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染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31

农村污染防治篇1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使用地膜已成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地膜覆盖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残膜量逐步增加,极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一项成熟的农业栽培技术,保水保肥、保持湿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长作物生长期,确保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蚀,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为200~300年,降解过程中还会溶出有毒物质。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三四十万吨,残膜率达40%多,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时回收,必然给后人带来难以解决的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一、残留农膜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是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土壤渗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层移动的现象。由于土壤中残膜碎片改变或切断土壤孔隙连续性,致使重力水移动时产生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动较为缓慢,从而使水分渗透量因农膜残留量增加而减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导致地下水难下渗,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等严重后果。另外,残农膜影响土壤物理性状,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农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这些高聚物难以分解,若长期滞留地里,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移,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正常土壤结构形成,最终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响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作物减产。

2是对农作物的危害。由于残膜影响和破坏了土壤理化性状,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凡具有残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响正常吸收水分和养分;作物株间施肥时,有大块残膜隔离则隔肥,影响肥效,致使产量下降。据兵团环境部门测定[1]种子播在残膜上,烂种率达6.92%,烂芽率5.17%,棉苗侧根比正常减少4.8~7.6条,2~3片真叶期棉苗死亡1.19%,子叶期棉苗死亡3.08%,现蕾期推迟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残膜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有187.5Kg残膜的土地,生产9420kg玉米,比无残膜的对照田减产玉米909kg。减产率8.8%。

3是对农村环境景观的影响。由于回收残膜的局限性,加上处理回收残膜不彻底,方法欠妥,部分清理出的残膜弃于田边、地头,大风刮过后,残膜被吹至家前屋后、田间、树梢、影响农村环境景观,造成“视觉污染”。

4是对牲畜的危害。地面露头的残膜与牧草收在一起,牛羊误吃残膜后,阻隔食道影响消化,甚至死亡。

总之,从地膜污染对环境和作物产量产生的危害可以看出,地膜栽培农田中残留地膜量,大都接近或达到了能使作物减产的临界值。因此,防治地膜污染已经是一项十分紧迫而又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残膜处理存在的四个问题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是显著的,所以发展快速,但残膜处理及回收由于涉及经济利益,所以比较困难。就目前情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

1是农膜质量较差。国内农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其主要原因是农膜的熔融指数(mi)高,极难降解。一些不宜用作农膜的树脂(如耐老化性差的高密度聚乙烯)也被用作农膜原料,其用量占农膜总量的1/5。这些劣质农膜易破碎,不易清除,这是造成农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2是残膜的环境管理薄弱。目前农民对地膜污染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长远观念差,注重当年效益,忽视长远效益,也不彻底。棉花收获完毕时间已经很晚,并紧跟着就要秋翻秋耕为来年生产打好基础,残膜来不及人工捡拾就被翻入耕层。来年开春春播紧张,土地耙平紧跟着就要抢墒播种。秋末、初春虽然可以安排劳力捡拾残膜,但天气情况给人工回收残膜造成一定困难。

3是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许有农膜存在,否则将罚款。

4是污染面扩大,污染量增加。我国农膜年产量百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使用面积也在大幅度扩展,现已突破亿亩大关。无论是薄膜还是超薄膜,无论覆盖何种作物,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存在,污染量在不断的增加。

三、防治农膜污染的几点建议

要防治地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来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1是加强宣传教育。防治地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支持和参与。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农民群众对地膜污染危害的长远性、严重性,恢复困难性的认识,提高回收地膜的自觉性。

2是加快制定有关回收残膜的经济政策。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废旧地膜的企业的发展,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了不增加政府负担,同时体现“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要求地膜销售部门和地膜消费者自行回收利用。不能自行回收利用的企业或个人要交纳回收处理费,用于对回收利用者的补偿。

3是建议制定残膜残留量标准。要制定必要的农田残膜留量标准和残膜留量超标准收费标准,使农田地膜污染早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4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所谓适期揭膜技术是指把作物收获后揭膜改变为收获前揭膜,筛选作物的最佳揭膜期。具体的揭膜时间最好选定为雨后初晴或早晨土壤湿润时揭膜。地膜棉花应在头水前揭膜。适期揭膜有以下几个优点:

第一,适期揭膜技术可缩短覆膜时间60~90天,所以地膜仍保持较好的韧性,容易回收,一般回收率达到95%以上。基本上消除农田土壤的残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第二,适期揭膜技术,由于提早揭膜能够降低田间湿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的病害,可减轻玉米纹枯病。

第三,适期揭膜技术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和增强土壤的透气性。

第四,适期揭膜一般是在作物的生殖生长期前或生殖生长期间进行,这时作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揭膜有利于根系对水分的直接接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第五,适期揭膜有利于作物后期田间管理,便于中耕除草,便于中后期作物追肥和雍蔸培土防倒伏。

总之适期揭膜技术不但能提高地膜回收率,节省回收地膜用工,而且还能使作物增产。因此要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5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除头水前揭膜措施外,还可组织人力和劳力通过手工或耙子回收残留地膜,在翻地、平整土地、播种前及收获后可采用地膜回收机回收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农机化研究所研制的iSQ-20型地膜消除机,新疆麦盖提县研制出的环形滚动钉齿式残膜清除机,推广使用效果很好。

6是增加地膜韧性,以利残膜回收。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的农用地膜都为超薄膜,厚度为0.007cm易破碎,难回收。而国外及内地一些省市使用的地膜都较厚,兄弟省区使用的地膜厚度为0.015cm,它不易破碎,因而易回收。建议增加地膜厚度以增强地膜韧性利于残膜回收。

