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1:58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1

【关键词】医学生素质教育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2-0037-02

【abstract】thispaperdemonstratestheconnotationofcollegemedicalstudent’qualityandtheroleofsocialpracticesforqualityorientededucationtocollegemedicalstudents.withsocialeconomicdeveloping,livingandculturelevelimproving,peopledemandthebetterclinicalservicemindandquality.Forthefuturedoctor,educatorscommonlythinkthatnotonlymedicalspecialknowledgeeducationbutalsoqualityorientededucationisimportantformedicalcollegestudent.

【Keywords】CollegemedicalstudentsQualityorientededucationSocialpractices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层次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理念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作为直接服务于人体健康和生命需求的科学,是最贴近人性的本质特征和体现人文关怀的行业。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不和谐问题在我国医疗服务中也较为突出,如何培养未来的医生成为医疗教育制度应该探讨的重要课题。除重视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外,强调医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和发展方向。

一、医学生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一种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医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医学生应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尚的情操、坚定的信念;要热爱祖国,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先人后己,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还要爱岗敬业,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以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世界医学教育均对医德教育非常重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医学生的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要求每一名医学生塑造良好医德。[1]

2.医学及人文科学素质

医学生应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人群预防保健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利用信息能力、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政治、经济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修养,能应用人文科学知识对医学实践及现实生活做综合理解与思考。

3.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需要热情、自信,习惯于接受挑战,容易适应环境变化,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挫折、失败的能力,有个性、有主见,具有良好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心理品质。还要有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体魄,适度的身体灵活性、耐力、适应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规律。

二、医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这种教育正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质与核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医学生素质教育途径有很多,社会实践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是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必由之路。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在书本和课堂上得不到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社会实践在医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德育教育与实践结合,强化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显得更为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培育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医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提高医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价值的认识,全面了解医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了解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广大医务工作者担负着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重任。医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亲身接触社会,了解群众的疾苦,使之用自己的头脑判断和分析问题,激发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投身医疗卫生事业。

(2)医学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并提高其人文素质。

医学生早期参加社会实践,能使他们及早接触真实病人,从采集病史、观察病人基本状况,到利用简单有限的条件为病人进行基本的、有一定针对性的检查,以及最后对其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为其提供正确的医疗保健建议等,使他们真正在实践中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医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校学习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学校并不能提供给学生整个行医生涯所需的资料和知识,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接触社会,发现自身的所需,学会怎样继续学习,为他们掌握、丰富和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社会实践有助于医学生检验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激发学习的动力、提高医学生的业务素质。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够使医学生体会到医生不仅要看病,更要看人,要给病人以人文关怀,要拥有医学文化意识,实现医学生科学知识与人及社会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交叉,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培养符合未来医学发展方向的拥有丰富医学专业知识和综合人文素质的新型医学人才。

(3)能力培养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搭建了有力的平台。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锻炼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校期间,少数的学生干部才有机会参与组织校内活动,而且范围较局限。更多的学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而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给每名学生以机会。参与者要协调好各种内外关系,要做好内部成员的分工合作,对外要争取相关社会部门及群众的支持。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医学生与社区、村镇、企业、学校等活动相关单位进行协调,经过实践活动的锻炼,培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随之得到提高。

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要求个体具备与人合作的意识,能够和别人精诚合作,协同工作,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参加社会实践的医学生都是为了实现锻炼自己、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认同感,团体内部也容易产生强烈的凝聚力。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场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对象,面对不断变化的对象,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要独立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没有课堂教学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活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分散的人群召唤在一面旗帜之下,如何分配任务以便于快速的完成工作,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讨对策,从维护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尊重他人意见、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成为自觉和必要的行为。在开展工作时除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我接受锻炼以外,还要充分考虑整体运作,考虑到其他参与者共同开展工作。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医学生强化自己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超越竞争意识成为整个团体的共同意识。[2]

社会实践是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通过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可以增长见识,并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医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的多元化的社会,会与形形的人产生联系。他们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层次,其思想观念、处世态度大相径庭,因此如何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获取理解、支持和信任,以消除各方面的阻力,实现主观目的,就显得颇为复杂和重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摸索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4)心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

社会实践过程中,医学生会面临很多困难与挫折,如得不到群众信任,打不开局面,甚至被人误会,拒之门外,或者是因所学知识不够而无法解决问题等。克服上述困难,首先就要求医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困难不放弃,百折不回,迎难而上,冷静、大胆地走出困境并取得成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完成任务,学生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心理素质也在磨练中得到提高。一位参加了实践的医学生感慨的说“从策划到组队,从实施到总结,历时整整10天。再回首时,留下的绝非仅仅是困难和辛苦的感觉,而更多的是欣慰与无穷的回味。”[3]

参考文献

1张乃正、康美娟.医学生素质教育新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7~48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2

摘要:作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也反映社会主义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医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论家风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浅谈道德榜样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试论当代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原则和途径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加强职校学生公民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共建共享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现状分析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医学生创业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代医学生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途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院校培育和践行的研究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2014-11-25.

[2]慎金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展望.http:///link?url=e18wfVnF710a5x_uK8K92zUgrn75nzXRja6x9ihYwloUXyaiy4te-cwaCB8e1JbuDwe5r2p-YbwesK9iU3Dyx5m1LasUd0ed9fk5qDkGy4K.2014-11-26.

[3]张冬荣.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服务[a].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信息素养的研究与实践进展[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04.

[4]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2003.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医学人文教育医学人文素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医学院校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重要保障。它集中反映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人为本”是其根本追求,也反映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理论和价值原则。如何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医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动;如何正确把握其深刻内涵,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学生方面的重大作用;如何在医学生中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精神动力和基本的医德规范,以解决目前全社会关心的医学人才培养问题,医患纠纷问题,医德医风问题,医学生人文素质低下等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务工作者,是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这一观念在医疗活动中尚没有完全变成现实。许多医务人员只是重视医学知识和医术,忽视医学人文的领悟及其素养生成,引发了医疗服务中的人文缺失,使得医学丢弃了它充满仁爱精神的历史特质。重视并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不仅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于坚持以人为本,复归医学人文神圣宗旨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

医学人文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素质,才能将核心价值体现在医疗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才能发挥其引领作用。

