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03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1

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第一招:严把源头关——监管触角伸向产地

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一直比较分散,按照联邦、州和地区分为3个层面监管。三级监管机构大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采取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不过,这种监管体系由于管理权分散,近年来暴露出效率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等诸多弊端,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推动食品安全体系改革的原因所在。这次的新法案扩大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监管权力和职责,强调食品安全应以预防为主。根据新法案,FDa除了可以直接下令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外,还有权检查食品加工厂,以及对进口食品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尽量将食品安全的隐患消灭在端上餐桌之前。

消灭食品安全的隐患同样是英国食品标准署的基本职能之一。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监测着市场上的各种食品,还将触角延伸到了食品产地,并且这种工作还往往是长期持续的。比如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得大量放射性物质飘散到欧洲上空,有不少放射性物质在英国养殖绵羊的一些高地地区沉降,20多年过去了,食品标准署还一直监控着当地绵羊的情况,20xx年的公告说还有369家农场的绵羊产品受到限制。

法国全程管控确保食品安全

xx巴黎4月27日电(记者舒适)法国是世界闻名的美食大国,食品安全一直是政府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来,疯牛病、二恶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问题不断涌现,促使法国更加注重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

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法国当局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

具体分工上,法国农业部下属的食品总局主要负责保证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卫生安全、监督质量体系管理等。竞争、消费和打击舞弊总局负责检查包括食品标签、添加剂在内的各项指标。

进入流通环节后,法国有两种模式的认证和标识制度,分别是政府统一管理形式和各大超市自我管理形式。

政府统一管理的食品认证标识主要是农业部负责,统一管理的认证标识包括原产地冠名保护标签(aoC)、生态食品标签(aB)、红色标签(LR)、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CCp)4种,其他统一管理的认证标识还有企业认证、特点证明、地理保护标志、营养食品等。

原产地保护认证和标识由法国原产地研究院签发,农业部监管。原产地保护标识使用最多的是葡萄酒,法国出产的葡萄酒80%以上都有原产地标识。奶酪也有相关的原产地标识。贴有生态食品标签的食品,说明它至少有95%以上的原料经过授权认证机构的检验,是精耕细作或精细饲养而成,没有使用杀虫剂、化肥等。如果一项产品贴有红色标签认证,说明它与同类产品相比,经过更严格的生产控制流程并拥有更高的质量,法国现有450种产品获得这一认证。特殊工艺证书产品认证则从20xx年才开始实行,要获得这一认证,农产品或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设有全面和完善的监控。

法国各大超市也建立了自我管理的认证和标识,比如家乐福的食品质量认证标识(FQC)已成功实施超过20xx年。在家乐福超市的销售柜里,有FQC标识的食品占30%以上。

第二招:重视流通环节——为每份食品“建档案”

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农协收集这些信息,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

日本的食品监管还重视企业的召回责任。日本报纸上经常有主动召回食品的广告。日本采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业和食品政策。食品只有通过“重重关卡”才能登上百姓的餐桌。

在食品加工环节,原则上除厚生劳动省指定的食品添加剂外,食品生产企业一律不得制造、进口、销售和使用其他添加剂。

面对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危机,欧盟于20xx年首次对食品生产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规形式对食品、饲料等关系公众健康的产品强制实行从生产、加工到流通等各阶段的溯源制度。20xx年,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对各个生产环节提出了更为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德国,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以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鸡蛋为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说: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含或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

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也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20xx年12月底,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引起德国上下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有毒鸡蛋的追查,有关机构顺藤摸瓜将焦点快速锁定在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身上。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才导致了其下游产业产品二恶英超标。随后,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了超过8000只鸡。

英国食品标准署对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去年的克隆牛风波中得到展示。去年有媒体披露,一些英国农场主表示饲养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将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场上销售。由于公众对克隆动物食品还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特别是不少人在食用安全问题上存有疑虑。食品标准署很快查明报道中的牛是一头从美国进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据此确认了其后代8头牛所在的农场,以及是否有相关奶制品或肉制品进入市场。这些结果公布后,公众掌握了相关事实,一场风波逐渐消散。

第三招: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罚

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各国为此都加大了惩罚力度,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20xx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今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

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韩国:造毒食品20xx年内禁营业

20xx年6月,韩国曝出了“垃圾饺子”风波。

事件曝光后,韩国《食品卫生法》随之修改,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劣质食品的人员将被处以一年以上有期徒刑;对国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将被处以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一旦因制造或销售有害食品被判刑者,20xx年内将被禁止在《食品卫生法》所管辖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另外,还附以高额罚款。

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

销售部门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巴黎超市的工作人员每天晚上关门前都会把第二天将要过期的食品扔掉。判断食品是否过期的唯一标准就是看标签上的保质期,而一旦店内有过期食品被检查部门发现,商店就得关门。20xx年,巴西东南部两家牛奶生产厂在牛奶中掺入一种溶液,以延长保质期。消费者饮用后出现腹痛、腹泻等现象。在接到投诉后,巴西有关方面拆除了工厂的生产设备,查封了库存牛奶,并在市场上收缴这两家工厂生产的牛奶。

在巴西,生产未达标产品的企业将受到处罚。如果是重犯,企业都将被处以与首次发现时数额相同的罚款,同时还要接受停产30天检查、没收不合格产品、收回已投放市场产品等一系列处罚。

如再被查出,案件将直接进入司法程序,企业法人将以食品造假罪被起诉。

第四招:食品召回构筑最后屏障

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

奥巴马食品监管改革要点之一就是授予美国药管局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要求生产厂家自愿。日前,美国FDa推出了食品召回官方信息的搜索引擎,以提高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完整性。通过搜索,消费者可以获得自20xx年以来所有官方召回食品的详细动态信息。

在英国食品标准署网站上,可以查询到问题食品的召回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包装规格和召回原因。比如:在3月22日的一条公告中,写明召回natco公司生产的400克装咖喱鹰嘴豆,原因是未在标签中注明其含有芥末,可能会引起对芥末过敏人群的不适。像这种并不算很严重的原因都得到清晰监管,对那些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也就更放心。

对于不合格食品召回,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食品召回委员会”,专门负责问题食品召回事宜。20xx年,在“食品召回委员会”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威胁消费者尤其是婴儿健康。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产品,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了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

第五招:完善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来保障

以美国为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食品安全事件,如20xx年的“沙门氏菌事件”、20xx年的“花生酱事件”和20xx年的“沙门氏菌污染鸡蛋疫情”。

20xx年1月,美国花生公司布莱克利工厂生产的花生酱被沙门氏菌污染,导致9人死亡,震惊全美。事件发生后,公众对美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严重质疑。总统奥巴马事后评论说,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不但过时,而且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必须彻底进行改革。