7是研究开发新材料,寻找农膜替代品。实践证明,研制出易降解,无污染的新材料才能根除地膜污染。目前使用的地膜都为聚乙烯农膜,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和降解,因而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故应鼓励开发无污染可降解的生物地膜,替代聚乙烯农膜。目前,生物农膜强度不够或成本较高而难以推广,应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生物农膜的性能,逐步降低成本,以利推广和应用。

农村污染防治篇2

论文关键词土地农村土地土地污染法律制度

一、农村土地污染的概念

(一)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在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结构总体。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还没有以立法的形式对土地作出个明确的定义。就土地的生态价值和自然属性,从有效的防治土地污染的目的出发,可以将土地的涵义界定为“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岩石、气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活动结果。”土壤是由许多层厚度不同的矿物质成分所构成自然主体。土地的涵义与土壤的涵义不同,土地比土壤的范围要广,土壤只是土地的构成土地许多因素中的一种。

(二)农村土地污染农村土地污染,主要是指农村地区农业用地的污染。从目前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实际情况和大家所关注的农村土地污染情况来看。农村土地污染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化、土壤酸化与盐碱化、工程荒漠化、湿地与优质土壤资源的减少等地退化问题。

二、我国农村土地污染的现状

我国目前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相当严峻,土地污染面日益扩大,土地染物的种类多,而且污染的数量日渐增高,甚至有些地区还出现了新型的复合污染。如:镉米问题、高浓度农药污染蔬菜、地下水等。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总体现状是点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层叠。农村土地污染有以下几种:

(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动物粪便、生活垃圾等污染在目前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都施用大量农药、化肥,其大部分都是没有被植物所吸收,而是渗入到土地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我农药使用量为162.3万吨,为1990年使用/!/量的2.2倍,化肥的施用量已达5107.8万吨,是1990年施用量的两倍;农用薄膜使用量大约193.75万吨,是1990年的4.1倍。豍另外跟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目前农田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顷达360多公斤,分别是德国、美国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为25%-30%、磷肥利用率为10%-20%,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农田农药量使用为150克左右,是欧盟国家的3倍,在农药使用率上只有30%上下,相当于欧盟国家在农药使用率上的一半。过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会直接导致农田土壤的养分失衡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劣化,同时也会对地下水自然造成连锁污染。

在现阶段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农用化学剂大量使用和有效的使用概率底下,使得农村地区的土地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污染物从单一的污染逐渐演变成点污染和面源污染相结合的新型复合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对土地进行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基础建设落后和环境保护设施的不到位,对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简单。农村农户产生的生活垃圾随意乱丢,使得农村地区的环境更加严重,从而出现了脏、乱、差现象。据统计,大约每年产生的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是全部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是由可分解的有机物质、不可分解的物质构成,但是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分解率底。污水灌溉也是农村土地污染的一种重要污染。合理使用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中含有的氮、磷、钾等多种植物所需养分,对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废水中同样含有重金属、氯化物等许多有毒物质,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使用于农田灌溉中,致使基本农田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根据我国农业部2006年对全国污灌区调查统计,大约140万km2的污水灌溉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溉区总面积的64.8%,其中,严重污染的占8.4%,中度污染的占9.7%,轻度污染的占46.7%.这些污染对环境生态链上的人而言,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三)城市的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除农村生产生活所导致的土地环境污染之外,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也是构成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污染物向农村地区转移的主要形式有两个方面:第一,面污染物的企业转向农村地区,随着城市环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国家对城市规划设计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一些高污染企业纷纷转移农村地区。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一些生产设备简陋,环境污染物处理能力低下,所产生的废弃物、工业废水、生产生活垃圾等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加剧的污染。第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由城市向农村地区转移,随着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带来的垃圾数量不断攀高,从而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没有处理就直接运到城郊附近或农村地区,在某些靠近城市附近的农村地区大部分空置地自然就成了城市垃圾放置地,甚至一些耕地也成为污染物放置地。

(四)农村地区的工业化污染及城镇化污染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乡镇企业在农村地区迅速的发展壮大。农村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扒地而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但是同时也给农村地区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乡镇企业污染是农村土地污染源的主要之一。乡镇企业中的工业污染大量排放,远远超出农村现有环境生态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

工业生产后的废渣占用土地,工业生产后废水被迫灌溉当地农田,这都对我国的耕田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个工业污染物中含有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致使许多土地中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

三、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农村土地污染不仅制约着农村生态的发展,其农村污染物污染的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受到污染的影响。这些农村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在国际交易市场中严重的阻碍着进出口贸易。土地污染的演变过程难以察觉却,这些污染危害最终指向的是人。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重金属在蔬菜、粮食中的累积,将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置于危险位置。随着农村地区经济谋求快速发展,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给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村土地中的污染物种类不断增多,并且在新形势环境下变化成新型的一种复合型污染物。甚至转向立体农业污染,使得农村土地环境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国在土地环境污染立法上,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比较少,在国家层面上没有系统的污染控制法律法规,更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农村土地污染的环境法律制度。在这个方面法律制度的缺陷致使农村地区土地污染的程度进一步恶化,要想控制农村土地污染这个趋势,保护现有的农村土地自然资源,维持农村土地生态环境,急需在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规上建立健全。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1.加强农村土地污染防治专项性立法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问题需要根本上解决,立法是根本。针对现在农村地区的环境现状以及法律控制不力的情况下,必须要借助于系统的法律制度进行管理。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与规范存在着很多缺陷与不足,不能与现有的情况相协调,必须加以修正和完善。

2.完善农村土地污染防治的执行与监管体制执法是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是否有效执行又依赖着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制度。目前我国针对农村土地环境污染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当少,致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污染不断加剧扩大。这些都与现今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执行关系密切。诺要使我国农村地区土地污染防治得到行而有效的执行,必须规范好我国农村土地防治行政管理机制。我国目前的行政监管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出现“九龙治理”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应该明确行政管理机制中的职权和各自分工,才能够在执法管理中有效的落实,才有效的保护好了农村土地生态环境的安全。

