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链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27

食物链概念篇1

以学生熟知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里我没有直接选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故事视频,而是采用了画面突出、内容精炼的动画效果——炎热的夏季一只蝉边叫边爬上树梢,美美地吸食着树汁,一只螳螂挥舞着“大镰刀”悄悄地来到蝉后面……螳螂美美地吃着蝉,突然一只黄雀高高兴兴地飞来了,螳螂成了黄雀的美食。这样的一段简短精炼的、主题突出的动画,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集中在视频中出现的几种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吃”的食物关系上,把学生引入主题】

二、认识食物链概念

(一)寻找、发现——建立食物联系

1、提问:视频中出现了哪几种生物——树、蝉、螳螂、黄雀,(生说)这几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样的关系呢?(白板图片展示)

(“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螳螂和黄雀为什么需要食物?(为了生存,生存需要食物。)

2、食物中的营养是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而吃就是获取能量的主要途径。那树的生长需要能量吗?树的能量是哪来的?(光合作用、自己制造的)

(二)思维——建构食物链概念

1、树汁被蝉吸食了,那树的能量传给了谁?蝉被螳螂吃了,蝉的能量又传给了?所以生物“吃”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能量传递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的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出能量在树汁、蝉、螳螂和黄雀这四个生物中的传递过程呢?(生:可以用箭头来表示。)

2、请一位同学到白板上画一画。(要求学生边说边画,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箭头由树的图片指向蝉......)

3、(1)白板展示刚才那位同学画的食物链的写法。树汁蝉螳螂黄雀

(2)生齐读: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蝉的能量传递给螳螂、螳螂的能量传递给黄雀。

(3)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出食物链。(树汁的能量传递给蝉,意味着树汁被蝉吸食。蝉的能量传递给螳螂,意味着蝉被螳螂吃。螳螂的能量传递给黄雀,意味着黄雀被螳螂?所以,也可以读——树汁被蝉吃、蝉被螳螂吃、螳螂被黄雀吃。)

小结:生物之间普遍存在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课件展示)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它叫做食物链。

【这课的内容我也看过很多优秀的设计,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用箭头表示食物关系这里,多数老师都是直接告诉学生草被羊吃的写法是箭头由草指向羊(草羊)。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上执教者也是这样的----师问:“草被羊吃,那么箭头...?生齐答:‘由羊指向草’(草羊)”,然后老师说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是由草指向羊。羊吃草是为了获得能量,那么草的能量传递给羊;狼吃羊,羊的能量传递给了狼。生物之间这种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的传递过程。然后提问: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简单符号来表示能量在草、羊、狼之间的传递过程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箭头。这时候老师可以边板书边读“草羊狼”(草的能量传递给羊,羊的能量传递给狼)。这样箭头的方向就容易理解了。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草的能量传递给羊,就意味草被羊吃,羊的能量传递给狼,就意味着羊被狼吃。所以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草羊狼”读成“草被羊吃,羊被狼吃”。通过这样的一个能量转化上的认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真正地理解,而不仅仅是去死记写法。】

(二)拓展——丰富食物链概念

师:食物把这几种生物联接在了一起,它们生活在森林里,森林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森林里除了树、蝉、螳螂、黄雀,还会有哪些生物生活在这里呢?(生说...)很多很多,生活在森林中的生物还远远不止这些,一起来看看这组图。

1、(白板展示草、羊、狮子的图片)

这几种生物有没有食物关系?(生说,什么被什么吃)你能用箭头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请一位同学到白板上画画,(一边连线一边大声说出谁被谁吃)画好之后再要求该学生用文字和箭头写出这条食物链,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写。【目的在于练习,掌握食物链的读法和写法。】

2、田野里的食物链森林中的食物链还有很多很多,现在我们一起到田野里看看。……

【这里我比较好的做法就是解释并强调了为什么说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使这句话和上面生产者概念之间有个过渡。】

4、找出花园中的食物链。

……

【巩固食物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并能够准确找出一条完整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5、说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话中的食物链。并判断它是不是完整的食物链,作出解释,并将食物链补充完整。

三、认识食物网

1、建立食物网概念。【由于前面对食物链的学习非常扎实,使得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孩子们得心应手。】

2、建立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提问:在这个食物网上如果麻雀灭绝了,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吗?

