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3:43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1

1物理学史的引入可激发学生尝试科学探究与实践的兴趣

新课程重视科学探究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科学探究的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学史中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在讲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通过相关物理学史的介绍,使问题的引入自然.科学来源于实践,科学的动力在于人类的求知本性和在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介绍富兰克林在用莱顿瓶进行放电实验的过程中,面对着电火花的闪光和劈啪声,总是禁不住联想到天空的雷电.他意识到莱顿瓶的电火花可能就是一种小型雷电.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必须将天空中的雷电引到地面上来.1752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富兰克林用绸子做了一个大风筝.风筝顶上安上一根尖细的铁丝,丝线将铁丝联起来通向地面,丝线的末端拴一把铜钥匙,钥匙则一个莱顿瓶中.富兰克林将风筝放上天空等待打雷.突然,一阵雷电打下来,只见丝线上的毛毛头全都竖立起来,用手靠近铜钥匙,即发出电火花,天电终于被捉下来了.富兰克林发现,储存了天电的莱顿瓶可以产生一切地电所能产生的现象,这就证明了天电和地电是一样的.

2物理教学中穿插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法则、公式等)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在进行物理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好物理规律,应使其对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有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经常把物理学史知识渗透到物理教学之中.这是由于物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后人的研究工作总是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重要的物理规律都是经历了艰难和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的.让学生了解这些规律的发现过程,会对学生学习物理规律、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在讲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l6世纪以后的欧洲,由于航海、战争和工业的需要,大大地促进了力学的发展,推动了对天体的观测和研究.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天象进行了长期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在对这些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后,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体系,了统治天文学领域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体系,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继哥白尼之后,丹麦天文学家第谷以他惊人的毅力和毕生的精力对行星的运动进行了精确的观测,并采集到大量的观测数据,这为他的学生开普勒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开普勒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数学才能,在整理和研究第谷所观测到的数据中总结出了开普勒三定律.

3物理学史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1901年~1992年,共有142位物理学者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因实验而获奖的有103位.正如丁肇中教授所说:“物理学是从物理实验中产生的.”在实验课中引入物理学史,一方面是提高实验效果;另一方面是从历史上阐述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验证和形成的过程,通过史料知识把相关的理论知识连成网络,形成知识面,从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理论和实验的辩证关系,物理学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使学生不仅理解物理概念、定律和原理这样一些科学成果,而且理解获得这些科学成果的基本过程.另外,每位科学家又有其研究问题的独特的科学方法.结合物理学史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运用物理学史可帮助学生澄清一些历史事实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不是从苹果落地的“顿悟”中产生的.早在17世纪初,吉尔伯特、开普勒、伽利略等人就提出过天体间存在万有引力的思想.1654年,法国天文学家布里阿尔德奥已提出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和二者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假说.在牛顿正式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1616年英国皇家学会已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研究重力问题.胡克、哈雷、雷恩在万有引力定律问题的研究上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胡克已觉察到引力和地球上物体的重力有相同的本质;哈雷和惠恩也在1679年按照圆形轨迹,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和惠更斯的向心力公式证明了作用于行星的引力与它们到太阳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由于无法找到能证明吸引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普遍规律,哈雷于1684年8月还曾到剑桥大学向牛顿请教.牛顿在研究和概括前人的成果,并用数学方法对月球与地球间引力及运动规律作了大量的验证工作之后,于1685年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结合这段历史不但澄清了历史事实,而且消除了学生头脑中关于“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的偶然性创造的错误认识.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2

创境导入模式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深刻印象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来自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境,能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唤醒学生的认知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设疑引探模式

设疑引探模式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点创设疑点,以及运用多媒体的模拟演示功能,为学生的探索猜想提供模型和验证,从而逐步理解物理概念与相关物理量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教学媒体展示内容的观察、思考,抓住模拟事物的基本特征与事物原型的相关、相连、相似之处,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使观察力、思维力得到发展。例如,《物质比热》的教学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提出“烧开水过程吸热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去猜想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结合课件展示、模拟演示,通过对水加热时间长短、水温升高多少、水的质量又是多少等分析比较,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热量与其他几个因素的数量关系;再提出新的问题“对不同物质而言吸收热量多少是否相等”,继续模拟演示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抓住模拟实验过程的最后一步,说明如果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和煤油两种物质吸收热量不相等的关系,引入物理概念比热。

模拟启导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一些设有典型、或具有提示性、或富于启发性的现象和过程,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主动去获得知识和能力。例如,初二教材中有关“液体的蒸发具有致冷作用”的教学,根据已有知识,学生知道液体的汽化过程要吸热,但不明白既然是吸热怎么又会致冷呢?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甲从游泳池中走出,身上水淋淋,上岸后整个身体直哆嗦,而乙始终站在岸边,丝毫没有冷的感觉;甲身上的水在不断蒸发,而乙没有发生水的蒸发现象,甲感觉冷是因为水需要吸热,而人是放热过程,人体表面皮肤温度降低,人就会感觉冷。通过这个课件,学生真正领会到“致冷作用”的含义。

