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片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8:40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1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这节内容是对分数意义的一次重大拓展:“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与学生三年级学习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不同,可是教学常常因为学生的一知半解而使旧知掩盖了新知重点,教师该怎样处理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的一个片段,记录了学生由旧知到新知的重建过程。

课始,我在黑板上写下1/4,提问:“谁来说说它的含义?”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有的说把一个面包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还有的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可说来说去都是围绕将某一食品或某一水果平均分成4份。我开玩笑地说:“一群馋猫,说来说去都是分吃的。难道就不能说点别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素材,说说杯子吧!”有个心直口快的学生说:“把一个杯子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听到他的发言,同学们迟疑了一会儿,用半信半疑的目光密切注视我的表情,希望从我这儿得到一个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我却笑而不语。这时一位学生自信地站起来更正道:“将一个杯子中的水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其他同学立即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都觉得这个说法似乎比前一种说法更有道理。我没做任何评价,继续说:“更换一下背景,说说电视机吧!”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不敢说了,只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小声地说:“把一台电视机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是四分之一。”孩子们的目光一下都集中到了我这里,看来“小调皮”替大家说出了心中的答案,他们急切地希望我能给个答复。我微笑着继续说:“说说我们的课桌吧!”也许是前几次的微笑“默许”让孩子们胆儿更大了,在我的“怂恿”下,孩子们成了一群“破坏王”,桌子、椅子、电视机都被平均分成了4份。一个平常成绩很好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反对将生活用品进行平均分,将茶杯、电视机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有什么价值呢?”他的话一说完,教室里的嬉笑声戛然而止,他的发言赢得了诸多同学的赞赏。大家一致的结论是“生活用品不能用分数表示”。我故意跟他们抬杠:“你们说不能,我说可以!我偏要将杯子、电视机这些物品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四分之一!”孩子们跟我争论,我笑着拉长了声调说:“看来你们不相信,可书上说可以!你们可以翻开书第61页看一看。”孩子们急速地翻书,很想了解其中的究竟。

待学生自学后,我笑着说:“我没骗你们吧,用的东西也能用分数表示,书上将杯子、电视机这些物品平均分成4份,对不对?”经过自学的孩子们可不是那么好忽悠了,立刻与我辩驳:“老师,书上是将一盒杯子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四分之一表示,开始同学说的是将一个杯子平均分成4份,这两种情况是不一样的。”“书上是把8台电视机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用四分之一表示,而这个四分之一表示的是2台电视机,这个四分之一当然是有意义的!”“这2台电视机既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又可以用2表示,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不同。”……孩子们的思维在渐渐深入,一步步接近教学的目标。

这一环节以学生的旧知为立脚点,通过开玩笑式的辩驳,突显了这节课的重点――把一些物体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几。另外,还向孩子们隐约地透漏了四分之一的双层含义,一层是作为一个具体的量的含义,另一层是作为一个分率的含义,这对孩子们的后续学习是大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片段式;引导探究

初中数学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仍旧以教师说、学生练为主要模式,教学出现只创不新的局面,初中数学教学形式几年来未有实质性创新.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对象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地培养只会应试的做题机器,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我们的教学对象也不再是数年前那一批基础知识较差、知识诉求较低的学生了,现在的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水平更高,个人基本素质更强,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更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传统而老气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基于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尝试片段式教学的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方式革新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细节点进行教学实践.

引入式片段,重激发学趣

霍兰德曾指出:“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我们知道,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愉快地学习该学科.可见,课堂教学是否有趣,能否勾起学生的学习“味蕾”,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影响课堂教学趣味度的重要因素则是课堂引入是否生动有趣.初中数学学科知识较抽象,直接引入进行教学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出现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设计引入式片段,利用三五分钟的趣味性片段将知识与生活、学科与常识进行有效链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科知识的顺利引入,打好课堂教学的“准备仗”.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图形的全等”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引入式片段:笔者首先问学生,“同学们,小王和小明是好朋友,但今天他们两个人为一件事吵起来了,为什么呢?原来是有两块三角形的蛋糕,小王从外形上判断,觉得它们一样大;小明则认为只是看的话不够说服力,这两块蛋糕不一定一样大,这两人正吵得不可开交呢!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帮他们解决难题呢?”这个小片段以生活情境作为载体,将“图形全等”的知识切入点与“小伙伴闹矛盾”的事件结合起来,充满人情味和生活味,学生都感觉新鲜有趣,纷纷动脑支招,说出了不少“方法”,但最终都被自己否定了,原因只有一个――不够科学.在此情况下,笔者再抛出勾子:“老师有一些好方法,不过都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想不想听呀?”学生齐答:“想.”就这样,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就顺畅多了.