(一)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

调查显示,近90%的同学是通过思政理论课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政治理论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网络文化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提供了传播途径,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拓展了影响空间,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医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有效手段,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整合与凝聚作用,促进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但调查也显示其中只有30%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完整掌握的。这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的博弈;主流宣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传媒多样性的影响和冲击;教育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显著;社会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社会现实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度不足。影响人们的主观因素主要有:80、90后一代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个人认知水平的限制;自我意识凸显的影响;偶发因素的制约;国人长期文化自觉的缺乏,等等。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为医学生的内在价值要经历几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认知感受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通过各种途径作用于个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在心中形成有关知识结构。其次,是思考分析阶段。学生在已形成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清楚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信息的要求和社会价值,开展新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再次,是鉴别选择阶段。学生在形成新的对医学人文认识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的人文要求同自身原有的人文素质加以对比,进行判断和选择。其间学生可能对新的医学人文观念加以同化、吸收,也可能出现疑问、排斥的状况。这要求我们及时地掌握有关信息并进行及时调整。最后,是深化吸收阶段。学生所形成的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认知如果在实践活动检验中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学生就会不断获得有力的情感支持,加强履行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医学人文要求的意志,进而形成信念和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成为提升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一种活动,要求我们遵循科学的内化途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入耳、入心,产生良好的实效。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构成要素,是由医学人文认知和医学人文情感及践行医学人文的行为习惯、信念、意志等多种要素组成。这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倡导的医学人文内化不能只专注于某一个具体方面,应同时注意各个方面的导引和训练。而且从总体上有机地协调起来,给学生施以有效的影响。

(三)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和对策。

提升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整体的工程。

首先,要遵循自主选择与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内因,引导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目标由社会规定变为自我发展目标。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大众价值体系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理想信念的关系。把解决各种利益矛盾作为突破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与医学生现实相结合。

其次,应遵循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重视社会外部因素的作用,构建社会、高校教育的联动体系,形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合力。教育主渠道是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要路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的关键实现路径。日常思想教育和实践是提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路径。隐性思想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价值体系认同的间接路径。

最后,遵循引领价值与满足需要相结合的原则,使医学生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代大学生生长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如何面对现实和未来方面存在困惑迷茫和失落失衡的思绪。阻碍并影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要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当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

三、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如医学哲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医学史、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科学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等广泛开设,他们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医学人文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和层次有着显著的效果和重要意义。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贯彻到医学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医学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学教育有时注重医学科学的技术层面训练,忽视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导致医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精神缺失。加之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冲突和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医学生思想多元化,医学生价值观受到较大冲击。要让医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不但要重视专业的学习,而且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加强人文素质的修养。要在心理素质、伦理精神、社会责任、哲学素养等人文社会学科等方面不断升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提高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

(二)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教育内容途径方法局限,导致医学服务中的系列问题,如医德医风差、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纠纷频繁、社会满意度低等不和谐的问题出现。因此,应当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发展,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人文医学素质教育模式、途径、方法、机制。应当共同努力解决以上问题,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载体和路径,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医疗实践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要重视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生的见习、实习时间直接与临床实践紧密联系,提供了一个融医学专业教学与医学人文教育为一体的平台。学生在遇到的典型病例时候,要求他们从社会、生理、心理、家庭等诸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亲身感受医学诊治的人性化过程。同时,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加强医患沟通、使医生与病人友好相处。

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在实践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形成效率意识、参与意识、市场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引导医学生形成民主法制意识、生态意识、科学意识是现代化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形成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公平正义意识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是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投身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患者服务,是最有效的人文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一个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65-67.

[2]苏玉琼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4-107.

[3]彭世良.浅析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效性[J]西部医学,2012(7):1426.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4

1.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的社会状态是人类古已有之的一种大同社会的理想。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就不乏有关和谐的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状态的憧憬。《易传》所谓的“保合太和,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惠施宣扬的“汜爱万物,天地一体”,《春秋繁露》所载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以及张载所径直表述的“天人和一”,如此等等,表明和谐观念向来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中的这种和谐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古代社会原始和谐状态的反映。现代化进程打破了古代社会的原始和谐,但它同时也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和谐状态的重建创造了条件。古代文化和哲学中的和谐观念就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就此而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提出的“和谐社会”的概念以及加强党的相关能力建设的要求,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和高扬。

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和谐社会的特征

2.1民主法治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2公平正义

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2.3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2.4充满活力

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2.5安定有序

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2.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3.医药高校图书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

我国和谐型社会的构建已迫在眉睫,有些工作已经开展。作为药学信息资源重要集散地之一的医药高校图书馆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复杂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和超负荷状态,还有工作、生活中许多不良嗜好,常常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多负面作用,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时,医药保健事业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因为无论何种职业,只要身心健康,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医药人员正是人们健康的忠诚卫士,他们首先要成为学习者,不断学习,提高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医药高校图书馆无疑是诸多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不断更新的药学专业知识,满足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可以说,医药高校图书馆既是培养医药人才的摇篮、医药工作者终身教育的理想园地,又是人们健康咨询的理想机构,是药学领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医药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可满足和谐社会全民普及药学相关知识的愿望

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利用图书馆这块先进文化的阵地普及药学知识,对提高人们的科学用药知识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于医药高校图书馆具有图书馆的共性,从这一点来说,全体社会成员在需要药学科普或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有明确的学习、咨询和受教育机构,这一特性为和谐社会全民普及药学知识提供了场所。

3.2医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不断更新,可满足和谐社会终身普及药学相关知识的要求

医药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药学信息资源,其中药学文献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是其他任何信息机构所没有的。这些文献都是医药高校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作者在大量医药学者的配合下精心挑选出来的,将沟通阶段性普及和全民尤其医药工作者终身学习的渠道。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资源优势恰好满足了读者终身学习的要求,为读者终身学习提供了平台和信息保障,使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找到与其需求相关的资料。

3.3医药高校图书馆读者至上的办馆宗旨符合和谐社会读者自主、灵活的学习特征

作为和谐社会成员的有机组成,读者作为药学知识的普及主体是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其普及权利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前我国公民主要接受学历教育等阶段性教育,过了这一阶段,有些人就会吃老本,或者想学习而苦于没有合适的场所和时间。医药高校图书馆开放时间的不断延长、服务方式的不断丰富可不断满足读者自主学习、灵活学习的特性,同时,利用特有的环境形成和谐学习型组织,在和谐学习中相互激励启发,使普及医药知识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读者在和谐学习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自我决定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和形式,充分利用医药高校图书馆,利用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和便利的学习场所而使其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3.2医药高校图书馆馆藏药学资源的全面性符合和谐社会普及内容广泛性的特征

