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05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1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

电脑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科学辅导,切记盲从,更不能因为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因此,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正确地利用电脑多媒体,扬长避短,让电脑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观形象能满足学生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创设愉悦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始终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学环境中,在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敢于质疑,敢于发言,敢于冒险。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环境。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研究理解教材的目的任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将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情感融人到教材的讲授中,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多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兴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适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利用电脑手段使教师更容易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每一册美术书中都有供学生欣赏的内容,如何使枯燥的内容生动化,我们通过制作课件再配上有关影视作品片段及音乐和解说词,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电脑展示的画面色彩丰富,有动画效果,有故事情节,有优美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美中育人。教师要给学生传授丰富而又广阔的知识,靠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范围窄,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最大限度的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认识美术,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于教学就能解决的必然途径,它具有速度快,知识信息量多而不乱、广而不泛的特点。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可促进教学方式创新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的内容仅仅用讲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就算是讲的很详细,讲的在生动,而学生的知识面窄,对于一般的讲解根本是无法理解,要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这些知识并且能够记牢这些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手段要新颖独特,而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也只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了。用课件一一展示,学生象看电影一样饶有兴趣,开阔眼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并对美术有新的想法。可以使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充分的表达在画面上,可以在电脑上进行绘画、上色等等,比在画纸上画灵活性高出很多倍,快了很多倍。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果存在着迫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心态,总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老师表扬,被同学认可。总结讲评就适应了学生的这一心理倾向。在上美术课时,就将学生的作品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引导学生看看说说,抓住刻板、上色、印制等来评价作品。由于扩大了可见度,使大家都能清晰的看到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五、科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的思考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2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新闻报道Flash幻灯电影化思维

网络时代的多媒体新闻报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信息源,它不再局限于文字与图片的结合这一种形式,而简洁明快、视觉冲击力强的多媒体,无论是在电视新闻还是网络新闻中更受到民众的关注和青睐。然而多媒体新闻需要一种有效的手段整合,或者说需要一个包装盒,Flash就是这样一种包装工具,它可将各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构成连续影像的效果即幻灯片,并可使用菜单形式组成一个可以连续播放的网络信息单元,因此,比起单纯的视频影片的表现方式更为灵活,并且具有更多的交互性。①多媒体新闻报道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传媒形式,收到了较好的视觉效果。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网络电视台(简称CntV),在当天15时许就播发了第一条与灾情相关的新闻,并进行24小时无间断直播。特别是在图片新闻报道中,充分地运用电影与电视化的思维与手段,进行图像画面景别的处理,将静态画面的节奏演绎得栩栩如生。郑州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也在第一时间制作出《生死不离》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震救灾的多媒体新闻专题报道。此报道运用现有的多媒体技术和Flash技术制作成幻灯片,该幻灯片分成6个片断,每个片断之间的组织是利用菜单,可以独立点播,也可以连续播放。特别是在“领导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和“郑州大学医疗救援队”两个片断中运用了声音效果的配合、静态图像的处理。

画面的节奏与景别的处理。用图片的形式报道新闻,可以让民众更直观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加整体美感和可信度。多媒体新闻同其他新闻一样需要节奏的控制,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求报道者要有很强的文字功底,还要有统筹能力和把握受众心理变化的能力。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可以使不同景别的图片组合,也可将一幅图片推拉出不同的场景,这样不但能活跃视觉效果,也能给受众带来更多的观察角度,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例如CntV对“5・12”大地震的报道,采用的是从卫星拍摄到的汶川地区三维立体地图,以汶川为中心点,用中速为3秒的时间将图片由远及近地推出进行放大,这一局部采用放大再现的手法,使镜头好像被拉近,由整个三维图的远景将汶川从崇山峻岭当中拉入视觉的眼帘,静止为2秒后在汶川县的位置上制作出不断放射出的环形动画加以覆盖。此画面长度的设计决定了图片新闻的整体节奏,它迅速地告诉全体国人,中国发生了震撼世界的大地震,而且地震的震中是在汶川这样一个信息,顿时汶川成为全世界最关注之地,使全球目光迅速地凝聚在这里。这样一个短暂的远景到近景的景别处理便交代了本报道的紧迫节奏,此处理方法是为了让受众顺利地接收不同景别的信息。文字的运用在这里是很有节制的,由于过长的文字会改变整个幻灯的节奏,使原来一气呵成的报道变得拖沓,所以在这一段落,创作者充分利用图片与动画的各自特长,并摆正了图片与动画的位置与序次,让图片与动画相得益彰。整个幻灯片节奏分明,情节交代简洁而又清晰,并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使之最好地满足了信息传达、情绪渲染等目的。

图片与同期声的配合。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单一的具有新闻性、形象性、时效性的图片远远无法满足受众的要求。同期声作为新闻节目事实的一部分,不仅能加大说服力度,更能客观地表现事件本身,比单纯的画面、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目前,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Flash新闻中,声音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特别是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制作多媒体新闻事实过程、揭示新闻人物心理方面,要尽可能地考虑运用同期声,这样,可以发挥新闻宣传的优势,并能增强新闻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使其更具可信性。如“5・12”大地震中,多媒体新闻专题报道《生死不离》充分地运用了声音的力量与静态图片的配合,除了加入背景音乐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原始声响,如直升飞机超低空飞行时产生的刺耳声音、电视记者的解说声、现场的混乱人声、目击者惊恐的诉说等。在“领导人一线指挥抗震救灾”的片断中,更加注重应用同期声:地震当晚8点总理立即飞往灾区,慰问幸存者,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悲伤,当他老人家双手抱拳上举的现场照由远及近地推出,在图片停留的同时,把总理在现场的讲话加入进去:“同胞们,在灾害面前,全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这个同期声的加入使图片更富感染力,特别是总理在前面用的称谓是“同胞们”,这是我们如此熟悉的三个字,在灾难面前再一次从总理口中说出时,其分量和内涵已非简单的文字所能概括。虽然整个幻灯片是静态画面的组合,但同期声的配合,不但对图像信息进行了补充,强化了网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增强了网络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权威性。所以在制作新闻时,不但要有更准确、更生动的文字和图片,还要有充分的事实依据和同期声,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它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求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引导受众正确理解图像信息的真正含义。