在上述背景之下,美国于20xx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进程,继《20xx年消费品安全改进法》后,又通过了几经修改的《20xx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没有什么制度是万能的,美国相对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

巴西负责食品监督的部门和机构国家卫生监督局、农业部、社会发展和消除饥饿部等机构。此外,民间还有消费者维权基金会和消费者保护研究院等。这些机构都有比较完善的体制,在市镇、州、联邦三个层级开展工作。

巴西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很多,也很具体。从20xx年开始,巴西又强制执行食品营养成分标签规定,要求食品标签必须包括热量值、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纤维含量、钠含量等信息,以保障公众健康。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迎来一次大变革。奥巴马政府的这次改革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的一次调整。100多年来,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在不断改进中日渐成熟。

1920xx年,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美国食品安全开始纳入法制化轨道运转。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美国在食品加工和农业方面出现了滥用食品添加剂、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合成制剂的情况。为规范食品添加剂和农药的使用标准,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案》、《色素添加剂修正案》、《联邦杀虫剂、杀真菌剂和灭鼠剂法》等多部法律。近年来,美国多次发生食品污染事件,奥巴马政府又及时调整食品监管体系,赋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更大的权力。

英国和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标准署成立于20xx年。此前,英国在1990年颁布《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而德国食品法的历史则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远流长,而且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修订完善。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后果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有关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近来却频频出现,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漂白粉到假薯粉,它们造成的危害性是非常大的。首先,不安全食品会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相信我们都已经知道了食品中毒的严重后果,也都了解了大头娃娃的悲剧。其次,食品安全问题也关系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多数出现问题的食品一般都是出自一些小作坊或者黑加工点,他们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大多使用劣质原料或者使用假商标,以降低生产成本,这就严重侵害了一些正规厂家的合法权益,出现了不正当竞争,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食品开发商利欲熏心,法律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不够,企业“犯法成本”太低了;多部门分管,责任边界不清,工商部门只管生产经营资格、农业部门只管原始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商务部门只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只负责食品生产中出现的质量标准问题等等。更根本的原因或许还是在于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的领导体系制度上。食品行业有一个特点:食品生产时受益的往往是当地企业、经济、政府等等;但食品有安全问题时,受害的却往往多是外地或当地的消费者。而现行食品安全监管领导体系制度主要是由当地政府所属的有关部门监管当地的食品生产安全,那么就比较容易受地方利益等因素的影响,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利益、有意或无意的忽视食品安全监管,不去认真仔细的检查,严格处理,以致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放声了。具体分析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政府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管。

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我了解,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平时没有有力的监察,当老百姓举报时要么置之不理,要么不知何处检举,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毫无顾忌的生产销售伪劣食品。

2.消费者知识匮乏。

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还有许多偏远地区的消费者没有了解食品安全的渠道,从而缺乏相关的知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且容易只图便宜,不太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实正是因为有了消费者的需求,才导致这些问题食品的生产。试想,若广大消费者都有高度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去购买这些假冒伪劣食品,那么这些食品的生产必将大大减少。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比如食用河豚的某些部分是会导致中毒的,比如啤酒和螃蟹一起食用也是对身体很不好的,还有比如空腹食用很多食物是不行的„„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常识,可却有很多人不太注意,所以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也是消费者知识匮乏的体现。

对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建议1.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2,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食品行为,取缔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加工企业。

3.构建食品安全评估评价体系和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以部级食品质检机构和食品安全专家为专业技术支持,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估,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对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预测,及时预警公告;同时基于评估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作为预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决策的技术依据,提高国内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析与风险预警的能力和水平。

4.大力发挥新闻及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是一项群众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系统工程,应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其一,充分利用政府机关及部门网站和报纸、电台、电视台等舆论宣传阵地,有计划报道食品安全新动态、新信息、新知识。其二,有步骤地组织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在每个社区、乡镇、行政村、学校设置专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其三,在市、县(区)及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咨询投诉和救援中心,开通举报热线,负责受理有关食品安全的咨询、投诉和应急救援工作;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充分发挥社区和乡村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的耳目和帮手作用。其四,定期召开食品安全新闻会,向人民群众提供食品安全预警信息,揭露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制售假劣食品的“黑名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知情权和监督权。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监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6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92-02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国际和国内的挑战,为了突破“绿色壁垒”,我市的各大食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不断改造和完善设备与技术,以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准作为奋斗准则,不断提高食品企业的素质和食品的质量安全,促进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同国际水平接轨,确保我市食品能够更放心地“走出去”。

1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进展情况

我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宣传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代表的就是罐头加工企业,但是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没有在行业内普及。直到1991年,国家才加大了对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视和研究,制定了某些生禽类食品的HaCCp管理模式[1]。2001年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开始了新的阶段,使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逐渐规范化。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2006年开始在我国实施的,其标准应用实施与第三方认证都已经全面展开。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尽管实施和推广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但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其正常运行的关键性因素。

QS食品生产许可标志由我国质检总局提出,已从2004年开始正式实施。QS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标志。采用QS食品生产许可标志对于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和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显著意义,已成为我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

Gap良好农业规范依靠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旨在从源头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实施Gap要求农产品的生产严格按照其规范化操作标准进行,通过建立农产品的种植、运输与加工及销售之间的诚信机制,逐渐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手段。同时Gap良好农业规范严格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管理,确保农产食品的质量达到食品质量安全的统一标准。

食品召回制度包括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这两种表现形式。其中,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作为食品召回的责任人,必须严格检查自己生产的食品质量安全情况,若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生产与销售,并采取相关措施召回已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而某些故意隐瞒所生产的食品具有安全危害的企业,或是不主动召回已流通市场的不安全食品的企业则需强制性责令其召回市场中流通的具有安全问题的食品[2]。国家通过采取吊销生产许可证等处罚手段,使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造成的危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2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完善建议

2.1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效地管理食品安全相关的工作。首先,相关部门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标准制定和完善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各生产企业的生产手段。其次,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评估机构,由食品药品监督、卫生、农业、质监、工商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定期研究评估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并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各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和配合,形成监管的合力,并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3]。

2.2健全我市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在《食品安全法》的框架下,由人大或政府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或管理办法,作为各部门和各企业制定食品安全生产的规范性文件,从法律制度层面控制我市食品质量安全。通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借鉴其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制度、评估制度,实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提前预测。此外,还应督促食品安全企业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建立自建实验室等手段,确保企业所生产的食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3严格执行食品质量安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严格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认证制度。食品企业经食品生产许可后,方能在食品包装上加印QS标志,而没有QS标志的产品则不能流入销售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创建安全示范活动,通过创建安全示范企业、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建立食品企业安全诚信管理体系等手段,促进我市食品产业更加优化、健康发展。此外,还可以建立消费者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消费者作为食品销售的主要对象,鼓励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的工作中来。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监查力度,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相关负责人还应承担法律责任,从而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责任感。

