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3:31

社区养老好处篇1

一、进一步增强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

社会养老服务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千家万户幸福安康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和社会养老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县市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完善了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高龄补贴等制度,等县市区探索实行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养老服务工作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二是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健全。市老年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规划建设的12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已建成5处,明年还有5处将投入使用。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201处,有33处达到等级化管理标准,养老床位达到3.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7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占总床位数的51%,形成了以敬老院为基础、公办福利机构为示范、民办老年公寓为骨干的养老机构发展格局。

三是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稳步推进。建成日间照料中心50处,探索发展邻里互助养老点300多处,7处县级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入网老年人近2万户,中心城区累计为生活自理困难老年人购买服务27万小时。

四是养老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每年从市级福彩公益金中拿出4000多万元支持养老服务事业。在政策的引导下,集团的高档养生养老基地、集团的老年公寓、集团的敬老社区等一批民办养老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全市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与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和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水平与老年人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养老床位供给总量仍然偏少,床位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支撑;养老投入力度还比较小,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等等。对这些差距、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当前,我市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对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社会养老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要深刻认识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紧迫性。截至去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2万人,占总人口的25%,预计到2017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6%,未富先老问题比较突出。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其次,要深刻认识养老事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要性。老年人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养老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尤其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保障水平,不仅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第三,要深刻认识养老事业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的有效性。庞大的老年群体数量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模,既能够催生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又可以有效拓展就业空间,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

第四,要深刻认识养老事业对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是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辟描述。大力提倡和开展“四德”教育,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构建完善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努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二、进一步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保障重点、适度普惠”的原则,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市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以上;养老服务中心或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设立邻里养老互助点500处以上。这只是基本目标,有条件的县市区要投入更大、建得更快、做得更好。要突出抓好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明年确保5处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投入使用,光明、清水社会福利中心开工建设。推动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向老年养护机构转变,力争到2017年全市养护型和医护型养老床位达到30%以上。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十三五”期间,市级和每个县市区都要建成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养护设施,培育1-3处规模大、骨干型民办养老机构。

(二)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意愿和实际选择。据统计,90%以上的老人主要靠居家养老。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养老服务组织,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规模和范围,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康复护理、安全援助等全方位低偿服务。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对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特困老年人的帮扶力度。要加快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与智慧城市、智能社区建设相结合,大力推广“一键通”呼叫服务,逐步扩大免费覆盖范围,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三)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区是城乡最基层组织,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加快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增强社区养老服务能力。要加快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社会化服务。明年,所有县市区社区日间照料服务要覆盖3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15%以上的农村社区。要加快建立一批示范性镇街养老服务机构,到2017年每个城市街道要建设1所具有老年人托养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乡镇要建设1所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要大力发展邻里养老互助点,明年每个县市区要发展6-8处,有条件的县市区要达到10处以上。要积极创新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建立小型互助式老年人集中居住区、托老所和幸福院等,提高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水平。

(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养老服务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会养老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以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为目标,为养老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要加强职业教育,依托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大型福利机构,建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营养师、护理师等专业服务人才。要实行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力争到2017年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80%以上。要提高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水平,建立健全以培训、使用、评价、激励为重点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养老服务人员的积极性。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开发社工岗位,培育养老服务志愿者,不断壮大养老服务队伍。

(五)健全完善各项养老保障制度。要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要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构筑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四位一体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提高老年人医疗服务水平,减轻老年人医疗负担。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体系,对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实行政府供养,保障其生活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要完善老年福利制度,健全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机制,逐步扩大发放范围,提高发放标准,不断提升老年人保障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部门多、服务群体大、工作任务重,既是一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系统工程,也对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密切协作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各级要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到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抓出成效。要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要成立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市、县、镇、村四级养老服务组织网络,建设覆盖全市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探索人性化服务模式,强化组织保障。要加强督查考核,研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加大奖优罚劣力度。

二要落实扶持政策。我市已于今年6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在用地、税收、信贷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由市民政局负责,结合省出台的意见,对我市相关政策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县市区要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先行先试,为全市养老事业发展创造经验、探索路子。

三要创新运行机制。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行政部门与养老服务机构管办分离,为各类服务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理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要探索市场化融资渠道,强化对养老服务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通过贷款贴息、直接融资补贴、融资担保、慈善募捐等方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养老服务行业。要加强行业建设,加快成立养老服务协会,积极培育评估、咨询和第三方认证等专业性中介机构,促进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要积极研究探索“异地养老”、“以房养老”新模式,为全市养老事业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社区养老好处篇2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

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

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

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

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

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

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

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

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

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

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

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

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

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落实

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

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

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

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社区养老好处篇3

【关键词】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一、社区养老服务概念

社区养老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具体指老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力度不够,职责不明确

目前我国公办的养老机构数量太少,且大部分地区的公办养老机构环境差,基础设施不齐全,很难满足日益增多的养老需求。个人兴办的养老机构资金实力不够,养老环境不理想,没办多久就关门歇业,坚持经营下来的也多是入不敷出。可知,政府无论从资金方面还是政策扶持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都是不够的,政府没有建立起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的、具有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机构。

2、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单一

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需要得到的社会关怀也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他们需要的照顾与关怀远超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在对老人的照顾方面,除了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他方面如医疗,娱乐,专业化服务等都很欠缺。

3、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工作人员

目前在我国养老服务业工作的多是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影响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主要表现为:社区管理及服务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专业化的服务项目少,很多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三、完善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1、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理念

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应树立公平共享的理念。公平共享观就是要提倡社会保障平等、共享、参与的发展理念,让老年人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权益和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

2、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应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质属性应是公益性和福利性,可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全面支持社区服务所需的资金,所以社区养老服务应及时更新,以迎合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

应处理好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现在的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政府行为,且越来越成为社会行为。但这并不是说政府可以放松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领导。社区养老服务是公益性和福利性事业,政府要从以前的包管转移到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管理监督方面来,促使其向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明确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各方主体责任

(1)政府的责任

第一,政府应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等。

第二,政府应该协调好各个方面的关系,使他们了解自己具体负责的工作及相互之间的配合。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政府部门为劳动,民政及卫生相关单位。卫生部门应给予服务中心医疗保健服务且监察服务水平;每年社区老年增加人数统计及老年人退休保险金申报管理工作由劳动部门管理;社区服务的财务管理和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由民政部门负责。

(2)社区服务中心方面责任

我国现有社区养老机构大部分是政府办的,应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要参照经济领域“政企分离”的做法。这样就能扩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经营自,增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活力。社区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直接面对需求服务者的机构,应该由任务执行角色变为管理角色。各个社区都应了解政府分配具体工作和责任范围,使自身拥有自治权。

(3)家庭方面责任

作为老人生活保障的家庭在社区养老体系中义务包括,鼓励帮助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使他们了解社区服务可以为其提供哪些他们需要的服务,了解这些服务对他们的好处,从而使老年人乐于参与相关活动。有些社区养老服务是收费的,家庭成员应给予经济支持。我们还应大力鼓励家庭赡养。和机构照料相比,家庭照料有很多其他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特别在意外事件处理上,家庭给予的帮助是非常迅速灵活的。

总之,社区养老服务对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乃至完善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都有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J].人口学刊,2008(1):42-48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Z].2006

[3]何纪周.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和老年消费品市场研究[J].人口学刊,2004(3):39-43

