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的优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4:24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16-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过去的中央政府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高等教育呈现地方化发展趋势。就本科层次而言,根据教育部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本科院校有1112所,其中中央部委属108所,民办本科371所,地方部门所属633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有383所。从数量上看,地方本科院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类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通过扩招、合并,迅猛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大多类似。因此,对这类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典型分析和专项研究(本文就学科建设进行研究),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基础差,重点学科、学位点层次不高

在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分布上,门类普遍比较齐全,但是学科基础普遍较差、层次较低。以温州大学为例,目前本科专业虽然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可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也有七个,分别是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但是,重点学科数量偏少、层次偏低,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二级学科,个别还只是研究方向,重点学科的口径偏窄;学位点的层次不高,没有博士点,短期内难以弥补。

(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稀缺,科研平台与团队数量偏少、层次偏低

高端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稀缺,引领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专任教师士比例偏低,创新群体总量不足,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团队偏少;教师职业化、国际化水准亟待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学科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速度和强度还不够,特别是在“院士”、“”、“长江学者”等部级人才的引进上力度不够。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团队建设水平、高端人才数量、优秀博士等后备人才的储备、获取高层次项目和高等级成果奖励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学科科研聚集能力不高,缺乏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一些老教师坚守自己多年专注的研究领域,不愿做更多的拓展与交叉,学科研究方向较为分散,不够凝练。学科组织和承担高级别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有限,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对接不够准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开展科研攻关、培育和获取高级别优秀科研成果的能力比较欠缺,科研成果(论文、专利、学术专著等)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部级科研成果奖励方面还未获得突破;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纵向课题,纵横向项目经费比例不协调,获取科研经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较弱。

(四)学科交流与合作深度不足,学科基层组织权力不足、自由度不够

学科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学术交流活动依然较为保守、不够活跃;讲座形式较多,探讨、论证等深度研究不足;行政交流较多,学术交流较少;小项目合作较多,大项目合作很少,重大项目合作更少。此外,学校的权力中心集中在校、院两级,系、所等学科基层组织权力不足,经费有限,直接限制了学科基层组织的活力,难以开展深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二、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导致发展缓慢,甚至是原地踏步。学校只有在遵循国家宏观政策与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与地方实际,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办出水平,而这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措施。对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而言,笔者认为,从它的现状与问题来看,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发展战略。

(一)学科提升战略

学科是教授成长、活动的土壤,中国有句俗话,叫“水涨船高”。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一流的学者。现在很多高校都在竞相引进人才,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没有一流的学科,确实很难吸引一流的学者。假如某学科不是省级重点学科,没有硕士点、博士点,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意来。因此,对地方本科高校而言,首要问题是改善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和学位点的层次。

温州大学于2011年底实施了“学科提升战略工程”,重点建设和培育了18个一级学科,主要思路和措施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坚持“做实一级学科、做强二级学科”的学科建设思路,从学科群、学科点、学科方向三个层面上开展学科建设。重点是建设优势学科、提炼发展特色学科、积极扶持新建学科、精心培育交叉学科。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杠杆,不断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会聚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发展,构筑与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的特色优势学科体系。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实现学科建设“四个对接”:有效对接学科发展前沿、有效对接国家科技战略、有效对接区域科技重点、有效对接企业科技需求。加快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方向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加强在国际化大背景下温州商业文化发展的创新性研究、区域经济转型的对策研究,以及在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温州社会转型、城市功能转型和品位提升、政府职能转型等方面的公共政策研究。

2.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位点层次。优化学位点的学科布局和类型结构,统筹利用现有学位点资源,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工、经、管、法等应用学科学位点建设,以及海洋、生物、环境、能源和材料等战略领域的学位点建设,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及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找准目标定位,积极发展各类专业学位硕士点。

努力提升学位点的层次结构。加强现有硕士点的特色建设和学科方向建设,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一级学科学位点和建设点发展;加强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积极拓展联合培养博士生的有效途径,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强重点科研平台和重点科研团队建设,提升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的突破能力,为“申博”做好充分准备。

(二)团队优先战略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对学科而言,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是学科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一个学科,往往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在;学科带头人走了,这个学科也就跨了。要建立好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不同的学科,对其梯队结构的要求不同。一般而言,学科梯队中要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每个学科方向,要有1~2位在本学科方向上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每个学术带头人下面,还要配备职务和年龄合理的若干名助手。因此,建立好学科团队,对学科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温州大学把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战略,抓住引进、培养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改革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实施“2112”人才工程(注:引进与培养20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缔结20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引进和培养100名颇具实力的学术带头人;引进100名有海外留学、工作经历的优秀博士;引进和培养200名国内“985”和“211”高校的优秀博士)。主要思路和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1.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出,协调促进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学校办学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学科进步、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加大统筹规划和投入力度,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端化、团队化、国际化进程,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智慧不断迸发、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调整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心。本着“存量激活、增量做强、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原则,推进人才工作重心“三大调整”:在人才队伍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在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的同时,更加侧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促进人才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更加侧重创新团队发展。在师资总量适度扩大的基础上,确保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根本提升;重点抓好高端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大幅度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总量;严格调控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围绕“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基层学术组织建构方式,建立有序的团队协作模式和合理的业绩分配机制,提高团队创新活力。

3.构建多元化的人才使用格局。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引人、用人方式,吸引校内外优秀人才加入重要岗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发挥高校人才集聚优势,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汇聚一批地方产业发展紧缺急需人才,打造人才高地。强化激励措施,支持柔性引进人才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处理好不同层次人才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报酬与贡献对等基础上,充分体现价值分流。鼓励人才在校内基层学术组织之间和不同岗位之间,以及在校内外合作平台、合作组织之间按需流动、交叉兼职,使各有所长的师资在称心岗位上能充分施展才华、多作贡献。进一步完善人事、人才派遣等灵活用人制度,提高用人实效。

(三)特色培育战略

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不可能每个学科、每个研究领域都是世界一流的,但一定有一个或者几个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世界顶尖的,一批学科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对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如果有一个或几个独具特色的学科(或研究领域)在本省处于一流水平,在国内乃至国际能够产生影响,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十二五”期间,温州大学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结合自身条件,选准自己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培育特色学科项目。

1.加强科研顶层设计,实施重大(特色)科研项目(成果)培育计划。以获得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国家“973”、“863”、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以及面向区域支柱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难题和地方政府重大政策等研究项目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资源,组建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团队联合攻关。遴选若干个大项目,培育3~5年,每个项目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重点支持。培育期满后,需获得部级重大或重点项目1项。以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及以上奖励为目标,实施重大成果培育计划。优先支持经过长期积累、创新性强的重大科研成果,优先支持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原创性突出的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优先支持解决地方支柱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并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

2.发挥学科科研优势,培育特色学科。借力文理传统优势学科发展,以科研促进教学,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育教师教育特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强化工程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工程教育水平,着力培养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培育特色工科。依托浙江(特别是温州)区域资源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型商科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具有浙商特质的经管类人才的商科教育特色,培育特色商科。

(四)内外互动战略

大学能否从社会的边缘走入社会的中心,与大学学科的活跃与开放程度有关。学科活力强而开放,大学就能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与社会的契合度就高;学科活力弱而封闭,大学就是“象牙塔”,与社会的关系松散。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来讲,要想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企业的助推器,就迫切需要增强学科活力,推进学科走向开放。温州大学积极实施了与经济社会共赢发展的良性互动战略。

1.加强校地互动。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应用性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用。强化人文社科文化创新引领作用,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咨询参考,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创新在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加强国际互动。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研究与交流,有计划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修访学,逐步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准;健全柔性用人机制,利用国家和省市各类人才工程计划资源,凭借“侨”与“海”等区位比较优势,加强引进海外华人学者、外籍文教专家来校服务工作。

3.加强校际互动。充分利用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及区域文化特色,依托温州大学重要教学、科研平台,积极开展与国内大院名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名校的合作与交流,拓展学校发展空间,加快提升办学水平。探索建立校际合作新模式,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导师互聘、实验室(基地)开放、科研信息互动、联合设计科研课题等项目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重心下移,授予学科基层组织一定的权力和自由度,推动院、系(所)等学科基层组织对口开展交流与合作,推进学科进一步走向开放。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20.

