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5:29:37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1

论文关键词:现代远程教学;传统教学;课程;教育模式

20世纪最后的十年里,通信技术的巨大进展已使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飞速发展。知识总量在以爆炸式的速度急剧增长,知识像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目的、教育观念产生很大冲击。21世纪的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向学生灌输大量的书本知识不再是培养的重点,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前教育培养目标的重点。由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模式转变。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培养方法需要灵活多样,减少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这已不能满足目前社会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很快被社会各行业所接受、利用为进行网络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并对实现教育模式的突破提供了最佳契机。通过网络媒体,学习者不再局限于课堂这一特定的空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传统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传统教学的模式及其优缺点

1)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学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获取知识。这也就制约许多在职人员学习的机会他们在业余时间想学习时学校已经关门放学了。学生也只能到规定的地点才可以听课,缺乏灵活性,将大批希望接受教育的人群拒之门外。虽然函授和电大等远程教育形式不断补充进来,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需要。

2)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为主要的知识传播模式。教师是传统模式的主体,教师决定了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甚至决定了学生该怎么学。这限制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些优秀教师会注意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对自己教学进行适当调整,但这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资源环境,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3)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教师的任务非常繁忙,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进行分析,无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是精英教育。

4)投资庞大、效益不高。不能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二、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

1.现代远程教学的模式及优势

a.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史中一次巨大的飞跃,它引起了现代技术的革命,同时,也促进了现代教育的改革。伴随着信息技术在计算机、通讯和视听设备方面的应用和发展,信息技术工具的进步,一种基于网络的教育形式出现了。网络教育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学生决定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对于网络学习模式和实践的探索成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一个热点。在清华、北邮、浙大、湖南大学之后,某些高校也尝试提供网上的学历课程,提供给学生另一种学习的途径。同时面向中小学生的联想网校、101网校、万恒远程教育网等等也相继成立,辅助学习者的学习并提供一个老师、学生和家长交流的空间。

与传统的教育相比,网络教育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远程教学无时间、地域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去查阅自己需要的资料;集语音、图像、数据于一体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远程教学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跨区域师资优化组合分配,实现资源共享。这无论在教案准备上,还是在学生教师讨论、答疑、案例分析(CaseStudy)上均具有极强的优势;远程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可按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反馈方便快捷,能及时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远程教学使终身教育和继续教育更为现实。

2.远程教学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目前,网络教育中最大的不足就是优秀网络教育软件的缺乏。许多网络课程仅仅是书本的翻版,没有体现出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许多课程的设计对于教育软件中应包含的教育思想考虑较少,软件固然生动精美,教育效率却不高。现代的教育软件设计思想应是由学生向计算机提出问题,通过学生与计算机的之间的交互作用,去探索和求解问题。这样的软件可以适应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目前的教育软件仍然主要停留在传播知识和训练能力上,由计算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然后计算机再进行判断和提示。这并没有使学习者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是基于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模式。

不良的计算机交互对学生的思维会产生消减作用。网络课程采用非线性的结构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便于阅读、浏览、查询,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但如没有合适的导航措施,学习者面临信息的涌现而无从选择,容易造成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同时,这也不利于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从宏观上把握知识,难以构建合理的、条理清晰的知识构架。笔者认为,网络课程应具有智能化的导航策略:导航策略统一,易学,符合人类思维特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跳转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基础和水平,向学生建议一条或几条继续浏览或查询的路径;能替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在学生遇到困难是能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

网上教育的评估系统还不完善。在参加学习、完成作业和测验中可能有替代行为和欺骗行为。网上教育给学习者很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但这也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网络安全性问题也是阻碍网上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同时也存在许多负面信息,信息接收者由于缺少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接受了一些负面信息而引起不良反映。

三、网络教育的发展及与传统课程的融合

即使网络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它对于信息社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促进了网络教育的飞速发展。带宽传输问题正不断得以解决,这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远程网络多媒体教育提供了物理基础。尤其是人工智能(atrificialinteligence)和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的发展为网络教育提供了新的前景。现代远程教学提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习成为乐趣。网上教学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取代粉笔、黑板、讲授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成为学习的引导者,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得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

现代远程教学使得个性化教学更为现实。网上教学可以在同一空间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虽然由于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个性化教学还不能成为主导教学方式,但网络媒体为这种教学方式的逐步实现提供了可能。信息社会,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网上教学则以多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自,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2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3

