屈原的《离骚》、李白的《蜀道难》、郭沫若的《凤凰涅磐》、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等名篇都充满了优美、奇异、丰富的想象。

(二)从诗歌的阅读特征看诗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欣赏诗歌的过程是一个展开想象的过程。诗歌是一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是其基本构成单位,上至原始诗歌,下至当代诗歌,都离不开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不可或缺的主导性成份,意象成分越多,诗味的成分也就越浓,有没有意象是诗与非诗的根本区别。没有意象,诗就成了直白与说明,也就不成其诗。读者阅读诗歌,也就是阅读这个意象符号系统。意象要闪现、组合,都必须依赖于读者的想象。因为意象的存在形态是人脑中的一种情感表象,它不同于绘画、雕刻、舞蹈、戏剧等艺术所塑造的形象,这些形象是外在的,直接呈现于人们的面前,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人们无需想象,只需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就可以直接获得审美感受。诗歌中的意象,无论是人神鬼怪、飞禽走兽,还是鸟鱼花香、湖光山色、人间仙境等等的呈现都必须借助于人们的想象才能在脑海中映现出来。通过想象,诗歌中的意象得以舒展和叠合,直至成为意境。所以,要欣赏到诗歌的内在意象、意境之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对诗歌的意象进行闪现、组合、转换与再创造,才能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画面,把潜在的意象浮现出来,最终享受到诗歌的意象美、领略到诗歌的意蕴美。

(三)从诗歌的语言特征看诗歌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诗性智慧

诗歌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可感性是诗歌语词的一个基本特征。可感性语词是指表述人的感官经验和感官感受的那一类语词,是对人类五种感官所领受到的内容的描述,这些语词以形象战胜抽象的方式,强化语符本身的信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具有强烈唤起能力的媒介物,诱导读者展开想象去把握可感性语词所代表的感性世界。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这一可感性语词就容易激发起读者的想象,使读者想到芳草萋萋、繁华似锦的一派喜人景象。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的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不仅让人想象出杏花争先恐后开放的情景,还让人想到芳香扑鼻、蜂飞蝶舞之类。总之,诗歌与想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诗歌教学可以通过诗歌阅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歌教学是培育学生诗性智慧的肥土沃壤。

三、诗歌教学能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标之所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因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生命意识,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最深厚的精神动力资源;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人文情怀,为人的发展营造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背景;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超越品格,为人的发展创设了一种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生意识在精神沙漠的风暴影响下,拜金主义进一步深入人心。在强大的物欲刺激氛围中,学生出现了所谓的“四无主义”现象,即无气魄、无关心、无感动、无责任。这样的精神面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培养人文精神。

(一)诗歌教学能够唤起学生的生命意识

诗歌教学离不开伟大的诗篇,而伟大的诗篇之后站立着的正是伟大的诗人。诗人从自然的天籁和灵魂的启示中把倾听到的声音传达给人们,用心血谱写生命和灵魂的乐章。当我们年幼无知、或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沧海一粟,正因如此,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珍惜生命,诗歌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当学生们阅读“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和“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横落兮雁南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等诗句时,他们不能不深思:生命短暂,何不珍惜?诗歌还为我们提供活着的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李白的理由是“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的理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王维的理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禹锡的理由是“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柳宗元的理由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二)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首先,国身通一是诗歌史上贯穿始终的一条情感大动脉。诗人们将自己的整个身家性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地缠在一起,这也就是平常为人称道的爱国情怀。诗人们所写的诗篇往往是在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由奋起而抒发的一种激情,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其次,诗歌中还渗透着浓浓的家园情结。家园情结就是对故土、对亲朋的深沉眷念和无限热爱之情。通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世间除了金钱之外,还有一些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却让人动心的东西,那就是亲情、友情、爱情;再次,山水情怀也是诗歌情感的一大内容。它体现的是一种对大自然山山水水的热烈歌颂和赞叹之情。诗人们赞美吟诵自然,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山水诗篇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诗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超越品格

诗歌内蕴着奋发向上、锲而不舍、执著奋进、不竭奋进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理念,诗歌是一种理想,它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使自己向更美好的生存状态发展,逐渐抵达理想。它使人确信,人的前途和命运应该能够而且应该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理想和信念一旦在耳边铿锵作响,它往往令人回肠荡气、热血沸腾,即使身处严酷的现实困境,也能升腾起生活的信心,奋起追求心中的目标。诗歌中包含的这种超越品格,使人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志刚.略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J].学语文,2006,(6).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2