社区养老好处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养老需求;Logistic回归模型

0引言

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调查范围,根据统计年鉴得到全省人均GDp排名,从而按照高、中、低分成三档,分别抽取青岛、济南(省会城市)、临沂三市为调查样点,样点基本可以展现全省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状况。然后在三个被调查城市各抽取三个街道办事处:青岛市选取了市南区的中山路街道办事处、市北区的合肥路街道办和胶南市隐珠街道办事处,济南市选取了历下区甸柳新村街道办事处、姚家街道办事处和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办事处,临沂市选取了沂水县东关街道办事处、沂城街道办事处和沂南县南村街道办事处。选定街道办事处后,以居委会为单位开展调查。在实地调查中,主要使用《社区养老服务状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探讨山东省影响老年人社区养老的需求的因素,并以老年人的切身需求为切入点,最终提出适合山东省老年人特点的社区养老服务可行性建议。

1影响老年人社区养老需求的因素探析

对于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集体活动需求的因素分析,影响老年人再学习再工作需求的因素分析和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因素分析。

调查问卷中收集了社区老年人的大量信息,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户口类型、是否本地户口、婚姻状况、居住情况、子女数量、由谁来照顾、经济来源、收入水平、身体状况等,我们称它们为自变量。在确定了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基础上,对所有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筛选出wald检验中p值小于0.05的显著自变量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老年人对集体活动的需求,与其身体状况和收入水平均呈正相关。

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收入水平为自变量,以老年人对集体活动需求的迫切程度为因变量。使用相同的模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身体状况越好,收入水平越高,老年人越需要社区举行集体活动。

1.2影响老年人再学习与再工作需求的因素分析

老年人对再学习再工作的需求,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

以老年人的文化程度为自变量,以老年人对学习与工作需求的迫切程度为因变量。使用相同的模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越需要社区组织他们再学习与再工作。

1.3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求的因素分析

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与其身体状况呈负相关。

以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为自变量,以老年人是否需要打扫居室、是否需要洗衣、买菜做饭、社工陪伴,代购物品,夜间照顾为因变量,使用相同的模型分析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身体状况越好,老年人越不需要日常生活照料。

2政策建议

社区养老服务作为家庭养老服务的重要补充,在中国养老服务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通过以上的预测分析可以发现,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老年人群文化程度的上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身体状况的改善,越来越大比例的老年人群对于社区养老体系中医疗服务、集体活动、再学习和再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需求将会上升。针对这样的趋势提出以下建议:

2.1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

2.2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养老服务供给

2.3丰富社区养老的服务内容

2.4政府适当下放权力

2.5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党培.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浅析[J].改革与开放,2010,12:144-145.

[2]卫小将.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新取向[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3(1):37-40.

[3]蔡.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J].国际经济评论,2012(1):82-95.

[4]李学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研究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2008,1(1):42-46.

[5]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2004(3):35-39.

[6]周伟文.城市老年群体生活需求和社区满足能力的现状与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4):55-61.

[7]王宁.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1):77-79.

社区养老好处篇5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迎来了人口快速老龄化时代,而____x社区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未富先老”的社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和“养儿防老”的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渐弱化,建立完善新形势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已势在必行。为了掌握社区养老工作的现状,按照“六个一”活动的各项要求,从4月份开始对____x社区所有农户(总计841户)进行了集中走访,特别是对有老人的农户进行了重点走访。通过走访,可以看到,养老问题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区的热点。

(一)社区人口快速老龄化

____x镇____x社区前身是城关镇东关村,于____x3年撤村建居。总面积2.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5亩,林地面积137亩。共有农户841户,2248口人。其中,社区60周岁以上的235人,70周岁以上的53人,80周岁以上的18人,90周岁以上的1人,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占全社区农户人口总数的13.65%。

从我社区党员组成结构来看,社区党支部共有党员103名,其中:服务基层的青年党员有57人,从机关退休转入社区的老党员有15人,社区60周岁以上的党员有31人,党员老龄化现象也比较显著。

(二)子女养老消费大、成本高、负担重

目前,____x社区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这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二是养老机构养老。但模式并不十分完善,受养儿防老惯性思维影响,老年人宁愿在家里战战兢兢看子女脸色,小心行事,也并不愿意去专门的养老院入住。特别是自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以来,家庭子女数量大为减少,核心家庭数量大大增多,养老对于子女来说负担越来越重,因而子女的养老压力不断加大,尤其是在独生子女的老龄化家庭中呈现出倒金字塔型,即“421”的抚养关系。这样,在竞争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压力下,子女既要担负养育子女的压力,又要承担抚养老人的重担,自然增加了个体养老的负担。即便是老人与子女同住,子女也无法给予老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照料,而“空巢”老人所得到的照料更少。

(三)群众翘首期盼老有所养

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和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走访中得知,社区老龄化的压力既现实又沉重,推行居家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如何走出一条社区养老之路?成为____x社区一件最为现实最为紧迫的大事,社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解决社区老年人最实际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了居家养老的几项服务:

(一)组织队伍服务

为活跃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成立了“一站两中心”,即老年人健身指导站、服务管理中心和矛盾调解中心;为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立了老年人医疗服务室、设立了老年人健康档案;社区还组织了一支有一技之长的35名自愿者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同时聘请退休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同困难老人、身残老人、独居老人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帮扶。

(二)投资补贴服务

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健康快乐生活。几年来,社区按年龄段,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补助。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____x元,70岁以上每年500元,80岁以上每年800元。此外,社区还积极为60—80周岁的226位老年人每人购买了2份“助老御险”金。投资10万元,建立了户外健身活动场所6处,投资4万元,为老年人活动提供了表演服装、健身道具、音箱等设施设备。

(三)开展活动服务

近年来,社区积极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爱老、敬老活动。社区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公益性活动,每年义务为社区农户、非农户60周岁以上的514位老年人免费体检、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发放健康宣传手册等。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九九重阳节,社区还专门为老年人安排七场大戏,以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社区为老年人提供集健身、娱乐、精神慰藉为一体的系列化服务,依托社区地处棋源广场的优势,组织老年人日日晨练、天天跳广场舞,多次参加了市、县、镇组织的老年健身组织活动和全民健身日活动,并多次受到市、县、镇的表彰。

(一)居家养老知识的普及需深化

通过走访调查的数据显示,60%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了解居家养老的老人仅占20%。而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亲戚朋友和邻居,其中通过社区了解的老人最多,占到了15%。可见,宣传居家养老知识非常重要,但目前我社区条件有限,对于居家养老知识的宣传普及率低、没有做到全覆盖。

(二)日常生活需求与服务不匹配

由政府买单,家政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该项政策受到了老年人群体的普遍欢迎,我社区也有这种情况,但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数量极其有限,很多老人因不满足条件而被拒之门外。目前所提供的大多数日常照料服务只限于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相对简单的上门服务,像更高一级的服务诸如家电维修、水电维修、上门理发、心理咨询等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满意度低

为了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社区设置了____x医疗卫生服务站。走访中,我原以为社区医疗站因其距离近,就医便利,可以省去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老年人到医疗卫生服务站就医肯定是第一选择,但经过走访得知,享受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老人中仅有30%,不少老人反映这些服务站的设备比较陈旧、药品的数量较少且价格昂贵、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友善。可见,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站虽然路很近,但心却很远。(四)精神慰藉少需拓宽途径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这就使得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交流沟通方面,据调查问卷显示,63%的老人表示不希望有人上门陪他们聊天,22%的老人有这种意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门陪聊的人员大多与老人比较生疏,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老人对于他们的信任度有限。因此,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更喜欢“走出去”和同辈群体沟通交流。尤其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家庭成员的影响、传统文化束缚的那些丧偶孤寡老人,更应倍加关注,社区应拓宽渠道,有组织性地为老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更多的鼓励丧偶孤寡老人参与到活动中来。

(五)服务设施需加快完善。

在服务设施方面,60%的老人愿意到社区老年人活动室活动,但活动室比较陈旧、狭小,空气不流通、浑浊,而且活动室已成了变相室;30%的老人愿意到社区农家书屋阅览书籍,而老年人阅览室里的书籍、报刊、杂志大都比较陈旧,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实际上,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社区重视度不够;二是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设计落后,观念保守,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有一些设施是社区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设,并无实际意义,服务流于形式,从而导致了现有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

