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6:42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1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就业指导

前言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被提及一个很热的高度,在这种高度下,各种职业规划和测评办法和手段的大量使用,利用专业的软件测评,是比较流行和时髦的一种做法,但是也出现了完全一味的以某个测评结果为依据,不加判断,不考虑信度,导致毕业生盲目的职业规划和指导,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有正确的认识职业规划,合理的利用测评结果,才能做好职业规划。

1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测评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强调人职匹配。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职业测评是职业规划的理论基础,职业测评是以特定的理论为基础,经过设计抽样、问卷、统计分析、建立常模等程序编制的用于客观、全面了解被试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方面的情况。测评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效度――测验结果的准确性;常模――每一位被试都有一个原始分数,通常情况下这个分数没有实际意义,除非这个分数能与别人进行比较,与此相关的标准便是常模。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区别、比较、探测、评估等多项功能,通过职业测评可以实现人适其职,职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2]。

2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的弊端

通过多年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测评现状存在以下弊端:

2.1对职业测评认识偏差。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但同时也应认识到职业测评是一种间接测量,是一种心理素质和特征由样本进行推测的过程,不可能达到完全准确地测定,测评结果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标准,所以测评结果中推荐的职业主要供参考。过分依赖方法、技术来达到对人才职业的测评,往往在测评某些素质的同时,遮盖了另外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素质。一劳永逸想通过职业测评来控制并解决人的发展和事业发展问题,必然引起职业测评的不健康发展。

2.2测评队伍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职业测评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在操作过程和结果解释中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这是保证测评结果不被滥用、确保测评意义的前提。

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对于高校来讲是一个全新的业务和行业,大部分就业人员对于职业规划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出现了过分依赖于测评软件的情况,对于大学生没有进行适当的辅导和指导,盲目的认为依据测评结果就业可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陷入到测评的误区中,导致学生也不能够客观的认识自我,为自己进行正确的职业规划[3]。

2.3学生不了解职业测评或者对其不感兴趣

学生本身对职业测评也不甚了解,以某校为例,毕业生2000余名,学校要求学生用测评软件参加测评,并进行了动员和宣传,实际参加测评人数不足1400人,而参加测评的毕业生也有约10%的人对测评也是完成任务,测评的数据可靠性值得商榷。这些问题造成了测评软件的滥用。

职业测评仅仅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会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清楚地了解这些测评、掌握恰当的使用方法、以良好的心态看待测评结果是进行测评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更需要说明的是,再好的职业测评也只是给出一份准确的分析报告,并不是“盖棺定论”式的准确结论,进行测评的目的不应是为了测评而测评,也不应是为了得到一个与个性匹配的职业名称而进行测评,测评的结果,主要是指导进一步探索、激励后面的学习和提高[4]。

3正确进行职业测评的建议

3.1加大宣传和指导,让学生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和职业测评

通过就业指导课、宣传板报、广播、网络、职业规划竞赛等手段对大学生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一方面,让他们充分了解职业规划及职业测评,有兴趣参加职业测评活动,从而提高测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积极的引导他们对测评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3.2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学习

学高为范,身正为师。要正确的引导毕业生,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也需要提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3.3采用合理的方法,多手段的进行测评

职业测评始终强调客观、真实,因此采用合理的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测评是非常重要的。

3.3.1选择具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标准化测评工具(如世界或国内知名的心理测验),并保证测验内容、施测条件、评分规则、测验常模的标准化。

3.3.2结合谈话、调查、问卷、观察、肢体测试等方式,多手段的进行测评。测试的实施与解释应与专业职业咨询人员或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实施,尽量避免人为的误差。一次测试不要超过三个。测验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中凭第一印象完成。测验以个人测验为佳。测验结果只是一个参考,测验结果与个人的特质有明显不同时,有必要持怀疑态度。测评结果保密。

参考文献

[1]王天哲.大学生职业规划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

[2]曹建斌.职业规划之重要性个性化指导的研究[J].北京:教育与职业,2011.20.

[3]黄敏.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和对策研究[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4]朱若霞.做完职业测评后,她更加迷茫?[J].北京: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2.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输配电线路专业;能力测评

一、引言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承担专业对口的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甚至有企业发出“毕业生上岗即需企业再培训”的“教育培训资源大浪费”的言论。

高职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线路专业”)如何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达到社会、企业的要求?笔者认为,以“三维职业能力模型”为基础,准确获得职业教育的核心参数,形成一种高透明的能力测评体系,能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

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的第一个维度是“内容维度”,即遵循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发展的规律,将入门者、提高者、能手和专家四个职业发展阶段作为能力模型的内容维度;第二个维度是“要求维度”,即基于实用主义的解决思路,确定高职学生的四个职业能力等级:表识能力、工具性能力、过程性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三个维度是“行动维度”,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兼顾了工作过程和个体发展的双重需要。

三、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

依据我国职业大典企业工种分类标准,输配电线路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工种有:送电线路工、配电线路工等,每个工种都有其特殊的职业能力特征,每个专业技能等级有各自的侧重要求。初、中工(入门者)侧重在工器具使用、具体任务的完成;高级工(提高者)侧重在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指导他人进行工作的能力;技师(能手)侧重在组织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操作技能技术方面有创新的能力;高级技师(专家)侧重在技术攻关、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革方面有创新的能力。

四、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探究

基于高职学生“三维职业能力模型”,结合输配电线路专业核心岗位职业能力特征,课题组成员连续三年对2011级、2012级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评。

1.测评工具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的主要工具包括:

(1)心理运动能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所需的肌肉协调、高空平衡、手指灵巧、眼与手精确协调等技能。

(2)机械能力测验:用来测量本专业学生的机械能力,包括感知与动作的联合能力,空间关系的知觉能力、机械知识的运用推理能力等。

(3)创造力测验:用来测量学生发现新情况,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2.测评方法

本专业职业能力测评方法有: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情境模拟法和实训现场测试等。

3.测评过程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2011年12月和2012年12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认识专业”能力测评,测评采用笔试方式,试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即我眼中的架空输电线路、我眼中的架空配电线路、我眼中的电力电缆线路、我眼中的带电作业及我眼中的输配电线路专业。所有参加测评的学生统一在指定场所进行测评。测评教师按要求组织学生测评,回收答卷及相关测评资料。

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1年10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共有10位教师参加了培训,并对“认识专业”能力测评问卷涉及的五个方面进行了评分练习。评分者通过培训,10位评分者之间达到较高的一致性,评分者间的信度是令人满意的。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2012年4月和2013年4月,项目组在本院分别对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和2012级学生进行“登杆”基本技能进行测评,测评以实训现场测试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操作要求完成测试。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2013年4月,项目组对本院输配电线路专业2011级学生进行“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任务执行能力进行测评,测评以情境模拟法的方式进行。每位参加测评的学生应知晓完成工作任务的内容,并进行分组、分工,按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要求合作完成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工作任务。为了保证测试信度,2012年3月,项目组对参与评分的教师进行了评分者培训。

