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09:50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年和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为抓手,不断深化管养体制改革,加快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管理,通过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活动开展,进一步理顺乡镇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能,形成推动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水平提升的软硬件基础,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公路服务城镇化和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任务

201x年建设10个,20xx年建设10个,力争201x年底前,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建设标准见附件),实现场所建设、人员配备、资料管理、工作制度、权责清晰“五达标”,初步达到农村公路基层站所“决策管理科学化、养护作业规范化、路网管理信息化、养护服务精细化、路政管理法治化”的目标,全面提升农村公路建管养。

三、实施步骤

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从201x年开始至201x年底结束。按照年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大体分三个阶段:

(一)动员发动。市局公路处组织召开会议,进行动员发动和工作部署,各县区也要广泛动员,统一思想认识,提高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积极性,按照统筹规划、分批实施、保障数量、确保质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年度目标,科学编制建设方案,高质量高标准设计,稳步有序的开展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工作。

(二)实施阶段。各县区交通运输局按照建设活动的总目标和年度具体要求,细化年度任务,分解具体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考核,多措并举的抓好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推进落实。重点加强对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工作的监督指导,建立有效的监督运行机制,全程跟踪建设进展,定期专题会议调度,及时处理解决影响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突出问题和不利因素。积极归纳和推广活动中的有效手段和成功经验,促进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建设期间,市局将对县区进行1至2次实地检查,各单位要做好建设情况的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考核验收总结阶段。市局将对各县区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考核和总结评选对先进单位进行表彰奖励。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各单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好做法和先进经验,探索建立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农村公路管理站规范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有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农村公路乡镇管理站规范化创建活动是提升全市农村公路建管养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各县区交通运输局要高度重视,优先推荐具备管养文明示范乡镇评选条件的乡镇参与规范化建设活动。要加大对乡镇农村公路工作的督导,加强协调,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管理站建设的开展。

2、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各县区交通运输局要根据乡镇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乡镇“四位一体“交管所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批次,分批实施。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的可与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联合办公,并设立农村公路管理站;未设立乡镇交通运输管理所的由县交通运输局与乡镇政府协调解决办公场所,并配齐办公设施设备和必要的养护工具。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2

1乡镇公交一体化的发展措施

乡镇公交一体化与县域公交规划、乡村公交规划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县域公交规划是指在某个县城内或各个县镇之间规划建设公交路线,给各个县镇内的出行者提供出行便利;乡村公交规划是指针对某个乡村或临近的几个村布设公交路线,方便村民出行,给其提供安全便捷的交通。而乡镇公交一体化的规划是将县域公交规划与乡村公交规划相联系起来,不局限于镇与镇、乡与乡,是在各个乡镇间建立公交系统。乡镇公交一体化的发展,其核心从规模转变为结构,根据县城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人口分布等所形成的路网特点来设计出乡镇公交系统规划。主要有三项规划措施:线网规划、场站服务体系建设、运营机构的设置与管理。每一项规划措施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见图1所示。

1.1线网规划针对线网的规划是进行乡镇公交一体化的第一步,基于合理的规划线网才能进一步规划出合理的一体化公交系统。在乡镇公交一体化规划中,首先要以现有的线网为主体,结合中心网与若干支网(区域网)规划出适合公交运营的线网;再以得出的线网空间布局结构为基础作出线网的总体规划布局;加上从乡镇居民公交或非公交出行决策等方面来分析出的乡镇公交系统的走向;最后对线网的布局进行优化设计。

1.2场站服务体系建设场站服务体系是乡镇公交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场站体系的建立、乡镇客运站的规划和优化、中途停靠站点的规划设计。可采用先主干后支路的规划方法:“枢纽———线路———站点”。

1.2.1枢纽首先根据数据统计法得出县城和乡村的公交需求集中点,再结合人口分布情况,确定县城与乡村接壤地域及乡村与乡村接壤地域内的几个枢纽站,从而统一县域公交线路与乡村公交线路。对枢纽站的建立、设计、优化、管理等是实现乡镇公交系统一体化的核心一步,有利于乡镇线路的无缝对接。枢纽站建造应侧重完善换乘方面的规划,给出行者提供便捷、快速、舒适的换乘路线,方便公交运营车辆的停放和管理。且各个枢纽站所处地域不同,要根据其用地情况,合理设计。

1.2.2线路在确定枢纽站之后,对县城公交线路和乡村公交线路进行细分,以枢纽站为源头结合出行者的需求量、人口分布及其独特的地域结构、经济特征,并类比传统公交线路规划的“逐条布线、优化成网”方法得出合理的乡镇公交线路,在进行线路规划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布线,不可仅凭人为简单推断来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示意见图2。

1.2.3站点最后,根据确定的枢纽站以及规划好的公交线路,计算公交站点的服务半径,结合实际,沿线路设立站点,进行统一管理。针对站点需对其进行细化———站台设计。作为经常使用的公共场所,需要提供其明确的车次信息、发车时间、公交行驶方向等等,且需要为出行者提供短暂休憩的临时座椅和遮挡风雨的方便。

1.3运营机构的建立与管理运营机构应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包括对公交车辆的分类及正确的管理体制。通过合理的管理与合法经营,维护运输秩序,保护出行者的正当权益,提高相应的服务质量,改善乘车环境,建立开放、统一、有序的公共交通。

1.3.1公交车辆的分类针对出行者不同的需求及人口分布情况公交车辆的类型也有所不同。例如:乡镇镇中心区域人口较为密集,出行量大,可采用大型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同理,在镇中心至镇外环内,人口较镇区中心相对少,出行量小,则可采用大型公交车与中型公交车相交错结合的运营方式,在乡镇边缘,人口稀少,出行量远远小于城区中心,需求量小,所以可据具体数据采用中型公交车或是小型公交车。