网络教学模式

开放的互联网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将不再主要依赖教师的授课和课本进行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知识等方式进行学习。例如,在“液体的压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压强的知识、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状况,让学生从网络上搜索长江三峡工程的有关知识。结果学生收集了“经济效益的世界之最”、“世界上工程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水库淹没和安置移民工作难度之最”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国重大工程建设动态,又激发了学生爱国的热情。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的探索 杨晓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其形象、生动、逼真、直观的特点以及各种媒体的合理组合与应用,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缺陷。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活化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运用音像图画等直观材料,实施再现教学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发生的事物,它不可能再现、重演。所以,我们学习它、研究它只能通过历史遗迹、遗物、文物以及文字、音像资料。而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展现,把生动有趣的历史变成了干巴巴的讲述,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信息手段,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实施再现式教学。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让一幅幅历史画面形象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在其中认知历史、感悟历史,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而现在各个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各种历史资料片、历史题材的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再现历史,但可以虚拟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展示某个历史时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形象等内容,为历史教学营造声、像、图、文并茂的,形象、生动、逼真的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利用信息技术的高密度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文字板书应用

这类课件多用于社会经济课、文化课和综合复习课中。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显示功能,代替教师的口授,它具有图文并茂、资料详实、容量大、线索清晰、操作简便等特点。在历史综合复习课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繁为简、直观形象,并可以减轻教师重复劳动之苦。

借助多媒体解决传统手段教学难以解决的困难

历史课包罗万象,特别是现在的历史课,注重人文关怀和科学素养,涉及许多跨学科知识。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比如说对于“筒车”的介绍,这件新农具在该节课中不是重点,但是介绍清楚又要花费一定时间。我用Flash作了一个专门课件,动画演示其工作机理,学生一目了然之余,感叹设计的精妙、先农的智慧,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得到升华;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3

关键词:乡土史研究性学习幼师生

乡土史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史的研究也是目前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都提出过要教给儿童乡土知识。德国的哈尔尼希是“乡土教育论”的代表,他提出课程以同心圆式的结构呈现,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使儿童从周围生活及直观的范围中去寻找知识的起点。美国的杜威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中就包括了乡土历史探讨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密切学生与周边环境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将来担负培养儿童责任的幼师生在学习了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的基础上,更应该重视统编教材中很少体现到的乡土史知识,利用好周边极其丰富的乡土史资源,更好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去。因此在对幼师生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加强了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挖掘,在此就在引导幼师生开展乡土史研究性学习方面的认识和探索与大家分享。

一、乡土史是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载体

1.丰富的乡土史资源中有很多可供学生研究的课题

笔者所任教的安阳市地处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西北部的殷墟,为商代后期的都城,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古都。安阳是甲骨文的故乡,又是《易经》的发祥地,殷墟文明在3000年前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仅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区西北20公里处的古邺城,在战国时一度为魏文侯的都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又做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国都。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安阳这方沃土有着深厚的沉淀与积累,安阳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安阳山川物藏、人文风貌颇具特色,其乡土史资料亦极为丰富,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极好载体。

教师在乡土史教学过程中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有选择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就某个领域或问题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或研究家乡的一位名人,或研究家乡的一处古迹,或者研究城市的变迁、街道的历史,可供研究的资源可谓应有尽有。对学生而言探究性的研究首先注重的是过程,其次才是结果。在研究过程中只要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能迅速拓展,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创造成果就能逐步形成。

2.熟悉的乡土史材料可充分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

身边的历史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对熟悉的材料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自然乐于接受。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状况、发展前景等,总是特别关注、感情深厚。这些形象、生动、生活化、通俗化、本土化的材料比起课本上的资料来更适合学生的口味,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轻松掌握知识。

3.亲身参与的研究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的培养相统一才会真正地形成对社会、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结果。学生要学会从家乡的实际出发,通过认真忠实地调查和探究,获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在参观、参与考查工作的过程中学习专家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并且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在汇总知识的时候要从科学的认识论出发,学习科学的论证方法。总之,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探究,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史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就定能进一步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试问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家乡都毫无感情可言,又从何去爱国报国?

家乡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与现实,通过感性了解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进而产生一种永不消失的热爱之情,自然也会产生亲切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了对家乡现状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心系家乡与祖国的命运,使他们树立将来建设美好家乡和为中华民族腾飞而努力学习的志向。

二、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学习

乡土史教学资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可实践性等特征,本身存在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非常适合作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针对幼师学生的特点,在设计研究性学习活动时教师要加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课题,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体验完整的研究过程。

利用乡土史开展研究性课程设计时可以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胜古迹、出土文物、风土民俗、土特产品等方面选择材料。比如在名胜古迹方面,学生可以调查安阳地区的名胜古迹的分布,也可以调查名胜古迹的历史和现状,还可以提出保护、开发名胜古迹的建议、设计解说词、设计相互联系的旅游线路等。

利用乡土史资源可以选择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下面举例说明:

1.活动案例一

主题: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招标设计。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的博大与宏伟,同时,通过调查、采访、小组活动、制作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参与、合作的精神。

活动过程:

(1)搜集资料,学生5~6人一组,去图书馆、书店、旅行社、上网,充分利用资料,确定一日游要去的景点及路线。

(2)学生讨论,分工,模拟旅行社工作,起草一日游方案。

(3)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确定一日游的最佳方案,撰写各个景点的解说词,拍摄照片、录像,计算旅游经费,设计美化一日游方案设计书。

