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环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1:06

农村教育环境篇1

(一)教学内容杂乱单一、师资短缺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瓶颈

从政府到民间,从学校到教师,还没有一整套专门化、系统化,适合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符合新形势的、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环境教育的指导性大纲和教材。在教学中,只能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或教师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由于环境知识本身的庞杂和凌乱,使得环境教育在选材标准上把握不够,且实际内容也较为单一,课程基本定位在垃圾分类、环境保护这样一个笼统的层面,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境道德方面的引导。而且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也没有涉及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这样便失去了农村环境教育的本质特色。同时,专职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或很少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意识不强、责任不足、能力不够等使得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不到位。这些都是制约农村学校环境教育发展的瓶颈。[2]

(二)缺乏必要的制度和经费保障,未能建立综合教学体系

教育评价是完整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环境教育怎么教,教什么;如何确保环境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在衡量和评估教育成果时,如何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机制等,这一系列内容都要靠完善的制度来推进。目前,环境教育评价体系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中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要想取得环境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必须建设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相互协调综合体系。当然,没有适度的经费,环境教育在宣传、活动、实践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制约,这也将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只能利用一些节假日敷衍了事,结果造成其对环境教育的过程不重视,效果不明显,实效性不强。

二、开展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用制度、经费作保障,加强师资的专业能力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新的环境教育的发展观,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牵头,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的课时、活动的开展、效果的评价等各方面着手,制定相关制度,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同时,以一定的经费作保障,积极与各种环保组织加强合作,定期或不定期“走出去”和“请进来”,对农村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方法建立专家库,请教和咨询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农村教师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环境教育的教师队伍。

(二)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多形式、多角度开展环境教育

由于没有特定的教学任务,农村学校只能以特色教育的方式开展,在传授基本环境知识的同时,必须以学生兴趣为动力,借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推动教学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课堂渗透和专题讲座的办法,对环境教育的相关知识进行穿插讲授,或者以一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课外教学主要以活动为主,利用各种环境节日(地球日、环境日等)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主题活动,扩大知识渗透范围;再者,以垃圾处理的方法为基础,以手工制作、废物利用、低碳生活等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必要时要建立环境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一系列生态活动,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为一体的环境教育的综合体系

农村教育环境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

2010年我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幼儿学前教育工作及其质量的重视。农村幼儿园教育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其教育环境质量的好坏对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影响,同时也是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村幼儿健康成长及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笔者通过对某省农村幼儿园建设工作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中还有很多有待提高之处。

一、研究方法

根据某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将该省内划分为三个不同等级,分别是经济较发达的一类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二类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地区。从这三类地区中随机选取21所乡镇及村办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现有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评估表(刘焱等制作)对其教育环境质量进行检测。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教育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在21所幼儿园中,教育环境质量及格率为85.7%(18所),一般占4.8%(1所),不及格占9.5%(2所)。其中,在一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为100%;二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占85.7%(6所),一般占14.3%(1所);三类地区7所幼儿园中,及格率占71.4%(5所),不及格占28.6%(2所)。通过这一结果可看出,该省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及格率尚可,一类地区幼儿园教育环境整体质量优于二类地区和三类地区。

2.具体调查结果

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营造情况、课程设置情况和生活活动都是决定其教育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了对现阶段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有一个准确认识,我们对21所农村幼儿园这几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具体结果如下:(1)物质环境营造情况。在这一因素调查中,主要是对室外场地、空间布置、室内空间及其安排、游戏设施、教工和家具布设等项目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一类地区和三类地区各有一个项目不合格,二类地区中有三个调查项目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主要包括游戏设施和家具设备。(2)课程设置情况。经过对21所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发现,在这三类地区中,农村幼儿园在艺术、健康和数学科学课程设置上均合格,而在语言、室内游戏和社会教育方面较为欠缺。尤其是语言课程是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弱项。(3)生活活动情况。通过调查发现,在该省三类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生活活动建设中,只有入园和离园方面合格,而在饮水方面较为欠缺。而其他两类地区在午睡、进餐、饮水、入院和离园方面均合格。

3.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现状总结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省乃至我国农村幼儿园在教育环境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该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农村幼儿园的教育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整个省内的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在本次调查的21所农村幼儿园中,教育环境质量为一般水平的只有一所幼儿园,而其他的都是刚及格,甚至有很多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处于不及格状态。同时,该省在农村幼儿园课程设置中还存在较大不足,需加重对艺术、语言和社会方面的建设力度。另外,在三类地区中,农村幼儿园生活活动质量整体较低,尤其是在引水和如厕方面严重欠缺。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在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经济发展情况对其教育环境质量有决定性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关联。因此,政府应对农村幼儿园教育环境质量建设加以重视,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由政府主导并有公共财政作为支持的农村幼儿教育体系,推动我国农村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环境篇3

【关键词】农村边区;特色教育

环境保护是我这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卫生状况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环境恶化已成为人们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关系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对小学生特别是农村边区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关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1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1.1选题背景