食物链概念篇2

2、教学重难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3、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吗?你知道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吗?(根据学生回答提问)喜洋洋吃什么?灰太狼吃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生物之间这种谁吃谁的食物关系。

(2)新课讲授

展示蔷薇、草、落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提问: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吃与被吃的关系)要求学生在观察之后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写动植物名称(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

引出食物链的概念:生物之间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讲解食物链有哪些成员组成?引出生产者、消费者的概念: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指名提问:说一说在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

你们还能找出几条蔷薇花丛中的食物链吗?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瓢虫小鸟)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所知道的食物链?

(3)巩固提高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会有什么影响呢?

师生交流并小结:如果某一种生物灭绝了,作为它的食物的生物会慢慢变多,以它为食物的生物会慢慢变少,生态环境就会失去平衡。

(5)小结作业

播放课件,师生交流怎样保护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总结: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存了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食物链概念篇3

关键词:语义网;本体;owL

中图分类号:tD1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084-01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需求急剧增长,至今仍基于HtmL面向表现构造的web网页的弊端日渐显现出来。由于没有可靠的方法来识别和处理HtmL页面的语义,也就没有办法做到让机器真正理解网页内容的具体含义并由此驱使计算机程序按照其语义进行操作。于是语义网在1998年由timBerners-Lee首次提出后,就随之成为万维网联盟的长期发展目标。

1本体ontology

目前,语义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web内容的语义表示和理解的核心层上,而其中对本体(ontology)的研究则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本体通过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精确的含义,以表示共同认可的、可共享的知识,从而化解了上面提到的难题,成为解决语义层次上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基础。本体的功能虽然看起来与数据库有些相似,但它提供的是领域严谨丰富的知识理论,而不是一个只能存放数据的结构。本体特别适合表示抽象的描述。由于它能将一个或多个特定领域的概念和术语规范化,因此成为领域内实体、属性、过程及其相互关系形式化描述的基础,从而可为知识库的构造给出一个基本结构。

2owL语言

owL(webontologyLanguage,web本体语言)在2004年2月正式成为w3C推荐的本体表示语言。它建立在RDFSRDF/RDFschema基础上,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原语以支持更加丰富的语义表达和推理能力示。owL继承了DamL和oiL采用面向对象方法,利用类和属性描述领域的结构,用公理来声明类和属性,以及构建于RDFS语法上的特征。owL相对XmL、RDFS、oiL和DamL拥有更多的机制来表达语义,因此在web上的表达机器可理解内容的能力比这些语言更强。owL中没有定义数据类型特性,而是引用了XmLSchema中定义的数据类型。我们可以使用owL表示本体模型。owL提供了丰富的公理,不仅准确描述了知识中的类、属性、个体,还对它们之间的复杂的逻辑关系进行精确描述,为知识的推理做了良好的准备。

3owL本体表示实例

图1owL本体逻辑关系图

我们下面分析一个简单的动物世界的食物链关系,通过这个实例来介绍本体的构建过程。通过分析抽象,食物链的概念如下:食肉动物、食草动物、植物。因为关注的知识范围是食物链,后者是前者的食物,所以在类的属性上仅取与之相关的,即定义为捕食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owL本体表示方法实现该食物链。owl:thing有两个子类,动物和植物,这里两个子类是互斥关系(owl:disjointwith)。动物类又有两个子类: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有一个对象属性hunt,它的值域是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也有一个属性hunted它的值域是食肉动物,很明显它与hunt属性是互逆关系(owl:inverseof)。另外食草动物还有一个属性eat,它的值域是植物。最后为每个类添加了个体表示狼、兔子、萝卜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图1表示owL本体的逻辑关系。

protégé是可扩展的、跨平台的本体编辑工具。它拥有可视化的用户界面,支持概念层次、概念属性以及规则和约束的定义。protégé采用开放知识库互联(oKBC,openKnowledgeBaseConnectivity)语言模型。利用protégé建立的本体知识库能很方便地与外界系统实现知识共享和互操作。图3所示是用protégé中的owLwiz工具绘出的关系图。

图2rotégé中的owLwiz工具绘出的关系图

4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语义网的一些特征,以及本体在资源信息共享和在知识表示方面的优势等,提出了一种利用owL语言构建本体的方法,并把该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对本体以及它的构建方法的认识还处在起始阶段,对开发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给我们将来的工作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邓志鸿、唐世渭、张铭等,ontology研究综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5):730-738.

