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8:05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共同目标

1.1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教育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旨在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三基”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增强体质就是发展身体形态结构,促进身体机能发展,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掌握“三基”就是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进行道德品质与行为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素质教育包括进行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劳技素质、审美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中最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

1.2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有相同的基本特征

体育教学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体型;二是全面性;三是主体性。而素质教育也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最有利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功能跟素质教育要求达到的目的是吻合的。

2体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1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智力素质

在体育教学及活动过程中,各种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大脑的功能,通过观察模仿和掌握各种技术和技能会促进大脑技能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本身也是一个开发智力的过程。因为学生在活动中既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又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调节情绪,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效果,促进科学文化素质和智能素质的提高。

2.2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品德

由于体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属性,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有利于发展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学生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都要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表现自己的意志和体力。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既是思想意志、情感与能力的大较量,又是获得身心锻炼的教育过程。教师通过掌握各种信息,因人而异的诱导,使每个人都能在意志上得到磨炼,把思想作风和品德教育融于教学活动之中。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教学过程所不能替代的。

2.3学校体育教学有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具有凝聚功能、协调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等。体育是社会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民族的凝聚力,一个民族蓬勃向上的朝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仅体现在满足人体的需要与满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方面,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方面。因此,体育教学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班级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

3体育教学中如何来贯彻素质教育

3.1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

长期以来,在学校体育的理论研究中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展开讨论,但争论的重点都没有把问题提高到素质教育这一关键的认识问题上来。而是把体育知识灌输和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把体育教育的意义从“育人”降为单纯的“传技”,从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促进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只有树立了素质教育观,才能深化对学校体育理论上的认识和指导改革实践。

3.2强健身体,全面发展

“强身健体,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按照体育的总目标,通过体育教学首先使学生的身体均衡发展,体质健壮,生理机能、心理素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等精神面貌,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美德。

3.3培养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理论课、座谈会、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通过教育对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保持旺盛精力,乐观愉快的情绪,健康的学习、生活、完成学业,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有积极意义。人的素质是终生表现,体育应伴随其一生,实现终身体育。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在的体育活动动机。要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场地器材要满足学生学习和活动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为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运动技能教学技能体育教学现状

一、背景

体育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余个年头,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体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却是仁者见仁,众说纷纭。体育新课程的推广实施,对体育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能力结构。我通过与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探讨,结合自身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并查阅相关资料,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进行研究,谈谈自己的认识。

什么是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运动技术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肌肉的协调工作能力,是《体育与健身》的四大内容之一,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不可缺少的载体和途径,同时反映了《体育与健身》课程中提出的以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正如体育教师自己所理解的那样,体育教师并非谁都能当,一个合格的体育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这种运动技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获得,才可以胜任体育教学工作。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正确的、熟悉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运动场上轻松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这些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重要源泉。

2.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效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有效手段,经常用来锻炼身体能有效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3.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通过运动技能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多项运动项目的锻炼手段,建立较多运动技能储备,为终身体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运动技能水平的重要性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正己方能正人,身教重于言教”。要教会学生扎实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必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就是运动技能,是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的“本钱”。老教师不能做示范了,但凭借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一样可以把课上好,我认为:老体育教师不能做示范,应该说也是一种遗憾。但这是自然规律,学生可以谅解,且不影响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中青年教师作不了示范、运动技能水平不高,情况就不一样,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自己做的就不怎么样,怎么教我们呀?据某市对中学体育教师在跑、跳、球类等6个大项41个小项中抽取考核内容,被测的150名中学体育教师中,有22人申请缓考,128人参加考核,考核结果为98人获得及格以上等级,占参加人数的76.6%,不及格占考核人数的23.4%,优秀率为零。考核结果公布后,引起众多家长的关注,这充分说明在现阶段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专业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运动技能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技能水平,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才会影响、带动学生,才会让学生对体育运动真正产生兴趣,才会为学生养成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运动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水平、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回归体育课堂教学。

1.激励体育教师加强锻炼,抑制运动技能过早过快衰退。我国当代体育教师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强健的体魄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试想一个体育教师动作示范不规范或做不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因此,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师独有的专业技能之一,体育教师必须对篮球、足球、排球、体操、武术、田径等专项技术进行掌握,做到动作示范大方,规范,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体育教师展现自我的方式就是体育动作会做,会讲,力求动作规范、舒展大方、潇洒,如果教师自身身体发福、步履沉重、动作迟笨,稍运动就气喘吁吁,则会给受教育者造成极大影响,教师的威望有所下降。所以,体育教师要终身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强化专业技能,与学生同乐。时至今日,要防止体育教师运动技能过早过快衰退,应把运动技能列为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

2.多形式、多渠道进行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专业技能水平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教育发展的前途,要根据体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及应有的运动技能、专业技能要求,制订出实施计划,让广大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更充足的精力充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水平。通过“校本培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市区县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从整体上为提高体育教师运动技能搭建发展平台。

