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行动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21

财务行动计划篇1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拓宽社区就业门路,引导和帮助更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市社区服务领域实现再就业,现就推动社区就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把社区就业工作摆上社区建设的重要位置

推进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地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和扩大就业的总体部署,把社区就业工作摆在社区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考虑,整体规划,协调推进。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进程,以城市社区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今后在评估社区建设成果时,将把社区就业岗位开发和社区就业情况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

二、多渠道开发社区就业岗位

当前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的重点是,结合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生活服务的需要,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配送快递、修理维护等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特别是面对居民家庭和个人的家政服务岗位;结合驻社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剥离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物业管理、卫生保洁、商品递送等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对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以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工作岗位;结合社区组织建设、公共管理和公益的需要,大力开发社区治安、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等社区工作岗位,特别是开发社区保洁、保安、保绿、车辆看管等社区公益性就业岗位,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再就业困难且家庭收入低的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按照“十五”计划提出的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扩大就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各地应积极鼓励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以个体、私营等各种经济形式,兴办投资少、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的社区服务型小企业从事社区服务,实现自谋职业;鼓励企事业单位、街道基层组织等兴办以安置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为主的就业型中小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要适应市场、转变观念,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努力提高吸纳就业的能力。

三、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

继续执行从1998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落实好工商登记、场地安排、税费减免、资金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各级税务机关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43号)的规定,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项目取得的收入,在规定年限内免征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将税收优惠政策切实落到实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工商个字〔1998〕第120号)提出的对下岗职工从事社区居民服务业的,三年内可免收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性收费等项政策,为下岗职工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就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各级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2000〕59号)和《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发〔1998〕278号)的有关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兴办社区服务小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的金融服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多渠道筹资建立担保基金等形式,解决好下岗职工贷款担保问题。各级建设、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应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解决好从事社区服务业的场地安排、项目经营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优惠政策检查督查制度、部门协商通气制度、社会举报监督制度,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清理各种行政性收费,明确免收费用项目和减收费用标准。全面推广一些地方将有关优惠政策印在《再就业人员优惠卡》上,发到下岗职工手中,并对部门收费进行登记的经验,让下岗职工直接了解政策,并加强群众监督,更好地把社区就业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四、切实加强社区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培训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0〕42号)提出的要求,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服务机构要把工作职能主动向社区延伸和拓展,并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与民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起市、区、街三级社区就业服务工作网络。已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城市,要努力把网络联接到街道和社区居委会,发挥街道等基层组织的优势,充分采集社区岗位需求信息,并及时将信息送到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面前。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积极探索社区就业服务的有效方法,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开设专门服务窗口、实行劳动保障事务等措施,帮助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并为他们提供代管档案、代缴保险、代办有关证明等项就业服务,引导他们在社区实现再就业。

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社区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结合社区就业实际需求,努力开发适应社区就业岗位需要的再就业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采取实用有效的培训方式方法,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社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推广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办社区就业实体的带头人,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五、着力解决好社区就业难点问题

针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从事社区服务业存在的社会保险接续等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灵活有效的办法,依法将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组织起来兴办的社区服务企业等社区就业实体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向出中心人员讲清接续社会保险关系的程序、办法和个人帐户基金的结存情况。对在社区再就业的人员可以开设专门的社会保险经办窗口,方便其参保。要加强对参保人员社会保险档案及个人帐户的管理并随时提供查询服务。根据社区就业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灵活就业形式的相关政策,解决好从业者劳动关系处理、合法权益保障、劳动争议仲裁等具体问题。

六、加强部门配合,落实工作责任

财务行动计划篇2

【关键词】境内保本/非保本理财产品代客境外结构性理财计划

一、个人理财业务简介

21世纪初个人理财业务开始在国内兴起,《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此有明确的定义和归类(见图1)。

个人理财业务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

综合理财服务指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事先约定的计划与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分为私人银行业务和理财计划。

理财计划是指在分析研究潜在目标客户群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后者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

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按约定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客户承担本金外风险,依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指商业银行按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支付收益,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

20世纪90年代,理财计划在国际趋于成熟,国内的个人理财业务21世纪初形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包括境内理财产品和代客境外理财计划。

二、东亚银行(中国)业务综述

东亚银行于1918年在香港成立,现为香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2007年3月,东亚银行获批在内地设立外资法人银行——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内地设56个网点,总部设于上海,共16间分行、39间支行和3个代表处。

该行自2005年4月推出第一只保本型境内理财产品起,共推出了98只保本型境内理财产品、2只非保本型境内理财产品、8只结构性代客境外理财计划及13只非结构性代客境外理财计划。产品详见表1~表3(表中c表示本金,p表示收益率,m表示资产组合水平)。

 

三、东亚银行(中国)理财产品特色小结

1、境内理财产品

(1)保本型理财产品。利率指数挂钩保本产品:挂钩银行同业拆息率,依挂钩资产表现确定投资收益率。若触发事件发生,

提早到期,不准赎回。聚圆宝:挂钩股票或商品期货价格,依挂钩资产表现确定其投资收益率。溢利宝:挂钩基金、商品期货价格或股票,依挂钩资产表现的总平均确定其投资收益率。全额于交收日后3、6、9、12月的第三个营业日赎回。

(2)非保本型理财产品。运财通:依挂钩股票表现相对于各自的上下限,若超过上限触发事件发生,获得收益提前结束;若超过下限,潜在收益为零;存在风险。如汇通:动态配置挂钩资产;每季动态配置组别资产;设有对人民币的升值保护;存在风险。

