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激励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18:47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员工激励;激励体系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达到所追求目标而努力,即主要通过内部、外部刺激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通过激发人的动机来诱导人的行为。激励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其地位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突出,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客观环境影响和复杂的管理实践,采取何种激励手段或怎样构建激励机制是挑战管理者管理智慧的重大课题。

一、中源化学公司员工激励方法与手段现状

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主要从事天然碱开采加工销售,生产模式上属于连续性生产作业,生产特点决定了生产作业人员结构和配置方式实行班组循环作业。长期以来,公司在员工激励方面,主要通过物质与精神奖罚等较为粗放的激励方法,在天然碱开采加工产量屡创新高的情况下,这种单一的激励手段的弊病日益显现。虽然近两年推行了与薪酬激励挂钩的绩效考核管理,但通过不断提高薪酬使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有效工作的作用十分有限。当物质激励达到一个“临界状态”甚至难以体现其内在或外在的公平性时,其作用仅仅是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和“经济人”的欲望而已。对此,双因素理论认为“优厚薪酬只能用来留住员工,却不带有任何激励因素”;基于激发员工动机的目标激励因目标的设定、分解难以量化评定的弊端及人的动机变动使得目标激励越发教条和僵硬,单纯依靠目标激励使得企业缺少生机与活力。

2013年年初,公司初步尝试了多种途径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一方面利用组织中促进个人发展和获得权利这种工作激励的方式,然而实施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为一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股份制企业,企业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延续了国有企业的模式,公司组织结构较为稳定,岗位设置及职责相对单一。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中由于受限于职位数量和发展空间,人员发展通道不畅,现实却是组织中往往有一部分人具备了从事更高岗位工作的条件晋升的资格却无法予以解决。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工资或职称工资进行激励,然而这种建立在知识本位上的激励方式虽然自有其灵活性和相对公平性,但是对企业来说容易造成人力成本的上升和绩效水平的下降,对员工来说会产生挫折感,并且这种办法仍旧跳不出物质激励的窠臼。如此种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病。

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激励手段不但没有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反而与公司管理者的初衷和企业的目标背道而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中源化学员工激励机制初探

在经过不断的尝试后,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模式愈发重视。特别是随着中源化学公司上市后,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模式进而实现生产经营成果持续稳定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此背景下,公司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激励模式进行考察交流,通过对比分析,我们逐渐认识到,“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和绩效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和奖金制度等激励机制更为有效。就中源化学公司而言,综合调适运用多种激励手段进而建立多轨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是突破员工激励“瓶颈”的一个最佳选择。在此背景下,公司决定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并在相关咨询机构的指导下开始新一轮员工激励体系的搭建。

三、中源化学员工激励体系设计策略

慎重起见,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开展了基于薪酬模式、激励手段、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后的问卷结果与各问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设计人员的思路趋于清晰。同时,在咨询机构的指导下,提出了激励体系的原则和办法,即在以人为本原则指导下,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合理运用正激励和负激励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使每一名员工在合适的激励之下达到自我需求的满足。进而言之,在一个合理且高效的薪酬体系下,以创造满意的工作岗位为基础,为员工制订明确的发展计划并赋予挑战性的工作,同时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给予员工荣誉,满足其多层次需求。营造有归属感的企业文化,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员工的思想、感情,融合员工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把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组织周围,为他们增添动力。加强管理者与员工的感情沟通,以领导者开放、民主的魅力与员工形成共鸣。利用中源化学发展契机,进行股权激励,通过使员工在一定时期内持有股权,享受股权的增值收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风险,使员工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地关心企业的长期价值。探索差异化的激励机制,针对员工特点和需求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

在前期的工作准备就绪后,公司提出通过半年的努力,即2014年上半年,逐步完成相关制度的设计与修订工作,即对薪酬管理办法、培训管理办法、工资支付办法、假期管理办法、绩效考核办法、人员招聘管理办法、经营管理、销售管理、财务制度、员工行为禁令等制度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使各项规章制度无论在制度的内涵还是外延上均能够实现以激励为中心的企业制度体系诉求。

在这项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公司也启动企业文化的再建,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无形的,但其激励作用是巨大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随着公司性质的转变,传统国有体制下形成集权行政职能制模式成为公司激励体系建设的“绊脚石”,特别是随着企业上市,传统企业文化与信息透明化、规范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要求形成了严重对立。基于战略考虑,企业必须对传统的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进行再建设,为员工激励体系乃至激励机制的顺利建立提供良好的环境,使激励体系建设工作能够在得到员工认同、保持公司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循序推进。