1.3.2管理体制为了加强乡镇间的衔接,管理体制应全面、合理、人性化,在人员、公交车辆两方面均要实行统一调度安排,针对各个乡镇出行者的需求和生活作息制定相应的行车时刻表。只有建立正确的管理体制,才有利于公交车发车时间的基本稳定,有利于车辆的分配、保养及维修,有利于服务人员的规律工作、作息与调休等。

2乡镇公交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乡镇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使得原本属于城区县域的公交线路延伸到了原属于公路的短途班车的客运“领地”,彼此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了利益冲突,若缺乏统一管理与合理布局,在这种无序竞争下,必然会造成车辆行驶混乱的局面,从而给居民的出行造成困难,而同时客运企业经营效益也会出现低下等不良后果。加上居民在传统观念上很难打破二元分割,这也会给乡镇公交一体化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面对诸多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以实现乡镇公交一体化的发展。一方面,公交和客运的利益冲突根本在于线路上的重置,在进行公交线网的总体规划时可考虑与客运线路相协调,谋求共同的、协调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教育改变居民的传统观念,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相应的管理机构,确立公交市场化的运营模式。

3结语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3

为进一步强化各乡镇(街道)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的主体责任,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公共财政资金投入,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结合省、市实施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我县同期启动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活动,用三年时间完成26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300延米以上桥梁改造任务,完成投资1.8亿元以上,实现乡村路网等级化,消灭路网上危桥和宽路窄桥。同时,按照“建养并重、养护优先”的要求和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总体目标,加强管理养护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建设规范化、养护常态化、管理科学化。使乡村畅通路网达到“路面良好、路肩整齐、边沟通畅、安保完善、绿化美观”,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综合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二、切实抓好“乡村畅通”工程活动

按照省、市农村公路“乡村畅通”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县政府决定今年开始组织开展“乡村畅通”工程活动。该项活动由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参与,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街道)负责实施。县政府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分管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实施目标考核。按照市政府“乡镇每月一自评,县每季一检查,市半年一考评”的要求,考核小组对农村公路工作进行季末检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评,县政府将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各乡镇(街道)、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责任,积极作为,抓住此次农村公路大发展机遇,与高标准粮田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切实开展好“乡村畅通”工程活动。

(一)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在村道建设标准上,省交通厅要求路面宽度由3.5米增加到4.5米。在建设资金筹措上,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县乡道增加10万元/公里,桥梁增加0.3万元/延米,县乡道路及其桥梁建设项目配套资金以县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省用于农村道路建设补助标准村道增加5万元/公里,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按8万元/公里进行以奖代补,根据驻政〔2014〕13号文件精神,剩余部分由乡镇(街道)组织受益村委通过一事一议或自愿捐资等方式筹措,县政府明确乡镇(街道)为村道建设项目业主。在“乡村畅通”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安排上,优先保证积极性高、战斗力强、有配套能力且能干成事的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应抢抓机遇,抓紧制定三年实施计划,根据实际需求自愿申报,确保项目落地。在年终评先奖励时,县政府将对建设规模大、任务重、进展快、管理好的乡镇(街道)优先考虑。

(二)积极给予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在国家政策规定允许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简化程序,尽量缩短项目设计投资评审和招投标时间,实现项目早招标、早开工、早竣工。

(三)切实抓好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县交通运输和公路管理部门要通过开展“平安工地”建设、“优质工程奖”评选活动和建立从业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手段,各施工标段要出具各种基础实验(击实试验,原材料试验、配合比试验,强度试验)报告。全面提高我县农村公路施工和管理水平,确保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三、切实抓好养护管理工作

(一)足额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用于村道养护经费不少于5万元/年,村道养护经费不足部分由村委利用绿化权、路域资源开发等方式筹措。实行专帐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此项资金的落实情况将作为年终“乡村畅通”工程活动评先的主要依据。

(二)加快落实乡镇(街道)处农村公路管养责任。按照《农村公路条例》规定:县乡道养护主体是县政府,责任单位是县交通运输局,县道的日常养护由县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组织实施;乡村道管养的主体是乡镇(街道),根据乡镇(街道)养护技术设备薄弱的实际,乡道养护由县农村公路管理所实施,村道养护由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道管养面不低于70%。县交通路政管理所做好乡道的监管、指导工作,根据省市要求各乡镇(街道)积极筹建乡级养护站,做到六有:办公有场所。按照要求规范化、标准化整理内业及外业的实施,落实办公场所不少于3间;组织有领导。明确1名副职任管理站站长,配备1名乡镇在职干部为专职副站长和1名兼职副站长(县农村公路管理所在职人员),2名以上乡镇在职工作人员为专职管理员负责日常养护、路政管理等事宜;管理有制度。规章制度与图表上墙;路上有人员。通过招聘沿线农民养护工,落实养护生产人员;养护有经费、作业有工具,各乡镇(街道)要在4月20日前把“六有”落实情况上报县人民政府。

各乡镇(街道)按照“有路必养,养必见效,有路必管,管必到位”的总体目标。做到辖区内农村公路及路肩无堆放杂物,无乱搭乱建,无占道经营,无打场晒粮;不允许在路的边坡及边沟内种植农作物,建筑控制区内无新增违章建筑,公路附属设施保护完好,公路上隔离墩危桥险桥警示标志齐全,对不能通行或影响通行的危桥险桥要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同时,建立路政巡查台账,积极保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会同交通路政管理部门加强对乡道超限超载车辆的治理,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四、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路工作的组织领导,以开展“乡村畅通”工程活动为契机,切实落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村公路工作有序进行。