(4)模拟旅游竞标,同学们布置会场,聘请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评审会,按小组分别介绍自己设计的“安阳历史一日游”方案,并散发自己设计的旅游宣传单。

(5)评审会对各个“旅行社”的线路确定、导游词撰写、价位安排、标书设计、方案介绍进行评审,最终评出“安阳历史一日游设计方案”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活动案例二

主题:安阳老字号研究

活动目的:了解安阳老字号的历史和现状,探索老字号盛衰的原因。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综合分析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

(1)学生分组,每3~5人为一组。

(2)确定研究题目,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历史资料,通过查阅地方志、走访知情老人、网上调查等方法。

(4)实地考察研究老字号的现状,制作一些图片资料。

(5)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交流,撰写调查报告。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4

热贡文化是热贡区域内各族人民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结晶,是一种稀缺资源和特有文化,其核心和精髓是热贡艺术。热贡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包括民俗文化资源、藏传佛教文化资源、人造文化资源、自然环境资源等。发展热贡文化需深入挖掘,加强研究,加强推介和宣传,准确定位、树立品牌,并着力提升产业开发水平。

abstract:

ReGongcultureisthepeopleofallethnicgroupsReGongareacreatedmaterialandspiritofthecrystallizationofproducts,isascarceresourcesanduniqueculture,itscoreisthecoreandtheReGongart.ReGongculturalresourcesareveryrich,includingfolkculturalresources,tibetanbuddhistcultureresources,artificialcultureresources,naturalenvironmentresources.DevelopmentReGongculturethoroughlytomining,strengthenthestudy,strengthenthepromotionandpropaganda,accuratepositioning,buildingupthebrand,andtriestopromoteindustrydevelopmentlevel.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热贡文化作为藏文化,尤其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一种特有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资源。热贡地区要在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有所作为需充分发挥热贡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全面加快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热贡文化的内涵

“热贡”一词是藏语对同仁的称谓,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之意。从历史源流和文化特质上分析,热贡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贡文化是一种特有文化。从文化潜质上讲,热贡文化是指以藏传佛教艺术为代表,以各类物质和非物质形式为载体,能够体现热贡地区特色的所有文化元素的集合。从文化形态上讲,热贡文化特指热贡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适应农牧交错的高寒自然地理环境、传承藏传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等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升华而成的一种特色区域文化形态。从文化表现形式上讲,热贡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热贡艺术、民俗风情、民间艺术、建筑形态、人物文献等。

(二)热贡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热贡文化是热贡地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一种具有独特的稀缺性、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约束、反映当地文化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其产业体系包括自然环境体系、宗教体系、历史遗迹和建筑体系、热贡艺术品体系、民俗体系等五大版块。

(三)热贡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热贡艺术。热贡艺术是热贡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产生、兴盛与宗教的盛行密切相关,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大体始于元代,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热贡艺术在技法上既继承了藏传佛教的传统创作手法,又融汇了汉族绘画艺术和其它地方的民间艺术,成为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奇葩。

二、热贡文化资源

(一)民俗文化资源。黄南地区的主体民族是藏族,其次是土族、汉族、回族等民族。厚重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民俗节日、宗教文化活动,如“六月会”,热贡“六月会”是同仁地区藏土乡独特的一个大型民俗节日。“於菟神舞”、春节等是都典型的传统民俗文化。

(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发源于隆务河流域的热贡艺术唐卡、壁画、堆绣、雕塑、壁画、建筑装饰等是区别于其他术而独树一帜的一个艺术形式。目前全州共有藏传佛教寺院80余座。

(三)人造文化资源。分布于全州境内的寺庙、古城堡、传统村落、古文化遗存等都是热贡文化的主体要素。如隆务寺是安多地区黄教寺院的主寺,其人造环境和规模首届第一,风貌景观独特。安多乃至整个藏区规模较大,为数不多的尼古寺坐落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阿琼南宗。保安古城、郭麻日古堡、年都乎古堡、铁吴城堡是同仁地区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特色突出的民族聚居区,这些古堡坚实封闭、朴实厚重、布局严谨、内虚外实,使同仁河谷地区人造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展示区。

(四)自然环境资源。黄南州的水系山脉蜿蜒曲折,自南向北构成有高到低的天然阶梯,山势起伏连绵、山峦叠嶂,境内南北两端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河谷人类聚居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是构成隆务河谷文化带的主要自然景观要素。另外,享有“碧水丹山”美誉的坎布拉景区头顶“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两项桂冠,上部的森林景观‘中间的丹霞百态,以及独特的宗教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赋予神灵象征的阿米夏琼山,德和隆山等诸多“山神”是自然文化资源的灵魂,广袤的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都是热贡文化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自然环境的承载体。

(五)民族民间文学及著名历史人物资源。热贡文化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从精神文化的层面而论,黄南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安多地区藏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藏族文化的缩影,民间传说,民间酒曲、拉伊传唱、格萨尔传唱,民间故事等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流布广泛。代代辈出的佛教高僧和著名历史人物更为热贡文化内涵增加了含量。如端智仁青、噶但嘉错、夏嘎巴、藏族文学家隆朵云丹嘉错、洛桑华丹、根登群培、热贡艺术大师云丹、嘉措、夏务才让等,这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是黄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热贡文化中人文资源的集中表现。因而热贡被誉为“智源之城”。

