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特色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26

乡村特色文化篇1

关键词:忠孝文化;特色乡村游;Swot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162-03

一、丰年村简介及资源现状分析

(一)丰年村简介

丰年村位于黑龙江省桦川县创业乡东北部十公里处,全村共有农户609户,2114人,各地面积9.6平方公里,有耕地13429.4亩。随着第一书记孙积家的到来,慢慢有了变化,村庄被规划得井然有序,道路宽敞干净,围墙上更是绘满了关于孝文化的小漫画,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开始有了自己的特色,孙书记更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到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建设村庄,争取把丰年村打造成为“水稻种植”“果蔬采摘与休闲垂钓”和“养老敬老”三位一体的特色美丽乡村。

(二)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1.生态绿色有机米。丰年村拥有士平水稻专业合作社和绿怡水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水田地4500亩,30%用于优质米生产,20%用于良种繁殖,50%用于生产糯米。水稻田不施农药化肥,人工结合稻鸭除草灭虫,使用农家有机肥,为绿色有机米。丰年村拥有自主注册的“桦士园”“绿怡”等系列的品牌大米,其中鸭稻米和蛙稻米是丰年村水稻种植的特色。

2.以孝为主题的乡村文化。丰年村于2015年e行了十大寿星和十大孝子的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孝贤文化,增强了丰年村的敬老爱老意识;村庄内的围墙上有以“孝”为主题的彩色绘画和正在积极筹建当中的养老活动中心。距丰年村入口一百多米处有一个“孝”文化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块雕刻“忠孝文化第一村”的石碑。广场上有适合游者和村民休憩、健身的器材和座椅,适合老年人等茶余饭后散步、休闲的地方。

3.文臣采摘园。文臣采摘园,丰年村积极开发建设的一项适用于休闲旅游的基地,采摘园分为不同主题,有花卉园,供游客欣赏;果树采摘园,供游客采摘品尝;农家乐主题餐厅,供游客品尝特色农家菜。采摘大棚位于丰年村中心位置,毗邻村内小水库,四周绿树围绕,景色优美,是游者游乐与欣赏乡村风景的最佳位置。

(三)研究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当地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村民和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了解到了丰年村的一些基本情况,之后结合文献研究法,对此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二、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优越的地理条件。丰年村地理位置适中,地势平坦,资源丰富,适合旅游业及乡镇企业的发展,且丰年村乡路平坦开阔,交通便利,佳木斯及桦川县的客车都可直达村口,从佳木斯出发半个小时即可到达,且车次多,所以无论是组团游还是自驾游都非常便利,适合旅游业的发展。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年村自身自然环境优美,稻田成片,绿树成荫,村内更有小型水库穿过,这些要素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村落画卷,丰年村更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自然景观,给人们营造了一种适合休闲与游览的生态环境。

3.注重孝文化的发展。丰年村自2015年开始着力把本村打造为黑龙江省“忠孝文化第一村”,丰年村注重孝文化的发展,拥有以孝为主题的广场,更是在村庄的围墙上绘上了以“孝”为主题的小漫画。并打算开发建设养老中心,供村内留守老人和老人游客养老及休闲。

4.国家政策支持及地方资金支持。国家近年出台了各种政策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如近二年开始实施的扶贫计划、新农村建设等。丰年村拥有大量的水稻田地,村内更是有自己的稻米加工厂,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大米为本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5.具有丰富的可借鉴经验。全国首个以“孝”为主题的大型山水文化景区――中华孝道园在常州武进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建设并开园,园内以中国唯一个千年孝子寺――蓼莪禅寺为依托,依山傍水,景色优美。园内主要以“孝”为主题,以祭祖和观音文化特色,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基础组成的文化旅游景区;孝感,唯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如在《二十四孝》中就描述了孝感的三位人物,分别是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褥的黄香,哭竹生笋的孟宗,孝文化在此地源远流长并一直被传承着。近年来,孝感对孝文化的传承也从过去的敬老尊贤的“小孝”发展成为了重德重信,感恩回报的“大孝”,整个城市以“孝”为主题进行建造。

(二)发展劣势

1.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目前丰年村无线信号还不太稳定,需要继续建设和完善,村内暂时还没有可以接待游客用餐的餐饮场和供游客休息的标准的客栈,娱乐设施及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还没有建设完全。

2.村庄缺乏规划。村庄缺少专业人士指导的系统的规划与开发,如村内旅游资源利用不彻底,建设的旅游基地不够系统且太过分散,造成了村庄内无序的乱开发状态。

3.青年劳动力储备不足及现有村民意识落后。丰年村老龄化严重,青年劳动力大多出去务工,对村庄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旅游的开发与建设都带来局限性。村中现有的村民由于历史原因或村民受教育程度的局限,及盲目相信发展旅游业的弊端,使一些村民抵触发展乡村旅游,从而成为阻断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发展机遇

1.旅游业发展一直备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与保护,并且具有较大的潜力。在“十三五”计划的鼓舞下,更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效。近几年更是成为人们主要的休闲与娱乐途径,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释放自己。而乡村游的形式,使人们近距离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近年更是备受游客们的推崇与喜爱。

2.近年“忠孝文化”备受国家重视。国家近年开始推崇以德治国,重视构建社会和谐社会,重视家庭的教育,重视道德的建设,主张敬老爱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孝”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发展挑战

1.村内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特色,并且对外营销力度不够,对外推广力度不够,导致于少数人知道并了解丰年村,以至于丰年村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

2.村内旅游产品挖掘深度不够。丰年村对于村庄内部的旅游资源挖掘太浅,导致一些资源没有被利用和开发起来。

3.同类旅游产品中知名度微小,应加大力度对外宣传。

三、发展对策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乡村道路网,信息网的建设,优化住宅环境,建设更多游客居住的农家院客栈;积极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建设广场及村内的娱乐设施建设。积极吸引外来企业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建设养殖基地,扩大稻米加工厂的规模,充分利用村庄内部资源,为走特色乡村路奠定一定的资金基础。

2.加快垂钓园的建设,丰年村正在开挖大塘建设垂钓中心,其作用主要是供游客们在闲暇之余进行垂钓打发时间,垂钓上来的鱼按折扣卖给游客,让游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每年7月初举行一次垂钓大赛,参与并获得冠军者可将所钓的鱼作为奖品免费带回家。

3.以文臣采摘园为依托吸引旅游者的到来,积极完善文臣采摘园的基础出设施建设,5个大棚分别种植花果蔬菜供游客们欣赏与品尝,建立1个大棚式特色农家乐,供人们平常特色农家菜。

(二)加大“忠孝文化”宣髁Χ

1.积极发扬忠孝文化,每年暑期举行关于孝文化的诗词歌赋大赛,如《忠孝赋》《孝经・开宗明义》《鹿鸣》等一些与孝有关的诗词歌赋背诵的比拼,比赛分为成人赛和儿童赛,不同比赛会根据结果为参与者提供一定的奖励,如旅游券、餐饮券、住房券等等。