1.1.1时代背景: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明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1992年的地球高峰会议(eeathSummit)通过的《21世纪进程》(agendal21),指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重新确定教育方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等;中国教育部在1992年颁布的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中要讲授环境保护知识;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中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新课程改革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教学环境。

1.1.2教育背景:《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实施以来三级课程的确立,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为特色教育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在农村边区,近年来人们只注重经济发展,却忽视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加剧;发展产业,白色污染严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浪费严重,生活垃圾泛滥;化肥农药使用过量,绿色农产品锐减……并且随着务工人员的大量外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环境恶化与治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用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对环境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综合以上问题,环境特色教育在我教育办相应诞生。

1.2研究价值

1.2.1理论价值:环境教育应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olopment)理论体系为支撑,结合地域性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侧重于社会实践与情感体验,使学生的环境道德形成“无律――他律――自律――自觉”的发展过程。

1.2.2现实价值:第一,为特色教育实施的方法和途径提供借鉴;第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第三,深化素质教育,构建生态道德体系;第四,以环境育人,以学科育人,以实践育人,以社会育人。

1.2.3研究的必要性:一是从政策方面来说,早在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就明确指出:环境教育是学校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从教育层面来说,环境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注重关注自然与生命,从而使学生对自、社会和人生有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进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从社会方面来说,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局限学校师生,更重要的是社区群众的参与,通过引导群众参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等方式使环境教育走出学校,走向社区,改变农村传统的卫生和生活习惯。

2研究方法与思路

2.1研究方法:本项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对比分析法、典型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分析法和文献资料研究法。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环境教育研究的大量相关资料,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理清本论文研究的目标和重点,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已实施的特色教育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2基本思路:本项研究主要包括环境特色教育的理论基础、优势与特点、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素养等四部分的的研究。总体上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支撑点,以环境特色教育的优势作为切入点,围绕如何开展环境特色教育为出发点与终结点,通过环境教育这一载体构建主题式、模块式、渗透式学习框架。

3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本项研究目标主要是在农村边区如何有效的实施环境特色教育,对环境教育的基本方式和内容进行构建,进而探讨特色教育校本课程的体系特征,为进一步深化开展环境特色教育奠定基础,为校本课程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3.2主要内容:一是加大硬件建设,学校原址拓展重建,新建了“被动式太阳能暖室”教学楼,减少冬季用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污染,学校还先后建成干湿分离旱厕1所,水窖2眼,配备了太阳灶等。二是开展培训交流。聘请北京“自然之友”的专家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选派骨干教师先后赴北京、四川、湖南、武汉、兰州等地进行交流学习。三是探索教学模式。学校初步探索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环境特色教育模式,即:课堂教学及学科渗透。四是对校园垃圾的分类处理。学校积极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开挖了垃圾填埋坑,设立了有机垃圾处理箱、垃圾分类箱等,对橱余垃圾通过有机垃圾处理箱的发酵变为有机肥料。五是环境特色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学校利用地球日、环境日等节日,积极开展主题活动,加强环境教育渗透。六是创办学生生态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创建占地200多亩的学生生态教育实践基地,旨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学生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学生关爱人类、保护环境的环境道德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七是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4开展环境特色教育的意义

4.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师资是环境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大部分教师局限于本专业内容的框架,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环境特色教育的实施促使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环境的教学研究工作,从而促进教师向全面专业发展。

4.2有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环境特色教育以关心自然和生命、关注环境与社会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体现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思想和理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农村教育环境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体育教学

1、孟津县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笔者在中学体育学科从教多年,在不断沿承和发扬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在尝试如何结合农村中学的硬件环境、器械配备、场地条件、学生身心特征等要素实施创新教育。多年来,笔者也因为工作关系,走过周边乡镇的一些初中学校,对那里的情况也有自己的判断。总的来说,农村初中学校,由于自身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的制约,大多都没有高质量的运动场地,多数学校的操场以土地居多,最多再有几个篮球场,塑胶跑道或有草皮的足球场这样的场地条件,在我们县还是凤毛麟角。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课程难以开设,或者开设之后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没有足够的场地去进行实践,也就没有了学习某个项目的兴趣。

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县陆续招募了不少体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到了初中体育教师的队伍中,这对农村初中的体育教学无疑是一种利好。专业的技术动作,最新的运动理念,令当时的体育课程焕然一新,不少学生都因此对体育课程充满了兴趣和期待。但是,总的来说,专业教师配备至今还没有完全到位,一部分小型初中,由于没有专业教师,仍是一个篮球一个土操场的放羊式教学,极大伤害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制约了体育苗子的选拔和培养。

从认知层面来说,不少学生家长愿意让孩子进行适当锻炼,但不愿意让孩子从事专业体育训练。这也跟我国的大环境有关,如果学生从事专业体育训练而耽误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但是以后又没有达到可以登上竞技体育舞台的高度,就不容易在社会就业。再者,不少家长还是被传统认识中体育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说法所禁锢,不到万不得已,主观上并不支持孩子去从事体育路线。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却恰恰相反,他们好动不好静,渴望通过体育比赛来展示自己,释放自己,而且随着近年来广播电视的普及和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等世界级竞技舞台上取得的突出成就。姚明、刘翔等优秀高水平运动员成了很多孩子心中的偶像,他们也期盼着有一天能够像这些人一样为国争光,奔驰在更高的体育舞台上。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农村这些学生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在运动场上明显更加有热情,更有积极性参与到体育课堂里。