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形式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两大方面:一是运动竞技方面,有板鞋竞速、高脚竞速、丢沙包、秋千、跳板、踢毽子、斗牛等;二是全民健身方面,有傩戏、剪纸、打木球、打飞棒、推竿、跳竹、抛绣球、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学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时代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风格各异的特点,技术差异比较大,对教师而言是个较大的难题,不过民族传统体育有三个“简”的特点,只要能够把握这些特点就能很快有效制定其教学过程。

1.简便易教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

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的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

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只需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原则

1.游戏教学

民族传统体育蕴涵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形式,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一些游戏的教学方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和提高,更有助于学生对技战术的理解和合理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可以使一些个体有差异的学生消除顾虑,克服心理障碍,体验成功和快乐体育的感觉,为培养体育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教学

在素质教育中最强调的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源于生活,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能力,培养不怕挫折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能力

3.因地制宜

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存在一定的差异,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通过实践,最好的教学形式就是以本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可以有效的推动该项目的发展和弘扬。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和拓展新的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不断深入和开展。

4.寓教于乐

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重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练习中体会快乐。在教学中要发挥他的优势,根据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适当降低技术要求,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练习,提高技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5.不断创新

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抖空竹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空竹传统的组合,举一反三创编简单的组合和花样,可让学生自己评判新组合的实用性、美观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总结

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我国文化的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广西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166-03

随着社会发展,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需求旺盛,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却不能与时俱进。体育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为技术动作的掌握而服务,割裂多元文化的整体性,脱离了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传递的信息是“讲”而不是“教”等问题。通过研究,本文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实施,要通过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来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尊崇历史化,通过现代教学形式:游戏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文化特色分层教学法等,实现“体育生活化”,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一、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的新认识

我国自19世纪末引进国外优秀的体育教学方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引进借鉴前苏联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学习苏联”;20世纪60年代,围绕“又红又专”体育教师培养目标,体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即“革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开始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教学方法,即“向西看”,逐步推动我国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面引进苏联体育教学方法,总结为讲解法、动作示范法、完整练习法、分解练习法及纠错法。

经过多年来的理论联系实践,国内的体育教学方法体系百花齐放。首先,体育教学方法逐渐细分为教与学法。教法仍然主要通过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纠错法等来展现,学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听讲法、模仿练习法等宏观层面体现。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实现了师生教学的互动性,促进了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其次,体育教学实现分层教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学任务,采用各种任务的分层教学,使得教学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例如,技术动作这层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纠错法、练习法等方式为运动技能的习得而服务。这样的分层教学方法推动了体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

在创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高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应从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着手,针对性地设计体育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入手,不断完善进行层级教学;从教学质量出发,重视技术和文化并重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考虑,进行娱乐教学方法等。

二、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开展现状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政府历来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传承,先后成立民族体育传承馆、民族体育传承示范基地等基地,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成立广西民族体育研究发展中心、广西民族体育产业研究发展中心等研究中心,同时,其他很多高校开设有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和“民族体育”二级学科硕士点。舞狮、跳芦笙、武术、抢花炮、珍珠球、投绣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成为广西民族传统体育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现阶段,广西高校已有一些学校积极开设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但是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课程开设的面比较窄。据调查,广西的37所高校中只有8所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他高校还没有开设该门课程。

(一)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从课程内容情况来看,至今,经调查统计广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近300项,广西各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1项,所占比例极其低。所设课程主要以广西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引入少数其他省市却在广西较为普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绣球与板鞋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备受欢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众高,开设此课程内容的学校最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广西各高校开设课程项目的必选项目;诸如抢花炮、高脚马、跳竹竿、珍珠球项目,已有2所高校设置此类课程;射弩、竹球、龙舟各有1所高校开设。这表明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地方民族特色,但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广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资源融入到学校教育还远远不够。

(二)课程类型与课时安排方面。广西高校开设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类型以选项课与选修课为主,普修课次之。此课程类型设置充分尊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突出了学生体育课的自由选择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体育教学与育人理念。纵观课时安排,发现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时偏少。例如河池学院、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右江民族医学院所开设的民族体育课程,总学时为32,平均下来,每个项目的课时安排所占总学时的比例极其低,真正用于实践课的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掌握其技术动作。据调查,只有广西民族大学的课时安排相对合理,每个项目都有32个学时,充分保证了此类项目的有效教学。