[2]蔡袁强,等.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以温州大学为研究对象[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96-101.

[3]温州大学发展“十二五”规划及2025年远景目标[eB].温州大学行政[2011]139号文件.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2

论文关键词: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特色服务



1特色馆藏的含义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经过长时间建设积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结构比较完整的文献资源和实物资源优势,或者提供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特色服务[2]。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一个图书馆中独具特色的部分馆藏;二是指一个图书馆总的馆藏体系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所指的特色馆藏是第一个含义。特色馆藏建设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目前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特色主要表现为馆藏文献的专项特色和学科特色。



1.1馆藏文献的专项特色



专项特色是指根据本地区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人文等方面的特点及优势,选择其中本馆最有基础的一项或几项进行独特的、完整的、系统的收集,并有意识地挖掘与其密切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使其在数量上达到一定的规模,从而形成在这个领域独特的资源优势。例如地处孔子故乡的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方案是以儒学文献为馆藏藏书体系[5];南京大学图书馆在东方学文献资料方面形成了藏书特色;同济医科大学图书馆一直以德文医学文献为特色馆藏。



1.2馆藏文献的学科特色



馆藏文献的学科特色是指馆藏某类学科或者某些专业文献比较系统完整,能基本满足该学科或专业研究和学习的需要。学科特色是由于各高校不同的专业设置而形成的特色。一所高校的特色、优势和学术声誉都是通过专业学科体现出来的,没有特色的学科,就没有特色的高校,学科特色在高校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图书馆对特色学科所需要的文献资源必须有所侧重,使这些学科的藏书尽可能丰富、系统、形成较完整的藏书体系,这是高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立足点,一旦形成馆藏特色,对学院的科研和教学起到了资料库的作用。



2图书馆特色馆藏方向的确定



特色是一种比较优势,在特色化建设中,不可能每个图书馆都成为全国性特色图书馆,但每个馆都应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专业优势和馆藏基础不同,其图书馆选择的特藏方向也不同[4]。然而,无论高校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为确保特藏方向的科学合理及可持续发展,在评价、遴选到最后确定特藏方向时都必须遵循相同的原则,即特色馆藏建设应与本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发展和读者需求相协调[2];应为本地区或本行业的馆藏优势;应结合专业发展前景和一些其他因素才能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发现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



2.1以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专业为依据,建设馆藏特色资源



特色馆藏资源是在馆藏发展政策指导下,经过详实的数据分析,按照合理的采购计划,建立起的适合本校及地方经济发展特点的馆藏服务体系。特色学科一旦确定,围绕该学科的各种类型特色资源就应当收集整理和巩固发展,使之成为特色馆藏核心部分或主体部分,反映该馆藏书个性,代表特色馆藏资源发展方向。在馆藏资源建设方面,注重采访国内外该学科的权威论著,也包括具有重要情报价值的非公开发表的“隐形文献”,使馆藏能反映出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尽可能弄清该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在发展特色馆藏方面,注重收集出版、发行信息,要充分利用学校特色学科、重点专业的人力及建设成果优势,注重收藏学术水平高、信息密度大、使用频率高的特色资源,包括参考文献、学科期刊群、图书的核心出版社群以及其他文献资源,要重视这些采访信息源,确保特色馆藏的精准实用。



2.2依托行业特点和优势发展特色馆藏



应依托行业特点和优势发展特色资源。这是因为,依托当地行业优势,收集特色文献会有更加广阔可靠的信息源[4]。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2005年明确提出了面向现代服务业,发挥地域优势,立足江苏,辐射全国,全面构建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群的目标,完善和增设了一批新兴优势专业,同年由学院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该集团就类似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行业协会,它在政府、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承担着为政府服务、为科研院所搭桥、为企业服务的职责,而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之一,如为企业提供行业发展、专利标准商标、法律法规政策、金融投资税务等,还有信息服务及政府信息指引,鉴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图书馆给予密切配合,据此确定了自己的馆藏定位。图书馆以财经类专业文献为馆藏基础,以财经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为特色,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藏书体系,积极为本校特色办学创造条件。图书馆发挥自己的特藏专业优势,依托行业协会为商业流通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业协会文献信息资源短缺的问题;今后还有待于借助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优势,整合行业内高校、信息单位、科研院所、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形成完整、系统的行业特色文献资源体系。如果能进一步为本地区流通行业经济发展提供文献、信息和知识服务,将会发挥更好的办馆效益和影响力,既有助于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又对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服务起到推动作用。



3特色馆藏建设的具体措施



3.1围绕特色学科,建设特色馆藏



3.1.1满足学校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建设的需要。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从办学特色的内容看,可分三种类型:一是有特别优势的专业学科群;二是由于地域、环境等因素形成的独有且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或学科群;三是以学校办学理念以及校风学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学精神或人才培养特征。在特色馆藏建设中,图书馆要根据学校确定的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重点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对列入特色学科或专业,其相关专著的收集应追求多种类、低复本,以及全文数据库的收藏,达到完备级;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文献收藏有所选择,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体系和有突出特色的文献结构框架。



3.1.2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科研需要。高校的科研选题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本校专业学科设置紧密相关的科研项目,对这类科研项目所需的文献资料应该充分收集;另一种是与本校专业设置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科研项目,对这类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置,如市、省、部级立项课题所需的文献要重点收集。科研项目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应以满足科研为目标,其收藏要求相应注重精品、低复本,要求新颖、前沿,同时应注意大型工具书、检索刊物的少量收藏。



3.1.3合理考虑各学科专业教学用书。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参考书都较多,因而较难形成特色藏书,可结合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选择一二个或几个专业学科,进行某类藏书的收集,逐步形成特色。总之,要通过重点学科文献、教师科研用书及教学参考用书的合理收集,建成本校专业学科特色藏书体系,形成“专业性”馆藏特色。



3.2以特色馆藏为基础开展特色服务



3.3.1.专设特色文献阅览室。

以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为例,根据该院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图书馆应将各种应用于技术理论和实训操作性读物聚类存放,如在馆内设置会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单证等实训操作图书研阅室;“隐形文献”主要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多数为第一手资料,将其集中起来向有关教授和科研人员提供教参;还有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环节形成的资源,如:发展规划、教学计划、科目设置、课时安排、实践与实验环节、教师授课情况、教学大纲、教材讲义、科研成果、考试试题、毕业生论文等内容形成系统的学科资源集中存放在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特定的建筑布局,由学科馆员与学科团队、学科专家建立联系,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适时更新补充,从中也能为补充馆藏和市场调研提供直接依据,是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的举措。