2、代客境外理财计划

(1)结构性理财计划。保本英镑/美元高息外币挂钩投资计划:挂钩英镑/美元,票息的计算以现货价为基准,依其触及或低于不同下限,确定不同年收益率。基汇宝:动态配置挂钩资产/组别资产;另设有对人民币的升值保护。发行日起每月12号至到期日前一月的12号,可按资产组合水平减去提前赎回费进行赎回,有全额和最低赎回单位的区别。利财通:全部投资主票据,设有触发事件,根据主票据资产表现,计价到期赎回金额;若符合“可转换”条件,依子票据条款操作。此不赘述。

(2)非结构性理财计划。即基金宝系列投资产品:东亚基金与施罗德基金两大系列。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个人理财[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财务行动计划篇3

   现代煤炭企业管理要求财务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事后反映与监督为主,转向事前预测与决策为主。财务预测与决策,是决定煤炭企业财务活动方向、调节企业经营活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进行财务预测与决策,可以事先估计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克服财务与其他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为提高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前提条件。财务预测与决策是加强财务计划管理的条件。财务预测与决策还为确定煤炭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与对外投资规模及其方向提供依据。财务决策在煤炭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财务决策是决定财务目标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一般涵盖价格决策、利润决策、成本费用决策、投资决策和筹资决策等。财务决策是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其主要依据:财务预测资料;同行业煤炭企业的财务与其他经济活动分析资料;国家公布的有关统汁资料;国家经济预测资料;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控制措施;理财环境变化等。财务决策方法主要采用综合平衡法、图表决策法、树型决策法、最大最小收益法和最小最大后降值法等。财务决策是财务计划的前提条件。

   2.煤炭企业财务计划

   财务管理计划性原则要求必须认真编制财务计划。煤炭企业财务计划,规定了煤炭企业计划期内的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资金占用水平、投资与筹资规模,反映着煤炭企业与有关各方面的财务关系,是组织煤炭企业财务活动的纲领。财务计划的内容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资料有:

   一是财务决策资料;二是煤炭企业各种经济与技术定额资料;三是煤炭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计划资料;四是国家关于财务报告与评价的表格编制规定等。

   财务计划是财务控制、分析与考核的基础依据。财务计划编制方法主要有平衡法、余额法和定额法等。

   3.煤炭企业财务控制

   财务计划的执行要依靠财务控制。财务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系统、做好信息传递与反馈和纠正偏差等项。财务控制目标,一般可按财务计划指标为依据加以确定。建立财务控制系统就是要按责任制原则的要求,落实财务目标控制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对不可控目标,不宜分解落实,应由煤炭企业财务部门总管。财务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是将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核算资料与财务部门的财务核算(会计核算)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制成快报或定期财务报告,再传送给煤炭企业主管人员、各财务目标分管部门与单位,使它们及时了解财务活动实际情况与原定目标的偏差。

   财务控制的方式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按时间的不同一般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按具体方式不同一般分为定额控制、预算控制和开支标准控制等;按指标不同一般分为绝对数控制和相对数控制等。财务控制一定要根据财务活动的不同,分别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煤炭企业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非常重要。通过财务历史资料与预计资料的分析,为财务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依据;能及时揭露问题,采取控制措施,确保财务计划的实现;通过对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分析能检查煤炭企业内部、行业有关财务制度的执行状况,正确处理煤炭企业与各方面的财务关系;通过财务分析,能掌握煤炭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性,增强财务管理的自觉性。总体而言,财务分析对检查财务计划执行与完成情况,遵守财务制度的情况,促使煤炭企业挖掘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分析的程序,如果根据时间来划分,有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划分,有全面分析、专题分析等。定期分析,是按财务报告或其他资料,按年、季和月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不定期分析,是针对财务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全面分析,是对煤炭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系统分析,通常按财务报告资料进行。专题分析是针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组织分析,寻求解决关键问题的措施。还有针对财务控制中某些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小分析。专题分析和小分析都属于是不定期分析。

   财务分析的方法比较多。煤炭企业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一般有对比法、比率法、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平均分析法等。

   5.煤炭企业财务考核

   财务考核,是把报告期财务指标实际完成数与规定的考核指标进行对比,确定有关责任单位与个人是否完成任务的过程。财务考核与物质奖惩联系紧密,是贯彻责任制原则的要求。财务考核是促进煤炭企业全面完成财务计划,监督相关单位与个人遵守财务制度,落实煤炭企业内部经济核算制的手段。通过财务考核,能够促使煤炭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工作,提高煤炭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财务行动计划篇4

第1条为加强财务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财务制度,结合公司具体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2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在加强宏观控制和微观搞活的基础上,严格执行财经纪律,以提高经济效益,壮大企业经济实力为宗旨。

第3条财务管理工作要贯彻“勤俭办企业”的方针,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在企业经营中制止铺张浪费和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降低消耗,增加积累。

第4条公司及全资下属公司、企业(含51%股权的全资、内联企业)的财务工作,都必须执行本制度。其他中外合资合作及内联企业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节财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5条公司及下属独立核算的公司、企业设置独立的财务机构。非独立核算的单位配备专职财务人员。

第6条公司部会计师。,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公司设计划财务部。计划财务部设部长、副部长。

下属独立核算的公司、企业设财务部。财务部设部长、副部长

计划财务部及各财务部,根据业务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

第7条总会计师协助总经理管理好整个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对全系统的财务会计工作负责。

总会计师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公司章程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主持编制并签署公司的财务计划、信贷计划和会计报表等,落实完成计划的措施,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各项财务活动,考核生产经营成果,对总经理负责并报告工作;

2.审查公司基建、投资、贸易等发展项目及重要经济合同,对可行性报告提出评估意见;