(三)课程开设时间与年限方面。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的学校,开课时间主要集中在2010年左右,例如百色学院是2005年、河池学院是2008年,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则是2010年开设。这表明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需要更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四)课程开设对象方面。课程多半针对体育系学生,对于普通学生的公共体育课开设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相对较少,据调查显示,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项目的广西4所综合类院校中,只有广西民族大学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设置了抛绣球。

三、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广西高校的全面发展展现出了一定的生机,但是在广西高校中以球类为主的体育项目仍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偏向于球类技能项目。那么,专门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指导的专业人士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能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全面发展。同时,在已经陆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和特点采取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炼知识,没有凸显民族传y体育教学的特点性。

(一)教学方法传递出来信息的是“讲”而不是“教”。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运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描绘它,没有传授给学生理解与评定所学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功效和道德价值,不能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主动地去学习与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识与技能。简而言之,没有帮助学生得到“鱼”,又学会“渔”,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在“讲”,而不是重于言“教”。

(二)教学方法割裂文化多元整体性。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数表现为身体技术的运用和文化理念的体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与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一样,重点围绕技术层面教学,利用体操式的教学束缚着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忽视其文化内涵的教学。例如,武术倾向于体操式的动作表达、投绣球倾向于排球式的得分表达、抢花炮倾向于手球式的动作表达等等。这些具有浓厚民族文化传统色彩的运动项目,习得技术的同时,帮助学生体验技术背后的民族风俗。

(三)教学方法脱离理论联系实践。民族传统体育许多项目并不是非常适合在高校领域开展,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技术特点、文化内涵、表现形式的认可标准也不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摒弃了民族传统体育原有的风格特点,进行不切合实际的项目改造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在高校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的观念和认知,在广西高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既传承了广西民间体育文化,又利用这些鲜活、趣味性较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竞技性、娱乐性等多种项目,在当前大形势下,在一些传统体育竞赛项目的基础上,不妨多挖掘一些具有区域性、乡土性、民族性的终身体育性的项目,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要重点展现出“体育生活化”。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教授的方式来进行不断挖掘,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趣味化、教学手段艺术化、课程形式人文化的现代体育教育新模式。

(一)“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根项目的特点、表现形式、学生的认知情况,适当地把教授的技术动作的表达形式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出来。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综合性民俗运动,其体育价值的定位满足人们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以普遍适应、生活化、游戏性的特征迎合人们的需要,因此,运用游戏的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运动技术,更好的体验技术背后的民族风俗,达到身心和谐。

(二)“娱乐”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在完成技术动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开心、更多的欢喜、更多的愉悦,从而达到身心和谐、内外兼修的目标。因此,在教学实施之前,教师首先充分挖掘民族传统体育各个项目多种“娱乐因子”,每一种娱乐因子可引发学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教师将这些“娱乐因子”系统整合,利用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因子的功能和特点,引导、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炼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练习,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美、健、情的境界时发自内心的愉悦之情,并获得运动技能。

(三)“体育生活化”教学法。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学校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最主要的是为了促成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在教学实施之前,通过教法的细致地探索和研究,多赋予项目更多的一些节日性、乡土性、民族性的内容,让老师的教学方法生活化,让学生获得的实践性的东西为生活服务,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与能力。

(四)文化特色分层教学法。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文化的整体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同一般体育项目教学一样,忽视其内在文化内涵和道德价值。然而我国教育资源存在着差异性,各高校各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竞技体育技术,同时还要兼顾健身娱乐和艺术表演的技术性与文化性的并重,不同阶段横向展开文化特色分层教学。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利用教育的渠道来传播。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继承、发扬、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广西高校要以此为契机,以本区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重点,结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实质特点,融合民族性与时代性,做到民族传统体育专门化教学,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

[2]曹丹,张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3(3)

[3]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

[4]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

[5]李建荣.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2007(4)

[6]李惠琳.试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在高校高年级体育教学中的开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7]张新,夏思永.生态教育观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S4)

[8]花家涛.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审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9]郭廷权.青海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之浅见[J].青海民族研究,2005(2)

[10]杨莹莹.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J].教育探索,2016(7)

[11]陈雁飞,董文梅,毛振明.论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和层次[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9-02

