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改革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6:53

公司改革思路篇1

1、继续大力推进公车公营车辆的发展,扩大公车公营的整体效益。

2005年公车公营发展目标:50台。争取到2005年年底大巴车达到260台,占中心站经营总车数的29%,线路涉及省较发达、客流较大的县级市。基本覆盖省外周边较大中心城市及地区,主要增加漯河、信阳、济源、天津、合肥、长沙、石家庄等班线。

2、加大融资车辆发展力度,扩大融资车经营规模。

融资车发展原则:三放开,一统一。即营运手续进一步放开;进站定位放开;审批线路放开;统一收费标准。2005年新开的线路省内以对开为基础,以增补班次达到平等对发为目标,缩小地区间班次差距,对还有差距的,靠积极发展合作经营车来解决。同时合理进行班线的再调整,适当放开班次控制,分时间段允许班线穿插,提高班线运营质量,实现班线资源的挖潜和合理利用。2005年底融资车发展目标200台,力争中心站85%班次实现对发。其它分站20%-30%班次对发。

3、大力发展合作经营车,壮大合作经营车规模。

我们将始终遵循合作经营车发展的原则:公平、积极、共赢。《集团公司客运业发展实施方案》的制定实施是集团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一场革命,一次重大的思想突破,为客运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融资车特别是合作经营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合作经营车2005年力争发展到300台。

4、加大公车、融资车、单开车结算方式调整力度。

公车的结算方式调整仍有很大余地,对公车的结算方式调整我们在总结2004年的经验基础上要加大力度,抓住机遇,力争在2005年底将全部公车结算方式调整到位,以大巴结算方式调整为基础,带动融资车、单车的结算方式调整。

二、把握发展方向。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加强线路审批管理。2005年线路审批的导向:省内突出对发,省外突击开发,采取长短结合,统筹兼顾的办法,总体思路是:稳定珠三角,发展长三角,开发东三省,着眼大西南,尤其是省内要以开展对发线路的审批为主,力求平衡对等发车。加强线路审批管理,使我们已审批的线路得到充分利用,减少闲置线路,避免线路资源浪费,同时要把握线路审批政策,特别是对全省仍至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做到心中有效,积极开发有使用价值的班线,提高实载率和线路含金量,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强任务基数的核定管理。三是加强正规化经营管理。四是加强失控车辆管理,特别是到报废年限和丢失的融资车辆管理工作。五是降低成本费用,重点是要大幅度压缩可控经费支出,提高经济效益。六是统一管理模式,重点是要统一领导干部的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理顺各个管理环节,确保客运总公司生产经营顺畅、有序。

三、继续抓好优质服务工作。

一是打造“陆地航空”形象,适时申请专利品牌,提高客运总公司服务水平和知名度,增加金象快客优质服务含金量,努力在全国讨立“陆地航空”服务典范。二是要充分利用我省丰富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精品线路,提高总公司服务形象和水平。2005年客运总公司将按照省运输局的要求在省内建郑州—南阳、郑州—洛阳二条精品线路,在区域内建郑少精品线路,以此三条精品线路的建立,力争使郑州交运集团的品牌在全国叫响。三是抓好优质服务源头管理,加强司乘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司乘人员服务水平和档次。

四、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仍然是2005年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一是坚持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安全大检查和教育活动。二是继续严格落实安全行车联保责任制度、安全謦示谈话教育制度和安全行车特别交待制度等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三是充分使用和发挥好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和道路交通事故企业救助基金制度,安全救助基金要保持在1000万元以上,为客运总公司生产经营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五是坚持消防、保卫检查制度,消除火灾隐患。坚决杜绝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把一般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五、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继续抓好思想政治工作。

公司改革思路篇2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换观念,对机构整合有新认识

高速公路管理是一个新兴行业,全国尚无一个成熟的可供借鉴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按照“集中、统一、高效、特许”的原则,研究探索可行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激活内部机制,是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需要。

**有侯运、运三、运风3条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也不相同。省交通厅提出“理顺体制,激活机制”的要求后,我们深刻认识到,**片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整合,不仅是**高速公路管理的需要,更是全省高速公路管理的有益探索。**片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整合的成败,不仅影响着**高速公路事业发展,而且影响着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的形象,更影响着**市乃至山西省的形象、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把机构整合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与运营管理同步安排,同步实施,既保证了整合的顺利进行,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宣传发动,营造整合改革舆论氛围

为了使全体员工了解整合的必然性和改革的必要性,拥护省交通厅的决策,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我们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宣传发动。通过班子会、周例会、月例会等不同形式,宣传整合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和有关政策,使广大员工转换观念,了解、关心、支持、参与公司整合与改革,在公司上下营造出了人人关心改革、理解改革和支持改革的浓厚氛围,积极投身于公司争先发展潮流中去。

二是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结合公司改革与发展实际,组织员工学习王晓林厅长在全省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在省高管局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学习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使员工明确整合改革的必然性。组织学习企业体制改革文件,以及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办法》、《工资分配实施办法》、《劳动合同书》,使员工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学习《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使员工明确自己和公司的权利和义务。学习方式采用个人自学、集体学习、召开座谈会、写心得体会等。同时,邀请南风学院院长在公司巡回讲解《公司法》、《劳动法》及南风集团改革经过和发展状况,使员工对改革有感性认识。通过学习,员工的思想认识进一步统一,观念逐步转变,为整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是以人为本,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现状,公司领导班子集体和中层管理人员谈话,和员工个人谈话,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愿望。同时教育员工只有转变观念,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尽快适应改革发展形势,将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结合起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公司在政策和规章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为员工工作、生活创造条件。

三、分步实施,整合工作稳步推进

为了平稳定渡,公司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将整合改革与运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分步实施。

一是先企业后事业。原侯运高速公路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属企业性质,我们先将这两个公司整合,并进行配套改革。在平稳过渡后,再将属事业单位性质的原省高管局**管理处进行整合。

二是先领导班子、中层管理人员后一般人员。公司班子成员集体和原**处领导班子谈话,征求意见,争取理解和支持。其次和中层管理人员一一谈话,听取意见和打算。最后逐个单位座谈,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和愿望。在此基础上,公司将原3个单位的中层人员,根据公司需要和个人特长全部安置到公司机关和基层单位,既不提拔也不降职。所有中层管理人员任职时间到年底,年底全部免职,按照公司定编情况竞争上岗。原3个单位的机关人员也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安排到公司机关、基层单位机关,年底也实行竞争上岗。对养护、收费、路政人员基本保持稳定,并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三是先使干部、固定工转变身份,再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对干部和固定工,充分征求意见,愿转变身份者,公司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并安置到合适的岗位。对原合同制工人,征求意见,或和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或提前30天告知本人,公司不再使用。

四是公平、公开、公正。在整合改革过程中,公司任人唯贤,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将员工参加工作时间、在交通系统的工龄、学历、职称、工资等全部公示,使员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采用这一办法,增加了透明度,员工认识到政策面前人人平等,稳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提高了公司领导层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

四、改革创新,激活机制有新举措

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在整合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激活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机构设置。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公司机关设置综合办公室、党委工作部、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养护工程部、收费稽查部、经营开发部、信息监控中心8个部门。针对线长、点多、面广的实际情况,公司基层设7个单位(5个管理处、1个服务区、1个路政大队)。

二是改革用工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全面深化用工制度改革。首先,定岗、定编、定员,实行全员合同制。中层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技术人员聘任,生产人员合同制管理。其次,加大考核力度。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按照目标责任制层层考核,实行淘汰制。每年中层管理人员淘汰15-20%,一般管理人员淘汰10-15%,收费员淘汰5-10%。增加员工紧迫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活,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全面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干部”和“工人”身份界限,按需设岗,按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动薪动。员工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和绩效工资三部分。同一岗位的岗位工资依员工的业务技能划分为不同等级按月发放;年功工资逐年采取不同的办法增加,按月发放;绩效工资年终考核发放。通过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收入与岗位、业绩挂钩的分配制度,实现稳定队伍,收入能升能降的目标。

四是建立内部人才流动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接轨。在用工方面,一方面建立内部人才流动市场,使人才有序流动,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消除人才流动中的限制,疏通人员出口,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人员和出入有序的流动人员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真正实现人员能进能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接轨。第三是依法为员工办理在劳动合同期内的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手续并按时缴纳相关费用。第四是逐步试行劳务和人事制度,公司与劳务公司建立劳务合同关系,员工与劳务公司建立劳动合同关系,人事关系全部由人才市场。摘自

五、创建推动,为整合改革注入新活力

结合省局提出的开展“文明服务年”和“五大工程”创建活动,我们立足实际,先后开展了“学振超,做贡献”演讲比赛,鼓励员工学业务,搞创新,积极参与公司改革与发展。开展“提升道德素质、争做文明职工”和“创新、学习、业务、服务标兵”评选活动,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开展行风评议和“三文明”(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文明职工)创建活动,提升文明服务的档次和水平。进行“5·1”、“5·4”文体比赛和“七一”文艺节目汇演,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增加了员工凝聚力,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创建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员工的创新意识、团结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明显增强,为整合改革与运营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整合改革已初见成效,队伍稳定,人心思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运营管理成绩显著,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畅通、快捷、优美的交通环境。

各位领导,**公司整合改革及运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省交通厅正确决策的结果,是省局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公司班子及全体员工以人为本,改革创新,辛勤工作,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

