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十篇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十篇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0:07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1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性的政策措施。以下主要结合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进行资本市场如何应用股权激励进行分析研究。

二、股权激励对股价影响的研究方案设计与结果

(一)研究方案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股权激励对股价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同一时期几家上市公司股价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幅度;将某一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前后的股价进行对比分析。从以上两相对比分析中分析股权激励措施对股价的影响以及影响效应的大小。由于股价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假定将行业和股权激励作为研究变量的前提下其他的外部因素不产生影响。在此前提下从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中选取24家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股权激励措施实施前后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变化进行监测记录。股权激励对股价影响的指标主要是从短期内的股价涨幅变化以及长期下的振幅变化(振幅=[成交均价―收盘价]/收盘价)反映出来的,这两项指标也是本次研究主要的依据。

(二)研究数据分析

从对下列10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措施条件下股价变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纳入统计的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措施在短期股价变动反映上相当明显,例如苏泊尔和有研硅股的超额收益率甚至分别达到了93.46%和51.46%,详见表一。从股权激励措施公布后的一段时间内的股价变化来看,股权激励措施公布对于股价有一定的推动的作用,但是这一长期的影响与同行业的整体股价上涨也是具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可以说股权激励对股价的长期影响并不是很大。

表1不同行业股价变动情况对比分析(原始数据来自花顺软件的基本数据,后经统计处理)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

划公布日披露日

前股价披露日

后股价实际股

价变动同行业股

价变动超额收

益率

有研硅股2006/12/2610.9219.9382.51%31.05%51.46%

宝钢股份2006/12/195.869.1556.14%22.42%33.72%

泰豪科技2006/12/148.2011.7543.29%29.54%13.75%

中兴通讯2006/10/2555.8669.1423.77%6.15%17.62%

晨鸣纸业2006/10/118.7410.2517.28%3.38%13.90%

博瑞传播2006/7/2716.1518.6415.42%-2.57%17.99%

苏泊尔2006/4/77.0115.93127.25%33.79%93.46%

广州国光2006/4/1110.0015.1151.10%31.27%19.83%

伊利股份2006/4/2417.8529.3964.65%22.48%42.17%

泸州老窖2006/6/611.1113.5521.96%1.95%20.01%

三、股权激励措施对股价的影响分析

(一)股权激励措施对股价短期的影响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股价在股权激励措施公布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短期内投资者将资金投向该类企业主要是由于对实施股权激励措施的上市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期望和信心,实施股权激励措施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是业绩提升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对股价的上升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上市公司经营中采取的“压紧弹簧”措施,有的上市公司会在实施股权激励措施之前有计划的对公司的经营收益率通过各种方法进行降低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投资者的预期有所降低并为公司制定较低行权价提供有利条件。在公布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后,就能够赢回投资者对收益的期望和信心,此时股价就会有相应的提升,公司也能够从中获利。

第二,管理者掌控信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对于证券投资信息的掌握本身就比普通投资者更加全面、及时和准确,因此作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措施的制定者制定政策措施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具有投资引导的作用,在投资者看来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措施包含着未来可能产生收益的一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是由于经营者的掌握,才有该措施的制度实施。

(二)股权激励措施对股价长期的影响分析

相对于短期内股权激励措施对股价的影响不同,股权激励措施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在该措施公布之日起的一年时间内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具有一致性,有的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了高于同类股价的上涨幅度,有的却也出现了落后于同行业股价上涨的幅度,虽然整体上股价在股权激励措施公布后都有上涨,但是原因却是复杂的,不能单一的将其归功于股权激励措施的公布实施。股权激励措施的实施可能在某些公司被股票期权化,这样反而会给公司带来一些不利消息和影响,因为实施股票期权后公司的每股收益都会被稀释,相应的股东权益也被稀释。因此,股权激励所带来的业绩提升的也有可能被消极的因素取代。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2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影响

自2005年底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管理办法(试行)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就有了法律基础。2006年,国资委和财政部又联合下发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制度的完善等使得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中国股权激励年度报告2010》数据显示,201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方案达到106例,表明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被运用,已经而且将对上市公司产生重要影响。

一、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内涵与特征

上市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股权激励方案,允许激励对象在激励时期内,在公司经营情况达到既定的目标时以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行为。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约定条件的设定,鼓励公司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努力工作,帮助上市公司达到预定的经营目标,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当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呈现出三大特征。

1.股权激励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股权激励制度推出之初,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董、监、高”。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象已经扩展到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如2011年7月公布股权激励方案草案的披露信息显示,公司的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以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共计98人,占公司在册员工总数的16.98%,由此可见激励面相对较广。

2.股权激励的质量日益提高。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相对较高,如预设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增长情况,公司股价等,并且从实际来看,这些条件相对较高,在外部经济环境相对不景气,上市公司成长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象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这些目标,从而使得股权激励的质量不断提高。同样以合众思壮为例,该公司行权的条件为以授予期权的前一年为基数,此后3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8%、75%和14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不低于4%、6%和8%。

3.实施股权激励的企业不断增多。wind资讯显示,截止到2011年5月我国共有204家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并且近年来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有迅速增加的趋势。实际上,按照国际经验,美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量/全部上市公司数量在上世纪末达到0.8以上,但我国2010年末这一比例仅0.1,由此可见未来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数量还将会大幅增加。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股权激励制度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可以加速公司成长,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矛盾等方面。

1.股权激励可以加速公司成长。首先,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设计来看,上市公司一般会设立一个严格的激励考核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会更加关注公司的成长,关注公司发展质量,特别是3-10年的中长期股权激励方案更是如此,这就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从实际来看,控股股东的主要经营管理人才也会被纳入到上市公司的管理的激励对象当中,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在其发展中会更多的得到控股股东的支持,甚至直接将其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来,以此帮助公司成长。

2.有利于解决公司治理中存在的矛盾。在公司治理中,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对于解决好经营管理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利益问题意义重大。首先,从激励对象来看,由于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甚至技术人员骨干都被纳入到激励对象当中,使得他们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到上市公司的管理过程中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这些职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可以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思路来解决公司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并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这就可以较好的解决“劳资”双方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其次,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的解决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矛盾,提高激励的有效性。对于公司激励对象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而言,薪酬激励已经难以更多的调动其工作热情,而通过制定中长期股权激励计划,能够鼓励公司职工为企业长期效力,并积极努力的工作,从而解决现有激励制度中存在的不足。

三、优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对策建议

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践来看,虽然总体情况良好,但部分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形同虚设”,部分公司则激励的有效性值得商榷。因此,对现行的股权激励制度进行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合理的制定股权激励计划。上市公司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首先,要加强对未来宏观环境的预测和分析,全面的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经营业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此来为股权激励目标的确定提供有效的参考。其次,要加强对公司本身的分析,通过分析公司、公司所处行业的生命周期等特征,客观的评价未来公司的发展速度,以此来制定股权激励的目标。

2.注重计划的实施与适当的调整。首先,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对这种制度进行宣传,一方面让股权激励对象围绕激励目标努力工作,另一方面让没有享受股权激励的职工了解这种激励行为,并为获取这种激励机会而努力工作,从而使激励作用最大化。其次,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等对计划进行实时的调整,如爱尔眼科、东方园林对股权激励制度的调整,从而使得股权激励方案与实际相符合。

