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雨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45

人工降雨概念篇1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人工降雨概念篇2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②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如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是一对矛盾概念。可再生资源是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断更新生长、繁殖的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内不能重新出现的即是非可再生资源。两者的差异便是“人类历史时期内能否重新出现”这一时间尺度,也是导致外延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标准分析,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都是可再生资源。

③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可见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它们外延上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所以,要区分这类概念,应在确定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内涵大外延小,内涵小外延大的原则来分析彼此间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④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5.抓好地理概念教学的“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5.1“备”。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

5.2“讲”。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5.3“练”。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

人工降雨概念篇3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在传统教学中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这三种树木的叶子革质、有光泽、呈椭园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1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殒星就不是天体。

2.2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

2.3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2.3.1近似概念

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3.2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2.3.3包含关系的概念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最大的特点。

2.3.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人工降雨概念篇4

关键词:数学方法;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渗透着自然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科学思想方法,本人在这一学年来的地理与数学教学中充分体会到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早已渗透到地理研究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位中学教师,如何正确应用数学知识到地理学科中去已成为一项必备的基本技能。这样既能使数学的基础作用得到体现,又能对地理很多道理予以透彻地“理”解,并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一、巧用数学知识对地理概念进行诠释

地理概念是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或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思维、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而认识其本质属性。地理概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本形式,许多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作为基础,因此,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但是,中学地理中的很多概念,其关系用语言表达很费神,学生也不好掌握,运用时容易搞错关系,造成认识的偏差和解题失误。所以,在地里概念的讲述中经常要用到数学知识。

1.用数学公式诠释地理概念

2.用数轴诠释地理概念

比如在学习地球东西经度的分布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数轴把复杂的空间思维简单化。数轴中点为0°,往东为东经度,往西为西经度,学生在解题时应先找出0°经线,再作其他经线排列,学生对此容易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解题中,还有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学生常常在180°附近的经度分布上出现错误判断。因此,我们在用数轴表示经度分布时,数轴中点为180°,往东为西经度,往西为东经度。

3.用坐标系诠释地理概念

坐标是确定位置关系的数学表示方法,比如地球上的位置就是用经纬坐标表示的。地球上某一个地理位置的经纬度就可以用坐标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用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特点来诠释经纬度的含义,每一个地理位置都有唯一的经纬度与之对应,反之,每一个经纬度都可以在地球上找到一个地理位置与之对应。当然地理中要用到坐标系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气温的垂直方向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盐度、温度、降水的纬度变化,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等。

4.用集合知识诠释地理概念

有些概念比较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稍不注意就难以区分,用集合表示则显得直观、形象,又具有科学性。如降水、降雨、降雪,有些同学总是把降水与降雨、降雪混淆,特别是降水与降雨常常混用,这是不科学的,事实上,降雨、降雪只不过是降水的两个并列独立子集,用集合表示就很直观。

二、巧用数学知识定量说明地理事物的特征与相互关系

1.使用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特征

例如,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地球半径与周长、各大洲的面积、各国面积、中国人口总数、世界人口总数、各类资源总数等,使学生建立直观的印象和感受。

2.使用数据进行比较和归纳,说明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

例如,在讲述世界气候类型的判断时,先让学生将有关气候类型的数据统计表,从气温方面比较、归纳不同气候带的差别,然后从降水量上进行比较,得出同一气候带内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别。(如:把月平均气温是0℃或20℃分别作为判断寒冷和炎热的依据,把月降水量为50毫米和100毫米分别作为半段湿润和多雨的分界线)建立进行气候类型判别的最基本的依据,掌握进行气候类型判别的最基本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提供了前提。这样,通过数据比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地理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阅读数据信息、使用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应用数学知识说明地理原理与结论

如运用数学加、减方法进行地理中有关经度与纬度差、时间差、高度差等计算。运用数学乘、除方法进行地理中有关人口密度、人均资源等计算。运用综合运算法则进行不同经度间的时间换算、农业与工业产值构成等运算。运用数学中关于极值的解题方法可推导出关于地理中等高线图形上陡崖高度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0时,人口总数停止增长,大于0时,人口总数仍增长,小于0时,人口总数逐步减少。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或思考地理问题,对抽象地理事物的理解和掌握及应用帮助极大。能做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必将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人工降雨概念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实践