2、农村中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方向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道路上,体育课程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和趣味性,明显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也更有利于开展创新教育。但是,作为体育教师,更要审时度势,在深刻领会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精神的前提下,结合本学校的硬件环境等实际因素,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没有形成,而且自律能力又比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严格按照一些项目和运动技巧的框架和规则去遵循,同时在处于比赛环境的时候,要具有高度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体育道德水平。此外,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要充分达到锻炼效果,教授给学生们能学以致用的运动技能,更要避免出现运动损伤,可以以体育游戏为主,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的教授为辅。让他们能够将体育游戏作为校园生活中课余时间的锻炼形式,将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初步掌握并应用,对篮球、足球、排球等常见球类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可以欣赏电视转播的高水平赛事即可。

在教学创新上,笔者认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摆正课程的位置和地位,排除体育只是学校教育中一门“副科”的思想。在理论教学和每堂课开始前,也要设计好精彩的导语,将体育课程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国争光的思想意识。同时,要加强体育史教学,尤其是我国在某些运动项目上的长足进步和突出成就。向学生阐释清楚运动员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发展历程,让学生更有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体育教师要致力打造出新课标倡导的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平台。在技术课程讲解时,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主人翁的感觉,在教师做完演示动作后,要让学生都能有参与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完成体育课程的教授任务。

3、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要求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对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水平,更要有引人入胜的教学艺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让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教师充满热爱。

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界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进步速度也非常快,体育教师在原来大学学习阶段习得的知识技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一些运动项目规则以及评判标准的不断修订,体育教师也要紧贴时代脉搏,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充实和开阔自己的眼界。例如,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体育教学,原本繁琐的技术动作,教师演示中,以前只能用慢动作来拆开逐层演示,但是实际效果也未必理想,但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或ppt来拆分演示,模拟人物的每个技术动作清晰可见,甚至还伴有动作发生的背景音乐,这样就使学生兴趣盎然,对技术动作的学习更加事半功倍。再如,体育教师可以多参与一些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活动,争取多到城市学校和发达地区与其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一些公开课,去粗取精,抽取自身在今后教学中有用的东西。除此之外,就近选择一些本辖区的教师,多去听取他们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精髓,并邀请他们来听自己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从而实现优势互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效果。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环境篇5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在2013年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如今解决这些留守儿童所表现出来的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是祖国的花朵,需要用心用爱去呵护。然而由于社会原因,经济原因,家庭原因使得一些儿童与父母相分离,这些儿童无论在生活、心灵还是在学习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总体呈现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在性格上相对比较孤僻。孩子对父母有很强的依恋性,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远离他们,父母和子女间仅仅靠冰冷的手机电话进行沟通,有些孩子甚至不愿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当孩子思念父母、与他人关系上出现的摩擦、受到批评和委屈等情况下,在这些心理出现波动时,他们急需与父母沟通诉说,寻求父母的安慰和帮助。但由于距离他们却无法进行倾诉,这样长期的失落无助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寂寞,性格就会变得比较孤僻。当对比出与其他家庭和乐融融的气氛不同时,留守儿童更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也造成亲情观念淡泊冷漠。

2、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比较缺乏自主性,其自控能力较差。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老一辈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他们在课业上很想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上的教育和指导。可是由于知识的不足,老人们往往对此无能为力,父母更是鞭长莫及,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就缺乏监督和指导。当在家庭作业中遇到难题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身边能有会的人加以指导,当身边没有这样的人时,他们就会在情绪上比较失落,这样的挫败感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放弃心理或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的自主性。这也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当人生路上遇到挫折困难时,也会容易放弃,产生逃避的心态,缺乏面对困难的信心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3、农村留守儿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道德和品德存在偏差。父母被迫将孩子留守在家,这种牵挂,难以割舍又愧疚的心理在无从表达的情况下,他们会通过给孩子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去弥补。而且由于隔代祖辈们的溺爱,在物质和金钱上对留守儿童的约束也较低。虽然这些在短期内对增进骨肉亲情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以后,容易使孩子产生“拜金主义”。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们有些也体会不到父母的辛劳,认为父母能挣钱自己“读书无用,不如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却缺少父母的耳濡目染和循循善诱,缺少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想上也比较功利。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作用

1、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上的思想政治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道德他律时期(5――8岁)。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比较相信权威和规则,如果加强对这一时期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很容易使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第二,道德自律期(8――12岁)。这一时期他们已经能明辨是非。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特定的道德认识指导的,人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后天去培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儿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与成人相比在心理上还不成熟,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学习的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等,他们往往会出现在情绪上的失控和心理上的失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去调节,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去发泄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和不满心理。能教育他们保持健全的人格,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养成乐观的心态。

