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时代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2:36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1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2

【关键词】建筑;新生代;农民工;管理

目前,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及上一代农民工的年龄的增长,我国建筑业企业农民工内部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内部间新老农民工的新老交替也在不断进行。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取代上一代农民工成为建筑企业的中坚力量。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他们对我国建筑业企业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对建筑也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点

(一)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技能较低的特点

随着我国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农民已具有初中文化学历、达到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上一代也有显著提升。因此,相对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具有能迅速接受新事物、见识和视野较开阔、更易适应城市生活方式等特点。然而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从学校出来进入城市,不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具有比较丰富的农业生产活动等经验,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还尚未很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更没有传统师傅带徒式的技艺传受过程,从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水平总体相对呈下降趋势。对此不少农民工只能从事普工,而非技术工种的工作,入职还需接受专门培训。

(二)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目标追求较高,工作吃苦性较低的特点

目前,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远远没有上一代农民对土地和农村那么具有浓厚和强烈的感情,他们与城市同龄人更接近,非常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他们不仅追求较高的薪酬,同时也对职业发展、体面工作、精神生活及休息权等有更高的追求,赚钱不再是“打工”的唯一目的。此外,新生代农民工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从小生活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乏吃苦的经历,自身也不愿意从事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特别是在工地,条件较差,劳动强度大,更是非常不适应。因此普遍较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三)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维权意识较强,敬业精神弱化的特点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知识、平等观念和维权意识上比一代农民工显著增强,维权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由原来的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此外,在敬业精神上,新生代农民工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仍有较大的培养空间。这些往往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比较容易体现出来,比如遇到暴雨及下雪等不利天气,新生代农民工的出勤率则明显降低;每逢抢工期的攻坚时刻,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都会抱怨,甚至不愿意加班加点工作。在关键时刻甚至会出现有些新生代民工干脆不辞而别,走也不提前通知的现象,比较缺乏责任意识和合同意识。

(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具有接纳意识较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尽管作为地道农村人的实质没有改变,但绝大多数已基本脱离农村和农业生产。对于他们而言,当前既不太适应传统农村的生产作业和生活习惯,也不能真正融入他们所向往的城市生活。原因在于当前不少城市的政策和制度原因对农民工还有排斥,不能完全接纳。与此同时,在城市又难以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在城乡两端都处于难被接纳的边缘化状态。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与城里人相比,他们往往也把自己看着城市人,与此同时由于他们从小生活道路相对顺利,遇到的挫折不多,社会阅历尚不丰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当感受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后,逆反心理和苦闷情绪会变得强烈,导致不少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幸福感。

二、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工程建设主力军作用的策略

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建筑行业建设的生力军,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是建筑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保持企业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一)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不完善也是一个事实,当前页不可能一步到位,需有一个改善的过程,作为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军地位及对工程建设的重要性,要设身处地考虑农民工的真实需要,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待遇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寻求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持,特别要把消除农民工进入的各类限制、制定有利于统一城乡劳动力的政策法规及完善欠薪保障及工资支付等制度列为重点工作,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企业成员,让他们能安心、放心和舒心工作。

(二)建立规范的新生代农民工队伍

就建筑企业而言,建立一支能听指挥、服从管理,有团队精神并能吃苦耐劳的工作队伍非常重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突出新生代农民工主人公地位的重要体现。对此作为建筑企业:一是对农民工可大力推行劳务管理的“1+X”模式。由企业成立一个自有劳务公司或劳务管理机构,实施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管理,能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新生代劳务用工管理。坚持按要求执行项目劳务用工管理办法,健全和完善劳务人员准入机制,对在项目现场作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坚持做到上岗前须经过上岗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则必须是百分之百的持证上岗,强化对农民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

(三)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在考虑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基础上,应结合面对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农民工队伍结构和素质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的薪酬保障、培训机构建设、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农民工党员管理、安全生产教育和施工项目生活保障等方面积极制定相关制度,如制定《做好农民工工资发放监督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以规范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管理,同时尽可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得意解决,让他们不带情绪地安心工作。

(四)注重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

一是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力度。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是刚走出校门的,相关建设工作经验和安全知识比较缺乏,对此,做为建筑企业有条件的可以组建民工技校或独立开班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并且在培训时间上应有一定的规定,确保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都能接受到教育或培训,并掌握一项专业操作技能,为了激励他们好学上进,对表现较好的农民工或考核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可实行提高技能津贴或薪酬待遇制度,也可以实行“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制度。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自身学习的潜力。从而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操作技能相当、道德素养良好、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农民工队伍。二是加强技能等级鉴定和上岗资格培训取证工作。建筑企业可以依托职业技能鉴定所和特种作业教育培训中心,深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培训,除了提高建筑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外,还可以调动了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技能、钻研技能、提高技能的积极(下转第117页)(上接第114页)性。三是采取多形式的方式提升技能素质。建筑企业可以经常性地开展技术大赛、岗位竞赛、技术能手评选活动。通过各类比赛和评选活动,既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激发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

(五)注重维权和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既是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突出新生代农民工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建筑企业建立稳定施工队伍的重要手段。由此对于建筑企业,一是要强化《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力度。建筑企业应大力宣传劳动合同制度,明确要求劳务分包企业必须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及时办理农民工录用备案手续。各企业还应为新生代农民工办理了商业意外伤害险和工伤保险,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保障力度,解决农民工的部分后顾之忧。建筑企业每年应至少进行一至两次集体合同执行情况检查和集体协商,执行对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保护用品的发放、防暑降温措施的落实、工资发放及拖欠等情况实行分级月查、季查、半年查和重点检查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的工资保障机制。高度重视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明确新生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责任主体,实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发放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制。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明确规定项目部无力支付的必须由分公司负责解决,分公司无力支付的必须由子公司负责解决,子公司无力解决的必须报请集团公司负责解决。与此同时应建立企业内部工资拖欠电话举报制度,要求在项目现场显要位置设立欠薪投诉电话和地址公示牌,畅通了农民工投诉渠道。