2.4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我市卫生部门按政府要求建立了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市级食品中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分析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评估我市食品安全现状和风险预警。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仍有许多食品生产厂商利用法律盲区进行非法的食品生产活动。为此,我市相关部门还要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引进人才,加强食品检验技术力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参数的检测水平。另外,鼓励企业建立自检实验室,落实产品出厂检验制度,便于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消除隐患,从源头上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2.5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食品安全法》、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相关执法部门的联合执法检查,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制度,加大对违法案件的情况信息公开程度。要按照总理提出的“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政案件要实行信息公开,要让恶意造假制劣特别是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违法者付出高昂代价。”的要求,遏制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高发、易发、多发的现象,进一步的提高公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与满意度。

3结束语

食品安全是我们全国上下甚至是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话题,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是当前我市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我市政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还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和消费者联合起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测制度,确保我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农志荣,黄卫萍,黄夏,陆璐,郭静婕.以食品标签为纽带,构建食品质量安全联盟[J].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学报,2011,2(1):32-38.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3

关键词:食品;实验室;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1防止中毒、化学灼伤、割伤

1.1一切药品和试剂要有与其内容物相符的标签。剧毒药品严格遵守保管、领用制度。发生撒落时,应立即收起并做解毒处理。

1.2严禁试剂入口及以鼻直接接近瓶口进行鉴别。如需鉴别,应将试剂瓶口远离鼻子,以手轻轻煽动,稍闻即止。

1.3处理有毒的气体、产生蒸气的药品及有毒有机溶剂(如氮氧化物、溴、氯、硫化氢、汞、甲醇等),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取有毒试样时必须站在上风口。

1.4取用腐蚀性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浓过氧化氢、氢氟酸、冰乙酸和溴水等,尽可能戴防护眼镜和手套,操作后立即洗手。如瓶子较大,应一手托住底部,一手拿住瓶颈。

1.5稀释硫酸时,必须在烧杯等耐热容器中进行,必须在玻璃棒不断搅拌下,缓慢地将酸加入到水中!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时,大量放热,也必须在耐热的容器中进行。浓酸和浓碱必须在各自稀释后再进行中和。

1.6取下沸腾的水或溶液时,需先用烧杯夹夹住摇动后再取下,以防使用时液体突然剧烈沸腾溅出伤人。

1.7切割玻璃管(棒)及将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极易受割伤,应按规程操作,垫以厚布。向玻璃管上套橡皮管时,应选择合适直径的橡皮管,并以水、肥皂水润湿,玻璃管口先烧圆滑。把玻璃管插入橡皮塞时,应握住塞子的侧面进行。

2防火、防爆

2.1实验室内应备有灭火用具,急救箱和个人防护器材。实验员要熟知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

2.2操作、倾倒易燃液体时应远离火源,瓶塞打不开时,切忌用火加热或贸然敲打。倾倒易燃液体时要有防静电措施。

2.3加热易燃溶剂必须在水浴或严密的电热板上缓慢进行,严禁用火焰或电炉直接加热。

2.4使用酒精灯时,注意酒精切勿装满,应不超过容量的2/3,灯内酒精不足1/4容量时,应灭火后添加酒精。燃着的灯焰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以防引起灯内酒精起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不应用另一正燃的酒精灯来点,以防失火。

2.5易爆炸类药品,如苦味酸,高氯酸,高氯酸盐,过氧化氢等应放在低温处保管,不应和其它易燃物放在一起。

2.6蒸馏可燃物质时,应先通冷却水后通电。要时刻注意仪器和冷凝器的工作是否正常。如需往蒸馏器内补充液体,应先停止加热,放冷后再进行。

2.7易发生爆炸的操作不得对着人进行,必要时操作人员应戴面罩或使用防护挡板。

2.8身上或手上沾有易燃物时,应立即清洗干净,不得靠近灯火,以防着火。

3灭火

一旦发生火灾,实验员要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及时采取灭火措施。若局部起火,应立即切断电源,并闭气源阀门,用湿抹布或石棉布覆盖熄灭。

水是最价廉的灭火剂,适用于一般木材、各种纤维及可溶(或半溶)于水的可燃液体着火。砂土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用于不能用水灭火的着火物。实验室应备干燥的砂箱。石棉毯或薄毯的灭火原理也是隔绝空气,用于扑灭人身上燃着的火。

4预防化学毒物

4.1毒物

某些侵入人体的少量物质引起局部刺激或整个机体功能障碍的任何疾病都称为中毒,这类物质称为毒物。根据毒物侵入的途径,中毒分为摄人中毒、呼吸中毒和接触中毒。接触中毒和腐蚀性中毒有一定区别,接触中毒是通过皮肤进入皮下组织,不一定立即引起表面的灼伤,腐蚀性中毒是使接触它的那一部分组织立即受到伤害。

实验人员应了解毒物的侵入途径、中毒症状和急救办法。在工作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减少化学毒物引起的中毒事故。大多数化学药品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毒化学药品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而发生中毒现象。如HF侵入人体,将会损伤牙齿、骨骼、造血和神经系统;烃、醇、醚等有机物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三氧化二砷、氰化物、氯化高汞等是剧,吸入少量会致死。

一旦发生中毒时能争分夺秒地(这是关键!)、正确地采取自救互救措施,力求在毒物被吸收以前实现抢救,直至医生到来。

实验室接触毒物造成中毒的可能发生在取样,管道破裂或阀门损坏等意外事故,样品溶解时通风不良;有机溶剂萃取、蒸馏等操作中发失意外。预防中毒的措施主要是:①剧毒药品如汞盐、镉盐、铅盐等应妥善保管;改进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尽量采用低代替高;②使用有毒气体(如H2S,Cl2,Br2,no2,HCl,HF)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具有符合要求的通风设施将有害气体排除;③消除二次污染源,即减少有毒蒸气的逸出及有毒物质的撒落、泼溅;苯、四氯化碳、乙醚、硝基苯等蒸汽经常久吸会使人嗅觉减弱,必须高度警惕;有机溶剂能穿过皮肤进入人体,应避免直接与皮肤接触;④选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眼镜、防护油膏、防毒面具防护服装等。实验操作要规范,离开实验室要洗手。

5有毒化学物质处理

实验室需要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称为实验室“三废”。由于各类化验室测定项目不同,产生的三废中所含化学物质的毒性不同,数量也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保证化验人员的健康及防止环境污染,化验室三废的排放也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的有关规定。