3.做好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在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过程中,上市公司要做好实施效果评价工作,一方面,要对公司在既定的经营年度是否达到激励的目标进行分析和评价,达到或者超过预期目标的原因是什么,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内在原因是什么,从而为公司兑现激励内容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要对股权激励制度实施对整个上市公司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的分析,这种影响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激励目标,从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J]管理世界,2009(9):133-146.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3

【关键词】管理层;股权激励;公司业绩

随着公司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问题成为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激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激励机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欧美等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过程相比,股权激励真正开始在我国实施的时间不长,相对比较滞后。1993年,深圳万科集团最先开始尝试推行股票期权制度,成为中国第一家尝试股权激励的企业。但直至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股权激励才得以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正式实施。而之后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陆续实施,说明我国股权激励的配套制度正日趋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渐走向规范和成熟。

一、股权激励的概念

股权激励是指激励主体以股票或股票期权等形式赋予激励对象一定的现实经济利益或潜在经济权利,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帮助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程度地增值。

股权激励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激励方式,只要在实施细节上稍加调整就可以变化出很多模式,我国企业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采用的典型模式有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除此之外还有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虚拟股票、延期支付、管理层收购等其他方式。

二、理论基础

现代公司制中的职业经理人和股东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关系。关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委托理论可分为两派:一是最佳契约论,二是管理层权力论。

(一)最佳契约论

最佳契约论是股权激励理论的传统观点,它认为股权是解决问题的手段。经理人可能出现因追求自身利益而与所有者利益相冲突的“败德行为”。因而,股东关心的是如何根据所能观测到的变量来惩罚经理人,以激励其采取有利于股东的行为。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是在“委托人—人”框架下寻求最优化的激励方案,或设计最优的激励机制。

(二)管理层权力论

管理层权力泛指管理层对公司治理体系(包括决策权、监督权以及执行权)的影响能力,这种权力会对管理层薪酬契约造成影响,使其偏离最优状态。该理论认为,管理层权力越大,管理层薪酬会越高,薪酬与业绩的关联程度也越小。

三、管理层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与国外的研究进度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李增泉(2000)对1998年799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由于高管持股比例偏低,导致股权激励不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并且区域因素和竞争因素会显著影响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魏刚(2000)对1998年791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高管持股比例普遍较低,以致高管持股变为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并且高管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堪新民和刘善敏(2003)对2001年1036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经营者的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两职兼任的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其绩效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顾斌和周立烨(2007)对在2002至2005年沪市56家在2002年前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股权激励实施后业绩的提升不显著,并且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激励效应,交通运输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最好。

(二)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周建波和孙菊生(2003)对1999至2001年间34家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其业绩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之前普遍比较高,表明我国试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样本中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偏见;成长性较好的上市公司,其业绩与高管因股权激励而增加的持股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强制高管持股、使用年薪购买公司流通股以及混合模式的激励效果较好;内部公司治理机制不良的公司,其高管可以利用股权激励计划最大化自身利益。黄桂田和张悦(2008)使用非参数matching方法对2007年38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tobin’sQ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周仁俊等(2010)从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产权基础不同的视角,对2005至2009年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持股比例高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程度在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表现更为显著。从而证实了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企业经营业绩影响的方向相同但程度存在差异。

(三)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负相关关系

俞鸿琳(2006)对2001至2003年间933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持股水平和tobin’sQ值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全部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认为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控制、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以及董事会机制不完善,导致国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机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应。姚伟峰等(2009)对2002至2007年间108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效率在股改之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股改之后两者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四)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非线性关系

王华和黄之骏(2006)对2001至2004年143家高科技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在考虑经营者股权的内生性影响下,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区间效应。也就是说,无论以独立董事比例还是非执行董事比例表示董事会的影响,经营者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间都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该结果表明经营者股权激励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稳定的关系。吕长江等(2009)对2005至2008年间108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存在激励型和福利型两种,且上市公司能够通过设置合理的授予价格、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提高股权激励计划的积极治理效应。

基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造成研究结论不同的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几种:

1.业绩指标选取的差异。大部分学者选取了单个或某两个业绩指标,也有少量研究选取了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出企业的综合绩效得分作为因变量。但不论是单一指标还是主成分分析法,都存在很多种选择,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托宾Q值等。

2.研究方法的差异。大部分研究采取了相关性分析或回归分析,并有多数学者考虑到企业规模、行业因素等对回归结果的影响,而引入了控制变量,但控制变量选择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回归结果,甚至可能导致伪回归的出现。

3.样本选择的差异。不同学者实证研究的样本各不相同,一方面是样本选择范围的差异,有的研究选取了某个行业做样本,有的选取了某类性质的企业做样本,还有的选取了某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做样本;另一方面是样本选择时间段的差异,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较快,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变化较大,同一家公司在不同时期因为受到不同政策的影响,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也会产生差异。尤其是早期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很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偏低,其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除此之外,大部分实证论文都直接选取了管理层持股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不能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来替代。这是因为管理层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来源非常广泛,并不一定是实施股权激励的结果。因此,利用管理层持股的公司来分析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得到的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3.

[2]黄桂田,张悦.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

[3]王华,黄之骏.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组成与公司价值: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6,9.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4

关键词:通信行业股权激励业绩影响因素

通信行业发展与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都息息相关。笔者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在包括通信行业的信息技术业及制造业中的应用最广泛,因此研究通信行业股权激励对扩大实施股权激励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以通信行业上市公司2011年度半年度报告为依据,通过考察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已的股权激励计划,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业绩影响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文献回顾

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如Jenson&meckling(1976)根据利益一致假说,认为市场价值随着管理人员持股而增加。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葛红雷和荆虹玮(2008)、潘颖(2009)等。也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如魏刚(2000)、李增泉(2000)、顾斌和周立烨(2007)等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关于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研究,西方学者从高管团队特征、成本、治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何炜、王孟怡(2011)等研究发现,公司规模与股权激励水平显著负相关。李月梅、刘涛(2010)研究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越低,越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高管较年轻的公司,倾向于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则可能选择限制性股票方式。

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一是研究多采用2005年以前的数据,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是2005年以后实施的,关于相关法规也是2006年后才相继出台;二是文献基本上是考察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三是没有针对通信行业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人会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通过对人进行股权激励,让管理人员分享公司剩余索取权,使其预期收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连,从而能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正相关。

如果公司成长性好,公司未来业绩提升空间就比较大,从而能够给经营者良好的预期: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由于成长性获取较高收益的同时,经营者也能获取较大的收益。这样,股权激励就将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经营者就越有动力提升公司业绩。因此提出2a:成长性好的公司,更有可能进行股权激励。

公司治理越有效,制定的股权激励方案就越合理,股权激励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果股权高度集中,或者存在一股独大情况,其他股东无法与第一大股东相抗衡,则很难制定出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2b:股权集中度越低的公司,越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假设2c:第二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越大,越可能实施股权激励。

高管年龄越接近退休年龄,就倾向于保守,越容易拒绝有价值的研发活动和其他投资活动;高管年龄越大,也会倾向于短期收益,不会考虑长期激励的收益。而高管比较年轻,更加愿意冒险,工作年限更长也更愿意接受长期股权激励。因此,提出假设2d:公司高管平均年龄越低,越容易采取股权激励。