(六)注重关爱及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满意度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帮助他们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如此更能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热爱企业、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企业目标。对此,一是要尽可能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作为建筑企业尽可能实行宿舍、食堂、浴室、厕所、活动室与项目生产区域同规划同建设同检查,促使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各项生活设施基本实现能按标化建设和标化管理。二是建立生产一线的慰问制度。建筑企业每年可通过发放高温慰问金、举办中秋联欢会、组织开展体检、打亲情电话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全方位的关爱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之间的感情,并上升为一项企业制度,来不断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帮扶帮困制度。有条件的建筑企业可成立了帮困基金会,将困难新生代农民或其家庭有特殊困难列入主要帮困对象,尽可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韩振方.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

[2]刘军.新生代农民工特征分析[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9).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3

关键词:农业技术现代农业转变

1、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和特点

1.1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历程

几千年的中华传统农业,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业文明,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显示出了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灿烂和辉煌。

谈到中国传统农业,就要追溯到先秦-明清传统的农业的历史阶段。中华民国以后为现代农业的时期,但真正的现代农业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中国现代农业废除了封建统治的形式,它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基础上,通过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使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也长期处于均衡状态。中国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应各个地区气候和地理条件,因地适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技术在过去几千年一直领先于世界,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依然可以作为现代农业的借鉴和依据。

然而,传统农业技术也有种种弊端。传统农业使中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在明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由于农业技术的滞后,抵抗不住工业浪潮的强烈冲击,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导致近300年来落后于西方世界。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如何向现代的农业技术转变,是中国农业的一个迫切问题。

1.2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特点

传统农业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集约型的土地利用方式;2)人工精作的技术特点;3)因地制宜,适应当地气候条件;4)以谷物种植为主;畜牧与种植相结合。

2、中国农业技术的创新

2.1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

2.1.1微观涵义

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以新农业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包含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得和掌握,并包含新技术传播转让和渗透,还含有农业市场开发、售后服务和改进创新。

2.1.2宏观涵义

从宏观的角度上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的公共机构和农业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协调与整合决定全国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

相比之下,工业技术由于受到大多数农业技术与不同层次的公共产品特性、农业技术秘密、农业技术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农业技术推广的影响,使得农业技术创新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参与技术多和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技术创新子系统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

2.3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2.3.1农业企业:企业在市场机制的鼓励下去从事农业技术创新;在企业家通过领导和指挥技术人员实现创新;

2.3.2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能够提供大量的专业科学知识,为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教育和培训能农业人才,使知识和技术向社会的传播范围变大,速度提高。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行为主体之一。

3、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

3.1传统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农业技术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忽视了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们在选择的农业技术时候,通常社会应用考虑不够。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几乎所有当地的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水果生产技术,从决定到看结果需要较长的周期。这个决定时间延迟的延迟,使得农民在政府行政命令下,反复遭受政策“错误”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导致领导的政府权威衰减,农民们甚至会出现反对政府政策的现象。农民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冲突出现日益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农业技术与社会经济反战不相适应。

3.2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变策略

3.2.1传承传统农业技术是基本

农业科技技术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在世世代代继承中创造了出来的,它包含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因此,传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转变的基本方法。根据实际走自己的农业技术现代化道路,而不是盲目模仿某一地区的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应该继续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强调集约式的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融合。

3.2.2改造传统农业技术是关键

由于长期的积累投入,传统农业生产要素并没有发生改变的。生产率很低,但只要技术状态不变,传统农业专项平衡态性质和恢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3.2.3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是根本

现代农业是中国传统农业改造的方向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是最根本的。从世界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必须满足目标消费的追求数量转化为商业生产的利润最大化。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4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十一五”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5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结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如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构筑具有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打牢统筹城乡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前全市“三农”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从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

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农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武装、采用先进管理的高投入高产出效益型农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就可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有力举措。现代农业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开放型农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科技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国际化进程,就会迅速推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四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其它方面的发展目标。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和物质基础,就可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扎实推进。

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对构筑__区域发展新高地、打造区域增长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意义重大、至关重要。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准确把握__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水平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我市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迈进,以科技化、产业化、组织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框架初步形成,但用辩证观点分析研判,可以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成就与矛盾问题并存,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优势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竞争力不强,远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一)既要看到农业产出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又要看到继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依然繁重。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05.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8倍;粮棉油、瓜菜、畜产品、果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是应当看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脆弱,抗御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依然繁重。

(二)既要看到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又要看到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难度明显加大。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5元,连续4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仍然高达2.6:1,但同时看到,在连续四年高基数增长的基础上,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农民持续增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确实令人堪忧。

(三)既要看到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又要看到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尽管随着各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设施落后不配套、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没过关,继续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好形势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既要看到农业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又要看到农业发展方式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但传统农业比重依然偏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利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任务依然艰巨。

(五)既要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明显提升,又要看到继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难度越来越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努力,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90余家,销售收入达到400亿元以上,带动基地450万亩、养殖规模1.5亿头只、农户100万户,但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小、档次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业体系不健全、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仍然艰巨。