5.l汞蒸气及其它废气

长期吸入汞蒸气会造成慢性中毒,为了减少汞液面的蒸发,可在汞液面上覆盖化学液体:甘油效果最好,5%na2S·9H2o溶液次之,水效果最差。

对于溅落的汞,应尽量拣拾起来,颗粒直径大于1mm的汞可用以吸气球或真空泵抽吸的拣汞器拣起来。拣过汞的地点可以洒上多硫化钙、硫黄或漂白粉,或喷洒药品使汞生成不挥发的难溶盐,干后扫除。

化验室的少量废气一般可由通风装置直接排至室外,排气管必须高于附近屋顶3m,毒性大的气体可参考工业废气处理办法用吸附、吸收、氧化、分解等方法处理后排放。

6气体钢瓶的安全使用

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如氢气、氮气等,都可以通过购置气体钢瓶获得。一些气源,如氢气、氮气、氧气等也可以购置发生器来使用。相比较,气体钢瓶具有种类齐全、压力稳定、纯度较高,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气瓶属于高压容器,必须严格遵守安全使用规程才能防止事故发生。

6.1气瓶的存放及安全使用

气瓶必须存放在阴凉、干燥、严禁明火、远离热源的房间,并且要严禁明火,防曝晒,除不燃性气体外,一律不得进入实验楼内。使用中的气瓶要直立固定在专用支架上。

搬运气瓶要轻拿轻放,防止摔掷、敲击、滚滑或剧烈震动。搬前要戴上安全帽,以防不慎摔断瓶嘴发生事故。钢瓶必须具有两个橡胶防震圈。乙炔瓶严禁横卧滚动。

气瓶应按规定定期作技术检验、耐压试验。

高压气瓶的减压器要专用,安装时螺扣要上紧,不得漏气。开启高压气瓶时操作者应站在气瓶出口的侧面,动作要慢,以减少气流摩擦,防止产生静电。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4

关键词:肉类食品标准问题措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食品消费能力不断增加,肉类食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品,然而,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出现了诸如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情和“瘦肉精”、违禁药物等养殖制作环节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食品安全大于天,安全生产,建立规范、健全的肉类食品质量安全制度体系和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重如山。下文中,笔者主要围绕我国肉类食品的发展和质量安全严峻形势,分析我国肉类食品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的现状,并对此提出一系列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改善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环境,使人民对肉类食品放心、满意,进一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我国肉类食品面临的安全现状

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安全形势严峻,人民对食品安全现状怀有不满情绪,肉类食品安全标准水平较低,食品加工、运输、销售、食品环节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故,给我国肉类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二、我国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肉类食品要经历禽类养殖、肉类加工、食品运输、食品销售等环节,最终提供给人们消费,因此,此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它需要各环节的分工协作和配合,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最终会影响肉类食品质量安全。那么在这些环节中,肉类食品安全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动物养殖过程中的隐患

(1)动物所处的环境遭到污染。近年来,人与动物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水源、土壤、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气和污水乱排滥放,致使环境污染严重,产肉类动物在这种条件下生长,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动物体内容易发生各种病变,这样的带病禽类制成肉制品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出现问题。当前,我国的家禽类动物在饲养环节存在着突出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饲养动物的养料质量安全无保证,导致禽类食用后患病;为了缩短禽类生长周期,过度使用一些含有激素的草料,甚至使用违禁药品;这些方式使禽类肉制品质量问题堪忧。

(3)禽类动物疫病控制不力。我国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禽类动物生存环境恶劣,大量的动物生长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养殖设施不够完善,动物防疫做得不够到位,致使动物发生疫情后形成交叉传播,影响肉制品食用安全。近年来著名的各类禽流感病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4)用于动物疫病防治的药物用药不规范。为了防止动物疫病,动物饲养场都会常备一些治疗药物,然而,我国的一些饲养场在动物用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大剂量、不按药物规定的用药经常出现,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动物体内残留过量的药物,对人类健康构成危害。

2.肉类食品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肉类食品加工环节是影响肉类食品安全的又一重要环节。在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过程中,长期存在卫生、质量安全隐患,导致加工出的肉类产品不合格。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

(1)部分加工工厂规模较小,加工水准低,各项指标不达标;当前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环节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规模小,加工水平差,设备简陋,存在卫生问题的加工作坊从事肉类制品加工,甚至出现一些无加工资质的黑作坊,加工出的肉类食品没有任何安全保证。

(2)为了追求肉制品色鲜、味美而乱用食品添加剂。当下我国一些肉类加工工厂为了使肉制品保质期更久,颜色更好看,违规使用一些食品安全法明文禁止的添加剂,这种肉制品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导致人体患癌的几率大增。近年来引发社会热议的“瘦肉精”、“苏丹红”、“注水猪肉”等问题就是在加工环节中违规使用添加剂的典型案例。

3.肉类食品在运输环节存在着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肉类食品是保护度高,需要冷藏容易变质的物品,要求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运输团队进行运输。纵观我国肉类食品运输环节的现状,很多不具备条件的运输团队在承担着食品运输任务,运输环节中根本就不注重对食品的冷藏保护,导致一些受到污染和变质的肉类食品流入到销售环节,最终上到百姓的餐桌,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4.肉类食品在销售环节存在着问题

我国肉类食品的销售环境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安全隐患较多。例如,相关的销售商店冷藏设施不够完善,没有按要求对肉类食品进行冷藏,致使食品变质;对于已经发生变质的肉类食品,一些利益熏心的不法商贩故意更改保质期限,把过期食品重新上架销售。

5.消费者自身不良的食用习惯导致安全问题发生

我国的一些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食用习惯较差,肉制品还没有经过充分杀菌、煮熟便食用,甚至有些消费者直接生食,这样很容易导致活体病菌进入人体,影响人体健康。

三、加强肉类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面对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食品质量监管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肉类食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进行严格检查,保证肉类食品质量安全。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监督,对肉类食品实施规范化管理

面对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快食品安全法规立法,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肉类食品安全进行规范化管理,对肉类制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加强质量监测,消除各个环节中造成肉类质量问题的隐患。

2.提高肉类食品生产的准入门槛,淘汰不规范的肉制品加工企业

我国肉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从事肉制品加工的门槛要求过低,导致许多实际达不到生产加工水平的企业进入肉制品加工领域,这样生产出的肉类制品质量当然得不到保证。因此,我们要提高准入门槛,实施严格的资质审核,将我国肉类食品加工纳入法制化的管理道路。