静态图像的处理。多媒体新闻报道中图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图片的选择与使用不但体现着网络新闻报道的风格,同时也醒目地传递出采编的策划能力、审美趣味和人文关怀的深度及其快速反应的能力。特别是对民众感兴趣的新闻,要有意识地反复强化该内容画面来提高其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用Flash制作幻灯片时,对图片的修饰和镜头的切换应具有类似视频的效果。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由于灾区天气情况始终恶劣,通往汶川的公路两边都是崇山峻岭,要打通到汶川的公路线非常困难。但是在峡谷、在天空,到处可以看到人民子弟兵以及救援队伍,他们不惧艰险从天而降、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重大灾情时刻,郑州大学医疗队员随河南省卫生厅的赈灾救援队乘飞机到达四川地震前线。专题报道《生死不离》的“郑州大学医疗救援队”片段中,充分地利用了现场发回的图片素材,将载有军人和医疗队员的直升机、峡谷中抬担架的战士等图片在连续播放中进行了效果处理。由于得到的都是瞬间静止的图片,飞机动感表现得不是十分显著,经过photoshop软件将其进行效果的修饰后,使得图片出现滞后的长影,以显示直升机从上而下的运动效果,与整体氛围非常吻合。并在创作中运用了Flash转场的手法,将有关战士、医疗队员接送灾民、伤员上飞机的主题画面相隔2秒衔接,其效果形成一个连贯的动画,使救援信息更丰厚翔实,人物更生动,加之飞机的效果声的运用,从视觉与听觉的表现方式上更好地交代了当时抢救灾民的紧急、迫切环境与气氛。所以在Flash幻灯片中,对于静止图像间的关系要利用电影化的思维,去考虑每一个画面的长度、画面转换与展示的方式,将本来静态而独立的图片按照一定的意图连接起来,形成“蒙太奇”效果,可以大大提高图片的表现力与说服力,使图片之间的联系得到深入的挖掘,也能更好地发挥静态画面所具有的潜能。

目前视频新闻在网络中的传输还受到带宽等条件的限制,而Flash幻灯片作为网络多媒体报道的一种样式,它的地位在日益上升,已经承担起了整合多媒体报道的重任。虽然使用的画面大多是静态图像,但与视频相比,它在采集上更方便,而且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图片更善于传达瞬间的效果,在目前的带宽下,也更易于传输。所以我们应该用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多媒体手段的整合,独辟蹊径,把多媒体新闻报道做得更好。

注释:

彭兰:《什么是真正的多媒体报道》,《中国记者》,2003(1)。

王晶:《浅谈广播新闻同期声的使用》,《新闻传播》,2008(10)。

汤瑜:《新闻图片的悲剧处理》,《青年记者》,2008(24)。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英语教学教学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已成为必然,所以在教学中,英语作为一门交互性很强的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开拓学生新的学习思维能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是多元化新媒体教学的主要考虑方向。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运用微博、博客、视频、qq、微信等各种新媒体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学习更生动更有效率。

一、多元化新媒体信息技术特点

(一)教学资源爆炸化。网络上的教学资源日新月异,持续呈爆炸状态,多而密。

(二)教学形式多元化。运用电脑作为教学设施能做到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多方面的结合。

(三)教学交互性强。教学中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习,也可以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的影响。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新媒体教学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探究其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习开发性。通过新媒体可以实现远程教育。

二、英语学科特点

作为一门语言,强烈的交互性是它最大的一个特点,英语教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听说、阅读、写作,运用新媒体教学,这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听说:网络环境中的多媒体软件能与各大英语教学网站链接,人机互动使得学生在听力与口语更显规范化。

(二)阅读:网络的建立,海量的英语信息被共享,学生可以选择自身爱好的题目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精读到略读再到快读,加强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写作:在网上的阅读和交流显得尤为容易,email的广泛运用都能快速实现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目的

现目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基础较差,再者学习兴趣不是很高,然后是学习呈现被动化,再者学习效率不高,最后是学习后运用不出来。改变这些现状则是多元化新媒体教学的一大任务之一,运用英语教学中“冷门”的多种新媒体技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新媒体产品和教学方法,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和学习兴趣。通过该课题的实验训练,使学生提高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交互技术的能力,处理好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建立时尚化、立体化、自主化、个性化的新型英语学习环境。

四、多元化新媒体实施计划

我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不高,除了有限的课堂训练之外,平时缺乏锻炼的机会和环境。而根据本课题的设计,运用“冷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特点之一是可以让学生做到“随时随地练听说”,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也可以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因此,课题的实施计划也围绕以下要素进行:

(一)借助学校的新媒体设备(主要是电脑)和师生自有的新媒体产品(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运用丰富的中外文图书音像资料等,进行“时尚性学习”。因为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和书本上的知识好比大海和小溪相比,更新的速度也比书本更新的快很多,教学走在时代的前沿,足以彰显时尚性。

(二)结合使用广泛的微博、博客、qq、视频、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进行“自主性学习”。微博、博客、qq、视频、微信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很常用的工具,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尤其经常运用,如果把这些结合英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还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性新媒体教学训练,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进行“互动性学习”。英语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关键要用得出来,交互性显得尤为重要,要互相交流探讨才能更快速的掌握,所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是英语教学中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在对学生进行新媒体教学时,注重教授对于海量信息的甄别与删选方法,使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料,不是分水平,一刀切学习,而是要进行“个体性学习”。

针对以上四点可以举个实例来说明,教师要根据网上的英语信息,下载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课题,并编制在教案中,把在英语中的一些有趣的对话或者视频也一并整理归类,运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播映,在播映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图文进行补充和讲解,使得英语课题更生动有趣,提高学生们的学校积极性,然后可以建立一个班级QQ群体,然后教师可以在群里发放一些学习的资料,然后不定时的在群内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群内发放一些开发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发散思维考虑,然后老师通过自身的理解给学生们推荐合适的教学网站,定期或不定期的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最后由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学习主动性也不高,可以在教学上制定一套激励措施,比如能达到多少的词汇量,或者能掌握多少语法,能背诵多少英语名句,教师都可以适当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多元化新媒体特色创新

(一)创新性。由于我校一些学生英语听说水平不高,加上性格内向等因素,一直处于“哑巴英语”的状况。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可以促进这一问题的改善。比如,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对话练习,而通过视频和微信等手段,则可以实现“远距离面对面”进行听说对话练习的效果。毕竟,愿意去“英语角”面对面交流的学生,并不是大多数。