近年来,随着对通识教育和文化建设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以下三个问题越来越凸显:一是如何在庞大的文化宝库中精选教学内容;二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对话,三是如何将课堂教学效果持续化。目前,在课时不可变动的情况下,准确定位教学思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任务。

一、抓准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对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增强文化自信力,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就是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和丰富内涵,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学会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运用文化视角审视当下生活、解释社会现象。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首先从本质上是一个以价值为本位而不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其次,根据“学习金字塔”原理,学习应当是一个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再者,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需要文化大环境的熏陶。针对这三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二)坚持历史继承与现实扬弃相结合。以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为主线,同时,立足现实,以多维视角来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长久动力;

(三)坚持正规教学与文化活动紧密配合,通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树立积极的价值导向,保证学生的外在感受与形成有效的内在转化。

二、精心选择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遗产,也是世界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它鲜明地体现出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分解成以下四个层面。

(一)外在现象――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出现了众多底蕴深厚的文化门类,每种文化门类在不同发展演变时期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文化形式,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经典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种种成就,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形式、特点等等。这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外层、最直观的存在实体,对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是进一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二)内在精神――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所指的内在精神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内在精神,而是具体指向每种文化现象发展的驱动力或者每种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性的深刻的内在品质。如“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古代宫殿、园林的发展和各历史时期的特点之外,在内在精神层面,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礼制文化等。

(三)当下意义――延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千姿百态的“历史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具有强烈的遗传性、现实性和变异性。它已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当下的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这也是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巨大生命力、可以传承千年而绵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四)中西对比――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需要放置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得以体现,所以,进行简要的中西方文化对比也很必要。如介绍中国古代艺术重神略形的写意之美,可以与西方早期的写实主义进行对比,并说明中西方差异的原因。

在授课过程中,坚持感性体验和理性反思相结合。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注重提炼传统文化精神,理性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提升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三、创新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注重“学为主体”和“信息主导”两个方面的探讨。

(一)综合运用自修与研讨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条途径入手。一是把相对简单的教学内容――传统文化的现象层面――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在每次课前给不同的学生(或者由学生自主报名)布置好下节课的部分内容,如《孙子兵法》简介、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等,由学生课下自己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下次上课时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成果。

对于稍难一些的问题,可以尝试运用“研讨法”来解决。“研”,就是让学生做简单的学术研究。具体做法就是教师把搜集的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整理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研究的“原点”开始,阅读原始材料,让他们在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即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拔和总结。要想让学生真正讨论起来,一是话题要贴进学生生活,点燃学生的兴趣点;二是要创设合理的认知冲突,在学生中间产生二元对立,激发学生辩论。

(二)利用网络平台拓宽学习渠道

利用网络平台,如贴吧、电子邮箱,在预习和思考练习环节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互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交流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心得和个性化意见。在课堂上,让学生直接进入超星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了解、查阅和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传统德孝文化;学生特性;载体创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继承和发展传统德孝文化有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基础教育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在新的时期探索基础教育阶段传统德孝文化的载体创新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播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传统德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传统德孝文化纳入基础教育阶段,发挥传统德孝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是基础教育与传统德孝文化的价值契合点。

(一)基础教育概述

基础教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狭义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并不只是为高一级教育提供生源而存在,它有其自身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型教育的价值。

(二)传统德孝文化概述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就是中华民族的“德圣”“孝祖”。山西运城作为舜帝故里,其历史遗迹、碑记石刻,以及历史典故、典籍记载、民间风俗不计其数。2015年5月,盐湖区被中国伦理学会授予“中国德孝文化之乡”称号。

1.2.1传统德孝文化的历史根源

德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与核心,也是虞舜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虞舜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和根脉所在,其形成的德孝和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影响深远。”[3]

1.2.2德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核心价值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

虞舜文化研究会专家叶雨青告诉记者,虞舜时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国”的源头和范本。我们要从舜帝“宽厚”“律己”“修德”“至孝”等思想和精神中,找到大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友善、诚信、民主、平等”等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3]从德孝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中重新审视其当代价值,以“德政孝行”为载体,促进社会家庭的和谐,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成功嫁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把德孝文化根植于中国大地。

