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检测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7:19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材料检测;数据处理

1.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优点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包括收样、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对整个采集过程的监督出具报告等各个方面,和传统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相比,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展开工作有以下优点

1.1收样

在收样阶段,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整个检测工作具有系统性,整个工作处于有效的工作状态下,在进行材料收样时,对各个检测材料可以进行自主编号,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号码的唯一性,避免因号码重复带来检测数据的混乱。

1.2数据采集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时,我们可以采用数据采集仪或者相类似的数据采集设备,这类采集设备精度高,采集数据密集有效,能保证采集数据的真实性。

1.3数据处理

进过计算机数据采集后,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由于计算机系统自身的特点,可以科学严谨的确定数据的规律性,并且能够大大节省数据处理时间,还能够避免随意改动的现象的出现。

1.4监督过程

通过引入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材料检测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计算机具有实时拍摄及存盘的功能,在检测过程中或者检测审查过程中可以及时的发现检测问题,对整个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的追踪。

1.5出具报告

在进行材料检测时,要出具相关的检测报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省了工作的时间,可以通过相关的计算机检测系统整理处理过的结果,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检测报告,并且能够保证检测报告编写的统一性规范性。

2.计算机系统的主要内容

2.1软件系统

软件设计原则:在进行软件设计时,应该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在进行材料检测时需要检测什么内容直接选用不同的检测模块即可,要保证操作简单、尽量减少数据的输入但同时必须保证数据检测的全面。系统管理人员在进行系统维护时仅需要对该维护的管理模块进行处理,无需专业人员的帮助。

软件组成:软件的基本组成应该包括建材检测(试验)子系统、网上办公模块、业务管理模块、仪器设备管理模块、联系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五大部分。建材检测系统是在传统的检测工作上进行的优化处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控制模块,收样模块,一般是由收养人员下达的拥有相应数据的委托单,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进行材料检测。收费模块是根据检测工作量的大小自动机计算检测费用并依靠计算机技术记录在数据库中。计算模块是根据采集的检测数据通过数据处理运算,得出检测报告。负责模块是检测负责人对检测的数据结果进行审核的过程。报告模块就是检测数据报告书的生成。

2.2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结构

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影响。每个子系统都有数据输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检测结果输出模块、数据库、查询模块等组成。对于建筑材料来说,检测的内容众多,常见的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的水灰比、钢筋原材、钢筋的焊接、混凝土的外加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水泥的质量等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先进的科技水平的推进,建筑材料的检测数据系统也相应的发生改变,需要对检测的指标和检测内容进行升级。

2.3数据处理模块

数据处理是整个材料检测中的关键一环,数据处理模块包括众多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应该具有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数据判断并生成检测报告的功能。数据处理模块的大小、复杂程度完全取决于子系统,一个数据处理模块应该有若干个检测数据分项和一个总体评价模块组成。

2.4数据库的建立与查询

每一个数据管理系统都有自己的数据库,这些程序可以置放于应用程序之中,利用Dir函数来判别是否生成数据库,这种方式便于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程序的修改调试,便于用户操作使用。按照材料检测的周期的长短及数据的来源可以将数据库分为两类:

原始记录数据库,这类数据库一般仅储存原始的检测数据,这种类型的材料检测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而且又是需要分阶段编写检测报告。当第一次检测结束后出具初次的检测结果,通过追踪检测对检测过程进行数据补充,补充数据结果后再出具检测报告。在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都要分阶段的出示检测报告。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通过数据处理模块得出检测报告并打印检测报告,这种检测的优点是处理的数据是原始的数据记录,对以后的数据修改和补充提供依据,这种数据处理方式的缺点是数据存储量过大,按材料检测结果结论进行查询和统计较为困难.

(2)检测结果数据库,这类数据检测的周期一般比较短,检测处理后可以直接得出检测结果报告,并且仅存储检测结果,许多建筑材料的检测都是这种数据存储结果,这种检测方式易于查找结果,但是原始的数据未能保存,不能查看原始数据。

2.5建筑材料自动化检测系统试验机

自动控制模块主要是根据实验的方法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设备控制机进行自动控制,通过对设备控制机指令的控制,使整个试验检测按照预定的动作及试验流程完成实验。如自动控制系统下达开机、加载、加载速度和大小、卸载等命令。

3.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计算机技术在建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推广,对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经济效益等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技术在混凝土检测中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有些软件能够对整个建筑材料的检测进行实验控制并能出具相应的检测报告书。这些系统包括了建筑行业实验室所检测的所有检测项目,系统包括检测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分析、检测结果的输出和报表生成等软件。并且能够在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可以方便管理人员统计查询,不仅可以给实验管理人员提供试验计划参考,还能够统计实验数据,为管理者提供控制依据,另外通过对建筑材料检测结果数据库的建立,方便建筑主管部门进行工程质量审核监督。

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最少的物料浪费设计出合格的混凝土。目前开发并且已经在实验检测中应用的计算系统包括:实验数据采集、实验数据分析、系统查询、数据库建立、实验步骤控制等模块,实现了混凝土试块、砂浆试块、水泥强度、钢筋材质、钢筋焊接、小砌块、混凝土的回弹模量、混凝土配合比、砂浆配合比、混凝土水灰比、各种防水材料、涂料、pVC管、开关插座等常用建材的项目数据的网上委托检测,网上支付,实验过程中能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不需要人工干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实验成本。

4.结束语

建筑材料检测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建材质量检测的效率,并保证整个检测工作的准确合理。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检测报告生成等的自动化,并能对检测结果进行数字化管理与网上传输,方便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测与审核,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华夏,陈超核,陈奕柏.建筑材料检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建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2):104-107.

[2]李兰友,庄国瑜,秦卫光.VisualBasic:绘图与图像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90.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2

1系统设计与原则

1.1系统流程设计。

在对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进行设计时,要符合一定流程,还要保证系统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在检测的过程中,要将pH值试验流程转换为计算机逻辑流程,要合理确定系统数据结构。棉纺织品pH值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的工作流程包括:账户登陆、样品信息输入、试验检测、数据录入、结果输出。在对系统流程进行设计时,要做好业务流程模块的优化工作,要注意模块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主模块。棉纺织品pH值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是以pH值检验为主模块,所以,在对系统流程进行设计时,要保证检测模块功能的正常发挥,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设计人员要合理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提高数据查找的方便性。

1.2系统模块关系设计。

在对系统模块进行设计时,要处理好模块之间的关系,试验系统是由用户登录模块、主操作模块以及子窗体模块构成的,其中用户登录模块主要是对操作人员的身份进行识别,操作人员需要输入正确的账号与密码;主操作模块主要是执行pH值检测任务;三个子窗体模块主要是执行文本框、命令按钮以及下拉列表操作的控件,不同的窗体模块执行的是不同的任务,并且有着不同的操作步骤。