(二)普遍性。由于本课题所涉及的“冷门”新媒体技术,在我校师生的实际生活中运用广泛,所以,对于课题的普遍开展,将极为便利。

(三)延伸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听说训练,大多在课外进行,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具有极大的学习延伸性。

(四)互动性。一人埋头苦读,往往比不上众人探讨的效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新媒体技术交流,可极大扩展互补性。

(五)便捷性。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将极大限度地扩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不是非要打开书本或者坐在电脑面前。

(六)共享性。学生可以创建博客,将文章、音频或视频放在博客上,供同学观看、下载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而使博客成为一种灵活、个性化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式

六、多媒体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

(一)使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转化为各式各样的问题,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探究性学生提供教学基础。

(二)使教学过程探究化。当问题被提出时,学生开始进行探究,运用交流、翻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习到基础知识的同时开创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三)使教学活动网络化。在实际教学中,网络的良好运用将使教学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上的资源可以认为是无穷尽的,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也是显得很重要的。

(四)使教学结果优良化。通过新媒体的良好运用,达到了以上的结果,那么不仅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加强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结果更加优良。

【参考文献】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4

1.运用多媒体技术,活现教材内容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上每一个教学内容,几乎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尽管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都是学生熟悉的画面,但要六岁的儿童(我们实验班学生的平均入学年龄只有六岁多一点)直接从课本的画面上"看懂"数学,似乎不太现实,加之辅助教学的挂图又没有(教师不可能自制所有的挂图),客观上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好在我们学校在2000年暑假期间建立校园网络系统,每个实验班都配备了两台34英寸的数码大彩电和两台电脑(教室一台上课用,办公室一台备课用)。教师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备好课,在教室里可以直接用于教学,而且一人备好课,其他人可以资源共享。为了让教材上的内容活现出来,我们就利用网络优势,把第一册上的全部内容进行扫描,编号,存入电脑中,然后根据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知识点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幅图进行分割与再组合,并适当加进一些从其它软件上下载来的视频文件,制作成一节节生动、活泼,有趣的课件,教学时用起来方便灵活,得心应手。它既依托了教材,又对某些内容进行了充实和重新组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变静为动

课本上的画面尽管形象得体,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它毕竟是静态的,它不可能再现事物的过程,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以"统计"这一节为例:教材的编排意图是想通过"三小小孩的鱼比赛"和对"物品的分类"这两幅画面的展示,让学生会看诸如此类的象形统计表和统计图,并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在备课时,我们就对扫描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制成课件。第一幅图:屏幕先出现三位小朋友钓鱼比赛,一人作记录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画意,激发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他们钓鱼的过程,让每个人的鱼一条一条地"跑"出来,最终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的画面。非常生动,非常有趣。然后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三人"钓鱼",一人作记录,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每个小组表演一次。这样,学生不仅在情境中、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而且还适时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第二幅图,既有统计图,又有统计表,我们同样让死图变活,让图上的物品分类一件一件地出现在屏幕上,慢慢地形成象形统计表和统计图,再辅之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重点地方让它反复闪烁几次,以激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然后又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每人一周内得小红花的朵数,并制"统计表"和"统计图",教师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组,将其打在屏幕上。这既对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了订正,又无形中激励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象这样静态的,枯燥的知识,用现代教学技术来教,就变得生动、有趣。这是传统教法中的挂图和板书所望尘莫及的。

转贴于

3.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5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自主学习;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67-02

随着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教育正在经历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知识信息传播方式也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权威―单向”传播模式逐渐向师生既是“学者”又是“教者”的现代“多元―互动”传播模式转变[1]。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大、中、小学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自主学习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2]。

一、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研究生自主学习平台的意义

1.研究生教育特征决定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教育,经过中小学义务教育和大学本科普通教育后仍然选择继续受教育的研究生,普遍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研究生教育也因此具有分众主动性和探究应用性的特征。首先,同一专业的研究生班内成员中,其本科专业背景有的相同,有的只是相近,还有的是跨专业,这种专业基础差异决定了采用传统教师传授的被动学习模式不再适宜研究生学习了。其次,研究生教育基本以跟着导师做课题研究为主流形式,而每个导师的研究课题不同,注定每个研究生的兴趣关注、时间分配和知识应用领域具有差异性,也注定传统课堂教师统一指定学习材料和内容的方式不再适宜研究生学习了。研究生学习不仅仅要求获取知R,更注重研究和应用知识。被动接受老师“满堂灌”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和盲目开始课题实践研究造成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不能提高,培养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针对研究生学习具有探究应用性的特点,开展研究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媒体技术发展推动了构建自主学习平台进程。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平台、互联网络等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1,3,4]。新媒体知识涵盖了不同的内容和具有多种呈现方式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有利于满足个性化需求和实现个性化需求的自主学习;新媒体技术促使信息传播速度快速,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接收和反馈,有利于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通;新媒体交互性强和交互方式多样,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开放和互动的信息传播模式有利于实现自主学习的预期效果。因此,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平台建设进程。

二、运用新媒体技术搭建研究生自主学习平台的模式构建

1.利用计算机模拟平台,自主选择学习专题。《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是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的一门必修课,着重于培养学生在不同操作方法和不同影响因素下对各类生物反应器的运行分析能力。如前所述,研究生教育由于存在分众、探究性,而课程分配学时有限,不可能把每个学生感兴趣的仪器设备及其运行工艺都进行讲解与训练。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要求我们既要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要尊重和照顾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此,我们引入了东方仿真在线操作系统,尝试了“利用计算机模拟平台”进行研究生自主学习授课模式的构建。在授课初期向学生介绍了平台中各类生物反应工艺和生物仪器设备(如表1),并给每位同学分配了在线学习的账号,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导师分配的研究课题需要,自主选择所提供的学习专题,自主选择时间进行专题学习和模拟操作。