在这两个阶段完成后,公司将在制度体系的强大支持下进行管理流程的再造、扩展和丰富日常管理业务,对员工进行培训,使激励体系深入人心,制度体系能够内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要重视加强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把精神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2

一、上市银行中长期激励机制的效率窥探

股权激励在改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缓解“委托-”理论中委托人和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利益上的冲突,增强公司凝聚力方面以其独特的制度设计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据统计,美国银行业内管理层股权补偿占总报酬比重与资产规模、杠杠比率呈现负相关性,与商业银行成长机会(市值账面价值比)、外部董事的比例呈现正相关性。即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银行成长性越好,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范围应该越大。目前我国对股权激励有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证监会2006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及财政部和国资委2006年联合颁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此后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不合理的薪酬制度设计折射出金融行业在长期激励机制上的公司治理的脆弱性。中国银监会参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稳健薪酬实践的原则》,于2010年下发了《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对商业银行薪酬机制提出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的原则。虽然近年来国内上市银行的高管薪酬在市场化方面取得了不少突破,但从现实情况看,商业银行在薪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薪酬结构不合理、基本薪酬占比过高、偏重短期激励而未建立长期激励等问题,有效的长期激励制度由于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原因并未在银行业广泛地建立。目前,我国现有的上市银行股权激励计划主要采用的是:股票增值权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和限制性股票激励。

(一)股票增值权计划

由于受到《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以及国家财政部的约束,国内许多上市银行在长期激励方面主要采用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方式。这种虚拟的股份激励计划是上市银行授予银行高级管理层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上市银行股票价格上升按一定比例获得这种由股价上涨所带来的收益,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酌情邀请高管人员以零代价认购本行的股票增值权。这种方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非实际持股不会稀释股东权益,并且分期行权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协调的原则。

从下表来看,在9家采用股权激励的上市银行中,共有5家银行采用了股票增值权的激励方式。其中国有银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分布是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虽然我国法律法规对股权激励有明确的办法,但目前财政部仍然对银行业股权激励尤其是基于a股的股权激励持谨慎态度,上市银行的股权激励大多数处于搁浅当中。从下表可看出,我国银行业股权激励只是基于H股进行实施,而a股股票增值权往往是在上市之前已经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了股权激励计划,由于政策层面的模糊不清,截至2011年底仍无法实施。例如中国银行于2005年11月的董事会及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了长期激励政策,其中包括管理层股票增值权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但截至2011年底,该行管理层股票增值权计划和员工持股计划

(二)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兼具激励与福利的双重机制,是指上市公司按比例提供给员工一部分的该公司股票所有权,并委托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直至员工退休或离开公司,股票才得以交易。该计划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普通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一般员工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激励他们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一定程度上形成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趋同,风险共担”。建设银行2007年实施第一期激励方案,使27万员工可认购并获分配合计8亿股。“股票来源方面,独立受托人根据激励对象的授权,以员工自愿出资、专项绩效资金和激励基金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股东转让、定向增发等方式购入建行股份,并代表激励对象统一持有股份。”(每日经济新闻《银行员工持股计划遇冷职员不愿每月少30%现金》)但2011年度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报告期内,该行未实施新一期股权激励方案。今年证监会8月初刚公布《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管理暂行办法》,其中第八条:“每年度用于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于最近12个月公司应付员工的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且数额不得高于其现金薪酬总额的30%。”将员工持股的资金来源规定为现金总额的30%,并且要求至少持有三年.极大地影响了员丁持股的积极性,对此,各家银行对员工持股计划仍在观望之中。

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杭州银行是目前上市银行中员工持股比例最高的银行。北京银行的员工持股比例是3.62%,南京银行的员工持股约为7.5%,宁波银行员工持股比例约为5.09%,仅北京银行董事会和股东大会通过了股权激励方案,但尚未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这三家城商行的员工持股与其城商行的背景密不可分,主要是由于原城商行由员工共同出资后改制为股份制银行,在上市前继续保留原有职工股东并且鼓励员工认购股份,而并非作为中长期激励制度而制定的办法,同时由于政策法规的严格限制和不确定性,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激励方面参考性有限。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3

计划管理部:

按照综改方案,现将人资部所涉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汇总如下:

16、全面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的化薪酬管理。

公司于2020年12月3日出台《落实董事会职权试点及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工作方案》,并按照方案制定《白银热电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办法》。2020年12月10日,白银热电公司董事会与经理层成员签订聘用协议和业绩合同。自2021年开始,白银热电公司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的化薪酬管理正常实施,目前相关工作全年正常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和完善靖煤集团白银热电有限公司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规范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调动和激励经理层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维护了股东、公司、经理层成员合法权益。