2.从心育德,学理明孝。从小培养孩子的孝义、孝德等方面的知识,如学校积极开展孝文化课堂或科目,积极培养孩童养老、敬老、爱老的品性。每个月评比一次“最佳小孝贤”,布置实践作业,如孩子为父母涤足、敬茶,做家务,并进行板报的出版。

3.利用媒介对本村的孝文化旅游进行大范围推广和宣传,如进行电视推广(新闻夜航),进站广告牌推广,网络推广(微信,官网),广告推广(黑龙江旅游台),宣传手册和宣传单的印制,政府也应该支持与积极推广,打响口号,吸引更多旅游者的到来。

(三)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1.建设居家养老中心,建设方便老人活动的基础娱乐设施,如室、乒乓球室、门球场地,适用于老年人的健身器材,以孝为主题的花园广场,老年娱乐图书馆;建设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室、服务站、厨房、餐厅等。努力建成多功能、安全、现代的综合服务养老活动中心,以此吸引来自于城镇的老年人来此绿色养老和健康养老。

2.孝文化花园广场的完善,积极完善孝文化广场的建设,在广场周围的墙壁上撰写上一些与孝有关的诗词歌赋或孝道故事,如《弟子规》《游子吟》《墨萱图》《劝孝歌》及《诗经》中《国风》等,在广场外沿建设一个书本形状的石碑,刻上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的故事。可以在广场周围种上花卉,花卉可以修剪成一个“孝”字。

3.露天乡村大剧院,每天晚上放映与孝文化有关的纪录片或影片,将重阳节定为村庄的旅游节,当天会举行与“孝”有关的舞台剧表演和篝火晚会,游者可以带着孩子来领略“孝”文化,让孩子从小就受到熏陶,养成良好的品质。

4.享受清新的空气,欣赏乡村风景,品尝地道美食。创建忠孝为主题的乡村食店,利用稻米加工厂,生产印有与孝有关的诗词歌赋或小漫画的糯米糕等一些副产品,并在不同口味的包装盒上印上不同的孝道故事,以此为依托宣传孝文化和丰年村。

5.在金秋十月举行祈福斋宴,效仿康熙皇帝举办的千叟宴,邀请村内65岁以上的老人,游客可以带领家人一起参加,每位游客收取适当的费用,如果举行当天恰巧老年游者寿辰,可给予免单优惠。祈福宴结束后,举办“孝文化”评比大赛,届时在比赛上评比出十大孝子和十大寿星,即起到教育后代的作用。

四、结语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对于乡村旅游建设的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与层次,“孝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旅游近年开始流行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重在宣传和弘扬孝文化。在推进孝文化旅游的基础上,应该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旅游模式,使游者在旅游的同时感受不一样的孝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

[2]涂洪甫,董想明,尹作华.打造中华“孝文化”名城的路径[J].学习月刊,2007,(11).

[3]梁福兴,杨柳.广西特色文化名村乡村旅游开发的探析――以武宣下莲塘村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2).

乡村特色文化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04103

1引言

“美丽中国”的半壁江山在“美丽乡村”。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土传统文化面临危机,许多有地域特色、民族特征、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遭到破坏,“千村一面、模仿城市”的模式正取代乡村景观的旧有格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不应局限于传统新农村单独以经济增长为主的模式,而应转变为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营造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和优良环境,以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性发展。

2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的概念出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并在2008年正式实行“美丽乡村”计划,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打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用10年时间将所有行政村建设改造成为“村村优美、人人幸福、家家创业、处处和谐”的最美中国乡村。而美丽乡村包含乡村环境景观美和乡村社会美2个层面的内容。

2.1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2.2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3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3.1具有生态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1.1顺应自然地形

乡村景观设计应顺应自然地形,自然地形是维持土地安定性的大地形状。改建原则应避免造成土地不安定感。另外,农村经济不发达,大拆大建不仅造成土地不安定,而且会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在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貌复杂,乡村依山就势而建,不仅顺应自然地形,而且造就了独特的乡村地理景观。例如云南元阳县牛角寨乡小岭岗村的蘑菇房,参差错落依山就势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景观,这种环境自身可修复的建造方式不会割裂自然景色,并能融于自然之中,与大地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3.1.2运用地方材料与技术

地区原生材料是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干阑式竹楼(图2)、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大理白族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等,把这些材料运用在设计中能够降低造价,还能使乡村景观更具地域特色。采用传统技术利用地方材料,将新技术与地方材料同时运用于乡村景观建设,可以在设计表达上更加适宜。

3.2具有审美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3.2.1乡村自然生态景观

乡村自然生态景观是由植被、水体、山林等组成,是不可建设用地,其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绿化走廊、森林绿地、生态防护林、大面积的植被板块,乡村中原有的

池塘、河道及及其它水体,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以保护为主,创造出合理宜人的开放空间、灵动的水体,与乡村生活环境相协调。

3.2.2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由乡村建筑和乡村生活环境组成,是乡村基础性的环境景观。乡村建筑记载着村庄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着村庄独特的审美倾向。著名的云南城子古村(图3),将土掌房很好地保留下来,给当代人展现了600多年前村庄的历史风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乡村生活环境景观主要体现在庭院、街道、广场、公园、文化设施等场所。乡村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要尊重村庄原有肌理,尽可能不破坏村庄原始形态,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

3.2.3乡村生产性景观

乡村生产性景观主要指农业生产景象,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乡村的生产性景观是以乡村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过程的自然体现,它的生产性质和生产过程决定了乡村的生产性景观特色。从景观色生态学的角度看,农田可以看作是一种板块类型,它的设计内容有大小、类型、数目、格局等,农田的整体风貌和农作物的生长景观,使乡村生产性景观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3.3具有文化价值的乡村景观营造

乡村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乡土历史文脉和再现地方精神上。乡村的历史文脉是一个地区遗留下来的精髓文化和历史渊源,使乡村具有文化底蕴和乡土特色。乡村的历史文化是最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与演变。

地方精神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财富。乡村中的石井、牌坊、水巷、小桥、古戏台、古庙等典型的村落小品都是村民对乡村的宝贵记忆,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营造乡村景观特色要从地方的群体记忆、地方遗产出发凸显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寻求符合地方精神的象征。村民的活动影响着该地域空间的独特面貌,将村民印象深刻、具有重要价值的景观要素作为活化、保存和再创造的特色。以自然地景资源、娱乐休闲及具有人文特色的空间作为设计的素材,营造出能够唤起该地域村民深厚感情的景观构想。

4昆明近郊美丽乡村景观特色营造

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省市县相继掀起了高潮。处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昆明市近郊区的乡村是一种特殊形态区域的生态系统,是产业、人口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具有强烈的异质性。乡村在与城市化同步的建设中,其小楼房、柏油路带来的强烈冲击,使得城市近郊区乡村景观遭到严重破坏,甚至乡村特色逐渐丧失。在此情形下,建设美丽乡村就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特色,以美丽乡村理念为指导进行景观设计。