一、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片区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整合与改革是为了实现**高速公路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事业发展又必将有力地促进高速公路管理改革。要改革,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做保障,否则,改革与发展只能是空谈。因此,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整合改革离不开员工的理解与支持。在整合改革过程中,全体员工识大体,顾大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转变观念,找准位置,紧跟公司思路,执行公司的决策,保证了整合改革顺利进行,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以人为本,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人。我们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为员工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员工才能安心工作,才能自动自发地工作。公司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上下一盘棋,**高速公路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四、改革发展必须树立宏伟目标。目标是员工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动力。在整合过程中,公司提出了“五年发展规划”,即创造“学习、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企业文化,打造规范管理、文明服务的管理品牌,培养造就一支适应高速公路管理、具有创新理念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建设完成“一路两桥”(**南环高速公路和三门峡、风陵渡黄河高速公路大桥),使员工过上较富裕的小康生活,实现**高速公路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五年发展规划”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员工,进而增加了员工参与整合改革、为**高速公路事业做贡献的自觉性。版权所有

公司改革思路篇3

关键词公路养护;观念;改革

中图分类号U4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34-0047-02

发展离不开改革,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推进公路事业的改革,其实质是打破传统的公路管养机制,探索并建立“事企分开、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管理规范”的新体制。作者就公路体制改革谈点粗浅的看法。

1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深化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解决现实矛盾的需要,是强化危机意识的需要。

一是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促进公路管养体制改革。从国际上看,我国加入wto时,在公路交通领域开放问题上作了承诺,这就表明2006年外资可以在中国设立公司参与中国市场竞争。有“狼”来了的危机感。从国内来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党和战略高度,新一轮改革热潮已在神州大地涌动,并以强劲的势头向更广的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公路行业不可能成为改革的避风港。

二是全国公路行业大变革的大趋势推动公路体制改革。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要求,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传统的公路管养体制必将打破,养护市场化的趋势正在初步形成。

三是公路行业干部群众观念滞后逼着公路体制改革。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使不少人产生了市场惰性和体制依赖性,危机意识不强,改革意识不浓,发展意识不够,对改革的大局不认同,甚至有抵触情绪,害怕丧失眼前的“既得利益”,这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差甚远。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国内的养护公司参与公路养护竞争,我们很可能难以与之抗衡,有可能被淘汰的危险。特别是当前,我们的养护任务越来越重,标准越来越高,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面对上述严峻形势,深化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具体作法

实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是公路部门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将打破传统的公路管养体制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

1)搞好宣传教育,转变思想观念。由于公路部门长期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职工的“大锅饭“思想比较浓厚,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改革正式实施前,一是要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职工对实行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及目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统一思想,帮助职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动转变观念;三是要树立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将部分职工原有的畏惧改革、排斥改革的心态转变为积极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搞好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2)调查研究、分析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1)坚持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设置机构。在机构设置上,第一部分是管理与执法(路政、收费)为事业单位,第二部分是生产与后勤为企业单位,分为两大块,即第一块是养护公司,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第二块是后勤服务中心。实行事业与企业分开;

(2)坚持管养分离原则,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管理单位与养护公司采用市场中的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合同关系,实行管理和养护分离。大中修工程、公路小修保养实行内部市场化,公路管理(业主)向养护公司招标发包;

(3)坚持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建立竞聘上岗,优化组合的用人用工机制。公路段机关实行定编、定岗、定责、定考核、定奖罚办法。公路段领导、办公室和机关工勤人员实行双向选择,优化组合,竞争上岗;

(4)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为了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奖勤罚懒,封存档案工资(除公路段机关外),实行计量工资或岗位、效益工资。对待岗、下岗职工根据不同情况发放生活费。公路段机关工作人员实行末位淘汰制。当年年末考核倒数第一、二名进行警告,连续两年倒数第一、二的调出机关另谋出路;

(5)坚持规范操作,平稳过渡原则,建立健全配套政策及相关制度。如企业发展政策、职工内部退养、自谋企业、离岗保留劳动关系、息工的职工处理办法、待岗待遇及社会保险等及涵盖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制订或修订一系列配套的管理制度,规范公路段运作,确保各项改革措施顺利到位。

3)坚持以人为本,确保改革公平、公开、公正

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公开、公正实施。一是在制定方案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面人员的因素以及他们的利益关系;二是在方案的具体实施阶段,要充分估计人员的承受能力;三是要大胆起用改革型人员抓改革,确保改革不走样、不跑调;四是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的人。“改革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在选人、用人、考核人的过程中,还是落实各项配套政策。

3实施公路体制改革将产生的效果

一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不断解放。通过改革,职工思想观念将不断转变,从怕改革转变为我要改革。干部职工经过改革的洗礼,彻底甩掉了“三铁”思想。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由原来的“要我做事”变为现在的“我要做事”。

二是职工市场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懂生产、懂业务、会管理、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公路市场人”在改革中不断成长。

三是公路养护操作规范意识和养护质量明显增强。公路养护实行计量制,大大激发了养路工人的竞争意识和规范意识,养护质量在竞争中也将不断提高,全面养护不断加强,路况稳定上升,好路率不断提升。

四是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彻底打破档案工资,实行计量工资或岗位、效益工资。随着职工劳动量增加,职工收入随着增加,且职工收入也将拉开了差距。

4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个别职工观念滞后。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思想比较浓厚,使部分职工产生了市场惰性和体制依赖性,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没有被聘上的职工有抵触情绪,害怕丧失眼前“既得利益”,成为公路改革不断深化的思想阻力。

公司改革思路篇4

为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而努力

一年以来,在局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局属企业改革的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着机制创新与改革发展中心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促进了公司的各项工作落实,今年我公司实现投资收益*万元,比去年增长58%,实现利润*万元,比去年增长76.81%,创公司成立以来最佳经营业绩。回顾一年以来,我公司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企业改革,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今年是我局属企业改革的第一年,在市局的整体部署下,我们认真做好企业改革的落实工作,发动员工学习企改文件精神,摸清企业自身情况,做好定岗定员、健章立制工作,努力实行资产经营目标责任制,推进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1.发动学习,摸清家底,认真做好企业改革的准备工作。企业改革是一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在改革中,员工有什么想法,关注哪些问题,对改革持什么态度,将会对企业改革成败与否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使广大员工真正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公司领导班子提出多学习、勤研讨、常建议,加大对企业改革的宣传力度。公司领导除自己带头学习外,还经常组织员工反复学习研讨企业改革的文件精神,并及时把员工的一些想法、建议和合理要求反馈给市局,最大限度维护员工的权益。同时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评估和清理工作,明晰产权及债权债务关系,妥善解决公司历史遗留的呆帐坏帐核销工作,为企业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2、定岗定员,公正公开,全面推进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为选贤任能,使懂经营、会管理、能干事、肯干事的优秀人才能走上领导岗位,今年我局企业改革最富有特色的是全面实施管理人员竞争上岗制度,边“选马”为“赛马”。按照市局竞争上岗工作的整体部署,企业领导正副职由市局统一组织,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由各企业自行组织。我公司在认真配合市局做好企业领导正副职的民意测评、组织考察工作,选出自己心目中公司最佳带头人后,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做好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竞争上岗工作。在公开选拔工作中,我公司坚持公开选拔职位、公开资格条件、公开选拔程序、公开考试结果,让员工直接参与到竞争上岗工作中去,让员工给竞聘者进行民意测评、演讲打分,扩大员工在竞争上岗工作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最后,经过民意测评、笔试、面试、演讲、组织考察等考试程序,在*名竞聘者中选拔了8名同志担任部门正职。同时按照市局的要求,在*月份之前圆满完成了各部门定岗定员工作,实行了新的工资标准套改工作,从而为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健章立制,严格管理,全面实施资产目标经营责任制。

我公司与市局签订2004年下半年经营目标责任书后,为确保经营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公司新的领导班子提出了“分层管理、责任到人、公正公开、务实创新”的管理理念,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努力实现资产经营责任目标,不断推进企业改革。一是完善公司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根据局属企业改革和公司的实际,修改和制定了各类规章制度,强化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同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二是明确员工各自管理职责,实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各部门都拟订了各自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认真做好党支部改选、工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党群组织的保证和监督作用,加强民主管理,完善监督职能,使公司各项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公司领导班子及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下,7—10月份公司管理费用支出*万元,占经营责任月指标的*%,与去年同期比较,下降了*%;财务费用支出8万元(不含与市局往来利息),占经营责任月指标的8%,均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月度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

二、开拓创新公司经营管理工作,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企业要在日益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求得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机制要创新,思路要创新,管理要创新。今年特别是企业改革后,我们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做好融资工作,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全面发展

我们始终认为,资本市场的竞争,最终表现在公司治理水平的竞争。治理结构健全、治理水平高、经营业绩好的公司,终会赢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因此,公司领导班子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套股东、董事、监事和管理人员各司其责、协调运转、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在市局完成对我公司增资*亿元后,我们着手修改了公司的章程,在章程中明确了股东的权利和义务,完善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强化了董事和监事的个人责任,为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制度保障。

2.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财务费用

积极抓好融资,盘活资金,是公司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工作任务。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根收缩,贷款利率提高的大环境下,公司领导班子亲力亲为,带领计财部的工作人员,分头多方跑动,紧密跟踪,加强与贷款银行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争取最优惠的利率。今年共办理续贷、新贷借款*笔共*亿元,利息率比基准利率平均降低8%,共节约利息费用*多万元。同时,控制好资金的调配额度,调配时间,合理地利用资金,最大限度降低财务费用。

3、积极与市局和其他兄弟单位协调沟通,处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由于多方面原因,公司出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必将给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和压力。今年公司领导班子集中精力,多方协调,组织有关人员,抓好公司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一是做好内外债务的清理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与市局其他下属企业和*高速公路公司存在着复杂的债务关系。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利用企业改革清产核资的契机,通过不断努力,共收回资金(利息)*万元,其中:公路勘察设计院*万元,深高速*万元。二是解决了公司与市局往来帐差异的问题。过去,由于各自的理解和帐务处理方法不同,我公司与市局的往来帐一直对不上,双方差异达*亿多元。在市局的直接领导下,我公司积极配合,通过会计事务所的努力,终于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三是办理了*公司资产、债务交接工作。根据市局的批复,我公司就*公司的归属和产权问题,积极与**公司协商,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公司长期挂帐的问题,也理顺了*公司债权债务和管理关系。