4.测评结果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输配电线路专业岗位认知能力测评时学生人数为203人,共发放资料203份,回收有效资料202分,收集ppt40份。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优秀率17%,良好率50%,及格率100%。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登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技能操作评分细则进行考核评分。测评结果:优秀率30%,良好率60%,及格率99.5%。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测评题是从输配电线路专业技能操作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严格按照湖南省电力公司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业,任务完成质量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测评方式。测评结果:优秀率43%,良好率55%,及格率100%。

5.测评结果分析

(1)岗位认知能力测评结果分析。此测试项目主要检测本专业新生对岗位和工作环境的认识能力、口头表述能力以及了解本专业相关术语、概念的理解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参加学院组织的专业介绍。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认识专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17%。测试结果为什么会出现及格率高而优秀率偏低的现象?测评教师通过观察、结合测评结果分析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全部是男生,学习热情较高,大部分学生做事积极主动,喜欢自我展示,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阅读面窄、较浮躁,要想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测试内容还需进行磨练。

(2)基本操作能力测评结果分析。主要检测学生通过操作某一工具实现基本功能的能力。项目测试前学生已经经过线路基本工艺实训。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1220和1221班共203人参加“登杆”技能测评,及格率达99.5%,优秀率在30%。测试结果表明有1/3的学生此项考核成绩优秀,及格率高。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输配电线路专业学生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对评分标准及操作关键点掌握得较好。

(3)工作任务执行能力测评结果分析。通过学生接受工作任务、资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等一系列活动,检测学生在实施中是否能立足实际工作环境思考和解决问题,在解决方案中体现企业生产流程、企业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各项操作的相互影响,各个步骤、工序的连贯性和控制节点,以及与任务执行有关的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项目组组织输电1117、1119班共105人参加“110kV输电线路正常巡视”的职业能力测评,及格率达100%,优秀率是43%。在测试过程中,测评教师发现,学生很喜欢线路巡视,输电线路正常巡视指导书的填写较为规范,团队协作较好,对发现的缺陷能进行正确定级,制作汇报ppt。学生对学习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五、结语

近三年来,项目组在职业能力测评研究过程中充分考虑高危险性、条件艰苦等特点,积极探索对接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在全面促进本专业高职教学改革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劳耐尔,赵志群,吉利.职业能力与职业能力测评――Komet理论基础与方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庄榕霞,赵志群.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3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弹性权重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未来十年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所有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会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培养质量尤其应该得到重视,而决定培养质量的关键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掌握程度,高技能人才与一般技能人才的主要区别也在于此。因此,积极开展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意义重大。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包括内涵、要素、结构、模式、测评等,测评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因为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指挥棒,公平公正的测评结果也能有效检验培养效果,整个测评过程还构成了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的主要依据。在现有的测评体系中,绝大部分是面向广义人才的,只有少部分针对技能型人才,而将高技能人才与普通技能人才区分开来,专门针对高技能人才的测评体系目前还不存在。这会极大影响相关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有必要构建针对高技能人才自身特点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

一、现有测评体系的不足

(一)测评形式单一

测评形式单一包括主体单一、方法单一和结果单一。测评主体以学校为唯一主体,这与学校培养、企业使用和社会接纳的多元主体现实不一致。测评方法以考试、考证和操作为主,相比技能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三位一体,方法过于单一。测评结果以最终考核结果为主,缺乏可信的过程化测评证据的支撑,容易引发结果性和功利性的培养问题,不利于通过过程熟练职业技能并强化职业能力。

(二)调整缺乏弹性

起源于欧洲的传统学历教育以学科本位为主,崇尚精英教育,注重教育过程的理论严谨性,存在重理论轻能力的弊端[1]。传统学历教育要求测评更多的倾向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人才数量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技能培养问题日渐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学历教育思维的惯性影响,测评没能完全立足于能力本位,重心也没有转移到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上,面对环境变化缺乏相应调整,各环节的理论痕迹依旧明显,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技能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在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需求形势日益紧迫的今天,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尤为突出。

(三)理念更新滞后

当今社会,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愈加频繁,方法取代内容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终身学习已是基本共识。与此相对应,职业教育应该适时调整,把培养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将在校培养当做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阶段而非终结。令人遗憾的是,现有测评体系的设计理念依旧滞后,把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作为衡量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把测评完成或学生毕业视为培养过程的终点,自我封闭和本位观念制约了测评作用的系统性发挥。

以上是在现有测评体系中普遍存在的、不能完全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构建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测评体系是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高技能人才特点与测评体系改进方向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一般人才培养有所区别,其在理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掌握、熟练及灵活应用。高技能人才作为技能型人才中的高层次群体,与普通技能人才不同,高技能人才特别强调推动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对不同岗位的快速适应能力,因此其培养不仅包含必要的专业技能培养,还涉及“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或是可持续的“学习能力”的培养[2]。因此测评体系应该既能体现专业能力的训练与考核,也能体现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考核。针对此,结合现有测评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改进的方向。

(一)多样化的测评形式

测评形式多样化包含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测评过程化。测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扩展到校内外评审专家、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学生自身。教师和校内外评审专家可以从技术角度全面衡量培养质量,企业工作人员从实践角度考核成果、技能、态度和素养,让包括学生自己在内的团队成员加入考核,既能增强团队合作又能时刻督促自己[3]。可以在已有的考试、考证和操作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创新性的测评方法,如企业用人满意度、自我能力提升评价等,旨在将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纳入测评体系。测评不能简单依赖终结性的可视化成果,而应该将测评前移至整个培养过程,及时保留过程化证据,形成过程加结果的完整测评证据链。

(二)开放性的测评体系

高技能人才直接面对最新技术,这些技术更新很快,技术的更新加速对能力培养提出更为频繁的调整要求,因此测评体系应该更具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动态指标和弹性权重两个方面。因为当今社会,不仅每个岗位的技能、任务、职责等变化频繁,连岗位自身都经常变化,新岗位出现老岗位消失将会常态化,因此测评体系中的指标不可能完全固定,动态调整指标以适应这些变化是必然结果,随之而来的是权重的弹性变化。兼具动态指标和弹性权重的测评体系将更为开放。