和谐型社会强调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对药学而言,医药高校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药学信息资源,如药学专业期刊、图书、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以及大量的医药学数据库、药学信息导航系统、医药教材、医药辅导读物、药学科普读物、大众医药保健等,内容及其广泛,可面向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

3.5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技术优势为读者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奠定了基础

随着各种现代通讯、计算机等文献处理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医药高校图书馆已不只是文献信息的收藏地,而且还提供各种数字化的药学信息,大量药学、医学、专利等相关数据库都可以通过图书馆进行检索,而且正在突破传统教育和普及的时空局限,吸引更多的读者。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医药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药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为全民终身学习、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3.6医药高校图书馆特有的人才优势可为读者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

随着医药高校图书情报专业人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馆员们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积累了收集、整理、检索和分析问题的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和能力。其专业已经涉及到药学、医学、食品、卫生、营养、药品法规、医药信息学、医药营销学、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外语等多个学科,在图书信息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创新能力,在知识、信息的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这些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为医药工作者提供深层次的专业信息服务,而且还可为普通读者提供一般的、高效的医药学科普方面的咨询服务。

3.7医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吸引和谐型社会读者对图书馆充分利用

医药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和许多医药公司及制药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关系。此外,医药系统许多医药科技查新工作设在医药高校图书馆,这些查新工作对医药科技和医药教育领域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所出具的查新报告在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鉴定等评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研人员、医药教育工作者和医药企业加快技术创新非常有利。医药高校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和信誉,吸引了上述单位和个人对医药高校图书馆加以充分利用。

4.重视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确立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

图书馆是先进文化阵地之一,图书馆是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医药高校图书馆作为培养祖国医药人才的摇篮、作为公民身心健康的信息保障机构更应牢记办馆宗旨,加强建设。

4.1抓住构建和谐社会的机遇,实现高校医药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医药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大学专业图书馆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医药高校图书馆应增强忧患意识,利用自身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转变观念,爱岗敬业,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提高馆员自身综合素质,明确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定位,将服务对象从培养药学接班人、医药教育工作者扩充到广大药学专业人员至普通民众,同时重视和兄弟院校、科研单位、信息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协调关系,加强合作,共谋发展,以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医药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2热爱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身体力行,从我做起

目前我国医药高校图书馆稳定发展,但与国际图联标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作为医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自身做起,充分利用图书馆这块先进文化阵地,为全民普及医药常识、科学用药、增强人民体质,为营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为图书馆履行在和谐社会中的职能贡献一分力量。只有强健的体魄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而医药高校图书馆正具备了这种专业优势,我们应抓住大好时机,当好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先头兵。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5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医学生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探讨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意义和举措,希望能为医患关系的改善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2007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所作的《努力保证人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指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突出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之一,众多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一些从医学教育角度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集中于课堂教学(包括临床教学),本文拟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探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1加强医学生社会实践对促进医患关系改善的意义

1.1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医学生的医德和服务意识

“收红包、拿回扣、乱开药”,部分医生医德败坏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身不正则体不健、德不正则事不兴”,医疗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要求我们未来的医生不仅要“精于医术”,更要“诚于人品”,义诊等社会实践活动能很好地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医德行为,促进医学生形成“医乃仁术”、“仁者爱人”的思想意识。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还未有效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上供不应求的医疗资源现状和医学技术化的不良倾向,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的模式仍主要为主动-被动型,病人上门“求医”,一些医务人员服务意识淡漠。医学生参加志愿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救死扶伤”的使命感和“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2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医患沟通技巧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岗》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并于1999年,将“交流沟通技能”纳入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的七个方面之一。1987年,英国医学会已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2]。中华医学会的调查分析指出,医患纠纷80%源于沟通不好[3]。当前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薄弱,许多医学院校对这方面的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社会实践活动为医学生打开视野、走向社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难得的锻炼机会。

1.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在学校系统地接受了医学理论教育后进入医院见习和实习,间隔时间长,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医学技能的熟练掌握,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对于培养医学生“对业务技能精、对患者服务细”的职业素质和良好习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这些未来医生减少因医疗技术发生不和谐医患关系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1.4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基层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

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分配不均。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4],中国证券报(2008年2月22日)文章《我国医疗市场现状》报道:“7.37亿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7.4%的卫生费用,而5.77亿城市人口占用的卫生费用为72.6%;城市与农村卫生费用比例约为3.5:1”。实践证明,医学生利用节假日宣传预防、自救等医疗知识和开展义诊活动,一方面可以缓解现实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奠定潜在的基础。

1.5与有关医院合作,改善民众对医院和医生的认识

收狐新闻调查(2008年2月25日)显示:“六成医生曾经历或看到同事被打”,医院和医生越来越受到患者和社会舆论的质疑。医学生在学校、及有关医疗机构的支持下和共同参与下,通过志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大医务社会工作的影响,可以有效改进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公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信任和理解,为减少医患纠纷创造有利的条件。

2推动医学生社会实践改善医患关系的举措

2.1举办培训班,培养医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意识和技能

采取分散和集中的方式,结合有关课程教学(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采用现场模拟等形式,培养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和处理紧张医患关系的常识,树立正确的医患观。通过操作技能选拔和操作姿势纠正,激发学生参与操作技能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业务素质。

2.2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活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需求

利用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与有关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世界宣明会等政府及民间公益性组织)合作开展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宣传,在寒暑假,通过“三下乡”形式,深入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开展口腔卫生、食品中毒、溺水人工呼吸等自救知识的宣传。

在周末和寒暑假有计划的组织各类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和农村开展测身高、量血压、验血型、推拿按摩、疾病问诊、社区护理等义诊活动,通过有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送少量医药给困难群众,为广大群众医治小病、常见病提供方便,减少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

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医学知识宣传和义诊,更能有效提高广大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强作为未来医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3开展医疗调查,增进人民群众对医疗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与有关医院和研究机构合作,设计有关医疗政策和医疗问题的问卷,深入社区、乡村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在宣传国家医疗政策的同时,通过对医院和医生存在问题的反馈,了解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交流,改善人民群众对医院和医生的形象,增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2.4到基层医院挂职,了解医患关系现状和处理医患关系的对策

理论和实践存在巨大差距,为加深医学生对医患的了解,利用寒暑假和周末,采用示范制和轮流制,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医院(平时周末和暑期)和乡镇医院、卫生所(暑假)以挂职的形式进驻,深入第一线,座谈、全程观摩和见习,感受医患关系的现实局面,通过第一线体会处理医患关系,把握处理医患关系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总之,医学生开展医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借此希望对探索医患关系教育的教学新思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杨巧媛,王家骥.医学生应注重医患关系的意识培养.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1,32.