解析式片段,重释疑解惑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无法在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内均保持注意力,他们在某些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失去专注度.而我们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教师讲课就像流水作业,持续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知识,这就容易发生重要知识点的讲授刚好处于学生注意力低活跃的时期,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出现脱节,课堂教学变得低效.因此,我们在进行知识教学,尤其是重要知识点的讲授时,可采用片段式解析法,将主要知识点分块、分点,在最恰当的时间长度内进行讲授.片段解析要讲究层次,要善于利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将知识点片段分割,充分利用学生的黄金学习点,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用方程解决问题”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程使用的原理,笔者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设计了解析式片段,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运用,具体方法如下.笔者问学生:“同学们,如果小明有1个苹果,小红有1个苹果,求他们合起来有几个苹果,式子要怎么列?”学生答:“1+1=2.”笔者说:“很好.那如果问题是,小明有一些苹果,小红有1个苹果,他们合起来有2个苹果,求小明有几个苹果,还列成刚刚那个式子该怎么列呢?”学生答:“很简单啊,设小明有x个苹果,x+1=2,不过这样好麻烦,直接2-1=1不就可以了吗?”笔者笑着说:“对于简单的数量关系,我们当然可以直接通过逆推得出答案,但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我们无法一眼求出未知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方程,通过设x的方法列出式子,最终求出结果,这就是方程的意义所在.”学生点头称是,对于方程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导向性片段,重学法指导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盛行的教育观念,但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却鲜有教师支招.笔者认为,学生的个人修行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引进门”作用亦不可忽视,所以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位教师都责无旁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设计适当的导向性片段,侧重对学生的知识点推理和逆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在导向性片段设计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知识点重复无新意和导向性不强、无效果等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教学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数据的集中程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导向性片段教学,让学生掌握数据应用的方法,并学会自主归纳数据特性.笔者首先给学生一串数字,让学生求出平均数.学生利用公式进行求解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逆运算,思考为什么求解平均数的公式是这个样子的.学生通过倒推,理解了平均数其实就是把一堆数量合在一起,再平均分配,使得每一份数量的大小都一致.而平均数的公式就是让这样的分配更有效.学生理解之后,笔者再抛出第三个问题:请用一样的方法探究中位数的数学含义.通过这样的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深入探析,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实践性片段,重应用提升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学生知识学习情况的最有效途径.课堂上恰到好处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升华作用,因此课堂实践活动必不可少;又因为课堂容量有限,教师没办法进行长时间的课堂实践活动,因此,利用片段式教学方法设计实践性片段,可以说是最适宜的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性片段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实践活动的易操作性和学生的可参与度,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显现出来.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3

教学片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083-01

一、教学方式

《7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会自编7的乘法口诀,并且熟练背诵7的乘法口诀,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一次课堂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关于“7的乘法口诀”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深有感触。本文就部分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及思考。

【片段一】

师: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拼图,今天我们就来做拼一拼的游戏,请大家用自己学具盒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轮船,拼拼看,需要几个三角形?

生:7个。

师:拼两个轮船呢?

生:14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二七十四!

师:真聪明,老师还没讲你已经会了,那么,老师再来考考你,6个7是多少?

生:……

师:回答不上来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些新朋友,你们看,谁来了?(教师播放小矮人一个个走进教室的画面)

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7。大家看,他们手里分别拿着什么呀?

生1:气球。

师:大家请看这些气球上面标注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啊?

生2:后面的数字分别比前一个多7。

生3:第一个数字是7,第二个是7+7=14,第三个是7+7+7=21……

师:还有些气球没有写数字,你能帮小矮人把它们写上吗?

生4:28、35、42、49。

师:我们一起把这些数字读一读(7、14、21、28、35、42、49),大家再思考一下,这些数字都跟几有关系呢?