一、“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及现状

现代化的建设进程离不开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往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尺。但是,在一些城市建设带来日益增长的GDp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也为城市的生态环境恶化买下账单,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噪音污染等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城市规划与发展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也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人们自身对生活环境的重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也逐渐成型。它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消化降雨等天气所造成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所以别称“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它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国外已经先入为主,并在一些国家取得初步成效

一个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的好的理论自然也应该被发现探究,纵观世界,“海绵城市”理论也以被多个国家付诸于实践行动。不同于英国伦敦早前几个世纪的“先发展和后治理”和“边发展边治理”理论,德国、瑞士、新加坡、美国等都开始在摸索中前行,在实际中已经运用了“海绵城市理论”。因为这几个国家自身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条件也深受雨水灾害的威胁,他们治理雨水灾害的措施主要是依靠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较为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另外在雨水回收和循环利用方面,他们也会通过特殊的技术处理净化雨水而输送到缺水区使用,从而变废为宝,巧妙的化腐朽为神奇。

(二)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利用“海绵城市”条件具备

早期的中国处在恢复和摸索阶段,经济发展模式也是粗枝大叶型,这是由于我国当时的技术条件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现在随着经济实力提高和科技进步,中国依靠自身也可以独立把“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由理论转化为实践。

(三)我国的城市内涝灾害频发,需要建设“海绵城市”

近来年,随着灾害性天气状况的多发,夏季入汛期的到来,中国的一些城市如武汉、广州、扬州、青岛、无锡等大范围地区都饱受城市内涝的苦痛,这不仅不利于生产生活,也干扰了社会秩序,严重时还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城市内涝频频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也莫过于两点:长时间的强降水过程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的不科学;排水系统不完善等。对于这些问题,科学规划治理才是根本,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正好是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指导,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出发,这一概念也富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因地适宜性。

二、践行“海绵城市”的具体实践

早在2012年和2013年,“海绵城市”规划就被提上日程。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被首次提出;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和具体方案设计。

随着“海绵城市”在第一批包含南宁、济南、重庆、池州等16个城市,和第二批包含天津、上海、三亚等14个城市在内的试点城市的相继落实,“海绵城市”概念也不再是空泛的纸上谈兵。2017年3月在我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他提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一)海绵城市建设应该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该依托于城市自身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后天的人工措施这两方面,对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进行深入“减负”,但不是完全否定传统的排水方式而是对其进行补充,要综合统筹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的生态一体性,协调安排城市排水、用水等水循环主要环节,并就其深远性和复杂多变性进行充分考虑,以保障“海绵城市”运行周期的稳定和长久。

(二)贯彻“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的环保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仿照海绵的吸水性和伸缩性来达到城市内部的雨水消化目的,而就目前的普遍情况来分析,城市道路硬化过多、草地、人工湖泊面积太小、城市灌渠、泵站等“灰色设置”老化等问题都是造成旱涝急转、逢雨必涝的主要原因。而海绵城市主要是以“快速排出”和“末端集中”为主要设计理念的新型城市设计,强调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细化分子来稀释和分流,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雨水得到了二次使用,规避了雨水浪费这一问题的出现。

(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的独特之处不仅仅是在于“吸水”,另外“给水”也是一个引人瞩目的亮点。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较广,城市除了内涝也会出现诸如热岛效应等问题,这些“缺水性问题”在“海绵城市”中也得到了及时妥善解决。它通过在下雨时重复吸水、蓄水,缺水时再在将水吐出来净水、用水。除此之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存在需要符合特殊的条件和特定季节性这两面的问题,真正做到因地、因时制宜,协调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既是人类对自然的趋利避害式的改造,也是自然对于人类容量快速增长的一次考验和警告。我们不能总是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才去想着解决问题,更多时候我们还要提前时负孟喙卮理措施,追求创新和改革,如“海绵城市”的运用实践。在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不能满足生活需求,和因社会文明进步而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的今天,我们更应进行思考与创新,找寻出更多类似于“海绵城市”这般与时俱进的理论实践,更好地推动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规划》,2015,39(6):26-36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建设科技》,2015(1):11-18

[3]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山西建筑》,2014,40(36):5-7

人工降雨概念篇6

观规划角度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海绵城市的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优先;雨水利用