3.强化对肉制品加工企业人员素质培养,建立从业人员准入规范

当前,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就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加工企业人员素质过低,没有经过相关的技能考核和卫生培训,同时岗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对从业人员的操作流程缺乏相应的规范进行约束,导致在肉制品加工中任意为之,增加监管难度,影响肉制品质量安全。对此,我国应该对肉制品行业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和管理,同时也要提高人员的准入门槛,对达不到生产要求的人员必须予以清退,保证从业人员队伍高素质状态,为肉制品加工制作提供必备的安全生产条件。

4.加强对动物饲养、加工制作、物流运输、销售环节的监管,消除肉类产品各个环节安全隐患

(1)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动物饲养。作为肉制品生产的原料,用于肉类产品加工的动物是肉类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做好动物饲养工作对于保障肉类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在饲养过程中,要坚决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不能采用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同时,要在动物饲养基地建立监管体制,形成对动物饲养环境和方式的有效监控,把好肉制品生产安全的源头关。

(2)做好肉类产品的运输工作,做到实时监测。肉类产品的运输是肉类产品容易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一些不具备运输、保管条件的运输团队承载着肉类产品的运输任务,在运输过程中不注重对肉类产品的冷藏、保鲜,致使质量安全问题产生。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肉类产品运输团队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同时要加强监测,做到万无一失。

(3)加强肉类产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在销售环节中,相关部门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加大监管力度,着力对销售环节中是否具备完善的冷藏、保鲜设备和措施,是否存在着售卖过期肉类产品的监督工作,维护好肉类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保证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做好肉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完善肉类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鼓励企业申请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操作管理体系的认证,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我们应该加强肉类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力度,使消费者深刻认识到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要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现销售三无产品或存在质量问题肉质品的行为,消费者要及时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只有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才能使制假、售假的肉类产品商家无所遁形,保证我国肉类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哲文.“入世”让肉类食品企业警醒[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措施经验借鉴

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约有14亿人口,既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安全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大局。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多发,至90年代末特别是本世纪以来进入集中爆发期。据不完全统计,仅2004~2012年,累计曝光食品质量安全事件达2490起,几乎每1.5天就曝光一起。食品安全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重大政治民生问题。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正从集中爆发期进入全面治理期。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即四个最严)”所要求,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的无缝链接监管体系;全面完成近5000项食品标准清理工作,制定公布68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经费保障力度。2015年,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6.8%,同比增长2.1%,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人们的饮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但是,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监管能力依然不足,保障食品安全是场持久战。

从世界范围看,食品安全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从近现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演变的历程不难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从集中爆发到完善的治理体系建立和食品安全稳定控制,大致需要经过50~90年时间,其经验值得借鉴。

1美国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美国食品堪称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建立起严密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体系。其对食品安全进行全面预防和控制,并采取了以下措施:①从1890年起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推动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向“预防型”转变,奠定监管基础。②实施品种监管,农业部(USDa)负责肉类、家禽和蛋制品等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负责非酒精类饮料、葡萄酒等安全;环境保护署(epa)负责监管农药和饮用水;同时建立了联邦政府和州、地方政府联合监管制度,权责分明。③注重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评价等风险管理,并针对高风险食品开展基础研究,寻找有关污染物的来源、最佳预防措施等,实现从源头上预防食品安全问题。④定期检查工厂,加强产品抽样检测等,实行全程监管,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干预。⑤建立食品追溯系统,实行快速召回制度。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监测、评估等财政投入。⑦严格追究食品安全事故刑事责任。

2欧盟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欧盟的农业、食品和饮料行业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欧盟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局,确定了由欧盟理事会、欧盟议会和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共同监管的体制,采取措施如下:①建立包括《欧盟eC178/2002食品安全法令》、《食品卫生条例》等在内的食品安全法律网络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基础。②实施由植物健康常务委员会、兽医常务委员会等若干专业委员会构成的食品安全横向管理体系和欧盟委员会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及其分布在各成员国的分支机构构成的纵向管理体系。③严格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制度。④实行快速预警系统。⑤执行横向和纵向食品标签制度,横向标签包括食品通用的标签内容,纵向标签包括食品的卫生和鉴定标识等内容,标签制度确保追溯体制的运行。⑥严格管理食品进口,进口食品的卫生条件应不低于欧盟内部市场上产品的卫生条件。⑦加大食品安全惩罚力度。

3日本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

①健全法律体系,完善标准。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实现以《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安全基本法》为基础,《农业取缔法》等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②建立严格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如厚生劳动省主要负责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农林水产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监管。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根据风险分析制定食品安全监管策略,风险评估为风险管理提供政策建议。通过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风险情况交流,最大限度地降低食品安全风险。④推广实施良好农业规范(Ga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⑤全面推行食品身份证制度,建立可追溯系统。⑥对进口农产品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涉及734种农业化学品和51392个限量标准。⑦加大食品营养及安全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使劣质食品失去市场。

4可资借鉴的经验

综观发达国家或地区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可以总结得如下经验:

①食品安全是各国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和发展,大致经过酝酿偶发、集中爆发和全面治理三个阶段。一般而言,食品安全问题酝酿偶发于工业化初期,集中爆发于工业化中后期,而后进入政府强力干预的全面治理期。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化起步较早的国家基本都经历了相似的过程。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更不可能一劳永逸。即使在美国、日本等食品监管体系完善的国家,仍会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②食品安全立法须与时俱进: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疏忽,只要食品安全形势发生变化,就应与时俱进地完善法律法规,立法要有前瞻性,汲取最先进的监管理念。

③建立强而有力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美国对食品安全采取多头监管体制,欧盟实施纵横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日本实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均取得不错成效。由此可见,采用集中监管还是多头监管并不是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不力的主要原因。在经历大部制改革后,应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监管部门职责和权限,避免出现监管交叉与监管空白的现象,进一步强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监管工作中的领导角色,并在行政资源配置与执法权力划分方面向其大量集中,形成并完善一种主从搭配的协作监管格局,提高监管效能。

④食品安全耗资巨大,需要保证资金投入: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健康乃至生命安全,必须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体现出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作。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做到资金先行,我国应在国家财力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加大食品安全资金投入。

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及网络技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开展风险评估、监测、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研究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信息共享。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6

一、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界定

目前关于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定义,存在着两种说法:一为监管主体风险说。即认为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是由市场监管主体自身履职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是由于职能设置、履行不当造成系统失灵而导致监管缺失并丧失社会公信力的风险,区域性风险是由于某一监管事项错位导致一个区域中集中性、网络性、群体性的负面影响。二为监管对象风险说。即强调两种风险均是由监管对象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是对市场领域整体秩序可能造成破坏的风险因素。包括由于市场竞争无序、经营者违规和不诚信、消费者不成熟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区域性风险是对某一区域内市场秩序可能造成破坏的风险因素。