【关键词】更新理念;新课程;教学

一、这些影响课程改革的错误认识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思想观念落后

很多老师觉得,和原来的教材相比,新课改的教材不好把握,又担心自己掌握不好新课程标准而耽误了学生,心里没底。因此,面对新课改,不是主动参与,积极研究,迎接挑战,而是被动应付,没有紧迫感。在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2.多媒体喧宾夺主

多媒体可在瞬间展示大量突破时空局限的生动形象资料,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场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指导学生读书、思考,必要的讲授、点拨、质疑,组织讨论和指导基础练习仍不失为课堂主要教学手段。若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成了场景观摩课,把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挤掉,就事与愿违了。

3.把教学当成了教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将传授课本内容作为教学任务的完成,但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应来自于课程标准。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教师常常抱怨课时不够,教材讲不完,其原因就在于把教学当成了教教材,因此要从过去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4.评价体系陈旧落后,使教师在新课改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考试)的关系,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极大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更主要的是要“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标准》对我们教师提出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诚心接受,热情投入。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走进《标准》呢?

二、教师要适应新课程,转变观念是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将活动教学引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树立活动教学观。其一,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探究为中心,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其二,活动教学过程是注重活动性体验,强调理性认识和非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其三,活动教学过程是以活动为基础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其四,活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的教育过程。

2.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从而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自主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语言技能,强化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文化理解,体验学习的价值等。

3.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杜绝死记硬背等机械的学习方式。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及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教学策略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大胆突破。

4.利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

5.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工作方式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再不只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标准》要求我们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6.使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组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使用。这样,对学生的评价才是全面的、合理的。

三、结语

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推行课程改革的关键、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并承担德育渗透、思维训练、能力培养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不懈的自我提高意识,勤奋的学习钻研精神,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教育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承担起创新发展的育人重任。教师应该从困惑中竭力地走出来,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丰厚自身的学养能力,这样,面对困惑,我们不会再无奈和茫然了,而将会有更多的思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不是万能的,课改也不是万能的,课改只是一次变革和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反思,开阔视野,为孩子们提供更良好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3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概念;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可以说整个物理就是由无数个概念有机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学习物理概念,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学到探索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因此,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本文结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一章的电场强度概念教学的设计,谈谈教师应怎样落实概念教学的新课程理念。

1教师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合理化问题进行研究

精心设计情景和矛盾事件(来源于生活生产现象、实验、视频等),能激起学生对自己原先的态度、目标及知识的挑战,从而引发真正的探究兴趣。创设概念教学的情境是物理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杨振宁说过“让学生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物理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对于感性认识丰富,理性认识较薄弱的中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如果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去创设恰当的“境”,激发学生的“情”,不仅能帮助学生的认识比较容易地进入概念,而且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好奇转变为兴趣爱好,由兴趣爱好转变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新奇、积极的心态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明确要研究的问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概念教学中通过演示试验来创设情景:检验电荷q放在带电球体Q产生的电场中的不同点,学生看到q所受的电场力F不同,让学生感到电场有强弱之分。q受电场力F越大,我们就说那一点电场越强。教师随即提出,“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电场强弱.这个物理量怎样定义.”教师作好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发现了问题。这样用情景引入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好奇的心理,为接下来的探究作好了准备。

2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问题,形成概念

学生在探究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要解决多个问题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问题,即“实验归纳”或“理论演绎”,并在探究过程中恰当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要素,灵活设计和安排学生的猜想、计划、操作、推证、评价、交流等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建构”过程,不宜一味地强求探究模式的完整。对科学问题的研究要重视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探讨,这对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掌握更牢固、更持久。教师鼓励学生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尝试给有关的概念下一个恰当的定义。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物理素质,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在教学中,只要引导得当,很多概念的定义,学生基本能归纳准确。例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接下来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检验电荷q放在带电球体Q产生的电场中的不同点受的电场力F不同,是否可用电场力F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学生思考后,教师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改变演示试验:电量不同的q放在带电球体Q产生的电场中的同一点受的电场力F也不同,而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弱应该是确定的,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不能用电场力F来描述电场的强弱。学生思维受阻,亟待解决,兴趣高涨,可让他们讨论争辩,进行思维加工。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已知将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a点受的电场力F,若将电量为2q的点电荷放在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的a点受的电场力F′应为多大.学生根据点电荷库仑力公式容易得出,电场力F′为2F,学生不难看出点电荷q在点电荷Q电场中的a点受的电场力和其电量成正比,启发他们大胆猜想:电场的强弱能否用电场力和电量的比值来定义.