[2]谢伟,孟婕.浅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学实习生教育.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304.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6

(一)医务社会工作定义 

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其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在医院领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必要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以便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得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在不同的国家的定义并非一致,也反映出各个国家的结构特征和福利制度,因此,不同国家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尽相同。随着医务社会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也具有反映医务社会实务客观发展规律,而以不同名称出现,先后经历了:医院社会工作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和健康照顾社会发展阶段。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 

医务社会工作萌芽起源于英国济贫法时代医疗救助站,主要的任务是帮助穷人获得医疗救助,实现社会公平。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工具,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人民贫富差距拉大等,导致穷苦人民看不起病,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时便出现了以专业的济贫者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慈善组织,他们帮助穷苦病人看病,这就是早期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医务社会工作问题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医务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英国,成熟于美国,日本又是借鉴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经验最成功的国家。在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已相当成熟,有明确的组织章程来规定相关组织的工作目标、基本责任、具体工作,而且从事此类工作的大部分都是与医务社会工作相关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摆脱伤病的阴影,同时能够起到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因而,国外有着明确的法律条文,鼓励支持相关人员从事医务社会工作。 

(二)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缓慢,相关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通过分析知网检索到的资料,以“医务社会工作”为中心词的论文自2006年开始出现,迄今不足20余篇,被转载、引用次数较少。以此题支撑硕士、博士论文的数量不足10篇,获得省部级、部级课题立项的数量也是屈指可数。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理论还处于理论论证的初期阶段,虽然也出现了关于对策研究的部分论文,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研究,难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三、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一)医疗体制改革需要 

为了解决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现状,我国大力实行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人包括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政府的医疗服务[1]。然而,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处理对疾病的担忧又多出对报销情况的困扰和担心。医务社会工作者在医院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国家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医院内进行报销。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医疗保险政策和方法,使国家优惠的医疗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患者身上。 

(二)缓解紧张医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转型时期,许多社会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医患纠纷已经成为医院最棘手的问题[2]。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医患之间基本的信任度的缺失,医护人员未很好地履行治疗照顾的义务,是医患之间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以第三方的身份,促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生的治病方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和家属理解并及时治疗,同时让医护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理念和工作伦理和道德,让患者在医院有温馨家的感觉[3]。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社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政府加大支持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力度 

由于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相关部门一时也不可能制定出相对完善的政策。同时在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在律法规层面都没有明确医务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岗位要求,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极为不利。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软肋”,把医务社会工作纳入社会工作构建中,对完善我国的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在在财政政策、法律法规、人事制度、就业岗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要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自组织系统的作用,建立流畅的个人奉献的渠道和空间[4]。 

(二)加大医务社会工作队伍建设 

在我国,由于社工知识、理念没有普及,许多人还不明白社会工作是做什么的,不知道医务社会工作是何物,更不明白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所在。还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在岗人员多由医护人员转型而来,缺乏社会工作专业特色,难以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和服务病人的应有功能,因此加快人才队伍的培养使当务之急[5]。首先,要在相关的医学院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专业性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务社工人才,既要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素养又要具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本土化发展 

长期以来,应用型和务实性是我国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较为侧重的因素,因此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研究没有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把建立在充分社会福利基础上的发达国家医务社会工作理论照抄照搬到中国。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对于西方学说做出自己的理论借鉴,对于传统资源做出自己的理论开发,对于中国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论提升[6]。同时在借鉴西方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面向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迫切需求,尊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有规律,找准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务社会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为医务社会工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融合进行理论支持,为政府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框架做好决策参考,使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赵娥.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医患关系研究[J].南京大学,2012年. 

[2]王卫平.医疗体制改革呼唤医务社会工作[J].医学与社会,2004年. 

[3]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2006年. 

[4]袁敏,朱惠蓉,李赣,等.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现状与推进策略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年第8期. 

[5]郭永松,吴水珍,张良吉,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现状研究[J].医学社会学研究,2009年2期.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7

关键词:文化冲突;医患文化;医患关系;合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037-02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的概念也得到补充和扩大,其中“医方”不再只是主治医务人员,而是包括医生、护士、药检和管理人员在内参与理疗活动的全体机构和人员;“患方”也不只是单纯的求医者,而是包括患者的监护人、亲属,以及其所在的工作单位等群体。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创建合理有序的医疗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社会、个人和医疗单位都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和来源

(一)医患文化的概念

目前,很多人对“医院文化”有所了解,却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医患文化”。然而,“医患文化”在许多学者笔下早已诞生,它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方和患方各自持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双方信念、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医患双方在各自掌握的资源知识和背景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是由于其所处社会地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不同所导致,这正是引发医患纠纷的基础条件,也是产生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医患之间的相互对抗、辱骂、拔刀相向、互相伤害等,导致双方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受伤,甚至死亡,是医患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医患文化冲突,是由于医患双方各自拥有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的思想和行为上的差异化。

(二)医患文化的来源

医患二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的主体,在医患交往中扮演对手角色,两者按照各自不同的文化习惯交流沟通,而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矛盾冲突,这是激化医患冲突的关键因素。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冲突,而这种冲突表现在医患关系上,就形成医患纠纷。纵观历史,医患冲突也具有时代性特点,具体可分为传统冲突和现代冲突。时代更替,必然会带来不同程度和深度的变革与创新,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新的变化容易被乐于探索新事物、敢于创新的人接受,对那些传统守旧的人来讲,则难于接受。所以,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当代中国医患冲突存在的文化根源。作为21世纪的医学工作者,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带来的巨大挑战。

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医患关系受其文明程度影响,反过来,医患关系的文明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医患关系”强调的是医患两者相同的文化,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情况下,医患两者表现出的是文化差异,因此会产生“医患文化冲突”。“医学文化”是指:人类在医学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成果,其中包括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人类认识学习、钻研探索、接受鉴赏,并不断创新医学成果的过程。医学文化一方面是客观文化,如医院、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医疗法律法规等。另一方面是主观文化,如医学知识、医学观念、医学评价等医学思维方式。