1.3功能设计。

在对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时,要保证系统功能的完善性,系统需要具备的功能包括取样、试验、计算、辅助评判以及打印记录等,系统要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存储。在取样时,要对样品信息进行记录,在取样的各个阶段,要将取样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后期查找、使用。试验功能是系统的主要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数据录入、保存以及自动生成功能的正常发挥。试验功能可以对试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计算,其工作效率比较高,而且出现差错的概率比较低。数据处理也是系统重要的功能,其需要与《国家纺织品安全规范》中pH值的大小进行比对,并自动生成检测的报告,并将这一试验报告打印出来。

2开发工具

2.1开发语言的选择。

本课题选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VisualBasic6.0(以下简称VB)编写前台辅助试验系统。VB具备自身开发环境,可打包制成安装盘并生成可执行文件,打包后不依赖VB开发软件而独立运行,对计算机要求低;VB拥有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可轻松使用aDo,RDo,Dao实现多种数据库的访问与连接。

2.2数据库的选择。

本课题所开发的应用软件程序为用户与计算机交互界面,利用前台应用软件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查找、添加、删除及存储操作。access2003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一种小型关系数据库,其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面向对象采用事件驱动机制的新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使数据库的运用更加灵活。

2.3系统界面。

系统界面的开发对系统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好样品信息的记录工作,还要做好数据的保存工作。在系统登录界面中,操作部分是由登陆、清空以及退出这三个命令按钮构成的,如果这三个按钮出现问题,则可能无法运行系统。样品信息登记完成后,还需要将样品按照标准的尺寸进行制备,要将其统一装在烧瓶中,并一一编号。这项操作对后期样品烧瓶的查找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编号错误或者重复,会影响检测的结果。pH值试验报告生成界面包含三个标签控件和一个命令控件。标签按钮分别用来显示试验样品的编号、样品名称和测试人员姓名,命令按钮用来输出数据库信息并将其写入excel文件。

3系统运行结果

3.1减少报告编制人员判断失误。

应用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可以减少报告编制人员出现判断失误的次数,根据《国家纺织品安全规范》对棉纺织品pH值的要求以及安全范围,可以对样品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剔除。一般B类纺织品的pH值范围在4.0~8.5之间,C类纺织品pH值不能超过9.0,如果样品的pH值小于4.0,报告显示为红色,pH值在4.0~8.5,则报告显示为黑色,pH值在8.5~9.0之间,报告显示为蓝色,而pH值大于9.0,报告也显示为红色,更加这一标准,可以准确的判断产品是否合格。

3.2杜绝试验人员计算失误。

应用该系统有效降低了pH值检测的误差,其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具有自动计算与查找的功能,可以避免出现人为失误,有效保证了pH值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3提高工作效率。

应用棉纺织品pH值计算机辅助试验系统,有效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可以根据设定任务的要求,自行查找出烧瓶对应的样品编号,这种工作方式查找的时间不超过20s,而人工查找一般需要4~7min,差距比较大。

3.4节约办公用纸。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

1引言

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十分广泛,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品买卖、社交以及娱乐,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甚至能够危及到国家安全的机密信息也在计算机网络中沟通流动,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影响着社会各个层次、各个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会严重制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随着网络专家的不懈努力,找到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弥补防火墙的不足,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检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入侵检测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2.1定义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是一种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简称iDS)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入侵检测系统(iDS)可以被定义为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相应处理的系统。包括系统外部的入侵和内部用户的非授权行为,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入侵后,会及时作出响应,包括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和报警等。入侵检测技术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2.2分类

(1)按照检测时间分类:入侵检测按检测的时间可分为实时入侵检测和事后入侵检测两种;(2)按照分析方法分类:入侵检测按照检测分析方法一般被分为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两大类;(3)按照数据来源分类:入侵检测依据待分析的数据来源通常可分为基于主机的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检测系统两类;(4)按照系统结构分类:入侵检测按系统结构的划分可分为集中式入侵检测和分布式入侵检测两种;(5)按照工作方式分类:入侵检测按照工作方式的区别可分为离线检测和在线检测两种。

2.3工作流程

入侵检测技术的工作流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步骤:(1)信息收集:信息收集是入侵检测的第一步,信息收集的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行为和状态。收集信息的工作是由放置在不同网段的传感器或不同主机的来完成,包括非正常的目录和文件改变、非正常的程序执行以及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网络流量的信息。(2)信息分析:收集到的有关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等信息,被送到检测引擎,检测引擎驻留在传感器中,一般通过3种技术手段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和模式匹配。其中模式匹配和统计分析用于实时的入侵检测,而完整性分析则用于事后的检测分析。当检测到某种误用模式时,就会产生一个告警并发送给控制台。(3)问题处理:控制台收到告警后,会按照告警产生预先定义的响应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是重新配置路由器或防火墙、终止进程、切断连接、改变文件属性,也可以只是简单的告警。识别告警的方法主要有:活动特征、告警特征和用户特征。

3应用安全

入侵检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两个方面。

3.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把主机作为对计算机的重点检测对象,对主机进行入侵检测的设置,根据主机的运行情况来判断并检测主机是否出现了受到攻击的行为。主机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全面实时地监控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操作行为,当网络出现网络异常情况时会进行预警,全面及时地保护网络安全。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攻击行为是否成功进行判断,并为主机作出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基于主机分入侵检测系统还可以对文件访问、文件执行等指定的特定的系统部位进行监控。

3.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又被称为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在检测设置时无需在主机上进行安装,并且可以设置多个安全点,能够同时对多个网络通信进行监控,因此有着检测成本相对较低、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计算机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受到的攻击,并及时向检测系统发送检测结果报告,提高发现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的速度,方便快捷,并且大大缩短了计算机受到网络攻击的时间。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由于采取对计算机的多处网络安全点和网络通信进行监控和观察,并且安装方便,因此检测效果高;监测系统一旦发现问题之后,可以直接利用网络进行报告,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做出快捷地反应和解决措施,提高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检测技术的水平和检测效率,确保了计算机在安全网络环境下的正常运行,为计算机用户带来了便利。

4存在问题

4.1入侵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国内在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在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入侵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如果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相对落后的话,当比较复杂高级的计算机网络入侵行为发生时,入侵检测技术是难以有效地解决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的。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对于网络安全的依赖性比较高,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安全检测存在局限性,在相同的网段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局部检测与分析,一旦计算机网络系统处于不同的网段,其检测的全面性与有效性是难以保证的,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检测技术仍然有待提高,其存在的局限性与不完整性是非常明显。

4.2入侵检测技术方式单一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采取的方式是特征检测,特征检测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比较简单的入侵攻击行为,在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构架下的检测效果很好,对异构系统以及大规模的网络监控就显得力不从心。当出现比较复杂的入侵行为时,入侵检测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分析时间,这时入侵特征检测就无法发挥作用。另外,当入侵检测系统对网络系统进行监控时,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分析数据,分析数据会对系统性能造成较大压力。

4.3入侵检测技术加密处理困难

(1)计算机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在处理会话过程的加密问题上有很大的困难,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个问题会越来越突出。(2)入侵检测系统自身无法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阻断,必须通过计算机内部防火墙的联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完成入侵检测,自身的功能存在缺陷明显,作用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3)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触及到用户越来越多的隐私,因而计算机内存储的网络数据也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在计算机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系统自身无法完成对计算机系统的全面检测,检测技术并不能保证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加之网络检测需要同计算机内部防火墙联合,这样便会对计算机内部网络数据造成一定的暴露,不能对其做到科学全面的加密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用户的个人隐私造成威胁。