三、积极稳妥的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一年来,针对企业改革,人心浮动的严峻考验,公司领导班子以稳定大局为前提,从强化政治理论入手,大力推进固本强基工程,抓好党风廉政自律教育,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1.抓好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员工政治思想素质

今年以来,公司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员工尤其是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员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工作。一是坚持学习日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集中学习、自学、参观学习、看录像等形式,组织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并鼓励党员积极撰写心得体会。公司领导班子也亲力亲为,带头抓学习,带头写心得体会,带头联系实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按照局党委的部署,公司今年开展固本强基、预防职务犯罪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加深了党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了党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企务全面公开

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头等大事,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廉洁自律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党员的廉洁自律意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支部书记带头抓落实,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二是结合近年来我局发生的几起犯罪案例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开展典型教育,用活生生的案件,给每个党员敲警钟,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如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不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名誉的关系,就会经不起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走上犯罪道路。三是落实企务公开制度。做到凡不涉及公司机密的内容,尤其是公司行政管理费用开支、员工福利奖金等比较敏感的问题,都能在企务公开栏上,实事求是地向广大员工公开。正是由于公司对廉政教育工作的重视,一年来公司没有发生一起违纪违法的案件。

3、把握员工思想动态,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今年企业改革以来,员工的经济利益下降幅度比较大,有些同志还从原来领导的岗位退了下来,员工思想难免出现了一些波动,工作热情也有所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公司支委班子以稳定大局为前提,以做好党员的思想稳定工作为“突破口”,注意发现和解决党员和员工的思想问题。一是通过座谈、谈心等方式,正面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在企业改革进程中,增强大局意识、改革意识,摆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积极支持和推进企业的改革;二是注意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和情绪,按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坚持教育和疏导,为保持员工稳定做了一些积极的工作。三是鼓励员工服从组织安排,从个人自愿和工作需要两个方面考虑问题,促进企业改革涉及到的人员调整顺利完成。广大员工也经受了考验,从原来困惑、不理解到面对现实、振奋精神。绝大多数党员和员工表现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识大体、顾大局的胸怀和风貌,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坚守岗位,努力工作,做到了工作不断,队伍不乱,人心不散,既保持了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又不断促进了改革的深化。

4、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以各类文体活动和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在9月份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利用周末组织员工参加登山、游泳等体育活动;与兄弟单位和业务单位举办乒乓球、羽毛球等友谊赛,相互之间进行沟通,增进了友谊。在自办文体活动的同时,我们还积极组队参加市局举办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宣传公司的良好形象,展现企业改革后公司焕发一新的精神面貌。各项文体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一年以来,公司安全生产、女工、计生工作工作都井井有条,公司全年没出现一次安全事故,无一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一年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办理增资和股权划转变更登记时,由于无法提供工商局要求出具的国资委或财政局同意增资和股权划拨的文件,影响了我公司注册变更登记的进度,也直接影响了对市局其他企业的注资工作;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还不够深入、广泛、细致,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需研究加强;三是公司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董事会条例、监事条例还不够健全,已有的制度执行尚不够严格;四是由于客观的原因,创办“职工之家”条件受限,如没有职工饭堂,职工文体、康乐活动难以开展等。

公司2005年的工作思路

2005年是企业改革的第二年,深入进行企业改革,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任务更加繁重,也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明年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继续抓好固本强基工程。明年,我们将按照上级和局党委的要求,继续做好固本强基工程,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做好固本强基工程和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工作,争取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早日达标。一是要充实和加强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保证党支部日常工作正常有序地进行。二是公司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应带头抓党建、抓精神文明建设,实行“一岗双责”,在自觉抓好公司日常经营工作的同时,做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抓党建、带队伍的能力,做到企业与党建两项工作一起抓,两个责任一起负,使业务工作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

2、继续做好投融资工作。随着以我局竞争上岗,建立新型劳动工资制度为内容的企业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明年,我局企业改革将进入企业资本结构调整,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深化改革工作,作为以资产经营为主的公司,我们担负着繁重的投融资任务,以及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按照局属企业改革的整体部署和局党委对我们的要求,明年我们还要注资*亿多元到*公司和局属其他*个企业。现在国家货币政策有所紧缩,贷款利率已经提高,资金成本也不断增加,给我们融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我们要继续做好融资工作,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选择有利的融资方式,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局属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保证*公司注册资金及时到位,我公司经与相关银行商讨,拟采用信托融资方式筹集资本性投资所需资金,以确保“*”项目投资款及时到位,促进“*”工程项目顺利进行。

3、强化财务监督管理,探讨投资型公司管理模式。作为局属以资产经营为主的公司,明年我们要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的基础上,增强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忧患意识,加强对注入资金和担保资金的财务管理,使公司逐步朝着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路子迈进。一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投资可行性分析报告制度、财务监督制度、产权代表报告制度、审计监督制度,形成一套富有资产经营公司特色的制度体系;二是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尽快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核算体系和资金运作监控体系,尤其要关注注资企业的经营状况,要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管理科学的财务监督和管理的路子;三是建立和完善资金防范风险制度,在增量投资和担保融资上,要科学预算,量力而行,做好财务分析,避免盲目投资、融资、担保,防患投资和贷款担保的风险,防患于未然。

4、拓宽公司经营渠道,积极稳健开发新项目。明年,我们要利用公司经营收入稳定、效益比较好、融资能力强的优势,务实创新,拓宽公司经营业务范围,开拓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改变公司经营单一的状况。一是做好*公司调研分析工作,在做好*服务的前提下,积极探讨*公司新的经营发展模式,使*公司参与到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去,走一条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之路;二是利用投资*公司、*高速公路的契机,积累投资收费公路的数据和资料,加强公路投资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公路投融资的特点,分析收费公路行业的前景,通过资本经营、阶段持股的方式开发收费公路新项目,促进公司经营效益的提高。

公司改革思路篇5

    关键词:铁路法院;司法公正;司法改革

    2008年5月4日,北京女律师王宇在天津西站候车室与4名铁路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据天津铁路运输检察院指控,双方发生冲突中,王宇打伤其中两名工作人员。事后,经天津铁路公安处法医鉴定所鉴定:一名工作人员的右耳为感音神经性耳聋,构成重伤。一审法院认为,王宇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并赔偿两附带民事诉讼原告13万。判决后,王宇提出上诉,她认为天津西站派出所隐瞒了事发当天的真实调查笔录、现场勘验笔录、现场监控录像;中国政法大学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出具的法医鉴定结论称:“无法明确被鉴定人右耳感音神经性聋外伤的形成机制”,这一结论并未被法院采纳。事发当日现场的监控、天津西站的客运值班记录等都属于案件最权威、最原始的客观证据,法院却拒不调取。

    据本案我们不禁很慨叹公正何在?为什么关键性的证据该法院不予出示,其派出所人员为什么不遵循回避原则,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出具的法医鉴定结论为什么不予采信,这只是个别案例还是具有典型性说明的意味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展开下面的论述与分析。

    一、我国铁路运输法院概况

    (一)铁路运输法院的设立。

    我国铁路运输法院,上世纪50年代就照搬前苏联模式曾经设立过,但很快被全部撤销,在上世纪70 年代末又重新组建,于1982 年5 月开始办案,1986年铁路运输高级法院被撤销,现存铁路运输中级和铁路运输法院若干,按铁路局和铁路分局建制而设立且跨行政区划,其管辖也是跨区域的,审判业务接受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指导,但人、财、物隶属各铁路局和铁路分局。

设置铁路法院有其自身的理由。铁路跨省越市,运输处于流动状态,案发地往往难以确定,交地方法院、检察院受理,管辖、取证困难,影响及时处理。而铁路法院、检察院是按路局、分局分段管辖,熟悉铁路运输环境,通讯交通便利,足以避免由地方法院、检察院受理案件的弊端,铁路法院、检察院受理的案件多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目前铁路治安形势严峻,如不设置铁路法院、检察院,势必影响对“车匪路霸”的打击力度,不利于维护国民经济大动脉的正常运转秩序。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这种体制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系统政企分离,铁路市场化运作之后,这种法院依附于铁路局的体制与现代法律理念格格不入。

   (二)铁路运输法院的司法体制。

    从我国铁路运输司法机关的管理体制上看,铁路司法机关分为两级,即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检察院)和铁路运输基层法院(检察院),分别设立在铁路局和铁路分局中,由这些企业出经费、派干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专家的介绍,这些法院工作人员使用的不是政法编制,其编制基本上是企业自行解决的企业编制,部分法官的身份是企业、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干部。至于经费,也来自于企业,由企业根据其效益情况向该法院拨付经费。既然铁路运输司法机构的人、财、物都不独立,且都隶属于铁路运输企业,也就可称其为这种司法的性质就是“企业司法”。由铁路运输司法机关的管理体制所决定,铁路运输司法机关的法官(包括检察官,下同)的生存利益是与铁路运输企业的效益挂钩的,铁路运输企业的命运决定着这些法官的命运,铁路运输企业的法官其行为选择必然会将个人利益和与之紧密关联的铁路运输企业利益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另外,作为企业行政庇荫下的铁路运输司法,其司法目的也必然受制于企业的整体利益,从而导致其司法目的的企业化。因此,铁路司法机构从性质上看是一种行政化、企业化司法机构。