3.3.2建设学科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是指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加工、存储,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数字化并组织起来的信息集合[6]。对于中小型图书馆,由于人力财力有限,建多学科数据库难以实现,但各个馆选择其中一两个能够充分反映本馆文献资源特色的学科或专业,经深人调研,科学选题,组织学科馆员对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浏览,重点收集与学科相关而又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组织、标引、分类,以数字化形式储存于服务器上,提供上网服务,以求吸引读者,提高社会影响力,还可以展示图书馆的服务特色,成为图书馆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方便读者查询该学科领域的各种网络资源,为读者进行远程服务,达到特色馆藏资源共享,有效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因此,应重视其实用价值和需求程度,而其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则需要通过数据库的质量保障来实现。



3.3.3加强馆际协作,开展合作虚拟咨询服务。合作虚拟咨询是由多个图书馆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分布式的数字咨询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各馆的馆藏特色和优势资源,对用户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专业化咨询服务[3]。图书馆的价值是以它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的能力来衡量的,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用户的需求和提出的咨询问题又是广泛的、专深的,单个图书馆有时候不能单独完成所有用户咨询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图书馆之间要展开广泛的虚拟咨询服务。建立包含电子邮件咨询、实时咨询、电话咨询、当面咨询、FaQ等虚拟方式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方便读者选择。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其他文献情报机构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各个图书馆依托自己的特色馆藏,发挥各自优势力量,相互利用对方文献信息资源来满足读者需求,实现优势互补和最大限度的信息资源共享,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特色馆藏与特色服务是现代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内容,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各个高校图书馆只有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资源,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服务,加强馆际协作,形成优势互补,将会促进全社会资源共享的进程。



[1]郭瑞芳.共享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1)45-47.



[2]张瑾,特色馆藏的定位及其评价标准的构建[J].现代情报,2011年1月第31卷第1期56-58

[3]王希,合作虚拟参考咨询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2008,(4)63-65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3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4

学校现有南岭和临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2.7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37人,各类全日制学生近8000人。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70%,不仅有部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等著名专家学者,而且一批教师担任着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和全国各类体育协会(学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职务。

学校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有一级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二级省级重点学科2个。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三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包括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中专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教改思想为指导,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先后建设部级特色专业2个,获得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部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主编部级精品教材l部,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建校55年来,学校培养各类优秀体育教育人才5万余人。近十年来,学校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均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目前吉林省健身市场教练员有85%毕业于我校,72%的毕业生从事高等和中等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工作,其中多人被评为“全国百名青年教师”、“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劳动模范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学校积极贯彻科教兴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努力整合优化科研资源,组建了竞技教育和耐力项目科研团队,积极攻关国家重大体育课题。2009年以来,学院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部级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近50项;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获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奖4项。每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论文数百篇;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著作和教材。建设一级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涵盖4个二级学科),二级省级重点学科2个,建设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耐力项目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部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1个、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及吉林省冰雪特色文化研究基地1个。

学校竞技成绩突出,创办的拳击、散打、滑雪、跆拳道、射击、射箭、游泳、体育舞蹈等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创造一系列优异成绩,其中拳击和散打运动队已达国际水平。建校以来培养了世锦赛女子举重冠军李亚娟,世锦赛、世界杯女子速滑冠军叶乔波,世锦赛女子花样滑冰冠军陈露,世锦赛、世界杯短道速滑冠军李佳军,世锦赛、世界杯女子拳击冠军李金子,世锦赛女子散打冠军鄂美蝶、刘玲玲,亚洲田径女子七项全能赛冠军董玉萍,四大洲花样滑冰比赛男子花样单人滑冠军李成江等一大批世界和洲际冠军,为国家赢得了殊荣。

作为省级文明单位,学校注重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人性化服务、个性化培养的德育工作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国家和省“挑战杯”大赛奖项,获部级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和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学校先后与韩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实施了学生互换、学分互认的联合培养模式。2012年学校承办了以首届世界华人体育管理协会暨第八届亚洲体育管理协会科学大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学术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5

利用基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专门方法,按照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对军事医学的核心信息资源、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资源、军事医学未来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实证研究,验证基于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资源优化的可行性及优势、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流程的规范性、军事医学馆藏评价模型和欲订新资源遴选模型的科学性。

一、研究对象、来源数据库的选择

1研究对象选择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类型多样,包含军事医学相关的图书、期刊、科技报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期刊在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评价等方面具有其他资源类型无法比拟的优势。

从资源数量来说,期刊数量占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约70%,,除少数事实型数据库(如标准指南数据库、实验数据库等),大部分数据库收录的资源都以期刊文献为主。

从资源质量来看,期刊文献都经过严格筛选与编辑加工,具有学术创新性和研究深度,是各类信息资源中整体质量最高的;期刊发行时滞相对较短,刊登文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先进性;每种期刊都有特定的栏目和发文主题,每种期刊都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属性,刊登的文献能够代表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水平。

从资源评价来说,期刊的学术评价是各类资源评价中发展最为成熟的,核心期刊评选体系众多,历史悠久,有辅助挑选核心期刊的工具(如JCR,eSi等)。

因此,以期刊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对象,资源占比大,数据来源稳定,收集难度小,研究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具有较为广泛的研究推广价值。

军事医学中文期刊大部分是军队卫生系统出版的期刊,我国军队卫生系统单位包括军事医学科研主管机构及技术委员会(如总后勤部卫生部、各军区联勤部卫生部、各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如军事医学科学院及其附属究所,解放军总医院及其附属研究所,海军、空军医学研究所等)、各级军医院校及附属医院、各级军队医院等。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是全军最大的生物医学图书馆,收藏的军事医学相关中文期刊较为全面和系统,中文馆藏优化面临的问题较少,因此选择外文期刊资源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的实证研究对象。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2014年订购的外文信息资源中,共有23个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见表19),图书数据库_5种、文摘数据库15种、实验室指南2种。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数量最多,耗费的采购资金占年度采购经费的60%左右,因此选择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实证研究对象。

2来源数据库选择

检索医学文献常用的综合型数据库主要有pubmed, webofScience,Scopus。

pubmed提供多个生物医学数据库的检索链接,涵盖来自meDLine的2200万条引文数据,引文和文摘主要涉及生物医学与卫生健康(包括生命科学、行为科学、生物工程等),对印刷体文献和早于印刷体的发表在网站上的电子版本文献都能更新,是检索生物医学电子资源的最佳工具,2005年开始提供引文检索功能,但能提供引文的期刊数量有限,引文规范方式与webofScience不同,如高被引期刊作者的数据不包含机构署名。

Scopus数据库收录了elsevier,wiley,Springer,nature,aCS等4000家出版社的1.9万种科技期刊,是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比webofScience数据库的来源文献量更大,但仅提供1996年后发表的文献的引文分析,引用分析功能不如webofScience数据库强大。

webofScience数据库经过严格遴选,收录了1万多种权威、高影响力的期刊,有快速主题检索、高级检索、普通检索和被引参考文献检索等多项功能,可使用分析工具和书目信息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检索结果可进一步进行精细处理,是公认的权威科技文献索引工具及计量研究常用的数据源。

医学信息资源检索方面,webofScience和Scopus数据库只收录己发表的电子文献,只有pubmed收录早期没有电子版的文献,因此pubmed是最易于检索、最具权威性,也是用户使用频率最高的生物医学数据库;引文分析方面,webofScience数据库引文分析功能最为强大Scopus数据库能提供更为广泛的引文数据,但引文年代跨度短于webofScience数据库。军事医学期刊资源优化的重点是明确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重要期刊,需要构建军事医学期刊文献数据集并对其引文进行分析,考虑到数据库的数据规范性及引文分析功能,选取webofScience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