5发展趋势

5.1分布式入侵检测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传统的入侵检测技术缺乏协同并且过于单一,在应对高级复杂的网络安全入侵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分布式的协作机制就显得更有优势。分布式入侵检测核心的技术体现在全局的入侵信息提取与多个入侵检测协同处理,主要体现在收集数据、入侵信息的分析和及时的自动响应等方面。它在系统资源方面的优势远大于别的方式,将是将来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5.2智能化入侵检测

目前的安全入侵方式越来越智能化和多样化,因此入侵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也变得顺理成章。智能化入侵检测技术包含了模糊技术、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免疫原理等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识别与分析入侵威胁因素,提高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水平。智能化入侵检测可以将入侵的特点更具有广泛识别性和辨识性,因此可以在解决出现的故障时,识别和隔离可疑攻击,并不干涉正常运行的程序,以确保计算机的运行效率。

5.3一体化全方位防御方案

根据目前的网络安全入侵情况来看,入侵方式越来越智能化和多样化,仅仅某一方面的入侵检测方式很难应对,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很可能实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样入侵检测的结果将会更加全面和科学准确,打造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平台,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资源,增强入侵检测的可靠性,全方位地确保计算机的网络安全。

6结语

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入侵检测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解决入侵威胁,对保护网络安全的作用十分重要。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必需正视自己在入侵检测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研究力度,提升我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水平,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毛晓仙.试论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63+65.

[2]唐锐.基于频繁模式的离群点挖掘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3.

[3]宋彦京.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与技术措施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51-52.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4

关键字:血液集中化检测;采供血机构;血液放行;应急采供血;血液调配;数据安全性

集中化检测的优点是血液中心或较大的中心血站将检测的优势惠及其它中心血站或分站,提高血液集中化检测区域的血液检测技术水平,确保血液质量。我国2006年卫生部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行政部门应当统一规划、设置集中化检测实验室,并逐步实施”。血液中心与来宾血站自2007

年底开始进行血液集中检测模式的探讨,经过多年实践,效果良好,现将血液集中化检测情况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协商统一双方认可的材料,如操作规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血液标本的标识和送检相关要求等,。

1.2通过传真方式、虚拟网络技术应用及纸质报告同步应用血液检测报告。

1.3统计血液集中化检测后,参与单位之间稀有血型血液及血小板调配情况。

1.4统计突发事件在集中化检测单位之间少量血液调配情况以及非集中化检测单位间调配情况比对分析。

2结果

2.1开展集中化检测后,各单位需要统一的材料有:血液管理系统的条码升级、血液管理系统的报告格式、血液样本采集留样模式、血样的运输和保存、血样的抗凝剂、血样采集、运输和保存等操作规程。

2.2血液中集化检测的检测报告方式有:被集中检测单位通过电话传真方式接收纸质报告单,然后通过虚拟网络技术把血液管理信息中的报告直接通过加密技术传输到来宾和河池中心血站的血液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下载电子报告到本地血液管理系统,由血液管理进行合格血液的放行,纸质原件报告单第二天送样人员签收带回单位存档。

2.3血液集中化检测后,随机统计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

心之间稀有血型及血小板血液制剂的调配应用情况,见表1

2.4血液集中化检测后,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因采集计划原因,采集血液库存过量,需要血站之间帮助调配使用情况统计分析,见表2

2.5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等地区因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应急少量血液调配情况统计分析,见表3

三讨论

在开展集中化检测之前,双方为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报告使用的及时性,需要沟通统一相关的材料是非常必要的。集中化检测管理模式可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布局、合理调配,在统一血液信心网络化管理、统一核酸检测资源、统一检测方法、统一先进的检测设备、统一检测试剂、统一血液标签、统一检测标准等。这种高度的统一充分保证了血液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现代化的集中化检测实验室需要建立区域内中心数据库,集中化检测参与方使用统一的血液信息管理软件(软件应用统一的编码规则)[1]。如:血液管理系统的条码升级,如果按照原来的条码模式,不能完全取分血液样本的归属,由原来的6位有效升级到13位,可以区分各血站的血液样本信息,避免重复而导致的差错发生。血液管理系统的报告格式、血液样本采集留样模式、血样的运输和保存、血样的抗凝剂、血样采集、运输和保存等操作规程都需要统一,目的就是确保血液样本的真实性和与血液一一对应性,确保所检测的血液条码信息与献血者信息及血液信息相一致,从而确保血液的安全性。为使被集中检测单位能够与血液中心同步使用集中检测报告,并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的存在,确保各方能第一时间取得正确的检测报告用于血液的放行。有以下方式:①参与集中检测单位通过电话传真方式直接接收纸质报告单,纸质原件报告单第二天由送样人员签收带回单位存档。②通过虚拟网络技术把血液检测报告单相关信息直接通过加密技术传输到来宾和河池中心血站的血液管理系统,工作人员通过网络下载电子报告到本地血液管理系统,通过本地血液管理系统进行合格血液的放行。一旦血液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各方完全可以凭借纸质报告核对合格血液和不合格血液,根据纸质报告也能及时对合格血液实施放行,不影响临床用血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血液标本的抗凝效果、采集时间、保存条件以及是否溶血等会对试验造成一定的影响[2]。血液集中化检测单位的血样采集、保存、运输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如[3]:检测结果用于判定血液能否放行的标本只能在献血时同步留取,不得在献血者健康检查时提前留取,用留样针插入真空采血管,留取血样,将标本管内促凝剂或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混匀。并要求[4]在标本管与留样针/静脉穿刺针分离前核查采血袋、血液标本、献血登记表,所标识的献血条形码应一致;标本标识采用条形码标识与血袋一致,采集后室温放置不超过8h否则应在2-8℃中保存并送检,送检过程应配置温度监控系统以保证冷链:血液检测标本2-8℃保存1周、室温不得超过2h;标本验收应检查是否足量、有无严重溶血或脂肪血、有无微生物污染、标签及粘贴方法是否正确、试管规格和抗凝剂是否符合要求等。最大限度减少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因素,以保证运输、保存过程的标本质量。

血液集中检测报告的是通过传真和网络传输技术,纸质传真的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因为双方都是专机专用,在传真前后都进行人员的确认才进行传真,从而确保报告的保密性。另外通过网络技术传输报告和血液检测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是必须考虑的,采用基于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multi-protocolLabelSwitching))的Vpn(Virtualprivatenetwork)提供了逻辑上最大的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是由边界网关协议BGp(BorderGatewayprotocol)、网际协议(internetprotocol)ip地址方案、可选的ipSec加密三方面结合而成的。Vpn主要采用四项技术来保证安全,这四项技术分别是[5-6]:隧道技术(tunneling)、加解密技术(encryption&Decryption)、密钥管理技术(Keymanagement)、使用者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authentication)。①隧道技术是Vpn的基本技术,类似于点对点连接技术,它在公用网建立一条数据通道(隧道),让数据包通过这条隧道传输。ipSec(ipSecurity)是由一组RFC文档组成,定义了一个系统来提供安全协议选择、安全算法,确定服务所使用密钥等服务,从而在ip层提供安全保障。②加解密技术是数据通信中一项较成熟的技术,加解密算法主要种类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机密算法,如DeS、iDea、RSa等。③密钥管理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公用数据网上安全地传递密钥而不被窃取。现行密钥管理技术又分为SKip与iSaKmp/oaKLeY两种。SKip主要是利用Diffie-Hellman的演算法则,在网络上传输密钥;在iSaKmp中,双方都有两把密钥,分别用于公用、私用。④身份认证技术最常用的是使用者名称与密码或卡片式认证等方式。正是使用以上技术使血液检测报告信息更加安全和可靠,确保集中检测单位之间的数据保密性和安全性。