以上两种说法虽然反映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但笔者认为,监管对象风险说更为科学、准确地界定了两种风险的性质、指向、归属,也更有利于研究两种风险的特点和防范措施。采用监管对象风险说来界定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还有两个理由:一是系统性风险一词来源于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所引发的全面性、整体性风险,而不是指金融监管机构自身履职的风险。二是据媒体报道。国务院领导和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分别在有关场合强调,产品质量监管就是“不能出现大的系统性和区域性质量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要深入系统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尤其是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局部问题演变为系统性风险”,这种表述显然也是将两种风险界定为监管对象所引发的问题,而没有采用监管主体风险说。

二、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特点

如前所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界定也应当采用监管对象风险说,即指食品市场、食品经营主体以及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从监管对象角度出发,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风险性质来看。一是两种风险体现的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特点也决定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零风险”期待往往很难实现。处置风险的关键在于对风险进行识别、防范和有效控制,把风险降至最低。二是两种风险既有潜伏性,又有突发性。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会突然爆发。风险的破坏性强且影响的时间跨度大。三是两种风险具有外部性。由于食品经营者的违规和不诚信导致风险发生和溢出,使食品经营者的私人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对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损害,因此需要监管部门及时给予政策反应和风险管理。

2.从风险形成机理来看。一是两种风险的重要起因之一是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双方掌握真实食品信息的地位不对等,易于促成风险发生。二是两种风险通过传输渠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特别是随着食品品种不断创新,食品产业链不断拉长,食品经济体系日益复杂化、国际化、多元化,食品安全风险通过地理、食品种属、信息化网络等传导机制加速蔓延,形成连锁反应。三是两种风险与消费者信心直接相关。食品安全风险会使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性产生质疑,而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和预期的逆转反过来又能加剧风险的破坏性。例如南京冠生园事件发生后,消费者对月饼行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年全国月饼销量就下降了五成左右。

笔者认为,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存在许多共同点,特别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和商品大流通的格局下。两种风险在很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而不需作截然区分。而两种风险主要是在发生的空间范围和破坏程度上有所差别,此外,某些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民族习俗、食品加工手段等因素可能引发食品安全区域性风险。如特定地区出现的“拼死吃河豚”现象等等。

三、防范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建议

1.夯实管理基础,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一是严格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食品安全风险应急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加大对食品经营主体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国际合作,更加积极有效地搜集、分析、运用国外食品安全信息。三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和分析。引入独立中介机构对食品经营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和认证评价。与时俱进修订食品安全控制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通过风险分析降低食品新技术使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减少技术风险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四是注重在同类型的食品经营主体中培育多个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促进食品市场结构更加完善,以有效分散风险、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

2.推行监管创新,实行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一是在做好日常巡查“六查六看”的基础上,开发农贸市场、超市食品安全监控信息系统、视频远程监管系统等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互联,实现监管部门对食品经营者索证索票、进销台账、销售情况的实时监控。二是建立覆盖产业链的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实现食品的源头可溯、安全可控、责任可查。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7

日本食品检验检疫制度的形成

日本早在1947年就制定了《食品卫生法》,该法是日本控制食品质量安全与卫生的最重要的法典,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和监控体系也是依据该法建立的。战后初期,日本粮食短缺,为应对粮食危机,日本开始大批从美国进口食品。为把好食品安全关,日本从1951年开始建立了食品监控体系。当时,日本主要对进口食品进行基本的安全与卫生的监控检查,以防止发生食物中毒等,对食品安全没有过高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本进口食品数量的增加,日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随之提高。由于日本国内、出口国家农业化学品管理体系不完善,农药使用要求不规范以及生产商使用未经登记的农药等原因,导致进口食品中不断出现农药残留限量超标或发现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引起消费者对进口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为了把好食品安全关,1994年日本完善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抽样分会提示的食品抽检比例,正式制定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开始在各检疫所对进口食品实施监控检查。

2001年以来,日本国内相继发生的雪印牛乳事件、0157中毒事件、BSe(疯牛病)和禽流感等食品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空前关注食品安全,加大了日本政府管理食品安全的压力,迫使日本政府食品管理机构加大食品安全管理力度。近年来,日本从调整机构、立法、规范农药管理体系和使用规则,完善检疫制度等多个层面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先后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修订了《食品卫生法》,建立“肯定列表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了进口食品检疫制度,建立了以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为主要检验检疫形式,进口自肃和禁止进口为主要管理处罚措施的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日本进口食品检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形成,在监控和管理进口食品卫生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程序

严格意义上说,日本食品检验检疫制度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为监控检查,二为命令检查。在命令检查之后,制定了两种管理处罚措施,即进口自肃和禁止进口措施。

所谓“监控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并根据年度计划实施检验检疫”。通常日本通过其管理的31个检疫所进行监控检查,一般情况下,监控检查允许客户先办理通关手续,在少量抽查并确认货物无安全隐患的前提下,允许报检货物办理通关手续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如货物进入日本市场后通过抽查发现问题,日本也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召回。在货物上市后,从允许入境的货物中有计划的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分送到7个检疫所进行检疫。其间通过监控检查如发现违法货物,将采取措施进行退货或废弃处理。具体做法是,日本厚生劳动省通过与各地方政府,例如都、道、府、县联系进行召回。

所谓“命令检查”,“主要是针对违反食品卫生法概率较高的食品所采取的检查制度,检查内容以及对象是通过行政命令进行规定,以命令形式指定有关检查机关进行检查”。对确定为命令检查的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在检查结果出来前,货物被停留在港口不允许办理入关手续。

从命令检查到禁止进口,一般来说产品大致的违规率不能超过5%,如果超过5%,将有可能被启动禁止进口的程序,有可能将该进口商列为禁止进口的对象或停止营业的对象,就是否启动禁止进口程序进行研究,也进行相关的业务指导,要求不再违规。但也可能做出禁止进口以及停止营业的决定。日本类似的禁止进口或停止营业的有关处理指南,是根据日本食品卫生法第55条第2项的内容所规定的。

处罚措施及主要内容进口自肃

所谓进口自肃,中文意思为进口自律或进口克制。一般是在监控检查和命令检查之后,对仍然被多次发现违规的产品,所采取的一种表面看来是具有劝告性质,但实际上是一种暂时的禁止进口措施。一般对某产品采取进口自肃措施,即意味着该产品被暂时禁止进口。进口自肃是相对的,在具体执行时体现出灵活性。被启动进口自肃的相关国家能提出整改措施,并接受日方提出的解除进口自肃的条件,日方会解除某个国家的某项产品的进口自肃措施。