17、制定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岗位核心骨干人才的政策,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薪酬分配,教育培训、职称评聘、岗位转换等引才育才机制,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

2020年11月份形成员工职业发展规划办法,2021年5月份通过了公司会审,目前启动工作已开始。制定了人才培养与储备管理办法,建立了领导人员联系服务人才相关办法,加强专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或者相当于中级资格且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补贴150元/月;对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且年度考核合格及以上者,补贴300元/月)。建立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业绩贡献与岗位晋升薪酬分配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根据《靖煤集团白银热电有限公司关键生产岗位安全奖管理办法》,对关键生产岗位设置了800-2000元/人的月度奖励,激发关键岗位、一线生产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根据《白银热电公司运行值际评比管理制度(试行)》,每月对值际业绩考评优秀的值际员工进行奖励,奖励总额2万元。根据《关于开展2020年连续三个百日安全活动的通知》,制定了白银热电公司百日安全活动检查考评办法;每个季度对“三无六型”班组创建竞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嘉奖,奖励总额为3400元。严格执行《靖煤集团白银热电公司奖金管理办法》,设置安全奖金、机组检修奖励及各类专项奖励,对在事故处置中表现突出的职工给与奖励;鼓励员工争先创优,对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员工,对在国家、省级、集团、公司等开展的QC成果、技术比武、知识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员工给予奖励等,既为广大员工职业生涯搭建提供了展现自己能力的平台,又为公司激励人才减少流失起到积极作用。

2020年9月起草了《白银热电公司福利费管理办法(试行)》,为员工争取更多的福利待遇,打好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待遇留人4张牌。

18、建立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实施全员岗位合同管理。

目前公司正式员工及劳务工均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另外按照煤电公司岗位合同实施方案,公司已开展岗位合同签订工作,计划于年内实施全员岗位合同管理,推进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实行劳动合同与岗位合同并行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职工岗位履职意识,实现对职工的动态考核与管理。

19、制定公司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制度,并组织实施。

根据靖远煤电公司岗位合同实施办法,后续建立相关考核办法,结合公司全员绩效管理工作,实现竞争上岗、末等调整或不胜任退出等目标等。

20、我公司属月度收益与发电量、供热量、煤价紧密结合,有当期收益的不确定等特点。需建立与行业特点、发展阶段、人才结构相适应,更具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工资总额动态调整机制。

2020年9月份制定并印发《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坚持效益导向,完善了收入分配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结合公司业绩和生产实际进行工资总额月度考核和总额控制,更好更灵活地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为薪酬制定向岗位价值高、业绩好、能力强的核心人才倾斜留下了足够的运行空间,目前按照办法,好工资总额年度预算、季度管控预警,年终整体清算工作。修订完成《劳务派遣员工薪酬管理办法》,规范和优化劳务用工薪酬管理,为稳定和激励劳动派遣工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 体制改革 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资本市场;证券公司;股权激励

随着《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出台,通过持股方式激励公司管理层已在上市公司中广泛推行。与此同时,随着海通证券公司在2007年借壳上市成功,一批证券公司陆续登陆a股市场,上市已成为证券公司现阶段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由于行业自身具有特殊性,上市证券公司推行管理层持股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如何完善上市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值得深入探讨。

一、管理层持股提升公司绩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目前,关于管理层持股能提升公司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分析,主要有“利益趋同论”和“并购溢价论”两种假说。“利益趋同论”是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他们认为管理者的天然倾向是根据自身最大利益来分配企业资源,这不可避免与那些外部股东的利益相冲突。这就产生了典型的委托——问题。通过让管理层持有部分公司股份,让经理人和股东在个人利益上结盟,从而使他们的利益与股东趋于一致,其偏离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就会减轻。“并购溢价论”是sutzl(1988)通过建立并购溢价模型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当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去抵抗来自控制权市场的并购威胁,并且持有的股份越多,抵制并购威胁的能力和动力越强。由于国内实行管理层持股的证券公司很少,对之进行专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几乎是空白。但证券业作为一个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关于一般上市公司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应同样对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此,在上市证券公司推行管理层持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上市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的法规约束

我国证券公司相当大的比例为国有企业,因此,上市证券公司实行管理层持股要受到国有资产监管、上市公司监管、证券行业监管三方面的约束。鉴于各种监管角度和目的不同,分别具有其特别要求。

(一)关于国有企业管理层持股的法律约束。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该意见要求,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并需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方案的制订,由直接持有该企业国有产权的单位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严禁自卖自买国有产权。2005年4月,国资委、财政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进一步要求管理层应当与其他拟受让方平等竞买。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必须进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选定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并在公开国有产权转让信息时详尽披露相关信息。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该意见要求,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实施改制,应严格控制管理层通过增资扩股以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