通过第一步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主观感受电场有强弱,通过第二步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电场力不能描述电场的强弱,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接下来试验探索:在带电球体Q产生的电场中,同一点放进检验电荷q,利用电荷均分方法定量改变检验电荷q的电量,记录电场力F的大小,观察F与q的关系。同理:选取电场中另一点来研究F与q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分析数据表明,电场中同一点F与q的比值为定值,不同点比值大反映力也大,电场越强。最后得出结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的某点受的电场力和其电量成正比,电场的强弱可用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和其电量q的比值来定义,叫做电场强度。

通过这样的程序教学,让学生体会一个物理概念产生的过程和怎么样给它下定义。使学生逐步领悟物理学中概念产生的特点,同时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各种力,动量,动能,磁感强度,电势等物理概念的教学都可以这样来教学,采用先引导,后由学生自己对物理概念定义,然后逐步完善。

3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明白别人对问题的不同解释,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在相互表达与倾听中,让学生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显化,促进反思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在讨论中互相质疑,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引发认知的冲突,深化、修正自己的认识,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讨论与交流使概念更清晰,在讨论中使学生相互启发,不断纠正错误,直至得出完整、准确的定义。例如:在电场强度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引导:通过对电场强弱的探究,请同学们讨论哪些地方你认为还不够清晰.你对此有何建议.请同学们交流今天的收获,为你们今后概念的学习有哪些启发.各小组进行交流,总结学到的知识、方法,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

4巧设练习题目,充分理解概念

为了巩固、深化和活化对概念的理解,完成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此环节,教师从多角度提问,让学生判断,或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阶梯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理解概念。针对“电场强度”的概念,可利用下列问题进行讨论,在真空中o点放一个点电荷Q=+1.0×10-9C,直线mn通过o点,om的距离r=30cm,m点放一个点电荷q=-1.0×10-10C,如图,求:

(1)q在m点受到的作用力。

(2)m点的场强。

(3)拿走q后m点的场强。

(4)m、n两点的场强哪点大.

这样逐步使学生懂得掌握概念靠“记”是不够的,理解才是掌握概念的关键。促使他们会思考、爱思考、直至勤思考。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展开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辅之各种教学手段,使概念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此方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概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启迪和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证明,要想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有关精神,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的角色的转变,我们的课堂概念教学才会在更大的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产生质的飞跃,才能保证物理概念教学始终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4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禁锢实在太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经历”、“体验”、“探索”认识数学,解决数学,形成经验,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发展。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旨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机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又如在《圆锥体积》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容易忽视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这一条件,为排除障碍,我有意准备了几组不完全等底,不完全等高的空圆柱和圆锥让学生实验,学生因为忽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结果得不到V=1/3sh。书上的结论错了吗?学生陷入深深的思索。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都应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的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和思维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语言掌握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实践表明:坚持要求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有利于应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有利于正确理解科学的概念与原理,使学生智力得到锻炼。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感

传统教学崇尚终结性评价,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常用的评价语是“答得好”,“真不错”,“有进步”,“学得不错”等等。这种千人一面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不重个性的评价,把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新课标强调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其终极目的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正如颜元所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

总之,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我们认真地去探索和研究,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用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正确地引导学习过程,既当好学导者,又当好导学者,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发展个性品质,增长智慧和才干。

参考文献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课堂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把数学教学简单的理解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对数学教学的认识有失偏颇,认为数学教学就是概念、定理、公式和解题.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对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发展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以适应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新课程具体的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将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程?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树立数学新课程理念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本质在于育人,即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使其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主动发展,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

1.1继承与创新并进.

新课程、新理念并非否认过去,而是对过去的继承、创新和丰富.实施新课程,树立新课程理念,并不意味着要将过去的教学理念完全抛弃,另起炉灶.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探索,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改进,其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教学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的.新课程要的是“扬弃”,而不是完全的“抛弃”.教师在接受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应勇于创新,为建立更加完善的课程理念贡献力量.

1.2由教“书”向教“人”转化.