当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比较高时,公司未来的财务风险会比较大,如果再实施股权激励,未来的不确定性将会增加,因此资产负债率比较高的公司对实施股权激励会比较保守,而资产负债率比较低的公司就不存在相应的问题。因此,提出假设2e: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更有可能使用股权激励。

就公司规模而言,公司规模越大,经营者面对问题的复杂程度、复杂性就越大,对经营者监督的成本也就越大。而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监督成本。因此,提出2f: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实施股权激励。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通信行业(包括通信设备及通信服务)7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扣除数据缺失的,共得到6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股权激励数据来源于巨灵数据库,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司治理数据及高管数据分别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锐思数据库(resset)。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eviews6.0进行处理而得。

(二)模型设计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1:Roe=β1Si+ε

模型2.1:in(p/(1-p))=β1tBQ+ε

模型2.2:in(p/(1-p))=β2GG+ε

模型2.3:in(p/(1-p))=β3SH+ε

模型2.4:in(p/(1-p))=β4Z+ε

模型2.5:in(p/(1-p))=β5Da+ε

模型2.6:in(p/(1-p))=β6SiZe+ε

模型1主要检验假设1;模型2.1至模型2.6,主要检验假设2a,2b,2c,2d,2e,2f。因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为虚拟变量,为避免共线性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模型中都未设计常数项,且也只考虑某一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三)研究变量及其说明

模型1中,被解释变量选用广泛采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业绩的衡量标准。虚拟变量是否实施股权激励(Si)作为解释变量,即实施了股权激励Si设为1,未实施股权激励Si设为0。

模型2.1至模型2.6中,被解释变量都为虚拟变量是否实施股权激励Si,解释变量分别是股权集中度(SH,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Z指数,第一大股东持股与第二大股东持股的比例)、资产负债率(Da)、资产规模(SiZe)、高管平均年龄(GG)和反映成长性的托宾Q值(tBQ)。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1.通信行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从总体来看,截至2011年6月30日,通信行业总共有13家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占所选取样本的比例为18.84%,相较于笔者之前所研究的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重有所增加,说明股权激励的实施体现了一定的行业特征,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对实施股权激励持欢迎态度。从年份上看,2006年实施的有1家,2008年和2009年分别有2家,2010年实施的有4家,截止2011年6月30日,2011年仅上半年实施的就有4家,可以肯定全年实施的数目将超过2010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家数逐年增加,说明股权激励在通信行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运用。

2.从上市公司实施的激励方式和持股比例看。从上市公司已实施的激励方式看,除中兴通讯采用的是限制性股票激励方式,其他16家上市公司都采用的是股票期权激励方式。可能的原因是,股权期权减少了当期的成本,通过行权的不确定性以期给激励对象更大的激励。从持股比例看,最高是中创信测,占总股本的8.05%,最低是烽火通信,占总股本的0.58%,平均4.54%,与国外相比,通信行业的持股比例偏低。

3.净资产收益率对比。根据2011年半年度报告的数据,通信行业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0.05,显著高于通信行业全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0.03,体现股权激励对业绩的正面影响。

(二)回归结果分析

模型1,模型2.1至模型2.6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模型中未设置常数项且只有一个解释变量,故无F统计量和显著性值。

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看,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在1%水平上显著,且系数为正,即实施股权激励可以提高公司业绩,与假设1一致。

从模型2.2至2.5的回归结果看,高管年龄、股权集中度(SH)、股权制衡度(Z指数)以及资产负债率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都显著负相关,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与假设2b、2c、2d、2e一致。

模型2.1显示,成长性(tBQ)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显著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2a相反,即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通信行业实施的股权激励,反倒是成长性越低的,越愿意考虑股权激励。该结果与李月梅、刘涛(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通信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成长性越高同时风险也更大,对实施股权激励就越保守。

模型2.6显示,公司规模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负相关,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与假设2e相反,即在通信行业,公司规模越适中,越可能实施股权激励。该结果与何炜、王孟怡(2011)以及张良等(2011)的结果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前述分析只考虑了规模越大实施股权激励可以降低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但是公司规模越大,上级管理部门对其实施股权激励越慎重,企业内部对实施该项政策也更加谨慎,反倒是规模小的企业更灵活,因此规模越小的企业越可能实施。

研究结论与启示

根据上文分析,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说明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通过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能够促进其加大对新技术产品的研发、销售从而提升业绩。分析还显示,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越年轻、公司治理结构越优、财务状况越好,越容易促进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在通信行业,反倒是规模越小,成长性越适中的公司更愿意实施股权激励。因此,上市公司自身也需要完善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财务状况,以保证股权激励计划的顺利实施。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对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加大支持力度。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能显著提升其业绩,但目前整个通信行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比例还比较低,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如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进行指导;促进审批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同时对未上市的通信行业企业,也结合中关村和东湖高新的试点政策给予支持。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股权激励,需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克服一股独大的现象,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三会”运作规范,这样才能有效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各环节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有效避免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定薪酬、激励成本过高等问题。

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时要考虑自身的情况。通信行业上市公司高管越年轻、财务状况越好、规模越小、成长性越适中,就越容易实施股权激励。因此通信行业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一方面要考虑自身所处行业的竞争性、公司规模等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成长性和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月梅,刘涛.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1)

2.冯涛,杨瑾,刘湘勤.后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经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3)

3.何炜,王孟怡.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1(2)

4.张良,毛道维,闫磊.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强度及分布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1(4)

5.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8)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5

【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技术创新

一、文献回顾

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机制能否提升公司业绩的研究较多,也有部分学者针对股权激励能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进行了研究。一般而言,追求公司业绩的提高意味着追求公司的长期价值,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

关于股权激励能否提升企业业绩和是否有利于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国内外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果。Jensen和meckling(1976)、张宏(2010)等大部分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业绩,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投入的力度。Demsetz(1983)、姚伟峰和鲁桐(2009)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反而会加剧高管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增加成本,从而降低公司价值。Jensen和murphy(1990)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不影响公司业绩,或影响甚微。morek(1988)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非线性关系。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本文将在之后的实证分析中采用管理者激励机制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观点,假设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总经理持股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与公司创新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及变量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基础,研究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的影响,本文研究的初始样本选取遵循以下两个主要标准:首先,本文的技术创新主要指有形的产品创新,金融业等服务行业的产品创新主要是服务创新,其产品并无实体,尽管概念有所重合,但服务创新并不是本文的研究范畴。还有一些行业(如农业)受政策影响较大,企业的创新行为并非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以这些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势必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差。创业板公司基本都满足有形的产品创新条件。其次,既然本文是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水平,那么,与技术创新投入水平相关的信息披露就成为本研究样本选取的另一重要依据。由于我国创业板于2009年才正式推出,根据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2010、2011年的年报,本文选取样本点的时间区间为2008至2010年,一方面是为了选取最新数

(3)现金持有水平

本研究参照前人研究成果选择现金持有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并定义该变量为CaSH。因各样本公司的规模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该变量也应该取其相对数值进行度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现金持有水平(CaSH)=货币资金/总资产