(一)政府扶持

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特别是____x社区处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起步阶段,服务开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态度和支持力度。综合调查情况,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宣传教育,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良好氛围

针对多数老年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以及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社区应加大对居家养老宣传的重视程度,社区应采取上门宣传、发放养老基本常识资料等多种形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了解养老的知识和政策,让社区全体居民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中去,从而营造一个尊老是德、爱老是福、敬老是美、助老是善的氛围。

2、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经费保证

针对目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上存在的政府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社区集体经济薄弱、空巢高龄老年家庭居多的实际情况,造成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因此政府应加大老年福利事业的经费投入,列入各级财政收入的预算,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各种老年人福利事业,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例如加大对社区医疗站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社区医疗站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医疗站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等。

4、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政府应开始着手开设居家养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实施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社区为本

社区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在推进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首先,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大力发挥社区支部、居委全体干部、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努力贯彻落实好国家在养老方面的政策。特别要发挥好大学生村官的自身优势,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养老方面的政策;其次,结合实际,社区应针对老年活动时间短、覆盖面少的情况,应适度的安排一些老年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消除寂寞、化解忧愁,感受到社区给他们带来的温暖;同时,社区应在老年工作上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活动经费的投入,积极培养专为老年活动服务的一支专业队伍。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样化,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专题活动。同时要积极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讨论会、座谈会,专题讨论研究老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三)社会参与

社区养老好处篇6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场域权力模式

k社区坐落于海淀区学院路,是原八大学院之一。社区机构众多,功能完善,分布有办公区、教学区、居民区、菜市场、餐厅、健身中心、体育馆、便利超市、银行、邮政储蓄、书店、印刷厂、校办工厂、科技创业园区、社区医院、保卫处、后勤集团等。人员复杂,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流动大。高龄老年人80以上,享受居家养老补贴的有177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年人3人,60岁以上老年人共有1897人,占社区总人口的21.7%。孤寡老人9人,空巢老人141人。需要社会救助的有51人,其中低保人员15名、无工作重残人员7名,低保重残人员6名,遗补9名,困补14名。1

k社区还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社区服务站、志愿服务基地、法律服务室离退休干部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来京人员出租房屋服务站、96156社区服务热线街道k社区服务站等心服务组织。社区服务管理中心隶属于居委会,主要负责社区的卫生绿化、房屋装修、辅助居委会日常工作、跟保信访等工作;社区服务站……开办的社区服务项目主要有:百货超市、美容美发、擦洗油烟机、早点餐饮、菜市场、修鞋、修车、缝纫、干洗、维修电器、打字复印、社区医疗等。

停车场地归保卫处负责管理,基建属于后勤,零售维修属于后勤集团管理,卫生是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负责管理,地下室属于国有资产管理处管理。

在限制性困境下,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且进行创新性管理,是k社区目前的管理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也直接关系到社区权力的有效运行,社区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实现。

一、社区“老年饭桌”服务项目的由来

2009年11月12日京政办发文件《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市残联关于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通知》,为构建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社会化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9064”(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养老服务模式,提出了九条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要求。根据第三条“建立城乡社区养老助残餐桌。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助残餐桌。采取政府适度补助租金、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由各级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工作主管部门,选择有资质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社区餐饮服务。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具备条件的城乡社区建立养老助残餐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服务,并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家庭送餐服务。”以及第二条:“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制度。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发放养老(助残)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多种方式的养老助残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和参加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根据北京市九养政策,老年饭桌项目是由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的,所需的资金由福利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失业保险金承担,不足部分由财政予以补足。

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自2010年3月10日通知启动,主要针对社区空巢老人提供送餐服务,老人每周确定下一周的订餐情况,交现金或居家养老服务券来领取午餐。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空巢老人的就餐问题。从社区订餐老年人角度讲,项目运行两个月,老年人对送餐活动普遍评价不错,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不方便做饭的麻烦,满足了他们订餐的需求,从价钱角度来讲,也很实惠;居委会方面,配合街道开展老年饭桌活动,是按照上级的指示,利用社区设施、场地、人员将老年饭桌项目开展起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居委会的本职所在,居委会每天派人到送餐现场进行监督、甚至参与实际的分餐工作,方便直接了解项目开展的情况,及时了解老人的需求以及发现项目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从志愿者的角度来说,志愿者参与老年饭桌项目,为该项目运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送餐上门服务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减少了陌生人送餐的不安全隐患,学生自身也可以通过参与该活动而获得社会实践的课时任务,多接触人,也对学生自身增强了锻炼;从社区其他居民的角度去看,居民普遍认为这是件好事,期待活动能够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同时期望转变运行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和其他居民也可以享受到这项服务。

总的来说,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在运行了两个月后,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和赞许。但是,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并非社区自发自愿的行为,社区居委会作为执行者,只是例行落实,显现出很大的被动性。大多数居民对老年人饭桌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对享受该服务的对象,认识不是很明确。按照老年饭桌项目的由来,享受这项服务的对象是有限制的。但是居民的认识和理解更多的停留在一般社会服务,认为每个社区的老年人都可以也都应该享受此项服务。这对政府开展此项活动的初衷形成了挑战。同时,绝大多数居民对该项活动是否能持续开展下去产生了质疑,有居民认为这又是居委会的“一场秀”,期望居委会可以真真正正为居民做些实事,要做就做出个样子来,并长期持久的去做。这对居委会的执行能力与政府开展此项活动的愿景提出了质疑。

从k社区老年饭桌项目的由来、经费的使用、送餐公司的确定、外部形象的宣传,本文认为这一项目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行为,政府以此来实现其政治愿景,需要通过居委会去具体实施。

在满足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与需求方面,政府、各类服务机构、居委会可以分别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三者与老年人可以形成直接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链条。但是,根据实际的老年饭桌的运行情况来看,政府是通过居委会去实现其为老服务的,是“政府牵头、商家参与、社区配合”的模式。

在这个公共服务的模式中,本文认为会引发三种问题:一是各类服务机构,具体到老年饭桌项目中主要是供餐商家,其提供的服务能否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其服务质量能否达到政府的要求,能否达到居委会的认可,能否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饮食;二是政府制定的供餐单位在这项活动中能否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盈利性机构的商家是否为了追逐利益而忽略公共服务的目标,在与街道、与居委会的互动中其策略选择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的有效实现;三是由于公共服务经由居委会落到老年人身上,居委会在其中的协调作用就得很重要,政府的意志能否完全贯彻,居民对供餐单位的意见能否反映到政府耳中,解决策略能否真正保障老年人的利益,这对居委会执行这项政府职能提出挑战。

中国转贴于中国http://

二、从不同的服务主体看k社区养老的运行机制

(一)居委会:自治场域的特征

1982年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城市社会的基础是社区,居民委员会在我国城市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的权力来源及相关问题,正确定位居民委员会的职能与法律性质,努力探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体现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性,发挥居民委员会的作用与积极性,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更好地促进城市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城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国

按照宪法与组织法对居委会性质的界定,居委会是自治组织,其权力来源于社会。

(二)学校场域、街道场域制约下的居委会权力运行

通过居委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代表一个场域,是一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场域内,其场域特征应当自由性与自主性。

通过了解居委会的日常工作内容,本文将分析居委会与其上级主管单位街道的关系、与居民的关系、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以此了解居委会在整个社区的权力运行状况。

在居委会与其上级主管单位街道的关系方面,首先,行政机关对居民委员会是指导与监督的关系,1954年通过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第四条规定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中有一条就是指导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居民委员会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其享有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力具有公权力的特点,即权力的支配性和权威性,权力容易成为脱缰的野马,从而富有扩张性和侵略性,所以居民委员会的自治权有可能侵犯居民和其他主体的合法权益,因而需要政府的规范和监督。