传统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方法.在此前提下,教师的教学侧重于将书本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是为满足少数人升学需要的教学,这种教学的对象是“书”.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自己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了使学生学得有价值的知识而教”.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不是全体中的部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学习需要的多样性,这也决定了教师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教师设计要尽可能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针对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1.3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正发生着新的变化,而作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教师,其角色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由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由执行者变为开发者,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文化,为学生创建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主体间的新型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状况”,作为组织者,教师致力于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作为引导者,教师致力于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以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高水平发挥;作为合作者,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2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它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应注重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2.1活学活用活教新教材.

数学新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性文本,它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数学应掌握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技能.要求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观察、分析社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数学教学材料的选取可以从多方面获得,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教材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材”.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学不仅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准确地传授课程内容的过程,而且也是以教科书为文本和载体,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2.2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流,也是感情、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平等的关系与学生相处,是帮助、启发、诱导,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家长式”的姿态,要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发言,使他们在没有束缚、压力的情况下融入集体和谐的氛围中.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回答或板演证明过程的不完整或错误,不应该一味的指责,而是用“很好,再试一试”等恳切的激励语言,并加以指正,补充,让失败孕育成功;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应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的“创造性”答案,不能冷漠对待,而应该让学生说明理由,对学生的正确,教师应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

2.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容易使数学教学偏置于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发展,而忽略在教学中激发、调动和利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大了师生工作、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因而效果不甚理想.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必须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形及其变换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于数学问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课堂教学,要实现引导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时间,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尽快成长起来,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领悟了新课程真谛的前提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就会一步步走向新课程的实质,就能创造出既形式灵活又数学味浓郁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境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曹一鸣,辛兴云.从数学本质解读数学课程改革[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2.

[2]郑兆顺.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1:5.

[3]陈明华.新课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28.

[4]尹弘飚,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45~49.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6

(吉林省通榆县向海乡乌兰塔拉学校,吉林通榆137200)

摘要: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有效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展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去尝试、体验和发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教学资源;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01-02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那么,如何按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上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好课,则是一线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课堂教学知识内容的生活化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内容的生活化,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教与学课程内容资源的选择问题,就是说,从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经验及学生班级、学校群体的特点出发,在把握教与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只局限于教科书,教科书作为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内容资源。具体说,就是把学生的具有时展特点的现实生活与课堂融为一体。用生活做教科书,用世界做教科书,充分体现课堂知识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主题。

二、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强调的三大目标都应在教学全过程中体现,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即首先是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和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在学习中学生个体与群体多种观点碰撞、争论和比较以及生活、学习、情感体验相互交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使学生经历一个智慧创新、个性张扬、情感体验的过程。其次,是由“学会”转向“会学”,由一种适应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终身受用的方法。在学习中主动探求知识,善于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使这个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新知识探索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个人学习、生存、成长、发展、创造的过程。

三、关注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课堂教学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涉及的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展现和师生个性张扬方式的问题,就是说,师生应用有情趣、有光彩、有创新性的展现方式展示课堂内容。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过程的情趣和活力。所以,采取适时适当、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感官地去再现,或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或图文并茂说明,或活灵活现地实物演示,或创设逼真的童话情境,或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或用动情的音乐来熏陶,或用体态来表演,或用优美的舞姿来展示,或用多媒体来多方位剖析等等。

四、关注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与交流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互动与交流涉及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问题。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真正再现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使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并使其不断生成、张扬、发现、提升。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把新课程倡导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融为一体。

五、关注课堂教学师生情感的交融

课堂教学体现师生情感的交融。焕发着迷人光彩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师生之间积极和谐的情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泉,新课程需要温馨感人的师生情感,这种情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升华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引导中真情付出,关爱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赞赏学生、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教师热情投入、真诚相待、宽容负责、幽默时尚,使学生兴趣高涨、品味成功的喜悦,体验课堂生活的情趣,使情感交融的课堂充满活力。

六、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

课堂教学体现思维的创新与发展涉及的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中讲求民主、讲求进步、讲求开放,为学生创建创造性氛围,多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在教学中以鼓励表扬为主,提倡“标新立异”、“别具一格”、“新颖独特”。尊重学生灵感,从兴趣出发,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一些“不听话”权,给学生“离经叛道”的机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自由畅想,寻找指导性很强的语句让学生表演,寻找思维空间广的内容让学生去想象,寻找多思维的思考问题去探索,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去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寻找新异的问题去研究,寻找生成理想的翅膀在广阔长空中翱翔。