生5:7。

师: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它们都与7有关,分别表示一个7是多少,两个7是多少,3个7是多少……

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了1~6的乘法口诀,你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请大家试试看,能编几句是几句。

……

二、教学反思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在执教“7的乘法口诀”时,都非常重视情境创设,也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同、教学语言不同、活动形式不同,因而也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比,笔者认为,片段二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情境设计实用、有效

在“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片段一中,教师创设了拼小船的操作情境,但是学生显然不感兴趣,仅仅是配合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尤其在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知道拼2个小船需要多少三角形时,“二七十四”,学生脱口而出。因为学生并没有对这个结果的由来进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低微。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没有采取通常的做法,比如星期引入或者动手实践操作引入,而是从小学生喜欢的故事主人公引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这样创设的情境真正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对话贴切、深入

从片段一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内容的设计上更注重从自己的教学意愿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我知道同学们喜欢拼图”,真正是这样吗?显然这只是随便导入的一种方式而已。而在片段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儿童化氛围浓厚,使学生一听到老师的话语就自然地想亲近老师,进而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走向思维的深处。

(三)数学活动丰富、有趣

在片段一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创设了让学生“拼小船”的学习活动,但是,仔细审视整个活动过程,你就会发现这个活动的设计不够科学,七七四十九个三角形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吗?这反映了教师的考虑欠妥。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还富有挑战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满足感与自豪感,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4

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我借助电教媒体,从直观入手,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

一、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起点,是获得知识的开始。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野强,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是处在直接兴趣阶段,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意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进而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电教手段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信息量丰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演示力,它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

在我教学小学数学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运用覆盖抽拉片法教学,效果较好。先出示33根小棒,很明显看出3不够减7,接着移动下上面的活动片,将1捆小棒覆盖,同时用手牵动一张抽拉片,将这捆小棒拆开为10根小棒,这样将其与原数中的3根合并为13根,再拉动活动的抽拉片,从13根中去掉7根,即33-7=26,通过使用电教覆盖、抽拉片,使图中的小棒变静为动,学生在动态表象中想象,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联想,加深记忆,配有鲜明的色彩、吸收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投影,展现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全过程,既调动了积极性,又突破了难点,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更快的消化吸收,高效的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运用电教手段,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电教手段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进而进行迁移运用。例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有黄花6朵,红花9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时,我采用复合片,先出示6朵黄花,9朵红花,再覆盖活动片,将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铺盖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使学生清晰可辨红花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和黄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概括出计算方法:要求“红花比黄花多几?”,就要从9朵红花中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朵数,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用减法计算,即9-6=3(朵)。这样通过直观演示,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理性思维,加深了记忆,同样也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手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话分析

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对象就是“数学化”,数学课堂师生对话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化”,即理解、建构或“再创造”数学意义。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关键在于考察师生对话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实现“数学化”即数学意义的“再创造”。可见,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不仅是传递数学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是理解与建构数学意义、重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是映射师生关系和表征数学课堂文化的介质。数学课堂语言、数学意义建构、数学课堂文化这三者,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的内在维度,这三个维度密不可分,彼此依赖,相得益彰。

1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关系分析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课堂师生对话背后隐含着特定的师生交往关系。

1.1情感道德层面的对话关系

深受学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内容、口吻和方式上往往会自然流露出其对待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传递出重要的道德信息:学生是什么、教师是什么、权威者是谁、师生关系如何等。就情感道德层面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关系通常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批评漠视型和尊重赏识型。师生对话中的情感道德关系,集中体现在如下三方面。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即兴评定,表达了一种尊重与被尊重、信任与被信任、关爱与被关爱的情感道德关系。其次,能否兼顾全纳性适机给予学生对话机会,蕴含着师生对话的道德性。再次,能否认真倾听学生的需求,传达了一种尊重和被尊重的道德关系。

1.2教学方式层面的对话关系

由于教师角色先天所具有的教学权威(含身份权威和学术权威)和所持学生观的不同,决定着他们对什么是重要的、教师教些什么、学生学些什么、用什么方式教、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的特定选择。就教学方式层面而言,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关系通常表现为相互对立的两种类型:权威控制型和民主协商型。

2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框架的构建

课堂学习正是一种以语言和数字等其他符号系统作为中介的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由学生―教师―任务之间进行社会互动和对话共享的社会实践过程,在参与转换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迁移和意义建构。数学活动分物质层面的活动和心智层面的活动两种,前者指指具体有形和物理性的数学活动,如观察、演示、模仿、拼搭等;后者指如形成概念、产生假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认知监控等。

2.1对话分析内容体系的构建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应关注数学课堂语言、数学意义建构和数学课堂文化三个维度。数学课堂语言维度是承载师生对话的中介,数学意义建构维度是师生对话的核心,数学课堂文化是师生对话的基础。三个维度相对独立却又彼此依存。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具体包括八个核心要素。它们分别是师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师生对话功能属性、引发对话的数学问题或任务的特性、教师对学生想法的倾听与回应方式、教师让学生参与数学结论形成的心智水平、师生话语机会、师生参与结构和师生对话关系。

2.2对话分析操作流程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可分为五步操作,它们分别是:

(1)将教学录像转录成文本。即根据教学录像文本转录要求,将需分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中的师生对话全部转录成文本。对部分重要的板书、手势、动作或语气等信息,也可做出转录或说明,以方便后续对转录文本的质性分析。

(2)对师生话语信息流进行编码。即按需选定需分析的师生对话文本,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每次话语,依据信息流分类编码标准,对师生话语信息流的形式和内容做出分类编码。

(3)划分师生对话片段或子片段。就是根据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的编码体系中有关对话片段的划分标准,在教学录像转录文本中,将需要分析的小学数学师生对话划分成若干对话片段或子片段。这些对话片段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主题,也是下一步编码分析的基本单元。

(4)按需选择核心要素项进行分类编码。明确研究目标,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或全部的核心要素项。依据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的编码体系,针对每个对话片段或子片段,就研究目标中的相关要素项进行分类编码。

(5)整合材料质性解读师生对话特征。对所有编码数据,统计各代码出现的频次和频率。结合教学录像、教师教案、教学反思、教师访谈多种文本材料,运用定量比较和定性分析方法,自下而上提炼和抽取各核心要素的本质特征,全面解读师生话语信息流和对话片段所映射出的师生对话的一般特征。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所以课堂师生对话必然是协同性的,是师生共享而不是由哪个独立个体控制的;由于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课堂师生对话必然是生成性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创造着教学对话。正如R.KeithSawyer将课堂教学中的即兴谈话称作“协同生成”那样,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也同样具有“协同性”和“生成性”两个特征。“教师不应成为只关心自己正在教什么的教育者,而应成为关心学生正在学习什么的教育者”课堂文化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地关注学生以形成更开放的师生关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无原则地放弃知识专长的责任,而是尽力将教学对话过程变得更具协同性、动态性和生成性,努力让课堂师生对话从传统的“教师主控型”走向“师生互动型”、从“批评漠视型”走向“尊重赏识型”、从“教师权威型”走向“民主协商型”。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能敢言畅言,课堂教学才可能迸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6

怎样才能使情绪暴躁的小艾在课堂中安静下来,尽量不扰乱课堂秩序呢?通过观察,笔者有了以下发现:众多色彩鲜艳的物品,如积木、海洋球等,可以使小艾在短时间内安静下来;小艾喜欢被动地做拍手和转圈的互动游戏;小艾厌烦书本和笔,但喜欢听儿童歌曲,喜欢拿着各种卡片玩,还特别喜欢吃零食。这些发现为解决小艾在课堂中蹦跳尖叫、乱跑、摔东西等问题行为打开了一扇窗,笔者计划对小艾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以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降低她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具体干预过程如下。

(一)情境安置要求

1.教室布置温馨。

2.搬移或去掉易碎物品。

3.为尽量降低小艾活动对其他同学的干扰度,将小艾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并为其放置一张大桌子。

(二)干预时间

每阶段预计干预时间为10天,也可根据小艾反馈情况做适当调整。

(三)干预原则

对小艾的个别化教育始终与班级集体教学相融合,并穿行。在小艾有兴趣时进行必要的认知、听从指令等训练。

(四)干预措施

1.第一阶段

非干预期表现:在非干预阶段的5天里,每天随机选一节课(35分钟)对小艾的课堂问题行为做观察记录,发现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的平均值是14。干预目标:减少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平均值至10,能被动地和老师做游戏。具体做法如下:(1)将一节课分为5个教学时段:课前引入,新授知识,课中律动,巩固练习,轻松游戏。(2)教师集体教学时,小艾的学习任务按各教学时段安排依次是:聆听舒缓的儿童歌曲(音量适中),3分钟;玩自己桌上的各色积木(约30块),12分钟;《小手拍拍》音乐律动时,小艾和老师做拍手、转圈游戏,5分钟;玩10—20张认知卡片,10分钟;在辅助下被动离开座位参与集体游戏,5分钟。(3)强化物:每个教学时段奖励饼干2块并拥抱。

2.第二阶段

前期干预表现: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的平均值降至10,能被动和老师做拍手、转圈游戏,当听到指令并看到强化物时能停止不良行为。干预目标:减少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平均值至8,能被动参与和老师、同学一起玩的游戏,并能在提示下指认自己的五官。具体做法:(1)延长新授知识和巩固练习时间,减少课中律动和轻松游戏时间。(2)小艾学习任务依次是:聆听舒缓的儿童歌曲(音量适中),3分钟;玩耍自己桌上的彩色积木(约20块),14分钟;《小手拍拍》音乐律动时,小艾和老师做拍手、转圈游戏,并穿插指认五官,3分钟;玩5张认知卡片,随机听老师说卡片事物名称,12分钟;能主动离开座位,被动参与集体游戏,3分钟。(3)强化物:每个教学时段奖励饼干1块并拥抱。