1、海绵城市的提出背景

城市化的不断加深则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水生态危机尤为突出。城市面临的水生态问题远不止洪涝灾害,还有水资源短缺和水安全问题与之并存。反观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内涝洪灾和水安全问题的能力却存在明显不足。

因此,在我国水生态环境恶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海绵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有效途径,被专业领域学者提出和推广,并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解决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2、海绵城市概念及意义

我国《指南》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该简单概念背后隐含的深层内涵,可以具体分解为:一是,海绵城市面对洪涝或者干旱时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各种水环境危机的韧力,体现了弹性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思想;二是,海绵城市要求基本保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不变;三是,海绵城市要求保护水生态环境,将雨水作为资源合理储存起来,以解城市不时缺水之需。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1-2]。

3、海绵城市发展历程

3.1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国外文献研究发现,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被澳大利亚研究学者用来隐喻城市对周边乡村人口的吸附效应。近年来,多有学者运用该概念来形象比喻城市吐纳雨水的能力。ignacioF.Bunster-ossa用海绵城市来形容城市像海绵一样处理雨洪自然事件问题的弹性能力,并以三个案例说明了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尺度的具体雨洪管理设计方法,包含雨洪滞留和过滤等景观手法的应用。2015年1月,美国《晨报》(morningedition)也展_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讨论。国际上关于“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与政策很多,尽管这些理念的名称不同,但所采取的工程措施基本涵盖:透水铺砖、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植草沟等雨水渗透、滞留设施,以及生物滞留池、湿地等雨水贮存设施。

3.2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国内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关于海绵城市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俞孔坚和李迪华教授共同出版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最早将“海绵”的概念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

在我国海绵城市概念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出现了多种概念名称叫法,主要有绿色海绵、海绵体城市、生态海绵城市等,这些概念在改变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提高城市自然蓄水排水的能力、运用生态途径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了不同程度的探讨研究,与海绵城市有着异曲同工的紧密联系,最终在国家政策层面确定了海绵城市概念的统一和完善[1-2]。

4、海绵城市构建途径与措施

主要分为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和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其中,水生态系统功能主体保护与修复主要包括:识别水资源保护生态斑块、保护水系网络及生态系统、修复已破坏的水生态斑块及网络、源头管理与控制技术(区域低影响开发)等。根据城市降雨过程,区域低影响开发技术主要分为截留技术、促渗技术和调蓄技术3种。其中,截留技术是通过材料或者结构,将降雨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减缓,通过增加雨水汇集的面积来达到延缓径流目的的技术,如绿色屋顶及植物群落冠层截留等[1-2]。

5、研究进展现状概述(共识与争议)

5.1三点共识

海绵城市理论产生至今,学术界达成了以下三点共识:

(1)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内涝和水体黑臭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最终表现在水体上,但是其产生原因涉及人类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能“就水论水”。解决问题必须在统一规划的引领下完成,不是单一部门。(3)国外经验是值得借鉴和总结的,但同时要注意的是,国内外城市规模、密度、居住习惯和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差异值得重点关注。

5.2七点争议

2014年10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使海绵城市圈形成了“灰色”“绿色”“灰-绿结合”三派鼎立的局面。争议焦点大致总结为以下七点:(1)城市海绵概念可行性(2)绿地用来调节径流的可行性(3)绿地承担滞洪作用的可行性(4)城市保存雨水和充实地下水的方式(5)海绵城市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可行性。(6)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更省钱。(7)海绵概念是否可发展。

积极利用绿色海绵体保护和储留雨水是一项积极善意的发展,但前提条件是城市拥有充足的绿地,雨水没有被污染。城市海绵体对治理洪涝能起多大作用,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分析。我们不能把海绵城市当做是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必须且唯一的灵丹妙药,应该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站在更高的层面、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来观察雨洪管理的问题

结束语

雨水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将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生态平衡纳入设计理念中,建立海绵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我国当前所面临的资源

问题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进一步表明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因此,只有更好的将海绵城市设计与城市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地表水存储问题,减少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现象,进而促进我国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给水排水,2015,41(3):1-7.