[2]w3C.RDFSchema.[eB/oL]..2008.01.21.

[3]胡鹤、刘大有、王生生,web本体语言owL[J].计算机工程,2004(12):

食物链概念篇4

该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中的第19章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从营养级的概念出发,以典型的草地生态系统中的“草―兔―狼”食物关系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起点和特点,分析此过程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来源与去路。能量流动特点的总结与得出应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学生建立能量流动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观点,为后续人工生态系统与生态农业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2)说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和途径。

2.能力目标

尝试摆出和分析符合能量流动规律的食物链。

3.情感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是能量最终来源途径,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

情感。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活动用磁贴。

1.导入新课

师:相信都听过鲁宾孙流落荒岛的故事,他的故事被丹尼尔迪福受写成《鲁宾孙漂流记》流传后世。鲁宾孙流落到荒岛上,那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没有其他食物。假设他随身尚存一只活母鸡、15Kg玉米。而你是鲁宾孙,会采取哪种方案来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投影两种生存方案,学生举手表决,板书每种方案支持人数)。

师:大家的分歧比较大,我们不着急下定论,先进入今天的

学习。

2.营养级

师:我们一起分析这个荒岛上的鲁宾孙,鸡和玉米,它们最多可以组成几条食物链?(生:2条)在生态学上把一个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总和称为一个营养级,在这个孤岛上鲁宾孙孤身一人,鲁宾孙自己就成一个营养级。在第一条食物链中,鲁宾孙排第几位?(生:3)因此他是第三营养级。再看第二条食物链,鲁宾孙排在第几位?(生:2)那他在这条食物链中处于第几营养级?(生:2)在这两条食物链,处于第一营养级的始终是谁?(生:玉米)玉米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哪个成分?(生:生产者)你能不能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有没有什么规律?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特点

师:鲁宾孙一晚上都在想明天是吃鸡还是玉米,可第二天一早母鸡逃走了。他还有两种方案选择吗?(生:没有)有人说他还可以选吃或者不吃!可是,长时间不进食鲁宾孙会怎样?(生:会饿死)人进食是为了从食物中获取什么?(生:能量/营养)当鲁宾孙吃了玉米,玉米的能量就进入鲁宾孙的体内,鲁宾孙体内的能量能不能进入玉米中?(生:不能)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能量从鲁宾孙体内进入玉米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境?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有无方向性?(生:有)这就是能量流动的第一个特点:单向流动。

师:我们研究这条简单的食物链:玉米鲁宾孙。给大家3分钟时间,前后4人一组,结合投影中的提示讨论:(1)玉米能量的来源和去向;(2)玉米被鲁宾孙取食后的去向。(引导问题:玉米的能量哪来?在被鲁宾孙吃掉前,玉米生活需要能量吗?被鲁宾孙吃掉后呢?玉米被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呢?这部分能量又被谁利

用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师: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多于2个,输入食物链的能量最终来自哪?我们以箭头的粗细代表能量的多少,我们可以看到越往后,营养级越高,能量越?(生:少)能量流动除了单向流动的特点外,还有何特点?(生:逐级递减)

师:现在我们再看刚上课时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投票,你还坚持原来的想法吗?很多同学已经改变了原先的想法,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为何你改选?

师:大家已知道了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特点。现在我们四人一组,请同学们设计一条食物链。

设计标准:(1)食物链设计合理(包括箭头方向、顺序、科学的取食关系等);(2)各营养级总重量符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和原则。

(请各组展示设计,除展示组外其他组同时参与评价)

4.总结

师:不知不觉今天的课到了尾声,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重构,抛开课本中对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分析,从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鲁宾孙生存策略”引入并对其展开分析,使得这一引入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引入,更是课程设计、课堂学习的中心。