(三)辐射性的测评影响

学习能力培养以及终生教育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测评不仅从培养后端的考核前移至中间和前端的设计、指导和训练过程,还要求跳出培养,从高技能人才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考虑,因此测评影响的辐射性会大大增强。这必然给传统测评理念带来颠覆性的影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从“重理论轻技能”转向“重技能轻理论”,而是形成一种理论做基础、技能当保证、学习能力是关键,涵盖高技能人才整个职业生涯,以测评促进培养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三、测评体系构建过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尝试以我校的软件专业为例,构建一个针对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测评体系。之所以选择软件专业,一是因为这个专业知识更新快、技能要求高、能力的复合性强,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二是因为调研所在地杭州的软件业较为发达,提供了充分适宜的调研环境;三是该专业是我校重点专业,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与成果可供借鉴。

(一)职业核心能力获取

我们走访了60余家杭州市软件设计研发、系统集成、销售服务的企业,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手段,目的是获取职业核心能力,获取职业核心能力的过程见图1。经过这个过程,总共得到37项职业核心能力,限于篇幅不一一列出。

因为过多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利于培养精力的集中,所以需要对37项职业核心能力做进一步缩减,提炼出其中关键的部分;而且37项职业核心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强弱关联关系,将强关系能力合并,中度关系能力归类,弱关系能力分离,将会有利于形成职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层级化关系,便于构建后续测评体系。

(二)职业核心能力提炼

将获取的37项职业核心能力做成量表向企业发放,共发放量表300份,收回296份,其中有效293份,有效率97.7%。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对量表数据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适合对37项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能力项目,37项中共有16项特征值大于1,这16项核心能力的方差解释率为74.12%,满足方差解释要求。

这16项职业核心能力分别是:编程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创新和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忍耐力、独立性、环境适应力、积极主动性、工作取向与态度、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纪律性、责任。

其中,第一个因子包括编程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创新和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这六个能力,主要是软件高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需的处理工作问题的技术方面的个人能力,因此将其命名为“个人技术能力”。

第二个因子包括学习能力、忍耐力、独立性、环境适应力、积极主动性、工作取向与态度这六个能力,主要是软件高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需的个人素质方面的能力要求,因此将其命名为“个人素质能力”。

第三个因子主要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纪律性、责任这四个能力要素,主要是软件高技能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需的与人合作方面的能力要求,因此将其命名为“合作能力”。这样就形成了包含3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的测评指标层级结构,具体见表1。

(三)设定弹性测评指标权重

传统的测评体系采用固定的指标权重,方法一般是主观人为设定权重,或是采取基于专家打分的aHp方法得到权重。固定权重不利于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动态调整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变化较快的特点,设立弹性的指标权重。弹性权重指标的设定分为两步。

依据上述方法求得表1中的一级和二级指标权重。因为培养对象、过程、环境等不同,测评指标的权重将会相应的动态变化,实现弹性化权重的目的。

(四)测评结果

其中Di即为最终的测评结果。设定一个优秀、良好、合格及不合格人数的比例或是分数,就可以测评高技能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效果。

四、结语

针对高技能人才自身特点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能够有效反映测评形式多样化和测评体系开放化的要求,与原有体系相比有较大进步,但与前文述及的改进方向相比,仍存在较大距离。本文构建的测评体系只是一种初步和局部性的尝试,未来深入和系统化的研究应该更多关注测评与终生化职业教育的关系,如何以测评推进终生化职业教育工作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邓峰,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6).

[2]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4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测评工具;应用

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测验等手段,通过对个人的能力结构、个性特征、动机需求水平和职业偏好等方面进行的系统性测评,以求对人有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确定个体的职业适应性,目的在于帮助规划者制定最适合的行动发展计划,在实际工作中实现人岗匹配。职业测评对组织合理选拨人才和对人体职业生涯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测评对于学生的帮助

职业测评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跨学科的技术,是为了系统地收集个体优势、劣势以及各种需求相关的信息,帮助规划者认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的认知和情感的障碍,使人格成熟水平和职业满意度提升到期望的层次。

1.科学评估个人特质

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质与特定职业的适应性程度,引导他们进行职业定向和职业选择。当前,学生职业测评主要包括:

(1)职业兴趣测验――了解个人对职业的兴趣,即“你喜欢做什么”;

(2)职业价值观及动机测验――了解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重视的价值观以及驱动力,即“你看重的是什么,要什么”;

(3)职业能力测验――考察个人的基本或特殊的能力素质,即“你擅长什么”;

(4)个性特征测验――考察个人与职业相关的个性特点即“你是怎样的一个人,适合做什么”。

2.职业发展评估

对学生的各种情况和可能性进行预测,预测学生在教育、职业以及各种生涯选择中成功的可能程度。评估内容包括学生所具有的竞争性,能够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绩效表现如何,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和受到限制的发展领域等。

二、测评工具的选择

1.标准化测评

所谓标准化是指测评的编制、实施、计分和测验分数的解释必须遵循严格统一的科学程序,保证对所有人来说施测的内容、条件、计分过程、解释都相同,从而保证测验的客观性和标准性。测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客观地搜集被试者的相关信息。

准确地说,测评工具是一种支持手段,它可以用来了解自我、进行职业探索、帮助进行职业决策,建立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调整等。常用的测评工具有:

(1)职业兴趣量表。职业兴趣测评是帮助回答“我喜欢什么?”,“我想要做什么?”等一类问题。职业兴趣一般是指任何能唤起你的注意、好奇心或者投入的事物。

①霍兰德兴趣量表。霍兰德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趋向于选择最能满足个人需要、实现职业满意的职业环境。理想的职业选择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和匹配。它基本上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职业类型测评,一是职业分类表。量表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活动、能力、职业和能力自我评价。每个方面都按照六种类型循序排列。测评计分是将所有的肯定的答案根据类型记总分,取三个最大的维度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然后,将这三个维度的字母对照霍兰玛的职业分类表,并将所选的职业按自己的喜欢程度排序。

②斯特朗兴趣量表(1927年斯特朗编制(StrongVocationalinterestBlank,简称SViB)。最新版本为1985年编制。采取的方法是:让两组被试接受测验,将两组被试反应不同的题目放在一起,构成特定的职业量表。问卷的内容包括7个部分:职业名称,学校课程,活动方式,娱乐方式,所交往的人的比较,两种活动的比较,自我性格评价。斯特朗兴趣量表对个体在不同职业领域的兴趣程度进行测量,并且与该领域从业人员的兴趣值进行比较,帮助个体制定教育和职业的计划。

(2)价值观测量

①职业锚。职业锚是指当个人面临职业选择时,他无论如何都不肯放弃的内心最深层次的东西。目前,有八种职业锚类型:管理型、技术性、创造型、服务型、自主独立型、挑战型、生活型、安全稳定型。通过对职业发展阶段的关注,对职业变换和职业成功的分析,及职业锚在自我认知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职业的内在层面。对于个人而言,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决策。