人工降雨概念篇7

[关键词]:京津冀地区;滨水景观;特点;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引言]:海绵城市理念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城市雨水洪涝管理理念,也就是城市可以很好的适应环境变化,运用良好的系统抵御雨水洪涝灾害的侵袭,并把雨水进行合理的储存、净化,需要时可以释放利用。对此,也有人把海绵城市理念称之为“水弹性城市理念”,意思是城市的水资源具有弹性,可以合理的进行调节。对于我国的京津冀地区来讲,海绵城市理念非常的适用,通过有效的应用各种城市绿化景观植物和城市微地形景观系统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有效的改善城市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滨水景观的特点和景观设计的原则、京津冀地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方法问题进行有效分析。

1滨水景观的特点和景观设计的原则

1.1滨水景观的特点

滨水景观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建立起各类的设施,使得其具有综合应用的能力。滨水景观还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各类人群主要的活动场所。除此之外,滨水景观具有生态敏感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对于建设出众多的生态景观植被,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满足人们进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1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滨海景观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方面的原则。比如:完整性的原则、空间层次性的原则、生态原则、防洪原则[1]。

2京津冀地区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方法

2.1有效乡土植被的应用

2.1.1充分展现出乡土植物的文化内涵

充分在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营造中表现出乡土植物的文化内涵,发掘出乡土植物的内在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讲,京津冀地区具有自己的历史与发展的特点。因此,其进行园林绿化工作时,需要将选用的乡土植物文化内涵与京津冀地区城市的文化内涵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科学的塑造乡土植物群落,表现出城市独有的文化特征与环境氛围,全面提高城市乡土植物文化景观的观赏性,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促进城市绿化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城市与自然环境更加的协调做出应有的贡献,全面提高城市的协调发展能力[2]。

1.1.2依据乡土植物特点进行科学化营造

在进行乡土植物应用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乡土植物的气候特点、需要生长的土壤特点,并且依据京津冀地域位置气候水文条件,植物的季节性特点,秋冬春三季干旱少雨,并且冬季水面结冰植被景观差,夏季则雨水丰富内涝严重,土壤盐碱化严重,追求生态景观,满足海绵城市的发展趋势等等因素,进行乡土植物的科学选择。比如:具有较强抗盐碱性和抗干旱特点的灌木、乔木、花卉、水生植物等等来进行道路景观的营造。

2.1.3加强乡土植物的观赏性

我们应用乡土植物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质量与水平时,需要综合性的应用多种乡土植物,充分的展示出乡土植物的观赏性。具体来讲,依据城市园林绿化的需要,选择出适宜性的多种乡土植物,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道路绿化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保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另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打好基础[3]。

2.2绿化景观的科学搭配

我们选用的乡土植物需要与城市道路景观进行有效搭配,即进行微地形的有效构建、将各种类型的植被在上面进行种植,提高京津冀地区道路景观的质量和水平。比如:第一,雨水入渗花园的应用。雨水入渗花园是一个拥有大量植被的草沟,作用是渗入大量的降水,主要由一个草沟和各种各样的植被组成。第二,暴雨水路缘石扩展池的应用。暴雨水路缘石扩展池的作用是捕获收集雨水、其植被会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减速和过滤,有时还可以让一部分的雨水渗入地下。第三,草沟的改造性应用。改造后的草沟是一个天然或者是后期人工建造的优良排水渠道和排盐渠道,可以输送暴雨水径流、对于水中的污染物和沉积物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沉淀作用,同时对于京津冀地区盐碱化类型的土壤进行有效排盐。第四,透水性铺面的应用。所谓透水性铺面是指一种硬质路的表面,它可以通过透水性沥青和透水性混凝土及透水性路面砖进行雨水的渗透、传输等来达到路面积水的减少,保证道路路面可以正常的行走[4]。第五,暴雨水树的应用。暴雨水树是专门栽培在人行道两旁中的人行道树木,其主要的作用是美化环境和有强降水时让雨水进入到树木所在的树坑内或者是进入树木所在的可以进行雨水渗透的区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加强对于暴雨水树的管理,保障树坑内没有垃圾的残留和认为的破坏,这样可以使其在强降雨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第六,暴雨水树渠的应用。暴雨水树渠是位于人行道路旁边的一种树木及底下沟渠的和称,它通过多个气孔与人行道进行有效的连接,当降水发生时、通过地表径流的作用、城市道路上的水就可以通过这些气孔进入暴雨水树渠的底下沟渠中,达到排除道路积水的效果。第七,暴雨水排水井。暴雨水排水井主要接收暴雨水树渠带来的积水,并把其中的一部分通过气孔排放给土壤和周围的植被,并把大部分的水进行保存,达到雨水收集的作用,是一个良好的蓄水区域,把暴雨水排水井和其他的水資源净化设备连接在一起就可以将大量的降水净化为饮用水,进行循环利用[5]。

结论:

对于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应用有效的乡土植被和科学的城市道路景观,提高京津冀地区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朝着海绵城市方向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高品质生存环境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圆.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28):187-188.