同时,也应看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全面开展,各级对“三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投入重点和重要取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这些都为下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__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要求坚持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培植农民增收的现代产业体系。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效益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坚持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建设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生态农业名市的奋斗目标,这是立足__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特色畜牧业,壮大做强淡水渔业,发展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生态农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__农业上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化和延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设具有鲜明__特色现代农业的正确选择。

我市已基本具备建设__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条件和产业基础:从产业基础看,经过多年来持之以恒地对农业结构实施深度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产品深度培植开发,全市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不断加强,并且培植了一大批先进典型、积极了许多丰富的实践经验。从全省位置看:我市农业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畜牧业,地方名优品种众多,常年产值和肉类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10;渔业,我市拥有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淡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1/4;种植业,粮食、棉花产量占全省1/10。从所处区位看:我市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通道,既是生态建设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又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带,发展生态农业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总之,我市拥有建设发展__特色现代农业的可靠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总体构想:(__特色现代农业的模样)大力开发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等地方畜禽良种,尽快形成品种资源充分开发、生产布局合理、规模优势突出、加工体系健全、质量安全可靠、品牌效益凸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畜牧大市。立足__淡水资源丰富的实际,加快发展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努力做大做强微山湖系列品牌,尽快形成宜渔资源充分利用、产品结构优化、产业体系健全、品牌优势突出、产量和效益位居全国前列的淡水渔业强市。坚持以优质安全为前提、现代科技为支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努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尽快建成农业标准化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产出效益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名市。通过特色畜牧大市、淡水渔业强市和生态农业名市建设的推进,带动提高全市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特色畜牧大市建设,以开发保护九大地方畜禽良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四畜两禽”,即鲁西黄牛、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肉鸭、蛋鸭。建设“三区一带”,即西部牛羊产业区、中部肉鸭产业区、东部生猪产业区和沿湖蛋鸭产业带。培植“六大品牌”,即鲁西黄牛、__优质生猪、小尾寒羊、__青山羊和绿源肉鸭、微山麻鸭。淡水渔业强市建设,着力构筑养殖、加工、流通三大龙头企业集群,打造湖区、库区、采煤塌陷区、池塘养殖区和沿黄开发区五大高标准健康养殖基地,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水产品质量监管、渔业环境监测、水产苗种检疫、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渔政执法管理、渔业风险救助七大支撑体系,实现科学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法制化、生态化、设施化、规模化九化渔业发展格局。生态农业名市建设,通过实施“两减三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植被绿化与水土保持、现代农业功能拓展七大工程,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生产过程清洁、生态技术科学、产品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基本原则和建设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构筑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遵循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统一原则。按照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的要求,构建__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

(一)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夯实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发达的物质装备条件,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重要标志。着眼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重点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二)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健全完善高效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特色畜牧业、淡水渔业和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实施联合攻关、集中突破,集成配套、集中推广,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

(三)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多种功能。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农业功能已由单纯的食品保障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延伸。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农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形态不断丰富、比较效益不断提升。在确保粮食和农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发展特色产业和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

(四)坚持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组织机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重组传统农业,必将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极大地发展农业生产力。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组织农业发展,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延伸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多环节增值增效。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6

关键词: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农村流通人才培养研究”(编号:XJK011BZJ00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又必须以农业电子商务的大力普及为前提。而现在既懂农村、农业,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担当起培养合格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重任。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分析

(一)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农村的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流通观念现代化、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布局现代化和流通管理现代化等。从农村流通现代化的概念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人才的需求具有如下特点:1、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要求在实施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掌握了流通现代化观念的人才;2、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有掌握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的人才来实现流通组织现代化、流通管理现代化;3、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必将使流通方式现代化,使用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来实现流通现代化,必将要求在实施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掌握了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手段的高技能人才。

(二)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分析。电子商务是现代流通方式的一种,是一种新的商务形式,在发展农村流通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它将极大地解决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多环节、高成本问题,培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将要考虑到农村流通现代化的现状与特点、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使得电子商务人才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1、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具备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的一般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必须掌握流通现代化观念、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还要掌握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而作为为新农村建设、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也应该具备这些特点与能力。

2、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新农村的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的对象主要是农产品,而对于参与流通的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产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订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时,增加对于农村、农产品知识的介绍。

3、为新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有电子商务人才的一般特点。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应该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经贸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开展商务活动,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鲜明的专业特长,能适应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既要求这类人才具有电子商务人才的一般特点,又要求这类人才是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时,把电子商务人才一般的特点与要求跟农村的特点、农村流通现代化结合起来,来设计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图1)

(一)电子商务人才基本素质。电子商务从概念上来看,由两部分组成:电子和商务,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既懂“电子”知识又懂“商务”知识,我们所说的“电子”就是计算机相关技术,而“商务”知识就包括经济管理经营的相关知识,正是因为电子商务专业一个要求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交叉专业,所以增加了这类人才的培养难度;电子商务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体系并不完善,电子商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推移而不断发展的,同时电子商务更加注重实践,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商务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也是发展的,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难度加大,因此要求在人才培养中技能型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经过对企业和新农村调查,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2、业务素质。具有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经贸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商务经营活动,毕业时每分钟能输入汉字60个,能熟练建立经营网店或管理维护企业网站。具体包括:

(1)理论知识方面: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掌握市场调研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与网络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知识;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有关商务活动的法律法规制度;掌握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管理、电子支付和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掌握网络营销基础知识;掌握商务网站规划与设计的基础知识。