“医患文化”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的社会角色,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节点,其存在同社会的理论文化与医学文化、个体的思维文化与心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在与社会医学文化的关系上,受社会本身的客观医学文化影响,同时也受包括医学知识和医学文化在内的主观医学文化的影响。而在医学文化中,主观医学文化起着主导作用,医患双方对医学认识和医学观念的理解,影响着医患关系的发展。

二、医患关系的体现方式

面对不同的医患个体,要考虑医患两者之间的文化水平差异。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更侧重的是医者和患者两个不同群体之间的医患文化冲突。针对群体来分析医患的文化冲突,涉及范围包括伦理方面、法律方面和心理方面等。医患之间在认知、情感、法律、期望服务和社会心理的冲突,是医患文化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医患关系的表现形式,总结起来,主要是体现在心理层面。而医患文化冲突,包括社会层面、法律层面、伦理层面和心理层面等所有内容。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医闹、伤医、杀医等医患纠纷事件频发,甚至医生集体罢工,这些都属于社会层面医患冲突范畴。医患社会冲突作为医患文化冲突最为广泛的形式,主要指的就是医者和患者群体间的冲突,按照“医患关系”定位,分离出来的两类人、两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然而,在媒体的参与下,媒体为吸引广大群众关注,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得医患的社会冲突已经扩展到医务人员和公众之间。

社会冲突是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具有双面性,应辩证看待。一方面,社会冲突带来一定破坏性,危害社会稳定和谐;另一方面,社会冲突反映出存在问题,迫使促使改变社会结构,优化现行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医患社会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过程。在面对医患社会冲突时,不应该逃避,而是正面迎接挑战,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集体和个人都要积极配合,为建立良好的医患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法律层面

医患文化冲突中最为复杂的是医患法律冲突,这正是医学立法的难题之一。实现医患双方二者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法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是很难实现的。从法学角度看,虽然医患双方在法律权利和义务上是平等的,但是在是否实现两者各自权力上是不平等的。从后者的意义上来讲,医患关系是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医者与没有医学知识患者之间的的关系,事实上并不是平等的。法律判决的困境是医患法律冲突的实质。在医患冲突中,无法判断医者是否要承担必要的法律义务。因此,学界借助“医患双方认可的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其中包括医疗纠纷人民调节委员会、保险公司等。

(三)伦理层面

医患伦理冲突是医患冲突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从时展来看,伦理文化的发展也影响着医患关系。传统时代,伦理文化支配着医患关系。在此阶段,医患关系是产生于熟人之间,彼此之间拥有信任感,所以主要体现为医生和患者之间直接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在当代医学时代,医疗技术和医疗文化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医患关系受医学文化支配也发生相应改变。当代医患关系,是存在于“陌生人”交往中的关系,彼此并不了解,而且其中掺杂了医疗机构和诊疗技术等因素,使得原本传统单纯的医患关系也演变成为错综复杂的关系。从社会现状来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的伦理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所以,医患关系受伦理文化影响也不同。

(四)心理层面

具体来说,医患心理冲突,其实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掌握的医学水平和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导致的。时代在发展,医学的发展也与时俱进,站在医者角度,具备专业知识和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级人才数量不断增加;而患者方面,存在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员,对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患者对于健康的理解、对疾病的认知度以及对医生的期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在个体心理方面,要考虑患者心理,包括患者个体对医学知识、医学认知观念以及由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医者心理,包括医生个体的医学文化程度,以及在行医过程中出现的防御心理等。区别于传统的医患关系,当代医疗的医患关系主要是由于医患双方不信任的心理造成的。

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体系

当代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医学学科分化精细,医疗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医疗机构的性质也发生改变,对当代医患关系的管理也是极大挑战。医患关系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部分,是保持当代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医院管理规划中,医院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院方的关注,并意识到建立完善的医院管理机制,有助于建立良好有序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单纯的从医者和患者视角考虑,无法从根本决绝医患矛盾,只有站在医患文化冲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医患双方的文化差异,医患文化冲突在社会、法律、伦理和道德层面的表现形式,对当代医患关系实施有效的管理,才能建立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

当代医患关系已不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医患关系更为复杂,所以,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医患关系体系尤为重要。要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加强医患关系的管理。

(一)强化医疗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管理

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机构的主体,其专业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及沟通水平等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医患关系。所以要求现代医护人员要掌握优秀的医疗技术,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沟通能力,医疗机构在文化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对医护人员的教育。

(二)充分利用媒体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都发挥着其独有的传播与沟通作用。合理利用媒体,强化医方与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传播正确的医学文化知识,争取实现医学知识的大众化。在现今信息数据透明化的社会,只有让医患之间信息相对对等,才能有效解决由认知差异和文化差异带来的纠纷和冲突。

(三)政府加大对医患关系的关注

在医患关系上,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向人民群众传播正面的医患文化,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在政府和媒体的积极引导下,让医患双方明确各自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端正自己的思想,为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医患关系作为社会各种关系交织的一个节点,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安定。当前,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个人的关注。医护人员作为医患主体,应该主动承担管理者和沟通者的角色,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医患环境。患者作为医患的另一主体,应该主动学习了解基本的医学知识,提高医学的认知水平,理解医务人员,配合医者的治疗工作。政府和媒体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传播正面的医患关系。社会各界人士,主动积极合作,创建良好有序的医患关系体系。

参考文献:

[1]陈默.文化冲突视域下的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管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9-23.