四、实证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度量董事会持股比例的变量SRD的回归系数为-0.262492,表明企业董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水平之间负相关,与前文认为该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的影响预期不一致。其经济含义是,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由此说明,当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公司董事会持股比例较高时,董事会成员趋于谨慎,不愿意推动具有较大风险的技术创新研发活动,从而导致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支出水平的降低。但该回归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述负向影响作用只是一种趋势。

在表2中,度量总经理持股比例的变量SRCeo的回归系数为-0.222153,表明企业总经理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水平之间负相关,与前文认为该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的影响预期不一致。其经济含义是,公司总经理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由此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公司如果出现较高的内部人持股比例则会引起“壕堑效应”,从而导致公司价值的降低,阻碍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同时该回归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述负向影响作用只是一种趋势。

从表2还可以看出,度量监事会持股比例的变量SRm的回归系数为-0.302253,表明企业监事会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水平之间负相关,与前文认为该变量对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支出的影响预期不一致。其经济含义是,公司监事会持股比例越大,公司的技术创新水平越低。由此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公司监事会职能严重弱化,未能发挥其促进企业长期合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该回归结果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上述负向影响作用只是一种趋势。

前文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持股比例、总经理持股比例和监事会持股比例都与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水平负相关。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在现在的持股水平下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能为企业创造长期价值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在现行状况下应进一步弱化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对董事会和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进一步分散股权,以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研发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Jensen,m.andw.meckling,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ictur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76(3):305-360.

[2]张宏.中国上市公司高管报酬结构与企业业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

[3]Demsetz.H.,thestructureofownershipandthetheoryofthefirm[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83(26):375-390.

[4]姚伟峰,鲁桐,何枫.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层激励与企业效率:基于上市公司行业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9(12).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6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票期权;激励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6-0062-04

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模型建立

西方发达国家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与实施较早,相对比较成熟,股权激励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在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尚处在起步阶段,股权激励实施的模式不多,主要包括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限制性股票三种形式。然而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经济时期因素主要分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三种因素。自身条件因素主要分为公司发展前景、股权激励方案、内部管理三种因素。现阶段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果的研究呈现为两个对立的观点:一是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解决问题,促进公司发展存在影响(积极或消极影响);二是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改善问题促进长远发展没有影响(无影响或弱影响)。但随着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机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我国证券市场实践成果的不断证明,我们更倾向于前者观点,即股权激励机制对于解决上市公司问题,促进上市公司进一步发展存在影响。本文也将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对公司发展有影响为研究的观点基础,阐述影响股权激励机制实施效果的因素。笔者认为,可将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因素――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定义为“横”与“纵”两个大的方面,如同坐标轴,共同制约着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下面将分别选取两大类影响因素下的具体因素进行分析,并以两大类影响因素为基础建立模型,如图1所示。图1中,横轴为经济时期,从左至右代表经济时期由劣到优;纵轴为公司自身条件,由下至上代表公司自身条件由劣到优。二者在轴内的交点便为对股权激励的影响效果,弧线两边无限接近于轴,弧线以上为影响效果的积极区,弧线以下则为消极区。积极区点到弧线的垂直距离越长则表示积极的影响效果越强,消极区点离轴心越近则表示越消极。弧线上无限接近轴的点则是某一种影响因素极强时可能导致的个别的积极影响,如:一个公司处在一个特别好的经济时期,可能使它的内部条件呈现很差的情况下依然能在实施股权激励效果后获得积极的影响;或者说个别公司其自身条件极好可能导致其在一个较差的经济时期依然能在实施股权激励时获得积极的影响。

笔者假设,其股权激励效果的模型为一个简单的若干事件优劣性的集合,令“横轴”即经济时期为X,则X=X1+X2+X3…+Xn(令X1代表法律环境,X2代表经济环境,X3代表政治环境……)也就是经济时期的优劣为经济时期这个大因素下各小因素优劣性的综合,因为各因素为事件是不可用数值直接表示的。因此,X也就是经济时期的因素,坐标轴中也就是表示成优劣的强弱性,在坐标轴中是垂直于Y轴的横线上的点。同理,“纵轴”即自身条件Y=Y1+Y2+Y3…+Yn(令Y1代表发展前景,Y2代表股权激励方案,Y3代表内部管理……)是自身条件下各因素优劣性的综合,在坐标轴中是垂直于X轴直线上的点。股权激励效果则是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垂直于Y轴的直线的交点,即坐标中可能显示在积极区,也可能显示在消极区,如图2所示。

二、伊利和万科实施股权激励效果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横”与“纵”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公司伊利与万科为实例,试图分析验证“横”与“纵”两大因素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

(一)伊利与万科实施股权激励的基本情况

伊利作为全国乳制品行业的领头企业,自2006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其具体的激励方案为:将5000万份股票期权授予激励对象,所授股票期权自授权日起8年内以行权价格和行权条件购买一股伊利股票的权利。授予的股票期权所涉及的标的股票总数为5000万股,占股票期权激励股票总额51646.98万股的9.681%。获授的股票期权行权价格为13.33元,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获授的每股股票期权可以13.33元的价格购买一股伊利股份股票,初定激励对象为29名公司高层骨干。

万科作为我国房产行业的领头企业之一,共实施过三次股权激励:第一次,1993年到2001年,全员持股,三年后交钱拿股票可以上市交易;第二次,2006年到2008年,在满足收益率高于12%的前提下,且净利润率15%为最低要求,从净利润的增长部分中提取激励基金,委托信托公司买入万科a股,如果满足相关条件,经过一年储备期,一年等待期后,第三年可交到激励对象手上,激励对象每年最多可以卖出25%;第三次,2010年,股权激励对象11000万份,占授予时公司股权总额的1.0004%,激励人数838人,授予的股票期权的有效期为5年,股票期权于授权日开始,等待期为一年,第一、第二和第三行权期分别有40%、30%、30%的期权,在满足激励业绩条件的前提下可行使权利,行权价格为8.89元。

(二)“横”的因素对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1.“横”的因素对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2006年之前,由于我国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没有相应的政策以及有利的法律提供保障,这一“横”的经济时期的影响,使得伊利在我国的试运行时期没有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而2006年之后,我国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我国其他相应的法律政策仍处在不断的完善中。因此,法律环境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伊利在2006年国家提供了相应的股权激励的法律保护后,伊利的股权激励仍然收到的是劣的效果,直至2009年直接宣告失败。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后的2006―2009年相关财务数据如表1。

据图3分析,伊利自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的营业收入持续增长,但不难看出其管理费用的暴涨直接导致了伊利净利润的下滑。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伊利作为上市公司必须自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该准则规定企业应将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入到资产相关成本或当期费用,同时计入资本公积金中的其他资本公积,而这一会计处理,导致伊利即使在营业收入业绩上涨的情况下,股权激励仍然出现了劣的效果。这种效果充分表明,“横”的因素――法律政策的变化足以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2.“横”的因素对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万科是我国最早实行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之一,早在1993年,万科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就因为证监会对股票不认可而告停,这一结果完全是因为受到了当时相关法律政策的限制,而不得不以失败告终。2006年,万科在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时,由于我国刚刚颁布了关于实施股权激励的相关法律,使得万科在较好的内部条件下获得股权激励的成功。但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股票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动荡,呈现下滑的趋势,这使得股权激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终股权激励实施为劣的效果,公司业绩受损,这一效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受到了“横”的因素――经济环境的影响。2010年,万科实施了第三次股权激励机制,在内外部环境都较好的情况下股权激励收到了优的效果,并且延续到现在。