(一)实行目标管理。今年县政府将把农村公路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加强目标考核,以确保农村公路建管养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建立农村公路工作联动机制。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农村公路建管养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4

1发展现状

1.1乡镇客运站发展现状

河南省省政府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在2006年、2007年两年重点建设乡镇客运站,每个乡镇站由财政拨款20万到35万元,2008年全省建成2003个乡镇客运站,实现“乡乡都有客运站”,拟通过此举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客运服务水平。

但调研中发现,不少乡镇客运站由于规划选址、土地、运营管理等问题,导致全省乡镇站启用率较低,多数客运站被挪作他用甚至废弃,主要表现为中途站(无始发班线,如图1.1、1.2所示)、距离人口密集区较远的车站(如图1.3所示)、设计不合理,不方便车辆进出的车站(如图1.5所示)

图1.1挪作他用的中途站图1.2作为垃圾处理厂的中途站

图1.3距离人口密集区较远而未启用的中途站图

图1.4规划设计不合理未启用的中途站

1.2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发展现状

为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解决“三农”问题,2006年我省大规模建设了农村招呼站(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共建成13530个。但根据调研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省能正常使用的农村招呼站仅4804个(占35.5%)、已损坏5706个(占42.2%)、已拆除3020个(占22.3%),未达到预期使用效果,还形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

图1.5废弃的招呼站

2问题分析

2.1乡镇客运站存在问题分析

对于乡镇客运站存在的问题,归根起来我们认为有五点:

(1)难以获得土地。土地问题是乡镇站建设的最主要制约因素。首先,由于城镇发展过程中没有系统的、科学的总体规划,群众习惯乘车处位于乡镇中心,而这里一般被作为商业用地,建筑密度高,没有多余的土地用于乡镇站建设;其次,由于农村客运站经营效益差、见效慢,民营资本投资积极性不高,配套资金短缺,无法承担高额土地购置费。

(2)选址不当,不方便群众出行。由于在群众习惯候车的乡镇中心处无法取得土地,部分客运站被迫建在在离群众习惯乘车点较远的地方,导致乘客和客车都不愿意进站,客运站形同虚设,甚至出现“建成即废”的现象。

(3)无首发班线的客运站启用率低。农村客运首末站可以吸引周边群众进站乘车,一般使用情况相对较好;而全部利用过路车的中途站,由于客车进站成本高且影响运营效率,人不进站候车,车不进站载客,客车在路边随停随走,客运站一般无法启用。部分城乡接合处的乡镇,作为城乡公交的首末站,客流相对集中,使用情况也相对较好。总体上讲,乡镇客运站总体启用率较低,特别是中途站基本上都无法启用。

(4)部分客运站建设主体不适当。多数乡镇客运站由当地乡镇政府作为建设主体承建,但是政府无管理客运站的经验,又与运输企业合作不畅,导致建成后经营效益较差,维持运营困难,直至关闭,出现废弃、变卖的情况。建设主体选择不当,不利于农村客运站建设及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5)乡镇站管养问题突出,责任主体不明,日常维护资金匮乏。乡镇客运站公益性强,进站客车有限,收益较少,利润低,日常维护经费都无保障。且省级只补助了建站资金,而无运营维护资金,运营单位无力对站房和设备设施进行日常维护及更新,造成站场设施损坏快,无法持续运营。

2.2建制村汽车停靠点存在问题分析

结合以往建制村汽车停靠点的建设经验,其存在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1)部分招呼站选址不合理,没有充分发挥为百姓服务的作用。原则上招呼站的布设应依托各县的农村客运网络规划,重点布设在有客运班线的县、乡道路上,但为了响应“村村都有招呼站”的政策,采取了平均主义,使得部分招呼站在选址时并没有与百姓的出行习惯结合起来,为民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从而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

(2)建设标准低,短期内废弃拆除现象普遍存在。2006年是河南省进行招呼站建设的第一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招呼站没有统一的规范可循,从而使得其建设样式和建设标准参差不齐,经过短短几年风雨的洗礼,多数招呼站已破败不堪,多地出现拆除、废弃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招呼站建设的整体形象,尤其是干线公路上的招呼站,多数招呼站建在公路路肩上,对过往车辆通行造成一定安全隐患,且随着近几年干线公路的改建改造,多数招呼站已被拆除。

(3)管理养护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维护资金。同乡镇站类似,农村招呼站存在管养责任不明、机制不全,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国家和地方缺乏专项管理养护资金,加之招呼站建设标准低、经久耐用性差,且受外力破坏情况普遍,使其在损坏后没有得到及时维护,群众出行安全性受到影响。没有制定明确的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导致已建成的数量多、覆盖广的农村招呼站无法得到及时维护,从而丧失了服务群众安全出行的功能。

3结语

基于以上对乡镇客运站及建制村汽车停靠点现状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总结,笔直认为,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将有限的建设资金真正用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实现农村客运的长足发展,河南省农村客运站应走以下发展道路: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5

1乡镇文化站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的价值意义

早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已经针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情况,做出了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新农村建设方向。曾经在系列讲话中表示,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不仅是当前文化部门的工作要点,也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不竭动力。从这一发展背景上说,乡镇文化建设不仅仅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具体实施内容。

2乡镇文化站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遭遇的发展阻碍

2.1乡镇文化的资金投入匮乏

当前形势下,文化活?雍途?济条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受地区财政、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乡镇文化站的设立没有得到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再加上受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冲击,很多传统的乡镇文化活动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而开拓形式更加新颖的活动又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所以导致乡镇文化和经济水准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

