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28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1

【关键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内涵教育

一、高校学生就业内涵教育的意义

就业问题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大学里,在学生进入毕业班之前,学校会针对毕业班学生开展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这门必修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常识,增强就业技巧。在“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上,老师主要是向学生们介绍简历的制作、面试礼仪以及面试技巧等等事宜,它可以起到应急培训的作用,它在就业下游环节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就业“本身并不单单只是几场大型招聘会,也不是你来我往的走秀,更不是一个人在随心所欲地过完了四年大学之后一霎那的机缘巧合,最后的“就业指导”课起到的往往也只是应试包装的作用而已。

所谓就业,乍一看,它似乎只是高校各种繁杂琐碎的学生工作中的一部分,然而实际上,“就业”对于每一个人、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是如此庄重而严肃的一件事情。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它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工作,就如同他没有了婚姻和家庭一样;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工作,就如同他失去了自己最亲密的伴侣一样。

故此,对于一名高校辅导员而言,我们要给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就业工作后期所实用的就业技巧,也不仅仅是为学生们提供多少就业招聘信息,真正更需要我们投入精力的,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到开始找工作,这个跨度不长也不短的两三年的阶段里,对他们进行“就业”这个问题真正内涵的渗透和引导。

二、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就业内涵教育的对策

一名高校大学生,特别是一位具有鲜明专业背景的高校大学生,要想在毕业找工作时能够脱颖而出,除了要在后期对自己进行有效的包装培训,前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训练起到的作用才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才是就业时唯一能出奇制胜的王牌,而这张王牌是要经过点滴交汇、日积月累、千锤百炼之后方能铸就出来的。针对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内涵教育的对策如下有三:

1.培养学生对本行业的热爱之情

如果一个学生在走过了四年的大学之路后,却始终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产生丝毫的眷恋和热爱之情,那么,无论他取得过多么优异的成绩,他获得过多少荣誉和奖项,他所渡过的大学都是畸形的。所谓勘查专业,它所培养的是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学科人员。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单单只是一门理论的探索,也不单单只是一门职业技能的培训,这门学科完美地将数学、物理、计算机语言、地质这些方面的知识综合地融入到了一起,它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他们要擅长于数学、物理、编程这类很挑战逻辑思维的科目,这是坐在实验室里搞科研的人所应具备的气质,而同时,他们又需要兼具奔赴到荒山野岭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这种融入大自然的情怀,这是一种朴素的气质。这一切的基础,其根本都只能来源于他们对这个专业的深沉的热爱,否则,他们是不可能获得这种迷人的双重气质的,一个没有专业气质的人,是没有资格从事于这个行业的。“我是一名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的学生,我热爱我所学习的专业,我要用我的一生来从事于这个行业”,对于每一位学习了四年勘查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必须保证他们中的大学数人是曾经在心里对自己这样说过的。

2.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本领

正如前面所讲,地球物理勘探,它是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要想在从事于这个行业时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有过于他人的、扎实的基本功。人生的自信源于他拥有值得骄傲的一份工作或一项事业,这份工作或这项事业的成功源于他自身拥有一技之长,源于他的真才实干被自己认可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别人的肯定。要想拥有这种本领,就要做到崇尚学习,不误入当今大学中某些混沌的俗流之中,不以不学无术为潇洒为率性,不把喜欢学习视为一件难为情的事儿。以色列这个国家,犹太这个民族,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群体,因为他们无论在任何时期无论身处任何困境,都能怀有一颗热忱的向学之心,无论他们从年幼开始亦或是到了年长之时,都从未放弃过追求知识的权利,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种高贵的品质。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对于从事于地球物理勘探这门学科的人员而言,更应该是如此。虽然当今社会以及学术界整体出现了一种颇为浮躁的态势,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一名大学生自甘堕落、自甘随波逐流的借口和理由。人生在世,是应该学会自觉追求高品质人生的,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在适应生存环境的同时,都应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并自始至终地追寻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地球物理勘探这门学科,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极其繁杂而且每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学会、学懂、学精这门学科并非易事,要有信心、有决心,要下苦功夫、要克服重重困难,其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崇尚学习,不要混于社会中某些懒散、华而不实的败坏的学风之中去。坚持自我,坚守自我,发掘自己脑细胞的最大潜力,打牢自己的专业基础,不要在走出大学之门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却猛然发现自己都觉得自己在本专业领域竟然像个一样。对于一个要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的人而言,不能掌握自己的专业本领,对自己的专业稀里糊涂一知半解,这简直可以被视为他自身的一个极其严重的缺陷。

3.引导学生做一个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人

地球物理勘探这个学科,以及这门学科所连带的行业,它涉及到的是能源战略,是社会发展。这样的特点,要求从事于这个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科学技术,还应该懂得生活,懂得用敏锐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看待社会。生活阅历很重要,在经历每一件事情时自身的体悟更重要,因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会受到财力物力以及生活条件的限制,这样就导致其所能经历的事情也要受到限制,但是无论多么平凡的生活、多么琐碎的日常事务、多么简单的相处对话,我们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人生的精华和生活的真谛,从中认清社会现象的客观事实,以及社会现状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说,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从事某一个行业,我们要想成功要想做好,都应该具备这种“体悟”的本事,不对身边的事物感到乏味无聊,不对生活感到麻木无趣,训练自己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多看,多看书多看报多看新闻事实;多听,多听别人的故事多听别人的见解多听别人的感受;多思考,多思考这大千世界中自己所能触及到的任何一种现象,思考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适度表达,将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的态度观点、自己的真情实感,用得当的方式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只有通过表达,人们才能互相沟通,才能让思想和现实相互(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交融。而这样的智慧和才能,在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中,将会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的辅导员,以上便是本人在工作中总结出的,针对具有特殊专业背景的高校大学生应进行的三点最基础最本质的就业内涵教育,教育他们要热爱自己的专业,教育他们要拥有扎实的专业本领,教育他们要做一个善于体悟生活真谛的人。这样,在他们将要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必将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赏识和器重,懂得了就业问题的真正内涵,通过大学阶段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必将为他们在就业时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4.