3.第三阶段

前期干预表现: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的平均值降至7,在听音乐时发生蹦跳、乱跑的次数较少,能在提示下指认自己的五官,能被动模仿说出卡片事物名称。干预目标:减少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平均值至5,能和同学做拍手、转圈游戏,能从2张认知卡片中指认出相应卡片。具体做法:(1)各教学时段时间与第二阶段相同。(2)小艾学习任务依次是:聆听舒缓的儿童歌曲(音量较之前稍小),3分钟;玩耍自己桌上的彩色积木(约10块),14分钟;《小手拍拍》音乐律动时,小艾和同学小笔做拍手、转圈游戏,并穿插指认五官,3分钟;玩2张认知卡片,并随机指认相应卡片,12分钟;主动离开座位参与集体游戏,3分钟。(3)强化物:前半节课和后半节课各奖励饼干1块并拥抱。

4.第四阶段

前期干预表现: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的平均值降至5,能和小笔做拍手、转圈游戏,能正确指认五官,能从两张卡片中指认出相应卡片,能主动离开座位,被动参与游戏。干预目标:减少小艾在一节课中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次数,平均值至3,能主动参与集体游戏。具体做法:(1)五个教学时段的时间与第二、三阶段相同。(2)小艾学习任务依次是:聆听轻松舒缓的儿童歌曲(音量较之前稍小),3分钟;玩耍桌上的彩色积木(约3块),14分钟;《小手拍拍》音乐律动时,小艾和小笔做拍手、转圈游戏,并指认五官,3分钟;玩1张认知卡片并指认,12分钟;主动参与集体游戏,3分钟。(3)强化物:一节课奖励饼干1块并拥抱。……

二、干预效果

在实施干预20天后,小艾的课堂问题行为发生次数降至10次以下;40天后,小艾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次数已降至3次;经过3个月的干预,小艾的课堂问题行为得到了控制。四、教育反思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交往和沟通方面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重复刻板行为,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其他儿童迥然不同。他们常常在不能认真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屡屡发生问题行为,如随意离开座位或教室、尖叫蹦跳、摔打物品、抓掐别人等。由于师资配备有限,对自闭症儿童始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尚无法实现,因此自闭症儿童在集体教学时的课堂管理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如何使自闭症儿童遵守基本的课堂常规,最大限度地维持课堂纪律呢?通过对小艾在课堂中问题行为的干预,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多一份宽容与关爱

由于自身障碍,自闭症儿童不但自控能力差,而且很难理解环境,更不能理解课堂行为要求。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行为,只有理解、接纳、包容才能使他们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从而较好地执行教师发出的指令,斥责与抱怨只会使情况更糟。

(二)降低要求,个别管理

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差,在学习课堂常规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们不要期望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既守纪又活跃。对于他们在课堂中的异常行为,教师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课堂纪律要求,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和方式学习,允许他们在别人跟着教师学习的时候通过安静地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调节情绪。为了让他们能适应课堂管理,教师还应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式,根据他们的基本状况、喜好和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制一节课的详细行为要求和活动内容。

(三)班级集体教学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有重要作用

人是生活在集体中的,自闭症儿童也不例外。虽然他们自我封闭,情绪往往异常,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孤立排斥他们。在个训的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参与班级集体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其认知,培养其注意力,使其学会配合,而且可以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让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地感受集体规则,遵守规则,关注他人,在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中渐渐融入集体,体验乐趣。这对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安定其情绪,促进其康复有重要作用。

(四)运动、音乐等疗法可缓解自闭症儿童的过激行为

当自闭症儿童哭闹不止时,对其手臂等身体部位进行按摩,通过对其触觉、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影响,可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当自闭症儿童蹦跳、摔打物品等自我刺激行为过多时,可以用手拉手原地转圈、旋转身体、跑步、垫上翻滚、玩大龙球等方法,缓解他们的极端情绪反应,并使之被积极的互动行为替代。另外,舒缓的音乐也可以使自闭症儿童紧张的情绪得到放松。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7