但进口自肃措施会根据违规情况反复实施,如解除后该产品又多次发生违反案例,日本会再次实施进口自肃措施,如得到改善,日本又会再次解除进口自肃措施。这样,既可控制食品、农产品安全,也可督促出口国家进行改进,把进口食品的数量和安全置于可控的范围内,以免引发食品短缺。

禁止进口措施

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制度规定,禁止进口是在实施进口自肃措施之后,采取的一种比较严厉的禁止进口的措施,如一旦被实施禁止进口措施,该国或者该产品将在短期内很难被解除禁止进口措施,甚至将永久性被禁止向日本出口食品。通常,禁止进口措施适用于发生重疫区的国家或地区的产品,以及被进行经济制裁的国家。因此,禁止进口措施在实际使用时特别慎重。可以说进口自肃措施和禁止进口措施是有区别的,进口自肃措施达到了暂时禁止进口的目的,一旦改进措施到位,或者日本食品短缺,就可能被解除。禁止进口措施一旦被实施,虽然不排除被解除的可能性,但时间比较长,难度也更大一些。截至目前,日本只对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采取过禁止进口措施。例如,对美国牛肉(疯牛病疫区)以及亚洲国家的禽肉(禽流感疫区)等实施了禁止进口措施,对朝鲜采取禁止进口措施则是基于经济制裁的考虑。

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虽然日本食品卫生法赋予了厚生劳动大臣实施检查的权利,但食品卫生法中并未对检查方式和抽检比例做出明文规定。应该说监控检查、命令检查、进口自肃、禁止进口等措施是日本食品卫生法的派生,换言之,这些制度或措施是日本行政部门,根据日本的相关法律或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的行政管理制度或规则。

鉴于此,作为主要向日本出口食品的国家,我方应要求日本提供其在制定监控检查抽检比例时参考的,由wHo和Fao共同制定的进口食品抽检标准。以便中方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并探讨其合理性,提出相应建议,促使日本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程序和抽检比例合理化。

日本实施监控检查时,第二次发现违规就进入命令检查的规定不尽合理,其间的缓冲时间太短,往往出口国家的管理机构或出口商没有充足的反应时间,就被启动了命令检查程序,造成了出口国管理机构在管理方面的被动,也影响出口国的正常贸易。建议日方将启动命令检查的频次,调整为从第3次发现违规食品后再进人命令检查程序,即第一次发现违规时检查频率提高至50%,第二次仍然为50%,如第3次被发现违规,则进入命令检查程序。这样,以便出口国政府有充足的时间监控食品安全,出口商有充足的时间调整产品标准。

另外,日本监控检查的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伴随着“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日本大幅增加了进口食品的检查项目,检查项目的增加也意味着检验周期延长,而产品在口岸滞留时间越长越会增加不确定因素,将导致企业贻误商机。同时检测项目的增加也伴随着检测费用的增加,一旦进入命令检查程序,企业将负担因增加检测项目所伴随的检测费用,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加大,对贸易造成了不必要障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实施后,几乎每种食品、农产品涉及的检测项目大约增加了5倍左右。例如,猪肉的检测项目从原来的25个,飙升至428个;茶叶的检测项目从89个增加到276个;大米从原来的129个检测项目增加到581项。应敦促日方接受我方提出的将大米的检测项目降低到250项左右的建议,也接受我方提出的降低其他产品检测项目的建议。以减少企业出口风险,消除不必要的贸易障碍。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8

新版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民意,召回程序将简化,被召回食品无害化处理后禁止再销售

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安全,就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昨日,国家质检总局就新修订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问题食品的召回程序比2007年实施的规定有所简化。同时,对被召回的食品,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的,也不能重新用于食品生产和销售。对于因为标签、标志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措施并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但应向消费者明示补救措施。

■变化

1召回无须评估听证

2007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曾《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其中涉及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食品主动召回与责令召回的实施、食品召回的法律责任等,共有五章四十五条。而昨日发出的征求意见稿,首先在篇幅上就大大“瘦身”,不仅不再分章,而且只有二十七条。

在这短短二十七条里,召回程序上的变动很大―――征求意见稿规定,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其生产的食品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就应当立即停止生产。

但在2007年实施的老规定中,判定食品是否属于不安全食品,应当进行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如果食品生产者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结果,与专家委员会的结果不一致的时候,甚至要采取听证等方式进行处理。最后,只有经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确认属于生产原因造成的不安全食品的,应当确定召回级别,实施召回。

【解读】《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此次修改,凸显与《食品安全法》的衔接。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只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就要下架,这一规定“非常好”。按照原来的规定,问题食品被召回的时间可能比较慢,“通过很多程序,还要经过论证,如果没有评估出来,食品就没有下架,这样在食品召回上有了滞后性。”

2新规不提换货说法

此次征求意见稿不仅在食品召回的程序上进一步简化,在召回的方式上,也流露出收紧的味道。

2007年规定中定义:“召回,是指食品生产者按照规定程序,对由其生产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征求意见稿中,则将“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收紧为“退货或者修正标志”两种。

另外,征求意见稿在不安全食品的定义中,除了保留“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等内容外,还增加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一项。

【解读】记者看到,《在食品安全法》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已经成为食品召回的重要条件。

另外,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也应当立即停止经营。

邱宝昌说,过去被召回的食品可以“换”,征求意见稿中已经明确,“换是不行了”,“按照《食品安全法》,实际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要禁止生产和销售,所以不是简单换货的问题。”

3三天提交召回计划

2007版规定中,实施的召回分级制度,也在征求意见稿中不见踪迹。

原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危害的严重程度,将食品召回级别分为三级,比如“一级召回”最为严厉,即已经或可能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死亡的,或者流通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不安全食品的召回。同时,且对每一级召回的实施都有不同要求。

而新规定对召回不再实施分级。征求意见稿将提交召回计划时间统一为3天,征求意见稿称:“在3日内向地方质量监督部门提交食品召回计划,并采取必要措施,将须召回食品信息通知有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采取退货等有效措施,召回已经销售的食品。”

这与2007版规定中的一级召回相当。

【解读】法制日报官网《法制网》报道称,有分析认为,食品召回分级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对食品安全风险危害的科学评估和调查。既然新规定不再涉及此方面内容,分级也就无从谈起。

原规定出台时,曾有专家告诉记者,分级实施召回意味着对食品安全问题区别管理。如果不加区分,采取一律措施,产生的后果常常或是危害清除不足、损害消费者利益,或是过多地浪费资源。

■观点

“食品召回应上升为法律”