[2]唐瑛.生存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0,30.

[3]金成洙.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2

序号

类别

包含专业

考试科目

公共课(2门)

专业综合课(1门)

1

文史类

汉语言文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文学概论、写作

2

法学类

法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法理学、民法

3

管理类

工商管理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管理学

市场营销

公共事业管理

旅游管理

工程管理

会计学

电子商务

工程造价

物流工程

4

财经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基础会计

金融学

5

外语类

英语

①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精读、翻译技巧

朝鲜语

内容涵盖精读、翻译技巧

日语

内容涵盖基础日语、翻译技巧

6

艺术类

视觉传达设计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命题设计

环境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

7

教育类

英语(师范类)

①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教育学、心理学

学前教育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小学教育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美术学

音乐学

体育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

8

化工、生物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生物科学

生物工程

9

农林类

园艺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植物生理学、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动物医学

内容涵盖动物生理学

10

医护类

口腔医学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生理学

临床医学

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

中医学

内容涵盖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推拿学

中药学

药学

内容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

11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高等数学

内容涵盖操作系统原理、C语言

12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电子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3

机械工程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工程力学

交通运输

14

建筑类

土木工程

①外语或大学语文

②计算机

内容涵盖高等数学、结构力学

【说明:】

1.考试科目共3门,其中公共课2门,专业综合课1门。

2.公共课包括外语或大学语文(公共外语课为俄语或日语的分别考俄语或日语,公共外语课为其他小语种和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大学语文,其他考英语)、计算机(报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高等数学),每门满分100分,每门考试时间120分钟。

3.专业综合课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3

关键词: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内涵式发展以促进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为重要途径。制定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标准,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并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是技工院校当前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抓住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这一根本点,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之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

一、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及特色

1.内涵式发展的含义

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以技工院校硬件办学条件改进提高为基础,向教育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等软实力方面实现发展转变。积极挖掘现有的办学资源和潜在发展能力,在保证办学规模稳定和教育教学布局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打造办学品牌,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撑。使学院的教育教学资源得到更优配置,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改革,办学质量和效益得以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内涵式发展的特色

(1)独特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办学特色凸显的发展,必须体现发展的独特性。抓住特色办学,抓住特色打赢生源竞争规模战役,通过办学理念、管理机制、培养环境、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创新来加强内涵式发展核心内质,核心竞争力才会更持久、更强大。

(2)争先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基于质量竞争意识之上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高低是衡量一所技工院校品牌影响力和软实力的关键标志。对一所技工院校进行评估和科学考量,一项重要指标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如果忽视了办学质量的竞争与发展,就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

(3)协调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要与地方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人才需求目标相一致,强调协调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调整新思路,提高新要求,推出新举措,及时规范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对接经济转型方面科技创新等因素,找寻内涵式发展路子,使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好务。

(4)渐进性。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科学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渐进性。是将办学质量作为发展核心,从宏观大局出发,从质量提升入手,积极挖掘自身办学优势,不断丰富完善办学思路,充分持续发力,营造有利于内涵式发展的技工院校办学环境。

二、技工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内容

1.保持发展规模

技工院校办学发展规模要适度,不能过度寻求规模效应。考察一所技工院校是否实现内涵式发展,不能只看规模大小,实现办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是其关键,并且还要看其办学规模与基础设施、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场所等是否相匹配。不能不顾已有办学基础和条件,进行盲目扩张,更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要保持办学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造成办学资源的闲置浪费。注重用好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比较优势,办学规模稳定,办学质量持续提升,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

2.突出专业优势

技工院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能通过专业设置来集中体现,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和潜力所在。看一所技工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首先要看专业优势是否突出,有无特色专业。技工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现有办学条件,发挥潜在办学优势,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步伐,在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上重拳出击,使专业建设走在同类、同等规模院校前列,其内涵发展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其他院校。

3.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式发展的主体和具体推动者是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如果一所技工院校名师多,学科带头人多,有质量过硬的教学团队,那么这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必定出色,教科研成果会很丰硕,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也大,吸引学生的效力就强,其内涵式发展也一定是走在前列。技工院校所拥有的职业道德优秀、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水平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名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不但是技工院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质量的依靠力量,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出标志。

4.完善科学管理体系

技工院校加快内涵式发展靠的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管理。如果一所技工院校教育教w管理混乱甚至粗放办学,其内涵式发展就难以实现,也根本谈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一定以科学的管理作保证。技工院校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在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全面推进并创新,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精细并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技工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承载院校灵魂和精髓的物质环境文化,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以物质文化设施建设以及文化活动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依托,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推进文化管理,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具体体现。内涵式发展文化建设的目标,在于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技能人才的强力支撑。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4

一、加强日常养护。

确保道路安全畅通,为加强干线公路日常养护。年初,局及时召开各养护单位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养护工作,