食物链概念篇5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中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为例谈生物学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前概念”和“概念的外延”两个问题。1概念一:生态系统1.1问题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好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基础。在考试时,学生往往在具体实例分析时判断不准什么属于生态系统,什么属于群落。1.2问题探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只知道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但缺乏对其前概念的理解以及概念的外延理解,在具体实例分析判断时才容易出错。1.3具体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系统?”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回答不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总结“:系统是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成的整体。”然后教师用教材中问题探讨中土壤与生物的实例给予解释,学生很快会理解生态系统概念中“相互作用”的含义。接着再举教材中的实例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全部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系统吗?这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在理解了“系统”的概念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思考“:系统既然是一个整体,它应该有一个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多大呢?”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88页的下面一段有关内容,然后教师总结:“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对于生态系统的类型则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了解。接着教师提问:“生态系统既然有边界,那么,在系统内部能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呢?”学生思考片刻,教师引导:“如果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看成是城市生态系统的话,冬天时我们呼吸的氧气都来自城市内部吗?”学生自然想到冬天城市中多数植物都落叶了不能进行大量的光合作用产生足够的氧气,得出氧气这种物质在系统内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循环利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与宇宙之间有没有物质的交换?”学生会回答“:几乎没有。”教师接着引导:“对于生物圈这个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来说,物质能不能实现物质循环利用而自给自足?”学生回答:“能”。教师总结“:地球上只有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比如光能)能不能循环利用?”学生自然想到:能量必须源源不断输入,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教师讲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中的几个外延后,可以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巩固学生的理解。如: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树林里有一棵倒在地上的枯木,上边生长了蘑菇、木耳,还有以木材为食的蚂蚁等各种生物,这棵枯木构成了什么(生态系统)?枯木上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什么(群落)?1.4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其前概念是“系统”,通过讲述以及举例让学生熟悉“系统”的概念是理解生态系统概念的内涵的关键,然后引入生态系统范围、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等生态系统的概念的外延问题,最终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2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2.1问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些很简单的内容,教师经常强调但学生总是忘记。为什么学生记不住呢?2.2问题探讨因为教师过于强调让学生记住这句话,而轻视了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的理解。教学中,教师若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解了这个概念,学生自然就容易记住它所包含的内容了。2.3具体教学设计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结构?”学生思考半分钟,但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很难回答出来。然后教师逐步引导:“砖混结构的建筑物中包括有哪些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回答出“:包括砖、沙子、水泥等”。在这个认识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结构的概念: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汉语词典)。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教师接着问“: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组成成分?这些组成成分之间如何搭配和排列?”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0页和91页,可以先提问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引导,然后总结:“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营养关系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搭配和排列,这些就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师再具体讲述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具体内容。2.4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结构概念的理解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结构”这一概念的含义“,结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前概念。只有通过例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前概念,本概念也就容易理解,只要理解了概念所包含的含义,即“: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学生才能够牢固记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本节的核心内容。3讨论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也有人称为日常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正式学习某个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的与公认的科学概念相悖的观念和理解。前概念不仅来自日常生活经验,而且在教学学习中也会令学生形成前概念。前概念认识的有限性甚至错误性影响了科学概念的理解。所以,对于一个新的概念的学习中,需要先学习或纠正学生的前概念,这样符合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另外,概念的外延是全面理解概念,明确本概念与其他概念的相互联系,建立概念的知识结构的必要条件。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实例反馈。概念的引入上要注重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由浅入深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逐渐接近概念的实质。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师的引导,采用教师提问、适时点拨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把基本概念理解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食物链概念篇6

论文关键词:食盐管理体制,食盐专营,产业链寡头垄断,行政垄断,经济垄断

一、背景分析

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商品。1996年国务院《食盐专营办法》,确定对食盐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批发许可证制度和运输准运证制度,并对生产、分配、调拨实施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先后出台的《食盐专营办法》和《盐业管理条例》、《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一道,标志着我国食盐专营制度的确立。食盐专营十多年来,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好处,大大降低了碘缺乏引起的相关病症,但是市场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目前的食盐专营体制已逐显弊端,根据wto协定,目前实行行政性垄断的烟草和盐业,政府都必须淡出市场。2009年3月毕业论文格式,盐业体制改革问题再次进入了国家关注的范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铁路、电力、盐业等行业改革”。改革盐业体制已是中国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最近虽已提出了盐业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政企分开,市场放开;科学补碘,加强监管。基调定下了,而中国的食盐业应如何改革,将来食盐行业应形成什么样的市场模式,还有待研究和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