3.负责全系统的资金融通调拔决策工作,经总经理或董事会签署后执行。

4.审核下属公司、企业投资和效益的计算方案;

5.编制公司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方案和股东分红派息方案;

6.监督全系统的财务管理和活动;

7.监督全系统的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法令、制度和遵守财经纪律,制止不符合财经法令、不讲经济效益、不执行计划和违反财经纪律的事项;

8.对各级财务人员的调动、任免、晋升、奖惩等提出建议、评定,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9.负责搞好全系统财务人员的培训工,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10.签署下属公司、企业的100万元以下贷款担保书。

第8条计划财务部是公司的财务主管部门,除做好本部门各项业务工作外,负责从业务上对下属各级财务部门和会计人员进行领导、指导、检查、监督。

第9条计划财务部部长领导计划财务部的工作,在总经理和总会计师领导下主持公司的财务工作。

计划财务部部长的主要职责是:

1.主持计划财务部的工作,领导财务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切实地完成各项会计业务工作;

2.执行总经理和总会计师有关财务工作的决定,控制和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审核监督资金的动用及经营效益,按月、季、年度向总会计师、总经理、董事会提交财务分析报告;

3.筹划经营资金,负责公司资金使用计划的审批、报批和银行借、还款工作;

4.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会计人员对下属公司、企业进行财务检查,监督下属公司、企业执行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

5.协助总会计师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主持公司的财产清查工作;

6.参与公司发新项目、重大投资、重要经济合同的可行性研究。

第10条计划财务部副部长协助部长工作,负责公管的财务管理工作。

第11条下属公司、企业的财务部设部长,在经理领导下主持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财务部部长的主要职责是:

1.主持财务部的工作,领导财会人员完成各项会计业务的工作;

2.制订财务计划,搞好会计核算,及时、准确、完整地核算生产经营成果,考核计划执行情况,定期提供数据、资料和财务分析报告;

3.参与投资、重大经济合同的可行性研究;

4.负责编制会计报表,主持清查财产;

5.执行财经法令、制度、决定,坚持原则,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6.监督、检查资金使用、费用开支及财产管理,严格审核原始凭证及帐表、单证,杜绝贪污、浪费及不合理开支。

第12条财务部副部长协助部长工作,负责分管的财务工作。

第13条各级财务部门都必须建立稽查制度。

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工作。

第14条财会人员都要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各司其,互相配合,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各项经济活动。

记帐、算帐、报帐必须做到手续完备,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帐目清楚,日清月洁,按期报帐。

第15条各级领导必须切实保障财会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

第16条财会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中,必须坚持原则,照章办事。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的事项,必须拒绝付款、拒绝报销或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上级财务部门报告。

公司支持财务人员坚持原则,按财务制度办事。严禁任何人对敢于坚持原则的财会人员进行打击报复。公司对敢于坚持原则的财会人员予以表扬或奖励。

第17条财会人员力求稳定,不随便调动。,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财会人员调动工作或因故离职,必须与接替人员办理交接手续,没有办清交接手续的,不得离职,亦不得中断会计工作。

被撤销、合并单位的财会人员,必须会同有关人员编制财立、资金、债权债务移交清册,办理交接手续。

财务行动计划篇5

关键词:国有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策略

房地产行业项目开发建设时间较长,资金回笼较慢,因此,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房地产企业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而加强税收筹划,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能够有效地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降低资金持有成本,从而对公司的运营产生积极影响。国有房地产企业也认识到了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国有房地产企业对财务管理在税收筹划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认识不足,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开展国有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影响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税收筹划

很多学者对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研究视角不同,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所谓的税收筹划指的是在税收制度的框架下,在不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1],通过对企业的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整,提前做出的和税收活动相关的筹划活动,以达到节省税收,延迟纳税的目的。有学者认为税收筹划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筹划的客体是企业的税收负担[2],而税收筹划的工具则是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和会计核算处理制度,税收筹划的目的是降低企业税负。而税收筹划和偷税漏税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是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税收筹划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方面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税收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的利润。当前房地产行业的竞争激烈,企业要想占据竞争的先机,就必须提高盈利能力,降低成本[3]。而税收筹划能够使房地产企业在不违反税收法律的前提下,灵活使用各种自主策划手段,最终降低企业税负。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如果房地产企业可以提升税收筹划的有效性[4],那么就能够充实自身的现金流,从而保障房地产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是针对市场主体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过程。财务管理是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的,其目的是对市场主体的经营业务相关的财务活动进行管理,从而提升市场主体内部资源配置的效率[5]。财务管理通常体现为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协调和财务控制。而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筹资活动的管理。筹资活动指的是市场主体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多种方式从不同渠道获取资金的行为。其次,资金运营活动管理。很多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的收入和支付,比如支付应付账款、收回应收账款等,而这种因企业经营产生的和资金有关的财务活动,被称为资金的运营活动。而资金运营管理就是针对资金运营过程的管理。最后,投资活动管理。企业为了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会对各种项目进行分析,从而开展项目投资活动,比如常见的企业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入其他企业的股权等。

二、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规范企业的财务分析手段

财务分析指的是财务人员对企业的业务进行梳理后,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之后的财务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在企业的筹资活动阶段,企业税负影响较大的是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前利息的扣除上,因为根据税法的规定不同的筹资方式所产生的利息可以在限额内扣除。在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债务融资所需要支付的利息可以用费用的方式在税前扣除。而房地产企业要想做好关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利息扣除方面的税收筹划,就必须规范财务分析手段。在传统的模式中,房地产企业总是主观分析财务数据,这种方式得出的结论客观性较差。而企业完全可以采取定量财务分析的手段,通过建立数据模型得出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然后寻找最优的筹资方式,也可以对不同筹资方式所产生的利息支出进行量化分析,从而确定筹划方案。