农村污染防治篇3

【关键词】农村水污染特征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村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政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而农村水环境问题则是与农村的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问题更不能被忽视,我们应该吸取以往城市发展中水污染对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深刻教训,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等欠发达地区的水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水环境保护的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

一、农村的水污染特征

1、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日益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大中城市纷纷创建“环保城市”,“卫生城市”但同时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水污染问题尤其严重。新农村建设不能只重视生产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否则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是不能健康发展的。

农村农业污染又被称为面源污染,面源污染包括含化肥、农药的农田径流,未经处理随雨水进入河流的村镇生活垃圾,固体废物等。除工业污水和城市污水外,面源污染是造成江河湖泊水质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我国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

由于大量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未经处理排入各类水体,加之公共卫生设施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农村大量人口饮用不安全水。农村饮用水源大多受到污染,1983~1985年调查表明大肠菌群超标率达86%,全国约有7亿人饮用这种超标水;有1.6亿人饮用受有机污染物污染的水;饮用含氟化物和含盐量超标的人数也较高,分别为7700万人和1.2亿人;有5000万人口饮用氯化物超标的水,饮用硝态氮和硫酸盐超标的人口也有3400~3500万。1993年调查表明,饮用大肠菌群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饮用有机污染物超标水的人口比例有所增加,达21.5%。我国人群患病的88%、死亡的33%与生活用水不洁直接相关。

2、水污染特征分析

农村水污染治理与城市相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有较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a.污染物控制、收集困难。农村面源污染如n,p污染、农药的污染、农业水产养殖污染、地表径流污染等受到的影响因素众多,难以控制。农村点源污染首先表现在乡镇企业环保意识差,技术落后,污染源分散,涉及面广,污染物质浓度高,难以治理,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不准建的排污量大的工厂,在农村有广泛市场,如小造纸、小制革等企业。农村生活污染源分散,难以集中处理。

b.先进的治污技术难以应用。现行的污水处理技术虽然可能降解任何污废水,但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管理技术要求高,因而在农村难以推广使用。因此,寻找适合于农村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对农村水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尤为重要。

二、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效对策

1、对污染源实施源头控制

目前农村环境整体水平低,主要体现在污水直接排放,垃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等方面,因此当务之急应对污染源实施源头控制。一是建设污水收集沟渠和管道,使污水可以汇集入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建立垃圾收集体系,避免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三是规范畜禽养殖,设立畜禽粪便堆放及处理场所,防止高浓度畜禽污水进入水体。

2、适用于农村的治理技术与模式

农村地区受居住分散、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等条件的约束,需要开发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技术,推行集中式与分散式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模式。在居住相对集中、污水浓度较低的平房地区,以处理成本较低的厌氧处理和生态处理为主,采用多级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及土地渗透等处理技术。在污水发生量较大,污水浓度较高的楼房区,可采用有动力集中式污水处理,保证出水效果。在污水收集困难地区,可采用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庭院式自然处理等技术。

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应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药和化肥的利用率,鼓励施用天然肥料和实施秸秆还田技术,努力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要求政府将投资重点放在生态工程的研究和利用上,从根源上制止农业污染,使农业生产体现出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并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将以往的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改为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精密型生态农业生产。强化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生态工程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控制工程、营养元素植物带控制生态工程、农田径流污染控制生态工程等。

4、合理规划企业布局

对于蓬勃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并将这些措施与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结合起来。对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在这些活动中,政府的引导和督促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为企业不会主动投入太多的环保资金,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经验表明,要控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要达到GDp的1.5%,环境改善将达到GDp的2.5%。而我国目前乡镇企业的环保投入仅达到GDp的0.1%,与水环境保持与改善的投入标准差距太大。

在合理规划乡镇企业的同时,政府还要注重小城镇建设规划,应制定有利于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及能源政策,鼓励发展对水环境无污染、少污染的行业和产品,提倡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工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的进程,把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5、建设水污染处理设施及资源化生态系统工程

加快废水排放和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筹集民间资金为辅,加快废水处理设施的上马和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尽量做到水的循环利用,提倡节约、高效用水。按“污者付费原则”,通过合理的价格体系,征收生活污水处理费,多渠道加大环保投入。我国目前对农村用水实行无偿使用原则,不像城市居民那样征收水费,这无形中鼓励了浪费用水,所以,应当在自来水较发达的乡镇,试点实施征收水费,在经济上激励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和水环境污染状况。另外,应学习发达国家建设“污水净化与资源化生态工程系统”,它是人类应用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和高效生态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设计建构的具有使污水净化和资源化的人工生态系统。农村社区污水多为生活污水,加以利用和资源化程度高,可以将污水处理生态工程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既可降低污水处理费用,又可增强土壤肥力。由此可见,基于生态工程所独有的特点及我国农村现有的条件,生态工程将是一种非常适合农村社区污水处理的技术。

总之,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人们应该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人们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水污染防治问题,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的方针,努力建设成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陈峰滔.试论农村水污染的治理[J].海峡科学.2007(05)

农村污染防治篇4

1.1法规不完善,执法不到位

目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农村的一些环境问题缺乏针对性,很难在农村有效发挥作用。农村环境问题执法难,主要是由于农民的环境意识较为淡薄,而且村落分布广泛,执法人员很难侦查到位,就算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人员也会根据农村的情况“灵活”处理,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1.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建设主要是以工业为重心,以城市为重点,这就导致农村在为城市提供“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为城市环境的改善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村的环境问题与城市的不同,不会集中爆发进而引发农民生活困难的问题,因此,地方政府常常会忽略对农村环境的管理,对该问题一直不够重视,但如果任由农村环境污染继续发展下去,势必会瓦解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来很大的阻力。