[2]刘玉兰.论当代中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对策[J].凯里学院学报,2011(02):39-42.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8

一、借助校园氛围,使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

(一)以蕴含故事的生态环境,使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归属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利用大自然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持之以恒的自然环境教育,使我们的青少年从小就树立关注自然、关心周边事物,树立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思想,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情操。现代大学都有一个美丽如画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生态环境同样渗透教育的价值取向,要发挥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陶冶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医学院校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可以针对医学的使命和特点,打造具有关爱生命、散播至善情怀的特色校园风景,让学生感受“一栋建筑、一个故事”“一片园林、一种使命”的责任意识。医学院校在进行校园环境绿化过程中,应建设一片集价值观念和休闲怡然一体的杏林,通过杏林故事的述说、校园碑刻如“视彼儿女,犹我兄弟”“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等书法文字的展现,让学生明白杏林与医学事业的关系,诠释杏林故事渗透的深刻哲理,从而获得一种事业成就感,催动医学生为民族、为国家作贡献的心理动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深入医学生的心田。(二)以常设性典礼为依托,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仪式渗透性。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是以造就人的品质为其目标。”现代大学,典礼作为一种常设性仪式,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每种仪式的背后,都有一个体现了文化核心信念的寓意”。大学生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是大学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开学典礼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课,是开启人生航向的指明灯。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开学典礼对其人格塑造、职业成长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典礼中的演说和仪式能够向学生传授价值观、人生观的理念,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学典礼中的重要一环“医学生誓词”的宣誓,其中“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等誓言的表达,既体现了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又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等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大学里重大活动的庄严升旗仪式中,师生穿戴的礼仪规范,自然会引发大学生对国旗、国歌的价值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国歌和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被运用,从而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使得每个在场的学生都感受着国家的在场”。通过升旗仪式,学生能进一步学习、掌握国家的兴衰史,知晓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形成理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化。(三)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内在性。大学校园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在重大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弘扬、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医学院校可以在每年的5月12日护士节举办讲座等,讲述护士节的来历,阐释南丁格尔精神的实质,从而诠释不论贫贱、关爱他人的和谐理念,使得在当前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广西教育412017.1医务工作者可以用爱心去关爱患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公正”的内在含义,让他们公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论其出生、民族、地位、信仰,都要一视同仁。对于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中的敬业精神,让学生体会“敬业”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个岗位的具体行动中,让青年学生理解责任和担当的使命。纪念护士节还可以采用演讲、歌咏、舞蹈等比赛形式。演讲内容的写作、演讲思想的表达应围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来展开,歌曲、舞蹈的选取应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使学生懂得如何合作、如何表现正能量。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促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把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讲授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教育是集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科学教育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的教育体系。医学人文科学蕴含了医学价值观、医学法律规章、医学追求等要素。“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骨干课程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概论”课教学中对医学生讲授“文明”的内涵时,特别要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渊源、表现形式、职业表征等,结合医学现状,指出必须摒弃医疗行业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看病不看人”的“非文明”现象,提出医务工作者文明举止、言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医务工作者将“文明”的观念内化为执业认同,外化为职业行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化。医学专业教育侧重医学思维、医学理论、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的培养和传授。医学专业教育追求的“求真”精神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精神融合才能实现大医卓越的本色。在医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尤其针对病人的个例特征时,医务工作者需要涵养精诚的职业品格,以“文明”的眼神、语言作载体,接近患者、了解患者、同情患者,形成医患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提高获知病情的全面性、准确性,更能对症下药,展现医学职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二)把专题教学与自主授课有机结合,拓展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院校“概论”课教学既需注重专题教学,亦需运用自主教学。专题教学主要突破一些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国家重大的方针政策。自主教学让学生拓展资料,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专题教学既注重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关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又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讲授与医学生相关的理论侧重点。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讲授中,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等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和战略意义进行专题教学要讲解透彻;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阐释,指出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的富裕、政治的民主等,还包括人民的健康,因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些专题教学内容结合医学生关注的兴趣点,拓宽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把握“中国梦”包含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三层基本含义时,将人民幸福的内容具体化,将医学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所应秉承的责任与义务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讲授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理论传输与价值塑造有效结合,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概论”课教学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授课,推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自主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某个章节的某个内容进行分享,自主授课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医学特点拓展知识,例如在进行“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自主授课中,学生需要联系专业特点,指出医疗卫生改革为推动医院和健康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促进社会和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有效的制度基础,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平等”的内涵,这些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在医疗卫生改革的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内涵的理解。(三)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干课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把理论讲透。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内容时,要作横向比较,把社会主义的“自由”概念与资本主义的“自由”概念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指向对象做一个全面的对比,揭示西方自由的虚假性和根源性,让学生学会分析鉴别,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概论”课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中的内蕴性,形成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素养。医学院校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可安排学生结合专业实际,到医院、社区、学校、工厂、农村参观、考察、调研,尤其针对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展开调研,并结合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卫生下乡等活动把医疗卫生事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医疗卫生事业如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医疗工作者如何在职业活动中通过自身对患者的呵护,增进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一实践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将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融合,既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又进一步理解和辐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三、运用灵活性的教学实践环节,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中,既要注重课前的氛围营造、课堂中方式方法的运用,又要注重课后考核方式的灵活,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力所能及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知行统一。(一)收集分享榜样事例,提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医德榜样是医疗行业中以突出的执业善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值得和可供医务工作者学习效仿的职业贤者。医德榜样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宽厚的学识功底、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博大的仁爱之心。医德榜样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也是个人的德。在“概论”课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课后教学环节中把收集分享榜样的事迹作为课程组成的一部分。白求恩精神的宣传教育曾影响了几代中国医学人,但身边的医德榜样更具说服力。大学生收集医德榜样的过程,也是解析、学习医德精神的过程,“榜样教育的原理是个体内部潜在行为被榜样的外部激励唤醒,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提高”。医学生通过与榜样人物的近距离接触,与他们平等对话,通过了解医学名家的成长经历、倾听名家的真实感受、接受名家的品格影响,树立成就“精诚”的“大医”品质。医德精神是在医学执业行为中展现的真善美,“真”昭示了医学科学价值,“善”彰显了社会伦理的职业化,“美”提供了人性和谐的价值。医学生在观察中学习榜样的言谈举止,修正自己的不恰当的认知,加强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如屠呦呦作为医德榜样,教育了医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做到敬业、勤业、乐业就会有收获,即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公正”“和谐”“敬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正能量作用。(二)参加医疗下乡活动,体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大学生的下乡实践活动,能使他们在耳闻目睹、情感碰撞中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作用,启发他们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体会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离实践教学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容易形成知行不一、“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不知所从”的窘境。医学院校的“概论”课教学,借助假期开展的“医疗下乡”实践活动,在医疗卫生状况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开展“义诊”“健康咨询”“医疗帮扶”等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医学生从多维度、多渠道了解社会,增进他们的怜悯、恻隐、关爱、助人的情怀,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的“爱国要爱民、爱民要亲民、亲民要贴民”的价值观念,而这些价值观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具体化、细微化。这些价值观念是大学生在体验中选择,并不断固化的过程,是经过实践体验后“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在医学生结合专业的实践活动中,在自我感受中更易形成可以感知和达致的信条和规范并内化于心,在以后的从业生涯中更加坚定和笃定这些理念和信条。(三)贯通见习实习过程,坚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把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大学生的执业体验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临床见习实习是医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借助带教老师的力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职业行动中。在见习实习中,医学生亲赴医疗工作的第一线,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接触,调查病人所思所需,激发学生的价值情感,不断思考、调整自身的服务理念,增强辨别善恶是非和尚德精技的能力,为病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病人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怀,凸显“精益求精,济世救人”的医学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执业奠定高尚的职业情操,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敬业”“友善”的价值追求,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言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需要把课前与课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中认知、领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渗透到职业行动中。