由于采供血机构不同地区差异,不同采供血血液检测设备的配置、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力量的差异,并且使用的试剂不同,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地区血液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必然。因此,不同血站之间进行血液调配后,需要再次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临床。血液集中化检测后,集中化检测单位使用相同的设备、相同的人力资源、相同的技术力量以及相同的质量管理系统,血液经过两次检测合格后方可发放临床输血,根据卫生厅批准参与集中检测单位之间血液应急状态下血液调配可以免除再次检测才用于临床的步骤,调配后可直接用于临床输血,从而为临床抢救患者生命赢到了宝贵的时间。表1显示2011-2012年来宾、河池与血液中心之间稀有血型及血小板血液制剂调配情况,来宾血站调配血小板制剂390人次合计614个治疗量,调配稀有血型血液5人次计5单位,河池血站调配血小板制剂23人次计23个治疗量;血液中心调配稀有血型2人次计4单位。统计数据显示:采供血机构在应急状态下相互进行血液调配实属必然的。不是集中检测部门,调配血液需要再次检测,至少需要4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血站之间的运输时间至少在2-4小时之间。而集中化检测单位之间血液调配可以免除再次检测的步骤,为抢救急症患者有效地赢得6-8个小时,非常有利于临床应急抢救患者的需求。由于无偿献血受到天气、环境以及单位团体组织的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各地不同季节采集的计划性存在偏差,出现库存血液量与临床使用量不匹配现象不可避免,如果库存量高,临床需求量低很容易导致血液过期报废,尤其是临床使用量小于的来宾和河池等中心血站库存量的控制非常困难。而参与集中化检测后,遇到库存偏高,预计导致过期之前,可以调配到血液中心帮助优先使用,等血液库存量下降之后再从血液中心调配回来,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表2数据可以有效地证明库存过多血液调配的便利性。

突发公共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随着现代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疗法已成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一项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改善其健康状况[2]。良好的血液保障是医疗救援的迫切要求,在灾害状态下,血液需求量急遽增加,而往往由于人员流动受限、采供血机构的血液采集和供血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等原因,难以保障安全与充足的血液供应,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血液调剂[7]。非集中检测单位间正常调配血液需要经过预约、出库、包装、运输、血液入库、再次检验、再包装、信息追踪等环节,由于检验环节比较耗时间,至少需4小时以上才能让临床使用血液;而集中检测单位之间免除再次检验环节,在2-3小时内可满足临床应急用血需求。表3显示:2011年元月至2012年12月,来宾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15次,调配血液52单位,河池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9次,调配血液25单位,柳州地区突发事件或应急状态用血6次,调配血液148单位。数据充分显示集中检测在突发公共事件或应急用血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杨通汉,寸伟,杜霞,等.建立云南省采供血集中检测体系的构想[J].卫生软科学,2007,21(1):48-50.

[2]陈小伍,于新发,田兆松主编.临床输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2-56.

[3]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卫医政发〔2012〕1号),2012-06-01.

[4]江朝富,孙启凤,付涌水主编.血站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7-237.

[5]王庆生,周国英.Vpn在政务网中的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9):31-33.

[6]王克.浅析虚拟专业网络Vpn技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112-113.

[7]王乃红主编.灾害应急血液保障[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111-112.

基金项目:广西卫生厅医药卫生计划课题(项目编号:Z2012049),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5

关键词: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问题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已进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室也已经建立起了自己内部的局域网,是否建有科学、全面的信息化系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实验室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也应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把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现有的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精简实验室现有的运作环节,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的新型管理模式,以提升实验室的综合

竞争力。

一、目前实验室现状

目前我所的实验室检测系统,处于深化市场机制的过程中,还未采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手段,作为实验室主管,无法快速、全面、准确地掌控试验收入、合同状况、试验进度、人员管理等实验室信息;人员和任务分配过程较复杂;检验任务书、试验报告、原始记录等信息需要重复录入,而且查询、生成不方便;实验仪器设备的查询、维修、校准、各种标准文本的发放、查询等管理手续繁琐;从检验任务书的传递、检验,以及检验报告等都由人工处理;虽然各部门都配备了电脑,但是大多数部门的计算机都是独立使用,没有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另外,由于业务的需要,检验站点地理位置出现了分离,不便于日常工作管理及人员量化考核。这种不适应当前检验工作需要的现状,说明了引入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我所实验室通过了国家实验室CnaS认可,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国家实验室认可为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的实施提供了清晰的初始化资料,包括实验室人员角色配置和权限配置、实验室仪器设备台帐、检测能力范围、方法标准等保证实验室良好运行的基本资料。

从2006年起,我所实验室配备了服务器、路由器、不间断电源以及电脑等设备,并建立了局域网。至此,本实验室已具备良好的网络系统并配有经过培训的网管人员,可保证系统日常的运行和维护。

二、目前困扰实验室的问题

(1)容易出现对检测任务、内容的误解和传递中断:做错项目、无人受理、大量重复性的工作,数据的重复录入,传递速度慢,出错率高。

(2)遇到检测计划调整,由于传达、监管等问题,容易产生执行的偏差,无法对整个过程进行跟踪。

(3)检测过程难于管理,难于质量溯源,难于追踪,难以消除遇检查要大量补单的漏洞。

(4)审核控制弱,难于避免不审或假审,工作流程难于控制,也无法追踪。

(5)报告编制麻烦,重复性工作量大,查找麻烦。

(6)服务质量难于控制,易造成延迟出报告,报告错误等问题。

(7)日常事物缠身,造成管理者浪费了主要精力。难于了解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情况,如工作情况、业务情况、检测

员工作量情况等。

三、解决对策

1、实验室建设要以自动化运行、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为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实验室的各个专业科室连接起来,建立以实验室为中心的分布式管理体系,根据科学的实验室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检测数据无纸化记录与办公、资源与成本管理、人员量化考核,摆脱原来传统被动管理的局面。

对于具有实物样品的产品检验,从业务登记(包括检测样品型号规格等信息、检测项目、检测标准方法、检测类别、委托企业等相关信息);任务分配(主检人员分配);检测过程(包括仪器自动采集数据);报告编辑;数据及报告的审核批准;报告签发打印等过程实现“无纸化”,所有流程中的环节为计算机操作和监控,可大幅降低实验室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试验精度。