一是制订小修工程考核办法。完善考核监督体制,加强考核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先后对国道线、线,省道线、线、线路肩进行整修上土,对桥梁、涵洞、排水沟进行清理疏通,修复绿化池、排水沟、平交道口、路宅分家、桥护栏,补植、移植各类树株,完成小修工程投资39.6万元;

二是加强路面保洁力度。特别是旧邹线北段个别弯道、石子厂路口,安排专人严把死守,随脏随扫;

三是及时维修、扶正、加固各类公路附属设施。逐条进行分析研究,狠抓整改落实,路容路貌大有改观,养护质量明显提高。

(二)强化绿化护管。

市局没有绿化计划情况下,今年。局强抓春季绿化黄金季节,先后对省道线彭集以西国槐段、县界段、省道线大羊以西段进行绿化改造,移植、补植、新植金丝柳、大法桐、百日红、高杆女贞、小法桐、国槐、千头椿、火举树、木槿等树株3577棵,其次对国道线樱花、省道线百日红段进行浇水,对省道线南段、线南段、线大井段路树进行高标准修剪,修剪金丝柳3295多株。为确保绿化质量,提高绿化成活率、保存率,

一是及时对所有新绿化树株进行浇水;

二是加强看管。

三是及时扶正。及时组织人员对新植树株进行扶正、培土、封坑。目前各项绿化工作进展有序,绿化效果明显。

(三)重视桥涵护管。

为确保干线公路桥涵安全运营。

一是加强桥涵巡查。及时掌握桥涵动态,坚持桥梁“四个一”管理制度,明确具体责任人,加强桥涵考核管理力度;

二是积极主动做好涵洞调查工作。登记涵洞台账;

三是备齐桥涵日常检测设备。局在原有桥涵检测设备的基础上,新购置充气橡皮艇一套、活动式人字梯一架、强光灯一个,为各项桥涵数据检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积极做好桥涵清理、疏通工作。桥涵需加长的大好时机,及时组织人员对沿线加长桥涵进行彻底清淤、疏通,截止目前,共清理疏通桥涵35座,为桥涵安全畅通奠定了基础。

(四)主动出击。

局按照省市县公路综合整治年活动安排部署,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

一是成立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机构。摸清摸透需要采伐移植的树株、拆迁的房屋,做好准备工作;

二是根据泰安市公路综合整治年活动实施方案。及时制订东平县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方案,并上报县政府,争取县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是积极与沿线乡镇主动协调。寻找路域环境整治工作与乡镇建设的结合点,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整治工作机制,全面推动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四是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整治活动开展。今年实施的国道拓宽改造、国道流泽西桥改建、国道东平段路面翻修工程中。统筹安排,积极协调,实现了路域环境整治与重点工程建设的有机结合。

随着国道线南段拓宽工程的启动,目前。路域环境已得到明显改观,另外,经我局主动协调,乡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全面启动,势头强劲。

(五)强化管理。

根据市局新内业标准,局高度重视养护内业管理工作。指定专职内业人员,市局参加内业培训,由于迎国检内业整理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局为养护处新配置微机一台,购置档案厨3个,同时为确保各类养护数据材料的及时快捷传递,局主动为各公路站、养护中心开通宽带业务,有效提高了办公效率。目前,各养护单位内业人员正按照新内业标准,结合迎国检工作安排,加班加点,对2006年至年的全部养护内业材料进行梳理,为迎接全国养护大检查做好充分准备。

(六)积极主动。

养护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我县重点工程建设号召,自国道线拓宽工程开工以来。按照局工作安排部署,及时组织人员移植各类树株8000余棵,搬运存放路肩板、预制块、路宅分家盖板8600余块,拆除存放各类标志标牌50余块,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3万余元。

(七)重视路况调查。

全体养护人员加班加点,为迎国检、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国道线大修改造各项工作提供第一手准确数据。多次步行在各条干线公路上,先后上报各类路况调查报表20份、照片628张、影像资料1份,为以上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全年养护计划的制订奠定了坚实基础。

将以这次检查为契机,下一步的养护工作中。按照市局要求,进一步加大养护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思路,确保圆满完成今年各项养护工作任务。

(一)加强日常保洁及小修工程管理。奖罚分明,全面提高养护质量;

(二)积极主动。做好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配合国道线、线重点工程建设。

(四)按照市局养护工作安排。确保工程质量;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

[作者简介]郭洪强(1969-),男,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工及高职教育。(山东淄博255314)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22-02

就实践而言,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进行规模扩张、校际合并、校园建设等。这种发展是必要的,也是一种重要方式,但如果仅限于这种外在的发展,而没有自觉的、丰厚的内涵发展作为支撑,就有可能使发展流于形式。单纯的外延发展只是一种物理变化,更注重外观层面的变化;内涵发展才是质的发展与变化,会对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高校扩招、生源减少的形势下,一场大面积的高校“洗牌”已经暗流涌动。对于高校而言,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无疑成为必然选择。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早在2007年就曾说过,未来大学末位淘汰的将是那些不能赋予学生恰当能力的学校。有深厚内涵的学校将可能生存下去,内涵不足的学校可能被重组或消失。就理论而言,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是一个多方位的、复杂的连动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提升、全方位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上下齐心、不断协调,提炼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实践、滚动发展,才能打造出高职院校自身的品牌特色。高职院校如何才能促进自身的内涵发展与完善,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探讨。