(2)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网络及internet工具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病毒防范和网络安全防护的基本技术;具备公共关系业务处理能力;具备市场营销活动策划能力;具备一定的推销能力和商务谈判技巧;掌握网络信息收集整理基本技术;具备物流配送管理的基本操作能力;掌握企业商务网站的页面设计、美编和网站维护基本技术;具备撰写经济论文和调查报告等常用应用文的能力;具备企业商务网站维护升级与运营能力;数据库设计与动态网站设计能力;具备进出口业务处理基本能力;具备电子支付的管理能力;具备网络调研、网站推广和在线销售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中小企业网络营销业务规划、实施与运营能力;电子商务服务(主要为网络营销服务)商品的开发设计与销售管理能力。

3、身体素质。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具有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

4、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达到心理健康、人格完善。

(二)农村、农产品知识

1、了解农村。对于为农村流通现代化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村的现状、农村运行的一般规律,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时,必须加入对新农村的现状与农村运行规律的课程或是专题,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安排时间让学生深入农村实训,熟悉农村的生活、工作、生产。

2、了解农产品一般知识。农村流通现代化实际上要解决两个部分:一是农产品从生产的源头进入终端消费;二是城市生产的工业品流通进入农村以及每个农户。作为解决流通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人才,必须懂得农产品的一般特点,了解农产品的一般知识。

(三)流通现代化人才的素质。流通现代化人才具有自己的特点,具有流通现代化的观念、掌握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掌握最新的现代化的工具、技术与手段。

三、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及能力结构图

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一般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又具有一般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特征,综合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素质要求以及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对应的岗位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得出了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结构图。(图2)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人才,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务模式的电子商务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根据农村流通现代化背景下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了解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按照适合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结构设计完善的人才培训方案,才能培养更多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电子商务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谌智凤.农村流通现代化政策创新研究——以湖南省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1.

[2]高凌云.电子商务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5.

[3]许世霖.发展电子商务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J].新农村建设,2010.5.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7

城镇化是释放农业农村需求的重要战略基点

十报告要求,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快速发展,但总体上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村地区地域辽阔,农村户籍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农业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无论是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应把重点转向农业农村。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农业农村内部消费潜力,保持“三农”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农村市场规模。在投资需求方面,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教育、交通、电力和农田水利等基础建设投入,能够创造巨大的投资空间。在消费需求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把潜在的消费需求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把国内丰富的工业品和商品变为满足农村居民消费的宝贵财富。

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

十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仍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提升农业农村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镇化,可以通过拉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民就业、建设新农村,有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现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加快推进城镇化,彻底改变传统的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发展模式,带动城市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

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均等化的重要途径

十报告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与农村相互分割,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不仅不利于农村发展,而且阻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道路,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通过城镇带动农村,通过农村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形成城乡互动格局和良性循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着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牢固树立“四化”同步发展理念,紧紧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人口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特别是基本农田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能不能紧紧把握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特色,事关能否从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问题,事关能否从实际出发,科学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和模式。

一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统筹发展、充分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特别是始终把农业现代化摆在“四化”同步发展的首要位置,进一步发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带动作用,严格控制城市占地规模,严格控制耕地和淡水资源的使用,坚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大,城镇化成本相对较低,应把城镇化的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上。做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一些产业从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真正形成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小城镇为支撑,以农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镇化格局。

三是走就近就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单纯依靠大中城市吸纳,能力十分有限。小城镇离农村最近,应该把基础做好,发展好产业,使农民能够就近得到就业机会,既能减轻各种成本,又能缓解大城市的压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防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四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国国土面积、人口、GDp主要分布在县域。县域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处于关键地位。要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形成县域内的产业聚集,以县城为中心带动城镇发展。

五是充分尊重和切实保护农民权益。把保障农民权益放在城镇化的首要位置,把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推进城镇化的切入点,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地方产业特点,让已经转移的农民真正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城镇化过程中要通过城乡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让农民能够分享到城镇化带来的成果收益。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8

模式上,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

2015年7月,河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省建成命名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带动各地建成一批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成方连片,整体规划

按照“生产要素集聚、科技装备先进、管理体制科学、经营机制完善、带动效应明显”的总要求,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环京津地区为重点,高起点谋划、高科技引领、高标准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的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游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园区,使之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要素的聚集区、先进技术的示范区、深化改革的先行区、产业融合的试验区,在全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成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技术集成化、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进步、质量安全、生态环保水平显著提升,新型主体、规模经营、龙头带动、休闲观光实现园区全覆盖,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农民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省级园区不低于1万亩,成方连片,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园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同时要发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主体作用,引入现代产业组织方式,打造全产业链条,实现一产为基、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

培育特色产业是园区发展的重点。各园区要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蔬菜、果品、水产、食用菌、中药材、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可以一业为主、重点发展,也可多业融合、复合发展,夯实园区发展的基础。围绕京津形成1小时速生蔬菜供应圈、2小时鲜活农产品保障圈、3小时应急农产品供应圈,带动建成环京津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带。“贫困地区要着力围绕实现打赢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突出区域农业资源挖掘和特色产业开发,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投资贫困地区农业园区建设,在贫困地区打造一大批县级或乡镇级现代农业园区。”省政协农业委员会提出,以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全力发展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真正培育起带动部分贫困人口全程参与、全链条收益的扶贫产业。

龙头带动、农民参与、

股份合作、促进增收

园区规划建设中,要按照龙头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促进增收的原则,推进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紧密联结、复合发展,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要以贮藏加工、大型养殖、良种繁育、现代果业、农业科技、物流配送、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休闲观光等企业为重点,培育园区龙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要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产业融合度作为入选的主要条件。组织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或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现代农业园区是新常态下提升农业竞争力、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的有效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极大限度地吸纳贫困农民到园区从事生产服务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致富,对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省政协农业委员会、省政协委员杨玉成呼吁,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脱贫。