检测过程所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即可形成各类统计表,方便实验室管理者快速溯源、及时得到相关数据,及时作出决策。

2、实验室管理平台要建成全面的集成平台。要从不同检测类别的整个实验室考虑,从管理者的角度思考,它包含了业务、管理、办公三个系统。集实验室收样送检、检验报告、标准检索、仪器设备管理、建立数据库、检测人员管理等全部流程于一体,全部流程均以试验报告编号作为数据共享的唯一代码,遵守样品流转过程“唯一性”原则。检测结果一旦经过最终审核站点,任何人也不能再行更改(除非由最高管理员解除锁定)。因此电子文档与纸质文档一样,其检测结果同样具有“唯一性”及“不可更改性”。使用电子签名,保证了签名不可更改性,从而解决了实验室“无纸化”的问题。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了实用性和工作的便捷性。所有信息文字只要录入一次,不必重复录入,按照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范围展开软件,形成各种检测项目报告并分类统计汇总年报、月报等报表;而对于新员工,系统会清楚地提示下一步工作是什么。基于“流程”的系统简单、实用、方便,各个环节之间的交流就像发邮件一样,降低了系统应用的难度,提升了软件的可用性。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由于实验室在不断的发展,故管理软件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换新的版本。管理平台要以“建模”的方式进行开发,解决软件维护难的问题。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6

1系统概述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系统”基于B/S架构,采用JaVa、XmL、组件技术和模块化设计,具有可扩展性,易于升级;开放式结构和标准化接口,与当前主流的软硬件性兼容性好;系统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提供收样信息的快速复制、自动编制检测报告号、分层次显示选择菜单等工作组件,用户操作简单方便;内置最新农产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3-2014、GB2762-2012等),可以实现检测结果的自动判定。

该系统将检测机构的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行政管理信息整合于一体,应用于种植业产品的农药残留、畜禽产品的药物残留、农产品的重金属、农业投入品及农业产地环境等监测管理,不仅实现了从样品收取传递、检验任务分配、检测进度跟踪、检测报告生成和检测报告审批等监测步骤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而且还可以进行质控管理、物资管理、日常办公管理等。

2系统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管理系统”,按照工作岗位设定工作权限,既方便检测人员需要,又保护了客户信息。该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技术管理体系,包括收样管理、检验管理和报告管理等。它是检测机构的工作主线,是数据和结果的形成过程;(2)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样品进度查询等。它是检测机构工作的保证线,保证数据和结果的准确、可靠,保证检测工作在受控条件下进行;(3)行政管理体系,包括标准物质管理、设备管理和采购管理等。它是检测机构工作的保障线,保障检测工作能够正常进行;(4)日常办公和报表管理,包括工作办公、任务提醒和各种报表管理,能够满足日常工作和上报表格的需要。

此外,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来说,样品是原料,检测报告即是终端产品。为了减少检测数据形成过程中的人为错误,规范检测管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流程实现工作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见图3)。

3几个主要业务子系统

3.1技术管理体系

3.1.1收样管理

收样管理,是样品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第一个环节,其信息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检测报告的质量。“收样管理”涵盖了接样人员的主要工作,如样品信息录入、留样登记、任务分配、样品流转、样品销毁和报告发放等。接收样品时,接样人员对有固定报告模板的样品在“标准样品”录入,没有报告模板的在“其他样品”录入。信息录入后,系统自动生成检测报告号,并按照检测项目分配任务,自动生成样品交接单、留样登记记录、检测任务单、检测报告发放单等信息。此外,根据质控需要,质量管理办公室可向待测样品中插入一定量的平行样和标准样,交由接样人员下达质控任务(见图4)。

3.1.2检验管理(见图5)

检测人员接收到样品后,进入本人“检验管理”工作平台,查看检测任务、核对样品、点击“样品接收”,并按照相关要求完成检测任务。

检测人员录入结果时,对于有固定模板的样品,点击“标准样品”录入;对于没有固定模板的样品,点击“其他样品”录入。为了方便检测工作,结果可以预览,如果点击“样品信息”和“称样记录”,还可得到相关的检测信息和原始记录表单。

3.1.3报告管理

报告编制员进入本人工作平台,点击“报告信息编辑”,对样品信息、检测结果转移等内容审核无误后,编辑、打印检测报告。

3.1.3.2报告审核(见图7)

检测报告编辑完成后,系统自动将报告显示在“报告审核”界面,进入审核人员工作平台。审核人员点击相应的检测报告,即可进行审核。如审核发现问题,可点击“审核发现问题”,录入相应信息,系统自动通知问题责任人。

3.1.3.3报告归档(见图8)

审批后的检测报告,需要归档。报告编制员勾选相应的检测报告,点击“归档”或“批量归档”,相应报告可以进行归档管理。

3.2行政管理体系

3.2.1标准物质(见图9)

标准物质管理员点击“标准物质”,可以实现标准物质的入库、领用、报废、过期标示等管理功能。

3.2.2仪器设备(见图10)

仪器管理员点击“仪器设备”,可实现设备信息、设备校准及设备维护等管理功能。

3.2.3采购管理(见图11)

检测机构人员点击“采购管理”,可实现标准物质、试剂耗材、设备等物质的采购申请、审批、验收、入库等管理。

3.3质量管理体系

3.3.1技术标准(见图12)

该系统收录了检测机构最新有效的农产品抽样、检测和判定标准,为规范抽样、检测及结果判定等工作提供了保证。

3.3.2质量控制(见图13)

质控管理办公室人员选中样品记录,点击“质控信息”,录入相应的质控工作内容,可以实现质控工作的管理,并将质控结果等信息即时通知相关人员。

3.3.3样品检测进度跟踪(见图14)

质量管理办公室人员通过高级查询,可以对所有样品的进度进行跟踪,便于对检测过程进行管理。对于即将到约定时间的样品,系统提供报警提示功能。

3.4日常办公及报表管理

检测机构人员进入日常办公管理界面(见图15),录入对应信息,即可实现工作任务、邮箱、公告提醒等功能(见图16)。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7

手工条件下进行审计工作,主要是利用算盘、计算器等工具,采用审计查账法、审计分析法、审计调查法等方法对被审单位进行审查;在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主要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采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这无疑是审计技术的一大进步。由于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且管理方法日益电算化,计算机作为重要的审计工具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对审计实施方法的影响

目前,人们一般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技术称为Caat技术。所谓Caat就是Computerassistedauditingtechniqu的缩写,即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由一种或一系列专门针对某项审计职能而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组成。在审计中借助它进行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从而获取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证据。作为辅助审计技术,只要被审计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进行大的变动,就能使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处理大量数据;审计人员还可以直接审计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本身并打印出数据副本;可以长期作为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因此,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一种经济、适用、长期受益的it方式,被各审计单位广泛采用。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数据检验技术。数据检验技术是指审计人员设计出一些虚拟的经济业务数据,提交给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根据检测的目的,检测数据应包括合法和非法的数据。将系统对检测数据的处理结果与审计人员的预期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系统控制是否存在并有效地执行。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但检测数据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检查的范围也受审计人员对该系统的了解和想象力的局限。