二、产业链的相关概念

产业链是从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出发产生的概念,从不同的方面讲,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就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和运行中国学术期刊网。任何商品都有其特定的产业链环节,而商品价值的形成和不同的管理体制主要就是从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出发。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产业链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1)接通产业链,是指将将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断续的产业部门(通常是产业链的断环和孤环形式)借助某种产业合作形式串联起来;

(2)延伸产业链,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深延展。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产业链进人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拓深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本文所要分析的产业链角度即是指的延伸产业链。食盐行业的产业链总结来说有以下几个环节,从生产环节向上延伸即产品设计研发环节,原料采购环节毕业论文格式,向下延伸包括物流运输环节,销售环节等。

三、中美日的食盐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由于中国的《食盐专营条例》从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规定,因此主要从这三个环节来进行比较分析。如下表所示:

图表1中美日食盐业产业链特点对比

产业链环节

中国

美国

日本

生产

行政垄断制度

带有行政指令性

带有行政特点的经济寡头

储存和运输

行政垄断制度

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寡头

带有行政特点的经济寡头

销售

行政垄断制度

食物链概念篇7

「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定义

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径

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耗散结构理论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

(2)食物链与食物网

(3)有毒物质的富集

(4)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4.能源与人类社会

(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

(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

(3)能源策略

(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l、生产力概念

(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

(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义

(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环境条件

食物链概念篇8

位列全球船公司排名第十二位东方海外(ooCL)是中国香港的航运企业。东方海外在经营常规货物运输的同时,也涉及冷藏集装箱服务。在中国,通过驳船、卡车和专列,东方海外已经在中国大陆形成完整的体系。特别是其开通了国内冷藏集装箱专列火车运输的先例。东方海外在冷藏集装箱运输方面创新的举措处于同行的领先位置。

防止变质

首先,冷链物流管理十分注重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尤其是采用冷藏集装箱运输易腐产品时,更充分考虑影响食品新鲜的各种因素。一般来说,蔬菜和水果在收获之后会继续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种呼吸作用将会导致甜分流失以及结构发生变化。不过,这种呼吸的主要后果是产生热量,从而加速各种形式的变质,因而从某些环节上加强质量管理,可以防止易腐产品的变质。

冷却是防止变质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方法。生鲜货物的冷却应该在生产或收割之后尽早进行。冷藏集装箱不应该用于降低符合其设计用途的产品的温度,而应该用于降低箱内温度,生鲜货物之间的搭配规则通常要符合冷藏集装箱运输的商品要求。处在一个冷藏集装箱的生鲜货物必须遵循一定的搭配原则,确保搭配的正确性。如果温度对一种产品来说过低,会导致冻坏;而如果温度对另一种产品来说过高,又会加快腐烂。承运商必须了解产品的呼吸作用水平、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产生的气体、产品的成熟程度及其对这些气体的承受程度和敏感性。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从冷藏装置流动至贮藏室或集装箱空气的温度、离开冷藏室内部或集装箱再返回冷藏装置空气的温度都应受到控制。并且,产品周围空气的相对湿度对于确定其贮藏条件十分重要。较低的相对湿度会导致产品甚至包装的干燥和重量减轻。较高的相对湿度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促进细菌和霉菌的生长以及导致产品变质。因此,通过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可避免贮藏和运输途中的重量损失。

若冷藏室或集装箱内的空气无法正确流通,就会影响产品的保质期及其温度、相对湿度并造成重量损失。若货物过热,即未经充分冷却,则必须提供足够的空气流使其尽快冷却。另一个防止变质的方法是去除乙烯气体,乙烯气体是大多数水果和蔬菜的天然副产品,会加快其成熟进程。根据经验,冷藏过程当中无法杜绝乙烯气体的释放,但可以通过充分的通风来减少和控制乙烯气体累积。

货物装箱有窍门

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装货方法在处理冷藏货物时十分重要。应根据产品特性、单件包装、空气流动系统的类型选择正确的装货方法。对于冷藏或温度敏感性不是很强的货物,可以采取密封的方式;而对于温度敏感性强的货物,可以采取通风良好的托盘方式,以保证冷空气在箱内均匀流动。同时,运输中最常见的损坏原因是易腐产品摇晃、颠簸或包装过满。使用合适的包装材料即可避免这些问题。例如,可以将小件纸盒包装产品放在一起组成单个大包装进行托盘化装箱。在冷链物流的贮藏和运输环节中,集装箱的装载必须保持稳固以确保货物免受损坏,且无空气流动障碍。无论货物贮藏在大型冷藏室、拖车、集装箱还是零售温控展示柜中,都必须在冷链物流的每个阶段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其完整性。