作者:刘胜良单位:桂林医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168

[3]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2-63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5]共建共享健康中国[n].人民日报,2016-08-21

[6]丁玲玲.榜样教育的困境和有效性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2)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9

【关键词】农村医学;社区医院实践;临床实践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状况可概括为“下不去、留不住、提不高”,且多数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改变这种现状,2010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取消了卫生保健专业,增设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基层培养实用性卫生技术人才。同年卫生部115号文件,农村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用型卫生人才,具有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毕业后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转诊服务和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与护理等工作。并规定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只能到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执业。真正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农村医学作为一个新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现中职农村医学专业生源多为初中起点,采取的是“3+1模式”,即3年理论学习+1年临床实践。在教学过程当中大多院校多沿用大专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特别是临床实践阶段,多安排在综合医院,分为内、外、妇、儿、传等科室进行实习,这与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不相符,出现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难以满足学生在农村社区医学一线工作及今后发展的需要。

我院自2010年9月设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为改变该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上的不足,通过不断研究和探讨,决定在临床实践阶段过程中增加社区医院实践内容,建立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临床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社区医院定位更贴合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社区医院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这与农村医学专业毕业定位农村,从事医疗、保健、预防、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在社区医院实践中,学生不仅仅可以参与到就诊的患者诊疗活动,提高了临床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家庭健康访查、义诊及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心理生理保健,将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

二、建设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临床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今后医学职业教育培养人在的发展趋势

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医学实践教学的最佳场所。建设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临床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今后医学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趋势。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医学生必须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之中,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进行医疗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现场指导,用真实病例进行教学。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环境及条件,运用循证医学(实验证据)的原理,让学生从问诊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做出最终的诊断,使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社区的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中得到提高。另外,学生也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进行各种健康调查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让医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察社区民情,了解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对健康知识的渴望,认识到做好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职业意识和医学工作者的责任感。

三、增加社区医院实践,建设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

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逐渐认识到社区医学对医学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开展社区医院实践,建设社区临床实践基地的院校还较少。当前,发展合作医疗和基层卫生事业,办好社区卫生医疗服务,是我国现阶段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大批实用性的卫生技术人才,因此只有将建设社区医疗实践教学基地与医学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学校和社区共办共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医学高等院校才能实现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并进而形成医学高等院校的鲜明办学特色。

四、加强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有利于社区医疗水平的全面提高

社区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对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要求他们能对急、危、重症病人做到鉴别病情,及时准确给予恰当诊疗,并做好必要的转诊工作。这些都需要他们有较强的综合医疗技术水平。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在岗人员医疗水平较低,不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很难满足居民对健康的需要,不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将社区医院设为社区实践教学基地,定期开展社区医院师资培训,也能促进社区医疗水平的发展。

我国农村卫生人力资源存在卫生人员严重匮乏、学历层次低、业务能力较差、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是新形势下,为了改变农村基础医疗水平低下、卫生人员严重短缺这种现状诞生的一个新型专业,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该专业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依托政府―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实行临床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探讨和摸索,才能真正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适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0〕115号文件.

[2]刘伟孙乾孙晓琪.医学院校要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30-131.

[3]赵锡荣;程卫兵。农村社区医学教学模式实践与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33-35.

[4]郭忠廖禹东.赣南苏区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2014(1):30-31.

社会医学的作用篇10

关键词:现代医药商品学学科体系课程结构

现代医药商品学是研究医药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及其实现规律与变化规律,指导消费者合理使用医药商品,反馈医药商品信息以提高医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保健体系和医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门科学。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内涵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内涵很丰富,但概括起来就是研究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如何体现与提高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

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

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医药商品属性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医药商品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作用的特殊医药商品。现行流通中的医药商品包括医药企业经营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等医药商品。

医药商品从生产经营者的角度,不具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只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即交换价值;从药品消费者的角度,有直接的使用价值,即可以满足人们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的需要。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药品的适应性,由医药商品实体的物质特性所决定,具有能够满足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具体需要的效用。二是医药市场适销性,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否被医药市场所接受,以及被社会和他人所承认的程度。

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正确理解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概念关系到医药商品学学科体系和药学学科体系的建立。关于医药商品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的研究是我国医药商品学界几十年来的热点问题。为了阐明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首先必需分析一般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医药商品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人对医药商品的评价与对其他事物的评价一样,其实质就是把医药商品放在社会需要中去衡量。这种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和精神的占有关系。医药商品市场上的需要表现为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以货币作为保证的需要。价值在哲学上的含义就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对于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来说,就是医药商品客体对人和社会的意义。价值观的核心是主体对主客体关系的一种评价。

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决定于物的属性。医药商品首先是物,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来源于物的使用价值,物的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物质基础。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是由医药商品有用后形成的,医药商品的属性可以分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医药商品作为有用途的物体,在形成使用价值的属性中,起直接和主导作用的是医药商品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医药商品的成分、结构、性质等。医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由医药商品自然属性派生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多方面的内容。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决定于物的属性,但不等于说物的属性就是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物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指物的本身及其属性。而是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能力、过程和结果。物品的全部属性必然要区分为价值部分和非价值部分,只有与人和社会需要一致的方面才对使用价值做出贡献。

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医药商品首先是物,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物。医药商品已不是一般的劳动产品,而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满足社会而生产的社会使用价值。作为社会的使用价值不仅应具有物质有用性,而且还必须具有社会有用性,即为社会所需要的属性。实践证明;不顾社会总体在质和量方面不断变化的需要而盲目生产的产品,尽管其物质有用性存在,但缺少社会有用性,如因为医药商品的过度包装等问题,医药商品不能完成交换,医药商品使用价值也不可能实现,以致造成巨大的社会积压和浪费,无法实现社会经济效益。