3、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法具有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也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和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作用,其中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可以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行为,鼓励他们从事法律容许的行为,也防止他们做出违法的行为。懂法也能让他们在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侵犯时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有些盲目认为自己是未成年人,不承担责任,但却不知道其行为可能已经触犯法律。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能防微杜渐,使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活动而言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接触的能够影响他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其思想品德的形成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传媒环境等。

(一)家庭环境的优化

农村留守儿童处在一个独特的家庭环境之中,他们有的和自己的祖父母们生活在一起,有的寄宿在亲戚家。父母不在身边,家中的祖父母们由于年龄关系精力十分有限,同样亲戚们由于中国传统血缘关系影响对其管理约束也与父母存在不同。虽然随着电子通讯的发展使得父母和孩子即使相离千里也能经常交流沟通,但由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并不成熟与父母间的沟通紧紧停留在简单的问候上,没有进行深入的交流。在农村儿童家庭环境的优化上就必需注重父母和孩子、父母和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以及孩子的老师间的沟通上,父母虽然在距离上远离了孩子但也应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环境的优化

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强化社会公共服务环境,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国家和社会公益组织可以通过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来优化留守儿童的受社会环境。农村村民委员会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特别的关注,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掌握其父母和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组织成员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关心儿童和监护人的生活情况及思想状况。还可以组建如“留守儿童家园”,定期组织村里的留守儿童一起参加一些活动,比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同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也能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学校环境的优化

在学校环境中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儿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优化学校环境,第一,要优化课堂环境。教师在教学中要爱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也要杜绝伤害学生、对学生负责、并且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其创造力动手能力、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懂得团结友爱。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在校园的广播、板报、墙画、大字报、张贴的标语上多下些功夫,要注意题材的选择,内容的丰富,并加以宣传教育同时也要做到及时更新。第四,教师要为人师表,以人格的力量感化学生。“教育者以真挚的情感,运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等态度从情感上影响人、感化人的方法。”

(四)传媒环境的优化

对传媒环境的优化,就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书籍、影视、广播还有网络环境等加以优化。由于广电总局对我们国家境内的所有广播电视媒体进行了有效的监管,使得影视环境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主旋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通过电视丰富了对社会和知识的认知,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能对儿童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必须提高影视作品的创作水平,在对影视作品的题材选择、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应该积极健康。对儿童图书的要求也是如此。目前市场上儿童图书种类繁多,但质量却参差不齐。一些儿童读物过度追求包装,价格较高;在编写上出现很大的问题,内容和表达不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缺乏优秀的作品,很难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些农村地区也实现了网络的覆盖,农村儿童网瘾也越来越严重。儿童上网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才是解决儿童网瘾问题的关键,优化网络环境形成绿色网络文化十分重要,未来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建立“青少年专网”,通过对儿童上网认证,进入青少年网络中心。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楚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3]郑永廷等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许远理、孙天义等著.公共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楚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罗森塔尔效应[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作者简介:

姓名:王维勤

出生年月:1992年1月

籍贯: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

农村教育环境篇6

关键词:农村;自然环境;学生;科学教育;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1-0034-01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由此可见,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学生园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它的形、声、色往往能使人驻足,流连忘返。那作为农村学生园,怎样发掘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科学经验呢?

一、以景怡人,因地制宜,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固有的天性。他们遇事总爱刨根问底,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都有爸爸妈妈,老师有吗?我们的影子怎么会变长变短?小鸟叽叽喳喳是说什么呢?等等。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他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只是模糊不清的。可见,好奇心是学科学的基础。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就利用午餐后、游戏、散步时带领学生来到田野里,让学生看自己眼睛里的大自然是怎样的,用手摸摸身边的植物,和一些小动物玩一玩。广袤田野,蕴藏着无限生机,金黄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刚钻出土的小草。春风吹来,熟悉亲切的泥土气息,蝴蝶飞舞,燕子衔泥。孩子们个个欢欣雀跃,被眼前的一切所吸引,充满了好奇,各种各样的问题七嘴八舌地问个没完,“老师,麦苗吃什么长高?蝴蝶飞来飞去干嘛呢?冬天为什么嘴里会呼出白气而夏天没有?”孩子们的问题有趣而充满了奥妙,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正确引导,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觉得科学充满了趣味。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慢慢养成爱观察周围的世界,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对学科学自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从自然环境中找课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浅显易懂的课题内容。春天,带孩子到户外观察小草的生长,每周给小草量身高;看各种树叶是怎么一点点从枝上长出来的;把小蝌蚪养在鱼缸里,看着它们玩耍和成长;看燕子怎样衔泥做窝;看苹果树从长叶开花到长出小苹果。夏天,到村里的果园里看果实的长大和需要的各种管理,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从园里的种植园内摘来西瓜、黄瓜、西红柿等,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到田间看农民伯伯收小麦,看脱粒机怎么脱粒,感知颗粒归仓的意义。秋天到田野认识棉花、玉米、大豆、谷物等,采摘果实做标本;在树林里用双臂合抱的方法比较树的粗细,观察什么落叶,什么不落叶。冬天呢,则和孩子一起到户外感受冬天的天气变化,锻炼孩子的意志;下雪了和孩子一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感受雪后空气的清新,进而进行环保教育等等。农村自然环境中蕴藏着无数的课题与秘密,等待我们和孩子一起去用心发掘。