更新冷藏技术

东方海外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冷藏集装箱船队,并且不断更新冷藏技术。冷藏集装箱是空气可控集装箱的通用名称。这种隔热集装箱可以使温度受控的空气在箱内循环。冷藏集装箱不仅仅是冰箱,它除了能制冷外,还可以供热。东方海外拥有12000多只冷藏集装箱,包括20英尺、40英尺以及40英尺高箱。

从目前船队配置的设施来看,东方海外1998年以后制造的新型冷藏集装箱成为其冷链物流服务的主要设施。这种冷藏集装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新鲜空气交换系统(Fae)。作为冷藏集装箱的核心,新鲜空气交换系统主要用于排出冷藏集装箱中货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气的过程是将冷藏集装箱内货物区的一定量空气排到外部,并从冷藏集装箱外吸入等量的“新鲜”空气。气体的数量和类型视产品而定,因而新鲜空气交换系统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如果这些气体不能排出,会导致货物品质下降或加快产品腐坏。并且,集装箱的后部建有一个制冷车间。

除此之外,东方海外还投资开发空气可控集装箱,它可以为敏感性产品维持理想的环境。可控空气技术可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容许较长的运输时间,货物可以到达更远的目的地和,提供更佳的质量控制等等。

“食品英里数”引发冷链环保

随着一个环保新概念“食品英里数”(Foodmiles)多次出现在英国的媒体报道中,食品的长途运输成为人们备受争议的问题。所谓食品英里数,就是指食品从产地到上餐桌前的运输距离。食品在运输的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交通工具,都会造成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环境和气候,运输的距离越远越不利于生态环境。

“食品英里数”概念一出现就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从1999年到2007年,“食品英里数”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出现频率不计其数。据相关数据显示,从新西兰运送1公斤奇异果到英国,会排放1千克二氧化碳,假如在英国境内产销,二氧化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50克,相差了20倍之多。而新鲜水果中所含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是最多的,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随时间逐渐丧失。

现在,欧洲的部分超市已经开始在食品包装上标识该食品上架前的运输里程。实际上,公众所了解的“食品英里数”概念不仅对水果和蔬菜市场产生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冷箱贸易带来了挑战。可以想象,假如欧洲消费者转向购买本地生产的食品,南非一些主要食品输出国将会承受“食品英里数”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业内专家也为冷链物流航运中的环保问题支招,如“海上高速公路”方案,在超市的仓库操作中采用无污染的电力叉车。特斯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五年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了50%。然而,从安特卫普港的实际经验中可以看到,采取环保措施并非易事。

食物链概念篇9

摘要:本文针对最近发生的三鹿问题引发的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质疑,基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问题分析,提出从供应链管理角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方法”封闭供应链的管理理念和相关技术方法。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链;封闭供应链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年内,频频亮出国内食品安全红灯,从苏丹红、孔雀石绿到夺命的小果冻、大头娃娃事件,再到瘦肉精一直到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从调查结果来看,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缺位、标准欠缺与国际不接轨固然是造成这些重大事故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些同时无一不与食品供应链的无序性、脆弱性有关,尤其是一度引发消费者恐慌的苏丹红事件和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更是集中反映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问题,也使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信心和忠诚度。本文试图从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问题入手,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方法,建立封闭式供应链管理。

2

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安全问题分析

2.1食品供应链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与供应的网络系统。从产前种子、饲料、肥料、

农药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到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经过食品加工企业的加工、包装,最后产后产品通过配送企业储藏、运输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在国外,这个供应链被形象的比如为'种子”食品“,在我国通常被称之为'田头”餐桌“[1-2]。

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它关系到日常生活的品质和全社会的健康。所以对保质期、卫生条件、存储条件等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使得食品供应链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需要复杂的储存、运输条件,

包括对原材料、包装物、产成品的保存条件都要求非常高;对保质期有严格的要求;配送要及时,

需要对客户订单做出快速的响应;批次运输的全程跟踪,包括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批次跟踪。

2.2

食品安全问题分析

从食品供应链的概念可以看出食品安全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主要由于食品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