其次,居民委员会对政府是依赖的关系。居民委员会虽然是居民自治组织,但是居民委员会又不能脱离政府而生存,甚至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也造成了居民委员会目前的尴尬境况。这种依赖主要体现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六条和第十七条中关于居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规模调整和工作经费来源等方面的限制说明中,规定表明居委会在这些方面对政府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依赖,目前中国的居民委员会仍不能脱离政府而存在。

再次,居民委员会对行政机关是协助与监督的关系。协助主要体现在居委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监督主要体现在居委会作为本社区利益的代表可以通过提出意见、议案和参加听证等途径参加政府的决议、决策,维护居民的参政议政权。

在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之间的关系方面,居委会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管理关系、教育关系和服务关系。居委会的自治性,决定了其享有充分的行使自我管理的权力,使公共利益得到及时的维护;居委会是城市建设的基层推动力量,承担着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教育任务,同时,居委会形式各异的教育方式可以弥补政府被动教育与说教式教育的不足;居委会作为一种自治组织,必然具有为成员提供服务的天性。

在居委会与社区其他组织的关系方面,其共享资源,更好的开展服务与管理,则体现出博弈的一面。

本文从场域的角度分析,认为k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场域的运行过程中,同时还受学校场域与街道场域的制约。三种场域交叉运行的结果,依照目前老年饭桌项目运行的实际情况看,街道场域的力量对居委会形成直接影响,学校场域方面形成重大影响。

(三)三种场域结合下的社区养老服务

三种场域结合下的k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社会化管理、养老社会化探索的体现。“政府投资组织、商家参与、社区承办”的为老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现实性与必要性。但是,如何能协调好各方利益,在各方对共享资源存在利益博弈的情况下,如何切实保障老年人的需求,对居委会提出严峻挑战。

政府希望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这样加大了政府的管理与运营成本,如果服务直接落到居民头上,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居民认同。因此,本文认为,资本的概念可以作此解释。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对于场域运行起到直接的影响外,象征资本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在老年饭桌这个项目中,政府所要努力构建的是一种共同参与的和谐局面。这决定了只要参与即可,效果好坏先不去追究。这种愿景是好的,但是如何把这种愿景完美的实现,规避集体行动的困境,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k社区主要权力机构居委会的组织分析,以老年饭桌项目为实例,详细考察了社区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力运作机制。认为,管理社会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应该说这种草根政治战略在中国城市中运用既有适应性又有前瞻性。老年饭桌项目就是这样一种政府社会化管理的产物,是社区养老社会化的实践,关乎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良好运行。

在我们大力倡导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略对于当代中国国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建立一种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是总体建设工程的基础。社区管理社会化的基础是社区权力模式的重构,而模式的构建又以权力的基础——权力资源的调适为条件。权力资源从制度文化到人力、物力、信息无不决定着权力形式。

现代社会对权力资源的调适要遵循两大原则:市场原则和层序原则,使权力经过市场化与制度化两个阶段,从而形成竞争的、规范的权力体制。目前中国社区权力模式是多种模式的杂合物,这种特征是转轨时期中国社会所独有的,它存在一些问题,如社区权力资源与权力结构的不完全、社区权力制度化的不彻底、社区权能不足等。要改变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社区权力模式进行重构,必须整合社区地域,扩大自治范围,修改社区自治法规,妥善处理社区二重责任主体的关系。

本文认为需要仔细考虑如下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什么?政府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居委会是老年人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关联点作用如何发挥?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明确了责权义务,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才能保证老年饭桌的有效实施,实现其真正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唐忠新.社区服务思路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2]陈文玲.“亲而不近”:城市知识分子空巢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北京市b大学退休教师养老状况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注释:

1.资料来源:居委会公开栏

社区养老好处篇7

【关键词】民营资本;社区养老;非营利;可行途径

社区养老服务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学术研究虽未取得突破进展,但也越来越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认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作用和地位会逐渐弱化,社区养老的地位将得到突出。如何更好地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的社区养老模式,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吸纳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十分必要,民营资本投资社区养老服务领域能提升我国养老服务建设水平,促进民生改善;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总结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发现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一般分为两种:非营利性质和营利性质。

一、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利弊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多为“公助民办”或“公建民营”的日间托老站/所。公助民办是指“各级政府和公有制单位已经办成的公有制性质的养老机构,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改制、改组和创新,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脱钩,交给民间组织或社会力量去管理和运作,政府部门不再插手”。公建民营是指“新建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出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进行经营或管理,政府只起行政行政监督的作用”。在这些社区托老站中,政府负责托老站的建设,包括房屋建设和基本设施配备,基本建设费用由当地政府一次性承担。在托老站的运营过程中,政府视情况给予财政补贴。托老站日常的运营和服务费用则由民营资本担负,服务人员的工资和培训费用等也包括在内。这种形式的托老所不以营利为目的,它们的服务收费非常低,提供的是无偿或低偿的服务。服务对象覆盖到社区内的所有老年人。显而易见,对于非营利组织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站来说,它有着自己的优势。(1)提高了社区老年人的幸福指数。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内的老年人支付较少的服务费用就能享受社区托老站提供的服务,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实惠,对于社区内的“三无”和“低保”老人而言,更是解决了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2)体现了社会公平。无偿或低偿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大受益者是社区内的贫穷老年人,他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可以得到良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现了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安定。(3)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社区的托老站由民营资本运营,政府只在宏观上进行监督和评估,政府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解决更迫切的社会公共问题。(4)弘扬了志愿精神。社区养老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缺口一直存在,同时由于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托老站无足够的资金聘请更多更专业的服务人员,为解决这一问题,运营者多会号召社会人士和大学生来社区做志愿活动。这样既参加了社区的活力为老年人带来欢声笑语,也弘扬了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志愿者精神。(5)顺应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趋势。西方学者的福利多元主义观点强调给予民间组织或者是非营利组织更多机会来提供公共服务。我国民政部等11个部委在《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也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要求。社会福利社会化已逐步成为一种趋势,非营利社区托老站的发展正是顺应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表现。

虽然优势明显,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养老服务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1)资金不足。虽然各级政府对老龄事业大力支持,而且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建设养老服务机构,也伴有相关的鼓励政策出台,但由于成本过高,这些公建民营的社区托老站普遍面临运营压力,生存艰难。加上政府的补贴资金有限且很难落实,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运行得更是难上加难。(2)服务水平较低。资金方面的困扰使托老站无法及时更新设备、无法聘请更专业的服务人员。调研发现,托老站服务人员多为40~50岁的下岗工人或农村务工人员,“缺乏专业而规范的训练,且托老站本身的机制不完善,因而无法提供全面的一条龙配套服务”。(3)过于依赖政府。非营利性质的托老站在政府政策指导下,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使它对政府形成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政府的财政拨款成为了其主要的资金来源。(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无法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这个领域。由于不以营利为目的,非营利性质的社区托老站利润点非常低,且没有严格的社区养老规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很难广泛的吸纳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养老领域。

二、营利性企业提供的社区养老服务及其利弊

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多为民办民营,多为养老服务事业集团的项目之一,也即以企业的形式来举办养老事业。它的服务对象为经济条件优越的老年人,多为退休干部和退休国企工人,或者是子女经济殷实的老年人。老人每月需缴纳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养老服务费用才能享受到这些社区养老服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依服务费用的高低而定。