一、办学理念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

加强内涵发展是一个学校持续、稳定、长久发展的基础。一所学校的内涵,是由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想实现内涵发展,就不能仅仅把办学理念挂在口头上,而应该把它作为行动的目标、努力的方向,贯穿于师生的自觉行动中,达成共识,共同实践。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一道,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深入挖掘办学理念的内涵,并且将办学理念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宣传、倡导学校精神,使之人人皆知、人人皆晓,以此激励师生努力进取并积淀为学校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

二、发展规划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方向和载体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促进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更是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科学的发展规划必将会引领学校走上快速正确的发展之路,从而达到丰富学校内涵、拓展学校内涵的目标。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学校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犹如茫茫大海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没有了航向,也就没有精神、没有生气。学校发展规划之所以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主要在于发展规划的制定是经过学校领导层、教师、学生共同商讨的,体现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从而作出科学、准确的定位,制定出稳健可行而又适当超前的科学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内涵发展的主要载体,因为发展规划一旦形成,就贯穿于学校内涵发展的始终。发展规划在突出学校重点工作的同时涵盖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它是教师和学生将学校内涵发展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形式,也是自觉形成学校精神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要营造内涵发展的整体氛围,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学校发展规划向师生具体行动的转化,从而促进自身内涵发展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三、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学校管理和工作氛围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中心任务

构建民主、宽松、和谐、向上的管理和工作氛围,使广大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多地感受到动力而不是压力,是希望而不是失望,是温暖而不是冷眼,使每一名师生都被学校精神所感动、所激励,这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中心任务。

领导班子要牢固树立服务即管理的思想。现代教育更要求管理者遵循业务管理、激励管理、民主管理的原则,牢固树立服务即管理的思想。对于高职院校的行政人员来讲,要服务好全体教师,服务好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全体行政管理人员要服务好全体教师,全体教师要服务好全体学生,全体学生要服务好所在的班级集体,形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链,凝结成为一种宽松、友善、互助的人文氛围。

树立团队意识,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高职院校要发展,就必须调动和凝聚所有教师的力量,让大家抱成一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尊重,共同提高,在共同进步的基础上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工作意识,构建宽松和谐、利于合作的人际关系。

四、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

着力打造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育人环境,让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门隐性课程,可以提高校园文明,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提高广大师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凝心聚力,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是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的灵魂所在。表现为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及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表现为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及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它是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践行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品质,并以日常工作和学习活动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学校精神一旦形成,整个学校就会呈现出上下一心、浑然一体、高效运转的良好发展势头。

(二)依法治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规章制度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公平、严谨有序、和谐高效的管理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文化建设。要善于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领导要带头按制度办事,保证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一项制度的形成与实施,要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的通过,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宣传的过程。当一项制度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通过后,就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制度的遵守率、执行率就会很高。

(三)以人为本,实现环境育人

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环境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高品位、人文化,力求传统优秀文化与当今时代气息相结合,特色与个性相依存,德育与美育相交融,从而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环境文化生命性的要求。笔者所在的淄博职业学院,就重点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建设:一方面,竭力建设干净、整洁、规范、优美的校园。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会让人有一种美的享受,折射出学校严谨的管理、优秀的文化和深刻的内涵,这是环境文化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每面墙壁会说话,让每个角落会育人,让关爱、鼓舞、融洽、文明在整个校园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

五、让教育科研工作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动力系统

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学校教书育人能力的高低,是一所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打造学习型校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在思想上,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只有学习,教师才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业务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吸引学生。

在行动上,师生共同打造书香校园。在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同时,教师还要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引导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校园。

(二)夯实教研基础,坚持开展日常教研

学校领导要亲自参与主持教研活动。学校领导首先应该是优秀的教师,既然是教师,只有参与并指导学科教研活动,才会与时俱进,了解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明晰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教育之本在教师、教师发展靠教研的思想,在教研工作开展过程中,带头积极参与,亲自主持课题研究,深入教学第一线,为全校教师带好头、领好路,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学校领导要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模范引领作用。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一定要培养好、使用好现有骨干教师。要鼓励骨干教师带头上好公开课,带头开展业务讲座,将其教学经验归纳总结后,与全体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真正发挥其应有的骨干价值。

学校领导要全力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工作,开阔视野,提升水平。一方面,邀请名师、专家到学校讲学;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兄弟院校、高职培训基地甚至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系统学习,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与名师接触,感受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寻找成长灵感。

坚持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切实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要精心组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组织、有落实,针对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扫除障碍,营造良好的日常教研氛围。

(三)注重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形势下,学校要想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科研意识强、业务娴熟的研究型、学者型教师队伍,而学校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理论素质必不可少的经常性工作,也是更新教师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捷径,更是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重要渠道。课题研究在学习、思考、实践、总结、理论这些环节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脱颖而出。课题研究从申报到开题再到开展研究,经历了一个规范的研究过程,正因为规范,全体教师才会积极参与。教师大胆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索,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进行教学反思和阶段性总结,使课题研究向更加科学、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获得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同时还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教研氛围,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教育发展永无止境,学校的内涵发展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漫长过程,需要学校每一任领导和全体教师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在不断总结、规划、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淀并固化形成。

[参考文献]

[1]张立今.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战略:资源整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7(8).

[2]王向岭.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张立今.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27).