4.1顺应自然地形、构建和谐人居

先民在村落选址过程中,特别注重择吉而居、为己所用、顺应自然、因地适宜,利用有利的自然要素创造更加适合生产生活的环境,并使整个村落、建筑与自然要素相融合。如昆明市近郊盘龙区阿子营乡铁冲村风景秀丽背山面水:背靠梁王山脉,水田靠河谷地带,村内水系为昆明主要水源地之一松华坝的支流,附近大小龙潭遍布,水源十分丰富,地势优越。可见,铁冲村的先民在村落选址中不仅重风水,更注重因地制宜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在顺应自然地形基础上营造乡村文化景观,将顺应自然的观念融入乡村保护与建筑中,因地制宜,结合村庄环境特色、建筑特征、水系及乡土植物等元素进行规划设计,使得乡村景观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更好地保护乡村的生态景观,营造地方景观特色。

4.2保护乡村景观、延续地方特色

在乡村聚落形态上,通过调研可知,昆明近郊地区乡村以弧形聚居模式为主,体现出诗意田园的审美,拥有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在营造乡村聚落景观特色时,应该保持乡邻间友好互动的聚居模式,保持乡村自然基地,利用原有的池塘及林地造景,可依据山势地形用多户围合成院落式建筑群,其间点缀小片菜地与花草,再现传统乡村的用地划分、院落空间、建筑形态及生态环境等要素,形成美丽的田园风光景观。此外,在适当的地方建造公共基础实施,以满足乡村村民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在乡村建筑形态上,昆明近郊的传统民居以土木结构合院建筑为主,在建筑围护及保暖防潮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要发掘出传统建造技术的宝贵经验加以优化改良,引入新的技术形成具有多种优势并保持乡村建筑特色的建造体系。例如在承重结构中加入新材料,提高建筑的耐磨性及安全性,既能达到现代建筑的建设标准,又能体现乡村自然的特色,进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效果。

在农业景观形态上,昆明近郊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繁多、景观空间层次和色彩丰富等。乡村中四季花开,尤其是地域优势造就的梯田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利用这些特质,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可开拓休闲观光农业园以发展农村经济。

4.3传承乡土历史、再现地方精神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盲目模仿城市景观使得乡村中许多重要的雷地域性建筑及生活场景遭到破坏,割裂了村民对于地方的情感依附,缺少了地域感。乡村景观应该留有一些最为原始的、当地村民能够认同的生活场域,成为一个能够容纳居民对地方特殊感情的熔炉。昆明近郊乡村中的村民非常注重精神寄托,对古神庙、教堂、祭天仪式等非常敬重。乡村里的古庙、古祠堂、古树名木数量众多,在营造景观特色时就要保留地方性,最大程度上修复其原貌,以保留地方历史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营造时保持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建筑特色及少数民族节日,如苗族花山节盛装表演等,由此产生的集体记忆能唤起独特的地方情感。

5结语

昆明近郊区美丽乡村建设,应根据当地乡村特点、民族特色、建筑特征、风俗习惯和经济条件等因素,尊重村民生产、生活习惯,提取具有乡村景观的特质来进行乡村景观特色的营造,以展现乡村浓厚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文化景观,尊重并融于自然之中,这种美才是城市无法涉及,乡村所独有的美。

参考文献:

[1]骆敏,李伟娟,沈琴.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太远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3):11~13.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徐丽,宇.新农村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及营造[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4]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住宅科技,2013(11):42~43.

[6]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5.

[7]贾保全,仇宽彪,成军.北京市景观生态与绿色空间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乡村特色文化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从此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掀起了区域旅游全面开发的热潮。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该如何定位和发展,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一大热点。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乡村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目前在各地方兴未艾。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回归大自然已经成为人们的向往。特别是对于久居喧嚣都市的人们来说,利用周末闲暇,到城郊乡村野外体验农事、休闲度假,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有着特色热带海岛农业旅游资源的海南来说,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乡村旅游是指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二)乡村旅游的类型

1、观光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赏型乡村旅游,如参观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乡村民居建筑,或观赏民俗表演等。

2、品尝型乡村旅游。即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让游客品尝乡村特色美食,或到菜园、果园采摘新鲜蔬菜和水果,品尝绿色食品。

3、体验型乡村旅游。主要是让游客深入田间和农户,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并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通过实践使游客学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

4、度假型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优美的乡村环境,开展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5、文化型乡村旅游。主要是以乡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传统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6、综合型乡村旅游。即综合上述各种类型于一体,兼顾观光、度假、体验和文化功能,即通常所说的休闲农场。过去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少是在原来的果园、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现在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朝着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还具有销售、文化、娱乐、交流功能。这样可避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乡村旅游景点一年四季均能接待游客。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的更新、乡土文化的保护、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2000年9月,海南正式启动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10年多来,全省文明生态村建设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数量积累到质量提升,已经初具规模。这些生态文明村的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都有了很大变化,成为海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备条件。而海南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热带农业大省,有着很多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

(一)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

1、热带特色。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有着丰富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包括各类热带作物、热带雨林、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热带蔬菜、热带渔业资源,对于地处高纬地区的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特别是在冬季,温暖的气候、宜人的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海南避寒度假,形成传统的旅游旺季。

2、海岛特色。海南作为我国第二大海岛,孤悬于南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独特的岛屿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滨海乡村和渔岛乡村风貌。这里有传统的“三S”(阳光、沙滩、海水)景观,还有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以及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是开展休闲度假、海底探奇、海岛探险的理想胜地。

3、民族特色。海南乡村民俗风情独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目前全省有30多个民族,各民族的特色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风味饮食、民族器乐、民族节庆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黎苗风情是海南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黎族传统的竹竿舞、黎锦、鼻箫和船型屋,都极具特色。此外,儋州调声、临高哩哩美、民间艺术八音、苗族刺绣等也都是海南民族文化的奇葩。

(二)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生态环境优越,被称为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1999年海南省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10年底海南森林覆盖率达60.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绿岛”。特别是中西部山区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空气负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海南岛是世界上少数未被污染的净土之一,岛上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指数达92.66,居全国第一。

2、资源优势。海南很多乡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到处充满了阳光、海水、沙滩、椰树和清新的空气,是极为理想的度假休闲胜地。全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体可概括为以下10类:海岸带;海洋与海洋生物;岛屿;山岳、热带原始森林;珍禽异兽;河流、瀑布、水库;火山、岩洞、温泉;历史文化、古迹名胜;地方民俗、民族风情;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等。

3、气候优势。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属低纬度热带季风区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热带风情,加上长夏无冬的气候,四季如春的氛围,赋予了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使海南成为国内著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特别是冬季到海南泡温泉、打高尔夫、避寒度假、康体疗养,已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