2、平行模拟技术。平行模拟技术是审计人员模拟被审计单位对实际数据的处理情况而设计的一系列程序,它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数据用审计人员的程序重新处理一遍,以验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平行模拟技术在日常审计中主要动用的方法是itF(integratedtestFacility)。itF是一个建立在活动数据文档基础上的程序,使得审计人员能够不影响企业真实营运或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测试。大部分的电子商务软件包都配有itF设置。审计人员可以通过Van或第三方网络供应商对控制系统进行交易测试,当然前提是企业必须授权Van接受审计人员启动的交易并将其发送至客户的信箱中,这种交易测试可以持续进行或者周期性进行,再将测试结果与期望结果相比较,从而得到验证;另一种替代方案是建立一种特定的审计交易类型(在Van登记),重复现行发生的交易,并将结果反馈给审计人员,由审计人员对结果进行评估。

平行模拟技术具有不破坏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文件,审计人员可以在不增加很多成本的情况下,扩大样本规模,独立地进行测试的优点;但这种技术的使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较高,如要求审计人员要注意所选取的数据要有代表性,所设计的审计程序也要达到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处理能力。

3、嵌入审计模块。嵌入审计模块技术是指在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中加入为完成审计目的而编写的程序。嵌入的审计模块是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按照审计人员的要求,以特定的时间间隔,或在系统中的数据达到某种条件时,为审计人员生成和输出有关的报告、嵌入审计模块主要以在线监测的方式被运用在审计工作中。在线监测是考虑到电子商务的交易数据可以会消失或改变的情况,而通过网络系统在交易进行的过程当中对企业业务的敏感和重要环节的即时监测,从而发现异常情况,掌握审计证据的技术。在线监测系统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测,迅速提交用户告警的详细信息和进行准确的告警定位,从而提醒审计人员异常情况的出现;也可以进行在线查询和实时测试,获得系统的实时运行数据。另外,监测系统还可以依据所储存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提示客户进行及时的维护预防。

嵌入审计模块技术虽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动态的监控,但它要求在系统设计时就应予以考虑,并应建立必要的控制措施,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和使用嵌入的审计模块及其生成报告。由于嵌入模块审计技术的使用条件比较苛刻,只适用于选定的范围。

4、远程审计。远程审计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通过人机合作,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的非现场的审计工作,远程审计主要实现审计信息网上传送和信息资源共享,审计人员只要把自己的计算机与网络连通,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给予的审查权限,就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完成除实地盘点和观察外的大部分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审查远距离外的计算机信息功能;调用系统的审计功能或使用审计软件对系统的经济信息进行抽样、审查、核对和分析;使用电子邮件向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函证;在网上复制有关文件或数据等审计证据、编写工作底稿等等,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上制定审计计划,给在不同地点的各审计人员分配审计任务;在网上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底稿,并对助理人员给予指示与帮助;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各审计人员的工作;草拟和签发审计报告,远程审计尤其适用于对电子数据的审阅、核对、复算、询查,但对于需要实物鉴定或就地盘点的审计证据,还必须依靠就地审计的方式,如观察或盘点等获得。

远程审计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超越时空的特点,更具时效性,可明显节约审计费用,它的运用范围较广。

(二)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it审计结果最终应以报告书形式归纳,向企业的最高领导提交。原则上,it审计报告由承担该审计的it审计人员完成,并在得到it审计负责人的认可后方可提交。一般来说,it审计报告大致由综合审计意见及个别审计意见两部分组成。

1、综合审计意见

综合审计意见包括本次审计的概要,重要的问题以及综合的结论。大致包括以下各项:(1)it审计对象范围、实施日期及实施过程的概要;(2)it审计目的;(3)重大问题及改进对策方案的概要;(4)本次审计的综合结论。

2、个别审计意见

个别审计意见是指在it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所在及现状;(2)考虑这些问题的危险性及影响;(3)it审计人员提议的改进对策。

it审计报告是对it审计实施的最后归总,目的是让被审计部门的最高领导明白该信息系统在可靠性、安全性与有效性等方面整体的状况及重大问题所在,it审计报告必须简洁明了,重点突出,要考虑到有些企业领导不是信息系统专业的,因此技术用语或专业用语要尽量少用,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最好附加一些说明。另外,对于企业最高领导想了解的问题或存在的疑问等,必须给予明确的回答。

在起草it审计报告时要注意:(1)专业用语不能过多;(2)劝告的内容不能过于抽象,要尽量具体;(3)对于缺陷,一定要有明确的证据;(4)要有具体的解决实施方案,并考虑实施的可能性;(5)解决方案要考虑费用与效果比,费用不能过高;(6)详细的技术事项另付说明;(7)报告书中不能有对个人的攻击;(8)要考虑机密信息的保护。

it审计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it审计人员制作it审计报告的时间;(2)对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的结果;(3)系统存在的问题;(4)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劝告;(5)根据改进的劝告提出的改进方案;(6)其他的必要事项。

需要指出的是,it审计不是以提交报告书为结束,而是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重大问题,要跟踪整改的状况,确立it审计跟踪制度。

被审计部门要在规定期限内提交整改计划,it审计师随时与被审计部门接触,了解跟踪整改的状况。如整改进展缓慢,要帮助找出原因,促使整改的完成。it审计要达到最终目的,审计结果的跟踪是不可缺少的,并要使其成为一种制度。

此外,it审计师还要对一年中的审计活动进行汇总,向经营者(被审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年度报告包括以下项目:(1)it审计人员的变动;(2)it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3)按照基本计划预定的it审计活动的实施状况;(4)特别重大的问题及整改状况;(5)下年度it审计计划的主题。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8

关键词:LabView软件;卫星;射频部件;智能检测

中图分类号:

tn929.5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3

0128

02

0引言

从通信距离的角度看,卫星通信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卫星通信作为一种应急通信手段,远距离、大容量、多业务是卫星通信固有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向高频段和设备小型化方向发展,卫星通信设备的射频部件工作在微波频段,当该部件出现故障时就需要及时进行维修,特别是对于射频部分的频率稳定度、杂散参数、相位噪声的测试都需要专业的微波维修人员和专业的测试仪表,如何能快速实现对该部件的智能检测,达到快速定位故障部位,不需要专业的培训和人员做到快速维修是传统维修方式一直的目标。本文结合虚拟仪表技术和LabView软件设计和实现了一种针对卫星射频部件进行维修和检测的智能软件系统,用户通过LabView软件[1]和USB/GpiB转换接口将这些专业的测试项目集成在软件内部,维修用户只需要连接维修部件和仪表,就可以完成这些专业测试,最后系统给出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检修报告,提示用户该射频部件是否存在故障,建议用户进行更换或者进行调整。

1系统的原理及整体连接图

该系统设计采用软硬件两部分相结合的方式。

硬件设备采用处理速度和配置较高的工业控制计算机处理芯片、多功能串口卡、GpiB/USB转化模块等硬件设备[2];其中多功能串口卡用来实现计算机和卫星射频部件如:上下变频器及晶振模块等模块的有效连接,用于实现对卫星装备内置参数的读取、信号的传递、设备指标智能判断等诸多功能;GpiB/USB转化模块采用Hp82357a专用转换模块,用于实现和频谱仪及计算机的硬件连接,从而实现对卫星装备射频信号的有效读取和判断,确保射频部分维修和判断故障点的有效措施。