2.2乡镇文化队伍的水平不足

在乡镇文化队伍的发展现状中,所具备的文艺骨干出现了“轻老龄化”的发展现象,大多都已经人到是中年,难易吸收更年轻和鲜活的血液。除了文化队伍的创新性不够,在专业性上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很多乡镇文化骨干都是“半路出家”或者“兴趣使然”,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导致文化活动的专业程度不深,拥有高水平文艺水平的人才纷纷流失,严重制约了乡镇文化站各项文艺工作的开展。

3乡镇文化站推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策略

3.1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笔者认为,乡镇文化站和新农村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乡镇文化站的发展职能决定了新农村文化工作的推进成效,从整体上引领了乡镇文化站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宣传、组织、示范、引导等方面,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传播先进文化、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各项任务。

一方面,乡镇文化站要及时关注党和中央的最新发展路线和传播策略,为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宣传服务。要借助多方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民能够在娱乐文化中,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乡镇文化站的各项工作,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道德素养。另一方面,要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发展热情。继而让群众在文化建设工作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发展意识。例如结合当前“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讲话精神,通过评书、相声、小品、二人转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2加强文艺水平,建设专业文艺队伍

在乡镇政府机构中,镇两委班子要立足文化队伍建设,在节目编制、资金投入、文艺形式等方面,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加大对文化事业经费的发展投入。要着力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人才,使企业文化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要从根本上做起,完善乡镇农村文化设置建设。要认真研读中央关于文化方面的各项政策,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乡镇两委班子还要争取获得专项的资金支持,开拓公益文化组织、民间文艺团队的资金帮扶和支持,结合各村落,有计划的发放价值较高的文化设施。通过家风教育、文化遗产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健全乡镇文化站的发展情况,培养专业的乡镇业余文化队伍,通过民间小剧团、秧歌队伍、健身队等形式,不断增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水平。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6

一、工作目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农村客运市场,服务我县“三化”建设,到年4月底达到100%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已通客车的行政村建有候车亭;符合通客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农村客运网络明显优化,运输需求基本满足,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安全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班线实现公交化、低票价,方便于民,让利于民,确保乡村班线开得通、留得住。

二、工作步骤

(一)村通班车

第一阶段(年1月10日—年1月30日):1、调查摸底,由交通部门对全县行政村通车情况及通村水泥路情况进行调查。2、核定营运里程,由交通部门对未通车行政村的营运里程进行核定。

第二阶段(年1月30日—年2月10日):1、核定票价,由物价部门根据交通部门核定的里程对已开通的乡村班线的票价进行核定。2、组织排查,由公安交管部门对已通水泥路未通客车的行政村进行道路情况排查,并出具书面报告,报县加快农村客运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1、由交通部门组织经营者对已开通的班线实行公交化运行(1月30日前票价到位,3月底前班次到位)。2、道路完善,年3月31日前根据公安交管部门道路排查情况县公路部门负责县道完善,乡镇负责乡村道的完善。

第四阶段:开通班线。年4月30日前由交通部门组织所有符合通车条件的村开通客运班线。

(二)车站建设

第一阶段:年2月10日之前12个乡镇要做好车站的规划、选址、

征地拆迁和土地平整工作。

第二阶段:年4月中旬完成车站和候车厅的主体建设,4月底完成标识及设施的安装。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年4月26日—年4月30日,县加快农村客运事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同时准备全市现场会召开。

三、明确责任

1、交通部门负责拟定农村客运线路和站亭的规划、车站图纸的设计以及车站的收购、管理等工作,做好全县乡村客运公交化运行工作及乡村班线补助的具体实施,负责县养道路的日常养护和管理。

2、各乡镇要负责本乡镇农村客运发展及站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要在年4月份前按交通部门统一的图纸、统一的标识、统一的宣传内容建好车站,做好本乡镇的农村客运的安全稳定工作以及本乡镇范围内乡村道路的日常养护和管理。

3、公安部门要维护治安秩序,严厉打击车匪路霸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为农村客运创造和谐平安的发展环境。

4、公安交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非法客运的货车、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等车辆的打击力度。负责路面巡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对拟新开通的线路进行专项安全排查,并出具书面意见通报运管部门。

5、财政、税务部门要做好对乡村班线的优惠政策兑现工作。

6、建设部门要做好车站建设的质量管理工作,并为车站投资者做好报建、验收等服务工作。

7、物价部门负责客运票价的管理,及时查处扰乱票价的行为,在年春运结束后及时对县乡班线票价重新核定,并监督执行。

8、教育部门要制定措施,督促各学校合理安排各年级周末放学、放假时段,避免客流过分集中造成超载。加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规、拒乘黑车、超载车。

9、其他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发展农村客运的相关工作,为我县农村客运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7

一、目的意义

农村公路是农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业致富的重要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开展省级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活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改善和优化我县路网结构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县农村公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当前,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及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形成了全新的管理体制和养护生产运行机制。全县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长效养管机制已经建立,但这与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期盼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开展的省级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活动,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交通运输需求为出发点,以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与运输统筹发展为重点,对于进一步巩固我县交通建设成果、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推动农村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从现在开始用二年的时间,奋力打造全省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通过改革与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进程,奉献一流服务,打造一流交通,全力构建大交通、大发展的公路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率先突破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