(三)“纵”的因素对伊利与万科分别实施股权激励的效果分析

1.“纵”的因素对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虽然从前面“横”的因素分析得知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失败是受到了法律环境――会计政策的变更的影响,但其“纵”的因素也就是自身条件的影响,也成为其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失败的内在原因:一是股权激励机制方案设计时,行权价格不合理。伊利的行权价格选择了股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除权除息后是13.31元,而最早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时点是股改实施后的第31个交易日,由此确定的最低行权价为19.92元,直接导致了最终3.305亿元的差额记入了当期损益。这个差额与前面所述的股权激励账务处理变化一并使得管理费用暴涨,导致伊利股权激励的失败。二是伊利股权激励实施方案出现漏洞,导致后期激励效果不足。伊利股权激励方案规定受益对象首次行使的股权不得超过25%,而剩余股权可以在第二年,分次或一次全部行权,这种漏洞导致了伊利高管将原本八年的激励方案,在两年的时间就获得到了,使得后期激励效果不足,从而造成了激励效果的劣。三是伊利自身管理也存在问题。受“三鹿”事件影响,中国奶制品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伊利也因该事件受到牵连,同时也暴露出其内部管理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股权激励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剧,加剧股权激励失败。

2.“纵”的因素对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影响

这里,以万科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为例,从万科2006―2008年利润总额这一单项数据来看其股权激励的效果。万科2006年利润总额为3434494660.18元,2007年利润总额为7641605685.33元,2008年利润总额为6322285626.03元,股权激励方案行权条件设计过高,单从利润总额这项数据来看,万科2006年实施股权激励以来,2007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其业绩也达到了行权要求,却因万科行权价格过高,股价没有达到行权要求,导致股权激励的股权在2008年没有得到行使,也就是说管理者在付出了辛苦努力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这种业绩与股价过高的双重门槛直接使得万科2008年的股权激励失效,使得2008年业绩出现较2007年严重下滑的态势。到了2010年,鉴于前两次的失败,万科第三次实施股权激励时,针对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上作出了合理设计,加上较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这次股权激励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延续到现在。

三、结论和建议

(一)伊利与万科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证结果总结

1.伊利实施股权激励受“横”和“纵”的主要因素汇总

X1(多变的法律环境)=劣,X2(稳定的经济环境)=优+,X3(良好的政治环境)=优+

X(经济时期)=X1+X2+X3=优-

Y1(不断下滑的净利润)=劣,Y2(不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劣,Y3(不当的管理)=劣

Y(自身条件)=Y1+Y2+Y3=劣

综合实证结果:伊利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为较劣。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下的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如图4所示。

2.万科实施股权激励受“横”和“纵”的主要因素汇总

由于万科第一次实施股权激励是由于经济时期的因素直接导致失败,即为劣。第三次至今实施且为优。因此,只在此列出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证结果:

X1(良好的法律环境)=优,X2(动荡的市场)=劣,X3(良好的政治环境)=优

X(经济时期)=X1+X2+X3=优-

Y1(上涨的业绩)=优,Y2(过高的行权价格)=劣+,Y3(良好的管理)=优

Y(自身条件)=Y1+Y2+Y3=劣

综合实证结果:万科第二次实施股权激励产生的效果为较劣。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下的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如图5所示。

(二)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建议

通过建立假设模型,通过“横”与“纵”,即经济时期和自身条件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又以我国上市公司伊利与万科为例将所得结论进行了验证。在此仅以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从内、外两方面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1.健全上市公司管理体制,稳定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者业绩的评判标准主要局限于对财务指标的考核上,而这很容易造成高管为了牟取私利,利用职务和技术之便操控财务指标。笔者建议公司应针对股权激励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制之外,还应设定其他非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例如考核被激励对象的执业能力、思想品德、团队协作能力、团队创新能力等,为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创立强有力软环境。这种良性的激励环境能够促使公司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使员工对公司良好的业绩前景充满信心,从而为公司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2.科学、合理地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确保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明显

设计一个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股权激励方案,是实施股权激励机制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一是确定合理的股权激励时限。股权激励的时限,设计得应该稍长,这样防止管理者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了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不应设计得过长,否则会使得管理者放弃接受股权激励,从而影响股权激励的最终效果。二是确立股权激励的对象应该适中。股权激励应该在公司的管理者中实施,而对象不应该是公司的每一个员工,确立的对象太多会分散股权激励的效果。但也不能只针对某几个高管进行股权激励,这样会降低公司中间阶层的工作效率。三是采取几个股权激励方式并行的实施方案,股权激励的方式很多,如业绩股票、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股票增值等,但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所以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股权激励方式进行组合实施。

3.健全股权激励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现阶段,我国股权激励机制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法律还不够完善,不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我国虽然于2006年颁布了一些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效果也非常明显,但要真正使股权激励机制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和发展,现行法律仍显得极为不够。笔者认为,政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应针对实施股权激励的主体、有效期、行权价等予以规范。二是加强资本市场的相关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建设,规范资本市场的运行,以促进资本市场效率,提高股权激励机制的实施效果。三是政府应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着重培养一批高级职业经理,为股权激励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总之,应通过减少股权激励机制实施的不确定性外部因素影响,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白洁.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交互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3(10):53-55.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7

关键词: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公司绩效

为使员工的报酬同经营业绩相联系,很多公司将股权激励作为公司薪酬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委托人和人利益不一致的问题,使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拥有共同的目标。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企业逐步发展和完善公司治理,股权激励在提升企业高管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联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收效甚微,没有得出一致性结论。本文将从内生性的角度,将股权集中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因素,在同一体系框架内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研究现状

1.对股权激励和股权集中度的研究

对股权激励和股权集中度的研究最初由欧美学者展开,他们从股权集中度对股权激励的影响及股权激励对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有:具有较高Ceo薪酬的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经理人对自身报酬制定的影响力来自分散的股权集中。国内学者对股权激励与股权集中度关系的研究不多。个别学者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高管薪酬一般较低。

2.对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的研究

欧美学者认为,公司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具有正向相关关系;一些学者通过运用理论得出公司价值随持股比例的降低而降低;还有人认为股权结构的改变不会系统的改变公司的业绩。在内地,一些学者得出了同外国学者相同的结论,认为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产生明显地正向影响;但孙永祥的研究结论与其他学者不同,认为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倒U关系。

3.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的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股权激励和公司绩效展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人员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方面。外国研究者发现,股票期权和内部股票所有权都能够明显激励管理者。morck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国内的张建光则发现,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财务业绩指标在一年后明显提升,取得了明显的激励效果。