二、资源保障及使用分析

1馆藏资源概况分析

2015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资源概况见表20表20 2015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概况

2015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共订购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23种,包含期刊数量7414种,重复刊量为747种(部分重复期刊存在时滞),除去oa刊(以DoaJ网站oa期刊数据为准,检索日期2015-12-01)612种(占净刊量的8.86%),实际有效刊量为6667种。

2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要根据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动态变化,加强重点学科的资源保障力度,满足军事医学核心信息需求,为军事医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首先要通过数据挖掘,明确军事医学的重点学科;通过文献计量手段,分析军事医学主要学科的相互关系和学科研究热点,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对军事医学发展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学科资源。

重点学科分析。我国军事医学学科体系的分支学科与外文数据库的学科分类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明确外文数据库学科分类中的军事医学重点学科,可为优化军事医学重点学科资源提供参考。常用来进行学科资源保障分析的数据库是JCR和eS工。

JCR数据库学科分类较为详尽,2014版JCR共收录期刊11813种,共有生化&分子生物学、化学、神经科学、肿瘤学等176个学科「2到,与医学相关的学科占了大多数,JCR学科分类繁多,中外学科分类存在差异,无法通过挑选与军事医学相关的具体学科期刊进行馆藏比对,以分析军事医学重点学科资源保障情况。期刊具有明确的学科属性,军事医学科研人员的发文期刊归属为不同学科,发文量较高的学科可视为军事医学的重点学科。

eS工数据库的学科分类较为宽泛,2014年eS工共计收录期刊11764种,分为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临床医学等22个学科,与军事医学相关的学科有临床医学、生物与生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药理和毒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神经科学和行为学、化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等10余种,但每个学科分类包含的期刊很多与军事医学无关。eS工是用来进行学科评估和机构影响力评估的常用数据库,可通过每个学科分类的期刊下载量和引用量评估该学科与军事医学的相关性,进而确定军事医学的重点学科。

军事医学学科关系分析。学科关系可反映学科与相邻学科的交叉发展以及学科的知识结构、演化过程。学科关系可通过期刊同被引关系进行分析,如.丁CR通过期刊同被引展示了各学科的相互关系(见图23)。

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期刊的同被引网络结构,可体现军事医学文献集合的自组织结构,反映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学科布局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对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期刊同被引网络的深度解析,可分析各热点学科在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为遴选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核心期刊提供参考。

军事医学学科热点分析。共词分析是研究词语共现的计量分析方法,关键词共现关系可揭示研究主题间的关联关系。军事医学系统知识的增长结构可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体现:随着军事医学研究深度的增加,共现网络中的节点越来越多,表明产生了新的军事医学知识单元;随着军事医学研究广度的扩大,军事医学的某些词汇与其他学科的词汇产生了更多的连接,表明军事医学融合吸收了系统外的知识,并对其他系统产生深远辐射影响,体现了军事医学体系的联系性和交叉性。可通过分析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遴选集中发表军事医学研究热点文献的期刊。

(1)基于JCR数据库分类的重点学科分析

2014版的JCR数据库共有176个学科,由于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用户的发文体量较小,不利于从总体上了解JCR数据库军事医学发文的重点学科,因此选择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数据集为研究对象。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以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组配检索,时间限定在2009-2013年(检索时间2015-o5-25),统计检索所得文献集合的发文期刊,将期刊按照JCR学科分类分别统计,如果一个期刊涉及多个学科,则分别归入各学科领域。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数据集中的3166种期刊共涉及108种学科(占学科种类的61.4%)。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JCR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见表21。

由表21可见,JCR一级学科中,医学类和生物学包含期刊数量最多,这两个学科是军事医学研究最大的两个学科领域,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学科领域。医学和生物学分支学科众多,医学和生物学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分支学科见表22。

根据对军事医学科研机构的发文分析,军事医学的重点学科包括医学类的外科、临床神经学、药学、免疫学、核医学以及生物学的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生化研究方法等。

(2)基于eSi数据库分类的重点学科资源保障分析

eS工数据库2014年共计收录期刊数量为11154种,其中己保障期刊4175种,保障率为37.43%,eS工数据库22个学科分类中军事医学相关学科有11个,各学科的期刊的下载量和引用量见表23表23 eS工数据库军事医学相关学科期刊保障情况

军事医学与临床医学交叉较广,我院用户对eSi数据库中Clinicalmedicine学科类别中期刊的下载量和引用量均排在第一位,但临床医学分类涉及的期刊范围较广,资源保障无法做到全面覆盖;表23中的Biology&Biochemistry,molecularBiology&Genetics,harmacology&toxicology等学科也是军事医学的重点学科。

(3)基于期刊同被引的学科关系分析

期刊具有明确的学科属性,数据库中期刊的学科属性是人工划分,由于期刊栏目设置的变动,其学科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而引证关系聚类反映的学科关系是根据引证关系所得,无人工干预,因此期刊同被引网络反映的学科关系更加准确。期刊同被引分析指的是两本期刊同时被第三本期刊引用,则这两种期刊就形成共被引关系,同被引关系可反映期刊研究主题的相似性,用知识图谱工具对期刊同被引关系进行可视化,学科性质相似或关系密切的期刊会聚为一类,从而形成不同研究领域的期刊聚类。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期刊的共被引分析技术路线见图24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以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组配检索,时间限定在20092013年(检索时间2015-o5-25),对检索得到的文献集合进行数据格式化,使用bibexce打开并对引文字段进行数据清洗,将期刊被引阂值设为50次,截取引文数据中的期刊字段得到被引频次_50次以上引文的发文期刊数据,应用可视化软件VoSviewe:对构建的期刊被引网络进行聚类和可视化,结果见图25

同时引用两种期刊的期刊数量称为同引度,可视化网络的距离越近的两种期刊,学科相似性越高,同引度越大。图25中每个圆代表一个发文期刊,圆的大小文期刊的同被引度,圆越大代表该期刊的同被引次数越多,各个圆之间的相对位置反映同被引的关联程度,距离越近代表关联程度越高。用不同颜色颜色标注期刊同被引分析得的期刊聚类,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期刊通过同被引关系聚为紫色、红色、绿色、蓝色、黄色玫红色6类。

紫色期刊聚类大的节点期刊群包含5个,分别是JamaJammeDaSSoC (Jama)、miLmeD(militarymedicine)和BRitmeDJ(BritishmedicalJournal),neURoLoGY和StRoKe, JneURoSCi(Journalofneuroscience)和BRainReS(BrainResearch),amJpSYCHiat(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和JHeaDtRaUmaReHaB(JournalofHeadtraumaRehabilitation),annnYaCaDSCi(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 Jama为美国医学会会刊,属于普通内科学的顶级刊物;militarymedicine是美国军医协会的会刊,具有独特的军事医学背景;BritishmedicalJournal虽然属于内科学的Q4类刊物,但影响因子在近10年一直处于攀升趋势。neurology,Stroke属于临床神经学的顶级刊物,Journalofneuroscience,BrainResearch属于神经科学刊物,american Journalofpsychiatry属于精神病学顶级刊物,JournalofHeadtrauma Rehabilitation为主要研究脑外伤康复的期刊,属于临床神经学和康复学两个学科。annalsof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为综合性期刊,研究领域集中在生物和医学,包括部分天文学、心理学文献,这种刊物的集群较小,与蓝色期刊聚类有重合,说明其研究领域与蓝色期刊聚类相似。因此,紫色期刊聚类多为内科学、临床神经学、神经科学期刊。