[4]常忠武,钮立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6

关键词:基础建设内涵发展

招生、教育教学、就业是学校工作的三大主体,招生、就业是哑铃的两头,教育教学是哑铃两头之间的连接体,招生与就业工作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市场适应性,而专业建设的成功与否又取决于课程体系下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否成功。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支撑,是金字塔的底座。目前,专业建设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社会、教育行政部门检验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关键依据。因此专业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核心,而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础。

1内涵式发展的本质

高职院校的发展模式通常有外延式发展和内涵式发展两种。

1.1外延式发展外延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增大教育资金投入;三是增加教师数量;四是扩大校园面积;五是改善教学设施。其实质是增加“量”,是学校的一种外在表现,象征着办学“硬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往往是“大而全”。

1.2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一是学生素质全面提升;二是学校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合理;三是背靠行业,文化底蕴强,特色鲜明;四是品牌效应明显。其实质是提高“质”,是学校的一种内在表现,象征着学校“软实力”的增强,其追求的目标是“特而精”。

因此,一所学校要想长稳发展,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必须从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做起。

2课程建设的思路

2.1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中,要充分理解课程建设的内涵,一是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建设。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其内容既要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又要与时俱进的改革,而教材是固化后的成果,是没有生命的,其生命力必须靠教师赋予。二是课程是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体,它包括建设理念、载体选择、适时更新的动态资源等三个方面。

选择不同的载体,其教材编写大纲、教材编写内容和教材内容间的组合也不同,因此,在教材建设前,必须要搞清楚什么是载体?如何选择载体?所谓载体是指作为主体部分,被附属事物所依赖的部分就可以被称为载体。如:windows运行在电脑上,电脑就是载体;软件被安装在windows上,这时windows就是载体。

教材载体的选择应具备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实现情境的方式,具有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特点;二是具有可替代性、范例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是可选择类型、现象、问题、材料、项目、任务、产品、设备、构件、场地、工作对象等。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可选择“任务”为载体,设计为“读图(柱、梁、板、剪力墙、楼梯)、会审、编制人机料计划、抄平放线、脚手架支设、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施工、质量安全控制”等9个任务,每个任务中下设5个子任务;也可选择“构件”为载体,设计为“柱的施工、梁的施工、板的施工、剪力墙的施工、楼梯的施工”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中又下设9个子情境;还可选择“工程类别”为载体,设计“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混凝土工程施工”等3个章节。

2.2课程教学师资队伍培养根据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准确分析并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的任课能力,针对现有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构成等情况,分析团队成员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分学院、系部、教师个人三个层面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或培养方案。

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备如下能力:一是书写能力(施工方案写作能力,事故处理报告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读图、审图能力,钢筋加工及绑扎能力,模板配板及搭设能力,脚手架支设能力,混凝土浇筑及抽样检测能力,质量及安全检测能力等);三是实践能力(各种验收表格的填写能力,解决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资料收集、整理、处理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网络运用能力,现代教学技术运用能力等)。

通常教师本人制订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计划;系部根据全系的师资队伍状况,组织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制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下企业锻炼、参加学术会议、参加高校培训等方面的培养方案;学院根据全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制订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专业建设培训和课程建设培训等方面的培养规划。

2.3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课程建设的要求。如《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了以下五个实训基地(室):一是建筑技能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钢筋工(任务6)、模板工(任务7)、架子工(任务5)、砌筑工,质量检测(任务9)的实训,并能完成相应工种的培训、鉴定;二是虚拟读图软件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读图(任务1)、会审(任务2)和CaD、天正、广联达等软件实训;三是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水泥、砂浆、混凝土(任务8)、钢材等材料的性能检测实训;四是测量实训基地,该基地能满足定位、抄平、放线的实训(任务4)和测量员鉴定;五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该实训室能满足施工方案编写、资料填写、各种验收表格填写(任务9)等实训。通过以上的建设可以看出,以上五个实训室完全能满足本门课程的建设目标。

2.4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推行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等一切能调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设理念,顶层设计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和选择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让其既有联系,又不重复;知识重叠,但形式和检测方式又不重样。

2.5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可建设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大版块: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考核标准、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网络教材、教学图片、重难点指导、标准规范、习题及解答、参考文献目录、常用网站介绍、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单、教学视频、虚拟实训、网上在线测试、网上在线辅导、优秀教师经历和事例、优秀学生事例,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教学策略和建议、围绕该课程举行的校内各种活动等网络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6考核方式改革改革考核方式,实现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的结合,并且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增加市场调研、学生团队合作等一切与企业、市场、团队接轨的行为考核。

参考文献:

[1]黄保德,康思琦,李桂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7(17):12.

[2]郭汾阳.何谓“大学”[J].出版参考,2006(2):30-31.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7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29-03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就是指由具备会计信息化相关学科知识、技能,愿意为建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和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教师所组成的教师群体。这种教学团队的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团队的合作包括成员之间、团队之间、团队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二是团队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紧紧围绕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要求和标准而展开;三是团队科研以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界接受并应用于生产的应用型科研为主。到目前为止,几乎每所职业院校均建有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所以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的研究对提高会计电算化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

团队内涵建设的科学含义

国家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并且逐渐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这个就是高职教学团队内涵建设的最科学、最权威的定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就是按照这个科学定义,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具有高职特色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

《意见》同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所以,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团队合作。众所周知,会计岗位工作是团队工作,所以要建立一个基于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团队,才能引导教师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为第三产业输送财务会计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这决定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综合性,所以,教师个体和师资团队应具备综合性。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建设一定是综合性建设,教学团队必然是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的集合,这个综合性内涵建设得当,教学团队发挥出来的作用一定大于团队教师个体的并集。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若团队没有内涵只能是有名无实,团队就没有活力和凝聚力,团队个体之间和团队之间就不能实施互补,就没有分工协作,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共同目标。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