②工作价值观测评。价值观问卷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主要用于两个重点:一个协助个体澄清混淆、冲突或已经知晓的部分;二是扩大探索未知而被测量出来的部分。

(3)人格测量

标准化的人格测评,是假设个体对项目的回答反映了他们的某些人格特征,因为这代表着个体对于自己的看法。主要有梅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mBti)。mBti帮助人们了解个体的优势在哪,了解他们做哪一类的工作会得心应手,不同偏好的人们是怎样相处的,分别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和职业领域。

(4)技能测评

技能测评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即“你能做些什么?”。目前,采用最普遍的是eUReKa技能问卷,分为:自我管理、情境技能、处理细节技能、动作技能、操作技能、数学技能、沟通技能、概念技能、判断技能、推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领导技能12个方面的72种技能。通过对72种技能的排序从而了解自己的特点。这些技能在当前的工作市场中非常热门,很多时候可以写入简历或面试中主动表现内容一栏中。

以上测评是基于西方经典职业发展理论之上的,均用于评估个体的职业探索及发展程度,是欧美国家进行职业辅导的基本工具。目前,实用的中国版本也仅有少数,如北森公司开发的职业天空(careersky)在线测评等。

2.非标准化测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测评技术的局限性,规划者配合程度的差异性,所谓“标准化”应看作是相对的,在指导学生时相对准确些。但职业测评绝不是用少数工具“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对付所有个体对不同职位的测量要求。实际上,每个学生的特点都是不尽相同的,各个职位的素质要求也是相当多样化的,因此可能产生的测评组合也就十分丰富。要想真正做到人―职匹配,必须根据个体的特点和岗位需要有效地选择测量工具。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多种非标准化测评加以辅助,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

(1)分类卡

这是一种有趣的、彩色卡片游戏。通过对卡片的分类能够鉴别出学生的价值观以及适合他们的职业。帮助学生根据他们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有价值的东西来做出职业生涯的决定,这一点对职业生涯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卡片分类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价值观排序,也能够被应用于测量他们对工作的认识和兴趣。以价值观排序为例,卡片可以按照一些基本的项目来排列,如:获得承认;领导力;金钱;创造性;团队协作;成就感;互帮互助;独立;挑战性等。

(2)发展清单

让学生列出在今后两年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价值因素,然后根据直觉来描述它。通过选择与描述,可以很好地鉴别出个体的兴趣、价值观和能力。

发展清单的价值因素包括:工作环境(灵活性、安全保障、薪资水平、升迁机会、工作地点),工作关系(文化的认同性、团队合作、信任程度、竞争性、自主性、轻松愉快),工作特征(能力、创造性、多样性、学习、知识、领导力、社会影响程度),内在价值(成就感、正直、尊重、影响力、权力、身份)等。当然,在非结构化的测试中,上述因素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列项目做一定的增删。

(3)访谈

访谈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测量方法是半结构化或完全无结构的。访谈可以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学生的态度、兴趣、志向、价值观以及其他情感资料。在访谈的过程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提高资料的准确性。

由此可见,非标准化测评不是通过结构化的方式来搜集有关个体的信息,而多是采用行为观察或学生自我称述等。在运用这些手段和工具的时候并不存在统一的程序,也没有对结果的标准化解释,老师需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职业技能来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这些工具大多是为了某一特定的情境而设计,不适用所有的情况。

三、测评工具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1.忽视测评工具的选择。老师在选用测评工具时,往往忽视开发机构的专业背景,及从事工具开发的人员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测评工具的效度、信度如何?是否适用于学生?

2.过度依赖测评工具。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既要通过测评完成一定的探索,又不能过度依赖测评工具,因为测评是一项复杂、动态的过程,测评工具也各有其优点及不足。

测评结果是一种外源性的参考,而非起决定性作用。

3.测评结果的解释。很多时候,学生同时完成几个测评,比如兴趣、个性、技能等。测评结果有时候看上去有矛盾,学生就很疑惑。其实,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并非真的矛盾,而是测评的理论背景不同,评价的角度也有差异,比如具有某种技能但并一定对职业或活动的本身感兴趣,而感兴趣的职业或活动却不一定适合自己。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解释。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不仅要通过标准化测评工具来进行诊断,同时还需依据自我的经验,采用非标准化工具综合考虑,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要把测评的信息放在环境条件和个人成长背景中来分析和解释,这样才能较为科学准确地帮助他人解决职业生涯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球职业规划师资格教程[m].GCDF中国培训中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李法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5

关键词:国外职业教育;考试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78-03

随着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学生人数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的考核鉴定和提高需要通过考试来实现。职业教育考试本身不是最终目的,仅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助力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一、我国职业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多数是由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转型而来,在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上大多沿袭原来的方法,与实现“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宏伟目标脱节,存在一些问题:(1)考试目的不明晰。考什么教什么,而非教什么考什么,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发挥不明显。(2)考试内容过于依附于教材。教材虽是教学的依据,但教材本身在编写、出版、发行的周期诸多方面难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知识更新的需要,有较大的局限性。(3)考试命题简单标准化。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4)考试方式比较单一。仍以闭卷笔试为主,成绩评定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5)考试时机过于集中固定,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6)考试评价方向存在偏差,考试利益过于功利化。(7)考试监督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职业学校学生如期末考试不及格――新学期补考――再不及格――毕业之前再补考――还不及格――离校一年之后回校再考……这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大大降低了职业学校文凭的含金量。

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探寻适合我国职业教育考试的有效方法

(一)确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兼顾理论性考试与实践能力测评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通常以能力为导向,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测评。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考试就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力考试两部分,实践能力考试比重远大于理论考试,理论考试要求相对较低,而实践能力考试要求十分严格。英国打破了传统的职业资格评定方式,不再限于知识与技能的简单考试考核,而是一个以收集并判断证据是否符合职业能力标准为主的考核。每一职业类型、等级都有十分明确具体的标准,要求考生按能力标准的每一单元和每一要素提供非常充分的说明材料,由考评员评定结果。需要考生提供的证据有:(1)工作能力证据;(2)辅证据;(3)以往学习成果证据。