蓝色期刊聚类大的节点期刊群有3个,分别是newenGLJmeD CneJm)和anninteRnmeD(annalsofinternalmedicine)、CiRCULation和JamCoLLCaRDioL(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JCLininVeSt(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oneJm在JCR的分类中是内科学影响因子排名第2的期刊,annalsofinternalmedicine为美国医科大学出版的内科学期刊,属于JCR内科学i类期刊。Circulation主要刊登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文献,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为心血管系统学科的顶级杂志。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是研究与实验学科的Q1类期刊。因此,蓝色期刊聚类多为内科学、心血管系统、研究与实验学期刊。

红色期刊聚类大的节点期刊群有3个,分别是JtRaUma(Journaloftrauma)、annSURG(annalsofSurgery)和JamCoLLSURGeonS(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Surgeons),RaDioLoGYoJournaloftrauma属于急救医学的Q3类期刊,主要刊登创伤、损伤、感染与危重监护类文献;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Surgeons是美国外科协会、欧洲外科协会的官方出版物,属于外科学顶级期刊;Radiology属于核医学顶级刊物。因此,红色期刊聚类多为外科学、急救医学、核医学期刊。

绿色期刊聚类大的节点期刊群有2个,分别是JBioL(Hem(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和BioCHemJ(BiochemicalJournal)、BioCHempHaRmaCoL(Biochemicalpharmacology)和toXiCoLoGY。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为美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协会出版的生物学期刊;BiochemicalJournal为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优秀期刊。Biochemicalpharmacology为药理学期刊,主要刊登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类研究结果中推导出的药理学文献;toxicology主要刊登对动物、组织或细胞使用化学化合物后引起的生物效应研究文献。FreeRadicalBiologyandmedicin。为内分泌与代谢学刊物,主要刊登用于自由基研究的化学、生化、生理、病理、药理、毒理方法的研究文献。因此,绿色期刊聚类多为生物或生化类、药理学、毒理学期刊。

黄色期刊聚类大的节点期刊群有_5个,分别是pnatLaCaDSCiUSa (pnaS),SCienCe, LanCet, JimmUnoL(Journalofimmunology),amJtRopmeDHYG(americ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和JinFeCtDiSC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opnaS为美国科学院院刊,属于综合性刊物,多为生物、物理和社科领域;Science为综合类的顶级刊物;Lancet内科学影响因子排名第1的期刊,同为医学综合类期刊;Journalofimmunology为美国免疫协会出版的期刊,偏重免疫实验学研究;americ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是美国热带医学和卫生学协会的会刊,主要刊登有关艾滋病、疫苗研制的流行病学文献。因此,黄色期刊聚类主要包含部分免疫学、热带医学、流行病学期刊。

玫红色期刊聚类节点偏小,也比较分散,说明这类期刊的学科交融性强,彼此间同被引度并不高,主要以CanCeRReS(CancerResearch),CanCeR,CLinCanCeRReSCClinicalCancerResearch)为中心,这些刊物都是肿瘤学刊物,专门刊登癌症相关的细胞和分子鉴定、预防、诊断的研究文献。

Lancet,Jama,BmJ等著名综合类医学期刊均出现在共被引网络大的期刊节点,说明军事医学研究离不开医学其他学科资源的支持,军事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众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发展。除了医学综合类期刊所形成的期刊群较大外,图2_5中最大的期刊节点还有neurology为代表的神经科学期刊群,以Circulation为代表的心血管学期刊群,以Journaloftraum。为代表的急救医学期刊群,以Radiology为代表的核医学期刊群,以Journalofimmunology为代表的免疫学期刊群,以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为代表的传染病期刊群,以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为代表的生物学期刊。因此,支撑军事医学发展的学科主要有神经科学、心血管学、急救医学、核医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生物学,这几个学科的资源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根据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期刊的同被引网络的交互关系,可得出军事医学各分支学科的交互关系(见图26)

(4)基于关键词共现的学科热点分析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将军事医学科研机构进行组配检索,时间限定在2009-2013年(检索时间2014-12-04),使用tDa的ListCleanup和thesauri功能对关键词进行清洗,借助access对频次较高的前100个关键词进行单复数、全简称以及同义词合并的规范处理,处理完成后制成tDa可识别的.the文件,导入到tDa中使用。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关键词共现频次排名前20位的关键词见表24

将关键词的文档词频大小设定为节点次数,可对关键词共现进行可视化展示。医学科研机构发文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大小,两个节点间的链接粗细反映共现选取共现次数大于9次的关键词,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关键词共现分析见图27。

从图27可见,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关键词共现形成了4个较大的聚类,一是以military为中心的关键词群,包含创伤、凝血病、脑外伤、创伤后应激反应、生物标记物等,这部分关键词涉及的文献是围绕战场开展的野战外科研究;二是以nerveagent,acetylcholinesterase为中心的关键词群,包含加氟磷酸异几酷、化学战剂、神经毒剂、沙林、乙酞胆碱酷酶、生物传感器等,这部分关键词涉及的文献是围绕军事需求展开的三防医学研究;三是以malaria为中心的关键词群,包括免疫、疟疾、恶性疟原虫等,这部分关键词涉及的文献主要是军队流行病学、免疫学研究;四是以工nflammation为中心的关键词群,包括细胞因子、砷、细胞凋亡、抗氧化剂等,这部分关键词涉及的文献是有关于氧化应激的研究。

共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视为军事医学的研究热点,使用这些关键词在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集合中进行检索,可分析军事医学的热点期刊。例如,在军事医学科研机构发文文献集中,以主题词epidemiology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将发文期刊按照发文量进行排序,可得到军事医学传染病的热点期刊为militarymedicine,journaloftraumainjury,infectionandcriticalCare,american,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andHygiene等。

3数据库使用情况分析

(1)数据库下载

2014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情况见表25。下载量500篇以上的期刊有435种,下载量共1027669篇。

下载量1000以上的期刊有435种(占期刊总数的6.29%),下载量达772509篇(占下载总量的75.17%),即6.29%的期刊满足了近80%的下载需求,有28.75%的期刊没有下载量。下载量5000次以上的期刊见表26

(2)数据库引用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整改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4-170-02

我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学校“三次创业强优势,科学发展扬特色”的实践载体,充分结合学院“改革创新凝特色,科学发展建强院”的实践载体,联系学院发展实际,集中精力解决几个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几件师生员工迫切希望解决的实事,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我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分析与把握学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学院的改革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文化产业强国、文化大省和学校的三次创业的大局中加以思考,放在未来传媒产业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新使命中加以谋划,紧紧抓住“怎样培养优秀人才、如何建设学科强院”这个根本问题,深刻认识和充分凸显“育人”这个中心,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服务学校的三次创业、推动学院的强院战略和实现学院科学发展上层次上水平。

我院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深化“开放办学、厚德育人、复合成才”的办学特色,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牢牢把握和紧紧抓住内涵发展和改革开放两个关键,紧紧围绕学校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特色兴校三大战略,继续发扬“团结、奋进、创一流”的传媒精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整改,推动学院科学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力争把我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传媒学科强院,实力强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人才辈出的广播电视和网络高素质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摇篮,成果丰硕的教学、科研齐迸发的创新基地。