二、对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和建议

1.对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本人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公司综合绩效的表征变量,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因素之间的内生性影响,通过对近年来数据的研究,得出相关结论。第一,股权激励度越高,集中程度越低。第二,在内生性的条件下,公司绩效对股权激励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确不明显。第三,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没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第四,外生变量的结果方面,高年薪资越高,股权激励程度越低;公司风险与股权集中程度呈正相关。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可知,从内生角度研究股权激励、股权集中程度和公司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并且前两者之间存在内生性的交互关系,彼此间交叉复合影响。股权激励、股权集中程度不是单独存在的外生变量,受行业、规模、治理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多种治理机制的交互作用和公司绩效的改变,致使股权激励程度、股权集中度的最优水平由相关因素共同决定。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经营因素导致公司绩效的不同。换句话说,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得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确定。不同的公司,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和绩效的关系不尽相同。

2.相关建议

首先,企业要重视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内生性,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科学高效的治理机制,研究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股权激励水平和股权集中程度。公司应将股价作为基础,设置相关股权激励的绩效考核制度,并避免股权激励成为高管的福利安排。其次,为股权激励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建立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定部门应加强与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得公司进行股权激励时能够有法可依,高管人员在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再次,完善监管制度,设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内部应设立独立于股东和高管的股权激励监管机构,保障股权激励的有效实施。

三、结语

股权激励在公司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公司高管也成为公司的所有者,在工作时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保障公司的利益。股权激励作为公司治理中重要的手段应该得到公司管理者的关注。管理者应根据本公司的特点,考虑相关因素,深入研究在本公司股权激励、股权集中度和公司绩效的内在联系。制定符合本公司规律的股权激励政策,让股权激励更好的为公司治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松彬.治理结构对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02):100-102.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8

关键词:股权激励;创新活动;高管层;滞后期

中图分类号:F272.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36-02

2005年底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颁布,我国上市公司开始重视对高管层实施股权激励。对2006年至2010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上市公司实施了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公司数2006年为38家,2007年21家,2008年51家,2009年46家,10年高达116家。从总体上看,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公司在逐渐增多。

实施长期的激励机制有利于高管层利益的趋同,同样有利于企业的创新活动。且“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影响。但股权激励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是否存在滞后期,且滞后期长度如何测量等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在股权激励方面,一些学者从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角度进行了研究,但未得到一致结论。如张倩(2010)得出高管层激励与经营绩效间呈不显著的相关关系;而王颖(2010)研究认为高管层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在创新活动方面,国内外一些文献检验了高管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例如,Hoffman等(1993)从高管层团队特征和社会文化方面验证了不同高管特征对创新的影响有差异。还有文献从高管薪酬方面,Balkin等(2000)研究表明长期报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弱。更多文献是从高管持股方面,但未形成一致结论。一些文献认为高管持股与创新活动呈正相关关系(wu和tu(2007));一些文献认为高管持股与创新活动呈不显著相关关系(冯根福和温军(2008));还有一些文献认为高管持股与创新活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赵洪江等(2008))。但用高管持股比例来衡量高管层股权激励不很妥当,曹阳(2008)提出高管持股不等同于高管股权激励。

至今,学者对高管层股权激励与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文献还较少。Lerner等(2007)研究发现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能显著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国内,张晖,万解秋(2010)指出股权激励对企业自主创新有促进作用。

还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对创新活动的滞后期,如Yasuo等(2004)研究发现专利授权滞后期的减少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在国内,如朱平芳和徐伟明(2005)研究了上海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的内部支出与专利产出存在2-6期的滞后结构。那么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活动从理论上讲也是会存在滞后期影响。

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到:假设1,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对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滞后期影响;假设1-1,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对专利的申请量存在滞后期影响;假设1-2,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对专利的授权量存在滞后期影响。

股票期权是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而限制性股票则是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相比基于股价的股权激励模式,实施基于业绩的股权激励模式对高管层有更强的激励性。因此,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二者有本质上的差异

综上所述,又得到:假设2:高管层股权激励不同类型对企业创新活动的滞后期影响有差异。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a股上市公司1161家,采用行业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60%作为研究样本。在抽取样本的同时剔除以下公司:被列为St、*St和pt的公司;同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最终有49家公司实施了高管层股权激励。所有财务数据及股权激励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网专利数据库。

2.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高管层股权激励采用高管层激励权益值占授予时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来衡量,创新活动用专利指标来量化。考虑到行业,规模,负债率及业绩会对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将这些指标作为控制变量。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3.模型构建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9

【摘要】股权激励问题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对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情况的研究将有助于上市公司更有效地启用激励方案。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股权激励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简要综述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和效果的相关文献,希望为进一步完善股权激励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管理层股权激励;公司价值;激励效应

一、背景介绍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方法,让公司人员获得一定股权,使其能够以股东的身份享受附带的经济效益与权利、承担风险,尽责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我国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在股权激励方面进行了多种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比如一些典型企业的股票增值权和业绩股票激励计划等。2005年10月底通过的相关修订案,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可回购本公司股份用于奖励职工,为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打开了通道。

股权激励对企业的影响是显著的,其有助于创造企业的利益共同体,采用长期激励的形式将员工与公司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弱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减少成本,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公司长远发展的目标。股权激励也是一种人才价值的回报机制,除了工资和奖金,公司价值增值同样能够回报人才给企业发展带来的贡献,同时,它也有助于留住和吸引人才。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经营者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能力,减少短期行为,对公司业绩的考核不再局限于本年度的财务数据。

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呈现又是复杂的,比如激励作用只是一方面,所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和理解不同背景的企业实施机制和效果的具体差异之处,并由此探索不同条件下如何设计和完善股权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对企业整体发展更有益。

二、股权激励的研究方式

目前国内对股权激励的研究方式以实证类的档案式研究居多,即用已有或已处理的数据库资料分析并检验假设。除此之外,还有案例式研究,如邵帅等人(2014)以经历了产权性质转变的上海家化为案例,分析其国有和民营阶段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动机的差异,研究企业性质对股权激励制度设计动机的影响。

股权激励的变量使用中,国内文献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设置公司是否实行了股权激励计划的虚拟变量,如肖星(2013)等人;另一类则直接使用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数据或是被激励的高级管理人员人数和比例,如周仁俊(2012)选取高级管理层持股比例衡量管理层股权激励强度;或者两者结合,如夏纪军(2008)等人。

三、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的动因和效果

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动因有激励和非激励因素。前者的阐述为股权激励可以使高管与股东利益一致,在信息不对称时,降低成本,起到激励管理层提升公司价值的作用。同时,股权激励有助于吸引和筛选优秀的管理层为公司服务(aryaandmittendorf,2005),并且改善R近退休高管视野短期化的问题(DechowandSloan,1991;murphyandZimmerman,1993)。后者的观点为股权激励有时也是出于非激励目的,如缓解现金流动性约束、减少高管税负、降低财务报告的成本等。

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动因不同。肖星(2013)等人使用公司当年是否推行股权激励计划这一虚拟变量,从激励水平和约束机制研究了上市公司推行股权激励计划意愿的影响因素,并最终得出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符合“管理层权力论”,是管理层利用自身权利寻租的表现;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计划则符合“最优契约论”,是源于对管理层的有效激励。

吕长江(2009)等人通过研究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激励效应与福利效应同存,福利型股权激励的实施后果则为高管自谋福利,不利于股东的利益。这两种效应的实现区别在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激励条件和激励有效期的改善来增强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效果。