三、发展对策

(一)深入挖掘热贡地区的文化资源。热贡地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要高度重视热贡文化的普查,采取经常性与抢救性相结合方式开展全面性和专项性调查,评估认定重要和濒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门别类、归纳整合,建立起完整的热贡文化档案,把厚重的文化内涵通过科学系统的手段展现给世人。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土族於菟、黄南藏戏是热贡文化的核心内容,已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旅。除此之外,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境内还有许多虽没有被列入文物保护的重点,却有着相当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如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安琼南宗寺,罗多杰扎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有关部门要投入人力财力,对其进行挖掘、整理,进一步丰富热贡文化内容。

(二)全方位和多层次地研究热贡文化。发展热贡文化产业,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并通过传播、推介为世人了解,为旅游者,消费者所了解。因此,必须加大对热贡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一要开展对热贡文化的宏观研究。重点研究热贡文化的形成过程,热贡文化在青海文化、藏族文化中的地位,热贡文化资源构成以及热贡文化的文化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以及历史学意义,确立热贡文化的品牌地位。二要开展对热贡文化中观和微观层次上的研究。比如,热贡地区僧俗作家的典章对丰富藏学、发展藏学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唐卡绘画技法与敦煌绘画技法的传承关系;热贡地区民间祭祀舞蹈与传统庙堂祭祀舞蹈的关系;热贡藏戏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变过程,藏传佛教在热贡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后弘期发祥地对藏传佛教兴起的奠基作用以及对推进民族文化的历史意义等等。

(三)进一步加强对外的推介和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推介工作要回策划、善运作,尽量做到花钱少、多办事、见效快。此外,各级文化部门要走出去参加省内外文化博览会、旅游博览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把握文化发展的信息和脉动,加大对外交流合作的力度。在条件允许下,要尝试吸引国家和外省区市的影视单位来黄南拍摄专题片、编辑创作宣传热贡文化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不断扩大热贡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准确定位,树立品牌。一是把握好热贡文化的总体定位。发展热贡文化产业,必须以热贡艺术为特色,融合热贡地区的自然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展现热贡文化的特定性和地域性,将同仁古城逐步建成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独特品牌,将吾屯热贡艺术村建设成为全国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典范。二是把握好热贡文化的市场定位。发展热贡文化产业,要立足西部地区,根据其文化特色、资源优势、城镇总体规划及文化消费趋势,努力构建优势突出的热贡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艺术品为龙头、文化旅游业为强大后盾的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将热贡文化打造成为青海省文化产业的领头羊和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代表品牌。三是把握好热贡文化产业的经济定位。在经济发展中,热贡文化产业就是同仁的特色,是一项支柱产业,在开发中要象发展一产一样重视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用发展一产的办法加快热贡文化产业发展,将其逐步培育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四是把握好热贡文化的品牌定位。热贡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必须要有其突出的资源特征和竞争优势,应树立三大品牌意识:第一,热贡―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热贡文化不论从历史还是现状讲,都是一种不断传承的文化,既有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其不断传承的精髓。因此,以“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品牌定位,是非常准确和独到的理念。第二,热贡―藏民族文化的原生地。从历史渊源上讲,以热贡艺术为核心的热贡文化发源地就在热贡地区,而热贡文化同时又是藏民族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充分展示了安多藏区的文化潜质。第三,热贡―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同仁县因其热贡文化而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试点县,要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努力把同仁建设成国家文化发展示范基地。

(五)以节庆为龙头,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活动。

1、打造好以热贡艺术节为核心的热贡文化节庆活动。一是认真筹划热贡艺术节。通过政府投资、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等办法,在节目内容、演出规模、经贸洽谈、热贡艺术汇展等各个领域全面整合包装,逐步提高热贡艺术节品位,争取每年举办一次,并形成规模;二是整合包装“六月会”、“於菟节”、热贡藏戏等民间节庆活动。采取政府提供平台、村民自主经营的方式,在主要旅游景点组织民间艺术团体进行不间断演出,向游客充分展示热贡文化的影响和内涵,营造浓厚的热贡文化氛围,使以热贡艺术为核心的节庆活动走上经常化、正规化的道路,并不断扩展其社会效应。

2、打造部级唐卡集散中心。热贡艺术是热贡文化中最具特色、影响最广、发展最好的产业,其中唐卡、堆绣和泥塑是热贡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产业的发展要紧紧抓住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创新产业经营发展空间。加大引导协调力度,积极向社会融资,扶持文化艺术产业改变现有的小农经营模式,走“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热贡艺术品生产的市场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二是紧紧抓住国家宏观文化产业政策倾向,实现热贡艺术品生产的提速升位。三是努力拓展热贡艺术品销售网络。通过整合生产流程、热贡艺术品分等定级、建立经纪人队伍、扩大销售覆盖面等办法,进一步拓宽热贡艺术品制作、销售领域。