现代农业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先导,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生产方式,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区。省政协农业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已建成的现代农业园区普遍存在多而散、小而弱的现象,园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建设资金不足、产业结构趋同、经营管理机制不完善、示范效应不明显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贫困地区园区项目只重视“新奇少”,忽视对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开发研究,进区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松散,园区对贫困人口吸纳能力不足。

拓展贫困人口就业渠道

“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改变农民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立足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创新园区建设理念。”省政协农业委员会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信息化理念,把园区打造成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示范样本,让更多农民在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中,拓展就业渠道,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省政协农业委员会建议,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园区种植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产业集群,尽可能多地吸纳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稳定收入来源。要大力推进贫困农村资源资产资本化进程,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尽可能多地让贫困农民拥有的资源资产资本化投入园区,通过股权参与园区收益分配。根据贫困地区的乡村历史、自然资源、农业文明、民俗文化及社会环境,依托农业园区发展创意农业,结合时展潮流与时尚文化元素,发展“旅居时代”、“生态社区”、“低碳时代”、休闲观光等园区建设新模式,使贫困农民在农业园区对外服务产业中得到就业。要在农业园区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让贫困农民在参与农业农村信息化中得到收益。

建设脱贫致富美丽乡村

“农业园区建设应着眼于增强园区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多吸纳周边贫困农民移民搬迁,与当地城镇化同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着力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吸纳能力。”省政协农业委员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省政协农业委员会表示,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中,要在明确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等功能分区的同时,按照节约土地资源的原则,规划建设以楼房为主的农民住宅小区,依托园区建设农村社区,有条件的地方要配套建设各类学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发展温室餐厅、体验餐厅等生态餐饮服务业和农产品物流园,发展生产业、生活业,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搞好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建设美丽乡村,增强对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吸纳周边自然条件差、脱贫致富无门路的贫困农民搬迁到社区入住、接受培训、实现就业,形成人口集聚、产业互动、良性发展的新格局,依托农业园区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生态景区。

增强园区扶贫后劲

杨玉成委员提出,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园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统筹管理和捆绑使用,重点支持农业园区建设。金融部门降低门槛,为园区建设提供信贷支持,不断推出适应农业园区发展的新产品。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9

   1.1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定义论述有很多,通过前人对园区定义的整理分析,在对农业科技园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农业科技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以高新科技为核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农业成果转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集高新农业技术示范、科普教育、新奇特品种的培育和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主要任务就是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整体效益[4]。农业科技园作为现代农业园的一种独特的主题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先导条件是科技,它是此类农业园的命脉,是以科技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点。

   1.2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对于农业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其建设也大大加快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进程,以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落实推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从总体上促进了农业进步和区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此外,它还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渗透和扩散的载体,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对于农村来说,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另外它还有助于稳固农村的生态安全格局。同时,它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科技示范、教育的平台,让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借助其自身强大的组织和扩散功能,有效地提高周边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最终实现园区增效和农民增收。

   2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理论探索

   2.1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3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4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

   4.1规划区概况

   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

   4.2规划指导思想

   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

   4.3园区产业规划

   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

   4.4规划结构与特色布局

   4.4.1总体规划结构

   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7部分。

   4.4.2特色布局

   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农业时代的特点篇10

(1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业委员会,重庆石柱409100;2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九龙坡401329)

摘要:笔者以重庆市石柱县为研究对象,采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等4个方面对其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石柱县发展山地现代农业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威胁;提出山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思路、布局及以重点采取从政策支持、载体工程建设、物质支撑、科技人才支撑、市场竞争力等5个方面的对策对农业提质增效;建议今后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特产型”农业和“健康生态型”农业相结合,重点依托本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无污染农产品,结合打造宜娱、宜居、宜养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城市,走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路子。

关键词:山地;现代农业;Swot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411001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工专用型高直链淀粉玉米特异资源的挖掘、评价与利用”(cstc2014jcyja80005);重庆市科技基本科研项目“植物激素对玉米种子活力及生长生理生化效应研究”(2014cstc-jbky-00529)。

第一作者简介:赵玉飞,女,1986年出生,云南施甸人,硕士,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通信地址:409100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南宾路8号农业委员会,tel:023-73332980,e-mail:382031632@qq.com。

通讯作者:柯剑鸿,男,1975年出生,重庆丰都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种子生物学等。通信地址:401329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农科大道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tel:023-65717095,e-mail:120386080@qq.com。

收稿日期:2014-11-27,修回日期:2015-01-04。

0引言

现代农业是在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变革、发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达农业形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土地、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先进要素为基础,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多功能和可持续发展[1]。石柱县地处渝东褶皱地带,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置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农业产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纵观该地区的农业发展历程:从传统农业发展到初具效益的特色效益农业,如何在“巴掌田”、“鸡窝地”上对农业提质增效,使之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国际化,如何把恶劣的自然因素化解并转化为另一种优势、把独特的自然禀赋放大为独特的产业优势,为解决好这一系列的疑问,笔者借助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石柱县农业内、外部优劣条件,分析发现对农业提质增效,要及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促进石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石柱县现代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用于竞争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Swot分析”是一种较客观的态势分析方法,指把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成矩阵形式,把各种要素的匹配关系进行不同的策略组合,进而针对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或对策[2]。将Swot分析法运用于分析一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目的在于能够为政府在制定下一步更加适应区域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力分析依据,使政策的落实有更强的执行力。