3.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建立竞争机制。体育教学研究范围广,有教学方法、动作技术、学生安全等方面研究。体育教师应结合平时教学,分析体育课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用写论文的形式在各期刊及杂志类发表,让体育教师有成就感,市县级领导应组织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体育教师技能创新大赛,让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术得到发挥,学校应该建立竞争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各项竞赛活动,让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4.领导重视,建立相应激励机制。中小学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挖掘教师潜力,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根据不同年龄层次,采用不同的激励力度和方法,在注重物质奖励的同时,采用精神激励法。例如,目标激励、工作激励、语言感情激励、客观考虑教师晋升职称,建设一支运动技术过硬、知识结构全面的体育师资队伍。

5.鼓励体育教师“一专”和“多能”。运动技能的“一专”和“多能”是影响体育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可尽数,只有一专似乎不足以应付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但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求有一定的训练时间,因此多专又不太可能,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为体育教师的“一专”和“多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运动技能。当然,体育教师要全面发展是相当困难的,青年教师在接受教师教育时,要一专多能,使其让专业技能更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是体育这门学科的一个最本质特征,无论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健康课,还是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都十分重要。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仍要紧紧抓住运动技能教学,注意教学的方式、方法,并注重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心理感受,提高实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晓,赵小刚.重庆市第二届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J].体育教学,2010(1).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改革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的意义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师德就是教育的光辉;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就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建设是落实科学法杖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工程,是大学文化、教育精神和教师形象的永恒主题。

二、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增长知识水平、调节情绪并增强意志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承载着培养国家栋梁的重任,其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就是体育教师。

体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与其它学科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他学科主要是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体育学科是以示范为主要手段,除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外,还要进行各种身体练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尝试在运动中体验和感悟,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目的。其具体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必须具备更全面的素质。

体育教师的工作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简言之,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任何一项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锻炼都必须经历理论知识学习的阶段,包括运动项目的技能要求、发展状况、比赛规则等。只有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技能的学习和锻炼,才能得到更好、更长久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一个熟练掌握运动技术、技能的健康体魄,才能真正科学、健康地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体育教师的工作范围更广。

体育教师除了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指导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指导各种体育项目学生协会的学习,指导校内、校外的各项体育比赛的学生训练,例如学校与学校、社会团体、企业等之间的一些体育竞赛活动,市、省、部级的大学生运动会、各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这些工作主要都是由体育教师担任,如学生的训练、比赛的组织、裁判的执行,等等。这使体育老师的工作范围由课堂扩展到学生课余生活,由校内扩展到校外。

三、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现状

(一)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不够高。

高校体育教师群体里有相当一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还采用旧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的体操、田径、“三大球”的混合教学模式,没有根据时代进步、科学的发展而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更新、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体育项目,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思想理念。

(二)惰性太强,没有创新精神。

由于体育教师长期处在脑力与体力劳动双重压力之下,精神和身体的疲劳导致体育教师们逐渐形成了懒惰的习惯。尤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熟练掌握技能再到参加比赛,中间要经历一个痛苦的磨练过程,即千百次地机械重复基础动作,这个枯燥的过程,很容易导致教师心理疲惫和对学生失去信心。因此,体育教师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也随之消失殆尽。

(三)目的性太强,重名利。

高校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一样,晋升职称,评优评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成绩来实现。这样就导致教师重训练轻课堂的现象发生。

(四)素质不高,道德行为不规范。

体育教师由于职业特点,普遍性格豪爽,做事不拘小节。个别教师虽然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但不遵守社会公德,行为举止有失礼仪,甚至、酗酒和语言不文明。这些,严重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甚至会错误地引导学生走向歧途。

四、体育教师师德表现方式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师【2005】1号)文件精神的学习,各高校都已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课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甚至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热情可直接感染到学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生活态度。例如: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充满热情的引导使学生身心愉悦,充满活力。

(二)体育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某项体育运动,并愿意长期坚持锻炼下去,真正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的。

(三)体育教师要在仪表、行为举止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体育课堂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教学形式,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进行教学的。因此教师的行为举止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跆拳道老师们的礼仪规范,会深深地刻入学生们的心里,并促使学生自发地效仿并运用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五、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

在目前的形势下,要有效提高高校教师师德,学校必须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开展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健全师德评价体系、强化师德监督激励机制。通过全方位的、有效的改革,形成一个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系统工程,才能实现提升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目的,才能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高校教育;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借助于科技表现出来,使艺术融于科技。这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媒体为基础,将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汇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盛行,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学科,是一种动态艺术,包括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其更多的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高校教育、网络媒体、产品展示、游戏动画、舞台设计等方面。在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较晚,但成长迅速,使得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而且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将数字电影、数字绘画、动画、数码影像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强化了美学设计,注重美化画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给学生带来了美得享受和美的教育,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更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变高等,这足以显示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这些表现形式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艺术会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领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将课程内容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器官,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各项心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利用就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板书整理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创新意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在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利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1.3教学媒体数字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扩展的内容很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多为板书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游戏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数字媒体会把常规的媒体数字化,电视、报纸、期刊等这些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都会变成数字电视、数字报刊,这些数字媒体使得教学变得很便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源获取方便,费用低廉。