(二)提高企业财务控制意识

财务控制指的是对企业不同业务的运营过程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财务控制意识也可以对财务活动进行控制,可以反作用于企业税收方案的制定。举例来说,在资本运营活动的销售环节,可扣除项目的加计扣除能够对土地增值税的税额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缺乏财务控制的意识,没有将项目的加计扣除费用进行区分,那么就会导致加计部分无法扣除,继而提高土地增值税的税负。如果企业的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财务控制意识,那么就可以细化销售环节可抵扣项目的管理方式,从而提高加计扣除的额度,进一步降低土地增值税的税负。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对房产税进行筹划。房地产企业的出租环节会涉及大量的房产税,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对房产税中涉及的非房地产纳税范围的费用进行区分,这样才能够合理降低房产税税负。

(三)提升财务预测能力

财务预测指的是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以过去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为基础,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未来的财务和运营活动做出科学的推断的活动。财务预测能帮助企业制定预案。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是为了降低企业税负,优化资金配置,充裕企业发展的现金流。而房地产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对投资活动进行预测,那么就很可能会降低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性。举例来说,很多房地产企业会在不同的区域建设分支机构,使之对投资活动进行筹划。在分支机构成立之前,财务人员需要对分支机构面对的法律风险和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并经过评估以后,决定是否成立新的分支机构。

三、国有企业房地产税收筹划方式

(一)筹资活动的税收筹划方式

国有房地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难不产生筹资活动,而不同的筹资活动所带来的资本成本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有企业筹资活动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目前常见的筹资方式有吸收直接投资、留存收益投资、银行借款、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发行股票等方式。基于国有房地产企业的产权性质,其在金融市场上具备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口碑,因此,其常见的融资方式为银行借款、发行债券和信托融资。房地产企业较多地选择债务融资的方式,因此,债务融资所产生利息费用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在税前扣除,而且,债务利息费用同样是土地增值税的重要扣除项目。而权益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股息起不到“税盾”的效应。但是,国有房地产企业也应该认识到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周期长,资金回收慢,因此,较高比例的债务融资很可能引发债务违约风险,导致资金链断裂。所以,企业应该综合考虑,选择多元化的筹资方式。

(二)资金运营活动的税收筹划方式

国有房地产企业在资金运营阶段涉及的税种较多,而且金额较大,比如常见的房地产销售环节和出租环节。一方面,在房地产销售环节会涉及契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其中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的占比较大,是税收筹划的重点关注领域。在房地产商品的销售环节,由于其开发的商品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可能是普通住宅或者别墅,所以,国有房地产企业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该根据商品的类型分开核算。根据土地增值税公式可知,土地增值税=(销售收入-开发总成本-加计扣除-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适用税率-扣除项目金额×速算扣除系数。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土地增值税采用累进税率,所以,基于住宅和别墅增值率的不同,两者增值额对应的税率和扣除系数是不同的,因此,国有房地产企业通常会分开核算。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出租环节,涉及较多的税种是房产税,而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房屋余值,一种为租金收入。如果将房产余值作为计税依据,那么再按照政府规定比例扣除后,以余值的1.2%计算。如果以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那么房产税的金额为年租金收入×12%。在对房地产出租行为进行税收筹划时,国有企业常见的手段是明确合同,区分合同中的业务内容。举例来说,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出租住宅配套时,应该分别同承租方签订两份合同—一份为房屋使用权的租赁合同,另一份为房屋物业服务费的合同。因为,物业服务费不属于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所以,在计算出租项目的房产税时,会降低税基,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三)投资活动的税收筹划方式

由于房地产的开发周期较长,因此,项目在开发建设中非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商品出现资产减值的情况,但是,由于开发时的账面价值过高,企业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房产税时,得到的房产税额过高。针对这种情况,国有企业的税收筹划方式如下。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开展ppp项目时,可以用商业用地出资成立一家控股子公司,而根据中国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该按照合同或者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是,协议不公允的除外。因此,母公司由于不属于房产使用权所有者,因此,并不缴纳房产税,而控股子公司应该缴纳的房产税可以按照减值后地产的公允价值入账,这就降低了房产税的计税基数,从而降低了房产税税负。此外,国有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在三四线城市成立物业公司的形式,享受区域的优惠税率,从而降低企业所得税税额。

四、国有企业房地产财务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引入定量化的财务分析手段

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会影响财务管理的方法,而财务管理方法又会反过来影响税收筹划方案。随着房地产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动,依靠定性化财务分析方法所做出的税收筹划方案的有效性并不强,所以,国有房地产企业要想通过税收筹划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就必须引入定量化的财务管理方法,提升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首先,财务管理定量化的分析方法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因此房地产企业应该提高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其次,在企业筹资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的筹资方式和资本成本。国有房地产企业在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会考虑到资本成本和利息的扣除方式,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从完善企业资本结构角度出发,对资本成本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取得投资成本和财务风险的有机平衡。最后,在计算利息所产生的节税效应时,也应该运用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

(二)增强财务控制意识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方案也会受到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影响,所以,国有房地产企业应该提升财务控制意识,优化税收筹划的方案。首先,国有房地产企业在针对土地增值税制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该对税前扣除的项目做细致处理,尤其是要将税前可抵扣的开发成本、利息费用和其他不能抵扣的成本分开核算,这样才能够通过对成本的控制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其次,国有房产企业还应该完善发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发票的管理,尤其是做好增值税进项发票的管理工作。财务人员要提升发票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确保在规定时间内抵扣进项税额。最后,国有企业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延迟收入确认,比如,可以采取分期收款的模式,这样能够推迟增值税纳税义务的发生时点,从而达到延迟纳税的效果。