邵帅(2014)等人认为从产权性质区分,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倾向有所不同,国有企业由于激励比例和激励收益受到过多政策限制,导致激励不足,并且由于内部人控制等问题,股权激励设计倾向于福利型;相反,民营企业股权激励方案设计更加合理,倾向于激励型。

国内上市公司实施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原因主要还是为了降低成本,实现激励效果,但往往由于产权性质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动因和倾向会有所不同,国有企业会偏向于管理层的自利行为,激励不足,更多是福利性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激励动因则会更加明显。

对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研究存在多种角度,大多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通常用企业业绩、托宾Q值、股价来评价,以论证是否真正实现了激励作用,或者只是福利效果。此外,还有文献研究影响管理层股权激励效果实现的因素,如产权性质、大股东控制权等;以及管理层股权激励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企业投资效率、对银行信贷决策、对高管更换的影响等。

关于国内外管理层股权激励实施的分析,研究角度在不断提出改进,并且不乏创新性的尝试。从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实施对公司各方面影响的深入,以及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能够不断充实和发展股权激励理论。

参考文献:

[1]肖星,陈婵.激励水平、约束机制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J].南开管理评论,2013,(1)

[2]陈勇,廖冠民,王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2)

[3]邵帅,周涛,吕长江.产权性质与股权激励设计动机――上海家化案例分析[J].会计研究,2014,(10)

[4]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J].会计研究,2012,(5)

股权激励对公司的影响篇10

摘要:近年来,国外的学者对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同时也实证了国外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随着美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频频曝光,股权激励的负面效应已逐渐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通过对国外研究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披露关系的理论与实证文献进行综述,可为国内研究股权激励效果的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股权激励;信息披露;综述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此产生了股东与经理间的“委托一”问题。根据JertSell和meckling(1976)的观点,该委托问题会产生由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支出、经营者的保证支出以及经营者的决策偏离股东福利最大化导致的剩余损失所构成的成本。股权激励作为解决问题、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长期激励机制,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对于提高西方国家的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安然、世通等公司财务舞弊案的出现,股权激励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Brown(2002)认为如果公司的经营者在短期内能够自由卖出他们持有的股票,股权激励就会促使经营者采取牺牲公司长期价值的盈余管理行为来提高短期公司股价。为了避免股权激励的滥用,许多公司的董事会正在讨论重新构建甚至减少经营者的股权激励(Bernstein,2002)。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起到降低成本的长期激励效果;另一方面又引致经理操纵会计信息、披露虚假信息等机会主义行为,导致新的道德风险的产生。股权激励可能带来以下问题:经理股票所有权的增加可能增加其风险规避行为。因为当经理的股票所有权增加时,经理的财富更多地依赖于股价、受股价波动的影响更大,经理就会避免风险性项目以规避股价下降的风险。股票所有权的增加还可能导致经理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操纵公司信息,因为投资者一般通过公司披露的财务或其他相关信息来判断公司的经营状况,在资本市场有效性不强的情况下,投资者不能完全分辨出公司的真实信息,经理就可能通过操纵公司信息来操纵股价以谋求私人利益。

随着西方国家公司丑闻不断公诸于众,股权激励是否引致经营者信息操纵的问题已逐渐引起国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目前,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信息操纵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下分别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描述。

一、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操纵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已经对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操纵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推导,主要运用博弈模型进行推导分析。他们的理论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部分文献从理论上推导股权激励是导致经营者信息操纵的动因;另一部分文献则是研究存在股权激励所引致的经营者信息操纵情况下,信息操纵程度与股权激励、监控之间的关系。

Ramyelitzur和vardaYaari(1995)建立了一个考虑资本市场有效性的经营者激励与盈余操纵的多期模型,研究经理的股票交易与这些交易的收益如何影响盈余操纵,该模型实质上是拓展了传统的委托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与资本市场相关的变量,该变量可反映不同资本市场有效程度下盈余操纵对股价的影响。模型也分析了经营者的激励(包括奖金和股票)对经理在不同市场有效性下的盈余披露战略的影响,他们发现内幕交易提供了盈余操纵方向的信息,并且也证明了股东对经理薪酬机制的选择会影响经理的盈余操纵行为。

HanGuttman和ohadKadall(2003)运用信号博弈模型证明了股权激励是导致盈余管理的动因。模型认为理性的投资者根据经理报告的公司收益来确定股票的价格,并且假设经理的盈余管理行为是有成本的;股东以公司的股价作为确定经理薪酬的标准。因此,经理有操纵对外公布的公司收益的动机。他们发现在这个信号博弈模型中存在一个混同均衡,并且产生了一个内生不连续的收益报告。通过不同类型报告的组合,有信息优势的经理操纵对外公布的收益,经理进行盈余操纵的收益使得操纵的成本减少了。nanGuttman和ohadKadan(2003)还证明了混同均衡的存在是源于经理的股权激励,并非源于业绩标准的激励。

Bar-Gill和Bebchuk(2003)假设错误报告公司业绩的发生率为事前投资的函数,将其作为内生变量纳入五阶段博弈模型。模型主要分析了错误报告公司业绩的原因与后果,其中错误报告包括业绩差的公司经理以非法的或合法的手段对外报告高的公司业绩。模型的分析表明即便是经理不能在短期内卖出持有的股票,经理也可能为新项目或兼并筹集资金而错误报告公司的业绩。当经理能够在短期内卖出股票,错误报告的动机及频率的增加程度由能够卖出股票的比例和市场对经理卖出股票的知晓程度决定。另外,宽松的会计和法律环境增加了错误报告的发生率并且扭曲了资本的分配。

以上文献从理论上证明了股权激励是导致经营者操纵信息的诱因之一。与以上文献的研究角度不同,RaviSingh(2003)认为当激励合同与报告的利润挂钩时,经理可能减少努力而通过操纵利润来获得更多的报酬,为了激励与保证披露质量,需要引入第三方来验证公司的利润。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分别讨论了审计者与经理串谋和与经理独立情况下审计者的信息获取与信息报告策略。分析结果认为当经理的激励薪酬增加时,审计者与经理串谋来报道乐观的利润;加强对经理操纵利润的处罚可能提高经理的激励而恶化了审计者的激励;进一步规范审计者行为能够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eitanGoldman和Steve(2006)运用多任务委托模型,研究了经理的信息操纵如何影响业绩报酬灵敏度的均衡水平。他们认为经理不仅从事生产性的努力,而且转移公司的资源来操纵公司绩效。通过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得到经理信息操纵的程度随着业绩报酬灵敏度及监控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结论。

从以上理论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股权激励诱发了经营者进行信息操纵的动机,但是从理论上研究如何阻止股权激励诱发的经营者信息操纵行为的文献则比较欠缺。RaviSingh(2003)和eitanGoldman(2006)虽然都认为监控能影响信息操纵行为,但是前者仅考虑审计者的监控而未考虑监管机构(证监会)的监控和公司的内部监控,后者则未区分内、外部监控,所以这部分内容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的丰富。