2.借助网络沟通平台,相互交流学习问题。自主选择了学习专题后开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而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传统面对面问答式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为此,在《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课程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建立多种沟通交流模式:有的采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专业知识;有的通过QQ截图或发微信朋友圈“晒”学习成果;有的在微信讨论群里向师生求助软件使用问题、仪器操作原理、工艺涉及理论知识以及成绩计算原则等,还有的同学结合自己实践经验,向软件公司提出了仿真工艺改进和升级建议呢。如此,一种“自主―互助―探究”型学习模式建立起来了。通过自主学习、交流学习、探究学习,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行为,有效地实现了课程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3.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演示和讨论学习成果。自主学习的核心是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方式,注重“课程即体验”动态课程理念,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为此,《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课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完所选专题后,让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讨论所学内容:有的同学选择了单克隆抗体制备工艺,向师生完整演示了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还提醒了现场师生操作过程注意事项;有的同学介绍了切达干酪得制作工艺,引起了好多对食品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们的关注;有些同学通过pH计、红外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演示,帮助师生查缺补漏,巩固了简单、常用仪器的使用规范;有些同学通过讲解青霉素的发酵工艺使现场师生了解了“工厂规模”的生物工程工艺操作模式和调控要点;有些同学通过CoD测试仪和原子吸收仪aa使用的介绍,让现场师生了解了生物环境等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还有几个同学合作讲解了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液质联用仪LC-mS和气质联用仪GC-mS等精密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并且分享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交流讨论的成果,提醒我们不同型号的仪器可能会出现操作上的细微差别。通过演示,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现自己,锻炼了语言表达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之间开始大胆讨论,对知识的接受由被动变为主动。

4.L试“互联网+”学习模式,增强自主学习效果。《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课程讲授中涉及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发酵罐)的内容时,又是由于研究生学习的分众性(本科是相关专业的同学有较强的基础,而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则是零基础),还有部分同学感觉内容过于抽象难理解,或者不小心走神错过了老师讲授或演示的重要环节等等。因此,我们在引入东方仿真模拟平台满足学生对高端仪器可以随时操作,反复操作,选择性操作的同时,将发酵罐结构组装、工作原理等教学环节制作成视频材料,并设置了相应的二维码,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随时看,反复看,选择性看。这些大大弥补了理论课程因抽象性而造成的缺陷和实验/实践环节因时空限性而留下的缺憾,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总体效果。

三、结语

借助新媒体技术,以《生物反应工程与反应器》课程建设为案例,我们成功搭建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新媒体技术帮助老师增加了课程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钻研和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取人所长,避己之短;帮助学校更好地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实现了培养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当然,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维护和升级研究生自主学习平台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柴阳丽.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35(2):72-77.

[2]吴春玲,超.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索[J].前沿,2012,(16):187-189.

[3]贾先涛,高建.新媒体时代自主学习策略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106-110.

[4]于洋,王家阳,张帆,等.新媒体在研究生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35):6976-6979.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给课堂教学增添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用权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课件:先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出示图1,提问:怎样求它的面积呢?借助电脑的展示,引导学生通过平移割补,可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快速求出它的面积。再出现平行四边形,如图2,启发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图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通过平移割补,顺利解决了新问题。在这一教学中,教师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以旧引新,“创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供表象,丰富想象,发展创新能力

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只有积极启发学生思维,才能使学生想象出新的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易为小学生所接纳。

如:在教“圆柱体的体积”后,可以安排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高10米,底面直径为5米的圆柱体,把它横截2次,它们的表面积的和比原来圆柱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展开联想,在脑海里创设出题目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信息,然后又通过电脑,先演示“把它横截2次”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画面的形象展示联系实际生活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把它横截成了3段,接着再运行圆柱体被截成3段过程的画面,在演示过程中,计算机画面又不断显示、闪烁截成3段后增加的4个底面积,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增加的表面积就是圆柱体的4个底面积之和。通过这有效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沟通了学生脑海中已产生的新表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创新能力。

三、提倡民主教学,启发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创新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是思维批判性的表现。发展创新思维,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而要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大胆发表独立见解,作为前提条件,一定要讲究民主教学,否则,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格局是难以突破的,而借助多媒体手段往往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识地下错误结语:“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个别学生不在意,但是有的就质疑:“等积的两个三角形并不都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如……”这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用电脑尝试剪拼的各种方法,通过电脑的动态演示,可以直观地驳斥这一结语,而引起同学们重视,强调必须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7

【关键词】服务;创新;多媒体技术;城建档案

【中图分类号】tU17【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727-5123(2010)01-069-02

【abstract】asthedevelopingofsocietyandthecomingofmessagetime,ithasbecomeatendencytoinnovatethearchivemessage

servicesfortheurbanconstruction.theurbanconstructionarchivesmustpaymoreattentiontothethreewaysinthefollowing:Service

concept,Servicetechnology,andservicemode.thearticleanalysestheusageofmultimediatechnologyintheurbanconstruction

archives.

【Keywords】Service;innovation;multimediatechnology;archivesofurban;construction

1服务思路的转化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已经和物质、能源并称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三大战略资源,而且信息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日益显示出其非凡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需求的变化,信息服务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深化中,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信息服务的方向、内容及模式也面临着新的调整。它向服务内容的综合化、服务技术的现代化、服务理念的社会化逐步转变。

2服务创新是新时期城建档案工作的新趋势

城建档案信息化是以信息数据化为特征,将城建档案的收集、检索、管理、利用工作进行数据的存储、提取、加工的过程。随着全国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实施,城建档案部门开始将信息化作为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从总体上,目前城建档案信息服务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相比,还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城建档案工作者应该从档案信息服务上加以创新。

2.1档案服务理念的创新。只有理念上的突破,才有可能实现城建档案的持续发展。创新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运用,不仅表现为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人们灵魂深处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探索真理的心理取向,一种善于把握稍纵即逝机会的敏锐性,一种提升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城建档案工作者首先要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敢于设想,善于思考,用超前的意识研究城建档案潜在的价值,并加以深层次开发,转化为对利用者有重要价值的信息资源,变被动服务为积极主动为利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2.2档案服务模式的创新。我们经历了传统性、经济化、信息化三种主要服务模式。一种是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应运而生的传统模式。其特点是重保密与保管、轻开放与服务,坐等有需求利用者上门。服务手段原始落后,它被新的服务模式取而代之已成必然。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注重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用户第一的经济化服务模式顺应潮流而发展起来。它的特点是服务体制综合化、服务范围扩大化、服务产品商品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另一种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光盘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服务模式,它的特点是服务手段技术化,服务产品数据化和服务系统网络化,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现代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当前城建档案服务的发展趋势。

2.3档案服务技术的创新。手段和技术创新是城建档案服务工作的载体及前提条件。从传统的手工操作到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公自动化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它是城建工作的动力源泉。面对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用创新的技术数据进行存储、提取、加工,并从中发现吸取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是当前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课题。具体来说,技术创新包括:①多媒体技术;②数据抽取技术;③数据挖掘技术;④数据仓库技术;⑤数据推送技术,而最具代表性就是多媒体技术。