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机构有着自己的优缺点。(1)利润高。这种形式的养老服务费用较高,由于中国目前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养老的市场需求大,以市场化方式运行的托老站可获得高额利润。(2)服务水平高。高额利润使得营利性质的社区托老站可以提供吃喝玩乐医住行一条龙服务,聘请年轻、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对于第一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来说年轻很多,均龄为30岁左右,更有精力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3)效率高。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区托老站,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讲求效率,同时员工的工资也与其服务效率、质量挂钩,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办事效率。(4)部分缓解政府财政负担。这类社区托老站解决了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样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购买这种养老服务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付费或者是其子女承担付费的责任,政府无需为其提供资金或者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营利性质的社区托老站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1)覆盖面较窄。由于这种以市场化方式运营的托老站收费昂贵,经济条件处于低水平的老年人,尤其是“三无”和“五保”老人,完全无法承担高额服务费,它服务的对象只可能覆盖到经济条件宽裕的老年人。(2)不利于体现社会公平。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只针对付高额服务费的老年人展开服务,其他老人无条件享受较高水平的服务,这对他们来说不具公平性。

2012年7月,我们在河南郑州调研走访过一些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馨养老集团。它成立于1999年3月,是一家专业从事社会化养老的为老服务机构,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了以机构养老为基础、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互动养老为延伸的大服务体系。在社区养老方面,该集团建立了养老社区,老人及其子女入住其内,当子女工作忙碌时,老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向服务台申请日间服务,包括家政服务、送餐上门、陪同看病等多种服务。当然,这些服务的费用比较高。一般经济状况的家庭难以负担。社区内各项服务设施相当完备,有银龄创意博物馆银龄礼堂等。老人们既可以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又可以享受高水平的养老服务,安享幸福晚年。入住的老人们家庭经济条件都很优越。

三、大力支持非营利性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的可行途径

笔者认为,养老事业是一项公共服务事业,可以鼓励以市场化的方式运营,但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养老事业应该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所以,非营利性质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也应当鼓励非营利组织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鼓励民营资本更多的进入社区养老领域,解决资金和服务人员缺口问题,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

(1)采取差别收费的方式制收取一定的养老服务费用。在目前情况下,社区养老的公益性和效益性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从其性质而言,社区养老应当以公益性为主。另一方面,社区养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之上,没有资金无法正常运转。为正确处理公益性与效益性的关系,可以采取差别计费制。目前,政府规定非营利性质的托老站只能以无偿或低偿的方式提供服务,资金困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每个人的财产状况、养老需求都处在不同的层次上。可运用科学财产评估方法评估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财产状况,从低到高划分为3~5个等级,每个等级收取不同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具体金额则根据托老站日常运营具体所需经费来定。当然,低收入、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应享受无偿服务。这样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体现社会公平。(2)增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数量。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为社区托老站提供具有专业技术和知识的服务人员,社工具有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必须的专业知识,是社区不可缺少的人才,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社区配备更多的专业人才,既能对社区起到激励作用,又能解决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缺口问题,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但是当前,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数量相当少。政府购买服务为民营资本节约了运营成本,对民营资本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而政府可以增加购买社工服务的数量。(3)落实政府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补贴要落到实处,帮助缓解资金紧张问题;另一方面“在土地供应、贷款融资、政府补贴、税费减免、供水、供电、供热等方面制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对向社区托老站捐资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税收优惠,将民间组织的税收法律纳入到整个税收系统,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非营利组织进入社区养老服务领域。(4)鼓励加强校社合作。德国的养老职业教育可以给我们启示:学校负责颁发理论课程合格证书,企业(养老机构)负责半大实践课程证书;学校校长兼任养老机构院长,养老机构院长兼任学校校长。在中国要做到高校校长和社区领导的兼任还不太具有现实性,但是加强校社合作却是可行的。社区可以作为高校的志愿基地和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比如:开设护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院系可以将社区作为学生实践的基地。一方面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又可以“依托高校对下岗职工和农村务工人员进行专业的养老服务培训”,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是一种双赢的行为”。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民营资本需要支付的员工工资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娄妍瀛.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化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靳润奇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河北省社区养老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3(5)

[3]骆玉婷.论发展社区养老的优势和方向[J].中国证券期货.2011(5)

社区养老好处篇8

一、养老工作基本情况

是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老年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逐步完善老年人福利服务网络,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鼓励并扶持社会力量创办福利机构,大胆探索建立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进一步推进了老年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

为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民政部门从政策上、经费上鼓励社区创办养老机构。目前全市各街道、乡镇基本都有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全市各区县已全部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热线。

养老床位以每年3000张的速度递增,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的比例为1.3%左右,养老床位仍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据了解,本市"空巢老人"家庭(即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已达22万户,占老年人家庭的35%左右。由于年事已高,长年独居,各种老年病以及派生出的一系列就医难问题、护理难等实际问题相继出现。

目前,社会各方对养老工作的认识尚不一致,资源分布不均衡,有些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市政府颁布的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至今尚未落实;养老机构租用的房屋仍以商业用房租金计算;市养老机构中,仅有4.4%的养老机构得到卫生局批准纳入就医联网,给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带来就医困难;尽管本市已在市区建立了100多个社区示范活动中心,但覆盖面太小,社区老年人活动基地仍显不足,尤其是老城区、旧式里弄,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居家养老的老人也存在用餐、护理及就医问题。

很多老人由于年事渐高,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又由于家庭、住房等原因,在家里得不到很好照料,生活质量下降,尤其是独居的高龄老人的生活、就医和护理问题极需社会援助。有些子女道德素质低下,损害老年人权益、拒绝赡养老人、强占老人住房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进一步推进养老工作建设的思考和建议要在形成"组织在政府、支撑在社会、工作在基层、落实在社区"的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完善本市养老帮困的社会网络体系。

(一)加强重视养老工作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尊老爱老的良好风气1、要加强舆论引导,发扬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以媒体开展有关老龄话题的讨论为载体,有效地进行相关的理念培养和信息传播。要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典型;要宣传老年人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提高公众适应社会老龄化的能力,形成尊老、爱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同时,也要在老龄社会的公众中树立起一种理念,即热心于解决老人的困难;另一方面开展老龄身心健康的宣传教育,让老人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每个人生活内容中的一部分,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2、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老、敬老教育。教育他们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援助困难老人的活动;团组织可号召共青团员为身边老人做好事;政府要支持并推动社会志愿者义务为老年人服务的机制,通过民众互助交流,既帮助老人解决了些困难,又利于逐步形成爱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进一步推进社会养老工作3、进一步协调和发挥老龄工作部门的作用。有关涉老工作的部门、单位要各尽其职,多为老年人办好事、办实事,多从政治思想上关心,多从生活上照顾,让老年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4、加快养老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使养老事业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加强养老工作的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市老年人权益保护条例,增加保障条款,切实扶持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工作的推进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须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协调各方,及时研究和解决养老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加快建成一批能在市场经济规则下健康运作,并且满足老人需要的养老机构已成为当务之急。

5、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的政策。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用地、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以调动其积极性。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关心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以提高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在社会上的地位。6、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本市养老工作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资金来源的渠道还不广。增加政府的有效投入。适当提高养老保险金的交纳数额,可按个人收入总额分等级,高收入者缴纳养老金按比例相应地要提高,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各自合理负担一部分的方式,筹集其中一部分,再按比例地用于社会养老工作;商业保险机构能分别开设居家养老和住养老机构保险业务;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商业运营,并加强在这一运作过程中的法律规范与监控,使养老保险基金实现增值。

7、提高政策吸引力,拓宽筹建养老机构的融资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机构事业。欢迎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和国内外慈善机构捐助,对提供赞助者给予表彰。给创办养老机构者享受低息贷款。给予为养老机构提供捐助的企业以税收优惠的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

(三)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8、建立多元化办养老机构的机制。政府要给予财力保证和政策的扶植,通过政策引导动员社会力量、社会资源投入养老机构事业,形成社会多元化办养老机构的鼓励机制。形成企业、学校、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等多方投资的格局;吸引国(境)外资金,采取独资或合资等方式办养老机构。