职业教育在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具有熟练的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种强调能力的观念与方式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并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事做人,进而主动适应社会。因此,职业院校要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考试理念,兼顾理论性测试与实践能力考核。应从理论考试向实践考试转移、从课堂考试向车间考试转移、从试卷考试向作品(产品)考试转移。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已在进行考试方法改革,如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的弯腰教育方法、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进行的五维素质教育,原江苏省海门三厂职业高级中学(现已与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合并)采用的“项目合格证书”考试方法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二)采用灵活的考试方法,实现考试方法多样化、多元化组合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通常采取多种方法,并可组合完成。澳大利亚taFe教育考试可采用12种标准测试方法(观测、口试、现场操作等)中的某几种组合进行,考核结果采用达到、部分达到和未达到3个等级。英国彻底改变以分数为主、以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法:课程成绩采用等级制,成绩分为优秀、良好、通过、不通过4个等级,成绩的确定以任务的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依据课堂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通过设定某一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将学生完成的任务作为成果对学生作出评定。

我国职业院校也应采用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试方法,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选择考试方法,由单一的闭卷笔试向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发展,以能力测试为主。理论测试可采用闭卷、开卷、论文、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考试方法,能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基础理论掌握的扎实程度,是不可少的一种考试形式。不能因重实践而轻理论,顾此失彼。实践能力测试可采用操作考核、现场观测和提交自制作品等多种方法,有条件的还可采用网上考试。多样化的考试方法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与素质的提升。

(三)更新传统的考试内容,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考试通常有着统一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评价标准。德国《职业教育法》对各种职业培训都规定了严格的评估评价标准、考试考核标准以及实施这些标准的严格程序。考试委员会根据这些标准组织实施考试。考试内容是相应职业所要求的技能、能力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有效保证了考核标准的统一和效果的公正。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考核以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标准,以各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在课程大纲和科目大纲中对考试的内容和要求有清晰准确的表述,考试规范,有法可依。加拿大CBe职业教育考核以DaCUm图表为标准,DaCUm图表由行业优秀工作人员根据本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研讨确定。这保证了学生考核标准和行业要求的一致性,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有效性,符合职业教育特点。

职业教育考试是否有效首先取决于内容,科学的考试内容应基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能够充分体现课程目标要求的具体内容,恰当确定考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技能与能力层次的要求,保证考试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综合性。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生活实际、实训操作实际的内容,让学生熟悉、触手可得、心中有底。综合考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可保证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四)实现考试评价时机的多元化,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加强过程性测评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多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学生需通过两次考试。第一次在学生学习2年左右,叫中间考试,即培训毕业考试,学生可取得培训毕业证书。第二次是在学习结束时,为结业考试,即职业资格考试,学生可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种阶段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更具开放性、创新性和选择性。加拿大CBe职业教育考核时间按需要随时进行,由学生和相应的教师约定考试时间,学生的考试结果载入正式档案。英国职业教育在资格认证中注重现场考评和形成性考核,有利于准确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形成和提高。

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课程考试多依赖于期末考试,对学生学习过程缺乏应有的考评。这种考试时机的选择过于机械与片面,导致学生平时学习松懈,临考前才突击准备,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其实际能力,不能反映真实教学质量。只有注重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通过过程性测评检查和改进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督促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因此,我国职业教育考试应采取过程性测评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并加强过程性测评。

(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采取“第三方”认证方法,实现“教考分离”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考试多采取“教考分离”、“第三方”认证的方法。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由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设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来制定统一考试所用的试题试卷。考试委员会由雇主联合会、工会代表以及职业院校的教师代表组成,与培训机构无直接关系。行业协会从制定教学大纲到组织考核、发放证书全面介入。教考真正分离的考试方法以及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使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澳大利亚taFe职业教育采取“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taFe学院只负责教学培训,而教育考试由各州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成立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负责。这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权威性、有效性。

“教考分离”的考试方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更能客观地评价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我国职业教育考试主要由职业学校自身实施,学校既负责教,又负责考,教师既是“教练”又是“裁判”,学生课程考核合格与否基本上就是由教师说了算,不能体现教学质量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此外,仅由学校制定考核标准很难符合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达到企业聘用人才的相关标准。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第三方“认证方式很有必要。学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授课和培训,考核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来组织实施,考试内容根据行业从业资格需求设计。

(六)发挥考试的监督机制,规范职业教育“输出门槛”,严格实行“双证书”制度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思考

目前中职教育的规模已经走出困境,短短几年中职规模与普通高中齐平,但是中职教学的质量却令人担忧,提高中职教学质量是中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面临的紧迫任务。怎样才能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呢?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必须注意内涵发展,加强内部管理,深化内部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然而,将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为确保中职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就必须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国家对中职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要求,其质量目标核心内容是把“毕业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胜任工作岗位要求,顺利实现就业”作为衡量中职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们就应该按照这个指标,建立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

一、建立中职教学质量体系

影响中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因素有:生源素质、教师队伍、专业定位、教学计划、教育管理和评价等,中职学校可以从上述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质量目标,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标

准。而从学生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来看,中职院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基本的教育质量体系。

1.基础知识方面

学生较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获得中职毕业(结业)证书。

2.基本技能方面

学生较熟练掌握所学的基本技能,获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

3.基本素养方面

学生了解就业的相关知识,如礼仪、应聘、法律、安全、生活的常识;具备就业的基本能力,如普通话、交际能力、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等;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道德规范方面

学生具备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就业应具有的职业道德规范。

5.就业与升学方面

学生根据自愿升学或就业,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学校升学与就业率高。

二、建立中职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质量体系,建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体系,才能保证中职教育质量。

1.中职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应该在国家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中职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价机制体制,分工合作对中职教育质量体系的上述五个方面进行综合监测和评价。

2.对基础知识的监测和评价应该采用同普通中学一样的方

式,由各级教科所组织实施,定期按照中职教学大纲标准进行质量监测和评价。保证中职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达到毕业水准。

3.对基本技能方面的监测和评价应该由具备检测专业技能资格的人员对学生逐项考核检测,达到行业标准,方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在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方面由学校学生主管部门严格考

查、考核,使其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规范。

三、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的措施

加强中职教学质量监测是国家、地方和中职学校的共同责任,应当分工负责、互相协调,做好工作。做好中职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监测。

1.加强中职教学过程的监测

正常的教学秩序、完美的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应当根据目前中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加强监测。

(1)现在有些学校随意缩短文化课教学时间,节约教学成本,还美其名曰:“加强实习。”其实是减少了学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时间,其后果是学生该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没有学到手,有些中职学生成了新“文盲”;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规定学校开学、放假时间,加强检查,明确规定各个专业应开设的课程及其课时数,明确实习的时间长短。

(2)有些教师不认真履行职责,课堂上应付,不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教学,而是用吹牛谈天消磨宝贵时间。不认真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而是埋怨学生基础差、无法实施教学,致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上课玩手机、打电话成了常态。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教学常规检查,走进课堂,督促检查,对违纪师生批评教育。