(二)关于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要求。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及公司认为应激励的其他员工,但不应包括独立董事。上市公司不得为激励对象依股权激励计划获取有关权益提供贷款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务资助,包括为其贷款提供担保。非经股东大会特别决议批准,任何一名激励对象通过全部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获授的本公司股票累计不得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1%。2006年9月,国资委、财政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殊规定: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总水平应参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或部门的原则规定,依据上市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办法确定。

三、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的实践

在我国证券公司业发展的早期,由于法规约束的不明确,并没有过多的证券公司进行管理层持股的探索。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关于证券公司持股的呼声渐高,而付诸行动的主要有广发证券和中信证券。

(一)广发证券的管理层收购尝试。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一致通过收购广发证券部分股份的议案,并授权公司经营层与广发证券部分股东商谈收购事宜。为抵御中信证券发起的收购,广发证券公司管理层及员工于9月4日紧急成立深圳吉富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富公司)。该公司注册资本2.48亿元,股东共计2126人,皆为广发证券及其下属四个控股子公司的员工。其中,公司总裁董正青出资800万元,位列第一大股东,另有公司副总裁李建勇出资318.8万元,副总裁曾浩出资111.1万元。随后,吉富公司相继收购云大科技所持广发证券3.83%股份和梅雁股份所持广发证券8.4%股份,合计持有广发证券12.23%股份,成为其第四大股东。但由于广发证券管理层间接持股的行为并未得到监管部门认可,并不具备合法性。迫于监管压力,自2006年4月起逐步售出公司所持广发证券全部股份。目前,广发证券前股东已无吉富公司。2007年5月起,吉富公司逐步减持所持辽宁成大股权至3.6%的股份。至此,广发证券的管理层持股努力似乎已经完结。但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9月,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辽宁成大公司公告:为激励广发证券员工提升公司价值,公司同意将预留所持广发证券5%的股份用于广发证券员工的激励计划,待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广发证券员工将受让此部分股份。由于相关政策的不明朗,此项股权激励仍悬而未决。

(二)中信证券的股权激励探索。在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出台的前5个月,即2005年7月,中信证券在股改方案中首次提出股权激励问题,称全体非流通股股东同意,在向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后按改革前所持股份相应比例,向公司拟定的股权激励对象提供总量为3000万股的股票,作为实行股权激励机制所需股票的来源。2006年9月,中信证券股权激励计划,一是暂存于中信集团股票帐户下的总量为3000万股中的2216.31万股将成为公司首次股权激励计划第一步实施方案的来源股,其中465.7万股用于管理层股权激励,1750.61万股用于公司其他业务骨干股权激励。股票由中信集团帐户过户至激励对象个人股东帐户。二是股份转让价格以上一期经审计每股净资产价格为初次转让价格,锁定期满时,股票市价超过初次转让价格部分,由原股东与激励对象按财政部批复的原则共享。三是股权激励计划设有股票锁定期60个月。受让股份的员工必须签署承诺书,承诺自股份过户至本人名下之日起,无权自由转让,在股票锁定期之后方可自由转让。激励股权锁定期间内,激励对象若因自身原因离职、辞职或被公司解职、除名,其持有股份由公司收回,另行处理。在中信证券公告上述股权激励方案公告当月,国资委、财政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与其相对应,中信证券的方案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在适用条件方面,《办法》要求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须满足外部董事占董事会成员半数以上、薪酬委员会由外部董事构成的条件,而中信证券外部董事数量不能满足该要求;二是在转让价格方面,《办法》规定股权的授予价格应不低于股权激励计划草案摘要公布前一个交易日的公司标的股票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内的公司标的股票平均收盘价的较高者,而中信证券股份转让价格以上一期经审计每股净资产价格为初次转让价格,远低于《办法》要求;三是在股权激励对象方面,《办法》规定股权激励对象原则上限于上市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对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上市公司监事、独立董事以及外部董事暂不纳入股权激励计划,而中信证券股权激励对象包含3名监事。更为致命的是,作为上市公司的中信证券,其股权激励方案突破了《证券法》所要求的证券公司工作人员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的要求。因此,中信证券股权激励能否实施仍存有重大疑问。