软件部分采用的是美国ni公司生产的LabView8.2专业版开发软件,通过软件内部的专用ViSa控件及对频谱仪有效控制的控件实现对卫星设备参数的提取和设计,主要完成串口和卫星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完成GpiB端口和测试仪器之间的通信,完成设备数据的显示、修改、监控、远程控制及设备维修及生成维修报告等的诸多功能;通过软件就将卫星通信设备的有效数据通过计算机网口传输到远程控制的计算机上来,设备就可以通过网线和远程计算机相连,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远程技术保障维修和管理功能。该平台配有可靠的硬件和稳定的软件相互配合使用,真正实现自动检测卫星通信射频部件的故障情况,并通过测试软件判断出其内部故障功能模块[3],生成测试报告。该边防卫星通信装备技术保障网络化平台的总体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智能检测系统的具体实现

2.1智能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硬件作为连接卫星射频和计算机的重要设备,要求能和卫星装备连接的各种串口相互通信,要求转接稳定、可靠性能高、具备多串口通信等必须要求,因此本系统硬件采用的是moXa型号的多功能串口卡,从而实现与卫星装备的基带板、调制解调板、射频监控板、面板监控板等模块的有效连接和串口通信[4],同时为了对卫星装备射频信号的有效读取和判断,确保射频部分维修和判断故障点,采用agilent公司生产的Hp82357a型USB/GpiB接口的转换单元可以方便实现计算机和频谱仪的有效连接,实现对上变频器、下变频器、晶振单元的有效测试和故障判断。整个硬件是实现卫星设备远程保障的有效手段,是整个系统设备的核心。

2.2智能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软件要实现对相位射频部件的相位噪声、频率稳定度等复杂专业的测试,用户只需要选择操作测试,由计算机软件来完成该测试,最后用户就可以得出相应的明确的检测报告。测试流程在线帮助模块的功能是对每一个单板及部件测试时给出测试要求、步骤。信息采集及处理模块的功能是对被测设备信号的采集和最终结果的比对,因此该软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是对射频中的晶振进行测试,对影响射频参数的相位噪声、设备杂散度进行准备测量并比较;二是对检测出来的结果和设备正常指标对比后给出一个专业的检测报告,方便维修人员及时进行更换或者进行参数调整。

2.2.1杂散度及相位噪声测量步骤

杂散度和相位噪声是卫星射频信号测量的一个关键要素,在规定的指标内符合一定的杂散度和相位噪声就能保障射频工作在正常范围内[5],因此设计中对该指标进行了测量,同时结合频谱仪的GpiB/USB进行测量,其主要功能程序图如图2所示。

2.2.2频率稳定度测量步骤实现

卫星射频信号中的晶振信号是整个信号的频率源,是保障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和解调信号正确顺利工作的基础,因此,对于10mHz信号的测量和稳定度的测量是整个信号流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设计中对该指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6],然后和标准值进行对比,给出合理化维修建议。图3为该信号测量框图。

2.2.3测量报告的设计与实现

为了使用户通过LabView软件维修,用户只需要连接维修部件和仪表,就可以完成这些专业测试,最后系统给出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检修报告,提示用户该射频部件是否存在故障,建议用户进行更换或者进行调整,因此在整个设计中进行了一个测量用户报告[7],从而能够给出测量者一个专业的测量维修报告。图4为测量报告的设计程序图,图5为测量报告界面。

3结语

本文给出了一种针对卫星射频部件需要专业测量人员的实际问题,通过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指标的智能测试和检测,同时将专业复杂的测试维修如相位噪声等指标测试工作集成于平台内部,最后通过生成报表的方式给用户一个专业的检测报告,并提出维修建议。因此用户只需要连接该平台和维修装备,通过友好的界面就可以实现对卫星射频部件的维修检测和技术保障,能迅速将设备的故障点压缩到具体板件上,在本单位使用后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该射频部分过于依赖专业维修人员,维修人员需要长时间培训的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推广性能。

参考文献

[1]孙长盛,于盛林.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网络测试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04(6):2931.

[2]王智远,郝艳华.基于LabView的pC与DSp串口通信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7(2):2122.

[3]钟凡亮,严国萍.LabView平台下的测试仪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1):138140.

[4]康建华,杨方正.LabView在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视频指标测试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1):251254.

[5]马草原,郭双强,李国欣.基于LabView的串口调试与数据分析[J].工矿自动化,2005(1):7476.

[6]解伟,张晓斌.基于LabView的交直流智能接触器(empC)测试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9):20462049.

[7]张仁辉.基于activeX技术的LabView与word通信实现[J].仪器仪表用户,2007(5):92

作者简介:

冯振元男,1977年出生。主要从事LabView软件模拟与仿真。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9

   1格式及内容

   1.1封面

   (1)封面应有标题。如:监测报告;

   (2)封面应有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报告编号应遵循以下规则:监测类别年代号报告流水号。例如监测类别用pJ(S、Q、Z、X、Y、D、w)表示,其中,p代表浦东、J代表监测、S代表水、Q代表气、Z代表执法、X代表信访、Y代表验收、D代表调查、w代表委托。如:pJQ2003-0188即表示为气监测2003年第0188号报告;

   (3)项目名称。根据监测任务的来源,正确填写监测类别。如“烟气监测”、“烟气委托监测”、“烟气验收监测”等;

   (4)被测单位;

   (5)报告日期;

   (6)承检的监测机构惟一性全称。为了便于受检方或委托方联系,承检监测机构应附上地址、电话、邮政编码及传真。

   1.2扉页

   扉页应有承检机构对监测报告的中英文说明。

   1.3正页

   (1)监测报告的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共页第页);

   (2)受检/委托单位名称。包括:受检/委托单位通讯资料、锅炉/炉窑型号及名称、除尘器型号及名称、锅炉/炉窑投运日期(因锅炉/炉窑投运日期不同,套用标准均不同)、锅炉设计出力(根据设计出力可计算占设计出力百分数,同时根据设计出力百分数可查出力系数K)、燃料消耗量t/月(在评价中,使用不同燃料套用相应标准)和烟囱高度m;

   (3)监测项目。根据下达的监测任务单执行;

   (4)监测点位。根据烟气采样点位而定,如除尘前和除尘后;

   (5)计量单位。不允许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和作废的计量单位,且其符号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名词术语应按标准规定的称谓;

   (6)法律依据。信息要经得起溯源,监测报告中要准确提供公证数据,并具有法律效力。若采用非标准方法时,事先应征得委托方的同意签字认可,技术依据中必须注明;

   (7)监测结果和评价[2].监测结果应根据监测原始记录和实验室分析结果等必要信息计算导出,评价标准应根据锅炉/炉窑投运日期和使用燃料准确套用相应标准。结果评价应表述清晰、准确、客观和完整。评价结论的用语要明确,不用“可能”、“大概”、“基本上”等模糊用语;