[2]张志远.现代海绵城市概念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6,(03):256-257.

[3]王玉艳.景观设计中构建海绵城市应用分析[J].低碳世界,2016,(13):141-142.

人工降雨概念篇8

把8月8日选成奥运会开幕式的日子,在气象上也是有讲究的:30年气象记录显示,当天出现极端气候的可能仅有6‰当然,出现小雨的概率要高些,达50%。7月20日开始,北京气象进入全面赛时服务状态。除了预报会比其他奥运会提前一天外,如果在开、闭幕式当天遇到下雨,中国气象局还会实施“人工消云减雨”。

事实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是世界性难题,特别是“人工消云减雨”作业。据专家称,遇到小范围或是比较弱的降水云系,实施人工影响作业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大的云系,“人工消云减雨”技术的效果就不是那么明显。人工干预天气,又称“人影天气”。英文是modification,即一点小小的改变,而非控制。

人工干预天气不是一个新词了,三国时诸葛亮就喜欢在战事中利用天气。除了火烧赤壁中巧借东风的演义之说外,聪明如诸葛也有算不到的时候。《三国演义》第103回,诸葛亮在上方谷里困住了司马三父子,火攻即将成功,忽然天降大雨熄灭火焰,司马三父子就此逃走。看来,干预天气,从古至今就是大难题。

细说现代人工干预天气之前,要先解释一下孔明为什么会失败。事实上,那次下雨是必然的。因为那个山谷的水气十分浓重,烧火时,就会有很多灰尘类的小颗粒飞上天空。而下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有足够的水气,二是有凝结核。开始第一个条件已具备,而蜀军放的火又提供了第二个条件,所以烧不死司马父子才是必然的,最多只能吓唬他们一下。这就是三国时代的“人影天气”之人工降水。当然,人工干预天气要远比让山谷下点雨复杂。小范围的天气还好控制,大范围影响就很难了。

为了避免极端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人工干预天气的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以破坏力极强的飓风为例,在现有的设备前提下,预报和监测它的产生和消亡全过程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对它何时造访却无法准确预报。估计大多数人对飓风的能量没有明确的概念。以热带洋面上一个很普通的台风为例,它的中心风力强度大概是每秒32、33米,能量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甚至于上百个原子弹,要毁掉这样一个系统至少要有上百个原子弹。但要是把它毁了,地球也就跟着玩完了。

所以,从可行性的角度看,毁掉飓风不太现实,只能通过改变温度的方式来干预飓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气与环境研究公司首席科学家罗斯・霍夫曼就是这方面的行家。他给出了几种干预飓风的手段。例如:通过在空中散布增雨剂,剥夺飓风增强所需的水分:在飓风将要经过的海面上布置一层可生物降解的油膜,降低海水的蒸发速度,直接限制飓风所能获得的能量等等。据悉,人工干预飓风可能在十到二十年内开始小规模实验。如果成功,世界各国也许可以考虑联合采取措施,减少飓风带来的损失。

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连不支持《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也在想办法对付二氧化碳。美国西部名胜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贮藏室。数亿年前,这里是大海,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缓慢地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碳酸钙(石灰石),也就是今天大峡谷岩壁上的那些粉红带。但这个自然过程实在太慢,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金水材料科学实验室试图加速这个过程,他们将经过压缩、加热的二氧化碳与蛇纹岩、橄榄石混合,在碳酸氢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与石灰石相似的碳酸镁。这个方案是一个良性自然过程的加速,但处理每吨二氧化碳约需70美元――有点贵,而且加热过程也要燃烧矿物燃料。