团队内涵建设的普遍问题

(一)教学团队划分标准定位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的成立没有划分标准,均以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为基础,这就把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与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视为等同关系。由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在校生普遍较多,教师人数一般都有三四十人,所以,教学团队人数过多,这与“少数人”的组建原则不符。事实上,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有企业内部会计岗位群,如会计、出纳、仓管、成本核算;企业外部会计岗位群,如往来会计、税务会计;面向会计事务所的岗位群,如内外审计助理等。所以,对于教师队伍比较大的会计电算化教研室,建议以岗位群为划分标准成立若干个教学团队,团队之间是互补的关系。

(二)教研室工作职责与教学团队职责不清晰

对于以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为基础成立的教学团队,往往教研室主任就是教学团队负责人,导致了教研室工作就是教学团队的工作,造成了教研室工作职责与教学团队职责混淆,教学团队工作只能作为学院或系(部)行政领导的摆设品。教学团队负责人应该是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工作实施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教研室为载体,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专业带头人主持本团队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管理工作;要充分理解“教学团队≠教研室”、“教学团队≠教师群体”、“教学团队的学术权威>教研室的行政权力”这三个关系。

(三)内涵建设缺失,脱离校企合作

现有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团队多数是会计电算化教研室为基础成立的教学团队,团队中缺乏企业一线的会计主管或财务经理这一类能工巧匠,难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导致团队难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8

内涵式高职教育的发展一般来说有其自身的涵义,通常来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就是再最短的时间内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凸显出来,这就需要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和政府部门加大高职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通过质量的提高加强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高职院校做好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深入的来讲,就是要培养一种内涵式发展得特有文化氛围,做好办学理念的培养和坚持,使得高职教育体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属性并带给所有的高职生一种自豪的文化感受。这需要在培养人才上要严格要求达到相关目标的规定。高职院校要做好改革和完善的决心,不能因外界的行动所动摇。

二、加强优势专业建设,以此为推手做好内涵式高职教育

专业是高职教育的基点,是办学的主要内容。内涵式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以优势专业的建设与加强为主要任务,把内涵建设的基点放在专业层面是正确而科学的选择。深入来讲就是要加强推动一批优势专业的建设来促进内涵式教育理念的深入,为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助一臂之力,同时为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必须要有优势专业的建设目标,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并根据周围市场需求做好优势专业的正确定位。优势专业必须是一门有潜力的职业,能够有较长时间的市场需求,并且要完善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不仅师资队伍要落实完善,相关的办学条件也有完备,并且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教学,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作为对于机械类和建筑类专业需求比较广泛的地区,我们可以加强金属材料、建筑工程、环境化学、机械自动化和电子专业的开设与完善,作为优势专业加强。其次对于优势专业的开设院校要与相关的政府支持部门做好一个优势专业建设的规划,做好优势专业的建设标准和相关支持办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区域的市场特点做好相关部门的协助工作,尤其多个高职院校并存的情况下,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专业的分工,推动每个高职院校的哦偶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并且中间可以互补互助。再次任何专业的开展与建设都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专业建设要做为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做好专业建设的办学机制,并且要有培养不同层次专业人才的办学方案,做到有特色的先进性教学。同时专业开展的过程中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和理念的传达到到位,其中最重要要吸收高素质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中必须要办成有特色的龙头优势专业,以带动相关专业的设置,提升社会影响力。最后优势专业的开展也要加强创新探索任务的开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没有明确目标的摸索阶段,有了一定目标的探索阶段,推进大众化的规模发展阶段和专科层次的内涵建设阶段,目前处于按照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要求,加强以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内涵建设阶段。

三、小结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升级全球产业价值链内涵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强烈紧迫性的重大选择,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也始终成为学者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然而,在当前关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中,频频出现“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二者在研究文献中,时而含义相同用以相互替代,时而含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要准确理解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有必要对二者涵义的理解加以考察。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新的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传统意义上从产业层面界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新时期所发生的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用于指导一国产业政策的制定,都显得愈发无力。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指导着实践不断前行。全球化框架下,新的产业分工形态与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内涵得以拓展,这也是理论顺应时代前行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诠释

(一)“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同一论与不同论

当前由于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不同,出现了“内涵同一”论和“内涵不同”论两种观点。“内涵同一”论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动态优化的过程(李江涛、孟元博,2008)。这种对产业升级的认识来源于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基本没有“产业结构”的提法,研究内容与当今“产业结构”比较相近的,大多称为“再生产理论”、“经济结构”等。改革开放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从最初的克服短缺和结构失衡,到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问题,包括现实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结构合理化、与新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开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等,“产业结构”成为了人们关注与研究的热点(陈羽、邝国良,2009)。“产业升级”的概念则是由“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一词转化而来。我国最早讨论产业升级的学者是吴崇伯(1988),他在研究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提到,东盟国家调整的重点就是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换代。20世纪90年代之后,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结构调整含义下的产业升级问题。如在1997年北京“产业升级、体制转换与国际合作讨论会”上,一些与会者代表认为,“中国进入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阶段”、“中国的产业升级已经从主要进行产业间的比例调整,转向必须进行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新阶段”。此外,洪银兴(1997)、郑立新(1999)、吴长南(2002)、韩霞(2003)、儒(2006)、靖学青(2008)等学者均是以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