3多媒体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3.1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多媒体是一种结合文字、声像、图像、动画和视频影像的交织组合。而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多种不同类型媒体集成输入到一个系统中去,形成相互联系和配合的有机整体,可在人机交互控制下对其进行处理和利用的综合技术。它突破了以往的信息处理单一的限制,与其它任何一种媒体相比,具体如下特点:

3.1.1高保真。多媒体的图像和声音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在进行传递和拷贝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失真。

3.1.2图文声像一体化。将多媒体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达事物,做到可视听信息的一体化。多媒体出现之前,对于每一种单一的媒体(数据、文本、声音、图像等),都需要以不同的技术去处理,而多媒体技术则把所有这些信息数字化了,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更自然、形象、直观地去表达事物。

3.1.3交互式可操作性。为实现多媒体技术的操作环境,作为用户界面必须有高效的交互性,即人们可以多渠道地通过计算机交流和沟通并控制计算机的运行。多媒体系统能进行人机交互,在播放多媒体节目时,能进行人工干预,通过人机交换信息来完成。

3.1.4海量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中所采用的数据压缩技术与大容量存储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文本数据和声像信息的海量存储。

3.1.5强大的网络功能。超媒体连接技术使得数据资源共享成为现实,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向全社会提供各种档案信息和咨询服务信息等。

3.2多媒体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城建档案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档案的接收、编目、存储和检索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馆藏中将逐渐增加电子档案和多媒体产品,使馆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传统城建档案馆的馆藏以纸质档案为主。多媒体技术犹如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图文声一体化,为馆藏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3.2.2档案馆藏的信息量将显著提高。多媒体技术中所采用的数据压缩技术与大容量存储技术相结合,实现文本数据和声像信息的海量存储,人们从档案馆通过方便的人机对话获取更多的信息。

3.2.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使城建档案馆向多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务中心转变,使丰富的馆藏档案为信息服务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城建档案利用者不仅可以阅读纸质档案,还可借助相应的仪器和设备阅读光盘和胶片,获得图文声像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多媒体检索可以向利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咨询服务。

3.2.4档案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的网络环境可以更好地实现档案资料的资源共享。这样,城建档案馆可以进行远距离的信息和交流服务,需求者就可以充分利用馆藏的各种文字、图纸和声像资料。

3.2.5多媒体技术为城建档案馆珍贵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对需要妥善保存的历史城建档案、底图、手稿、照片、录像带等档案资料,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存储和利用,这样既妥善地保护了档案原件,同时又能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形象逼真地再现在人们面前。

3.2.6提高城建档案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技术表达信息图像直观形象,以其生动逼真人机界面,实现有效的人机交流。多窗口技术、菜单技术、图形技术与鼠标器、触摸屏相结合使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地操作计算机,大大提高了城建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多媒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技术,它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城建档案领域。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己经并且将继续对档案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利用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努力做好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以迎接新技术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8

传媒是指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借助的途径和工具,它主要是为了信息传递而服务的。影视传媒则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向他们传递信息,影视传媒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有声电影就属于最初的影视传媒,而近些年来随着电视走进千家万户,电影院遍地开花,各种屏幕投放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伴随着电脑和手机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影视传媒已经成为传媒领域的中坚力量和绝对核心。新媒体技术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型媒体技术,在媒体资源的制作和信息传播方面都有很多应用,例如数字电视、3D电影、互联网广告都是新媒体技术的体现。

2新媒体技术的特点

2.1传播范围广,受众参与度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在随时随地无死角的接受信息。新媒体可以通过手机和无线网络随时向人们传播信息,人们也可以随时接收查看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公共场所的一些大屏幕和电视也在随时向人们传播信息。在当今社会,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范围上非常广泛,我们只要点击鼠标或者敲击键盘就可以获取来自全世界的实时消息,这是传统传媒技术所无法做到的。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使得受众有了更强的参与性,例如人们在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时可以通过微博或者微信与对方进行实时交流,还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评论,现在很多网络直播都可以开启弹幕,直接把所有人的评论都投射在屏幕上,这些都使得受众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都大大提高。2.2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传统媒体在播放某一新闻时需要进行信息的采集与整理,还要制作完成后才能向观众展示,但是新媒体技术却把这些变得更加迅速。我们能够看到现场直播这种新媒体技术已经被越来越越多地应用于突发新闻的报道中,曾经的现场直播需要非常多复杂的仪器,还需要很多转播人员现场调试与支持,而在新媒体技术应用后,只要一名记者拿着手机就可以完成新闻报道。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效率,使得很多曾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完成传播的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开来,让传媒的时效性大大增强。2.3融合性与深入性。新媒体技术可以与各种传统媒体结合起来,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传媒环境,新媒体技术融合传统传媒后对传统传媒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得传统媒体的各种内容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而且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传统媒体将信息的分析与传播完成得更加深入,有利于传媒行业的长远发展。

3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

3.1数字传媒技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习惯于用手机和电脑获取影视信息,但是电视仍然是中国影视传媒最主要的途径,特别是很多中老年人非常喜欢收看电视,中国平均每一个家庭都至少拥有一台电视,电视的利用率和收看时间也非常高。数字传媒技术主要是将影视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通过有线电缆传播到千家万户,然后再通过家庭中的数字机顶盒进行处理后展示在电视屏幕上。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影视传媒可以做到无损传播,即观众收看到的节目的清晰度不会因为传播距离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观众们可以收看到非常清晰的画面,这极大的提高了影视传媒的竞争力,延续了有线数字电视的生命。而且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高清资源和蓝光资源都可以通过数字传媒技术进行传播,极大地提高了观众们的观看体验。3.2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移动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各种移动终端来进行媒体传播,移动终端也很多种形式,目前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地铁和公交上所投放的移动屏幕,还有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主要通过卫星向这些重点传播信息,最终展现在受众面前,这种传播技术的使用费用相对较低,传播效果很好,传播的范围也很长广泛。移动传媒终端因为便携性强、可持续工作时间长非常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而且移动多媒体传播技术的传播内容也非常丰富多彩,不但可以传播影视娱乐节目、新闻热点话题,还能够进行广告宣传,甚至可以寻人寻物启示,这就使得移动多媒体技术更加受到人们的欢迎,应有的场所也越来越多。3.3交互式网络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新媒体技术,它主要通过用户家中的电视或者显示器将用户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接在互联晚上选取各种自己所想获得影视资源。在传统电视上,观众只能选择收看电视台所播放的节目,而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电脑和手机上人们虽然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想看到影视资源,但是由于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往往比较小,而且清晰度也不是很高,严重影响了观众们的收看体验。但是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观众们可以通过电视直接选取和收看自己所喜欢的节目,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而一旦错过了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完全不必担心,观众还可以通过回看功能获取自己所想看到的节目。而且观众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加丰富的影视资源,随时收看自己想看的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观众选择的空间和收看的体验。同时交互式网络技术也改变了传统媒体只能收看电视节目而无法做出主动回应的弊端,人们可以利用交互式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反馈,还可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玩游戏,甚至可以和朋友进行实时的视频聊天,而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技术所无法实现的。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影视传媒的深度与广度,中国近年来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和娱乐节目数量在不断攀升,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些节目的质量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每天在影视传媒上所消耗的时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功不可没,它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也为影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4结语