人工降雨概念篇9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园林设计;应用

1、海绵城市建设理论

海绵城市主要是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在下雨的时候能够进行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合理的释放雨水,并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源头消减、中途传输、末端调序的手段,实现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中,降雨径流的排放量小于40%,截然不同于传统“快排”模式中将大于80%的降雨径流排出城市的要求,这就有效的减少城市雨水与地面的冲刷,然后将收集来的雨水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这样不仅仅保护了生态环境,有效的降低城市内涝出现的几率,也缓解了城市居民用户用水压力的紧张。因此在晋城城市园林建设的时候需要有效的融入海绵城市理论,从而能够构建非常好的环境,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

2、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整体规划原则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园林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充分的发挥海绵城市特点,对此需要针对实际情况从全局出发,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原来的系统进行保留,同时充分的了解系统,在实际的运用当中,要充分将海绵城市理论落实在实际的建设过程当中,还要降低雨水系统的构建,而且在进行的设计的工作当中要有效的遵守先规划有减少的重要原则,因此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的发挥其规划设计的作用。

2.2、生态有限原则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基于生态的概念,并且在实际的运用过程当中,要充分的了解当时水资源,例如江河与湖泊以及渠道,而且必须考虑到排水系统,从而要保障雨水自然的寄存和自然净化,这也将是循环利用的关键部分,然而在这过程当中要不断加强生态循环,其次,生态自然自身就有着很强的恢复力,这对前期破坏的部分起到修复和二次融合的功能。

2.3、因地制宜原则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为每个城市的环境以及地域存在很大差别,因此在土壤、降水、植被覆盖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有效的将其海绵城市理论融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确保园林设计的有效性,促进园林行业的建设发展。

3、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3.1、城市园林道路设计

为保障园林设计雨水渗透的高效性,道路设计采用以下几点措施:①选用具有渗透性能的沥青,在道路结构设计上保证雨水的渗透,控制短时表面径流量;②结合地形,可适当的将人行道或者非机动车道改成随地形走向的线型,以便增大道路两侧的绿化面积,同时选择吸水性较强的植被,缓解雨水的瞬时径流量;③道路分隔绿化带采用“下凹式绿地”设计,引导道路雨水进入下凹式绿带,同时经特殊配比的种植土,可涵养一部分雨水,多余的再由溢水口排走,保证植被的生长条件;④严格按着“海绵”设计理论,选择渗透性强的铺装材料,嵌草路面、草皮,多孔混凝土等。尤其是公园和树林边,可以采用木屑、卵石等材料。

3.2、雨水收集系统的合理设计

(1)渗透性铺装。要科学合理的做好园林铺设的相关工作,并且可以更好的确保地面渗水与排水功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水泥地面来相比较的话,不仅可以更好的减少施工材料在数量的投入,也是更加符合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园林设计和自然环境保护是一种和谐的联系。在普遍情况下,铺装设计需要在地面上铺设一层砂砾的垫层,从而来提高其稳定性和渗透率。在主道上普遍都是在垫层上铺设砖层,这样能够为人们在上面行走提供很好的便利,在辅道与主道路的两边,都要铺设石子路,以便能够很好的实现于是的渗透作用。(2)园林生态水渠和雨水缓坡。在建设园林生态水渠的过程当中要严格根据地形条件来做好生态水渠工作,生态水渠也可以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其中起到雨水汇水的重要作用。渠道的建设将分为明渠与暗渠。暗渠一般都是进行园林设计时,在地下预留一定空间的排水沟,雨水将会沿着暗渠进行排出。明渠需要沙拉石子和透水土工布来铺设来进行相关的操作作业,从而来达到很好的渗透吸储的效果,来达到导流的作用。

3.3、雨水储蓄系统的合理设计

3.3.1、集雨型绿地。对于园林雨水储蓄系统设计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设计一些集雨型绿地,而对于这一类型的植物配置也主要是不怕湿涝的植物。如果是雨水比较多的集雨型绿地,植物就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能够达到储水的作用,并且也可以将其作为园林景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主要是让其成为暂时以湿地的形态存在着。南方地区因为雨季的时间比较长,因此在园林建设过程中主要是设计小型湿地,从而满足需求。3.3.2、人工湖。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会选择设计人工湖,其主要的作用是能够不断增加园林意趣,同时也能够起到园林雨水储蓄功能。在进行人工湖设计的时候需要高度重视水生植物的配置,从而能够确保雨水冲刷泥沙进入人工湖后,能够有效的保障湖水的干净和清洁,从而降低成本。总之,海绵城市理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很好的降低城市当中径流污染的负荷程度,而且还能够很好的净化城市中的空气质量问题,因此需要重点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彭红元.城市园林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的运用分析[J].中国林业产业,2016,(09):94-95.