四、关于证券公司稳妥实行管理层持股的建议

(一)明确管理层持股的相关政策。目前,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方面并无明确的法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证券公司有序的通过管理层持股实施股权激励。广发证券及中信证券实施的管理层持股和股权激励,皆因存在不合规问题从而悬而未决,这对整个证券行业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效应。为此,证券监管部门应推动修改证券公司管理人员不得持有本上市公司股票的限制,并牵头国资监管等部门对各相关法规进行配套修订、衔接,统筹考虑国有资产管理、上市公司管理以及行业自身特点,制定比较明确的法规,为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铺平道路。

(二)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进行试点。鉴于管理层持股的利弊并非简单判断可以确定,应考虑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推行证券公司管理层持股。首先选择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上市证券公司进行试点,此类公司价值更易随着管理者的努力而迅速增长,更能够激励经营者发挥创造力争取最大利润,从而更能充分显现管理层持股的积极作用,起到良好示范效应。在试点取得基本成功的基础上,再考虑向其他类的证券公司逐步推行。

(三)审慎确定管理层持股方案。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实施股权激励,股权激励的实施从远期和近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负担。因此,为取得良好效果,证券公司应充分权衡自身实际,合理决定是否进行股权激励,如果实行让管理层持有多大比例的股权适当,而不能刻意效仿或强行实施。尤其是经纪业务比重较大的公司,其盈利水平主要依赖于市场波动,推行管理层持股可能并不能对提升公司业绩发挥多大作用。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6

两改一同价后,我省县级供电企业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损管理方面也采取不同的措施,降损节能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县供电企业农电线损管理模式各具特色,考核奖罚激励机制也是多种多样,但是,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县供电企业管理模式的逐步规范,农电线损管理考核激励机制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科学规范的线损考核管理激励机制,使线损考核奖罚更加科学合理,让激励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县供电企业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激励与线损

激励是管理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的一项主要职能。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心情舒畅的员工,工作必然有成效,仅有刺激而无激励的工作方式导致的只有绝望。由此可见,激励机制对于员工是何等的重要。激励机制是通过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程度的激发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激励的方向、目标去努力,以保证组织计划目标的实现。

线损管理也正是通过这种激励措施,将其科学、合理的溶入管理过程中,鼓舞、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强化其责任感,使其转化为不断努力完成降损节能目标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在线损“人的管理”问题中,激励措施是最见成效、效果最明显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线损管理

通过查阅学习有关线损管理方面的资料,县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方式基本上是根据各县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其效果也各具特色,各有成效。

(一)管理方式

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方式基本分为:集约式管理、分级分类管理、指标承包、小指标竞赛、指标考核等。主要管理任务是10kV和农村400V的线损管理。

降损节能基本上是在管理和技术两大措施方面下功夫。即:专线供电和35kV及以上的,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措施降损节能,而10kV及以下配网或台区,主要是运用激励措施来实现降损增效的。

(二)激励措施

线损管理是通过激发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努力工作来实现降损节能之目的,主要采取的激励措施是:物质(奖金)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奖金)激励有节能奖励、小指标竞赛、考核奖罚等。精神激励有通报表彰、荣誉称号等。

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不管采取哪种激励措施,所达到的良好收益都是县供电企业追求的最终效果。

但是,为防止在线损管理激励措施的负面作用,必须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时效性,及时反馈或通报、考核兑现结果;二是要适当把握奖励额度或指标的尺度,达到合理、适度。

三、线损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与分析

近年来,滑县电业管理公司在线损管理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创新思路,坚持降损、增效、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方法,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措施,激发职工降损节能的主动性,积极实践线损考核奖罚激励机制的有效利用,使降损节能管理取得了实效。现结合其实际做法,对县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激励机制实际运用进行分析、研究。

(一)指标包干法

1、方法。实行线损指标包干考核管理办法。是以供电所为单位,整体核算确定一个综合指标,实行指标包干,按月考核,公司以节约电量的40%的比例奖励供电所,实行重奖重罚,供电所进行二次考核,责任到人,以此激励将相对较高的线损降下来。

线损完成或低于指标时,奖励金额=(指标—完成)×供电量×售电均价×40%。

线损率超过指标时,超指标电量分别按高、低压平均售电均价乘以100%罚款。

2、分析。采用此办法,管理层面简捷、见效快,供电所受奖受罚的额度和风险相对都大,既增强了主动性又增加了责任心,只要指标核算科学、合理,线损降幅很快,管理效果也很明显。

存在问题:公司以包代管,整体指标考核是对供电所,脱离了对一线的管理,如果监督检查不到位,容易造成基层营业管理混乱,此办法对线损偏高时段作为过度的管理激励措施很有效,但是,不宜长期运用。

(二)工效挂钩考核法

1、方法。工效挂钩奖罚考核办法是以上年各单位工资总额为基数,确定当年各单位营销线损指标和单位人员收入基数。

收入分效益工资、效益奖金,计算方法如下:

效益工资=上年单位月工资*当月售电量/上年月均售电量;

效益奖金:完成营销线损指标时,得去年人均奖;

低于指标:人均奖额=去年人均节能奖*[1+(营销指标—完成)/营销指标]

线损超过指标时:按平均售电均价罚超指标电量的100%,最高限额是考核单位当季奖金和工资总额的50%。

每月公司先行支付单位工资基数80%,其余季度考核时统一兑付。奖励时季末一次性补发,罚款时在季末扣除。

执行时应剔除特殊因素的影响,如电量增幅较大时,应用系数进行修正等。

2、分析。工效挂钩奖罚考核办法是按照电量增(减),工资增(减);线损率升(降),奖金(减)增”为奖罚激励机制,按劳取酬,是增供扩销、提升管理、强化责任、增加企业效益的一项有效激励措施,只要配套管理措施衔接到位,激励作用将得到充分发挥,能有效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是一个较为科学的线损激励方法。

但此办法对公司系统规范化管理水平要求高,如果整体管理水平和其他考核跟不上,积极性就不能整体发挥出来,会出现块状管理效果相差悬殊,奖罚受益不均衡,使部分单位人员产生抵触情绪。

(三)小指标竞赛

1、方法。实行小指标排序奖励方法,调动一些具有降损空间和管理能力强的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立降损节能奖励专项基金,每季度1万元,在线路之间开展降损节能小指标竞赛。奖励按线路考核、按所兑现到人。

季度按单条10kV线路同期对比排序,以降幅0.1%为阶梯,选取降幅最多的前30条线路为奖励对象。

单条线路线损降低所得效益额=(上年该季度线损完成-当年该季度线损完成)×线路供电量×本所10kV均价。

单条线路奖励金额=(单条线路线损降低所得效益额/30条10kV线路线损降低所得效益额的总和)×10000元。

2、分析。实行小指标竞赛活动省去了中间环节,使一线管理人员直接受益,体现出节能越多受益越大,积极性容易得到激发。同时,对供电所实行线损管理排序公示,能促进各单位展开竞赛,并在竞赛活动中鼓励供电所开展线路指标竞争上岗,积极能动性得到充分提高。

此办法是激励管理人员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四)职能考核管理

1、方法。按照管理职能和责任线损实行对口管理,公司考核职能部门,部门考核站、所,每月计算通报,季度考核奖罚兑现。

35kV及以上线损考核调度通信中心和生产计划部,母线不平衡率考核变电站和计量中心,10kV线损考核营销部和供电所,400V考核农电发展部和电工班。

供电所线损指标,10kV分解到线路、400V线损率分解到各台变,内部线路、台变实行指标竞争上岗办法,并进行二次考核。

35kV线损:等于指标,不奖不罚;低于指标,每降低0.1个百分点,奖考核单位人均10元;高出指标,每升高0.1个百分点,罚考核单位人均10元。

母线不平衡率:等于指标,不奖不罚;低于指标,奖考核单位人均50元;超出指标,罚考核单位人均50元。

10kV线损:等于指标,不奖不罚;低于指标奖励。

奖金=(指标—实际完成)/指标×供电量×本所售电均价/100;

超过指标罚款:罚款金额为超指标电量乘以高压平均售价。

2、分析。职能考核管理是把管理措施、技术措施明确到岗位,是线损规范化管理的体现,在管理中科学的溶入考核激励措施,使不同的奖励产生不同的激励作用,促进各级管理人员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同时,激励效果相互对照,在精神激励方面产生横向对比压力,最终形成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激励作用合一的较好管理效果。

问题:一是激励首先倾斜一线;二是应保持指标核定的合理性和全局的激励措施的平衡,使大家感觉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避免不平衡产生消极影响。

(五)精神激励

1、方法。在精神激励方面基本上采用:一是授予称号或先进单位。如降损节能先进单位,降损节能标兵;二是通报表彰。如对其完成情况和经验予以表彰、排序,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比、学、赶、帮、超等活动。

2、分析。通过精神激励的方式,满足了职工获得更多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的愿望,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潜能,对引导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激励、激发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增强全体职工的全员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效果

通过上述激励措施的有效运用,公司10kV线损从2000年的5.7%下降到2005年的3.83%,六年间降幅1.87个百分点,减少电量损失4600万kw·h,降损收益达到1840万元,实现了节能增效目的。