1.3农民环保意识不高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比较滞后,从以前的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的发家致富是农民的最主要的愿望,地方政府也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环保问题长期不被重视。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的推进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但乡镇企业一般都没能力治理自身的污染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农村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也很严重,大量的秸秆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湖沟渠和道路两侧,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污染了农村的大气和水体,这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有关。

1.4农村环保投入少

农村政府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导致不少农村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优先发展经济。政府部门为了给农民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放松了对污染企业的管理。另外,涉及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都造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难度较大。

2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2.1加大依法治污的力度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法治污。在立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农村环境的特点,使立法紧密结合实际,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法律中,应当明确环保部门的地位和职责,并提高其行政地位,防止在执法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同时,根据农村的特点,强化基层执法队伍,提高执法广度与力度。

2.2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对于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政策的制订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行绿色GDp干部考核机制;独立实行项目环境评价机制,合理调整工业布局,要求企业进驻工业园区;组织搞好农村环境规划治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转变农业粗放型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之路;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②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价格、财税、信贷等经济手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乡镇加强技术更新和污染治理。③实行城乡环境统筹治理制度。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规划中,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资本合作的多元化农村环境保护投资体制;结合城市化进程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整治;健全城乡环境综合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

2.3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必须让农村居民和企业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媒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认识,鼓励农民积极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向企业家普及环保知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此外,还要在农村推广生态农业,采用先进设备,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2.4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

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环保部门应该要求其停产整顿,实行环保优先战略,同时,乡镇企业要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减少污染。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开展的全国优美乡镇创建活动,大力整顿、淘汰生产过剩、技术落后并且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尽可能地让乡镇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从而实现污染的可控化和污染治理的集中化,降低污染程度和治理代价;设立开发区,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污染物物质流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并优化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结束语

农村污染防治篇5

关键词:农村;水体污染;成因;防治措施;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的栖息与繁衍都离不开水。水体一旦受到污染,不仅是给自然环境带来危害,而且会通过各种途径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因此避免水体污染,保证良好的水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农村来讲,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拥有良好的水h境是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农村实例,在分析农村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农村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

(1)工业企业的影响

为了响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农村兴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很多农村希望通过外来招商建立工厂带动村里致富,一些污染严重的炼钢、化工、建造纸等污染严重的企业在农村小镇建成,好多企业都是在城市里不能达到国家环境标准淘汰的企业,因农村地方政府对污染方面控制不严格,监管不力所以这些重污染企业在农村得以生存,这些企业将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排放到附近的水体中,久而久之造成附近周围的河流水体水质变差,地下水遭受到严重污染,人们饮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过国家标准,昔日鱼虾成群的河流变成臭水沟,当地人民的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

(2)煤炭资源的开采

煤是工业的血液,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农村依靠着开采煤炭资源可以得到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过度的开采煤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而且从地下开采的煤炭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煤,在这些工序中有一道洗煤的工序需要消耗大量的清洁水来洗掉原煤中溶解的物质,洗煤废水是一种污染极其严重的废水,含有各种添加剂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大量的洗煤废水未达标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河道淤塞、煤泥流失,给农村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3)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

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拥有的土地,为了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们过度的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的化肥农药不能充分的利用,渗入到土壤中,经过雨水冲刷流到附近的河流中或者渗入到地下水中。化肥、农药含有丰富的氮磷元素,如果水体中含有过量的氮磷元素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出现水华现象,水体中溶解氧变少,有机物变少,藻类大量滋生,最后使本来生物成群的河流成为劣五类水,无法供人们使用。

(4)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农村因为没有污水处理厂,家家户户产生的生活污水不能得到统一的集中处理,是一个一个小的点污染源。人们洗衣做饭的水随意的排放到附近的水体中,这些生活污水中虽然没有有毒有害的物质,但却含有丰富的氮磷硫等元素,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会转变成硫化氢等恶臭气味的物质,使水体变污浊,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5)人畜粪便以及垃圾渗滤液的影响

在许多落后的农村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仍然是相当的落后,基本的处理方式就是将这些固体垃圾堆放在一起,不加任何处理。这些垃圾在长时间的好氧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多的有毒有害滤液,逐渐的渗入到底下水中,给地下水体水质带来危害。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法制管理,健全法律法规

农村地方政府应对农村水体污染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和完善对农村企业环境污染的监测力度,不允许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厂以及关停现有不合标准的企业,对于产生污染较多的企业实时监控,确保其排放达到标准。其次做好农村发展规划,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重点考虑范畴内,尤其是要保护好重点水源,合理的开发和使用水资源,尽快的建立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以减少工业废水对水体的危害。

(2)合理开发矿产资源

严厉打击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责任到人。对于煤炭的处理工艺,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尽量减少煤炭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争取在生产过程中将煤炭废水处理掉,不排放到周围水体中。企业更应该注重对水体的保护,严格的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坚持保护环境的理念,以提高企业形象来增加竞争力。

(3)消除点源污染,集中处理

对于农村生活产生的许多点源污染,政府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将点源污染消除掉,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减少治理农村水体污染的投入。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建立固定统一的垃圾堆放场,并对垃圾堆放场的垃圾进行定期的拖走处理,防止堆积产生的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

农村污染防治篇6

1农村地下水污染现状 

地下水属于地表之下的水,其也属于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具有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价值。就目前而言,我国地下水开采量已经达到总供水量的18%,有很多领域水资源的使用都是来自于地下水,由此可见,地下水资源对于我们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大量的工矿企业在农村建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地下水污染情况越来越严重,并且污染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我国北方污染现状就十分严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农村污染物过量排放,以及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这两点,在这些污染因素当中,工业废水造成的污染是其主要原因,在其中占据首先位置。 