随着对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研究视角转移至对产业结构升级或产业升级的内涵问题的探讨上,并提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不同的观点。张耀辉(2002)认为传统的产业升级的概念即产业结构升级,但在当前“产业升级的真正含义应是高附加值产业代替低附加值产业的过程”,“产业升级的过程实质上是产业创新和产业替代的过程,而产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面”。李佐军(2004)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比产业结构升级更细的概念,后者是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变化,而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性能产品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姜泽华(2006)提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的”。首先是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单个产业,后者的主体是产业结构;其次是内涵不同,前者是指单个产业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而后者则是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

(二)“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

不仅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国内学者对“产业升级”概念的理解也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一种是以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的研究,由此产生了“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两种不同的“产业升级”概念。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上文已作解释,本文分析“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内涵。

以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的内涵界定首先来自于国外。Dieterernst(1998)在分析韩国电子产业发展时最早使用“industrialupgrading”这一概念。他认为因追赶而极其成功的韩国模式已经达到了极限,技术学习能力是电子行业发展的重点,也是韩国后工业化成功的主要载体。Gerrifi(1999)着重以亚洲的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开始了正式的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他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迈向更具获利能力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的过程,其路径遵循从oem到oDm再到oBm逐步演进的轨迹。在此基础上,Humphrey和Schmitz(2002)明确提出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次升级分类方法:一是工艺流程升级;二是产品升级;三是功能升级;四是链的升级或链条升级。poon(2004)则认为产业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种经济角色转换过程。可见,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研究的视角较为微观,实质上是直接把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视为产业升级的本质。

基于这种研究思路,近年来国内学者展开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潘悦(2002)研究了产业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影响。刘志彪(2005)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长模式为线索,探讨了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为何持续走“国际代工”道路。隆国强及其课题组成员(2007)研究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形成的条件下,中国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此外,以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为研究对象的还有张向阳(2005)、张辉(2007)、梁军(2007)、汪斌(2007)、江静(2007)、喻春光和李自如(2008)等等。

针对产业升级内涵指向模糊、认识混乱的问题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关注。李江涛、孟元博(2008)指出,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内涵同一”论还是“内涵不同”论,无论是经典产业理论还是价值链理论对产业升级内涵的解释都有内在缺陷,针对当前中国产业升级的紧迫性和困境,从理论上重构产业升级的内涵体系尤为必要。陈羽、邝国良(2009)通过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价值链升级”两种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的使用特征、包含内容、理论内核等方面的比较,讨论了产业升级在我国现阶段的内涵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认为,目前对产业升级的内涵需要统一认识,即提高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并建议将“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概念区别开来,杜绝混用。

(三)本文对“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

针对上述对“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升级”的各种不同理解与看法,本文认为:

首先,“级”代表着一种“梯度”、“台阶”,“升级”的本意应该是占据更高的梯度或台阶,而且“升级”应该以某个评价指标或标准作为衡量升级过程中达到的某一阶段或层次。由此,将产业升级的内涵看作是“某一具体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并不符合“升级”的本意,这实际上是对某一产业的自然成长规律或产业的生命周期的描述。而将产业升级定义为“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或高价格性能比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尽管这种对产业升级内涵的理解是合意的,但是却将产业升级的概念狭隘化了。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升级”思路下的产业升级,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均将附加值含量的提高作为升级的最终衡量指标,而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二者升级的内容或表现形式不同。价值链升级主要借助于价值环节的提升来表现,而结构升级是以产业的不同分类标准为基础,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有序方向性的转换来表现。二是研究视角上的差别。价值链思路的产业升级研究对象为企业,因而属于微观的研究范畴,而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产业升级主要是针对一国(或地区)而言,属于宏观范畴。

再次,就目前而言,“产业升级”中的“产业”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产业”的经典内涵层面来理解,此时,“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产业发展不仅包括产出总量的增长,而且包含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即产业结构的升级或高度化。二是从一国产业总体状态或某一具体产业层面来理解,如制造业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等。前者往往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后者则既可以沿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也可以沿着价值链升级的思路来研究产业升级问题。可见,不同层面的理解、不同的研究视角,“产业升级”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当前,为避免“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升级”使用时出现的混乱,确实有必要对“产业升级”的内涵加以明确,应该考虑与国际学术研究中“产业升级”的概念相一致,即从价值链的角度研究某一具体产业或企业的升级时来使用此概念。

最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是随着产业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发展的。产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产生于社会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从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内分工,伴随产业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从产业之间的结构升级的研究到某一产业内价值链环节升级的研究就是从产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不断发展的有力诠释。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产业”、“结构”等字眼,而是既要把握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概念,又要清楚地认识时展的特征,从全球产业分工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全球化框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一)价值链与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theValuechain)的概念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教授(michaelporter,1985)提出。他认为,企业通过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来创造价值,这些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或网络就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

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对应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定义,产业链企业在竞争中所执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界定,称之为产业价值链(industrialvaluechain)。

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产业,其价值活动均可粗略地划分为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劳动密集环节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其中,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上游环节,包括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劳动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中游环节,包括成品组装和以低端产品为主的制造业;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是价值链的下游环节,包括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附加价值与盈利水平的差异性,其附加价值的分布形成所谓的“微笑曲线”(见图1)。