(三)发挥财务预测的作用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筹划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事前的控制,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部门必须发挥财务预测的作用,在涉及房地产的各种业务类型时,应该做好税收筹划的预案。首先,在投资活动中,国有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设立控股公司的方式或者在不同地域开设分支机构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税负。其次,国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加强会计准则的落实工作,明确各个财务岗位的职责,杜绝各个岗位职责权限相互交叉重叠的情况。最后,国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梳理各项业务流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降低各个财务岗位或者各个分子公司出现财务违规行为的概率。

(四)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国有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税收筹划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直接负责的,因此,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都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国有房地产企业在人才招录环节,应该严格把控招聘的质量关,选择那些既具备过硬的财务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丰富税收筹划经验的人才。其次,企业要督促财务人员积极学习。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前做好财务决策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积极学习有关的税务知识,提高税务筹划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处在发展和变化当中,财务人员必须及时关注国家的税收政策,并能够根据税收政策做出财务方面的迅速反应。最后,财务管理人员要提升道德修养,遵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税务筹划工作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除此之外,国有房地产企业还应该将财务人员的税收筹划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中,奖优罚劣,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结束语

房地产企业的税收种类较多,税负较高,因此房地产企业在税收筹划方面存在很大的空间。税收筹划的本质是在法律规范范围内合理地减少企业税负,延迟纳税时间。而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税收筹划可以推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又可以提高税收筹划的有效性。文章对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且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介绍了国有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手段,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国有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赵聪聪.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影响分析[J].纳税,2021,15(19):39-40.

[2]汤雅清.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影响的分析[J].财经界,2021(14):171-172.

[3]周悦.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影响的研究[J].中国市场,2021(3):149-150.

[4]丁泽丽.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纳税,2019,13(34):52.

财务行动计划篇6

关键词: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财务指标

商业企业管理的成功很大程度都取决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成功。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资金的管理与分配工作都与财务管理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资金进、销、调、存等环节都由财务部门实时管控。因此,商业企业必须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中的内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预算管理工作,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融资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逐渐出台了一系列商业企业融资扶持政策,但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企业数量居多,注册资本较低,用于贷款抵押的不动产甚少,即使在国家扶持的大环境下也很难实现融资需求,融资难逐渐成为了我国商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二)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很多商业企业为了实现经营利润,不惜在短期内进行企业转型,忽略国家调控政策,从而与发展机遇擦肩而过,导致这一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未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虽然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基本条件是创造利润,但这种不考虑长远发展而随意转型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企业要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结合自身情况与国家政策建立合理的财务管理发展目标,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发展目标开展日常运营及管理工作。

二、财务管理对于商业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商业企业中全面加强商业管理,无论是对商业企业自身发展还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我国财政信用体系建立的根本

财政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国家根据计划对资金进行配置以及监督的组织系统,由国家财政、银行贷款以及企业财务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是国家政府依照经济建设与管理的需求,利用行政权力以及预算管理等方式强制性整合并配置社会资金的行为,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是决定我国资金配置方式的主要方针,同时也是主导财政信用体系的环节。银行信贷是政府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以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对社会资金进行重新组合与分配,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且适用范围相对广泛,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关键调节手段。企业财务是财政信用体系运行的根本,首先我国财政资金大部分都来源于企业所创收的利益,国家财政配置资金通常使用在我国经济建设当中,包括对扶持企业发展。其次,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存款是银行发放信贷的来源之一,银行的信用贷款资金又主要是面向企业发放的。

(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综合性管理

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主要是通过商品购销的形式来实现的。企业要想实现有效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储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这些管理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形成了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在这些体系当中,财务管理并不是对某一项经济活动进行直接管理,而是通过货币的方式,并利用自己配置、全面体现、决策参与等职能,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与协调,确保商业企业的经营目标顺利达成。

三、如何创新现有商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一)建立财务管理计划

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建立财务管理计划并按计划实施财务管理工作,这不仅是政府对商品流通计划的要求,同时也是组织实现计划经营并达成预期效益的手段。商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计划由财务指标与落实举措两个部分构成。财务指标又由各种经营收支及利润指标组成,它是企业企业开展一切财务活动的最终目的。落实措施是在财务指标以及企业经营条件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企业经营活动中需重点实施的各种方案和计划。财务管理计划建立之后,需要进一步对计划中包含的各项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部门甚至每一位员工身上,建立企业员工责任制,将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依据。

(二)落实财务控制工作

财务计划的落实仅仅是计划期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端。商业企业为了能够确保财务管理计划的有效达成,必须利用控制手段及方法对日常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控制,这一活动又被称为日常财务管理活动。在商业企业中实施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不仅是财务管理计划的延续,同时也是商业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首要步骤。财务控制系统的建立,能够充分确保财务管理计划指标的达成,并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评价分析企业财务计划达成情况

企业财务情况的评价与分析是商业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商业企业必须针对财务活动的运行情况、经济效益的获取情况等进行评价,以评价结果作为企业经营方式创新以及企业发展的导向。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两种方式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这是企业财务日常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深化。财务考核工作是指通过相关财务指标对财务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财务指标实际达成值与计划值的对比、与企业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指标的对比、与同类企业指标的对比等。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实体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盈亏自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实体经济形态,而财务管理在商业企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将会日益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伯凯.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2