2农村地下水污染所带来的危害 

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主要是因为土壤以及地表水在受到污染之后,在渗入地下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障碍物,这样就会被障碍物所分解、吸附、截留,最终就会融入在地下水中,进而就会造成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受到污染虽然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其一旦受到污染,哪怕是再严重都是无色无味的,再加上对于人体所造成的影响也十分缓慢,所以很难引起重视,进而就很容易对人造成危害。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之后,其不让人产生急性疾病,但是,如果人长期接触就会造成多种损伤,如果不小心饮用了被污染的地下水,就很有可能会出现癌症、中毒、新生儿畸形等现象,对于人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地下水受到污染之后,我们可以开发的水资源也会相对减少,进而也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 

3.1建立相应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 

要想避免出现农村地下水污染,首先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建立起相应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防治。为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将农村地下水资源环境修复和治理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按照农村水利实际情况为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同时还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农村排水系统以及污水处理设备,以此来逐步建设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进而就能起到较为良好的防治效果。 

3.2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 

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进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村地下水资源污染的现象。在加大宣传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农村干部环保意识提升,让其作为榜样,同时还可以在各个村落建立起环保专栏,以此来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损害。 

3.3对乡镇企业加强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也有真多乡镇企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以经济发展为主,却很少考虑到环境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就加大了农村地下水资源的污染现象,浪费了很多资源。因此,在对农村地下水资源进行污染防治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还需要对乡镇企业加强管理,让其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发展过程中将污染和健康放在首要位置,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损坏以及浪费。 

3.4对农村生活垃圾加强管理 

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逐步实现垃圾袋装化,还可以在农村设立规定的垃圾堆放点,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生活垃圾对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进而也能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3.5建设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厂 

相关部门可以在农村建设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处理厂,建立起工业废水处理厂能在很大程度上削减河道纳污负荷,而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建立就能够有效的实现生活污水的无害化达标治理,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村生活垃圾对地下水所造成的污染,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3.6科学使用一些农药和化肥 

农村居民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到一些农药和化肥,而这些东西也滞留在土壤中也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防治地下水受到污染的过程中,农村居民一定要合理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尽可能避免這些东西滞留在土壤之中,这样也能减少对地下水资源所造成的损害。除此之外,农村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粪便利用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同时还能降低粪便乱堆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真正实现对农村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下水资源和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尽可能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这样才能减少地下水污染对人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以及农村居住用户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参考文献: 

农村污染防治篇7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yong-hua1fuwei-zhang2*chenhong-gang1

(1pingyienvironmentprotectionbureauofshandongprovince,pingyishandong273300;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abstractthetargetofenvironmentprotectionundernewsituationwasintroduced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objectiverealityofincreasinglyseriousenviromentalpollutioninchina’sruralregion,theprimaryenvironmentalproblemsincurrentruralregionwereintroduced.thenthemainreasonswhichledtotheenviromentalpollutionwere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andprotectionmeasuresforenvironmentalpollutionwereproposed,whichhadguidingsignificancein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ruralpollutionmanage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society,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ollutioncontrol;environmental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3.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

(1)科学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参照有关规范要求,尽快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并设立警示标志。优先划定人口比较密集的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把水源地保护区与各项自然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农村分散式应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摘要阐述了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客观现实,分析了当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成因,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以及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污染防治;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6-0391-03

envirinmentalpollutioncontrolofruralregionbasedon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

chenyong-hua1fuwei-zhang2*chenhong-gang1

(1pingyienvironmentprotectionbureauofshandongprovince,pingyishandong273300;2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shand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abstractthetargetofenvironmentprotectionundernewsituationwasintroduced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objectiverealityofincreasinglyseriousenviromentalpollutioninchina’sruralregion,theprimaryenvironmentalproblemsincurrentruralregionwereintroduced.thenthemainreasonswhichledtotheenviromentalpollutionwereanalyzed.finally,preventionandprotectionmeasuresforenvironmentalpollutionwereproposed,whichhadguidingsignificanceinrur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ruralpollutionmanage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society,economyand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s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pollutioncontrol;environmentalprotection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新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围绕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环境保护优化农村经济增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1-3]。

1目前农村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1)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不安全,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大多数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及监管能力薄弱。

(2)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推算,全国农村每年生产生活垃圾约2.8亿t,生活污水约90亿t,人粪尿年产生量2.6亿t。绝大多数没有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丢放,随意排放。“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地区的形象写照。

(3)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据统计,全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达4700万t和130万t,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000万hm2[4]。

(4)畜禽养殖及农业生产废弃物污染严重。全国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t,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在个别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成为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每年产生的6.5亿t各类农作物秸秆有20%未综合利用,或被焚烧,或被堆积于河、湖、沟渠或道路两侧。每年地膜残留量高达45万t,造成土壤污染严重[5]。

(5)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污染引发的上访、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13.3万hm2。

(6)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现象,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2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1)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和工业污染防治建立的,缺乏城乡统筹考虑,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严重,片面强调农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监管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差,缺乏农村环境保护的专门法律法规,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立法仍处于空白。

(2)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大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人员不足,无法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和监察工作,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定职责得不到履行。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缺乏投、融资机制和政策,村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严重缺乏。目前,我国近4万个建制镇和集镇绝大部分没有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300多万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4)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由于多种原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建立起配套的科技支撑体系。农村环保多是直接套用城市环保的办法,很少重视科技创新,缺乏适应农村区域特点的农村环保运用技术。农村地区的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还很有限,导致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法制观念不强,环保意识薄弱。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农村污染防治篇8