    二、我国铁路运输法院存在的弊端

    (一)自己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

    铁路运输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是法院体系的组成部分,也行使着国家的审判权,但是它隶属于铁路(分)局,而铁路(分)局是企业,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依市场规则展开竞争,追求最大利润。无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它们都作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依法进行活动,都不应拥有或行使国家公权力。若企业拥有国家司法权,它们就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竞争对手或与之发生矛盾的人,以扫除自己发展的障碍。这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也破坏了国家司法权的统一性。但铁路(分)局不是普通的企业,它们是拥有和行使国家公权力的国有企业(下设有铁路公、检、法)。而铁路法院的人、财、物都受制于铁路(分)局,法官具有铁路系统职工和国家审判人员双重身份,这不仅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规则,破坏了政企分开的原则,国家审判权的统一性也被践踏。法律的正当程序,乃是司法正义的前提,而最根本的正当程序原则就是,任何人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铁路运输法院的法官们所审理的案件,一方当事人恰恰就是他所服务的企业,这违背了法院“独立、中立、公正”的特质。

    (二)双重身份对司法权威的损害。

    铁路法院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一方面是国家审判机关,另一方面则是铁路局或铁路分局机关的职能部门。一方面,要落实国家审判工作的各项指导方针和原则,完成各种审判任务,另一方面,铁路法院要为铁路企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铁路的安全生产、企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为铁路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提供法律服务,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铁路法院的领导们深知,法院各种费用的多寡,全体法官的福祉,都是和这些“政绩”分不开的。除此之外,铁路法院的法官们还要参加铁路企业机关组织的维护铁路沿线安全清洁、干部职业培训等活动。

    “对正义的实现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质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内容更为重要”,铁路法院法官的双重身份,不但使其待遇尴尬,也使其在履行职务时法官应有的权威大打折扣。铁路企业的职工当然和铁路企业有利害关系,按理应是回避者却成了居中裁判者。铁路法院的法官在裁判铁路企业为一方当事人的案件时,在双方当事人的眼里,法官与一般铁路职工毫无二致。当然,这种偏见情绪的产生也不是没有理由,毕竟铁路法院的法官端的是铁路企业的饭碗,受着铁路企业的管制。

    (三)监督机制的弱化。

    任何权力都需要监督,司法权作为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保护墙,其监督机制的完善更是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但是从我国铁路运输法院的监督模式看,由于铁路运输法院的人事管理权在铁路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铁路运输企业党政的监督是其主要形式。从法律监督方面看,上已述及,上级法院的监督完全可以因被规避而落空,剩下就是检察监督和人大监督了。在检察监督方面,由于铁路运输检察机关与铁路运输法院同时属于地方铁路局管理,因此这种监督很难有实效性。在人大监督方面,由于我国实行同级司法机关向同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的模式,因此从法律上讲,人大监督实际上是缺位的。每年普通法院院长都要向同级人大作出工作报告汇报工作,但是铁路运输法院则变成了向地方铁路局汇报工作,地方铁路局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实际上就成为铁路运输司法机关工作的基本指向,这就使铁路运输司法机关抗干扰能力弱化,独立于铁路运输企业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已事实上不可能。

    三、改革措施之设想

    改革开放时至今日已二十多年,我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国民的思想观念亦今非昔比,设置铁路运输法院的国情已时过境迁。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政企分开、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到如今已成效显著。因此对于以上铁路法院出现的问题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

    就铁路运输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而言,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铁路运输法院一般只设立民事与刑事两个业务庭,其受理案件较少,就业务量而言,在地方人民法院内设立铁路法庭,足以胜任涉铁路案件的审判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铁路法院审理的案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但是普通法院在引入专家审理之后,对技术性很强的案件并非束手无策。针对铁路法院司法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个人提出以下三点措施。

   (一)路径选择。

    是否应当对铁路运输司法体制进行改革,有一个价值层面的理念选择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铁路运输司法体制上存在着理念选择上的误区,即发展观与司法公正理念的冲突与协调问题。我国铁路运输司法体制的存在,是片面强调了铁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行政集权,而认为铁路运输司法权当然应当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以致造成行政权超越司法权,司法公正失落的情况。 “王宇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现行价值理念选择上的失误所带来的社会矛盾,而这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必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从而从更大程度上侵害社会的整体利益。重塑司法公正的价值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铁路运输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路径。我国铁路运输司法体制的根本弊端,在于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司法公正,因此,改革行政权超越司法权的现状,达到铁路运输司法机关能够真正公正、独立进行司法的目的,势在必行。

    (二)立法改革。

    我国铁路运输司法机关的司法工作,实际上是以《铁路法》为“基本法”的,辅之以各种配套法规和司法解释。改革铁路运输司法体制,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修改《铁路法》及其配套法规。我国《铁路法》是1990年9月7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至今已经有15 年,其本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已不适应现实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改革已经进行了多次,如“网运分离”方案、撤销铁路分局,实行“铁道部-铁路局-站段”三级管理体制等,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才给铁路部门行政权力的扩张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而增加了改革的不稳定性,”因此,《铁路法》的修改亟待进行。

    要实现铁路法制体系的完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铁路改革前,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状况不断恶化,1987年4月开始实施铁路改革,首先颁布了《国有铁路改革法》,废除了原有法律,一切都在《改革法》的指导下进行,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维持运费不涨的情况下,各公司发挥各自特点,适应不同的社会需求,取得了稳定的经济效益,并且保证了较高的服务质量。对我国而言,《铁路法》的修改重点是要明确政府与铁路的关系、确认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相应地,有关《铁路法》的配套法规和司法解释也应当完善。

    (三)司法改革。

    铁路法院的司法改革,只能有两种思路,一是取消铁路司法机构,其职能由普通法院的相应部门承担,或者成立专门的部门履行相应的职能,即取消铁路司法机构的思路;二是保留现有的铁路运输司法机构的建制,将其从铁路部门中独立出来,使其人事、产物、经费等方面都独立于铁路系统,成为普通地方法院建制,向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汇报工作,即铁路司法机构独立化的思路。这两种思路各有其优缺点,铁路司法机构独立化的思路简便易行,只需要理顺其人事、经费和行政关系,并且改革需要的运作机制即可,不必从大的方面伤筋动骨。取消铁路司法机关的思路来得更为彻底,但是实行起来难度更大,例如铁路运输司法机构主要是管“长”的,地域跨度大,普通法院管辖起来有困难。个人主张取消铁路运输司法机构,理由在于:第一,不设立专门的铁路运输司法机构是世界各国的通例;第二,铁路运输司法机关的职能完全可以由地方司法机关承担,例如与铁路运输类似的航空运输就没有专门司法机构;第三,保留铁路运输司法机构将使铁路运输存在“司法特区”的弊端不能得到根本克服,与普通司法机关的关系冲突等问题将在所难免;第四,地域跨度等“专业性”因素不应当成为普通法院司法的障碍,如环境污染等诉讼仍然存在此问题。总之,只有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下,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我国相关的铁路立法,改革现有铁路运输司法机构,我国的铁路运输司法才能脱离行政的庇荫,还民以公正,还社会以正义。

    综上所述,铁路法院的存在,缺乏合理性,这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是不争的事实。,铁路法院以法律的外衣堂而皇之的捍卫部门利益,其他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在铁路法院打官司的胜算遥遥无期,这显得不和谐,实际上已经违背了法律要求的公平正义原则。事实上,理顺铁路法院的体制,使之脱离企业辖制,也有利于铁路公司推进改制。司法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下决心并付诸行动去打破陈旧的枷锁。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和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美)罗尔斯著:《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白俊华:《论司法公正与我国法院体制改革》,《政法学刊》,2003年第2期。

【5】管育鹰:《试论我国专门法院设置改革》,《人民司法》2004年第8期。

【6】钟平:《试论铁路运输等专门法院的法律地位》。

公司改革思路篇6

《财经》记者秦旭东

这个冬天,因牵涉“三鹿毒奶粉”事件而被刑事追诉的被告人陆续走上法庭,但是,为数众多的受害者索取民事赔偿的诉求,依然踯躅于司法大门之外。

从2008年9月23日开始,全国各地不少患者家属即不断向法院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结果无一例外――法院均不予立案,表示要“等上面的统一安排”。

这类现象在中国并不鲜见。诉权本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无任何法律依据而将公民的诉求拒之门外,构成“司法不作为”,是司法不公的典型表现。

以解决司法不公等问题为要旨的司法改革,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进入了新一轮轨道。200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则通过了《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自中共十七大提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来,新一轮司法改革至此正式启幕。

司法改革新动向

此轮司法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加强政法经费保障等四个方面任务。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也相继宣布各自的改革路线图,即法院改革的十项任务和检察改革的五方面内容。

从所坚持的原则看,此轮改革比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和“从国情出发”,明确提出要“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

从几个相关迹象,可以窥见改革方向的微妙变化。比如,同以往改革措施中法官脱下机关色彩浓重的制服、改穿法袍等细节所彰显的司法专业化方向不同,新近的动向开始重新强调“司法大众化”和“司法民主化”,提出要重视民意和不忘“群众路线”。

此外,因应形势变化而调整司法政策的“服务意识”和灵活性原则,重新获得重视,而司法的确定性、稳定性等法治原则未被推崇。比如,面对2008年以来经济形势恶化的情况,司法系统有不少“应对”。最高法院提出,对有发展前景的负债企业慎用强制执行措施;广东省检察院年初对外公布帮助企业解困、促进企业发展的“十条意见”,提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等涉嫌一般犯罪的尽可能不采用拘留、逮捕等措施。

此外,作为“法治本土资源”典型代表的调解制度,被作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核心内容,得到空前重视。

回顾司法改革的历史,也许更有助于准确判断目前司法改革所处的历史方位。

广义而言,中国的司法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历程。1978年,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的法制和司法制度逐步得到恢复重建,司法改革也随之起步。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以法院的审判方式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程序正义原则逐步得到重视,司法职业化也有所进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改革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2年中共十六大后,司法改革更多地触及体制层面,中共中央成立了专门的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并于2004年底转发了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确定了35项改革措施。