[2]叶加嵘.城市园林绿化中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02):211-212.

人工降雨概念篇10

关键词:低碳;园林;环保;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V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2-0124-02お

1引言

在工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等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雾霾等问题的出现越发频繁。适合人们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少了,空气质量低、水环境污染、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绿化面积急剧减少等问题,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人类疾病增多,更甚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出现了“老人病。为了改善我们的环境,低碳生活已逐渐融入人类生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都已经成为各个地区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方向。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引入低碳的思维显得尤为重要了!

2低碳园林的内涵

低碳园林是指在园林绿化的设计、施工及后期的维护使用等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工业化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园林实质是低碳经济范畴内的一个园林概念,如果单从园林植物品种、规格、配置的角度去研究低碳园林,个人觉得有点狭隘,低碳园林应该作为低碳城市建设范畴内的一个概念,看上去只是概念范畴的不同,但是涉及的东西却差别很大,如果把低碳园林划为低碳城市下的一个概念,我们研究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上限,那就是低碳城市,凡是有利于减少城市资源能源消耗的行为、设计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把废弃物的处理和园林相结合应该作为低碳园林大概念被提出,我们可以利用湿地净化城市污水,将城市垃圾资源化作为园林肥料等,绿色建筑也是低碳园林的一部分。将园林绿化融入低碳思维,有助于建设出低耗能、低成本、高效、美观舒适的景观空间。

3低碳园林的实施策略

3.1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

因地制宜也就是讲求尊重自然,不要把原来的地形地貌破坏掉,建筑学里有个说法,大山象征骨架,河流象征血管和经络,建设时一定不能破坏,在原貌的基础上加以修建,符合现代人们追求自然的理念。这就是在园林设计施工中要因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顺应当地的地形,保护当地的生态属性,减少或尽量避免对对原有的地形做过度的破坏,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对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在现代的园林施工中,许多人的设计都在仿照别人的设计与施工,更甚至把别人的东西都原样的搬到自己这里,不讲适合不适合,只讲好看不好看。例如,吉林市丰满区翰林院小区绿化工程完美,许多园林企业到这里去学习,其中一家园林企业竟把这种工程带到的高原地带去进行,结果可想而知,看到某些园林或建筑风格不错,就要求自己的产品也要达到这种风格,但是照搬回来后,却发现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是更糟糕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园林设计与施工理念不用说有多么的新颖,但要一定能够适合所处的环境,非要把仙人掌放在水里养,效果反而不好,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同时,园林设计要讲求“韵律和“饱满。例如吉林市吉林大街有一条主路中间是主干路两侧辅助路,首先,设计者确定的主要思路是要保证这条路上要一年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色可以观看,一年里无论你什么时间来,这里都是美景。因此,在设计时结合了解当地的情况,选出适合当地的树种,分别选择了杏树和柳树,杏树在主干路两侧,柳树在辅助路两侧,这两种树搭配合理,杏树开花比较早的,再搭配一些花期较晚的植被,这样将开花时期错开,无论是什么季节都会有吸人眼球的感觉。垂柳冬季可做美丽的雾凇,吉林这边冬季比较长,园林中没有绿色,此时用什么来弥补,也是在园林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总之,园林设计必须要讲求因地制宜,有些南方树木在北方这边存活率很低。所以,在对北方园林建设时尽量采用当地的或适应当地气候的植被。以上是对于吉林市的街道,那么在吉林市小区的园林建设中也要考虑更多因素,现在人们买房的时候除了对小区房子质量的选择外,就是对小区绿化以及活动空间的选择,由此便打造了很多以健康为主题的小区设施,像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儿童活动区等等也相继出现了。提高绿化面积,增加健康设施,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3.2选择低碳环保建造材料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降低园林工程碳排放量的显著直接方式便是选择耐久性强、碳成本低、后期保养维护少、可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材料实施园林建设。合理选择低碳材料是第一步,也是关键所在,一般材料在运输、使用、养护等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造成资源浪费,使用低碳材料,则可避免这一系列的问题。为降低运输成本我们应就近或选择本地材料,进而令运输碳排放量显著降低。同时我们应尽量选用竹藤、木材等低碳环保材料,而减少应用玻璃、水泥、钢材等高碳材料,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投入碳成本量的含量,这也是我们选择低碳材料的第二个程序。国家现在都在倡导绿色生态产业,这正是对我们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园林建设中要使用低碳材料,生成可持续利用效益,还可回收可再生、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进行重新锻造并生成新型环保材料,进而降低炼铸、开采成本,借助多元化丰富园林工程材料的统筹循环利用实现降低建设园林工程的耗碳量。另外我们还应科学继承低材高用的良好传统,运用拆除碎砖混凝土建造路基,将碎石、砖瓦设计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路面或墙体。在园林工程中我们还应尽可能多应用节能LeD灯具丰富景观,并节约电能消耗,利用草地代替人工草坪,提升植物物种多样性。在立体绿化建设中可采用乔木,灌木、宿根花卉及草花等适宜选择粗放管理物种,进而有效降低园林工程维护管理耗费的碳成本总量。