【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

《单片机应用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电子类专业中广泛开设。这门极其具有实用性和抽象性的课程若采用传统的模式开展教学,多数学生听完该课程后只会对单片机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离真正应用有很大的差距。如何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让他们真正掌握单片机的使用方法,这些问题成为教师们在教学中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单片机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内容有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中断系统、定时/计数器、串行口等资源及接口器件的运用。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内容的编排、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来进行讲解,而我们则根据岗位任职的需要,从典型工作岗位中分出典型工作任务,培养相应专业技术能力,学习相应专业知识模块,从而最终确定符合课程内容的递进式教学项目,使教学内容以项目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参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教学项目有单片机最小系统、流水灯系统、数显抢答器、数字电子钟、密码键盘、LeD大屏幕汉字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制作。这些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每个学习情景都是以完整的单片机应用产品的开发过程实施教学,通过该过程的实施,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的教学是基于单片机产品开发典型工作过程来实施的,每个实施阶段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具体介绍几种:

1.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等所有行动过程。这个方法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项目“数显抢答器的设计”实施过程:教师提供产品的样件、原理图、编程软件,要求学生完成由硬件电路进行软件编程。学生根据设计要求,每组选择并确定设计方案,每组选派一位成员阐述设计方案。老师指导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和设计电路。然后

从仿真阶段和制作作品两个阶段进行项目实施。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学习编程软件的使用,完成电路的分析,软件编程以及软件的联合调试,并分析解决其中碰到的问题。记录整体工作的完成情况。项目做完后学生填写项目评价表、教师填写项目评价表、学生填写任课老师评价表、撰写数字钟的设计说明书。这些表格,一方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储备情况等;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学生的总体水平是否达标,项目设置难度是否适中。同时还可体现任课老师的责任心、组织能力等等。通过表格内容,老师可以及时调整项目要求和考核方式,及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对于学生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通过交流,老师可以调整他的教学方式,改进其工作作风,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分两步进行评估:一是小组讨论,自我评述完成情况及发生的问题,小组共同给出提升方案和效率的建议;二是老师对方案评价说明。并根据实施过程给出过程考核成绩,最后根据作品制作和答辩情况给出总成绩。

通过精心选择的案例实施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紧密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整个决策过程用语言进行完整地、清晰地表述的能力、与人协作能力等社会能力。

2.角色扮演法

工作过程中的检查和评价工作,组织教学时,老师扮演客户代表,学生以三人小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小组成员作为开发团队,分别扮演技术支持工作人员和项目开发人员,进行工作成果交接和反馈表演。不同项目实施时,角色相应转换。确保每个人都参与了单片机硬件设计、编程、产品测试模拟岗位的工作。模拟真实工作过程,扮演相关角色,让学生切实感受工作人员的角色职责和心理状态,加深对工作角色的认识,进而完善自己。

3.小组讨论法

在工作过程中的决策和计划阶段,小组成员要讨论任务实施方案,并比较总结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小组讨论进行技术交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讨论中总结归纳出最佳问题解决方案。通过讨论,了解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任务完成质量。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最初在进行单片机教学时,采用实验箱教学,学生只需要连接几根线,编几行程序,会看实验结果。现在我们提供开放的创新实验环境,真正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室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我们成立了单片机智能开发部,实验室配备学生创新所必需的工具和仪器,比如:制作电路板用的雕刻机或热转印机,打孔用的电钻,焊接用的烙铁,还有仿真器、编程器、示波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等。能够提供学生设计所需要的常用芯片和元器件。

除了有这些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设备、网络设备,实验实训环境为教学环境提供物质保障。还有虚拟手段的运用,实验室的计算机装有各种单片机开发仿真软件。利用Keil-C、proteus等仿真软件在没有硬件实施的情况下进行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正是有了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从电路原理图的设计,到简易电路板的制作;从流程图的分析,到单片机程序的编写;从最初的设计构想,到最终功能的实现。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单片机开发的全过程,充分地保障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程考核

《单片机应用技术》是一门面向工程的实际应用专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单片机硬件电路、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成绩与能力挂钩,考试与实际的应用开发相结合,设计考核方案:理论考核30%,平时成绩10%,项目实施60%。

通过《单片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对项目的设计和制作,使学生熟悉了单片机开发的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高职

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存伟、孔庆松.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J].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6)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教学教学策略图文结合结合原则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即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内容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图文学习情境,将一些理论知识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而给学生们带来更加形象、直观的学习体验,以此不断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够在自己设计知识图片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在画图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以此使得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探究意义。