(3)有些学校专业技能课无师资、无场地、无设备或虽有但不能满足教学必须。其后果是学生毕业不具备专业必需技能,难以适应工作。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当按照专业配备教师,建立规范场地、购置满足教学必须的设备,如若不达标,就不能招生,取消办学资格。

(4)有些学校追求办学经济效益最大化,随意延长学生实习时间,有些实习期达到一年以上,甚至有的入学缴费后几周就派出实习,实际上是为学校打工赚钱。也没有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其后果是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学业水平完全不达标,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国家应该明确中职各专业的实习时间,禁止随意延长实习时间,中职院校应配足实习指导教师,并排到学生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指导。

2.加强对教学结果的监测

(1)有些学校的各种考试检测流于形式,课程结业、学业水平、技能测试不按教学目标、技能等级标准要求,降低标准,迎合学生,考场上作弊成为常态,其后果是想学、好学者没劲,有文凭没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国家应制定中职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地方的教学质量检测部门组织统一的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

(2)有些学校滥发毕业文凭,由于中职生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业水平没有国家的统一测试,都是学校自测,因而有些学校发文凭的标准是缴没缴清学杂费。其后果是学生有文凭,没有符合标准的水平。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中职的文化基础课应该由国家制定标准,地方统一进行考试。专业技能也应如此,统一测试,学生的品德行为、职业道德经学校和实习单位考核,经过考试、检测,合格者才能发给毕业文凭。

(3)有些学校忽视学生毕业后的跟踪服务、就业指导、工作状况和发展状态,因而也不知道自己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如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学校应该对毕业生进行3~5年的跟踪服务,解

决学生就业或创业上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上的表现情况,为学校课程改革、教法改革提供

经验。

(4)有些地方还没有对中职学校的办学资质进行评估,也没有进行规范办学的检查,或者没有对不合格的、不规范的办学行为督促整改。其后果是使中职办学声誉严重受损,威胁到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解决此问题的措施是:各地应该进行严格的中职办学资质的审查,不合格者坚决取消办学资格,停止招生。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定期对中职学校办学行为进行评估,对不规范办学行为限期整改,严重者限制招生,对规范办学优秀学校大力表彰奖励。

只有这样,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对中职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才能使中职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教学有目标,才有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和动力。才能保证中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业成就教学评价能力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academicachievementtraditionalevaluationmethods

toadapttoVocationalCurriculumReform

LiLi

(CollegeofBiologicalengineering,wuhaninstituteofechnology,wuhan,Hubei430073)

abstractaction-orientedreformofvocationaleducationmustcompletetheappropriateevaluationmethodsofacademicachievement,frommultiplesubjectsonavarietyofobjectsfrommultipledimensionstoevaluatethediversityofteachingobjectives.traditionalevaluationofitscontentclearly,representative,thesameconditions,themethodischaracterizedbymature,occupiesanimportantseatinthenewevaluationmethods,butmustalsofocusonteachingobjectivesinthetestdesigncapabilities,especiallywhenthetestprofessionalcompetencegoal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academicachievement;teachingevaluation;operationaltest;pencilandpapertest;abilityteachingobjectives

在高职院校国家示范专业和骨干专业建设期间,各专业大力推进了高职课程改革,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成为高职教学的主导方向。在教学方式改革的同时,教学评价必须同步进行,以便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结果的真实情况,这样才能确定教师的教学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教学结果,并且能及时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对今后的教学进行完善和改进,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国家示范专业的核心课程,微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配合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设计了整套的评价方式,首先改革了学业成就传统评价方式。

1什么是学业成就传统评价

1.1学业成就传统评价的含义

学业成就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学习内容,对学生在这个阶段内所完成的学习结果进行的一个评价和考量。它评价的内容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不仅代表了一个教师的讲授经验和教学质量,对于学校也是在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衡量标准。

对学业成就的评价大体可划分为传统评价和替代性评价(或称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两类评价方式。其中学业成就的传统评价主要采用操作测试和纸笔测试方法,这样可以测出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成果。

1.2学业成就评价的意义

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在教师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以此来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从而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学生的学习状况,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于更好地因材施教和做出正确的指导改正,为今后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机。

2为什么要保持学业成就传统评价方式

高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必须配套相应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方式,由多个主体从多个维度对多种对象评价其多元化教学目标。学业成就传统评价的特点,使得即使在高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方向下,传统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仍然是教学评价重要的组成部分。

(1)评价内容范围的明确性。学业成就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测量与评价。包括特定的知识和学习经验。(2)评价的内容可反映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程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评价的内容要和检测的目的一致,要符合教学目标,还要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不仅可以测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评价条件具有同一性。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公正性,对每个学生所进行测试的材料要一致,而且评价时间都是在统一的学习阶段内,这样才能更好地评价出每个学生在这个学习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4)评价方法相对成熟。在学业成就评价进展的过程中,评价的方法在理论的基础上已经非常完善和丰富了,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也齐全,应用在教育实践中十分广泛和深入。

3学业成就传统评价方式如何适应高职课程改革

高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以技能目标为中心,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终极目的。

高职课程改革,将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落实、贯穿于各门具体课程中。职业教育目标总体,一是传授职业技能,即那些能够使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专业技能与常规技能;二是使教育对象适应职业领域和商业领域中对职业技能的灵活性要求,与市场上的需要同步发展;三是使教育对象为职业进修和深造培训做好准备工作;四是培养和促进学员的独立生存的技能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也就是说,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外,都应包含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配合高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多元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式也应从知识、技能和能力多维度进行,对结果和过程等多个对象进行评价,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将教师评价作为主体,辅之以学生自主评价和同伴评价,增加企业指导教师评价。

综合职业能力应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几方面。评价能力目标达成的程度,通常更多采用替代性评价,但是在传统操作测试和纸笔测试中也应该得到体现。笔者在微生物技术课程评价设计中保留了传统操作测试和纸笔测试方式,但是进行了重新设计,使操作测试和纸笔测试能更好适应高职课程改革,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在此列举一二,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3.1对于专业能力教学目标的操作测试的设计

专业能力指的是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之上能够有针对性地、恰当地、有一定方法地、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和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结果做出判断的能力。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是合理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个人能力指的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能够了解、思考和判断自己在家庭、工作和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发展机遇、需求和局限性的能力,能够展开自身的天赋并掌握和发展自身的人生计划的能力。这包括个人的特性如独立性、判断能力、自信心、可靠性、责任心等。尤其包括慎重考虑过的人生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能力所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所应该具备的行为能力,是劳动者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环境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能力的要求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强调了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规范性。