1.1优势分析

1.1.1地理环境石柱地貌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两山夹一槽”是全县地貌的真实写照,山地、山原占了面积的95%,林(草)地占了66%,海拔相对高差1815.1m,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4℃,年均降水量在1126.6mm以上,年均日照时间1333.3h,无霜期在179~320天;全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地表水、地下水年均径流量为22.76亿m3,水能储量30.95万kw[3]。典型的立体地理特征、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石柱垂直气候差异大、土壤类型多样、可供利用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同时,与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工业发展起步晚,所受工业污染较少,整个县域的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保持着洁净水平,为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特色农业创造了基础条件,使石柱成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的最佳地域选择。

1.1.2特色产业体系石柱县立足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科学构建“3+7”(辣椒、黄连、兔子3个主导产业,林下经济、烤烟、莼菜、马铃薯、肉牛、中蜂、冷水鱼7个高效产业)特色产业体系。全县的特色产业在山区县域中处于领先,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黄连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长毛兔生产县,中国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县和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县。全县种植辣椒20133hm2,中药材15000hm(2其中黄连3333hm2),烤烟2780hm2,莼菜867hm2,蔬菜11000hm2,马铃薯19080hm2,林下经济林业总产值22亿元;肉兔出栏430万只,肉牛出栏5.5万头,山羊出栏5.8万只,生猪出栏39万头,家禽出栏400万只,养殖中蜂5.8万群;建成冷水鱼流水养殖基地7个,养殖面积近1.5333hm2;建成大鲵养殖基地1个,年繁殖能力10万尾;建成石蛙养殖基地6个,年繁殖能力20万尾。同时,蔬菜生产已成功挤进重庆市“4+4”重点基地县,并获市级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科学合理的特色产业体系为石柱县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持基础。

1.1.3科技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快速发展的保障能力逐渐增强。2013年,石柱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6%,为发展高科技农业、创汇农业奠定了基础。目前,建成中国黄连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辣椒科研中心、马玲薯脱毒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辣椒、马玲薯、莼菜、魔芋、长毛兔、黄连等6个专家大院。先后引进和转化应用水培马铃薯脱毒种苗快繁和马铃薯茎尖组培、莼菜无酸保鲜、黄连重金属消解种植、立体养殖长毛兔、肉兔人工授精、井窖式栽培烤烟、辣椒碱和辣椒红色素提取、设施农业、节水喷灌滴灌系统、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等各类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运用率85%;自主培育辣椒新品‘朝天红’、‘石椒5号’、‘石辣1号’和马铃薯新品种‘渝薯5号’、‘渝薯7号’,研发的新药“五黄养阴颗粒”即将正式投产,年产值可达到10亿元[4];攻克黄连连作防病减灾、辣椒病虫害与连作障碍、莼菜品种改良、马铃薯晚育病、水稻稻水象甲等疫病防控工作。这些都为石柱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科技环境和技术支持。

1.1.4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115家(农业龙头企业77家,其中部级1家,市级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92个(其中国家部级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合作社15个、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个),带动农户5.5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2.9%;已登记家庭农场104家,经营耕地面积约866hm2;引导新型农业主体合理流转耕地面积21567hm2,其中规模经营面积17013hm2;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其中乡镇农贸市场发展到32个,农村商贸服务业门店9000余个,年销售额达1300百万元,惠东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正在投资建设中;经全国统一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5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500hm2,成功打造石柱莼菜、石柱马铃薯、石柱黄连、石柱兔子、石柱蜂蜜、石柱土著鱼等“石柱”系列农业品牌。整个县农业产业经营逐步形成“产+加+销+贸”一体化经营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路子,这对于我县进入更为广阔的市场、提升农业发展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1.5综合载体工程建设重点启动“三百四区”工程(百个特色产业专业村、百个规模化养殖园、百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黄水、冷水、龙沙、龙沙的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引导产业科学发展、集聚发展。目前,“三百”工程已创建了20个种植专业村、20个规模养殖园,巩固和提升8个种植专业村,其中种植面积共达3381hm2,养殖各类畜禽16.01万只(头);围绕专业村建设,大力推进种植基地示范片建设,打造马铃薯13.33hm2以上高产示范片41个(其中67hm2核心示范片4个),蔬菜3.33hm2以上示范片35个,中药材6.67hm2以上示范片22个,水果集中成片6.67hm2以上示范片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2013年启动并完成投资14780万元,重点发展黄连、莼菜和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28062万元。同时全力推进乡村旅游接待示范户项目建设,休闲旅游已见雏形,预计今年实现乡村旅游接待55万人次、森林旅游接待游客205万人次,实现收入10.2亿元以上,收入突破21.85亿元。现代化农业载体工程逐步推进,成为推动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1.2劣势分析

1.2.1土地资源状况约束明显石柱县土地总面积3014.06km2,农业用地占94.63%;农业用地中,林地占60.77%,耕地占18.9%;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土占89.4%,有效灌溉面积仅有11920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04hm2,仅为全国的85.6%。土地资源严重偏少,山多地少、地多田少、大块耕地少、耕作和灌溉条件差,土地可利用率较低,产业不集中,致使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管理配套应用遭遇瓶颈,制约着农业规模化发展。