三、直接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

为了使每个孩子能自然主动地进入教师所希望的状态之中,我总会设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或情境,生动浅显的语言与动作激发他们,带他们入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与思考。在这其中,利用自然物进行教学活动,效果很好。自然物以其形象具体的特点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保持一定的时间,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例如,在小班“蚂蚁的触角”这一活动中,我把学生带出活动室,问“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小蚂蚁?”孩子们兴致很高,在院子里有土的地方找到蚂蚁。我在地上放下面包渣,让大家仔细观察蚂蚁是怎样招呼小伙伴,大家一起把食物搬进洞的,学生个个睁大了眼睛,仔细观察,最后引出蚂蚁的触角的作用:没有触角,蚂蚁就找不到家,找不到吃的,也不能和小伙伴交流信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不热闹,在玩中就学习了知识,完成了教育目标。在“认识桂花”这一活动中,恰巧我们校园旁边有一棵桂花树,我把孩子带出活动室,从能闻到桂花香味的地方开始,让孩子根据香味的浓淡,自己找一找香味是从哪发出来的。大家最后都聚集在了那棵桂花树下,然后我们在树下观察桂花长哪儿、什么颜色、花瓣有什么特点、桂花的香味像什么的气味等等,我们围着树,以交谈的方式,轻松完成了活动目标,并且效果良好。

四、随时发现科学素材,及时指导

科学无处不在。特别是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比如,在家观察思考爸爸妈妈收完小麦、玉米为什么要晾晒?为什么采摘来葡萄、苹果就要冷藏?我们平时吃的什么作物的果实挂在枝头?什么作物的果实长在地下?在园里、室外活动时让学生观察天气的变化,知道什么是晴、阴、多云,预测风力的大小,并与天气预报相比较,感觉天气的变化和气温的变化特点,知道春夏秋冬的交替是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科学的神秘;散步时一边走一边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说说自己都听到哪些声音,初步了解什么是悦耳的声音,什么是噪声;甚至有个别淘气的孩子在田野被某种茅草的细齿划破手指,也可以给他们讲一个传统的小故事“从前有个叫鲁班的人……”。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环境篇7

当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比任何时候,任何区域的教学都更呼唤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则是改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唯一出路。不可否认,在农村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确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且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甚至还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力,但是我们没有退路可走,不改革不创新就永远不会有进步,摸着石头过河、不怕失败、不怕跌倒,总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来。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既不忘应试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没有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就不能取得成功,因而可以说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有关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笔者认为树立“大语文观”也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观念也罢,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但它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与农村中学的现状不相适应。一、在农村中学没有推行大语文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二、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源素质决定了在课堂上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去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

换个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围绕语文教学的最大难题并不是语文观的问题而是“学”与“考”的关系问题。正是因为未能妥善地处理好“教什么”与“考什么”的关系,结果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和语文考试的盲目,以致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对语文课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甚至出现了高分低能和“学得好”却“考不好”的奇怪现象。这也直接导致了在我们孟津这类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程备受各方人士的冷眼和歧视。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

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也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呈现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还可以运用各种技巧,如对比、叠合、拖移、夸张,以及将事物变大为小,变小为大,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等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在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一总过程,大都缺乏学习兴趣,师生间也缺乏更多的互动与交流。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在讲授同样的内容时,所花的时间比原来少很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点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和理解重要词语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学生难以突破的一关,利用多媒体教学则能直观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攻破学习难关。

4.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配置时间,加大教学容量。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众所周知,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实际上更多的还是围绕中招和高考来学习,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三、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

作为农村中学,学习的主阵地就在课堂。课堂教学要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1.降低学习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改革,推行成功教育。

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使学生获得信心,避免出现不少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连连感叹“语文课什么也没能学到”的尴尬局面。教学中要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成功,看到语文学习的未来。如此下来,学生又怎能不爱学,好学和会学语文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聚沙成塔,积少成多,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农村教育环境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8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逐步走进农村校园,走进了学生课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已成为个农村中学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1.社会公德方面。在农村初中,可以看到有些学生不尊敬老师,乱拿别人的东西,随意在墙上、门上、课桌上、黑板上乱写乱画,就餐时随意插队,攀折树木,上自习或开会时喧哗,随手乱丢垃圾等现象。

2.言行举止方面。在农村初中,有些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控制力较差,很容易冲动,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别人的处境和感受,表现为骂人、打人、欺负弱小,很难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有极强的抱负心里,甚至还顶撞老师。

3.自理能力方面。在农村初中,有些学生自理能力很差,课桌上的书籍、文具杂乱无章,宿舍里床铺脏乱,几乎不会做家务,遇到困难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缺乏意志力。

4.网络自律方面。农村的初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原因很难在家上网,于是有些学生就选择去网吧,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诱惑,会浏览、传播不健康信息,沉迷聊天、游戏,因去网吧耽误功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信息技术下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