1整改的主要内容和整改措施

1.1高瞻规划,深化改革,科学执行好党政联席机制

在新的起点上,立足长远,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继续深化学院体制机制改革,科学运转好学院二级组织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主管能动性,激发学院内在的活力,切实提高办学成效。

(1)研究部署《浙江传媒学院》的调研起草工作,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规划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分别形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十二五”分规划。

(2)按照“优化结构,强化优势”的原则,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分门别类地梳理、调整、补充和完善现有管理制度,科学执行好二级学院党政联席制度,推进体制机制批次互建。重点是对现有制约机制的研究,完善学院二级管理制度,激发学院自身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1.2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充实办学内涵,提高教育质量,是我校第三次创业的基本任务,更是我院打造学科强院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全面做好迎评促建和专业学科建设评估工作,争取以优异成绩早日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及浙江省各项专业评估。一方面要以评估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加强专业、师资、课程、实验室等教学基础建设,稳步推进教学规范建设;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评估新指标,迎评工作加强针对性、统筹性和与日常教学工作的结合性,发挥评估对学院教学工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2)扎实推进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强化自身教学特色,在规范基础建设的同时加强特色优势培育,进一步凸现文学、传媒特色专业的教学特色,努力争取获得较多的部级和省级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要适应传媒业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学院的专业体系。要加强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的规划和培育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鼓励良性竞争,实现特色资源向优势资源的有效转变,积极打造我院教学的质量品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联手行业产学合作的传媒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大力推进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师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我院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

(3)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努力构建既能体现学校共性规律又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在科学总结、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校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落实执行好我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院的教学评价机制,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反馈和整改系统,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1.3全面实施人才建院战略,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以大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建设国内知名、实力强大、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教学科研型强院为目标,遵循“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提高学科和队伍建设层次、水平和效益,全面实施“人才建院”战略,整体推进师资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和教学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建设,重点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团队和重点学科师资力量,为学院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1)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加大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每年新进教师士教师比例稳定在60%以上。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人才“柔性引进”制度,聘请一批行业专家、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青年教师导师,每年兼职教师队伍比例稳定在25%以上。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模式,以传媒类学科为核心,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为载体,组建由现有学科带头人、优秀创作人才和新引进优秀创新人才组成的创新团队和创作群体,争取形成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新型学术创新和创作团队。

(2)搭建青年学术带头人多样化培养平台。突出培养重点,创建良好机制,努力搭建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努力建设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思想和实践创作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

(3)优化人才发展、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学院办学之本”的理念,探索新型、灵活的用人方式,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有利于人才发展、有利于人才科学评价、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制度与机制。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适当、适时设立专职科研编制,协调发展专职科研队伍、管理队伍和辅助队伍。

1.4优化学科,创新科研,提高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扎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工作

根据学校三次创业、浙江经济文化社会和我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加快学院学科建设步伐,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完善学科体系,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我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面向国家现代化建设,围绕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着眼于文化创新和成果转化,以产促研,以产促学,学研促产,进一步拓展资源和加大投入,构筑大平台、争取大项目、组建大团队、创造大成果、作出大贡献,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完善组织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和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与实践基地。

(1)根据浙江经济文化社会和我国传媒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鼓励竞争,强化创新,大力扶持新学科”的建设思路,重点建设以广播电视传媒学为骨干的传播学科群,探索建设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学科群。

(2)在做强广播电视传媒学优势学科,积极探索发展网络新媒体等新学科,并加强其学科的团队建设,有重点培育研究与创作团队,重点提升广播电视传媒、媒体创意、网络新媒体四个研究与创新团队,在学科和团队的平台上,集聚力量,承接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争取大影响、造就大学者。一是进一步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抓紧制定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高服务水平与层次,提高合作稳定性和长期性,提高合作主动性。

(3)要进一步拓展与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产学研平台,继续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的高层次长期战略合作,进一步配合学校加强与浙江广电、杭州文广、杭州华数集团公司、浙江在线等的全方位合作,拓展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合作,扩大学院影响力和生存空间。

(4)要建立健全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阶段性目标和年度计划,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体制、组织体系和目标责任制,加强考核,责任到人。

(5)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建设。按照“引培并举,紧缺先行,扶持重点,整体考核”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建设,坚持高效的刚性引进政策和灵活的柔性引进政策,培养创新团队领军人物

1.5创新学院全面育人机制,努力改善教风学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在全院进一步确立育人是学院根本任务的办学理念,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传媒人才,努力改善教风学风,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1)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追求目标,制定《学院和谐校园建设规划》,实施和谐校园建设项目,建立和谐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平安校园、人文校园的和谐校园建设的三大目标。营造精神振奋、斗志昂扬,迸发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精神的校园环境;形成献身学业、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文明守法的教书育人的良好风气。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在全院加强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进一步培育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进一步推进从严执教、严谨治学和教书育人的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建设好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导师激励制度,推进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的提高。

(3)巩固优势,查漏补缺,进一步强化学风建设。加强早读、晚自习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比活动,弘扬正气,增强班集体凝聚力。进一步健全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学生考研、出国、专升本,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科研创新活动。加强学生文明督察队伍建设,整治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睡觉、玩手机、带零食等不良习气。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实行按学院、班级相对集中住宿,开展创优美文明宿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红色阵地”、“党员之家”、“考研宿舍”、“文明宿舍”的模范作用,发挥学生“三自”功能,落实“三查”措施:查夜不归宿、查卫生、查违禁电器,营造和谐寝室文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喻国明.变革传媒解析中国传媒转型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郑保卫.论传媒改革与发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7

[关键词]重点学科;人才培养;作用;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5-02

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在高等学校择优确定并安排重点建设的学科。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三级重点学科,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重点学科是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的基地

科学研究是重点学科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1]。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将科学研究引入创新型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中,是实现教育模式由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的应用、开发和创造转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需之路。

我校自2005年9月对研究生实施学校、院部分级管理以来,中医文献研究所充分利用三级重点学科的优势,根据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点,重点对培养研究生基本素质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工作,达到了预期目的[2]。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特色决定了该专业研究生应是博学、善于著述的人才。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自入学之日起就安排学生由浅入深地阅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集,把《中国中医药报》、《中华医史杂志》、《中医文献杂志》、《医学与哲学》等报纸期刊中的新观点、新见解作为读书报告的内容,写成读书笔记,发表自己的看法,面对面与导师或在演讲会上通过演讲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表达己见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也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通过广泛的阅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并把这个过程付诸于笔端,由理论而到实践,不但能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亦有利于学术的交流、传承和发展。读书报告与写作投稿互相促进,持续不断的读书是写作投稿的源泉,这一过程也是研究生选题和毕业论文写作不可或缺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掌握学术根源与学术动态,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课题,而日常写作练就了论文写作的娴熟技巧,在此基础上完成有新意的选题和优秀的毕业论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已进入了较高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并参与重点学科的科研工作,利用重点学科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通过重点学科科研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其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凝聚性,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重点学科是师资队伍的摇篮

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走科教兴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制定的新时期发展战略。而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科发展水平,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科建设的本质是学术建设,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开发学术研究人员的能力,使学术研究活动获得最大的效值。”[3]人才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一个成熟的学科既要有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富于创新精神和凝聚力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建设一支乐于奉献、学风端正、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精神,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医药重点学科的具体目标之一,中医药重点学科担负着学科后备力量和智力储备的任务[4]。通过重点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可以培养高层次的中医药人才;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建立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特殊政策,如设立浮动聘任制、校内特聘教授岗位、岗位等级津贴分配制度等,引入市场机制,宽领域、多渠道地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骨干。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的中医药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是高水平师资的生力军。