1.2.2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缺乏石柱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逐渐减少,且素质普遍偏低,老龄化、女性化和兼业化趋势明显。根据对石柱县社会从业人员数的普查中,2006—2012年,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数从54.43%减少到41.30%;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8.6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占30.73%,大专文化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4%[5],受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员占4.03%,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占0.79%。截止目前,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技能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万人(次),仅解决部分农民学习技术的问题。“土地撂荒”、“缺人种地”、“不懂种地”现象仍普遍存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亟待破解高素质农业从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1.2.3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滞后石柱县大面积的平坝耕地少且呈零星分布,适应本地山区特色产业生产的农业设施少,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如水利灌溉设施老化,90%以上水库、塘、渠、沟修建年代久远,能排能灌设施不足,灌区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严重影响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适应山区农业现代设施设备少,目前除烤烟、辣椒集中育苗和马铃薯育种建有相对标准的温室外,其他种植产业基本处于空白;农业信息化建设薄弱,乡镇缺乏传播信息快速通道,农民不能及时、高效、准确获取技术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信息,使农业生产和市场脱节;部分种植专业村缺水、土路、断电现象严重,农产品“好卖难、卖好更难”,严重制约农户积极性,影响产业持续发展。

1.3机遇分析

1.3.1政策环境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6]。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并提出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验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7]。2012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7年,全市农业现代化处于西部领先水平[8];2012年11月石柱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形成“100万亩特色种植基地、1000万头(只)畜禽基地、3个10亿级龙头产业”的“113”产业发展格局。坚持“特色基地+龙头企业+科研单位+农业品牌+改革探索+产业融合”的“六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初步建成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县[9]。

1.3.2县域经济实力石柱县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2006—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306301万元增加到1074300万元,年均增长19.63%;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2125万元增加到161209万元,年均增长44.72%;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16982万元增加到303326万元,年均增长14.5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57元增长到7765元,年均增长17.87%[3]。全县经济总规模不断扩大,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较大,社会各界投资人士对农业有较高的投资热情和力度,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3.4区位优势石柱是重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中“两翼”的重要结合部,位于成渝地区东出华中、华东的交通要道上。2013年底,丰石高速、渝利铁路正式通车,未来几年石柱境内即将形成以“四高一铁一港”(沪蓉、沿江、丰石、梁黔四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铁路和长江西沱万吨级深水良港)为骨架的水陆立体综合交通网络[10]。届时,以石柱为核心,500km左右的市场辐射半径可涵盖重庆、四川、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六省市,同时将实现“1h重庆”和“7h上海”,成为重庆及大西南通往中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大通道和“两翼”结合部交通循环、物流中转的重要节点。石柱的区位优势有利于农产品输出,对接大市场,也便于资金和技术的交流,对石柱的现代农业发展十分有利。

1.4威胁分析

1.4.1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石柱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明显。2006—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609元提高到21170元,增长了2.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57元提高到7765元,收入增长了3.16倍,城乡收入比值由3.50:1缩小为2.73:1[3],但城乡收入相差绝对值由2006年的6152元扩大到2013年的13405元。2007到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均接近20%左右,2011年达25.5%,这是石柱县大力发展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的结果,但乡镇的发展也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黄水镇与金铃乡人均纯收入差为2213元;目前,全县仍存在贫困人口5.9万人,该部分群众增收存在困难。经济基础的不平衡发展,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差。

1.4.2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纵观石柱农业生产演变过程,和周边区县相比较,都是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易形成相似的农业主导产业,使得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比如2011年,丰都县肉牛产业存栏24.3万头,出栏12.5万头[11],具有“中国肉牛大县”的雏形;彭水县正在打造重庆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基地[12];2011年,武隆农民高山蔬菜收入达到6.5亿元,武隆已形成高山蔬菜生产带,是重庆唯一的高山蔬菜基地县[13]。而石柱的肉牛、冷水鱼是“3+7”特色产业之一,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相似,势必使市场竞争更激烈。又如各大区县竞相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产业融合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石柱县着力打造“荷塘美景”、“土家美食”、星级农家乐、“大黄水”综合示范园区等农村旅游景点,同九龙坡的十里荷塘、大足的“星级农家乐”综合休闲胜地[14]、酉阳的武陵山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15]等相比同样面临着较大地竞争压力。

1.4.3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靠天”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不易控制和掌握;农(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难以预测;农业生产主体抗风险能力、资金、应变措施、设施、技术水平等方面显不足;动植物重大疫情呈现频发性、变异性、复杂性、毁灭性的的特征。尤其是今年禽类、生猪上半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农户补栏少;干旱、洪灾等变化无常的极端自然天气和稻水象甲、H7n9禽流感疫病等农作物病虫害增多,严重影响了影响种养农户积极性。这些农业生产高风险性的原因严重抑制了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资意愿。

2石柱县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2.1石柱县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石柱县隶属于重庆市,作为中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将其划分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后[16],应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性为核心,在找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点的前提下,延伸山地现代农业内涵,稳步推进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应以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注重特色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特色化,注重农村能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现代农业建设应落实到在稳定基本生产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绿色生态经济强县、“生态立县”的定位,增强生态功能县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夯实提升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着力提升产业的科技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以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形成特色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良性和谐局面。

2.2石柱县山地现代农业发展布局

科学规划农业区域布局,打造现代农业发展“一圈三带”格局。城周休闲观光农业圈:以县城为中心,南宾、三河、大歇、龙沙、下路等城周乡镇为重点,发展以辣椒、蔬菜、水果、花卉、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高山原生特色农业带:以沙子、马武、黄水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黄连、烤烟、高山蔬菜、莼菜、马铃薯原种、肉牛、中蜂、冷水鱼、乡村旅游、林业等产业。中山山地集约特色农业带:以悦崃、临溪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辣椒、兔子、土鸡、草本药材、加工马铃薯等产业。沿江库区生态农业带:以西沱、王场等乡镇为主,重点发展早季蔬菜、早熟菜用马铃薯、佛手(柑橘)、花椒、生猪、林下养殖等产业。