3、打造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缮为抓手,对古街区建筑、民居等人文景观进行全面复古维修和改造,实现历史古城街区风格、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二是整合热贡艺术生产流程,将热贡艺术品“做活”。热贡艺术品制作的技能、技法和流程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活着的热贡文化,要投入必要的基础建设资金,实现热贡艺术品制作流程的全方位开放和升级,引导热贡艺人对现场做画的流程进行全面提升和包装,配以导游讲解,给予游客参与现场做画的机会,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自始至终地感受到热贡艺术的浓厚氛围。三是实现景点民族风情演艺经常化。在主要旅游景点和民俗风情村建立专门演出场合,实现民俗风情演出经常化。引导农牧民打破常规束缚,打破传统习俗的限制,将“六月会”、“於菟节”、热贡藏戏等搬到景点,做为一种旅游资源向外推出,让游客能直面流动的、活着的热贡文化。

(六)以热贡旅游业为核心,提升产业开发水平。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5

关键词:社会热点;初中历史;教学情境

社会热点进课堂,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日常教学中,社会热点并没有真正走近课堂,发挥它的功效。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每次在考试前,任课教师就会把近一年的时政热点收集起来,印发给学生看看,然后匆匆忙忙带入考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偶尔也会提到一些社会热点,但往往因为没有精心准备,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提,没有深入地与课文内容联系,更不用讲发挥热点问题的其他作用。将社会热点用于课堂,最好的方式就是创设社会热点问题情境。

一、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课堂教学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服务,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创设和谐新颖的教学情景,以使学生更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从机械被动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充满乐趣,学习思维得到升华,学习活动产生质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社会热点问题情境,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把有关的社会热点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提出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热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促使他们去探究,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最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

二、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初中历史教学情境的目的、意义

1、让初中历史课更能体现课程性质

(1)历史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的综合性不仅在于对相关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综合,还有对其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综合;不仅是对历史发展过程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综合,还体现在对分析、认识某个事件或现象的角度的综合。它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上都力求整合的新型课程。因此应该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逐步将学生的视野从个人生活的狭小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广阔世界,将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精神追求融入社会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而社会热点问题是综合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的最好载体。

(2)历史课是开放的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将给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个人生活,使知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评价从追求唯一的、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从单纯的纸笔测试转变为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教学环境也从课堂的狭窄范围扩展到社会的广阔空间,并提供多种教学选择,强调社会实践,使课程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就具有这样的开放性。

2、让初中历史课更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将社会热点作为教学情境无疑是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捷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都体现着对社会热点的重视。

(1)初中历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把全体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不但引导学生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而且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而社会热点往往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对它的全面认识就需要合作探究。

(2)本课程强调历史地、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课程也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充分体现“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具体操作步骤

教师应改变那种认为学生年龄还小,不懂时事,无需过多提及社会热点的错误认识,充分相信学生,大胆尝试,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我们更需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要能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自己是一名历史与学科的教师,适应学科性质的要求。

在教学中怎么操作呢?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粗略地概括为四步。

第一步,了解社会热点。教师要关注时政,要养成每天看新闻的习惯;并要有时政敏感性,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例如近年来的社会热点就不少,如上海世界博览会、玉树地震、中央提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希腊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等等。我在这方面的基本经验,就是随时关注权威的新闻媒体网站(如新华网)的时政要闻和每年年末对一年来国内外时政热点的盘点,从中搜寻、梳理、筛选与历史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随教学进度整合进课堂教学。

第二步,研究有关的社会热点和历史与社会的结合点。仔细研究和挖掘,许多社会热点都可以找到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再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第三步,通过备课、上课,运用社会热点创设历史教学情境。仍以上海世博会为例,设计了一堂复习课。2010年5月1日,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揭开帷幕。小明是一位初二学生,他们一家开始了世博之旅。在世博园门口,他们聆听导游介绍上海的自然、人文和历史知识,加深了对上海的了解。(1)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什么条约的签订使上海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城市;1921年7月,发生在这里的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他们随导游来到中国展馆,看到琳琅满目的展品,其中不乏古代中国的科技典范。(2)请你写出以下两项科技典范入选的理由。他们在一天的参观中发现一些从来没见过的产品,如:海宝机器人、3D人工智能、tD-tFe通信、氢能源汽车、门票射频识别系统……

第四步,反思。从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入手将书本知识紧密结合,跨度广,渗透了初中三个年级的范围;内容全,将地理、历史与政治融汇其中,体现了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综合性特色,也符合中考试题的特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提到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世博会上有很多体现环保理念的建筑,这对我们有何启示?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举行国家馆日的庆祝活动?这就促使他们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去解决。这才是真正的课堂教育。每节课后都进行一次反思,最好是留下文字记录。反思社会热点的选用是否得当,运用的过程是否合理,学生的反应如何,有什么缺憾,有哪些需要注意、改进等等。

参考文献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6

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我行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按照“七个专题”、“两项活动”的相关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在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分行各党组织书记带头,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经常性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专题学习情况

分行各支部党支部书记带头,党员参与,充分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党史专题学习及研讨,组织党员及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组织研讨。在学史明理方面,各党员及党员干部积极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阅读党史学习教育四本书等书,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更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党的非凡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认识更加深刻。