对于个人能力、社会能力教学目标的衡量则主要采用的是替代性评价,在学习工作项目的实施中进行测量或评价,具体指标以及测量方式当另文论述。

在专业能力教学目标的操作测试的设计中,可以通过单项技能操作的评分标准中增加对专业能力的观察和评判点的方式,指导学生注重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对微生物技术传统操作测试试题的评分标准进行了改革实践。

以“操作试题1:用油镜观察曲霉的顶囊(限时3分钟)”为例,在评价标准中增加了第一步寻找工位操作的评分点,要求能“看清题目,认识所需器材,找到考试工位”,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根据工位上摆放的器材辨识考核工位。在第五步由低倍镜转换高倍镜操作中,增加了“转换受阻时能调整载物台”评分点,并设置镜头转换受阻情景,为考生提供稍厚的永久装片,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专业能力。

3.2对于专业能力教学目标的笔纸测试的设计

笔者在微生物技术传统笔纸测试方式中,通过设计开放式的综合题目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

例如设计的笔试试题“有两种试管斜面分别培养的是大肠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t),但是标签没有了。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分清楚这两个菌。(5分)”中,通过提出让学生分辨两种细菌的工作任务,考查学生是否有能力应用用两种细菌结构不同的专业知识和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专业技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对结果做出判断。

另外,为了考查学生能否在掌握微生物限度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应用并分析结果做出判断,设计了情景如下的笔试试题:“有报道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环境科学专家查尔斯·格尔巴在对美国几大城市的100多间办公室进行检测后发现,无论是电脑、电话等办公用品还是钱包、零食等个人用品都会成为细菌的安乐窝,办公桌面细菌平均密度甚至比公用卫生间的马桶垫圈还要高400倍。如果不相信,要对你的钱包中每平方厘米范围内内拥有的细菌数目进行检测,应该怎样操作?若给定制备好的计数平板琼脂培养基200毫升和各种无菌器材,请简述操作步骤。(提示:可以用湿润无菌滤纸取样)检测结果如下图(在此省略图),空白对照无菌,请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10分)”,考查学生是否能具有迁移能力。

总之,传统的操作测试和纸笔测试方法对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时间内的学习成效所进行的测量和评价,衡量了是否实现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通过测试题的有效设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专业能力的评价。

课题项目: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微生物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08YJ293)

参考文献

[1]庞世俊,王春丽,张磊.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中的职业能力评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

[2]魏焕成.高职高专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目标体系与方式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8

论文摘要:高校逐年扩招,生源逐年减少,高等职业院校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带来生存危机,迫使提高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毕业生的质量,依赖于学院的教学质量,最终由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决定。因此,学院必须采取措施实施教学质量测评,优胜劣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1教师质量测评的必要性

1.师资现状

高职院校紧跟扩招的潮流,盲目过度扩张,教学条件逐渐不堪重负,师资力量是最突出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从重点院校引进刚毕业的研究生;从企业引进技术人员;从本科院校外聘等途径补充了师资。

1.2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该如何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什么职业层次?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高职教育理念来组织教学。从目前教学情况的督导情况分析,教学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1)来源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和本科院校聘请的兼课教师接受的是本科学科式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系统化,轻视能力整体化;2)来源于企业的技术人员,技术上不可挑剔,语言的表述较欠缺,基本采用中职按步就班式的技能培养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教学目标不明确、混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脱节;4)教学情境设计未体现高职教育特点。传统的按教材章节讲授,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授式教学,把知识性的内容牵强的设计成工作任务单等等;5)教学效果不明显。课程结束,往往学生感觉没学到技能,教师觉得自己很努力很认真的教学,埋怨学生主动性差,没按要求去完成任务,学生埋怨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加深教与学之间矛盾。

2教师质量测评体系设计

从师资现状及教学现状来看,教育理念及教学过程与高职教育特点大相径庭,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全面提高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2.1质量测评体系框架构建

为了比较全面和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学部门、教研室及学生的座谈和问卷调研,设计了以学生、教研室及教学管理部门等三方面的测评:1)学生从技能及知识的收获(教师的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2)教研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等方面评价;3)部门教学管理人员从教学成果等方面评价。

2.2质量测评指标设计

1)学生评教。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重点是学生通月十该门课获得了叨陛取哑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效果。设计原则是测评指标及测评内容简练,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每项测评指标,得出比较客观的测评结果(表1)。

2)教研室测评。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及教学态度等六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学院采取了说课和讲课的方.式来锻炼教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的乡巴漫,如何进行有效的、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晴境断十等(表2)。

3)教学管理部门测评。主要从科研成果、团队协作、工作纪律等三个方面测评教师的教学质量(表3)。

2.3综合评价

通过指标,学生测评分占60%,教研室测评分占30%,教学管理部门测评分占10%,算出教师质量测评综合分,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聘职称及教学质量奖的主要依据。

3教师质量测评实施

测评实施依赖于网络管理平台,学生测评抽样比例为50%,抽取奇数或偶数学号,不对外公开,消除学生因担心任课教师而不客观评价的想法,直接从网络平台给参加测评学生发测评通知,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测评。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9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问题;措施

1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作用

职业病危害将会给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所以,重视并落实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1]。通过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促使相关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走上一条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方面能够较大程度丰富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为职业安全卫生工作开展及改善指明前进的方向,总而言之,职业危害评价工作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作用。

现阶段,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及法规的要求对职业病危害因素予以评价的工作中,尚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基于这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总结解决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2职业病常见危害因素及其检测问题

2.1粉尘尘肺病的发生和工作环境中的粉尘中含有的游离Sio2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应对工作环境中(空气)的粉尘游离Sio2水平进行准确测定[2]。现阶段,相关测定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个是焦磷酸法,另一个是红外光谱测定法。上述两种方法全部需要采集工作环境中的降尘样品,考虑到工人有可能采用流动作业方式(即工作地点超过2个),所以,降尘样品的代表性很难把握,有可能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失真或者不具参考性。

2.2噪声声音以波动形式传播,因而其强弱容易受到阻碍物体的影响,所以,若想获得更加准确的噪声检测结果,在检测过程中应使噪声检测仪器与人体保持尽可能近的距离,以消除障碍物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的噪声检测设备在应用时大多和人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毫无疑问,这将会给噪声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2.3振动在职业危害评价工作中,振动参数的测量及其评价仍然属于薄弱环节,有关手传振动以及全身振动参数的检测工作几乎处于尚未开展阶段,对振动予以评价时,仅仅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是否设置相应防护装置进行定性的评价,至于真实防护效果,相关工人的接振强度等指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因为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检测结果,所以,很难甚至无法给出定量评价[3]。