4、政策优势。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有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如对26国游客免签证、离境游客购物退税、离岛国内游客购物免税、航权开放等,极大地促进了海南旅游的发展。特别是2009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成为海南旅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三、海南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开发却还不尽如人意,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在海南省全部旅游收入中占的比重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全国知名的农业旅游品牌和精品。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大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落后

海南由于目前经济还不发达,还无法拿出大量资金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乡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环卫、医疗、安全设施等还不够完善,配套住宿、餐饮、娱乐和购物设施也不健全,制约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

在海南很多乡村地区人们的教育文化水平还不高,信息相对闭塞,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人们的旅游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落后,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加上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国际化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

(三)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海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论证,造成很多乡村景区盲目开发,重复建设和项目雷同,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带来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破坏。

(四)缺乏创新,产品单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人们更加注重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和趣味性,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还是偏向于传统的观光、餐饮、休闲活动,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和特色。

(五)宣传不足,知名度不高

海南生态环境优美,有很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由于宣传促销不足,很多资源还深藏闺中,不为人知,在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还不多,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此外,海南乡村旅游还面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乡村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等诸多问题,急需改善。

四、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

(一)规划先行,有序开发

海南有特色的乡村很多,但不能一哄而上,全面开花,应做到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开发。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要综合考虑经济规划、农业规划、文化规划、生态规划等多种因素。在空间布局上,乡村旅游规划要充分考虑海南地理格局东西差异、南北差别,根据各地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特色,划分不同的片区。每个片区突出一个主题,实现合理地域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在进行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还要合理设计旅游线路,把海南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主要乡村旅游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发挥特色和优势,做强热带农业旅游

海南有着丰富的特色热带农业资源,如冬季蔬菜、热带水果、名贵花卉、热带作物、中草药材、热带养殖等,都属于传统优势产业。特别是海南正在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突出这些特色和优势农业资源,建设一批特色热带农业园区,大力开展观赏、采摘、品尝、体验、科普旅游。同时,要坚持市场导向,紧紧抓住比较优势,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优质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做精做强特色农业旅游,塑造海南农业旅游品牌。

(三)完善基础和服务设施,规范旅游服务

当前海南正在进行全省生态文明村建设,乡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但距离乡村旅游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在各主要乡村旅游区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环卫设施建设,并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要和城市区别开来,尽量避免乡村设施和景观城市化,要突出乡村文化特色,使设施景观化,展示现代乡村的良好风貌。如住宿设施建设,可采用田园式乡村别墅、家庭旅馆形式,建筑的外观、材料和颜色要和周围环境协调。在完善设施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积极引进培养人才,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制定相应的服务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

(四)准确定位市场,加强宣传促销

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感兴趣的主要方面。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时,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准确定位海南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了解细分目标市场的特征和需求,并且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同时,还要主动走出去,加强宣传促销,积极宣传海南优美的乡村景观和特色文化,展现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国际旅游岛的良好风貌。

(五)适度开发资源,加强文化和环境保护

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资本,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多元性文化是增强旅游吸引力的保障。海南在发展乡村旅游时,一定要注意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多元性的乡村文化。对于资源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的乡村优先开发;对于资源条件一般,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要适度开发;对于一些具有重要环境保护意义或生态脆弱的地区,则暂缓开发,以实现海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深挖文化内涵,突出本土元素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如黎苗风情、特色民居、骑楼文化、乡土音乐、民族舞蹈、织锦刺绣、地方饮食等,这些乡土文化是海南特色的象征。因此,在开乡村旅游产品时,要深挖其文化内涵,凸显海南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体现海南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切忌为了迎合部分游客的不合理需求,开发一些低档次、媚俗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应该走精品路线,打造海南旅游文化品牌。

(七)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打造国际化乡村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逐渐深入,进入海南的国外游客会越来越多。他们的旅游需求和国内游客明显不同,往往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更感兴趣,而这些资源大都分布在广大乡村地区。因此,海南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要针对国外游客的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游客的需求。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加强外语培训,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打造国际化乡村。

五、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城市工业污染的加重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如今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首选活动之一。海南岛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吸引了来自岛内外乃至国外的大批游客,乡村旅游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海南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设施落后、盲目开发、缺乏创新、宣传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广大乡村地区应积极采取措施,融入国际旅游岛建设之中,充分发挥海南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打造国际化乡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凭借优越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东风,海南乡村旅游一定会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典范!其未来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2、张学银.乡村旅游的类型探析[J].管理观察,2009(27).

乡村特色文化篇4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乡村特色文化篇5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乡村特色文化篇6

[关键词]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4.076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引言

在2006年我国确定了“乡村旅游年”的旅游主题,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人乐于尝试的娱乐方式之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是仅仅局限于“农家乐”与“村寨游”等活动,没有特色也不具备上升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对泰安市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进行规划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其主要从提升品牌知名度、确定品牌定位、展示乡村旅游个性以及扩大宣传范围等几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具有一定意义。

1泰安市乡村旅游资源现状

1.1自然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自然旅游资源包含山水旅游资源以及原生态旅游资源等。泰安市自然资源种类繁多,是山东省的重要旅游城市。泰安市野生动物、植物种类也很多,在乡村经常可以看到奔跑的野兔以及其他动物,十分适合农家乐活动的进行,同时可以组织其他乡村旅游活动拓宽该市乡村旅游项目的范围。

1.2田园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田园资源主要指的是富有魅力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例如桃园中的采桃乐趣、草莓园中的摘采乐趣以及乡间鱼塘的垂钓乐趣。泰安市本身的田园资源十分充足,各种高科技科技园及植物园、动物园繁多,为未来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田园文化的充足是泰安市进行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前提。

1.3社区旅游资源

泰安市的社区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以古镇、古村为特色的建筑。这些古镇古村建筑不仅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为游客提供别有风情的农间乐趣,还能为当地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有效地进行泰安市社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够为该市农村旅游开辟出与众不同的道路,并对泰安市农村旅游品牌化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

2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品牌知名度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乡村旅游品牌建设较为成功的四川成都、贵州以及河北周边城市均以较为有特色的花卉为主题打造出不同的乡村品牌旅游文化。贵州打造出“文化千岛、生态贵州”的口号,塑造出具有主题特色的整体性乡村旅游名片。而泰安市没有突出的乡村旅游特色,虽然泰安市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田园旅游资源以及社区旅游资源,但是没有寻找适合泰安市进行主体发展的方向,缺乏响亮的品牌名称。总的来说,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知名度。

2.2品牌差异化较小,缺少个性与特色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差异化较小,不具备突出的地方特色。个性是品牌的必然属性,是品牌的活力所在。山东省的许多乡村现有旅游资源都比较相似,因此,泰安市乡村旅游没有从这些城市中脱颖而出。去过泰安旅游的游客反映,泰安市乡村旅游环境与其他城市基本相似,并无个性之处。