9、各行各业应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养老工作是社会公益事业,本市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市民政局等二十二个部门关于加快实现本市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重视和支持本市养老工作的发展。10、政府、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应有各自不同定位。据预测到2025年,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69万,占总人口的33%。要制定适应这一情况的老年人福利事业发展规划。政府、社会分别办的养老机构,各自应予以正确的定位,政府在养老工作方面应承担起主导作用,应属福利性养老机构。社会力量办的机构则应本着微利原则发展,可以按不同设施进行收费,满足经济条件不同的老人的需求。社会办的护理院、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机构,要凭借其高质量的服务水平、较优的硬件设施以及能够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来吸引在生活、文化方面有着更高、更多需要的老人。

11、协调各方解决养老机构发展中的用房问题。目前,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养老机构的用房困难尤其突出,由于大量经费用以支付房租,使得这部分养老机构收费降不下来,直接导致了入住门槛过高。对此,政府可以对国有的空置房进行统筹调拨,让一些有办养老机构愿望者能够租,且用得起。在小区规划设计时,要把养老设施列入公建配套范畴;要充分利用养老机构周边地区现有文化、娱乐设施及场地向养老机构老人开放,适当收取费用,减少重复设置活动场所,降低养老机构建设费用。

12、方便老人就医以及确保困难老人住进养老机构。将居住在养老机构中并享有医保待遇的老人纳入就医网络,方便老人就医;充分利用区、县和地段、镇两级医院的床位,考虑开设老年护理病房,要发挥医院在老年护理工作方面的作用。医院应更广泛地开设上门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项目,推行"老人家庭保健医生"。社会各方要为进一步扩大老人家庭病床的覆盖面创造条件。每年的体检应选择适合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项目,使老人支付的体检费有所值。据了解,有意愿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近10%。政府办的养老机构对经济困难的老人可实行浮动收费制。对想入住养老机构、但经补贴后仍不足以交付费用的老人,有的可以给予补助,有的可采取将其住房交养老机构为条件等方法,以满足老人的入住意愿,确保一些生活困难的老人能住进养老机构。对病、残老人要多考虑给予人性化服务。

13、要充分发挥老龄社会福利服务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协会加强对养老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协助民办养老机构科学定位。要将区域内的老人情况、已有养老机构设置情况等资料及时提供给筹办养老机构的有关方面,通过信息沟通从而避免出现因重复建设养老机构,或由于不明确老人需求而盲目地一味追求建设高标准的养老机构,而招不足入住老人的尴尬境地。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可以建立专门类别的养老机构,如针对患老年痴呆症、瘫痪等需专业护理的老人就应被专业型养老机构接收、看护,以提高护理质量。

14、加强养老工作的理论研究。当前养老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养老机构向多元化发展,迫切需要创新意识,以推进养老工作的工作研究和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思路,以推动和指导实践。

(四)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15、加强养老工作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在社区构筑由民政、公安、劳动保障等部门参与的覆盖全市范围的老龄网络信息平台,一方面使有关部门和人员能正确掌握情况,从而更及时地做好关心、帮助工作,另一方面实现信息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让有入住养老机构需求的老人,在选择前有渠道了解各机构情况。

16、推进社区养老工作的建设。区、县、街道、镇要把社区养老工作列入社区发展规划,并作为建设文明小区考核内容之一。社区要为居家养老的人群提供医疗和生活等诸方面的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托老所和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建设。将托老所和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列入社区服务工作的日程,并逐步完善,使老年人既有居家的自由,又有可享受服务的便利。

17、建立社区老人联系档案。要为社区中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联系档案,对每位老人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作详细记录,并设立服务热线,以便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社区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做到互通情况、帮助解决困难,整合、优化资源,及时地做好安置、服务老人等方面的信息沟通工作。

18、社区中企业、学校等单位共建老人活动场所。由区、县和街道与社区所属范围的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因地制宜,共建老人活动场所。由区、街道财政拨出资金,为租用或购置闲置房作活动场所创造条件。

社区养老好处篇9

关键词养老金欺诈冒领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一些难以控制的环境因素,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运行存在一定的隐患和潜在的风险,养老保险制度受益者的道德风险就是其中一类。近年来,一向被称为老百姓的“活命钱”、“救命钱”的社保基金不断遭遇冒领欺骗等各种手段的挑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2010年全国共核查五项社会保险待遇享受人数6707万人,其中:共查出5万人冒领待遇8154万元。根据有关数据,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共查处冒领养老金人员14万人,冒领金额36729万元,追回35760万元,且呈现出冒领手段不断翻新、冒领金额逐渐加大、冒领查处日益困难的趋势。养老金支出的反欺诈问题成为各级社会保险机构亟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调查

从概念上讲,养老保险欺诈冒领骗领行为是指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后,本人或他人继续领取或以其他形式骗取养老保险待遇的行为,是一种严重损害养老保险基金安全的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

为了解产生虚报冒领现象的原因,笔者选取了湖北宜昌作为调研的样本城市,进行了一些深入研究。其一是因为该市近年来在反欺诈冒领骗领养老金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其方式方法也不断见于报端,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借鉴性;其二,利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以该市的社保机构为依托,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调研:首先是对该市城区八万余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一次问卷抽查,针对养老金欺诈冒领骗领的相关问题,了解社会心态和群体行为以及对法律法规的认知了解。同时,依托该市开展的“反欺诈冒领骗领养老金专项治理活动”,通过广泛宣传、集中查处、媒体曝光等方式查看效果,从中寻找可供总结的方法和经验;针对该市已暴露的突出案例进行了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以探寻规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典型性。第三,在宜昌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分析、吸收借鉴其他地区在打击、查处欺诈冒领养老金行为上已取得的经验,以保证调研结果的广泛性。

三、思考

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主要包括离退休(退职)人员和遗属人员,按照现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规定,当待遇享受人死亡,劳动教养或服刑,下落不明超过6个月,以及遗属对象不再符合享受条件等情况发生时即不能继续按月享受生活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就应停发相关待遇。据调查,当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获取停发养老金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当事人及相关利益人主动申报,二是通过社会保险机构查处暴露,三是相关基层组织或部门协同申报。而这三种渠道中,对第一种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第二和第三种是目前政府部门正在致力开展和探索完善的方式。究竟是什么在支持着虚报冒领现象“越演越烈”?又是什么造成了职能部门“束手无策”呢?通过表层看本质,笔者认为有一些深层次的因素值得思考。

(一)信用风险加剧是产生虚报冒领现象的表象因素。

如前所述,养老保险受益者或相关人在失去享受待遇资格时主动申报是社会保险机构鉴别受益者身份的一个重要渠道。而支撑这个渠道可信性的是当事人的信用,也就是说当事人凭借对法律的了解、自己的良心、社会舆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人格信用来决定行为的走向。然而,当前这种方式的风险程度正在加剧。

一是利益诱惑逐日加大。如宜昌市2010年10月查处一桩冒领养老金案件,某死亡退休职工家属到社会保险档案托管机构开具其亡父房产过户证明时,工作人员发现其父是该市某集团退休人员,早在09年6月就已去世,并未办理养老金死亡报停手续,已冒领养老金21172.96元。在调查处理过程中,冒领人利用各种虚假证明企图蒙混过关,社会保险机构通过联系相关部门,冻结其银行帐户,扣划被冒领的资金,并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了经济处罚。据了解,类似这样因为经济利益的诱惑致使当事人选择虚报冒领的不在少数。在已经发现的案例中,有的是恶意虚报冒领,有的是心存侥幸,还有一些相对比较富裕的家庭,也照样选择了冒领等违法行为,这是令人十分震惊的现象。

二是经济窘迫无奈选择。由于经济环境恶化,就业形势严峻,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成为不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迫于无奈”而违法的不在少数。2009年12月,宜昌市查处了一起特殊的虚报冒领养老金案例,让工作人员记忆深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家属虚报冒领达5个月,金额4216元。社会保险机构查实后与当事人联系,当事人表示马上退款,但银行账户上只有维持户头的10元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合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上门执法,进门后却发现,三代人挤在不足40平米的房间里,家徒四壁,老婆婆去世后,老公公瘫痪在床,儿子媳妇双下岗,孙子在读高中。这个案例让工作人员思索良多,作为一个维护民生的部门,在情理与法理的斗争中,该如何作为?