3提高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措施

3.1粉尘中游离Sio2含量测定在测定过程中,如果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应用以滤膜样品的X线衍射分析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测定方法,一方面能够大幅减少样品采集环节的麻烦,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分析环节的误差。如不得不采用降尘样品予以分析的情况下,应分别采集工作人员1个工作日内常规接触的不同工作环境下的降尘样品,再结合工作环境中各种粉尘的实际浓度以及工作人员的滞留时间,计算出1个工作天内工作人员对各种粉尘的具体接触量,接着基于具体接触量的成分比例,选取适量的相关降尘样品予以恰当混合,确保样品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最后针对混合样品中的游离Sio2实际含量予以测定[4]。

3.2噪声个体检测仪器的购买为有效处理好噪声个体接触强度检测工作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在选购相关设备的过程中,应要求制造企业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工作人员的佩带问题,提供便于随身佩带的附件配件,尽量缩短设备和人体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障碍物等可能给检测工作及结果带来的不利影响。

3.3振动检测及评价在振动的检测及评价工作中,国家及行业应重视并落实关于手传振动以及全身振动的检测工作,为其制定量化且可操作的参数。另外,应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明确相关标准,由定性评价转变为定量评价,不仅要评价防护装置的真实防护效果,而且要有效解决相关工人的接振强度等指标的制定以及评价工作,从而保证该项检测工作的实际质量。

4职业病危害服务机构的规范措施

4.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应针对职业卫生服务人员,为其建立相应的技能培训制度,并予以不断完善,与此同时,可参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的管理制度,对从事职业卫生评价以及检测的工作人员予以系统的、规范的继续教育培训以及考核,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进而推动整个职业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高速发展[5]。

4.2优化评价机构模式对过去沿用的评价机构模式予以积极改革,即实现评价与检测的有机分离。严格遵循相关标准建立一批具有独立运营特点的检测室,专门负责各家评价机构的样品的检测。该做法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如:大幅削减评价机构实际需要的投资以及运营成本,推动职业卫生服务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高相关装置的使用率,降低企业在该领域的支出,不仅如此,还能有效规避某些实验室由于自身实操水平有限而导致的检测结果不精准问题。

5结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国家开始愈加重视职业安全卫生监管工作,在此背景下,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职业病安全卫生评技术服务构,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仅要为所服务的企业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价及检测报告,且需要指导企业如何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职业病危害问题,最大程度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勇奇.基于生命周期的职业病危害评价项目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宫吴健,阴旅宁,兰亚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要点与问题分析[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1,01:73-75.

[3]张霞,吴世达,陈健,等.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化工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方法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1,01:43-46.

大学生职业测评结果篇10

一、传统的干部考核

该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干部考核一直是借鉴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标准,在考核方法上,一直采用“德、能、勤、绩、廉、学”的考核标准,把领导干部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进行评价。由集团公司领导、机关中层管理人员、基层中层管理人员、机关党支部四个群体进行测评。测评结果按照以下权重换算:集团公司领导占35%、机关部门负责人占20%、所属单位负责人占30%、机关党支部测评结果占15%。机关部门负责人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考核:一是采取现场测评的方式进行考核。所有机关部门正职负责人、主持工作的副职全部上台述职,其他副职按25%的比例由电脑随机抽取。参加测评人员对受测评人员进行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评定。二是机关各党支部组织召开年度测评会,部门员工采用现场投票的方式,对本支部的机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测评。参加测评的人员面广,测评结果也相对公正,为大家所认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专业化要求的提高,原有评价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集中表现在标准过于单一,过于模糊,无法量化,不能全面、公正、客观地反映干部的潜力与工作业绩,无法与薪酬激励机制挂钩。

二、现代绩效考核

现代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在一个时期内的工作好坏的评价,是针对企业中每个员工所承担的工作,应用各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员工行为的实际效果及其对企业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更是企业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将个体的绩效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将企业的战略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其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笔者所在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是从去年开始的,考核内容采用Kpi(关键业绩指标)方法进行设置,刚实行的时候自成体系,分为素质指标与业绩指标,其中素质指标占20%,业绩指标占80%。第一年试行的结果,发现有一些地方不尽人意,经过对测评结果的仔细调查与分析,发现主要是参加测评的人员总量太小,权重分配不太合理。由此看来绩效考核与干部考核各有利弊,如果将二者有机结合,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绩效考核指标是量化的指标,而干部考核的结果却是优秀、称职、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如何将干部考核的结果量化是该项工作的瓶颈。

三、量化干部考核结果

该企业在干部考核时运用的四个评价层次中有三个评价层次采用的是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项指标,而在党支部测评中所使用的指标为德、能、勤、绩、廉、学,这六个母项下分别有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子项,所以首先要将党支部的测评指标转化为与前三个层次相同的指标。经过长期的思考,笔者将德、能、勤、绩、廉、学六个母项赋予权重,其中德占20%,能占25%,勤占15%,因为考虑到绩方面主要由绩效考核体现,所以绩只赋予了10%的权重,廉占20%,学占10%,然后再将所得票数除以总票数乘以权数换算成百分数,从而将党支部的测评结果转化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与不称职四项指标。随后再将前三个层次的得票数也换算成百分数,再将四个层次的百分数进行累加,再给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赋予100、95、85、70的权数,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一个具体的数值,终于成功地把干部考核结果进行了量化。

四、干部考核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

将绩效考核中的原有的素质指标中的具体内容取消,仅保留其名称,具体内容由干部考核的结果取而代之,且权重由原来的20%升为30%,而业绩指标的权重由原来的80%降至70%,将2012年与2011年的测评结果按此方法进行测算,发现干部考核结果运用于绩效考核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起到意想不到的修正效果,以前绩效考核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经过干部考核结果的修改,得到的有效的改善,从而使最终的测评结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保证了绩效考核工作在国有企业的有序推进。

五、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方面建立健全干部绩效档案,可以应用到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任用、干部教育、干部监督等干部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干部科学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用数据说话,让管理的艺术更加科学”。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后备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对考核中达不到优秀的分数的,一般不列为后备干部,在后备干部动态管理中,对经考核达不到称职以上等次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主要包括推荐酝酿、考察和任用阶段。在推荐酝酿阶段,建立考核结果与民主推荐干部相结合的制度,考核结果不突出,或群众对干部实绩认可度较低的干部,不作为人选;在考察阶段,将考核结果引入干部考察结果,加大考核结果在考察中的分量,运用考核结果分析干部德才素质,增强考察人员分析干部实绩的能力;在任用环节,建立“从考核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制度,把考核结果作为调整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对领导干部绩效进行分析,找出其不足点,从而了解干部教育工作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同时,通过分析个人考核结果情况,安排调训或提出自主选学培训建议,实现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绩平平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存在问题倾向的,进行警示;发现问题的,及时纠正。形成能力与业绩并重的用人向导。为干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