1.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农村初中相比较城镇初中,教学设备、信息资源都相对滞后。有些教师不注重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平时对现代教育技术不积极去学习,甚至出现“网络盲”。有些教师虽掌握了一些网络信息技术,但观念陈旧,无法形成新的教学理念,从而致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和多媒体资源能够使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网络的不良信息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但不能因为有负面影响就一棒子打死,要学会因势利导,让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网络氛围。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中,要引导学生汲取健康的信息,使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服务,作为学生引导者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上必须要高过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你,才不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只有教师掌握较高的网络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在校园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效过滤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培养网络道德,从而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2.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网络游戏的诱惑力最大,一旦学校在校园网络中强制去除所有游戏,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去网吧玩游戏,严重影响教学秩序,因此,可以适当保留一些小型的益智游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师要学会在网络益智游戏中引导学生去学习,从而使学生更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有效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并督促学生不断充实自己的网页,在网页中记录自己的优缺点、心得体会、所见所闻,介绍自己的好朋友,推荐精美文章等内容,鼓励学生互相访问,这样在学习知识中也加强了学生间的深厚友谊,也让学生之间有进一步的了解,能够互相倾听彼此的心声,这个举动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也要建立自己的网页,把对每个学生的鼓励、建议不断更换,使学生从老师的文字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学校充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在校上网的机会,学校的电脑可以在饭后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自己掏钱去网吧上网而影响学习,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适量监控和引导下自由上网。校园网络有利于确定主流的价值观,利用学校正确的舆论导向去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使学生的行为习惯避免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保证学生可以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自由学习。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可以要学生推荐一本好书,并且要用一段话向其他学生推荐这本书,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去网上查找资料,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可以让学生搜集当地的历史人物,了解其主要事迹,并为这些当地的历史人物写几句颁奖词,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认真阅读接受历史人物的文字,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上网,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还可以杜绝学生去网吧上网。

4.需要做好家庭网络的教育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出外打工的父母处于对孩子的亏欠心理,应孩子的要求购置了电脑,因为多数家长对网络的了解很少,致使家庭网络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习的形式向家长培训电脑知识,让家长熟悉信息技术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家长的网络安全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作用,认真做到家庭网络的教育工作。家长也可以针对网络知识和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了解网络信息的好与坏,网络资源中人的善与恶,网络事件的是与非。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和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动向,共同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家庭网络成为校园网络的延伸。

5.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健康上网。在不少的农村初中,对于学生去网吧上网或不健康上网,学校会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惩罚,甚至开除。惩罚固然能够给那些学生以警醒,但榜样力量的激励作用效果效果会更好。学校可以选举校园网络健康之星、绿色小网虫等,并把这些学生的照片贴在校园网络上,通过树立绿色上网的学生榜样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健康上网。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是漫长的教育过程,只有不断应试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理念,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才能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谭翰举,曹白雪.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J].才智2011,(2)

农村教育环境篇9

既然对教育环境进行创设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好地发展,那么他们自然就是环境的主体,这样一来的话就应该使教学的环境和他们生活中经验紧密相连,如果可以能的话可以选择让幼儿自己进行选择及其操作,从而让其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创设“娃娃家”的过程中,在其中都需要放置一些什么操作材料的问题上与孩子们进行商量,这时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想法了,可以有娃娃、床、电视、桌子、椅子、厨房等等,而床上还可以有衣服、被子,厨房还可以有冰箱、餐具等等,这其中的东西都可以让孩子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行进行制定,然后孩子们将材料从家里带到学校来,因为材料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所以孩子们会很轻松愉快地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二、创设温馨的环境

对于刚刚进入到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既温暖又愉快的一个环境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刚刚离开家进入幼儿园,很多的孩子都是在开始的时候又哭又闹,不能安静听话的进行学习和生活,而我们知道“家”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话题了,那么教师就可以在创设教学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创设一个亲情区,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将家人的照片贴上去,而且还可以附带自己相对家人说的话,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觉到家人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创设生活的场景

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他们认知的水平有限,但是却比较喜爱对熟悉的事物进行模仿。因此,我们可以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出发点,创设一些他们熟知的、更生活化的教育环境。我们我们可以经常和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和掌握幼儿在家中时的表现和喜好,然后将其在创设的教育环境中体现出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中进一步地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从而在教学中也可以不断地积累生活的经验。通过轻松愉快地生活化的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到生活的技能,不断地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我们还可以选择开展一些活动,例如“玩具总动员”,可以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拿到幼儿园中来与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还可以让孩子们对玩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让孩子们在玩中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分享。

四、创设会说话的环境

在幼儿园中每天的活动也就是教学进行的课程,我们应该注重孩子们每一天日常的生活环节,从而让孩子们与环境能够进行对话。例如,巧妙地运用小脚印,小班的孩子们一般都比较缺少规则意识,所以在孩子们喝水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混乱拥挤的现象。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取水前的地面上粘贴一串小脚印,然后告诉孩子们在取水的时候要按照地上的小脚印依次站好,一个一个的向上领水喝。这样一来在小脚印的作用下孩子们就可以逐渐地有规则意识。环境创设的实质就是应该以幼儿为本,将幼儿所呈现出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一些生活学习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将其与教育环境创设相融合,努力地将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小班的孩子们可以在像家一般温暖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五、小结