2.3没有体现泰安乡村环境的本色

泰安市l村旅游品牌化建设没有体现乡村环境的最佳本色。近年来的普遍现象是乡村中的年轻人都去城市打工、生活,乡村中一般只有年迈的老人及经商者,淳朴的村民气氛逐渐丧失、无法被传承。除此之外,城市浓烈的商业气息逐渐覆盖乡村,泰安市乡村旅游缺乏这种浓郁的乡村本色,来此地游玩的游客无法体会独特的山东文化及泰安风光,自然觉得泰安乡村旅游毫无特色、索然无味。

2.4乡村旅游宣传不足

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缺乏有效的宣传。国内许多乡村旅游城市存在的通病就是没有利用发达的网络进行乡村旅游宣传,泰安市乡村旅游项目缺少集体意识,很少有主动进行团体宣传的活动,集体促销意识也不够强。另外,泰安市乡村旅游大多是村民自主经营,缺乏专业的指导,因此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3泰安市乡村旅游品牌化建设的策略

3.1树立泰安乡村旅游品牌

泰安市必须正确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品牌具有无形的宣传效应,优秀的品牌会为产品带来无穷的正能量,为产品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对泰安市乡村旅游来说,建设旅游品牌是必然的,目前泰安市旅游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品牌建设,例如乡村田园品牌,独有特色的梨园与苹果园令乡村旅游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泰安乡村旅游果园采摘可以自己种植果树,这令果园采摘活动有了不同的意义。

3.2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

泰安市必须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与众不同的旅游文化。品牌正确定位有利于提升客户的选择度,泰安市必须找准乡村旅游的市场目标与实现目标,理清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充分认清拥有的乡村旅游资源。找寻最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特色,一定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真正含义,与城市旅游严格区分开,开设类似古镇旅游文化的旅游空间,正确定位乡村旅游品牌。除此之外,泰安市还要找准正确的竞争对手,树立有别于其他乡村旅游景区的个性化体验,设置符合客户需求的旅游项目,寻找更加适合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品牌定位。

3.3保护乡村环境本色,提升旅游文化建设

泰安市必须对乡村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提升旅游文化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必须以保护乡村自然资源为前提,保持最本色的乡村旅游环境。游客选择乡村旅游的原因正是乡村环境与城市环境的差异,游客在厌倦了城市的繁华与嘈杂之后想要感受淳朴的田园风光,如果乡村建设像城市一样就失去了吸引游客的产品。因此,泰安市必须立足于保护乡村环境本色,设计原汁原味的乡村服务体验,维持村庄环境、农家住所,设计符合乡村情趣文化的景观,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同时,一定要避免产品和服务城市化的趋势。

3.4运用传播工具进行品牌传播

泰安市必须运用网络传播工具进行品牌推广。想要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就必须利用品牌的持续性将有关品牌的信息传递到客户的耳中,再美丽的田园风光没人知道也是徒劳。因此,利用网络等传播工具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对目前的泰安市乡村旅游来说尤为重要。泰安乡村旅游部门还应规划出全面的旅游线路及价格,并进行详细的休闲活动介绍,方便游客准确而快速的选择。

泰安市旅游局首先要利用各种方式展示且传递泰安乡村旅游自然风光,例如在电视上播放广告、田园风光旅游视频以及知名乡村旅游设施等,让全国观众了解乡村旅游文化、了解泰安市乡村旅游风光。除此之外,泰安市乡村旅游还应重视各种风景名胜的保护,并在塑造品牌文化的同时注意品牌的保护。

4结语

伴随着乡村旅游同质化程度愈来愈高,没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已经无法吸引众人的目光。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的特色旅游项目,但是仅仅局限于“农家乐”与“村寨游”等活动,没有特色也不具备上升、发展的空间。本文主要对泰安市旅游品牌文化建设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丽坤.新农村建设与辽宁乡村旅游品牌化战略初探[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9(10).

[2]刘洋.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以泰安市为例[J].中国商论,2016(2).

[3]毛峰.生态文明视角下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6(4).

[4]侯加阳,李军祥,张清民.以泰山百景系统创作为载体的泰山旅游品牌推广研究[J].绿色科技,2016(11).

[5]李青,单福彬.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6).

[6]陈友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化”及其建设路径浅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1).

乡村特色文化篇7

 

关键词: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对策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在东亚地区,将传统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学者们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经营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2004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味和丰富性;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长阳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合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族文化为灵魂的内涵,从而满足现代人体会特异文化的心里需求。加之长阳保护很好的原生态环境,可以发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这种独特的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只有在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资源和乡村特色文化的同时,才能保持市场优势,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在原生态的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有自己文化特色、有一定民俗内涵的原生态旅游。

一、长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资源

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内涵,这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长阳是土家族的发源地,是土家人聚集最多的自治县。土家族自由特有的特色文化和民俗节庆,是长阳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1、民俗风情文化。长阳的土家族在上千年的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哭丧、哭嫁等;还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如赶年节、过月半等,这些民俗是民间文化中带有独特性、传承性和模式性的现象。

2、家庭生活文化。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其有别于具有“共性”特征的社会文化,显示出了个性文化的优势。长阳家庭文化丰富多彩而且是一种慢节奏的文化,具有文化性又带有休闲性。游客在长阳农村家庭生活文化的环境中,学习唱山歌、跳撒叶儿荷、听古老的传说等等,感受特色文化,缓解压力,增长见闻。同时,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使感情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和睦。

3、乡村艺术文化。长阳是土家族自治县,聚集了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土家族,也遗存了上千年的民族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经久不息代代相传。现存的撒叶儿荷、长阳山歌、南曲、花鼓子、吹打乐等堪称土家族的文化瑰宝,其中撒叶儿荷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除此之外有几项也已经被列入省级遗产保护项目。除了这些洋溢着生命的“活文化”外,长阳也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有“土家族第一女故事家”之称的孙家香等一些故事家。

4、居民建筑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形、气候、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阳形成了自己的建筑——吊脚楼。几千年来,坐落在山中的一座座吊脚楼凸显了长阳建筑特色。这种特殊的建筑必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二)独特的自然资源

长阳旅游资源赋存丰富,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境内山峰林立,千姿百态;山上草木繁茂,四季长青;江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正所谓“江作清罗带,山如比玉簪”。清江流经长阳148公里,清江梯级开发形成“一坝两库”,库容近40亿立方米,水面13.6万亩,县域以水域风光为主体,有名山、洞穴、岛屿、象形山石、生物景观等,形成了水清如镜、碧波涟漪,气候温润、林木葱翠,高山耸立、峰回峦接,飞瀑垂练、彩虹横空,溶洞天成、千姿百态,山水相映、幽深秀美的独特自然景观。

综上所述,长阳旅游资源有别于以往的以农村田园文化为主的乡村旅游资源,告别了吃农家饭住农家窝的时代,进入了一种别具一格的以独特文化为主题以特色建筑为依托的乡村旅游。

二、长阳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长阳在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保护探索新的途经与模式的同时,不断地利用其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逐渐走上了将其深厚的民族底蕴和旅游资源两者结合的模式,确定了以旅游资源为载体弘扬民族文化的旅游发展道路。为了全面分析研究长阳旅游发展的状况。笔者于2007年暑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阳旅游现状做了调查。在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收回96份。有效收回率为96%。