五、结论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民办教育机构;薪酬管理;对策

对于民办教育机构而言,培训教师的工作能力强和工作积极性高,是提升教育培训学生质量的关键;而持续提高学生质量,又是决定民办教育机构品牌影响力及生源的关键。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薪资绩效的评价标准,对于民办教育机构而言,尤为重要。可以这么说,民办教育机构薪酬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是民办教育机构能否持续地、健康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合理的薪酬管理体制,是民办教育机构留住有吸引力人才的重要手段,是民办教育机构生存之本。

中小民办教育机构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般采取的是低价吸引学生。然而,中小民办教育机构由于学生规模比较小,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中小民办教育机构一方面,收入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固定成本又高居不下,这就导致中小民办教育机构机构为了降低成本,采取缩减员工薪酬的做法。这种做法也最终将导致优秀员工的流失和提供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可见,从中小民办教育机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设置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中小民办教育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酬构成及问题分析

1.1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酬构成

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资构成与大部分企业薪资构成一样,主要是由:基本薪酬+可变薪酬+员工福利三部分组成。基本薪酬对员工来说是基本的经济收入,主要取决于员工职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个人能力与资历以及市场薪酬水平参数。可变薪酬又可称它为浮动薪酬或者奖金,可变薪酬的确立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绩效完成情况、企业的盈利情况以及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绩效,所以可变薪酬对员工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员工福利大多数表现为非现金收入形式,包括带薪休假、儿童看护、工作餐饮、定期检查等,几乎所有的正式员工都可以得到福利。

1.2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酬管理问题

1.2.1中小教育机构的管理者对薪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中小教育机构管理者在薪酬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合理的薪酬及薪酬管理的重要性,更不会意识到这是中小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举措,是中小教育机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薪酬管理的理念决定了企业的薪酬发展的方向,也是企业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薪酬体系的基础。合理的薪酬制度才能让中小教育机构的员工相应的行为与业绩得到合理的回报,否则都是无稽之谈。本文作者通过对南京市部分中小型教育机构的调研发现,这些中小教育机构几乎都存在薪酬理念认识上的偏差。他们普遍对薪酬管理不够重视,薪酬管理制度混乱。有的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却拿着较高的薪水;而有的员工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和家长学生沟通,获取到的报酬却相对低。大部分中小教育机构都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员工的工资依赖中小教育机构和教师直接的谈判性工资。这种薪酬制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其根本原因是中小教育结构的管理中处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并不认为薪酬管理制度是机构迫切解决的问题。相反,中小教育机构处于生源的危机感,非常重视对招聘生源队伍的奖励。

1.2.2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酬体系不合理

中小民办教育机构中,对员工进行薪酬激励部分相对偏低,部分教育机构甚至出现这种情况:员工为机构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成绩,带来了很大的效益,然而对机构对员工仍然是采取无所作为的态度,有时把这种员工所做的一切当做其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加以区分,没有对其进行额外的奖赏。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这种薪酬体系显然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对优秀员工就应该加大绩效激励,而且可以采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不仅能激励优秀的员工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保持优秀,也对教育机构中其他员工起到示范作用,促使他们也去向优秀的员工学习,为企业创造效益。

其次对员工进行薪酬激励也要及时。有些中小民办教育机构对员工的优秀表现采取了一定的激励措施,但是过了好久才对员工进行激励与表扬,这无疑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打了折扣,起不到最佳效果。所以,对于优秀员工的突出业绩要进行适当的薪酬激励而且还要做到及时激励,这样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

2中小民办教育机构薪酬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薪酬管理制度的制定必使用专业人员

中小民办教育机构必须聘用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来为机构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而不是使用企业一些毫无相关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完成薪酬管理制度这项重要工作。专业的人力资源人员会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在制定薪酬制度的时候,能够根据中小民办教育机构内外部实际情况,平衡管理人员与基层员工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制定出符合中小民办教育机构长期发展的薪酬制度。这样制定出来的薪酬制度才能被管理层人员接受,又能激励员工,从而有利于中小民办教育机构。从而有利于正天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当然,如果中小民办教育机构处于初期成本的考虑,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专业人员或者团队,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借助外部的专业资源帮助企业制定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

2.2薪酬构成中,合理提升绩效工资,实现工资多元化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企业整体奖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有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有权利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即“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竞争和抢夺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

2.2.2.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股票期权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以致于出现了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激励和约束完善的机制来让企业家们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呢?答案应该是股票权办法。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该员工凭此权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主要用于激励高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员工,对公司具有特别贡献或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员工,它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使激励成本在极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到最小;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有利于克服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成本。股票期权对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激励力量相当强有力,它是一个符合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合理预期的制度,值得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去探索、实践。