具体目标:建设方面,全县二年交通建设投资总量超过2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0亿元,国省干线2亿元,农村公路超过3亿元,使全县100%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87%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全县农村公路等级化、舒适化,形成层次分明、路网基本完善的农村公路交通体系。公路养管方面,全县二年计划投资6550万元,完善1002公里农村公路的绿化、安保、防护和排水。完成县乡公路15条428.1公里、村公路184条574公里示范创建任务;在全县乡镇推行村道规范化养护工作,通过“精细化养护、规范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质量二年总体提高到85%,为社会提供“畅、洁、绿、美、安”的道路通行条件。公路客运方面,建设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客运站及建制村招呼站,强化交通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需求。

(二)主要任务。

1.建设改造目标任务。

根据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和新一轮交通发展规划,年内全面实施县乡道路改造、通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县交通建设力争实现投资1.5亿元,其中实施县乡公路改造项目4个128公里;建设并交验2009年续建通村公路。2011年完成柳桑、堰大、青丰公路路面工程和峡大公路路基建设任务,并力争峡大公路路面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完成通达、通畅建设工程任务,2011年实现百分之百的乡镇通油路(水泥路)、百分之百的行政村通公路。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规范,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单点合格率达到95%以上。桥涵排水设施配套,安全设施齐全,绿化工程到位。

2.管理养护目标任务。

(1)继续深化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夯实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职责任务。县交通局是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管理主体,承担计划制定日常监督任务;县农村公路管理局是管理养护的组织实施主体,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同时承担县乡公路的管理养护任务;各乡镇是本辖区内村级公路管理养护的管理主体,村委会为本辖区内村级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

(2)建立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长效机制。按照“有路必养、有路必管、养必优良、管必到位”的工作目标,全县列养农村公路1272公里,其中县道356公里,乡道202公里,村道637公里,专用公路77公里;实现年均好路率85%;强化路政管理,扎实开展农村公路路产内地面构筑物和农作物清理整顿工作,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农村公路经常达到干净、整洁、畅通;加大超限运输治理打击力度,农村公路超限运输控制在4%以内。

(3)完成农村公路示范路养护大中修工程建设。今年完成县乡主干道西段路、沙中路、西洋路、西牟路、堰大路、西田路、贯沙路7条225.6公里和沙河、私渡、城关、柳树、峡口、杨河、桑元7个乡镇96条281公里农村公路示范路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和环境面貌,提高农村公路服务功能。

3.运输目标任务。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公路客运“路、运、站”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乡镇客运站、建制村招呼站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客运网络,促进城乡客运协调发展,实现路通、车通、站成。今明两年计划投入90辆通村客运班车,客运站、招呼站、候车棚覆盖50%以上乡镇和行政村。年内力争开工建设乡镇客运站1个、招呼站30个,投放30辆农村客运班车。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调整运力结构,优化运输组织,加强市场培育,规范运输秩序,提升运输行业服务水平。

4.创建资金筹措。按照全县农村公路列养里程,省上每年投资养护工程费主要用于示范路的创建工作。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对创建示范县的资金补助,县上将创建配套补助资金纳入到年度财政预算中,用于创建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工作。

三、时间安排

我县省级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活动自2011年1月开始,至2012年10月结束,分组织动员、具体实施、总结评比三个阶段进行。今年时间安排:

(一)组织动员阶段(自2011年1月至3月底)。成立县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活动的组织机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分解细化落实各项建设、养护、管理目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自2011年4月至2011年11月底)。按照示范县创建活动方案和创建标准,认真组织实施,动员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全力投入于创建工作,确保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做好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对我县示范县创建的随机抽查工作。

(三)总结评比阶段(2011年12月)。对示范县创建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向省、市提出申请对我县2011年省级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对创建活动组织得力、成效显著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此次省级农村交通运输示范县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范围广,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为此,县上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政府办、计划局、财政局、水利局、公安局、交通局、运管所、农村公路管理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县交通局内设立办公室,县交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负责督促、检查、指导、乡镇创建工作。项目乡镇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专人,包村包组,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扎实开展工作。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8

一、××交通运输状况

××县位于××省东南部,东江源头,处于我国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东邻会昌、寻乌县,南接定南县,西连信丰县,北壤于都、赣县。××县邻近广东省、福建省,邻近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和105国道。县城欣山镇位于××中偏南部盆地,北距南昌市586公里、赣州市170公里,南距深圳市416公里,汕头市389公里、广州市406公里。

××的公路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逐渐趋向合理,省道寻坪线(含新建安寻公路)、安定线、版右线、沙园线(县养)。在县内呈“大”字形分布,构成公路主骨架,县道上林—马岭、于都—龙布、里田—重石、龙布—天心—岽坑、黄坑—老好、上濂—太平、黄地—石仔头、黎洞—坪石、镇岗—新园—孔田、太平—南桥、新园—三百山共11条县道则分布于全县,实现了全县18个乡镇全部通水泥(油)路,新建通村水泥路363.5公里,行政村通公路率达100%(行政村通水泥路率达68%),将全县所有乡镇及大部分行政村连结起来,组成县域公路网,北经信丰至赣州市,南经定南、寻乌至广东省,东经会昌县至福建省。