农村教育环境篇10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

幼儿园环境创设系指宽泛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创设,包括园所、班级、户外、走廊或楼梯、区角的建设与装饰,以及相关材料的投放。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文中所提出的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均基于对C市20所农村幼儿园的考察及其教师提供的访谈信息。

一、《指南》相关要求落实不到位

(一)问题的表征

据调研,农村幼儿园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关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精神贯彻不彻底,落实不全面。首先,《指南》中对于环境创设的直接要求没有被完全执行。例如,在健康领域提出的关于幼儿园基础设施的教育建议“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床不宜过软”。对此,绝大部分农村标准化幼儿园能够执行,虽然没有完全达到标准但也有相关的意识并在为之努力,但是仍有部分幼儿园存在使用小学的桌椅或者成人化桌椅的情况,这违背了幼儿发展的生理标准。其次,《指南》中在不同领域提出的一些间接性环境创设指导意见更是常常被忽略。例如,社会领域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但是在农村幼儿园,大部分班级教室布局依然是秧田式,幼儿被老师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其规规矩矩地安排在一定的座位上,而不是采用更为民主和平等的“马蹄式”“圆桌式”布局,以保证每一个幼儿都得到平等的对待,拥有平等的机会,享受平等的教育。

(二)归因与建议

出现第一类问题的原因非常简单,是农村幼儿园还没有真正理解、落实《指南》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纲领性政策性文件的重要意义。而出现第二类问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农村幼儿教师对《指南》文本行文逻辑的认识不够。作为国家指导性的政策文件,为了追求逻辑性和可读性,必然采用最容易被广大教师认可的“五大领域”作为一级标题。所以,在行文上,《指南》无法将环境创设加以单列,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的阅读与执行障碍。第二,该问题暴露出了对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环境创设的地位、性质以及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关系的认识的不足。蒙台梭利认为,对儿童的教育不是成人按照一定的教材自下而上传递的过程,而是通过成人提供一定的“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儿童主动发展的过程。环境就是一种教育,这充分肯定了环境的独立教育功能。但我们知道幼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整合”,其本质内涵之一就是各种教育途径的整合。也就是说,环境创设除有独立教育功能之外,还有更多其他的支持。当《指南》的意图是对整个幼教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议时,我们的着重点应当在于后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落实《指南》的语境中,农村幼儿园仅仅只关注到其直接的环境创设要求,这是对整个《指南》贯彻不力的一种体现。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首先要熟读《指南》文本,融会贯通地理解其中所倡导的关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理念;然后多层面、多角度去挖掘《指南》环境创设中直接或间接存在的教育因素,把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需求作为出发点,鼓励幼儿主动积极参与,让环境创设成为幼儿展示自我、体验生活的一个舞台;同时把环境创设活动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对幼儿进行创造美、欣赏美的教育;最后将这些教育因素有效整合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幼儿和环境相互作用。

二、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脱农”倾向

(一)问题的表征

现实中,不少农村教育不是“为农”的教育,反而出现了“脱农”现象。为了探讨农村学前教育是否也存在“脱农”而不是“为农”的问题,我们在农村幼儿园范畴做了三个小调查:第一,我们首先考察了农村幼儿园户外、班级、走廊(含楼梯)、区角布置,这些区域的陈设基本都是现代都市取向的或者国外的舶来品,其中能够与农村生活有关联的环境创设元素寥寥无几。第二,我们对农村幼儿园绘本图书、玩教具、区角材料进行了考察,发现10所幼儿园1000余本图书中,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书不超过1%;上百种的玩教具中,有涉农元素的玩教具不超过5%,而这仅有的5%的涉农玩教具的使用情况,更是远远低于幼儿园玩教具的平均使用水平,或者这部分玩教具本身就是以装饰为主。第三,更为严重的是,接受访谈的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新农村的了解程度低,对新农村教育价值的认可度更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元素在学前教育(包括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中的运用素养与技能更是让人担忧。基于以上三个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在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领域存在的教育目的的“脱农”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书籍、玩教具、环创物品丧失了“为农”的教育意义,以及幼儿教师对新农村建设知之甚少两个方面。

(二)归因与建议

农村教育“脱农”问题在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时代,早就蔚然成风。在亟须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它有一定的价值和存在理由。但是,它对于农村教育、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陈敬朴先生力主把农村教育定义为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那么,农村元素在幼教中可否有其教育价值呢?其实,从现在教师的自身经验就可以给出完美的答案。比如,在10个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讨论一个话题:小时候(3~6岁)是否有将红薯藤作为玩具,进行诸如制作耳环等游戏?其结果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有这种经历,而且印象深刻,即崇尚这种乡村自然生活。从这个小案例,可以印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这一基本原理,具体而言,它说明即使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农村原生态的元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也都可以成为他们热爱农村的理由。所以,我们倡导在农村幼儿园教师群体中,传播农村幼儿园理应姓农,理应关注农村、农民、农业的理念。教育应该适应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的需要,农村幼儿园教师更应积极开发传承传统的优秀的乡土教材,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农村元素既包括体现传统的农耕文化的教育素材,还应当在幼儿园领域体现新农村的经济形态、文化道德变迁、社会生活新变化等元素,这是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学前教育带来的文化瑰宝。否则,既浪费了可以利用的生活教育资源,也丧失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直接贡献的契机。