此次征求意见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无疑是为《食品安全法》衔接所作出的举措。

2009年《食品安全法》中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此时,2007年版的《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实施已近4年,《食品安全法》实施也近两年。邱宝昌说,作为一个部门规章,《食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力度显然有限,食品召回问题应该上升到国务院的条例,甚至是法律的层面,那样,处罚力度和措施就大了,现在震慑力还比较弱。

昨日记者搜索这四年中被公开报道的食品召回案例,少之又少,《法制网》则报道认为,有专家表示,虽然《食品安全法》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有利于协调各监管部门的职责,但并未真正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职能不清或交叉或缺位的问题。这些问题自然制约着食品召回制度的实施。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平安沂南”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围绕确保政治安定、安全、社会稳定、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全面落实机关内部的“三防”措施,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全县食品医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目标任务

1、平安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健全,法人重视平安创建工作,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一岗双责管理责任制。

2、保卫机构健全,层层建立治安保卫责任制,各项安全保卫措施、制度落实,重点要害部位人防、技防、物防覆盖率达到100%。单位内部存放爆炸性、易燃物、放射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无重大责任事故。

3、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妥善疏导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无危及社会稳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非法集会、游行和集体访,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无职工重大犯罪;无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无“×××”等组织活动。

4、大力加强对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广泛深入的开展创建平安科室活动,职工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文化生活健康丰富,文明素养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

5、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督逐步加强,全县无重大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无重大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件发生。

6、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开展创建“诚信药店示范点”、“诚信药房示范点”活动,促进行业自律。

三、工作措施及要求

一是成立机构。要按照“平安医药”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调整充实平安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工作机构,保证创建活动有人抓、有人管,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解明确、防范体系完善、宣传工作到位,确保创建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二是建章立制。要结合各单位实际,研究制定“平安医药”创建工作方案,明确目标和标准。要建立完善综治责任人履行职责报告、重大问题领导责任查究、重大矛盾隐患跟踪监控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形成责任明确、机制完善的创建工作长效机制。

三是突出重点。加强对机关内部安全防范,“三防”措施覆盖率达100%。在食品安全方面,要督促各相关监管部门,抓好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批发市场、饮食摊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等监督检查;在药品安全方面,抓好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个体药店、医疗机构用药监管,营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

四是强化措施。要开展经常性的创建活动,牵头组织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大力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抓好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建立完善农村食品“三网”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和药品“两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建设,继续推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五是加大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在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宣传“平安药监”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重点内容,普及“平安药监”有关知识,形成人人关心平安创建、人人参与平安创建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平安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将“平安创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平安创建责任书,把创建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制定工作措施。针对监管工作实际,制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方法步骤等,使创建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认真分析和解决基层、企业、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

食品安全的措施篇10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危害,指导和规范我街道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按照建立“全街道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方联动”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运行机制的要求,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各村、社区和有关部门实行属地和条块管理,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对可能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进行分析预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和杜绝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成立街道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街道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各村、社区为本辖区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单位,负责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协助监控和管理。

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反应及时,措施果断

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所在地社区村及有关部门应立即作出反应,在及时上报的同时迅速协助做好救助和控制。

(四)依靠科学,加强协作

要依靠科学妥善处置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真正做到守土有责、恪尽职守,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二、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出现下列情况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一)一次食物中毒人数在20人以上的;

(二)一次食物中毒有人死亡的;

(三)引起中毒食品的扩散未得到控制,中毒或死亡人数在继续增加的;

(四)事故原因有可能是新的不明生物引发,或者隐含重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需要实施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协调的;

(五)其它可能造成社会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三、组织领导

(一)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街道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1、研究确定本街道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方针、政策;

2、由组长或副组长宣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的命令;

3、协助协调解决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

(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

1、协助负责全街道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分析;协助组织建立和管理全街道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听取组织对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评估和应急处理建议、处理措施;

2、贯彻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组织应急处理预案的实施。

3、协助协调解决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4、协助汇总事故情况;

5、负责完成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警戒保卫、医疗救护、后勤保障、事故调查、善后处理五个工作小组。

1、警戒保卫组:由派出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组织做好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工作,预防和制止各种破坏活动;配合有关部门营救受害人,阻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现场,协助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开展对事故涉嫌刑事犯罪的侦查、鉴定等工作,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2、医疗救护组:由市医院负责牵头,有关部门配合,院长任组长。协助建立稳定的食品安全事故救援队伍,储备必要的医疗物资、医疗设备和急救场所,指导急救人员搜迅速开展抢救工作,力争将人员伤亡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时,应及时向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人员抢救工作的进展情况。

3、后勤保障组:由街道党政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办公室主任任组长。根据事故情况,协助协调,组织事故发生的社区居委会及有关部门安排应急药品和和物资,统筹调度,有偿调拨,保证应急救援物资的供应。

4、事故调查组:由街道综合执法办公室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协助事故调查发生原因,作出调查结论,为事故处理提供依据,评估事故影响,提出防范意见,并及时向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调查情况。

5、善后处理组:由街道司法所和事故发生地社区居委会负责,事故所在地社区居委会主任为组长。根据实际情况,协调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事故伤亡人员处理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并及时向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善后处理情况和动态。

6、各工作小组的参加部门,由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事故性质和各成员单位职责确定。其它街道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的要求,对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给与支持。

四、应急预案的启动

经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并通过区卫生监督防疫部门确认,对符合本预案适用范围的食品安全事故,由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启动应急预案建议,由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决定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命令。

五、事故应急措施

(一)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在向当地社区居委会及有关部门上报事故情况时,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控制事态的发展。

(二)应急预案启动后,由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指挥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接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几个工作领导小组应当根据本预案所规定的工作要求,立即履行职责,紧急调集应急处理队伍、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的设施、设备,组织实施各项应急处理救援措施,并随时将事故应急处理情况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三)应急预案启动后,事故发生地的社区居委会、有关部门在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有关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协助落实有关控制措施;

未发生事故的社区居委会,要按照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的调度,参加做好事故发生地的应急处理工作。

(四)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必须从全局出发,服从街道食品药品安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事故的抢救和处理工作。

六、信息

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信息,应征得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意后,由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办公室向社会统一。各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七、应急保障

(一)人员保障

1、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协助负责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事故处理,协助做好重点环节、重点领域、重大安全危害因素的控制与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应急处理工作。

2、卫生部门负责建立应急医疗卫生队伍和和医疗救治,加强应急

处理相关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和组织应急事故的处理的演练。

(二)物资保障

街道办事处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所需的设施、设备和物资,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本着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原则,全力抢救事故伤亡人员。

(三)信息保障

街道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建立健全信息报告系统,确保24小时信息畅通。

八、其它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