[2]夏璐.关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究[J].知识经济,2012

财务行动计划篇7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的内容

高校财务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高校办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办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财务工作的好坏,综合反映高校办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校办产业绩效的高低。财务监督是搞好财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是强化财务管理的有力措施。财务工作与财务监督形影不离,哪里有财务活动,哪里就应该有财务监督保驾护航。

(一)监督高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贯彻与落实高校的财务规章制度是各高校按照依法办事,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将国家的有关法规具体化,并加以必要补充而制定的。它既是学校贯彻国家财会法规的重要保证,又是贯彻执行学校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学校财务规章制度对于整个财务工作是个纲。纲举目张,只有监督财务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才能保证学校各项财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

(二)监督高校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与实施高校综合财务计划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即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同时也是体现着高校的规模和发展方向。综合财务计划所确定的办学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对高校的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它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财务监督主要着眼于综合财务计划的编制是否体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增收节支、勤俭节约的原则,收入计划是否真实可靠、支出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还要监督综合财务计划执行的纲性原则、计划调整的科学性以及执行结果的效益性。

(三)监督高校办学经费收入与支出高校收入是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基础,执行学校综合财务计划的首要任务是积极组织收入。学校要做到资金集中,政策灵活、使用方便,采取有效措施,将应取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收纳入帐。在组织收入的过程中,主要监督学校是否依法组织收入、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票据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学校经费支出的过程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过程,要合理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支出过程中,首先要监督支出计划的管理和控制。支出计划确定后,学校的财务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计划,根据计划确定的支出项目、范围、额度安排各项支出,未经主管领导批准,学校的任何部门都不能发生无计划和超计划的开支项目。其次监督支出程序的规范性,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根据真实、有效的凭证,按实际支出办理报销手续,不得以计划数列报事业支出;还要监督专项资金支出的管理,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

(四)监督高校货币资金与实物资产的利用和保管监督学校现金管理是否符合条例,是否有多头开户、套取现金、违规从事金融行为,有无随意开支、白条抵库、非法挪用、私设“小金”的情况;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记录报告是否准确等。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大型维修是否进行招投标和实行政府采购;对外投资有无可行性论证和集体研究决定;固定资产购建是否合理,手续是否完备,管理是否规范,使用是否高效。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盘点、保管及处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防止被盗、毁坏和流失。

(五)监督高校贷款规模与风险高校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学校发展依靠金融支持,是我国高教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利用银行的信贷资源,加快高教事业发展是个好的作法,它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解决了资金缺乏的瓶颈,能促使高校适时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加快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但是,银行借贷资金作为高校的一项负债,需要高校未来一确定时期支付本金和利息,从而构成高校的一项确定的负担。如果对贷款的借贷计划不周、管理使用不当,势必会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校内财务监督必须高度重视贷款数额的可行性和还贷能力,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工作,趋利除弊。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

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规定高校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组织方式,确定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建立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是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提高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

(一)高校内部财务监督是自我监督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是学校内部人员。内部监督的主体,即由谁来实施内部监督。由于内部监督是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主体只能是内部人员,而不可能是外部人员。内部监督的实施须由学校教职员工的齐心努力和协调配合,因此,包括校(院)长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构成内部监督的主体,其中以各级管理者为主。在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中,由于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其监督的任务也不同。一般而言,校(院)长主要是对整体财务结果的监督,对向下授权执行的监督以及对学校政策、制度制定的监督,而中低层管理者是日常性的、常规性的、程序性的监督。内部财务监督的客体是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内部监督的客体即是指内部监督的对象,体现为学校内部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及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组合关系和组合方式。从横向说,学校内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纵向说,学校中的各个层次,如院、系、所等也都是内部监督的对象;从业务办理过程说,学校内不同的业务阶段和各项业务内容也是内部监督的对象。通过内部财务监督,使各项经济活动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各个环节之间保持分工、协调、均衡和衔接,自动监督检查,纠正错误,使各项经济活动按照既定的方针、政策、计划、目标的要求正常进行。

显然,内部财务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并不具有互斥性。一个员工、一个部门既是内部监督的主体,又是内部监督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业务进展情况进行内部监督,又要受到他人或有关法规的制约和监督。这就形成了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决定了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必然是一种自我监督。

(二)高校内部财务监督体制应为“统一领导、二位一体”具体表现在:“统一领导”是指高校内部财务监督在学校统一政策、统一制度的前提下,由校(院)长在法定的组织机构基础上逐级授权,直至基层单位。这些层次的责任人员组成一个职责明确、互相制约,共同实现学校内部财务监督目标的群体。校(院)长是该群体的组织者、指挥者和监督者。“二位一体”是指校内财务监督由管理监督和会计监督组成。管理监督是通过对参与经济活动的部门、岗位、人员的科学管理实现监督。监督的成效取决于职权与职责的确定情况。科学的分工使单独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几项经济活动没有独立完成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上下二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虑,不能随意妄为;从横向而言,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个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防止和及时发现业务执行中所产生的错误或舞弊行为。会计监督是指校内会计人员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反映过程中的监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这一规定明确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监督权利。同时《会计法》也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是会计资料和财产物资,这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法对学校经济活动中的会计事项进行监督,如对原始凭证、记账凭单、会计账薄、实物、款项、财务收支、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检查,对综合财务收支计划、经济政策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有权立即纠正的要立即纠正,不能立即纠正的,及时向上级如实反映,要求做出处理。由于会计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经济活动,渗透到学校各项业务活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是对学校整个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因此会计监督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财务行动计划篇8