鄱阳湖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是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以鄱阳湖水域为中心,沿湖l1个市(县)有近660万人口,占江西全省人口的15.8%。湖区流域面积超过16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o%。湖区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多种主要农产品和淡水产品,是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随着湖区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全面展开,污染源逐渐增多,导致湖区环境质量恶化,已到了非花大力气解决不可的地步。

湖区农村环境告急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湖区农业生产面源污染的最大来源是农用化学品的大量和不合理使用。鄱阳湖区2008年农药用量l1530吨,部分地区的使用量已达安全用量的6倍。在使用过程中有90%的农药进入水体、土壤,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鄱阳湖的生物多样性。农业膜用量9750吨,回收率平均为45%,大量难降解的地膜残留于土壤中,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造成粮食减产,农膜中残留的增塑剂邻苯甲酸二异丁酯对蔬菜有很大的毒性。化肥用量达35万吨。据调查,辖区有7个县(市)处于鄱阳湖区的江西省九江市氮肥利用率不到40%,磷肥利用率也只有35%左右。九江市水稻化肥用量每公顷高达525公斤,远远高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的需肥量,比国际土壤单位面积施肥上限每公顷225公斤高出近1倍,约有一半肥料被浪费而进入水体。www.133229.Com化肥流失加剧了湖区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仅九江市湖口县2008年就使用化肥4万多吨,农药2000多吨,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高达31公斤/公顷,高出15公斤/公顷的农药安全用量近一倍。由于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造成湖体氮磷污染物大幅增加,加之大中型畜牧场发展迅速,所产生的畜禽粪尿等排泄物数量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养殖大户采用网箱养鱼、化肥养鱼,使湖区浮游植物生长迅速,水体富营养化加快,威胁饮用水源安全。

湖区生活污染与日俱增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湖区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城市化倾向日益明显。但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以及其他原因使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严重滞后,现有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废弃物处理厂的建设及容量都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以及人粪尿等对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已成为湖区农村一大“公害”。据不完全统计,20o8年,鄱阳湖区农村产生的近200万吨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1000余万吨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

湖区工业污染正在升级 近年来,伴随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鄱阳湖区农村悄然兴建,造成城镇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一些城郊地区己成为工业废渣的堆放地。特别是乡镇工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也呈上升趋势,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湖区环保“软件”不“过硬”

立法不完善甚至缺失 我国迄今已经制定了环境法9部、自然资源法15部;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o余项;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该体系主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与大中城市的环境利益,很少顾及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着程度不等的立法空白,这种状况客观上导致了非法排污猖獗,环境污染失控。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立法也存在严重缺位。目前在鄱阳湖流域和湖区的环境立法方面,尚未有一部针对性的地方性立法,而且农业、林业、国土、海事、环保、水利、水产等部门都享有环境保护管理权,上下游之间、各部门之问、各行业之间利益不统一,职能交叉重叠,各部门规范性文件都是在本部门、本系统的职权范围内自上而下地颁发执行,因而造成部门立法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多头不管、相互推诿、有利都上、无利则让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村环保规范性文件执行常常“无功而返”。

环境监管不适应形势发展 受环境执法机制不合理、执法体制不顺、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以及执法能力落后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保护部门在环境执法方面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状况,企业违法排污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一是少数基层环保部门执法受到行政干扰。部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时存在首长意志现象,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履行监管职责。二是治理农村企业污染,环保部门依法只有限期治理、停产治理的建议权,决定权在同级政府。环保部门目前的排污收费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处罚力度小,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无关痛痒,排污企业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治污设施。三是环境保护机构、人员素质、执法手段、执法经费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目前,包括鄱阳湖区在内的整个江西省尚有24个基层环保机构为事业单位,不具备独立的执法资格,大部分设区市环境监测设备老化,绝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由于机构、设备、人员素质等因素难以全面履行监管职责。

环境教育落后,环境意识欠缺 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尚不完善,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没能充分发挥出环境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广大湖区居民的环境污染危害意识十分淡薄,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危害、防治办法等了解较少,许多湖区农民还存在着落后的生产习惯与不良生活陋习难以改变,农民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环境保护事业中,在一定程度上变相放纵了湖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滋生。同时,伴随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为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的最小化而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对资源掠夺式粗放型经营,重开发轻保护,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导致湖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

强化软肋以法治污

针对性立法是有效之道 “小智理事,大智用人,睿智立法”,立法是依法保护鄱阳湖区农村环境的重要一环。建议根据鄱阳湖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和谐型社会为目标,由江西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一部专门性的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该法规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改变农业发展模式和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入手,实现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防治。由于该法规适用范围就是鄱阳湖区农村,对本地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充分反映鄱阳湖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集中解决问题比较突出而国家环境立法尚未规定或者不宜规定的事项。法规的制定也应对《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规定中不明确或者规定有矛盾的环节,根据鄱阳湖区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发展,比如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农业生产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以及乡村集约化养殖污染防治等作为主要规范对象,在法规中加以明确和调整。可以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的使用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调整,有些暂时难以形成制度的管理内容,可列入乡规民约,让广大村民有所遵循。对农村生活污染源的防治,可以授权地方政府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对故意污染环境,肆意偷排乱排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严重破坏环境,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应规定严厉的惩罚措施,让污染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以保护鄱阳湖这“一湖清水”。

农村环境执法必须加强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这是张居正奏疏中的一句话,他说依法行事比立法更难。有效治理鄱阳湖区农村环境污染,保护好这一区域曾经“山青水美”的良好人居环境,必须加强农村环境执法,执法成为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