二、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立足点

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创新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改造,要达到良好的德孝文化教育效果,需要明确载体创新的方向。我认为基础教育中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方向应根据当今技术的发展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采取真正适合他们特性的教育载体和他们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处于不同年龄阶段、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其生理发展情况的不同和自身经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是出现了网络化人格。深刻了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选择合适的教育载体的前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广泛的兴趣点和强烈的学习欲望,然而,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叛逆心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他们的特性所表现出的求新、创新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传统德孝文化载体的选择及运用要立足学生的特点,这既是以人为本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为达到良好传统德孝文化德育效果的需要。

三、基础教育中德孝文化课堂教学的载体创新路径

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往往是通过国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呈现,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传统德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传统德孝文化载体创新的着力点应回归到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那么,学校该如何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载体的创新,以使传统德孝文化虚功实做,达到润化人心的目的?

(一)发挥以教师为代表的人格载体的作用

在当今,单纯的理论灌输显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尤其是针对正处于思想叛逆期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追求意识的独立,而单纯的理论灌输容易让他们感受到思想的强制性,从而造成不愿接受的思想反叛。因而,现代基础教育的德孝教育中,重视人格载体的运用,塑造人格榜样显得尤为重要。

(二)引入并充分利用网络载体

网络的出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网络作为承载信息、传播信息的载体,其具有巨大的容纳量、内容丰富和展现方式多样的特点,它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使所展现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因而,将网络载体引进课堂,用视频、图像、声音的形式教授所要传播的德孝文化,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传统德孝文化教学课堂单一的呈现方式,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创设课堂活动载体

传统德孝文化活动载体,即“以活动为传统德孝文化载体”之意,“是指教育者为传播德孝文化,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活动,寓传统德孝文化内容于活动之中”[7]。传统德孝文化的课程教学,往往是采取“你说,我听”的单向信息灌输方式,而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为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表现欲、独立意识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的德孝文化教育方式应充分用好活动载体,可采取情景剧表演展现德孝故事和人物等方式,化传统德孝文化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化。

参考文献: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网络教学;网络课件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3-0130-01

一、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比较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又称为教学结构。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在传统美术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脱胎转型过来的,一直沿用美术教育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积累型的教学模式。

与网络教学模式相比,传统的艺术设计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属于知识积累型,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掌握形态塑造、设计表达方法和模型制作等手段占据了设计教育中的大部分内容;传统设计教育是一种经验式的,它通过培养学生体验和掌握设计过程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达到对设计经验的把握。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还具有许多优点: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它注重感性设计和理性思维的培养,注重设计技能的训练和审美的培育;它对徒手能力的训练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它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把握。它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人际沟通。

传统艺术设计教学也存在很多缺点。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单项灌输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抑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艺术设计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被束缚,不利于学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形成。

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时代艺术设计网络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特点、优点、缺点: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internet(互联网)上获得资源。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延伸他们的学习触角,吸取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进行有效的研究,从而取得更加广泛和独特的观点。

第二,扩大化的信息交流。网络学习中的信息的交流和反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陆(telnet)、文件传输(Ftp)、讨论组(Usenet)、电子公告(BBS)、视频会议(Conference)等双向的信息交流。

第三,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的选择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

第四,综合化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中,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支架法、抛锚法和随机进入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采取这些方法中的一两个,也可以综合采用几种。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方式,但同样存在有缺点:忽视知识内容的教学,知识的可靠性、权威性得不到保证,课堂模拟情境的创设有一定局限性。片面强调发现学习方法,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必然性

人类进入21世纪,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将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而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由于未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育的目标将发生本质的转变,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继续教育和终生教育成为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一种必须。

加大、加快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看到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来自味觉。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能看得见,听得见,又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有关资料证明,人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内容的20%,看内容的30%,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70%。也就是说如果能听到、看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应用于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8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以传承研究我国各地民间传统工艺,培养具有民俗特色和民间传统工艺传承人才为目标的艺术类专业。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中指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促进非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指导意见促进各职业院校相应开设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重视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在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承担起民间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给我国传统民间工艺带来崭新的发展时期。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中的基础作用,对推动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保护好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专业,助推各职业院校专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之后,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如雨后春笋,在各个地方职业教育学校建立起了各自具有民俗特色的专业。如何做好发展好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是个职业院校面临和急需解决的课,在此,结合本人在民间工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经历谈谈几个认识,抛砖迎玉,共同探讨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要明确民俗性特点