关于预算起点,目前学术界存在着生产起点观、销售起点观、利润起点观、不同阶段不同起点观。这些观点是与过去不同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立足于当今已经发生变化的经济环境,现代企业的预算起点是什么?对此,提出一个新观点: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作为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

一、各种预算编制起点观点评述

预算观念的形成有赖于经济环境,有赖于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第一种观点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所有制相适应的。1980年以前,我国国家代表全民拥有生产资料,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之间的供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供需是通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调配实现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企业只是执行国家指令的“生产车间”。在供给短缺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都能销售出去,生产决定销售。因而类似于预算的“生产技术财务计划”编制的起点是生产。

二、三种观点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市场的约束。销售决定生产,生产决定设备、材料采购和人员聘用,进而决定筹资与投资,因而第二种观点认为预算编制的起点是销售。销售起点观基于两个重要假设:销售是利润的唯一限制因素,销售与利润的增减变动是一致。但是,销售并非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二者变动有时也不一致。现实中,存在着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情况,如外贸企业亏本出口;也存在企业成本费用因控制不佳而造成利润偏低或亏损的情况,因销售起点观隐含的假设是不准确的,销售起点观亦不科学。第三种观点主张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是基于销售起点观的假设在现实中不成立而提出的。笔者认为,作为预算编制起点应该具有这样的特征:从起点出发按照内在逻辑性进行推导,应该能涉及经营预算、专门预算、财务预算等所有的预算。利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只能涉及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不影响当年的利润,所以以利润为起点的预算无法将这两种活动的预算包容进去。也可以说,以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基于没有筹资、投资活动的假设。笔者认为这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生活节奏还不够快,企业的筹资、投资活动不多,假设不存在筹资、投资活动还大致符合现实。另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所处环境变化慢,产品生产周期短、更新换代慢,所以在管理中多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可以将当期利润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进而作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在以销售作为利润的唯一约束因素时,可以销售为预算编制的起点。因此可以说,利润起点观、销售起点观都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

关于第四种观点,笔者认为,在相同经济大环境下,同一企业预算编制起点只有一个,然而不同起点观将预算管理的重点与起点等同起来,实际上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别。起点是预算编制起始点,而重点则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或主要的部分。

二、现代企业预算编制应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更新加速,企业所处环境变动剧烈,企业投资活动日益增多;在发达资本市场条件下,带动企业的筹资活动也日渐增多,再假设企业没有投资、筹资活动则是脱离现实的。当年投资、筹资活动的安排分别通过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进行。预算起点应该站在包括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所有预算整体角度考虑。以利润作为编制预算起点是基于没有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前提下而提出的。而在投资预算、筹资预算的情况下,预算编制的起点显然不能再是利润。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企业不再看重眼前利润,而日益重视长远利润,有时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利润,甚至忍受眼前的亏损。因而财务管理的目标不再是利润,而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再以利润作为出发点编制预算显然存在缺陷。

那么,现代企业预算编制的起点到底是什么?预算是一个财务控制系统,它与财务控制的其他方面存在着密切联系。为了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缺陷,应将预算置于整个企业财务控制大系统中考察其编制起点。预算是企业财务控制动态模式中的一个环节。

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动加剧,产品更新换代频繁,企业不得不从长计议,注重战略管理。首先,从财务角度考虑,企业需要制定财务战略,而后根据财务战略制定战略财务计划,以保证财务战略的实现。其次,战略财务计划是执行财务战略而决定实施的、主要对未来项目投资做出的安排。如果说财务战略是财务控制的总体方向,那么战略财务计划便是朝这一方向前进的路线,没有这条路线,企业就像航海的船一样容易迷失方向。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是3年、5年、10年等,具体年限可根据企业集团具体情况确定。第三,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内,可编制责任中心预算。如果没有战略财务计划的时间框架,而直接编制预算,则会强迫企业在预算阶段考虑大量的战略问题,这样可能产生信息过载、对战略方案考虑不周、忽视一些选择等问题,从而严重影响资源分配决策的质量,因此战略财务计划不可缺少,每年预算编制必须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所以笔者从财务控制动态模式角度考虑,认为战略财务计划是编制预算的起点。企业应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投资、筹资长远安排,编制投资预算、筹资预算;根据战略财务计划中对经营活动的长远安排,结合现实情况,确定下一年度目标利润,编制经营预算;最后根据投资预算、筹资预算和经营预算,编制财务预算。

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从国外有关学者的论述中得到印证。美国的罗伯特n·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在合著的《管理控制系统》一书中写道:战略计划在预算编制之前,并给每年制定预算提供一个框架;预算的目的之一是为战略计划作进一步的安排。

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密切预算与战略财务计划的关系,真正执行战略财务计划。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具有满足目前需要的冲动,表现在财务方面,则倾向于当前利益,特别是在事务繁忙的情况下,往往忽视更为重要的未来计划。强调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则可以强迫企业做出长远计划,通过预算将战略财务计划落到实处,避免战略

财务计划成为空中楼阁的情况发生。二是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已经转移到战略的竞争,谁的战略正确,谁在商战中获胜的把握就大。我国已经加入wto,已经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企业必须重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计划。以战略财务计划为起点编制预算,可以促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战略财务计划,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三是可弱化经营者的自利行为。从战略财务计划开始编制预算,将经营者预算行为约束在战略财务计划的框架下,可防止其为了私利而突破战略财务计划,从而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能够某种程度地约束经营者的自利行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n·安东尼,维杰伊·戈文达拉扬(许锐、牛国锋、彭玉辉译)。管理控制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财务行动计划篇9

摘要: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而管理的核心则是在于企业财务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运用eRp系统来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与控制。