设置区域性和流域性执法机构负责跨地区、跨流域的环境管理和执法问题 当前,可以考虑设置环鄱阳湖区域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局,执法局直属江西省环保局领导,在人事编制上不隶属于当地政府主管,在财政上独立于地方政府,减少地方政府基于利益冲动而对环保执法横加干涉的情形出现。同时,执法局可以协调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海事等各部门之间有关环境执法方面的事务,避免多头执法,红头文件相互打架的事情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赋予环境保护机构强制执法手段,提高罚款额度 鄱阳湖区农村环境保护执法难的原因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这就需要提高环境违法成本,充分发挥环境行政处罚的经济惩罚功能,以增强农村环境执法的法律严肃性。例如,可以根据危害程度、污染面积、违法时间,决定处罚额度。危害越大、污染面积越广、违法时间越长,处罚额度就越高,避免出现现实中部分排污企业预先一次性缴清排污费,然后无节制排污的恶劣情况。可以依据污染事实,加大处罚力度,扩大没收环境违法财物的适用范围,对法人环境违法实行两罚制。严厉的环境污染行政处罚既具有足够的警示意义,又可以提高企事业单位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能动性,优化执法环境。

大力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素质 要提高农村环境执法队伍的准入标准,可以通过考核把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偏低的人员拒之门外。把好环境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关,建立严格的执行人员监督、考核、淘汰制度。下大力量培养执法骨干,特别是选派执法人员进行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带动和提升整个环保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职能、统执法装备的要求,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大投入,改善环境执法条件,不断提高监测、取证技术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给予环保执法以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确保执法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时效性。

农村污染防治篇9

关键词: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3.15文献标识码:a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大幅增加,畜禽养殖总量不断扩大,农村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广州市加大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力度,在污水治理领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效益。但农村水环境保护涉及的面较宽,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逐步加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农村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等问题凸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合作,需要从政策角度来保障水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果。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的同时,需制定相关的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做到持续有效改善农村水环境,保障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现状及其治理措施

1.1广州市农村地区基本现状调查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全市水域面积7.44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过境客水资源量1860.24亿立方米,为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倍。

根据广州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广州市农村住户人口316.59万人,其中常住户人口233.57万人,集体户人口82.41万人。

2010年,广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6元,比上年增长12.7%,连续5年超过两位数增长,并连续三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的2.58∶1缩小到2.49∶1。

1.2广州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其评价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受到污染较严重,其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其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导致水质状况直线下降,随着广州市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加大,总体水环境质量在好转,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011年2月的《广州市环境状况公众评价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水环境污染为公众认为最为严重的污染。

广州市农村水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居民生活污水污染、居民生活垃圾污染、禽畜养殖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乡镇企业工业污染。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广州市农村水环境污染源及

其排放情况表[3]

许多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达标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向河沟、水库和农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水环境。大量杂乱堆放的工业固体废物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了二次污染。

2广州市农村地区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政策建议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虽然我国已颁布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建议针对广州市农村水环境的现状及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条文政策。

2.1成立由广州市政府牵头,环保、水利、财政、农业、卫生、发改委、国土、建设等部门参加的环境保护小组,负责具体工程的协调、整合、配套资金落实等工作,科学地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制定农村水环境保护规划。

2.2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在环境管理中贯彻预防为主,防止新污染源产生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有效的执行对于抑制污染的增长速度和蔓延程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

2.3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环境执法监督的力度,从法律制度上保护农村环境。农业部门要狠抓农业投入的管理,杜绝违禁的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产品在市场出现,净化农资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源。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源头控制和水源的监测工作,建设污水沟渠和管道,禁止畜禽粪便直接排入河流。取缔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工业排污口,关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2.4坚决惩处各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对企业偷排、超标排放的违规企业进行实时监控,加强管理,限期治理,并要适时加大经济处罚力度。通过经济制裁使工厂企业实现合理排污,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必须严格责令关闭或停产。

2.5设立奖励机制,对在污水处理技术上有所创新的组织和对当地农村水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做出杰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对主动采用环保型设备处理生活污水的居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等。

2.6建设农村环境保护协会,负责在村民中广泛开展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全民在心中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3.1生活污水治理

3.1.1分散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方案选择

在对污水处理方案进行选择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工艺应先进可靠,处理效果良好,保证达到排放标准;②基建投资省,能耗和运行费用低;③尽量减少占地面积;④污泥产量少且性质稳定;⑤操作运行管理简单。

各类污水分散处理工艺的比较如表2所示。

表2各种污水分散处理工艺的比较

四池净化系统由四个处理单元构成:污水收集池、厌氧发酵池、沉淀池、植物土壤渗滤系统。多用于处理单户家庭的生活污水,四池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具有以下优点:成本低,占地小,可美化环境,维护方便,处理效果稳定。该工艺在浙江省安吉县、诸暨市等地已得到推广应用,近几年在长沙市也已得到一定的示范和应用。缺点在于处理负荷较小,不适合处理污染负荷较高的污水。

3.1.2集中式生活污水治理工艺方案选择

下表列出了几种主要的污水集中处理工艺的特点。

农村污染防治篇10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法制;环境立法;环境政策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比较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丽乡村,出现了水体大面积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情况。长期以来由于国家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力度不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落后于城市速度,对农村居民卫生和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尽管近期国家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力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农村的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使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一)水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破坏

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是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同时近几年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

(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固体垃圾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村庄建设规划差,基础设施少,道路无硬化、无公厕、人畜居住混杂、不可降解农膜使用量急剧增加却无法回收,固体垃圾随意堆放。

(三)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破坏严重

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恳荒围湖造田,乱挖乱采,不仅农业产品受到严重污染,也逐渐污染了土壤、空气、水源,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灾害多发,土地退化、沙化、碱化严重,进—步加剧了人地矛盾。