3重点学科是专业分化的依据

重点学科建设重在知识创新,而知识创新是专业方向分化的重要依据。以我校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校中医文献学科确立,经过第一个五年的发展,就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此,1990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我校以中医文献学为依托设立全国唯一布点的中医文献本科专业。中医文献专业设立后,我校文献学科始终以新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特别是根据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着眼于周边学科、新兴学科与中医药传统学科的交叉领域,以传统专业为依托,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生长点,加强培育孵化,科学合理地设置新专业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口径、专业方向,努力改造发展前景欠佳的专业,增强了本科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有效地改变了中医本科专业普遍存在的专业设置、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凸显了我校本科教学的优势与特色。2001年根据以本学科发展的优势特色为条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将该中医文献专业方向调整为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根据学校中长期规划,又提出两步走的专业发展战略,即2005年依托本学科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信息工程与信息管理方向)七年制学生,2006年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从我校的实践过程中可以看出,重点学科建设为优化专业设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4重点学科是优化课程的保障

重点学科引领着学科发展的方向,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前沿,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形成课程,进入教材,是优化课程,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重要方法。重点学科可以利用学科优势,更新教学内容,把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引入课堂。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成果,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有关科学研究的新信息,使其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通过开设相关的选修课,使学生掌握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我校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年来以学科建设为契机,及时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课程,进入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世纪90年代总结文献研究实践成果,形成的《中医文献学概论》等教材,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现在正积极申报部级精品课程;另外中医学专业中医药文献与信息工程方向系列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医文献发展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医学信息学》、《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药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同时我院结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确立了既要调整结构,还要保证内容的全面;既要调整内容,还要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既要具备时代特点,还要保持中医学的特色的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与整合,将中医学类课程改编为三门课程,即《中医学概论》、《中医诊疗基础》和《中医临床概论》,并力求通过这三门课的有机联系,构建起学习中医学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确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医类课程模块的结构,明确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要求,构建此类课程教材的基本框架。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赵劲秋.加强科研管理搞好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1999,12(1):63.

[2]步瑞兰,李明,刘鹏.研究生基本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18.

[3]王永炎.新世纪中医药学科建设论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l5(1):1.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8

[论文摘要]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高水平的大学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重点(一般)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 高校发展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高水平的学校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建设工作应成为高校发展第一要务。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适应职场能力需要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推动高校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型。在具体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特色发展建设、重点(一般)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的关系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要求;二是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科学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有标志性成果;四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也正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一所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学科学发展理论、找科学发展差距、破科学发展难题、拓科学发展路径、增科学发展效果”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增强学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院校全面建设。要紧紧按照“质量立校”的根本要求,加强学科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

从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人手,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学校建设上要坚持“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专业改造速度,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如何转变学科建设思路、构建适应本科教育需要的专业建设模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是要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势,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技术贡献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专业建设。

二是要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加强专业学术交流,锻炼专业学术队伍,营造专业学术氛围;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思想教育、招生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式、就业指导等具体环节上,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专业教育,不仅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而且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要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系统化基础理论知识,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作者还必须克服在学科建设上的畏难情绪和思维定式,转变学科建设的思路,创新专业建设的模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同时,本着“着眼管用的、抓住前沿的、立足现有的、拓展当前的”原则,加强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应用知识,做到学好专业理论方向,学好专业业务强素质,学好前沿知识求作为。

五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改造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准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订单式培养,探索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培养方案,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学科建设与内涵(外延)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在实践中具有注重内涵和注重外延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注重内涵的学科建设更多关注学科内部要素的优化完善。要谋求高校发展,不仅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探索科学配置、有效整合、合理使用院校现有资源的途径,实现高校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始终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摆在学科建设的首位,在以下五个方面舍得下真工夫,花大力气,经得起失败和反复,逐步推出代表学科水平的大师与大作。

一要加强实验室(中心)的整合和建设力度,购置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完善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要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寻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三要以前瞻}生的学术眼光,适时提出和精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抢占特色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在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技成果水平。五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广泛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与听课、沙龙与博客、网上教研等活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针对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实施中的难题,组织团队联合研究攻关,形成教研人员与学校实践工作者的研究共同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举办优秀课教学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有效教学论坛、有效教学优课评选、有效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加强对有效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的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齐头并进。

四、学科建设与重点(一般)建设的关系

在学科建设的全局中,重点学科对非重点学科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一般)学科对重点学科具有支撑和补充作用。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学科建设中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在突出重点方面的同时,不能忽视重点(一般)方面。

重点学科建设并不能必然地带动重点(一般)学科的发展,如果不注重投入和扶持,重点(一般)学科建设的水平就会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两极分化,最后制约重点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筹划和指导院校学科建设中,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高地。在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的同时,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强化主干学科、巩固基础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的原则,制定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使重点学科建设与非重点学科建设相得益彰、良性互动、整体推进。

要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化高等学校科研辅助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文献资源;建立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大重点和非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在不断丰富电子数字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本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提供特藏服务。

五、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坚持特色发展,就是坚持学校发展的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和特长。因此,作为工科院校,更应该突出自身的个性特征,注重发挥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在发展要求上,要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坚持稳定专业发展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改革、提高特色专业质量,大力推进学科的特色发展。

一是要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带头人,不断优化学术队伍的知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保证教师队伍能够持续地承担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导师队伍。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团队建设。选聘优秀的特色学科带头人,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建设具有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三是加大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凝练学科特色,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研究手段,为教学、科研创造硬件条件和有力支撑。

四是加强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联合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带动科研水平、成果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五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围绕现有学科方向,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强化特色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与特色学科相关的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9

【关键词】高校学报;旗舰;建筑学学科

一、引言

高校学报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内向性,其办刊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为本校师生开辟一个园地;二是综合性,即学校有什么专业,就刊登什么方面的文章[1]。造成所有高校期刊内容雷同,是同一水平的重复,看不出优势,体现不出特色,可以说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和综合性,是制约其发展的软肋。

二、高校学报的现状及特点

高校学报要改变这种处境,最根本的出路就是办出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色彩、风格,就是与众不同。学报有特色才能吸引读者,才能赢得市场。我国著名的出版家邹韬奋先生说:“没有个性或特色的期刊,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因此说,特色是学报的生命,是学报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是变软肋为硬肋的不二法门[2]。

然而学报特色是需要以一定客观条件为基础为前提,加以发展强化而形成。高校学报是反映学校科研水平,展示学科建设成果的窗口,要办出特色,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挥本校学科优势,在众多栏目中精心培植特色栏目,打造学报旗舰,使其成为亮点,凝聚点[3-4]。

发挥学科优势,建立特色栏目。优势就是能够压倒对方的有利形势。优势体现了学校的实力,评估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看它有多少个国家重点学科,多少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工程,目的是提高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所以学科建设在很大意义上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息息相关。是高校科学研究和教学成果传播的重要平台,是学术传承的渠道和工具。学科建设和期刊的互动作用迫使我们办刊人去思考,如何将最美、最亮的景象展示在这个平台上。我们认为就是要以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打造学报特色,而学报特色主要是靠内容和栏目来体现。栏目胜人一筹,期刊高出一档。