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为媒体制作与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动力和支撑,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也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影视传媒中非常有利于影视传媒的快速发展传播,也可以使观众通过更多途径及时地收看到自己所想看到的节目。新媒体技术既能够帮助观众获得更好地收看体验,又能够帮助影视传媒获得全新地发展契机,因此将新媒体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影视传媒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皛.新媒体对影视宣传的影响及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72-73.

[2]刘扬.论新媒体技术在影视传媒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5(10):40.

[3]李刚,王悦,陆大军.影视传媒与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科教文汇,2014(4):89-90.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9

结合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教学中的优势,通过“新媒体自学―新媒体课堂教学―新媒体仿真训练―实践操作”教学过程,[1]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新媒体技术的日常运用与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教师的科学计划、科学指导与教育教学技术科学性转化的教学手段支持下,为《电视摄像》课程的学习创设一个良性成长的实验环境。

1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中的教学作用

新媒体技术指包括手机、互联网、计算机与web技术等交互性形成的综合性技术统称。其不仅是“电视摄像”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也为《电视摄像》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教学,创设了直观、高效与便捷的综合性平台。

1.1电视摄像技术展示

《电视摄像》作为一门课程,其通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知识,实现对自己摄像实践的指导,也掌握基本的摄像技术,并在以后的训练与运用中实现熟能生巧的创新。新媒体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化,从两个角度在教学中展示电视摄像技术:①电视摄像技术种类展示。即教师运用教育教学化的新媒体技术,如多媒体与白板技术等,为学生展示电视摄像中各个环节的细节技术,如取景构图的技术种类展示、用光的技术种类展示等。②电视摄像技术效果展示,即对各种细节技术运用下的摄像效果进行比对性展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与听觉,去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判断其中的优劣,让学生从中发现自己学习摄像所缺少的知识与所需要克服的缺点等。

1.2电视摄像艺术展示

“电视摄像”是以摄像技术为基本载体的艺术形式。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该实验课程教学,从两个方面展示了其艺术性:电视摄像过程的艺术性和电视摄像作品的艺术性。①电视摄像过程的艺术性即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手段,针对电视摄像的整体技术与细节技术,在特定的主题或题材下,引导学生去挖掘其中的艺术性,如取景艺术、用光艺术与运动摄像艺术等,让学生从单纯的技术学习向艺术提升。②电视摄像作品的艺术性,即教师根据该课程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的实际,为学生展示一些电视摄像的典型作品,让学生从作品的整体效果切入,精细化地展开对作品、作品制作过程的艺术性分析,由此实现对学生的电视摄像整体艺术构思教育。尤其借助新媒体教学技术的知识大容量性,能为学生教授更多的艺术形式与艺术表达方式。

2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中的教学手段

新媒体技术无论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在“电视摄像”的运用,其相对地侧重于工具性的手段,被教师用来拓展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法创新、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化和电视摄像教学的新媒体技术展开化。

2.1教具支持手段

这种教具性运用表现在两个层面:①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化,即教师根据该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原理与程序,把电视摄像的各种细节技术,都作出教学化的处理,使其能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按照教学规律教授给学生。如取景技术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与教学方法等,其中教师还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上述更多的取景案例,例如不同季节取景、不同地区取景与不同时间(白天或夜晚)的取景等。②电视摄像教学的新媒体技术展开化,即在电视摄像过程中,通过新媒体技术教学技术的展示,让学生认识到新媒体技术本身在电视摄像中的作用。如电视摄像的后期制作处理、对光线的修复或亮化、对摄像客体的美化与不足修饰等,再如“对于电视行业的结合手机、摄像机信号的压缩和传输,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可供参考应用模式”。[2]

2.2摄像技术分析手段

典型地表现为对新媒体技术手段单项功能的充分运用,表现为两点: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对“电视摄像”技术的直观对比分析功能和新媒体技术自身的分析与评估功能。①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对“电视摄像”技术的直观对比分析功能。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运用中的版块功能,针对某个特定的技术细节,为学生展示不同的技术运用情况,让学生根据技术运用的现场动态与运用效果,作出直观的对比,进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自己所学习的电视摄像技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达成实验性的体验学习与掌握。②新媒体技术自身的分析与评估功能,即运用相关的计算机分析软件,在特定的系统内对某个特定的电视摄像技术与电视摄像作品,进行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分析,并得出一定的具有可以量化的结论,让学生从直观的数据中掌握电视摄像技术不同的运用方式与不同环境下的优劣。如电视摄像时用光的新媒体技术分析,针对不同作品或相同作品制作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对光的强弱、方向与距离等都可以得出数据性的结果来,为学生根据电视摄像现场的实际,灵活与创新运用用光技术做出切实性的教学指导。

2.3摄像编辑手段

新媒体技术其最典型与最实用的细节就是编辑功能,除了基本的文字与表格编辑功能外,还有视频编辑、图片编辑、视频旁白文字编辑与视频细节编辑等。在电视摄像技术的教学中其编辑作用以两种教学形式呈现出来:电视摄像的内容性编辑和电视摄像的技术性编辑。①电视摄像的内容性编辑。主要是指运用新媒体技术及其相关的软件,对电视摄像的作品进行剪辑的过程,使其主题突出、情节跌宕与展示艺术美的特色等。教学中,教师主要教授学生新媒体编辑技术在电视摄像制作中的应用方法、技巧与灵感激发等。②电视摄像的技术性编辑,主要指对电视摄像内容的技术性美化,即作品的艺术化过程。如对摄像作品后期制作中的光线处理、人物面貌特征处理、景物中的非关系性事物的处理等,让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编辑后,从基本的记录向艺术作品提升,实现电视摄像从技术向艺术的发展。如“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体感输入原型系统,就解决了单摄像头环境下手势灵敏度自适应控制、算法处理速度与前端输出需要不匹配时轨迹预测等问题”。[3]