从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

食物链概念篇10

内容摘要: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桎梏,如何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互利成为现代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产业链组织经济模式充分发挥人的智能资源,能减缓资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与工业生产的和谐。本文由食物链和产业链引出生态产业链,从生态学结构角度阐述生态产业链的内涵及特点。

关键词:产业链组织食物链生态产业链

食物链的内涵

食物链描述了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网络,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1927年英国动物学家埃尔顿(CharlesSutherlandelton)首次提出食物链,他指出食物链是一种有机体,一般要依赖其他有机体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各个物种被分为不同的营养层次:最低层是“生产者”,是通过阳光光合作用,将自行用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再上层是各级“消费者”,要依赖生产者供应物质和能量;当消费者死亡以后,“分解者”会以他们的尸体为食物。可以看出食物链是能量传输的链条。任何一个中间链条的断裂都会影响到紧密相联的上、下游物种的生产不平衡态势,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产业链的内涵及结构

产业生态系统也存在类似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传输的链条,即产业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在同一产业内所具有的边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所构成的价值链关系。从产品结构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产品关联度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以资本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向后向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产品链。从产业间结构链的角度看,产业链是指组成产业结构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细分部门间的前后向产业联系。产业结构链关注的是一个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上游和下游产业匹配,即产业关联和配套。

产业结构链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供需关系。相关产业结构内部存在的机理决定着某一产业结构链优化升级的实现。产业链强调的是产业内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关系。如果企业间的产业关联和配套比较完善,便称这些企业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所有的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是它们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有的企业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有的企业则扮演着为核心和龙头企业配套的角色。而一旦处于产业链链条上的某一链条断裂,则其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将处于减速甚至停滞状态。

食物链上物种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可映射到产业集群中产业间链条上。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的同类企业或相关产业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虽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并不一定要求企业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这种集中也给产业链的构建创造了有利的空间条件,通过空间上的集中优势,核心企业保留企业自身价值链上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分割、转出将对竞争力影响不大的部分,吸收、合并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主而辐射开来的前瞻联系、旁侧联系、后顾联系,产业集群中各企业因分工协作而衍生的“小而专”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常则会形成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通过对企业现有产品和业务的相关性进行评估。对与现有产品和业务纵向具有很强相关性的多元化生产的产品,实施纵向一体化。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并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内部的范围经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食物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生态产业链

随着传统线性经济带来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逐步得以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对传统经济进行生态化转型,即将传统产业链进行生态化转型变成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chain)。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仿照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生耦合的“食物链”,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和产业联接等方式形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合作协同的产业网络体系,其核心特征是共生耦合、合作协同。

生态产业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物质流和能源流沿着“工业生态产业链”逐级逐层次流动,并在其中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再生增值。面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使得资源日渐紧张、环境不堪重负的矛盾,缓解这一状况重点应从“减量”上考虑,包括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向环境中废弃污物的排放量。减量的有效措施是资源的梯级利用。若将存在产品相互利用的企业看作节点,资源的梯级利用过程看作链条,减量的有效措施就是增加链条的节点,而节点企业的组成是有条件的。

按照尹琦、肖正扬、王兆华等给出的生态产业链的定义,均强调“依据生态学原理”,也就是既用经济规律又用生态规律来规划和发展现代产业,把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进行融合与协调。因此,生态学中“共生”理论、“生态位”理论、“关键种”理论等被广泛应用于产业链共生耦合的研究中。

(一)共生

在生态学中,处于共生关系的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得到好处,如果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生存。其定义为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赖,彼此均获利的种间相互作用方式。ehrenfeld最早给出了工业共生的概念,即工业共生指企业间物质、能源、水和副产品的物理交换,地理相近性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可能性。基于此,共生在生态工业园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二)生态位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极重要的概念,是指在生态系统和群落中,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地位。生态学家Grinnell在1917年首先应用生态位(niche)来表示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认为生态位就是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1957年,Hutchinson把生态位定义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和非生物)所有关系的总和,将其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所谓的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生态位理论在竞争机制、生态元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演化、多样性和稳定性、人类生态、企业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关键种