医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种二重性是不可分开的两个方面。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具有的物质性和社会性,这二者的统一也正是医药商品二重性的反映。从医药商品功能和人的需要之间的满足关系来看,对于医药商品消费者来说,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更多地体现了物质性。它是人需要的“物化”产物。医药商品是根据人的需要和药品本质可能性创造出来的。对于医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来说,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性,医药商品事关国计民安和社会的稳定;医药商品的功能要得到人和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深化和提高。

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是历史的、动态的、相对的、主客观的统一。医药商品需经过研究、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医药商品研究和生产是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形成阶段,这时的“医药商品”一般叫做产品。医药商品与人的需要之间未发生价值关系。只能说医药商品具有了潜在的使用价值。医药商品流通是医药商品使用价值转移阶段。医药商品消费是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实现阶段。医药商品在交换时完成了产品到医药商品的转化,医药商品在交换和使用中完成了它的实际效用,使医药商品具有了实在的使用价值。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有其形成、转移、实现和消亡的运动历程,它的运动规律正是医药商品学所要研究的。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人的健康观念、医药科学的进步、医药商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原有的需要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人们对医药商品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与医药商品的创新也是无止境的。

因此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是历史的、动态的、相对的、主客观的统一。

研究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必须重点研究药物特征和合理用药

现将药物特征和不合理用药现象概括如下。合理用药是复杂的系统行为,由医学、药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及医生、药师和用药者个人的综合素质所决定,其详细内容将另行论述。下方仅就相对于合理用药的不合理用药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目的是为了解药物特征和不合理用药不但不可能体现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且会产生对人和社会的伤害。必须尽可能的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只有在掌握医药商品特征和合理用药的前提下,才可能体现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

医药商品的特性迄今,人类还不能达到研制出完全无害、有益的医药商品。医药商品的特征是:具有药理作用与副作用的两面性;具有作用和功效的隐蔽性;医药商品市场需求的动态性;医药商品使用的针对性;医药商品质量的惟一性。

不合理使用医药商品的危害造成药源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其危害程度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之后,而居第四位致死亡率。

不合理使用医药商品可概括为:abuse药物滥用;misuse误用;overuse用药过量;Underuse用药不足。

不合理使用医药商品的具体表现第一,有病未得到治疗。病人患有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的疾病与症状,但因各种原因,包括得不到需要的医药商品。第二,用药不当。病人存在用药适应症,因误诊及误购而没有得到对症治疗的医药商品,对病人的用药禁忌失察、联合用药的配伍失当等。第三,药量不足或过量。由于病症、个体差异、心理状态与环境等因素,在具体的药物治疗中,必须科学的决定用药剂量与疗程,不足与过量均属不合理用药。第四,无适应症用药。病人不存在需要药物治疗的疾病与不适而安慰、保险性的使用医药商品。第五,不必要的使用昂贵药品。例如单纯提高医疗单位的经济收入而使用昂贵药品或大处方。第六,用药时间、间隔、途径不当。应遵循具体医药商品说明书中关于该药物的给药时间与间隔及给药途径合理用药。第七,重复给药。由于医药商品知识的缺泛,对医药商品方的不了解而重复使用某一药物成分。例如感冒药合并用药时,常有患者重复接受对乙基酚的现象发生。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与课程内容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与课程内容,目前在我国尚未统一和形成共识。笔者根据教学的体会与实践,认为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与课程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目的任务决定了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目的任务现代医药商品学是由商品学、经济学、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近年来世界上各国对于医药商品学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加深。笔者认为只有受过医药商品学专门教育的经济专家,才能成为医药企业家。在医药商品流通范围内的工作人员,要经常与医药商品打交道,必需学习医药商品学,在商业企业中担任销售、计划、统计工作的人员与管理者,也需要学习医药商品学,运用医药商品学有关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具体任务是:

指导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形成。通过医药商品资源和医药市场的调查研究与市场预测,医药商品的需求研究等手段,为有关部门实施医药商品的结构调整、医药商品的科学分类,医药商品的销售与进出口贸易管理,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医药商品的环境管理等制定医药商品标准和政策法规、医药商品的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医药企业提供医药商品的质量要求与建议,指导医药商品质量的改进和新药的开发,提供医药企业的经营素质,保障医药市场的适销对路和建康发展。

评价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高低。通过医药检验与品种鉴定手段,保证医药商品的质量符合法定的和惟一的药典和药品标准,保护药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防止医药商品的不合理流通与使用。通过确定适宜的药品包装、运输、贮存保管与养护的条件与方法,防止医药商品的质量发生不良变化而造成企业和消费者的损失。

促进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提高。通过医药商品学关于结合具体各类医药商品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知识介绍,大力普及医药商品使用知识,使消费者医药商品流通人员了解和提高医药商品知识,学会对症合理用药和合理的选购医药商品,掌握科学、合理的药品消费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与提高。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应当涵盖医药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由其自然属性决定的其他属性。因此现代医药商品学的学科体系是研究医药商品的自然属性,即医药商品的质量;医药商品的理化性状;医药商品的作用功效及合理用药的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研究医药商品自然属性决定的有关要素,即医药商品的标准;医药商品的分类;医药商品的包装;医药商品的运输、贮存与养护;医药商品检验等。

现代医药商品学的课程内容

医药商品学是研究医药商品使用价值的科学。一般而言,可以用医药商品质量来表现医药商品的有用程度,反映医药商品满足人们和社会用药需求的程度,医药商品质量是医药商品使用价值及使用价值大小的集中反映。因此,医药商品质量是医药商品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医药商品学研究的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方面:

研究医药商品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以及医药商品发展史、学科性质与发展方向。如研究医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有用性、效能等基本概念及这些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医药商品科学的规律性、医药商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及其变化规律;如何运用临床药学、临床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观点全面评价医药商品的质量、经济效益比、医药商品的使用价值等问题;全面的研究医药商品的发展史、通过对医药商品学的研究,考察医药商品在每一阶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所产生的作用;探索医药学在医药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如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医药商品学应有的作用与地位。

研究与医药商品质量和提高医药商品使用价值方面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医药商品的成方向分、组成与理化性质;医药商品的检验;医药商品的作用功效与合理用药的临床药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