3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课程中的实验应用

《电视摄像》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术的学习,都需要在特定的实践环节,才具有切实的意义,才能让学生在从主观认识向动手体验的过程中得到强化与准确的提升。新媒体技术在《电视摄像》课程的实验性应用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实验对比应用和实验模拟应用。①实验对比应用,即学生直接运用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摄像设施,开展电视摄像的理论学习与摄像实践,针对学习前、学习初与实践训练后的个人摄像作品,在相关的新媒体技术设施支持下,进行直观的对比,既可以是自己的实验对比,也可以是教师在课堂上抽样性典型对比。根据学生在实验暴露的问题与创新,指导学生继续开展实验性电视摄像学习。②实验模拟应用,相对前者而言,这种电视摄像学习是虚拟性的,即学生采用新媒体技术运用相关的软件进行虚拟的电视摄像实验。在这种学习中,一般被用来开展单项细节技术的实验模拟教学或训练,如摄像中的推摄、拉摄、移摄、跟摄与升降拍摄模拟等,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与技术运用中,去掌握技术的细节与关键,并在新媒体教学技术的软件支持下,开展各种针对性的练习。针对电视摄像后期制作的剪辑模拟,让学生对电视摄像有着一个宏观性的了解。在当前比较前瞻的实验教学中,如建立独立实验空间、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拓宽实验室的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开放实验项目等教学措施,并对学生开展电视节目制作实验室的摄像机、音视频工作站和磁盘阵列的选型的教学模拟。[4]

4结语

新媒体技术运用篇10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einnovationofteachingmanagementforcollegeliberalartslecturesinnewmediaera

YangLeqiang(professor,wuhanUniversity430072)

abstract:Varioustechnologyinnewmediaerahasbroughtvitalimpactoncollegeeducation,andpropellecturingtorevolutionize.Bothofthetransitionintheoryandoperationinliberalartsclassesshouldfocusontheintegratedprocessofnewmediatechnologyutilization,classmanagementandlecturing.Startingfromuniformityofteachingandmanagement,seekingcombinationofnewmediafunctionmanipulating,students’self-motivationcultivationandteachers’discretionefficiency.theinnovationofliberalartsmanagementshalloptimizetheteachingefficiencyandmanifestmanagementvalueduringlecturingprocess。

Keywords:newmediatechnologyteachingmanagementmodeinnovation

新媒体是在信息化时代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交互终端等高科技手段,所形成的对事件、信息、图像、知识体系等进行传播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了教学双方知识和信息接收通道的多样性,使得人们获取各种信息乃至专业化的知识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尤其是新媒体在知识展陈和知识构造方面,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广泛的发展前景。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80年代曾对信息浪潮给社会运行模式、生活方式乃至个人价值取向等方面带来的根本性变化作出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人们将依据信息化的运演规程调整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评定标准,并根据信息组合的魔力建构自身与世界与社会和未来的新型平衡机制。信息化的运作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广泛渗透所带来的影响,在托夫勒看来,是任何力量、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不可阻挡的。因此,我们当今所身临其境的新媒体时代毋容置疑会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的转型,也必然影响大学课堂教学,尤其是文科课堂教学。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新媒体技术使得继续抱持传统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成为不可能,固守老一套教学观念是不合时宜的,以不变应万变注定是难以为继的。我们必须承认新媒体技术对文科课堂教学传统模式的冲击,要以积极姿态应对新媒体技术的挑战,因势利导地利用和发挥新媒体技术对文科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就必须把文科课堂教学纳入到新媒体技术的利用、新型课堂管理与文科课堂教学本身的三元统一之中,注重对管理因素的功能分析,提升管理与教学互融关系的认知,以便发挥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价值,使文科课堂教学在适应新媒体技术过程中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问题:新媒体技术如何挑战大学文科课堂教学

当今时代新媒体技术以其持续的创新性、即时交互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得到了迅速发展,它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是无处不在的,所产生的多方位影响是不能回避也不能否认的。首先,新媒体技术既会从宏观上造成社会运行模式的改变,也会从微观层面促使个体成员的实践行为模式发生改变,通过新媒体技术取得个体与周遭世界的总体平衡是新媒体技术赋予个体生存实践的必然选择;其次,新媒体技术对知识储备的大数据性、知识展现的便捷性和知识表现形式的鲜活性使得新媒体技术必然成为教育教学的强有力手段;第三,尤其重要的是,新媒体技术在人机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吸引力和对人的亲和统摄力使得新媒体技术必然地整体契入到人的生活过程,也必然对人们的学习过程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我们观察和思考近年来的大学文科课堂教学,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新媒体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了课堂,变成了支配学习者和教师课堂讲授的主导因素,从教师对教学内容展示的ppt化、视频播放高频化、主题内容的网络化到学生在课堂通过手机等媒体手段拍照、上网查阅乃至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微信聊天或刷朋友圈等等,表明新媒体技术正在消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重大挑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教师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挑战。传统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和长期思考为基础的,教师从事某门课程或某个学科的钻研凸显了教师对相关领域的能力、意志、信心、理性运用的长期投入,这是教师主体性的贯彻和张扬的表现。教师主体性既是教师能够从事课堂教学的主体保障,也是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显现。但在新媒体技术侵入课堂教学以后,教师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必然受新媒体技术对教师讲授的唯一性和权威性形成冲击;第二,对教学内容的挑战。传统上,课堂教学要忠实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和具体的教学进度,但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获取的信息广泛、新奇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比较而言,课堂教学内容就显得单调、古板、无趣;第三,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过程的挑战。传统上,大学文科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独白式的宣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几乎没有任何互动。但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作用下,学生对提问的需求、对教师即时反馈的需求更加强烈,必然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自主利用寻求满足,新媒体技术的双向或多向互动式交流的便利[1],使教师课堂传授方式的单一性被击破,使师生之间的非交互性或“一对多”交互方式被颠覆;第四,对传统教学管理的挑战。从历史上看,在大学文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花费的课堂管理时间很少,只讲课不管理是普遍做法;而且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有其应有的自觉性,对于学习目的是明确的,有约束自己的能力,不需要教师提醒,更不需要教师去维持课堂纪律。但在新媒体时代,在大量信息的“轰炸”下,人们被信息包围,时间被“绑架”,用大量的精力面对各种屏幕。学生身在课堂,却同时使用新媒体接受其它知识或信息的传播,呈现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态势。这意味着只教学不管理的传统文科课堂教学模式会让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变得越来越难于达到教学规范,在新媒体技术作用下教学与管理的融合趋势必须得到重视,教师要重新认识课堂管理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确立明确的课堂管理意识,将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大势所趋。