1.4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交互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遵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而应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板书与枯燥的讲解,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变为辅助者,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是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上课发言来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则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数字媒体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绘画技法很难用语言形容,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绘画,就解决了课堂演示覆盖的全面性,和与学生互动的交互性。

1.5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板书都是以文字为主、个别学科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就会使授课过程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图片,可以利用数字短片的播放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

2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多种媒体元素构成,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元素的美学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强数字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文将在三个方面阐述美学理论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应用。

2.1文字美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文字除了有表达意思的用途之外还要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文字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黑体的醒目、稳重;宋体的端庄秀丽等,使用字体应根据授课内容来定,避免过于杂乱。第二、文字风格要统一。同一层次的标题、正文、备注,应用同一大小、同一字体、同一颜色的文字来表示。第三、文字的内容要简明。文字的使用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

2.2色彩美

色彩的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上尤为重要,它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色彩可以强调重点,提示区别,增强注意力等,色彩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用。前景色和背景色要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强烈的画面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第二、颜色的使用要适度。颜色的使用上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颜色会使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看不到重点。第三、颜色的色调要统一。整体颜色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背景色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颜色要和谐统一。

2.3节奏美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理念;重要性;策略

初中时期是学生身心健康养成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初中生身体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有不可忽略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拓展,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成为受人关注的问题。

一、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性

(一)顺应素质教育之历史潮流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于受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影响。素质教育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举措,只有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初中体育才能真正迈入素质教育之途。众所知晓,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全面而综合的能力,包括修身养心、知识积累、各类能力等诸多方面。要让素质教育的主张从理想转向现实,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质的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就应该很好的加以把握。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至于虚张声势,成为贻笑大方的空中楼阁。当然,在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得到深化、拓展的基础上,素质教育的理念也会随着素质教育这股潮流前进,使之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实际,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一句话,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这是符合素质教育历史潮流的应该贯彻到底的方针。

(二)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决定

初中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刚从小学升入初中,身体和心理的健康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初中体育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理念和途径,让学生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这决定了初中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乃必由之路。过往的体育教学,不论是初中抑或高中,都不受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体育课往往被架空成自由活动课、“睡觉课”――教师认为学生课业压力太大,体育不过为响应号召而设,不足为重;更有甚者,有些学校尤其是私立的初高中,直接将体育课程删除,用于补语文、数学、外语等中高考重要课程。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指导,对体育锻炼本身的陌生感油然而生。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繁重的课业之间形成一股强烈的矛盾。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点学校及师生常常忽略,不论就眼前还是长远来看,过硬的身体素质都是获得优秀而坚实成绩的前提,也是学生一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因此,从初中体育教学本身来看,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也是必由之途。

二、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策略

(一)深入学习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

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首要的是弄清楚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质,也就是它的内涵所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既受到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的影响,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不论如何,素质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的观念不会改变,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论断的一种本土化、具体化应用。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理念最为本质的东西,它提倡促成学生达到品德兼优、能力强、发挥所长的目的。这是对学生成长负责任的姿态,也是尊重学生的做法,更是一种符合时代进步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初中体育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理念内涵的学习,应该紧抓学校、教师和学生三大主体,缺一不可:学校根据学校实情,因校制宜的制定相关发展蓝图;教师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将之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学生应开阔视野与胸怀,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自我作为追求的目标。

(二)将素质教育理念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相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切不可脱离初中教育的实际特点,须根据初中体育的特点,将素质理念真正渗入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展开教学。否则,很可能南辕北辙。初中体育教学的特点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体育教学受众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初中阶段属于青春时期,是初中生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未定型。正因为这样,体育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时,更应该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用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促成学生身体的锻炼,用适合学生个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其次,初中体育教学的特殊还在于它对于学生运动兴趣爱好的发展作用。小学时期的体育课都比较简单,主要教授学生体操、跑步、乒乓球等基本的体育项目,带有启蒙的性质,而初中体育教学则是启蒙基础上的发展阶段,项目扩大到做操、跑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铅球、跳高、跳远等。体育项目越来越扩大化、激烈化,只有在教学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才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激发锻炼的兴趣。因此,将理念和教学特点相结合,也是本命题的一大发展策略。

(三)以生为本、因材施教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要素,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须遵循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以生为本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理念的一大准则。约在2500年前,堪称我国最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的命题,这是教师知人之明的智慧体现,也是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内在要求,更是当下素质教育理念不可摆脱的指导方针。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的,初中体育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才可能真正实践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而因材施教,依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又是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须坚定不移地将以生为本和因材施教作为前进的路标,切实关爱学生,促成学生成长。

(四)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

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难以一蹴而就,也不能依葫芦画瓢对别人的经验照搬照套,而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校情,在实践中总结与前进。纵观历史,凡是脱离实际,静止孤立看待问题者,皆难以成功。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在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尊重时间与历史,不断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然,光有理论的探索,而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却与理论脱节,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可能真正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最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初中体育教学只有在一点一滴的实践的积累下发展,才是稳步的、可靠的发展。万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自欺欺人。