由于××是个内陆山区县,没有国道高速路、铁路,远离大江大河,不沿边不靠海,在公路、铁路、水运三种主要运输方式中,公路是唯一的运输方式。近年来,围绕鼓励、引导、规范的方针,县内客货运输市场蓬勃发展,运输能力逐年提高。到目前为止,已经新建县城新车站、县汽车南站和三百山、车头、版石等5个乡(镇)客运站、22个乡村候车亭;全县营运公路客货运输车辆分别达到81辆、282辆,年运输能力客运达108万人次,货运达37万吨,拥有出租车10辆、城市公交车5辆;开通了客运班级跨省11条、跨县8条、县内17条,可以直达广州、深圳、石狮等沿海发达城市,全县18个乡(镇)全部通客车,公路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和组织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交通运输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来,××的交通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组织实施有力,使我县交通状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由于××交通的基础差、底子薄等历史原因,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体而言,我县的交通运输状况仍然很薄弱,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路建设资金不足。××地处武夷山脉和九连山脉的绵延地带,山势险峻,地形复杂,公路建设的工程量大,造价高,同时因地理位置较偏远,没有国家和省重点公路建设,发展水平较低,地方财力薄弱,难于承担巨额建设资金。此外,公路的车流量有限,利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建设公路也难于奏效,短期内难于筹集到足够的建设资金,这些都严重抑制了××公路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提高补助标准,县至乡(镇)通油路工程每公里补助30万元,仅够铺设四级公路沥青面,路基部分资金仍要由地方筹集,为了节省资金,尽量降低技术标准,采用随弯就坡,利用老路,减少工程量,难以提高公路等级,从长远来说,容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公路基础设施标准偏低。全县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还是一片空白,远远落后于我县现有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截止到2007年底,××公路总里程为1317.42km(含公路部门管养的路线),除公路部门管养的省道、省养县道基本为二级标准建设外,其余县乡公路整体状况偏差,公路等级低。至2007年底,二级以上公路只有176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13%,三级公路只有13.49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1%,四级公路451.46公里,占总里程的34%,等外公路676.47公里(含村道、专用公路),占5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体系”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货运业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经济的发展和货运的需求,据统计,全县货车车型大部分为“东风”、“解放”等一些小吨位的普通货车,象零担、大件、冷藏、危险等专用车辆从未发展,目前的货运一直是沿用传统的运输方式,重、中、轻车型结构不合理,运输信息不通,运输能效低下,遇到脐橙、柑桔、西瓜等农特产品大宗货源上市的季节,本县的运力则严重不足,必须依靠外县、外省车辆支援解决。

(四)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客运站场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基础、配套设施,是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受资金投放和收益率低的限制,乡镇等级站较少,目前我县现有乡村候车亭的数量也不多,站场基础设施薄弱,导致难以形成有形客运市场,大多公路沿线的行政村没有候车亭,车无站可进,人无点可归的现象突出,乘客随叫随停,给客运交通带来很大隐患。

三、关于××交通运输的几点思考

根据我县交通现状,我县今后发展交通运输的总体目标拟定为:加大县域公路网建设,争取实现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零的突破,建立一条高速出口通道;重要县际出口公路达到二级标准;大力加强县乡公路建设,所有县道以上达到四级以上标准;继续大力加强全县农村公路“通村水泥路”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县100%行政村通水泥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完善客运服务设施,逐步建立通达、便捷、有序的农村客运网络。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认为今后我县可重点从以下方面构建大交通运输网络:

(一)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破解资金短缺难题。交通建设,难点在资金。××要完成大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需一笔相当庞大的建设资金。××是山区农业县,工业薄弱,难于承担公路巨额建设资金,为此要群策群力,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进一步加大争资争项力度。要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打好“老区”、“贫困”、“旅游”三张牌,广辟信息渠道,瞄准上级补助资金投向,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结合县域交通运输发展实际,认真搞好交通项目策划,建立门类齐全、适应性强的交通发展项目库,争取国家、省市及各部委在政策和资金项目上的大力扶持,尽量多争取交通建设的项目资金。二是盘活资本、资产、资源,科学运作。所需项目资金,可通过做足土地文章筹融资金,以土地收储出让来解决公路资金是当前一项最有效的选择。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项目换资金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进行市场运作,鼓励各类投资者参与公路建设,对经营性建设项目实行土地开发,带动公路建设的政策。在公路两侧一定范围内进行土地拍卖,实行综合开发经营,以解决部分配套资金。三是要进一步加大交通规费征收力度。交通规费是交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要加大交通规费征收力度,努力挖掘各种费源,确保应征不漏,以弥补县配套资金的不足的问题。四是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筹集资金。村道建设可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充分发动群众、以工代劳、以资代劳,还可发动外出创业人员捐款、挂点单位扶持解决村道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扩大公路网络规模。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合理、立足县情、适当超前、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重点通过建设省道主干线,大力抓好县至乡通油(砼)路工程、通村水泥路、通达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县域公路网建设。通过努力,力争建成县道、省道主干线与安定线一级公路一起构成县域公路网,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性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辐射,将××的农副产品及其他矿产资源经京九铁路定南站运往广东、福建、港澳地区及全国各地。省道寻坪线、版右线、安定线、沙园线呈“大”字形横贯东西南北,12条县道(含省道县养公路1条)以“二纵十横”构成县城公路骨架网,同时境内18条乡道及大量村道联接全县所有乡镇及行政村,省、县、乡道、村道组成××公路网,从根本上说,只有建设好了××公路网,才能真正解决贫困乡村的落后状况,带动一方经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实际困难,推动人民群众早日步入小康社会建设。

(三)大力发展“物流体系”,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公路建设是手段,发展运输是目的”。要坚持把发展运输生产力作为交通服务的基础,以加强物流体系建设为载体,以建设便捷、安全、高效、舒适、环保的运输机制为重点,营造良好的运输环境:一是加快农产品现代物流建设。××是农业县,做为××的支柱产业之一果业,为××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加强信息的交流,合理调度运力,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外商提供仓储、保管、包装等服务。二是开展物流体系进工业园区。物流体系进工业园区可解决工业园区的工业对仓储、配送、运输等物流不断增强的需求,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做”的模式,用于物流创储配送的基地建设,核心作用是围绕园区工业企业开展物流服务。三是促进物流企业和工业企业相结合。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工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系,鼓励物流企业与工业企业相结合,将工业企业的配送、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剥离出来,实现销售物流和供应物流的结合,逐步走向物流一体化。四是组建一家物流企业。为积极培育物流业,构建物流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竞争力,组建一家较大型的物流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县的物流产业。