3.3适时利用雨水,构建园林中的水系。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在我国的许多规划设计中,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多公园、城市广场、公共绿地中,都是考虑怎么排水,都是担心城市内涝,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的考虑甚少,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在规划设计中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能节约资源,促进自然界水循环的修复与保持,符合低碳的理念。一旦科学解决雨水供求,不但可以使园林中的润景,同时也可以为园林植物及景观进行水灌溉问题。园林工程建造设计中,利用雨水涵盖渗透与集蓄两类途径。渗透雨水包含渗透沟、渗透池与渗透铺装等。或者在园林施工中的水系湖泊等地进行存储,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区域则可采用渗透沟或砾石铺装形势进行雨水蓄积。

3.4科学建造绿色低碳园林构筑物

现代的园林设计中有植物水系外,还增加了很多园林构筑物,像亭、廊、花架等,增加了园林的景观的同时,也对园林环境造成了迫害,我们以亭廊所使用的混凝土为例,它对环境的污染可想而知。而我们园林中的绿色植物具有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噪音等功能,因此,一定的绿化量是有助于固碳作用。在植物的选择时,应选择当地物种,适应性强易管理的树种。绿地率不足时应考虑屋顶花园的应用,以增大绿地面积。

园林构筑物可借助巧妙构思与丰富形势实现增汇目标,我们可在建造园林建筑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地下、半地下或空中花园的绿色屋顶,墙面手段合理提升绿地与绿化面积,并全面丰富建筑的风格样式,为人们创造出多视角的园林景观。同时半地下或地下园林构筑物还可显著降低夏季、冬季建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效果。我们也可以采用太阳能采光板,或框架结构,利用太阳能和建筑物,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还可令构筑物形势丰富创新。

3.5建造污水循环处理系统

城市或工业污水的处理一直是一个大难题,但据多方资料显示我们人类是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污水循环净化问题,通过低碳园林设计、依据自然力量将湿地人工系统设计为处理污水场所,城市污水于该湿地系统中借助植物根系减缓或降低水流速度,利用异质多层土壤拦截沉降悬浮物,进而有效排除与沉淀杂质,即可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同时可种植净化能效较高的植物于湿地园林系统之中,例如小香蒲、芦苇、花叶芦竹与千屈菜等,进而全面将过滤水内的有害有毒物质吸收。污水中植物较难吸收的各类有机组织则在土壤中滞留,可借助微生物分解作用将其变为易于被吸收的气体与无机盐,而后再行释放至空气或被植物吸收,这样一来水体中的污染化学物质便被有效去除,进而实现了净化污水目标。完成净化处理后污水则可用于灌溉园林景观用水,进而形成了污水的循环再利用,该低碳环保过程可谓易行简便,耗费能量较低并可显著节约电能应用。设计与恰当布置风能设备也可形成创新型低碳园林景观。

3.6新高科技的能源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风能、太阳能等,解决灌溉、照明等问题。将新能源运用于景观规划中,创造新生态景观,是今后低碳园林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4结语

总之,在全球能源越来越匮乏、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为促进园林工程的持续全面发展我们只有秉承低碳环保理念、明晰低碳园林内涵,科学应用建造低碳园林实践策略方式,最大程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真正创设环保、节能、低碳、高效的优质园林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调节城市生活生态平衡,为人们建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为建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林伯强.中国城市化应走“低碳之路[J].21世纪经济报道,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