这一时期的改革颇为活跃,特别是最高法院主导的各种改革试验,注重司法活动与行政活动的区别,尤其对“司法权力地方化、审判活动行政化、法官职业大众化”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果如是,沿着“恢复司法――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的逻辑,下一步应该进入“深化”阶段。

但是,现实并未按照逻辑设计来发展。对比原先的路径,新近的改革方向有所变化,即重新强调司法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提出要重视民意和不忘“群众路线”。可以理解的背景是:司法作为纠纷解决和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和民众对其寄予厚望。而由于权力的不当干预,司法机关在无法自主行使职权的同时,又要承受外界的失望和不满。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纠纷丛生,但司法机关发挥的作用未能满足相应的社会需求;加之司法机关自身存在种种问题,司法因而信用不彰、权威难立。这导致了司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回复既往传统和做法。

超越“应对性思路”

这种回复和调整是否合理和有效,有待实践检验。

总体而言,司法改革同政治改革密切相关,甚至本身就是政治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由于政治改革的风向和进展尚未明朗,司法体制方面的根本决断难以作出。因此,目前的改革基本上还停留于一种应对性思路,即有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而不是从全面和深层次谋划布局。

某种意义上,现在的司法改革,还在“十字路口”前徘徊,尚未到做出重大抉择的时刻。

因此,新一轮的改革方案总体基调以“稳定”为重,更多侧重司法政策、人员和经费等实务层面,对于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并未过多触及。因争议难解,对一些各界期许已久的重大问题,改革方案或者基本上没有涉及,或者只提出了改革方向,而没有明确具体的改革意见。

例如,对于如何保障诉讼当事人及律师的诉讼权利,方案涉及不多。2007年修改的《律师法》规定了很多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的内容,但因为没有配套的保障机制,加上公权力机关的不配合而难以落实。

而对于与法治原则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相背离的劳动教养制度,方案只是确定了改革意向,对劳动教养或者未来的替代措施(违法行为矫治)的决定权归属,即是继续归公安部门还是归法院等核心争议尚无明确说法。同样的情况还包括看守所体制改革,即将管理看守所的职权从公安部门分离出去以实现权力制衡等,也因重重阻力而改革前景不明。

在政法经费保障改革方面,各界广泛期待。一方面,是要增加投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摆脱法院对地方财政的依赖,进而解决“司法地方化”问题。相对理想的模式是,将司法经费同行政经费分离,在人大作预算的时候设立独立的司法预算,从财政体制上保障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但这次改革方案只是明确从中央到地方加大经费投入,在保障体制上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即使经费不足问题有望得到缓解,法院“地方化”的困境仍难获得突破;再者,改变“司法地方化”局面,财政只是其中一个因素,更为根本的是人事权。由于执政党的领导体制还有待完善,这方面不可能“单兵突进”。

公司改革思路篇7

关键词:董必武;司法改革;程序正义;司法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D909.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4-0096-05

近年来,涉法上访居高不下,广大民众走向非司法程序的上访之路,为司法改革者们始料未及,司法远未真正起到应有的定分止争的终极性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程序中心主义为主导的司法改革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面对司法改革的理想与现实、司法的面相与公众的心理期待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和路径抉择。新中国的奠基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家董必武以既要守程序,又要便民为核心的司法改革思想,在理解和尊重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回答了“中体”与“西源”、程序与便民、形式与形式主义、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等核心命题,不但对新中国的司法进行了历史性重构,而且对于我国当下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选择,寻找出中国司法改革的源头活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司法文化的异质性――司法改革困境的症结

诚然,涉法涉诉上访人群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咎于程序中心主义的司法改革,更不能说是因司法改革而生。这里有复杂的社会原因。追求和强调程序价值的司法改革本身并没有错,程序正义永远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由之路。面对三十年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不讲正当程序、缺乏程序规则、忽视甚至鄙视司法程序的司法审判,进行一场提升程序价值和严明程序规则的司法改革是完全必要的,“在司法人员的职业化、司法程序的制度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但任何制度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基因,司法制度也不例外。我国司法改革的困境,在深层次意义上,应追溯到司法文化上。司法改革困境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便是没有辨别中西方司法文化的异质性,忽视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盲目照搬西方司法模式,过分强调程序正义的结果。

西方司法文化是程序中心主义的司法文化,也就是罗尔斯所说的“在纯粹程序正义中,不存在对当下结果的独立标准,而是存在一种正确或公平的程序,这种程序若被人们恰当地遵守,其结果也会是正确的或公平的,无论它们可能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结果”。美国辛普森案就是对西方程序中心主义的司法文化的适当解释。程序正义即正当程序理论,是西方法学理论的基石,是西方法学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体现了西方法的独特历史传统与西方法律文化的鲜明特色,因此,韦伯将西方法概括为“形式理性”。

中国司法文化是一种偏重实质正义的司法文化,与西方程序中心主义的司法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黄宗智先生将之定义为一种“实体理性”。这种“实体理性”“可以刻画清代司法程序对事实真相的强调,而不是满足于用形式主义的程序在法庭中建立起来的真实的近似。例如面部表情都可以被县官用来作为他判案的根据”。

问题并不到此而止,而是须进一步讨论中国司法文化对程序的态度,澄清对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一个印象。到目前为止,中西方学者大多把中国司法文化的重实质与轻程序等同起来,认为重实质就必然轻程序,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以实质正义为取向,并不必然导致程序的违反和恣意的裁判。

中国司法文化缺乏程序正义的传统似乎是大多数西方学者的共识。韦伯把“西方近代等同于‘理性’的‘形式主义’法制,中国等同于非理性的‘实体性’‘卡地’②法”。这是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事实果真如此吗?黄宗智先生在对清代巴县、宝坻县和淡水一新竹县的诉讼档案进行研究后,认为在实践中,“清代县官堂讯办案,一般都依法断案,是非分明。他们极少像官方一般的表达那样,以情来调解。”他引用著名的浙江师爷汪辉祖在《学治臆说》中记载的“听断以法,调处以情”予以佐证。由此,黄先生得出结论,清代法律不是韦伯式的“形式理性”,但也不是“卡地法”,而是法律“也力图做到实践和工具理性意义上的合理化”。黄先生的研究是用诉讼档案和当时的经历者的记载说话的,应该说更具说服力。另一位学贯中西的台湾学者张伟仁先生通过对中西文化深入研究后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司法者在处理案件时,遇到法有明文规定的事件都依法办理,许多地方档案及地方官的审判记录都可证实此点。”

在这里,中国传统司法重实体并不必然导致轻程序,重实体和遵程序并不矛盾。中国传统司法也具备一定的程序理性,而不是专横武断、反复无常和非理性、不确定的。

据此,中西方司法文化的差异性,是实现正义的方式不同。西方司法文化是程序中心主义,程序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只要严格遵守逻辑理性的程序就是公正的;中国司法文化是实质中心主义,以实质正义统领程序正义,实质正义是目的,程序正义是手段。

不可否认。“司法形式化、程序至上理念为核心的司法改革”,由于过于偏重程序中心主义的西方经验,忽视本土司法文化传统以及对中国现实关注不够,其副作用就不可避免地显露出来。其一,诉讼程序及环节的复杂化,导致社会诉讼成本高昂,不能实现民众自由、平等地接近司法,所谓“打不起官司”就说明了这一点;其二,程序的纷繁复杂,民众对司法更为陌生,诉讼便利的缺失,导致民众对整个司法的疏离感,其正当性受到怀疑;其三,对程序正义的过分强调而对实质正义的忽略,往往导致司法审判结果与民众心理预期公正的分离与冲突,导致民众对司法公正的质疑;其四,以庭审为中心的审判模式的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传统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边缘化,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诉讼案件迅猛增加,纠纷解决机制的单一和有限的司法资源,使得大量案件拖延和大量积案的产生。“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导致司法的公信危机。这些问题制约了司法定分止争、维护社会正义的终极性作用的实现。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民众寻求法外救济方式,涉法上访居高不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于中西方司法文化的异质性,将西方司法制度嫁接到中国司法文化的基因上,难免出现排异现象,这就是三十年来以引进西方经验为主导的司法改革出现困境的症结所在。因此,对当下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选择,前提是要理解中西方司法文化的差异性和中国司法文化的特殊性,只有在此基础上继承中国司法文化的血脉,才能避免出现“在南为橘,在北为枳”

的水土不服现象,中国的司法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

二、既要守程序又要便民――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

建国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以反对旧司法观点、改革整个司法机关和建立人民司法为主要内容的司法改革运动。具有法学家品格,理论与实践兼具且主管政法工作的董必武是这次改革运动的策动者、领导者、理论阐述者和具体实施者,留下了丰富的司法改革思想。董必武针对当时残存的旧司法观点的倾向――借口程序、孤立办案、手续繁琐、刁难群众等衙门作风,提出了以“既要程序,又要便民”的司法改革思想。

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司法文化的理解和对程序法治价值的重视。一方面,董必武深谙司法程序对保证司法公正的价值意义。他强调:“审判程序的规定旨在调节审判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以保证判决正确而同时又尽可能地迅速。”“工厂有操作规程,我们办案子也有操作规程,那就是诉讼程序。按照程序办事,可以使工作进行得更好、更合理、更科学,保证案件办得正确、合理、及时,否则就费事,甚至出差错。”董必武针对过去不注意严格履行法律手续,诸如错捕、错押,刑讯逼供,重口供、轻证据,在审理案件时先人为主,主观臆断,草率结案,不让被告人辩护等现象,指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必须建立在严格的法制基础之上,要实行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不仅“包括依实体法,也要依程序法”,这是“法院依法审判的意义”所在。正是基于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在董必武的倡导和努力下,新中国建立了合议制、陪审制、辩护制、公开审判、上诉制、审判委员会制、禁止刑讯逼供等必要的程序制度,有力地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公信力。