民间传统工艺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民俗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祖先们留给我们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审美和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物质生活,同时亦在挖掘物质的美,通过制造工艺品来装饰生活环境,展示精神层的追求。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非常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俗”。民间传统工艺是以不同地域的人们“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创作出来的工艺。这决定着民间传统工艺具有相对独立的工艺性,也至使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种类繁多。

民间传统工艺具有强烈的民俗性特点,是人们在日常生产之余为丰富精神生活。是美化生活环境等而进行装饰工艺制作的产物,保留传统的朴质的手工工艺特点,民俗民风审美情趣浓重。民间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亦体现在其民俗民风及传统制作的手工工艺特征。

二、民间传统专业建设改革相关途径与思考

民间传统工艺作为职业院校专业也仅仅是近十多年的事,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民间传统工艺更是开设时间短,在人才培养模式等专业建设还非常不成熟。另外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各个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就统一的标准,目前的基本这状况是十所职业院校就有十个不一样的民间传统工艺方向、十个专业教学大纲、十个民间工艺专业教材。这主要受民间传统工艺的地域性、民俗性特点所决定。

民间传统工艺建设需要用创新的思想,寻求联合发展、开拓渠道,完善教学。

一是加强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这涉及到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和教材编写与开发。

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的路线图,这关系传统民间工艺人才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培养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涉及到民间传统工艺的独特专业特性,关系到民间传统工艺人才培养的传承性,同时还关系到人才发展性和民间传统工艺延续性。教学模式改革要探索民间传统工艺的合适传授方法及环境设置,是传统工艺传承的核心部分,要寻求适合不同工艺制作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借鉴传统工艺师徒的一些优秀有效的特点等等。教材编写与开发是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重要的内容,按课程体系开发民间传统工艺教材及相关方向教材,但必须注意教材开发的实用性和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艺挖掘。

二是走联合发展的道路,通过校级联合,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社会的办学影响力,形成办学合力,实现专业在社会的认知度。

民间传统工艺专业一直以来在社会认知中是特色专业、地方民俗专业的形象,普遍规模小,影响力小,甚或是边缘学科专业。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在招生上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各地办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学校在专业招生上普遍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家长对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方向认知度少,学生报读的人也少。要改变这种现象,需提高民间传统工艺在社会的认知度、影响力。校校联合是是尽快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

校际联合发展,通过开设有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共同提升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社会认知度、影响力。校际联合发展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类是同类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职业学校的联合发展。就是通过开设有相同门类的职业学校,如开设有石雕专业的职业学校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教材、借鉴专业教学模式及实训实习设计,建立专业教育协会、教育集团等等。此类联合可跨地区的职业学校联合。另一类联合发展就是区域内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所有职业学校的联合,这是不同种类的民间传统工艺的联合,目的的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鉴、探讨,促进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社会影响力提升。

三是校企合作平台开拓

职业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而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建设更是离不开校企合作。民间传统工艺专业的专业师资来源和培养需要社会及企业的支持,民间传统工艺人才一直来源于民间,师资必须通过民间来,目前还没有哪所大专院校能培养民间传统工艺的技能师资。职业学校的民间传统工艺专业教师队伍通常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解决,这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的平台拓展。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9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导致民族舞蹈文化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甚至濒临消亡,促使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舞蹈教学,实现民族舞蹈教学与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族舞蹈概述及其特点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就通过相应的动作来传递消息,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充分反映本民族风格的舞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的语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都不同,各自成为一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内容、风格等。因此,要想通过舞蹈教学全面掌握这些舞蹈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必须全面分析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掌握风格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

我国的民族舞蹈常常是将歌、舞、乐三者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舞蹈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炼、完善,使民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舞蹈兼收并蓄,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虽然通过鼓励民间舞蹈教学来传承民族舞蹈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民间舞蹈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练习,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舞蹈动作,就能掌握民族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分解、练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忽视对背后知识的讲解,如文化等。即便在课下或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对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评价一个学生舞蹈掌握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舞蹈动作是否到位、是否流畅、是否与教材一致,使原本十分有趣的舞蹈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民间舞蹈学习变得与普通课堂学习毫无二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未能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调整。民间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对其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再加之教材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在现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了相应投入,培养了一批民间舞蹈教师,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与快速发展的舞蹈教学相比依然不足,同时,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老教师的知识往往比较陈旧,过分依靠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新进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对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且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民间舞蹈的正常教学。