二、开展专题宣讲情况

各支部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宣讲,昭通分行宣讲团成员黎明同志到各个网点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带领全体党员、职工学习党史,学习党的光辉历程,激起党员干部爱党敬党的热情。

三、开展专题培训情况

在开展专题培训中,各支部充分利用学习强国、云岭先锋平台,组织并督促党员进行线上学习。在“庆百年开新局我为富滇添光彩”党史知识竞赛中,组织本支部全体党员及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和入党申请人及其他员工进行线上党史知识竞赛答题,并推荐选拔队员参加富滇银行总行的现场党史竞赛活动。十月份还计划组织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专题培训,邀请市委党校的专家讲授三个专题内容。

四、开展专题党课情况

按照总行的相关要求,我行积极组织参加“庆百年开新局—富滇党员讲党课”专题党课评选展播活动,在“七一”之前,各党支部书记为支部全体同志讲授一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分行党总支书记也讲授了红色主题党课,为党员干部接受精神的洗礼。

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情况

分行各支部按照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的要求,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一目标,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查找差距与不足,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行党总支班子成员分别以普通党员身份列席指导所联系基层支部联系点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通过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针对会上查摆出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形成整改清单,党员作出整改承诺,坚持立行立改,真正把思想认识提升到具体行动上,成效体现在整改落实上,同时也推动了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深入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六、开展系列活动情况

(一)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分行各支部在“七一”节前后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组织开展或参加了多形式的学习体验活动,主要有:分行党总支组织到彝良参加“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层党支部还在威信开展“重走长征路,追寻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到宜宾市翠屏区“赵一曼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瞻仰烈士和实地观看教育片的活动等,激发党员干部爱党爱国情怀。

(二)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分行各支部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宣传栏、党员工作微信群等载体,组织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教育活动,汲取榜样力量,激发全行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七、开展“永远跟党走”教育活动情况

为了以实际行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行各支部除了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参加“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的红色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外,还围绕“永远跟党走”主题,开展多种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如文艺汇演活动,组织“颂党恩·咏经典·传家声”亲子诵读活动,“庆百年开新局——党的理论我来讲”理论宣讲小品及演讲活动,“读红色家书,传清廉家风”分享讨论会;初心历程,红色巡礼活动、诗歌朗诵活动等,激励和动员广大群众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八、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情况

(一)我为群众办实事推进情况

我行各党支部严格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各支部实际情况,立足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岗位,制定“民生实事计划”和党员“为民办事”清单,并按照清单严格贯彻落实。各支部以普惠金融服务为主线,把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普惠金融责任担当,结合当前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疫情防控,创文创卫等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为群众办实事。

(二)“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制度落实情况

我行现有党员均按要求完成了社区报到,并积极参加社区的文明帮扶、文明劝导、环境治理等活动,为社区发展和服务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密切了社区党组织与机关在职党员之间的联系。

九、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存在的问题

1.通过学习教育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的思路上、举措上需进一步清晰,需进一步贴近干部职工现实思想想法;

2.分行党总支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督导下辖党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力度不够,下辖党组织学习教育开展还不均衡、不充分;

3.“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需要进一步聚焦广大员工普遍愿望和需求、发挥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优势服务客户和广大群众,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的进度要加强。

4.对内对外的宣传力度,学习教育的氛围营造不够;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党总支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分行工作实际,要深入了解干部员工高度关切、涉及员工、客户和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思想顾虑和普遍诉求,通过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打消思想顾虑,增强发展信心;

二是分行党史学习教育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要加强统筹部署,全面领导、整体协调推进学习教育工作,指导下辖党组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规定动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下辖党组织学习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完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材料,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政治意识统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积极教育”;历史;学习兴趣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由于教学方式的呆板单调、课业负担的繁重等原因,造成许多学生学习态度冷淡,厌学情绪严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成了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激发他们身上蕴藏着的学习热情,对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教育”理念要求老师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励、唤醒和鼓舞”的过程,要求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情感,还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而实现这些要求都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爱上历史,学好历史,学会历史。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你教的科目感兴趣,你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兴趣首要的是学生对你这个老师的兴趣,所以,情感教育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教学中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历史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

其次,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苏联与德国法西斯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为防范德国的侵略,为作战做了一些准备,加紧东部的开发和经济建设,并将重工业迁往东部。这些准备工作为苏联最终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就此我联想到我们国家正在开发大西北。提到此,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开发大西北不仅是发展了中国经济,还具有战略意义,增强西部实力,捍卫边界安全,从而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8

关键词:修谱热潮;家谱档案;意义;收集;整理

对于中国人来讲,修订家谱是一项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绵延了数千年的文化现象。在宗族观念极重的中国,古人认为“宗族之有谱牒,犹如国家之有正史,州县之有方志”,修订家谱已经演变成一种具有隆重仪式的民俗活动,由此可见国人对修订家谱的重视程度。但是,由于时代以及政治环境等的变化,导致了国人在上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家谱存在误解,大批的家谱被人为毁坏,更不敢修订家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及文化环境日益宽松,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掀起的“寻根”文化热潮,使得人们寻根问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修订家谱所存的顾虑日益消除;此外,在重交际、重人脉的现代社会,人们通过家谱可以通过血脉相连的关系,与原本疏远的人群建立新的密切联系。修订家谱具有了现实意义,再加上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有经济实力来完成修订家谱这一繁琐甚至浩大的工程,新一轮的修谱热逐渐掀起。特别是在江浙等有修谱传统、与海外联系密切又有经济实力的地方,修谱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调,不少村镇几乎到了家家入谱的程度。