关键词:eRp财务管理

作者:雷霆

1引言

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是在先进的企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整个企业资源的一体化管理。eRp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财务层面上,利用计算机改变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平台,帮助企业实时进行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等信息的搜集;辅之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企业能进行精确的成本分析、预测、监控和绩效管理,协助企业各项业务都面向市场运作,一旦出现问题就能被分离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

2eRp系统财务管理的特点

2.1高度集中。

实施eRp后,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关信息实时集成,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完成成本分析、获利能力分析等工作,实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结合。企业运营以业务流程为导向,采购、销售、库存、生产、设备等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无缝集成,相关财务凭证自动生成,实现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结合。

2.2实时动态。

实施eRp后,企业财务管理实现了财务和业务的协同作业,即业务发生与数据处理、财务记账同步进行,财务数据随时更新,每个相关人员都可以随时获得实时动态的数据,掌握即时的业务信息,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即时、准确。

2.3控制职能和决策支持能力增强。

财务与业务的实时集成使财务能够随时获取完整的业务信息,并可以追溯到数据的业务根源,帮助企业财务即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财务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实时监控。另外,财务凭证的自动生成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参与预测、经营分析、决策支持等方面,使财务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3eRp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3.1eRp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它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等部分构成。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等。

3.2eRp在企业预算会计中的应用。

eRp为企业预算的编制、控制和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平台。它侧重于财务计划、控制、分析和预测,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并支持企业从销售计划生产计划采购计划费用计划投资计划资金计划损益计划资产负债计划的全面预算编制过程。

3.3eRp在成本会计中的应用。

eRp对成本结构、成本要素及运营过程进行监控,并生成对单个对象或对整个一段时期的预算。它还能进行基于价值或数量的成本模拟估算。成本模拟得出的信息可用于对企业运营过程进行优化。eRp利用销售与利润计划程序来增进决策过程的有效性,成本与收入都完全集成到整个控制系统中,其分摊可以不仅是各个产品,还可以是各个责任领域。同时,销售、市场、产品管理等模块也将根据从获利能力分析所提供的来自市场的第一手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处理,为新市场的潜力进行评估。

3.4eRp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在eRp中绩效考核通常是与责任中心会计相互联系,它通过将企业的总体目标按各个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进行分解,制定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及时、准确的核算各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其脱离责任预算的差异,对各责任中心脱离责任预算和企业目标的不利活动进行纠正,充分发挥其控制职能,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3.5eRp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eRp吸收并内嵌了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同事在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上,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提供立刻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

财务行动计划篇10

现代管理会计从理论上看,指的是面对企业内部开展的财务管理和信息集成系统。但战略管理会计与现代管理会计不同,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对企业外部的财务管理和综合的信息系统。因此,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应用两种管理会计方式,将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结合,形成严谨、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本文对现代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一、现代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会计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计划,二是决策,三是执行。首先,现代管理会计需要进行计划,企业的财务计划也叫做财务预算,要以企业的核心财务状况为基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从而使企业的财务部门制定出一个具有规律可循的财务计划列表,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支出和收入全部划入企业的预算计划之中,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财政资金得到合理的协调,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形成规范的企业财政活动标准。

其次,现代管理会计需要进行决策。决策会计是现代会计管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企业的决策会计与企业的计划会计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正确的财务决策可以使企业的生产以及管理步入正轨,提高发展的水平,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计划的实施。而反之,企业的财务计划也需要以企业的财务决策为依据,从而找到正确的财务计划标准。因此,在现代管理会计进行决策时,需要充分分析企业财务计划的状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财务决策。

现代管理会计的最后步骤为执行会计。执行会计需要以企业的计划会计和决策会计为依据,重点对企业的财务使用状况以及经营的效益进行控制和评价,执行会计不仅能够将企业一整年的财务计划现实化和具体化,还能在执行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刻处于监督状态下。因此,在现代管理会计进行计划和决策之后,还需要真正落实到实际,真正执行,才能实现现代管理会计的真正目的。

二、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其中不仅包含财务信息,还有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够在获得更多信息的情况下选择更多的财务管理方法,最终寻找到适合企业经营和发展的管理方法。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

过去传统的管理会计的缺点,主要就是只能为企业提供财务方面的信息,但是却不能提供其他类别的信息,令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分裂开来,造成财务状况的模糊。而战略管理会计则不然,一是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提供数量可观的信息,诸如市场份额的企业占有率、市场需求量以及产品质量竞争等等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结合起来,企业可以以生产经营的现状为基础制定符合实际的财务战略;二是为企业的管理财务提供多种信息,能够使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条件,来制定更加严密的财务决策,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占足先机,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制定新的业绩测评方法

过去的管理会计通常以企业的业绩测评结果为衡量员工业绩的唯一依据,这其实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如果只看重企业业绩的测评结果,将结果视为唯一标准,难免会使企业员工丧失自信心,还有可能引起员工的恶意竞争,这种状态并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应该积极改变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从以测评的结果为衡量业绩的依据,改为以多样化的测评为衡量业绩的依据。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的是企业业绩的测评过程,以企业业绩的测评过程为主要的衡量标准,注重生产经营的过程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文化效益,从而促进企业长远、良性地发展。

(三)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更多运行方法

战略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财务管理运行方法,例如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企业的经验曲线和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等等。这些多元化的财务管理的运行方法能够随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不断地变化而改变,为企业提供更加动态的财务管理,这样是实事求是地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企业管理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战略管理会计还可以根据企业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竞争方案,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总之,不论是利用现代管理会计或是战略管理会计,都能够使企业转变其财务管理方式,从而逐渐改善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