七、关注课堂教学多学科的整合

课堂教学体现多学科的整合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多学科的综合性和相互渗透的问题。就一门学科而言,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和学生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特点;就不同学科教学而言,在进行各学科教学时,应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这种各学科彼此关联、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全面性教育,也淡化了以往过分强调的学科本位主义的课程观念,使小学课堂教学收到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关注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思想的“以学定教”涉及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思路的主导和线索问题,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着主动权和裁决权。在课堂上,教师应跟着学生的思路、兴趣走,即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组织引导学生学什么,学生想怎么学,教师就鼓励、参与怎么学。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和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的教学过程,把所有的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全面地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吴洪成,有效教学的技能与艺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7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教为学生而教,学为学生而学”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学”而进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打破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机械式训练,自觉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鱼,不如授之渔。”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将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变为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课堂教学不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而是使学生增长见识、激活思维、提高能力的互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所呈现的是师生互动性。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或是自学探究、总结归纳,或是小组合作,体验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在这一活动中,通过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某一知识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倡导自主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例如:在考试题中经常出一些折纸等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利用学生动手操作来解决。在旋转、平移、动点、动线等方面的问题也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以动制静”来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创造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8

一、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往的教学设计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样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整天的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的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样能想象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就要在教学设计中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确定目标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目标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教学设计要体现一节课的全过程,但不需要将各个环节一一罗列,时间分配上要留有余地,应突出重点,突出设计理念及思路。设计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我有哪些问题、想法和作为?大致步骤可分为: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相关课程资源,背景资料等。2、教学目标:①情感态度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③过程与方法目标。目的的确定要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4、教学用具:实验器材、课件设计、目标反馈练习、教学媒体等。5、教学活动设计:情景创设、提问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说明、估用时间、总结、拓展、板书设计等。

二、在化学教学中关注三维目标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已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列为化学课程目标,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寻找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世界,并结合化学提供的丰富素材,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关系,实际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交织统一的过程,需要做好整合过程,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过去由于过分追求知识与能力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堂上基本上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共鸣,课堂单调、古板、导致知识掌握不牢固。在新理念驱动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水的组成”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如下基本思路:①展示水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水的组成”,自然地引入本课题的学习;②质疑、猜想,让学生提出有关水的组成的猜想;③学生分组动手实验探究,并记录现象和数据;④数据处理,运用物理、数学的相关知识推算水分子的构成;⑤运用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解释探究现象;⑥讨论、交流总结形成结论。实践证明这种设计效果非常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不仅使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使课堂活泼而有吸引力、生命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教为学服务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的信息,而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构建当前事物的意义。”那么教育改革就要落实到学生学习行为上,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和学的全过程。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当地的情况(丙麻山区)分析,水污染这一内容学生较陌生,但水资源的缺乏学生体会很深刻,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丙麻乡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淡水资源短缺与我乡的经济发展;③给乡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污染则用讲座、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资料等方式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贴近生活,优化化学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尽量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及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①(序言)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并加以比较有什么不同?②(燃烧及缓慢氧化)探究燃烧条件灭火的方法解释“天火”“鬼火”等自然现象;③(质量守恒定理)探究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变化解释木柴燃烧后剩余的灰烬比木柴的质量少;④(甲烷)农村沼气的使用前景、西气东输、常见化学纤维的简单区分;⑤(铁)现代工业的支柱——金属材料;⑥(酸碱盐)胃酸病人用药调查、自制酸碱指示剂、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学中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五、教学中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9

一、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伴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也随之提高。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紧要阶段。数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基础的一门文化课程,在开展教学时要以实践与应用为主,不要只会传授理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新课改实行后,学校一定要改变以前那种只注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要带领学生自己培养积极自主的学习方式与态度,关注他们的兴趣与特点,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全方面发展的数学教学体制。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大量弊端,我们应该开展新课改教育模式,应对初中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数学的教学结构,促进数学教学课堂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1.恰当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的数学课堂不但是发现问题,而且是解决问题的地方。初中数学与学生各种生活的环境相联系,若能从学过的知识、学生个人的经验出发,创设出有用的教学情景则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大多数的教师都认为情景创设非常适合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每堂课都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方便。但是有的教师认为创设教学情景不一定对每一堂课都适合,过多的教学情景创设会使课堂教学过于的牵强。

例如,在学习“代数式的值”这一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并从学生中选择男女两位个子较高的学生,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对其进行预测,男生以(x+y)÷2×1.08来计算,女生则是以(0.023x+y)÷2来算,其中x代表的是父亲身高,y是母亲的。由此引导,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进行计算。教师再对这个结果给予一些引导,告诉全班学生,刚刚那位同学求出的数值就叫代数式的值,同学们用来代替父母身高的x和y来计算时的过程,就是求出代数式值的过程。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较为实用。但在进行情景创设时,要确保创设的情景与教学的内容相符,不要过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投身于新课堂的学习中,才可以保证数学教学的有用性。