(四)忽视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创新。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示范,然后将它们进行分解,逐一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动作,即便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未能理解背后蕴涵的文化,忽视了自身的主动性。

三、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认真练习,更要注重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精髓,即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舞蹈意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要让他们掌握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保持基本队形等基础知识;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初级舞蹈动作的练习,增加其柔韧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整体协作能力,初步掌握文化知识;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舞蹈教学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媒体加强练习,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对教学进行指导,引进新型教师,为民间舞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传统教学的特点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90-02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任,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为此,高校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方面需要考虑一般体育教学的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照顾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特点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类别也异常多样,并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运动风格也有所不同,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简便易教。在我国,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并且具有健身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点,不仅参与活动的人群广,而且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例如掷沙袋、爬花竿等项目极为简单。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项目,通过简化技术结构和竞赛规则等方式,也可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需要对某一体育项目的技术、比赛规则等进行全面、准确地掌握,通过准确把握技术和比赛规则,对比赛规则原理、比赛要求等做到充足的领会,并且将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规则要求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2.简单易学。在我国,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都是通过长者口传身教的方式延续的,在这一传授过程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因而,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除一部分项目外,大部分体育项目几乎不存在任何技术,难度较低,可以说是简单易学。对于学习者来说,只要身体具备一定的协调性,经过简单的指导,很容易学会。

3.简捷易赛。经过长期的演进,衡量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尺度逐渐客观、真实,而且具体实施起来也较为简捷。对于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技术、战术,就可以进行简单的实战对抗。但是,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动作的规范性、准确性。为此,教师需要客观地掌握比赛过程,将评判标准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准确掌握判断简捷事物的能力。

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

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1.因地制宜。我国复员广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同时文化发展也带有一定的地域性,进而导致各地高校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另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在地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本地师资的优势,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规范性、准确性。对于一些条件较差的高校来说,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需要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2.兼收并取。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吸收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精华部分,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貌。在传统项目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利用武术等项目中的“悟性”教学法,帮助学生激发自身的潜能。对于一些在技巧方面要求较高的项目,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并勇于实践,同时对自身的感官进行合理利用。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技术。

3.安全性。对于抖空竹、秋千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由于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表演性,因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帮助学生练习手法,先帮助学生发展有关素质,再帮助掌握一些基本技术,避免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等。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后,再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对于一些组合性项目,需要侧重技术动作的正确性,对此,教师需要加大安全教育、监督的力度,避免发生意外的伤害。

4.创新性。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要勇于创新,通过创新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在高校开展。但是,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适当的变异、改造等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朝着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发展。在创新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保护蕴含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体育项目。

5.循序渐进。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来说,不论是简单的体育项目,还是复杂的体育项目,都对人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同时对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方法等进行科学运用,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教授“抢花炮”项目时,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是因为该项目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动作难度都比较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同时遵守由易到难的原则,确保师生人身的安全性。

6.尊重民族风俗。受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民族之间的体育项目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对胜负的判定标准也有所不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讲解这些标准和相应的技术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不同项目之间的区别。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最大限度地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本面貌,尽量准确、鲜明地表现其特征。通过对各民族的风俗内容给予准确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三、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方式

高校在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1.游戏教学法。与普通的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一方面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另一方面满足本族人民的情感需要。为此,高校在组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普适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同时将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合在游戏规则中。

2.娱乐教学方法。高校选用娱乐教学方法教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时,事先要求任课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应的娱乐项目中,同时考虑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通过娱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娱乐中使学生获得一种享受,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综合教学方法。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各体育项目之间的技术特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任课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教学法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综合教学法进行教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术要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4.竞技教学法。在体育项目中,无论是普通的体育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有较强的竞技成分,因为竞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此,高校在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时,需要充分利用竞争,通过竞争帮助学生培养竞技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竞争精神,进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向前发展。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原貌,需要更多地采用竞技教学方法,从技术细节到完整技术,通过竞技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技术要领。

四、结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为了继承这笔财富,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推动民族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当前,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走进高校,但是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面,高校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了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效果,高校需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地域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原则,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技术要领,进一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达到锻炼身体,最终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程源铭.湖南省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选修课程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吉首大学,2013-05-01.

[2]艾热提・买提热依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93-96.