一、提高学生阅读题干的能力

所谓小学低段主要是指一年级、二年级的学生,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在整个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图文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题目的文字,还需要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获取重要的信息,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小学低段数学开展图文结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解题提供正确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一张图纸上画了一个水果篮子,其中里面装了1个香蕉,篮子里面还有苹果,但是数量不明确,图中文字表明,篮子里面一共有5个水果,问其中装有苹果的数量是几个?类似于这种简单的题目,学生只有清楚地观察图片中的文字信息和图画信息,才能够解题,先找到香蕉的数量为1,然后找到总的水果数量为5,则可以推算出苹果的数量为总的数量减去香蕉的数量1,得出一共有4个苹果。这种图文结合的审题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图文之间的联系性和关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快速的解题,从而提高整个学生阅读题干的能力,提高整个小学低段数学开展图文结合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其质量和水平,从而帮助学生做对题目。

二、加强图文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注意图文结合的有效性。在学生观察图片的时候,不仅要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还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识字量有限,所以,一般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题意,但是也要避免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看题能力,还帮助学生养成了数学思维习惯,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具体的图文结合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数学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主要是图画中给出了什么信息,经过了怎样的变化,然后看要计算什么。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锻炼,以及对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三、运用比较法来实施图文结合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图文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法来进行图文结合题的教学和训练,以此让学生学会观察,做到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比如说,某一图画中展示了三块土地,每一块土地中能够种植十株玫瑰花,问:第一,三块土地共能种植多少株玫瑰花?第二,共有三十株玫瑰花,需要几块地种植?通过这种比较的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应用题计算中的特点,使其牢牢掌握解题技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图文结合教学法,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必然要求,顺应了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高效的图文结合教学,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细心地观察,运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相应的推理和猜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图文应用题的比例逐渐增大,适应了新时期下社会对数学教育所提出的高要求,不仅重视对学生数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是加强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训练,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总而言之,在小学低段数学中进行图文结合教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运用多媒体制作动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低段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现代化多媒体的运用,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突出主题图的展示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天鹅图制作成动画,展示“先飞来4只天鹅,之后飞走2只天鹅”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画面,进而得出结果,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由于知识面有限,很容易对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会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事物、发现事物。(2)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

六、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枯燥的记忆过程,也不是乏味的解题过程,教师在低段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们带来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以此帮助学生们能够对传统的数学学习印象产生改观。

参考文献:

[1]张洪辉.谈在小学低段数学中进行图文结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08):148-149.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9

一、适时对比,凸显几何直观的价值

几何直观有强大的功用,能帮助我们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但事实上,小学生却未必从一开始就明白、认同这些道理。最为典型的是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是被教师要求才画线段图的,甚至许多学生是在解决问题之后才画图。此时,画图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脚手架,反而成了解决问题的附庸、累赘,无法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这自然有学生不会画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生无法体会线段图的价值,仅仅作为一种任务来对待。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适时展开对比,凸显几何直观的价值,增强学生自觉运用图形来描述、分析问题的意识。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中的“试一试”: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教学时,教师不急于画图让学生理解,而是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结果出现了两种答案:①(25+1)×2=52(张);②(25-1)×2=48(张),到底哪一种答案正确呢?经检验,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教师让第一种做法的同学说明理由,却发现他们也无法表达清楚。在这“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学习状态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在线段图的帮助下,学生很快发现,25+1=26(张)是原有张数的一半,求原有张数要再把26乘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刚才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学生经历了从不会到借助线段图学会的过程,深入体会线段图在教学中的作用,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线段图等几何直观手段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引导反思,发挥几何直观的作用

几何直观主要是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这些图形只是我们描述和分析问题的的工具和手段。数学是思维的活动,我们不能割裂直观图形与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而要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发挥图形的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如我校冯玉新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认识了百分数的意义后出示:下面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吗?(1)弟弟身高■米;(2)弟弟的身高是哥哥的■。冯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在学生出现不同意见时,冯老师出示了一张弟弟和哥哥并排站立的照片,再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照片并思考:哪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学生有了图片的直观感知,很快得出:因为■米是弟弟的身高,是一个具体的量,不能改写成百分数;而■是弟弟的身高和哥哥身高的比较,可以改写成百分数。不仅如此,冯老师还进一步结合实例和直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有了直观图形的帮助,很快得出:分数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这样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直观学习素材,而且在学生认真观察直观照片的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百分的意义,深入思考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提升学生的认识,有效发挥了几何直观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

三、教给方法,提升几何直观的能力

几何直观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般是在教师安排和预设下进行的。但是仅仅把几何直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显然是不够的,它还应是学生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一种运用直观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江苏省顾琴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由浅入深,逐步抽象,帮助学生学会用线段图分析问题、理解数量关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顾老师先用课件出示两根带子:

红带子:

蓝带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生:蓝带子5米,红带子有3个这样的5米,所以红带子的长度是蓝带子的3倍。

师:这幅图还可以简单地表示成这样――

教师课件演示,将上述图形抽象成线段图。

以上教学,教师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图,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线段图所表示的含义,为进一步学习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奠定了基础。接着教师出示例题:一件裤子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在学生读题的基础上,教师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然后提出:你能画出表示上衣的价钱吗?学生试着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教师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先进行研究:

师:要求买一套衣服多少钱,在图上指哪个部分呢?