三、环境创设缺乏整体构思

(一)问题的表征

在我们的考察中,大多数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系统性不强、碎片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第一,从外观形式上,缺乏系统的装修风格,整体设计、色调搭配不协调,很难有整体的视觉美感。在部分幼儿园,我们看到其环境创设主题单一,但又风格混搭。幼儿园常用的主题基本以节日主题为主,风格却混合了民族风、田园风、欧美风、童话风等多种风格,从而导致幼儿园环境创设杂乱无章,极度不协调。第二,就内涵而言,环境创设所表达的理念与办园理念不搭,即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没有给基本教育理念做出有效的支撑。很多幼儿园将为幼儿创设优质环境作为办园理念之一,可实际上在很多细节和特殊的区域都没有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盥洗室,好的幼儿园环境创设会有墙面图标引导幼儿如何如厕、洗手和节约用水,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但在农村幼儿园却并没有这些巧妙温馨的环境创设,只是空有办园理念与口号。第三,从设计程序上,部分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以临时突击工程居多,工程分期零散,成本造价过高。在我们所考察的农村幼儿园里,部分幼儿园忽略园内问题区域的改造,但却十分重视幼儿园大门的建造,每一学年为了吸引更多幼儿入学便在假期赶工变换大门风格,其大门风格太过花哨或者呆板,与幼儿园内其他环境创设也不搭,更有甚者只为美观,改造得大门连出入都很不方便,得不偿失。第四,就功能而言,各个功能区或功能板块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各个活动区兼容性不强。幼儿园活动区的创设是幼儿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是幼儿园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区角创设时,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以及合理的规划,在热闹的表演区旁边设置图书角,导致图书角的幼儿经常受到表演区音乐的影响;在自然角旁边设置运动区域,导致自然角的动植物经常遭到运动器材的伤害。

(二)归因与建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首先是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原因。由于农村幼儿园经费相对匮乏,投资于环境创设领域的经费较少,因此在设计、施工各个环节都无法按照较高的标准来实施;也正是因为经费问题,最容易被减少的环节就是整体规划成本,只好零星进行。其次则是理念问题,即农村幼儿园在进行环境创设时缺乏系统论的指导,所以导致在进行环境创设时便缺乏系统与细节相结合的理念。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但同时又是整个学前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环境创设工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或者是在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范畴,都应该先有顶层设计,让教育与环境形成紧密联系;然后做出科学的步骤规划,诸如实行“主题+特色”的模式、合理设置活动区等;最后实施,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有条不紊地进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系统观、统筹计划不但可以增强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通过避免反复拆建、重复建设,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四、“以幼儿为本”背后忽视教师利益

(一)问题的表征

教育要以人为本,这应该是教育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第一,在不少标准化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办公条件相当落后,办公室的桌椅相对陈旧,椅子数量严重不及教师数量,只有很少的幼儿园有为教师专门建设的教师休息室。第二,在园所文化建设的环创要素中,最常见的是关于办园理念、教育理念的展示,其次是关注幼儿和家长的展板、标语、橱窗等,最不常见的是关于教师工作、教师发展的环境创设元素。特别突出的是,大部分幼儿园在制作校服、园所标识的时候,并没有将教师考虑在内。

(二)归因与建议

上述问题可以归结为:在教育领域“以人为本”通常机械、片面地被理解为一切以幼儿为本,忽略了教师元素,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办公环境、专业发展环境一直都被忽视。对此,我们认为亟须纠正一种现象。首先,从伦理学上来讲,教师常被人们歌颂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也常被隐喻为春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吐尽身体里所有的丝。这是一种盲目的职业道德拔高。在教师利益被忽视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教师能够做到爱生如子。其次,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师是隐性课程要素,特别是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衣着服饰、仪表气质,以及工作环境与秩序,本身都是幼儿模仿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第三,从组织文化学的角度看,幼儿园的物理环境不仅仅是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是对全园教职员工安心工作、快乐工作、发展自我的一种物理环境支持,还是增强教师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的重要条件。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以人文本,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办公条件、学习设备是最低要求;从服饰、标识打造教师职业形象,也是其基本要求;如有条件,希望能够在农村幼儿园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相应支持,比如图书室、电脑室的建设;从更高标准的角度,建议将农村幼儿园打造成为教师、幼儿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王冬雪.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73.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9).

[3]杨天霞.杜威与蒙台梭利教师观之比较[J].黑龙江教育学院报,2011(12):46-47.

[4]陈敬朴.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39.

[5]杨枫.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玩教具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2-103.

[6].“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在幼儿教师管理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4:2-5.

[7]陈尚伟.马克思哲学中的“以人为本”研究———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文本解读[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