另一方面,董必武并没有单纯就程序而论程序,而是本着对中国司法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实质正义统领程序正义,提出了司法的便民原则,强调要“尽可能采取最便利于人民的方法解决人民所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把满足人民群众的诉讼需求,实现实质正义放在重要位置,这是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一个典型特色。

董必武认为,人民司法与旧司法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民司法注重方便人民群众诉讼,而旧司法则繁文缛节,手续复杂,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诉讼,指出我们的人民司法本着司法为民的宗旨,应反对“孤立办案,手续繁琐,刁难群众等衙门作风”。基于此,董必武主张简化审判手续,区别农村与城市。他说:“审判机关还是应该从便利于人民着想,尽量使手续简化,在农村和大城市不要强求一样。在农村地区。司法机构大多还不完备,有些民事案件可以调解;大城市人口集中,在北京试验成立区法院很有必要”。为此,董必武倡导建立便于人民的审判制度。他指出:“在司法改革运动中证实了过去我们主张的陪审制、巡回审判制以及在法院设问事处、接待室(好像医院的门诊部)等,都是人民所欢迎的。关于调解委员会,这也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次司法改革运动中间,在许多地方试行有效”。阳新中国诸如人民陪审制、巡回审判制、调解委员会、法院问事处、接待室等制度,就是在董必武的倡导下设立的,这是符合中国文化特色和我国实际的,在实践中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是新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特色和优点。

董必武并没有就程序论程序,将程序与便民、形式与实质割裂开来,而是对形式与形式主义、形式与实质等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在论证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关系时,他说:“过去好多事情不讲手续,正规化起来,手续很要紧。有人说这是形式,不讲形式,光讲良心和记忆,会把事情办坏的。当然我们不是形式主义者,我们不要过去反动政府那样繁琐的公文手续。”又说,“我们在工作中要学习一定的程序和格式,没有好的形式,本质就不易表现出来,要注意保存文卷档案,办事要讲求一定的手续和程式。但形式主义、也应加以警惕,要学习为人民的简便方法,因为我们政权的基本性质是为人民服务的。”董必武对形式主义进行了阐述,并强调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区别,并指出了形式主义的危害。他说:“在依法办事的时候,还要注意防止形式主义。司法活动要具备一定的形式。世界上任何实质的东西,没有不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与形式是两回事。所谓形式主义,就是不问实质,只讲形式,不管条件如何,硬要来搬弄一套形式。者也会把依法办事当成挡箭牌,借口说这也不合法,那也不合法,不给老百姓真正解决问题。依法办事有许多好处,但是如果思想不对头,做得不得法,也可能犯形式主义、的错误。”在这里,董必武对形式与形式主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既强调了程序、手续与形式的不可或缺性,又对形式主义进行了批判,厘清了形式与形式主义的关系。

此外,董必武还对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进行了经典的论述,他在论述民主形式与实质时指出:“我们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曾经批评了那种只注意民主形式,不注意民主实质,把民主实质与民主形式的关系加以颠倒的观点,和着重繁文缛节而不愿意使人民代表会议便利于劳动人民表现和实现其意志的观点。”董必武在此强调,形式与实质不能割裂开来,而应以实质统领形式,形式为实质服务,形式是手段,实质是目的与归宿。

通过解读可知,董必武的既要程序又要便民的司法改革思想,既重视现代程序法治的价值,又继承了中国司法文化传统重实质正义的理念,回答了“中体”与“西源”、程序与便民、形式与形式主义、形式与实质等核心命题,不但对新中国的司法进行了历史性重构,而且对于我国当下司法改革的反思和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传统与现代――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启示

西方国家在经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司法程序中心主义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其局限性业已充分暴露。为此,“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司法改革,把简易、便利、快捷、低廉作为改革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目标。”以实质正义为核心的司法便民和服务化的理念正成为世界司法改革的热点。具有悠久正当程序传统的西方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进行着司法的革命性变革,从程序中心主义到关注实质正义;从纷繁复杂的程序主义到便民司法的转变。而关注实质正义和便民司法正是我国司法文化传统和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精髓。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走向现代化,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当回到尊重中国司法文化传统的轨道上来,既要认真学习、移植西方程序正义的理论和规则,建立严格的司法程序制度,又要避免陷入唯程序中心论。一方面,必须坚持和完善司法程序正义制度,要防止司法改革走向重实质、轻程序的老路,那是与现代法治相悖的。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那种以为做到程序正义就实现了司法公正的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尤其是那种以貌似周全的程序运作来掩饰、甚至扭曲实质正义的做法,是错误的。

循着董必武的司法改革思想的轨迹,笔者认为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规范诉讼程序,保证司法公正。公正、合理的程序设计是保证实质正义的前提条件,是法治的保障,同时,程序的设计要以保证司法公正,实现实质正义为目的,围绕实现实质正义来展开,处理好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关系,这是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我国当下程序观念还不是很强,行政权力过大等情势,我国当下的司法改革应秉承这一理念,继续重视程序建构,但要反对形式主义。为此,应以保障司法正义为中心,进一步规范诉讼程序设计。在进一步规范诸如合议制、陪审制、辩护制、公开审判、上诉制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保证程序的公开、公正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构建尊重诉讼主体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行政诉讼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平等地位的机制,让民众体会到法院是很好的“说理”和“讨说法”的地方,增强民众对法院的亲近感。应设置严格的再审程序,维护裁判的既判力和终极性,体现法院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增强法院的权威性。应设置严格而又具可操作性的执行程序,这是目前我国司法程序中的薄弱环节,根本上解决执行难问题,维护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

其二,简化司法手续,构建便民司法。便民司法是我国司法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董必武司法改革思想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实质正义的手段和方法。“打官司”复杂、麻烦是人们远离司法的一个重要症结。加强程序的正规化与规范化建设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继承历史上的便民化传统,建立在程序之上的司法便民化并不排斥公正价值,因为它仍以程序保障为前提。在现代社会,司法应当最大限度地满足民众的需求,“促进公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民众诉求是司法改革的最终归宿,也是我国司法制度人民性本质特征的体现。因此,在当下的司法改革中,应继续秉承这一理念,在坚持原有强化程序性的同时,直面人民群众的现实司法需求,重新审视人民司法的便民化传统,吸取西方国家过度司法形式主义的经验教训,顺应世界司法改革潮流,简化司法手续,构建便民司法,及时修正矫枉过正的司法形式主义改革之路。为此,董必武的简化司法手续,区别农村与城市,设置为民、便民、利民的司法制度和措施,如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巡回法庭、人民接待室等,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基于此,在当下的司法改革中。应大力倡导简易、快捷、易于大众理解、便于大众利用的程序运作,如董必武的新中国之初创设的基层法院派出法庭、巡回法庭、人民接待室等可进一步恢复和完善,主要是在制度和程序上下功夫,保障既便民又公正;需进一步降低立案门槛,简化立案手续,拉近民众与司法的距离;应进一步实行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的分离,进一步规范简易程序的运作等,让法院易于亲近,确保民众实效性地接近正义。

其三,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对诉讼的低效率,董必武早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即使我们的立场站得稳,但工作方法不好,不注意方便群众,造成案件拖拉积压,人民就已经不耐烦了,还会说:‘在当政时打官司要钱多,在共产党掌权时打官司要寿长’”。诉讼的高成本、低效率是人们远离司法的又一重要原因,特别是对广大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民众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者,当有成本更小的纠纷解决机制时,就不会选择司法渠道了。

在这方面,应降低诉讼费,扩大司法援助的范围。可考虑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设立法律援助站,无偿地为民众提供法律服务。应严格规定诉讼各个环节的期限,并设置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判决,杜绝积案。在二审程序上,在查明事实真相后应直接判决,而不是动不动就发回重审,导致司法踢皮球现象。简单的纠纷应该以简易程序进行,能实行简易程序的应尽量实行简易程序,以缩短审限。

公司改革思路篇8

公司这次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符合上级的有关要求,体现了公司发展的客观需要,必然对推动公司健康、和谐、快速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公司党委对这次改革非常重视,认真执行《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经过充分酝酿、慎重研究、上下结合后,将实施方案报管理局党委审批后组织实施。这次改革,涉及面比较广,调整幅度比较大,机关科室由个减少到个,三科级单位由个减少到个,个四级单位全部撤消。管理人员压减了,科级干部职数压减了。可以说是公司内部的一次重大调整,关系到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公司党委研究的意见,我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管理局党委指出,今年是“思想作风建设年”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实质性推进年。“双压三减”作为今年工作的重头戏和硬任务,管理局党委相继出台了整体思路和实施意见。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目标,公司党委和公司通过“双压三减”和调整公司内部结构,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薪酬分配体系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在方案的制定和具体运作中,公司党委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议事规则,并将方案提交职工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体现了民主,符合了群众意愿。总的来说,具体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推动公司决策和发展思路落实的原则。公司发展是硬道理,惟有发展职工群众利益才有保障。公司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到位后,确定今年“”的发展目标,实施“”的管理思路,向职工群众做出“三项承诺”,努力办好“五件实事”,认真谋划制订公司发展长远规划,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举措。这些好的决策和思路,必须要有最优化的组织、系统、人员和流程来实施,这是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发展的基本要素。实施“双压三减”,不仅是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计划,更是企业流程再造、突出核心业务的起点。机关科室的压减、四级管理的撤消、后勤服务职能的整合,不是“减减得负”,而是“以减求和”;不是职能的弱化,而是业务的集成;不是舍弃辅业,而是强化主营业务。通过组织、系统、人员和流程不间断的优化调整,保证政令畅通、信息共享、流程简化、执行有力、人员精干,将十分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二是扁平化管理、精干高效的原则。《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在横向上加强专业化协作,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在纵向上强化组织运行,减少管理层次;按照满负荷工作要求,进一步精减机构和管理人员,建设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同志在局党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强调,要把油田各级领导班子建成“负责任、有能力、简而精、大作为”的班子,全力打造堪当重任、精于治企、善驾市场、忠诚奉献的现代企业领导层。上级的这些要求,为我们这次“双压三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政策依据和操作方法。我们这次改革,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机关科室合并,相同、相近业务整合,强调“一岗多能、一专多技”的培养锻炼方向,促使机关管理人员成为复合型、能力型人才。二是撤消四级管理,三级直接管理到基层,突出核心业务和主营业务的管理职能,更有利于信息化建设在基层的深入推进。富有生产、技术经验的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特长,在一线生产、小型仪推广中大显身手。三是后,勤服务部门整合。生活后勤、物料配送、环卫绿化集于一体,强化了为一线单位和内部用户的服务职能。四是撤站设科,引入现代物流技术,形成快捷高效的配送网络,全面提高物资供应系统保障服务功能。五是压缩科级干部和管理人员,通过调整、交流、离职等措施,使干部队伍、管理人员在调整交流后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根据这五种主要形式的改革目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等内容,公司党委逐个分析,区别对待,反复研究,力争形成高效、协调、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