(二)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

如果将一条产业链的不同价值活动环节跨越国界并伸展到全球,就会形成在全球范围内考察产品从概念、设计、生产、销售直至消费全部价值不断增值过程的全球产业价值链。全球产业价值链是过去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革命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三)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全球产业价值链基本未形成,各国产业价值链主要是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因此,产业结构升级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形成,以往年代盛行于国与国之间的整体产业的分工或转移关系日益被产业价值链在国与国之间的分段设置和有效组合所取代。特定国家或地区专业化于某个生产阶段,而不是整个产业或部门。传统的产业结构的国际梯度转移也因此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由此,产业结构升级不再仅是从一个产业到另一个产业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是在产业内部价值增值和升级。具体来说,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就变为两个层次、四个内容:第一层是传统的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间的升级;第二层是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升级(赵文丁,2003)(见表1)。

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内涵的拓展,而且也是这个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旋律”。原因有二:其一,从产业价值链细分的角度看,不论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均存在着从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环节提升的机会和任务。因此,产业间的升级大多也可以归纳到价值环节的升级中。如服装产业价值链中从服装加工制造环节到服装设计或面料研发环节就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值链中从低价值环节向高价值环节攀升的方向。其二,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的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从而形成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多层次的国际分工格局(见表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在不断弱化,而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却在显著提升。因此,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价值环节的提升不仅是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当今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和依据。

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内涵对其传统评价标准的挑战

产业结构升级新内涵的赋予使得传统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评价标准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在全球化条件下,如果再以一般的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衡量指标来评价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状况,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一种产业结构的“虚高度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接受了大量FDi在信息产业的投资,信息产业成为我国第一大工业部门,相应地,出口产品结构中以it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也迅速提高,2005年达到28.6%,超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果按传统行业分类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工业结构,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但是,由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多数以加工装配为主,如果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分析,我国仅是参与了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密集的环节,处于价值链的下游,仅获得少量的附加价值。

在全球产业分工进入价值链分工的新阶段,不同国家在价值链上所能占据的环节决定着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分工位次:特定行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获得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环节中提供很少的价值增加量。所以,国际分工形态的深刻变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于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因此,在全球化框架下,评价一国(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和主要衡量标准也应视为一国(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陈羽,邝国良.产业升级的理论内核及研究思路述评[J].改革,2009(10)

3.吴崇伯.论东盟国家的产业升级[J].亚太经济,1988(1)

4.张耀辉.产业创新:新经济下的产业升级模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

5.李佐军.宏观调控可以促进产业升级[J].银行家,2004(9)

6.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7.Dieterernst.Catching-Up,CrisisandindustrialUpgrading.evolutionaryaspectsoftechnologicalLearninginKorea`selectronicsindustry.asiapacificJournalofmanagement.1998,15(2)

8.GarryGerefii.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odityChain[J].Journaloflnternatioanaleconomics,1999,1(48)

9.Humphrey,J.andH.Schmitz.HowdoesinsertioninGlobalValueChainsafectUpgradinginindustrialClusters[J].RegionalStudies,2002,36(9)

10.poon.tScBeyondtheglobalproductionnetworks:acaseoffurtherupgradingoftaiwan`sinformationtechnologyindustry[J].technologyandGlobalisation,2004,l(1)

11.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12.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5)

工业工程的内涵篇10

一、提高专业水平,增强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和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一个基本尺度,它反映了学校对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程度,是高职院校主动灵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增强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新的台阶,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突破。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水平,需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设置和优化调整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首的专业群,提高专业资源利用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加强专业带头人建设,培养教学名师;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实现专业化。

二、优化课程设置,丰富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包括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环节,是一项有难度的系统工程。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很不规范,低水平重复开发、简单模仿、形式主义的现象严重,要扭转这种局面,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需要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原则,从三个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第一,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从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第三,以能力为主线,进行课程重构和教学设计,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的目的,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师资队伍,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一个具有深厚内涵的学校必然有名牌专业的支撑,而名牌专业的打造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努力。学校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以及各种培训外,还应建立一系列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让中青年教师有动力、有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来。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高职院校的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名师和技师,要把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双师型”教师既能进行教学设计,又能进行工艺设计;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训教学。这样既可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也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学院的内涵增添新的亮点。

四、完善实训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若学校紧追新技术、新设备,那将会穷耗财力,而资金短缺本来就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若使用过时设备技术进行教学,则导致学生学无所用,将弱化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因此,要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培养模式。除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外,还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结构调整、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等方面要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企业接收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专业教师进修基地的体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制度、签订协议,确保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对稳定。即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产品装备学校,用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艺武装教师,用企业的先进文化和管理教育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等方式,建设多层次的高职实训体系,使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实现零距离就业,这也是职业学校内涵提升的一种表现。

五、强化质量管理,保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根据专业发展的要求,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宗旨,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课程设置、专业内容到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全员性、全方位和诸多环节的全面管理。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高质量的人才源于高水平的培养工作,高水平的培养工作源于科学的质量管理。高职院校质量管理需要抓好三个重点环节:一要重点抓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设施的质量管理、测评和改进。二要把住三个“关口”,即生源的“进口”、教师的“进口”和教材及教学设备仪器的“进口”。三要建立一套对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水平及心理素质进行测评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这是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科学性、规范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加快职业学校的内涵建设是一种特色发展,其涉及的范围广,要做的工作多,上述只是本人几点浅见,我们应不断努力,在形成特色和培育品牌中使学校上升到更高的水平。学校的内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里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走内涵建设之路,学校才能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任苏民.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

[2]许士群.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