二、困境: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还能持续多久

新媒体技术对大学文科课堂教学的挑战,意味着传统文科课堂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因应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及时进行改革,那种看不到新媒体技术广泛影响带来的机遇,不能跟上新媒体技术的步伐,抱持一种规避的消极心态或采取一种保守主义的排拒做法无疑会使大学文科课堂教学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局,甚至陷入毫无效能的循环。不能正确应对新媒体技术的挑战所陷入的各种困局主要表现为:

其一:缺乏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文科课堂教学难以使教与学相互融合,呈现出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的态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不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展示,不能把抽象的东西加以技术形象化,不能利用技术寻求教授内容同学生学习旨趣的契合,而只是按老派做法讲授,这会使教学丧失魅力,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大学文科学生对于知识或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在经过高中阶段的规范训练之后都已获得极大的提高,其求学的渴望和旺盛的精力使得他们更加自主地选择知识,同时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对学科问题的研究能力,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如果被视为是比较陈旧的东西或者是与他们的思维和观念冲突比较大的东西,他们有可能把这种课堂教学看成是无益的,因而人在心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自说自话的独白。讲台是教师的“一口井”,而学生则畅游在新媒体技术构筑的“信息的河流”中。

其二: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将使得教学过程越来越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的贯彻和教学目的实现变成跟教学要求相去甚远的不相干因素。在新媒体技术越来越成为文科课堂的支配性因素的趋势下,尤其是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广泛使用的态势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不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必要的管理,对学生课堂状态不闻不问,放任学生在课堂中的“电子沉迷”,则必然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难以进入学生的大脑,教学目的难以实现,这样的教学严重偏离教学要求。

其三:缺乏新型管理的文科课堂教学将逐渐削弱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进而使学生的求学严谨性丧失,能力提升的期望受损。新媒体技术“客观上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从而在大学生中得到广泛运用,无形中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给大学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2]。当学生通过不受观看时间限制、不受观看次数限制、也不受强迫制约的新媒体接受知识或信息的时候,他们极易进入一种自愉悦的学习状态,比较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是系统完整的专业素养的训成过程,需要持久意志力的支撑,拒绝随性而为。因而,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以学生的积极认同为基础。当学生以对新媒体的认同取代对教学和教师的认同而又缺乏必要的管理时,他们会在无形之中降低对教师教学专业性的认知,进而削弱教师教学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时,学生对新媒体的迷恋,使其背弃课堂教学,最终会使他们自身得不到完整的专业培养,教学法则客观上要求的学生求学的严谨性和学生能力提升的期望会在缺乏管理的单一教学中遭受损失。

总之,缺乏新型管理的课堂教学,必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化运用,学习状态不合规范;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教学育人难收实效,这种困局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建构。

三、出路:大学文科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针对新媒体对课堂教学的挑战和实际影响,尤其是对传统文科教学模式全方位的冲击,我们需要勇于面对新技术产生的实际问题,探索一种适应媒体、网络等新技术重大挑战而应有的文科课堂教学管理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新型模式。

第一,要有开放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面对新媒体对于课堂教学的介入。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学习系统的一部分。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9.45%的本科生通过手机上网,高达86.62%的本科生频繁使用手机上网,74.52%的本科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2小时”[3]。强行拒绝或完全排斥新媒体技术及其所承载的内容在课堂中的作用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大学文科课堂教学必须从教学本身和从课堂管理以及从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三个方面客观地对待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存在,以开放的心态,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把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调整到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进程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来,这种调整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行为,硬性的拒绝和排斥的生硬管理必须让位于开放性的管理。

第二,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便捷性和多重功效性,来改变传统文科课堂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和效能的滞后性,通过多样性的技术手段及其管理来增强文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育是主客体间的交往、对话与理解,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从单向被动式向多向互动式转变,他能够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参与度得以提高,”[4]新媒体技术本身就是手段,这种手段在展陈知识原理、文献资料的调用以及各种理论模型的多元分析等方面,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运用到的各种手段及产生的效果都要快捷,实效性也更强,即学生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所能获得的相关内容及其对它们的主观内在的吸收,有些时候会比从教师的教受更快更有效。因此,教师的教学本身必须包括对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适应性管理,这种管理既包括教师自身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又包括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在课堂运用中选择相关文献和相关知识背景的调用管理,这种管理更主要是把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利用或离散性运用调整到课堂教学目标上来,从而使新媒体技术的服务功能向教学方向发挥。

第三,通过对新媒体技术运用的管理,增强文科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互主体性。新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和课堂学习的渗透和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它所产生的挑战作用就体现了它对传统教学教师的单一主体性的冲击和瓦解,因此要更多地调动教和学双方的主体性,这就需要调动这两种主体之间的互动,这就是新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产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通过对学生一方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达到最优化的学习状态管理就成为教师教学过程需要处理的问题,因为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大学生的网络主体性意识,而“网络主体性就是要求大学生在面对使用互联网时拥有独立性,能够把握自己,驾驭自己,而不是反为网络所控”[5]。这个管理是建立在学生本身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基础之上的,承认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知识获取的能力和权力,是我们通过教学实现优化管理的前提,对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自主性的尊重和优化管理,是新媒体时代文科课堂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内容,也是互主体性教学取得高效成果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对于文科教学既有积极价值,又有某些不可否认的负向功能,这种二重性决定了大学课堂教学既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又要组织管理好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只有在教学中管理和在管理中教学,才能消除新媒体技术的无序化利用,实现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都慧英,周方遒.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69-71.

[2]谢桂庆,王璐.自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媒:meDia,2014(1):67-68.

[3]任小龙,沈强.自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7):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