关键种(keyspecies),是由paine于1966年首次明确提出的,它源于捕食者对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控制思想。关键种概念及其依据的理论认为:生物群落内不仅存在着制约种分布与多度的相互作用关系,而且还存在着起关键作用的物种,即关键种。ayres在研究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时率先提出“大型轴心公司”(anchor)的概念,而这种“大型轴心公司”往往为产业集群中关键企业,就如同生物群体中的关键种,能起到辐射、带头的作用,如同ayres所说这种“大型轴心公司”能向其他公司提供原料或已加工过的材料,并将周围的公司联系起来,组成一系列“卫星型”企业,最后把废物集中化,利用科技转化为可以使用的产品。许文来研究了“关键种”等生态学原理,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技术方法,即优选出以“关键种企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链,进行工业代谢分析,引入补链项目,拓展主导产业链,构建其生态产业链;建立信息系统和废物资源化中心等生态产业链支持系统等。

生态产业链的特点及最适规模

实施生态工业的关键在于构建企业之间的生态产业链,同时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产业链的概念尚无统一说法,但基本含义却可理解为: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和根据社会需要为主体,对两种以上的产业链接进行的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与传统产业链相比,生态产业链具有如下特征:

(一)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

传统价值链着眼于价值增值,着眼于利润,而不太考虑资源的节约。生态产业链则是一个价值发现与价值增值相结合的过程,即从废弃物中发现资源的残留价值,其始于自然资源在投入生产过程以及主产品制造完成之后,通过对副产品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资源残值在另一产业中的转移。

(二)循环型链网结构

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生态产业链则多呈循环闭合状。生态产业链由发现和利用潜在价值的各个环节组成,价值发现活动贯穿整个物质流动过程,因而生态产业链中物质流动的形态是非线性的,可能会以“链”、“网”等形态表现出来。

(三)价值链更长

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本身拉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在这一过程中,原来被废弃的副产品由于进行了回收、处理、加工,增加了生产环节,价值链和经济利益产生冲突时,应重构价格形成机制,并以其他制度进行辅助,使环保成为每个企业的迫切需求,废物再处理也成为有利可图的市场,传统产业与环保产业之间的经济关联就将形成。在产业聚集效应的作用下,从事废物再利用和污染处理的企业将自动地加入到现有的产业链条中来,成为其中一个新的环节。

(四)经济利益和资源环境效益相结合

生态产业链毕竟是企业的生产活动,而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赢利性,因此,生态产业链中的价值链也必须以其利润大于零为前提条件,这也是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经济动力。相对于传统产业链,生态产业链在创造利润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是发现了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生利用价值,从而创造了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二是企业间形成了一定的共生关系,在地理位置、有形资产、人力资源及优惠政策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专用性等,从而降低了企业副产品交换的交易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知,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必须以资源利用、生态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技术可行性为保障,从而才能保证生态产业链形成和运行的有效性。

美国动物生态学家阿利(warderClydeallee,1885-1955)。通过研究发现集群能提高动物的存活能力,同时也提出了生态学中的“阿利规律”,说明的是生态群落中物种过疏和过密对种群都是不利的。生态群落中的最适密度(optimumdensity)指种群中每个个体的生存生态群落中种群个体,除了相互协作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外,当种群密度过高,个体之间也会因为争夺有限的共同资源而发生竞争,加之排泄物产生的毒害和生理反应,都会对群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死亡率上升,抑制种群增长,产生“拥挤效应”。因此,集群中存在一个“最适密度”,密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对种群增长起限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是源于企业规模扩张的有界性。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利润的追逐引发了人们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但在实践中,任意企业成本的降低都不是无界的,由此任意企业或任意地区同类工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都存在着一个客观的经济界限。如果把某个集群看作自然界中的一个种群。那么“阿利规律”同样适用于产业集群,即在一定条件下,当集群内企业密度处于适度大小时,集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或太高,都会对集群起到抑制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样也受制于集群内企业数量和规模,如果企业太少,尤其是核心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达不到产业链生成的基本门槛,那么这类企业就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同类企业。配套企业和相关支持机构进驻。产业链发展迟缓、集群发展缓慢的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但集群内企业过多,会使土地、市场、人才、技术、信息、供应链等有限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企业间的竞争激烈,利润下降。这时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始迁出集群所在地,集群竞争力下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减弱。因而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多”,而应该“重度”、“重质”。

参考文献:

1.刘贵富,赵英才.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141)

2.钱言.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间关系优化研究[D].同济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