作为档案工作者,这一热潮不禁使我们再次审视家谱作为档案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意义,并从这个出发点来探索如何积极做好家谱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1家谱具有史学研究价值和现代社会价值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内容大致包括:家族的姓氏起源、世系表、家训、家传、艺文著述、家谱图像、家谱堂号、家谱体例等。一部完整的家谱往往纵横几百年,包罗万象,记载了家族与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联系,内容十分丰富。作为记载家族中各项活动的生动资料,家谱里蕴涵了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遗传学、民俗学等多门学科的资料信息,中国的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就是从幸存下来的家谱中发掘出来的。到了现代,家谱,特别是侨乡家谱更是被赋予了重要的社会意义。

家谱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系统,具有史学研究价值。家谱作为家族活动的原始及连续记载,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弥补正史和地方志的不足。自古以来,“国家编史、地方纂志、姓氏修谱”,正史、地方志、家谱组成了中国史料相互补充的三大系统。历史上,各个家族的繁衍及在当时社会的活动,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些原始的生动资料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兴衰更替,反映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早在20世纪初,我国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就曾指出:“族姓之谱……实重要史料之一。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数据。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

家谱档案可以追溯历史,研究规律,指导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具有现代社会价值,同时家谱档案也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纽带。家谱记载着血脉的延续和联系,海外华人的宗亲脉络、血缘渊源可以在家谱中得到证明。查阅家谱可以使得他们有“根在中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家谱档案在帮助海外华人以及台湾同胞寻根访祖,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以及加强国际交流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价值。

2应加强家谱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家谱档案作为一种重要历史文献的价值已经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近些年来的修谱热,使得家谱档案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加,家谱档案的关注度不断增强。但是,家谱档案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我国馆藏档案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家谱档案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发掘。因此加强家谱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是目前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

家谱本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家谱通常是自己家族内部来记载或撰写,如同自己为自己写传记,往往使用隐恶扬善的笔法,甚至假冒附会。如,很多家谱都要攀附一个名人或者权贵作为自己的祖先,家谱的序跋假托名人,夸大先人的功绩等。翻看家谱,不论贤愚,不管士农工商,都是尊礼重教,文风蔚然。这使得家谱档案作为史料的价值受到影响,因此必须把家谱档案当作历史档案的一个门类,对之进行去伪存真的辨析整理,才能使得其真正价值得以显露并得到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的馆藏结构都是政务色彩过于浓厚。记录政府活动的公务文书占据馆藏的大部分,而像家谱档案这种涉及老百姓自身利益的档案较少。这就使老百姓对档案馆产生了疏离感,档案利用意识差,档案馆的利用率较低。家谱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可以增加与老百姓利益相关的档案馆藏数量,增加老百姓对档案馆的亲近感,提高档案的利用率,从而推动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

修谱热,为家谱档案的收集提供了条件,但是家谱档案大都散存在私人的手里,收集范围广,收集整理难度大,而且因保管方法和力度等方面的差异,家谱的残存程度不一样,这就要求家谱的收集整理工作做的认真细致到位。

要做好家谱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及思想工作。要向群众积极宣传有关档案的各项法律法规,宣传家谱档案的价值,使其充分认识到家谱档案的意义价值,了解家谱的基本保管知识。其次要做好家谱档案的普查、登记工作,尽最大程度了解目前家谱的数量,并对保管条件不善的家谱档案进行代管或者收购等。再次,完善相关规定,对于捐献、寄存和出售家谱档案的,应该按照规定和程序办理,对征集的有重要价值的家谱应该给予一定报酬,对为征集档案做出贡献的个人应给予一定的奖励。此外,还应该加强档案工作者的基础技能,增强其对家谱档案的收集及甄别能力。只有多种措施到位,家谱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才能借助修谱热潮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国外家谱档案利用热潮之成因探析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7(01)

[2]葛剑雄.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历史教学问题1997.12.15

[3]刘文杰.宗族的档案——家谱.百科知识2007.3.

[4]孙慧.论家谱档案的特点、价值及甄别.新上海档案2005.9.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9

【关键词】高中历史;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无论是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高考要求,还是人本身的发展需要,历史教学都重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那么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个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谈几点个人体会和看法,敬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1渗透时政材料,密切联系现实