学生上台指。

师:买一套衣服多少钱就是把上衣和裤子的价钱――?

生:合起来。

师:在图上这样表示――

师示范画图,并要求学生在本子上把线段图补充完整

师:这里的大括号和“?”号表示什么?

生: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要多少钱?

师:这幅图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片段篇10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白板教学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视频、播放、聚光灯等功能,可以给学生提供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和视频等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学习材料,创设生动活泼、色彩鲜艳、声情并茂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对学生形成刺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认识比》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一幅图片,有的看起来很漂亮,很美观,有的看起来却很别扭,请看这幅图,大家觉得现在的这幅图片美吗?现在我将这个图片拉伸,(使用白板比随机拉伸图片)现在大家觉得怎么样?再次拉伸,现在呢?

师:老师从刚才拉伸的过程中选取了三幅,现在你们觉得哪一幅看起来最美观,最舒服?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是第2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幅图片的长和宽不同,给人带来的感觉也就不一样,我们就先来观察一下大多数同学认可的第2幅图片,你们知道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吗?

教师使用白板拉伸功能,使图片由比例合适到比例不协调,让学生在图片的长与宽比例变化的过程中,形象地观察到长与宽这一组同类量之间的比。在白板上,随着图片的一拉一伸,学生要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接近学习内容,并能更好地将师生个体思维汇聚成集体思维,从而使个体的知识建构汇集成集体知识建构。

化静为动,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有时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节《找规律》的数学课上,教师首先出示1组图形,它们是由1个“”形和2个“”形组成的,又呈现了第2组排列相同的图形,并告诉同学们第3组图形中的“”形与“”形的顺序与第1组、第2组相同,请问第3组的第1个图形是什么?接着又问:

(1)第3组的第2个图形是什么?

(2)第3组的第3个图形是什么?

(3)这一大组图形的第7个图形是什么?

(4)第10个图形呢?……

教师利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无限克隆”和“图片隐藏”等功能,根据学生的同答不断地呈现图形,验证着同学们的猜想。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们大致经历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学生逐渐丢掉形象思维的拐杖,开始走向抽象思维的征途。

开放互动,提供自主空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继承和发展了黑板的书写功能,同时又克服了多媒体投影幕只能用于展示的缺点。它不但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图形,而且还能动态地演示它们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演绎、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在以互动方式展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小学数学课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

在一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数学课上,教师充分发挥了电子白板的优势,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还能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且使整个课堂都是在活跃的互动气氛中开展:

复习引入阶段――让学生写出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扇形等多种规则图形的面积公式。教师调出事先在白板上准备好的要学生填写的面积公式的表格,选一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填写。学生完成后,白板所具有的存储功能将板演的内容保存下来,而在教学的后续阶段,这些公式还要被多次用到,教师只需将它调出即可,无需重复劳动。这样既省时,不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而且使已有知识再次得到巩固。

探究学习阶段――教师将事先经过复制、重叠处理的复杂图形展示在白板上,请学生从中找出规则图形。当学生识别出其中的规则图形后,运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将其一个个拖曳出来。复杂图形分解成各个部分,而原来的整体也呈现在白板上,经过对比,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练习巩固阶段――教师设计了图形组合的发散性题目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举一反三的强化作用。教师提供一些规则的有阴影的小图形,请学生自由组合成大的规则图形,并计算组合后的图形的阴影面积。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代表通过白板上图形的拖曳组合成各个不同的图形。各小组的图形都展示在白板上,学生们进行对比,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操作既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开发其发散性思维,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优化训练,实现“轻负高效”

电子白板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众多特点及优势,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也轻松、愉快;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白板的写写画画和幕布下拉等功能,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做到及时巩固,教学效果显著。

从操作层面看,教师只需把事先在woRD文档里设计好的练习题,直接导入到电子白板上让学生进行练习,操作起来方便快捷;而且对于学生的反馈,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功能,结合投影仪,把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直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讲解和批改;教师还可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采录学生练习过程中的“真相”,来作为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完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后,我设计了一个数学小游戏:

(1)猜一猜硬纸板下面盖住了哪几个数。

(2)盖住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两个数相差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