总之,初中体育教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也是由初中体育教学本身的特殊性所决定。在实施素质教育理念过程中,要让学校师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理念与授课主体和课堂特点有机结合,以学生为根本,因人因时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探索,将素质教育的践行深深扎入教学实践土壤,最终才能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朱文斌.素质教育视野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师,2013(01)

[2]苏福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分析[J].中学时代,2014(02)

[3]洪文忠.试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6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 要: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与高校的热点、甚或是敏感话题,但随着社会、高校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群体,高校的管理层面已经无法停留在“简单的忽视”这个层次,但以往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往往过于“实效”,既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而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本文从对以往学者们就此主题研究的分析、以及宗教的长期性与不可抑制性,提出高校必须开展宗教教育,如开设宗教课程等具体实操性的内容,才能逐步、合理的应对高校中出现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宗教教育

中图分类号:B9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27-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黄小洁(1985-),女,浙江温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宗教文化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思想领域逐渐呈现出复杂及多元化的特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文化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信教群体出现,其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宗教“升温”现象也已经受到高校和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现状

衡量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领域学术论文的数量变化,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字出版平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进行大学生宗教信仰相关研究的文献检索,检索式如下:(主题=大学生and主题=宗教信仰),并选择精确匹配检索,检索日期为2014年12月22日,最终获得794条检索结果

通过对研究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作全面的统计,并绘制相应的文献年代分布曲线,可用来评价改研究领域目前所处的阶段和预测发展趋势可看出,在2006年之前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尚在少数,但在经历了沉淀期,从2007年开始,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研究开始逐年增多,到2012年篇幅增至142篇,可以称得上是当年的研究热点问题,而这些仅仅为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查询得出来的数据。

其研究主题大致集中在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统计、大学生信教原因与途径、高校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如何建构和谐校园、以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问题等。

随着文献的积累,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简单的问卷调查(既通过广泛做问卷搜集问卷、通过简单的选择题或是非题或填空题来统计大学生信教比例、信教原因等)已经满足不了高校的需求,也无法应对现阶段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信教群体。因此,简单的数据统计,已经不是现阶段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重点。越来越多的学者也提出,现阶段除了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高校还必须引入宗教教育,普及宗教知识,让大学生在选择信仰或信仰的路上更加的理性与理智,此部分内容也即将是高校今后大学生信教群体或者大学生宗教信仰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二、宗教信仰的不可抑制性

王作安在《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中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的存在已经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完全是一个客观现实。吕超在《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中指出,宗教现象同样是中国社会必须面临的最基本的社会事务。江泽民也曾指出,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漫长的历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也将长期存在,宗教走向最终消亡也必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可能比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还要长远。

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的宗教,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用,如道德规范(宗教的教义、教理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宗教领导人物的魅力与风范对于教徒来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宗教的发展来看,以基督宗教为例,其发源于古时地中海沿岸的犹太教,犹太教又发源于公元前约13世纪(据犹太教典籍记载亚伯拉罕为那个时候出世),直至今日,基督宗教(从基督宗教典籍《圣经》的角度出发)可以算得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同样其他的宗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千百年来,宗教慢慢演变出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教规教义,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信徒,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

但是,由于特殊的国情,在中国的宗教发展慢慢演变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模式,黄皖毅在其文章《宗教市场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中指出,中国的宗教存在三种颜色的市场,红市、灰市、黑市。

以基督宗教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市场三色轮,基督宗教市场灰市占60%,黑市与红市分别占20%。所谓的红市,包括在“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展建设的教会(在政治上服从中国政府及其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不受国外教会的管理和干预的“自治、自养、自传”的中国基督教新教教会),以及天主教教会(受罗马天主教教宗领导)。所谓的灰市,既家庭教会(主要为基督教新教教会),由于其聚会地点与人员的隐蔽性,一直以来都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同样也是高校的重点关注内容),此类教会由于其聚会的灵活性与分散性,以及宣教内容的新颖性,对大学生基督徒或大学生宗教爱好者往往有很强的吸引力。据统计,家庭教会的聚会人员远远大于三自教会的聚会成员,且大部分大学生基督徒活跃在灰市,这类信徒的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理性选择。

虽然上述的宗教市场三色论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宗教现状,但是对于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可抑制性,在社会当中必须提供一定的活跃空间以供宗教信仰者、信徒、以及宗教爱好者活动,尽量增大宗教市场的红市与灰市,缩小宗教市场的黑市,以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而高校,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在尊重大学生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进行对大学生的信仰进行有力的引导,除了建立高校宗教管理机制,还要开展高校宗教教育,主要为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宗教观,让有宗教信仰或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都能有宗教认知、宗教态度、宗教判断,都能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自主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地做出信仰选择。

但是,从诸多文献中可以看出,以往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方案往往过于重视“实效”,急于总结出管理层面的政策手段,往往忽视了宗教问题的某些复杂和敏感的成分。宗教团体,对于参与聚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意味着一个充满关爱、具有归属感的家庭,这种需求对于现今社会意识形态下的大学生来说普遍存在,而且还比较强烈。因此,高校简单、粗暴的、带有明显无神论色彩的说辞,显然无法应对现今的校园宗教现象。