2.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贴近生活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把初中数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能让学生乐意接受,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体验到生活。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需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作为一位初中数学老师,应该积极提倡这样的教学观点,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当中。部分老师认为,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虽然让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将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时要适度,不能脱离了教学的方向。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们关注生活当中的数学价值,而且要确切地把握数学化和生活化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局势的出现。

例如,在对圆和直线位置关系的研究时,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在纸上画出一个圆,直尺上下移动,在移动直尺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不能描述出来这种变化?在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与生活中相同的情况进行联系对比,结合对活动现象的观察,掌握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

3.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人为本的新课标理念提出,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观念,需要开展鼓励性的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要以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教学的中心,给学生较充分的鼓励,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数学学习更有兴趣,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更好的结果。

新课程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英语;远程;培训;收获

高中英语远程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迫使我多读专家的书籍,多读优秀教师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向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同行老师学习。与学生一道积极参加远程资源的听课活动,对照自己的教学,取长补短,加强同行间的合作,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与更多与名师交流。培训的内容精、细、全、广,迫使我加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实践新的教学方法。针对我们农村高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夯实基础,狠抓能力,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帮助中等生的提高,关注尖子生的优化,促进自己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远程培训采用了研讨与课程资源等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在专家的引领下,积极开展了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的研讨,实现了教师与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调动了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培训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老师扮演了“学习者、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反思者”多元化的角色。

一、教师远程培训学习,使我以后在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做好“学生学好英语”的指导者

首先做好“让学生预习好”的工作,包括学期预习、单元预习、课前预习。其次指导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包括叫学生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科思维状态,做到眼看、心想、耳听、手记的高度集中;让学生在课堂敢于质疑,大胆探究,主动思维,积极回答,把自己的思维融入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再次,指导学生简要记录课堂笔记,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难点以及易错点、混淆点、考点、盲点要详记;课本上有的内容要略记,课后整理好笔记,补上漏记的内容,同时把课后的新发现和新体会补充到笔记本上,便于随身查看,做到错误少。最后,做到课后复习,关注高考英语命题动向;指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的的纵横联系性、延伸性和系统性,熟记多思,积累资料;复习与练习相结合;抓纲入本,依据教材选择针对性强的课外读物和习题,做到温故而知新;指导同学要加强合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共同提高;指导学生把握高考英语脉搏,做好应战准备,加大知识的综合运用、文化意识,情景交际,能力提高方面的题量与分值。

二、教师远程培训学习,使我意识到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讲求实事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理念向创新教学理念转变,在教法上很下功夫,攻坚克难

高中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渗透新课标精神外,还要注重启迪学生自我探究、自我拓展、自我提升,力求教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特别是高中英语新课程实施以来,一种全新的、活泼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的创新教学思路的出现,更成为广大师生最迫切的渴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分层设法、情景趣味教法、师生互动教法等运用到平时的教材中去,为大家创造一个个性化、互动化、高效化、活泼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帮助大家学好教材、用好教材、悟透教材知识,提高技能为整个高中英语应用与应试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渗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立足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力求突出重点,破除难点,立足考点,消除盲点。结合新教材特点,科学合理地分配教材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讲求科学设计,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导入、推进、高潮、结束几个阶段,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突出研究性、开放性课型的设计,引领课程教学的革新,汇集生活现实、社会热点、科技前沿等领域与之相关的材料,形成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的教学资料,设计开放型问题,供学生讨论,设置探究性课题,供学生研究。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与创新精神的整合

首先,指导学生有策略地去学习,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除了兴趣之外,其实注重思维方法的不同,学会有策略地去学习,可获得与状元一样的成绩。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那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易掌握的学习方法。其次传授给学生好的学法,要适合学生的需要,成为适合老师教,适合学生学的学法核心价值观。再次,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法一定是能够解决老师、学生最关注的学习问题的学习方法,高中英语学习有两大基本点:一是实现知识的掌握与转化;二是实现应考能力的提升,围绕这两个基本点,我们会发现,知识孤立、容易遗忘、考能不足,这既是教师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围绕这个问题,为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正体现了学法的内涵。

四、把握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整体性、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