   (8)报告审核。监测报告实行3级审核,报告编制人员对编制的报告校对复核,对报告内容确认签字后,交站监测报告审核人。站监测报告审核人对上交的监测报告要逐一审核,不合格报告退回,重新编制或监测,审核无误后的报告方可交签发人(授权签字人)。签发人对监测报告作最后审核,审核无误签字发出,否则退回,重新监测或编制。报告编制、审核人、签发人不得重复,并应在监测报告上签字(不宜加盖姓名章代替),明示其职务。

   1.4附页

   (1)监测报告的惟一性标识。报告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共页第页);

   (2)技术依据。主要包括参考标准、测试方法、仪器名称型号和出厂编号,环境条件记录主要包括大气压力和环境温度,样品编号即为样品管理员给受检样品的编号。

   2注意事项

   (1)监测报告用纸应为a4规格,与国际惯例、文件、档案标准相一致。纸的质量应满足在保存期内不会因查阅、复印等正常的操作而破损。无信息栏目应注“以下空白”标记,不留空格。

   (2)每份监测报告的封面、正页和附页必须加盖单位业务专用章,整份报告加盖骑缝章,封面应加盖计量认证(Cma)章和实验室认可(CnaL)章,但非计量认证认可项目在使用计量认证章认可时必须明示。

   (3)如有分包监测项目,必须在监测报告中明确注明。

计算机检测报告篇10

关键词: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检测报告;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水利业的蓬勃发展,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展开。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也日益得到重视。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是质量监督、质量检查和质量评定、验收的重要手段。对承担水利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而言,执行严格的检测流程,履行规范的检测方法,出具科学、准确、客观公正的检测报告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对水利工程而言,产品的管理是检测成败的关键,检测产品的代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对产品的取样、贮存、识别以及产品的处置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确保检测对象符合规范要求,从而使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规范。

一、高质量检测报告规范性的重要意义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能够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对于产品生产厂家来说,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该企业就其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对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产品用户愿意购买并使用该产品的信心保证。

对于第三方专业质检机构来说,检测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该质检机构的工作质量,也反映了该检测机构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水利产品中有许多是属于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工业产品,如水文仪器和岩土工程仪器,其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水利工程、水患治理、水资源调度管理等重大水利事件,是水利的基础和核心。当然,如果将一定数量的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进行整理、分析,就能得到某一时期某一种水利产品质量状况的宏观质量分析信息,这种客观的质量信息将成为水利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从产品生产企业角度来说,在产品出厂前对产品进行出厂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可以使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质量状况进行如实把握,企业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其生产现状、生产工艺,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技术依据。

从产品使用方的角度来说,由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更加客观、可信,产品的使用方可以依据检验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来评价该产品的质量,为其实际使用决策提供技术参考。所以说,从检验报告中获得的信息是否准确,关系到报告的各方使用者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责任很最大,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本身还是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编制并出具一份科学规范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意义重大。

二、正确解读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一般都是计算机打印输出件,因此外观基本都是a4纸大小,外观主要包括报告封面、报告封里、报告首页、报告其它内容页等。一般有条件的企业和质检机构都使用专用检测报告用纸,具有一定的防伪功能。企业自身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一般由企业自身编制的企业标准或制度加以规定,各企业间不尽相同。

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相对来说规范性更好些,原则上都符合国家计量认证要求,产品生产企业可以借鉴和参考。本文将重点探讨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

一般来说,产品用户拿到一份产品质量检测报告,首先要会辨识检测报告封面上的各种类标识信息,特别是涉及检测报告的真伪、检测机构的真伪、检测机构的权限级别、检测报告的有效性等方面信息,这是最为关键的。

三、加强对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审核与批准

加强水利产品质量检测报告的规范性应从检验报告形成的全过程管理出发,制定相应配套的报告管理制度,从检测源头开始,加强对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进行监管,特别是严把审核与批准关,这是重中之重。如:保证抽样信息流转的准确性,保证样品质量状态不发生变化,保证样品编号、名称、规格、生产单位等信息不出差错;保证检测环境条件、所用仪器设备符合要求,操作符合规范;保证报告涉及个各相关人员各负其责、严格履行各自职责义务等等。这些都是提高检验报告质量的重要保证。

1、审核检测依据的现行有效性

选择正确、适用、现行有效的标准作为检测依据是保证检验工作和检验报告质量的前提和标准。特别是生产许可证检测,选择标准的一般原则是:首先选择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中规定的国家标准,无国家标准时,应选择被检产品的行业标准。若上述两种情况都没有,则应选择被检产品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再加上生产企业经备案的企业标准。对于委托性检测,应严格依据委托合同中载明的检测依据开展检测工作,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签订委托检测合同时,委托方和检测机构应就检测依据进行有效沟通,在进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明确,一但明确,就严格按此约定执行。

2、重点审核部分

(1)原始记录。包括原始检测记录、计算和导出数据,原始记录不应是重新抄正的“原始”记录,应保证真实可靠。原始记录要尽量采用统一的推荐格式。记录中涉及到的受检单位、生产单位、产(商)品名称应采用规范化的全称。原始记录中错误的修改,应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修改方法。如书写错误需要更改时是在差错处划一横线,正确的记录写在差错处附近,并加盖更改者的专用章。

(2)计量单位。检测报告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并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优先采用符号原则,二是计量单位的汉字名称或符号必须作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使用原则,三是计量单位汉字名称与符号不能混用原则。

(3)数据处理。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方法,一般可按照GB1250《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和GB8170《数据修改的规则》两标准要求进行处理,并注意特殊数据的处理方法。

(4)检验结果与检验结论。根据检验结果,依据采用的有关标准准确地为受检样品下检验结论。对委托单位送检的样品下结论可以写成“该规格型号样品所测项目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对生产许可证检测的样品下结论时可以写“该规格型号产品本次抽检合格(或不符合),符合(或不符合)……标准要求”,这样可以使阅读报告的人员能清晰地理解检验结论。

3、检测报告的修改

检测报告在产品出厂前或者检测机构发出前,在任何环节发现问题,都应该及时进行修改,一般应采用收回原报告,并将修改会的检测报告重新向企业技术负责人或检测机构的授权签字人报批。

当发现签发后的产品质量检验报告出现错误后,应立即进行更正。如果已经发往报告的使用方,应该及时向其追索,应采用收回原报告,以更改后的新报告更换原整个报告的方式进行更正。如果此方法不可行,可以另外发一个更正文件,明确告知要更正的报告编号、原内容和更正内容、本报告编号,更改文件的数量应与原报告数量相对应,以保证检测报告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结束语

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是判定水利产品是否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在检测报告诞生的全过程始终注意保持检测报告的规范性,真实、客观地反映水利产品的质量信息。同时,一份规范的检测报告的诞生,凝聚了检测人员、校核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的共同心血,它是检测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果,承载了检测报告相关各方的信任,责任重大,因此,无论是产品生产企业还是专业的检测机构,都应严格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审批手续,加强审批流程监管,以确保水利产品质量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权威性,最终为水利产品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于慧君.质检工作质量的保证措施[J].企业标准化.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