三是侥幸心理盲目从众。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养老金的受益者或家属,当失去养老金享受资格时,却发现你的存折上还在按月发放养老金待遇,你会怎么做?”

答案一:主动向相关部门询问,申报,要求停发待遇。

答案二:不会主动申报,因为停发不该发的待遇是政府部门的责任。

答案三:想办法隐瞒不报,能领多久就领多久,一旦被发现就说自己不知道政策。

根据问卷调查统计,选择答案一的占41%,答案二的占42%,答案三的占17%。

但同样的问题换了一个方式问时,答案却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据你了解或你认为,其他人在发生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做?”

结果是选择答案一的变为了29%,答案二变为了36%,答案三变为了35%。

这个有趣的变化让我们了解到,多数人认为自己会遵守公共信用,但质疑他人会遵守信用,或者了解到多数他人不会遵守信用。那么在面临真正的决策时,当事人到底会选择作为“自己”身份时的思考的答案,还是会选择是“他人”的答案?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后者。

(二)管理失效是虚报冒领现象存在的直接因素。

如果说当事人的信用保障是主要渠道的话,那么有效的管理方法则是保障信用因素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某些环节的管理失效恰恰是导致虚报冒领现象产生的直接因素。

1、离退休人员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随着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范围的扩大、养老金发放方式的社会化以及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养老金的受益对象已经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社会人”。如宜昌市85278万名离退休人员中,其退休前工作单位目前还存在的不到30%。大量的离退休人员失去了传统的管理主体――原工作单位,那么谁是这些离退休人员现在的管理主体?虽然国务院两部委有一些相关的规定,但在具体管理上存在主体不明朗、责任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诸如反欺诈冒领骗领养老金工作开展起来的组织难度、协调难度、操作难度加大。

2、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沟通不够通畅。

一是待遇享受人员基本信息不健全。如离退休人员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产权住房等等,一旦发生虚报冒领现象,往往会出现“四无”的局面,即:无有效住址,无联系电话,无亲人信息,无相关单位,给查处带来很大的麻烦。在宜昌市开展专项治理活动期间,一个月查获举报线索71条,其中就有12条属于这种“四无”线索。

二是退休人员生存情况信息来源渠道不畅。在大规模城市改造、住房市场化,以及人口外迁、人户分离严重的情况下,退休人员信息未实现动态管理,只能依靠知情者反映或举报后再作处理。另外,土葬的抬头也是造成离退休人员生存信息来源不畅的另一个原因,由于一些离退休老人对殡葬改革的抵触、生前遗愿或者习惯认识,致使土葬悄然兴起,由于土葬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有些地方政府为落实殡葬制度,将是否火葬与相关待遇进行挂钩,当事人自然不愿让他人知道,也就更不可能去主动申报死亡。

三是社会保险机构与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由于职能、话语权的限制,社会保险机构和户籍管理、民政殡葬部门以及公检法等之间没有形成协调一致、信息沟通的有效机制。如宜昌市社会保险机构曾受理举报电话查证核实的2名退休人员因犯罪而被判刑坐牢,奇怪的是他们在判刑坐牢期间,仍然每月领取养老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养老保险待遇享受人员违法后自刑拘或批捕的次月起即暂停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劳教或服刑期间即停止待遇享受。显然这就是典型的冒领事件。由于法院与社会保险机构没有进行及时有效沟通,造成服刑人员服刑期间仍然领取养老金的怪现象。

四是举报人与管理部门信息沟通不畅。问卷调查中,受调查群众中有88%的人表示并不知晓发现冒领行为后,该从哪个渠道给那个部门打电话举报,电话是多少。

3、虚报冒领查处手段相对落后。

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保险机构对待遇享受人员的资格认证只能靠人海战术。如宜昌市2006年采取了传统的人工认证方式。其方法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持退休证(遗属证)和身份证或户口薄在规定的时间到认证点,核对相关证件确认身份,并盖章签字。这次资格认证工作历时两年,对城区当时的5.6万多名离退休人员及遗属进行了身份确认,查出了201人冒领骗领养老金。这次大规模行动打击了冒领骗领养老金行为,督促了一批冒领潜在对象主动申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这种传统的资格认证方式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人工认证方式效率低工作量大,离退休人员要排长队等候;二是认证误差大,仅凭肉眼分辩身份证和退休证上的照片,差错在所难免;三是存在很大安全风险,老人普遍体弱多病,来认证点的途中和在认证点排队都存在安全风险;四是认证资料后续处理困难,当时还无法利用计算机对认证数据系统地处理;五是认证时间跨度长,这次资格认证历时两年才基本完成,其间又产生了新的死亡冒领。

4、政策宣传造势力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有高达41%的离退休人员对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对离退休人员及其遗属享受待遇资格认证、遗属何时终止待遇享受等相关规定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宜昌市2010年查出18人因不了解政策而冒领养老金的行为人,这些人都是遗属待遇享受者。有的大学期间仍享受供养遗属生活费,有的已大学毕业多年了,更有甚者大学毕业成家,又前来办理其子女的供养遗属时,才被工作人员发现。虽然是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导致的冒领行为,但冒领行为已成为事实,行为人也将依法受到查处并负相关责任,同时冒领所得也将全额追回。可见,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也不可避免地致使冒领养老金行为发生,也使得一些无意冒领人蒙受“不白之冤”。

(三)制度缺失是虚报冒领现象存在的根本结症。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鲜有关于针对虚报冒领问题的规范性的制度和文件,制度层面更多的停留在地方探索性的尝试上。

1、社会保险配套立法滞后。2011年7月1日实施的《社会保险法》中虽然规定了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退回骗取的社会保险金,处骗取金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但是现实操作中,还面临着对“骗取”的定性和具体授权等问题,死者家属拒不退还该如何处置,在正常追缴过程中,社会保险机构是否有权要求金融机构协助冻结账户并予以扣划冒领资金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由于法律规定和配套实施细则相对滞后,使一些冒领养老金的人员无所顾忌。

2、部门管理制度缺失。在目前众多的部省级养老保险管理制度中,唯独没有建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象生存情况鉴定的制度。相关部门没有把防止冒领养老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去考虑,没有把冒领行为提高到是触犯法律,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常抓不懈的韧劲和管理的长效机制,防冒领养老金工作几乎无专门部门、无规范的机制做支撑,致使冒领行为长期存在并有所蔓延。

3、地方操作制度零散。由于社会保险配套立法的滞后、部门相关制度的缺失,各地方在查处虚报冒领工作方面缺少指导,缺少依靠,所以少有规范性、整体性的操作制度。这项工作的开展处于摸索阶段,制度建设也处于初级阶段,实际工作的开展往往是边走边看。

四、对策

虽然目前还没有完善、成熟的应对虚报冒领养老金现象的模式和经验,但仔细分析调研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如果走好“管理”、“制度”、“监督”三步棋,便可大大降低虚报冒领现象的发生率。