且宗教就其无法为其他学科取代的“终极关怀”,始终是其核心的竞争力。生老病死,始终围绕着人的一生,在现今崇尚快速消费的时代,在拜金主义、权钱主义盛行的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转而求助于宗教来寻求人生的真谛,而宗教对于生老病死这些问题,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思想体系,虽然我们可以说其迷信、不科学、不严谨,但必须承认其中蕴藏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智慧结晶。

三、宗教教育的必要性

李岩梅指出,传统上认为通过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淡化学生的宗教情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二元思维,但随着对宗教研究的深入,现今学者基本倾向于为两者建立对话的空间。

上述这些内容都意味着宗教管理工作和大学生信仰引导工作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在认识到这点之后,高校才能优化其应对策略。退一步来说,根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包括量化与质化研究,大学生中能客观细致地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人数相当的有限,事实上,较一般的群众,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高校通过开展宗教教育,使其认识到宗教并不神秘,在对宗教的历史、思想发展、及其积极与消极的作用了解之后,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会更加合理与理性。

据研究统计,在大学生信徒当中,受家庭影响者占绝大多数,父母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且属于“虔诚的信教者”只占非常少部分(约2.1%),可见,大多数大学生信徒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还非常表面。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同时具有包容性与盲目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性的对待宗教信仰或其他思想,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大学生们对于宗教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对于宗教的本质与内涵、以及国家甚至世界的宗教局势或政策缺乏理解,容易导致其轻信他人,以至于发生“误入黑市”的局面。况且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宗教信徒的信仰只是单纯的信仰,并无其他政治企图,应当尊重其信仰。

当然,随着大学教育的更加立体化,虽然过往种种的就业教育、只重视专业课而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依旧存在,但高校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渐渐展开了新的面孔,对通知教育等的重要性也赋予了新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中出现了宗教教育方面的课程,如新疆高校统一开设了“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武汉大学通识课中有“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中国禅宗思想史”、“中西宗教文化比较”等。笔者所在浙江省某高校也开设了“圣经与西方宗教传统”通识课,更系统直接地向学生展示基督宗教的基本知识。笔者相信,在现代化、多元化越来越丰富的今天,高校的宗教教育会为高校的工作展开新的篇章。

四、总结

对于高校大学群体而言,宗教方面的课程对于其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受教育者,大学生的素质构建完全固定,价值观尚未定型,大学生们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在宗教已经不可回避地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的不仅仅是大学生是否信教,而更该关注的是大学生们对宗教的了解与认知程度,尤其是正确的宗教观和宗教判断能力,及其在西方文化中对西方经济社会产生的正面负面影响,这对于构建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邓小平曾提出大文化观的观念,既把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都要利用起来,重新构建我们的信仰体系。既然认识到宗教信仰存在其不可抑制性,且具有长期性,那么高校必须更加优化其政策,除了在管理层面上制定更加细致的措施之外,在高校课程设置方面,必须积极应对社会、高校中出现的宗教信仰现状,做到正面引导与教育,对于虔诚宗教信徒需尊重其信仰自由,对于宗教爱好者需积极普及宗教知识,使其认识到宗教的积极性与消极性。笔者相信宗教教育必定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启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黄皖毅.宗教市场论视域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J].中国青年研

究,2013,(9):96-99.

[2]李岩梅.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管理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

(2):28-30.

[3]刘秀伦,侯治水,李小硕.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126-129.

[4]吕超.近年来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1):178-183.

[5]宋幼奇,张加明.论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原因与教育对策[J].

湖北社会科学,2013,(11):186-188.

[6]王景泽.简论在校大学生的宗教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年,6(13):125-127.

[7]王作安.中国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体育教学准备活动两者关

一、准备活动的性质

(一)对准备活动的认识

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三大要素共同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体育课。体育课的主要内容是它的基本部分,而基本部分中包含了很大的运动负荷(运动量和动作幅度)且时间很长,这样准备部分就可以对基本部分起着发挥技能的作用,为基本部分的顺利进行做好了优良的铺垫。准备活动是准备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活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质量,质优的准备活动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而劣的准备活动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准备活动定义

准备活动是运动员在体育训练或者比赛前所进行的为了克服身体内脏器官生理懒惰型,更早的进入运动状态的身体辅助练习,为体育训练或比赛做好身体准备。

(三)准备活动的作用

身体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的一个过程既是准备活动的意义和作用。人们在运动或比赛前所做的各种热身活动以及其他身体练习统称为准备活动,其练习目的主要使人体由安静状态进入到运动状态,使体温上升、使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可以使肌肉的新陈代谢能力达到运动状态的要求,使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兴奋起来,并通过大脑皮层传至躯体各部神经和植物性神经,再由躯体神经和植物神经支配身体各部位,各器官参加运动。另外,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组织的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1.生理作用

调整赛前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不良的赛前的运动状态,促进大脑的快速反应,使运动中枢间更加协调,这些都可以通过做准备活动进行调整,并且还能够为正式练习或比赛时生理功能快速达到良好的运动状态做好身体上准备。