3、建立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才与技术的层面时,有效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在招聘环节做到宽口引进、多层次吸引,摒弃唯文凭论、唯技术论,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水平,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身份转换,完善企业内部的岗级规划。

其次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培训,是科技开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培训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偏向于短期行为,缺乏目的性。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设立专项员工教育基金,立足企业发展,将培训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并围绕企业发展不断创新及拓展培训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探索创新的培训形式;并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内涵;进一步与激励挂钩,搭建起学习型团队的构架。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扬其长、避其短”,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国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走出了一些新路。

4.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要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建设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引进和推动先进的文化,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为科技型企业,最应该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文化是科研事业单位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传统落后文化,是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观念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建立创新企业文化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进一步消化、融合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有科技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机制的建立、用工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等,都离不开价值理念这个基础。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下一些理念:团队融合理念。团队精神是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今科研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任何创造与发明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整体,任何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领域甚至一个研究院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事业的发展急需力量的整合。团队融合理念是指价值观上的融合,是要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不一定是行政的力量。资源共享理念。资源共享是最大化发挥科技开发潜力的平台,是构成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激励办法不是单纯和唯一的,而是几种办法的相互融合。同时,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激励办法,企业采用何种激励办法,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所处的环境、员工的构成等等,来综合考虑,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剑白云著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2003

[7]刘正周编著管理激励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9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企业整体奖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有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有权利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即“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竞争和抢夺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

2.2.2.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股票期权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以致于出现了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激励和约束完善的机制来让企业家们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呢?答案应该是股票权办法。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该员工凭此权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主要用于激励高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员工,对公司具有特别贡献或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员工,它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使激励成本在极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到最小;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有利于克服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成本。股票期权对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激励力量相当强有力,它是一个符合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合理预期的制度,值得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去探索、实践。3、建立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才与技术的层面时,有效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在招聘环节做到宽口引进、多层次吸引,摒弃唯文凭论、唯技术论,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水平,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身份转换,完善企业内部的岗级规划。

其次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培训,是科技开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培训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偏向于短期行为,缺乏目的性。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设立专项员工教育基金,立足企业发展,将培训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并围绕企业发展不断创新及拓展培训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探索创新的培训形式;并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内涵;进一步与激励挂钩,搭建起学习型团队的构架。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扬其长、避其短”,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国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走出了一些新路。

4.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要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建设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引进和推动先进的文化,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为科技型企业,最应该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文化是科研事业单位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传统落后文化,是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观念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建立创新企业文化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进一步消化、融合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有科技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机制的建立、用工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等,都离不开价值理念这个基础。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下一些理念:团队融合理念。团队精神是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今科研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任何创造与发明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整体,任何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领域甚至一个研究院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事业的发展急需力量的整合。团队融合理念是指价值观上的融合,是要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不一定是行政的力量。资源共享理念。资源共享是最大化发挥科技开发潜力的平台,是构成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激励办法不是单纯和唯一的,而是几种办法的相互融合。同时,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激励办法,企业采用何种激励办法,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所处的环境、员工的构成等等,来综合考虑,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剑白云著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2003

[7]刘正周编著管理激励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员工激励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负激励管理措施

一、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隐性“止步线”

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比如,在制度中规定”上班迟到一次扣薪100元,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不能迟到,否则会被处罚,正常情况下,员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按时上班的习惯,管理者其实只应用了一条负激励的约束机制,就管住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纪律,可见,这条隐性“止步线”多么重要。

二、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于高薪白领阶层,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他们无所谓,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如上例,一个白领迟到被扣薪100元并公告,此白领很担心员工对他的认识改变,对他的心理影响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三、负激励具有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目前,一份研究报告认变,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减”,年度考核只有优秀、称职,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四、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在执行时往往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员工不会太计较;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例如,一个员工迟到,决不能因为员工说他在途中塞车,没有主观错误而放弃对其处罚,否则下次因“塞车”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那么,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五、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员工心服口服。在电力行业中,日常管理中多年采用《月度经济责任制办法》和《违章记分管理办法》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对员工的行为做了详细界定,绝大多数是负激励的措施,少数为正激励措施,其中很好的一部分是下一级员工受到处罚,上级管理者要受到一定比例的连带处罚,理论依据是既然下级员工犯错上一级至少要负管理责任,这种负激励的连带处罚措施执行时更具操作性,上级可以理直气壮。还有一个下属企业,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给每一位员工算“三德”的本金,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奖励作为存款利息,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其实,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是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正激励与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因为这两种方式的激励效果不仅会直接作用于个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的个体与群体。通过树立正面的榜样和反面的典型,扶正祛邪,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就会产生无形的正面行为规范,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最终使企业管理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