(一)走好“管理棋”――使受益者有“人”来管。

1、建立指纹识别认证系统。防止养老金冒领,核心问题就是个人身份的认证识别。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变性作为身份认定的基础,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很短的时间内确定个人的身份,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既可有效地防止假冒又可将复杂的身份验证工作简化为一次性的指纹采集工作,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经费。但指纹采集识别技术需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其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大的是首次对所有离退休人员的指纹进行采集,特别是异地居住者,是重中之重。同时除了对离退休人员身份认证外,对在职人员也应进行身份认证,在其办理退休手续时再次确认。这样从源头抓起,使申领人资格的确认、审核制度更加严格,从根本上杜绝作弊。

2、依托社区基层工作平台。实践证明,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及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后,必须依托社区基层平台。一是建立社区离退休人员信息平台。以社区为单位建立辖区离退休人员基本信息数据库(卡、表、册),全面充分掌握离退休人员的基本信息。二是建立社区离退休人员虚报冒领查处平台。将离退休人员生存认证的查处终端延伸到社区,由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负责辖区内离退休人员、遗属人员的资格认证工作,建立离退休人员动态报告制、协管员制,发挥防范冒领养老金的基础作用。三是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市、县、乡镇(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化管理服务平台,形成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管理服务网络。目前宜昌市正在试行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3、形成部门联动运行机制。一是建立社会保险机构与公安、法院、民政、医院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工作协作,实现信息共享。二是建立社保经办机构之间的横向联动机制。如建立异地安置人员领取养老金联网核查制度,加大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劳动监察部门的联合执法力度。三是尽快制定全国统一性和系统性离退休人员异地转移居住所涉及的相关管理办法,实现离退休人员就近管理。

4、构建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要设立长效管理的部门,各级社保机构应有专门的内设机构、专门的人员负责开展此项工作。二是要有长效管理的制度,逐步形成工作程序制度化、法制化。三是要有长效考核的制度。既然反欺诈冒领养老金行为不能仅靠社会保险机构一己之力完成,那么涉及到人社、民政、公安、卫生、工会以及社区等相关职能部门就应该将此项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二)走好“制度棋”――让执法者有“招”可行。

1、加快社会保险配套立法进程。应尽快健全法律法规,为防冒领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武器。笔者认为,查处冒领养老金行为有三难:掌握死亡线索难,有了线索追查难,有了结果处罚难。社会保险机构与企业及受保人之间的纠纷,如果不能借助于法院的执法力量,将大大削弱了工作的力度。我们认为,养老金支付实际是一种债务支付关系,按照民法通则关于债的原则,是社会保险机构和企业、投保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所构成的债权债务,投保人死亡意味着债权债务关系的终结,在已经终结的情况下恶意占有,这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将冒领养老金行为纳入立法范围,就可以起到惩处违法者,教育旁观者,震慑企图以身试法者的作用。

2、建立地方管理的长效机制。在国家立法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相关规定,明确资格认证的工作地位、基本方法、资金保障等措施,以制度为保障,健全打击冒领骗领养老金行为的长效机制。调研地点宜昌市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一是制定出台《宜昌市冒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对冒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案件的调查认定、处理程序、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规范;二是出台了《宜昌市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管理暂行办法》,对认证的对象、认证周期、认证机构、认证方法以及违反资格认证办法的处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三是建立公示制度。把领取养老金人员及金额通过一定方式在一定范围公之于众,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使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和冒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调查处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3、实行有效的程序管理。欺诈冒领骗领案件的查处既然是一项执法行为,就应该特别注意执法的程序正当性。首先是执法主体应有正当性,社会保险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应办理委托执法证,使工作人员行为具有合法性。其次执法行为应有正当性,上门查处应两人及两人以上同行,对被查处人出示委托执法证,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建立案卷记录,强化法律效力。最后是应有人性化执法的理念,在追讨被虚报冒领养老金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情况予以分类处理,如对于确有还款能力的,应严格要求限时一次性退还;对一次性退款确有困难的,从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可签订按月代扣协议,避免因简单粗暴执法引发悲剧。

(三)走好“监督棋”――要违法人无“处”可藏

1、发动群众监督。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是预防养老金冒领的有效补充。如宜昌市出台的《举报冒领骗领养老保险待遇奖励暂行办法》,从冒领骗领行为的认定、举报范围、举报方式、举报受理、保密规定、奖励标准、经费来源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凡对辖区内虚报冒领养老保险待遇的行为进行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按挽回损失金额的5%给予奖励,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1000元,并为举报人保密。《办法》公布后,一周内群众举报就达20多起。2009年,该市共查处了64例冒领骗领养老金行为,追回冒领养老金15.69万元,并对所有冒领骗领信息建立了待遇领取非诚信档案。

2、鼓励基层监督。探索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的社区资格认证、协助调查工作机制,可以由社区服务机构在社区内聘请或选举社保监督员,群防群治,共同做好防范工作。同时,加大社区宣传力度,将政策送进家庭,送进小区,真正实现家喻户晓。此外,应通过相关渠道,落实社区在开展该项工作中的经费需求,激发其积极性。如宜昌市除对社区考虑一定的正常工作和人员经费外,采取每年一次的“示范社区”评比活动,把包括资格认证管理在内的离退休人员管理等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对考核合格的“示范社区”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奖励,使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真正在社区立足生根。

3、利用舆论监督。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平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对社保基金安全的认识,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使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和广大人民群众懂法、守法,自觉维护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的尊严。可在离退休人员办理退休手续时发放《养老保险政策明白卡(册)》,将相关政策一次性告知。通过媒体公布举报电话和联系方式,鼓励公众举报身边的冒领骗领养老金行为,发动和动员全社会参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基金安全、维护基金安全的社会氛围。定期公布养老金反欺诈冒领阶段性成果,对冒领者不仅给予相应处罚还可进行适当的媒体曝光,使其受到道德、良心和社会的谴责,达到震慑和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宜昌市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稽查处)

社区养老好处篇10

通过调研,走访,对老小区养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老小区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4点建议。目的是唤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快老小区养老工作的改善进度;养老工作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及社区工作人员辛勤的工作,居家养老的明天会更加完善和美好。

关键词:老小区,养老,对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即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经过调查与分析,“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老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即把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老小区”。

目前,我市市区的老小区中,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16.83%,相当于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近90%的老小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有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某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有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B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我市市区的各社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落到实处。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甚至是几乎没有。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有些老小区甚至连休息的座椅或能让老年人休憩的凉亭等必要设施都无法提供。

2、资金短缺。目前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他们上报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在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对这些没有任何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因为没有项目和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反而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3、力量不足。老小区的建筑年份久远,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破旧、老年居民相对集中,这是往往只能依赖社区从软件服务建设上下功夫。而社区承担的工作范围宽泛具体、任务琐碎繁重、人手相对紧缺,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直接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虽然倾注热情,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都未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本着“巩固深化、全面惠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市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市区目前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逐步解决老小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平台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现实的基础。确实,老小区的为老服务硬件设施差的现状是有很多因素的,短时间很难解决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老小区开展为老服务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前提。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快老小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将资源空置的小学、闲置的土地或厂房等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各区政府或各街道组织力量,摸清各辖区特别是老小区范围内的公共土地或房产资源的底数及目前用途,通过挖潜改造,争取将部分原利用效率较低,甚至是空置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让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场所可服务、有设施可服务”,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小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条件与质量。

2、市、区两级财政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予以必要的投入与倾斜

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安排时,争取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根据大多数老小区就是有钱也没场地改善硬件的现状,建议目前财政投入主要在软件建设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老小区为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的培育与激励力度,不断巩固壮大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并通过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服务,去弥补现阶段硬件设施没法改善所带来的服务真空与不足。

3、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针对老小区一时难以解决场地、资金短缺的现状,各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特别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的协调工作,使社会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尽可能地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使这些老小区的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规范化服务。

4、街道要组织协调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相邻的老小区开展覆射服务

要加强对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要求在做好本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尽力将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就近就地覆盖、辐射到邻近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使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