(一)长阳旅游发展现状

1、长阳旅游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湖北省长阳县旅游发展经过一系列的大手笔重措施。已经步入了一个健康、良性并快速发展的时期。清江画廊秀绝天下的旖旎风光,浓郁迷人的巴土风情,秀美的山水风光,独特的土家文化,吸引了无数中外客人。通过图1来分析近年来长阳旅游的发展状况。由此可见,长阳旅游的发展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如此好的发展趋势将会托大长阳乡村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为长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在以后的几年,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将稳步上升。

2、长阳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次抽样调查中,首先考虑当地居民对长阳旅游开发的看法。是否给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利益。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长阳旅游开发得当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0%。他们认为旅游开发并没有认真落实。经实地调查得知,现在只被考古学家利用。也没有给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利益,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以打工为生,没有把旅游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当地居民希望通过旅游开发带来可观的收入、发扬本土文化、改善本地环境、提高交通条件等。

(二)长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长阳旅游的开发状况仍然表现出起步阶段的种种迹象:经营者对旅游的本质归属上不清楚,缺少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意识,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大量开发利用。受旅游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投资观念的影响,甚至存在着景点景观的建设轻环境营造的现象。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9.69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截至2007年9月份,全县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这种急功近利的情况,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挖掘,更不利于长阳乡村旅游走特色之路。

长阳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中文化载体、轻文化内核,重有形文化、轻无形文化。通常忽视了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因此,长阳乡村旅游的开发工作一定要系统、深层次的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突出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只有高立意、高起点才能在保护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深挖内涵,忠于乡土

长阳乡村旅游产品必须创新,其切入点应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深层次挖掘。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是在欣赏自然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用“特色”这个招牌树立形象。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增强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资源的文化特性不流于形式和趋同现代化,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从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必须走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宝藏,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生态民俗,双重建设

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安排既有生态的又有文化的内容,建立合理的二元结构的复合式旅游产品。注重产品的多功能性,促进长阳原生态型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长阳土家族节日文化多姿多彩,自年始至年终,几乎月月有节日,过赶年、六月六、女儿会等,体现了土家文化的特色,节日文化旅游应该是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提高游客积极体验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愚人岛、巴国古都、中华巴士圣山、柏元岛等为主要内容的清江画廊风景区的建设,从而构建一条以土家特色游轮为交通工具的旅游路线。游客坐游轮沿清江顺流直下游山玩水;感受旅游地的特色风俗文化;品味特色小吃和体验当地人的热情好客。这种把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相互结合的模式,能使游客的身心得到净化;同时,为使“清江画廊”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重视文化,突出乡村特色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长阳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大的历史价值。从1998年以来,长阳共收集、整理、编印出版了14部200多万字的长阳民族文化资料,内容涉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孙家想故事集》、《长阳南曲》、《长阳对联大观》、《长阳地方名传奇》等。2002年和2003年又编辑出版了200多万字的《长阳巴土文化从书》。早些年的著作有杨发兴的《长阳发言志》,1996年出版了杨发兴、陈金祥的《彭秋潭诗注》,1999年出版了《长阳诗词民歌集萃》等。依据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长阳民族风俗文化,以及长阳土家族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在长阳分布凸显当地文化的多功能能博物馆。在博物馆划分出一个区域建立具有土家族建筑特色的民俗茶馆,一方面可以品茶,品尝当地美食;另一方面也为游客聚会、休闲和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场地。

(四)特色宣传,特色品牌

通过对外宣传,举办一系列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来提升长阳对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长阳似画廊”为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各种旅游节及旅游会展;适时举办具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如:举行以张建横渡对清江画廊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土家歌王”擂台赛等来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调动周边的旅游市场,提高知名度,打造全国品牌。更深层次上,可以发扬本土文化,创建有品牌的长阳非物质文化乡村民俗游。

四、结语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越是原生态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高质量、高层次的和最具有生命力的,最有吸引力和最有实力的乡村旅游要求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和最具有淳朴乡土味、浓郁民族味的传统文化,而长阳恰好符合这些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它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较小,有着近乎原始而又俊美的自然环境,还有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这种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将会对国外的游客造成极大的吸引力,将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很大的乡村旅游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何丽芳.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m].地震出版社,2007.

2、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3、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城环学院,2007.

4、尉国富.广西上林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5(2).

乡村特色文化篇8

关键词:全域旅游美丽乡村乡村旅游良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60-02

继2016年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全域旅游作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后,在2017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而2017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则指明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其思路与全域旅游异曲同工。可以说,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载体,以全域旅游带动三产的升级和融合,将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模式和路径。

一、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对接

1.全域旅游与美丽乡村的概念

伴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原有的景区景点旅游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在当前我国的旅游结构中,非景点旅游占比达到80%,住宾馆饭店的游客比重也越来越小,全域旅游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全域旅游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发展思路、发展模式,是发展战略的再定位。它是指将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通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包括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铡⒄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将区域内的资源有机整合,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及社会的共建共享,用旅游业来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模式[1]。发展全域旅游的核心是要从原来孤立的点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美丽乡村,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2]。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即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村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依托的农村重现宜居的乡村生活,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村实现文明的更新,融入现代化的进程。

2.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全域旅游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火爆,农家乐和乡村民宿发展迅猛,成为旅游扶贫的主阵地。全域旅游的综合发展理念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是强有力的推动,每一个村庄都可以在本村内整合资源,将三产融合,带动本村集体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建设美丽乡村,也是发展全域乡村旅游。可以说,乡村旅游是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最佳途径。

二、芜湖市乡村旅游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芜湖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采取多项举措,积极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美丽乡村游成为旅游新热点。

1.规划引领、财政支持,统筹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局

芜湖市政府通过统筹协调,在全市范围内布局各县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为突出地域特色,加强基础性建设,建立了旅游休闲重大工程项目清单和项目库,入库项目为在建及新建旅游休闲重大工程项目。目前入库项目27个,项目估算总投资81亿元。内容涵盖旅游公共服务保障、重点景区建设、旅游扶贫、红色旅游发展、贫困户乡村旅游“三改一整”、新兴旅游业态培育、旅游创业创新和绿色旅游引导等8大工程领域。项目建设资金的来源也有多种途径,既有社会资本独立或参与建设的项目,也有中央预算内资金、旅游发展基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支持的项目,还包括地方政府独立建设项目。同时,芜湖市还着力建立旅游休闲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加强服务指导,及时督促检查项目落实,促进旅游休闲重大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2.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塑造乡村旅游的个性特色

芜湖市各乡镇坚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打造“一村一品”的美丽乡村,取得实效。

2.1凸显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路线。目前,芜湖市3村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南陵县烟墩镇霭里村以小格里森林公园为主打,建设生态之乡;芜湖县六郎镇北陶村水系发达,打造“水上慢城”的名片;繁昌县孙村镇中分村将村俗与革命旧址相结合,突出红色文化旅游。芜湖市也设计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主推一日游,分别突出生态采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主题,各有特色,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