三是释放活力、激励人才、优胜劣汰的原则。流程再造是动态的,随着市场和形势的变化而调整。我们通过“双压三减”,目的是增强管理人员、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人人满负荷工作、队队释放活力,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者上、庸者下,干部没有“铁饭碗”、管理人员不会稳坐“铁交椅”,谁能胜任工作就让谁干,形成“选人有条件、上岗有职责、竞争有规则、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用人制度体系。内部工资制度改革,收入向一线单位、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关键人才倾斜,收入与贡献、岗位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步建立符合市场劳动力价位的工资体系。强化问责制度的落实,加大责任追究力度,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有权必有责,有责必究、有过必罚将成为一个新的惯例。经过公司党委调查发现,在公司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八种不负责”的类型:一是久拖不决型;二是见事就躲型;三是答应不办型;四是偷奸取巧型;五是欺上瞒下型;六是推过揽功型;七是见好才办型;八是嫉贤妒能型。有的干部属于欺上瞒下型,利用职务岗位之便,投机取巧,损公肥私,最后走向犯罪道路。有的干部属于久拖不决型,在重要发展时期,坐等观望,延误战机;有的干部属于嫉贤妒能型,让你干干不好,让别人又有意见,分管的事不主动去干。今后,对不负责、不作为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公司党委要亮黄牌警示;屡教不改的,要给红牌罚下,要使从严治党、从严治政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四是稳妥实施、确保稳定的原则。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神经的触动。公司党委实施的这次“双压三减”,是严格按照上级党委的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实施的。公司党委在改革前,进行了自我摸底和上下结合,公司分管领导和部门到其他单位调研后,按照管理局规定的指标制订了实施方案,公司领导办公会、党委常委会形成了有关决定,经职工代表团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最后报管理局党委审批。对一些敏感问题,公司领导反复讨论,在坚持原则、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协调各种利益、处理各种关系、安置各类人员。这样做,既贯彻落实了上级关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双压三减”的具体要求,又充分考虑了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既体现了事业发展对各级管理队伍的整体需求,又注重了个人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既坚持原则稳步推进改革,又友情操作保证队伍稳定。

二、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

“双压三减”带来的影响,决不只是形式上的减人、减官、减机构,而是对各级管理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精减管理人员、压扁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费用,并不意味着工作数量的减少、工作质量的下降、管理职能的削弱。相反的是,对各级管理层、管理人员的要求表现为“四个更加”,即管理职责更加强化了,管理任务更加繁重了,管理能力更加复合了,管理技术更加标准了。每一个管理人员要遵循“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基本思想,深刻理解其内涵,做一个懂管理、会管理、善于管理的人才。

(一)岗位重塑,提高复合能力。每个管理岗位,作为企业管理链条的基本一环,其重塑十分重要。机关科室整合、四级管理层撤消、科级干部压减,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对今后管理岗位的能力和要求更高。从哲学思想来讲,“减”不是少、而是精,以一当百,以少胜多。要通过“减”锻造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从机关到三科级单位,每个管理人员必须要扎扎实实提高复合能力,“精一门、通两门、懂三门”,凭实力坐稳位子,靠业绩巩固地位,用技能赢得竞争。要掌握新的岗位技能,管理职能的合并要求岗位技能必须不断更新整合,“一招鲜”已经落后于新形势的要求,岗位人员要相互学习、交叉锻炼、取长补断,创建学习型团队。如行政干部要熟悉党务政工,学会从政治看经济、从经济看技术的本领。党群干部要掌握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业务,学会围绕经济中心做好政治工作的本领。机关干部要学习基层、了解基层,学会带好队伍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基层干部要勤学理论、勤于思考,学会转活脑筋、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专业技术干部要朝高层次人才方向发展,学会掌握新技术、开辟新领域的本领。岗位重塑,给公司每个人带来一次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契机,大家要好好珍惜和把握。这里明确表态,公司不会养一个闲人,每个岗位都要发挥出最大效能。

(二)流程再造,提升驱动力。管理得当的企业,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就会适时对流程进行修正、调适,这种动态的流程再造,是一个成熟企业的显著特征。国有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原来的生意模式主要是通过完成上级指令性计划、依靠上级政策得以生存,缺陷有四:一是收入渠道单一,顾客忠诚度不高。通过市场竞价承揽任务获得收入的渠道不畅,经验不足。二是缺乏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运营成本高。三是管理水平低下,流程不畅,没有形成价值链,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为流程繁复,环节众多,效率不高,难以突出核心能力,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四是服务能力缺失。为此,我们要通过流程再造解决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痼疾,不断推动公司的发展。公司的流程再造要朝六个方向展开:一是面向市场和用户需求,技术领先,快速反应,优质高效,实现生产组织流程再造。二是精简管理机构,压缩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撤改合并,职能整合,业务重组,实现组织人事流程再造。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步伐,搞好资料的深化应用研究,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从信息资源开发走向知识资源共享、由客户机服务器结构走向结构,实现信息应用流程再造。四是提高各级机关效能,每个岗位作为工作价值链的一环,既对上游负责,又对下游负责,实现管理流程再造。五是综合服务、车辆运输和物资配送模拟市场化运作,优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流程再造。六是打造适应市场化的项目运行机制,合理划分市场布局,拿到有效益的市场项目,理顺市场经营和管理的关系,实现市场经营流程再造。

(三)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思想建设确立方向,组织建设奠定基础,作风建设塑造形象,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体系作为支撑和保证,制度建设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点和大计。我们的目标是建立起一整套新的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制度体系,整合以往制度有效可用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制度“内容陈旧、覆盖不全、执行不力、程序缺失”的问题。如公司党委组织制订的稳定工作问责制、廉政建设问责制,既填补了公司制度的空白,又强化了稳定工作、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意识;组织制订的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联系群众制度等,既归总了以往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各种形式,又新增了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新途径、新要求。这些制度的建立,符合上级的要求,更结合了公司的实际,真正落实了中央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和管理局党委提出的“负责任、大作为”的要求。当前,我们要重点搞好党务、政务和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三个制度体系的建设,按照体系完整、内容统一、规范一致、简便可行的原则,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有关领导和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节奏,保质保量地完成制度建设任务。

(四)规范管理,增强执行力。“管理随意性、执行不到位”,是公司各级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同志头脑里根本没有规范意识,更谈不上运用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从管理上看,我们与世界同行业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文化、管理技术等落后于时代的要求。规范管理,是我们急需做好的一门“功课”。基层领导同志的管理,不仅是带好队伍、打好硬仗,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逐步融入技术的含量、人文的和谐和文化的底蕴,凝聚起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学学“海尔是海”的管理境界,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机关同志的管理,要着眼于“学习型、服务型、干事型、创新型、廉洁型”的五个方面要求,搞好条条管理、综合管理,为公司发展当高参,在管理上永不停步。对公司已有的制度和体系,我们一定要增强执行力,抓好基层建设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体系的执行,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程序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是年初局党委提出的一项贯穿全年的主题活动。最近,局党委连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负责任”大讨论活动的通知》和《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下半年运行计划》。下半年,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把思想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结合实施“双压三减”后新形势、新局面,我对干部队伍建设强调四个方面。

(一)要讲政治、顾大局,迎接新考验,体现先进性。双压三减,直接带来公司人员、机构、组织的调整,这是公司快速发展中的非常时期。越是在这特殊的阶段,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公司党委的考验,越要体现党员的先进性,遵守组织纪律,体现一个党员干部应有政治品质和党性修养。要讲政治,无条件地服从公司党委的决定,无论是岗位变动,还是机构调整,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公司党委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组织安排。要顾大局,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主动地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放到公司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去推进,绝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有高度责任感,以对公司负责、对单位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担负起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岗位上要大胆负责任,努力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强烈事业心,具备“把事业视为生命”的崇高思想境界,把全部心思、全部热情、全部精力,集中到工作上,倾注到推动公司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公司提出的“”中心思路和今年生产经营目标,做出的“三项承诺”,从时间上看,只剩下五个月了,时间不等人,目标不能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严峻考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再认识、再动员、再落实,在工作上要恪尽职守,在精神上要永不懈怠,在行动上要真抓实干,向全年目标发起冲刺。