(四)完善客运服务设施,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客运站场是农村客运的有效载体和保障,对实施道路客运“三关一监督”、加强源头管理、维护客运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农村客运站场建设规划,鼓励多建、快建、早建,实现路、站、运一体化发展:一是出台优惠政策。农村客运站场是公益事业,政府可结合当地城镇整体规划,将农村客运站建设列入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认真做好建设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可在经有关部门审批后,减征或免征农村客运站建设的土地使用税等相关费用。二是创新建站方式。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优先考虑客运企业投资农村客运站建设,也可吸引社会资金以独资、合作、合资、联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客运站建设。既可选择新建,也可选择改造,还可以采取租用、租赁的办法进行改建。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9

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辖21个乡镇394个村,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地区、巢湖生态屏障及合肥饮用水源保护区于一体,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县。长期以来,群众出行难、出行贵,一直是制约县域发展和群众脱贫的瓶颈。近年来,舒城县深入贯彻“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要求,坚持“建、管、护、运”并重,在全国率先推行县域公交一体化和新能源公交,探索“交通+”模式,最大限度激发交通活力,让交通成为脱贫攻坚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6年,交通运输部杨传堂书记和李小鹏部长对舒城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做出批示,给予肯定并推广。2017年,舒城县被授予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2018年9月,我县再次被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一、坚持基础先行,建好县域交通网。

2013年以来,舒城县总投入近80亿元,实施了175公里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和3636公里的农村公路扶贫项目,实现了“一环五射”“八条通道连合肥”(京台高速、合九铁路、合铜公路、环巢湖旅游大道、206国道、合安九高铁、德上高速、合桐轻轨)的大交通格局,破除了“区位优越、交通制约”的窘境,有效破解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结合旅游扶贫,总投入15亿元,新建主线长42.195公里、5条支线长41.95公里的环万佛湖旅游扶贫公路,带动沿线26万群众脱贫致富。

二、坚持建管并重,管好群众出行路。舒城县高度重视公路管护工作,按照“建管并重,建成即管,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原则,建立国省干道、县乡道路养护的长效机制。一是紧盯公路治超不放松。加大治超力度,推行24小时全天候巡查,实现固定站点检测和道路流动稽查相结合,保护交通建设成果。启动科技治超体系建设,先后投入1200多万元,在源头企业主要出入口按照“统一设计标准、统一治超规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安装设施”的原则,规划建设了12个治超卡点和1个实时监控中心,实现了科技管控网络全覆盖。二是建立管护资金保障渠道。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的公路管护资金保障渠道,县财政按照每年每公里8万元的标准,考核拨付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经费。全面提升公路机械化管养水平,大型养护机械由政府单列采购配齐,走机械化养护、市场化运作、高速化发展的干线公路养护发展之路。三是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出台《农村公路养护体制实施方案》《乡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的乡村道路资金安排、拨付、管理与监督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落实机构、场所、人员,逐步建立起“政府兜底,有路必养”的管养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县道实行分路段专业化承包、常态化管理模式,乡村道路采取乡镇集中发包、委托村委会代管、个人包路段三种管理形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分级管护”的管护模式。

三、坚持普惠运营,打造“一元公交”惠民路。

舒城县坚持改革创新,实行普惠民生,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推行“财政兜底、一元普惠、城乡一体”民生公交模式,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难”。目前全县开通58条公交线路,通达所有乡镇和90%的行政村。一是坚持国有公益属性,开展公交化改造。2012年,采取“农客班线经营权到期依法终止、给予原车主适当补偿”的办法,对全县农村客运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将分散的私营线路统一收归国营。县财政一次性投入9000万元,评估收购286辆农客车辆,车均补贴14万元,购置新公交车236合,从原有280多名车主中吸纳152人担任公交驾驶员,实现了平稳过渡。二是坚持民生公交,提高群众获得感。县财政每年安排2800万元用于公交运营补贴,确保公交公司“公益属性、保本运营”。实行“全县一个价,上车一块钱”,70岁以上老年人、军人和残疾人等5类群体免费乘车。将城乡公交一体化作为县级自主实施的民生工程,出台管护办法和考核细则,建立绩效评价和奖惩体系,落实县直单位和乡镇监管责任,形成多部门协同、各乡镇参与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管护格局。积极推广镇村公交,按照“县乡合办、乡镇为主”的模式,县政府负责统提供镇村公交车辆,乡镇成立镇村公交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坚持公车公营,实行“六统一”(统一线路编码、统一标志标识、统一运营调度、统一票价标准、统一安全管理、统一服务规范)。打造智能公交,投资500万元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开发方便乘客查询公交信息的掌上公交、微信公交,实现智能监控全覆盖。科学规划运行方式适时调整运行线路,采取区域循环、接点联运、定点接送相结合等方式,有效满足群众进城购物、就业、上学和就医等多样化、多时段、不定时的出行需求。据统计,全县每年公交行驶里程1500万公里,运送乘客2800万人次,为群众节约交通费用2.5亿元。三是坚持绿色理念,全面推广新能源公交。自2017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推广新能源公交。按照“整车租赁、八年质保、充维一体”新模式,在公交、物流、旅游领域使用新能源汽车。全县累计投放新能源公交车236辆,与传统车型相比,一年可减少碳排放量1600多吨,节省燃油成本140多万元,既保护了环境,也大大降低了城乡公交的运营成本。