2.2以点带面,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芜湖市通过集中优势发展特色景区来带动周边的美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扩大乡村旅游的覆盖面,同时,着力挖掘各村落的村居文化或宗族文化,扶持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深加工产业,从单纯的观光旅游升级为文化旅游,从单一的景点扩大为旅游区。南陵县的丫山是省级地质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定为“国家牡丹园”,南陵县通过丫山举办的中国(南陵)江南牡丹文化旅游节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目前在国标委下达的《第二批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全国共立项33个县(市、区),南陵县顺利获得部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项目立项。芜湖市繁昌县以有“皖南张家界”之称的马仁奇峰为核心,将周边的繁昌窑遗址、谭震林将军故居等景点串起来,再加上特色农产品和多个各有特点的民宿,由点到线到面,形成了慢谷旅游度假区,并获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成为芜湖市首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芜湖县则发挥水道纵横的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湾址镇绿荣山庄获评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以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考

芜湖市虽然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上成绩亮眼,但也存在不少隐忧。如何趁着全域旅游和1号文件的东风补齐短板,以全域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政府统筹,建立适合全域旅游时代特点的现代旅游治理机制

旅游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乱象,且旅游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建设、财力投入、多方协调等,乡村旅游也不例外。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难题需要多部门合作,联合出台相关政策,集中各类资源,才能推动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有鉴于此,近年来,旅游行业不断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1+3”旅游综合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其中“1”是指旅游发展委员会,“3”分别是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工商旅游分局,一些地方在“1+3”基础上,积极摸索和创新,形成“1+3+n”多种模式。进入全域旅游时代,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全域旅游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就要求政府的管理应从过去部门单一管理过渡到综合管理,因而要更好的推动全域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政府须统筹协调,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能够进行综合协调管理的旅游委,有效缓解综合产业和综合监管与原有体制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

2.支持与合理引导乡村旅游的投资,注重社会资本与地方资本的联合

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点与焦点,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投资为3000亿。但旅游投资要理性发展,中央1号文件中也明确了从原来的直接引入外来社会资本,到注重社会资本与地方资本的联合,关注地方适应性,避免出现投资浪费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乡村旅游的布局规划,协调投资资金的流向,要保证各乡村发展的均衡性,还要保证发展全域旅游的各环节都有资金投入,不能出现短板。政府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不但更切合地方的实际,也是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推进。

3.继续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

乡村旅游以绿色、生态取胜,但其基础设施的薄弱也是有目共睹的。政府应通过整体规划与合理布局,在道路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管网宽带覆盖、停车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同时,要继续强化乡村旅游的生态特色,建设不能破坏原有的生态,切忌一味求大。医院、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要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建设的规模要控制,建设的质量则要高标准,提升乡村旅游质量的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生活质量。

4.优化布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串联盘活全域乡村旅游

首先,充分挖掘乡村独特内涵。根据各村镇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民俗等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去粗取精,找到特质。其次,特色要鲜明。各村镇要聚焦自身优势产业、独特文化内涵和环境特色等因素,立足自身优势强化突出特色。再次,政府要合理布局,避免相邻村镇发展方向撞车,对条件相似的村镇要再次细化。最后,由点到线到面,盘活乡村旅游。从原来单个景点或单一旅游方式向特色村镇和田园综合体转变,趋向旅游目的地建设和精品旅游路线的开发,串联成片,激发全域乡村旅游的活力。

5.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融合,拓展乡村旅游产业链

5.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强化品牌意识,形成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农业片区化布局,统筹调整种植结构,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按照分区布局、集中投入、连片推进、规模经营的要求,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鼓励各产业主体注册商标、创建品牌、申请相关资质审核、进行质检及QS认证、对带有地域性色彩的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商标,将品牌做大做强,以品牌促销售,放大乡村绿色生态的吸引力。

5.2壮大新业态,释放产业链的旅游价值。我国乡村旅游的产品目前主要为农家乐、度假村、休闲农庄等形式,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可从民宿、市民农园、乡村旅游农庄、乡村旅游度假村四种产品形态着手,在基础观光、采摘基础上加大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力度,向着农产品牌化、规模化、精细化发展,同时,要延伸产品业态,打造休闲、康养、观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更好地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

6.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推进“旅游+”、“互联网+”等行动

6.1搭建平台,力促农村电商发展。以“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人才支撑、精准服务”的思路,首先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宽带和无线wifi的覆盖率,其次要制定政策促进电商和乡村产业的深度合作,再次要引进或创建电商品牌,引进电商人才,最后是完善集聚、孵化、培训、公共服务、物流等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买卖网络化。

6.2推进“旅游+”,构建旅游全域化。将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产业融合和多元创新,将旅游的功能渗透到各个领域,也为旅游注入新的元素,将旅游从产业发展的高度去整合资源,有力的推进了全域旅游的l展。

乡村特色文化篇9

关键词:乡村文化;艺术节;成效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03-01

一、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特点

(一)节目规模大范围广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繁荣,乡村文化艺术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涉及的规模大、范围广、内容丰富多彩。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承办单位群策群力,抽调精干力量准备活动,活动涉及各种演出、比赛等不同项目,活动持续时间长,参与群众多,这为乡村文化艺术的传承、交流、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乡土气息浓郁

乡村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大多数节目都是农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语言生动形象,表演通俗易懂,能把现实性和艺术性高度融合,这些节目来源于农村生活实际,深刻反映了农村群众的心声和体会,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强烈表达了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愿望。

(三)挖掘民间特色才艺

乡村文化艺术节采取以乡村为舞台,农民群众昌主角的农村文化艺术展现形式,能深刻的挖掘民间特色才艺,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展示艺术才华的积极性。在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农民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参与各项具有本土特色的系列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积极找出各种尘封已久的如二胡、竹笛等传统乐器,载歌载舞,展示传奇的绝活,实现了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转变,成为艺术节的主角。

(四)传承乡村生态文化

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能促使生态文化得到传承和广泛关注,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传统特色文化项目。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农民群众全面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乡村文化艺术节建设意见及其成效分析

(一)唱响主旋律,促进新农村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需要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这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助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也为农村文艺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文艺的舞台,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和文化建设中去,激励农民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组织农民群众自己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农民群众通过编自己、演自己,不断丰富和改善他们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自娱自乐不断获得情感释放,塑造农村文化艺术。同时,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有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艺术生活有了一个主阵地,让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新农村得到广泛传播,让新农村农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同时得到了满足和丰富,这对新农村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弘扬特色文化,丰富乡村生活