从历史的角度看,理解过去社会的钥匙就是现代社会,给学生适当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既能使之兴趣盎然地学习历史,又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识面的拓宽和思维境界的升华。心理学研究证明,高中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利用时事材料,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良好素质,从更宽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理解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好拓展学生的思维范围,增强思维能力。如我在讲述中日建交的历史时就引入了近几年有关中日的时事材料:中日关系一直是时事热点。纵观中日交往的历史,从中日建交到近几年两国的摩擦――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事件。通过对时事热点与史实的整合,可设计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你是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摩擦”?你认为日本政府应该怎样做?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今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2创设情境,形象展开历史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运用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事件的一定情境,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历史事件的始末,以达到识记历史知识点。如在讲述美国工业革命一节时我运用自制图片教具和叙述故事形式再现美国工业革命的动态历史情境:把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一组图片挂出,叙述出首先在纺织部门开展的技术革命情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工业革命最初的情景。然后,我提出当时的机器大多以水力作为动力的。如果遇到干旱天气,没有足够水力推动机器怎么办?创设了一个议论情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出动力部门技术革命的话题,再挂出原始蒸汽机、钮可门蒸汽机和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图片,再次出现动态历史情境,并指出钮可门在原始蒸汽机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阀门,改变原先要熄火来控制蒸汽量,使得活塞能上下运动,带动重物上下运动;而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卧式,并变以前蒸汽机的接线运动为曲线运动或图形轨迹运动,导致各种运输工具的发明。使学生通过情境的刺激,也就是讲通过感觉器官得出事物的属性,深入到知觉了解事物的整体,引起对事物的注意,有意识地注意帮助良好记忆、也就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通过顺时顺向思维,让学生对美国工业的各个环节中具体机器发明过程、发明人物乃至整个工业革命进程进一步得到识别和记忆。

3实现多元化开放式课堂教学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开放式,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在具体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在讲授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对一些难点、疑点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主发言等形式。例如,一些学生课下对于历史人物传记很有兴趣,而对于课本中历史人物的记载或者评论持怀疑甚至是否定态度。多元化教学模式正好可以满足这类学生学习的愿望,在讲到他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时,可以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讲述给全班同学听,教师则对其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对历史知识的关注点从历史人物这个点扩大到历史事件、时代背景中。这样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使之主动探索历史规律、历史真相,并提升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可以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讨论中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在发言中训练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帮助。

4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工程热力学发展史篇10

一、掌握中考命题的动向和趋势,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1.认真解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它主要回答了中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考试的目标(要求)、命题范围(内容)、试题的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等内容,从而增强历史教学及复习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各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也就是说,中考命题的范围(内容)要以《课标》为依据,不能超出《课标》。

2.细心研究历年中考试题,深刻领会中考命题的原则

笔者通过细心研究本地区历年中考试题,发现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基础性。

历史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教材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基础性较强。

(2)整体性。

即结合某一主题(或专题),将教材中散乱的历史知识有机串联起来,重组成新的历史情境。重点考查反映历史线索的主干知识,或中外历史进行联系、横向比较,从中考查学生综合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灵活性、探究性。

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特点出发,在能力考查方面越来越具有灵活性、探究性。其一,在题型方面,不再单独设置识图题,将其纳入到选择题和材料题等题型中,为能力考查提供了更大空间。其二,越来越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来设计试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4)现实性、开放性。

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或利用热点营造情境;或联系社会现实,关注那种重大、深层、长远的问题,突显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5)人文性。中考命题不仅注重对基本史实的考查,而且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价值导向。试题图文并茂,意蕴深远,既体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也在不经意间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二、系统梳理,实施有效性教学

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我们可知,中考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标》告诉我们: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并且从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诠释了教材内容。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课标》,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哪些知识属于识记层次,哪些属于理解层次,哪些属于运用层次,扎扎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弄通、弄透。

三、关注现实热点,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往知来,中考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周年大事等问题常被用作中考命题的背景材料。社会热点与中考考点的结合,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而且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重点问题分析能力和认识水平。将理论联系实际推向更高层次,并体现出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开展热点专题复习时,要合理选取热点材料,社会热点材料的选取应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所谓贴近学生有两层含义:一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载学生的生活经验,必须是初中学生给予关注的热点;二是热点材料的选取不超越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圆满,必须是初中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可以进行拆分的热点。它不仅是学生所关注的或应该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而且还必须与考点知识有较为合理的结合点,以热点产地为基调,定势真善美,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例如,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而这必将成为中考的热点考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确立的章程和政治决策,还有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所做出的巨大成就等等相关资料。并精心挑选有关活动的相片,创设教学情景,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把这些信息与教材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展思维,巩固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复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在活动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再次达到爱国爱党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以热点为教学,做到与时俱进,把考点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使知识与能力相统一,这才能使我们的复习更具吸引力,更富有实效。

四、聚焦中考样题,强化应试技巧

中考样题它与一般的模拟卷或适应性卷不同,它以更直观、更直接的方式反映了中考的要求,既基于新课程理念,又遵循考试目标,还满足评价功能等要求下编制出来的。所以它具有一定的纲领性和导向性,既有样例的性质,又有训练的价值。而且各套试卷均是高质量,卷中有不少题目是新编试题,试卷的形式和结构均比较合理,更好的体现初中历史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因此用好样卷对于把握命题方向、提高复习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做题,掌握审题、解题的方法,并在平时的练习中加以运用,从而变成一种解题能力。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审题意识,要求学生每做一道题都要圈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向细节要战果。要强调答题规范:答题要抓住要点,学会用课本的知识去回答问题;要使用学科语言,避免空泛;要学会看分答题;要注意条理清晰、书写规范。

五、加强备考指导,为学生减轻负担,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