三、特色栏目发展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学学科是辽宁省及国家住建部的重点学科,被命名为“辽宁省建筑学领域唯一的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重点学科。这个学科与国内外四所科研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地市各级科研课题180余项。承担的工程项目获得了“中国建筑创作大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奖等20多个奖项。在国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9位。在我校这个学科的科研教学水平领先其他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为此,编辑部决定以建筑学学科为重点培植对象,确立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建筑学专业为特色,服务经济建设的目标,开辟了《建筑与美学》专栏。

我们的体会是对待特色的挖掘要像淘沙取金那样去寻找,去富集。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重点科研课题项目负责人等是作者力量的中坚,是学报的核心作者,对他们的状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跟踪建筑遗产保护与当代城市建设研究课题,主动与课题组联系,一出成果,立即组稿,并且严格遴选,优中选优。加强对这个学科的组稿力度和发稿量。每期建筑学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30%左右。刊登了《建筑遗产历史和艺术价值》、《建筑遗产再利用》、《当代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论文。到目前为止,共发表跟踪课题文章400余篇。为政府城市建设,提供了专家咨询决策依据,充分发挥本校学科的优势和专业领域特长,用本校优势打造学报品牌。在综合性中体现学报特色。

有了梧桐树,招引凤凰来。我们的建筑与美学特色栏目在建筑学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纷纷来稿(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学者不断投稿)。这不但体现了我们办刊的开放性,更使得校内作者处于竞争之中,学报质量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学报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我们还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发表了《关于山地村庄新农村建设与规划思考》、《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城镇化对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影响分析》、《城市开发区新城规划与建设》、《城市新区规划设计探析》等研究成果的论文。这些成果从规划角度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提出的城市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规划设计。在生态城市生态建设和节能方面也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如发表了《辽宁省小城镇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探析》、《北方地区生态保护规划策略研究》、《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城市用地生态布局研究》、《沈铁工业走廊的生态化网络构建》等文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筑与美学》栏目发表的研究成果,还为2004年沈阳故宫,清东陵,清福陵成功申报世界遗产提供了重要依据,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园艺研究与设计论证和讨论的文章,为2006年国家举办的园艺博览会中“辽宁园”和“沈阳园”成功设计做出贡献。

学报从1999年创刊以来,特别是确立了特色栏目以后,获得了许多荣誉,曾获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全国理工院校社会科学版优秀学报,“建筑与美学”获特色栏目奖并多次获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奖”、学报被许多权威数据库收录。现为“中国学术核心期刊”来源期刊。

特色栏目是综合版期刊走向专业化、精品化的重要突破。学报特色栏目的形成是编辑长期辛勤工作的结果,依托学科打造学报旗舰,必须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追求,百折不饶,持之以恒,使学报特色越来越鲜明,创出与众不同的具有特色的综合版社会科学期刊。

参考文献:

[1]陈浩元,郑进保,李兴昌,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J].编辑学报,2006,18(5):323-327.

[2]刘海涛,张晓云.论高校学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性[J].编辑学报,2002,14,(4):280-282.

人文科学的优点篇10

[论文摘要]地方X-科院校的总体竞争力较名牌重点大学存在很大差距,唯有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挥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构建自身的专业结构,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在构建合理专业结构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地方工科院校初期设置的专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需求

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直接与经济建设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恢复期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高涨期,经济社会前所未有的发展使得各行业、各区域工程技术人才极其匾乏,大批地方工科院校应运而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相当一段时间内,地方工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带有比较强的指令性和行政色彩,学校办什么专业,设置多少专业,每个专业招多少等,都统一由政府管理和批准,地方院校专业的设置和结构调整直接反映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层次、数量等方面的需求。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本科教育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当时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地方性工科高等院校,自觉地承担起为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1978年在安徽省高校中首先设立了工业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1980年第一个设置铸造工艺与设备专业,1982年在全省率先创办了纺织工程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1984年最先设置食品工程专业,等等。早在1980年学院就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根据安徽需要什么办什么的原则,向多科性方向发展”,确立了“面向安徽省地方工业的多科性学院”的发展方向。

20世纪80年代初,为服务于建设“轻工大省”的目标,确立了“面向安徽、面向轻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科研教学单位,为中小企业培养_L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地方科研机构培养研究人员,为中专和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思路。80年代后期,又增设了电子信息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学院初期设置的专业不少填补了安徽省高校专业的空白,反映了当时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直接需要。

90年代初,学院根据安徽省“八五”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产业结构布局,再次明确提出:“要经过十年的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能主动适应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轻纺为主,机、电、化、管相结合的省属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院校。”

二、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设置社会急需专业

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市场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中寻求平衡点,不断实现服务地方经济与学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满足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使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其次,要满足社会发展变化超越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现时性和超越性的特点,而高校培养人才又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预见性,要从社会发展的超越特性来考虑专业设置;最后,要注重社会对专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层次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以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己任,大力发展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培养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和各个行业领域的各类管理人才。在专业设置、层次与规模等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人才结构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布局,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地方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所急需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90年代以来,随着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的培养,逐步增加了管理类、理学类和文学类等学科专业。特别是自“十五”以来,学院根据安徽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依托机械、电子、纺织、食品、生物工程和设计艺术等优势学科专业,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性专业。例如,随着安徽省尤其是芜湖市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学院于2003年设置了车辆工程专业,并与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办学;随着安徽省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学院共设有37个本科专业,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三、在主动服务中打造优势学科,并以此为依托建设品牌特色专业

地方工科院校的办学条件、知名度、竞争实力等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的优势,切实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无缝对接,根据地方独特的资源、人文环境,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独特背景和产业结构布局特点,结合学校所拥有教学资源的实际并加以有效整合,举全校之力扶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依托优势学科多设一些专业,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从而形成重点学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和优势专业群,在短期内打造品牌特色专业。①同时又以品牌特色专业推动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安徽省是轻工大省、文化大省和农业大省,制造业是其“十一五”着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学院以主动服务求生存,促发展,在主动服务中打造品牌特色学科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院的资源优势,建有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纺织工程、设计艺术学三个省级重点学科和材料学、发酵工程等10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电气传动与控制、纺织面料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先进数控和伺服驱动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拥有部级安徽省纺织行业创新服务中心和纺织工程技术、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设计艺术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口依托这些重点学科和优势条件,建成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三个省级教改示范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成功申报部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一批除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外的区域性强势专业,如电子信息工程、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这些优势学科专业提高了学院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同时又带动了学院专业建设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定位,注重学科建设与交叉,积极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兴专业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一门学科都难以孤立地向前发展,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专业,既能促进原始创新,又能提升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整体水平和创新含量,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工科院校必须以本校教学资源为基础,在不断加强已有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瞄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性强、高技术专业和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当然,这些新专业的设置与建设,要进行充分的调研、科学的论证,既要符合时代和地域特点、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教育资源分布,与区域的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相适应,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有成熟的历史传统和优势学科作为支撑,拥有能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科学合理的设置新兴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又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产生最大的办学效益。

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院始终依据“学科专业设置要本着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与潜在需要”的原则,紧紧围绕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积极稳妥地培育新兴交叉学科,适时合理增设新专业。一是为满足安徽省支柱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增设一些与之相适应的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车辆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二是为满足安徽省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通信工程、广告学、动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

五、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要求为着力点,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一方面,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应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出发,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空间,实施因材施教;构建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校外组建完善的实习基地,通过增加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门数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拓展实践教学内容;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拓展体系,将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文化体育活动等方面的内容融人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力推进重点课程、课程群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的步伐,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有效发挥优质课程的引导、辐射作用;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的择业范围,增强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