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适量的做准备活动可以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可以增加肺部通气量和心脏通血量,肌肉毛细血管网扩张,使运动的肌肉能更快的获得更多地氧气和其他能量补充,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快速的进入运动状态。

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

准备活动对血压的影响:准备活动对血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是很直接的,经过准备活动过后,舒张压会降低,而收缩压会上升。在运动时为了保证代谢的供应人体的血压会很明显的增加,使身体能更好的得到物质的供应,增加运动活力。

准备活动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协调性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在经过准备活动后的动作学习能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比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有很大的提高,这说明准备活动对动作技术的学习及动作的协调性有很大的帮助

2.生理机理

在进行准备活动后,肌肉活动会留下兴奋痕迹在中枢神经的对应位置,这个兴奋痕迹可以使正式比赛的中枢神经系统保持最合宜的水平,改善调节功能并克服内脏器官的惰性,加快新陈代谢,发挥最好的运动水平。

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是准备活动的强度、准备活动的时间、准备活动的内容以及和正式比赛或运动的时间间隔。所以,强度在以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的准备活动最为适宜(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运动习惯以及季节性气候性等因素进行调整)。其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间的间隔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一般性教学课中准备活动以2-3分钟为宜)。

二、准备活动的内容

(一)准备活动一般情况下先进行一般准备活动

其中包括快,走,跑,跳,徒手操,体育游戏及体育舞蹈,健身气功等。其主要作用是热身,是肌肉温度升高,活动关节为基本部分的顺利进行打下胜利基础。

(二)专项准备活动室根据即将进行的运动项目而做的专门性针对性的练习活动篮球项目中的运,传,接球,田径中的跑跳,排球中的掂,传,扣等都属于专项准备活动。

(三)安排准备活动的要素

1.时间和运动量要适宜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而准备的,所以它的时间不宜过长。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天气情况,场地情况等因素适量的掌握准备活动的量的多少。另外,我们还应该取决于授课类型,如果我们上的课属于复习课和测验课,那么运动量就应该略微加大。

2.内容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要根据课的内容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选择要为基本部分所进行的内容负责。可根据课的灵活性选择是定点做准备活动还是在行进间进行。根据授课的内容确定侧重点,上身运动或下身运动,跑或跳或手上运动,要准确的找到联系重点和易受伤部分进行练习。

3.准备活动的安排要全面、科学、合理

准备活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动作幅度的大小及步幅步频的快慢,必须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在全身活动开的前提下,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的进行,不能直接开始大负荷的练习。要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使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间相互的协调,肌肉、关节、韧带要充分活动开,让学生从静止状态过度到运动状态,为进行基本部分的内容打下身体的准备基础。准备活动也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体质以及心理状态来进行调整,如果学生的兴奋度低下则可用节奏欢快的准备活动来调节,使学生的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动作的学习。一般授课为全班授课,所以在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可选择双人练习、多人练习、分组练习等练习手段,减少个人练习的单调性。

4.准备活动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有趣性、创新性

准备活动的形式新盖具备多样性、有趣性、创新性,长期的进行同一形式的准备活动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应该合理的运用各种可用资源进行准备活动的形式改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参考文献: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8

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不能仅限于让大学生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更重要的是向大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对体育的理解,培养其个性,并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体育理论课作为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大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并有助于科学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即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可以提高其劳动技能、拓宽就业面。然而,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大部分认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才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论知识则可有可无,再加上理论知识枯燥无味,方法单调,致使体育理论教育滞后,致使高校体育整体发展不平衡。为了进一步提高新世纪人才素质,也是为了适应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作为体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目的是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理论知识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具体包括:解剖、生理、心理、保健、统计、测量及各类运动项目的理论知识,深刻揭示人体运动的人体结构、生理现象、运动原理、心理特征、科学评价和医务监督等,是科学、合理、有效地从事各项运动的保证,对能否有效增强体质,科学指导技能学习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偏差

众多高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及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存在的价值不大,认为可以将理论知识穿插在技术课教学中,没有必要单独开设理论课程,该指导思想直接导致许多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无法正常教学,教学效果则无从谈起;绝大部分大学生则认为体育理论课没有实际价值,若想获得好成绩,与平时上不上课关系不大,只要将教师划的重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复习,考试便可顺利通过,一旦形成这种思维定势,更会觉得平时的理论课教学可有可无。

2、体育理论课安排无计划性

部分高校安排体育理论课时视天气情况而定,当天气状况不适合室外活动或缺乏相应的活动场所时,会被体育教师安排为体育理论课,由于体育理论课随机性过大,使得教师很难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只能照本宣科,这就使得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选择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材非常不统一,不但有自编理论课教材,也有统编教材,且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特点,总体而言,在内容的选择与体系的设计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往往带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所授知识零散而不成体系,重点和难点不突出,且实用性不强,即没有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学生无法将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有机地结合,无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众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采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传统的课堂授课形式,该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使得体育理论学习成为一种被动接受的呆板程序,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都不重视对大学生体育理论课的考核,部分高校虽然设置理论内容的考核,但是多以开卷或简单的口试,且不会对其体育成绩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正是由于高校对体育理论考试不重视,导致考试环境极为宽松,上理论课与不上理论课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幅度很小,对学生与教师都难以形成考试应有的约束力,进一步促使学生与任课教师对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不重视。