(四)集体林权改革滞后,林业生态系统破坏

集体林权改革滞后,经营主体不明确、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其次地方政府决策不当,盲目开发山区,发展果业,加剧了森林植被破坏。再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伐木为柴,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结果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生物多样性环境遭受了破坏,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业向农村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的工业污染

乡镇企业大多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工业化。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与资金,治理困难,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法制成因与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有着自然、历史、经济与社会等诸多方面原因,这里只对其法制成因与对策进行分析。现行法制状况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立法是从过去的经济发展为重,环境保护为轻出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国农村环境法制建设,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观念完善环境法治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下面对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成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环境政策原因环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现是环境政策失灵。环境政策失灵是指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宏观政策失灵和微观政策失灵。宏观政策失灵集中表现为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忽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缺乏必要的环境问题保护对策,只到07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才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才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与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环境噪声和烟尘控治、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循环经济与节能及减排、综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同时还有“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的鼓励政策以及有“飞行监测、限期治理、关停企业”等强制措施,而农村在这些方面几乎是空白。微观政策失灵是指具体的环境保护政策的缺陷而导致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政策不够健全,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实效性强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则性太强缺乏可操作性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存在着不一致和不协调之处,尚需完善。无论是政策体系,还是工作力度,农村环保工作都还在起步阶段,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及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农药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几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据农村环境问题量多面广、监督对象复杂的内在特点和工作基础薄弱的实际现状,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倾斜,在经济上扶持,在技术上支持。要多出台农村环保财政补助、污染减排财政奖励等政策手段,推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中国农村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有别于城市,但城市环境保护积累的经验和各项管理制度足以供农村环境管理借鉴。”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资源、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环境支撑。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法》立法时间较早,受时代影响侧重于工业污染控制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关注不够,仅有几个条文很简单。我国目前的诸多其他有关的生态环境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与制度规定不足。二是农业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缺乏统一规范,并且未能将农村环境、农村自然资源和农村生态的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规不到位,本应弥补农村生态环境的上位立法的过于原则性和不足这种情形,却未能出台一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行政法规。“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农用塑料薄膜污染、农村噪声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各地方即使有相关地方法规,在规定上也不尽相同,比较混乱,并且是条块分割,形不成完整统一制度体系。如农业部负责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保护和管理农业环境,控制农药、化肥、农膜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农村村镇环境保护工作,各个地方政府所颁布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涉及到渔业、水利、林业多个部门,内容和规定都存在差异。因此,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农村环保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将来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应强调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并制定农村生态环境单行法;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也要关注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尽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办法》等专项法规,逐步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修订原有涉及农村环境保护而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责权清晰,有效防止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生活以及外来污水和废弃物的污染,防止农村生态遭到破坏。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方面,考察现有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会发现现有的制度比较零散、不全面,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制度缺位、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的情况。目前相关法律法规虽已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主要应用于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时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现象,至今仍没有一套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具体安排。在这种制度缺位的情况下,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浪费与污染严重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尽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执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从环境污染的治理制度来看,如排污收费制度,资源收费制度虽然对控制环境污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此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划、农业、林业、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与环节多、各项治理措施相互脱节,造成制度执行和监督不力。因此要尽快建立起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制度。“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建设要尽快建立,将城市环保和农村环保置于平等位置,从法律、法规体系上,对农村环境保护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它是构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基本内容,对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法律的目的与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些制度应当包括:除继续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切实可行外,还应建立如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制度、农村清洁生产促进实施制度,生态环境建设问责制度、农村环保责任制度和农村生态环境考核制度,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农村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农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生态环境破坏事故防范与预警制度、农村环境纠纷法律援助和公益诉讼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管理不当。主观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门之间协调不足或冲突,无手段和措施来达到政策目标;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客观上是农村生产与生活中不科学的行为,长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习和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失,企业地处偏远、点多面广,排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监管主体很难界定,难以用城市的监管的手段与用行政执法的手段来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农村环境治理要走与城市环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意识,变监督管理为预防管理,变单纯的依法行政为服务与执法相结合。具体工作中要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工作体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落实工作人员与经费,探索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农村环保治理社会化管理模式和机制。其次,制订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及年度实施意见,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将各项整治和建设任务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设立环境指标作为对乡镇考核的重要指标,专门出台年度生态任务和环保专项行动考核办法。再次,要强化农村环境服务与执法力度。在服务上,要象创建国家环保城市一样大力开展生态乡村示范创建,重点开展农村工业点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与垃圾治理、农村畜禽养殖业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态产业实施等关键工程。加大农村农业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落实好“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措施,做好农村环保项目申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里的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在执法上各执法单位要切实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监管和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执法力度。

(五)生态环境技术规范制定与推广原因现阶段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尚不足,对环境保护的知识很欠缺。滥用化肥与农药、秸杆随意焚烧、家禽粪便污染水源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民却对破坏环境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浑然不知。长期以来,农民缺乏环保理念,而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中主导作用不足,农民缺少科学规范来保护环境,也缺乏科技与资金,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过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随着各乡镇精简与压缩,基本处于瘫痪与失灵状态。既是尚存的农技推广系统由于缺少财政支持,也无法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从而切断了农民获取环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农村的环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着政策、技术、经济等方面问题,从而使农村污染治理体系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基本没有形成有效防控与治理机制。因此要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专家队伍,在农村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提高农村干部群众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大力推广绿色植保和环保防治技术,引导农民发展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畜牧业、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等环境问题;要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的监测工作,加强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要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现状和农民群众的特点,采取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群众的形式,制订简单易懂的安全控害技术规程,把农产品安全生产安全与监控、农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术编发成切合实际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手册,把生活与生产活动的科学规范以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送到农民身边、农户家中,使环保科技知识与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三、结论

环境法制建设是事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针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