(二)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公司快速发展。我在月日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下半年的任务更艰巨、更具体,严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握“三个主要观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双压三减”方案实施后,促使“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工作要求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必须要有新的适应。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的问题,看似是务虚的东西,但起决定性、方向性、原则性的作用。完成下半年工作,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重点解决好思想观念上“八破除、八强化、实现八突破”的问题。一是破除保守思想,强化发展意识,在加快发展上求突破。二是破除等靠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在负责任、大作为上求突破。三是破除僵化思想,强化创新意识,在管理创新上求突破。四是破除小进则满思想,强化市场意识,在开拓大市场上求突破。五是破除功利思想,强化全局意识,在服务大局、提高机关效能上求突破。六是破除懒惰思想,强化执行意识,在主动开拓、打开工作局面上求突破。七是破除散漫思想,强化文明意识,在培育企业文化、造就过硬队伍上求突破。八是破除经验思想,强化规范意识,在“岗位重塑、流程再造、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上求突破。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对照上述八个方面的要求,认真自我检查,找出差距,迎头赶上。生产经营步伐没有踏上正点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按照公司党委的要求抓发展、促创收。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工作无活力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增强了创新意识和规范意识。工作中“软、拖、浮、懒、虚”的,问问自己是否强化了责任意识和执行意识。带队伍出这样或那样问题、职工有怨言的,要问一问自己是否强化了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思想观念端正了,我们干好工作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三)要深化改革,稳妥推进,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新的“攻坚阶段”。从改革内容看,比较容易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已经完成,现在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触及利益层次深、风险较大的改革。从改革动力看,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差异的显现,职工群众对待改革的态度更加理性。从改革要求看,改革已从主要是利益调整转向利益调整和利益增进并重,从利益倾斜转向利益兼顾。下半年,与双压三减配套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化完善分配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是某年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涉及到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系统性更强,市场化程度更深,难度更大。公司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周密组织,妥善处理好各项配套改革之间的平衡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类人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各级党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改革,以良好的形象和作为影响群众、推动改革。特别是要紧跟改革进程,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引导,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重点,突出强化形势任务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树立“以作为赢地位、凭业绩定价值、靠竞争比发展”的新观念。要善于协调,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既要坚持政策的原则性,又要增强工作的灵活性,还要注意对象的差异性,逐级落实责任,工作重心下移,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以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情”的感染力、“理”的说服力和“行”的号召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保障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公司改革思路篇9

今年3月10日,在国务院披露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铁路实现了政企分开,铁路改革迈出了且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这对中国铁路业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政企分开,只是解决了政企不分的问题,并未解决铁路垄断的问题,那么铁路改革的下一步将如何走?

铁路政企分开完成之后,铁路领域未来的重大改革应该是铁路行业重组,这种重组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铁路行业的重组,即明确铁路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是继续保留中国铁路总公司一家,还是拆分成数家区域性铁路公司,或者对中国铁路总公司实施网运分离,组成路网公司与客、货运营公司,还是其他形式?二是在铁路行业重组后,要对微观经济主体——新构建的铁路运输企业实施现代公司制度改造。未来铁路行业重组的关键是,处理好铁路网络性、公司化、竞争性的关系,适应中国运输市场结构变化、能够引入竞争、走专业化路子等要求。应该说,现在对未来的铁路改革方案尚存很大争论,需要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深入研究,集思广益,达成共识。

铁路改革需坚持几个原则:一是有利于提高效率。未来进行铁路行业重组,要以降低整个铁路系统的运行成本,提升系统运输效率作为最基本的原则,这也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二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改革是为了促进铁路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提升运输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改善运输服务,提高运输安全保障,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铁路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局面。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铁路运输市场的进入自由、投资多元化以及市场主体的多样化是新形势的必然要求,改变其他国有资本、中小企业、地方政府以及民间资本难以进入铁路领域的局面,促进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铁路运输市场建设。四是坚持系统设计。铁路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考虑、系统设计,科学确立铁路改革的总体目标和思路,统筹兼顾铁路与国家、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铁路行业自身内部等各项关系,统一规划,循序渐进,重点突破,积极稳妥,分步实施。这个原则是被国际经验所证明了的。

铁路运输属于现代服务业,铁路运输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铁路运输需求。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各铁路局应牢固树立“让人民满意、让客户满意”的宗旨,深化对现代服务本质的认识,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客运方面,要提升服务品质,拓宽服务领域,满足多样化需求。货运方面,重视物流能力的形成,提供快捷、灵活、可靠、安全“门到门”一体化物流服务,加强与公路、海运、航空的衔接与联合,加强与大宗物资企业、原材料企业、工业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的联动,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主业突出的前提下,加快多元化发展。通过理念、制度、商业模式、组织、管理、市场和技术等的创新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地需要。

公司改革思路篇10

【关键词】新形势公路养护管理

一、基本思路

我局的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沿用几十年的"经费靠上面拨付、人员靠上面调整、工资按档发放"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路养护管理模式,确实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在企业化管理模式的改革初始阶段,原公路分局下属各县级管养单位就组建了公路养护公司,各养路队在《养护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实行计量支付,按劳取酬。近年来,推行的"三定一包"(定编制、定任务、定里程,经费包干)改革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公路段的养护公司经理都是由各公路段的分管领导担任,人员是老一套,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企事分开。养护公司经理没有独立的人事财务决策权,养护公司成为一个空架子,管理权还是在县级公路段。这种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仍然没有真正从职工"内因"上解决积极性的问题,打破的还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责、权、利还没有落实到队长和每个工人头上。

为了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2003年,江西省政府全面推开了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将公路分局人、财、物成建制地整体下放给新余市人民政府管理,更名成立了新余市公路管理局,直属市政府管辖,保持原行政级别、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业务上接受省公路部门的行业管理。同时原省养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责权一并下放,县以下公路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更名为公路分局。

江西省"十一五"期间公路建设与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是:实现公路施工单位和其他经营性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在企业改革、管理、效益、竞争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公路管理与养护分离,建立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养护工程市场体系,促进公路养护向企业化、集约化、市场化迈进。

二、实施计划

1、加快公路企业改革进程。一是采取先改企、再改制两步走方式实施改革。随着国家退事改企政策的出台,各地均出台了退事改企的时间进程表,作为全国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的新余市,事业性质单位的公路管理部门,行政职能与生产职能的剥离也就显得更加紧迫,早晚都得改,那还不如早改,这样还可尽量争取主动。二是全面启动局属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单位的改企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尽早进入市场化经济浪潮中去摔打锻炼;三是加快公路养护公司改造,实行资产置换、职工身份置换;四是对公路养护中小企业进行整合、重组,实行整体改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逐年使企业改革有明显成效,改企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2、加大对养护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考核力度。为确保公路养护质量,进一步深化养护改革,强化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养护投资效益,规范养护生产管理检查验收工作,渝水公路分局结合分局的实际情况,依据市公路局下发的有关文件制定了《渝水公路分局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并出台了《渝水分局公路养护检查考核办法》,市局按季度对各分局养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各养护公司在自主经营的基础上逐月接受分局的监督与考核,分局对养护公司实行合同管理,建立以路容、路况、养护综合值、综合好路率等为目的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大养护公司目标管理考核和管理层责任考核,分局按月按检查考核得分比例划拨公路小修保养经费。以制度建设规范养护公司内部承包经营管理等重大经营活动,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防止检查考核流于形式,检查考核要敢于发现问题,并且要敢于指出问题,但在检查工作中要注意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尽可能采用表扬式批评,让被管理者更容易接受,而且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撅而就,努力克服一直以来困恼养护工作"包不严、保不住、核不准、挂不实"的技术性难题。加强对养护公司的日常考核与检查,注重加强对养护公司管理工作的量化管理及日常经营等行为的监督管理。

3、深化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按照《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指导意见》,逐步推进分局公路养护公司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改变养护公司事业单位性质和单一所有制形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点加大养护招标和合同管理力度,加速公路养护工程市场化进程;改革养护投资方式、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推行养护工程费制度、劳动合同制和效益工资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公路养护生产运行新机制。

4、加强人性化管理,加快道班的重组整合。加强人性化管理,关心一线职工疾苦,学会换位思考,提倡早期预防性养护,按照专业化、集约化要求,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推进养护中心、养护工区建设和推行养护机械化。

5、落实"内部竞争上岗、经费包干使用"措施。要落实"内部竞争上岗、经费包干使用"这项改革措施,必须在调查研究、统一思想的同时,认认真真地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搞好科学测算。这是整个运作过程的基础,只有测算准确,改革实施方案才能科学、合理。首先要摸准家底(上级能给多少钱,自己还有多少钱,上两个年度内年平均发生数);其次要摸准路况(承包路段状况差异、地理条件好坏、养护难易程度、交通量大小、政治指定性任务多少等);第三要科学测定指标(综合以前的、参考现在的、前瞻未来的);第四要合理安排经费(上级核准的经费指标、本年度可用于小修保养的额度、公路水毁补助、职工福利等)在此基础上,认真制定责、权、利统一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养护工作承包运作方案。同时,分局还需加强对养护公司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要防止养护公司对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处罚进行内部消化处理,

6、按照"落实责任、保障投入、健全机制、平稳推进"方针,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有路必养的工作目标。加强公路养护建设质量监管与技术指导,推行适宜的养护工程监理制度和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督机制。

三、改革建议

1、公路养护运行机制改革是一个艰难而又曲折的历程,有经验的积累、也有教训的体验。虽然大家对现行公路养护运行管理体制是否需要进一步改革已形成共识,但是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而且,也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这就需要各级公路管理部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2、改革肯定会牺牲一些职工的利益,但要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如果仅仅按照市场动作的话,那些能力较弱、年龄稍大的职工就会下岗,单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错的,但我们也要考虑到这些职工的个人利益,也要为他们的生计着想,在改革的同时也要尽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应该像全国的经济改革一样,实行渐进式的改革。如果来个彻底的革命,干脆是干脆,但在当前这种形势下,很可能会出大乱子的。如果社会得不到稳定,那改革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就会付之东流。而且,将会直接影响到当前全社会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可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如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补偿等办法,这样可以从一定方面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