四、坚持资源整合,拓宽“三站合一”致富路。

乡镇公路站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和谐发展城市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了一条快速城镇化之路,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人口、交通、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传统城镇化是城市优先发展、高耗能、数量增长型、高环境冲击型、放任式机动化、少数人先富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则应该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低能耗、质量提高型、低环境冲击型、集约式机动化、社会和谐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1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适应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下的城镇化新发展模式,注重区域和城市综合发展,突出城乡统筹、城市空间集约高效、公共服务均等、社会和谐发展、社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城市发展模式。

2.2以科学规划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城乡规划是引领城市科学发展的“宪法”和总纲,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作用,以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化和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应着重关注以下内容:

(1)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统筹区域发展:增强区域联动与协作,明确区域分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3)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构建城镇与产业结构布局合理、市场体系完善、政策制度一体、信息资源共享、交通体系完备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4)构筑新型城镇体系: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各级、各类城市与小城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职能作用。

(5)生态优先与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逐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3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解析

营口市位于东北松辽平原南部,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距离沈阳市179公里,大连市220公里。市域总面积5402平方公里,东部为丘陵,西部为渤海海岸,中部为平原,海岸线长122公里。

3.1规划背景

国家明确了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

自然统筹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协调的发展思路。国家推进环渤海城镇密集区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辽宁中部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政策和环境的变化,均会对营口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重大项目等得到国家和辽宁省的扶持,从而推动城市跨越式发展。

3.2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健康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城乡一体、全域规划的要求,推进市域城乡规划全覆盖。

3.2.1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规划:总规中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为教育设施规划的总方针,切实加强农村地区教育师资、设施及经费的投入,改善教育环境,在公共教育资源上统一协调分配,增强区域内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形成城市市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市(县)、区中心医院――乡镇中心医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市、市(县)两级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文化设施规划:中心城区、县级市城区建设一批标志性、现代化、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各个乡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且有站址的文化站;加强各乡镇及中心村文化活动站、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所及健身设施的建设,丰富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

3.2.2城乡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

交通网络是城市空间结构组织的基本框架,合理的交通网络构架是高效城市空间组织的基础。营口市域综合交通重点构建由高速公路+区际快速路和城际轨道+轻轨共同形成“双快”网络,在现状交通走廊的基础上,结合用地布局,建立网络化联系通道,组织快速客、货运运输,分流过境交通车辆。提高交通网络的连通度,并在城区各组团之间形成区间分流系统,使之从单一的“走廊-节点”向心格局转向紧密的“网络-枢纽”格局,减少交通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的压力。

3.2.3统筹城乡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状城市供水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供水系统,对现有水厂进行改造、扩建,并适时在乡镇建设新水厂,推进农村地区自来水管线的敷设;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改扩建4座;新建3座500千伏变电站、5座220千伏变电站、26座66千伏变电站;改扩建1座天然气厂、新建5座天然气门站;改扩建1座热电厂、新建6座集中供热锅炉房;规划在南北城区各建一座垃圾处理厂。

3.3城乡空间布局优化

规划形成“一带三轴、双城联动、两副四级”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带三轴,一带即依托滨海路形成的南北向沿海发展带,三轴为从沿海向内陆辐射的北部老城区―老边--大石桥发展轴、中部北海新区―盖州发展轴、南部鲅鱼圈区、仙人岛―熊岳发展轴。双城联动,即北部城区与南部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联合驱动营口市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两副四级,即大石桥和盖州两个市域副中心城市,传导主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结构。

3.3.1北部城区

营口老城片区:发展重点在于旧城改造、河海新西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园建设。产业基地片区:重点发展工业、教育科研、体育设施和配套生活服务设施。营东新城片区:规划功能以居住、办公、冶金、钢铁锻造、装备制造产业为主。临空产业区:以营口机场为中心,发展空港物流。北海新区: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设施发展的重要地区。

3.3.2南部城区

鲅鱼圈片区:规划功能为营口南部中心、港口及临港产业区,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城区。熊岳片区:发展商贸物流、居住功能。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规划功能为港口、能源化工产业区,兼有白沙湾旅游度假功能。

3.4城乡产业布局规划

在带形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框架和港口推动、产业集聚战略的指导下,着眼于推动并合理引导产业空间拓展,以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带动全市、融入辽中南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理念为指导,采取集聚发展的思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实现绿色升级与低碳转型。

北部平原农业区:重点发展以优质水稻、蔬菜、经济作物、水产品、畜牧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实施水稻科技提升工程,建成全省优质米生产基地,以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为依托,打造精品蔬菜基地。

中部滨海综合产业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综合产业区。依托南北两大城区,形成三大产业板块。

东部山林经济区:根据营口东部山林地区的振兴规划,在盖州、大石桥东部山区重点发展榛子、大扁杏、林地中草药、林地山野菜、林地食用菌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旅游业等产业。

3.5城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营口北部城区――南部城区形成的沿海发展轴为生态轴线,以辽河、城市片区间楔形绿地为生态廊道,以渤海、永远角湿地、东南部低山丘陵为生态屏障,以辽河生态带为生态动脉,以境内水系为生态静脉,以盐田、点状绿地为生态增长点,形成山海相拥,一轴六带多点的生态格局,构筑环境优良、景观优美、开放互动、良性循环的营口市生态结构体系,实现营口市“亲河、拥海、吻绿”,谱写一曲“天人合一、山水共鸣,低碳交响”的生态协奏曲。

4结语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其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切实发挥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现城乡一体,构建生态文明家园,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营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Z].2011.

[2]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营口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2-2030)[Z].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