二、股权激励与经营者信息操纵实证研究综述

近几年来,美国上市公司舞弊频频发生,大量财务造假案的曝光,把股票期权制度推上了“被告席”。虽然一部分理论文献研究证明了股权激励是诱发经理信息操纵的动因之一,然而国外的学者则更多的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检验股权激励与信息操纵的关系。Davidaboody和RonKasznik(2000)以美国上市公司1992—1996年的数据,实证了Ceo围绕股票期权的授予来管理信息披露的时间。他们对股票期权授予前后每季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与股价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Ceo在股票期权授予前后,通过推迟利好消息、不断披露利空消息来改变投资者的预期,Ceo采取机会主义的自愿披露决策来最大化股票期权报酬。Venkynagareta1.(2003)用管理盈余预测的频率和披露质量来测度自愿披露,用经理与股价相关的财富和与股价相关的周期性的薪酬来测度股权激励,回归检验了自愿性披露与经理股权激励的关系。回归结果显示公司的信息披露与Ceo被股价影响的那部分薪酬正相关,证明股权激励降低了经理信息披露的问题。

以下分别对研究股权激励与合法的信息操纵和非法信息操纵关系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一)股权激励与合法信息操纵

合法的信息操纵是指采取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会计核算方法或披露策略以误导利益相关者来实现私人利益,如盈余管理、会计报表重述,盈利预测等等,这种信息操纵不会受到处罚。国外实证股权激励与合法信息操纵关系的文献主要区别在于股权激励替代指标的选取、合法信息操纵的度量及样本的选取不同,使用的计量经济方法主要包括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或probit)回归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

QiangCheng和terryD,warfidd(2005)以1993—2000年的美国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分别以当期股票期权、不可执行期权、可执行期权、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所有权五个指标来衡量股权激励的程度,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检验了股权激励对未来交易、盈余管理及迎合分析师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高股权激励的经理卖出更多的股票,高股权激励的经理更可能报道与分析师预测一致的盈余,股权激励导致经理进行盈余管理。与QiangCheng(2005)类似,DanielBergstresser和thomasphilippon(2006)也用多元回归方法实证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及Ceo卖出股票的关系,他们用公司股价增加1%所引起的Ceo持有的股票及期权价值的改变来度量股权激励,盈余管理的度量则采用Dechoweta1,(1995)的方法进行测算,回归结果说明Ceo总的薪酬与所持有的股票和期权的价值联系越紧密,Ceo越可能使用操纵性应计来操纵对外报告的公司盈余;在操纵性应计高的时期,Ceo突击性地大量执行期权,并且其他经营者卖出大量的股票。BinKe(2004)选取1992—1998为样本期,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方法来实证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文中替代盈余管理的变量为连续四个季度盈余增加,股权激励的衡量指标包括一年中新赠予的股票期权、过去一年未执行的股票期权(包括可执行的与不可执行的)及股票持有数。

为了更进一步的验证是否次优的股权激励导致了信息操纵,采用Core和Guay(1999)的方法将股权激励分为预测部分和残差部分,然后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别检验两部分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高股权激励的Ceo,尤其是股价对盈余非常灵敏的公司Ceo更可能管理盈余来对外报告持续盈余增加。同时还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并非由次优的股权激励所导致,无论股权激励是否最优,盈余管理是股东为了激励Ceo采取最优行动所必需承担的Ceo个人利益的剩余成本。总之,QiangCheng(2005)、DanielBergstresser(2006)、BinKe(2004)采用不同的样本、变量及回归方法,得出了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正相关的结论。

然而GuojinGong(2007)的实证研究则得出了与QiangCheng(2005)、DanielBergstresser(2006)、BinKe(2004)完全相反的结论。GuojinGong(2007)使用美国上市公司1997-2003年的数据,来实证外部董事的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他用修正的Johns模型来测算盈余管理,并将外部董事的股权激励分成预测部分和残差部分,分别检验两类不同的股权激励组成是否对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最后还进一步地检验了外部董事的股票交易与期权赠予和盈余管理的关系。检验结果证明外部董事的股票期权与公司的不正常应计水平和迎合分析师的预测负相关,外部董事在交易股票和期权赋予时并未操纵盈余,董事会的股权激励提高了对财务报告的监控、减少了盈余管理。

在股权激励与合法信息操纵的实证研究中,另一部分文献研究股权激励对会计报表重述的影响。na-tashaBums和SimiKedia(2006)以1995-2001年会计报表重述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Logit回归方法分别检验了期权灵敏度、限制性股票和持有股票的灵敏度、长期激励计划、年薪和奖金报酬灵敏度与会计报表重述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发现Ceo的期权组合对股价的灵敏度与错误报告倾向显著正相关,但是Ceo薪酬的其他组成部分,如股票、限制性股票、长期激励支出、年薪与奖金对错误报告倾向没有影响。Japefendietal,(2007)以2003年会计报表重述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来检验奖金占年薪的比例、期权占年薪的比例、限制性股票占年薪的比例对会计报表重述的影响。文章首先进行了单变量检验,然后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回归结果证明激励导致了会计报表重述。当Ceo持有较多的实值期权时,会计报表重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回归结果还说明当经理采取行动来支持股票的过度估值时,成本增加了。

以上文献主要实证了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及会计报表重述的影响,仅GuojinGong(2007)证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其余文献都证明股权激励与盈余管理、会计报表重述正相关。不过GuojinGong(2007)主要实证外部董事的股权激励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其他文献则以Ceo的股权激励为样本数据,这可能是文献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所在。

(二)股权激励与非法信息操纵

经理进行违规信息操纵的方式较多,如虚构利润、虚列资产、推迟披露、虚假陈述、重大遗漏、操纵股价等。国外学者用不同的样本对股权激励与非法信息操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但是实证研究结果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Yisongs.tian(2003)对因违规被美国证监会查处的上市公司与未被查处的上市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中股权激励的测度采用公司价值每改变1000美元经营者股票与期权价值的改变量、公司价值每变化1%经营者股权激励价值的改变量来衡量。通过对舞弊公司与控制公司各变量的中值与均值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舞弊时期,舞弊公司执行更大比例的期权来获得更多的总薪酬。通过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及股票业绩的分析,结果表明经营者舞弊的目的是为了掩饰公司业绩下滑,最优的治理测度依赖于经营者财务激励的强度。

DavidJ.Denisetal.(2006)以1993-2002年被集体诉讼的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样本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的单变量比较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来考察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证明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与证券舞弊诉讼显著正相关,当公司有更大比例的外部股东和更高的机构所有权时,期权集中度与舞弊诉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会更强,股票期权激励强化了经理舞弊的动机并且这种激励被机构和控股股东所恶化。LinpengandailsaRoell(2006)采用probit回归考察了经营者的奖金、股票所有权激励与股票期权激励对私人证券诉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期权形式的激励报酬增加了证券诉讼的概率,在诉讼时期及内部执行更多的期权和卖出更多股票的时期存在不正常增加的盈余操纵,期权激励可能产生激发经理过多地关注公司短期股价的负作用。

然而merleerieksonetal.(2004)以1996-2003年被美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薪酬灵敏度和赠予股票和期权灵敏度来测度股权激励的强度,通过Logit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出了与Yisongs,tian(2003)、DavidJ,Deniseta1,(2006)、LinpengandailsaRoetl(2006)完全不同的结论,merleericksonetal.(2004)的回归结果证明高管股权激励与公司舞弊之间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