优化壮大产业基地布局。重点构建以特色效益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345产业体系”,即:3个基础特色产业:优质粮油、优质蔬菜、生猪;4个优势特色产业:草食牲畜、调味品原料、中药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5个区域特色产业:莼菜、烟叶、蜜蜂、土鸡、冷水鱼。坚持“多乡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乡镇合理确立1~3个主导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推动特色产业在最适区域集聚扩张。

打造延伸重点产业链。以建设年产值1亿级的龙头企业5家、10亿级的龙头企业1家为抓手,围绕辣椒、黄连、兔子、休闲农业等产业建设4个10亿级产业链。着力打造辣椒、黄连、兔子等3个综合产值10亿级的产业链。带动2万hm2辣椒基地建设、2万hm2中药材基地建设和长毛兔恢复性发展;带动引领100个种植专业村、100个规模养殖园建设,确保特色产业从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链条完整;加速建设农业景观,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打造综合产值10亿元休闲农业。

3石柱县山地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建议

3.1以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为重点,加大现代农业政策支持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提高直接用于发展现代农业专项资金的比重。现代农业专项资金要向产业项目、科技研究、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投入。完善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扩大补贴资金规模和范围,提高补贴标准。二是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加大以工促农力度。推进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业经济组织股权等农村产权规范化流转,畅通城市工商资本对接农村、投资农业的渠道,加快形成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农业现代化建设格局。三是加大金融扶持。金融部门要适度调整信贷计划,扩大信贷质押范围,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信贷扶持力度,缓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资金困难,推动农业快速发展。3.2以引领示范和集约规模化生产为目标,强力推进农业现代载体工程建设

一是大力开展“三百”工程创建。加快推进百个特色产业专业村、百个规模化养殖园、百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产业化经营体系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民族进步示范村项目、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进度,全力推进“基地标准化、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经营组织化、新村社区化”建设,力争示范工程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三是大力打造休闲农业示范区。将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村镇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拓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娱乐和传承文化等功能,打造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休闲农庄、休闲农家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区(点)。

3.3以完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方向,提高现代农业物质支撑能力

一是大力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沟渠塘整治、通村通畅工程、人行便道修建、农业机械化耕作便道、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冷冻库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水、路、电、冷链配套设施体系。二是抓好农机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运输等环节的农机具,重点加快推进水稻、蔬菜生产和畜禽养殖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三是强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加快“金农工程”建设,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信息管理服务队伍和农村信息员队伍,深化农业信息服务,提高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信息化服务水平。四是重点推进载体工程配套建设。围绕“三百工程”和“农业示范园区”,努力实现产业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整村连片推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推进土地整治、综合开发、“沃土工程”。

3.4以农业科技研发和培养新型农民为突破,强化现代农业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研发。深化县校合作、院县共建,发挥好县校合作办、西南大学、市畜科院、市农科所的作用,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物流、农林生态与环保农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增强农业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能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建立特色产业首席专家制,推行乡镇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员“1+1”配备制度,完善农业基础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农技人员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开展科技成果应用推广与创新,着力构建“科技人员到点、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三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技能培训。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标准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加快培育职业农民。

3.5以提高农业生产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一批有管理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扩展土地、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渠道,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二是实施品牌创建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名优农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以市场主体为引领,以项目资金整合为依托,以农业园区或专业村为切入点,创新土地流转方式,着力构建业主与农户互利双赢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4石柱县山地现代农业展望

石柱县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要实现向以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的生态特色农业转型发展的重大突破,把建设生态效益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绿特农产品综合开发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建立完善以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构筑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局面。

生态特色农业。发展产业要“大、强、精、细”,立足本地实际,大力推广农林牧复合、无公害生产、立体种植、农业残留物综合利用等利于改善环境和优化资源利用的生态种养技术,提升农业企业形象、品牌价值,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突出土家族元素,展示土家文化内涵,体现城乡环境、农产品品质、风俗地域差异,完善卫生条件、农村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好“大黄水”核心旅游景区及土家乡村旅游,以其土家族农村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消费者目光。

绿色特色农产品综合开发。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业经济同时发展,就必须把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来抓,调整产业结构和严格环保准入,扩展延伸黄连、莼菜、辣椒、长毛兔等本地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完善形成工业制造业技术拉动农业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丰富营销手段拓展农产品市场,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韩永英.建设现代农业与山西农机化发展研究[J].当代农机,2009,(9):65-66.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3-40.

[3]重庆石柱统计年鉴—2014[m].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局,2014.

[4]快易捷医药编辑部.东田药业投资4000多万元成功开发新药“五黄养阴颗粒”[eB/oL].http://yp900.com/news_79009.htm,2014.4.22.

[5]重庆石柱统计年鉴—2012[m].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统计局,2012.[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2012.

[7]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

[8]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R].重庆:重庆市委、市政府,2012.

[9]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R].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2012.

[10]王萃,张亚飞,赵晨,等.交通开道石柱走出大山融入世界[eB/oL].http://news.163.com/14/1110/04/aaLn7UmH00014aeD.html,2014.11.10.

[11]甘奕,李洪军,王珺,等.丰都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J].肉类研究,2012(7):32-35.

[12]董亿.彭水打造冷水鱼基地,五一节尝鲜俄罗斯鲟[n].重庆晚报数字报,2013.4.11(034).

[13]刘艳涛.武隆:打造“全国知名高山蔬菜基地”[eB/oL].http://cq.xinhuanet.com/2012-08/27/c_112857994.htm,2012.8.27.

[14]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重庆大足区四个抓手助推现代观光农业发展[eB/oL].http://moa.gov.cn/fwllm/qgxxlb/cq/201207/t20120704_2777351.htm,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