要充分利用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大舞台,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活动,大力传承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助推地方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展示乡村文化艺术特色的魅力。近年来,丽水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艺术活动,为广大农民和群众们提供了展示艺术才华的平台。丽水各地乡乡一台戏、村村有节目,先后组织开展了乡村舞蹈大赛;新农村题材小品赛;乡村歌王擂台赛;木兰扇选拔赛、乡村时装大赛、乡村绝活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全市乡村文艺会演等多项活动。广大乡村居民,特别是农民朋友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成了大舞台,农民群众成了舞台的主角,充分展示了其艺术才华和才艺,较好满足了广大农村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需求。在乡村文化艺术节的各项活动中,各地始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讴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表演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表达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加快农村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的迫切愿望。

三、总结

通过乡村文化艺术节的举办,不难看出群众文艺活动已经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一种可喜的局面,这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艺术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群众,不断创新,努力把乡村文化艺术节这个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打造更完美,真正办成文化艺术的盛会,农民群众的节日。

乡村特色文化篇10

农村特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和若干文件的,我市乡村旅游业必将得到有力的推动,出现一个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央1号文件有明确规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到2008年全市要建成100个旅游特色村。我们就是要狠抓落实,把中央大政方针、市委明确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目标落在实处。

(一)这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包括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三大类型。特别是乡村旅游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了当代人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多样化需求,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追求。这不仅符合旅游业的发展潮流,而且引领着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据国家旅游局测算,目前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的70%、约6000万人选择乡村旅游,这些都显示了乡村旅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2011年要达到45%,任务很重。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尽快建设一批成熟的旅游特色村镇,打造核心载体,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完全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农村发展和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是就地取材、富裕农民、激活内需的一条捷径。一是有利于有效利用三农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蓟县下营镇利用山区特色资源,走“旅游立镇”之路,在常州村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发展旅游特色村22个,农家院经营户364家,户均收入6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促进村容村貌和乡风民俗的改善。蓟县山区旅游调动了各方治理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加大了“禁樵、禁采、禁牧”工作力度,制止“乱排乱放、乱砍滥伐”,促进了水源和植被的涵养和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也挖掘出来,派上用场。“中国玫瑰葡萄之乡”茶淀,将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制造业与旅游嫁接,开辟了“华梦酒文化博物馆”,建起了“华梦酒文化度假村”,兴建了“孟庄园”新村,使500余户农民乔迁新居。一个以葡萄绿色文化为特色的新型村镇在滨海新区迅速崛起。三是有利于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办不冒烟的“工厂”,使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正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大潮中茁壮成长。

(三)这是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方面使农村资源就地增值,农业就地发展,农民就地择业增加收入,走上强村富民之路;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居民开辟了休闲度假的“第二家园”,为众多企业进军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渠道。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生动体现。毛家峪长寿村和永泰红4|集团合作,创造了“企业介入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企业作引领,村民当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今后3至5年,这里将建成我国北方山区生态休闲旅游第一村、全国“一村一品”工程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他们走的正是一条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旅游特色村为载体,引入城市的资金、人才和公司化机制,发展城郊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空间巨大,后续文章很多,前景十分看好。

从*三个层面互动发展的大视野看,我市乡村旅游具有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京津大都市圈庞大的城市旅游人口,工业高度聚集,城市日趋繁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源源不断,亲水、亲山、亲田园、回归自然旅游指向与日俱增,市场动力强大。二是拥有山、河、湖、海、林、泉、湿地多种生态资源,广袤秀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风民俗,资源秉赋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三是拥有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始于蓟县常州村的“当一日山里人”,北塘渔村的“当一日渔民”,曾开中国北方乡村旅游风气之先。近年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蓟县为重点、各涉农区县竞相参与的农业旅游开发新局面初步形成,并逐渐呈现出*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所有这些都说明,*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十分鲜明,市场动力源泉十分强劲,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乡村旅游大部分还处于初级粗放发展阶段,总体规模不够大,发展水平比较低,还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不配套、特色品牌不突出、规范管理跟不上、扶持力度不够大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我们一定要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势,抢抓机遇、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旅游特色村镇,加快特色化、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进程,形成我市乡村旅游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二、要扎实推进旅游特色村的建设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旅游特色村的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旅游特色村,1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实现乡村旅游就业人员1万人;到2011年,建成1个旅游特色县、10个旅游特色镇、200个旅游特色村、2000个农(渔)家经营户,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基本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当前,要重点抓好旅游特色“百村”工程,确保明年有100个旅游特色村达标。我市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必须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产业高水平,努力做到“四有”、“四好”。“四有”即:有特色资源依托、有特色产品创新、有特色服务规范、有特色农户群体;“四好”即:村容村貌好、乡风民俗好、接待条件好、综合效益好。在总体把握和实际推进中要注意抓好六个环节。

(一)抓好统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没有好规划,不能搞开发”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环境友好”的原则,认真研究、精心编制好市级、区县级和乡镇级三个层面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注意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性、生态性、文化性、创新性和地区不平衡性。既要积极鼓励、扶持发展,又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防止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二)抓好资源整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核心是把美丽变为资本,把智慧变为财富,把享受变为市场。谁的资源整合水平高,谁就赚大钱、富得快。要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园林绿化村、交通建设、村庄整治、生态市建设、景观林带建设等各种载体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大项目开发,要进行农、林、渔、水利、交通和村镇建设整体性筹划,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所有特色旅游村建设都要抓住“生态、特色、品牌”三大看点,充分体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生命力和发展趋势。城里人到农村寻找的就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空气清新、花香鸟语的农耕文化特征,向往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精神意境,享受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农家乐趣,因此,要特别注重突出一个“农”字,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园,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及民间演艺,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景一特”,使游人流连忘返。

(三)抓好设施改善。乡村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要求各项配套设施必须紧紧跟上并适当超前。这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带根本性的保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体现公共财力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切实加快道路、停车场、卫生、安全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保护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旅游特色村垃圾处理中心、洗涤服务中心、食品配送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的组织建设,努力为游客营造舒适、洁净、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

(四)抓好管理规范。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极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但也容易出现盲目开发、粗放经营、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要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要鼓励、引导组建不同形式的农家乐协作联营组织和专业协会,推进民主管理和行业自律。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教育乡村旅游从业者树立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五)抓好人员培训。农民从事乡村旅游业,是就地转换社会角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做到不出家门就赚钱,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旅游部门要协助乡镇组织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要加强旅游安全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方,要给予足够重视。在各类培训中,要扶持一批重点农户和基层领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和带头人,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六)抓好市场拓展。发展乡村旅游业,载体建设是基础,市场开发是龙头。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不断提高景点串联的组织化程度。特别要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搞好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要组织特色旅游活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要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

要把乡村旅游业搞得红火,把旅游特色村建设搞出特色,搞出水平,关键在组织领导。各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筹划、加强合作、真心支持、化解难题,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的要求,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将共同组成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从市级层面进行操作和引导。各有农业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迅速开展工作。市旅游局和农业部门要做好全市乡村旅游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发改、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各负其责,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合力。

(二)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好新农村建设相关扶持政策。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发展资金要集中一部分,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服务业引导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风景名胜区资金、环境保护资金也要适度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各区县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四是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