6、教师的理论课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方面,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源于他们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够熟悉,对体育、健康和科学锻炼等方面的最新理论及发展趋势了解甚少,致使在体育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照本宣科”,致使其讲授的理论知识既没有深度也缺乏广度,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保证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

四、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建议

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积极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

学校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和相关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认识,要坚定树立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理念,要从学生发展的长远角度考虑,高度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开设及教学。

2、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实效性

在教材的选择上应结合高校培养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大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3、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知识水平,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以激发其探索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理论实际出发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方法富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和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切实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最新信息,并迅速融入理论教学内容当中,切实提高其授课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讲授技巧及语言表达能力,高校要将体育理论课教学水平纳入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以期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5、完善体育理论课考核方法

体育理论课考试可以尝试以“体育论文”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藏书、网上查阅等多方面收集资料,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撰写论文,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体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全面发展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是个人受教育的高级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校体育生涯在此也即将结束,他们将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大学体育教育要求既能巩固中小学体育的成果,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这一时期是人生体育的转轨期。体育教学中的理论课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掌握一定体育与卫生保健方面的理论知识。大学生从年龄看,已经接近成人;从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理解能力上来看,也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这有利于他们对更多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讲究卫生和预防伤病的各种手段,学会健康的生活,这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理论课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这种情况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新的世纪、新的形势下,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改革对体育教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陕西省除体育院校以外的普通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地的36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体育理论课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求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针对调查对象特点设计了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发放问卷72份,有效回收66份,有效回收率为91.7%;对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有效回收323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3)数理统计法。将获得的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0.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4)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谈话直接获取所需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目前,在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的相关领导来看重视不足。许多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可以把理论知识贯穿在技术课的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把理论课作为对付阴雨天气、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一种临时安排。这种情况导致了体育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其次,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不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理论课的讲授平淡、无序,缺乏理论讲授技巧的研究,导致教的质量不高。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大多数学校体育理论课没有严格的考核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听讲,不认真对待,理论课结束后大多留不下深刻的记忆,导致学生学的质量不高。

2.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现在高等院校按规定每周体育课为2学时,一个学期共36学时,12%的理论课学时一学期是4学时,不少于两次。利用两次课的时间教学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而现状距此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吴明智等人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5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仅有10所(18%);在对陕西省的36所普通高校调查中,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也仅有6所(17%),其他学校均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有些学校在大学两年的体育课中只开设2-4学时。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3.体育理论课教材缺乏统一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课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从使用情况来看各地各校都有不同选择。调查发现,选用自编教材的占57%左右,省编教材的占28%左右,统编教材的有15%左右。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实践部分都较为系统、全面,但理论部分的编写差异较大,有些自编教材甚至没有设计相关的理论课内容。

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教什么”的问题。从现状来看,体育理论知识在教授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如同“蜻蜓点水”,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又换一个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实践课大都会在开学前按照大纲做出严格的安排,理论课的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可循,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选择。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兴趣选择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这种情况,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效果较差。

转贴于

4.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解决体育教学方法问题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文化课的教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它的特殊性。体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和评价,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大多数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或简单的口试,而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

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对策

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对体育理论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切实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要加快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他们“理论课可有可无”、“理论知识都可以融入到技术课的教学中”的认识,树立“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视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此外,体育教师也要重视理论课教学,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并不断更新、充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并把理论课教学情况纳入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中去。

2.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应适当增加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增加过多也会影响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所以,除了要保证正常比例的理论课教学时数以外,增加时数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在阴雨天或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情况下上理论课;还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应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专题讲座等等。总之,学时的增加是在保证体育实践课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补充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

3.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适当统一并灵活,教学内容选择应系统、科学。教材的使用应适当统一并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教材使用较乱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必要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有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统编的教材,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自编或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课堂讲授中多采用启发的方式,改变过去教师直接陈述的方式,比如采用对比法、范例法、提问法、讨论法,还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其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教法给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此外,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任务、教材的内容性质特点、学生的实际等方面的需要,并遵循教学原则科学选择,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

5.体育理论课要进行必要的考核。必要的考核能引起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现状表明:大多高校对学生的考核不严格,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认为体育课最主要的是实践课,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感兴趣、不重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每学期对学生加强考核,把考核成绩计入体育课总成绩中或者单列体育理论课考试成绩。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开卷,也可以是闭卷或其他方式。总之,要达到督促学生自觉学习、重视理论知识掌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明智,曾吉,李志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2001,(5):22-23.

[2]陆美琳.江苏省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的分析与讨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5):48-49.

[3]陈瑜.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材改革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1997,(4):43-45.

[4]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92-93.

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0

关健词:高师公共体育课体育理论现状重要性付策

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识渊博、普于创新、体魄强壮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高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此高师教育必须进行素质教育改革。高师公共体育是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作为公共体育课程不可分割部分的体育理论教学改革则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一、离师公体课体,理论教学的现状

1.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无自己的理论体系、无师范性特点,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不切合学生实际

根据研究发现,高师体育自建国以来经过50多年的发展.始终没有建立起具有师范特性的理论体系,致使高师公共体育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与其他院校的体育没有区别,抹杀了高师公共体育课应有的特性。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都应有深厚的理论荃础,但是至今还没有一本适合高师体育的教材。而现行体育教材大都是体育院系通用教材的翻版,根本体现不出一般大学生体育的特点,更别说高师了。

2.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严重不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课程教学时数是每学期18周,每周2学时,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大约每学期4-5学时),这一比例对于庞大的体育理论体系来说显然太少了,尽管如此,不少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课时还一压再压,有的每学期安排1-2学时,有的把它当成机动课。而特别是在大学扩招后,有的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室排课紧张的情况下干脆取消了理论课教学.体育理论教学课时的不足,无法使学生学到丰,的理论知识,从而无法指导学生的体育实践。

3.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低下

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与实践课的组织形式有所不同,要求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据了解,目前很多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欠缺,再加上思想上不重视体育理论教学,出现了在理论课时照本宣读或圈定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的现象.还有的就是大学扩招后.教室安排紧张,往往100-200人甚至400人合班上理论大课。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愿学.其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二、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理论课是指在室内讲授体育的荃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等内容的课。体育理论课对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要性的认识,启迪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不是实践课可比的,甚至对学生在一生中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是我国高师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体育理论教学在高师素质教育中起粉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是用教育的手段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发展培养,它是一种教育思想和形式。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体育是高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而体育教学是高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高师公共体育之一的理论课教学对高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高师教育最好的解释.这就要求我们高师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体与心理家质.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对体坛上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的介绍,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奖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笑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远大志向.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对体育基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位得如何欣赏比赛,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从而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我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服务。

(2)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高师学生科学文化家质、劳动技能家质的提高。体育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它也分出许多分支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生物化学、体育哲学、体育史、体育经营管理学等等。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甚至可以成为一些学生的主攻对象。体育也是一种产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迅速,而且前景广阔。它必然会吸引大批人才为之服务,当然要进人这一领域就必须了解体育理论知识.因此对高师学生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我们高师学生的竟争力,拓宽了择业面。

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高师师范性特点的需要。高师公共体育课是高师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高师学生的未来职业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贵.加强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弄清体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这就促使他们工作后能正确对待体育,认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锻炼,以及怎样处理一些常见的运动损伤,以便他们工作后能够更好地开展教书育人的工作。

(3)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是改变当前体育现状的需要.全民健身提了那么多年,全民素质还不见提高。从小学到大学都设有体育课,学生体质还那么差,原因何在?众所周知,体育在中国历来是不受人重视的,人们的思维已定型,观念难转变。这一切对整个国民家质的提高是十分有害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国现有260余所高等师范院校,在校生超过100万,每年有近30万毕业生加人教师队伍。教师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不是其他职业可比的,他们可以影响一群人,甚至一代人、几代人。加强我们高师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转变他们的体育观念.他们担任教师后,其行为可以对学生起好的榜样作用。其一,可以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其二,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他们的学生会在他们的教育影响下变得人人喜欢体育,人人热爱体育运动.那么若干年后高师培养的老师已遍及每一个学校,他们在那里传播先进的体育思想.如此一来不是全社会都变得重视体育了吗?全民健身不就得以实现了吗?

三、加强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建设具有师范性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课程理论体系,单独编写体育教材.高师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师公共体育应与其他高校体育有所差别。高师公共体育要发展就必须要进行深人的理论研究,寻求理论上的突破,进行创新性体育理论建设,形成具有师范特点的高师公共体育理论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教材建设.编写适合师范教育的体育教科书。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教材,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才会有所发展。

2.增加高师公共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畜、知识面广,包括体育的墓本知识、运动卫生保健常识、各主要运动项目、有关专项理论及技战术和裁判法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内容.即使是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文规定体育理论教学的课时不得少于12%,执行也是远远不够的。高师公共体育与其他高校体育不同,这是它的性质决定的,因此必须增加商师公共体育课的次数,相应的更要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次数。高师公共体育理论课应该用大部分的课时来开设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与健康教育、体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育与德育、体育与智育以及如何组织、指导自己或别人进行科学锻炼和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等专题。事实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如日本)的师范系统的学校,体育课的学时都比一般高校多。:

3.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建立商水平的师资队伍。要搞好高师公共体育教学,提高体育理论教学的质量关链在于具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师体育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些新型的教学棋式的诞生,高师体育教师应该由过去的侧重掌握运动技术转变为理论技术全面发展,由简单的“示范性”转变为具备高素质的“智能性”.由此高师体育教师必须刻苦钻研,不断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搞好科研,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家养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校园媒体进行体育理论宜传.现在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电视台、广播站和宜传部,甚至每一间教室、学生寝室都有电视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学校宜传部办体育墙报、体育知识展板等,以加强体育理论宜传。还可以每学期抽出一定时间举办体育节、体育周等,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有奖问答等。以此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调动大学生自觉实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理论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